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古诗教学“三趣曲”
古诗教学“三趣曲”
【摘要】“三趣曲”教学法,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古诗教学的课堂效率颇为有效。采取“引趣”之法,促使学生兴趣倍增,情感激荡;注意学生心理、态度和情感的变化,“持趣”之法维持学生的兴趣;“增趣”之法掀起教学小高潮
【关键词】引趣 持趣 增趣
为了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古诗,笔者经过而余年的实践,摸索出一套“三趣曲”教学法,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古诗教学的课堂效率颇为有效。
1课堂始“引趣”
古诗教学伊始,教师可采用猜谜语、讲故事、提问题、设悬念等方法,精心引发学生兴趣。
如教学李白的《赠汪伦》时,可先讲述:有一回,汪伦听说李白来了安徽,就修书一封。信中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早知汪伦是一方豪士,便欣然前访。见面后,李白方知“受骗”:所谓桃花,只是桃花潭,并无“十里桃花”;所谓“万家酒店”,只是店名,并没有酒店万家。但李白哈哈大笑:“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临别时,李白即兴写下七言绝句《赠汪伦》。这个故事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赠汪伦》一诗的兴趣。再如教学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可从“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句千古绝唱着手,激疑设趣,从而引导学生欣然诵诗。
采取“引趣”之法,促使学生兴趣倍增,情感激荡,再引导他们学习全诗,教学效果往往会出人意料。
2课中“持趣”
古诗距离现在毕竟时代久远,兼以“文约而意丰”,课堂教学时间一长,多数小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会淡化。此时,教师如果注意学生心理、态度和情感的变化,采取放录像、赏图片、配音乐、想画面等手段,努力扩展学生的想象,维持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就会有意外的收获。
如教学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当学生了解全诗大意后,笔者设计道:如果你是一位摄影师,根据《钱塘湖春行》的内容拍摄西湖风景你决定选择哪些镜头?(如果指导细一点,可以再加一句:“比如哪些水,哪些景,什么样的人,等等。”)等学生各抒己见后,可播放一段配有音乐的西湖风景录像供学生借鉴。
课文“持趣”的方法是很多的,教师只要能够合理运用,就能使学生的学诗兴趣保持下去,从而以饱满的情绪投入新的学习。
3课堂末“增趣”
“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小学生毕竟不是成年人,抽象思维尚不成熟,重感性轻理性特点明显。学习古诗,教师不妨抓住这一特点,运用类似于游戏性质的活动,在课堂教学行将结束之际,采取演小品(多用于写人类的)、编故事(多用于叙事类的)、打擂台(多用于哲理性的)、改原作(多用于抒情性的)等手段,再次掀起教学小高潮,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学习,并求得向课外延伸的教学效果。
如教学孟郊的《游子吟》,在距离下课十来分钟时,可征得学生同意,引导全体学生根据诗的内容恰当地布置场景,并邀请一位女生和一位男生,分别扮演母亲与游子,像演小品一样演《游子吟》。这样一演,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加深了对该诗的理解,还让学生的心灵受到一次洗礼。
课堂末“增趣”主要是为了使古诗的课堂教学趋于完美,并将有限的课堂古诗资源延伸到无限的课外学习活动中去,所以不宜轻视。
第二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教学“三趣曲”
古诗教学“三趣曲”
古诗词是我国瑰丽的文化遗产,它语言简洁优美,情感真切丰富,节奏明快而有乐感,是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对于小学生来说,如何穿越几百上千年的时空隧道,去感知那个时代、那些诗人呢?这也是广大语文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中通常遇到的难题。
在常规的古诗词教学中,语文教师一般都是通过“学生读——教师讲——逐句翻译——背诵默写”这样一个比较固定的教学模式来展开教学的。我认为这种教学方法太重功利性,先是过分地关注诗词中字词的理解,再将教师单一的情感体验强加给学生,忽略了对古诗词的节奏、音韵和意境的领悟和欣赏,丧失了学生对诗词内容的多样性的理解。致课堂干涩,教师教得乏味,学生学得枯燥。
古诗词究竟应该怎样教呢?虽然“教无定法”,但经过自己数十年的教学及研究实践,结合不少教学大腕的各种教学理论,我觉得古诗词教学是“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即在开展古诗词教学时,首先要解决三个问题:为什么要教?要教给学生什么?要达到什么目标?我认为在古诗词教学中贯穿“三个基本”,就能解决这三个问题。为了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古诗,笔者经过十余年的实践,摸索出一套“三趣曲”教学法,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古诗教学的课堂效率颇为有效。
一、课始“引趣”
古诗教学伊始,教师可采用猜谜语、讲故事、提问题、设悬念等方法,精心引发学生兴趣。
如教学李白的《赠汪伦》时,可先讲述汪伦用计诚邀李白到桃花潭做客———汪伦是当时有名的歌手,隐居在安徽泾县西南的桃花潭畔,对李白佩服得五体投地,日夜吟诵他的诗。有一回,汪伦听说李白来了安徽,就修书一封。信中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早知汪伦是一方豪士,便欣然前访。见面后,李白方知“受骗”:所谓桃花,只是桃花潭,并无“十里桃花”;所谓“万家酒店”,只是店名,并无酒店万家。但李白哈哈大笑:“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于是,两人结为金兰之好。临别时,李白即兴写下七言绝句《赠汪伦》。———这个故事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赠汪伦》一诗的兴趣。又如教学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就可采用设悬念的方法———古代有位大文豪写了一首七绝,在诗中直接将西湖比作美女西施,这位大文豪是谁呢?这首诗叫什么呢?是怎么写的呢?再如教学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可从“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句千古佳唱着手,激疑设趣,从而引导学生欣然诵诗。
采取“引趣”之法,促使学生兴趣倍增,情感激荡,再引导他们学习全诗,教学效果往往会出人意料。
二、课中“持趣”
古诗距离现在毕竟时代久远,兼以“文约而意丰”,课堂教学时间一长,多数初中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不由得会淡化,他们的大脑皮层会进入暂时抑制状态。叶圣陶曾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此时,教师如果注意学生心理、态度和情感的变化,采取放录像、赏图片、配音乐、想画面等手段,努力扩展学生的想象,维持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就会有意外的收获。
如教学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当学生了解全诗大意后,笔者设计道:如果你是一位摄影师,根据《钱塘湖春行》的内容拍摄西湖风景你决定选择哪些镜头?(如果指导细一点,可以再加一句:“比如哪些水,哪些景,什么样的人,等等。”)待学生各抒己见后,可播放一段配有音乐的西湖风景录像供学生借鉴。再如教学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当学生弄清颔联和颈联的禅意后,他们学诗热情有所回落,这时可设置配音乐这一环节,以延续学生的兴趣。课文“持趣”的方法是很多的,教师只要能够合理运用,就能使学生的学诗兴趣保持下去,从而以饱满的情绪投入新的学习。
三、课末“增趣”
“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初中生毕竟不是成年人,抽象思维尚不成熟,重感性轻理性特点明显。学习古诗,教师不妨抓住这一特点,运用类似于游戏性质的活动,在课堂教学行将结束之际,采取演小品(多用于写人类的)、编故事(多用于叙事类的)、打擂台(多用于哲理性的)、改原作(多用于抒情性的)、拼字词(多用于绘景类的)等手段,再次掀起教学小高潮,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学习,并求得向课外延伸的教学效果。
如教学孟郊的《游子吟》,在距离下课十来分钟时,可征得学生同意,引导全体学生根据诗的内容恰当地布置场景,并邀请一位女生和一位男生,分别扮演母亲与游子,像演小品一样演《游子吟》。这样一演,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加深了对该诗的理解,还让学生的心灵受到一次洗礼。又如教学王维的《渭城曲》,就可引导学生做“考官”,采用两种方法让其他学生“考试”,一种是拼字法,一种是嵌字法,学生的激情一下子就高涨起来。再如教学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根据它抒情性较强的特点,可引导学生改编原诗,使之成为抒情性较强的记叙文。
课末“增趣”主要是为了使古诗的课堂教学趋于完美,并将有限的课堂古诗资源延伸到无限的课外学习活动中去,所以不宜轻视。
总之,我们语文教师只要能根据诗歌固有的特点、学生实际情况和自身教学能力等因素,合理运用教学形式和手段,一定会走出古诗教学的被动局面,使之充满生机。
第三篇:古诗教学六部曲
古诗教学六部曲
古诗词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精髓,它具有鲜明的节奏,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强烈的感情,丰富的内涵。寥寥数字,单单几行就勾画出优美的意境。我们常用诗意来形容最美的境界。小学阶段每一学期都要学习几首古诗词。诗词是美的,学诗词,背诗词也应该是诗意的。可是我们的学生却不喜欢诗词。因为以往的古诗词教学往往只注重讲解字词、顺诗意,把诗词中优美的意境分析得支离破碎,学生根本体会不到诗词独有的韵味美与意境美。有些老师为了图简省,很简单的办法就是让学生把这个诗意背下来,对学生来说就是一个相当大的负担,而且同时也破坏了他们对诗歌这样一种美的理解。如何让孩子喜欢上诗词,我们的诗词教学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知背景,解题意
古诗词产生的年代久远,古代的社会制度、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生产方式和交通工具跟现代都不一样。作者的社会经历、文化修养、兴趣爱好也不同于现代人。要准确地把握作品及人物情感必须知道写作背景。每一首诗都有自己的历史背景及作者的情感背景。比如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与汪伦之间有什么深情厚谊,他们之间的文坛佳话,教师可以讲故事的形式介绍背景。再如李清照的《如梦令》,可以让学生展示资料或老师讲解的方式介绍李清照的早年生活。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又为学生更好地体验人物情感打下基础。题目一般诗词的题眼,是诗词的主要内容。如:《别董大》就是诗人送别董大。《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题目就点明了时间、地点、事件。理解题目就能把握诗词的主要内容。
二、自主读,体会节奏美
古诗词语言精练、含蓄、优美。古诗词的诵读讲究韵律,节奏感极强,尤其是格律诗,对仗工整,平仄押韵,节奏分明,读来朗朗上口,具有美的旋律和和谐之感。古诗词的节奏,与诗句的字数有密切的关系,汉语一个字代表一个音节,四言诗四个音节一句,五言诗五个音节一句,七言诗七个音节一句,每句的音节是固定的。但一句诗中的几个音节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组合着的,一般地说,两个两个地组合在一起,形成节奏。古诗词的格律很严,什么声调的字放在什么位置,哪一句和哪一句要押韵,都有规定,作诗词的人都按照规定去做,这样更能体现节奏美。如贺知章《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把诗句的节奏感读出来了,诗的音乐美也就基本上读出来了。大声地读,读通,读好,不必要求什么都理解,读到朗朗上口即可。读出节奏才能体会到语言形式的美,诗的音乐美。有了美的享受,学生还能不爱读?
三、合作交流,解疑惑
在自读的基础上可以分组学习。小组里面一块交流,质疑。交流自己已知的,讨论自己不明白的。教师只需要巡视,个别指导。最后抽小组汇报。让学生介绍通过读知道了什么,哪里还不理解。在这里不需要老师的指导,要让学生充分动起来一起交流,一起思考。这既是交流,又是互学的过程。对于生涩的字词学生的确理解不到位,老师要适时引导,指导理解。一般学生都能理解诗句的意思。
四、想象画面,体会意境
古诗词大都意境优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小学阶段的诗词大都有精美的插图,这些图画准确地描绘了诗中优美的意境。看图画也能帮助理解古诗词。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学生也可以理解古诗词,不过这样的理解是比较单一的,生硬的,是体会不到诗的意境的。如果再加上对诗中描绘图画的理解欣赏,会激发学生更多的联想与想象,此时再来挖掘古诗的诗意,那一定是生动的,丰富的。《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指出:“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因此,只有驱遣想象,才能读出诗词背景,读出作者感受,读出画意真情。
五、入境读,品语言,悟情理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训练重点在朗读指导上,而朗读的最高境界是入情入境,应引导学生感受情境,让他们进入角色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去表现古诗的思想感情。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多渠道创设情境,引学生入 “ 境 ”。在读中品语言美,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受到美的教育。比如,《渭城曲》一诗中的千古名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中的诵读可以在课中掀起一个诵读高潮,加上背景音乐展示配画,在此意境中诵读,让学生在精彩纷呈之中回味无穷。这对学生是一种美的熏陶,能促使他们进一步体会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情。
六、会延伸,懂迁移
学习古诗词不应单单停留在理解、体验、积累上,更应该在运用在提升上。在学生学习了古诗,对其形式、意境、构思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师再加以适当的点拨、诱导,触发学生的美感,让他们学习诗中的写作手法对古诗进行改写或仿写。比如,《清平乐》诗词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可以改编成故事,也可以就自己的生活情境仿写。同一主题的古诗词比较异同或同一作者不同时期作品比较。如,《渭城曲》《别董大》同是离别诗,不同的景,不同的情。学习理解古诗词的更高层次是运用,给学生创设不同的情境,在这种情境中学生才能信手拈来,熟练运用。
优秀古诗词是小学教育的重要资源,其深刻的内涵,高远的意境,精湛的语言,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只有重视古诗词的教学,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才能使学生热爱古诗词,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责编 张敬亚)
第四篇:古诗教学“四步曲”
古诗教学“四步曲”
关王庙中心校 太尔凹小学 石秀珍
古诗词是祖国文化遗产的精髓,它意境深远,内涵深刻,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哲理,它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在进行古诗教学时,我是这样做的:
一、反复诵读,品味诗歌的韵律美
古诗对仗工整、平仄有律,具有独特的节奏美和音律美。朗读古诗是感受古诗、鉴赏古诗、体会意境情感的第一步,它有利于学生理解古诗的内容,领悟那些只可意会的丰富内涵。对于不同的诗歌选择不同的有效的诵读形式,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教学《登鹳雀楼》时,我引导学生边读边找诗中互相对应的字眼,学生很快找到了:“白日”对“黄河”,“依”对“入”,“山”对“海”,他们还知道了这些字眼像对联一样词性相对,读起来朗朗上口,十分容易记忆。
二、品词赏句,体味诗歌的语言美
小学语文课本中收录的古诗多为名篇,在这些诗句中诗人用词精妙。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认真揣摩、品味那些关键字词,通过赏析这些字词,往往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对全诗的情感或意境有准确的感悟。
三、激趣联想,领悟诗歌的内涵美
古诗词语言凝练、蕴含丰富,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发挥
无穷的想象,不仅要读懂古诗词的表层意思,更要读懂它的言外之意。丰富的想象、联想是鉴赏诗句的重要方法,边读边想象,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触其物,以此种形式激发孩子对诗歌的喜爱。
四、多样整合,享受诗歌的运用美
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我将古诗词教学渗透到学生每一天的学习生活中。如每节语文课前3~5分钟,安排孩子们诵读古诗,每日评选“最佳诵读小明星”;每周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古诗词,进行古诗配画并展示评奖;每月将孩子学习古诗词的收获汇报给家长。
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亲近了古诗词,就会去感受,去发现,去运用了古诗词。所以,只要我们重视古诗词的教学,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就会喜欢古诗词,热爱古诗词,热爱祖国的优秀文化。
第五篇:古诗教学“三乐”
口刘 宏
吟唱之乐
听过全国优秀青年名师戴建荣的古诗教学课的老师,都会为他倾情的“读、唱、吟、舞”而动容。他执教《送元二使安西》一课时,在让学生充分诵读的基础上,和着《阳关三叠》的旋律唱诗。“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轻慢婉转,唱出了清新明丽的意境,渲染了离别的气氛。“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则若涟漪,环绕着层层愁绪,但因了旋律的舒缓,终是“怨而不怒,温柔敦厚”。师生同唱,人情入境,使人仿佛转入那把酒别离的时空。如此教学,学生读了、唱了、懂了,甚至入境生情了,老师何须再多费口舌分析讲解?这难道不是最有效的教学吗?
在我校“新经典”诵读课题实验中,我也尝试着引导老师和学生通过演唱古诗词,一方面想以创新的方式改变老师呆板、低效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是希望大家一起来感受“诗”“歌”一体的传统文化。刚开始很多老师和同学都不理解这种教学方式,谈到唱诗就忍俊不禁。其实中国的诗歌从产生的那一天起,“诗”和“歌”就形影不离,古人也喜欢唱诗,要不,怎么会有“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的诗句?直到现在,歌唱古诗词,仍然是一种美好的艺术。刘欢演唱的《好风长吟》,可谓古诗词集锦;毛宁的成名作《涛声依旧》,灵感来源于张继的《枫桥夜泊》;而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早已成为脍炙人口的古诗演唱作品;另有王菲演唱的《明月几时有》,词美,歌更美。流行歌曲尚能如此,古诗教学当也能鉴此创新。
在教学研究中,我坚持着创新有效的古诗教学理念,收集了许多古诗词的歌曲,利用学校每周“新经典·唐诗宋词诵读”专题课,引领全校的老师和学生吟唱。有岳飞的《满江红》、李煜的《虞美人》,还有谷建芬老师专门为孩子们学古诗谱的作品二十余首——《春晓》《出塞》《静夜思》《登鹳雀楼》《长歌行》等。这些古诗词,有的可以按照古谱吟唱:有的可以按照后人谱的曲唱;还有的可以自己谱曲或把诗词填进熟悉的乐曲中进行演唱。渐渐地,吟唱古诗词成了老师们能够接受,最受孩子们欢迎的经典诵读形式。
放学后,读四年级的儿子嘴里不停地哼哼唧唧,我屏息偷听,原来唱的是“„„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儿子突然问我:“为什么没有人劝他回家呢?”我趁热打铁,给儿子介绍了张松龄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儿子眼睛一亮,随即用唱《渔歌子》的旋律吟唱起了“„„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看着儿子快乐的样子,我暗喜:吟唱既表现了诗词的音律,增加了古诗的韵味,又能帮助孩子理解诗文的内涵,还可以拓展学习古诗词,事半功倍。难怪有人说“吟唱是中国汉语古诗文的活态”。
配画(话)之乐
自古以来诗画同源,以画传诗情,以诗表画意,苏轼《东坡题跋》下卷《书摩诘蓝田烟雨图》评论唐代王维的作品中就有:“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唐诗宋词中有许多颇具影响的诗词,或气势磅礴、以言壮志,或寄情于山水。绘画这样一种直观、形象的学习思维方式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
听一位香港老师执教二年级的古诗《咏柳》。,课上,老师让一个孩子在黑板上画出课文中的柳树,不知是那孩子听课不专心还是紧张,竟画了一棵只有树干和几条光秃秃的柳条的柳树。有孩子马上反驳:“不是这样的,不是这样的!”老师乘机让同学们再仔细读课文,想想诗中是怎样的柳树?在多次的朗读之后,老师又引领学生回到黑板,问:“现在谁能帮助这位同学把诗人笔下的柳树画出来?”学生开始各抒己见:“这裸树应该很高,从‘一树高’就知道树很高。”“从‘万条’知道树的枝条很美,‘碧玉’是绿色吗?应该要有光泽吧„„”孩子们在画图的讨论中逐渐深入文本。后来,孩子们意犹未尽,还真用彩笔描绘了自己心目中美丽的春天。一张张满足的笑脸足以证明他们学习的轻松和快乐。
我校小沈老师执教的古诗《望天门山》。在理解古诗意境这一环节,沈老师也采用了给诗配画的方法:“同学们,读了这首诗,你们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把你看到的、想到的跟同桌说一说,再和伙伴配合着画一画。”悠扬的音乐声起,孩子们在诗句中想象画面,在配画中想象意境,虽然课文中也有一幅插图,但孩子们力求通过不同的表现手法和构图布局谋求一种与众不同的理解。还有的小组合作,不仅给诗配画,还给诗配话:“碧水‘哗哗’地向东流去,跳跃着快乐的音符,忽然在半腰被天门拦住了„„太阳照着一艘小船慢慢地驶过来„„看到这壮观的景象,我又想高吟一首豪迈的诗篇。”虽谈不上美妙绝伦,却能增进学生对古诗词的亲近之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情怀!古诗词教学的目的难道不是如此吗?
编演之乐
低年级学习唐诗《咏鹅》,老师就可以根据儿童感性思维、活泼好动的身心特点,把这首诗编成简单的舞蹈,如:手臂伸高可吟“曲项向天歌”:双手放平滑行可咏“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谷建芬老师谱写的曲子《咏鹅》伴着孩子们天籁一般的吟唱声,再加上此起彼伏的舞姿,这将是一个怎样的释放活力、舒展灵性,生动诱人的景象啊!我想:用这样的形式读这样的诗篇,读它千遍也不会厌倦。
古诗是生活的浓缩,向人们展示了当时色彩斑斓的现实生活和作者丰富多彩的内心体验。允许学生即兴表演或编演课本剧,既能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又能激活学习的热情,也是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诗情的快乐体验。
上学期,在学校的“新经典”诵读成果展示会上,我校三年级的孩子编演了《论语·述而》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情景剧。孩子们在编演的快乐旅程中,一步一步走近古代文化,亲近古代文化,懂得了“与朋友交,只取其长,不计其短”的道理,感受到了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吟、演、画”虽是古诗词教学的几种辅助形式,但不论是从“寓教于乐”的教学理念,或是从多元智能的开发,还是满足不同感觉偏好的师生来看,都是一种快乐而有效的古诗词教学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