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古诗教学三步法
古诗教学方法初探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为了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古诗,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博采众长,优化古诗教学,我觉得这一套“三趣曲”教学法,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古诗教学的课堂效率颇为有效。
一、课始“引趣”
古诗教学伊始,教师可采用猜谜语、讲故事、提问题、设悬念等方法,精心引发学生兴趣。
如教学李白的《赠汪伦》时,可先讲述汪伦用计诚邀李白到桃花潭做客———汪伦是当时有名的歌手,隐居在安徽泾县西南的桃花潭畔,对李白佩服得五体投地,日夜吟诵他的诗。有一回,汪伦听说李白来了安徽,就修书一封。信中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早知汪伦是一方豪士,便欣然前访。见面后,李白方知“受骗”:所谓桃花,只是桃花潭,并无“十里桃花”;所谓“万家酒店”,只是店名,并无酒店万家。但李白哈哈大笑:“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于是,两人结为金兰之好。临别时,李白即兴写下七言绝句《赠汪伦》。——这个故事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赠汪伦》一诗的兴趣。又如教学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就可采用设悬念的方法——古代有位大文豪写了一首七绝,在诗中直接将西湖比作美女西施,这位大文豪是谁呢?这首诗叫什么呢?是怎么写的呢?再如教学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可从“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句千古佳唱着手,激疑设趣,从而引导学生欣然诵诗。
采取“引趣”之法,促使学生兴趣倍增,情感激荡,再引导他们学习全诗,教学效果往往会出人意料。
二、课中“持趣”
古诗距离现在毕竟时代久远,兼以“文约而意丰”,课堂教学时间一长,多数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不由得会淡化,他们的大脑皮层会进入暂时抑制状态。叶圣陶曾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此时,教师如果注意学生心理、态度和情感的变化,采取放录像、赏图片、配音乐、想画面等手段,努力扩展学生的想象,维持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就会有意外的收获。
如教学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当学生了解全诗大意后,笔者设计道:如果你是一位摄影师,根据《钱塘湖春行》的内容拍摄西湖风景你决定选择哪些镜头?(如果指导细一点,可以再加一句:“比如哪些水,哪些景,什么样的人,等等。”)待学生各抒己见后,可播放一段配有音乐的西湖风景录像供学生借鉴。再如教学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当学生弄清颔联和颈联的禅意后,他们学诗热情有所回落,这时可设置配音乐这一环节,以延续学生的兴趣。
课文“持趣”的方法是很多的,教师只要能够合理运用,就能使学生的学诗兴趣保持下去,从而以饱满的情绪投入新的学习。
三、课末“增趣”
“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学生毕竟不是成年人,抽象思维尚不成熟,重感性轻理性特点明显。学习古诗,教师不妨抓住这一特点,运用类似于游戏性质的活动,在课堂教学行将结束之际,采取演小品(多用于写人类的)、编故事(多用于叙事类的)、打擂台(多用于哲理性的)、改原作(多用于抒情性的)、拼字词(多用于绘景类的)等手段,再次掀起教学小高潮,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学习,并求得向课外延伸的教学效果。
第二篇:古诗教学六步法模式
《新课程背景下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子课题 《“211”中年级古诗词教学》模式初探 我们四年级组在本学期承担了211模式下古诗词教学的课题。经过六轮的打磨课,我们总结出了古诗词教学六步法。具体模式如下:
一、解诗题。古诗词题目 ,高度浓缩 ,是全诗词的“眼睛” ,有的概括了全诗的内容 ,有的抒发诗人的情感。学习古诗词的第一步应从题目入手 ,让学生理解诗题 ,这样便于从整体上把握全诗的内容及诗人的情感。如教学林杰的《乞巧》 ,让学生首先理解诗题的意思 :在农历七月初七这天 ,人间的女子向织女乞取智巧,这就能从整体上感知这首古诗的主要内容。
二、知作者。由于古诗所反映的情况距今久远 ,加之小学生社会阅历浅 ,知识面窄 ,因此古诗教学要让学生了解诗人及当时的背景 ,这样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诗意 ,更好地领会诗人的写作意图。如南宋大诗人陆游的爱国诗篇《示儿》是脍炙人口的传世杰作 ,字里行间洋溢着矢志爱国 ,至死不渝的激情 ,是少年儿童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在学生理解诗题后 ,教师便饱含深情地向学生介绍爱国诗人陆游的生平及临终前作《示儿》这首绝笔诗的情况 ,学生听了如临其境 ,了解了陆游坎坷曲折、颠沛流离、痛苦不堪的人生 ,知道了诗人临终前念念不忘的不是个人的生死 ,而是祖国山河的统一及诗人对收复中原失地的坚定信心。学生初步体验到当时诗人的心境和情感 ,这对于深(入学习古诗有很大帮助。
三、读古诗。诵读,是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强调让学生多读,指导学生朗朗出声地诵读,低唱慢吟地诵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如学习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首先是指导学生多读,反复地读,要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通过多读,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就是学生初步接触课文,旨在扫清语音、句读障碍。这一环节具体的步骤是:录音带(或教师)范读古诗——学生自由朗读古诗——教师正音——学生再读古诗——教师纠正语调、句读——学生顺读古诗(效果检测)。
四、懂诗意。对于古诗词鉴赏,读懂诗歌是解读诗歌的第一步,是走向诗歌殿堂的前提。此环节我们采取四人小组合作探究诗意。小组合作探究之后,全班交流诗意。
五、展想象。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根据诗句所蕴含的意象展开丰富的想象,进入诗文的意境,想象作者所描绘的人物、情节、场面等等,品味深蕴其中的浓浓情怀,读出作者的神韵,做到读中入境,读中悟情。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借景引情。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景入手,从字词的理解以及再现诗的画面入手,体会诗人如何描写景物,借助多媒体课件,使学生能把诗句中的语言想象成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幕幕立体的场景,让学生在联想中再现作品的形象,才能入境悟情。(2)借曲引情。优美的歌曲能创造特定的情境,能把学生带进一种特殊的艺术氛围中去,从而为学生体会古诗创造条件。在教学中,用歌曲、音乐引发学生的情感,学生听乐曲,便置身于其中,犹如身临其境,这时学生就会很快进入情境,为学生学好古诗创设了一个艺术氛围。(3)借画引情。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往往诗情画意是融为一体的,在教学中抓住这个特点把诗和画结合起来,通过作画具体而形象的再现古诗中的画意,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可以使教师作画、师生同画、学生自画,用简笔画的形式把诗意融于画面,把无形的语言变成直观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诗意,学生走进作者所创设的情境中,加之声情并茂的朗读,学生一定会有所感悟,从而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和美的教育。
六、悟诗情。诗词偏重于抒情言志,情绪和情感是诗的基础。捕捉和体会作者的感情,依然要靠分析诗歌形象来完成,因为诗歌形象中跳动着诗人的感情脉搏。以《卜算子•咏梅》为例,先说前一首:全词写梅花,也是喻自己。联系诗人的生平,词中梅花的遭遇体现了诗人的遭遇,梅花的品格也是诗人品格的写照:梅花的孤寂形象概括了自己被弃置不用的命运;梅花承受风雨的侵袭表现了诗人自己遭受打击迫害的凄苦情景;梅花的铮铮硬骨和高尚情操体现了陆游的雄图大略与高尚志趣,既有别于苟且偷安卖国求荣的投降派,也有别于追逐功名富贵的利禄之辈。梅花“零落成泥碾作尘”的结局正是诗人一生不幸、终生坎坷的命运遭际的体现。“只有香如故”深刻表现了陆游至死不渝的坚贞气节。所以说,词人借梅花形象抒发自己报国无门的苦闷和炽热的爱国情感。
古诗词教学的过程应该是一个“授之以渔”的过程。新课结束后,引出 一首写法类似的课外古诗,让学生自学感悟,检查学生“得之以渔”的情况,拓展型延伸,使学生学以致用,对古诗的整体把握能力和对美的鉴赏能力得到提高。
第三篇:文言文教学三步法
文言文教学三步法
作者/庄 敏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为:“诵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从要求中不难看出,初中文言文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读通、读顺文言作品,还要对其基本内容有所了解。因此,在文言教学中,读、译、理解就是不可或缺的内容。
一、诵读
在文言文学习中,无论是哪一类文言文,读是首要环节。诵读就是要熟读成诵,在朗读的基础上读熟,直到能背诵。应该说,诵读是文言文学习最主要也是最常见的方法,如果连读都不读,那又怎么谈翻译,怎么谈理解。诵读不仅有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对理解语音、语义和翻译都有较好的作用。诵读也是目前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最容易忽视的环节之一。在诵读的指导过程中,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第一,教师泛读或录音泛读。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诵读中的异读破读、重音停顿、节奏韵律、抑扬顿挫的语调等,同时提出诵读要求。朗读中首先要注意的是节奏的划分,如《马说》中,“不以/千里称也”“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句,都是学生常出错的地方,教师在泛读的过程中一定要突出节奏划分,可边泛读边引导学生进行节奏划分。
第二,学生自读。学生在教师泛读的引导下试读,在掌握节奏划分的基础上在读中揣摩文章的感情基调,并在自读中理解相关的语音及语义。教学中对学生自读的要求一般为读准字音、读得流畅、语速适当、节奏准确、读出感情。通常而言,在教学中,学生自读的时间要占整个诵读时间的大半。
第三步,重点读。所谓的重点读是根据作品内容对某一段或某几句话进行反复诵读。重点读的目的是让学生抓住重点,在读中理解作品的内涵。如《小石潭记》中写潭上景物“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就可重点读,因其中“悄怆幽邃”与前文“心乐之”相互映衬,作者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感情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在乐与忧中才能更好地领悟作者的心境,也才有“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的升华。同样,在《岳阳楼记》中对最后一段就应重点读,最后一段以“嗟夫”领起,在抒情和议论中列举悲喜两种情境,衬托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理想境界,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豪言壮志,可谓悲凉慷慨,一往情深,感人至深。第四步为背诵。当然我们反对机械性的死记硬背,而提倡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在背诵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在引导学生理解作品内容的基础而进行,切勿对作品都还没有理解就开始背诵,造成“读白眼书”现象发生。
二、翻译
文言文翻译是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的综合体现,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实词的意义,还要对文言虚词的用法、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进行掌握。在教学中,翻译指导要坚持“忠实原文,保留原貌”的原则,即在翻泽中要做到做到“信、达、雅”。
在翻译中,常采用“一一对应,字字落实,虚词不虚”的方法来翻译常规句子。就初中文言文来看,大多都是较经典和简单的作品,翻译中只要才用先定词,后替换,再连贯的规则,基本能对全文进行疏通。
所谓定词是将句子中需要翻译的词语找出来进行翻译。如《马说》中“不以千里称也”的“称”为“著称”,“食之不能尽其材”的“食”通“饲”,“喂”之义,而“材”通“才”,“才能”之意义。替换是将定下的词语用现代汉语进行替换,最后连词成句。如《三峡》中“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一句,(心得体会)其中“自”为“在,从”,“略无”为“完全没有”,“阙”通“缺”,中断。”于是连词成句“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中,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中间没有空缺的地方。”
对于虚词,虽然有些时候不用翻译,但要引导学生掌握其基本用法。如《马说》中“不以千里称也”的“以”为“因为”,而“策之不以其道”的“以”则是“按照”之意。“其真无马邪”的“其”是为了加强反问语气。
此外,对重点词语,需要引导学生单独掌握。如《三峡》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中“白非:如果不是。自:如果。非:不是”。对古今义有区别的也要单独提出。如《三峡》中“或王命急宣”中“或”古义为“有时”,今义常用于选择复句的关联词,同样如“至于”“虽”等词语也要提醒注意。
对于特殊文言句子则采用“增(补)、删、调、换”的方法进行翻译
一、即对包含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修辞手法的句子,这类句子如果完全按照常规句子的翻译方法翻译基本上行不通,需要用补、删、调、换的办法,来解决。如判断句中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的句子“夫战,勇气也”,在翻译时“者,也”就就需删除而替换为判断词“是”。对于省略句则要补充出省略掉的部分,如《曹刿论战》中“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在翻译时就要进行增补。被动句则要采用“换”的方法,如《马说》中“只辱于奴隶人之手”的“于”就可替换为“被”。倒装句则要采用“调”的方法,如《陋室铭》中“何陋之有”就可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介宾短语后置的因其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如《曹刿论战》中“战于长勺”一句。
三、理解
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要建立在诵读和句子翻译的基础上进行,教学中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和教学目标设置相应的问题来作为引导,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把握作品内涵。因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或多或少存在一定困难,教学中提倡逐段提问,最后归纳的方式来进行。
以《岳阳楼记》教学为例,对第一段学习后设问“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来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第二段学习中则围绕“衔”和“吞”二字来套就洞庭湖的景色。
第四篇:古诗教学四步法
古诗教学“四步法”
剑门中学 刘少华
中华诗歌文化源远流长,各呈异彩。同时也因古诗短小精悍,内容丰富,包 容性强,使得教育难以把握其要旨,学生不易理解其精髓成为教与学的难点之一。我在从事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总结了古诗教学“四步法”,在教育学的过程中取 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知背景。试作者在写诗时,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处在一定的社会 背景之中也与写作时的心绪有关,因此,对诗的写作背景做充分了解是学好古诗 的前提条件。如教《早发白帝城》,就要知道李白因李璘事件遭放逐而中途遭赦,才能体会诗人“千里江陵一日还”的快乐、高兴之情;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就要了解“安史之乱”的社会背景,才会明白杜甫的这首“平生第一快诗”的思 想内涵。
二、读诗文。这是学古诗的基础。读是有声的感染,读可使书面语言化为 有声的语言,通过抑扬顿挫的语调,从中感受“美”,从而由“美”中生“情”。古诗是吟诵的文学,学习古诗必须注重读,诵读时既要读准字音,更要明确诗的 韵脚、节奏、重音,从而达到声情并茂。我们读古诗要克服读成顺口溜的毛病,更不能唱读。
三、明诗义。这是古诗教学重点,也是大多教学者注重的环节。要在熟读诗 文的基础上理解重点词义,特别是词的古今义区别,在诗文中不能混淆,否则要 闹出笑话。如“妻子”今义只指妻子,而古义是合成词,应理解为“妻子儿女” 之义。在理解每句词义的基础上,明白诗句和诗文的含义。
四、体诗情。诗是作者“不平则鸣”的产物,既反映了诗人对社会、自然、人生的观察和慨叹,又抒写作者对人生、对世界观的看法。有的诗描绘了优美的 大自然,表现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抒写了诗人独特的人格魅力;有的诗再现了社 会风貌,从中体现人类的美好;有的诗打上了鲜明的时代印记,反映了作者对人 民战争及统治者不同的看法„„这些都要读者根据诗文细细玩味,才能理解诗人 写作的目的,从而在诗中受到美的陶冶,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启迪人的心灵,明白 人生的含义,达到诗文“教化”的目的。以上“四法”要灵活运用,教时既是教师的讲授之法,学生学时也可作为学 法予以指导,这样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第五篇:八孔竖笛教学三步法
八孔竖笛教学三步法
八孔竖笛是是人类为创造美好音乐而长期探索和创新的产物,十六世纪起源于意大利,后盛行欧洲各国,历史悠久。虽然它很古老却并不原始和落后,和其它其他管弦乐一样,是一种相当先进而又科学的器乐,由于音色甜美而独特,不少音乐家专门为它写独奏曲、重奏曲、组曲、奏鸣曲、协奏曲等,由此也产生了很多优秀的竖笛演奏家。八孔竖笛具有特强的表现力,演奏起来特别典雅,是人们喜爱的器乐之一,在世界各国的中小学音乐课的器乐教学中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
八孔竖笛进入我国以来,由于它价廉物美,发音准确,音色优美典,携带方便,简单易学等特点,适宜面向全体学生的器乐普及教育,因此国家教育委员会将其写入课标,编入教材。近二十年来,我国从个别学校实验到全面普及,不少学校都把它引进了课堂教学,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深受城乡中小学音乐教师和学生的喜爱。随着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竖笛教学在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更加显得不可缺少,如何提高竖笛教学的质量,让学生的竖笛演奏水平得到提高,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初步探研,获得以下见解。
一
起步突破口选在“B”音上
在对学生进行竖笛指法起步教学时,最好不要把突破口选在C(唱名duo)音上,也不要把突破口选在G(唱名suo)音上,而应当选在B(唱名xi)音上。
根据竖笛的特点,吹奏它的任何一个音都必须不让按住的音孔漏气,如果稍有漏气,吹出的音不仅不准不纯,而且特别难听。八孔竖笛音孔之小,放不进一粒小小的豌豆,但对初学者,要用几个指头同时按住音孔不漏气却并非容易,别说是小学儿童,就是对初学竖笛的成人也很难办到,如果将突破口选在C音上,要用八个指头同时按住音孔不漏气,把突破口选在G音上,要用四个指头同时按住音孔不漏气,如果选在B音上,只用两个指头(拇指与食指)按住音孔不漏气。相比之下,用两个指头按住音空不漏气最省力,即便是学前班的孩子也并不难,对小学生而言简直是伸手可及,他们可以非常轻松地学会吹奏一个B音。在此基础上,再教学生用三个指头按住音孔不漏气吹奏A音也很容易。通过熟练,在教学生用四个指头按住音孔不漏气吹奏G音,以此类推,教师很快就会达到预想的教学目的。
学生学习竖笛的过程,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到深的过程,在对他们进行竖笛教学的起步阶段,选用他们最容易接受的演奏方法,不仅老师教学轻松,而且学生学得愉快,可以大大增强学生学习竖笛的兴趣。所以,对小学生进行八孔高音竖笛指法的起步教学时,最好把突破口选在B音上。
二
迈步进度放在“缓”字上
八孔高音竖笛虽然简单易学,不少学生一拿着竖笛就会吹个不停,真可谓皆大欢喜爱不释手,渴望自己快点学会,恨不得马上能演奏出优美的歌曲,但要学好吹好也并非容易。学生拿到竖笛开始学的时候,小嘴翘起,腮帮鼓起,眼睛瞪起,十个手指不知所措,可说是心慌意乱,动作盲目,要解决学生与乐器的矛盾,不经过较长时间的刻苦学习和训练,就不可能达到理想的境界,哪怕是一个很简单的技能都要达到熟练的程度也是如此。所以,在对学生进行竖笛教学的过程中进度要慢,切记不可急于求成,否则学生对竖笛技能的陌生感会引起心理障碍,妨碍了神经系统的正常活动和它对肌肉及腺体细胞的支配作用。要解除这些障碍,就得先把动作简化,让学生不断地对所学技能数次重复地做分解动作练习,让心理在反复的慢动作中熟悉对竖笛技能的感觉,感受乐曲的内涵,提高对音乐的理解力和想象力,当他们的意识能完全自如地感觉到这些动作时,心理障碍就自然消除了,肌体就会听从自己的意识的控制和支配。所以,在教学中多引导学生:
1、做分解示范动作,如:看教师的口形,看教师的面部表情,看教师指头的满动作等。
2、变慢练、如:《小小粉刷匠》1=C 2/4拍 5 3 5 3 ∣ 5 3 1 ∣ 2 4 3 2 ∣ 5 —∣......可该成 4/4拍 5 3 5 3∣5 3 1-∣2 4 3 2∣52∣1--∣11∣2--∣......可改成 1=C 2/4 1 2∣3∣1 3∣2 1∣2-∣2-∣......4、变调练,如:《小羊羔》1=C 4/4 3 2 1 2 3 3 3∣2 2 2 3 5 5∣3 2 1 2 3 3 3 3 ∣ 2 2 3 2 1 3 5 6∣7 6 5 6 7 7 7∣6 6 6 7 7 7 ∣7 6 5 6 7 7 7 7 ∣6 6 7 6 5-‖
5、根据学生水平创编练习曲,如 1=C 2/4 3 3 2 ∣1 1 2 ∣ 3 3 2 2 ∣ 1 1 2∣ 3 3 2∣1 1 2∣ 3 2 3 2 ∣1 2 1‖ 这些都是学习吹奏竖笛的必不可少的、十分有效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和对音乐的接受能力等因材施教。要掌握慢与快的辨证关系,慢是快的基础,快是慢的积累和飞跃,一次又一次的积累和飞跃就会获得辉煌的硕果。
三 跨步功夫下在“趣”字上
爱因斯坦说过:“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儿童的天性决定,只要对某种事物产生爱慕之情,兴趣就会油然而生,他们就会自觉地、主动地投入其中并下极大的工夫去获得成功。然而,也正是儿童的天性决定,他们自发产生的这种对竖笛的喜爱与兴趣是暂时的,而不是长久的,“久则生厌”这对成人如此,对儿童更不例外。因此,作为教师如何教学生演奏竖笛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把学生这种对竖笛的喜爱与兴趣长期稳住并持久发展与提高才是关键所在。
怎样才能把学生对竖笛的喜爱与兴趣长期稳住?这不仅要掌握竖笛技巧的内在规律,抓住小学生的性格特征,还要掌握学生学习竖笛、练习竖笛的内在规律,只有把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将他们的爱好与兴趣长久地稳住,并持续地发展和提高。竖笛教学和其它学科的教学一样都有着它内在的必然规律,必须让学生一步一步地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在螺旋上升的过程中学会演奏,不断提高。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正确掌握量和质的关系,由量变到质变,通过量的积累达到质的飞跃,切记不可方法简单,急于求成,对学生的教学内容单
一、过多或过高。否则,必然导致竖笛教学步入误区,使学生对竖笛演奏的爱好与兴趣夭折在萌芽之中。
为了让小学生对竖笛的爱好与兴趣长久地稳住并持久地发展和提高,第一、要根据小朋友对任何新鲜事物都充满好奇心的特征,在教学中选则的教学内容一定要新,及选择的练习曲和乐曲要新,多选择学生喜爱的歌曲;对一首曲子的练习时间不能太长,不要长时间练相同情绪的曲谱。第二、在新曲谱练习的过程中渗透音乐知识,在渗透的过程中要形象、生动、自然,切忌让学生觉得乐理知识枯燥无味,从而导致对学生对竖笛演奏的学习与训练产生厌倦情绪。第三、教师对竖笛技能技巧的训练方法要新。教师采用的教学手段要不断更新轮换使用,不能千篇一律、老生常谈,要让学生在每一次的课堂上都有一种新鲜感。第四、要把课堂音乐教学和课外音乐活动相结合,如竖地笛兴趣小组,班队演奏会,竖笛演奏团,校内外演出活动,家庭音乐会,竖笛演奏选拔赛„„。第五、让竖笛教学与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及与舞蹈艺术相结合、与唱歌教学相结合、与音乐欣赏相结合,与合唱比赛相结合„„。第六、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如通过对闻花香、吹灯、吹纸屑,躺在床上打呼噜、自然呼吸等去体会掌握气息的正确运用。此外,还可与其他学科相结合,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自然景观相结合,与风土人情相结合„„。总之,要让学生不仅有更多更好的学习空间和场所,而且要尽量让学生有展示自己的平台和机会,让学生在音乐中学习,竖笛练习的过程中去感悟竖笛技巧的奥妙,使学生对竖笛总是有一种新鲜感、神秘感。教师要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学生达到光辉顶点的捷径。让学生尝到学习竖笛的甜头,使他们感受到学习竖笛其乐无穷,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对竖笛演奏越学越想学,越练越想练。
教师是学生学习竖笛演奏的传授者,自身的竖笛演奏技能会对学生会产生极大的影响,所以音乐教师必须是学生学习竖笛演奏的偶像,是学生学习竖笛演奏的崇拜者。由于目前竖笛在我国很少登上大雅之堂,所以对整个社会而言,对它下功夫的人很少,自然能把竖笛吹奏好的人也很少,竖笛的简单易学,不仅表现力独特,演奏起来特别典雅,而且练习起来也特别方便,只要对它稍下功夫,就可以用它演奏出特别优美的乐曲,它和其它乐器一样,演奏起优美的乐曲来也会使人们情不自禁地跟着吟唱,会使人陶醉,会使人心驰神往,把人们带进美好的境界。作为音乐教师要教学生学习好竖笛,自己首先要有较高的竖笛演奏技能,要让学生直接地感受到竖笛演奏对人们的吸引力。因此,音乐教师要刻苦钻研竖笛的技能技巧,要持之以恒地长期坚持练功,努力提高自己的竖笛演奏水平,用自己精湛的演奏水平去感染、激发学生学习竖笛和练习竖笛的情趣,使他们对竖笛演奏艺术有一种强烈欲望,有一种高的追求,使学生的竖笛演奏水平不断地得到提高。让幽雅的笛声像细细的山泉,在我们的音乐校园里滋润着孩子的心田,让人们深深感受到在我们的校园里书声朗朗,歌声朗朗,笑声朗朗,笛声悠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