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感悟名家课堂,展望语文教育
感悟名家课堂,展望语文教育
——参加《全国名师教育思想与教法实践名师教学专场》有感
2013年11月16日和17日,我们怀着对语文教育的热情,对名师智慧的向往,到光后小学参加全国名师教学思想与教法实践研究论坛。16号上午是王红梅老师的《维生素c的故事》,感悟她全脑语文教学带给孩子的思维风暴。下午聆听了武琼老师的《长征》,折服于她细致又细心的指导朗读。17号上午崔峦老师为我们解读新课标,了解语文教育的发展方向,紧接着是窦桂梅老师精彩的“1+X”课堂,让我们金坛他立足教材,却超越教材的人文魅力。这次听课不仅学到了未来语文的发展方向,并且近距离感悟名师的语文课堂美丽,实在受益匪浅。
从研讨会回来,我心中一直有个疑问,为什么他们能将一篇简单的课文提高到哲学的高度,将一班陌生普通的学生变得投入课堂,热爱语文,我们以后语文教育会走向何方?今天下午到十九小参加了“如何推进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研讨会,让我联想起崔峦老师做的有关新课标的报告。崔峦老师在报告中指出:加强语文教育,弘扬我国的传统优秀文化,是大势所趋。甚至他还大胆推测,语文可能在未来会变成300分。让每一位在场的语文老师都激动和自豪不已之余,感受到肩上负担的层层压力。新课标对语文教育的要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力改进识字、写字。
二、加强语言文字的运用。
三、更加重视多读书、多积累、多实践。
四、更加强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总结崔峦老师的建议: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了解个各个年级的识字量加强写字训练每天语文课十分钟教师指导下练字,天天练。鼓励孩子做笔记。2对于我们低年级,要注意指导孩子的汉子,词语的练习,低年级体现识字、写字为基础,当前大量时间分析课文内容的现状要彻底改正。低年级识字写字是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3指导正确的写字姿势。3,让学生认的一定要认牢固,要写的一定要写好。要认的字:只要求认识,不要求书写,不进行分析,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记字。要写的字:严格要求,细心指导。独体字:抓住主笔,起笔、运笔。合体:结构,各部分相交、相离。
但是对于一个孩子来说,40分钟的课堂究竟能让他真正识字写字吗?今天在19小参加的“小学生课外阅读研讨”给了我答案。重点是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无限信仰书籍的力量。语文“三分靠课内,七分靠课外”,“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教好语文,除了用教科书,还要大力开发儿童阅读。因为阅读是教学的核心,分数重要,还有比分数更重要的是阅读。终生以书为伴更重要。
一堂课能教给孩子的知识是有限的,除了课堂,更应该培养孩子对语文的兴趣,对阅读的兴趣。只有孩子爱上阅读,他们才能真正领悟语文的魅力。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除了语文课堂上加强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要让他们真正通过阅读将语文融入生活中去。坚持几年,低年级考试鼓励写句子、写话,一日一句,配画,激活他们的想象力。阅读、口语交际课上认真指导学生发展口头表达、交流、应对、互动,给孩子一个宽松的表达环境,在语文教学中发展口头语言,每天三五分钟进行口头表达。如:3分钟新闻发布会,说说昨天的大事情,让孩子当中发言。从“敢说——善说”。我们要激活每个孩子对想象力、创新能力,让他们学会思考,学会提问,谈自己的想法,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想象。这样积累下来,不仅写作时一件很轻松的事情,还对培养孩子独立的人格,开阔的视野起到重要的作用。
17号上午刚刚听完武老师的课,窦桂梅老师便给我们展示了什么叫做引导学生领悟语文的魅力,通过她创造性的“1+X”课程。使孩子们通过老师独特的引导和提问,最终居然能将一篇小学生课文提高到哲学的高度。窦桂梅老师讲解的是一片耳熟能详的童话故事《皇都的新装》。上课前,她并没有直接进入课文,而是从课文的体裁入手,一步一步解开这篇浅显又充满智慧的童话故事。窦桂梅梅老师清晰地给大家呈现了这种课堂模式的教学流程:预学(预学单)——共学(共学单)——延伸(延学单)。每张学习单问题简洁,预习单:我的感受;我的疑问。共学单:皇帝迷失在哪些地方:迷失之一,迷失之二。延学单:
1、我的收获;新的疑问。问题简洁,线条清晰,课堂丰富,如此模式,简单而丰富。以课文为主干,引导学生扩散思维。让孩子们学会揭开童话神秘的面纱,探讨童话下的人性险恶。如窦桂梅老师问:“爱美有错吗?”“谁是造成这一场面的第一责任人。”刚开始同学们被这独辟蹊径的问题问糊涂了,引起了他们的好奇和反思。在老师的鼓励下,一步一步大胆自信,迸出思维的火花。窦老师讲:“超越教材就是基于教材但不囿于教材”,就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她说“我们使用的教材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关键的作用,我们必须学好它。不过,对语文学科的学习来说,凭一本语文书,一篇课文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语文教材已经不是学生唯一的学习资料,我们在认识上要打破教材作为唯一课程资源的神话。”要“把教材看作是实现„课程标准要求的手段,认真地学习课本教材,做到科学地补充教材,并能准确地加工教材。”要将不同的文本将出不同的味道,通过语文教材,真正让孩子感悟到字里行间的魅力和深刻的道理。比如她提出英文“oh”为什么翻译成“哎呦”。“哎呀”的四个声调的不同感情。这些细节不仅体现的是她对教材的高度把握,更是她自身人文素养和教学智慧的体现。
听完这些名师名家的课,每一节都带给我们不同的震撼和反思。最大的疑问是“如何能成为向他们那样的名师。”我想,只有求助于我们最伟大的老师——书籍。最是书香能致远,我们干的是培养人的工作,如果自身停止对知识的追求,那么我们的课堂将变成一场灾难。最有活到老,学到老。永不停止对书籍的追求,才能对得起我们的学生,对得起我们的称号——老师。
香山学校
刘宸羽
第二篇:“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感悟
“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感悟
淮阳县实验小学
王勤
2015年4月17日-4月19日,在郑州体育礼堂里举行了由<<德育报社>>主办的“全国教育名家论坛”——第四期新课标暨海峡两岸教学能力提升培训会。感谢学校给了我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让我有幸亲临会场,目睹了名师的风采,受益匪浅。
受邀莅临本次论坛的有来自北京、天津、苏州、台湾、、江苏、山东各地市的著名特级教师。在这三天的学习中,我们一共听了9节课。授课内容涵盖小学和中学的数学内容。
纵观各位名师,他们的课以“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好起来”等新的教学理念。保持并放大了孩子们的天性。这次论坛由名师示范观摩课,说课,与老师互动等几部分组成。首先“登上舞台”的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教育部全国教材审查委员会委员、天津市小学数学研究会秘书长徐长青老师。徐老师提出的“简约教学”给我的启示是非常深刻的。他用“鱼”、“渔”、“娱”、“愉”、“欲”、“域”、“寓”、“喻”、“逾”、“育、”十字概括的“简约教学“思想,打破了我们传统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大胆放手,把课堂交给了学生。他上的观摩课是《数与形》,在这节课里,他用游戏---“猜”、“数”、“推理”、验证“等形式一次次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把语文、数学、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徐长青老师,其诙谐幽默的语言、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总是迎来学生与老师的热烈掌声。尤其是在互动引领环节讲到:老师要勇敢地退,适时地进,你不退,孩子永远没有补位的机会;等待、期待就是教育的爱。另外,要清楚“学不会是孩子的权利”,老师不应一味的责怪,因为现在学不会不代表将来也学不会。徐老师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生动、幽默的讲解,无一不在的让人耳目一新。孩子们那发自内心的笑声,亮晶晶闪烁着求知欲的眼睛,就是对这节课的最好的评价。是呀,徐老师教会学生的不仅仅是新的知识,更重要地是教会了他们学习的方法。因此,他给学生的是种子,而不是果子。听徐老师的课,犹如在看一场连续剧,剧情起宕跌伏,喜怒哀乐伴随其中。课结束了,而课堂中的一幕幕精彩的镜头,仍萦绕在我的脑中,让我为之感叹。来自北京市的特级教师,“减负增效”的创始人柏继明老师。听了她的《倍的认识》一课,我感概良多。首先,在导入新课这方面,她利用儿话音让学生来读“倍”字,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很快,孩子们进入了学习状态。数学本身来源于生活,而柏老师恰到好处地把数学与生活联系在了一起。其次,课堂上,她让学生爱吃的苹果、草莓等水果当学具进行“倍”的引导,再次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感能力,而且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教学目标,学会了新知识。这节课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数学老师的语言表达不亚于语文老师,而且也能把课上得这么生动,有趣!柏老师在课堂上很注意培养孩子说话不拖长音,回答问题表述完整,学会自己给自己问题。再次,在教学过程中的反复训练,从简单到复杂,做到了瞻前顾后、搭好台阶,千方百计让学生悟出其中的学习规律。
江苏的优秀教育工作者贲友林老师的一节复习课,更能让人联想很多。贲老师给学生上的是《平面图形的面积总复习》。这节课可以说是让我大开眼界。首先贲老师让学生自己动手整理已经学习过的平面图形的面积,学生上台展示。然后再让展台上的学生提问其中的一位学生查找自己作品的欠缺点,并说明理由。他的课是让学走在了教之前,课堂上的互动,到处充盈着学生的声音。而教师起到的是穿针引线的作用。这节课,让我真正地体会到了“以学为中心”,让学生在学中生成,在学中生长,在学中生活的真正含义。学生在课堂上学得轻松愉快,情绪高涨,老师的评价语言拉近了师生距离,学生敢于畅所欲言。数学课可以上得这么有意思,不像个数学老师,简直像是个相声演员,幽默极了!使我想到了一句广告语:“学习就像玩游戏,不知不觉长智力。”
来自杜郎口的徐利老师的课,很符合我们学校的教学特点,他的导学学案是值得一学的。教案的设计多设计课本上没有答案的习题,注重新旧知识联系,在学与练的结合上,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更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是他让学生与学生之间暴晒各自的错误,而后又由学生自己点评,反馈,学生在课堂上学得轻松愉快,情绪高涨,老师的评价语言拉近了师生距离,生敢于畅所欲言。这节课最大的特点就是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好起来。
苏州名师徐斌的课,更值得一学。他追寻的无痕教育在《平均数》这一节观摩课里体现得淋漓尽致。1.用学生爱玩的套圈圈这种游戏导入新课,这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陌生环境里,不知不觉地进入了学习状态。2.在授新的过程中,徐老师从简单的条形统计图“一样多”和“不一样多”来引入到“平均数。3.语文、数学、生活紧密相连。徐老师把平均数中的“移多补少”法不失时机地提到成语“取长补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理解。4.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普遍有成就感,课堂上充满笑声、掌声。总而言之,这些名师们不仅仅是他们的功底深,课堂的调控、驾驭能力强,起到真正的引领作用,而且他们都注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关注学生的感受。根据几位大师作课的特点我想在以后教学中我们应做到精讲、激趣。教师在课堂上必须简明扼要,突出重点,说明难点,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准确迅速地传递知识信息。深度知识由浅入深,精讲精练,浅显知识点到为止。努力使课堂形成轻重缓急,张弛结合,千方百计激起学生的求知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短暂的三天学习时间结束了,在领略名家风采的同时,我也收获了一份沉甸甸的喜悦。以后我会努力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逐渐形成自己的教育风格。
第三篇:感悟名家
感 悟 名 家
金明实验中学
董爱萍
11月27日,金明区四个中学八名语文老师在周老师的带领下,到济南参加“第五届名家人文教育高端论坛暨名师课堂研讨会”。我们是带着期待来的,来学习名家,进而提高自己。
一下车,就感受冬天的寒威,而非老舍先生所说的温晴。但设在经贸学校的会场,却坐得满满当当。来自全国和地的语文老师汇集在一起,台上尽是些我们早就耳闻的中学语文界的名师,有韩军,余映潮、程红兵、程翔和潘宏达和王君等,还有一些语文研究的专家,最有名的要数参与编写教材的孙绍振老师,还有专门做公益事业的残疾女孩董明。看到他们,我们心中满是期待,想着这次一定不虚此行。
几天学习下来,我感触很深。
首先,老师要有教育的情怀和远见。这最初的感悟来自刘建宇老师题为《课堂价值文化的探索实践与反思》的演讲。他一针见血地点出了,目前的改革只能称“教学改革”而“教育改革”。这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仅在于提高学生的成绩,后者还关注学生的价值观与思维方法。确实,作为教育者,只关注学生的成绩只短视的、功利的,关注学生的“全人的价值观”才是真正的教育。他是一名数学老师,不但做到了传授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的能力,最难得的是能通过评价培养学生的主流价值观。他认为“课堂教学是嵌入灵魂的管理”,“把学生当做巨人唤醒”,“价值追求是优质课堂的核心”。这是一种做教育的成熟的、理性的态度。我在反思我的教学行为,是不是很多忽略了课堂的价值追求?尽管老师处于教学成绩、个人名利、社会评价的层层束缚之下,我们做老师的还是要保持刘建宇老师这样的高度,因为这才是真正的教育的高度。
除了刘老师带来的启发,还有令人敬佩的董明老师。虽然她很年轻,但我们都要恭恭敬敬地称她为师。她的经历坎坷,命运多舛。6岁进入跳队,与郭晶晶、伏明霞都是队友,很有跳水天赋。9岁时为了避让队友摔成高位截瘫,全身只有眼睛可以眨一眨,医生多次给她下病危通知书,小小的心灵痛苦地挣扎在生死之间。巨大的痛苦让她深思生命的意义,乐观顽强的她向生命挑战。用了10年的时间完成了小学到高中的全部课程,并自觉了英语和日语,并进入大学学习。她自学了心理学,成了一名优秀的心理咨询师。她让父亲背时着她到家住八楼的一位残疾人家中开导劝慰,给他带来许多快乐和生的勇气,使她感受到被人需要的快乐。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残奥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时刻,都能看到她做志愿者的身影。她在付出的人生经历中感悟到了人生的意义和幸福。她没有多说她生活中的种种烦恼,我们可以想象,常人尚且觉得生活的不易,更何况是她,一个生活不能自理的人。“我微笑,并不代表我没有痛苦,只是我不愿冷落幸福”,这是她在痛苦中追寻幸福的动力。听起来有点心酸,但我们从她身上看到的更多的是乐观与奉献。她让我们思考应该怎样珍惜人生,让我们明白让别人幸福也可以让自己幸福。她是一个精神的巨人,我要把她的故事告诉我的学生,用她坚强与不屈的精神去滋养学生的心灵。
其次,我还感受到,老师要有足够的专业素养。名师的课堂确是异彩纷呈。韩军老师把《雷雨》上成了文学赏析课。他从周朴园和鲁侍萍名字开始说起,串起了整个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揭示作品主旨,角度够独特,可见他对原著钻研之深。又从曹禺的写作目的出发,阐释了作品听内涵,关注人物命运而非简单的是非评判。再加上他充满情感的人物对话让观众感悟极深。山东名师,年轻老师潘宏达执教的《喂——出来》,也是有声有色,详略有致。学生们在他的引导下“说情节-—论人物——究主旨”,学生明白了,体悟了文中的“洞”,其实是“人类的欲望之洞”。小说的结尾是在警示人类,但潘老师却又带领学生研读题目,并启发学生思考“作者想告诫我们什么?”并让学生补充“出来吧——”学生们补出了“善良、良知、坦诚、正义……”收束很漂亮!余映潮老师是大家,我本人也借鉴过他精彩的教学设计,也算是他未曾谋面的学生。这次再听他的课,收获同样很多。一首浅显的小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他采用了他常用的板块式教学,“读一读,记一记,写一写,讲一讲”,出色地完成了诗歌阅读教学与写作指导和口语交际的内容。学生当堂会背诵,并写出了微型演讲稿并在班上展读。真可谓容量丰富,形式清新,学生的多种能力都得到培养。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其中包含着丰富的专业素养,独特的创新能力。见贤思齐,他们的高度我们一时还无法企及,但我们会沿着先行者的脚步前进!
第三,我悟到老师要有足够的教育教学艺术。教学是我们日常化的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很容易产生倦怠。老师无精打采了,学生肯定也昏昏沉沉了,教学也就难有成绩了。怎样引起学生的兴趣,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名家们的方法也各有不同。程翔老师很朴实,讲《雷雨》从讲“话剧”的“话”开始,本色却不失吸引力。“话”、“话题”,都是学生们很熟悉的,老师一步一步把话题引向“对话组,对话段,对话篇”,非常自然。王岱老师讲《项琏》,却从一个问题“你一个走路时,摔倒过吗?当时有何念头?”开始,从学生各式各样的回答中,引出小说的教学。出人意料又轻松有趣。以上是教学的艺术,还有教育的艺术。既然是艺术,就需要创新。大师们的方法确实会给我们很多启发和借鉴,但远远不能保我们永远无忧。这还需要老师多多观察,时时思考,才能找出有益、高效的教育之法。
五天的学习结束了,给我们的启迪却不能磨灭。教育是创造性的工作,创造需要不断学习新知,积累学养;创造需要结合实践,不断思考,推陈出新。
第四篇:感悟语文高效课堂
感悟语文高效课堂
什么是高效课堂,直观地说就是: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高效课堂要求教师要成为“四者”即:促进者、学习者、决定者、幸福者。首先要完成角色的转换,教师由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做学生成长的助手;其次,实现教学相长,教师还应该成为学习者,与学生“同学”,我们常讲,教师上课也是“上学”,教书也是“进修”;再次,一节高效课,它是由教师和学生合力打造而成的,这其中教师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尽管教师不再是教学中的主角,但他毕竟是“平等中的首席”,因此,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课堂,有什么样的课堂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国家和民众。教师决定着一节课能否成为优质课、高效课,也就是说,只有优秀的教师才能上出高效课;最后,从职业特点上,教师还要改变生命现状,做一个幸福的职业者。所以说,抓好高效课堂,就抓住了教育教学的主命脉。下面我简单谈一下自己的几点感想:
一、高效课堂,把课堂还给学生
传统的课堂是“满堂灌”和“一言堂”,整节课老师唱主角,学生被牵着鼻子走,从而失去了“呼吸”和“创新”的空间。而高效课堂倡导让学生大胆地讲,大胆地说,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当中,在“动”中学。所以教师备课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活动变化为主线,给学生展示“才能”的空间,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
二、高效课堂,重在先学后教,当堂达标
先学是在老师教学前,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自主学习。后教指在先学的基础上就存在的问题所进行的相互探究、相互学习。所以,高效课堂中学生要经历预习、展示、反馈三个重要环节。其中预习是先学的过程,展示是互相探究的过程。在这三个环节中,教师要放手,所以课堂上要使学生做到能自己学会讲,学生不会的小组讨论,老师需要解决的是那些共性的、有规律的问题。在学习过程中,我对高效课堂的三条高压线特别的深刻,即预习不充分的课不准上、严禁教师与学生抢风头、必须当堂落实达标。
三、在高校课堂中,教师是促进者、学习者、决定者、幸福者
前面说过,在高校课堂中,教师首先要完成角色的转变,由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其次在教学中实现教学相长,与学生一起学习;再次在教师与学生合力打造一节高效课时,教师又是这一堂课的决定者;教师从教学中获得发展,改变观念,做一个幸福的职业者。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认真做好这“四者”,使自己在促进中获得成长,在学习中获得提高,在决定中感受成功,在幸福中体验教师的快乐。
总之,高效课堂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教学理念,作为教师,应该在教学改革中,教给学生更多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在成长
中感受“高效引领”的重要。
第五篇:教育名家
浅谈孔子教育思想及其意义
【内容摘要】: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两千多年来, 他和他创立的学说对中华民族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 都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孔子作为我国古代卓越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理论及方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今天,我国急需大批创新型人才,而所固有的那种教学模式及方法已不能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回顾历史,重新研读孔子的教育思想及方法,对于我们今后的教育发展应该是有积极意义的。
【关键词】: 孔子
教育思想 意义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克已内省、孝弟忠信、礼义廉耻等教育思想不仅对当时的教育产生了重要的作用,也对现代的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现代的教育改革中,有不少的教育方针、政策的制定都是以孔子的教育思想为基础的。目前国际上针对特殊教育所提出的全纳教育、个别化教育等教育理念,都可以在孔子的思想中找到影子。可见孔子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影响之大。
一、“有教无类”的学生观
教育面向何人, 是教育家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否则, 学校难以发展。对此, 孔子提出了著名的主张,即“有教无类”孔子敢于向传统教育挑战, 极力主张扩大教育对象, 他认为应该打破少数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 扩大受教育的对象, 无论贫富、贵贱、年龄及国别, 都可有享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孔子的有教无类,一是倡导教育的平民化,二是主张教育的公平性。“有教无类”主张的提出开了中国教育民主化、大众化和平等化的先河,开创了文化下移和普及教育的新道路, 在中国教育史上不失为一次重大的体制变革,也是人类教育史上一项很有革命意义的突破。孔子所创设的私学,也成了中国教育史上与“学在官府”相对立的“学移民间”的划时代的标志。“有教无类”是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他一生教育实践的总结。他不分阶级,不分贵贱,不分地域,不分贤愚,只要虚心向学,他一律谆谆进行教育。孔子所招收的学生,大多数多出身贫贱。今天, 社会生产力已经高度发展了, 学习知识已经成为人们最基本的生存手段, 有教无类,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 应该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追求。这一教育思想的提出,是中国教育史上划时代的革命创举。
二、“性相近,习相远”的教育观
人是否要受教育及教育在人的自身发展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这是教育学研究中一个最基本的理论问题。孔子用发展、辩证的眼光, 提出了“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一著名论断。也就是说, 人的知识和能力是后天获得的, 而不是先天就有的, 无论是谁, 只要勤奋努力学习, 就一定会成功。
孔子提出的“性相近、习相远”主张是一种教育理念的创新, 是对知识先验论的极大否定和挑战, 为教育的实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孔子的这个观点, 具有两种正确的含义, 第一、人生来是大体相似的, 那么, 不论贫富贵贱, 人生就应该是大体平等的,没有贵贱智愚之分, 这就为他的有教无类提供了理论根据。第二、他也意识到人的个别差异问题。这种
个别差异主要是由于人们的环境习染各不相同之故, 是后天作用于先天的结果, 不完全是先天命定的。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安排的环境影响, 当然它的力量就比一般自发的环境的力量更大了。这就肯定了教育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三、“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的治学态度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是孔子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孔子认为圣人与下民之分就在于是否好学, 孔子说自己不是生而知之的,就是说他与一般人没有什么差别, 只是重视历史知识, 能抓紧学习罢了。他对学习从来没有感到满足过, 把学习当作快乐的事情。
孔子对已是“学而不厌”, 对人则是“诲人不倦”。这是孔子教学态度的两个方面, 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孔子对待学生, 不分年龄大小, 不管智力高低, 都一样认真地、不知疲倦地教。孔子通过指导学生学习, 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又通过教学,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充分体现出孔子的治学态度, 这对当前加强师德教育仍有现实指导意义, 要求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要不断加强继续教育, 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同时又要一腔热情地倾注于教育事业, 把知识无私的奉献给学生。
四、因材施教、注重诱导的教学方法
孔子在其教学实践中探索和积累了丰富而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其中有些创见即使是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来看,也仍不失其真理的意义。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就是其中最有价值的东西之一,即使在教育现代化的今天仍有其真理性的光芒。
(一)因材施教 由于孔子在教育方针上主张“有教无类”,在招收学生时也做到来者不拒,这样,学生之间,在年龄、性格、爱好、智力、能力、品德、知识基础、学习态度以及意志力等方面就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为了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学有所长,他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特点,在教学中 “因材施教”。孔子特别注意观察学生的言行, 随时跟学生谈话以了解其真实想法和志愿, 以致能够运用精练的语言十分准确地概括出学生的特征,然后, 他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分别施以不同的教育。孔子进行教学活动的特点,是能够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他们智力高下的不同“因材施教”。根据这一原则,他深入了解学生们不同的志趣、智慧和能力,掌握每个人的特点,施以不同的教育。孔子因材施教,所以弟子各有所长。他划分专业,分科教育,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有首创之功。正因为孔子能够因材施教,他的学生才能各有所长,既不影响学生学习常规的知识,同时也不埋汰了学生的个性、喜好和梦想。
这对于我们当前教育中的大班教学,统一学习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应该尽可能的小班上课,有利于教师尽可能的能够与每一位学生接触交流,尽可能的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学习等不同的特点,针对性的教学,这样可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至于厌学。同时,这对于我们当前的大学教育也有很大的影响,大学在招生时,应该尊重学生自己选择的专业,或者是尽可能的满足学生要求调剂专业的要求,而不是强行的让学生去服从专业调配。此外,在大学生选择自己未来的工作方向时,也要慎重地考虑,不是跟着大家后面一窝蜂的考研或者考公务员,而应该从自己的实际情况、个人兴趣爱好、学习能力等各方面综合考虑。即使是决定工作后,也要慎重选择自己的工作,到底自己适合什么样的工作,而不是当前什么工作最好,就不管三七二十一的去追求、奢望,当然这也要考虑的,但并不是一味地追求,而应该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二)启发诱导 启发式教育是孔子所首倡, 发展至今已成了教育中的一条重要原则。孔子在《论语·述而》篇中表达得很清楚: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不难看出, 孔子启发式教育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孔子不仅阐述了启发式教育的基本思想, 而且在教学上任用的非常出色, 在发挥学生主体性方面, 他提倡学思结合。
孔子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对于如何传授知识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进行了探索和总结。传统教育偏重于记忆和理解,因此在教育方式上注重填鸭式的灌输而忽视启发式的引导。它把学生摆在被动接受的位置上,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能使学生的创造精神得到发挥与培养。这种教育方法违背了人具有创造能力,希望实现自己才能的本性。久而久之,必然使学生的积极性受到打击与压抑,跟不上的学生就会对学习失去信心,失去兴趣,就会感到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甚至会失掉好学上进的品质。其实,这种倾向与孔子的教育主张和实践也是大相径庭的。“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这是颜回多年追随孔子学习的切身感受,他总结概括了孔子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孔子追求的教学效果,是学生具有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是孔子长期教育实践的经验总结。他启发的方法也很巧妙, 一是“能近取譬”即用生动的例子启发学生。二是“叩两端而竭焉” 即不直接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 而是从正反两方面提出问题问学生, 拓开学生的思路, 让其从正反两方面的考虑中, 从正确与错误的分析比较中得出结论。他的着眼点是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启发式教学的根本思想,就是教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好学,乐于学,使各种不同程度、不同性格、不同智力水平的人,都从自己的起点上,循序渐进,这便是循循善诱。总之,循循善诱是孔子教育思想中一条重要的原则。孔子对启发式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 对当今教学是很有启示的。
(三)倡导读书 孔子提倡读书,但读书是很艰苦的,孔子强调自觉性,认为读书要培养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默而识之, 学而不厌。”他强调多读、多见、多闻, “多闻, 择其善者而从之, 多见而识之。”他同时强调要反复练习, 曰: “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孔子要求学生读书时, 要多问、多思考、实事求是、抓住中心。多问: 要“疑思问”“不耻下问”;多思考: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实事求是: “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应该抛弃道路传言, “道听而途说, 德之弃也。”读书要有一个主张贯穿始终。他说: “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非也, 予一以贯之。”同时, 他反对速成的人, 告戒后生“无欲速,„„欲速则不达。”孔子也不赞成读死书。他说: “诵《诗》三百, 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 不能专对。虽多, 亦奚以为?”我们从孔子提倡读书的思想可以看出: 一个人知识、能力的获得很大一部分是靠读书读出来的。学生要想取得学业上的成就, 就必须认真读书。他关于读书的方法及治学的态度对我们具有借鉴意义。
(四)学思结合 孔子一生大部分时间从事教育工作,他把“教”和“学”理解为一个整体,主张“教”、“学”并重。他不仅总结出了一系列教育原则和教学方法,而且还提出了一些学习原则和学习方法。学思并重,传习结合便是其中重要内容。孔子主张学与思并重,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精辟见解。翻开《论语》,其开篇第一句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这也是孔子教人为学的方法。不论是学还是思,都是停留在头脑中的一种认识活动,而孔子讲的习,则是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获得能力的一个过程,是教育的一个环节。所谓传习结合,对于教学过程来说,就是把传授和练习相结合;对于学生而言,就是要把接受知识和练习、实习相结合。要获得知识,必须通过学习;要巩固知识并实际应用,只有通过时时复习和演习,从复习旧知识中推衍出新知识,扩大知识面,内心感受获得新知识的喜悦。只有通过复习和实践,才能使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五、知行结合的教育目的
最后,对于教育的目的,孔子要求把学习和应用联系起来;反对死读书,读死书,主张“学以致用”,“知行合一”。这是中国实践哲学本质的充分体现。中国实践哲学的本质就在于以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主张理论和实践的真正的结合。孔子本身就是学以致用、以身作则的典范。如在教学过程中,实行身教感化的教学形式。子曰:“二三子以为隐乎?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意思就是说自己对教学没任何隐瞒,自己本身的一言一行都可谓在教学。在对人方面,孔子一贯重行,在言与行的关系上,他明确主张“听其言而观其行”,认为衡量人的品德不能只听其言论,而应看其实际行动。他认为学习的目的在于“行道”:“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当然,孔子在这里所说的“行”“实践”与现代并不相同,他的“行道”主要是通过向全社会传播仁爱来实现大同世界,但其“知行合一”和“学以致用”的思想精髓我们应充分把握。就拿当前教育而言,其课程设置和内容并不适合现代社会的需求,使理论远离实践,知识的所学所用严重脱节,这也是现代教育中的一大问题,急需我们在实践中加以解决。
孔子穷数十年教育经验,对教育的对象、方法、过程、目的等都做了系统的论述,形成了广博的教育思想。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我国人民赖以生存的精神文化资源。其中有糟粕,但更多的是精华。毛泽东曾说:“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是我们学习的另一任务。”[7]所以我们应该深入的挖掘儒学传统教育中有价值的观念和理论,这对于加强和深化我们的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培养现代所需要的人才有重要借鉴意。更进一步说,中国真正的崛起和发展应该建立在对包括儒家优秀思想在内的文化传统进行再发现和再认识的基础之上,充分的利用这些优秀的历史文化资源,使其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