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与朱淑真

时间:2019-05-15 01:24: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李清照与朱淑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李清照与朱淑真》。

第一篇:李清照与朱淑真

李清照

女性视角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关注并赞美自我形象和人格精神;

二、追求爱情,袒露自己的爱情体验;

三、南渡后,以自身飘零的切身感受反映民族灾难,抒发家国之痛。

一.

(一)当女性从沉重的男权社会中觉醒,以自己的视角观察人生时,她发现的第一个美好的形象就是她自己。那些优秀的女性作家无不在笔下描写着自己的形象,在这种描写中显示出对自我性别的认可,对自我形象的欣赏。李清照的词在某程度上就是她心路历程的记录,带有自传的性质,因而对自我形象的描写是其重要内容,如“绣面芙蓉一笑开”“素约小腰身”等,更多的时候这种自我形象是通过咏花委婉含蓄地展示出来的。

如《醉花阴》:“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历来人们只激赏它比喻用法的工巧别致,实不知李清照在写相思之苦时,也没有忘记对自我形象的美化。西风中,满蕴着愁苦、无力摇摆的菊花,正是被思念煎熬得骨瘦肌削的女词人。这里没有蓬头垢面,没有百无聊赖,而是像菊花一样,虽不能摆脱万千愁苦,却仍怀着期冀在枝头凄楚地美丽着,这美让人怜,让人痛。

这里最具代表性的该是这首《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此词的好处亦非仅在“绿肥红瘦”的新巧,更在篇章转折处表现出女词人对花的怜惜,对青春的悼惜。青春,还有爱情都像花一样美好,也像花一样难禁风雨的无情摧残。那无限凄婉的叹息:“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正可看出此时花的香消玉殒,是怎样深切地触动了女词人心底的生命之弦。

(二)李清照笔下的自我形象还有其内在的一面,这就是对美好的精神人格的追求。纵观李清照的咏花词可以发现,她吟咏最多的是梅花、银杏、桂花和菊花,这些花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已不是寻常的桃花李花可同日而语的,而是某种精神气质的象征,具有特定的审美价值。故而李清照不仅突出它们与众不同的颜色、姿态,更注重挖掘它们的精神意蕴。

她说桂花“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风度精神如彦铺,太鲜明”(《摊破浣溪沙》),又赞美它“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鹧鸪天》),桂花正是因为具有平和淡泊,隐迹留香的精神气质,赢得了李清照的青睐,不仅如此,李清照还在它身上看到了魏晋名士的风流气度,而这,正是女词人的理想人格。梅更是词人最爱,中国人历来喜欢傲霜斗雪、凌寒怒放的梅花,称它为“花魁”,名在“岁寒三友”“花中四君子”之列。李清照有咏梅词十一首,数量虽不是宋人中最多,但她对梅的感情丝毫不比那位“梅妻鹤子”的林和靖逊色。李清照以柔弱之躯,纤细素手亲种江梅无数,“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清平乐》),梅已成为女词人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范成大《范村梅谱》说“梅以韵胜,以格高”。李清照咏梅,亦重其风韵天成、超尘绝俗的精神气质,《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满庭芳·小阁藏春》等都是咏梅杰作。“莫恨香消雪减,须信道、扫迹情留。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满庭芳》)梅花这种淡雅高洁、冷峻清幽的风韵正是词人芳洁自爱的精神品质。在这些作品中,李清照以花自喻,表现出她对超俗逸尘、高洁自恃、孤芳自赏的人格的追求,使其突破了一般闺阁女子的卑弱性格,具有了名人雅士的千古风流。

二,女性视角的第二个特点是具有特别丰富细腻的情感,因而它特别擅长描写爱情生活。但是,爱情对中国古代女性来说,既是生活的全部又是一种奢侈。这是因为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女性被剥夺了从事社会活动的权利,“男女有别”“男尊女卑”的观念决定了女性的全部生活内容和生存空间都被局限在家庭这个狭小的圈子里,《女论语》就明确规定:“内外各处,男女异群。莫窥外壁,莫出外庭。”⑥ 在这种封闭的生活中,爱情和婚姻成为她们生活的全部内容,甚至女性的性别特征也主要是通过爱情婚姻得以体现。然而,由于封建正统思想的束缚,女性的心理和行为深受压抑,她们不敢展示自己的生命追求和青春激情,在有限的古代女性创作中,真正涉及爱情的并不多。

李清照是一个特例,她毫无顾忌地大胆热情地书写着对爱情的追求和爱情生活的种种体验。她写少女对爱情的憧憬渴望:“和羞走,依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点绛唇》)她写初恋的矜持羞涩:“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浣溪沙》)她写新婚的幸福甜蜜:“理罢笙簧,却对菱花淡淡妆。绛绡缕薄冰肌莹,雪腻酥香。笑语檀郎,今夜纱橱枕簟凉。”(《丑奴儿》)她写伉俪小别的相思离愁:“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她写爱侣早逝的悲凉凄绝:“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孤雁儿》)这些词作,连篇痴语,满怀至情,自然率真,体现出女性纯真细腻的灵光。

李清照具有极强的自我意识,她自觉地接受了她的性别,从女性的感觉和需要出发,以独特的女性视角叙写了爱情生活的全过程。这使得她的词与一般“男子而作闺音”的艳情词截然不同。后者大多还停留。

在浅层地对女性容貌服饰以及居住环境的描写,或者借男女之情写君臣之意,抒发男性创作者自己的胸中块垒,即使某些优秀之作能曲尽人意地摹写女性的情感世界,终归隔了一层,不像李清照以我手写我情自然真切。但是李清照的这些爱情词却引起了男性世界的震惊,他们一面不得不认可她出众的才华,说她:“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若 本朝妇人,当推文采第一。”⑨ 一面又诋毁她:“轻巧尖新,姿态百出。闾巷荒淫之语,肆意落笔。自古缙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无顾藉也。”[10]这种批评显然不是针对语言而是因为李清照的词违背了封建规范,冒犯了当时的禁区——爱情。

在这个意义上看,李清照的爱情词冲破的不仅是对女性的禁锢,还有时代的藩篱,因此不独在宋代,在整个古代文学史上亦很罕见。

三,女性视角的再一个特点是深藏在女性外衣里的阳刚之气和忧国忧民的大我意识。

如果说同时代的男性词人通过直接描写历史事件、直接抒发政治豪情来反映时代风云,李清照则以女性固有的细腻敏感的视角,深刻地感知和记录了离乱中的人们特别是女性的情感波动和心灵创伤,间接反映了时代苦难。

当然,李清照的女性视角是在宋朝特定历史条件和环境下的观察人生和社会的方式,必然带有其时代和历史的局限性。但是她这种视角毕竟让我们看到了传统女性对自身和所处环境的审视,看到了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曙光。

1、刚健洒脱的阳刚之气

后期的李清照由于生活环境的变迁,历经了国破、家亡、夫死的苦难。凄凉的身世深刻地影响了她的思想,她的创作风格突变。“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菩萨蛮》)。“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武陵春》)。“冷冷 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等的作品不仅反映个人的不幸,而且带有 深沉的家国之痛,将个人的不幸与国难家仇联系起来,委婉凄戚,孤独愁闷。将自我触目惊心的感受化做让人痛绝的篇章,字字肺腑,句句铿锵。其中不 乏充满遒劲豪逸的阳刚之气的作品。如《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 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作表现了她的自信自负,然而在李清照所处的那个时代,女子即便满腹经纶,那又有什么用呢?既不能报国也不能卫家,就连“甘心老是乡”的生活也由不得自己。李清照又是一个具有极高爱国热忱的女子,看到山河破碎,朝廷不思收复中原,她忧心如焚。她以女子的身份、柔中带刚的品性向蹂躏女子权利的 封建制度发出最震撼的呼吁。对于人生,她拿张良、韩信、屈原、项羽自比,从大处落笔谈生论死,胸襟洒脱,俊爽刚健,充溢着弱女子身上浓烈的阳刚之气,表现了与众不同的清醒的性别平等意识。

2、忧国忧民的大我意识

“落日熔金,暮云合壁,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永遇乐》)。这是李清照晚年名作,面对元宵之夜,昔日汴州元宵盛况立刻现在眼前。看如今,自己流落异乡,面目憔悴,两鬓苍白,哪里还有心思观灯赏 景。词人通过今昔盛衰的对比,将故国之思与自身之痛联系起来,使读者清晰地看到词人不是带着惋惜、艳羡的心情帘下拾笑,而是在咀嚼国破家亡的苦涩悲凉。她晚年的词作,非常具体、生动地反映了她精神生活的变化。

李清照作为封建社会的文化女性,她把触觉伸向广阔的社会,直面社会,靠着自己敏锐的细腻观察和深厚精湛的艺术造诣,用文学语言反映宋代上层 社会、民族关系和阶级矛盾,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关注国事、具有炽热爱 国情怀的文化淑女的精神世界。这种精神,不仅是当时封建社会生活准则和 狭隘生活天地里的一般女子所不具备的,就是在当今社会也同样有着积极健 康的意义。综上所述,李清照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个文化女性,能够重视自我,发抒 女子的真性情,以人性中爱情至上的女性情结和为争取女性精神解放的抗争 精神,蔑视封建社会的重重枷锁,投奔自然,直面社会,是难能可贵的,在 她心灵深处闪烁着爱国热情的积极精神和女性性别意识为后人所称道,其“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高尚情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为国捐躯。今天,重温李清照的文学作品,仍然觉得李清照人格魅力光彩照人,与众不同。

出处:张江龙【论李清照词中所表现出的女性意识】

王玉玲【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李清照的诗词文】

朱淑真:

出处:刘伟【试论朱淑真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作为一个女性作家,朱淑真有着不同于男性的女性特质。从其作品看,她对情爱的大胆追求和不顾一切的叛逆行为,显示出朱淑真自我意识、平等意识的觉醒。同时,朱淑真还以独特的女性视角、以女性 笔调书写女性情感,表现出女性的深层意识和情感体验,这些都共同构成了作品强烈的女性意识。

在宋代著名女词人中,除李清照被李调元《雨村词话》赞为“易安在宋诸媛中,自卓然一家,不在秦

七、黄九之下”外,还有被吴衡照《莲子居词话》卷二誉扬为与李清照“均善于言情” 瞄】的朱淑真。她不仅在被称为“诗余”的词中,而且在被尊为正统的诗中大量而集中地描写自己独特的爱情经历和婚姻生活,向世人袒露那一片隐秘的内心世界。同时 她又与那些浸透了对男性的依附意识的女性不 同,她的作品表现出强烈的女性意识。

1.在封建时代,女子没有独立的人格,大多数女性对自己的人生命运逆来顺受,男尊女卑的思想紧紧地捆住了她们的手脚,“三从四德”的封建 礼教在很大程度上渗透到她们的意识深处,因而屈从于命运的安排。但朱淑真却不愿听凭命运的摆布,她要冲破藩篱,挣脱枷锁,唱出自己的心声。她对情爱的大胆追求,体现出她的平等意识。

朱淑真自小聪慧过人,才色双绝,工诗词,擅书画,通音律,年少时同其他怀春的少女一样 憧憬过自己的白马王子,可现实中的她却嫁了一个不解风情的俗吏。婚后她的感情生活极不如意,终日抑郁寡欢。朱淑真的部分作品后来被魏仲恭辑集起来,名之以《断肠集》,并在其序中说朱“天姿秀发,性灵钟慧,出言吐旬,有奇男子之所不如,虽欲掩其名,不可得耳。”朱淑真的《断肠集》中大部分是她对爱情婚姻的描写。她的家境优裕,从小受文学艺术的熏陶,终日赏花弄月,赋诗抚琴,过着天真烂漫的少女生活,在诗中她塑造的开朗活泼的少女形象充满了青 春的活力和对理想爱情的憧憬。

如:《暑月独眠》: 写初夏的一个中午,女诗人在自己的闺阁沙帐内解却红裙睡在凉凉的竹席上,帐外香炉上已燃起了缕缕烟雾,帐内的少女肌肤上散发出荷花般的清香,写出了少女悠闲的生活。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闺中少女午睡图。“解却红裙”、“冰肌生汗”这对封建 礼教的规范是多么勇敢的挑战与蔑视,是多少男性作家所欲言又止的领域。又如《探梅》: 温温天气似春和,试探寒梅已满坡。笑折一枝插鬓翼,问人潇洒似谁么。这首诗写出了青春觉醒的少女的浪漫情怀,暖暖的冬日到郊外游览,此时怒放的梅花已漫山遍野,欣喜之情难抑,顺手摘下一枝插在头上,问同游者潇洒的样子象哪个,其深层的希望是谁有我潇洒。满山春色浸染着女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自信,盎然的春意激起了情窦初开的少女对爱情的朦胧期 成年后多情敏感,富于幻想的她本想找一位能诗善赋、才貌双全的夫婿,能够“分付萧郎万首诗”(《秋日偶成》)的佳偶。可惜她这样一位有才情又有高度文学修养的女子,不幸生于封建礼 教趋于严酷的宋代,在婚姻上所适非偶,演出了 一幕“鸥鹭鸳鸯作一池,须知羽翼不相宜”(《愁怀》)的悲剧婚姻。这种身不由己的婚姻,是她的时代甚至整个封建社会几乎所有女性概不能免的。尽管朱淑真努力过、抗争过,然又如何能“免俗”?在那个时代,女子谈情说爱被视为不守妇道,有失闺范而遭斥责。如李清照,她真诚地抒写夫妻之爱与两地相思,被王灼说成是“闾巷荒淫之语,肆意落笔。更何况朱淑真是描写婚外之情,怎能被时人甚或后人所包容、所理解。然而朱淑真毕竟是一个浪漫的诗人,她没有像封建时代的大多数女子那样逆来顺受,满足于锦衣玉 食的物质生活,而是争取人格独立平等,当渴慕 己久的爱情到来之时她紧紧抓住,为了爱,她已不计后果,她用那充满灵气的笔勇敢地谱写了一曲爱情赞歌。

如《清平乐夏日游湖》: 恼烟撩露,留我须臾住。携手藕花湖上路,一霎黄梅细雨。娇痴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怀。最是分携时候,归来懒傍妆台。这首词写一对相恋情人幽会的过程。在含烟带雨的黄梅季节,相约来到湖边手牵手漫步欣赏 湖中的荷花,无意中下起了细雨,于是来到密叶遮雨的层林深处,此时女主人公无限娇媚、不顾羞怯地倒入情人怀抱,如醉如痴地享受两情相悦的幸福。相聚是短暂的,离别使人无奈,因而她说“归来懒傍妆台”。这令道学家黯然失色的诗句 正是朱淑真无视礼教约束的直抒胸臆之作。她的“娇痴不怕人猜”,对那世俗的眼光、森严的礼教 藩篱,全部置之不顾,任凭爱的火焰燃烧,在燃 烧中实现自己的审美理想,升华人生的价值。在 强调男女授受不亲的社会,她的这种大胆不顾一切的爱,可谓惊世骇俗。

正如缪钺先生在《论朱淑真生活年代及其<断肠词>》中说:“中国古代女子在作品中倾吐爱情,以民歌最为大胆。„„至于有文化教养之女子,大都是出以含蓄蕴藉之笔法,像朱淑真《清平乐》词这种毫无顾忌而大胆倾吐者,可谓绝无仅有。”中国封建时代的婚姻是由双方的阶级地位而缔结的婚姻,即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朱淑真在这种情况下由父母做主,与她根本不爱的陌生俗吏结婚。

不幸的婚姻使她陷人了极度的痛苦之中,她需要的是达到心灵共识与默契的真爱,而不是婚姻的形式,她大声地宣称“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 舞秋风”。(《黄花》)这是何等决绝的态度!分明是对封建礼教的大胆蔑视。正因为她对爱有着如此强烈、坚决、不隐忍、不苟合的态度,才能在理学渐 炽的宋代与丈夫离异而归家。魏仲恭的《断肠集序》 中隐晦的暗示了她的结局:“其死也,不能葬骨于地 九泉寂寞之滨”,可知她是投水而死,而其非正常死亡又与她的感情生活有极大的关系,既然与情人不能终成“眷属”,既然与丈夫不能沟通,她便选择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道路,这显示了 她超拔的独立个性与主体意识。

2.总而言之,诗词是表达一个人思想感情的最佳方式。虽然朱淑真的身世比较隐晦,但她的诗词作品却较清晰地向我们展示了一系列以“自我”为中心的女性形象,我们更能从中感受到作为一个受尽挫折却依然勇于追求爱情的女人 对于命运的抗争,以及她在抗争中所体现的觉醒的女性自我意识。

针对当时女子备受歧视的不合理现实和“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腐儒谬说,诗人大胆地提出抗砚非吾事,锈折金针却有功。”(《自责二首》),诗人自我反省、自我审视,对自己舞文弄墨,吟风咏月作自我批评,自我否定,实际是正话反说,对封建礼教强加于妇女的束缚提出严厉抨击。从诗中可见,诗人当时对自己的境遇有清醒的认识,她知道当时社会,女子只能“锈折金针”,“翰墨文章之能,非妇人女子之事”,但是,“性之所好,情之所钟,不觉自鸣耳。”(《掬水月在手》序)因此,诗人要“磨穿铁砚”,饱读诗书,吟风咏月。《自责》诗,表面上是诗人责备自己的忏悔之诗,实际是“他责”,责备现实社会的不公,愤怒地谴责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摧残,语意曲折,含有鄙夷 愤怨之情。这些诗句富有个性,表明了朱淑真对封建礼教的蔑视,对精神自由的自觉追求,表现 了诗人敢爱敢怨敢恨的形象。

词格即人格,诗品即人品。许多托物言志的作品也都表现了朱淑真高洁不同俗流的品质。她在《代谢人见惠墨竹》中云:“纷纷桃李皆凡俗,四时之中 唯有竹。”在《对竹一绝》中云:“百竿高节拂云齐,千亩谁人羡谓溪,燕雀漫教来唧噪,虚心终待凤凰 栖。”道出了作者不羡桃李妖艳色,不随俗流的雅洁 高远之志。再看《菩萨蛮木樨》:“也无梅柳新标 格,也无桃李妖娆色。一味恼人香,群芳怎敢当。情知天上种,飘落深岩洞,不管月宫寒,将枝比并 看。”桂花虽然没有梅花柳絮的标格,也没有桃李的妖娆,但若论芬芳馥郁,百花群中却无与伦比,桂花之所以芳香无比,乃因为是从月宫“飘落深岩洞”的“天上种”,岂凡间俗花可比?这就曲折委婉地表现了在险恶污浊的环境中,作者孤芳自赏、超凡脱 俗的品格。朱淑真的诗歌中还洋溢着超越一般女性的生命意识:鸿鹄之志。鸿鹄之志在男权社会中多为士人学子的专利,而朱淑真却渴望打破社会施于女性身、上的封闭式的精神束缚,积极地实现自己的理想。她的《春日亭上观鱼》写得气凌霄汉:春暖长江水正清,洋洋得意漾波生。她也希望能象须眉男子那样能有机会发挥一己之才,成就经天纬地之大事,实现自己的抱负与价值。

此外,朱淑真还非常关注现实和历史,尽管诗人对自己的婚姻家庭极为不满,但她不只是一个沉浸在个人家庭生活不幸之中的弱女子,其感情和视野并没有完全囿于家庭生活的圈子,其心灵也未完全被个人的不幸所淹没,诗人非常关怀同情农民的命运。如《喜雨》一诗,当诗人看到“赤日炎炎烧八荒,田中无雨苗半黄”时,内心焦急万分,迫切地希望天能下雨;而“六月青天降甘雨”、“高田低 田尽沾泽,农喜禾无枯槁伤”时,她又为“九州尽解焦熬苦”而欣喜万分,全诗充满对农民的同情。而《苦热闻农夫语有感》一诗则展现了一幅农民抗 旱救灾,与大自然搏斗的图景,农民冒三伏暑热,喉咙焦干,洒着汗血,竭力车水救田,播种耕耘。诗人非常关心社会和农民,看到饥渴焦急的农民面 对着“云霓不至空白忙”的现实,唱出了们恨不抬头向天哭”的悲歌,诗人则怀着激愤的心情质问“纶巾羽扇”的富家子弟,“田中青稻半黄槁,安坐高堂知不知?”另外在《咏史》中,对项羽、韩信、张良等历史人物用时代的眼光也给予了评价,才华胆识超人,气势恢宏。

朱淑真个性中有柔亦有刚,刚柔相济,形成了她复杂的有多方面秉赋和丰富内涵的具象,展示了传统中国文化所造就的典型女性心态及囿于 这种文化而产生的认识上的超越一对于朱淑真 来说就是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3在中国文学史上,以女性作为描写对象的诗文很多,但男性作家写女性、多以旁观者的态度模拟女子情态,有的甚至是带着玩赏的心态去描写女性的音容体态;有的则是借用描写女性命运喻君臣之遇,以表达自己仕途坎坷、官场失意。即使是那些真正为女子代言、反映她们的痛苦、同情她们的不幸的作品,也因为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视角不同,感受力也就不一样。“男子作闺 音”,总不免有隔靴搔痒之感。比较来说,在女性作者的作品里,女子的心 态、情绪显现出另一种意义,那就是,它不再是作者对独立于自己之外的客体的主观描摹和表现,而是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作者自身形象、自身情感的直接外化。在这一点上,朱淑真是有代表封建时代的妇女,由于长期受礼教束缚,以“三从四德”为行为规范,思想上产生了很强的依赖性。自然而然地,她们把男子奉为生命的主宰,于是形成了一种合理定势。实际上,多数古代女作家早已习惯于用男性世界的道德标准和伦 理观念去感知一切,在封建正统思想和礼教的重压之下,即使有所不满,也只敢“怨”而不怒,发出委婉的哀怨之声。朱淑真则打破了男性作家的话语和声情,采用第一人称的“我手写我心”,以女性意识表现生活,在作品中表现出自己独特 的生活视角,渗透自己的感情色彩,让真我与艺术契合,展现其女性风情。从女性视角看,朱淑真因其女性意识觉醒得 早,个人生活又有诸多磨难,使她能以女性的敏 感、细腻和灵气去观察生活,因而在抒写自己对生 活的认识和感受上,有着女性作家特有的口吻声情,作品中人物情态的生动,心理层次的深细都是男性 作家无法企及的。这种表现手法,遍及朱淑真所有的作品。

如《菩萨蛮》帏寂寞无人伴。愁闷一番新,双蛾只旧颦。起来临绣户,时有疏萤度。多谢月相怜,今霄不忍圆。”这 是作者抒发孤寂情怀,思念情侣之作。月圆人圆,生活幸福美好;月圆人不圆,乃人生之缺陷,面对 孤苦无伴的词人,连月亮都不忍心团圆!只有寂寞 深闺无人倾诉的女词人,才能有如此敏锐的体察和 如此深细的感触。又如《画眉》诗:“晓来偶意画愁 眉,种种新妆试略施。堪笑时人争仿佛,满城将谓 是时宜。”初看诗题,以男性的思维定势,很可能认 为女主人公成为“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般的 慵懒佳人,情节或为由笑问“画眉深浅入时无”所 演化来的充满调笑的闺房之类„„。读尽全诗却出 人意料,诗中的主人公竟是一个闲极无聊、略带顽 皮、蛮有思致、颇具个性的鲜活女子。这皆因男女 作者的不同视角、不同侧重所致。

此外,从审美感受来看,朱淑真的作品也表现出鲜明的女性特点。如《谒金门》:“春已半,触目 此情无限。十二栏择闭倚遍,愁来天不管。好是风和日暖,输与莺莺燕,满院落花帘不卷,断肠芳草远。”春天,总是和人的青春联系在一起的,对于整日整年被锁在闺阁庭院的女词人来说更是如此。大自然的每一细微变化,每一轻微律动,都会在词人内心引起回应和共振,目睹成双成对的莺燕,满院的飞花落红,“触目此情无限”,体现了女词人艺术 感受的细腻绵长,具有女词人独特的口吻声情,全词充溢着难以排遣的愁绪。总之,朱淑真以女性笔调书写女性情感,充分表现了女性生命意识复苏所 带来的女性的深层意识和情感体验。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朱淑真对情爱的大胆追求、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独特的女性视角构成了作品强烈的女性意识。朱淑真在女性普遍迷失了自我的时候,冲破男权社会的种种藩篱,站出来大声地呐喊,以清醒的女性意识向世人宣称自己是作为有内感受的活生生的人的存在,而不是一个玩物和被观赏者,在后人面前展示了一个深沉的女性世界,在中国女性中是尤为可贵的,可以说朱淑真是充分体现了古代女性文学特色的女作家之 一,在文学史上有特殊的地位。

⑴子衿:周代读书人的服装。子,男子的美称,这里即指“你”。衿:即襟,衣领。⑵嗣(yí)音:传音讯。嗣,通“贻”,给、寄的意思。⑶佩:这里指系佩玉的绶带。

⑷挑(táo)兮达(tà)兮:独自走来走去的样子。

⑸城阙:城门两边的观楼。[2]

此诗写单相思,描写一个女子思念她的心上人。每当看到颜色青青的东西,女子就会想起心上人青青的衣领和青青的佩玉。于是她登上城门楼,就是想看见心上人的踪影。如果有一天看不见,她便觉得如隔三月。全诗充分描写了女子单相思的心理活动,维肖维妙,而且意境很美,是一首难得的优美的情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描写相思之情的经典之作,其中“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更是千古名句

白头吟,塑造了一个个性爽朗,感情强烈的女性形象。同时表达了失去爱情的悲愤和对于真正纯真爱情的渴望,以及肯定真挚专一的爱情态度,贬责喜新厌旧,半途相弃的行为。

爱情应该像山上的雪一般纯洁,像云间月亮一样光明。听说你怀有二心,所以来与你决裂。今日犹如最后的聚会,明日便将分手沟头。我缓缓的移动脚步沿沟走去,过去的生活宛如沟水东流,一去不返。当初我毅然离家随君远去,就不像一般女孩凄凄啼哭。满以为嫁了一个情意专心的称心郎,可以相爱到老永远幸福了。男女情投意合就像钓竿那样轻细柔长,鱼儿那样活波可爱。男子应当以情意为重,失去了真诚的爱情是任何钱财珍宝都无法补偿的。[1]相传司马相如在事业上获得稍许成就后,产生了纳妾之意,给妻子送了一份十三字书,卓文君倍感伤怀,便回了这封著名的《怨郎诗》

春天百花盛开,争奇斗艳,绚烂的色彩掩盖了素洁的颜色.琴声依旧在奏响,但已经不是原来的人在弹奏了.锦江中有相伴游泳的鸳鸯,汉宫中有交援伸展的枝条。他们都不曾离弃伴侣。

慨叹世上的人,却迷惑于美色,喜新厌旧。朱弦断,知音绝。明镜缺,夫妻分。朝露晞,缘分尽。芳时歇,人分离。

白头吟,伤离别。希望您吃的好好的不要挂念我。

对着浩浩荡荡的锦水发誓,从今以后和你永远诀别

司马相如飞黄腾达后,渐渐耽于逸乐、日日周旋在脂粉堆里,直至欲纳茂陵女子为妾。在锦衣玉食之时弃糟糠而慕少艾时,”使得司马相如大为不忍,想到了当年的患难相随,将卓文君接到自己身边。

第二篇:朱淑真《阿那曲》原文及赏析

阿那曲

朱淑真

梦回酒醒春愁怯。宝鸭烟销香未歇。

薄衾无奈五更寒,杜鹃叫落西楼月。

赏析:

清代舒梦兰(字白香)选辑了从盛唐至清初绵延一千年之间词坛上共五十多位名家的词作计一百首,其中就有朱淑真的作品,并注明朱淑真“幼警慧;善读书,工诗,风流蕴藉”。为了证明朱淑真词艺高妙,还从前人的笔记文学中详引了一段故事,大意是曾有人“扶乩”时,朱淑真阴灵为之“乩书”成“《浣溪纱》一阕”,以及“转眼已无桃李,又见荼蘼绽蕊。偶尔话三生,不觉日移阶晷。去矣去矣,叹惜春光似水”的词作。“扶乩”云云,当然不必确信;所书之“叹惜春光”的词作,倒颇符合这女词人的特有情愫和颖异风格。现在评析的这首《阿那曲》即为女词人的优秀代表作。

首句“梦回……”,“梦回”是从梦中醒来。全句是唱叹抒情主人以酒浇愁朦胧入睡,但好梦不成,而不久即被惊醒;而惊醒后因春愁难遣以至心绪更加忐忑不安。读到此句,人们自然会联想到南唐中主李璟《摊破浣溪沙》中的那个名句“细雨梦回鸡塞远”,这句词曾受到王安石的赞赏,也曾受到王国维的贬抑。说它好,好在生动、形象地刻画了思妇对远人的深沉思念。朱淑真顺手牵用又巧作改饰,将旧句之秋凉易为新句之“春愁”,使它更贴合女词人的独特情性。春天本是“芳草”“和气”,“柳眼藏娇”(连同下面所引,均为朱淑真吟咏春景的诗句)的大好季节,曾以“莺唇小巧轻烟里,蝶翅轻便细雨中”的如画美致焕发人们“聊把新诗记风景,休嗟万事转头空”的生活热情。然而,由于人世的多艰,迫使女词人在见春,感春时反而既愁闷又畏怯。这样,这句词就包熔了更丰厚的人生内涵和更深广的思想底蕴,从而更耐人咀嚼和寻味。接着写那铸制成宝鸭形的铜炉(用以熏香,取暖)内,香料(“烟”)经燃烧已熄灭而香气却还在室内弥漫。这就既绘影绘形地描摹了女词人的室内情景,又功到自然地暗示了女词人方才睡梦之浅短,因为炉中香料是居室主人刚刚入睡后才熄灭的,那“烟”已消而香仍在,可见时间之短、空间之窄,益显女词人愁思之深、愁绪之激。春夜睡眠无需厚衾,“薄衾”本来足可御寒。然而现在却无可奈何于五更天的寒气侵袭。人之畏寒,正是人之体质羸弱、形单身瘦的换笔形容;而人之所以弱不禁风,则又缘于愁思郁结,苦梦难遣。唐人戴叔伦就有过“金鸭香销欲断魂,梨花春雨掩重门”的意境。读至此,人们自然又联想到南唐后主李煜《浪淘沙》的名句“罗衾不耐五更寒”。那个饱有才气却不幸论为亡国之君的悲悒之句早已传响人口,所以女词人亦随手借用,可以因熟生热,迅速唤起人们的心理共识和感情共鸣,且又精巧地把“罗衾”改为“薄衾”,删汰了原句的庸俗富贵气而代之以更具常人生活实感的形态,从而使词句平添了现实人生的朴素意味。虽只一字之变,竟有点铁生金之妙。“无奈”亦比“不耐”更富有生活的质感和情味。抒情主人愁思萦怀幽绪缈缈,于春夜的阵阵寒气中拥衾独卧却辗转难眠,直至明月西沉、东方欲曙……。偏在这怫郁凄楚的境界中竟又传来杜鹃鸟的声声悲鸣。杜鹃又名杜宇、杜魄、子规。据晋·阚骃《十洲志》等记载,古时蜀国国王名杜宇,号望帝,后来让国出走,时值二月,子鹃鸟鸣,蜀人怀之,因呼鹃为杜鹃;或说杜宇之魂化为子规鸟,故称为杜魄,悲啼以至口中流血,因此古代文学常借以刻画悲苦境界。如《唐诗纪事》中引有“望乡台上秦人去,学射山中杜魄哀”,白居易有“杜鹃啼血猿哀鸣”;后人还有“杜鹃啼落桃花月,血染枝头恨心长”的佳句,可以参照比较,共赏艺术家刻镂形象时遣词句的审美技巧。

本词于首句点示一个“愁”字为题旨,但“愁”毕竟是心灵中的隐在意绪,究竟怎么个“愁”法,“愁”成什么形态呢?朱淑真深懂艺术之壶奥,于是随后铺排出富有典型意蕴的一组情境,以具象显示抽象,用实境表现心境,从而把人引进她的艺术氛围之中,令人如见其状、如闻其声,乃至感同身受地为之一洒同情之泪。这就昭示人们:诗词之美,美在艺术家创造的富有魅力的意境。所以王国维论词时说:“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诚哉斯言!

第三篇:朱淑真诗词意象及其女性意识浅析

朱淑真诗词意象及其女性意识浅析

摘要

作为与李清照齐名的女词人,朱淑真的诗词成就引人注目。她用诗词记录了曲折悲惨的人生,也用诗词展现了她的不屈与抗争。她作品中饱含深情的意象刻画了她的心路历程。本文试图通过对她诗词意象和女性意识的浅析还原她的前世今生。

关键词 朱淑真,诗词,意象,女性意识

目录

一、朱淑真生平和作品概述„„„„„„„„„„„„„„4

二、朱淑真的文坛地位有待持公证正„„„„„„„„„„4

三、朱淑真诗词意象概述„„„„„„„„„„„„„„„4

四、朱淑真诗词中的女性意识„„„„„„„„„„„„„5

(一)敏感纤弱的爱情主题„„„„„„„„„„„„„ 5

(二)执着不屈的反叛精神„„„„„„„„„„„„„ 5

五、从多变的意象看朱淑真的心态„„„„„„„„„„ 6

(一)供厨不虑食无钱——闺秀生涯„„„„„„„„„ 6

(二)分付萧郎万首诗——粉嫩初恋„„„„„„„„„ 7

(三)良辰美景具成恨——婚姻生活„„„„„„„„„ 7

(四)从宦东西不自由——漂泊游离„„„„„„„„„ 8

(五)鸥鹭鸳鸯不相宜——分居生活„„„„„„„„„ 8

(六)至死不渝叙旧情——情曝摧伤„„„„„„„„„ 9

六、结语„„„„„„„„„„„„„„„„„„„„„ 9 参考文献„„„„„„„„„„„„„„„„„„„„„ 9

“独行独坐,独唱独酬还独卧”朱淑真就像她的号那样“幽栖”于岁月长河的一隅,寂无声息,婉丽孤绝。数百年封建礼教的严厉苛责和贬损妄图将这位孤高坚毅的才女埋没于时光深处,可历史不会忘记冲破重重藩篱,书写女性性灵的她。虽然如今朱淑真仍不如李清照那样声名煊赫,但可喜的是越来越多的文学爱好者尝试走进她的万世凄凉,体会其间发自女性内心无助而又强烈的呼喊。

一、朱淑真生平和作品概述

朱淑真,号“幽栖居士”,祖籍歙州(今安徽歙县)。(1)朱淑真生活于南宋初年莺歌燕舞的都城临安。她出生于中等官宦家庭,早年受过良好的教育,“幼警慧,善读书,工诗,风流蕴藉”。(2)度过天真烂漫的少女生活后,她奉父母之命嫁给一个俗吏,丈夫不解风情,她知音难觅,婚姻生活痛苦不堪,只能将满心的忧愤寄意于诗词。中年时期抑郁投水而亡,诗稿被父母焚毁。经后人搜集,传世有诗集《断肠集》、词集《断肠词》等,共诗337首,词33首。

二、朱淑真的文坛地位有待持公证正

“断肠集里断肠泪,苦涩之中苦涩味”。朱淑真作为苦命的闺阁女子的一员诉说深切的愁情怨恨。刻骨铭心,错综复杂的“愁”赋予她的作品无限的感染力。但由于她的身世之谜,婚姻不幸,思想叛逆和创作偏离正统,使她在其后很长时间里鲜为人知。随着近年来人们对她研究的升温,这位闺中之秀的艺术魅力正在得到更多的肯定。她的作品极具代表性,她的文学成就不容忽视。诚如香港学者黄嫣梨所说的那样“对于这位女诗人、女词人,除了同情她的《断肠》情怀,赞赏她的横溢天才外,还要探隐索微,持公证正,给予她在我国文坛上应得的地位和评价。”(3)

三、朱淑真诗词意象概述

传统社会的积淀使得男权之上,女子只能生活于闺阁后院,即使是内心再丰盈的女性所留恋关照的也只能局限于以庭院为主的狭窄空间。她的诗词意象较为单一。结合孔祥云在其硕士论文中的统计,笔者经过计算概括了较为常用的意象数据:

植物类:与梅相关40次(其中梅28次,梅花4次);与柳相关34次(其中柳10次);与竹相关13次(其中竹7次);与草相关10次(其中芳草7次);海棠10次;与荷相关7次(其中荷5次);梨花5次;

动物类:与燕相关18次;与莺相关18次(其中莺9次);与蝶相关13次(蝶8次)

四时类:与风相关24次;与雨相关46次;与秋相关14次;与月相关14次;与春相关12次;雪10次;

建筑类:与楼相关9次;与窗相关9次 器物类:与灯烛相关9次。

(1)孔祥云,《千声落叶断肠听》,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4月,第1页第1行;(2)(宋)郑元佐注;冀勤辑校,《朱淑真集注》,中华书局出版,2008年1月,第1页;(3)王臣,《荼蘼花间惹尘埃》,辽宁教育出版社,2010年6月,第3页第15-19行;

在朱淑真近400首的作品里,许多意象多次重复,它们穿插于这位绝世才女不幸的情感经历之间,因而同一意象尽显多重色彩。“梅”的礼赞生命或孤傲高洁;“柳”的轻柔温婉或离别缠绵;围绕“春”有少女的闲适,有少妇的哀怨;通过“月”寄爱情梦,抒相思愁;“莺莺燕燕”带来过春的气息也舞出了爱的孤独;“楼”“阁”“窗”“栏”蕴藏过憧憬希望也伴随着沉郁感伤。这些意象不是作为单独的客体存在,也不似宫体诗的咏物自娱,而是朱淑真细腻情感和内心呼喊的载体。

四、朱淑真诗词中的女性意识

(一)敏感纤弱的爱情主题

自此朱淑真的《断肠集》问世,人们对于其人其作的褒贬就纷至沓来,期间的贬抑之词更是比比皆是。在今天的社会里,我们当然首先可以摒弃董毂在《碧里杂存卷上》里的论断“自汉以下,女子能诗文者,若唐山夫人、曹大家,立言垂训,词古学正,不可尚已;蔡文姬、李易安,失节可议;薛涛倚门之流,又无足言;朱淑真者,伤于悲怨,亦非良妇;窦滔亦笃于情者耳,此外不多见矣。”这是男性批评家为了抹杀女性在历史文坛上的地位而作的曲解。但是对于朱淑真诗词立意风格的批评也不容忽视。如“出于小听挟慧,拘于气习之陋,而未适乎情性之正”,“笔墨狼籍,苦不易读”,“伤于悲怨”,“出笔明畅而少深思”,“遣语容易也”,“闺阁之习”,“浅弱”,等等。(4)相比于在政坛、文坛上叱咤风云的男性,相对于他们崇尚的“典雅、高古、温和敦厚”,相形于他们孜孜以求的作品的深广的社会生活和深刻的社会意义,朱淑真诗词的主题的确单纯――反映缠绵痛苦的爱情生活,风格确属单一――始终萦绕着肝肠寸断的愁情。但这绝不足以动摇她在词坛上的地位,相反这更奠定了她作为女性词人坐标的基础。以衡量男性词作的标准来评价女性词人的作品结果当然是否定的。父系文化系统下的女性无法接触到男性所能触及的视野;社会责任、历史担当的大门对她们无疑是紧闭的。当她们将所能见到想到的一切以她们的细腻,纤弱,深婉的特色尽情展现的时候,难道还要用男性的制约,男性的评判来横加指责吗?

朱淑真只是用她特有的方式来抒发她心中千言万语,或许她当时远未考虑到她的这一家之言已将几千年来压抑着的女性意识以敏感的性灵结合如火的激情的形式冲击了男性文学的思维定势。

(二)执着不屈的反叛精神

谈到朱淑真的女性意识,除了她诗词特有的女性的口吻声情,更为现代女性 称道的是她朦胧的觉醒意识,是对封建礼教的质疑和挑战,是她对悲剧命运的不屈与抗争。从“烟愁露泣”(《清平乐》)(5)的悲哀到 “深院重关春寂寂”(《浣溪沙》)(6)的压抑;从“杨花搅乱少年心,怕雨愁风用意深。休与酒杯浑不管,纵教天气作春阴”(《又绝句》)(7)的骄横到“东君负我春三月,我负东君三月春”(《问春古律》)(8)的不羁;朱淑真将心中太多的不被理解的苦,太深的难

(4)胡元翎,《男性诗论与女性诗人的“隔”——朱淑真研究中的一个问题》,《求是学刊》1998年第2期,第80页第12-13行;

(5)-(8)王臣,《荼蘼花间惹尘埃》,辽宁教育出版社,2010年6月,分别为附录第58,61,2,3页;

以割舍的情化作被世俗所不容的叛逆。

闺中时她就大胆的有了心仪的对象:“初学双鬟学画眉,未知心事属他谁?待到满抱中秋月,分付萧郎万首诗。”(《秋日偶成》)(9);“尽是刘郎手自栽,刘郎去后几番开。东君有意来相顾,蛱蝶无情更不来。”(《窗西桃花盛开》)(10)。嫁给粗鄙浅陋的俗吏后,她对丈夫的不满溢于言表:“轻圆绝胜鸡头肉,滑腻偏宜蟹眼汤。纵可风流无处说,已输汤饼试何郎。”(《圆子》)(11);“鸥鹭鸳鸯作一池,须知羽翼不相宜,东君不与花为主,何似休生连理枝。”(《愁怀》)(12)。面对痛苦的婚姻,她断然与丈夫分居并追求真爱,演绎了惹人非议的婚外情:“妇人虽软眼,泪不等闲流,我因无好况,挥断五湖秋。”(《秋日述怀》)(13);“恼烟撩露,留我须臾住。携手藕花湖上路,一霎黄梅细雨。娇痴不怕人猜,和夜睡倒人怀。最是分携时候,归来懒傍妆台。”(《清平乐·夏日游湖》)(14)。

她对浪漫爱情的执着追求,她对流言蜚语的无所顾忌,是多少封建牢笼下的女性从未想过的,或是她们即便敢想也断不敢做的壮举。

五、从多变的意象看朱淑真的心态

朱淑真心中复杂的情感欲宣泄而出,于是她的所见皆带上了浓重主观色彩,汇聚于笔下形成了她为数不多但变化多端、含蓄蕴藉、令人回味无穷的诗词意象。细数她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她的诗词意象与她渐醒的女性意识融会贯通、浑然一体。

(一)供厨不虑食无钱——闺秀生涯

“拨闷喜陪尊有酒,供厨不虑食无钱。”《江上阻风》(15)

朱淑真出生于中上层的官宦家庭,自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加之天性聪颖,年少时才华横溢又天真活泼。这一时期她作品的意象轻快明丽,不似后来的沉重抑郁。

先来看她诗词中常见的“春”:“春巷夭桃吐绛英,春衣初试薄罗轻。风和烟暖燕巢成。小院湘帘闲不卷,曲房朱户闷长扃。恼人光景又清明。”《浣溪沙·清明》(16)。看夭桃吐蕊,试薄罗轻衫,眼前风和日丽,春燕筑巢,词人心中荡漾着对春的生机的欣喜。尽管她也怪“曲房朱户闷长扃”,“恼人光景又清明”,但这正体现了她留恋春光,陶醉春色的小女儿心情。此时的春带着淡淡的闲愁,安逸,平静。这位待字闺中的少女在满怀期待地静候她的未来人生。

她诗词中的“东风”意象此时与“春”意象发生重合。“柳丝拂拂弄东风,日色春容一样同。嫩草破烟开秀绿,小桃和露拆香红。” 《春日杂书十首》其二(17)。期间的“东风”应该就是“春光”“春色”的意思。

“园林经腊正凋残,独尔花开烂漫鲜。借间陇梅知幸否,得陪春卉共时妍。”《腊月踯躅一枝独开》(18)。梅花盛开在腊月,严冬中的腊梅没有给人傲霜雪的寒,却让作者想到了梅花是春的使者,预示着春的脚步渐近,诗人心中的春也渐近了。

(9)-(18)王臣,《荼蘼花间惹尘埃》,辽宁教育出版社,2010年6月,分别为附录第20,12,30,27,20,58,43,56,5,44页;

这段时期朱淑真用敏感的女儿心体察着闺阁中的四时光景与花草树木。正如 她的年纪处于人生的春季,她的内心深处无不涌动着春的盎然。于是她诗词的很多意象,不论是春天的风还是冬天的梅都折射着如少女恋春般的欣喜。当然,年少的朱淑真也表现出不同于平常女子的用词的洒脱。“夏日初长候,风棂暑夕眠。衣轻香汗透,睡重翠鬟偏。颦绿攒眉小,啼红上脸鲜。起来无个事,纤手弄清泉。”《夏枕自咏》(19)。“淡红衫子透肌肤,夏日初长水阁虚。独自凭栏无个事,水风凉处读文书。”《夏日游水阁》(20)。“衣轻香汗透”,“淡红衫子透肌肤”透露出她用词的大胆,“起来无个事,纤手弄清泉”“水风凉处读文书”又显示了她志趣的非凡。

(二)分付萧郎万首诗——粉嫩初恋

“初合双鬟学画眉,未知心事属他谁?待将中秋抱满月,分付萧郎万首诗。”《秋日偶成》(21)

仔细揣摩此时的朱淑真似乎已心有所属。

“尽是刘郎手自栽,刘郎去后几番开。东君有意来相顾,蛱蝶无情更不来。”《西窗桃花盛开》(22)这是朱淑真追求恋爱自由的心声。这位英俊潇洒的青年敲开了朱淑真少女的心扉,带给她无限美好的希望,但也使她从此开始了一生与封建伦理道德观念的斗争。屈原改定的《九歌》中有《东君》一篇,其间“东君”指日神,而宋代以丈夫为日,妻子为月。朱淑真以“东君”借喻自己的意中人,似乎已把他当作夫君。“东君”的意象以这种内涵出现有很多诗词:“春心自得东君意,远胜玄都觀里桃”《杏花》(23);“举杯无语送春归,分付东君欲去时”《暮春三首》(24)。

“温温天气似春和,试探寒梅已满坡,笑折一支插云鬓,问人潇洒似谁么?”《探梅》(25)在这首充满生活情趣的小诗里,在温暖如春的氛围下,折寒梅插于云鬓,笑问身边人潇洒似谁?寒梅虽然开在冬季,但戴在发间令诗人心中春意浓浓。俏皮,活泼,又于字里行间洋溢着幸福,满足于对青春的赞美。“待将满抱中秋月,分付萧郎万首诗。”本段初提到的这首《秋日偶成》中圆月升华为追求美满情感的心理期待,诗作将朱淑真心中对月圆人合的憧憬完美展现。在如诗如画的中秋之夜,和心中的萧郎谈论诗文,花前月下,恩爱浪漫。传统的女性婚姻应为家族利益服务的观点丝毫不能渗入这甜蜜的画面,取而代之的是婚姻应建立在夫妻精神契合的基础上的认知。

在当时的环境下,女子的婚姻由家长做主,一旦发现闺中女子自由恋爱,对于其本人或是家族都是不光彩的事件,但这时的朱淑真开始大胆地享受爱情。同是闺中生活,与

(一)不同的是:她的愉悦心情不再是因为泛泛的春光,而是都有了明确的对象。无论是暗喻情人的“东君”、传情达意的“寒梅”还是寄意美满的“圆月”,都因为那个人的存在,她的生活才缤纷多彩,幸福甜美。从这些

诗中我们可以想见朱淑真追求的理想的婚姻生活与她追求这样的生活的尝

(19)-(25)王臣,《荼蘼花间惹尘埃》,辽宁教育出版社,2010年6月,分别为附录第36,36,20,12,12,7,41页

试。她心中所向的婚姻是建立在共同的志趣爱好的基础上的,一起赋诗写词,一起赏花弄月。

(三)良辰美景具成恨——婚姻生活 “苦没心情只爱眠,梦魂还又到愁边。旧家庭院春长锁,今夜楼台月正圆。凤带空垂云锦帐,兽炉闲爇水沉烟。良辰美景俱成恨,莫明新年与旧年。” 《诉愁 》(26)。

命运没有像垂青李清照那样眷顾朱淑真,纵然她与初恋情人情投意合,但最终她还是尊父母之命嫁于一个追名逐利的俗吏。如陈霆在《渚山堂词话》所说:“朱淑真才色冠一时,然所适非偶,故形之于篇章,往往多怨恨之句。”(27)

在婚姻的初期,她也尝试着接受她的丈夫,但她的努力被冰冷的现实无情地击破。丈夫不解风情的庸俗和她与有情人难成眷属的苦楚,从根本上扼杀了她的热情。她所剩的只有在深深庭院中写诗作词,排遣她的悲伤,痛苦与哀怨。

她婚后的词作哀凄怨婉,忧恨重重。此时即便是原先生机盎然的“春”也带着沉重的寂寞萧瑟之感。极具代表性的是《减字木兰花·春怨》:“独行独坐,独唱独酬还独卧。伫立伤神,无奈春寒著摸人。此情谁见,泪洗残妆无一半。愁病相仍,剔尽寒灯梦不成。”(28)春带给她的不再是快乐,而是料峭的春寒。侵入作者心中的寒意通过连用5个“独”字加以渲染,使得顾影自怜的凄婉情态醺意阑珊。愁病交加,寒夜难眠,嚣张的孤独如同剧毒一般要耗尽这女子的神思。春从未有过这般令人窒息的寒,故而作者只能怨,怨春还是怨人,自不待言。

面对曾经给予她活力的春,而今的她除了怨甚至还有了恨。“客里逢春想恨浓,故园花木梦魂同。”(《春色有怀》)(29)“春来春去几经过,不似今年恨最多。”(《春日杂书十首》其一)(30)“暗把后期随处记,闲将清恨倩诗嘲。”(《恨春五首》其三)(31)。“风劲云浓,暮寒无奈侵罗幕。髻鬟斜掠。呵手梅妆薄。少饮清欢,银烛花频落。恁萧索。春工已觉。点破香梅萼。”《点绛唇(冬)》(32)冬日里女子用炉取暖,可暖炉再暖,终究暖不了女子彻寒的心坎。她抬起双手微微呵气,却不知自己髻鬟斜掠梅妆薄,朱颜惨白。还是回屋饮酒,等酒意融了心头的怨愁,只怕那枝头的梅苞也已散发幽香,春工复动的日子也就不远了。虽然也是梅动暗香,春工已觉,但令读者回味的仍是坠在蚀骨之寒里的女子内心那一波又一波的孤独流转。

“独宿广寒多少恨,一时分付我心头”《秋夜闻雨三首》(其二)(33)月的寒意穿透本能的感知刺痛主体的内心。孤独袭来,覆没她,弄伤她,击垮她,她的心理底线崩塌后,郁积的情感再次宣泄。

(26),(28)—(31),(33)王臣,《荼蘼花间惹尘埃》,辽宁教育出版社,2010年6月,分别为附录第27,57,4,5,7,17页;

(27)陈霆,《渚山堂词话》,香港商务印书馆,1961年,第13页.(32)王臣,《荼蘼花间惹尘埃》,辽宁教育出版社,2010年6月,第75页;

如果不是文学史书清清楚楚的记载,没有人会把上面的这些诗词与

(一)(二)里那个阳光、活泼、无畏的少女相联系。春不再令人活力四射,梅不再令人联想到春,而月更是洗脱了团圆的喜气,散发着窒息的寒光。一场封建婚姻,让爱的理想破灭了,爱的追求失败了。这个曾经那么勇敢的女子此时犹疑在寂寞和孤独里,她的世界由色彩缤纷到暗淡无光。她内心想做些什么,但她又能做些什么或是她还没想到能做些什么。诗词成了她唯一的派遣的工具,所有的意象渗透着冰冷的寒意。

(四)从宦东西不自由——漂泊游离

“从宦东西不自由,亲帏千里泪长流。已无鸿雁传家信,更被杜鹃追客愁。月落鸟歌空美景,花光柳影漫盈眸;高楼惆怅凭栏久,心逐白云南向浮。”《春日书怀 》(34)

据诸多史料记载,朱淑真曾随夫宦游,常年颠簸在外。由于山水阻隔,她与双亲手足久失联络,身边的丈夫在情感上又形同陌路,这极大程度上加深了她孤独。

在这首《春日书怀 》里,月落鸟歌,花光柳影的春景浸透了她的思亲之愁。在那段流离的日子里,她时常登高远眺,凭栏惆怅。尽管父母做主的婚姻如此不幸,孝女的天性使她不会迁恨于父母。她明白错不在父母,而在这个悲剧的时代。她还是深深地依恋、挂念着双亲。

(五)鸥鹭鸳鸯不相宜——分居生活

“鸥鹭鸳鸯作一池,须知羽翼不相宜,东君不与花为主,何似休生连理枝。”《愁怀》(35)

诗中形象的比喻写出了自己与丈夫的不相容。她用诗词发出对包办婚姻的质疑与抗议,对无爱婚姻的反抗与控诉。随着与丈夫关系的日趋恶化,在丈夫终日在外寻欢作乐之后,朱淑真面对名存实亡的婚姻终于愤然决绝。“妇人虽软眼,泪不等闲流,我因无好况,挥断五湖秋。” 《秋日述怀》(36)“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黄花》)(37)

不论是为她选错丈夫的父母,还是她所嫁的丈夫,都不是她仇恨的真正对象,她真正恨的是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残害、扭曲。“作恶东风特地寒”、“寒食不多时,几日东风恶”、“一天飞絮东风恶”。她已经不再把“东风”与带来勃勃生机的司春之神相联系,她将愁情恨意转嫁于“东风”,将其作为封建礼教的象征而厉声喝骂。

“梅花恣逞春情性,不管风姨号令严”(《雪二首》)(38),她似乎向整个封建礼教宣战,什么三从四德,什么三纲五常,她将自己幻化为傲立霜雪的梅,誓言她将不畏一切,坚守她的高洁品格与情感。

《中秋夜不见月》:“不许蟾蜍此夜明,始知天意是无情。何当拨去闲云雾,放出光辉万里清。”(39)她在指斥天地的无情,召唤吞云吐月超自然神力的同

(34)—(39)王臣,《荼蘼花间惹尘埃》,辽宁教育出版社,2010年6月,分别为附录第33,27,20,51,23,38页;

时渴求突破困境获得理想的情感。她要冲决现实羁绊,开辟一方情感的净地。

痛定思痛她不再徘徊于孤寂间,她与生俱来的坚毅使她选择反抗。不仅是分 居,她更要将一腔愤怒发泄于将她陷入愁苦深渊的封建礼教。她的诗词意象成了她愤恨的载体:她要向“恶”“东风”宣战,要以梅花傲霜雪的姿态向社会宣战,要借用超自然力向云雾和天意宣战。她的反叛精神此时达到高潮。

(六)至死不渝叙旧情——情曝摧伤

在桑濮之行被暴露,遭到夫家严厉苛刻的限制后,她曾到一个寺庵暂住。但她命有大劫,她依然不能渡过内心执念的坎。大约于宋孝宗淳熙七年(公元1180年)左右,朱淑真投水而死。

六、结语

女性一生的愁情怨恨在中国古代是普遍的,但能像朱淑真那样对其从深的层面上有所揭示,在中国古代文坛上却是罕见的。走入这本《断肠集》,穿梭在变换的意象间,流连于她用泪水浇筑的,痛苦而觉醒、短暂而辉煌的一生,是如此的感伤与震撼。她的大胆与执着造成了她被世俗所不容的不幸,而她的大胆与执着也造就了她为世人所称道的成就。

飞蛾扑火,烟花焚城,在爱里遗世孤立地趟过了滚滚红尘,她留给人们无尽的遐思。

参考文献: 1.黄嫣梨:《朱淑真研究》,上海三联书店,1992年4月出版; 2.唐圭璋等:《唐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年12月出版; 3.(宋)郑元佐注;冀勤辑校:《朱淑真集注》,中华书局,2008年12月出版; 4.孔祥云:《千声落叶断肠听》,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4月出版; 5.王臣:《荼蘼花间惹尘埃》,辽宁教育出版社,2010年6月出版; 6.胡元翎:《论朱淑真诗词的女性特色》,《文学遗产》,1998年第2期; 7.胡元翎:《男性诗论与女性诗人的“隔”——朱淑真研究中的一个问题》,《求是学刊》1998年第2期; 8.夏向军:《朱淑真诗词中“东风”、“东君”意象探究》,《大众文艺》(理论),2005年第5期; 9.魏玉莲:《论朱淑真诗词中月亮的情感内涵》,《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1期,第31卷(11期)。10.李广宽:《论朱淑真诗词的女性意识》,《长城》2011年第1期;

第四篇:李清照与酒

李清照与酒

中国古代的文人更是对酒情有独钟,可以说是无酒不成诗了。李白: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陆游:百岁光阴半归酒,一生事业略存诗;还有宋代范仲淹的“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成了古今多少人在饮酒时所追求的境界„„陶渊明、杜甫、李白、韩愈、李贺一个个都是酒中豪杰„..然最引人瞩目的应是李清照了―――一个女酒仙。

我们在仔细的品味了李清照这位中国古代著名女词人的词作后,会猛然发现,她的一大部分词中都充满浓郁的酒香,有的淡饮,有的浓醉;有的乘兴而作,有的引恨而为。

李清照所处的北宋,正处于向衰败转型时期,她的青年时代是在北宋相对统一的政治局面中度过的。但在公元1127年,也就是历史上称为“靖康之难”的这一年,李清照开始南下逃难,从此展转奔波大半生。这使得她对国家的感情是爱恨交织,再加上后来父亲被诬、丈夫遇难,更使她在精神上受到极大的打击,她也只能经常借酒浇愁。

李清照的一生以“南渡”(即“靖康之难”)为转折点,而她的词及词中所写的酒的含义也因此分为两个阶段。在这里,我就简单的从“南渡之前”和“南渡之后”这两个部分对其加以分析。

“南渡之前”以酒调味

“南渡之前”这段时间是李清照一生中相对快乐的时光,她经历了少女的天真、美满的婚姻,与兄弟姐妹比诗作画,与丈夫赵明诚饮酒赏花、恩爱有加,生活相当闲适、风雅。此时,她没少饮酒,如“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这是写“她与姐妹们驾舟出游,在溪亭一边饮酒,一边欣赏优美的自然风光,后来醉的厉害,竟不认得回家的路了。”此时的饮酒是亲情的体现,更显出李清照与兄弟姐妹之间浓浓的情谊。

李清照十八岁时与赵明诚结婚,他们是一对志同道合、意趣相投的夫妇。他们都爱好文艺,且都喜欢研究整理金石书画。赵明诚对李清照理解有加,在饮酒方面非但不加阻止,而且还常与她共饮,有时带她参加亲戚的宴会,如“金兽倒,拼了尽烛,不管黄昏。”(《庆清朝慢·禁帷低张》)这正是他们当时饮酒生活的写照;有时陪她到郊外春游喝酒,如“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这写出了他们一起赏梅饮酒的乐趣,无不洋溢着轻松活泼的气氛,更显他们夫妻恩爱、生活幸福。这一首首饮酒之词,都是他们爱情的见证。

虽然这段时间李清照的过的比较闲暇,但生活总会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夫妻之间难免有分离的时刻。婚后两年,赵明诚出仕,少则小别数月,多则一年半载,时间即使比较短,却也时常牵动李清照的离愁别绪,为了减轻自己的孤独感,她也只能用酒来稍稍的抚慰自己,如“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此诗既是作于丈夫外出的时刻,它抒发了李清照的相思之苦及急切盼望丈夫归来一起饮酒赏梅的心情,这仅仅是“小酌”,她有时也喝的烂醉,如“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了一夜,“残酒”还未消,可见其醉之深,同时也更加体现了她思夫的情感,当然,这个时候,她也给丈夫写了不少充满离愁别绪的词,词中也不乏有饮酒之句,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是写她对菊孤饮,思夫之情油然而生。

再后来,大约是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的秋天,赵明诚出守莱州(今山东掖县),李清照随往,这时,姐妹之情难以割舍,她的姐妹送她送了一程又一程,好容易才分手,可她的心里一直充满着惜别伤离的情绪,因而李清照写出了“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这样的名句,意思是:“连续饮酒,忘记了酒盏的深浅。”以此把别时的情绪、途中的怀念和别后的希冀委婉的写了出来,一层深似一层,而酒在此处无疑是沟通姐妹感情的最佳物质。

南渡之前,尽管由于不息的竞争、宦海的风云,给她的本家和夫家都罩上了一层阴影,但总体而言,她这时期的生活还是比较稳定、充满快乐的。虽常常饮酒,也仅仅是调节情绪罢了,而且很多次都是怀着愉快的心情而饮的,酒只是作为她幸福生活的调味剂,更添幸福情趣。

南渡之后以酒作伴

南渡之后是李清照词作创作的高峰时期,随着形势的发展和她生活的变化,其词无论是反映现实的广度和深度,还是艺术概括的高度,都有显著的变化、发展和提高。这个时期,国破家亡之痛,思乡怀旧之情,感叹身世之悲,零落辗转之苦,以及对死去丈夫的深切怀念,使李清照的生活更依赖于酒,以酒来麻醉自己,以酒来提高自己的创作思维,就成了李清照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伴侣。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在这短短的四句话中,蕴涵着多么深沉的故土沦亡的悲痛和纯真挚着的爱国深情啊!只有也只能是在醉了之后,才会忘记故乡,这是何等 的痛苦啊!如果没有酒,作者的痛苦怎会因麻醉而减少呢?

赵明诚之死,对李清照又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李清照痛不欲生,精神几经崩溃,“薄衣初试,绿蚁新尝。”(《 行香子·天与秋光》)作者在“新尝”“绿蚁”后,又想起了与丈夫举杯共饮的欢乐时光,从而支撑着作者继续生活下去。由此可知,酒已成了李清照的精神支柱,成了自己与丈夫心灵沟通的源泉。

当然,这个时期,李清照的作品更多是写颠沛流离的凄惨境遇,感叹身世的愁苦心情。她除了过着流亡的生活之外,还受到了一连串特殊事故的打击:丈夫死后,她又被诬告通敌;多年收集的金石字画也荡然无存;饱受漂泊之苦,又遭后夫虐待。残酷的现实,苦难的遭遇,悲惨的命运,使她这位老年孀妇陷入极度的愁苦之中,然而此时她的代表作《声声慢·寻寻觅觅》仍旧能寻到酒的影子:“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到了这个时候,李清照仍旧难以丢掉酒,而此句以她女性特有的细腻感情,悱?动人的笔触,抒发了词人历尽沧桑、饱经忧患的无限哀愁。由此可见,酒贯穿于作者的一生。

李清照的一生少不了酒,没有酒来替她排犹解愁,她可能要少活两年、五年、十年,甚至于更长。那么,对于她晚年的作品,我们岂不是要看不到了,这又该是多大的损失哪?有人说李清照是个女酒鬼,我是极力反对的,而且我也替这个人悲哀,能说出此话的人一定不了解李清照,仅凭几首词中所包含的几个酒字就枉下定论,根本没有理解李词的意境。李清照是一个悲剧人物,如果能真正的了解她一生的悲惨经历,我想这说她是酒鬼的人就会感到羞愧了。

酒在李清照的词作中具有独特的艺术美,也正是这词中之酒,才使李词的内容更加空灵,更具韵味,也更易表现她的情绪。

(原作者:两袖清风,转贴是略作改动)

关注楼主收藏转发

1#作者:栀子与邦德

回复日期:2006-3-18 11:24:00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2#作者:栀子与邦德

回复日期:2006-3-18 11:25:00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3#作者:栀子与邦德

回复日期:2006-3-18 11:26:00

浣溪沙

莫许杯深琥珀浓,未成沈醉意先融,疏钟己应晚来风。

瑞脑香消魂梦断,辟寒金小髻鬟松,醒时空对烛花红。

4#作者:栀子与邦德

回复日期:2006-3-18 11:27:00

菩萨蛮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

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

忘了除非醉。

沈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5#作者:栀子与邦德

回复日期:2006-3-18 11:28:00

诉衷情

夜来沈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

酒醒熏破春睡,梦断不成归。

人悄悄,月依依,翠帘垂。

更挪残蕊,更拈馀香,更得些时。

6#作者:栀子与邦德

回复日期:2006-3-18 11:29:00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後,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7#作者:栀子与邦德

回复日期:2006-3-18 11:30:00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8#作者:栀子与邦德

回复日期:2006-3-18 11:31:00

蝶恋花

暖日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

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

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欹,枕损钗头凤。

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翦灯花弄。

9#作者:栀子与邦德

回复日期:2006-3-18 11:32:00

凤凰台上忆吹箫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

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

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

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

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

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

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

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10#作者:栀子与邦德

回复日期:2006-3-18 11:33:00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1#作者:曼曼200

4回复日期:2006-3-18 14:06:00

怎一个、愁字了得

12#作者:王克林

回复日期:2006-3-20 7:42:00

:)

13#作者:关山来客

回复日期:2006-3-27 0:42:00

酒是一种信仰

14#作者:江南梦断

回复日期:2006-3-29 21:04:00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才女李清照与酒

词爱好者,很多人都喜欢李白的《将进酒》中的:“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李白斗酒诗百篇,也为大众和影视创作为诗作者所传颂和钟爱。

而作为中国古代女诗人魁首的李清照,爱酒之深,堪与李白同列。在李清照的诗词作品中,关于饮酒,醉酒,病酒的诗词,多达几十篇,并随着其身世的不断变化,而多姿多彩的。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入,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如梦令》是李清照早期的诗词作品。这首诗表现的是少女时代的李清照天真活泼贪玩的女儿憨态。

在嫁与赵明诚之后,一对文学造诣深厚的夫妇琴瑟合鸣的夫妻生活,在李清照的笔尖流淌。此时在李清照词中的酒,也平添了一份温馨和浪漫,如《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诉衷情》:夜来沈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酒醒熏破春睡,梦断不成归。人悄悄,月依依,翠帘垂。更挪残蕊,更拈馀香,更得些时。

这时的李清照是幸福的,也是放纵的,酒已经不仅仅是到了不识归路的程度,而是升华到了宿醉不醒的程度了。

在一年的重阳节,李清照填了一阕《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首词的愁与闷,是李清照在向远在外地赵明诚表达的思念。而东篱把酒是在暗示远在外地的赵明诚,进行他们夫妻在家时经常做的诗词咏颂。

赵明诚接到这阕词后,遂闭门三日,填了五十阕,然后他把这含有李清照作品的五十余阕,拿去给好友陆德夫品评。陆德夫玩诵再三,以为有三句最佳:“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此后,李清照与赵明诚或合或离,在她的诗词里,合则有唱和之美,思乡之苦,离则有相思之苦。然而无论是合或离,这酒都不曾片刻丢弃。下面就是李清照在其诗文里提到酒甚至醉酒的词:

1.《浣溪沙》 莫许杯深琥珀浓,未成沈醉意先融,疏钟己应晚来风。瑞脑香消魂梦断,辟寒金小髻鬟松,醒时空对烛花红。

2.《菩萨蛮》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沈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3.《好事近》 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长记海棠开後,正是伤春时节。酒阑歌罢玉尊空,青缸暗明灭。魂梦不堪幽怨,更一声啼鴂。

4.《清平乐》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挪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5.《鹧鸪天》 寒日萧萧上锁窗,梧桐应恨夜来霜。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6.《蝶恋花》 暖日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欹,枕损钗头凤。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翦灯花弄。

7.《蝶恋花 昌乐馆寄姊妹》 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人道山长水又断,潇潇微雨闻孤馆。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8.《蝶恋花 上巳召亲族》 永夜恹恹欢意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为报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随意杯盘虽草草,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人似春将老。

9.《渔家傲》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10.《念奴娇 春情》 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栏干慵倚。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日高烟

敛,更看今日晴未?

11.《行香子》 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近重阳。薄衣初试,绿蚁新尝,渐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黄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那堪永夜,明月空床。闻砧声捣,蛩声细,漏声长。

12.《殢人娇 後亭梅开有感》 玉瘦香浓,檀深雪散,今年恨探梅又晚。江楼楚馆,云间水远。清昼永,凭栏翠帘低卷。坐上客来,尊前酒满,歌声共水流云断。南枝可插,更须频剪,莫待西楼,数声羌管。

13.《多丽 咏白菊》 小楼寒,夜长帘幕低垂。恨潇潇、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肌。也不似、贵妃醉脸,也不似、孙寿愁眉。韩令偷香,徐娘傅粉,莫将比拟未新奇,细看取、屈平陶令,风韵正相宜。微风起,清芬酝藉,不减酴醿。渐秋阑,雪清玉瘦,向人无限依依。似愁凝、汉阜解佩,似泪洒、纨扇题诗。朗月清风,浓烟暗雨,天教憔悴瘦芳姿。纵爱惜、不知从此,留得几多时。人情好,何须更忆,泽畔东篱。

这些作品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而李清照对饮酒各种趣味的深刻体会,使得酒成为了她日常生活中,用以排愁解闷的消遣。中国历代诗坛上,即使是男性作家中,有清照这般好酒的,恐也只有李白苏轼可与之媲美。

而到了建炎三年,赵明诚病死于南京,当时李清照四十七岁。在兵荒马乱中,李清照逃难到台州找她的弟弟李迒,从此姊弟二人相依为命的生活在一起。至此以后,李清照的作品中饱含了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对死去丈夫的怀念,离乱中的颠沛奔波之苦。和对故乡沦陷的感慨。

此时的李清照,对酒更到了嗜酒如命的程度,而那首千古传唱的《声声慢》,就是最好的注解,酒不仅要喝,还要多喝,才能够麻痹她的思念与痛苦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此时的酒,唯有凄凉之意。在另外两首词里又表达了酒醉后的李清照对于故乡和过去生活的怀念。

《永遇乐》 落日熔金, 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 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 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 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 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 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 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 听人笑语.《凤凰台上忆吹箫》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

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这些融和着家国之变、时代 沧桑的悲慨之曲,是李清照坎坷生涯、悲剧人生、灾难时代的映现。她晚年流浪江南,死时大约七十多岁。三

她的词流传至今不足六十首,仅五十首多点,而其中与酒能搭上边的有其下26首:

1、《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次句便称“浓睡不消残酒”,可谓厉害吧,喝了那么多的酒,美美睡上一晚,第二天醒来时还隐隐头痛。我想男人酒喝多了也仅不过如此,又知道这首词是她早期作品确实的说是新婚前后或少女时代的作品。

2、《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中的“沉醉不知归路”,你看都醉到不知该怎么回家,跌跌撞撞,以至后来划舟误入荷花丛中,惊起一滩沙鸥飞起。这首词则是她少女时代的作品,如果说是婚后的作品,那她的行为就更为大胆,这种女人放在今天,谁能管得住,只有她管你的份,而决没有管她的份。她简直就是通了诗文的王熙凤似人物,那把男人放在眼里。在这不得不说起,我迷恋李清照的原因。初二年,老师讲解完此词后,我的心就开始砰砰跳:喝醉了酒的小姑娘家,还把船划到荷花丛中,太可怕了,里面不是有蛇吗?天还快黑了,怎能找到回家的路?天哪!还扑沙沙飞起一群苍鹭来,是我肯定会放声哭出来。就这么为她担心着,直至到上了高中。当领略到李清照词中那种永恒的魅力时,今生今世就再出不来了!

3、《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中“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绿蚁就是酒,她一边喝着酒与大家或丈夫在赏梅,还时兴起吟词一首,多浪漫多风雅的生活。她写梅又是如此的冰洁纯粹——“玉人浴出新妆洗”。没有美酒,这首咏梅词说不准还写不出来呢!

4、《庆清朝慢·禁幄低张》结拍三句“金尊倒,拼了尽烛,不管黄昏。”,她又是在狂喝酒的情形下写咏芍药的词(一称咏牡丹,我看应更似咏芍药。),而且是什么都不管,管它时间晚不晚,喝,不管黄昏,不管回不回家,就要喝个痛快。这种性格的女人,基本都会把男人整死掉!她名流千古,却是以世间所有的男儿低头做代价。把她迎娶回家,有什么好,男女地位就得改写了!

5、《念奴娇·萧条庭院》中“险韵读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这里的“扶头酒醒”有两种解释,一种为喝了扶头酒,醒来。一种为酒醒后扶头的姿态。反正无论那种解释,这句话都是:李清照酒喝太多了醉粘粘地醒过来的意思。她是一个人在家,一边喝酒一边写险韵诗(不好押韵的诗,如„黑‟这样的韵脚,人就称其为险韵,不容易押的贴切),还嫌没事干,东瞧西睇,什么“日高烟敛,更看今日睛未。”,睛天后,一定得去游玩一番才成。难怪赵明诚遇见此等事,就称苦也!老赵在今天也算是个高级知识分子,可与他老婆相比,那差之太多,一个是超级式轰动式的人物,一个仅收藏家而已,真可谓不相配,也只能说他俩的结合是勉强啦。只不过,当时赵明诚家境比李清照家好,不然李清照怎可嫁入赵家,又知道李父与赵父可是政敌。

6、《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中有“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之句,不用说了吧,持酒赏菊,而丈夫不在家,故才有“人比黄花瘦”之语。而赵明诚这个傻蛋笨到忘食寝者三日作词五十阙欲与李清照比高下,其友“(陆)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明诚诘之,曰:„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政易安作也。”(伊世珍的《瑯懁(女字旁,代)

记》卷中引《外传》),酒后之作令丈夫难堪之极,颜面尽失,洵成为千古佳话,李清照的佳话,赵明诚的笑话。

7、《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上阙结拍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李清照是说,近来我消瘦了,不是酒喝多了,也不是悲秋引起的,言外之意,你快点回来,别在外头七搞八搞,让我担心死了,人可瘦了不少。想想,这句词里她虽然没有直写到喝酒,但却表明了她可是常常借酒释愁的啊!

8、《殢人娇·玉瘦香浓》中“坐上客来,尊中洒满。”,这回她赏梅可约了同伴了,一边喝酒一边互吐苦水,丈夫不知干什么去了,叫我当怨妇了,想得美,听歌饮酒自个快活去,反正你在外头也是花天酒地,谁都管不了谁。故结句才有“莫直待西楼,数声羌管。”之语。

9、《蝶恋花·暖雨睛风初破冻》中“酒意诗情谁与共?”,你看又是老公不在家,一个人喝得醉头昏脑的,连相思泪都有了,哎赵明诚死那里去呢?教人“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这一次喝不太多,故半夜还能挑灯花玩玩,老公这次回家又一定得给他点颜色瞧瞧,嘿还以老娘是吃素不成。

10、《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中“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这下可不得了,与姊妹送别,竟喝到连谁酒斟多都不知道了,可见姐妹情深。虽然这不见得是李清照亲姐妹至少这是她较亲近或很好的表姐妹或堂姐妹们或许是要好的诗朋酒侣。至此可见一斑了吧,这位女中文杰的酒量可不一般哟,下文还有呢!

11、《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中“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小酌点,不要喝太多,赶快来喝点小酒,明天风来了,红梅花便纷纷落地无踪了,趁今天心情好时,赏梅小饮一伙儿吧。好小资的生活,着实令人羡慕!

12、《好事近·风定落花深》中“酒阑歌罢玉尊空,青缸暗明灭。”一边唱(或听别人唱)一边喝,歌尽酒也喝完了,时间也晚了,烛火已摇摇欲熄。春天时,她也得喝喝酒,不喝是不能伤春的。

13、《诉衷情·夜来沉醉卸妆迟》的开句,又是喝到很晚才回家,而且还是喝了很多酒。难以想象啊,简直就是男人婆一个,又会喝又会写又会骂又有思想,这样的人生在那个年代都是超女。

14、《浣溪沙·莫许怀深琥珀浓》的第二句“未成沉醉意先融”,看来她打算把自己灌醉了!

15、《蝶恋花·永夜恹恹欢意少》下半阙“随意杯盘虽草草,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醉莫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她在上巳节(三月上旬或三月三日)宴亲族,这回她肯定也喝了不少,不然四十多岁的人还插花扮少女状,这首充满着爱国情思的词以醉后的态度来写实,真是不易啊。据我所研究这是她在南京时写下,她婆婆死在南京,可能这次酒宴和老夫人死祭有关。

16、《转调满庭芳》有这句来“不怕风狂雨骤,恰才称煮酒残花。”,在喝酒时忘却国破家亡之痛,哎年青时老公不在身边喝酒,可如今一个人了更与酒分不了家,能忘怀?除非醉!总之一个人就要喝它几杯。

17、《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不是写道:“酒阑更喜团茶苦。”用茶来解酒,是我国百姓千百年来的心得。故乡已远,用酒还是无法忘记啊!该死的就是无能的统治者赵构,害得人有家不能回,男人们都不管事了,女人们还能做什么?象李清照头脑如此清醒的杰出人物,只能用酒来麻醉思乡之情了。当读到“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时,都不能

自己,好一个忧国忧民的士大夫人物!她是女人耶,男人都死光光了?国破家亡,还直把杭州当汴州,那时代的投降派,令千古后的男人们集体蒙羞。

20、《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这首词不用再多说了吧!当你们看到“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之句,有何感想呢?

21、《忆秦娥·临高阁》有这“断香残酒情怀恶”之语,又是喝得差不多了开始大发牢骚,开骂男人不是东西,不夺回国土之类的高论。我辈无言以对!虽然她为千年前古人。此情此意,令人沉重,无法开心起来。

22、《青玉案·征鞍不见邯郸路》这是首姐弟别离词,“明窗小酌,暗灯清话,最好留连处。”暮年相逢,感慨深且多矣!饮点小酒叙叙旧,谈些感慨的话题,再诵读自己近年的佳作,怎么都令人感慨万千,不落泪能现实乎?

23、《声声慢·寻寻觅觅》谁都会知道她写过“三怀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这两句词,国破家亡的情思,已完会不是几杯酒可以解决掉,是万种愁千种恨交织啊,“怎一个愁字了得”!她在这篇绝世名篇里还不忘酒的存在,这么嗜酒,非常人所及,更不要说是深闺的女人们,故后来的绝大多人都教女儿们不能学李清照,不然男女早就平等了。

24、《永遇乐·落日熔金》中她提到谢绝了朋友的邀请,这些是什么样的朋友?原来是“酒朋诗侣”一起饮酒作诗的高官们眷属。你还能说她是不喝酒?有戒酒过?不,她从来没有与酒分手过,酒是她最爱。

25、《怨王孙·梦断漏悄》第二句便是“愁浓酒恼”,她的愁与酒是紧密联系在一起,一旦心情不爽她就得去喝酒。她就这样的人,看你怎么办。

26、《木兰花令·沉水香消人悄悄》下阙的开句“金尊莫诉连壶倒”好爽啊,丈夫又远行,心里真不舒服,喝个够,看来明诚对她是一点办法也没有。她总要找个借口来喝几杯,而且又把一壶酒都喝光!有些吓人哦。在这里特定又说明一下,为什么《玉楼春》字式与《木兰花令》一样,而不把两首词用同一种词牌。因为在宋代这两个词牌在声调上有高低之分,唱起来是不一样的,而不是一词牌多名的现象,这一定要分清楚。就比如《转调满庭芳》与《满庭芳》句式完全相同,可大家还是不能把这两个词牌当作同一个词牌来认识。但是话得说回来,大至在李清照之后,词曲失传,南宋后期的词其实都是按式填句,只有老姜的词还有点可唱名堂,那时候起的各种词只要是句式一样就可以归入同一词牌中,因为那些词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词了。有些论家以为南宋词成就更高,那是完全错误的事,那时期的词与词本义开始背弛而去,故不能高谈什么南宋爱国词有什么可取的思想价值和高度的艺术成就,那仅会给后人留下笑柄。

第五篇:李煜与李清照

李煜与李清照,一为亡国之君,一为旷代才女,却同为婉约派,同是词史上的一流大家,两人有着许多的共同之处。古人云:“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二李并称,极受推崇。

在我看来,李煜与李清照最大的共同点在于,他们人生的经历和词的创作都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都是在经历了家破国亡的苦痛之后,才登上词的艺术巅峰,走上了词史上一流大家的位置的。

先看李煜。

李煜(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史称李后主。宋太祖建隆二年(961),煜继父位为南唐国主,奉宋正朔,开宝八年(975),城破被俘,押赴汴京,封违命侯。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七夕,赐牵机药,中毒而死。

李煜工书善画,洞晓音律。前期与大、小周后感情甚笃,生活奢靡,常形之于吟咏。作为南唐的国君,生活相当豪华奢侈,词题材狭窄,无非是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离愁别绪。

亡国后,孤寂悲凉的处境,使他的词转向了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

从“红锦地衣”的南唐后主,到“故国不堪回首”的宋室囚徒,词人李煜天上地下的身世沦落以及内心“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的巨大沉痛,绝非常人所能体味。

李煜前期词作风格绮丽柔靡,还不脱“花间”习气。国亡后在“日夕只以眼泪洗面”的软禁生涯中,以一首首泣尽以血的绝唱,使亡国之君成为千古词坛的“南面王”。这些后期词作,多折射出词人内心巨大的亡国之痛,把传统诗歌里的那种个体间的离愁别恨升华为对故国家园的思念,凄凉悲壮,意境深远,为苏辛所谓的“豪放”派打下了伏笔。

其中最著名的是《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

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首词是李煜的绝笔词,当这曲《虞美人》写成之后,拿到七月七日他生日那夜,叫歌伎演唱,饮酒作乐,拨弦弄瑟,名声大振。宋太宗知道后,恨其剪不断理还乱的故国之思,一怒,赐与毒酒,用牵机药将他毒死。

也许是同情李煜的遭遇,也许是惋惜他的才华,所以就有前人叹息:“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于是就有今人假设历史:如果南唐后主李煜不当皇帝的话,他会怎样?言下之意,似乎李煜只是因为做了皇帝,他的艺术才华才遭到了浪费和毁灭,似乎李煜如果不当皇帝,他就会在文学史上留下更多的杰出作品。

但李煜如果真的不当皇帝的话,他可能会成为一个创作颇丰,并在文学史上有一席之地的词人,但他绝不会成为一个有着“词中之帝”美称的一流大词人的,他的词作,也绝不会成为脍炙人口、倾倒历代人的千古绝唱的。因为艺术创作,绝不仅仅靠天才,靠灵感,从某种意义上说,更要靠的是人生阅历的丰富与否,靠的是人生体验的深切与否。他当皇帝之前写的那些叙写宫廷豪华奢侈生活和男欢女爱之情的词作,又有几篇能称得上是“杰作佳构”的传世之作?又有哪一首能够和他做了亡国之君后表现深哀巨痛的血泪之作相媲美呢!而奠定他文学史上杰出地位的成就最高的词作,都是在他生命最后的二年多时间里创作的,如《虞美人》、《子夜歌》、《望江南》、《清平乐》、《浪淘沙》、《浪淘沙令》、《相见欢》等等,这些词作,无一不是抒写亡国之痛的血泪之作,也无一不是与他做皇帝的经历有关的。

可见,正是有了这一段“国中之帝”的惨绝经历,他才有可能成为风流一代的“词中之帝”,他才有可能给后代留下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千古传颂不衰的血泪文字,他短暂的一生才有可能在艺术上取得大成功。而这成功与失败,显然都与他当皇帝的命运息息相关,真是“成也皇帝,败也皇帝”。

王国维《人间词语》评曰:“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试想,如果没有囚禁的不幸,贬逐的悲哀,他又怎能“感慨遂深”“书之以血”?充其量也只能是继续写就“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的陈词滥调,又怎能成为一位承前启后、可追唐诗的大宗师?

再来看李清照,李清照的创作成就,毫不逊色于任何一位男性词人。宋代文人对李清照就已经拳拳服膺。王灼说:“若本朝妇人,(李清照)当推文采第一。”(《碧鸡漫志》卷二)历代众多心高气傲的文人墨客更是倾倒于她的卓越才华。清代执文坛牛耳者王士祯,也自豪地说:“张南湖论词派有二:一曰婉约,一曰豪放。仆谓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称首,皆吾济南人,难乎为继矣。”李清照俨然为婉约词的宗派大师。其他赞美之辞,比比皆是。

李清照以其天才的文学创作、无穷的艺术魅力,确立了自己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王僧保作《论词绝句》总结说:“易安才调美无伦,百代才人拜后尘。比似禅宗参实意,文殊女子定中身。”

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后期金兵入据中原,李清照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与李煜一样,李清照词的创作同样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她出生于贵族家庭,其父母能文善词。她十八岁便脱离了她的少女时代,和赵明诚结为连理,这算是她一生生活中最美满的时代,她的许多词有许多描写爱情,其中有描摹少女初恋和少妇生活的,也有撰写自己与丈夫离别的相思。由她的词“绛绡薄,水肌莹,雪腻酥香,笑语檀郎,今夜纱帱枕簟凉”(《采桑子》)“绣幕芙蓉一笑间,斜偎宝鸭依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綄溪纱》)“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等等可以看出。这样的描写,总是能够深深地烘托出少女的情致和心绪,这样的生活,可算是人生最美满的了。

李清照前期之词,主要通过闺中生活的写照,表现出她对幸福爱情的向往和追求和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靖康之难”后,除了与当时许多士大夫有着同样的流亡经历处,李清照的生活还发生了一连串特殊的不幸事故。先是丈夫病逝,接着便是被人认为有通敌之嫌。受此重重磨难,她的思想和健康受到了极大的威胁与摧残。国家的沦亡,民族的屈辱,生灵的涂炭,个体的不幸,这一系列的变故使李清照的后期之词在思想与风格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所以在她的后期作品普遍反映了一个知识分子的所见所闻所想:抗金愿望,乡都之念,身世之感。如以下一首词: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

这首词是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春天在金华写的。时值金兵进犯,她避难到金华,她那时已是51岁。我国的抒情词本来有各种各样的写法,但概括起来说,可大别为直抒胸臆的写法和曲折见意的写法。但李清照在宋代体现这个传统是独特的,她的抒情词所透露出来艺术力量是不可多得的。如上词的起句“风住尘香花已尽”仅仅七个字就为我们描绘出一个落红满地的凄凉环境。生活在这个环境的词人是“日晚倦梳头。”这说明,在这样一个凄凉的环境中,词人内心是充满愁苦的,而不只是空虚无聊了。再加上国破家亡,强敌当前,丈夫逝世,自己孤身飘零。“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这个有着满腹心事心酸重重的主人公其实就是作者本身。

纵观作为一代词宗李清照的一生,她前半生为喜,后半后为悲,像一条分水岭被划得清晰如水。她的词也应以她南渡人生的这条轨迹为界,分为前后二期,这样我们就更能清晰地看到李清照的抒情词里表现的各种抒情主人公形象。她前期人生得意,其词里的人物多有浪漫之情,且乐观向上,热烈。多是写在少女少妇的闰阁及爱情生活。后半期失意,其词里人物也多半是带着沉重的乡愁与破败之感。多抒写对国陷家亡的伤感之情及个人与社会的水火不容。

李清照个人生活的影子和那个时代的背景,深深地印在了她的的作品里。她能成为中国历史上文学成就最高的女词人,诚非偶然.

所以当我们在惋惜李煜的亡国亡家,感叹李清照的不幸遭遇同时,也不妨来个假设,假设两位大词人的后半生一如前半生般顺风顺水,换句话说,就是将二人作品中的后期作品去掉,那会是怎样一个结果?如果真的那样,恐怕文学史就没有了“词中之帝”、“婉约之宗”。

这真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

其实,岂止二李,放眼历史,愈是在乱世,愈能出有深度的作品。或许这已成为了一条规律?由是,则“幸”与“不幸”如何界定?人们应该为那些苦难生活浸泡出的佳作而击节称赞,但如果稍稍偏离一步,认为亡国亡家、孤苦飘零成全了李后主、李易安,那又实在是一种旁观者的残忍!

我心中的屈原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纵被罢逐流放,也不随其流而扬其波。汤汤的汨罗江最终收留了他,可汨罗江水太混,荡涤不掉它的忧愁;汨罗江水太浅,掩埋不掉它的遗憾。

你是“帝子降兮北渚,目渺渺兮愁予”,但还仍“闻佳人兮召余,将腾驾兮偕逝”。在帝王大殿慷慨直言,激扬陈词;在封建初兴之际试图进行贵族权力改革;在民族危亡之际“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无不显示出你的大忠诚,大智慧。但很无奈,当一个民族衰堕时,一个人的强大总会被“大众”视为异类,于是“楚王所爱之细腰”下旨:流放。

当楚王背弃“成言”,“悔遁而有他”时,你感悟“君可思而不可侍”,感叹“人之心不与吾心同”。但纯洁无瑕的贵族血统与心性使然,站在失败面前,你呼喊,顿足,指责,抗争,于是得到的是更大的打击与不堪。无奈,你轻弹灰尘,保持自己的皓皓之白,不含蓄,不躲闪,不讲策略,怒形于色。当别人伤害你时,你便毫不保留的将伤口暴露给他,大声呼喊:我要报仇。

千年前,你开创了楚辞,创作了《九歌》《九章》:浪漫,敏感,潇洒,文采斐然,诗意纵横,这才该是你的内心映照。也正因为你太过追随你的内心,才不肯降低自己的精神品位与世俗思齐。刚直,刚直的有些固执;博学,博学的有些神奇,这便是屈原。当白起的旗在郢城上空飘扬之余,沉吟泽畔,九死不悔。不知道是《天问》问的深邃激荡,《离骚》领千古风骚,才会流芳千古;还是因为一个纯粹书生与大动荡的政治磨合过激才会被后人如此敬仰。想来屈原与“做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做君王”的南唐后主李煜也不无相似之处:同为浪漫潇洒,才高八斗的文人,同在本不该在的混乱政局。但不同的是:作为君主的李煜做的不是治天下的奋斗,而仅为一臣子的屈原却考虑了一个具抱负的君主应考虑的事;李煜太过柔弱,不懂政局的阴暗,不会运用“手腕”,才致寄人篱下,做人“违命侯”的命运,而同为不会运用“手腕”的屈原表现出的是刚直,抗争,是祖国没落时的“共存亡”精神。当然,从文学角度讲,两人最大的不同应该是同为中国历史文坛的浪漫代表却有着不同的浪漫方式:李煜是从作品到生活的通彻浪漫,并一生有大小周后相陪,像处在迷雾中若隐若现般,任由历史公断,后人评说;而屈原只是将浪漫情怀抒写在了橘园,他的生活还是硝烟弥漫,尔虞我诈,屈原一生都不曾婚娶,至于原由想来也知。也正因此,他便赤裸裸的置身于风口浪尖,用躯体抗争敌人的宰割,风雨的冲刷„„

屈原走了,就这样走了,时代的大动荡,环境的难契合,加之性情的正直袒露,终究是造就了这样一场千古难辩难平的悲剧„„

坚贞博学的人才拂袖而去,眼中常泌泪水,伤只伤这一世奇才,竟落得国破人亡,伤痕累累。

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暮蔼蔼。

魂兮归来!

读屈原

微风轻轻地吹拂起书页,其中似乎夹杂着一丝香草的气息。目光流动在司马迁用至情写下的文字间,我细细品读着你——屈原。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你的品行如美玉一般高洁,不受世间一切污浊之物的沾染,相信拥有如此高风亮节的你,必然会向往恬适淡定的生活。你也许愿意与白云清风为伴,临潭而立,去聆听山涧清泉;你也许向往与小桥流水同行,居衡门之下,去静品丝竹清音;你也许更希望自己可以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宠辱不惊,去留无意。当一个人陷入绝望的境地,最通常的选择便是归隐山林,做世外闲人。然而,心系国家百姓的你,却没有做出这样的决定。

你拥有陶渊明超脱于世的情怀,却不会像他一样一味隐藏在自己精神的桃花源里,独享清闲;你具有林和靖“梅妻鹤子”的高洁品格,却不会像他一样沉迷于“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山园小景中,虚度此生。战国年代,到处都是号角嘶鸣,黄沙漫天,你在风雨飘摇中举步维艰,步履蹒跚,却始终没有倒下。你用瘦削却又坚强的肩膀承担起了保卫国家的大任。怎奈黄钟废弃,瓦釜雷鸣,混乱不堪的楚国已是岌岌可危,而昏庸的楚王却听信谗言,对你的竭忠尽智视而不见。你消瘦羸弱的身躯已渐渐不堪重负,在这个时刻,又有谁能搀扶你一把?

最终,你只得披发行吟于江畔,挥洒着满腔的热泪,发出“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哀绝叹息。有人劝你与世推移,随波逐流,你却用“安能以浩浩之白而蒙世之温蠖”维护了你高洁的志向。

“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我知道你最爱的便是香草,因为你欣赏它的高洁品行,那种不与群芳争艳的超脱,那种不随风而屈的坚韧。而你也如生长在湖畔的一株香草,缓缓地在风中摇曳,一颗露珠在青青的草叶上默默地闪耀,宛如你回望故国时,眼眸中闪烁地晶莹泪光。

天地也为你伤感,江边袅袅不尽的秋风想拂去你的清泪,却将你的悲伤吹过时间的激流。物换星移几度秋,你的身影在历史的风尘中早已烟消云散,但当年轻的司马迁驻立汨罗江边怅望千秋之时,依旧会为你洒下深情的泪水。你怨愤的声音在滚滚江流上渐行渐远,却悲而弥壮。也许司马迁正是听到了你撞击他心灵的声音,于是他挥起了如椽之笔,著成信史光照尘寰,让世世代代的人们倾听你用忠贞与高洁演绎的永恒旋律。

品读你,让我读懂了高洁的精神,你让我明白,高洁不是冷淡,不是逃避,真正高洁的精神要敢于承担自己内心中的责任。情系国家,心怀百姓,让你的高洁理应属于不平凡。

正是这不平凡的高洁,让你如皭然出水的清荷,出淤泥而不染:让你亦如墙角的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留得清气满乾坤。

微风渐渐淡去,而香草般的气息却越来越浓,我依旧品读着你,在这沾满泪痕的字里行间,找寻着你遥远的身影„„

品读屈原

薄暮冥冥,我在昏黄的灯光下一遍又一遍地读你的《涉江》。心灵的底片便慢慢地烟染上一层层殷红,渐深的暮色也仿佛笼上一层悲戚的色泽。那神奇瑰丽的想象连同汨罗江畔孤独清高的身影,深深地攫住了我的心。

这是一篇百读不厌的千古名篇。每次阅读,总有一种感动淹没我的心。你也如横空而过的一颗流星,闪烁着凄凉的美丽,划过我的心空。曾在一个落寞而寂寥的深夜,入梦般的想象一颗孤独的灵魂在汨罗江畔或是高峻蔽日的深山之中伴随着自己高远的理想怎样孤独的漫游。如血般的残阳拉长了你的身影,陪伴你的只是猿猴啼血般的哀鸣。但你只将凝聚着的忧愤的血泪以及自己远大的理想抱负从自己的心灵流出,让一个去国离乡之人苦难生活的点点滴滴颤动于笔尖,化为一篇篇瑰美绮丽的文字,流芳千古……

此刻,你的足音正姗姗向我走来,走向千年之后的今夜,走向寒露沾襟的今夜,走向我阅读的今夜,走向我审视自己灵魂的今夜!依旧是那阵秋冬的绪风,依旧是那般凄寒,你是否依旧一步一回头地望着你的家乡,望着你的祖国?你是否依旧在汨罗江畔执着地守望,守望着能回到祖国,再为祖国贡献出自己的一切?那么,又会有谁能彻悟你凝固在深山之中的沉痛?如果说,生命的过程恰好是从激越走向安详;如果说,人生的岁月必定是从绚烂走向平淡;那么,你真的走得一路安详吗?你那伟大的思想及远大的理想都随滔滔不息的汨罗江水一同远逝了吗?或许,我们只能在那空蒙浩瀚的疏星中读到你的消息,只能从那瑰奇绚丽的篇章中读懂你的思想,读懂你那颗忧郁而滚烫的爱国心,读懂你那种长存于尘世间的顶天立地的精神。而这一切,已经足够了……

虔读你的一腔热忱,遥想你短暂一生的苦难历程,我一直都相信你是借文章来抒写自己苍凉的人生!文章中那悲愤、抑郁的倾诉,不都寄寓了你深绾于心的血泪,情浓于心的忠贞吗?每回在嘈杂喧嚣的生活中静下心来,汨罗江畔的呼声就萦绕于耳畔,回响于心际,让我不自觉地以此来观照自己。在这个被言情武打以及各种光怪陆离地书籍杂志充斥的社会,是你在时时提醒我,记着仍浮沉于人世的另一种人生。那些我们时不时就可遭遇的人,不都是在以类似于你的方式在日渐冷漠的街巷里蹀躞吗?

你因《离骚》而不朽,这或许是你不幸的一生中最大的幸运——虽然这是千年以后的事。这也让我想起了许许多多同你一样遭际不幸的生命,他们生命中那些闪光的东西却不为人知。现代被言情武打、卡通漫画宠坏了的眼睛是不屑于咀嚼这些倾诉的。由此,我也常常在阅读你之余,掬一捧清泪,为那些无声消逝了的生命。在光影班驳的现代社会,固守住我生命里那些最为本真的东西,真的希望你一直都未曾远离我们。或许,你正踏着滔滔江水,穿越千年尘世的风霜,在世界的某个角落远远地注视着我们这群现代人。

下载李清照与朱淑真word格式文档
下载李清照与朱淑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学习心理辅导案例 朱淑玲

    学习心理辅导案例:我跑在了时间的前面 北京景山学校 朱淑玲 一、问题的提出 我在高二年级开设了6S学习策略辅导课。开始讲课之前,我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的学习现状和自己遇到的问......

    李淑真认知实习(五篇)

    认 知 实习报 告 班级:09级自动化(2) 姓名:李淑真 学号:091813230 一、 实习地点 西北民族大学锅炉房 二、 实习时间 2012年12月20日星期四 三、 实习目的 通过教师和工程技术......

    李清照的人格与风格

    目 录 内容摘要„„„„„„„„„„„„„„„„„„„„„„„„„„„„ (1) 一、李清照的生平简介、重要经历、文学地位„„„„„„„„„„„„ (1) 1、李清照的生平简介......

    “解决问题”教学现状分析与思考朱真龙

    题目:“解决问题”教学现状分析与思考 西昌阳光学校朱真龙 提纲: 一、“解决问题”教学现状分析 1、“解决问题”在新课程与传统教材中的优缺对比 2、学生学习“解决问题”存......

    朱淑美孝老爱亲模范事迹

    朱淑美孝老爱亲模范事迹 朱淑美,女,46岁.家庭住址:丰台区金家村137号. 1988年.朱淑美嫁到了金家村,从嫁过来起,朱淑美就精心侍奉公公婆婆,把二老的生活照顾的无微不至.夫妻两......

    酒泉市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先进事迹简介--朱淑君

    红领巾,无悔的选择 ---推荐朱淑君同志评选“酒泉市优秀少先队辅导员”事迹简介 朱淑君同志是金塔县中杰小学少先队大队辅导员。曾四次被评为镇级“优秀教师”,多次被评为学区......

    乌峰镇抗震救灾工作汇报材料(朱启淑)

    乌峰镇抗震救灾工作情况汇报 党风廉政建设考核组: 根据党风廉政建设半年考核的要求,现将我镇抗震救灾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抗震救灾工作安排部署情况 受彝良县9.7地震波及,我......

    李清照与南渡前后词

    李清照与南渡前后词 一、南渡词人 婉约:李清照、朱敦儒、叶梦得、朱淑贞 豪放:张元幹、陈与义、李纲、岳飞 二、李清照词 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李调元 (一)李清照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