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促进课堂教学公平的策略与思考

时间:2019-05-15 01:13: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如何促进课堂教学公平的策略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如何促进课堂教学公平的策略与思考》。

第一篇:如何促进课堂教学公平的策略与思考

《新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公平研究》课题

促进课堂教学公平的策略与思考

李素华

内容提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主导者,是产生课堂不公平的因素之一。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课堂教学公平的意义,让学生获得与他人平等的受教育权利与发展机会。通过对课堂教学现状的分析,我们认为产生课堂教学不公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外部社会因素的影响,也有教育内部因素的影响。但不可否认,课堂教学公平的实现主要还是教育内部问题。

关键词:课堂教学 教学公平策略与思考 评价机制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基础教育的普及和大众化教育的深层意蕴就是实现教育公平。课堂公平作为教育公平的微观层面,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主导者,是产生课堂不公平的因素之一。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课堂教学公平的意义,让学生获得与他人平等的受教育权利与发展机会。通过对课堂教学现状的分析,我们认为产生课堂教学不公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外部社会因素的影响,也有教育内部因素的影响。但不可否认,课堂教学公平的实现主要还是教育内部问题。尽管课堂教学公平是一种理想,是一个过程,但是它的实现程度直接影响着教育公平,进而影响着教育民主化的进程。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课堂教学公平的意义,探索现阶段实现课堂教学公平的途径。

一、转变课堂教学观念,形成平等的师生关系

课堂教学观念是教师课堂行为的指导思想,要建构公平的课堂就必须转变课堂教学的观念。由“选择合适教育的学生”到“创造合适学生的教育”是现代教育观念的重大转变。推进课堂教学公平,需要确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树立“人人都有才,人人都可以成才,人人又都不是全才”的新观念。每个学生都是拥有独立人格

《新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公平研究》课题 的个体,都具有极大的可塑性,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教师不应人为地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并给予差别对待,不应低估那些暂时成绩落后学生的发展可能性。课堂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而非部分“精英”学生的。学生之间学业的差异不是构成严格的学业等级的条件,而是相互竞争、彼此制衡的“资本”。每一个学生都有其“闪光点”,学生之间并不试图通过某一方面的比较来建立严格的等级格局,而是关注对方的长处,学习对方的长处,把对方看成是课堂学习的一种资源。

师生关系是影响课堂教学公平的一个重要因素。传统的师道尊严赋予教师角色太多的外在权威,单方面地强调教师的神圣与崇高,而忽视了学生的尊严与人格。这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常常使教师忽略学生独立人格的存在,不尊重学生而以自我为中心任意地对待学生,从而造成课堂教学的不公平。其实,教师原本是人而不是神,教师作为一种职业,也只不过是众多职业中的一种,本质上并不存在贵贱,也只是社会所需的职业之一。因此,教师理应以一种平常的心态来看待自己,对待学生,应与学生建立起一种互尊互爱、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同时,还应树立一种正确的学生观。每个学生都是拥有独立人格的个体,都具有极大的可塑性,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同时,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不可剥夺的权利,如人身人格权、平等权、受教育权等,教师应尊重每个学生平等参与课堂教学的权利,不能人为地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给予差别对待,也不能低估那些暂时成绩落后学生的发展可能性。

二、加强师德建设,提升教师的精神境界

公平不等于绝对的平均,真正的教学公平必须以承认个体差异为前提,同时,又要在教学中充分体现这种差异。这就要求教师既要具备掌握学生心理、生理素质的能力,又要能够运用多种教学方

《新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公平研究》课题

法和教学机智实现因材施教。这就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素质,能够正确处理公平与差异的关系,科学合理地分析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把握学生层次以及个别差异,并且能够做到在课堂教学中根据这些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精心安排教学进程。

教师职业道德也是影响课堂教学公平的一个重要因素,要加强师德建设,提升教师精神境界。一个对教育有着坚定的事业心和对育人充满热忱的教师,自然会对学生充盈着满腔喜悦,善待学生。如果对目前的教师群体进行分类,至少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生存型教师,另一类则是事业型教师。前者把教师职业仅仅作为谋生的工具,追求物质利益是其“教书育人”的目的,而“教书育人”反而异化成了手段。这样,在课堂教学中就难免对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施以差别对待,因“财”施教。事业型教师则把教师职业与自己的生命存在融合在一起,摆脱了世俗功利的桎梏,在教书育人中既体验到人生的价值和欢乐,也能真心关爱学生,尊重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全面成长。因此,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提升教师思想境界,以抵制社会不良因素的侵扰,也会在相当程度上有利于课堂教学公平的实现。

三、构建有利于课堂教学公平的评价机制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导向,影响着教师对待学生的方式,从而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公平与否。传统的“精英教育”主导下的评价体制,是一种奖惩性评价,教师评价的结果往往是作为学校管理者决定教师是否解聘、降级或晋级、加薪等奖惩的依据。学校评价教师的主要依据是所教班级的学习成绩,也就是分数至上,教师的工作绩效、学校的用人制度主要参照教师培养的学生的考试成绩,这就迫使教师在课堂上关注那些能取得好成绩的优势学生,课堂上的教学方式、内容难度等都围绕他们进行,而很少顾及那些发展相

《新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公平研究》课题

对滞后的学生,造成课堂教学的不公平。

目前正在推行的素质教育的宗旨之一就是要求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教学评价应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用全面发展的教育来代替“精英教育”,以全体学生素质的提高作为整个教学工作的终极目标。而当前的教学评价只关注教学活动的结果,注重奖惩性评价,却忽视了教师和学生发展的过程,即发展性评价。因此,这就需要在评价方式上从奖惩性评价转变为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是在没有奖惩的条件下,以促进教师未来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持续发展为目的,不再是一种奖惩的机制,而是一种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手段。这也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要求:“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方面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建立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有利于课堂教学公平的实现。

建立发展性的课堂教学评价制度,首先要体现促进教师教学专业发展的导向。教师评价的指标体系要充分反映学校对教师发展的期望,体现促进教师发展和实现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远景目标。教师评价不仅只是学校管理的手段,更要通过教师评价反映学校对教师价值观的追求。其次体现共同参与的思想。共同参与的思想是现代教育评价的本质特点,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的建立,必须立足于学校全体人员的共同参与,包括评价方案的制订、评价指标及其标准的确定等。传统的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往往有一种“审判”的味道,各个评价者都是根据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而评价课堂教学的过程及其效果。事实上,每节课都有上课教师最初的教学设计和要求。因此,在评价课堂教学时,评价者必须了解上课者原有的设想。这就必须要求被评价者共同参与课堂教学的分析与评价,被

《新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公平研究》课题

评价者的自我说课已经成为当代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内容。最后,发展性评价的实施必须有规范化的程序。科学而规范的程序是建立学校发展性评价制度的关键,应坚持民主化和科学性原则,不论是评价的动员、评价方案的制定,还是评价的实施、结果的产生及其使用,都要增加透明度,创设一种友好和信任的评价气氛。同时,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采用科学的方法与程序,保证评价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真正使评价成为一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手段。

另外,发展性的课堂教学评价制度也体现在对学生的评价上。提倡改革单独由教师评价学生的状态,鼓励学生本人、同学、家长等参与到评价中,将评价变为多主体共同参与的活动。实行多主体评价必须有明确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对不同的评价主体来说,其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往往是不同的。在多主体评价时,特别是学生互评中要淡化等级和分数,淡化学生之间的相互比较,强调关注同学的优点和长处,强调自我的反思。在注重终结性评价的同时我们更要重视形成性评价,这样更能促进素质教育健康有效的发展。可采用课堂提问、作业检查、单项测验及用观察学生动手收集相关资料、参与活动、讨论质疑、续编故事等形式的评价,即小容量、短时间、多次数,活泼多样。取消期中考试,淡化期末考试,强化平时观察检测。设计一些操作性强,需收集一些资料、需要一段时间(一周、一月甚至半年)进行社会体验、需多人合作完成的作业,检测学生利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调动学生平时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从关注学生个体的处境和需要、尊重和体现学生的个性差异、给予学生个体更多被认可的机会和可能出发,研究制定不同层次的评价标准,以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使教学评价最大限度地产生教育效益。

《新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公平研究》课题

四、实施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

由于个体发展存在着事实上的差异性,而在现行班级授课制的框架内,倘若只是向学生传授同样要求、同样难度的内容,这样势必造成课堂教学符合一部分学生的发展需要而不适合另一部分学生发展需要的弊端,这对部分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因此,课堂教学要真正公平有效的面向全体学生,必须根据学生的差异实施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使课堂上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当然,在班级授课制下,课堂要求的一致性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始终是一对矛盾。为解决这个矛盾,就要实施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如分层教学、合作学习等。

分层教学是将学习情况大致相似的学生组合在一起,在班内组成若干个分层学习小组,然后教师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发展。合作学习则采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原则,把全班分成数组。组内异质是指组内成员民族、性别、学业、能力、爱好等方面各不相同;组间同质是指各组总体水平大致相当。如教师讲授完一篇课文的内容,布臵任务以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小组成员不论好生、差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为达到共同掌握这一小组目标而互相支持、鼓励和帮助,这样就不存在前排与后排的好坏之分了。语文教师在小组学习过程中扮演促进者的角色,他在全班巡视,观察每个小组学习进展情况,控制小组学习不利因素。在小组学习结束之后,教师要随机抽查某一组员来解答问题或解释小组工作结果,也可进行全班测试。只有小组成员都能解答解释或都通过了测验,小组才能获得加分和受到奖励。组员的这种“沉浮与共”赋予每个学生不可推卸的责任,每个学生都受到了教师和组内其他成员的关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被有效地激发起来。这些形式的目的都是为了在课堂教学框架下,尊重学

《新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公平研究》课题

生的个体差异,促进全体学生的个性发展,从而最大限度的实现课堂教学的公平。

另外,课堂的师生互动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如师生问答式、4人小组式、对组式、小组集体式、全班式等,但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都要求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努力为每个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提供和创造均等的机会,力求适应每个学生的学习,尽量使全体学生都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鲍传友.课堂教学不公平现象初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10).[2]袁连生.我国义务教育财政不公平探讨[J].教育与经济.2001,(4).[3]鲍传友.课堂教学不公平现象初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10).[4]王正平.人民教师的道德修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228.

第二篇:课堂教学公平

课堂教学公平

一、基本理论概述

(一)公平的概念

公平有两种涵义:一种是文本意义,即“不偏不倚”;一种是解释意义,通常指社会公平。所谓公平,是表示人与人利益关系及关于人与人利益关系的原则、制度、做法等合理之义;从最根本上讲它是指人与人的利益关系及关于人与人利益的原则、制度、做法等合乎社会发展需要。首先、公平是反映的有合作而产生的利益关系。再者、公平表现一种程度,这种程度与社会发展的程度、文明的程度密切相关。最后、公平是描述概念与规范概念的统一。

(二)教育公平的概念

教育公平观念,实际上就是关于教育机会相等的观念。因此,对受教育者来说,教育公平就是指对教育机会和教育资源进行自由的、平等的选择和分享。教育公平包括三层含义:(1)首先人人都能实现受教育权,这是教育公平的最基本要求。(2)为受教育者提供平等(即同一水平或同一待遇)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对学生来说,即意味着受教育过程平等。(3)受教育者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是相等的或基本相等的,即教育结果公平。

(三)课堂教学公平的概念

课堂是实现教育目标、完成教学任务、促使学生心智发展的场合。课堂教学又称班级授课制是指教师、学生围绕课程资源而展开的系列教育教学活动。课堂教学公平是教育公平的一个主要方面,其公平既折射着教育公平,也制约着“教育公平”。课堂教学公平,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否给家庭背景、智力水平、教 养程度不同的学生以平等对待,即每个学生是否享有平等的待遇;倘若存在差别对待,这种差别对待是否以“平等考虑”为基础,即是否在平等的基础上以不同的方式对待不同的对象同时,这种平等或不平等的待遇是否切合平等化的对象(学生),是否符合平等化对象的利益。这一定义包括两层涵义。首先,教师对待所有学生应该一视同仁,不应该因为学生的家庭背景的好坏、学习成绩的高低,对学生有歧视。可以说这一点是课堂教学走向公平的一个基础前提。如果教师没有这样一颗对任何学生都平等对待、公平看待的心,那么她(他)的课堂将永远不会走向公平。其次,在教师公平、公正对待每个同学的基础上,还要对其施之以差异性的教育,这一点与上一点相比,看似矛盾,但是实际上并不冲突。

二、课堂教学公平现状分析

(一)课堂教学公平存在的问题

课堂教学公平属于教育公平的范畴,它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否给家庭背景、智力水平、教养程度不同的学生以平等对待。通过分析我们发现我国课堂教学公平存在以下问题: 1.教师编排座位的不公平

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在编排座位时为部分学生“优先定位”,使学生享受座位特权。目前我国的班级规模一般较大,座位一般采用“秧田型”编排方式,前排与后排的学生接受教师影响的效果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有的教师习惯安排那些学习成绩好、家庭社会地位高或与自己有着特殊社会关系的学生坐在教室的中间和靠前的位置,而把那些教师心目中所谓“差生”的孩子放在后排或者最前排使之成为

“孤家寡人”,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仅仅就学生的心理发展而言都是不公平的。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与不同位置上的学生的互动情况也不同。教师对前排和中间位置的学生提问次数要明显多于后排学生的提问次数。这主要是因为前排的学生大部分都是成绩好的和中上等生,能够引起教师更多的注意他们上课时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积极做出回应,与教师的交流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而那些坐在后排的学生则很少得到老师的眷顾,因而在课堂上易开小差,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学习,久而久之也沦落为“差生”名列。2.教学方法存在不公平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运用最多的就是讲授法和练习法。教师依照教学进度,把课本内容依序讲解给全班学生听;这样,学生却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学生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而不是自主的知识获得者。对于知识掌握层次不同、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来说,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对待具有不同个性的、禀赋资质不同的学生是一种实质上的不公平。3.课堂教学参与机会和评价不公平

国内统计资料表明:教师在课堂提问中带有偏见,我国小学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所谓“差生”被提问的次数只及班级平均数的一半,只及“优等生”的四分之一。

4.课堂教学中的课堂管理的不公平

课堂管理中,在处理一些课堂问题行为即学生在课堂行为中发生的、违反课堂规则、程度不同的妨碍课堂教学顺利进行或影响教学效率的行为时,有的老师对学生进行体罚,有的老师只重视教育而忽视课堂教学,还有的教师对学生进行对分的负面评价。

5.课堂教学中教师动作行为的不公平

根据课堂观察,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提问和练习中多站在“优秀”的学生旁边给予鼓励,而对那些“差生”提问则是站在讲台上以居高临下的态度去评价。这就有意或者无意的反映出教师的公平意识。

(二)课堂教学不公平的危害 1.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人才的培养

苏霍姆林斯基说:“作为教育者的教师他的任务就在于使每个学生的意识中渴望获得知识的星火永不熄灭。”教育不能用一个规格、一种模式来培养学生,要提供学生多种选择,在课堂教学中千篇一律教学模式,要求不同的学生去学习相同的知识,培养出来的学生千人一面,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对各个层次人才的需求。

2.不利于教师自身能力的提高

人的发展始终是在群体的影响下进行的,如果课堂教学充满积极上,平等、团结、相互尊重氛围,教师就能够保一种宽容、愉快的心情,使课堂充满乐趣。反之,如果课堂教学中长期充满了不公平现象就会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正确判断,形成对劣势学生永久的偏见。教师长期处于一种缺乏关爱所有学生的氛围中,就会影响教学效果,阻碍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最终会影响自身素质的提高。

3.不利于和谐师生关系和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建立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顺利进行课堂教学和完成教学任务的保障,也是和谐班级 的重要表现之一。“教师是学生品德养成的示范,教师的榜样作用不容忽视。师生关系是学生开始认识社会关系的一个窗口,成年人的道德水准潜移默化地影响新生一代。”

4.不利于教育现代化的实现

真正公平的教育必须适合个人特点,受教育者都有获得成功的平等机会,亦即教育质量上的公平。但是课堂教学不公平,难以体现学生现代化要求,不利于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创新性人才,如果得不到及时和有效的解决,它的存在必将阻碍教育现代化的实现的进程。

三、实现课堂教学公平的对策

以下是促使课堂公平化的相关措施:教师自身成长,学校管理与培训,社会、家庭教育鼎力配合和媒体正确导向。

(一)转变课堂教学观念,营造和谐公平课堂

1.树立新型教学观、学生观,具备现代教师素养

(1)树立师生平等互动的教学观,从深层感受和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在课堂上亲近每一位学生,善待并宽容学生。

(2)教师要掌握教育理论,把握教学规律,具备过硬的教书育人能力。(3)教师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自我调节,自我完善能力。

2、加强师德修养,公正合理评价学生

(1)提升道德,加强修养。“德高为范,学高为师”,这是人们对教师永远的期待与要求。(2)树立教师的教育威信,让学生能够“亲其师,信其道”。(3)公正评价,合理期望,教师应采取恰当的方式,准确把握、合理评价每位学生。

3、教师要营造良好的课堂公平气氛

良好的课堂气氛,对于提高公平的教学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这需要教师的精心组织和主动创设。(1)教师合理传递信息,使师生情感和谐融洽(2)引导学生保持良好心理状态。

(二)完善学校管理制度,加大教师培训力度

为使课堂公平,学校应制定合理的教师上课监督机制、评价体系和教师培训措施,这是形成一个公平和谐大环境的前提。因此,学校领导管理者应做到以下几点:

1、学校要为学生配备优质的、公平的授课教学资源,以保证师生间的互动达到最佳效果。这就要求学校要为每一个班级配备先进‘的课堂资源,如教室内的设备、光线、视听效果,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工具的展示、学生的数额、男女生的比例等都要通盘考虑,尽量为不同性格、性别、位置、成绩的学生提供公平的课堂环境。

2、学校要加强教师教学能力的监督和控制,制定合理地奖惩措施和评价体。

做好教学评价,学校要制定合理的监督体系,综合评价教师的工作绩效。通过检查、学生评教等活动,学校职能部门要及时反馈教师在课堂中的不公平行为,并反馈任课教师,要及时给予引导、鼓励。

3、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促使教师健康的成长。

教师的素质是学校发展的保证,更是实现公平教育活动的实践者,因此要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定期定时地对各类教师进行教育学、心理学、教育能力和专业技能方面的培训,促进教师的健康成长,使其具备现代教师的素养。

(三)构建立体教育网络,正确评价课堂教学

1、社会、学校、家庭要构建公平的教育环境,使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能正确的评价、定位自己和他人。要为公平教育的实施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就必须搞好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整体优化。要以育人为目标导向,以学校教育为核心,家庭教育为助力,社会教育为补充,构建一个优化的育人体系。学校教育要发挥优势,家庭教育要因势利导,社会教育要挥善而行。

2、教育管理部门要正确评价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活动应以每位学生发展为本,任何评价都应当体察和关注学生发展的需要和体验,对课堂教学做出比较客观、中肯的评价。

3、社会、媒体的关注和舆论导向也是促进课堂公平的有效手段。实施公平教育,创建“公平课堂”,校长、教师是重要的因素,但社会的力量、媒体的关注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层面。“公平课堂”的创建更离不开舆论的宣传和监督。社会媒体的关注与导向、家庭的关心、教师的教育,有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刘旭东教授在上课时,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公平还给课堂,使课堂资源充分利用;把糟神生命丢展的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让这些话与所有关心课堂教育的人共勉。

第三篇:促进幼儿教育公平政策层面的思考

促进幼儿教育公平政策层面的思考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讲话指出。“要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显然。促进教育公平已不是一般性的政策要求,更不是策略和措施。幼儿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幼儿教育公平也必然是国家基本教育政策不可或缺的内容,必然是改革与发展幼儿教育基本政策的准则。

促进幼儿教育公平应当遵循教育公平共同的基本要求,努力追求教育机会的公平、教育过程的公平,以及公民享受教育质量、水平的公平。与此同时,促进幼儿教育公平还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殊性,或日特殊要求是由幼儿教育的性质及幼儿教育体制所带来的。概括起来主要是两方面:一方面,在我国幼儿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政府的公共政策,尤其是公共财政政策及公共服务政策还未能从根本上对幼儿教育的发展有更具体、更切实的扶持措施,因而发展幼儿教育的经费政府支持的政策并不明确,甚至可以说还没有形成政策,因此,改善幼儿园条件难度很大,进而从总体上看。幼儿园办园条件的现实状况并不理想。尤其是农村和经济欠发达、不发达地区,矛盾更加突出。我们是在已经形成,并正在进一步非均衡发展的状态下来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的。因此,“简单地均分现有教育资源和简单地均分新增的教育投入。无疑难以在保证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前提下推进均衡发展。”(陶西平,《树立科学的教育公平观》,中国教育学刊,2007,10)鉴于此,政府有关部门应就教育的公共财政与公共服务政策。从国家基本教育政策的高度,采取更明确、切实的措施,逐步改变幼儿教育城乡间、区域间、不同类型幼儿园间的不均衡现象。促进幼儿教育的公平。

另一方面。幼儿教育的体制更多元化,以社会力量和个人依法举办幼儿园为主。而社会力量、个人举办幼儿园的目的、条件、管理水平是不同的,因而造成了幼儿园条件的显著差异。其中少数幼儿园办园条件优越‘,教育水平较高。加之,政府举办的示范性幼儿园已成为民众心目中的名园。这就带来了另一个问题,即公平是公民的基本权利,选择也是公民的基本权利,而有限的“名园”无法满足所有公民的选择权。因此,促进幼儿教育公平应当允许并创造可选择的公平,而不是简单地抑制,更不是剥夺选择权。向公民提供公平的受教育的机会是政府的义务,并不意味着公民必须而且只能接受政府提供的这种机会,有条件的公民应当有选择自己所需要的幼儿教育机构的自由。这一基本理念在非义务教育领域更为重要。当然。这是基于幼儿园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标准、要求的前提下的。为此,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就幼儿教育的办园特色、管理水平、教育质量采取更为具体的鼓励政策,以满足不同群众选择的权利和需要。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对那些所谓的“天价幼儿园”应当有鲜明的政策规范和正确导向。

以上是从政策层面上讨论的。这并不意味幼儿园本身无能为力、无所作为,恰恰是在教育过程的公平问题上,园长和教师还有相当艰巨的任务。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并非遥不可及。也许教育的公平,最初就是从教师教育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开始的。

第四篇:促进教育公平

“促进教育公平”的一篇申论范文

1、改善教育环境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周运来 刘中顼

教育环境是教育活动涉及的自然和社会因素所构成的环境,包括教学场所环境、图书资料环境、教学设备环境、受教育者的生活环境等构成的硬件环境和教师资源环境、教学管理环境、教育文化环境等构成的软件环境。教育环境的优劣对于受教育者的成长有着直接影响,教育环境的差异是教育发展不均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改善教育环境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直接而有效的方式。改善教育环境,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加大教育经费投入。教育投资是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是推进教育事业的物质基础,也是公共财政的重要职能。当前,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还比较低,教育投入总量不高。而且,教育资金绝大部分流向了城市特别是城市里的重点学校,农村学校得到的经费相对较少,导致教育设施、教师队伍等公共资源向少数学校流动和集中。因此,应加大对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的教育经费投入,大力支持其改善教育环境,以避免地区和学校办学条件差距进一步拉大,使我国的教育发展总体上更趋于均衡。

关注困难群体教育。当前,城市中的薄弱学校教育、偏远贫困地区的农村教育、女童教育、特殊儿童教育、农民工子女教育、监狱教育等的环境总体上仍不够理想,阻碍了教育的均衡发展,亟需重点扶持。各级政府应认真研究并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快改善困难群体的教育环境,保障这部分人的受教育权利。比如,为解决劳改对象的技能培训问题,可以在狱中开办工厂,与狱外企业进行合作,包括为狱外企业完成产品毛坯加工、请对方对服刑人员进行技术培训等,让服刑人员在狱中也能学到一技之长。

支持落后地区教育。应号召、鼓励大学毕业生到老少边穷地区建功立业,并对自愿到老少边穷地区工作的大学毕业生给予一定的奖励。这一措施既能让大学生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带到落后地区、改善当地的教育环境,又能砥砺青年学生意志、促进其成长和进步。另外,还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支边支教志愿者团体向落后地区学生提供学习辅导和帮助。

改革高校招生制度。应缩小直至最终取消高考录取上的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逐步实现根据考生数量和考生成绩按比例分配招生名额;适度扩大高校在中西部地区的招生规模,尽可能为中西部地区多培养人才。

整合优化教育资源。应加强对教育资源的调整优化,促进各种资源实现最优配置。调整各地区学校布局,扩大优质学校的办学规模,对生源不足的学校逐步实行“撤、并”,减少教学资源的浪费。加强优质学校和办学基础薄弱学校之间的交流合作,如定期定向交流教师和学生等。

调动社会力量办学。应调动社会力量和资源参与发展教育事业,大力发展民办教育,逐步加大民办教育在整个教育事业中的比重,形成多种办学体制和形式并存、各类学校之间良性竞争的局面。

2、肩负起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温家宝

——在北京师范大学首届免费师范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温家宝

(2011年6月17日)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非常高兴参加首届免费师范生的毕业典礼。首先,我要对即将加入人民教师队伍的同学们表示热烈祝贺,对辛勤培育你们的老师们表示衷心感谢!去年教师节,我到河北兴隆县六道河中学看望师生,与同去的北师大同学有个约定,我答应一定参加你们的毕业典礼,今天我是来履约的。最近我连续收到北师大和东北师大部分免费师范生的来信,同学们立志投身教育事业的理想和决心深深打动了我。大家希望在临毕业前,能与我进行面对面交流。实际上,我一直惦记着你们。同学们已经顺利完成学业,即将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走上神圣的讲坛,我感到非常高兴。今天我来,就是同大家谈谈心,说说心里话。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肩负着开启民智、传承文明的神圣使命,承载着千万家庭的梦想和希望。中华民族历来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荀子·大略》就有“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的名言。我的祖父和父母都是教师,我的父亲就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我对教师始终充满景仰之情。

前些年,不少优秀学生不愿意当老师,甚至师范院校的学生也不愿意当老师,更不愿意到中西部地区和农村中小学当老师,我心中确实有些担忧。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就是向全社会发出重视师范教育的强烈信号,吸引最优秀、最有才华的学生做教师,鼓励更多的优秀人才终身做教育工作者;就是要进一步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让教师成为最受尊重、最令人羡慕的职业。

我们高兴地看到,经过四年不懈努力和探索,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和显著成效。六所部属师范大学四年共招免费师范生4.6万人,录取分数线高出本省重点线40分以上,越来越多的优秀学生志愿加入教师队伍。首届免费师范毕业生已经全部落实到中小学任教,超过90%的学生到中西部中小学任教。上海、云南、江苏等地部分院校也开展了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这项政策正在彰显出越来越大的示范引领作用。实践证明,国家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

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实施已经四年,社会各界十分关注。如何进一步完善好、实施好这项政策,是一件大事。我们要在搞好试点的基础上,认真总结经验,研究和解决存在的问题,加快落实和完善配套政策,让更多优秀毕业生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经过认真研究,国务院将出台新的政策措施。我们要建立免费师范生录取和退出机制,加大高校自主招生力度,录取后经考察不适合从教的少数学生可以调整到非师范专业,选拔愿意从教的优秀非师范生转为免费师范生,让真正乐教适教的优秀学生读师范。要提高免费师范生生活补贴标准,给予优秀免费师范生更多奖励。要支持建设一批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实验区,安排更多名师给免费师范生上课,提供更多观摩名师讲课的实习机会,提高免费师范生培养质量。要进一步改进免费师范生就业办法,通过建立健全分工负责、密切配合的跨部门工作机制,全面落实免费师范毕业生的编制和岗位。要支持到农村学校任教的免费师范毕业生,免试攻读在职教育硕士。要逐步在全国推广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鼓励地方发展师范生免费教育,支持各地师范院校采取定向招生、免费培养的办法,为农村培养骨干教师。

有人认为,大学毕业后当中小学教师,尤其到农村当教师,是大材小用,没有前途。我不这样看。我认为,中小学教师同样能够出人才、出大家、出大师。我国近现代许多杰出人物都是从中小学讲坛成长起来的。文学家鲁迅、科学家钱伟长、历史学家翦伯赞、艺术家丰子恺,等等,都当过中小学教师。中小学老师天天面对的是最渴望求知的眼神和最纯洁的心灵,往往最能体会学生对教育的真实需求,最有条件思考教育的实际问题,最能体会教育的本质,从而不断检验和修正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叶圣陶先生当过很长时间的小学老师,几十年的教学经历,使他成为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钱穆先生成为一代国学大师,与他10年小学加8年中学教师经历有直接关系。他曾这样怀念他的中小学老师生涯:“我个人的经验倒觉得在教小学时最快乐,教中学时又比教大学时快乐。”中小学教师另外一个独特优势,就是脚踏实地、扎根基层,广泛接触民众,深入了解民情、国情,有利于激发老师教育好下一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老舍的第一部长篇文学《老张的哲学》就取材于他当小学校长时的经历。徐向前元帅在回忆自己的一生时说:“‘五四’运动以后,在先进思想影响下,我心里也逐步萌发起改造黑暗社会的念头。当上教师我就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学生从小就理解这一点,长成有用的人才,担负救国救民的重任。”

我曾多次倡导大学毕业生教小学,教授给中学生上课。俗话说,名师出高徒。中小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的养成时期,老师往往就是他们做人的榜样。如果老师人格高尚、眼界开阔、知识渊博、志向远大、思想活跃,他们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是民国时期一所著名高级中学,曾培养出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任弼时等许多优秀学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拥有像黎锦熙、周世钊、杨昌济、徐特立这样一批老师。他们中有的是大学教授、学者,有的是诗人、文学家,堪称大师。南开学校之所以人才辈出,师资力量强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张伯苓先生当年就提倡硕士生、博士生乃至留学生教中学。前些年,霍懋征老师给我写信,提出让大学毕业生教小学,而且要蔚成风气。

同学们要树立长期从事中小学教育的志向,首先要有一种精神和信念。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纵观历史,任何国家、任何时代,那些真正开启人类心智的人们,当时大都默默无闻。他们淡泊名利,生活清贫,被人误解,受到忽视,靠着理想和信念,靠着对事业的热爱支撑他们坚忍不拔地奋斗下去,用自己的心血点燃智慧的火把,照亮人间,传承着人类文明的火种。但历史不会忘记他们,他们的英名和事业将永远镌刻在人类文明的丰碑上。大学毕业生立志做中小学教师,就要有这种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奉献精神。

今天,在来这里的路上,我还在想,同学们经过四年学习,很快就要奔赴基层教师岗位,到比较艰苦的环境去工作,你们是否做好了吃苦的思想准备?我觉得,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吃苦是一种磨练,是一种财富,到艰苦环境中锻炼是年轻人成才的必修课。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说的就是,但凡能成就大事的人,都吃过大苦,都经受过各种磨砺。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艰苦的环境磨练人的意志,增强人的勇气和信心。成功没有捷径,艰辛成就事业。我们的周围就有很多生动的例子。就拿你们的校友次旺俊美为例,他是1970年从教育系毕业的一位藏族学生,自愿要求返回条件十分艰苦的家乡工作,经过多年的基层磨练,后来成为西藏大学校长和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院长,为西藏科教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你们的另一位校友窦伯菊,1951年从生物系毕业后,自愿到内蒙古乌兰浩特当一名普通教师,先是教初中,后来到高中和大学任教,由于工作出色,1983年被任命为内蒙古师范大学校长。条件差的地区更需要人才,艰苦的环境更能锤炼人的意志品质。从人的一生看,年轻的时候吃些苦、受些累,更有利于自身的成长进步。希望大家不要怕吃苦受累,不要怕经受挫折,要敢于经风雨、见世面,敢于到基层、到落后地区、到最艰苦的地方锻炼成长。

教师的工作岗位看似平凡,其实当一名教师并不容易,当一名合格的中小学老师更不容易。这里,我想对你们,同时也对全国广大的师范生提几点希望。

——要充满爱心。当好一名教师,首先要是一个充满爱心的人。霍懋征老师说过:“是什么力量把一个人见人烦的孩子,变成人见人爱的孩子?是爱。爱是阳光,可以把坚冰融化;爱是春雨,能让枯萎的小草发芽;爱是神奇,可以点石成金。”希望你们关爱每一名学生,视学生为弟妹、如儿女,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要甘于奉献。中华文明之所以绵延不绝、薪火相传,依靠的就是道贯古今的师者,依靠的就是化育天下的精神。你们选择了做教师,就是选择了奉献,选择了高尚,就是人生中最大的幸福。你们对教育事业的奉献,应该像小河奉献给大海、阳光奉献给大地那样无私、那样无怨无悔、那样一往情深。希望你们把追求理想、塑造心灵、传承文明当作人生的最大乐趣,做好终身从教的思想准备,甘做培育人才的泥土,在奉献中体现价值,在平凡中成就伟大。

——要刻苦学习。“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和创造者,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才会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中小学教育是人生启蒙、知识准备、世界观萌芽的特殊阶段,学为人师尤为重要。教师只有学而不厌,才能做到诲人不倦。你们虽然从学校毕业了,但你们的社会实践才刚刚开始,要学习的东西很多。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提高教书育人本领和教学质量。既要向书本学习,更要向实践学习,向社会学习,向人民学习。

——要勇于创新。教育既是科学,也是艺术。教师从事的是创造性的工作,没有创新精神的教师,不可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钱学森先生曾回忆说,在他一生的道路上有两个高潮,第一个高潮就是在师大附中。六年师大附中的学习生活对他的影响很深。当时数学老师傅仲孙特别提倡创新,在给学生的测验评分时独出心裁,如果出5道题,学生都答对了,但解法平淡,只给80分;如果答对4道,但解法有创新,就给100分,还要另加奖励。杰出教师的过人之处,就是能够在平凡的教学点滴之中,探索教育的真谛,追求事业的卓越。希望你们积极投身教育改革创新实践,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创造有利于个性发展的氛围,使美好的教育理想变为现实。

经过四年的寒窗苦读,同学们已经完成了学业,就要走向新的工作岗位,这是大家人生的一个新起点。著名作家柳青说过,“人生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你们在踏上人生道路的关键时刻,选择当中小学教师这个关键职业,是有勇气的,也是有远见的。我相信,只要同学们志存高远,刻苦自励,执着坚守,就一定能够把三尺讲坛变为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使自己的人生更加精彩!

第五篇:提高初中化学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与思考

找问题改模式促有效

——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策与思考

绩溪县金沙学校周起华(8410053)

【摘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课堂教学所追求的目标,文章在对有效性教学的分析理解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实现当前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和方法,具体有:积极创建生本教育的化学课堂;学习过程中要尽量采用自主—探究—合作的模式;关注学习中差异性现象。

“有效教学”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形成的一种教育理念。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由于初中化学教学时间短,从开始接触到毕业升学考试也就九个多月时间,要想大面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必须从提高课堂效率抓起,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首选。

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教学的有效性=教学内容总量×学生接受内容的百分数。由此可知,有效性的教学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二是教学对象。然而,实践证明,有效性教学的决定因素,不是教学内容,而是教学对象——学生,即学生对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专注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提高学生对课堂学习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力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提炼出提高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方法,改变以往陈旧的课堂教学方法,从而引起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从本质上更加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

下面通过我在初中化学教学多年的感受,谈谈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有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需采取的策略和方法。

一、目前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存在的问题

笔者通过对一些初中化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观察并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对照来看,部分教师在教学的很多方面主要还是以陈述性知识的积累为主,没有让学生去真正体会获取化学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多数学生对化学这门课的学习失去了兴趣,其课堂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1、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化学知识的系统讲解,过份地强调对陈述性知识的记忆,不注重去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不能真正去体会知识的获得过程,缺乏自己去获取知识的能力。

2、班级中学习差异较大时,部分学生课堂有效学习时间少。如在化学课堂上师生交流中,不难发现,学生获得与教师课堂交流的机会有多有少,大约只有20%左右能力强、思维敏捷的学生能参与师生交流的全过程,60%左右的中等生长期只能得到部分参与师生交流的机会,还有20%左右的学困生因理解能力差而长期得不到师生交流的机会。现代教学研究发现,学生的学习差异常常是课堂有效学习时间差异造成的。

3、忽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重要目标,需在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去发展他们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如果缺乏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指导,教师课讲得再好也是徒劳的。

二、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和方法

课堂教学是我们化学课程实现的主渠道,也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关键所在。化学课堂教学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只有提高“教”的有效性,才能提高学生“学”的有效 性,而有效性的教学实施就必须要改进现阶段的教学具体操作,即以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

经过多年来的化学教学特别新课改来的教学研究,我总结出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需在课堂教学策略作出改进的一些看法和做法。

1、积极创建生本教育的化学课堂

生本教育的化学课堂是新的教学理念下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是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模式,生本教育的化学课堂是没有预知的,是随课堂情形不断生成的,因而是开放的、充满活力的易为学生接受的课堂。创建生本教育的课堂,关键是把教学过程还给学生。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学生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加工和处理,因此,教师要相信学生,敢于放手,把教学过程还给学生,只有正真依赖学生自主的学,才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学习九年级化学第六

单元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时,我把教学地点改在实验室,给学生预备化学药品时,多准备了稀硫酸、碳酸钠和氢氧化钠溶液,让他们在预习的基础上自主的进行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有学生问:“碳酸钠和碳酸钙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是不是它们组成里都含有碳酸根的缘故?”在肯定了他的回答后,其它小组的学生就提出:“澄清的石灰水中含有氢氧化钙,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一样组成里都含有氢氧根,二氧化碳可以和氢氧化钙反应,那么它能不能和氢氧化钠反应呢?”这个问题已经涉及到碱的化学性质了,以学定教是生本教育的策略之一,我把它作为一个生成的教学资源纳入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一下,很快他们得出结论:不反应。理由是澄清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没有出现浑浊。我趁机疏导学生:“有没有反应我们可以做一个对照实验:分别向氢氧化钠溶液和通过二氧化碳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看现象是否相同。”通过实验对照,学生得出了二氧化碳可以和氢氧化钠反应的结论。在他们实验的基础上,我继续引导:“氢氧化钠溶液和澄清的石灰水能敞口放置吗?”“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后生成物可能是什么?”学生积极讨论,在思维的相互碰撞中逐渐建构自己新的知识。多年的教学我逐渐体会到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不要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要巧妙的设计一些教学活动,尽量给学生一些思索和活动的机会,积极引导学生多思善问,使学生积极主动、活泼的参与到学习中去。这样,化学课堂学习的有效性才能真正得到提高。

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在多数内容的学习过程中要尽量采用自主——探究——合作的模式,引导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模式也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灵魂之一。但自主学习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牧羊式”的学生自习,自主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但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前提是教师的指导,只有在教师的引导下才能使学生有目的地进行独立学习。我认为教师在自主学习上的指导其实应是某种程度上的引导,即教师给予适当的信息材料,设计好各问题的结构,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兴趣,学生就会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最后还要组织好学生对结

论的讨论和辩论。教师的引导必须有方向性的,即引导的方向是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已有信息素材、资料去建构新知识。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产生不能解决或一时解决不好的问题,可由学生以探究的方式来进行,化学教学中的探究式教学很多,例如上网查阅、社会调查、讨论辩论等方式都是我们学生经常进行的探究方式。除此之外,化学学习中还有一种非常独特的探究方式——实验探究。教师在探究过程中的指导也应指导学生多采用以实验方式来探索和验证我们在化学学习中碰到的问题,让学生以实验的方式来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发现新的问题,让学生在这种探究过程中不断地提升。这种模式的教学中更应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体验和亲历。在探究过程中还应注意的是教师在指导中不只是指点,而是要给予学生更多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倾听他们对问题的意见,而不简单地将他们的意见和结论进行肯定或否定,要让他们在探究过程中使思维的发散性上得到更大的培养。

学生在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中都有交流、讨论、辩论,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应在合作的气氛中围绕问题的解决而展开。合作中有分有合,在讨论中有合作的交流,在探究中有分工,进行的是一种分模块的各自探索的合作探究。

3、关注学习中差异性现象,特别是对中等生、学困生的关注。学生学习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引起学生学习差异性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对于学困生的转化我们应给予最大的关心为主。关注学生学习差异性的出发点是让每个学生都能地原有水平上得到一定的发展,是实现课堂教学中个体最优化学习得有效措施之一。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可能只强调面对全体学生,强调学习的共性,对个体的差异认识不够全面,使得转化学困生的教育教学工作效果不大。关注差异性的教学过程即是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强调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性而在原有认知结构对新知识、新内容的同化和顺应,按学生的认知逻辑顺序组织学习内容和背景材料。不同水平的学生明确不同的学习任务。在反馈和矫正环节注重对中等生、学困生的个别指导,对优秀生则注重更高层次的要求,如我在教学中实施了对优等生的“竞赛”教学和对学困生的双基辅导的个性化教学,通过设计不同程度学生学习的练

习,实行分类评价的策略,让每个学生在化学学习中真正能体会到一种成功,在原有基础上实现了差异性的提高,不仅提高了学困生的学习信心,更是提高了整个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对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反思

当前初中化学教师年纪偏大(农村初中四十五岁以下的年轻教师很少),他们外出学习、培训、交流的机会少,面对现代的教学内容其方法手段已经不能胜任现在的教育,化学课堂教学往往停留在记忆性和理解性教学水平,达到发展性水平的较少。从教育人才年龄结构看,如果不及时补充理念新、思路广的青年人才到教育队伍中,教育的改革发展将会受到影响。

在优秀人才补充到教师队伍的同时,更需现有的教师要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不断地学习他人成功的经验,特别是要提升自己的教学理论知识水平。因此,要加强学习各种教育教学理论,如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才能使自己的教学不至于太过于距离学生已有的发展水平太远。只有针对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停留在现有发展区的教学,只能阻碍学生的发展。真正的发展过程就是不断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区的过程。从而使课堂教学有效。此外,像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师必须了解知识是怎么建构的,在教学之前要考虑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把教学内容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之上,只有这样教师的教学才能真正地做到有效。

我们期待这样的教学: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会了学习,掌握了学习方法,提升了学习能力,达到了不需要教的学习层次。

参考文献:孙夕礼《上好课—问题与对策》(初中化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如何促进课堂教学公平的策略与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如何促进课堂教学公平的策略与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促进公平不动摇——我国义务教育发展实践与思考[推荐5篇]

    促进公平不动摇——我国义务教育发展实践与思考回望30多年来教育改革发展的历史进程,一条以推进机会均等为主的教育公平主线越来越清晰,教育公平成为我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价值......

    大力促进教育公平

    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党的十七大报告对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作出了全面的部署,寓意深远、内涵丰富,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报告把优先发展教育列在......

    促进教育公平发展

    促进教育公平发展中小学义务教育的推进和高校的“扩招”,使近年中国教育处在一个大发展的阶段。但是,在大发展中日益凸显的教育不公平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公众的关注。媒体对中小......

    提高效率促进公平教案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 综合探究:讲求效率维护公平一、基本说明 1、教学内容所属模块:思想政治必修模块一《经济生活》 2、年级:高一年级 3、所用教材出版单位:人民教育出版社 4、......

    浅谈缩小贫富差距与促进社会公平

    浅谈缩小贫富差距与促进社会公平浅谈缩小贫富差距与促进社会公平 摘要:对社会公平和正义的追求,是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经济良性......

    关爱留守儿童 促进社会公平与公正

    关爱留守儿童 构建和谐社会 ——崇阳县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经验材料 近年来,崇阳县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稳步推进,取得了一定成绩,全县招募了1000多名爱心妈妈,初步建立了13所留守儿......

    关于社会主义分配与公平的思考

    关于社会主义分配与公平的思考 具有“天下第一村”美称的华西村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是因为它一直坚持走“集体经济,共同富裕”的道路。华西村的“老书记”吴仁宝从......

    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哲学思考

    摘要:分配正义不能市场经济本身去完善解决,还要依靠相应的制度保障,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才能使分配正义得以体现。 关键词:效率 公平分配正义 作者简介:李庆伟,天津师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