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你怎样看待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浅谈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摘要:毫无疑问,“课程”与“教学”是课程与教学领域中最基本的两个概念,任何从事课程或教学研究的学者都必须思考二者之间的关系,因为这一问题构成了我们认识本领域的基本出发点。事实上,课程与教学的关系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被广泛关注的焦点。因此,在教育教学多元化发展的今天,探究课程与教学的关系就显得十分必要。
关键词:课程;教学;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一、课程与教学的概念
课程与教学是教育科学里最基本的两个概念,然而人们对它们各自的定义却众说纷纭。本文从课程与教学两个方面探讨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1、课程的定义 英语“课程curriculum”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Spencer)1895年写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它是从拉丁语“currere”一词派生出来的,意为“跑道﹙race———course﹚”。根据这个词源,课程最常见的定义是“学习的进程﹙course of study﹚”,简称学程。这一解释在各种英文字典中很普遍。
美国的蔡斯也曾归纳出“课程是学习方案;课程是学程内容;课程是有计划的学习经验;课程是预期的学习结果的构造系列;课程是书面活动计划”等几种不同的课程定义。
在我国,据课程论专家陈侠考证,“课程”一词始见于唐宋年间。唐朝孔颖达为《诗经·小雅·小弃》中“奕奕寝庙,君子作之”一句作疏时,最早引用了“课程”这一称谓,但这里的含义与现在通常所说的课程的意思相去甚远。宋代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多次提及课程,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等,其意是指功课及其进程。
施良方先生曾给出“课程即教学科目;课程即有计划的学习活动;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课程即学习经验;课程即社会文化再生产;课程即社会创造”等6种定义。
顾明远教授在《教育大辞典》中认为,课程是“为实现学校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包括学校所教各门学科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活动。”
钟启泉教授在《现代课程论》一书中认为,“课程是旨在遵照教育目的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由学校有计划、有组织地编制的教育内容。从学校的教育计划这个侧面出发,也可以归纳成这样一个定义:旨在保障青少年一代的健全发展,由学校所实施的施加教育影响的计划。”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课程是学校教育(课内教育和课外教育)的内容,是学校教育的计划和进程。
2、教学的含义
凯洛夫的“教学”定义:教学过程一方面包括教师的活动﹙教),同时也包括学生的活动﹙学﹚。教和学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彼此不可分割地联系着。
李秉德教授主编的《教学论》中说:“‘教学’就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进行学习的活动。进一步说,指的是教和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
故而,我们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这一活动过程中,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传授、培养和教育,学生主动地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双方各尽所能,共同完成社会赋予的培养有用人才的神圣使命。
二、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由于学者们在课程观上的不同,导致在课程与教学的关系问题上一直也是众说纷纭,没有定论。这实际上是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问题,这在国内外教育界也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国内外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
1、教学包含课程。在吴也显教授主编的《教学论新编》一书中,“课程”是作为“教学构成论”中一部分与教学活动中的教师、学生、教学物质条件并列介绍的。在谈到为什么课程是教学系统的一部分时,吴也显说:“课程是教学的方案,而教学则是课程的实施。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密切的联系,课程之所以是教学系统中的构成要素之一就在于它是社会经验转化为学生个体经验的中介,但它又是独立于教师与学生个体之外的复杂系统。一般说各门课程都是以教材的形式体现出来的,各科教材又要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通过教和学之间的相互作用,特别要依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它的再加工才能实现。”
可见,课程是包含于教学之中的,是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课程是教学内容的代名词,属于教学的一部分;课程被具体化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这样三部分。如,教师每上完一节课就应完成课程标准对这节课的要求,而教学只是具体的实施过程。
2、课程包含教学
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教学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它将教学范围、序列和进程,甚至教学方法等都包括在内了,使得课程与教学的界限模糊不清。它把课程的主要特征视为可观察到的教学活动上,而不是学生的实际体验上。如:每上一节课之前要对课程进行设计,要考虑教学的目标、方法、手段等,教学就是师生为学习这节课进行的一切活动。
如教育部2001年6月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共九部分,其中把“教学过程”作为第四部分,《纲要》索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课程论”,但代表了撰写者的课程论思想。在这九部分当中,除了第一部分“课程改革的目标”、第八部分“教师的培养和培训”、第九部分“课程改革的组织和实施”这三部分是这次课程改革的工作要求,其他六部分:“课程结构、课程标准、教学过程、教材开发与管理、课程评价、课程管理”可以看作是新的课程论的基本框架和思想,在这里,“教学过程”是作为“课程的实施过程”来谈的,教学被包含在课程之中。
美国现代课程论的奠基人泰勒(Tyler,R.W.)在其《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Basic Principles of curriculum and lustrction)中,提出课程原理要研究的四个问题:学校应该试图达到哪些教育目标?学校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这其中,教学就是被囊括在课程之中的,教学只不过是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已。
3、课程与教学相对独立。
课程与教学是教育科学下属的两个独立分支学科,因为二者研究对象及构筑理论体系的相关概念不相同。课程主要涉及课程决策权、课程结构与课程内容等方面,教学主要涉及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风格等方面,课程与教学是两个彼此独立又互不相干的概念。
4、课程与教学的关联
课程与教学统一的第一个内涵是教材与方法的连续性。教材总是方法化教材,“一门科学的材料总是有组织的,这个事实说明,这种材料已经经过理性的学科化,它已经方法化了”。方法总是一定教材的方法,而不是材料以外的东西,方法不过是为了某种目的的运用某种材料的一个有效的途径,“方法就是安排教材,以使教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教学总是特定的内容(学科、教材)的教学,它内在地包含着内容,当教学脱离内容的时候,它就成为方法的教学,就不会成为经验生长的具体情境;学科也必须还原为其由以产生的具体过程的方法,而且要还原为与学科交互作用的特定学习者的心理过程与方法,当学科知识与其赖以产生的过程和方法被人为地割裂开来的时候,它就不再是真正的学科,而是死板的信息的教条,这种教条非但不会促进人的发展,反而会束缚人的经验的生长。
课程与教学统一的第二个内涵是目标与手段的内在连续性。把课程单纯地视为目标或计划,把教学单纯视为现实目标或完成计划的手段,就人为地割裂了目标与手段间的内在连续性,课程与教学之间的内在联系也就不复存在。杜威说:“一个目标产生于一项活动之中,作为该项活动方向的规划,它总是既为目标,又为手段”。就是说,在一项活动中,不存在纯粹的、剥离手段的目标,也不存在纯粹的、剥离目标的手段。目标既产生于当下活动的过程之中、手段之中,有成为后继活动目标的手段,它始终引导着活动过程的进行,手段既指向活动目标和方向,又内在地蕴含着将要达成的目标,是“期望中的目标”,“任何把目标从手段中剔除出去的做法都会消弭活动的许多意义”。如此说来,课程与教学也是具有内在关联性:课程即经验,它既产生于当下的教学过程之中,又始终引导着教学过程的进行:教学指向经验的产生,又是经验得以产生的情境,它内在地孕育着经验的生长。
因此,课程是教学的蓝图和目标,教学不能无视课程的具体要求;而教学影响课程的实施过程,又通过对实施结果的评价反过来对课程施加影响,即课程不能无视教学的存在。
综上所述,课程与教学既有着紧密的联系,但又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分离、差异。
三、课程与教学之间走向整合。
当今教育的多元化发展,要求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全面化发展,为学生个体提出了更民主、宽松的教学情境,因此对课程与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纵观新形势下教育教学的发展方向,课程与教学的整合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
课程与教学之间走向整合是指课程与教学成为一个整体,高度连接、关联和融合,具有不可分割性。课程与教学之间的整合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学作为课程开发过程。在课堂情境中,教师的主体性充分发挥的过程即是教师“创作”课程事件或“创生”课程的过程。而当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的时候,或者当学生积极参与到课程“创生”过程中的时候,学生实际上也在“创作”课程事件。在与课程事件的相互作用中,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创生自己的课程,以其特有的方式建构意义。由此看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的过程即是共同创生课程的过程。另一方面,课程作为教学事件。当“体验课程”取代“制度课程”而处于教育的核心时,课程不再仅仅是静态的书面文件,而是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情境中不断生成的活生生的经验。在课堂教学情境中,教师与学生不断创造、解释着课堂事件,在这种创造与解释的过程中,内容不断变革, 意义不断生成。从这个意义上看来,课程是动态的过程,是不断变化的课堂教学事件。因此,课程与教学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课程与教学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课程与教学正在逐渐走向整合。
参考文献: [1]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 1996.[2]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1 卷﹚[M].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3]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9.[4]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编.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M].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5.[5]黄宗芬.课程与教学: 从二元对立走向整合[J].教学研究,2005.
第二篇:你怎样看待赏识教育
你怎样看待赏识教育
赏识,其本质是爱。学会赏识,就是学会爱。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尊重和欣赏。赏识教育的特点就是注重孩子的优点和长处,逐步形成燎原之势,让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觉醒;而抱怨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孩子的弱点和短处,小题大作,无限夸大,使孩子自暴自弃,在“我是坏孩子”的意念中消沉。
赏识教育就是通过激励表扬手段,肯定学生的优点、长处,鼓励他不断追求成功。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我国传统的教育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教育体制改革被提上了日程.新课程中指出教育的使命和教师的任务是让学生从小有良好的心态,学会自信,学会欣赏自己。在新课程改革面前,无论是社会、老师还是家长,都要改变观念,把表扬带给每一位学生。
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赏识,抓住了孩子渴望被关注、被重视的心理,让孩子在“我能行”、“我是好孩子”的感觉中走向成功。不是好孩子需要赏识,而是赏识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坏。赏识教育的奥秘在于让孩子觉醒,每一个生命觉醒的力量是排山倒海、势不可挡的。世界上著名的发明大王爱迪生,不是也是由赏识走向成功的吗?在学校,神父把他的喜欢问看成是故意难为老师而愤怒地把他赶出教室,知子莫如母,祖父把他的母亲叫到了学校,母亲把“不成器”的儿子领回了家,如果他的母亲当时像现在有些母亲那样把儿子训斥或暴打一顿,也许就会在黑暗之中摸黑很长一段时间,他的母亲不愧是一个赏识教育的专家,她不但没有责怪儿子的调皮捣蛋,而是悉心呵护他,在家里担负起了教育孩子的重任,当儿子在火车上由于做实验而引起了火灾被辞掉工作时,母亲还是支持儿子的实验,倾尽其财在家里办起了实验室,爱迪生的发明创造与母亲的赏识教育是分不开的,如果没有母亲的赏识也就没有发明家爱迪生。可见赏识教育是助人走向成功的有效途径。
军规中的第十五条中讲到一个故事:《请为你的夸奖道歉》,耐人寻味,也令人震惊。文中谈到北欧一教授要求中国学者向她女儿道歉的事情,教授认为中国学者的夸奖伤害了她的女儿:“你是因为她的漂亮而夸奖她,而漂亮不是她的功劳,这取决于我和她父亲的遗传基因,与她个人基本上没有关系。你夸奖了她,孩子很小,不会分辨,她就会认为这是她的本领。而且一旦认为天生的美丽是值得骄傲的资本,她就会看不起长相平平甚至丑陋的孩子。而且,你未经她的允许就抚摸她的头,这使她以为一个陌生人可以随意抚摸她的身体而不经她的同意。”
中国学者对教授女儿的夸奖和喜爱,反而惹得教授不高兴,仔细想想,我们不能不反思我们的夸奖,反思我们的赏识教育。
每个孩子身上都有许多与生俱来的特质,比如相貌、气力、智商等,许多的家长和亲戚朋友总喜欢夸奖孩子聪明、漂亮,正如中国学者对教授女儿的夸奖一样,这样的表扬、赏识对孩子是极为不利的,因为孩子多是根据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来发展自己的。从教授的话语中,我们感到赏识应该着眼于受表扬者个人的劳动和努力,着眼于受表扬者今后的发展,否则,就会产生错误的导向。
有的家长喜欢对孩子讲“你比某某好”、“某某不如你”,采取这种与别人比较的表扬方法,容易使孩子形成自以为是、自满、瞧不起别人等心理,这对孩子的成长是很不利的。也有的家长在孩子每做好一件事情后,都要“真乖”、“ 真好”、“真聪明”的赞扬个不停,其实这种无节制的廉价的表扬,也会使孩子滋生虚荣、自负、骄傲心理。我们的一些教师经过多年的师德教育,渐渐摒弃了“惩罚”手段,开始想方设法去发现、寻找学生的优点给予表扬,有的教师在为学生写操行评语时挖空心思、搜肠刮肚去寻找最美妙的字眼夸奖和称赞学生,而在提到学生缺点时,却总好像陪着一百个小心的样子,什么“如果……就更好了”,什么“你要是……老师就更喜欢你了”之类,这样的赏识纯属于走入“误区”。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鼓励,离不开老师的表扬。夸奖是一种激励,激励比批评的效果要好得多,但也不能走向极端。反思我们的工作,也会发现由于不适当的表扬留下的后遗症,比如备受家长、老师赏识的学生,往往经不起批评,心理承受能力差。这是为什么?实际上就是家长、教师滥用表扬给“宠”的!
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家庭与学校应密切配合,达成一致,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彻底摒弃“棍棒底下出孝子”、“严师出高徒”的“惩罚”教育,积极地进行赏识教育,最大限度的促进孩子的成长,同时也要努力避免不恰当的“表扬”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赏识,赏识是人走向成功的最根本的途径,可以说赏识教育是培养、诱导一个学生走向理想之路的金钥匙。赏识教育,能使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每一位教师都应该赏识他的学生。
意大利著名绘画大师达?芬奇,他的成功是从画蛋开始的。而他画的第一个鸡蛋虽然说什么也不像,但他拿给他的老师看时,他的老师不是一味地否认,而是像拿到了一件稀世之宝大加赞赏,称赞他画的不错,有画画的天赋,将来定会成大器,尔后又指出了画的不足,让他认真观察鸡蛋的特点,就这样,由于达·芬奇第一次得到了老师的赞赏,在他的内心深处埋下了成功的种子,由于他不断地努力,最终成为世界上的著名绘画大师。试想,如果老师看到了达?芬奇的第一幅画时,不是赞赏,而是横加指责,那么会有后来的绘画大师吗?其实很多的天才,都是被人们扼杀在摇篮里了。
赏识学生,是对学生人性的尊重。任何一个学生,哪怕他是被认为最顽劣的学生,都有其闪光点,只是人们没有发现罢了,如果每位教师都能用,而且都善于用“放大镜”去寻找学生身上的每一处哪怕十分微不足道的闪光点,当他们身上有点滴进步时,他们听到的是表扬、鼓励的赞扬声,而不是满耳充斥的抱怨、责骂声,那么就会发自内心地感到“我能行”,他们的学习潜能就会如火山一样爆发出来。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赏识教育在课堂内缕缕出现,但也有一些“奖过其实”,赞美泛滥的现象,这样往往达不到预期的目的。我们知道,赏识教育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提倡激励性评价,但并不是无原则地赞美,赞美要讲原则,要有方法。
总之,我们只要辨证地看待赏识教育,科学地运用赏识教育,用自己的爱心和信心去浇灌灿烂的希望之花,那么,每一个学生定会走向成功!
第三篇:怎样看待和处理当前医患关系
怎样看待和处理当前医患关系
论文作者:本站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06-1-17 15:46:00 发布人:admin 作为医务工作者,在自己人际关系圈中,医患关系占有很大比例,在医院的临床实践活动中,医护人员与求医患者的关系问题更是当前卫生工作的热点问题。换句话说,怎样看待、处理当前卫生界的医患关系,已成为医德建设,医院文化建设的重点之一。
在社会主义国家,医患关系本质上是兄弟式的、没有阶级差别的同志式关系,在政治上应该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个体人群中的职业道德|、政治素质不同,在具体的工作中,医患关系也遇到了不少新矛盾和新问题。为了清楚的表达这个观点以寻求解决的方法,首先从医患双方的权利与义务谈起。
医生作为一种职业,其服务对象是病人,其拥有专业知识与技能,有诊治权和干涉权。对求医患者有权利施行论断和治疗,并且可以在特殊情况下限制患者自主权利,为了是达到对患者负责的目的。权利与义务不可分割。医生的义务也就是全心全意医好患者病症。患者也享有平等的医疗权、疾病的认知权、知情同意权,要求隐私权。同时履行义务:遵守医院纪律制度,支持医院发展,配合医生治疗。那么为什么当前医患关系会出现紧张情况呢?这里面有深刻的社会、经济原因和人为因素。
一、主观方面
(一)我们国家倡导平等的人道主义,白求恩精神,确实在卫生战线有相当多的这样的模范。他们奉公廉洁、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全面建立和深入发展,人们的商品意识增强了,物质水平提高了。少数医务人员以行医作为谋私利的手段,坑害病人,导致病人意见很大,有的花了很多钱,医不好病,在心理上很不平衡,与医护人员发生冲突,此其一。其二,由于客观上正常收入不能满足医生物质需要,少数医生趁治病机会搞行业不正之风: “回扣”、“红包”,损害了患者利益。其三:部分医务人员职业道德修养不够高,对患者冷、硬、推、顶,使患者发生不满心理,冲突、纠纷不可避免发生。这是由于部分医务人员存在封建恩赐思想:你来求医,是在求我,你得听我的,这种没有丝毫同情心的思想,不导致医患关系紧张才怪。其四:部分医生爱病不爱人,只关心对己之科研、课题有用病人,对其他病人爱理不理,这对于敏感的病人无疑是一个打击,肯定会发生纠纷。
(二)在管理方面,医院管理不着力也有一定原因:(1)制度不健全,没有一套完整的管理监督机构,使少部分医务人员有机可乘。管理混乱使医疗活动失去准绳,医院整体医护素质差,所以当前我院有目的及时开展了以“病人为中心”,“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仁心仁义、方便为怀”的措施有一定效果,对于改善当前较为不满意的医患关系有一定好处。(2)部分医院经营思想(转载自中国教育文摘http://www.edUzhai.net,请保留此标记。)偏差。由于客观上存在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医院在两个效益上更注意经济效益。特别是科室经济独立核算后,科室自负盈亏了,只能打经济算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不良风气,给患者造成不良心理影响,认为社会主义国家医院快变成“医疗交易所了”,逐渐变味了!
二、患者方面
在医患双方矛盾问题上,医方固然有责任,但患者有时也是冲突主要挑起者。主要表现在:(1)有些患者对医疗期望值过高,认为是小病应治愈,有的是道听途说,这种病怎么医成这种样子,产生不满心理。在医院闹了起来。有些修养较差的家属侮辱医生。(2)不信任心理:有些患者希望老资格医生为其治病,一旦得不到满足,出了一些合并症,将认定是年轻医生造成的,发生纠纷。(3)有些病会产生不良心理影响,如癌症、慢性病、长期不愈,患者发生不满,绝望心理,将会迁怒于医务人员。
上面谈到是造成医患双方关系紧张矛盾主客观原因,这对于患者康复、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有不良的影响。那么怎样调节当前紧张的医患关系,怎样才能改变社会媒体对医疗界的偏见呢?
(1)要提高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和技术水平,改善服务态度,本着同情、安慰的心理医治患者,特别在今天已是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情况下,对医生的要求更高了,既要医好患者的病,更要了解、疏通病人的心理状态,满足病人的合理要求,使患者感到住院时有一个良好的心境,配合医生治疗,我们感得“将心比心”是很有说服力的,当你无视病人的痛苦时,多想一想,要是你生病,希望医生怎么对你,另外,医学科技迅猛发展,医务人员要有“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事业心,努力掌握先进的医学科技,为患者服务。在仪表上、行动上、语言上、医疗工作过程中,使患者放心、满意、高兴,这对医院的两个效益很有好处。
(2)患者方面:在医院里面,患者相对是弱者。需要医生的关心、爱护。我们认为,只要医护人员对得起患者,便几乎没有患者对不起医生的。要加强对患者的宣教活动,包括医学方面的常识,医院的规章制度。使患者慢慢与医生配合,互相尊重,互相关心的重要性。
(3)管理防腐:继续执行党的卫生方针政策,采取有力的措施,改变医患双方的紧张局面。
(4)澄清媒体对卫生系统的不良炒作,多宣传社会主义国家医院的面东西,使社会上群众感到社会主义制度医疗保障。学习国内外、兄弟医院的先进管理经验、取长补短。
(5)在本系统内开展行风评议,自我剖析,在政治思想上内强素质,提高医护人员服务素质、态度质量。与晋升、奖罚挂钩。用组织纪律约束医护人员行为。
我们相信,在我院党委正确领导下,全院职工肯定会以更好的服务态度、更成的服务质量、更美的住院环境,为广州的人民健康服务,让百年老院重树丰碑。
本文《怎样看待和处理当前医患关系论文》来自中国教育文摘,查看更多与相关文章请到http://www.eduZhai.net。
第四篇:你是怎么看待分数与学生学习的关系?
你是怎么看待分数与学生学习的关系?
(辩证破题)分数与学生学习的关系,现在人们存在两种对立的观点:一部分老师把学生的分数作为唯一的评价和考核标准;另一部分老师则认为分数高低与学生的学习没有必然的联系。而我觉得这个问题,我们应该一分为二来看。
(分析一论证)一方面,把学生的分数作为唯一的评价和考核手段,这是应试教育的一种表现。这种方式脱离社会发展需要,违背人的发展规律,以应付升学考试为目的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是教育工作所存在弊端的集中表现。它以升学率的高低来检验学校的教育质量、教师的工作成绩以及学生学习水平。它以分数为最终目的,不仅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影响学生能力的充分发挥,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工作和社会的发展。同时会扼杀学生的创造力,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另外,这种教育评价观还会导致学生的两极分化、加重教师的负担等等。在这种环境下,教师只把学生看成学习的容器或者机器,严重损害了学生的需要、兴趣甚至身心健康。
(分析二论证)另一方面,虽然现在用学习成绩来衡量一个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是不全面的,但请不要忽略,综合素质里理所当然是包括学习成绩的,只是成绩在全面评估个人水平标准里头占的比例下降了而已。分数代表着学生一阶段所学知识的吸收率,试卷可以让学生知道自己这阶段的学习成果,以便接下去的学习可以收紧有致,不至于盲目的跟随他人学习。学习成绩是学生努力学习的表现,学生只所以为学生,就是以学为主,成绩不好表示学习并不努力,不努力学习的学生是好学生么?因为这是在学校,老师就是教给学生知识,而老师教给学生的知识就是考成绩来体现!如果一味追求除了学习之外的其他素质,会丧失许多评比的“门槛”。
(总结提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因此,评价学生学习好与坏,分数绝对不是唯一的一条标准。我们倡导学生学习评价机制的多元化,除了分数,我们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即素质教育的宗旨。
更多考试资讯:http://nmg.huatu.com/
第五篇:浅议怎样看待和处理当前医患关系
浅议怎样看待和处理当前医患关系
【摘要】:作为医务工作者,在自己人际关系圈中,医患关系占有很大比例,在医院的临床实践活动中,医护人员与求医患者的关系问题更是当前卫生工作的热点问题。换句话说,怎样看待、处理当前卫生界的医患关系,已成为医德建设,医院文化建设的重点之一。
【关键词】:公共卫生管理医患关系
在社会主义国家,医患关系本质上是兄弟式的、没有阶级差别的同志式关系,在政治上应该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个体人群中的职业道德、政治素质不同,在具体的工作中,医患关系也遇到了不少新矛盾和新问题。为了清楚的表达这个观点以寻求解决的方法,首先从医患双方的权利与义务谈起。
医生作为一种职业,其服务对象是病人,其拥有专业知识与技能,有诊治权和干涉权。对求医患者有权利施行论断和治疗,并且可以在特殊情况下限制患者自主权利,为了是达到对患者负责的目的。权利与义务不可分割。医生的义务也就是全心全意医好患者病症。患者也享有平等的医疗权、疾病的认知权、知情同意权,要求隐私权。同时履行义务,遵守医院纪律制度,支持医院发展,配合医生治疗。那么为什么当前医患关系会出现紧张情况呢?这里面有深刻的社 1
会、经济原因和人为因素。
一、主观方面
(一)医生主观因素:
我们国家倡导平等的人道主义,白求恩精神,确实在卫生战线有相当多的这样的模范。他们奉公廉洁、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全面建立和深入发展,人们的商品意识增强了,物质水平提高了。少数医务人员以行医作为谋私利的手段,坑害病人,导致病人意见很大,有的花了很多钱,医不好病,在心理上很不平衡,与医护人员发生冲突,此其一。其二,由于客观上正常收入不能满足医生物质需要,少数医生趁治病机会搞行业不正之风,“回扣”、“红包”,损害了患者利益。其三:部分医务人员职业道德修养不够高,对患者冷、硬、推、顶,使患者发生不满心理,冲突、纠纷不可避免发生。这是由于部分医务人员存在封建恩赐思想:你来求医,是在求我,你得听我的,这种没有丝毫同情心的思想,不导致医患关系紧张才怪。其四,部分医生爱病不爱人,只关心对己之科研、课题有用病人,对其他病人爱理不理,这对于敏感的病人无疑是一个打击,肯定会发生纠纷。
(二)医院管理不力因素:
(1)制度不健全。没有一套完整的管理监督机构,使少部分医务人员有机可乘。管理混乱使医疗活动失去准绳,医院整体医护素质差,所以当前我院有目的及时开展了以“病人为中心”,“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仁心仁义、方便为怀”的措施有一定效果,对于改善当前较为不满意的医患关系有一定好处。
(2)部分医院经营思想偏差。由于客观上存在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医院在两个效益上更注意经济效益。特别是科室经济独立核算后,科室自负盈亏了,只能打经济算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不良风气,给患者造成不良心理影响,认为社会主义国家医院快变成“医疗交易所了”,逐渐变味了!
二、患者方面
在医患双方矛盾问题上,医方固然有责任,但患者有时也是冲突主要挑起者。主要表现在:
(1)对医疗期望值过高。有些患者认为是小病应治愈,有的是道听途说,这种病怎么医成这种样子,产生不满心理。在医院闹了起来。有些修养较差的家属侮辱医生。
(2)不信任心理。有些患者希望老资格医生为其治病,一旦得不到满足,出了一些合并症,将认定是年轻医生造成的,发生纠纷。
(3)病因产生的不良心理影响。癌症等慢性病长期不愈,对患者会产生不良心理影响,发生不满、绝望心理,势必会迁怒于医务人员。
上面谈到是造成医患双方关系紧张矛盾主客观原因,这对于患者康复、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有不良的影响。那么怎样调节当前紧张的医患关系,怎样才能改变社会媒体对医疗界的偏见呢?
一要努力提高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和技术水平。在当前新形势下,特别在今天已是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情况下,对医生的要求更高了,既要医好患者的病,更要了解、疏通病人的心理状态,满足病人的合理要求,使患者感到住院时有一个良好的心境,配合医生治疗。这就要求医生要不断的改善服务态度,本着同情、安慰的心理医治患者。我们感得“将心比心”是很有说服力的,当你无视病人的痛苦时,多想一想,要是你生病,希望医生怎么对你?另外,医学科技迅猛发展,医务人员要有“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事业心,努力掌握先进的医学科技,为患者服务。在仪表上、行动上、语言上、医疗工作过程中,使患者放心、满意、高兴,这对医院的两个效益很有好处。
二要高度重视患者的引导宣传。在医院里面,患者相对是弱者。需要医生的关心、爱护。我们认为,只要医护人员对得起患者,便几乎没有患者对不起医生的。要加强对患者的宣教活动,包括医学方面的常识,医院的规章制度。使患者慢慢与医生配合,互相尊重,互相关心的重要性。
三要切实加强和预防公共卫生管理领域腐败。要认真落
实《卫生部关于在医务人员岗前培训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通知》,建立完善医德医风和反腐倡廉教育制度。推动医德医风和“廉洁从业”教育进医学院校课堂。要不断坚持和完善医疗卫生人员岗前教育和执业医师、执业护士上岗宣誓制度。每年开展一次医德医风专题教育。加强对卫生行政审批权和执法权行使的监督和各类卫生资金分配使用的监管,努力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形成长效机制。
四要澄清媒体对卫生系统的不良炒作。严格落实新闻发布制度,适时通报卫生系统反腐倡廉工作情况。加大对卫生系统正面典型的学习宣传力度,结合卫生系统发生的典型案件开展警示教育。真正做到让人民群众满意、放心。
五要在本系统内开展行风评议。要结合创先争优活动,适时开展行风评议,征求各方意见和建议,查摆问题,自我剖析,制定整改措施,切实在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上下功夫,提高医护人员服务素质、态度质量。并将评议结果与晋升、奖罚挂钩,用制度、纪律约束医护人员行为,达到改善医患关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