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反思课案例
反思课案例
反思课主题:流动红旗带给我们的„„ 班级:88班
班主任:赵小乐
值日班长: 时间:2009年3月11日
过程:
1、值日班长宣布上课,大家宣读誓词:我坚信,知识改变修武云台,学习改变人生,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掌声)
2、值日班长发言:昨天同学们表现的不错,每一节课都很积极,只是偶尔还会有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希望以后注意。今天我们反思课的主题是:流动红旗带给我们的„„,希望大家都勇跃发表自己的见解。(掌声)
3、值日班长:下面自由发言
焦红:昨天专业课咱们老师没来,同学们表现的很好,就和老师在时一样,希望以后我们能再接再励,我们都知道流动红旗让别的班得到了,这说明我们班与他们班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我们应奋起直追,争取得到下次的流动红旗。(掌声)
刘思谦:这次我们没有得到流动红旗,我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有压力,但是,我们应把压力转化为动力,积极进取,不要让这次的遗憾再次上演。(掌声)
付育苗: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句话:没有苦味的咖啡是不纯正的咖啡,没有坎坷的山路是不完美的山路,而没有挫折的人生就是不完整的人生。它给我很深的思考,就这次我们没得到流动红旗一事来说吧,它只是我们人生路上的一点小挫折或是人生的变调,我们不应也不能被这小小的挫折击败,我们要勇往直前,永不言弃才能创造出更多的辉煌。(掌声阵阵)
4、小组讨论
5、值日班长:下面小组代表发言
第一组:不管以前我们组表现的怎么样,以后我们组一定会同心协力,使我们组的纪律、卫生等各方面都做的很好,为下次我们班能取得流动红旗贡献自己的力量。(掌声)
第六组:要写篇好作文,要靠我们平时的积累,同样我们班要想得到流动红旗,要靠我们大家在平时稍微克制自己一下,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得到象征荣誉的流动红旗。(掌声)
第四组:虽然这次我们没得到流动红旗,但我们从中发现了我们存在的问题,我们要配合老师把我们班的问题解决掉,即使不为流动红旗,也要为我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掌声)其他组也都积极的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6、值日班长总结:,同学们说的都很精彩,其实流动红旗只是一种表扬形式,它只有一个,我们要想得到它,就要靠我们每个人的努力,靠我们的团结去争取。(掌声)
7、班主任总结:同学们今天的反思课很精彩,流动红旗带给大家了强烈的冲击,这种冲击将是长期的,将会 给我们班带来新的生机,我提议我们同唱《团结就是力量》为我们88班的明天而努力!(教室里响起宏亮的歌声)
地点:高一养殖95班教室 参加人员:全体学生、班主任
值日班长:常树燕
纪实:
值日班长:全体起立!(全体同学起立宣誓)
值日班长:请坐!今天这节反思课由我主持。首先我把昨天的值日情况总结一下,总的来说大家表现得都很棒,无论在纪律、卫生还是学习方面做得都很认真努力。特别是课堂上以往的说话声几乎消失了,并且同学们都开始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这是我们最大的进步,希望同学们能继续坚持。当然,昨天我们还有一些不太让人满意的地方,如早读课上,同学们的读书声由强到弱,可以看出我们做事情缺乏一种持之以恒的态度,对学习不能做到坚持不懈,希望我们能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加以注意,相信大家一定能做到。(鼓掌)
值日班长:下面我们进入个人反思环节,首先请一位同学反思自己昨天的不足。(鼓掌)
赵娜娜:匆匆忙忙中,一天过去了,静静地回顾自己一天的表现,我很愧疚,因为在早上的数学课上,我心不在焉的,结果当老师让我做成果展示时,我什么都不会,老师虽然没有批评我,可我的脸却又红又烫,当时的我心里默默地坚定了一个信念:以后无论做什么事都用心,专心!请大家监督我!(热烈鼓掌)值日班长:我佩服赵娜娜的勇气,同时我相信赵娜一定会做到的,让我们共同期待那个用心、专心的赵娜!接下来请另一位同学反思。(鼓掌)
赵小云:和赵娜一样,昨天的数学课上我也没有把心思放到听课上,一节课下来几乎没有任何收获,这让我深深地体会到那句老话: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以后我会牢记这句话和这节课,以此为戒,认真学习,努力做事,用自己今天的付出去换取明天的收获!(热烈鼓掌)值日班长:说的好。没有付出就没有回报,让我们都记住这句话,在各方面付出我们的劳动,相信我们会收获美好的明天!(鼓掌)值日班长:前面两位同学反思了自己的不足,下面我想换个话题-说亮点。首先请我们的班长说一下,她昨天找到的我们班的亮点。韩婷婷:昨天我们班的亮点还真不少,上午的专业课上,同学们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受到了老师的表扬,下午的大扫除中,同学们表现积极,又快又好的完成了打扫任务,晚上自己课静悄悄的,一个说话的都没有,早上出操快、静、齐,口号声音响亮„„,看到咱们班有这么多亮点,作为班长,我心里特别美,真希望我们班的亮点能越来越多。(鼓掌)
值日班长:集体离不开个人,班级的亮点是所有同学身上亮点的聚集,哪位同学上来谈谈昨天自己身上闪现的亮点?
李艺佳:我想说说自己的亮点,以前上课时,在成果展示环节,我即使会也不敢上去展示,而在昨天的英语课上我终于大胆地站了出来,完成了自己的学习成果展示,我战胜了自己,我想以后我会不断地去挑战自己,超越自己!(热烈鼓掌
值日班长:有句话这样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而我想说:“我们每个人身上,我们班不是缺少亮点,而是缺少更多的寻找亮点的眼睛”。希望每位同学都能拥有一双发现美,寻找亮点的眼睛,每天坚持去寻找自己身上的亮点,寻找班级的亮点,让一个个亮点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帮助我们走向成功!(鼓掌)“踏着夕阳问一问,今天你收获了多少?”接下来我们请上两位同学讲讲他们昨天各自的收获。(鼓掌)
乔姗姗:我们班的誓词中最后一句话是:良心无愧。我一直用这句话去要求自己,鞭策自己,每天不敢放松自己,课堂上力争听懂,学会老师讲的知识,课下认真完成作业,复习巩固掌握知识,昨天也是这样,每节课都有很大收获,另外,我昨天还练会了《让世界充满爱》,为参加我们班的大合唱做好了准备。(鼓掌)
史文娟:时间过得真快,又一天过去了,回过头问一问:自己收获了什么?收获还不小。以前做事拖拉的我在昨天把所有该做的作业和背诵内容都背会了,从中收获了“今日事今日毕”带给我的轻松,大扫除和同学们一块认真打扫,从中收获了合作的快乐。以后我会坚持这样做不断完善自己。(鼓掌)
值日班长:她们的收获还真多啊。我想其他同学也一定会和她们一样有很多收获。其实人生说白了就三天,昨天、今天、明天。昨天已经过去,明天还没到来,我们能把握的只有今天,我们应好好珍惜今天,把握今天,抓住每分每秒,收获点点滴滴,创造美好明天。(鼓掌)值日班长:个人反思到此结束,下面请各小组就发言同学的态度及内容进行小组讨论评价,待会儿请小组代表做点评。(学生小组讨论3分钟)
值日班长:有请第二组代表点评。(鼓掌)
康甜:我代表我们组来做一下点评,今天反思的同学反思的都很好,查问题的同学能认识不足并敢于暴露不足,令人佩服;说亮点的同学亮点找得全面、鲜明,让人鼓舞;讲收获的同学讲得真实,打动人心,我们组认为她们都很棒!(鼓掌)
值日班长:第二组的点评很到位,感谢他们的精彩点评!(鼓掌)值日班长:反思课就要结束了,最后我想对今天所有发言的同学和其他没有发言的同学说一声:谢谢你们,谢谢你们的积极配合,因为你们的支持和配合,我组织的这节反思课才会如此顺利流畅,有了你们的支持、配合,相信我们班的反思会越来越精彩,我们的班集体会越来越优秀!(鼓掌)今天的反思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第二篇:听力课教学案例及反思
Unit8 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 Section A教学案例及反思湛北乡初级中学宋燕燕
本节内容为Unit8 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 Section A(2a-2c)。这一课时旨在以听力活动为主线展开教学,主要学习内容是学习一些食物的英文名称,并能区分其中可数名词与不可数名词,学会谈论它们的数量,并且能描述fruit salad的制作过程。
Step1.听前准备
1.了解西方的食物文化,引入salad一词。学生对salad这种食物比较陌生,可能没有见过更没有吃过,教师需要给它们稍作解释。
2.教师提问What did you have for breakfast?导入有关食物的话题,引导学生说出各种食物的英文名称,进行词汇复习。再问How many…/How much…did you eat/drink?引出所吃食物的量,并学习a cup of, two spoons of, three pieces of等表示数量的短语,然后观察2a中的图片,学习生词:yogurt, honey, watermelon。此环节的目的是为听力扫清词汇障碍。
3.教师引导学生再看图,让学生试着区分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并分别填入how many与how much表格中,提醒学生how many后面要用复数形式。此环节旨在培养学生在听力中的观察、推测、归纳能力。
Step2.听力训练
1.教师播放2a录音,学生根据听到的对话核对刚才的分类是否正确。教师应提醒学生听的重点在how many 与名称和how much与名称,不能平均用力,使其注意力分散。
2.先让学生看2b提示,明确该活动要求。教师再播放一遍录音。这次应提
示学生注意how many与how much问句的答语。学生在完成表格2b时,教师还要提醒他们摆正听与写的关系,写的速度一定不能慢于听的速度,否则下面内容必然会错过,所以告诉他们写单词时可以只写首字母,还可以运用自己独特的书写标记。考试中如果中途未听清某一段材料,应马上放弃相对应的题目的思考,将注意力及时转移到下一段材料上,否则会影响后面试题的得分。
3.学生两人一组,根据2c示范和听力内容就How to make fruit salad进行问答,如:How many watermelons do we need? We need one watermelon.同时核对2b的答案。
Step3.听后巩固
1.让学生根据听力内容两人一组编对话,操练谈论食物制作所需的食材、需要量以及制作过程有关的语言。
2.邀请部分学生为全班表演对话。
3.写一篇小作文,叙述自己每天所吃的食物以及所需的量,以巩固本节课的目标语言。
课后反思
本节课优点:1.听前对学生指导较为充分。2.听中提醒也及时到位。不足:
1.学生表演对话时发言不标准,因此我觉得在表演之前应增加模仿跟读环节。2.写作铺垫较少,一部分学生无从下手。老师应提供一些需要的词汇,提供一些例句,让学生仿写。
Unit7 Will people have robots?Section A(2a-2c)听力教学实例及反思湛北乡初级中学宋燕燕
本节内容为Unit7 Will people have robots?Section A(2a-2c)。本单元主要内容是运用一般将来时谈论对未来的预测。第一课时练习用“主语+will+动词原形+其它”句型的各种句式谈论未来。第二课时即本节课以听说教学为主,通过听、读、对话等方式关注和体会There will be句型以及more、less、fewer的用法,最后能较为流利地表达自己对未来的预测。
一.听前准备
1.句型准备。复习there be句型在现在时和过去时中的用法,设计汉译英
练习题:
① 桌子上有两本英语书。
② 昨天我们学校有一场篮球赛。
2.词汇准备。出示两张图片,告诉学生这是某一社区十年前与十年后的图片。通过对比引入people、cars、pollution、trees、subways等单词,并尝试说出更多more,更少less、fewer。
3.心理准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2a中的插图,通过图片中的信息让学生预测听力内容,从而做到心中有数,提前做好心理准备,获得主动。
二.听力训练
1.学生阅读2a要求及句子,明确听力任务。
2.学生听第一遍录音,完成2a。此活动训练学生在听力中抓取关键词。教师要提示学生注意听people, free time, cars, pollution, trees这几个词,并关注它们前面用的是more, less还是fewer.3.核对答案,学生阅读这五个句子。
4.引导学生读懂2b的活动要求,可先让学生画出每句话中的核心名词people, free time, subways, pollution, cities,以便在听力过程中有意识地搜索它们。然后再听一遍录音,完成2b。
5.教师与学生核对答案。2b中的五个方面对话中都谈到了,但在这些预测未来的句子中,有些与对话中的预测意思不符,因此也不能check。此活动仍然让学生关注more, less和fewer的使用,但是从关注其形式过渡到关注其意义。
三.听后巩固
1.学生再读2a中的五个句子,观察其结构特点,尝试归纳句型“There will be+more/less/fewer+名词”和more, less, fewer的用法。
2.请两个学生朗读2c的对话范例,然后让学生两人一组对话,就听力对话中谈到的内容展开讨论,畅谈自己对未来的预测。
课后反思:本节课在进行两人对话练习时很多学生不能顺利进行,原因在于教学中缺少跟读与模仿环节。而且对于一个学生的预测其同伴不能流利地表示看法,明显感觉到语言储备的不足。因此对话之前可复习以下句子:I hope so.I disagree.I don′t think so等。
第三篇:识字课教学片段的反思案例
二年级识字课,老师出示生字。
师:同学们,怎样记住“借”?
学生一说我这样记:一个单人旁,一个草字头,一横,下边一个日。
师:你的方法太繁琐,你坐下。(又一个“你坐下”!)
师:看下面一个环节。
……
我的思考:教师提倡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记忆,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这不失为一个好的教学思路。但学生的方式方法在不合老师的“胃口”时,就给“倒掉”了,这有失妥当。既然提倡用自己的方法记忆,那么,不管方法的简与繁,都是学生个体的记忆方式,只要他记住了就是方法之一。
我们不妨这样处理:
师:你用这样的方法记住了这个生字,不错,老师可以把你的这种方法编一句话,就更简单、更容易记住了:“一个人在草地上看太阳”,这叫形象记忆法。大家还想用其他的方法来记住这个生字吗?比如
1、换部首记忆:如“错、腊、蜡……”;
2、分解记忆:“单人旁、昔”。
面对此,老师首先应给以肯定,如果认为方法“太繁”,还可以交给他更多的方法去记忆,让他在自己的方法上积累更多的识字记忆的方式,岂不更好,有必要抹杀他的方法?在教学中请教师千万别小看这些细微之处,从好处看,它是资源开发与运用的最佳时机;从坏处想,它往往是在无形之中伤害、熄灭了学生对知识理解、体验,甚至是创造的火花。我们常常说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参与,其实,对学生的爱、尊重与理解,就表现在和学生这些交流的细微之处,可我们在不自觉中忽视了这个问题。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主导着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要优化课堂教学,教师必须在“导”字上下功夫,以“导”的作用,促进学生的“学”。这“说不出来”就坐下的结果,使学生不能进行深入、持久地思考,不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教学片段回放2:
一位教师讲三年级语文《女娲补天》,出示了这样一个问题:
师:谁用生字“冶”组一个词?
学生一:“陶冶”。
师:不错。
学生二马上举手说:老师,我给他补充一个词:“陶冶情操”。
啊,这个词补充的多好啊!我不由得看了看那个发言的孩子。可是万万没想到,老师在板书组词时这样说:
师:我们用书上的一个词“冶炼”。
然后,师端端正正的在黑板上写了出来。而此时在黑板旁边的电脑课件上,也清清楚楚的放映着这一课文上的词,包括“冶炼”。
我的感受:
老师的这种做法大大出乎我的预料之外:以为她会美美地表扬这两个学生,并借此鼓励大家像他们一样多读课外书,多积累妙词佳句。一个多么好的机会:丰富全班学生知识;鼓励发言的学生善于学习、善于思考、善于运用;引导学生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超越文本的最佳期;从生活走向课堂又从课堂走向课外的连接点的时机,就这样给一一错过。我为此感到遗憾不已!
细细思之,其实这就是一种借用文本又超越文本生成新知的最佳连接点,教师如果把握好了,就是课堂教学中的闪光点,就是学生有效思维的生发点,就是教师自身教学机智的迸发点。一名合格的教师,不仅是善于学习的人,更应该是善于发现,善于挖掘学生潜力的人。从整节课其它环节看出,不是老师的基本功不行,恰恰反映了我们的老师“以文教文”的意识,抓课本不放松的观念没有转变。教师关注的只是教案、课本、课堂教学流程,这就反映出教师“自我”意识太强。有了这种意识,师生智慧共同碰击生发的机会就会受到限制和减少。
教学不只是课程的执行和传递,更是课程的创生与开发;教学不是实施计划、教案,照本宣科的过程,而是课程内容持续生存和转化的过程,是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共同发展的过程。所以,靠书面的“备课”是达不到的。教学过程既是知识、信息传输、反馈的过程,也是师生精神、情感交流融会的过程。
“语文教学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我们难以时时做到改革课程目标与内容,但我们完全可以做到随时改变“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我们知道,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我们应适时尊重他们在这种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学生有了这种借课外阅读所获取的知识,来补充课内知识,就反映出学生学习的方式、态度。
有人说:“课堂是个产生遗憾的地方”。作为教师,关键是应怎样巧妙、智慧的处理这种“遗憾”。这件事使我深刻地认识到,课堂教学活动不仅可以使教师与学生零距离的交流知识和情感,还为教师们提供了一方机智应变、富于挑战的多彩空间。但要想在这个空间里灵活驰骋、自由扬鞭,则需要授课者具有机敏的头脑和应变的技巧。
第四篇:《确定起跑线》说课案例反思评课
《确定起跑线》说课稿
张义华
课题选定:
《确定起跑线》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制上册第75—76页。这是一节综合应用数学知识的实践活动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圆的概念和周长等知识的基础上设计的。教材设计这个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一方面让学生了解田径场跑道的结构,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性活动,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动手实践解决问题,学会确定起跑线的方法;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理念、模式: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那么,如何体现新课程所提倡的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呢? 我的思路是:
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多媒体的直观演示,让学生观察、探索、思维与语言表达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对椭圆式跑道有一个形象的感知,并利用多媒体将知识展示出来,同时作用于学生的感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机会让他们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创新意识。
1、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心理学实验证明:思维往往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依靠动手操作,基于上面的认识,在推导确定起跑线位置的过程中,我有目的,有意识的安排了让学生动手实践活动,让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加讨论,用耳去辨析同学们的答案,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接受知识的感官越多,知识就掌握得越牢固,越全面。”
2、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求知欲望。
“好奇”是少年儿童的心理特征之一,他们对新鲜的事物特别感兴趣,在教学方法的构思上用不同的方法设置疑点,让学生在探索知识的思维实践中,使思维能力受到培养和训练,激发学生思维积极性。注重给学生创设思维的空间,注意诱发学生积极体验,自己产生问题意识,自己探究,尝试,修正错误,总结规律,从而主动获取知识。
3、充分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过程。
发挥计算机直观形象,声像结合,动静结合,节省教学时间等多种功能,展现知识发生、发展过程,使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学习,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根据学生的知识现状和特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了解椭圆式田径场跑道的结构,小组合作探究确定起跑线的方法。(2)、数学能力目标:创设情境鼓励学生探索,使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发现问题,培养观察、分析与抽象概括能力。(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知识来源于实践,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在解决具体问题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与创新意识,为养成自主、探究性学习习惯奠定基础,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如果学生能理解“为什么起跑线位置会不同”这个问题,那么如何确定起跑线的位置就可以迎刃而解了。因此,让学生推导确定起跑线位置的过程及其实践运用是本节课的重点,而理解起跑线的位置与什么有关则是教学的难点。设计中的困惑:
六年级的学生对起跑线并不陌生,也知道在400 m跑道上进行200 m、400 m、800 m等的赛跑时,不同跑道上的运动员起跑的位置是各不相同的。但为什么呢?学生可能很少从数学的角度去认真地思考。因而在活动开始,老师可以以图片、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等形式呈现田径场上的400 m跑道,并直接提出问题“为什么运动员要站在不同的起跑线上?”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学生凭借日常的体育活动和观看体育比赛的经验应该能够很快地理清思路,回答出问题。老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地引出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各跑道的起跑线应该相差多少米呢?”显然这很难通过经验和观察得到,需要学生收集相关数据,具体分析起跑线的位置与什么有关。
《确定起跑线 》教学案例
张义华
设计理念:
1、尽可能向学生提供现实的素材,让学生感受和学习“现实中的数学”。
2、创设开放的问题情境和宽松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和交流的空间,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性的数学活动。
3、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应用的过程。
4、关注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让他们经历观察、分析、比较、归纳、应用的过程。
【教学内容】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75—76页
【教材简析】《确定起跑线》是一节综合应用数学知识的实践活动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圆的概念和周长等知识的基础上设计的。教材设计这个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一方面让学生了解田径场跑道的结构,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性活动,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动手实践解决问题,学会确定起跑线的方法;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经历运用圆的有关知识计算所走弯道距离的过程,了解“跑道的弯道部分,外圈比内圈要长”,从而学会确定起跑线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的实际问题,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等活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 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探索的乐趣,感受到数学在体育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通过圆的周长计算公式,了解田径场跑道的结构,能根据起跑线设置原理正确计算起跑线的位置。
【教学难点】综合运用圆的知识解答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探究起跑线位置的设置与什么有关。
教学过程:
一、提出研究问题。(出示运动场运动员图片)
1、小组讨论:田径场400m跑道,为什么运动员要站在不同的起跑线上?(终点相同,但每条跑道的长度不同,如果在同一条跑道上,外圈的同学跑的距离长,所以外圈跑道的起跑线位置应该往前移。)
2、各条跑道的起跑线应该向差多少米?
二、收集数据
1、看课本75页了解400m跑道的结果以及各部分的数据。
2、出示图片、投影片让学生明确数据是通过测量获取的。
直跑道的长度是85.96m,第一条半圆形跑道的直径为72.6m,每一条跑道宽1.25m。(半圆形跑道的直径是如何规定的,以及跑道的宽在这里可以忽略不计)
三、分析数据
学生对于获取的数据进行整理,通过讨论明确一下信息:
1、两个半圆形跑道合在一起就是一个圆。
2、各条跑道直道长度相同。
3、每圈跑道的长度等于两个半圆形跑道合成的圆的周长加上两个直道的长度。
四、得出结论
1、看书P76页最后一图:
2、学生分别计算各条跑道的半圆形跑道的直径、两个半圆形跑道的周长以及跑道的全长。从而计算出相邻跑道长度之差,确定每一条跑道的起跑线。(由于每一条跑道宽1.25m,所以相邻两条跑道,外圈跑道的直径等于里圈跑道的直径加2.5m)
3、怎样不用计算出每条跑道的长度,就知道它们相差多少米?(两条相邻跑道之间的差是2.5π)
五、课外延伸
200m跑道如何确定起跑线?
《确定起跑线》教学反思
张义华
这是一节数学综合实践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圆的概念和周长等知识的基础上设计的。通过这个活动一方面让学生了解椭圆式田径场跑道结构,学会确定跑道起跑线的方法,另一方面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在体育等领域的广泛应用。由于每一学期我校都举行运动会,所以孩子们都知道有的比赛起跑线不一样,但并不知道是什么原因。结合实际情况,学生能够理解“为什么起跑线位置会不同”这个问题,因此,让学生推导确定起跑线位置的过程及其实践运用是本节课的重点,而理解起跑线的位置与什么有关则是教学的难点。
其实6年级的学生对起跑线并不陌生,但可能很少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200米、400米等起跑线位置为什么不同,相差多少。所以课的开始,我采用多媒体呈现了400米椭圆形跑道的一部分,用小动物的趣味运动会中准备在同一起跑线上起跑,开门见山地提出问题,“你觉得他们的比赛规则合理吗?”引起学生对起跑线位置的关注与思考。经过观察共同讨论,达成共识:“终点相同,但每条跑道的长度不同,如果在同一条跑道上,外圈的同学跑的距离长,所以外圈跑道的起跑线位置应该往前移。” 然后通过多媒体呈现跑道的有关信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对已获得的信息进行梳理,使学生观察表明:每圈跑道的长度等于两个半圆形跑道合成的圆的周长加上两个直道的长度。学生在小组内借助计算器试算后,汇报方法。从中对多种算法进行优化,如各条跑道直道长度相同,因此跑道之间的差就在两个半圆形跑道合在一起的圆的周长的差。在这里,我充分利用多媒体动画直观演示的学生思考的过程,得出两个圆的直径的差也就是里圆的直径加上两个跑道的宽度,以及跑道线的宽在这里忽略不计等问题向其它学生作一具体说明。由此得出最简单的方法:相邻跑道差=∏×2×道宽。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也服务于生活,应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不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是密切联系的,而且能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为此,我设计了一组练习:确定200米、800米、1500米跑步比赛中起跑线的位置。多媒体的直观性让学生学习兴趣较高,也让整堂课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课后,回顾教学过程和学生的表现,也发现了值得思考的问题。
在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中,教师有意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方法,再汇报。意在学生亲自动手参与计算后在汇报中把计算方法达到最优化。但在教学中,教师“担惊受怕”,稳稳的提出问题,匆匆的结束探究,急急的指名汇报,让部分学生还不知从何开始就“到此结束”。同样的情形在练习中也再次重演,当学生在汇报 200米比赛中的起跑线该怎么确定时也是学生说得不够,用部分学生的想法替代了全部学生的思维。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方式是否面向了全体还有待改进。
《确定起跑线》评课稿
张义华
1、数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要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并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这样的课才会有效。跑道对学生来说是既陌生花又熟悉,张老师今天开课就播放竞争激烈的比赛视频,让学生在观看比赛的同时发现了比赛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问题,这样一下就将学生吸引到课堂中来,使非常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去积极的思考和探究。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只要留心观察生活中到处隐藏着数学问题,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这节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在课中张老师引的很多,在提出问题后,很多时候都是让学生从自己的已有知识出发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效果还是非常好的。2、教学课件要为课堂教学服务的,在张老师的课中这一点得到很好的体现。制作课件是张老师的长处,而他又善于发挥出他自己电脑技术这一特长。在今天的课中,课件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第一用视频播放2009年世锦寒的比寒场面,学生喜欢。在农村的学生对运动会和运动场的了解并不是十分清楚,但今天张老师的课件,把学生拉进了运动场,积极投入到对运动场跑道的探讨和研究中去。第二,张老师的课恢谐幽默,学生很喜欢。一句“如果比赛不公平,鬼才去参加!”让学生会心一笑,一堂课下来学生学得轻松,心情也很愉快。„„
3、《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符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张老师今天的课设计合理,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在这节数学活动课中,张老师利用的资源非常广泛,教学素材取之网络、课本以及学生身边的事和物。既拓展了教材,也增加了学生的视野。在这些教学资源的运用上,张老师也处理的适当,视频分两次播放,课前播放100米决赛,上课后利用学生还想看的想法再提出条件要求,再让学生看第二个视频,让学生带着老师的要求积极的去观察两个视频的不同,主动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后面的计算环节,因为圆周率取值位数要求五位,张老师课上就为学生提供计算器,这样学生就能很准确地算出计算结果,并运用这些结果去发现问题,这种处理,都很好地为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其三,在课中,课件也很好地为这堂课的教学目标达成起到不小的作用。
4、《确定起跑线》这一课在老教材中是不曾出现过的内容,在新教材中它是一节综合应用数学知识的实践活动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圆的概念和周长等知识的基础上设计的。既然是综合实践课,当然要体现出学生在课中的主体作用。在今天的课上,我们很欣喜地看到张老师对这一教材的把握准确。一堂课下来,张老师自已好似轻松,而学生却忙了一节课,一会观察、一会讨论、一会又计算、交流,几乎没闲过,而学生又乐此不彼地在看、在思、在动手验算,这样的课能不好吗?课堂教学目标能不落实吗?学生的能力能不得到提高吗?这是一节值得大家学习和思考的课。
5、今天要听这堂课,课前我也看了一下教材,读了一下教材参。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让学生了解田径场跑道的结构,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性活动,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动手实践解决问题,学会确定起跑线的方法;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今天张老师这节课上,这两个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落实。我还想说的是在今天,张老师的课上还有一个很靓的地方,那就是在课中,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其实这是每一堂数学课都要落实的一个共同目标。学习习惯有哪些?很多,但课堂上无非是“听”的习惯、“说”的习惯、“想”的习惯以及“合作交流”的习惯。如果这些习惯都有了,课堂也有序了,和谐了,有效了。在课中张老师总是在要求学生先有自己的想法再去与同伴交流,总在提醒学生如何接纳他人的想法和鼓励学生表白自己与众不同的想法。这些都落实在课的每一个环节,落实在每一学生身上。这样也理所当然地把数学课上成了数学素养的培养课。我们的数学课理应把学习习惯的培养作一目标来落实,真正体现课堂教学和长效目标和短效目标的相得益彰。
第五篇:习作指导课的教学反思案例
这是一节习作指导课。我正在给孩子们讲有关如何写身边一位熟悉的人。一来二去,我和孩子们基本梳理出写人的一些基本要素:要反映人物的品质、特点;要通过具体的事件反映人;在事件叙述中要注意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等等。这时,我发现我们班的小彬同学没在听课。我一边上课,一边悄悄地走到小彬身边。我发现小彬正在画人——好象是在画我上课的样子。看到小彬的画,我突然闪过一个念头:何不借用他的画把作文课上得好“玩”一点呢?
我把小彬的画用实物展示台投影到屏幕上。大家一下子被小彬的画逗乐了,教室里里发出一阵开心的欢笑。
师:从美术的角度看,人由哪些基本部分组成?
生:人体可以分为头部、躯干、四肢三大部分。
师:你们倒想想看人体这三部分和我们今天的写人作文有什么联系呢?
生:我觉得人物的品质、特点就像是画中的头部;具体的事件就像是人的躯干;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这些描写就像是人的四肢一样不可缺少。
师:(学生一边回答,老师一边在人物边上标注。)说得多好啊!写人时,如果我们少了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这个人肯定是残缺不完整的。我想问问小彬,你画的这个人是谁?
生:(小彬)老师,我画得是你。
师:同学们看看小彬画得像不像?他有没有抓住老师的外貌特点呢?
……
因为这幅画,教育了一个上课开小差的学生;因为这幅画,孩子们有了一节更开心,更轻松的作文课;因为这幅画,孩子们懂得了写人作文的一些基本方法;因为这幅画,他们收获了一段难忘的学习片断。
教学反思:
正上着课,外面突然下起大雨或大雪;正上着课,一架轰鸣的飞机却从教学楼上空呼啸而过;正上着课,一只小鸟突然冒失地闯进了教室;正上着课,突然停电了……课堂上,像这样的意外,可以说我们经常会碰到。怎样处理这些预设之外的偶发事件、突发事情?怎样让这些转移学生注意力的不利因素转变成教学的积极元素呢?我的观点是:第一,学生注意力既然已经转移了,我们当老师的要顺应学生意愿,让学生借此机会放松一下。切不可采用强硬地做法命令学生集中精神上课。记得有一次,我正在上童话《去年的树》,课到中途,我见一学生开小差,又看大家也有些累了,于是半开玩笑地说:“瞧,小威的魂跑到月亮上了。嫦娥看见有人闯入她的冷宫,一脚就把项振威给踢了出来,项振威的魂又飘到了火星,结果他发现那里太热,赶紧往地球上飞,可一不小心却落到北极,北极熊看见了一掌就把他打回了我们家。现在,他终于回来了。”经过我这么一说,开小差的项振威脸羞得像个关公,同学们也在“哈哈”声中得到了放松。我想,学生这种注意力转移,看似浪费了半分钟、一分钟,但或许我们能收获更高效的剩余时间。更重要的意义可能还在于这样处理,课堂也许更民主、和谐了。
第二,我们要运用我们的智慧“化腐朽为神奇”,把这些转移学生注意力的不利因素转换成教学的积极元素,动态生成“无法预设的精彩”。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再好的预设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的全部细节,因为教学的主体——学生总是开放性、创造性地存在着。因此,作为一名好教师,我们要敢于根据学生的表现,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灵活处置我们的教学预设。让更多的课堂成为无法复制的师生生命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