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有关比较教学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有关比较教学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方庆青
比较就是确定事物同异关系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心理学认为:两种不同对象彼此诱导和相互感应可以提高人们的感知效应有利于活跃思维,激发智力,加深理解,提高记忆。
由于作家思想素质文化修养的不同,在文章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也是不同的,为能把握文章的思想特征,领略文章的艺术特色,我们运用比较教学法是必要的。教师在课堂上运用比较法教学,对学生来说其实就是一个搜寻异同,寻求认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思维相互碰撞处于兴奋状态。运用比较法教学,可使教学内容丰富,教学途径宽广,能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想象和思维能力。比较法是一种实用的方法,在语文教学中切实可行。特别面对如今学习基础差,学习能力较弱的中职生来讲,比较法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奋点,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经过这十多年的教学探讨,我认为比较教学法可大力提倡,但实 际操作时应做到循序渐进。
一、确定可比点
这是比较教学法得以展开的基础。教学中的比较,首先必须考察所比较对象之间的内在联系,要么相同或相似,要么相反。只有确定了可比点,才有可能开展比较。如本学期所上的同题散文《我的母亲》,一篇是老舍先生写的,另一篇是法国作家罗曼加里写的。虽然作家出生于不同的国度,但对母亲的爱是不约而同的。上完两篇文章 后,我让学生比较中外两位母亲的共同点和区别点,学生分组讨论,兴致很高。经过讨论分析之后学生明白天下的母爱都是无私和伟大的,中**亲对孩子的爱表现得更内敛,而外国的母亲对孩子的爱表现得更外露,注重培养孩子的自立,赏识自己的孩子。通过比较大多数学生更欣赏外**亲教育孩子的方式。又如《牡丹的拒绝》、《过万重山漫想》、《黄鹂》这三篇文章都是托物言志的文章,上完文章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学生通过讨论得出这种写作手法的文章都是作者借助于某一物体,从中经过思考,得出人生的哲理。通过比较教学比单纯让教师给学生灌疏知识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而这就要求教师平时备课时应对一些相类似的文章多加思考,多多提供学生对文章进行比较的机会,有利于学生更好更多地掌握语文知识。
二、由此及彼,触类旁通
这是比较法教学得以深入的关键,寻找“可比点”对学生来说并不困难,难的是如何能在比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探求更深层的意蕴,这可以说是比较法教学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所在。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烛之武退秦师》、《触龙说赵太后》这三篇文章都是古代优秀的散文。教师在讲解三篇课文之后,我给了学生一节课的时间探讨这三篇课文的异同点。通过讨论学生了解到这三篇文章都涉及到如何与别人交流的话题,也就是说话艺术的问题,学生也从中学到平时注意说话方式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讨论也找出三篇文章劝说的不同技巧,邹忌采用的是以自己生活中 的小事为切入点联系国家大事,找到两件事的类似点来劝导齐王,最后齐王欣然接受邹忌的建议,重振齐国;烛之武采用的是直接陈述利害关系,站在秦国的角度陈述灭郑到底有利还是有害,这种换位劝说的方式终于拯救了自己的祖国;而触龙面对顽固、蛮横的赵太后,不是直陈事情,而是从拉家常开始慢慢地让赵太后怒气消解后才直入正题,他善解人意,娓娓而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终也取得了劝说的成功。通过比较学生认识到面对不同的说话对象,面对不同的情况,我们应采用不同的说话技巧,才能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这种比较教学不仅让学生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而且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地牢固。
三、在比较的基础上总结规律
运用比较进行教学时,应总结共同性的规律。教师在上新课时可以适时地运用比较的方法帮学生巩固知识。如本学期上的《季氏将伐颛臾》是一篇驳论文,在给学生分析了文章后我重点让学生学习驳论文先驳后立的观点,也就是先批驳对方错误的观点然后正面阐述自己正确的观点。而后我在上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时就采用了比较教学的方法。《拿来主义》是一篇较难理解的文章,学生往往读了几遍还是云里雾里,而本文的关键是让学生掌握文章的思路,于是我让学生回忆《季氏将伐颛臾》一文的结构,学生通过比较才明白原来本文也是一篇驳论文,以此作为切入点,学生很快理解了本文的思路,鲁迅先生先批驳了“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然后正面阐述了“拿来主义”的观点。因而教师带着学生总结驳论文的特点,并 列举生活中的例子如辩论赛中就经常使用到,这样学生对于驳论文就基本上掌握了。
另外,通过听课的方式或者集体备课的教研组活动,通过比较同样可以让我们从其他教师身上学到不少好的教学方法,有利于语文组教师整体教学能力的提高。事实证明,无论是教与学,运用比较的教学方法,解决语文教学中的各类矛盾,其功效不可低估。当然要有效地发挥其作用,在具体操作中还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选择比较的对象要具有代表性,力求使学生通过比较对某一知识点或某问题的悟性能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程度。其次确定了比较内容和对象后,可提前布置学生预习,而教师更应认真备课,以便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三要注意因材施教,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把握好比较内容的难度,难度适中,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达到教学目的。
总之,只要教师用心地钻研教材,了解中职生的特点,创新思维,就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篇:行动导向教学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行动导向教学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中职学生具有一些独特性,在文化知识方面,中职学生的文化课基础较为薄弱,基础不够扎实。在学习状态方面,中职学生多数学习心理较为懈怠,厌学的状况很常见。语文知识因较为枯燥、乏味,?o法满足中职学生的心理诉求,因此其教学质量较为低下。笔者尝试通过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应用来提升中职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并以此促进中职学生语文素养的强化。
一、行动导向教学法概述
1.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概念
行动导向教学法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起源于德国,又被称为实践导向、行动导向、行为导向教学法等。自教学改革全面实施以来,这种教学方法便逐渐在我国中职院校的教育中进行试用。随着近些年中职语文教育逐渐对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应用观察,其对中职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有着很大的帮助。实际上,行动导向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即让师生在课堂教学期间进行通力合作,不断强化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来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让学生乐于聆听教师对语文知识点的讲解。同时,这也符合中职教育的特色。
2.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意义
行动导向教学在中职语文教育中的应用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意识,让学生认识到语文知识的重要性,并在日常其他学科学习中自主运用探究性思想去思考问题,使得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不断得到强化。中职教育与普通中学教育相比有一个特点,即学生本身必须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学生能够通过专业知识进行自主学习,并在这个过程中使得其专业知识和语文知识得到同步锻炼。语文学科是中职教育中的必备学科之一,中职院校在语文教育工作的同时需要结合行动导向教学法,用该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需要注意的是,行动导向教学具备多种教学手段,其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强化与稳健发展。
二、行动导向教学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1.关于案例教学法的实施
案例教学法是行动导向教学中的重点教学手段之一,其能够通过对特定案例的描述来引导学生在这些特殊的教学情境中讨论教学工作,从而贯穿学生的思维能力。案例教学法能够让学生在彼此讨论中找到语文知识的精华,并在充分理解后作出案例学习的经验总结,从而强化学生语文理解能力。在中职语文教学工作中开展案例教学要善于设计多样化的案例教学形式,如辩论赛和讨论活动,这些运动能够有效的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在案例教学法的应用过程中,不同的案例会针对性的指向不同的任务,因此,大多数情况下需要学生自主对案例教学中所需要的资料和数据进行搜集,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2.合理安排教学任务,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行动导向教学需要教师适当的为学生设计和安排一些任务,让学生在合理的教学任务下自主实践,并以此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中职语文课堂知识较为繁杂,单凭教师的机械讲解不仅难以完成语文教学任务量,更难以通过较少的课时保证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得到提升。为此,教学任务的安排便显得十分重要,这里所致的教学任务往往需要学生利用课余的时间完成,其主要是为了能够提升语文知识点、教学量的同时,更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此外,中职院校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没有对学生进行足够的引导,使得学生在文章学习中无法深层次领悟到文章的核心。为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需要优先带领学生对文章进行阅读和分析,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内容,通过互动式教学才能保证教学效果得以事半功倍。通常情况下,教师对任务的布置要具备一定的可思考性,这样能有效的避免学生对语文知识学习产生逆反心理,从而使得语文教学质量得到保证。
3.适当强化实践活动,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行动导向教学法要求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学生对学习语文理论知识无法真正强化自身的语文素养。在诸多文章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情境对话,对于此类文章的教学便可采用实践活动的方式进行推进,学生在课堂中积极参与实践训练能够折射出学生的思维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文章情境内容的创设对学生进行指导,学生在角色扮演的中不仅提高了对语文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能深入的了解文章内容。丰富多彩的课堂实践活动能锻炼学生的专业知识,对学生其他专业知识的学习也会起到很好的帮助。需要注意的是,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应用需要适当结合传统教学法,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可让学生学习到相应语文知识的同时还能锻炼自己的学习能力。总之,中职语文教学工作需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将不同教学方法中的优势进行紧密结合,这样便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行动导向教学法在近些年的中职语文教育应用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教师要根据行动导向教学法的需求来调整教学思路,以此提升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强化语文素养,并以此实现中职语文教育的科学化和专业化。
★作者通联:江苏灌南中等专业学校。
第三篇:案例教学法在中职会计教学中的运用
2008年-2009学年下学期《财务会计》教学论文
案例教学法在中职会计教学中的运用
会计专业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和实践性,专业课程的教学要求理论与实践很好结合,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而我国传统的会计教学方法一直是以灌输为主,忽视知识地应用。这种“填鸭式”的应试教学方法,不能全面启发学生的思维,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不能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需要很长的一段磨合期,难以适应21世纪对会计人才的需要。笔者认为,案例教学法是解决课堂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途径之一。它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把实际中真实的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模拟成供学生思考分析和判断的案例,并通过独立研究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主要的特点是把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对于学生掌握学科理论,增加课堂教学信息量,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均有较好的作用。
一、会计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
教师的教学活动要始终围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自身业务能力提高而进行。会计专业的课程并不是可以轻而易举地借助于对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现搬现用就能得出全部答案的学科,它是一门集理论性、方法性、业务性和操作性于一体的学科。特别是我们现在的中职学校学生,应以就业为导向,充分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以便他们一出校门就能上岗。虽然他们在学校能较好学习和掌握会计的理论和方法,但是对于如何用会计理论来指导实际工作、如何来处理实际工作中面临的各种各样复杂问题,则往往显得束手无策。但是如果教师根据课程的特点采用案例教学法来进行会计教学则会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帮助学生理解和吸收会计理论知识,真正培养学生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这也是会计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的必然要求。例如,在《企业财务会计》关于各种结算方式的程序及使用注意事项等内容的教学中,若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则免不了教师逐条讲解,学生却很不耐烦的局面,而实际工作中,学生仍可能不会操作。如果采用案例教学法,将全班同学分成四组,分别扮演付款单位、收款单位、付款单位开户行及收款单位开户行,让其模拟整个结算过程。在几轮模拟中,注意让学生进行角色互换,从而熟悉各环节的具体操作程序,这样一来,教学活动生动有趣,学生不仅熟练掌握了各种结算方式的操作程序及注意事项,还能在活动过程中发现课本中没有提及的问题,并且通过一种结算方式的模拟操作,学生还能举一反三地掌握其他结算方式的具体使用方法。同时,随着普教的扩招,中职学校的学生素质普遍越来越差,理论学习对于他们吸引力不大,这也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采取适当的方法,来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案例教学法便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二、案例教学法在会计教学中的组织实施
(一)精心设计组织案例
在案例设计组织时应考虑以下基本原则:
1.针对性。案例要根据教学目的及要求有针对性地筛选、包装,使之典型化。在教学活动中,围绕着课程总体教学目标,会有一系列具体的教学目标,每一具体教学目标的实现,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还需要有相应的教学案例配合。案例的内容必须适应具体教学环节的需要,与会计理论相关。寻找和案例相关的文献资料,拟定分析要点和需探讨的问题。必须把基本案情编写描述清楚,不能冗长模糊。可针对不同的案例分别采用叙述、表格等不同的展现方式。
2.实务性。会计课程教学活动的基本特点是其应用性、可操作性强。因此,在相应的案例教学中,必须适应这一特点,选取案例的基本内容应以会计实务为蓝本,将实务资料进行必要的概括和整理,以提起学生兴趣,提高其认知能力。会计案例的选择要反映会计职业某一特定情景中真实发生的事件或情况,涉及某一特定单位或组织的经济利益,给学生提供可参与的场景,让学生分析和评估案例所描述的内容,确定应采取的解决措施和办法。选择具有实务性的会计教学案例,可在案例分析过程中提供会计职业实际情景特征,让学生感受真实事件,体验会计职业的挑战与机遇,培养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如何查询、分析、研究、解释相关信息,如何运用职业判断得出科学、合理结论的能力。
3.综合性。案例教学的基本目的之一是引导学生从对单一知识点的了解转化为问题综合的分析和判断,例如,在《基础会计》教学中,分章节阐述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与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会计报表等会计核算方法。但《企业财务会计》则具有综合性和复杂性,如何引导学生透过各种方法把握这种相互联系的各方法所构成的一个完整的体系,是会计教学中必须解决的问题。而对反映企业全貌的综合性案例的解剖和分析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因此,综合性案例的选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next]
4.难易度。会计案例的选择要做到难易适度,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如果内容太简单,问题一目了然,就不需要讨论了;如果内容太复杂,难度太大,超越了大部分学生的知识范围和分析能力,可能会使学生感到无从下手,从而产生畏难情绪,不会积极地参与案例的分析与讨论,进而就会使教学工作难以开展下去,因此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笔者认为,从整个专业课程来看,可在专业基础课程(如《基础会计》)中设计较简单的案例,后续课程(如《企业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等)可设计一些难度稍大的案例进行教学;从每一门课程看,前部分内容应从简单的案例着手,到后半学期可稍加难度。
5.不断更新。如果选用内容陈旧缺少时代特色的案例,会降低学生参与案例的积极性及教学效果。如果案例不做更新多年不变,学生也只能分析判断多年以前的会计事项了解多年前的事件和方法技巧,得到多年前的知识。特别是会计知识会随着现实经济环境的变化、有关规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近几年会计规范模式变化也比较大,2007年1月1日施行的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也给会计教学带来了较大的影响。所以应不断更换补充新的案例,确保案例的时效性。
(二)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处理好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之间的关系。案例教学法既注重理论教学环节,更注重实践教学环节。案例教学法并不排斥讲授法,就会计理论教学与会计案例教学之间的关系而言,会计理论教学为案例教学提供了分析问题的基础和框架,而案例教学有利于加深对理论教学内容的解决,二者结合才能相辅相成。因此,笔者认为中职会计教学,既不能采取传统的讲授法从头讲到尾,也不宜将整个课程全部都使用案例教学。
2.教师要精心准备,形式多样。案例教学法在具体实施中,可以有多种形式,既可以进行典型示范引导,也可以进行逼真模拟训练;既可以进行个人练习,又可以开展小组讨论。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企业财务会计》有关会计业务核算的教学中,若按传统教学方法,则教师免不了要先介绍所设置的账户,然后再讲分录编制,而在讲授账户设置这一内容时,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因而缺乏学习兴趣。若采用案例教学法,即先将发生的经济业务给学生,要求其核算,学生必然会产生疑问:怎么核算?此时再指导学生学习有关账户知识,学生便会因学习目标的进一步明确而增加学习兴趣。
3.正确处理案例教学与会计专业其他教学环节的关系。案例教学固然重要,但不能替代其他的教学环节,也不能与其他教学环节以及相关学科的教学环节重复,应该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相互补充,互相促进,以提高会计专业整体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4.在案例教学中应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参与者。教师要组织案例讨论过程。包括课前准备,课堂组织和课后总结考核。在课堂上,既不能无所事事任学生自由讨论,也不能严格控制讨论过程,使学生不能或不愿说出自己的观点。要尽力营造一种让学生身临其境,积极参与讨论,乐于表达自己的判断。
任课教师:关家富 2009年6月17日
第四篇:案例教学法在中职会计教学中的运用
中职会计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法的可行性研究
【摘要】在会计教学当中,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会收到不同的效果,而每一个学生在不一样的教学法中所能接收的知识量也不一样,因此,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是促进学生能力全面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知识经济时代要求我们应多方面培养学生的能力,本文首先分析现阶段学生所需要培养的能力构成, 进而探讨了教学实践中的几种教学法。【关键词】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教学法,能力
会计教学目的,是要使得学生重视并喜欢这门课,让学生热爱会计这个行业,为其进行职业规划,培养出理论功底扎实,又懂实际操作的技能型人才。会计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应用性学科,适用面很广,社会对这方面的中等人才需求量极大,中职会计教学是为社会输送此类合格人才的一条重要通道。如何全面提高学生能力水平,是当前每一位会计专业老师都值得深思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对教学法进行充分的研究,并深入剖析产生问题根源,最后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本文就这方面进行初浅的可行性研究。
一、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需要培养的能力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所需要培养的能力也在不断地提升。会计教学不仅仅限于教会学生如何编制分录、如何登记账簿、如何编制报表,而应该进而让他们接触实际会计工作中的业务处理,并利用这些财务信息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除此之外,还应该教会学生分岗协作,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工作,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健康的体魄来适应未来的工作。
职业技术教育仅仅是理论或技术教育, 而是一种全面培养人的教育。中职学校所要培养的能力,并不只是“操作技能”,而是适应高速发展、不断改变的市场经济所需要的一种整体实力。这种能力在我校被普遍教师认为要做到三点:
1.会做人: 能够与人和谐相处,有社会责任感、群体工作的协调能力、心理承受力、参与意识、自信心、积极性等。
2.技能强: 有扎实的会计专业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和刻苦钻研的自学精神, 有创新思维,善于分析,思维活跃。3.身体好: 有良好的体魄,勤于锻炼,能适应强度比较高的工作,能调整自己的精神状态,以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劳逸结合。
二、在会计教学中的多种教学法并施的可行性研究(一)讲授法
所谓讲授法,即教师用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和讲解有关知识的方法,这是一种传统教学法。如今的教学改革,认为讲授法已经“过时”,作为一名参加工作两年的教师,讲授法对于我来说,并不属于“传统”。没错,讲授法需要改革,但是它依然是广大教师授课的主要方法之一,我们无法去忽视它的作用,我们应该尽力挖掘它的作用出来。讲授法优点在于:
1、非常直接;
2、信息传递速度快;
3、能体现教师的治学态度和人格魅力。其缺点在于: 长期使用这种方法, 学生主体地位无从体现, 积极性会受到相当程度的挫伤, 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但是,无论使用何种教学法,讲授是必须的,因此, 我认为, 就目前而言, 讲授法仍是一种很重要的教学方法, 它具有其他方法不可比拟的优越性。讲授法不是教学改革的障碍, 相反, 讲授法的改革应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广大教师应对讲授法扬长避短, 不断发展和创新,使之充满生机和活力。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花大精力下苦功夫, 对每次课内容充分准备, 胸有成竹, 做到讲课精简适当, 环环相扣, 游刃有余;(2)依据中职生知识层次, 将教学内容化难为易, 多举例证, 做到深入浅出, 使学生能够听得懂, 跟得上;(3)把每堂课视为一件作品, 精心设计, 做到每一次课都有创新, 教师能提高, 学生能进步;(4)教师应加强修养, 增加人文知识积淀, 为人师表, 使同学们在下意识中得到人文熏陶, 受到品德教育;(5)讲授法要和讨论法、练习法结合使用, 做到有讲有练, 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改思路。(二)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 提供一个与职业实际相仿的背景资料, 并结合课本相关的知识点,引导学生分析和评价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能利用一些通俗易懂,接近生活的案例来开导指引学生,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法。首先, 它能有效锻炼同学们分析与综合思维、创造性和发散性思维, 进而提高学生分析复杂问题、解决困难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研究性学习的习惯。再者, 它能在一定程度上联系实际, 并且较容易实施。案例教学法有三种类型:(1)综合处理业务。一般安排在学完一个完整内容或结束全部内容后。教师通过收集资料,整理辅导教材,上网查询来动手设计案例;(2)评点热点问题。例如银广夏事件、蓝田公司事件。教师可在网上搜集资料并和同学们一起分析有关会计方面的问题;(3)纠错。让同学们分辨错误, 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正。实施案例教学法可以结合讲授法、讨论法和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讲述案例之后向学生提出疑问,分小组进行讨论,而后再分配任务,让学生协作解决,最终再用讲授法进行案例分析及错误纠正。(三)讨论法
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采用讨论的形式处理理论学习和实践中的疑难问题, 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既可和讲授法、案例法结合使用, 也可单独开设。这种方法能使学生善于倾听、捕捉信息、思维敏捷, 还可培养学生创造性和发散性思维, 也可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具体形式有:(1)同桌讨论。一般在讲授后, 针对老师提出的较难问题进行。和讲授法结合使用, 很容易实施;(2)小组讨论。一般包括5-8 人, 讨论的问题难度更大,若要在课上组织, 事先应做好有关准备, 如布置桌椅,分组等;(3)全班性辩论。对某个问题发表意见,同学们可以任意发挥, 甚至可以没有讨论结果,被形象的称为“头脑风暴”, 旨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逆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采用讨论法应注意的是, 如果在课堂讨论, 教师要能管理好课堂, 维持好秩序,不至于整个课堂乱哄哄,少数学生趁机捣乱。(四)实习法
实习法包括模拟实习和现场实习, 是指在企业财务部门或会计模拟实验室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完成会计工作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法有明显的直观性和实践性特征。它不但能验证和巩固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 提高操作技能, 还能培养学生群体工作的协作能力。中职学校应积极开创条件, 建立实习基地或模拟实验室, 主动联系实习单位, 加大实习教学。专业教师应努力成为“双师型”教师, 深入企业实际, 搜集案例资料, 提高指导实习的能力。实习法可以为案例分析法及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提供资料,而在实习法的实施过程中,也可以结合上述两种教学方法,特别是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法把模拟实习的目标进行细分,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缺点:实习法,特别是现场实习,在中职学校的运行的难度较高,实习单位比较难联系,而且对学生也难以进行管理,但是实习法已经在中职学校广泛使用。(五)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比较新的教学方法,在我校计算机专业应用该教学法也是比较成熟的,其是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这种方法使学生从书本的抽象描述中刻画出具体内容, 有效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同时, 为每一位学生的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了开放的空间,使课堂教学过程充满了民主、充满了个性、充满了人性,课堂氛围真正活跃起来。
这种教学法的基本环节包括:(1)创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能在与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可以与案例教学法相结合;(2)确定问题(任务),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现实问题,可以与课堂模拟实习法相结合;(3)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倡导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和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可以与讨论法相结合;(4)效果评价,一方面是对学生是否完成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的过程和结果的评价,即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评价,而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对学生自主学习及协作学习能力的评价,可以与讲授法相结合。
三、结论
1.多种教学方法必须综合使用。在教学过程中只使用一种方法仅仅只能在一个或几个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很难单独使用用同一种教学方法完成全部教学过程,每个教学法都有其长处,也有其不足的地方,多个教学方法并施,取长补短,能够兼顾到学生多方面的寻求。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 是有效完成教学任务, 促进学生各项能力全面发展的有效保证。
2.使用何种教学方法,不能妄下断论,要从实际出发, 结合中职学校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态度、意识倾向以及接受能力来组织教学, 因材施教, 灵活机动地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组合,以此制定出一套以某种教学法为主,其他教学法为辅的教学方案。
3.课堂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平台,在有效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尽力活跃课堂气氛。教学法是连通教师与学生思想交流的纽带,多种教学法并施可以达到师生互动的效果,并且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出学生积极学习的兴趣。
4.教学法在不断地更新和发展,上述五种教学法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教学法的相互结合对教育事业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潜力,广大教师在积累教学经验的同时,不断探索创新,一定能产生出更切合实际的教学理念。
第五篇:尝试教学法在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尝试教学法在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本文论述了尝试教学法在中职语文阅读教学运用的可行性、基本模式和优越性。关键词:尝试教学法
中职语文阅读教学
可行性
基本模式 优越性
尝试教学法是著名数学专家邱学华教授创立的一种颇具生命力的开拓型教学法,现已升华为尝试教学理论。尝试教学理论以“先让学生试一试”为指导思想,以“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成功能创新”为其理论核心,以“尝试问题”为尝试教学活动的必要因素,以“先试后导,先练后讲”为其特征,着重培养学生的尝试精神、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尝试教学法一改传统的“先教后学,以教为主,先讲后练,以讲为主”的教学模式,体现了教学指导思想的根本改变。那么这种最初产生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教学方法是否适用于语文教学尤其是中职语文中的阅读教学呢?
一、尝试教学法在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的可行性
随着尝试教学理论的发展和深入,产生了不同阶段的各个学科的尝试教学法。在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探索尝试教法的运用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尝试教学法在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的理论依据
著名语文教学法专家李伯棠在《从尝试中来,走自己的路》一文中指出:“尝试教学法能否移植到语文教学中来呢?答案是肯定的,数学教学可以先练后讲,语文教学又何尝不可呢?”其实,关于尝试教学法的精神,早在五十多年前,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就已提到过,他指出:“学生不甚了解的文章书本,要使他们运用自己的心力,尝试去了解。„„尝试的结果,假若真了解了,这了解是自己的收获,印象必然较深,自己对于它的情感必然较浓。假若不能了解,也就发现了困惑所在,然后受教师的指导,就困惑所在加以解答,其时在内容的领悟上,„„都将感到恍然有得的快感;对于以后的尝试,这是有力的帮助和鼓励。”他又说:“无论成功与否,尝试都比不尝试有益得多;其故就在运用了一番心力,那一番心力是一辈子要运用的,除非不要读书。”(《叶圣陶语文教育论文集》第83~84页)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中阐述的尝试教学思想是他留给后人的极重要的宝贵财富。
《职业高级中学(三年制)语文教学大纲》(试行)明确规定,职业高中语文教学的任务是:“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增强学生适应日后学习与发展的能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主动发展”。尝试教学法的精髓是和大纲中的要求以及当前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相吻合的。
(二)尝试教学法在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的现实基础
首先,语文学科学习的是母语,尽管中职生的语文基础薄弱,但经过小学六年、初中三年的语文学习,他们已基本解决识字问题,并有一定的阅读能力,一般课文对他们来说都能读,也能大致会讲,这是在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尝试教学法的得天独厚的 1 条件。
其次,语言是思想交际的工具,充斥于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使语文学习有了最宽广的课堂可实践天地,为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尝试教学法创造了重要条件。
二、尝试教学法在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的基本模式
尝试教学法应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特点和专业特点灵活应用,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先试后导,先练后讲”的基本精神不变。下面以《敬业与乐业》一文教学为例,谈谈尝试教学法的大致步骤及注意要点 :
(一)尝试准备阶段:教师布置,学生预习
1、要求学生通读课文,疏通文字。
2、让学生充分运用网络资源,在网上搜寻查找梁启超的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3、了解演讲稿的特点。
教师布置课前预习任务,学生自学课本并收集相关信息。这一环节内容包括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有关的字、词、句,了解作者,文章背景等。在课前就完成对基础字音字形字义的把握,有利于节省课堂教学时间;作者,背景等的了解可以为新课的学习作好必要的知识储备。
(二)主体尝试阶段 1.以旧引新,激发兴趣。
在检查预习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一起回顾以前学过的有关议论的结构、论证方法等知识,为学习新课作好旧知识的迁移铺垫。这一步骤,教师要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展开教学,创设尝试氛围和条件。
2.教师出示尝试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全文围绕主旨谈哪几个问题?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逻辑联系?
(2)探究文章的第2—5段
作者是如何论述有业的重要性的?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这一环节中,教师在设计尝试题时要根据中职生的学习实际,从以下五度出发。一是难度,问题设置既要有一定的思维含量,又要使他们通过努力达到“最近发展区”。二是跨度,问题设置要紧扣教学内容和中心环节,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一子活而满盘活”的作用。三是梯度,问题设置要由易到难,由小到大,层层推进。四是密度,问题的设计少而精,以适应学生的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五是广度,问题的设置,应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和领悟能力,要面向全体学生,保证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做,都有所学。
尝试题的内容和形式可以根据不同文体、不同文章、不同类型而多样化。3.自学课文,尝试练习
这一步骤要求学生围绕尝试题有针对性自学课本,获取解决问题的足够信息。自学的过程可以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形式可以是同桌两人,也可以前后桌四人。教师要教给学生恰当的学习方法,如让学生读、圈、划、注等;教师还要给学生充足的自学时间,相信其自学能力;学生做尝试题时,教师要巡视,要适时调控各学习小组的学习进程,2 要注重观察学生的水平,以及学生中出现比较多的问题,及时获取反馈信息,以便在精讲点拨时有的放矢,较贴切地为学生解决问题。
4.讨论交流,精讲点拨
就第一个尝试题的三小题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据此理清文章思路。(完成“理清全文的论证思路和结构”教学目标)达成第一个学习目标后,再就第二个尝试题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据此体会作者怎样运用论证方法一步步清晰地阐述自己观点,为第二课时通过学习课文的第6~9段来进一步把握全文的论证方法这个教学重点作好知识迁移的铺垫。
这一教学环节,教师要创设一种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能动思维,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另外,学生在交流讨论尝试练习中出现的各种结果时,教师要随机点拨精讲。教师的讲解要精炼,它不是对课文的复述,不是对学生答案的复述,而是紧扣教材重点和难点,对学生理解不准、理解不深、认识片面的地方加以辩证、点拨和明确,起点石成金、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尝试评估阶段: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回顾本节课学习内容,形成一定的框架知识体系。总结第2~5段的读书方法,让学生课外自主学习剩余的段落。
这一环节是对本课所得的总结。一是对教材知识作小结,确保学生正确掌握系统知识;一是对尝试情况进行总结评估,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尝试教学法在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的优越性
实践证明,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改变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显示出其内在的合理性。
(一)尝试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尝试阅读的教学过程,主要是通过给学生创造一定的条件或情境,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在学生自主参与的活动中,由学生自己去获取知识和能力。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回归与突显,为学生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腾出了广阔的空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自学能力。这些能力的养成,不仅提高了学生当下的语文学习能力,而且为其将来的自主学习、终身学习打下了坚定的基础。
(二)尝试教学法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中职学生大多数是中考的失败者,太多的失败遭遇磨去了他们应有的自信,而没有自信也就失去了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尝试教学法在教学中追求学生潜能的发现和发展,注重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帮助每一个学生成为一个成功的人。在尝试阅读过程,学生尝试成功了,他们会有成就感;如果尝试遇到困难后经教师指导得以解答,他们也会有恍然有得的快感。总之,尝试教学法使学生通过努力达到“最近发展区”,让他们体会到努力后成功的喜悦,而学习中得到快乐的情绪体验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能使学生产生学好本门课程的强烈愿望。同时,当体验较多成功的时候,学生们的自我概念、自我约束就比较强,他们的自信也比较强,并由此化为一种积极、健康的人格。
(三)尝试教学法有利于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尝试教学法改传统的“呈现——灌输——被动接受”模式为“引导——尝试——主动获取”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使得师生的角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学生不是被动的灌输对象,而是对语文学习的主动自学的求知者和探索者。教师成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这样的教学氛围下,师生之间很容易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另外,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刚好是教师零距离观察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了解、监控、个别帮助、关怀学生学习状态的最好时机。这种零距离的接触,亲密了师生关系,让学生亲切地感觉到自己被重视,从而有利于形成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增强了课堂的凝聚力。
主要参考文献:
1、邱学华.尝试教学新论[M].沈阳:辽宁出版社,1998.2、邱学华.小学语文尝试教学设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3、楼建儿.职业学校尝试教学设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4、熊斌.尝试教学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6,(8).5、宋秋彩.尝试教学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