第一篇:会计专业大学生素质模型构建分析
【摘 要】 改变高校会计专业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主要是提升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可通过会计专业大学生专业素质模型的构建,从专业基础素质、专业应用素质、沟通与团队素质和适应与拓展素质四个方面来提升就业能力。文章提出基于素质模型的高校会计专业大学生提升就业能力的主要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会计专业;素质模型;就业能力
一、会计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分析
2008年全球性的金融风暴爆发以来,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变得更为困难,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学术界自2002年以来对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主要从政府、企业和个人三个主体来分析其原因和相应的对策,对于大学生个人的对策热点在于分析其自身特点的基础上提升个人的就业能力。对于财务会计类大学生来说,提升其就业能力主要考虑会计专业学生的特点和就业能力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会计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模型。
(一)会计专业大学生的主要特点
1.会计专业大学生整体知识结构偏窄。高校重视经济管理类大学生专业的通用知识教育,但体现为会计专业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专业知识结构偏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偏低。根据林志军等人的研究结果,中国财务会计教育的知识结构仍然较为狭窄,具体表现在跨专业学科知识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专业基础知识的理论性和应用性还没有有效结合、对技能的培养相对薄弱等方面,在今后的财务会计教育中必须得到加强。
2.会计专业大学生综合素质参差不齐。由于我国高校的考试制度体现为“宽进严出”的特点,大学生在学校期间自主性要求比较强,这一特点决定了包括财会会计类大学生在内的所有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的现状。其结果是,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的质量同样参差不齐,去除其他因素,有毕业后进入知名会计师事务所或者企事业单位财会部门的,也有毕业后长期找不到合适的就业单位的。
3.高校对财会教育的重视程度在加强。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介绍》中的规定,会计专业专业教育的目标是知识传输和能力培养的双主导型。各高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本校会计培养的目标。近几年来我国高校的会计教育基本上摆脱了“满堂灌”的知识传输型,也开始了有效的能力训练。有些高校已经在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学手段与方法、考试评价制度等方面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就业能力内涵
就业能力对会计专业毕业生开展职业生涯影响很大。根据Harvey(2001)的定义,就业能力是指个人所具有的获得基本就业、维持就业以及在需要时重新获得就业的能力和意愿。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学习或实践而获得工作的能力,它包括保持工作以及晋升的能力为就业能力。有学者提出了关于就业能力更广泛的框架,它不仅包括个体因素,还包括了外部因素。本文借鉴最后一种定义,提出从个体因素和外部因素角度分析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1.从会计专业大学生个体因素的角度来看,个体因素的成份包括了个人的就业技能和属性、人口特征、健康状况、工作寻求能力及适应性和灵活性等;个人情况包括了个体和家庭的工作福利、工作文化和工作的便捷性等。同时,个人还要具有能够在不同工作和组织间实现平稳的职业生涯过渡的个人弹性和适应性,以及能在不同群体与他人分享责任、经验和知识的合作意识。
2.从外部因素来分析,主要包括高等教育体制、劳动力市场因素、宏观经济因素和可获得支持的因素。高等教育体制是一个较广的概念,它涉及到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培养方案和合格标准等重要影响因素;劳动力市场因素要求会计专业大学生需要密切关注就业市场的供需状
况;宏观经济因素同样会对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产生影响;可获得支持的因素实际上是社会资本,也就是个人可用来拓展个人身份的社会关系网络。
二、构建提升会计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素质模型
素质模型(competence model)的构建最早见于美国心理学家麦克利兰1973年发表在《美国心理学家》杂志上的《测量胜任特征而非智力》(“Testing for Competency Rather Than Intelligence”)。之后被林泽炎、王继承、彭剑锋等学者介绍到国内,并得到进一步的推广。素质模型主要回答了完成工作所需要的技能、知识和个性特征是什么,以及哪些行为对于工作绩效和获取工作成功来说具有最直接的影响。构建素质模型是从组织战略发展的需要出发,以强化竞争力、提高实际业绩为目标的一种独特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思想方式、工作方法和操作流程。素质模型可能作为公司选人、育人、用人、留人的标准。近年来,这一方法在我国兴起,在华投资的跨国公司首先在中国建立起了自己的素质模型。根据大学生素质模型,结合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特点可以构建会计专业大学生素质模型。笔者总结出会计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四大核心素质,在每一项核心素质中又包括具体的行为要素和行为表现。
(一)专业基础素质
专业基础素质包括会计专业大学生对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自学素质的把握。基础知识方面,学习和掌握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是对会计专业大学生的基本要求,也是会计专业毕业生求职的基础。专业知识方面,专业理论是会计专业院系学生进入不同行业的通行证,只有取得相应专业的毕业证书才可以得到用人单位的准入资格。财务会计、金融学、管理会计、税务学、商法、审计/鉴证服务、职业道德、信息系统、国际贸易和电子商务是最重要的10项知识要素。
(二)专业应用素质
专业应用素质是会计专业大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能有效地利用专业知识和技能来完成工作任务的有关行为。在具体工作实践方面,专业应用素质体现在会计专业大学生通过专业技术能力的资格认证来获得用人单位和就业的行业的准入资格,通过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顺利地完成工作岗位所要求的各项任务,在此基础上有改善工作效率的思路和行动。它具体可以体现为职业品行、计算机技能、外语水平、人际关系、决策能力、分析性/批判性思维、写作水平、团队合作、领导才能和语言交流能力等。
(三)沟通与团队素质
沟通与团队协作素质是对所有进入劳动者群体成员的要求。沟通素质为会计专业大学生在与他人沟通交流过程中所体现出的让他人满意的素质。团队协作素质是在组织中共同完成工作任务中表现出来的与他人的协作能力,它是与组织分工合作相关的一系列行为表现。这里的会计专业大学生沟通与团队协作素质至少包括有效沟通素质、有效倾听素质、有效执行素质、独立工作素质、团队合作素质和团队领导素质。
(四)适应与拓展素质
适应素质是表现在适应工作环境,并在工作当中与完成工作任务相关的心理品质。它主要包括会计专业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环境适应能力。会计专业大学生职业素养包括个人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在职发展空间、个人职业生涯管理等方面。会计专业大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体现为应急能力、面对困难能力以及主动调整能力等。自主发展素质是与会计专业大学生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各方面的自觉性、遇到问题要自己想办法的相关的行为。会计专业大学生自主发展素质的关键是成就动机和持续学习与更新的素质。
三、主要对策
(一)通过改善培养体制来提升专业基础素质
在会计专业大学生技能开发体系方面,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提高青年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加大职业技能培训,进一步完善面向21世纪的青年职业技能开发的目标体系。其主要内容有:理顺教育与劳动部门的关系,明确各自的职责范围,全面推进青年就业预备制,由劳动部门主管青年就业预备的培训、实习、考核;提高职业教育的学历层次,实行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接轨的办学模式;改善职业教育的办学条件,增强师资力量,以社会需要调整专业和进行课程设置;注重对学生整体素质和就业能力的培养。
在具体课程设置方面,一方面,所有会计专业大学生应学习基础的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基础知识,锻炼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能力,训练其逻辑思维能力;另一方面,会计专业院系应当扩大选修教学内容,一个专业除其主干课程以外,应允许会计专业大学生对课程选择、知识组合有更大的选择空间,要尽可能努力减少必修课,增多自选课程。在教学过程方面,任课教师应有意识引领、提倡学生锻炼全面培养各项专业基础能力,同时有意识地添加课本以外对增强学生能力有帮助的内容。
(二)通过校企合作机制来提升专业应用素质
会计专业专业教育应是校企合作的典范,校企合作机制是一种以培养会计专业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专业应用素质和提升就业能力为重点,合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课堂教学和学生参加实习操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它实施的途径和方法是校企结合、定岗实践;要达到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首先,会计专业院系在办学指导思想上要克服“以我为主”的运作模式,变从学校能力出发为从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出发,广泛开展市场调查,掌握市场信息,在制订招生计划、确定专业结构和安排教学内容方面与市场接轨。其次,建立校外专家“智囊团”,聘请知名企业的老总或董事长、业内专家学者,参与对学校发展战略的咨询和研究,建立企、校、研合作机制,巩固校外实训基地;帮助制订各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修订和完善实施教学实习计划;建立广泛的人才供需网。最后,成熟的会计专业院系可以考虑校企联合办学,学校和企业建立互利互惠的合作关系,开设企业定向班,进行“订单式教育”。学校高级教师与企业专家、高级工程师共同执教,实行优势互补,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完善,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学生的实习和就业可通过直接安排到合作企业来增强学生的专业应用素质,实现学习与就业的无缝对接。
(三)通过合理引导学生提升沟通与团队素质
一方面,高校的合理引导主要体现在教学模式和实训环节上。在教学模式上,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注重通过虚拟的实践场景来提高学生的沟通与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实训环节小组集中实训的方式锻炼学生的集体主义和协作精神,在此过程中要求指导老师通过合理分配小组任务并且要形成团队激励机制。另外,第三课堂的开辟,如团体辩论赛、班级体育比赛和模拟招聘等也可以在一定程度提升学生沟通能力与团队素质。
另一方面,社会和家庭的合理引导。社会环境和政策可以对会计专业大学生提升沟通和团队素质构成一定的动力。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如果没有一个相互信任、高效协作的团队,只凭借个人力量,即便个人能力再强、智慧再高、表现再完美,也很难以一己之力创造奇迹。家庭需要进行合理引导多让会计专业大学生融入社会,多与人交流,使其学会宽容、学会协作、学会做人。
(四)通过改革就业教育来提升适应与拓展素质
改革就业指导教育的核心是以职业规划理论来指导会计专业大学生就业。会计专业大学生入校后应通过科学的指导主动定位自己,了解社会环境,确立职业目标,有针对性地加强学习与能力培养并不断评估修正目标,最终定位较为理想的职业。就业指导课程应包括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阶段即认知自我、认知社会、目标确立、实施策略及评估修正等内容。在提高
适应环境能力方面,老师一方面要帮助会计专业大学生实现认知自我和自我定位;另一方面,帮助学生认识社会环境对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充分了解社会整体需求动向,充分认识社会环境对职业发展的影响,提升适应社会的能力。在提升自我发展素质方面,老师需要帮助学生确立长远目标与具体目标,帮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另外,帮助学生评估修正职业生涯规划也是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 林志军,熊筱燕,刘明.中国会计教育中知识及技能要素的发展[J].会计研究,2004(09):74-81.[2] Harvey,Lee.Defining and Measuring Employability.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2001,7(2):97-109.[3] 谢志远.关于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5(01).90-92.[4] Ronald W.McQuaid and Colin Lindsay.The Concept of Employability.urban studies,Vol.42,No.2,February 2005.197-219.[5] Van der Heijden,Beatrice I.J.M.Prerequisites to guarantee life-long employability.Personnel Review,2002,31(1):44-61.[6] Fugate,Mel,et al.Employability:a psycho-social construct,its dimensions,and application.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2004,65(1):14.[7] 王先述.大学生素质结构探微[J].吉首大学学报,1999(4):79-81.[8] 彭剑锋.人力资源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215-233.
第二篇:胜任素质模型的运用分析
胜任素质模型的运用分析
胜任素质模型介绍
胜任素质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直到1973年,心理学家麦克利兰在《美国心理学家》杂志上发表文章《测量胜任特征而非智力》认为,从第一手材料直接发掘的、真正影响工作业绩的个人条件和行为特征就是胜任素质。美国心理学家斯班瑟在1993年给出了一个较完整的定义,即胜任素质模型是指能和参照效标(优秀的绩效或合格绩效)有因果关系的个体的深层次特征。这一概念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深层次特征、因果关系和效标参考。深层次特征是指个体潜在的特征能保持相当长一段时间,并能预示个体在不同情况和工作任务中的行为或思考方式,其基本层面为深层的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浅层的知识和技能。因果关系指胜任素质能引起或预测行为或绩效,一般说来,动机、特质、自我概念和社会角色等胜任素质能够预测行为反应方式,而行为反应方式又会影响工作绩效,可表述为意图-行为-结果。效标参考是指胜任素质能够按照某一标准,预测效标群体的工作优劣,效标参考是胜任素质定义中一个非常关键的内容。一种胜任素质如果不能预测有意义的差异,与参考的效标没有明显的因果关系,则不能称之为胜任素质。
一个企业运用胜任素质模型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时,必须遵照以下基本程序:确定绩效标准(销售量、利润、管理风格、客户满意度);建立标准样本(一般经理、优秀经理);收集数据信息BEI、问卷调查、评价中心、专家评议组);分析数据信息(访谈结果编码、调查问卷分析);建立胜任素质模型(确定Competency项目、确定等级、描述等级);验证胜任素质模型(BEI问卷调查、评价中心、专家评议组)。
胜任素质模型作用
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是要解决职位与人之间的动态匹配关系。这也衍生出了基于职位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基于胜任素质模型的人力资源管理两条思路。前者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传统路径,到目前为止己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方法与流程,包括信息收集方法、数据处理工具、职位说明书生成等,但由于传统方法过分关注工作本身,使工作分析、人员选拔、绩效考核、团队激励等难以有机整合。而随着人日益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对人的内在素质,包括知识、技能、行为、个性趋向、内驱力等因素与工作绩效之间的联系的研究日益深入,基于胜任素质模型的人力资源管理越来越受到理论界及实践界的关注。可以说,基于胜任素质模型的人力资源管理在很多方面都优于基于职位分析的人力资源管理,从方法上对基于职位分析的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构成一定的威胁。
胜任素质模型运用条件
组织战略的指导
胜任素质模型是在组织的使命、目标明确条件下,进行探索、设计和运用的。这就要求企业在确定某一职位的胜任素质模型时,必须从上往下进行分解,即由“企业使命”确定“企业核心战略胜任素质”;由“企业核心战略胜任素质”确定“企业业务发展需要的胜任素质”;由“企业业务发展需要的胜任素质”确定“职位需要的胜任素质”,将胜任素质概念置于“人员—职位—组织”匹配的框架中。根据特定职位需要的胜任素质,招聘、选拔符合职位要求的人员,确定该职位人员的绩效考核内容、培训主题、职业生涯发展等。
组织文化的包容性
市场经济环境快速变化,同一岗位对人的胜任素质要求也随之变化,即一方面构成职位胜任素质模型的要素变化了;另一方面,构成胜任素质模型的内涵也将变化。比如,对某些东西过去属于负面评价,而现在变成正面评价;有些东西过去非常注重,现在已经是一般基础构成,不需要特别强调。而且在企业实践中,很多胜任素质特征往往是具有一定的矛盾的,每个人往往都是一种矛盾的结合体。心理学研究表明很多心理特征因素之间存在负向联系,例如协调说服胜任素质与诚实踏实、坚持胜任素质和工作效率、敢于迎接挑战和组织忠诚度之间等,如何取舍取决于公司的文化导向。如果组织文化没有适度的包容性,胜任素质模型就难以真正实施。
组织结构与管理方式的转变
在人才主权时代,尊重知识型员工的个性、对员工进行适当授权、采取自我管理式团队的组织结构、使组织成为学习型组织、形成创新授权机制是胜任素质模型充分发挥作用的前提。高绩效的团队发展强调使群体目标与成员责任匹配,强化团队目标导向行为,增强群体的凝聚力,提高工作绩效。因此要求组织结构由金字塔的命令传递模式转变为团队的自主管理模式。
组织高层领导的支持
从理想的角度来说,高层领导的支持应该能让大家有目共睹,比如,他们也把胜任素质管理的反馈工具用在他们自已和他们的直接下属身上,在他们的管理风格上采用新的、核心的行为,拥护推广胜任素质管理计划的活动等。如果没有高层领导的参与支持,胜任素质模型推广将会遇到极大的阻力,也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
高素质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实施
胜任素质模型的开发应用需要人力资源管理者对企业管理基础理论与方法,尤其是战略管理与实施、人力资源管理等基础理论和方法较为深入的掌握和了解,还需要对企业业务与技术特征具有深入的了解,并对心理学尤其是心理测量等学科有效掌握。
胜任素质模型应用
到的行为事件访谈(BEI)、信息编码、建模等方法,其使用的成效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操者本身的胜任素质与经验,技术门槛较高。
组织薪酬体系的重新设计
在胜任素质模型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下,团队的成员彼此之间没有很清晰的职责划分,大家共同协作,共同对团队绩效负责。“无边界工作”、“无边界组织”成为组织追求的目标,工作说明书由原来细致地规范岗位任务和职责,转变为只规定岗位的工作性质、任务以及任职者的胜任素质和技术。相应地,要求薪酬体系也转变为以胜任素质为基础的“宽带薪酬”,具有不同胜任素质的公司员工应设计不同的薪酬结构。例如,从事结构化工作,胜任素质结构较为稳定的员工应以固定报酬为主;对于从事非结构化工作,胜任素质结构不稳定,潜在胜任素质较大的员工则应以非固定报酬作为其报酬的主要组成部分,将其报酬与其胜任素质发挥情况联系起来。
组织培训和职业指导的配合在人员培训与发展方面,根据各岗位的胜任素质特征要求建立了不同层次和不同部门的培训大纲,并依此细化为具体岗位的培训专题和内容,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同时,要建立岗位发展路线和人员职业发展计划。所谓岗位发展路线是指预先为员工发展铺设通道;而人员发展路线是基于岗位发展通道和个人兴趣,考察从当前岗位到目标岗位的胜任素质特征要求的差异,根据胜任素质要求的差异设置相应的培训课程、配备绩效指标。
时间和资源要求
素质模型的建立是企业的一项“基础工程”,而一项基础工程的建设往往需要付出较大的代价。因此,建立组织胜任素质模型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不菲的资源,对此组织高层必须对此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为保证胜任素质模型建设工作按科学的方法操作,要对访谈人员、编码人员和数据分析人员进行专业训练;为保证形成可靠的、有效的评估,必须要进行大量的评估资料搜集;为保证模型和评估紧跟形势需要,要经常性地对胜任素质模型进行检查、修正。为保证胜任素质模型深入人心,需要对组织人员进行思想观念
与技能培训。所有这些都需要时间和财力支持。
适当样本量的要求
适当样本量是建立胜任素质模型的必须条件。中小企业不适合建立这样的模型,因为样本量太小。在相对比较大的中小企业中,干部、经理也只有一二十人,对建立模型样本量是不够的。所以中小企业建立胜任素质模型在方法技术上可以借鉴咨询公司的数据库,或向外围专家请教。而大企业比较有条件,但也要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建立核心部门的Competency模型。
参照效标的选择
参照效标也是影响胜任素质模型建立的重要因素。对于有些岗位,优秀员工、一般员工和较差员工很容易区分出来,参照效标容易获取,准确性也较高。而对另一些岗位,优秀员工、一般员工和较差员工很难准确地区分和衡量,参照效标获取困难,选择出来的标竿岗位的“标竿”不能有效“测量”企业战略目标实现能力程度,达不到理想效果。
胜任素质模型运用障碍
胜任素质模型工具有待进一步完善
任何管理工具的成熟,除了具备理论与研究基础之外,还需要有广泛的实践基础与操作验的积累,这一点胜任素质模型方法还比较欠缺。胜任素质模型被引入中国才几年时间,工具本身还有待于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实践的检验。
胜任素质模型的文化适应性
中国是一个具有高度不确定性规避倾向的高情景依赖特征的国度,一个推崇群体主义的国度,职位人对职业风险有着强烈的厌恶情绪。当胜任素质模型所要求的宽带薪酬与追究稳定、讲究人和、避免保守的职业价值观冲突时,其实施成本和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另外中国组织文化的高权利距离特征又妨碍授权赋能的团队建立和胜任素质的评估,使得员工的胜任能力在岗位工作中得不到发挥和提高。
实施成本与效益对比
前面分析了胜任素质模型要取得良好效果,必须诸多条件的协同配合,组织要整合参照效标、企业文化、薪酬体系、激励机制、培训系统等,要对访谈人员、编码人员、数据
分析人员进行专业训练、要对组织成员进行相关培训,这些都需要大量费用,因此组织在建立胜任素质模型前,必须综合考虑实施成本和所带来的效益。
参与人员的知识与技能问题
目前大多数人力资源管理从业人员和管理者还没能掌握胜任素质模型运用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短时间的培训也难以达到要求。这便成了胜任素质模型在我国企业无法普遍建立的直接原因。
胜任素质模型在理论上具有相当的优越性,在西方国家企业的实践中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由于文化适应性、人员素质以及基础管理的限制,注定现阶段它还无法在我国大多数企业真正运行,而只能作为一种观念的引入,影响传统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第三篇:领导力素质模型
解读华润集团领导力素质模型
http://fj.house.sina.com.cn 2009-02-14 09:40 新浪福建房产
“我宣布,华润集团领导力素质模型正式启用!”2008年12月22日上午,在深圳观澜湖骏豪酒店骏豪演讲厅里,伴随着华润集团领导力素质模型水晶彩球的亮灯仪式,集团宋林董事长向集团各部室、一级利润中心总经理和人力资源负责人揭开了华润集团领导力素质模型的神秘面纱。
宋董即兴进行了简短的演讲。他指出:华润集团领导力素质模型的发布是华润集团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里程碑,标志着华润集团在文化的打造、团队的打造、领军人物的打造上树立了一个价值标准。说到底华润集团领导力素质模型首先是对一把手的要求,也是对全集团的要求,是华润集团核心的文化价值观,它将引领华润集团走向未来,引领华润经理人不断成长,引领华润每一个员工都以素质模型的基本要求去培养自己、锻炼自己、发展自己。
那么,华润集团领导力素质模型究竟是什么?建立领导力素质模型对华润集团有什么意义?未来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理解并运用领导力素质模型?针对集团各级领导者和广大员工在首次接触“华润集团领导力素质模型”时可能产生的种种疑惑,华润集团领导力发展项目组给出了解释。
一、什么是素质模型?
1、什么是素质?
在商业环境中,素质是指在既定的岗位、角色、组织和文化中,驱动一个人产生优秀工作绩效的各种个性特征的集合。素质决定了一个人能否胜任或者很好地完成工作任务。每一个素质都与特定的行为表现相联系。Hay(合益)集团采用冰山理论阐述了对素质的理解。他们认为素质由以下六个部分组成:
·知识:个人在一个领域内所掌握的信息总和。例如了解财务方面的知识,掌握计算机语言和编程的方法等。
·技能:个人运用他/她所掌握知识的方式和方法。例如可以熟练地进行计算机的操作,或者可以进行流利的外语交流等。
·社会角色:个人呈现给社会的形象。例如,是一个制定战略者还是执行战略者,是发起变革者还是执行变革者等。
·自我形象:个人对自己的形象定位。例如把自己看成一个老师或领导者,把自己看成是善演讲的人或不善演讲的人等。
·个性特点:个人以一定的方式产生行为的性情和气质。例如是个很好的聆听者,有危机感,对数字敏感,有洞察力等。
·动机:对行为不断产生驱动作用的需要和想法。例如:想要自我成就某些事情,想要影响他人的绩效等。
在冰山模型上,知识和技能在冰山的顶部,较容易发现和测量。水线下的素质,尽管难于被发现,但是却对表面的行为有很大的直接的影响。社会角色和自我形象存在于意识的水平;个性特点和动机在更深的层次下,往往离人的“核心”最近。也就是说,在水面下越深的部分,越不容易被观察与测量,但是对绩效的影响却越长远。冰山模型说明了素质是如何潜在地作用于人的行为,并最终影响与预示着人的绩效。
2、什么是素质模型?
素质模型就是为了完成某项工作,达成某一绩效目标,要求任职者具备的一系列不同素质的组合。素质模型是针对特定的组织,在特定的时期内而设计的。不同的公司,因为它们组织结构、业务模式、所处行业等方面迥异,所以对员工的素质要求不可能相同。即使是同一个公司,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它们的素质模型也可能会发生变化。
素质模型通常由4-8个与工作绩效最相关的素质组成。素质模型可以帮助管理者判断并发现员工绩效好坏差异的关键驱动因素,据此指导员工改进并提高绩效。
素质模型一般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岗位族群的素质,这个一般是对专业岗位人才的要求;第二类是通用素质,是对所有人员的基本要求;第三类是领导力素质,是对领导者和管理者的要求。很显然,华润集团的领导力素质模型,属于第三类。
二、华润集团为什么要建立领导力素质模型?
宋林董事长在2008年7月13-14日的华润集团领导力发展项目阶段汇报会上提出,华润集团大力发展领导力,是为了应对华润集团发展的六大需要,为了消除华润领导者存在的五大现象,为了塑造简单、坦诚、阳光的企业文化,为了解决滞后的领导力发展水平同日益庞大的事业之间的矛盾。
华润集团领导力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主要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建立领导力素质模型,有了模型,就有了选拔和培养领导人的标准,这是领导力发展的起点,也是非常关键的一步。第二个阶段,是要建立测评与发展中心,这是将素质模型落地的非常重要的方式,真正实现基于模型的测评与发展。第三个阶段,是建立基于素质模型的完整的领导人才选、育、用、留的机制和流程,将领导力的发展流程同战略流程、运营流程、文化塑造流程等实现无缝链接,一体化运行。
因此,领导力素质模型的建立,是整个领导发展体系的基础工作。领导力素质能力模型的发布,意味着集团领导力发展已经迈出重要的一步,取得阶段性的成果。
三、如何正确理解华润集团领导力素质模型?
1、华润集团领导力素质模型图形解读
(1)构图:
·“创造组织优势”及“引领价值导向”置于图形底部,分别代表企业内部硬性能力和软性能力,是企业生存及发展的根基;“赢得市场领先”置于图形顶部,是企业努力的方向,是企业的战略目标。
·三个“人”字构成了一个朝上的“↑”形状,体现了积极向上、动态活力的精神内涵;
·三个“人”字体现了华润集团人力资源核心价值观:尊重人的价值;开发人的潜能;升华人的心灵;
·一个“众”字体现了华润集团领导力不仅是指个人领导力,同时也强调团队领导力、组织领导力。
(2)色系:
·琥珀黄——赢得市场领先:琥珀黄代表朝气、积极、领先,代表收获和成果;
·蓝色——创造组织优势:代表规则和程序,组织优势即是指企业的战略、文化、制度、流程、机制;
·绿色——引领价值导向:绿色代表生命和生机,价值导向是领导人的生命之本,是华润基业常青的根基。
2、华润集团领导力素质模型内涵解读华润集团领导力素质模型由三大类、八大项素质组成,每个素质包括一个定义,素质分级的维度及四个层级。具体如下:
第一类:赢得市场领先(Compete for Market Leadership)
(1)为客户创造价值(Creating Value for Customer)
定义:以客户为中心,研究并洞察其需求,不断驱动产品和服务的改善和创新,为客户创造价值,赢得忠诚的客户。
维度:对客户需求的满足程度
注释:客户在这里指的是外部的客户
层级四:引领需求,创新价值
♦前瞻性地预测客户需求可能的发展趋势,提前做出筹划,引领客户需求。
♦与客户缔结利益共同体,与客户建立长期的双赢战略伙伴关系,共同应对未来挑战,携手客户获得长期成功。
♦重塑产业价值链,为客户提供创新的增值服务。
层级三:洞察潜在需求,超越客户期望
♦基于对客户需求的深入研究,发现客户的潜在需求,通过额外的努力,完成对客户的服务,使客户感受到超出期望的服务质量。
♦根据客户的需求,在不增加客户的开支及不损失公司利益的前提下,提供超值的解决方案、产品或服务。
注释:潜在需求指的是客户已经意识到的需要但还未寄望会被满足。
层级二:不断反思及改进对客户的服务
♦主动反思产品和服务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从客户提出的问题中,找出背后在制度和流程中的漏洞,通过制度和流程的改进,保障产品和服务的持续优化,根治问题。
♦和客户保持密切联系,以主动沟通,倾听客户声音等方式,去总结及反思对客户服务的改进。
层级一:提供满意的服务,响应客户的要求
♦迅速响应,以真诚、负责的态度及时提供令客户满意的服务和产品。
♦当顾客提出问题时,以首问负责的态度花时间与精力为顾客处理问题。
(2)战略性思维(Thinking Strategically)
定义:面对各种情境,基于数据信息,运用多种思维方式,系统性地形成对业务的认识和判断,并最终做出有创意的战略性决策。
维度:围绕思考的广度、深度
层级四:洞察趋势,突破思维
♦判断行业未来3-5年变化趋势,进行突破性思考,指出战略方向。
♦颠覆性思考,创新商业模式,重新定义行业格局。
层级三:全局思考,把握本质
♦从全局的角度平衡各种因素的利弊,运用情景规划的方式思考不同战略的可行性,找出最佳战略。
♦在多变情境中,迅速抓住业务成败的核心因素,进行灵活的战略调整。
♦从多个维度进行思考,找到实现战略目标的杠杆解。
层级二:深刻分析,发现规律
♦运用结构性管理工具对行业、市场、产品、客户进行分析。
♦通过各种方式发现业务或行业规律。
注释:这里说的规律是指一些表面的周期性或常理性的现象或特点,如果是探讨现象的背后的深层原因,则属于本质的探讨。
层级一:指出联系,分清主次
♦基于数据信息分析,看清行业、市场、产品、客户等不同因素之间的直接关联。
♦基于战略目标进行优先级判断,分清主次。
(3)主动应变(Acting Proactively)
定义:预见未来可能存在的挑战或机遇,并且主动进行谋划布局,争取并整合资源,坚韧地致力于问题的解决。
维度:预见未来的难度、解决问题的难度
层级四:预见机遇或挑战,果断决策
♦在充分判断未来长期收益的基础上敢于果断做出决策
♦主动跳出现有运作框架,预见未来机遇或挑战。
♦充分调动、组合所有可利用资源,以把握机遇或降低风险。
层级三:灵活应变,坚定不移地完成既定的目标
♦运用多种可行性方案,争取整合各种资源,一计不成,再生一计,坚定持久地采取行动。
♦在逆境中沉着应对、处理突发性、复杂的事件,灵活改变工作计划,并有效推进工作,坚持达成原定的目标。
层级二:设定中长期行动目标,制定行动方案
♦设定中长期目标,构思细化方案,考虑关键节点,并据此制定行动方案。
♦建立长期的监控机制,以保障方案的有效执行。
层级一:积极正向、直面问题
♦主动思考每天日常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行动去解决。
♦以正向的心态看待日常工作的困难,直面问题,不退缩,不逃避。
第二类:创造组织优势(Re-generate Organizational Advantage)
(1)塑造组织能力(Building Organizational Capability)
定义:根据企业整体战略、文化、价值观的要求,建立并持续优化、完善组织架构、业务与管理流程、团队人才发展机制等,落实战略、文化、价值观,提升组织能力,从而形成难以复制的竞争优势。
维度:塑造手段的复杂性、与战略匹配程度
层级四:传播落实文化价值观、打造难以复制的组织优势
♦深刻意识到公司文化、价值观重要性,通过持续不断在组织内宣传贯彻、身体力行等方式,在组织内落实公司文化和价值观的要求。
♦打破组织壁垒和层级,推动建立独特的组织文化,比如无边界沟通的跨组织协作文化、以集体反思为核心的组织学习文化等。
层级三:聚焦战略目标,建立战略中心型组织
♦以战略为中心,构建组织架构、业务与管理流程、团队人才发展机制等,保持业务战略与组织建设的一致性。
♦深刻理解公司战略,时时督促和检查组织内的组织架构、流程、人才发展等机制是否符合公司战略要求。
层级二:整体规划,系统地提升组织有效性
♦规划并建立组织架构、业务与管理流程、团队人才发展等组织机制。
♦建立组织能力提升的动态调整和监督机制,如设定组织能力提升的目标,并定期持续评估和跟踪。
层级一:以组织能力的视角看问题,局部改善调整
♦当问题发生时,不仅仅只是解决具体问题,而是通过组织架构、业务与管理流程、团队人才发展机制等角度进行局部调整,以避免问题再次发生。
♦调查、了解并思考组织在组织架构、业务与管理流程、团队人才发展机制等上存在的问题。
(2)领导团队(Leading Your Team)
定义:明确团队目标,建立规则和体系,实现团队有序运作,并激励团队,培养团队能力,有效提升凝聚力,最终打造高绩效团队。
维度:团队有效性的程度、团队领导的影响程度
层级四:凝聚团队灵魂,打造高绩效团队
♦通过身体力行的方式,或通过象征性的事件,塑造、落实团队文化和价值观。
♦通过持续地描绘、阐述愿景和使命,不断感召、激励团队,营造高绩效的工作氛围。
♦采取多样的领导风格,针对不同团队成员的特点和不同工作情境的要求,灵活应对,打造高绩效的团队。
层级三:优化团队运作机制,确保团队高效运作
♦系统地评估、发现团队的薄弱之处,并采取措施加以改善,如优化团队配置等。
♦优化团队运作机制,如建立奖惩规则、协作流程制度等,并有效落实。
♦规划团队人才发展培养计划,建立人才梯队。
层级二:促进团队互动,创造学习氛围
♦倡导团队合作,群策群力,鼓励团队积极互动。
♦分享经验,辅导队员间的合作,化解团队合作冲突。
♦为团队学习提供资源,创造有利的学习环境与氛围。
层级一:明确工作标准,时时监督反馈
♦明确团队工作任务、目标及具体要求,并明确团队成员各自的任务及角色。
♦合理进行授权,并对任务的执行过程进行检查,并给予反馈。
♦坚持绩效标准,赏罚分明。
(3)跨团队协作(Collaborating across Team)
定义:尊重和认可跨团队的成员,并与之通力协作,提供相互支持与帮助,以实现资源共享,发挥组织的协同优势,提升核心竞争力。
维度:协作的难度,协作所产生的效果
注释:跨团队指的是跨部门、跨业务单元。
层级四:建立持久合作机制,产生多元化协同效应
♦通过不断协商,总结与反思等方式,创造多元化业务协作模式,建立持久的跨团队合作机制。
♦坚持大华润视角,打破边界,产生多元化协同效应,形成集团核心竞争优势。
层级三:不计局部得失,化解冲突
♦在处理协作出问题或矛盾时,保持沉着冷静,平衡灵活性和原则性,时刻关注整个集团的长远利益,而不计较自身利益的损失。
♦探求双赢方案,鼓励并引导化解跨团队合作中的利益冲突。
层级二:相互支持,建立合作
♦了解跨团队的资源分布情况,工作中有意识地寻求跨团队的支持。同时,当其他团队需要支持时,亦提供帮助。
♦通过共享资源等方式、建立初步、临时的跨团队合作。
层级一:彼此尊重,相互学习
♦尊重跨团队成员的多元化价值观与背景,认可他人的努力和成绩。
♦愿意向其他团队的同事学习,认真地向他们征求意见和建议。
♦积极主动地与其他团队的同事分享最佳实践,以求共同提高。
第三类:引领价值导向(Champion Corporate Credo)
(1)正直坦诚(Acting with Integrity)
定义:做人坦诚,敢于讲真话,处事公正,坚持原则,为公司利益,不畏权威。
维度:行为的难易程度、所承受外界压力的大小
层级四:不畏权威,犯颜直谏
♦为公司整体或长远利益考虑,即使可能危及个人利益或面临权威的巨大压力,仍勇于提出和坚持个人的不同意见。
♦当上级的言行失当,可能危害组织的利益或违背组织的原则时,敢于直谏。
层级三:直面冲突,坚持原则
♦面临冲突和分歧时,不回避矛盾,敢于表明并坚持个人观点,能够客观公正地做出决策。
♦面对利益诱惑时,坚守职业操守,不为所动。
层级二:处事公正,诚实可信
♦待人处事公平公正。
♦言行一致,遵守对他人的承诺。
层级一:遵守规则,坦率真诚
♦遵循组织规则,做事规范。
♦坦率真诚,说真话,说实话,少有顾虑,能当面主动分享信息、观点和评价。
(2)追求卓越(Driving for Excellence)
定义:勇于不断挑战自我,设定更高更具挑战性目标,突破与超越过去的成绩,积极主动地追求更加卓越的业务结果。
维度:所设定目标的难度、自我挑战的程度
层级四:挑战不可能的任务,颠覆性超越自我
♦即使在看似不可能达成的情况下,如超越或引领世界或行业顶级水准,仍勇于承担风险,同时积极投入必要的精力与资源,缜密分析风险点与详细计划,全力行动,以求最大可能地达成所追求的目标。
♦不迷信权威,不受制于自己已经取得的成就,勇于颠覆性突破及超越自我。
层级三:迎难而上,主动设定或承担挑战性目标
♦主动为自己定立具有挑战性的目标并积极采取具体行动去实现目标。
♦勇于迎难而上,主动带头承担公司所设定的挑战性目标,为其他团队成员起模范带头作用。
注释:挑战性目标是指预计在努力的状态下能达成的可能性也只有80%
层级二:不满足于现状,持续改进以提高效率
♦不满足现状,主动思考工作中仍能提高的地方,并积极采取行动,付诸实践。
♦通过对工作程序、规章制度、或工作方法等做出具体的改进,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超越预期的业绩目标。
层级一:乐业敬业,坚持高质量完成工作
♦乐于接受工作安排或任务,愿意付出额外时间完成工作内容。
♦对于常规的事务性工作,不厌其烦,高标准、高质量完成。
四、如何应用华润集团领导力素质模型?
从当前国际前沿研究和大型跨国企业的实践来看,领导力素质模型可应用于招聘选拔、培训发展、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后备干部培养等领域。
1、招聘选拔
企业可以在现有的招聘选拔程序和制度中加入素质考核内容,同时在企业内部开展聚焦行为事件访谈的培训,让集团人力资源专业人士掌握相应的素质考查技巧。
2、培训发展
基于素质模型的培训发展体系有助于避免目光短浅或盲目随大流,保障整个培训发展体系是集中做正确的事,而不只是做眼前的事。
3、绩效管理
以素质为基础的绩效管理不仅强调要完成的工作指标,而且要帮助管理者明白怎么完成这些指标,需要哪些素质和能力作为支持。180度或者360度的领导力素质测评可以帮助管理者明确未来发展方向,同时兼顾硬指标和软指标两个方面。
4、薪酬管理
基于素质的薪酬管理与通常的薪酬管理相比,其优点在于:可以照顾到那些有潜质(素质)的人,可以较好的评价某些专家类型的岗位,同时也可以衡量那些很难用硬指标来衡量的岗位。
5、后备干部培养
借鉴领导力素质模型,当员工在考虑未来可能担任的领导岗位时,他可以比照这些素质来发展自己;从企业的角度出发,通过素质来培养和选拔后备干部,已经被证明是科学有效的方法之一。
根据集团对领导力发展工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2009年将是集团领导力素质模型的宣导和试点应用阶段。集团部室及利润中心均应积极宣传和推广素质模型,并将试点成功的领导力素质模型应用模式推广到全集团,使集团领导力素质模型真正成为选拔和培养人的标准,成为文化价值观的核心,成为新一轮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
华润集团下属企业一览
2014-4-17 19:13:00 来源:金融界网站
华润(集团)有限公司核心业务包括消费品(含零售、啤酒、食品、饮料)、电力、地产、医药、水泥、燃气、金融等。华润的多元化业务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市场竞争优势,其中零售、啤酒、电力、地产、燃气、医药已建立行业领先地位。
华润集团下属企业架构(按行业分类):
华润创业有限公司:
1.1华润万家有限公司:是华润集团旗下优秀零售连锁企业集团,同时也是中国最具规模的零售连锁企业集团之一。旗下拥有华润万家、苏果、欢乐颂、中艺、华润堂、Ole‘、blt、VanGO、Voi_la!、VIVO采活、Pacific Coffee等多个著名品牌,其中超市业务已连续多年位居中国连锁超市第一位。
1.2 华润雪花啤酒(中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4年,是一家生产、经营啤酒的全国性的专业啤酒公司。总部设于中国北京。其股东是华润创业有限公司和全球第二大啤酒集团SABMiller。华润雪花啤酒在中国经营超过70家啤酒厂,旗下含雪花啤酒品牌及30多个区域品牌共占有中国啤酒市场的21%份额。2010年华润雪花啤酒销量超过928万千升,年增长达11%,公司总产销量连续六年遥遥领先国内其他啤酒企业。2010年雪花单品牌销量进一步增长16%达到841.3万千升,巩固了其作为全球领先啤酒品牌的地位。
1.3华润五丰有限公司:1951年成立於香港,隶属华润(集团)有限公司,现为香港恒生指数成分股“华润创业”的全资附属公司,是一家集食品研发、生产、加工、批发、零售、运输、国际贸易於一体的综合性食品集团。主营业务包括肉食业务、水产业务、综合食品业务三大类,业务区域涵盖香港、中国内地及海外市场。
1.4华润怡宝食品饮料(深圳)有限公司:隶属华润集团属下香港上市公司华润创业有限公司,总部位于深圳市 华润集团在2002年之前所使用的公司标志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北区),主营“怡宝”牌系列饮用纯净水,1989年,华润怡宝在国内率先推出纯净水,是国内最早专业化生产包装饮用水的企业之一。2009年以“营养素饮料”为切入点,开发并推出具有“舒缓”功能的营养素果味饮料“零帕”,开创了中国功能性饮料细分市场的新品类。
华润电力控股有限公司:
2.1 华润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2010年6月30日,华润集团董事会常务会议根据业务发展的需要,决定设立一级利润中心华润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负责风电、核电、光伏、垃圾发电等项目的开发、建设、运营。
2.2 华润煤业控股有限公司(China Resources Coal Holdings Company Limited)(简称“华润煤业”)于2010年8月11日在香港注册成立,法定股本100亿港元,主要从事煤矿投资、建设与运营,是华润集团的一级利润中心、华润电力控股有限公司(简称“华润电力”)的全资子公司。
华润置地有限公司
华润水泥控股有限公司
华润燃气(集团)有限公司
华润医药集团有限公司:
华润医药的整体规模位居中国医药(行情,问诊)行业第二名,正在朝着2015年香港主板整体上市的目标迈进。
华润医药旗下拥有多家实力雄厚的企业,包括华润医药产业发展(北京)有限公司、创新孵化事业部、华润医药商业集团、华润三九(行情,问诊)、华润双鹤(行情,问诊)、东阿阿胶(行情,问诊)、华润赛科药业、紫竹药业等等;其中华润三
九、华润双鹤和东阿阿胶是国内A股上市公司。
华润医药提供的产品和服务遍及全国28个省市,在药品制造和医药分销方面都具有雄厚的产业基础和领先的竞争优势。华润医药旗下销售额过亿港元产品有超过20个,过10亿港元产品两个(即:999感冒灵、东阿阿胶块)。华润医药拥有多个“中国驰名商标”,“999”品牌还两次入选中国最具价值品牌50强,“东阿阿胶”等品牌被评为“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华润金融控股有限公司:
珠海华润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华润深国投控股信托有限公司、华润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华润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华润集团领导力素质模型内涵解读华润集团领导力素质模型由三大类、八大项素质组成,每个素质包括一个定义,素质分级的维度及四个层级。具体如下:
第一类:赢得市场领先(Compete for Market Leadership)
(1)为客户创造价值(Creating Value for Customer)
定义:以客户为中心,研究并洞察其需求,不断驱动产品和服务的改善和创新,为客户创造价值,赢得忠诚的客户。
维度:对客户需求的满足程度
注释:客户在这里指的是外部的客户
(2)战略性思维(Thinking Strategically)
定义:面对各种情境,基于数据信息,运用多种思维方式,系统性地形成对业务的认识和判断,并最终做出有创意的战略性决策。
维度:围绕思考的广度、深度。
(3)主动应变(Acting Proactively)
定义:预见未来可能存在的挑战或机遇,并且主动进行谋划布局,争取并整合资源,坚韧地致力于问题的解决。
维度:预见未来的难度、解决问题的难度
第二类:创造组织优势(Re-generate Organizational Advantage)
(1)塑造组织能力(Building Organizational Capability)
定义:根据企业整体战略、文化、价值观的要求,建立并持续优化、完善组织架构、业务与管理流程、团队人才发展机制等,落实战略、文化、价值观,提升组织能力,从而形成难以复制的竞争优势。
维度:塑造手段的复杂性、与战略匹配程度
(2)领导团队(Leading Your Team)
定义:明确团队目标,建立规则和体系,实现团队有序运作,并激励团队,培养团队能力,有效提升凝聚力,最终打造高绩效团队。
维度:团队有效性的程度、团队领导的影响程度
(3)跨团队协作(Collaborating across Team)
定义:尊重和认可跨团队的成员,并与之通力协作,提供相互支持与帮助,以实现资源共享,发挥组织的协同优势,提升核心竞争力。
维度:协作的难度,协作所产生的效果
注释:跨团队指的是跨部门、跨业务单元。
第三类:引领价值导向(Champion Corporate Credo)
(1)正直坦诚(Acting with Integrity)
定义:做人坦诚,敢于讲真话,处事公正,坚持原则,为公司利益,不畏权威。
维度:行为的难易程度、所承受外界压力的大小
(2)追求卓越(Driving for Excellence)
定义:勇于不断挑战自我,设定更高更具挑战性目标,突破与超越过去的成绩,积极主动地追求更加卓越的业务结果。
维度:所设定目标的难度、自我挑战的程度
第四篇:素质模型报告
素质模型报告
对于读法学专业的学生,我希望毕业后能找的一份与专业知识有关的工作。毕业后我的就业趋向于当一个人民法院的书记员。
书记员是国家司法工作人员之一,适宜担任案件的记录工作为主要职责并协助人民法院办理其他事项的工作人员。
我认为书记员主要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
第一,政治素质是书记员素质的首要内容。政治素质是书记员职业性质的要求,政治素质是做好书记员工作的最基本保证。应当自觉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自觉学习严格要求,从而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提高政治素质,加强职业道德修养,保证严肃执法、秉公办案,为做好书记员的各项工作打下坚实的政治基础。
第二,参加学历教育,加强岗位培训,不断提高法律素质修养,具备书记员工作必需的各种能力。书记员为适应新形势审判工作发展的需要,应加强学历教育,并向更高学历教育迈进,不断提高法律业务素质。通过经常性的、内容丰富的岗位培训,使书记员业素质和技能的要求得到了补充和提高,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和审判工作的实际需要。
第三,书记法律业务素质和技能的培养提高,应当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根据书记员工作业务需要,在实际工作中,用理论指导工作,在实践中丰富理论,使书记员素质得到提高科学地安排工作日程,注意各项工作的先后顺序,轻重缓急,做好与法官的协调安排。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驾驭语言文字的速记能力、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迅速的反应能力、较强的记忆能力、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强的自控能力、良好的注意力。
第四,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加强心理素质修养。通过学习、实践、排除克服与工作不相适应的心障碍,及时调整适应工作状态的心理状态,更应树立怪定正确的理想、信念,不断增强做好书记员工作的信心、耐心,在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力求尽善尽美。树立高尚的品德,包括,高度的责任感、坚定的求实感、迫切的是非感、强烈的正义感、严肃的楷模感。
第五篇:胜任素质模型(推荐)
基于胜任特征分析,针对岗位要求结合现有人员的素质状况,为员工量身定做培训计划,帮助员工弥补自身“短木板”的不足,有的放矢突出培训的重点,省去分析培训需求的繁琐步骤,杜绝不合理的培训开支,提高了培训的效用,取得更好的培训效果,进一步开发员工的潜力,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
很多企业习惯于照抄照搬别的企业的胜任素质模型。实际上不是这样的,能力素质模型应该具有行业特色,企业特色。甚至是处于同一行业的两个企业,由于企业文化、经营目标、经营策略的差异,即使企业在人员要求的能力上完全相同,也很少有两个企业的能力素质的行为方式要求是完全一致的。
严正,卜安康 .胜任素质模型构建与应用 :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172-1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