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用因式分解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教案及说课稿2
第二章 一元二次方程
4.用因式分解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教案及说课稿
城东中学 钟楚凤
2018-9-28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
1、会应用分解因式的方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2、能根据具体一元二次方程的特征,灵活选择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二)、方法与过程目标:
1、理解分解因式法的思想,掌握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2、能利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并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通过利用因式分解法将一元二次方程变形的过程,体会 “降次”的数学思想方法。
3、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学生探讨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使他们知道分解因式法是一元二次方程解法中应用较为广泛的简便方法,它避免了复杂的计算,提高了解题速度和准确程度。再之,体会“降次”化归的思想。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与积极参与的意识。4.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运用分解因式法解一些能分解因式的一元二次方程。教学难点:发现与理解分解因式的方法。
二、教法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学上采用以自主探究为主,通过实际问题加深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使用因式分解法解方程成为一种需要。并以分析、讨论、交流、演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通过已有的知识经验,归纳出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2.学法指导
新课改的精神在于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经历观察、计算、比较、探讨等过程,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思考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进一步培养和提高他们各方面的能力。
3、所用的学具:课件《4.用因式分解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
三、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环节:回顾引入(出示提问,让学生回答)
2、出示课题:4.用因式分解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 出示学习目标 重难点
3、因式分解的方法有哪些?
设计意图: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回忆因式分解的概念和对一个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以及两种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有利于学生衔接前后知识,形成清晰的知识脉络,为学生后面的学习作好铺垫。
把要分解的多项式放在右边,方便学生通过对比,模仿左边方法进行分解因式,并且这些多项式的分解都是下列解方程时移项后的多项式,有利于学生衔接前后知识,形成清晰的知识脉络,为学生后面的学习作好铺垫。达到分解这节课的难度的目的。
第二环节:探究新知
1、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一个数的平方与这个数的3倍有可能相等吗?如果能,这个数是几?你是怎样求出来的?
说明: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观察小颖,小明,小亮三位同学的解法,讨论这三位同学的做法?你认为那种方法更合适?为什么?)
归纳得出因式分解法的定义:
当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边是0,而另一边易于分解成两个一次因式的乘积时,我们就可以用因式分解的方法求解.这种用因式分解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称为因式分解法.说明:如果ab0,那么a0或b0
2、观察下列投影右边和左边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如何把方程化为左边易于分解,右边为0,根据ab=0(至少有一个因式为0)得到a=0或b=0.设计意图:右边的方程与左边的整式放同一张投影,让学生加深对多项式与方程的概念的理解。力求使学生根据方程的具体特征,灵活选取适当的解法.在操作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能力,让学生尽可能自己探索新知.第三环节:学以致用
1、从上面引出右边简记歌诀
2、例1引导及当堂训练1:5x24x(老师引导,师生共同解决)
(2)x(x2)x2(学生黑板解答)(3)(x1)2250(学生黑板解答)问题:
用这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思想是什么?步骤是什么? 对于以上三道题你是否还有其他方法来解?(课后交流完成)③(1)题方程两边能不能同时除以X?(2)能不能同时除以(x-2)?为什么?
设计意图:例题讲解中,第(1)题老师引导,师生共同解决,规范解题格式,得出解题步骤。使学生在做题时有可仿照,重点和难点进一步得到突破。要注意的问题在③中提问,这是学生的易错点,防范于未然。另让学生明确一元二次方程解题方法的多样性,让学生在你观察分析题目后灵活合理的选择解题方法,培养学生的多样化思维,提高解题能力和解题的速度。用简记歌诀,化复杂为简单。
3、例2引导及当堂训练2:
设计意图:增加十字相乘法的分解方法,这是最简便解法和高频考题,而学生又还不大掌握的题型。再增加两道习题让学生训练,巩固解法。
多次出现 ab=0(至少有一个因式为0)得到a=0或b=0,突破教学重点及难点。
当堂练习总贯穿在例题后面,让学生有方法可以仿照,降低了难度,也较适合基础不好的本校学生。
第四环节:巩固练习(当堂训练3)
1、解下列方程:
(1)(x2)(x-4)0(3)x27x120
(2)4x(2x1)3(2x1)
2、一个数平方的两倍等于这个数的7倍,求这个数?
设计意图:华罗庚说过“学数学而不练,犹如入宝山而空返”。该练习对本节知识进行巩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并灵活运用,同时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及小组交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培养了团队协作的精神,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快乐,在学习中感受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
第五环节:感悟收获
1、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
2、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思路和理论依据是什么?
3、能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条件是什么?
4、在应用因式分解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设计意图:由学生进行小结,能够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为高层学生提供更广泛的发展空间。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一)拓展练习:(课后做)
1、已知m是关于x的方程mx-2x+m=0的一个根,试确定m的值。
2、已知(2x+y)2+4(2x+y)=-4,求代数式2x+y的值。
(二)正本作业:
习题2.7 1.(2)(4); 2.(2)(4)。
(三)课外作业:1.P47 48 ; 2.新课堂P29.30 设计意图:拓展练习是为了班中的优秀学生能吃得饱,作业布置是关注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巩固升华本节课所学内容。
四、教学设计说明
教学方法的核心是强调学习者是一个主动的积极的知识构建者。本节课,我根据九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通过由多项式的分解到一元二次方程的因式分解,由根据ab=0(至少有一个因式为0)得到a=0或b=0.从而达到降次的数学思想,由特殊到一般地提出问题,并预见学生在解题中可能会出现的“失根”的解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教学模式遵循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在参透教材的同时,也在引入上多做文章,让学生的自主能力、发现能力、探索能力、创造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并及时反馈,查漏补缺。
第二篇:《用配方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教案
《 用配方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第1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会用配方法解简单的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 2.了解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步骤.
3.通过用配方法将一元二次方程变形的过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的思想方法,并增强他们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运用配方法解简单的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难点:
配方过程中,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要点的理解.
教学过程:
解下列一元二次方程
(1)x25(2)(x2)25
(3)(x6)25(4)x212x365
解方程x212x150
解:x212x15,(常数项移到右边)1212x212x()215()2(这里的二次项系数必须为1)22(x6)251(整理)(x6)51(运用两边开平方)因此方程x212x150有两个根
x1516 x2516(不合题意应舍去)做一做
“读一读”由学生阅读理解. 课堂小结:
本节课重点学习了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当方程形如(xm)2n(n0)时,可直接用开平方法求解比较简单,但两边同时开平方时,要注意取正负号,不要与求算术平方根混淆.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首先要注意将方程化成一般形式,如果二次项系数不为1,要先化二次项系数为1再开始配方,配方时应注意两边同时同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最后整理出(xm)2n(n0)的形式,而后应用开平方求解.
第三篇: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公开课教案
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备课人:张友 时间:2017.3.6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自学探究掌握运用因式分解法及其基本思想; 2.能用因式分解法解一些一元二次方程; 3.学会选择合适的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教学重点:因式分解法解一些一元二次方程.教学难点:能够正确选择因式分解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及其解法,那么总共学习了多少种解法呢?
学生回答:直接开平方法、配方法、公式法
2.今天我们要学习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你还记得因式分解有哪几种方法吗?下面三题如何因式分解?各用了什么方法?
(1)xx(2)x9(3)x5x6
学生回答:(1)x(x1),提公因式法;(2)(x3)(x3),公式法;(3)(x2)(x3),十字相乘法.二.新课学习
1.首先,我们来看这个问题x5x60,你有几种方法求解呢?
师生共同讨论:无法用直接开平方法,可以用配方法,也可以用公式法,有什么新方法吗? 学生回答:(x2)(x3)0 ①
x20或x30 ②
x12,x23
教师提问:从①到②,依据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如果两个因式的积等于0,那么这两个因式至少有一个等于0.化为符号语言为:AB0A0或B0
这种利用因式分解,将一个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来求解的方法叫做因式分解法。
这种降次的方法体现了化归的数学思想方法.2.试试水
用因式分解法解下列方程.(1)xx(2)x90 222222三.巩固提高 1.例题解析
(x4)(x1)6 解:原方程可化为 x3x100(x5)(x2)0
x50或x20
x15,x22.2.总结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
(1)方程化成一元二次方程一般形式; 右化零
(2)方程左边分解成两个一次因式相乘; 左分解
(3)得到两个一元一次方程; 两方程
(4)求解。各求解 四.课堂练习
1.课本第三十页练习2.解方程:x6x110
启发:如何选择合适的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化为一般形式后,左边易因式分解的用因式分解法更易,配方法和公式法适用于所有一元二次方程.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
课本第三十一页习题 第五、六题
板书设计
复习回顾 新课讲解 例题解析 学生板演 小结作业 22
第四篇:2.3 用公式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教学设计
第二章
一元二次方程
3.用公式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
丹东市凤城市四门子九年一贯制学校
徐晓丹
一.教材
本节是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第二章一元二次方程中第3节《用公式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本章是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的深入和发展,也是以后学习方程及函数等数学知识的基础。“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是初中数学“方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特别是对于系数不特殊的一元二次方程,学习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很有必要,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明确公式法是解一元二次方程的通法,应该根据题目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学习至关重要,为了完成教学计划,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握知识,应了解学生和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这要求我们教师必须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出发,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方程对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的,配方法又是刚刚学完,并不熟练,应着手让学生练习配方法并掌握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相关知识。
三.教学目标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计划,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熟练用
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求根公式的推导进一步使学生熟练掌握配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推导的严密性和逻辑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寻求简便方法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快速准确的计算能力。
四.重难点
基于配方法的不熟练,本节课应该以配方法为基础,熟练运用公式法及判别式相关知识,重难点为:
重点:掌握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一般步骤,正确、熟练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难点:理解求根公式的推导和判别式与根的情况的关系。
五.教法、学法
确定了重难点,本节课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采用引导发现式自主探究和交流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启发诱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多交流,主动参与到活动中。
学生对配方法还不是很熟练,让学生用配方法解练习题,回顾配方法再解一般形式。学生用分析讨论和分类归纳的方法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使思维能力得到提升。
六.教学过程
本节课设计以下六个环节:
复习引入—讲授新课—例题讲解—巩固练习—课堂小结—布置
作业
第一环节:复习引入
活动内容:
①用配方法解下列方程:(1)2x237x(2)3x22x10 全班同学在练习本上运算,可找位同学上黑板演算②由学生总结用配方法解方程的一般方法: 第一题:2x237x
解:将方程化成一般形式: 2x27x30
两边都除以一次项系数:2
x2732x20
配方:加上再减去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
x272x(74934)21620 即:(x7254)2160
(x7254)216
两边开平方取“±” 得:
x7544
x7454
写出方程的根 ∴ x1=3 , x2
第二题:3x22x10
解:两边都除以一次项系数:3
1=2
21x2x033
配方:加上再减去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
2113x2x()20
3392即: 125(x)20
3181225(x)318 25018∵
∴原方程无解 活动目的:
(1)进一步夯实用配方法解方程的一般步骤.在这里相对于书上的解题方法作了小小的改动:没有把常数项移到方程右边,而是在方程的左边直接加上再减去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与以后二次函数一般式化顶点式保持一致。
(2)选择了一个没有解的方程,让学生切实感受并不是所有的一元二次方程在实数范围内都有解。
(3)教师还可以根据上节课作业情况,选学生出错多的题目纠错、练习.第二环节:讲授新课
(1)活动1:自主推导求根公式。
提出问题:解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学生在演算纸上自主推导、并针对自己推导过程中预见的问题在小范围内自由研讨。最后由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得出求根公式.解:两边都除以一次项系数:a
bc2xx0
aa 问:为什么可以两边都除以一次项系数:a 答:因为a≠0 配方:加上再减去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
bb2b2cxx()20 a2a4aa2即:(xb)a2b24ac0 4a2b2b24ac(x)2a4a 问:现在可以两边开平方吗?
答:不可以,因为不能保证 b 问:什么情况下 b224ac 024a4ac 024a 学生讨论后回答:
答: ∵ a≠0 ∴ 4a2>0
要使b24ac 024a只要 b2-4ac≥0即可
∴当b2-4ac≥0时,两边开平方取“±” 得:
2bb4ac
xa4a2bb24ac xa2abb24ac xa2abb24ac x2a问:如果b2-4ac<0时,会出现什么问题? 答:方程无解
如果b2-4ac=0呢?答;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活动目的:
学生能否自主推导出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由学生亲身经历公式的推导过程,只有经历了这一过程,他们才能发现问题、汲取教训、总结经验,形成自己的认识.在集体交流的时候,才能有感而发。(2)活动2:归纳总结公式法定义和根的判别式。第三环节:例题讲解 活动内容:
1、判断下列方程是否有解:(学生口答)
(1)2x2+3=7x(2)x2-7x=18(3)3x2+2x+1=0(4)9x2+6x+1=0(5)16x2+8x=3(6)2x2-9x+8=0
学生迅速演算或口算出b2-4ac,从而判断出根的情况。问第(3)题的判断,与第一环节中的第(2)题对比,哪种方法更简捷?
2、上述方程如果有解,求出方程的解 学生口述,教师板书第(1)题,第(4)题 例:解方程 2x2+3=7x 解:先将方程化成一般形式 2x2-7x+3=0 确定a,b,c的值 a=2, b=-7, c=3 判断方程是否有根
∵b2-4ac=(-7)2-4×2×3=25>0 ∴ xbb24ac2a
72522754写出方程的根,即
x1=3,x2=-1
2问:与第一环节中的第(1)题对比,哪种解法更简捷?例:解方程 9x2+6x+1=0 确定a,b,c的值 解:a=9, b=6, c=1 判断方程是否有根 ∵b2-4ac=62-4×9×1=0 7
bb24acx2a60 ∴29601813
(剩下的题目教师根据时间情况选择使用,个别学生上黑板做题,其他同学在座位上练习)
3、课本随堂练习1、2.活动目的:通过让学生或口述交流或上黑板解方程,公示学生的思维过程,查缺补漏,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程度。第四环节:巩固练习
活动内容:x2x60,8y(2y5)25
活动目的:在这个环节我遵循巩固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引导学生做练习题,在学生做练习时进行巡看,及时掌握学生做题情况,以便进行有针对的评价。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看哪组又快又准。在提高做题速度的同时,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查缺补漏。
第五环节:课堂小结 活动内容: 提出问题:
1、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求根公式是什么?
2、如何判断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
3、用公式法解方程应注意的问题是什么?
4、你在解方程的过程中有哪些小技巧?
让学生在四人小组中进行回顾与反思后,进行组间交流发言。活动目的:鼓励学生回顾本节课知识方面有哪些收获,解题技能方面有哪些提高,通过回顾进一步巩固知识,将新知识纳入到学生个人已有的知识体系中。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用公式法解下列方程(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
1、课本47页1,2题。
2、程解应用题
(1)已知长方形城门的高比宽多6尺8寸,门的对角线长1丈,那么,门的高和宽各是多少?(2)一张桌子长4米,宽2米,台布的面积是桌面面积的2倍,铺在桌子上时,各边下垂的长度相同,求台布的长和宽
七、教学反思
1、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教材只是为教师提供最基本的教学素材,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本节课教师就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调整了配方时的个别过程,使之与后续知识学习相一致,添加了例题和练习题。
2、要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基
这节课不能够仅仅让学生背公式、套公式解方程,而应让学生初
步建立对一些规律性的问题加以归纳、总结的数学建模意识,亲身体会公式推导的全过程,提高学生推理技能和逻辑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求知态度.10
第五篇:2.3 用公式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教学设计
第二章
一元二次方程
3.用公式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
(一)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认识了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2+bx+c=0(a≠0),并且已经能够熟练地将一元二次方程化成它们的一般形式;在上一节课的基础上,大部分学生能够利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但仍有一部分认知较慢、运算不扎实的同学不能够熟练使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学生已经具备利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经验;学生通过《规律的探求》、《勾股定理的探求》、《一次函数的图像》中一次函数增减性的总结等章节的学习,已经逐渐形成对于一些规律性的问题,用公式加以归纳总结的数学建模意识,并且已经具备本节课所需要的推理技能和逻辑思维能力.二、教学任务分析
公式法实际上是配方法的一般化和程式化,然后再利用总结出来的公式更加便利地求解一元二次方程。所以首先要夯实上节课的配方法,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一般规律性的探求——推导求根公式,最后,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其中,引导学生自主的探索,正确地导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之一;正确、熟练地使用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解方程,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算能力是本节课的另一个重点和难点。
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①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够正确的导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并在探求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意识和合情推理能力。
②能够根据方程的系数,判断出方程的根的情况,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和总结的能力.③通过正确、熟练的使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算能力。④通过在探求公式过程中同学间的交流、使用公式过程中的小技巧的交流,进一步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课时分为以下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回忆巩固;第二环节:探究新知;第三环节:巩固新知;第四环节:收获与感悟;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回忆巩固
活动内容:
①用配方法解下列方程:(1)2x2+3=7x(2)3x2+2x+1=0 全班同学在练习本上运算,可找位同学上黑板演算 ②由学生总结用配方法解方程的一般方法: 第一题: 2x2+3=7x 解:将方程化成一般形式: 2x2-7x +3=0 两边都除以一次项系数:2
x273x022
x2 配方:加上再减去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
77493x()2024162
即:
725(x)20416725(x)2416
两边开平方取“±” 得:
x7544 7544
x1 写出方程的根 ∴ x1=3 , x2=2
第二题: 3x2+2x+1=0 解:两边都除以一次项系数:3
x221x033
x2 配方:加上再减去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
2113x()203392
即:
125(x)20318
125(x)2318
∵
25018
∴原方程无解
活动目的:
(1)进一步夯实用配方法解方程的一般步骤.在这里相对于书上的解题方法作了小小的改动:没有把常数项移到方程右边,而是在方程的左边直接加上再减去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与以后二次函数一般式化顶点式保持一致。
(2)选择了一个没有解的方程,让学生切实感受并不是所有的一元二次方程在实数范围内都有解。
(3)教师还可以根据上节课作业情况,选学生出错多的题目纠错、练习.活动的实际效果:
通过对旧知识的回顾,学生再次经历了配方法解方程的全过程,由于是旧知识,学生容易做出正确答案,并获得成功的喜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唤醒学生的思维,为后面的探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环节 探究新知
(1)活动1:自主推导求根公式。
提出问题:解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学生在演算纸上自主推导、并针对自己推导过程中预见的问题在小范围内自由研讨。最后由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得出求根公式.解:两边都除以一次项系数:a x2bxcaa0
问:为什么可以两边都除以一次项系数:a 答:因为a≠0 3 配方:加上再减去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
bbbc2x2ax(2a)24a2a0即:
b2b24ac(x)0a4a2b2b24ac(x)a4a2 问:现在可以两边开平方吗?
答:不可以,因为不能保证 b4ac0
24a2 问:什么情况下 b4ac0
24a2 学生讨论后回答:
答: ∵ a≠0 ∴ 4a2>0 要使b4ac0 24a2只要 b2-4ac≥0即可
∴当b2-4ac≥0时,两边开平方取“±” 得: xbb4ac
2a4a2bb24ac
xa2a xbb4ac
2a2abb24ac x2a问:如果b2-4ac<0时,会出现什么问题? 答:方程无解
如果b2-4ac=0呢?答;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活动目的:
学生能否自主推导出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由学生亲身经历公式的推导过程,只有经历了这一过程,他们才能发现问题、汲取教训、总结经验,形成自己的认识.在集体交流的时候,才能有感而发。
活动的实际效果:
学生的主要问题通常出现在这样的几个地方:
4(1)
中b2c运算的符号出现错误和通分出现错误 bb2b2cxx()204a2aa2a4aa2(2)不能主动意识到只有当b2-4ac≥0时,两边才能开平方(3)两边开平方,忽略取“±”。
大部分学生需要在教师的帮助下,才能完善公式的推导。(2)活动2:归纳总结公式法定义和根的判别式。第三环节:巩固新知 活动内容:
1、判断下列方程是否有解:(学生口答)
(1)2x2+3=7x
(2)x2-7x=18
(3)3x2+2x+1=0(4)9x2+6x+1=0(5)16x2+8x=3(6)2x2-9x+8=0 学生迅速演算或口算出b2-4ac,从而判断出根的情况。
问第(3)题的判断,与第一环节中的第(2)题对比,哪种方法更简捷? 2、上述方程如果有解,求出方程的解 学生口述,教师板书第(1)题,第(4)题
例:解方程 2x2+3=7x 先将方程化成一般形式 解: 2x2-7x+3=0 确定a,b,c的值 a=2, b=-7, c=3 判断方程是否有根 ∵b2-4ac=(-7)2-4×2×
3=25>0 ∴
bb4acx2a725752242
写出方程的根 即x1=3,x2=-1
2问:与第一环节中的第(1)题对比,哪种解法更简捷?
例:解方程 9x2+6x+1=0 确定a,b,c的值 解:a=9, b=6, c=1 判断方程是否有根 ∵b2-4ac=62-4×9×1=0 5
bb24acx2a60 ∴ 29601813(剩下的题目教师根据时间情况选择使用,个别学生上黑板做题,其他同学在座位上练习)
3、课本随堂练习1、2.活动目的:通过让学生或口述交流或上黑板解方程,公示学生的思维过程,查缺补漏,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程度。
活动实际效果: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学生口答、板书,笔答,对比,评价,总结.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熟练的用公式法解方程。第四环节:收获与感悟
活动内容: 提出问题:
1、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求根公式是什么?
2、如何判断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
3、用公式法解方程应注意的问题是什么?
4、你在解方程的过程中有哪些小技巧?
让学生在四人小组中进行回顾与反思后,进行组间交流发言。
活动目的:鼓励学生回顾本节课知识方面有哪些收获,解题技能方面有哪些提高,通过回顾进一步巩固知识,将新知识纳入到学生个人已有的知识体系中。
活动实际效果:学生通过回顾本节课的学习,感受到公式推导的全过程,发展了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了推理技能,在使用公式解方程的过程中,感受到有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有根,而有的没有根,通过解方程,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运算能力。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用公式法解下列方程(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
1、课本47页1,2题。
2、程解应用题
(1)已知长方形城门的高比宽多6尺8寸,门的对角线长1丈,那么,门的高和宽各是多少?(2)一张桌子长4米,宽2米,台布的面积是桌面面积的2倍,铺在桌子上时,各边下垂的长度相同,求台布的长和宽
四、教学反思
1、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教材只是为教师提供最基本的教学素材,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本节课教师就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调整了配方时的个别过程,使之与后续知识学习相一致,添加了例题和练习题。
2、要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基
这节课不能够仅仅让学生背公式、套公式解方程,而应让学生初步建立对一些规律性的问题加以归纳、总结的数学建模意识,亲身体会公式推导的全过程,提高学生推理技能和逻辑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求知态度.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