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7四川教师资格试讲:小学音乐《寻找生活中的声音》
2017四川教师资格试讲:小学音乐《寻找生活中的声音》
四川教师招聘面试试讲教案包含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小学音乐《寻找生活中的声音》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说说、听听、唱唱、找找,感受音乐带来的不同形象,利用生活中的声音表达自己的心情。
【过程与方法】
在情境中参与游戏和音乐,激发学生对于音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知识与技能】
能用身边的材料模仿熟悉的声音,并能用声音表现一定的情景故事。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多种形式参与音乐,感受音乐形象,能用身边的材料模仿熟悉的声音。【难点】
能用多种声音表现出一定的情景故事。
三、教学用具
海螺、闹钟、铃铛、报纸、两个水杯、音频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教师设置情境教学,启发学生用耳朵仔细听辨生活中的各种声音,引导学生闭眼仔细聆听寻找教室中的声音,学生可以找到风声、鸟叫声、远处马路的鸣笛声、钟表等。
2教师总结:我们的周围现在充斥着美妙的音乐,我们的音乐小伙伴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大家能找到它们吗?我们现在就要寻找生活中的声音,开启美妙的音乐之旅了!教师总结顺势导入本课。
(二)耳听声音
1.教师分别播放大森林、动物园、百货中心、马路的音频,启发学生猜一猜
身处在什么地方,学生播放启发学生用耳朵仔细听辨每个场景中的各种声音,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
2.教师用游戏接龙的形式,学生按顺序依次辨别说出场景中出现的声音。学生:蝉叫声、水流声、老虎叫、绵羊叫、叫卖声、鸣笛等。
3.启发学生注意“观察”──“倾听”生活中的声音进行简单分类,在黑板上写出城市、森林、动物园,再分别播放教材中城市、森林、动物园的声音,学生模仿并简单说明这些声音有什么特点?是如何辨别的?并熟悉声音,给声音分类。
4.教师引导学生想一想,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声音?学生自由发言。(三)手触声音
1.学生按自然界、动物、城市三个类别分组,请学生用身边的材料模仿各种声音。
2.教师展示报纸可以发出哗啦啦的声音,玻璃杯子敲击的角度不同发出的声不同,海螺有大海的声音,闹钟是叮铃铃的声音、铃铛是叮当叮当,不同的声音配合的合理也会出现美妙的音乐。
3.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运用手边的材料,注意安全的情况下,创造出有节奏感的声音。
4.学生分组展示,教师评价。(四)演绎声音
1.将学生分组,设置一定的场景或情景,播放音乐,请学生用声音进行表演。如上学路上、快乐的一天、菜市场、我家厨房、音乐厅里、春耕、秋收等。
2.师生共同评价各组学生的表演。(五)小结作业
1.教师总结,善于发现生活中美妙的声音,热爱音乐。2.教师播放音频,在学生在自由律动中结束课堂。
五、板书设计
(来源于网络整理)
第二篇:2017四川教师资格小学试讲:音乐《春晓》教学设计
2017四川教师资格小学试讲:音乐《春晓》教学设计
四川教师资格面试采取结构化面试、情境模拟等方式,通过抽题、备课(活动设计)、回答规定问题、试讲(演示)、答辩(陈述)和评分等环节进行。面试考试时间为20—30分钟。
[小学音乐《春晓》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刻的了解大自然的春天,塑造合作精神。过程与方法
通过参与活动,增强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知识与技能
学会用轻柔的声音演唱优美、抒情的歌曲《春晓》。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地演唱歌曲《春晓》。
【难点】利用声音、身体律动、打击乐器创编情景剧。
三、教学用具
图片、杯子等供学生创造的教具、钢琴、多媒体、打击乐器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复习《杜鹃圆舞曲》
老师引导学生根据音乐表演《杜鹃圆舞曲》。老师设置问题:春天除了有杜鹃还有那些声音?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归纳总结:春天万物复苏,大地绿色盎然,同时也带来了美妙的声音,比如河里小鸭子的声音、小燕子的声音、春雨的声音、小草发芽的声音等等,都给了我们美的享受。(展示图片)(二)新课教学 1朗读《春晓》
学生朗读歌词,由老师引导体会诗歌韵味和意境。
学生跟随音乐表演诗朗诵。2.欣赏《春晓》
老师设置问题:这首歌曲描写了春天的景物,你们说说描写了春天什么样的景物呢?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归纳总结:在音乐中我们听到了小鸟的叫声、风雨声,还看到了落花,好像给我们展示了春天雨前、雨中、雨后三幅画面。
老师设置问题:歌曲的速度是快的还是慢的?它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绪?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归纳总结:歌曲的速度是比较慢的,优美、抒情的的旋律好像是在歌颂春天、赞美春天。
3.学唱歌曲
(1)老师弹奏、范唱歌曲
老师设置问题:音乐中从歌词和旋律中有几处不一样的地方? 学生讨论回答。
老师归纳总结:歌曲分三个部分,从歌词中可以看出第一部分是诗歌,比较抒情优美;第二部分是以“啦”的形式展开,速度稍快,情绪也变得欢快起来;第三部分又是第一部分的再现。歌曲有回归到了优美的氛围中。
(2)学生学唱歌谱
老师一句一句的教唱歌谱,纠正学生歌唱时不正确的节奏和“fa”和“mi”的音准。
学生完整的演唱歌谱。(3)为乐谱填词
老师引导学生注意一字多音的旋律,并进行示范演唱。学生学唱歌曲
(4)学生完整的演唱歌曲 4.为歌曲配伴奏乐器。
(1)老师根据歌曲,将学生分为四组。
老师为第一组的学生分配三角铁和串铃,表演歌曲的第一部分;为第二组的
学生分配木鱼和碰钟表演歌曲的第二部分;第三组的同学分配三角铁和串铃表演歌曲的第三部分;第四组的同学演唱歌曲。
(2)学生自由排练,老师指导。(3)学生表演。
师生评价:三角铁和木鱼最好在每小节的开头,强拍上演奏,串铃要注意时值,不能太长。结尾处大家一起演奏,让声音更加饱满。
(4)学生完整的演奏。(三)巩固提高 1.创设情境
(1)老师将《春晓》设置为三个情景:雨前、雨中、雨后。(2)学生分为三组分别代表雨前、雨中、雨后。2.发挥想象,创造意境
老师设置问题:我们已经说过了,春天有很多种声音特别的美妙,大家回忆一下都有那些声音可以放在雨前、雨中、雨后? 学生讨论回答。
老师归纳总结:春天的雨是非常的清晰动人,小鸟在欢呼、流水声、蛙鸣声、风声、小雨的声音小鸭子的声音等等很多,请同学们发挥小组的能力,根据乐器和材料创造出动人的旋律。
3.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材料自制乐器,并创作乐曲。
4.学生表演情景剧:由老师独白每剧的情景,学生投入的表演。
师生评价:将《春晓》的三部分背景音乐分别设置为雨前、雨中、雨后,学生表演时要有表情。
5.学生完整的、有表情的表演(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随着小杜鹃寻找了春天的足迹,聆听了春天的声音,随着《春晓》的歌声感受到了雨前、雨中、雨后的景象,美丽的春天就在我们身边。让我们在优美的歌曲《春晓》的歌声中结束这节课。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来源于网络整理)
第三篇:2017四川教师资格小学音乐试讲:《牧歌》教学设计
2017四川教师资格小学音乐试讲:《牧歌》教学设计
四川教师资格面试采取结构化面试、情境模拟等方式,通过抽题、备课(活动设计)、回答规定问题、试讲(演示)、答辩(陈述)和评分等环节进行。面试考试时间为20—30分钟。
[小学音乐《牧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欣赏《牧歌》感受蒙古族音乐的特点,激发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聆听小提琴演奏的牧歌,感受小提琴的音色与丰富的表现力。【知识与技能】认识乐器小提琴,并且能够自然的哼唱音乐主题。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自然流畅有感情的哼唱歌曲的主题旋律。【难点】认识乐器小提琴,并能够听辨其音色变化。
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有多少个民族吗?都有那些呢?(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今天我带领大家去其中一个民族,蒙古族。(课件播放蒙古族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二)新课教学
1、播放乐曲,感受乐曲开阔悠扬、高亢抒情的情绪特点。
2、请学生随琴声跟着教师用“呜”哼唱歌曲,谈谈感受。(曲调悠扬婉转,抒情宽广,速度较慢)。
3、熟悉主题,感受音乐上下乐句的特点。让学生看着书上的谱子哼唱主题,边哼唱边感受两个乐句在音区上的高低不同,并能用动作或图形谱表示音乐的这一特点。
4、再次聆听乐曲《牧歌》。设问:①乐曲主题旋律共出现了几次?②这首乐曲的演奏乐器是什么?它的音色给你什么感觉?
5、讨论交流:乐曲主题旋律共出现了3次。讨论第二个问题时,教师可根
据学生的发言介绍小提琴,并借助插图或实物了解小提琴的基本知识。
6、再听乐曲时,要求学生听出主题旋律在第一段出现时音区的变化,哪次高,哪次低,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可以引导学生说说每一次主题表现的情景,你能想象出的场景等。
(三)拓展延伸
小提琴是西洋拉弦乐器中最主要的乐器。有四根弦,利用弓弦摩擦发音。它在器乐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是现代交响乐队的支柱,也是具有高难度演奏技巧的独奏乐器,被誉为“乐器皇后”。小提琴的出现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小提琴音色优美、华丽,接近人声,音域宽广,表现力强。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欣赏《牧歌》,对蒙古族音乐有了初步感受体验,通过参与讨论,同学们对乐曲有了进一步了解,开阔了视野。老师相信这优美的旋律会深刻的保留在你们的脑海里,当然这一切都得感谢我们的民歌,正是这些民歌激发了音乐创作者的灵感,给他们提供了音乐创作的素材,才能使我们欣赏到更美的音乐作品,也让我们永远记住我们的民歌吧。
四、板书设计
《牧歌》 主题旋律 演奏乐器——小提琴
五、教学反思(来源于网络整理)
第四篇:《寻找生活中的声音》教案
《寻找生活中的声音》教案
教学内容:
活动《寻找生活中的声音》。
教学对象:
一年级(上学期)学生
教学目标:
1、对生活中的声音产生兴趣。
2、能模仿生活中的声音。
3、能用声音创编简单的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现在,老师先请同学们猜一个谜语,请听好:左一片,右一片,住在山两边,说话听得见,相互难见面。
每位同学开动脑筋仔细、认真地想一想。速度放慢的:左一片,右一片,住在山两边,说话听得见,相互难见面。会是什么呢?猜到的同学请举手告诉老师!所有学生一起举手。
师:啊!所有的同学都知道?那就一起把答案告诉老师吧!生齐:是耳朵!
师:不错,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耳朵。请同学们告诉老师,耳朵的作用是什么呀? 生齐:听声音的。
师:对,耳朵的主要作用就是听辨声音的。那现在老师就要考考同学们的小耳朵是不是很灵?请听好!
二、听辨声音。
(一)教师在黑板上贴上“听一听”卡片。
师:现在,老师播放第一组声音,这一组共有两种声音,请同学们仔细听好,这两种分别是什么声音。师:下面我们来听第1种声音。
1、教师播放CD:钟表的嘀嗒声、报时声。生l:是钟表走动的声音。生2:还有报时的声音。师:对,原来是永不停歇的钟表,在辛勤地工作“嘀嗒、嘀嗒、嘀嗒、嘀嗒、当──”。师:下面我们来听第2种声音。教师播放CD:闹钟的声音。生1:是闹钟在叫!
师:啊,原来是可爱的小闹钟在“嘀嘀嘀嘀”地叫我们起床了!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听音乐中是怎样表现“钟表”的?
教师播放《在钟表店里》音乐片段,播放模仿钟表走动的声音、闹钟的声音。师:怎么样?音乐好听吗? 生:好听!
师:作曲家写这首乐曲时,就是根据我们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钟表声而创作的。
师:现在,请每位同学都闭上眼睛,不要偷看。我们一起猜一猜!如果你猜出来了,请用动作告诉老师,谁也不能发出声音哟!
2、教师播放多媒体:动物的声音。学生在听的过程中,用动作表示动物。
师:请同学们告诉老师,你们都听到了什么声音? 生l:我听到了猫的叫声。
师:你能用动作表示可爱的小猫咪,并给我们模仿一下猫的叫声吗? 学生模仿动作及叫声。
在回答“动物”这一组声音时,依次类推。
学生还有的说听到了鸭子的叫声、牛的叫声、羊的叫声、小鸟的叫声、公鸡的叫声以及青蛙的叫声。师:同学们都听出来了,看来同学们的耳朵还是很灵的嘛!那现在请同学们自己上来点击鼠标,看看动画中是不是这些动物在叫。
学生点击时,只点击自己模仿的动物。
师:下面老师还要请同学们听一首描写动物的音乐,这种动物在动画中没有出现。请同学们认真听,猜一猜是什么动物?
3、教师播放CD。
师:同学们,听出这是什么动物吗? 生1:是一种飞的动物。生2:嗡嗡地飞。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好,这是一首描写蜜蜂的乐曲,名字就叫《野蜂飞舞》。乐曲主要描写了蜜蜂飞舞的声音。
下面我们就来听这首乐曲的片段。教师播放乐曲《野蜂飞舞》片段。
师:请同学们继续闭上眼睛,下面一组声音你们能听出来吗?如果你听出来了,请你用动作模仿。
4、教师播放CD:婴儿哭、鼓掌、刷牙、游泳等声音效果。学生根据听到的声音,模仿相应的动作。生3:我听到了小孩的哭声。
师:喔,小弟弟很着急、生气了,怎么那么长时间了,都没人理我呀?学生笑。生4:我听到了鼓掌的声音。
师:鼓掌的声音。噢,那是老师在为同学们的精彩的表现鼓掌呢。让我们继续努力!生5:我听到了有人在游泳的声音。
师:游泳的声音?你为什么觉得他是在游泳呢? 生5:因为我听到了水的声音,还有游泳时换气的声音。师:那你能给我们学学游泳的情景吗? 学生表演,其他同学鼓掌鼓励。生6:我听到了刷牙的声音。
师:对,是刷牙的声音。那你能给我们学一学,他是怎样刷牙的吗? 生6作刷牙状。
师:啊,他是这样刷牙的。那组声音里好像还应该有别的动作,你听出来了吗? 生:老师,老师„„
师:咱们还是请刚才那位同学来为我们表演吧!生6表演:先做刷牙,然后再做漱口的动作。
师;刚才同学们听得非常认真,回答也都正确,说明同学们观察生活非常仔细。师:现在,老师要提高难度了。生:啊?
(二)教师在黑板上贴上“想一想”卡片。师:现在,又要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了!
1、教师播放多媒体中“风、雨、雷、电” 的声音。师:请同学们告诉老师,你们都听到了什么声音? 生l:有下雨的声音。生2:有刮风的声音。生3:有打雷的声音。生4:好像还有滴水的声音。
师:喔,这位同学听得非常认真,他听出还有滴水的声音。那老师考考你:滴水的声音表示什么呢? 生2:滴水的声音表示雨停了,屋檐上的雨水滴下来的声音。
师:太棒了,说得非常好。那你们有谁注意到,最后的一个是什么声音? 生3:是“咕咚、咕咚”的声音,好像是水里冒气泡的声音!师:不错。雨停了,水里的小鱼儿也高兴地唱起了歌!
师:同学们听得非常仔细,老师接下来还要为你们播放一组声音,请同学们仔细听好。
2、教师播放CD。(1)马的声音。生l:马奔跑的声音。
师:不错,是马在奔跑。一开始声音是强还是弱? 生齐:声音大。
师:对,一开始声音强。那后来呢? 生:声音越来越小。
师:声音越来越弱,说明马儿离我们? 生齐:越来越远。师:非常好!
师:现在老师再为同学们播放一组声音。请同学们闭上眼睛。
3、教师播放多媒体中“火车” 的声音。学生回答火车出发、鸣笛、行进中的声音。
师:同学们说得很对。同学们听得非常仔细,很准确,声音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当中,声音能够使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刚才我们聆听了几组生活中常听的声音,下面老师又要提高难度了。
(三)教师在黑板上贴“试一试” 卡片。
师:继续给同学们播放几组声音,但在听这几组声音的时候,我们能够根据听到的声音讲述简单的情节,我们看看谁的想象力最为丰富。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
1、教师播放CD:高跟鞋走路;开、关车门;启动、熄火;鸣笛;启动、远去。师:同学们听到了什么声音?举手告诉老师。生l:有阿姨们平时穿的高跟鞋的声音。教师:为什么是阿姨?
生2:有发动汽车的声音,渐渐远去。师:为什么?
生3:好像声音越来越小。
师:那你们能够想象出什么情节呢? 学生讨论。
生:妈妈早晨要去上班,她穿着的高跟鞋发出“蹬蹬” 的声音,走向汽车,接着发动汽车,向上班的公司开去,车开走了!
师:老师为同学们想到的故事情节鼓鼓掌,非常好!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有的声音往往表达的是一件完整的事情,比如刚才我们听到的这组声音,同学们就说得非常好。师:下面老师要把我们即将要听的声音增加一点难度,你们说好不好? 生:好!
师:接下来要听的这一组声音,我要求同学们根据你听到的声音,把它编成一个完整的故事,看看同学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怎么样?试试同学们的听力怎么样?考考同学们的想象力怎么样?
2、教师播放多媒体音效。
多媒体课件中“街道” 的声音:摩托车、公共汽车、小轿车、警车、救护车、直升飞机的叫声。教师播放多媒体时,不按情节的逻辑顺序播放
师:我们刚才听到了什么声音?谁能告诉老师? 生l:有公共汽车的声音。生2:有摩托车的声音。生3:警车的警报声音。生4:救护车的喇叭声。生5:好像还有直升飞机的声音。
生6抢答:老师我还听到了有汽车刹车的声音。
师:同学们听得棒极了,那你们能不能根据老师播放的这些声音素材,告诉老师,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老师再放一遍画面。
现在,请同学们集体讨论一下,街道上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呢?可以调整声音的前后顺序。学生讨论。师:同学们,讨论好了吗? 生齐:讨论好了。
师:那谁来给我们讲述这个故事呢? 学生根据声音的顺序,讲述故事情节。
生:在拥挤的马路上,有很多车辆在行驶,有公共汽车、有摩托车还有小轿车,突然摩托车撞到了小轿车,急忙踩了刹车。接着警车过来,警察叔叔解决这起交通事故,救护车也过来把受伤的人送进了医院„„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太丰富了,你们想到的情节非常好。老师真为你们感到自豪!
三、小结。
今天我们的活动课《寻找生活中的声音》,大家一定很开心吧,老师也很开心,因为同学们表现得太好了。以后在生活中大家还要多注意观察。
第五篇:2018下半年四川教师资格面试试讲:小学音乐教学设计(5.3)
2018下半年四川教师资格面试试讲:小学音乐教学设计(5.3)
四川教师资格面试采取结构化面试、情境模拟等方式,通过抽题、备课(活动设计)、回答规定问题、试讲(演示)、答辩(陈述)和评分等环节进行。
[小学音乐《阿细跳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感受彝族“跳月”独有的欢快、热烈情绪,体会音乐所表现阿细人跳月时的欢乐情景,并乐于与同伴一起分享音乐的喜悦。
【过程与方法】
完整而充分的聆听歌曲,初步了解彝族的风土人情,能够说出乐曲当中的主要乐器。
【知识与技能】
能够认识常见的中华民族乐器,并能听辨其音色。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能够感受民乐合奏《阿细跳月》热烈红火的风格特点,根据旋律感受音乐的变化。
【难点】
能够认识乐曲当中出现的中华民族乐器,并能听辨其音色。
三、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
老师讲解《阿细跳月》的背景故事
远古时代,人类不知道怎样用火,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有一天雷电击中了枯木而引起一场大火,很多野兽被烧死,人们吃了,感到味道鲜美。从此才会用火烧肉充饥,烧起火来取暖。但在那风吹雨淋又没有房屋栖身的原始生活中,要保存住一点火种,确实非常困难。暴雨一来,火种被浇灭了。没有火了,人们就得挨冻,吃生肉喝冷水,给生活带来不少的困难。有一天,人们在山上狩猎时,又冷又饿,实在支持不住了,便纷纷靠在树上休息。有个名叫“木邓”的小伙子,却骑在一根朽木上面,边休息,边拾起一根细木棍儿,使劲地向朽木上钻。钻着
钻着突然从朽木中钻出火来了。火的再度出现,使人们欣喜若狂。大家拾柴架火,熊熊的火焰,照得大地通红,烤得人体冒烟。于是围着篝火,边烤边跳。这就是阿细跳月的最初起源。人们称之为“木邓比”,意为“跳篝火”。
而现如今阿细跳月像一朵盛开在云岭高原上妍丽的山茶花,美丽着一方神奇的红土地,今天我们一起进入这个神奇的地方去聆听《阿细跳月》。
由此导入新课。(二)初步感知
1.聆听全曲,教师提问:听完之后,同学们可以从音乐的情绪、旋律的特点、力度速度的变化说说你的感受,同时也可以把自己的感受用身体动作表现出来。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乐队全奏中展现了宏大的舞蹈场面,仿佛狂欢中的人们忘记了疲劳,情绪热情奔放,欢腾跳跃,速度也逐渐加快将热闹欢腾的气氛推向了高潮!2.教师再次带领学生聆听歌曲,并且学生分享课前收集到的资料说说什么是阿细跳月?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阿细跳月是彝族阿细人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民间舞蹈,阿细跳月阿细语称“嘎斯比”,即“欢乐跳”之意,因多在月光篝火旁起舞,故名曰“阿细跳月”。
(三)探究学习
1.聆听乐曲第一部分部分,教师提问:感觉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由哪些乐器勾画出了这样场面?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第一乐段主题在第一部分中由高音笛、弹拨乐、弦乐及全奏多次反复出现,表现了多变的舞蹈姿态。
2.教师展示一些民族乐器的图片同时播放民族乐器的音色并用不同颜色的色块表示乐器音色。
请学生聆听各种民族乐器的音色,并能与其颜色对应的色块连接起来。3.再次引导学生聆听第二乐段,同时询问学生:与第一部分在音域方面有什么样的区别,这样的设置刻画了怎样的形象?
学生举手做出回答。
教师总结:第二部分作者将主题乐段作了移调处理,并进行几次反复,与前面调性形成鲜明对比,好像健壮的小伙子们跳起了粗放的舞步。
4.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聆听第三部分并询问学生有什么样的区别?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第三部分音乐又转回原调,由高音笛演奏旋律后,整个乐队全奏,乐曲进入高潮,在乐队全奏中展现了宏大的舞蹈场面,仿佛狂欢中的人们忘记了疲劳。
5.在歌曲最后教师播放尾声,让同学们分享一下舞会结束后人们的心情是怎样的。
学生在聆听过后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最后的短小尾声,是采用了主题乐段的最后两拍扩充发展的,在渐强中结束全曲。让我们感受到人们激动愉悦的心情。
6.最后完整的聆听全曲感受,热情浓郁的音乐气氛。
7.教师带领学生哼唱主题旋律,体会在月色的笼罩中,篝火的映照下人民热烈欢腾的兴趣。
(四)拓展延伸
以四人为一小组为《阿细跳月》创编舞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并为优秀的小组颁奖。
(五)小结作业
在弥勒这块美丽神奇的红土地上,多彩多姿的民歌像山里的泉水一样甜,绚丽浪漫的舞蹈像山里的流岚一般美。居住在西山地区彝族支系阿细人的集体舞蹈“阿细跳月”,是出落这歌舞海洋中一枝独秀的山茶花。它像清爽的山风,像欢快的山溪,像燃烧的火把,半个多世纪以来久跳不衰,美名播四海,备受国内文艺界和国际友人的青睐。所以希望同学们能够将这份芬芳永远的传递下去,做文化交流的小使者。
四、板书设计
(来源于网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