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_10以内的大小比较[大全五篇]

时间:2019-05-15 01:15: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_10以内的大小比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_10以内的大小比较》。

第一篇: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_10以内的大小比较

1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教材版本:《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青岛版 教学内容:

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12-15页信息窗3 第1、2个红点和一个绿点 教材分析:

学生在前面刚刚认识了1-10各数,这部分内容是在数数的基础上学习数的大小比较。教材呈现的是小猴分桃的场面,图中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有桃子、梨、香蕉等。首先利用猴子的个数与香蕉的个数不相等,引导学生学习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接着利用桃子,使两边数相等,学习两数相等的关系。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比较方法,最终要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数的大小。学情分析:

1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学生在幼儿园只是初步的接触,接受起来有些困难。为此,教学的重点就要落在“为什么是这样的”,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动手操作,弄清比较大小的方法,真正会比较数的大小。另外,大于号、小于号的运用也是个难点,学生容易混淆,所以要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儿歌形式教学,便于学生记忆,从而降低难度,正确应用。教学目标:

1、在分水果的情境中通过数数、比较活动,体验多少的比较方法。

2、认识符号“〉”、“〈”、“=”,知道它们的含义,会用符号来表示比较的结果,建立符号感。

3、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要点分析:

教学重点:认识符号“〉”、“〈”、“=”,知道它们的含义。教学难点:会用“〉”、“〈” 表示比较的结果。教学关键:掌握比较多少的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小圆片、1-10数字卡片 教师:课件、小圆片、1-10数字卡片 过程设计:

活动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请仔细观察图片你发现了什么?谁来说说?咱们一起去看看吧!(课件出示情境图)

小朋友们会说出图片上的内容,多找几个小朋友进行补充(把图上的内容进行完善)。[设计意图:由小猴分水果的谈话引入,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交谈中明确拔河时两边的人数要相等,从而为本节课的教学埋下伏笔。] 活动二:认识大于号、小于号

1、小猴子最喜欢吃什么水果?3个猴子2个香蕉,如果一个猴子一个香蕉够分么?快动脑筋思考,比比看谁的办法好!

(学生思考后交流)

2、汇报展示:谁能说说你的好方法?(指名到黑板前演示,学生可能会出现用数的方法、摆小圆片的方法等)

3、讨论:哪种方法能让人一眼就看出谁多谁少?(引导学生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4、2与3谁大?在数学上有一对符号可以表示数的大小关系。下面请来第一个秘密武器 > 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关注它们的形状很相像,开口相反等)5、3比2大可以写成:3> 2,知道它长得样子,我们还要知道它的名字 〉读作“大于号”

仔细观察这两个式子,你有什么好办法区分大于号和小于号呢?

(引导学生交流,可以用儿歌如:大口朝大数,尖尖朝小数,大口朝左大于号,大口朝右小于号;可以用手指如:把左手食指和中指撑开,形成一个小于号,“大口朝右小于号”,把右手食指和中指撑开,形成一个大于号,“大口朝左大于号”,等等。)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中,注意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围绕同一个问题,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想出多种多样的解决方法,树立这种意识对幼儿园的小朋友来说是很关键的。同时还注意了引导学生之间的交流,这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一个重要方式。教师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给学生思考、探索与表达留下了较大的空间。再次,记住“>”、“<”对孩子来说不是件容易的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是引导学生如何张开想象的翅膀,用各种各样生动有趣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活动三:认识等于号 1、3个猴子3个桃子够分么?小朋友们说一说。

2、你能像刚才那样用圆片摆一摆,使别人一眼就看出两边的人数同样多吗?

3、同样多用哪个符号表示呢?你知道吗?

3等于3可以写成3=3,观察“=”的特点你有什么想说的? 读作:3等于3 [设计意图: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小朋友已经不同程度地具备了一些简单的数字知识。所以在认识同样多和“=”的过程中,应突显学生的主体作用,只要是小朋友能说的让他们自己说,能做的让他们自己做。] 活动四:练习与拓展

1、练习使用“<”“>”“=”

通过摘苹果、小猴子摘桃活动小朋友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把孩子们带到丛林历险记中经过过河、送小鸟回家、给大树治病等活动巩固学习过的知识。通过最后一个问题小朋友们闯关成功:恭喜你,答对了!欢迎你进入森林城堡!

2、游戏:排排队。请10位学生上来当数字娃娃1、2、3、4、5、6、7、8、9、10,小朋友们,你们能给它们排排队吗?

(1)按大小排队。(学生可以用数字卡片自己摆摆看,再交流)

(2)谁最大?谁最小?你能选出其中两个数比大小吗?(每个学生用 “﹤”“﹥”摆一摆)看谁想的多!再上台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练习,一方面复习了前面所学的1-10各数,另一方面开放性的题目,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弹性练习空间,满足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需要,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同时通过汇报交流,又给了每个学生展示的机会,使他们在原来的基础上都得到提高。] 活动五:总结与延伸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课题)

下课后请大家观察一下我们的教室,或者回家看一看哪些东西和哪些东西可以比?谁和谁比?几大于几?几小于几?几等于几?我们下节课交流,比比看谁找得多!

[设计意图:把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引导学生用一双数学的眼睛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再在课堂中解决这些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同时通过交流,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板书设计:

比较数的大小 3比2大 3>2 3比4小 3<4 3等于3 3=3 创新特色:

在练习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 游戏:排排队。请10位学生上来当数字娃娃1、2、3、4、5、6、7、8、9、10,小朋友们,你们能给它们排排队吗?

(1)按大小排队。(学生可以用数字卡片自己摆摆看,再交流)

(2)谁最大?谁最小?你能选出其中两个数比大小吗?(每个学生用 “﹤”“﹥”摆一摆)看谁想的多!再上台汇报。

这一设计,是在学生已认识了1-10各数及大于、小于、等于的基础上安排的一个开放性练习。在这样的题目中,学生既可以得到基础性的训练,又可以开阔思路,发散思维,同时增加了练习的乐趣,避免了呆板、枯燥的练习。与常规练习相比,学生更乐于参与这样的游戏练习,效果较好。

另外在课的结束,我还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下课后请大家观察一下我们的教室,或者回家看一看哪些东西和哪些东西可以比?谁和谁比?几大于几?几小于几?几等于几?我们下节课交流,比比看谁找得多!

这样就把简单的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原来藏有这么多的数学知识,而学好了数学又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悄悄的播下了“学好数学大有用处”的种子,也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并不遥远,就在身边”,从而树立起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意识。

第二篇:1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教案

1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七级吕戈庄小学 姜福海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18-21页信息窗4 【教材分析】

学生在前面刚刚认识了1-10各数,这部分内容是在数数的基础上学习数的大小比较。教材呈现的是拔河比赛的场面,图中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有拔河的人数、啦啦队的人数、观看的人数及男女生的人数等。首先利用两边拔河人数不相等,引导学生学习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接着利用跑过来的同学加入到比赛中,使两边人数相等,学习两数相等的关系。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比较方法,最终要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数的大小。【教学目标】

1.在拔河的情境中通过数数、比较活动,体验多少的比较方法。

2.认识符号“〉”、“〈”、“=”,知道它们的含义,会用符号来表示比较的结果,建立符号感。

3.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

4.通过现实情境,让学生数一数、比一比等操作活动,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形成有论据、有条理、有逻辑的思维习惯与表达能力。【教学重点】

认识符号“〉”、“〈”、“=”,知道它们的含义。【教学难点】

会用“〉”、“〈” 表示比较的结果。【教学准备】

学生:小圆片、1-10数字卡片 教师:课件、小圆片、1-10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参加过拔河比赛吗?谁能说说应该怎样进行这个比赛?今天一(1)班的同学正在进行拔河比赛,咱们一起去看看吧!(课件出示情境图)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问题要问?

【设计意图:由拔河的谈话引入,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交谈中明确拔河时两边的人数要相等,从而为本节课的教学埋下伏笔。】

二、认识大于号、小于号

1.比赛怎么还没开始呢?怎样才能知道哪边人数多,哪边人数少?你有什么好办法?快动脑筋思考,想到了同桌相互说说,比比看谁的办法好!(学生思考后交流)

2.汇报展示:谁能说说你的好方法?(指名到黑板前演示,学生可能会出现用数的方法、摆小圆片的方法等)

3.讨论:哪种方法能让人一眼就看出谁多谁少?(引导学生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

4.9比10小,10比9大。在数学上有一对符号可以表示数的大小关系。你们看,他们来了:(课件演示两个符号的自我介绍)

听了它们的介绍,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关注它们的形状很相像,开口相反等)

5.9比10小可以写成:9〈 10,读作:9小于10 10比9大可以写成:10 〉9,读作:10大于9 仔细观察这两个式子,你有什么好办法区分大于号和小于号呢?

(引导学生交流,可以用儿歌如:大口朝大数,尖尖朝小数,大口朝左大于号,大口朝右小于号;可以用手指如:把左手食指和中指撑开,形成一个小于号,“大口朝右小于号”,把右手食指和中指撑开,形成一个大于号,“大口朝左大于号”,等等。)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中,注意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围绕同一个问题,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想出多种多样的解决方法,树立这种意识对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是很关键的。同时还注意了引导学生之间的交流,这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一个重要方式。教师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给学生思考、探索与表达留下了较大的空间。再次,记住“>”、“<”对孩子来说不是件容易的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是引导学生如何张开想象的翅膀,用各种各样生动有趣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三、认识等于号

1.现在我们再回到拔河的场地看看,现在可以比赛了吗?为什么?同桌相互说说。

2.你能像刚才那样用圆片摆一摆,使别人一眼就看出两边的人数同样多吗? 3.同样多用哪个符号表示呢?你知道吗? 10等于10可以写成10=10,读作:10等于10 【设计意图: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学生已经不同程度地具备了一些简单的数学知识。所以在认识同样多和“=”的过程中,应突显学生的主体作用,只要是学生能说的让他们自己说,能做的让他们自己做,能教的就让他们自己来当小老师,教自己的小伙伴。】

四、练习与拓展 1.练习使用“<”“>”

在比赛现场还有许多啦啦队员,哪边的人数多呢?你能用大于、小于表示吗?试一试!同桌相互说一说。

2.游戏:排排队。请10位学生上来当数字娃娃1、2、3、4、5、6、7、8、9、10,小朋友们,你们能给它们排排队吗?

(1)按大小排队。(学生可以用数字卡片自己摆摆看,再交流)

(2)谁最大?谁最小?你能选出其中两个数比大小吗?(每个学生用 “﹤”“﹥”摆一摆)看谁想的多!再上台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练习,一方面复习了前面所学的1-10各数,另一方面开放性的题目,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弹性练习空间,满足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需要,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同时通过汇报交流,又给了每个学生展示的机会,使他们在原来的基础上都得到提高。】

五、总结与延伸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课题)下课后请大家观察一下我们的教室,或者回家看一看哪些东西和哪些东西可以比?谁和谁比?几大于几?几小于几?几等于几?我们下节课交流,比比看谁找得多!

[设计意图]:把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引导学生用一双数学的眼睛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再在课堂中解决这些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同时通过交流,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板书设计:

比较数的大小 9比10小 9〈 10 10比9大 10 〉9

等于10 10 = 10

第三篇:一年级数学上册 1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一年级数学上册

《1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教学设计

杨振梅

教材版本:《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青岛版 教学内容:

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12-15页信息窗3 第1、2个红点和一个绿点 教材分析:

学生在前面刚刚认识了1-10各数,这部分内容是在数数的基础上学习数的大小比较。教材呈现的是拔河比赛的场面,图中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有拔河的人数、啦啦队的人数、观看的人数及男女生的人数等。首先利用两边拔河人数不相等,引导学生学习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接着利用跑过来的同学加入到比赛中,使两边人数相等,学习两数相等的关系。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比较方法,最终要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数的大小。学情分析:

1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学生在幼儿园已有初步的接触,接受起来不是很困难。但学生大多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为此,教学的重点就要落在“为什么是这样的”,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动手操作,弄清比较大小的方法,真正会比较数的大小。另外,大于号、小于号的运用也是个难点,学生容易混淆,所以要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儿歌形式教学,便于学生记忆,从而降低难度,正确应用。教学目标:

1、在拔河的情境中通过数数、比较活动,体验多少的比较方法。

2、认识符号“〉”、“〈”、“=”,知道它们的含义,会用符号来表示比较的结果,建立符号感。

3、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要点分析:

教学重点:认识符号“〉”、“〈”、“=”,知道它们的含义。教学难点:会用“〉”、“〈” 表示比较的结果。教学关键:掌握比较多少的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小圆片、1-10数字卡片 教师:课件、小圆片、1-10数字卡片 过程设计:

活动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参加过拔河比赛吗?谁能说说应该怎样进行这个比赛?今天一(1)班的同学正在进行拔河比赛,咱们一起去看看吧!(课件出示情境图)

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问题要问?

[设计意图:由拔河的谈话引入,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交谈中明确拔河时两边的人数要相等,从而为本节课的教学埋下伏笔。]

活动二:认识大于号、小于号

1、比赛怎么还没开始呢?怎样才能知道哪边人数多,哪边人数少?你有什么好办法?快动脑筋思考,想到了同桌相互说说,比比看谁的办法好!

(学生思考后交流)

2、汇报展示:谁能说说你的好方法?(指名到黑板前演示,学生可能会出现用数的方法、摆小圆片的方法等)

3、讨论:哪种方法能让人一眼就看出谁多谁少?(引导学生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4、9比10小,10比9大。在数学上有一对符号可以表示数的大小关系。你们看,他们来了:(课件演示两个符号的自我介绍)

听了它们的介绍,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关注它们的形状很相像,开口相反等)5、9比10小可以写成:9〈 10,读作:9小于10

10比9大可以写成:10 〉9,读作:10大于9

仔细观察这两个式子,你有什么好办法区分大于号和小于号呢?

(引导学生交流,可以用儿歌如:大口朝大数,尖尖朝小数,大口朝左大于号,大口朝右小于号;可以用手指如:把左手食指和中指撑开,形成一个小于号,“大口朝右

小于号”,把右手食指和中指撑开,形成一个大于号,“大口朝左大于号”,等等。)[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中,注意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围绕同一个问题,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想出多种多样的解决方法,树立这种意识对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是很关键的。同时还注意了引导学生之间的交流,这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一个重要方式。教师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给学生思考、探索与表达留下了较大的空间。再次,记住“>”、“<”对孩子来说不是件容易的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是引导学生如何张开想象的翅膀,用各种各样生动有趣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活动三:认识等于号

1、现在我们再回到拔河的场地看看,现在可以比赛了吗?为什么?同桌相互说说。

2、你能像刚才那样用圆片摆一摆,使别人一眼就看出两边的人数同样多吗?

3、同样多用哪个符号表示呢?你知道吗? 10等于10可以写成10=10,读作:10等于10

[设计意图: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学生已经不同程度地具备了一些简单的数学知识。所以在认识同样多和“=”的过程中,应突显学生的主体作用,只要是学生能说的让他们自己说,能做的让他们自己做,能教的就让他们自己来当小老师,教自己的小伙伴。]

活动四:练习与拓展

1、练习使用“<”“>”

在比赛现场还有许多啦啦队员,哪边的人数多呢?你能用大于、小于表示吗?试一试!同桌相互说一说。

2、游戏:排排队。请10位学生上来当数字娃娃1、2、3、4、5、6、7、8、9、10,小朋友们,你们能给它们排排队吗?

(1)按大小排队。(学生可以用数字卡片自己摆摆看,再交流)

(2)谁最大?谁最小?你能选出其中两个数比大小吗?(每个学生用 “﹤”“﹥”摆一摆)看谁想的多!再上台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练习,一方面复习了前面所学的1-10各数,另一方面开放性的题目,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弹性练习空间,满足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需要,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同时通过汇报交流,又给了每个学生展示的机会,使他们在原来的基础上都得到提高。]

活动五:总结与延伸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课题)

下课后请大家观察一下我们的教室,或者回家看一看哪些东西和哪些东西可以比?谁和谁比?几大于几?几小于几?几等于几?我们下节课交流,比比看谁找得多!

[设计意图:把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引导学生用一双数学的眼睛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再在课堂中解决这些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同时通过交流,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板书设计:

比较数的大小 9比10小 9〈 10 10比9大 10 〉9

10等于10 10 = 10

创新特色:

在练习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

游戏:排排队。请10位学生上来当数字娃娃1、2、3、4、5、6、7、8、9、10,小朋友们,你们能给它们排排队吗?

(1)按大小排队。(学生可以用数字卡片自己摆摆看,再交流)

(2)谁最大?谁最小?你能选出其中两个数比大小吗?(每个学生用 “﹤”“﹥”摆一摆)看谁想的多!再上台汇报。

这一设计,是在学生已认识了1-10各数及大于、小于、等于的基础上安排的一个开放性练习。在这样的题目中,学生既可以得到基础性的训练,又可以开阔思路,发散思维,同时增加了练习的乐趣,避免了呆板、枯燥的练习。与常规练习相比,学生更乐于参与这样的游戏练习,效果较好。

另外在课的结束,我还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下课后请大家观察一下我们的教室,或者回家看一看哪些东西和哪些东西可以比?谁和谁比?几大于几?几小于几?几等于几?我们下节课交流,比比看谁找得多!

这样就把简单的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原来藏有这么多的数学知识,而学好了数学又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悄悄的播下了“学好数学大有用处”的种子,也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并不遥远,就在身边”,从而树立起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意识。

第四篇:1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模拟上课教案

《1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模拟上课教学设计

宁真海尔希望小学

李青

活动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参加过拔河比赛吗?谁能说说应该怎样进行这个比赛?今天一(1)班的同学正在进行拔河比赛,咱们一起去看看吧!(课件出示情境图)

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问题要问? 活动二:认识大于号、小于号

1、比赛怎么还没开始呢?怎样才能知道哪边人数多,哪边人数少?你有什么好办法?快动脑筋思考,想到了同桌相互说说,比比看谁的办法好!

(学生思考后交流)

2、汇报展示:谁能说说你的好方法?(指名到黑板前演示,学生可能会出现用数的方法、摆小圆片的方法等)

3、讨论:哪种方法能让人一眼就看出谁多谁少?(引导学生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4、9比10小,10比9大。在数学上有一对符号可以表示数的大小关系。你们看,他们来了:(课件演示两个符号的自我介绍)

听了它们的介绍,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关注它们的形状很相像,开口相反等)5、9比10小可以写成:9〈 10,读作:9小于10

10比9大可以写成:10 〉9,读作:10大于9

仔细观察这两个式子,你有什么好办法区分大于号和小于号呢?

(引导学生交流,可以用儿歌如:大口朝大数,尖尖朝小数,大口朝左大于号,大口朝右小于号;可以用手指如:把左手食指和中指撑开,形成一个小于号,“大口朝右

小于号”,把右手食指和中指撑开,形成一个大于号,“大口朝左大于号”,等等。)活动三:认识等于号

1、现在我们再回到拔河的场地看看,现在可以比赛了吗?为什么?同桌相互说说。

2、你能像刚才那样用圆片摆一摆,使别人一眼就看出两边的人数同样多吗?

3、同样多用哪个符号表示呢?你知道吗? 10等于10可以写成10=10,读作:10等于10 活动四:练习与拓展

1、练习使用“<”“>”

在比赛现场还有许多啦啦队员,哪边的人数多呢?你能用大于、小于表示吗?试一试!同桌相互说一说。

2、游戏:排排队。请10位学生上来当数字娃娃1、2、3、4、5、6、7、8、9、10,小朋友们,你们能给它们排排队吗?

(1)按大小排队。(学生可以用数字卡片自己摆摆看,再交流)

(2)谁最大?谁最小?你能选出其中两个数比大小吗?(每个学生用 “﹤”“﹥”摆一摆)看谁想的多!再上台汇报。

活动五:总结与延伸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课题)

下课后请大家观察一下我们的教室,或者回家看一看哪些东西和哪些东西可以比?谁和谁比?几大于几?几小于几?几等于几?我们下节课交流,比比看谁找得多!板书设计:

比较数的大小 9比10小 9〈 10 10比9大 10 〉9

10等于10 10 = 10

第五篇:一年级上册数学动物乐园(比较大小)

一年级数学动物乐园--比较大小

教学目标:

1、通过数数、比较活动,体验多少的比较方法。

2、认识符号“〉“〈”、“=”,知道它们的含义、读法和作用,并能用符号来表示比较的结果,建立符号感。

3、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认识符号“〉〈”、“=”,知道它们的含义;掌握比较多少的方法。

教学难点:会用“〉”=“〈”表示比较的结果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1、出示情境图:小猴子分水果

师:今天,小猴子们摘了很多水果,忙坏了。我们看看有几只猴子?它们摘了什么水果,各有几多少?(学生看图回答问题)

(1)摘了这么多水果,三只小猴子该怎么分呢?你能帮帮他们吗?课件展示

(2)摘了这么多的水果,到底哪一种水果比较多,哪一种水果够分,哪一种水果不够分,老师很想知道,你们想知道吗?那我们来比一比看。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小组讨论:可以把谁和谁作比较?怎么比?比的结果是什么?

2、认识等号。(研究第一种情况)

(1)把小猴和水蜜桃做比较。

师:把水蜜桃分给小猴,够分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数的方法来比较。用摆的方法进行比较)

(2)展示学生各种不同的摆法,比出好的,将学生引导到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进行比较。(课件出示)

(3)、认识“=”

小猴有3只,水蜜桃也有3只,我们就说小猴和水蜜桃的数量同样多,3和3同样多,要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呢?(大部分学生都能说出“等号”)出示3=3读作:3等于3

等号

(4)找找课室里还有谁和谁同样多,几等于几?

(5)举例:除了3=3,4=4以外,你还能举出别的例子来吗?根据汇报,师板书。(1=1,5=5......)看黑板上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等号两边的数一样)“两边相同用等号”

3、认识“>”、“<”(猴和香蕉比、猴和梨比......)

(1)认识“>”。

①猴子分香蕉,够分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一一对应的摆法)......②引出大于号。

师:3比2多,在3和2的中间要用一个什么符号表示?等号行吗?“我们把这个等号变一变,”课件动画演示等号变大于号:把等号左边的口张大点,右边的口变小点,就成了大于号。(让学生体会到符号之间的联系)

③这个式子3>2怎么读?(3大于2)。用手势帮助我们记住大于号,课件演示:把右手食指和大拇指撑开,形成一个大于号,“大口朝左大于号”。

(2)认识小于号。

①猴子分香蕉,够分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一一对应的摆法)...师:3比2多,用“>”表示,那么3比4少,应教学目标:

1、通过数数、比较活动,体验多少的比较方法。

2、认识符号“〉”〈”、“=”,知道它们的含义、读法和作用,并能用符号来表示比较的结果,建立符号感。

“<”的名字叫什么?(小于号)这个式子怎么读?3<4(3小于4)。课件:我们用左手表示小于号,撑开食指和大拇指,“大口朝右小于号”。4.区分“>”、“<”和“=”。

a.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认识,记忆“>”、“<”、“=”的方法。学生可能会用“左边大,大于号;左边小,小于号”,“大于号开口在左边、小于号开口在右边”等语言描述。教师都加以肯定。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练习使用“<”“>”书写

师:小白兔分萝卜的结果怎样?小朋友们能不能自己完成?请同桌交流:说一说几大于几?几小于几?课件逐一出示

(2)引导发现:开口朝大数,尖尖朝小数。

观察这些算式,用大于号和小于号时你发现了什么?(之后教师引导学生编顺口溜:“大口朝大数,尖尖朝小数,大口朝左大于号,大口朝右小于号,两边相同用等号”。)

(3)揭题:我们今天认识了“>”、“<”,“=”这三个好朋友。(出示课题)(4)课件出示书P18“做一做”第1题。1.左图:两边各有几只灯笼,谁多谁少,几大于几?

2.右图:两边各有几只猴子,谁多谁少,几小于几?

学生独立填写,教师巡视,3,开放练习:这里有1、1、2、3、4、5、=、>、<一些数字和符号。用这些数字和符号组成各种不同的式子。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

下载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_10以内的大小比较[大全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_10以内的大小比较[大全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1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教学设计

    《1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教学设计 刘宁宁 教材版本:《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青岛版 教学内容: 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12-15页信息窗3 教材分析: 学生在前面刚刚认识了1......

    教学设计1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1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教学设计 高新区第一小学 齐冬梅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12-15页信息窗3 【教学目标】 1......

    《1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教学设计

    《1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青岛版 教学内容: 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12-15页信息窗3 第1、2个红点和一个绿点 教材分析: 学生......

    《1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精品教案(探究版)

    1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使学生认识符号“>”“<”和“=”的含义,并能用符号来表示比较的结果。 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培养学生初步判断、分析及处理问题的能力,初......

    一年级下册比较大小教案

    100以内的数比较大小 教学目标: 1、知道两个两位数比较大小时十位上大的那个数比较大,如果十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个位上的数,能用数的大小比较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2、培养学生......

    《1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初建教学反思

    1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学生在幼儿园已有初步的接触,接受起来不是很困难。但学生大多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为此,教学的重点就要落在“为什么是这样的”,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动......

    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教案

    《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教学再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课本第39页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学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并能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

    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教案

    精品文档 你我共享 课题: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万以内数的顺序,并掌握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 2.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开放性教学,增强数学应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