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怎样看待课改与教学质量的关系问题
怎样看待课改与教学质量的关系问题
搞课改的大家都担心教学质量受到影响,也就是说,将来会不会出现让一心一意搞课改的人吃亏的情况?我们应该怎样看待搞课改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系问题?
这个问题是大家都非常关心的,目前我国高考、中考制度滞后于课改,给学校和教师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但事实上,我国的高考和中考制度已经在逐步发生改变。如:“3+X”打破了传统的考试模式。考试改革正在基础教育改革中迈着坚实的步伐,一步一步向前推进。尽管路还很长,尤其是升学制度和高考改革还需要一段时间来加以完善,但我们不能因此简单地以“考试不改,课改难行”地态度来对待新课程。我们是教育工作者,是比较有远见卓识地那一部部分人,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保持教育适度超前发展,必须把基础教育摆在优先地位并作为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切实予以保障。因此,我们不能局限于现今的考试现象而放缓改革的脚步。人类社会的发展过去是用“年代”来计算,现在,用“年”计算都显得太长。用现行的标准、现行的模式培养几年后,甚至于十几年后的人才,无法保证他们到时候步落后。
第一、不能完全用分数来衡量教学的质量。
从升学来看,分数暂时是有优势的,而实事求是说,当前应试教育还是占了上风的。所以出现“轰轰烈烈素质教育,扎扎实实应试教育”。当从就业来看,分数未必就占有优势。
有人说,户口是空饭碗,文凭是泥饭碗,能力是铁饭碗,创新能力是金饭碗。这是有一定道理的。我国在计划经济旧体制下,学生只要上大学其工作就完全由国家包下来的做法将一去不复返了。未来,人才交流将是一个最大的市场,双向选择,自由竞争,优胜劣汰是必然的趋势。那么,在人才市场上,谁胜,谁汰呢?如同摆在市场上的其他商品一样,质量是生命。严峻的社会现实告诉我们,社会说需要 的人才,绝对不是仅仅满足于单一的考试能力。而社会越发展,越需要适应于多变环境的多元素质的人才。这样看来,那些只会考试的学生,虽然获得好成绩,但是在今后的工作中,未必如那些考试成绩差但不是太笨,而且有实践能力的人。
如今让一些公司的老板和政府官员谈谈对大学生的看法,他们会异口同声地说:“我们现在不招大学生不好,缺乏接班人,可招来大学生以后,3年之内基本上派不上用处。”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思考吗?
第二、有效的课程改革应该促进质量的提高。
有这样的说法,传统教学能提高质量,搞课改就会降低质量,这种说法是靠不住的。首先,从中小学教学现状来看,多年的应试教育搞得教师苦、学生累、效率底、能力差,单纯从分数衡量,成绩好的仅仅是少数,多数学生成绩差,学生大面积厌学,辍学的有,逃学的有,弃学的有,这能说传统的教学质量高吗?如果说有成绩那只是保了少数,丢了多数。其次,从课改的情况看,它面对的是大多数学生,面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学习情趣,关注的是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对学生是一生的负责任。应试教育往往是教不完的内容,学不完的东西,学生负担越来越重,这种“多多益善”的做法有可能换来学生学习成绩“令人满意”的眼前利益,但它是以牺牲学生的个性、灵性和学习兴趣等长远利益为代价的。
我们知道,学生对学习无兴趣远比考试成绩更可怕。课程改革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能力、方法、习惯打好基础,虽然在课改的初期对学生的知识技能等方面可能有一定影响,但是有了学生学习情趣、能力做基础,还怕学生无后劲吗?魏书生、邱学华、张思明等许多优秀教师的教改实践证明,真正的教学改革非但不会降低质量,反而会提高质量。
第三、保证课程改革稳步推进。
课改要务实,和传统课教学一样,教师必须认真备课,研究课标,2
正确理解教材、落实教学目标,新课程也要研究教学重点、难点,要面向大多数,因材施教。同时进行必要的质量验收和检测。课改不是不要质量检测和验收,不过方式不同罢了。
由于地区教师能力素质的差异,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肯定会带来校与校,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不平衡。对待这种情况也要灵活掌握,比如对素质能力低的教师的要求可以降低一些。有的地区对素质低一点的教师提出了质量上的底线要求,最起码应该达到“双基”目标,这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正确认识两者的关系,教师才能轻松上阵,大胆创新改革!希望能给正在困惑中的教师一点帮助!
[正确理解课程改革与教学质量之间的关系]2009-10-27 13:28:56
课改与教育(学)质量不仅不矛盾,而且,课改,正是为了更好、更有效地提高教育质量。具体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认识。
首先,必须树立全面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正确认识什么是教育质量。课程改革不是不追求“质量”,恰恰相反,课程改革追求着更高、更全面的教育质量: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和教育全过程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全体学生全面、主动发展,是课程改革的根本追求,也是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
其次,应当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运用科学的方法来提高教育质量。抓教育质量,只有运用科学的方法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有效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发展。
再者,应当正确、有序地推进课改,在深化课程改革中提高教育质量。新一轮课程改革是一项涉及课程、教学和管理等方面的全方位的变革,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具体的,就要做到引导教师积极有效地实施新的教学方式,深入推行“自主、合作、探究”的新教学方式,创建富于生机活力的新的教学生态;要积极探索有效教学的策略与方法,要以“课标”、教科书为基本出发点,摆正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文本与学生经验、预设与生成、认识与体验、操作与思维、过程与结果、动与静等关系,积极和全面地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实效;要把质量监控和过程管理与指导结合起来。要通过平时听课、评课等活动,指导教师按照新课程理念要求开展教学,追求有效教学,追求“三维目标”整合,追求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只有改革,才有发展;只有不断推进课程改革,才有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假课改”是影响教学质量的灾难
作者:周小林 发布时间:2011年10月10日-10:04 本文来源于:为先在线
笔者已全身心投入新一轮课堂教学改革之中,努力践行着新课标理念,体验着,探索着,反思着。同时,笔者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层的一员,又引导着、推动着、观察着基层教师的课堂教学改革行为。一段时间下来,我对新一轮课堂教学改革有了一些心得体会,也发现了其中的一个可怕现象,就是“假课改”。笔者以为,新一轮课堂教学改革的目的之一是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即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假课改”这一问题若不及时解决好,那将不只是影响新一轮课堂教学改革的效果,那将是影响教学质量的灾难。
“假课改”主要表现如下:
1、把课堂教学上的学习任务向课前延伸。“先学后教,少教多学”教学法中的“先学”本是在课堂上让学生看书、练习,而有老师却把“先学”由课内移到了课外,要学生课前做大量的相关练习,结果加重了学生课前的负担。
2、把课堂作业向课后延伸。“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法要求学生当堂完成作业,而有的老师课堂上漫无边际地东扯西扯,你讲他评,结果把作业压到课后,加重了学生课后的负担。
3、课堂上丢开教材,不让学生看书。运用“先学后教”教学法原本是要老师在课堂上先让学生走进教材,学好教材(先读书、思考、练习),以后讨论、教师点评,最后拓宽、延伸,举一反三,引导走出教材。而有的老师却丢开教材,不让学生看书,把课堂变成类似讲评试卷的课,让学生你讲他评、讨论预设的思考题。
4、取消教师的引导,使学生自学变成放任自流。运用“先学后教,少教多学” 教学法是以学生自学为主,但每一步都离不开老师的引导,学生不会的,老师一定要有序地讲好,而有的老师由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干脆取消指导,让学生想学什么就学什么,想怎么学就怎么学,漫无目的,结果浪费了时间,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质量。
5、取消学生自主学习,尽搞合作学习。运用“先学后教,少教多学”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是先让学生自主学习,再合作学习(讨论),最后还是自主学习(当堂完成练习),而有的老师课堂上只组织合作学习,尽是小组讨论、同桌讨论,一
人发言,大家评,从上课至下课,教室里热热闹闹,而取消了自主学习,即不让学生静下心来独立地、专心地、紧张地看书、练习。
6、唱素质教育的高调,说什么课堂上要素质教育,教学生学会做人,把素质教育与学习知识对立起来,把课改与教学质量分割开来看。
以上6种,仅仅是诸多表现中的一部分。教育战线和其它战线一样,有不少品牌,也有很多假冒伪劣的“产品”,鱼目混珠,真假难分,上面提到的现象虽然是课堂教学改革初期难以避免的,但这种问题若不及时解决,一方面容易让不知情人形成“课堂教学改革无用”的错觉,促长一些“守旧”人的消极情绪,更加怠于课改;二方面上述六种做法明显无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不利于培养学生;三方面为“课改无用论”提供了借口,他们正好把教学质量搞不好的责任归咎于“课改”。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都必须忠于教育事业,对学生高度负责,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教育理念,要践行科学发展观,依靠科学,遵循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去实践、去探索、怎样能提高质量、减轻负担就选择怎样搞,在搞的过程中,要不断打假,即不断发现、解决问题,或叫发现、纠正错误,从而不断完善、提高,切不可盲目地这样、那样,今天学这样,明天学那样,切切不可不讲实效,只图形式主义、花架子。
就“抓质量”与“抓课改”这两个问题,你是怎样认识的?
就“抓质量”与“抓课改”这两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说:教学质量差,都是课改惹的祸;也有人说:抓课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此,你是怎样认识的? 推荐答案2010-7-19 10:58 对于前者,根本就没有认识课改的目的、内容,可以说理念上还完全停留在应试层面。对于学生的培养,不仅包括知识和技能、还包括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引导;最关键也是最易被应试条件下老师所忽略的是学生的情感和价值。在应试的条件反射下,老师和学生都成了没有情感的获取分数机器,逐渐失去了学习的乐趣。
新课改,要求培养学生的三维目标,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现在社会上不少早教机构提倡的全脑教育智力开发,同样的,注重学生三维(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与价值),对于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学生能主动获取知识,老师所要做的就是创设情景,先学后教,当堂监测,创建高效课堂!
之所以还存在“抓质量”和“抓课改”的分歧,主要还是学校教师的理念还不到位。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未来学生素质的培养,关键还在于教师的理念。教师理念的转变还在于学校对教师的评价制度,如果学校领导和教育局不改变过去单纯以升学率和分数评价教师工作和业绩的话,课改---将会很难推行下去。
0 抓课改促质量 着力打造名校
本报讯(蔡远洲 余运军)近年来,平桥区彭家湾中心校以改革创新为宗旨谋求学校发展,以推行课改为抓手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了教育教学工作新辉煌。今年中招考试取得了突出成
绩,过省级示范性高中分数线50人,过市级示范性高中分数线33人,荣获平桥区2011年中招教育教学评估一等奖。
以人为本抓质量。该校牢固树立“质量是第一生命”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抓质量,经常组织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学习教育法律法规,探讨研究工作方法,钻研提高教学业务理论水平,团结协作,形成战斗集体。充分利用政治学习活动,对全体教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师德修养教育、遵纪守法教育。同时,抓好学生思想管理,不断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人才观。
强化管理抓教学。该校在常规教学管理中突出抓重点,重视备课、上课与考试三个环节,努力实现教学常规管理最优化。在教师备课管理中,立足于备课的全过程,着眼于提高备课质量,实行集体备课。并以校级优质课活动为载体,进行全员赛课,从校级领导开始,每位教师至少上一节公开课,教师通过这节课展示自己的教学水平。课后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评课,交流经验、研究教法、探讨课堂教学得失,以学科进行评奖,记入教师业务档案。
建立机制抓学风。该校充分调动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实行师徒结对制,让年轻教师与有经验的老教师结对,徒弟在老师的指导下备课、开课、开讲座、参与写课题、尝试写论文。同时面向全体学生,树立自信、重在鼓励,期中、期末、每次月考结束后,都要对每位学生的成绩进行认真的总结分析,召开师生大会,对成绩优异的学生进行表彰。
旗帜鲜明抓课改 坚定不移抓质量
第二篇:怎样看待高职院校教学质量
怎样看待高职院校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关系着一个学校的生存和发展。职业教育目前所面临困难是招生困难,生源质量差,由生源质量差,又导致教学质量差,就业难度大,招生困难更大,生源质量更差的恶性循环。所以,如何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是关系到职业教育进入良性循环的关键和核心问题。但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的人才的教育,其最终目的是就业。因此,在教学上,我们应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以提高专业素质为突破口,突出技能培训和实践教学环节,以进一步适应用人单位需要,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专门人才。
一、转变观念,以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专业人才为目标,改革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
学生基础差,课程难度大是目前职业类院校教学质量差的一个原因。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中心,进一步转变观念,以适应生源质量的变化,按照“宽基础、活模块”、“培养一专多能人才”的教学思想,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以“减理论,强专业,重实训”为指导思想,精选教材与教学内容,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像对某些教学内容在不同课程中交叉重复存在,某些内容难度过大,但又对专业技能是必不可少,等等问题,这就需要将教学内容重新组合,删除重复内容,简化难度过大的内容,优化重组知识结构,构成教师易教,学生易学的系统知识框架。
二、推进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应用,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根据职业教育学科内容抽像,实践性强,学生基础差,课程难度大的现象,在课堂教学中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在研究式、启发式、互动式教学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建造多媒体电化教室、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语音教室。在教学方法与考核方法上,本人有以下几点看法:①改“满堂灌”为“启发式”。②改单纯传授知识为重视能力培养。③改以教师为主体为以学生为主体。④改单一课堂教学为课内外结合。⑤改单学科教学为多科综合教学,坚持理论教学与实验实习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⑥改单一笔试考核为笔试、口试、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核方法,按课题、按知识点进行考核。
三、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专业技能
为了提高就业率,以就业推动教学、以教学推动招生,必须加强实践教学。可进行如下几方面的改革:①把建立符合专业设置标准的校内实验实习基地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工程来抓。此外,与社会企事业等单位挂钩签约,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保证学生实习的需要。②切实加强实验实习的管理,从严要求,严格考核和检查。对学生实行学历毕业证和专业技术等级证“双证制”,要求全体毕业班学生必须参加由市劳动部门组织的专业技术等级考核。③实行产教结合,建立校办的酒店、旅行社等企业,从而把教学实习延伸到社会,也可使学生得到实际锻炼。
以上几点措施是提高教学质量的粗略想法,提高教学质量是一项长期工程,不能急于求成,今后,必须进一步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实事求是,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职业教育健康蓬勃发展。
近几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迅速,在天津举办的“2011年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成果展暨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建设四周年成果展示”令人振奋。但纵观中国高职教育近几年的发展,仍然存在不足:发展良莠不齐,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滞后于当前经济的高速发展,专业设置不能适应当前市场的需求,特别是培养的人才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加强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提高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办出高水平、职业特色明显的高等职业院校,培养出当前社会所需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影响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各种因素加以分析,以求
有针对性地提高我国高职教育教学质量,实现中国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影响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各种因素分析
1.1 创办基础薄弱,办学时间较短,办学理念有待进一步提高
我国高职院校大部分出现在2000年以后,且绝大多数高职院校是由中专学校改建而来的。学校升格后虽然继承和发扬了原中职教育的优势,但中等职业教育与高职教育毕竟是两种不同的教育层次,无论在培养方式上还是在培养目标上都有着显著的区别。高职院校办学时间短,如何办好高职教育可以借鉴的经验很少,对办好高职教育的规律性研究和认识不够。因此,原有中职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手段、教育意识深刻地制约着学校领导和广大教师,体现在办学过程中表现为办学理念缺乏超前意识,办学水平没有同学校的升格而发生质的变化。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下,培养方案制定、专业设置、课程开设、师资配备、基础教学设备建设及学生管理、校园文化建设等都没有达到高等职业教育应有的水平。
1.2 师资队伍建设滞后于高职教育教学需要
师资队伍不能满足高职教育教学需要,首先表现在教师数量严重短缺,与迅速增长的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相比,师资队伍数量不足已成为极其突出的矛盾。截至2011年5月23日,普通公办高职高专院校1 281所,民办307所,这些高职高专院校生师比很高,与评估要求的生师比相距甚远。其次表现在师资结构不合理。青年教师较多,老年教师少,全国高职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中35岁以下比例较大,占52%;高校毕业生多,有实际工作经历的少,高职院校教师来源有一半以上是从其他高校毕业直接任教,从企业或科研机构调入的只占18%;高水平的教师引进的难度大,引进的少。
1.3 教学基础设施资源不足
随着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张,原来的教学基础设施越来越不足。虽然有一定的资金投入,但投入明显不足,没有与招生规模的扩张保持同速度的增加,实验实训设备、图书等硬件设施等越来越不能满足教学要求。
1.4 教育教学改革滞后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实用型、技术型、管理型人才。为此,各高职院校在教学改革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多方面原因,仍存在一些不足:以就业岗位为导向、服务地方经济为主线等这些职教特色不突出;没有深层次考虑就业岗位对高职人才各种能力的要求,使培养的学生没有达到岗位的要求;在专业设置方面,没有紧跟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而设置;课程体系结构不合理,理论知识与职业技能、职业意识、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等各部分的比例、结构不尽合理;教学过程中仍然书本教学多、实践教学少,教师讲得多、启发学生参与讨论得少,传授知识的多、传授学习方法的少,对学生自学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培养的力度不够。
1.5 教育教学评价、监控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教育教学评价是学校管理人员和一线教师主动根据学校现有的教学条件、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改革,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措施,其评价体系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校内评价;二是社会评价。校内评价一般由督导、教务部门牵头,从督导、学生评教两个角度进行。社会评价一方面是由上级主管教育机构定期对学院的办学条件、教学水平、办学成果等进行评价;另一方面是企事业单位在接受毕业生后,通过评价学生实践工作能力来衡量学校教学工作质量。提高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思考及对策
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是学校存在和发展的生命线。高职教育必须办成职业教育特色鲜明、适合当前经济发展的最新需要、服务于当地经济建设的高等教育。因此,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是永无止境的,要在发展中不断地研究、探索、提高。就目前高职教育的现状而言,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2.1 明确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和思路
高职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人力资源的开发、劳动者素质的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建设等,都离不开职业教育和培训。因此,必须明确职业教育的发展思路和总体目标。首先,顺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落到实处,从舆论导向、政策扶持、资金投入等方面具体入手,形成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局面;其次,构建适应市场经济形势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公办和民办学校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形成职业院校面向社会、面向市场、自主办学的良好运行机制;再次,适应社会和市场要求,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政府要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断推进和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
2.2 树立全新的高等职业教育价值观
一是树立持续、协调发展高职教育的价值观,以长远的眼光看待高职教育,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优化整体结构,加强内涵建设。当前应把重点放在将单纯追求数量增长的发展观念转变为数量与质量并重,规模、质量和效益协调发展的价值观。
二是树立“质量立校、特色强校”的学校发展观,提高质量,形成特色,这是高职院校发展的根本保证。高职院校应制订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规划,保持适度的发展规模和增长速度。同时,根据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遵循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规律,不断优化专业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动学校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2.3 大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是教学目标完成的促进者,是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关键。“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职教师资队伍的特色和创新,直接影响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一是吸引名牌本科院校高质量生源进入职教师资培养行列,培养出高水平、高质量的职教师资。
二是安排教师到企业或实验室进行专业实践,促使教师全面了解自己所从事专业目前的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熟练掌握本专业有关的现代化实验仪器、设备的正确操作方法,提高动手能力。
三是鼓励教师进行科学研究,既要结合专业进行科学研究,又要加强对教育规律的探索和教学方法的研究。
四是多渠道选聘教师,既要从生产第一线的中高级技术人才选聘,又要从教育部门、劳动部门、科研院所等行政、业务部门选聘。
2.4 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和质量监控力度
高职教育具有高等教育性质与职业培训性质。
一是在认真研究国家职业标准的基础上,积极寻求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内容的同质性,将高职教育的专业与国家职业标准相结合,调整教学计划,整合课程内容,实现“双证”融通。
二是突出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不仅要加大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实施产教结合、校企合作,还要将课堂搬进车间、实训基地,将设备、仪器搬进课堂,实现讲练一体,使实习训练与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相结合。
三是树立以“能力测试”为中心的考试观念,考试方法不能只限于笔试,还应采取口试、试验、参与科研、实地调查等形式,要考查学生的认知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四是建立并完善质量监控体系,确保办学特色和教学质量。质量监控应该是全方位的,包括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等各项工作;也应该是全过程的,包括招生、就业等各个环节。3 小结
总而言之,通过规范化的教育质量管理体系,使主要影响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各种因素得到改善,把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培养出真正适合市场需求的专门人才。
第三篇:你怎样看待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浅谈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摘要:毫无疑问,“课程”与“教学”是课程与教学领域中最基本的两个概念,任何从事课程或教学研究的学者都必须思考二者之间的关系,因为这一问题构成了我们认识本领域的基本出发点。事实上,课程与教学的关系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被广泛关注的焦点。因此,在教育教学多元化发展的今天,探究课程与教学的关系就显得十分必要。
关键词:课程;教学;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一、课程与教学的概念
课程与教学是教育科学里最基本的两个概念,然而人们对它们各自的定义却众说纷纭。本文从课程与教学两个方面探讨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1、课程的定义 英语“课程curriculum”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Spencer)1895年写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它是从拉丁语“currere”一词派生出来的,意为“跑道﹙race———course﹚”。根据这个词源,课程最常见的定义是“学习的进程﹙course of study﹚”,简称学程。这一解释在各种英文字典中很普遍。
美国的蔡斯也曾归纳出“课程是学习方案;课程是学程内容;课程是有计划的学习经验;课程是预期的学习结果的构造系列;课程是书面活动计划”等几种不同的课程定义。
在我国,据课程论专家陈侠考证,“课程”一词始见于唐宋年间。唐朝孔颖达为《诗经·小雅·小弃》中“奕奕寝庙,君子作之”一句作疏时,最早引用了“课程”这一称谓,但这里的含义与现在通常所说的课程的意思相去甚远。宋代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多次提及课程,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等,其意是指功课及其进程。
施良方先生曾给出“课程即教学科目;课程即有计划的学习活动;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课程即学习经验;课程即社会文化再生产;课程即社会创造”等6种定义。
顾明远教授在《教育大辞典》中认为,课程是“为实现学校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包括学校所教各门学科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活动。”
钟启泉教授在《现代课程论》一书中认为,“课程是旨在遵照教育目的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由学校有计划、有组织地编制的教育内容。从学校的教育计划这个侧面出发,也可以归纳成这样一个定义:旨在保障青少年一代的健全发展,由学校所实施的施加教育影响的计划。”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课程是学校教育(课内教育和课外教育)的内容,是学校教育的计划和进程。
2、教学的含义
凯洛夫的“教学”定义:教学过程一方面包括教师的活动﹙教),同时也包括学生的活动﹙学﹚。教和学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彼此不可分割地联系着。
李秉德教授主编的《教学论》中说:“‘教学’就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进行学习的活动。进一步说,指的是教和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
故而,我们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这一活动过程中,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传授、培养和教育,学生主动地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双方各尽所能,共同完成社会赋予的培养有用人才的神圣使命。
二、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由于学者们在课程观上的不同,导致在课程与教学的关系问题上一直也是众说纷纭,没有定论。这实际上是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问题,这在国内外教育界也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国内外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
1、教学包含课程。在吴也显教授主编的《教学论新编》一书中,“课程”是作为“教学构成论”中一部分与教学活动中的教师、学生、教学物质条件并列介绍的。在谈到为什么课程是教学系统的一部分时,吴也显说:“课程是教学的方案,而教学则是课程的实施。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密切的联系,课程之所以是教学系统中的构成要素之一就在于它是社会经验转化为学生个体经验的中介,但它又是独立于教师与学生个体之外的复杂系统。一般说各门课程都是以教材的形式体现出来的,各科教材又要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通过教和学之间的相互作用,特别要依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它的再加工才能实现。”
可见,课程是包含于教学之中的,是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课程是教学内容的代名词,属于教学的一部分;课程被具体化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这样三部分。如,教师每上完一节课就应完成课程标准对这节课的要求,而教学只是具体的实施过程。
2、课程包含教学
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教学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它将教学范围、序列和进程,甚至教学方法等都包括在内了,使得课程与教学的界限模糊不清。它把课程的主要特征视为可观察到的教学活动上,而不是学生的实际体验上。如:每上一节课之前要对课程进行设计,要考虑教学的目标、方法、手段等,教学就是师生为学习这节课进行的一切活动。
如教育部2001年6月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共九部分,其中把“教学过程”作为第四部分,《纲要》索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课程论”,但代表了撰写者的课程论思想。在这九部分当中,除了第一部分“课程改革的目标”、第八部分“教师的培养和培训”、第九部分“课程改革的组织和实施”这三部分是这次课程改革的工作要求,其他六部分:“课程结构、课程标准、教学过程、教材开发与管理、课程评价、课程管理”可以看作是新的课程论的基本框架和思想,在这里,“教学过程”是作为“课程的实施过程”来谈的,教学被包含在课程之中。
美国现代课程论的奠基人泰勒(Tyler,R.W.)在其《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Basic Principles of curriculum and lustrction)中,提出课程原理要研究的四个问题:学校应该试图达到哪些教育目标?学校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这其中,教学就是被囊括在课程之中的,教学只不过是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已。
3、课程与教学相对独立。
课程与教学是教育科学下属的两个独立分支学科,因为二者研究对象及构筑理论体系的相关概念不相同。课程主要涉及课程决策权、课程结构与课程内容等方面,教学主要涉及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风格等方面,课程与教学是两个彼此独立又互不相干的概念。
4、课程与教学的关联
课程与教学统一的第一个内涵是教材与方法的连续性。教材总是方法化教材,“一门科学的材料总是有组织的,这个事实说明,这种材料已经经过理性的学科化,它已经方法化了”。方法总是一定教材的方法,而不是材料以外的东西,方法不过是为了某种目的的运用某种材料的一个有效的途径,“方法就是安排教材,以使教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教学总是特定的内容(学科、教材)的教学,它内在地包含着内容,当教学脱离内容的时候,它就成为方法的教学,就不会成为经验生长的具体情境;学科也必须还原为其由以产生的具体过程的方法,而且要还原为与学科交互作用的特定学习者的心理过程与方法,当学科知识与其赖以产生的过程和方法被人为地割裂开来的时候,它就不再是真正的学科,而是死板的信息的教条,这种教条非但不会促进人的发展,反而会束缚人的经验的生长。
课程与教学统一的第二个内涵是目标与手段的内在连续性。把课程单纯地视为目标或计划,把教学单纯视为现实目标或完成计划的手段,就人为地割裂了目标与手段间的内在连续性,课程与教学之间的内在联系也就不复存在。杜威说:“一个目标产生于一项活动之中,作为该项活动方向的规划,它总是既为目标,又为手段”。就是说,在一项活动中,不存在纯粹的、剥离手段的目标,也不存在纯粹的、剥离目标的手段。目标既产生于当下活动的过程之中、手段之中,有成为后继活动目标的手段,它始终引导着活动过程的进行,手段既指向活动目标和方向,又内在地蕴含着将要达成的目标,是“期望中的目标”,“任何把目标从手段中剔除出去的做法都会消弭活动的许多意义”。如此说来,课程与教学也是具有内在关联性:课程即经验,它既产生于当下的教学过程之中,又始终引导着教学过程的进行:教学指向经验的产生,又是经验得以产生的情境,它内在地孕育着经验的生长。
因此,课程是教学的蓝图和目标,教学不能无视课程的具体要求;而教学影响课程的实施过程,又通过对实施结果的评价反过来对课程施加影响,即课程不能无视教学的存在。
综上所述,课程与教学既有着紧密的联系,但又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分离、差异。
三、课程与教学之间走向整合。
当今教育的多元化发展,要求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全面化发展,为学生个体提出了更民主、宽松的教学情境,因此对课程与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纵观新形势下教育教学的发展方向,课程与教学的整合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
课程与教学之间走向整合是指课程与教学成为一个整体,高度连接、关联和融合,具有不可分割性。课程与教学之间的整合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学作为课程开发过程。在课堂情境中,教师的主体性充分发挥的过程即是教师“创作”课程事件或“创生”课程的过程。而当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的时候,或者当学生积极参与到课程“创生”过程中的时候,学生实际上也在“创作”课程事件。在与课程事件的相互作用中,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创生自己的课程,以其特有的方式建构意义。由此看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的过程即是共同创生课程的过程。另一方面,课程作为教学事件。当“体验课程”取代“制度课程”而处于教育的核心时,课程不再仅仅是静态的书面文件,而是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情境中不断生成的活生生的经验。在课堂教学情境中,教师与学生不断创造、解释着课堂事件,在这种创造与解释的过程中,内容不断变革, 意义不断生成。从这个意义上看来,课程是动态的过程,是不断变化的课堂教学事件。因此,课程与教学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课程与教学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课程与教学正在逐渐走向整合。
参考文献: [1]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 1996.[2]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1 卷﹚[M].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3]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9.[4]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编.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M].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5.[5]黄宗芬.课程与教学: 从二元对立走向整合[J].教学研究,2005.
第四篇:怎样看待和处理当前医患关系
怎样看待和处理当前医患关系
论文作者:本站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06-1-17 15:46:00 发布人:admin 作为医务工作者,在自己人际关系圈中,医患关系占有很大比例,在医院的临床实践活动中,医护人员与求医患者的关系问题更是当前卫生工作的热点问题。换句话说,怎样看待、处理当前卫生界的医患关系,已成为医德建设,医院文化建设的重点之一。
在社会主义国家,医患关系本质上是兄弟式的、没有阶级差别的同志式关系,在政治上应该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个体人群中的职业道德|、政治素质不同,在具体的工作中,医患关系也遇到了不少新矛盾和新问题。为了清楚的表达这个观点以寻求解决的方法,首先从医患双方的权利与义务谈起。
医生作为一种职业,其服务对象是病人,其拥有专业知识与技能,有诊治权和干涉权。对求医患者有权利施行论断和治疗,并且可以在特殊情况下限制患者自主权利,为了是达到对患者负责的目的。权利与义务不可分割。医生的义务也就是全心全意医好患者病症。患者也享有平等的医疗权、疾病的认知权、知情同意权,要求隐私权。同时履行义务:遵守医院纪律制度,支持医院发展,配合医生治疗。那么为什么当前医患关系会出现紧张情况呢?这里面有深刻的社会、经济原因和人为因素。
一、主观方面
(一)我们国家倡导平等的人道主义,白求恩精神,确实在卫生战线有相当多的这样的模范。他们奉公廉洁、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全面建立和深入发展,人们的商品意识增强了,物质水平提高了。少数医务人员以行医作为谋私利的手段,坑害病人,导致病人意见很大,有的花了很多钱,医不好病,在心理上很不平衡,与医护人员发生冲突,此其一。其二,由于客观上正常收入不能满足医生物质需要,少数医生趁治病机会搞行业不正之风: “回扣”、“红包”,损害了患者利益。其三:部分医务人员职业道德修养不够高,对患者冷、硬、推、顶,使患者发生不满心理,冲突、纠纷不可避免发生。这是由于部分医务人员存在封建恩赐思想:你来求医,是在求我,你得听我的,这种没有丝毫同情心的思想,不导致医患关系紧张才怪。其四:部分医生爱病不爱人,只关心对己之科研、课题有用病人,对其他病人爱理不理,这对于敏感的病人无疑是一个打击,肯定会发生纠纷。
(二)在管理方面,医院管理不着力也有一定原因:(1)制度不健全,没有一套完整的管理监督机构,使少部分医务人员有机可乘。管理混乱使医疗活动失去准绳,医院整体医护素质差,所以当前我院有目的及时开展了以“病人为中心”,“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仁心仁义、方便为怀”的措施有一定效果,对于改善当前较为不满意的医患关系有一定好处。(2)部分医院经营思想(转载自中国教育文摘http://www.edUzhai.net,请保留此标记。)偏差。由于客观上存在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医院在两个效益上更注意经济效益。特别是科室经济独立核算后,科室自负盈亏了,只能打经济算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不良风气,给患者造成不良心理影响,认为社会主义国家医院快变成“医疗交易所了”,逐渐变味了!
二、患者方面
在医患双方矛盾问题上,医方固然有责任,但患者有时也是冲突主要挑起者。主要表现在:(1)有些患者对医疗期望值过高,认为是小病应治愈,有的是道听途说,这种病怎么医成这种样子,产生不满心理。在医院闹了起来。有些修养较差的家属侮辱医生。(2)不信任心理:有些患者希望老资格医生为其治病,一旦得不到满足,出了一些合并症,将认定是年轻医生造成的,发生纠纷。(3)有些病会产生不良心理影响,如癌症、慢性病、长期不愈,患者发生不满,绝望心理,将会迁怒于医务人员。
上面谈到是造成医患双方关系紧张矛盾主客观原因,这对于患者康复、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有不良的影响。那么怎样调节当前紧张的医患关系,怎样才能改变社会媒体对医疗界的偏见呢?
(1)要提高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和技术水平,改善服务态度,本着同情、安慰的心理医治患者,特别在今天已是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情况下,对医生的要求更高了,既要医好患者的病,更要了解、疏通病人的心理状态,满足病人的合理要求,使患者感到住院时有一个良好的心境,配合医生治疗,我们感得“将心比心”是很有说服力的,当你无视病人的痛苦时,多想一想,要是你生病,希望医生怎么对你,另外,医学科技迅猛发展,医务人员要有“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事业心,努力掌握先进的医学科技,为患者服务。在仪表上、行动上、语言上、医疗工作过程中,使患者放心、满意、高兴,这对医院的两个效益很有好处。
(2)患者方面:在医院里面,患者相对是弱者。需要医生的关心、爱护。我们认为,只要医护人员对得起患者,便几乎没有患者对不起医生的。要加强对患者的宣教活动,包括医学方面的常识,医院的规章制度。使患者慢慢与医生配合,互相尊重,互相关心的重要性。
(3)管理防腐:继续执行党的卫生方针政策,采取有力的措施,改变医患双方的紧张局面。
(4)澄清媒体对卫生系统的不良炒作,多宣传社会主义国家医院的面东西,使社会上群众感到社会主义制度医疗保障。学习国内外、兄弟医院的先进管理经验、取长补短。
(5)在本系统内开展行风评议,自我剖析,在政治思想上内强素质,提高医护人员服务素质、态度质量。与晋升、奖罚挂钩。用组织纪律约束医护人员行为。
我们相信,在我院党委正确领导下,全院职工肯定会以更好的服务态度、更成的服务质量、更美的住院环境,为广州的人民健康服务,让百年老院重树丰碑。
本文《怎样看待和处理当前医患关系论文》来自中国教育文摘,查看更多与相关文章请到http://www.eduZhai.net。
第五篇:浅议怎样看待和处理当前医患关系
浅议怎样看待和处理当前医患关系
【摘要】:作为医务工作者,在自己人际关系圈中,医患关系占有很大比例,在医院的临床实践活动中,医护人员与求医患者的关系问题更是当前卫生工作的热点问题。换句话说,怎样看待、处理当前卫生界的医患关系,已成为医德建设,医院文化建设的重点之一。
【关键词】:公共卫生管理医患关系
在社会主义国家,医患关系本质上是兄弟式的、没有阶级差别的同志式关系,在政治上应该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个体人群中的职业道德、政治素质不同,在具体的工作中,医患关系也遇到了不少新矛盾和新问题。为了清楚的表达这个观点以寻求解决的方法,首先从医患双方的权利与义务谈起。
医生作为一种职业,其服务对象是病人,其拥有专业知识与技能,有诊治权和干涉权。对求医患者有权利施行论断和治疗,并且可以在特殊情况下限制患者自主权利,为了是达到对患者负责的目的。权利与义务不可分割。医生的义务也就是全心全意医好患者病症。患者也享有平等的医疗权、疾病的认知权、知情同意权,要求隐私权。同时履行义务,遵守医院纪律制度,支持医院发展,配合医生治疗。那么为什么当前医患关系会出现紧张情况呢?这里面有深刻的社 1
会、经济原因和人为因素。
一、主观方面
(一)医生主观因素:
我们国家倡导平等的人道主义,白求恩精神,确实在卫生战线有相当多的这样的模范。他们奉公廉洁、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全面建立和深入发展,人们的商品意识增强了,物质水平提高了。少数医务人员以行医作为谋私利的手段,坑害病人,导致病人意见很大,有的花了很多钱,医不好病,在心理上很不平衡,与医护人员发生冲突,此其一。其二,由于客观上正常收入不能满足医生物质需要,少数医生趁治病机会搞行业不正之风,“回扣”、“红包”,损害了患者利益。其三:部分医务人员职业道德修养不够高,对患者冷、硬、推、顶,使患者发生不满心理,冲突、纠纷不可避免发生。这是由于部分医务人员存在封建恩赐思想:你来求医,是在求我,你得听我的,这种没有丝毫同情心的思想,不导致医患关系紧张才怪。其四,部分医生爱病不爱人,只关心对己之科研、课题有用病人,对其他病人爱理不理,这对于敏感的病人无疑是一个打击,肯定会发生纠纷。
(二)医院管理不力因素:
(1)制度不健全。没有一套完整的管理监督机构,使少部分医务人员有机可乘。管理混乱使医疗活动失去准绳,医院整体医护素质差,所以当前我院有目的及时开展了以“病人为中心”,“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仁心仁义、方便为怀”的措施有一定效果,对于改善当前较为不满意的医患关系有一定好处。
(2)部分医院经营思想偏差。由于客观上存在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医院在两个效益上更注意经济效益。特别是科室经济独立核算后,科室自负盈亏了,只能打经济算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不良风气,给患者造成不良心理影响,认为社会主义国家医院快变成“医疗交易所了”,逐渐变味了!
二、患者方面
在医患双方矛盾问题上,医方固然有责任,但患者有时也是冲突主要挑起者。主要表现在:
(1)对医疗期望值过高。有些患者认为是小病应治愈,有的是道听途说,这种病怎么医成这种样子,产生不满心理。在医院闹了起来。有些修养较差的家属侮辱医生。
(2)不信任心理。有些患者希望老资格医生为其治病,一旦得不到满足,出了一些合并症,将认定是年轻医生造成的,发生纠纷。
(3)病因产生的不良心理影响。癌症等慢性病长期不愈,对患者会产生不良心理影响,发生不满、绝望心理,势必会迁怒于医务人员。
上面谈到是造成医患双方关系紧张矛盾主客观原因,这对于患者康复、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有不良的影响。那么怎样调节当前紧张的医患关系,怎样才能改变社会媒体对医疗界的偏见呢?
一要努力提高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和技术水平。在当前新形势下,特别在今天已是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情况下,对医生的要求更高了,既要医好患者的病,更要了解、疏通病人的心理状态,满足病人的合理要求,使患者感到住院时有一个良好的心境,配合医生治疗。这就要求医生要不断的改善服务态度,本着同情、安慰的心理医治患者。我们感得“将心比心”是很有说服力的,当你无视病人的痛苦时,多想一想,要是你生病,希望医生怎么对你?另外,医学科技迅猛发展,医务人员要有“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事业心,努力掌握先进的医学科技,为患者服务。在仪表上、行动上、语言上、医疗工作过程中,使患者放心、满意、高兴,这对医院的两个效益很有好处。
二要高度重视患者的引导宣传。在医院里面,患者相对是弱者。需要医生的关心、爱护。我们认为,只要医护人员对得起患者,便几乎没有患者对不起医生的。要加强对患者的宣教活动,包括医学方面的常识,医院的规章制度。使患者慢慢与医生配合,互相尊重,互相关心的重要性。
三要切实加强和预防公共卫生管理领域腐败。要认真落
实《卫生部关于在医务人员岗前培训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通知》,建立完善医德医风和反腐倡廉教育制度。推动医德医风和“廉洁从业”教育进医学院校课堂。要不断坚持和完善医疗卫生人员岗前教育和执业医师、执业护士上岗宣誓制度。每年开展一次医德医风专题教育。加强对卫生行政审批权和执法权行使的监督和各类卫生资金分配使用的监管,努力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形成长效机制。
四要澄清媒体对卫生系统的不良炒作。严格落实新闻发布制度,适时通报卫生系统反腐倡廉工作情况。加大对卫生系统正面典型的学习宣传力度,结合卫生系统发生的典型案件开展警示教育。真正做到让人民群众满意、放心。
五要在本系统内开展行风评议。要结合创先争优活动,适时开展行风评议,征求各方意见和建议,查摆问题,自我剖析,制定整改措施,切实在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上下功夫,提高医护人员服务素质、态度质量。并将评议结果与晋升、奖罚挂钩,用制度、纪律约束医护人员行为,达到改善医患关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