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理人欲教案(共5则)

时间:2019-05-15 01:56: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天理人欲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天理人欲教案》。

第一篇:天理人欲教案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七单元 天理人欲

“以理杀人”朱熹是罪魁祸首吗 ——从朱熹的理欲之辨看“存天理灭人欲 ” 学习目标

1.初步从朱熹的理欲之辨了解“存天理,灭人欲”。

2.结合时代背景辩证思考“存天理,灭人欲”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教学工具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在必修三,我们学过鲁迅的《祝福》提到《祝福》想必大家对“祥林嫂”记忆犹新。祥林嫂在祝福之夜凄惨死去可以说跟鲁四老爷的关系最大。鲁四老爷是个怎样的人我们来重温《祝福》里的描述 “„„他是我的本家比我长一辈应该称之曰“四叔”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 „„”

鲁四老爷是一个讲理学的人这里的“理学”课文这样注释 必修3P14 注释3。请一生朗读理学又称道学是宋代周敦颐、程颢、程颐、朱 熹等人阐释儒家学说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它认为“理”是宇宙的本体把“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说成是“天理”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理学的毒害如此之大吗?一个人“讲理学”就会如此冷漠无情不独鲁迅借小说批判理学被梁启超称为“前清学者第一人”的戴震在《孟子字义疏证》中也说“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人死于法尚有怜之者死于理谁复怜之” 作为孔孟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作为理学集大成者的朱熹,该承担“以理杀人”的最大责任吗?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他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

二、理欲之辨 

(一)何为天理人欲

首先,我们不如来看看何为“天理”,何为“人欲”。1朗读第二则:课文中对“天理”“人欲”是怎么解释的?

请一生回答“天理,心之本然,表现为仁义礼智四德,体现为父子、兄弟、夫妻等伦常。人欲,人的欲望。在朱熹看来,人的日常饮食的欲望是天理,只有那些超越延续生存条件、追求美好物质生活的欲望,才是人欲,也才是要遏制的“人欲”。

2朱熹曾这样解释过,齐读“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3小结朱熹对天理、人欲的描述非常形象也很朴实。

(二)“存天理灭人欲”的提出 1我们从第二则也可看出,朱熹对天理人欲的主张是“存天理,灭人欲”,这个主张最早出自哪里呢?我们来看《礼记·乐记》的记载。

齐读 “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 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逸作乱之事。”

这说的是什么意思呢?请一生读:“这是说外界事物无穷无尽地撼动人心而人的好恶的情欲又不能加以节制这样外物的作用就会发挥到极致从而使人也随物而化。所谓人随物化就是灭绝天理而穷尽人欲。如果这样,人们就要产生悖乱忤逆、欺诈虚伪的念头就要发生纵情放诞、为非作歹的事情。“

2这种人欲天理观为程朱理学所继承并作了进一步的发挥和论证。

朱熹曾这样说齐读 “孔子所谓„克己复礼‟《中庸》所谓„致中和、尊德性、道问学‟《大学》所谓„明明德‟《书》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人心具有很多不确定性很难具有常性是最具潜藏危险的天地自然之心非常微妙 领悟道心要精益求精、专一其心真诚地遵守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

3小结:由上我们可看出,其实,朱熹把儒家的基本主张归结为了——明天理灭人欲。所以我们也可以这样说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是对儒家基本主张的继承和发展。

(二)如何实现“存天理灭人欲”

1朱熹对天理人欲论述得最多的,是如何实现“存天理,灭人欲”。

齐读第二则。

2朱熹认为,作为普通人,怎样才能做到“存天理,灭人欲”?

点拨找出文中关键词句——此便是无克己工夫„„须是遇事之时便与克下不得苟且放过„„此须明理以先之勇猛以行之„„须大段著力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仁以为己任„„ 明确——克己复“理”为仁。

(四)“存天理灭人欲”指向谁

1“存天理灭人欲”只是针对普通百姓提出的吗?它指向哪些人呢?

“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

2从这我们可看出它是指向每一个人的。

《朱子文集-延和奏札二》载“臣闻人主所以制天下之事者本乎一心而心之所主又有天理人欲之异二者一分而公私邪正之涂判矣。盖天理者此心之本然循之则其心公而且正;人欲者此心之疾疢,循之则其心私且邪。”

天理是人心的本来面貌遵循天理人心就公正人欲是心上的疾病毒瘤遵循人欲人心就会变得自私邪恶。

这是朱熹上奏希望君主能“存天理灭人欲” “正君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3.课文三则 读书目的——“看得多少文字穷得多少义理”

为学原则——“孟子曰‘亦有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虽是为时君言在学者亦是切身事。”

4朱熹说“义”就是“天理之所宜”,符合天理所当做的,就合乎“义”,“利”则是“人情之所欲”“人欲之私”。由此可见,朱熹把义利问题等同于理欲问题,把孔孟关于义利的关系从理学的角度作了进一步的阐述。

5朱熹还说,“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是学,即方能开始做学问。” “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学者须要于此体认省察之,即学者必须对这层道理认清明察。”——《朱子语类》卷十三

6小结:由上可知,朱熹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是指向每个人的,尤其指向帝王、士大夫官僚、学者。希望他们勤政、勤学体恤民众。

(五)小结: 我们刚才是从四个方面,对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作了一些辨析。

何为天理人欲

“存天理灭人欲”的提出 如何实现“存天理灭人欲” “存天理灭人欲”指向谁。

三、“存天理灭人欲”从“伪学”到官学

1现在大家觉得朱熹倡导的“存天理,灭人欲”是“杀人之理吗”?“以理杀人”谁之过。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存天理,灭人欲”是怎么成了“伪学”,又怎么成为“官学”的。(屏幕显示)

2看完背景资料,学生讨论。

3小结:朱熹对“存天理,灭人欲”的倡导和力行,触犯了政治集团的利益,因此,其学被打为伪学,其人被打为伪师,后来因为统治者认识到了朱熹理论对维护封建统治所起的作用而尊其学为“官学”。只是统治者不是用它了加强自身修养,而是用其禁锢百姓。4.自南宋末以后,元明清时代,“存天理,灭人欲”对人性的禁锢,最突出的表现在两类人,两个群体身上。同学们想一想,是哪两类人?  明确:

(1):首先表现为对妇女的禁锢

中国古代史载的贞洁烈女,《后汉书》7人、《晋书》15人、《魏书》和《南史》中10人、《隋书》7人、新旧《唐书》20人到了《宋史》37人。《元史》猛增至174人《明史》更增至300余人《清史稿》则更增至500余人。《明史》中记载尤氏夫死后恶少说她美目流盼便使用石灰揉瞎眼睛自缢未死又撞石而死

《清史稿》中更记载一女子因为睡觉时帘子开了疑心被人偷看于是自杀而死(2)对读书人的禁锢范进、孔乙己。5.对“存天理灭人欲”的抨击

随着江南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影响,农民起义的风暴,以及明清两代的更替,明代后期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即所谓“天崩地解”的局面。面对这样严峻的社会现实,当时著名的思想家,如李贽、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人,都对宋明理学作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

例如李贽在《童心说》里就这样批判:请一生朗读P60相关读物李贽《童心说》“然则六经、《语》、《孟》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sǒu也断断乎其不可以语于童心之言明矣。”

意思是“既然这样,那么六经、《论语》、《孟子》实际上是道学家们的借口,是假人聚会的地方而已。他们绝对不是出自真心,这一点是很明确的。”

(李贽,对禁锢人性的理学的批判,对人性自由的追求,与正统儒学格格不入,因此也遭到了统治者的嫉恨。)

李贽1527-160226岁中举。万历二十九年1602明政府下令逮捕李贽入狱罪名是“敢倡乱道惑世诬民”。李贽在拘押北京期间在狱中用剃刀自刎。

四 总结:我们从四个方面了解了“存天理,灭人欲”从“克己复‘理’为仁”到“杀人之理”的演变。

“学者学圣人,不过是去人欲而存天理耳”。朱熹认为“天下事有大根本,有小根本。正君心是大本”。

“存天理、灭人欲”主旨是“格正君心”,要求君王统治者节制欲望,体恤民众 “仁义根于人心之固有,天理之公也。利心生于物我之相形,人欲之私也。循天理则不求利而自无不利,殉人欲,则求利未得而害己随之。”

到了明清,由于皇权专制的加剧,科举考试逐渐变成了对读书人的禁锢。使他们除了读圣贤书,作八股文,对其他经营世故一无所知。知识阶层的眼界狭窄,脱离现实,实在是中国16世纪后落后于西方的重要原因。但是单纯的道德说教是挽救不了旧时代统治阶级一代又一代必然地堕落和一个又一个王朝必然地走向由于腐败而灭亡之路的。反而后世的统治者大力向民。众灌输程朱理学尤其“存天理,灭人欲”法则,要求他们效忠君长遵守封建礼节。成为扼杀人性的精神枷锁。

理学在历史上的负面作用,主要与理学的官学化过程有关。理学最初是一种民间学术,并不受到官方的青睐。理学之“理”由裁抑帝王的利器转而成为压制和束缚普通人民的精神锁链。

第二篇:天理人欲教案(写写帮推荐)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第七单元 天理人欲教案

教学目标:

初步了解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发展概况,辩证思考理学的历史意义。

引导学生讨论并把握朱熹在理欲问题、义利问题、读书方法方面的基本思想。了解李贽《童心说》的时代背景,体会其赞赏童心、突出个体的思想意义。教学重点:

了解朱熹关于理欲问题的思想。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回忆《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有活水来。

2、我们经常从报纸互联网上看到政府官员贪污受贿的真实报道。这些高官为什么会纷纷落马呢?究其原因是无法抑制的人欲和贪欲将他们变成了魔鬼。那么古人对人欲又是如何看待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朱子语类》三则,一起来聆听朱老夫子的教诲。

二、作家、作品介绍

1、作家

朱熹,字元晦,号晦庵,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宋代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如果把孔孟看作前儒家的代表人物,那么朱熹则是后儒家的代表人物。朱熹的哲学思想主要表现为理学思想。宋明理学是我国传统哲学发展的最高形态,是宋明直至清前期主要的哲学思潮,影响中国社会长达九百年之久。

在其理学思想中,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即天理,人欲。朱子曰:“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人不能不吃饭,这是正常的欲望,是天理;追求过高的享受,要求美味,就是人欲。朱子认为天理、人欲是人性中相对的两个方面,即道德规范与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问题,从孔子的“克己复礼”,到孟子的“舍生取义”,到宋明理学的“天理人欲”乃至“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都真实地反映了儒家在处理这种关系的态度与主张。

2、《朱子语类》

是朱熹与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其中密布着师徒间紧凑的对答,且以口语式的文体记录下来,使朱子精深细致的哲学观点变得极为平易而实用。

三、介绍理学产生时代背景和发展概况。

1、理学产生时代背景

从唐末五代之乱以来,道德沦亡,廉耻尽失。宋代士子为振衰起敝,从学问修养上挽救人心社会,加之当时国家的统一,君主的提倡,与书籍流传之盛,而大开讲学之风,促成理学的发达。宋代理学的起源有两个思想的背景:一是外来的影响、一是内在的变化。

外来的影响:就是无形中受到“佛”、“道”的影响。尤其是禅宗所讲的“明心见性”之道影响最为大。儒家思想一向以现实社会的伦理纲常为主,论者遂以为缺乏哲学上的推理系统,难以满足好学深思之士进一步探究的欲求。因此唐代儒学虽为政府倡导,实际影响却远不及佛学深远。宋初学者戒五代之混乱,为挽回世道人心,重新提倡儒学,并为能与佛学相抗衡,特别著意于儒家思想的“形上学”体系的建立,同时亦吸收“道教”中关于宇宙的本体的概念,作为建构理学“宇宙论”、“本体论”的重要部份。但是理学家著述立法的目的,在于救世济民,寻求建立一个完美的社会和人生,故此仍以伦理为主。故儒、道、佛三种思想揉合的结果,乃产生“理学”。内在的变化:就是儒家本身的思想变化。儒学自两汉以迄隋唐,已由孔、孟、荀的儒家之学变为经学。而且所谓经学,从西汉、东汉到唐代,亦已由注重“微言大义”的今文学经,一变而为专重训诂考据的古文经学。又由笺注经传的“注”,再变为“注”作“注”的“疏”了,致力於文字训诂名物,考据章句分析,已有偏重书本研究之嫌,去孔、孟、荀“尊德性”、“论政治”的学风日远。而且经生喜欢自夸博学,笺注日趋繁锁,而唐人作疏,例不破注,即注有纰漏,亦必曲说以为弥补。这种繁屑的讲疏,有遗孔孟遗意,忽略先哲经传中所含义理的讨究,舍本遂末,正是经学末流之弊。到韩愈、李翱的作“原道”、“复性”,儒家思想开始转向一新的路向。韩愈的“原道”指出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一脉相承,并感慨地说:“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真传焉!”从此孟子的地位提高,《孟子》一书亦得与《论语》并列。同时“原道”又引《大学》:“明明德”、“正心诚意”之说,表而出之。李翱之“复性书”三篇:上篇论性、情及圣人。中篇论修本成圣之法。下篇论人必须修养,其思想备受佛学的影响,为儒家学说开创一条新途径,更走向“经学”的境界。

所谓“理学”,便是“体认性命之学,而求配当事物之理,合天理物理而一之。”的一种学问。《宋史‧道学传》云:“道学之名,古无是也„„孟子没后无传,至宋中叶周敦颐乃得圣贤不传之学,作太极图说、通书,推阴阳五行之理,命於天而性於人者,了若指掌。张载作西铭,又极言理一分殊之情。程颐、程颢受业周氏,表章大学、中庸与论、孟并行„„迄宋南渡,朱熹得程氏之传„„大体以格物致知为先,明善诚身为要。”说明宋代理学发展的大概。而在黄宗羲等人所辑的《宋元学案》中所记,宋代的理学家著名的有,胡瑗、孙复、司马光、邵雍、张载等人。但宋初诸儒的思想理论,还是陈义粗浅,未能深入精微之处,所谓理学,也末建立起来。故宋初诸儒努力的结果,只是开其风气,为理学家铺平道路而已!及至周敦颐起,凭其博大精深之学识,碓切地发挥儒家“心性学”之精微处,而后理学始成立。故周敦颐实是称为理学创始者,传之程颐、程颢而定理学之基础。

宋代理学兴起的原因

宋代理学兴起的原因,除了上述的思想的背景外,其实还有一些的客观因素影响的。分述如下:

(一)宋代君主的提倡:由于唐末五代十国以来,社会风气及士人的道德尽败坏,朝秦暮楚的臣子屡见不鲜,如有历四朝之丞相冯道,厚颜无耻,自称“常乐老人”,尝唾面自乾,士子风败坏至此;而且由于政治风气亦为之腐化,篡弑的行为,无日无之,严重影响政府运作。故宋代统一后,为了改变这种社会及政治上之颓风,君主大倡重视气节,及重文轻武之政策,故理学中的修身思想正合于时势也。

(二)私人教学之风盛于宋代,私人讲学之风极盛,盖由于唐末五代以来,社会**,累世经学之家遭受打击,而流落民间,而且部份大儒者亦为了逃避战乱,又无心政治,故纷纷逃入山林开馆受学。此等私人讲学所多重视者为“修身”之学,而少谈治世之学,并且重视发扬经义的研究,重视道德教育。盖由于时势所限也,而此种修身之学术,也正合于理学者之要求。

(三)印刷术的发展:唐宋以前的书籍都由手抄,故流传不广,而至唐代已发展出雕版印刷术,至宋代毕升发明了活版印刷术,使到书籍流行更广,理学传播更易、更广,此亦为促进理学之发展也。

在宋明理学六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主要有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个主要的派别,其中朱熹是最为关键的人物。朱熹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了北宋时期兴起的理学思想,为理学思想体系初步确立了范围及基础。宋明理学发展到朱熹这里,才确立了独特的学术规模与体系,奠定了确然不拔的基础,并影响了此后学术思想的发展达六七百年之久。明清两代一般士人所读的书籍,如《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等,都与朱熹的思想有关。另外,为了维护理学的学术地位,朱熹不但反对不同于儒学的佛学、道教,而且还批判了儒学内部与程朱理学不同的其他学派。经过了朱熹的努力,理学从北宋时期一个普通的学术派别,发展为一个有力量、有影响的学派。但是,在朱熹晚年,由于他卷入了当时的党争,朱熹的学说也被禁为“伪学”。朱熹去世以后,党禁解除,他的思想学说得到统治者认可,在南宋末期以至元、明、清时期,逐渐成为官方认可的正统儒学思想。可以说,理学的整个发展都与朱熹有着密切的关系。全祖望在《宋元学案•晦翁学案》中从学术史的角度赞扬朱熹,说他“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矣。江西之学,浙东永嘉之学,非不岸然,而终不能讳其偏。”这是说,朱熹的学问极其广大,极其精微,是宋代以前百代学术思想的总结。当时江西的陆九渊,浙东的叶适,他们的学问虽然也很突出,但与朱熹相比,总是有所偏颇。这个说法虽然是过去学者的评价,多有溢美之词,但朱熹是理学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他的地位非陆九渊、王守仁所可比拟,这一点是我们应该承认的。

朱熹的一生,大都是在著述与讲学中度过的。儒家经典《易》《诗》《书》《礼》《春秋》,朱熹都有注释和研究。另外,在历史、文学甚至道教典籍方面,朱熹也有广泛的学术兴趣。在朱熹的所有著述当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四书章句集注》。朱熹将《大学》《中庸》与《论语》和《孟子》并列,并用毕生精力为之注释,据说直至去世前还在修改。朱熹在《四书集注》当中,不重训诂,重在义理,以精炼的文字,阐述了他的理学思想,把《四书》纳入了程朱理学的轨道,如他的门徒李性传所说,这是一部“覃思最久,训释最精,明道传世”之作。此外,朱熹还留有《文集》一百余卷,其中保存了他的一些学术论著、讲义、政治文件、序跋、书信以及诗词等。朱熹的门人九十多人记录了他讲学时的一些问答,后人分类整理,编为《朱子语类》一百四十卷。这些资料也是研究朱熹思想的重要依据。

2、发展概况 理学兴起于北宋时期,周敦颐和张载是理学的真正奠基人,理学体系真正形成于程颢、程颐两亲兄弟,南宋是理学的发展的高峰,出现了朱熹、张栻、吕祖谦、陆九渊等重要的理学家。到了元代,程朱理学成为官学,明代中期,随着朱学逐渐走向僵化,理学发展主要的内容是王守仁心学的崛起以及王学的广泛传播。明代后期,李贽、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人对宋明理学作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宋明理学在历经了六、七百年的发展以后,逐渐在思想学术领域衰落了。

3、宋明理学的特点

我们可以通过下列三个特点,对宋明理学有一总体上的认识和把握。

(1)宋明理学是哲学化的儒学

与先秦、汉唐儒学不同,宋明理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其哲学化。

作为一种思想流派,儒学在哲学形而上的层面上,存在着严重的先天不足。儒学在孔子创立之时,只是一些伦理原则和教条,由于孔子本人罕言“性与天道”,所以,如何从哲学本体论上论证儒家思想的正当性与必然性,成为儒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宋代的理学家们为了建立儒学的形上学,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一方面又在传统儒学中寻找能够用来构筑哲学形上学的因素,例如被称为“五经之首”而最具形上学性质的《周易》,《孟子》与《中庸》中关于“性”与“天”的内容等。利用这些外来的和传统的文明成果,在消化吸收的同时,他们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富有特色的儒学形上学的本体论概念,并给予系统的哲学论证,如周敦颐的“无极”、邵雍的“太极”、张载的“太虚”、二程和朱子的“天理”、王安石和二苏的“道”、陆象山和王阳明的“心”等。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由哲学形上学作基础的哲学理论体系。就此而言,它体现着宋明理学家们融合创造的哲学智慧。

(2)宋明理学是以伦理道德为哲学核心的儒学

从儒学自身发展来看,宋明理学作为哲学思潮或者作为儒学运动,它所强调的义理之学,是对于汉唐儒学的一种反动。理学所强调的义理,实质上也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它包括儒家所提倡的伦理道德以及其中的“所以然”与“所当然”的道理。这里,宋明理学表现出一种想要摈弃汉唐训诂之学而直接面向儒家元典、回复圣人之道的气势,颇有一点“文艺复兴”的味道。

但是,宋明理学家所强调的义理,也有自己的特色。就内容而言,与汉代董氏的儒学相比,宋明理学的义理,重点并不在政治哲学上,而在伦理道德上;与先秦的儒学元典相比,宋明理学对伦理道德的阐述,更侧重于哲学的表达。宋明理学家在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上,提出了一系列非常有逻辑层次的哲学范畴和理论结构。无论是理学哲学各种各样的本体论、作为道德基础的人性论、“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修齐而治平的功能论,均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3)宋明理学是佛道化的儒学

宋明理学作为儒学发展的一个阶段,它带有明显的佛道化的特点。宋明理学的佛道化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是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上学,建构儒学的伦理道德的形上学;其二是借鉴佛道二教的传教谱系,创立儒家学说的传道体系,即儒学的“道统”;其三是把佛教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把它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并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

4、理学之影响

宋明理学对后世影响甚大,由朱熹发展并集大成的理学,成为其后几百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元朝恢复科举以朱熹的《四书集注》来考试文人,明清两代也以朱熹的思想为科举的标准答案,康熙在《朱子全书》作序说:“朱夫子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之规……虽圣人复起,必不能逾也。

陆九渊强调发明本心,轻视一切权威,谓“六经皆我注脚”。王守仁讲求理于心。陆王强调主观意志、自立精神、独立意识,不依赖别人不迷信权威、不拘于习俗、对封建伦理道德、对凝固了的程朱理学都起着冲击和破坏的作用,对封建朝代的异端思想家、改革家都有启迪作用,对近代、现代的革命人士也有一定的影响。

从宋明理学发展史上看,宋明理学存在着浓厚的泛道德主义倾向,自始就存在理论脱离实际、理想超越现实的弊端,特别是理学成为中国后期封建社会的官方意识形态,统治者以其道德说教进行片面利用,致使伦理异化,成为维护封建社会的等级秩序、扼杀人的本性的武器,使之愈益教条化和僵化,必然受至历史的批判。

纵观宋明理学的思想,宋明理学实际上是儒学发展的最高形态,它以儒家思想为本体,汲取易学、佛学、道学中某些思想养料以丰富儒学理论,建立了以“理”或“心”、“气”为本位,以“格物致知”或“穷理尽性”“致良知”为方法,以“内圣外王”为目的哲学理论体系,使它具有在哲学思维的深度上、理论体系的严密精致上超过先秦子学、汉唐经学的成就与特色。宋明理学还是一种以道德为本体的人文主义哲学,确立道德为主体的独立性,执着地追求人生精神价值,对培养气节情操,发奋立志,重视品德,以理统情等主体意识结构以及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总之,对宋明理学,应当进行切实的分析,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全盘肯定,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求真务实”之原则,结合我国当代经济建设的实际情况,吸取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成果,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新文化,在新世纪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二课时

一、具体研习第一则。

1、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数(shù)过:几次 略晓:大略通晓 厌:通“餍”,满足

得趣:明白其中旨趣 愦愦(kuì):昏乱不清醒

2、分析课文

(1)此卷主要讲了一种什么样的读书方法?请结合具体的句子予以简要分析。熟读、精思、不贪多

(只有通过熟读,才能掌握书中的义理,即真味。从反复诵读入手,才能真正把书读通、读透。他还特别指出读书中的不好习惯,“读之数过,略晓其义即厌之”,读得不深不透,也就是说没有弄懂书中的真趣。

(2)在你的印象中,还有那些名言警句是谈论此类读书方法的?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3)对你学习的启示有哪些呢?

于潜僧绿筠轩 【宋】苏轼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无 题 【今】竹子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书。无肉令人瘦,无书令人愚。人瘦尚可肥,士愚不可亲。

二、具体研习第二则

1、导入 一天有人问朱熹:“平时做事时知道哪是天理哪是人欲,可是行动时却往往被人欲引了去,这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来看看朱熹是怎样回答的。

2、朗读第二则,多种方式并用

3、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芜秽(wú huì):杂草丛生 交战之机:交战的关键

战战兢兢:害怕而发抖,或小心谨慎的样子 仁:实现仁德

自家:自己 大段:仔细 以为:以„„为

4、朗读并思考理解文意

大路、小路指什么?人们为什么舍大路而取小路?

大路:天理 小路:人欲 “无克己工夫”(外物无官无尽地撼动人心,而人好恶的情感又不能加以节制,这样很容易被人欲左右)很明显这一则围绕天理,人欲而展开讨论,圣人、贤人、普通人在理欲之间是怎样选择的?

圣人:自然存天理

贤人:先分辩再行动

普通人:克制私欲(圣人在理欲问题上依天理而行,贤人比圣人稍差,普通人则在后天的修养中更加用力,时刻克己复礼,不为人欲所牵引,最后说:“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说明对于理欲之辨的问题要谨慎对待,这样才能达到道德修养的最终目标。)

5、朱熹对于天理和人欲的关系有怎样的论述?联系现实问题,谈谈你对道德规范和物质欲望之间关系的理解

“存天理、灭人欲” 朱熹的这一句名言恐怕是被当前一些人士批得最厉害的了。但是你若要问那些狠批这句话的人,朱熹说的天理是指什么?人欲是指什么?恐怕他一时也很难说出清楚„„

①、“存天理,灭人欲”的几处出处

出处一:“臣闻人主所以制天下之事者本乎一心,而心之所主,又有天理人欲之异,二者一分,而公私邪正之涂判矣。盖天理者,此心之本然,循之则其心公而且正;人欲者,此心之疾疢,循之则其心私且邪。”(《朱子文集·延和奏札二》)

出处二:“仁义根于人心之固有,天理之公也;利心生于物我之相形,人欲之私也。循天理,则不求利而自无不利;殉人欲,则求利未得而害己随之。”(《四书集注·孟子》)出处三:“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学者须要于此体认省察之。” “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是学。”(《 朱子语类》卷十三)

„„

二、“天理” 指的是什么?

“天”指的是什么?“理” 指的是什么?“天理” 指的是什么? 朱熹认为: “天有春夏秋冬,地有金木水火,人有仁义礼智,皆以四者相为用也。”(《朱子语类》卷一)“理者有条理,仁义礼智皆有之。”“大而天地万物,小而起居食息,皆太极阴阳之理也。”(《朱子语类》卷六)“至于一草一木昆虫之微,亦各各有理。”(《朱子语类》卷十五)“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者也,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 《朱文公文集·答黄道夫》“天下万物当然之则便是理。”(《朱子语类》卷一一七)“世间之物,无不有理,皆须格过。”(《朱子语类》卷十五)“天下之理,终而复始,所以恒而不穷。恒,非一定之谓也,一定则不能恒矣。惟随时变异,乃常道也。天地常久之道,天下常久之理。非知道者孰能识之?”(《近思录》卷一)“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朱子语类》卷一)“理只是这一个。道理则同,其分不同。君臣有君臣之理,父子有父子之理。” “理,只是一个理。理举著,全无欠阙。且如言著仁,则都在仁上;言著诚,则都在诚上;言著忠恕,则都在忠恕上;言著忠信,则都在忠信上。只为只是这个道理,自然血脉贯通。”(《朱子语类》卷六)„„

“天理”在朱熹的哲学思想中包含道理、规律、秩序、准则、规定性,“天理”既是天之大理,又是物之小理,还是人之道理。天理是自然之理,是万物之常理,是事物本来的规律,是社会之秩序,是人的伦理、道理、情理。

“天地之心,天地之理。理是道理„„心固是主宰底意,然所谓主宰者,即是理也,不是心外别有个理,理外别有个心„„窃谓天地无心,仁便是天地之心。”(《朱子语类》卷一)“仁者,天下之公,善之本也。仁者,天下之正理,失正理则无序而不和。”(《近思录》卷一)可见朱熹希望留存的是人的仁爱之心。

人者,仁也。仁慈恻隐,自利利他,故名为“人”。人者,尽也。尽儒教伦常之道以敦伦,尽佛教心性之道以证心,故名为“人”。(《印光大师文选》第二章)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有仁爱之心。这就是朱熹希望留存的“天理”。“理是人物同得于天者。”(《朱子语类》卷四)“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认得为己,何所不至?”(《近思录》卷一)“存天理”就是追寻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天理”包含“人欲”,“大而天地万物,小而起居食息,皆太极阴阳之理也。”(《朱子语类》卷六)“天理本多,人欲便也是天理里面做出来。虽是人欲,人欲中自有天理。”(《朱子语类》卷十三)

⒍ 作为常人,我们该怎样提高自己的身心修养?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三、研习第三则

1、导入第三则 朱熹的弟子问他:“现在应当读什么书?”那么他是怎样指导他读书的呢?到底应当读些什么书呢?让我们来学第三则。

2、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切己:切身 说话:说教 睹:察看 剖(pōu)判:辨别,分析 喻:明白 不肖:不才,不正派 将:助词,常用于动词后,无实意

3、理解文意。

本则围绕一个什么问题展开?

义利问题

怎样阐述义利问题的?(引用了哪些名人名言)

义利来源于孔子所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把义利对立起来,看作是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孟子也说:“亦有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孔孟的这些说法是儒家关于义利关系的基本主张,朱子继承了儒家重义轻利的传统,并进一步作了阐释。指出选择“义”,便是向内,才能步入圣贤殿堂,选择“利”,便是“向外”,只会趋向不肖之途,可见,义是天理之所宜,利则“人情之所欲”,义利问题是等同于理欲问题的。

4、今天,你如何看待作者“重义轻利”的观点?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不义且富贵,于我若浮云.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四、朗读全文,师简单总结

第一则:读书方法→义理 第二则:天理、人欲 第三则:义、利

五、练习

阅读这则新闻,谈谈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怎样理解朱子的“天理”“人欲”?

7月17日报道国家级贫困县——重庆巫山县交通局原局长晏大彬因涉嫌受贿2226万元,昨日在该市第二中级法院上堂受审。

晏大彬因受贿金额巨大而成为“重庆第一贪”;而其妻则因帮助洗钱,同时走上了被告席,成为因亲属贪污受贿被指控“洗钱罪”的全国第一人。该案将择期判决。今年1月14日晚,重庆南岸区铜元局派出所.接到报警求助,称楼上房屋严重漏水,而该业主不在家,保安不能擅自进入他人住宅。民警随后赶往这处小区。警方人士赶到后,发现这户居民的水管爆了,物管开始处理漏水,民警则发现卫生间有8个矿泉水纸箱,用胶带密封着,但被水浸泡,已经打湿。民警和物管人员帮着把这些纸箱搬到室内干的地方,却发现下方已被泡烂的一角露出了一扎一扎的红色纸张,里面竟然全是百元大钞,总计为939万元。这一案件很快被移送到重庆市纪委。钱的主人很快明确:它们都属于一位名叫晏大彬的男子。检察机关查明:晏自2001年底担任县交通局局长到2007年底,在巫山长江大桥及该县各公路建设项目中,层层捞钱,63次共接受建筑承包商送钱2226万元——这一金额,相当于当地年财政收入的20%强。

参考发言:

天理与人欲的问题是道德规范与人的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儒家一贯认为,天理与人欲是对立的,人欲横行则天理灭,要克服人的一心之私欲,使之符合礼的要求。

在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中,必须把精神的要求放在前面。天理和人欲的关系实际上是人的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朱熹主张人追求精神的需求应该超过对物质的需求。这才是朱熹原本的意义。朱熹不是教大家不吃不喝,而是为了说明精神的需求最重要,不要为了物质的需求,把精神的需求都废除了。这和孔子夸奖他的学生颜回不因为物质生活低下而放弃理想的行为是一致的。

一个贫困县,挖出大贪官。不可思议的是,就是这位巨贪,某家刊物还曾专题报道了他的“清廉勤政”事迹。今天,我们重提朱子的学说,不光是为了了解古代文化,更重要的是,合理继承古人的精神遗产,为现实的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当今社会,物质虽然高度丰富了,但一些人仍是欲壑难填,在物质的狂迷中丧失了自己,完全突破了伦理道德乃至法律的底线,“人欲”无度,“天理”何存?在对待个人获取财富的原则和途径问题上,朱熹倡导儒家“见利思义”、“先义后利”,认为对于“天理之公”的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非但不应否定,还应该加以宣传,而对于“人欲之私”的利己之心,则应受到道德和论理的规范和限制。因为“向内便是入圣贤之域,向外便是趋愚不肖之途”,希望每一个人都能正确地使用“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来指导自己的生活。

所以说,在现代社会,同样存在社会的道德规范与人的欲望满足之间的矛盾。例如在体育竞赛中,每个运动员都志在摘金夺银,这可以说也是人的一种欲望的表现,理应得到肯定与尊重。但是如果为了这一目的而服用兴奋剂,就违反了体育精神与比赛规则,是不允许的。从大的方面说,人类为了求发展、谋生存,过度地向自然索取,以致进行破坏性、掠夺性地开发,造成严重的环境危机,其实也是放纵欲望的结果,必然会受到自然的惩罚。

因此,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来说,都应当正确的处理欲望与规范的关系,只有这样,人的正常需求才能最终得到合理的满足。

六、课堂寄语:

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我们应鼓励人们在不违背法律道义及损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积极地追求自己的合法权益,在“义”与“利”上实现双赢。然而,当二者不可调和,必须在其中作出抉择时,我们必须努力加强个人道德修养,把守住心中的道德底线。

第三篇:存天理衡人欲读财富如水有感

存天理衡人欲读财富如水有感

此书作者卢新华,乃伤痕文学代表人物之一。作者早年做为发牌员混迹于美国洛杉矶赌场,每天看着牌桌上的筹码辗转于形形色色的人物之间,忽然悟出个道理----财富如水。本书分为三卷,上卷为水性篇,讲解了财富像水一样会流动,蒸发,冻结,滚雪球,以柔克刚,往低处流,藏污纳垢等与水相通的性质;中卷为水患篇,讲的主要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并提出了对待水患的办法既是合天理,衡人欲;下卷为理水篇,讲的大体为聚财与散财,看破与放下之道。读罢此书,不敢恭维作者的水平,但细细品味还是能觉到几许于己受用的东西。现将我的感受陈述如下:

细细品味,财富如水的比喻还真是恰当至极,这使我对财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什么是财富? 财富就其内沿和外涵而言分为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我们通常说的财富多指前者。国外的情况不得而知,但是在中国拜金主义是大行其道的。一百多年前,即便强人如马克思,大概也无法预料到有一天会在一个以儒教文化为中心,以精神文明建设为依归的中国将拜金主义发扬光大。我们国家的先哲们曾无数次的表示过对于财富的鄙视态度。孔子曾说,君子喻以义小人喻以利,老子则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难得之货令人行妨。以至后来的儒生,道教徒和佛教徒们无不崇尚清心寡欲,常乐我静,钱财乃身外之物等。及至宋代程朱理学则杂糅了儒释道学说提出存天理,去人欲。这些想法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心中压抑的欲望瞬间被激发出来,社会急速发展,财富之水大涨,但这里面却有很多的污水,并伴有大量的泡沫。现代人的财富理念早已不是什么存天理去人欲了而是去天理存人欲,这样的一种理念造成的后果就是人们的幸福指数直线下降,好在位于物欲深流的上方,亘古以来一直悬着一柄专斩贪欲的利剑。这利剑东方叫天道,基督世界称之为上帝,唯物主义者称之为自然规律,唯心主义者认其为宿命。

其实以中国社会目前之现状,最适合我们的财富观应该是合天理,存人欲。何为合天理?就是顺应天道即符合自然规律;何为衡人欲?即是平衡和调和人们心中的物质欲望之水,使之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而不至于一起洪灾的水平。合天理衡人欲,我们才能有幸福感,何为天堂不就是有幸福感的地方吗?既然我们已经坐拥天堂,又何必再去追逐呢?

第四篇:IT项目管理有无“天理”可循?

IT项目管理有无“天理”可循?

吴海菁2002-7-31

计算机世界网

不知不觉已经在某家IT企业工作了四个年头,从第一年干研发工作,到第二年担任项目子项负责人,以及后来担任项目主管,已经干过四个项目。四个年头也是笔者人生最重要的时光,经历了从学生向技术人员的转变和从技术人员向项目主管的转变。

作为项目主管,工作上最操心的就是项目管理。平心而论,公司并不太重视项目管理的方法和规律的研究,很多具体细节的操作完全是凭借项目主管的直觉,和老同志的一点点经验。在碰到大量的问题之后,笔者也开始摸索一些规律并在网上与同行进行探讨,总结了一点点自己的看法。

什么是项目管理?

经过人们长期探索总结,项目管理在发达国家中已经逐步发展成为独立的学科体系,成为现代管理学的重要分支,并广泛应用于IT、金融、服务、航空航天以及工程等诸多行业。由于其诱人的高额年薪以及广泛的就业前景,项目管理目前已经成为超越MBA的最炙手可热的“黄金职业”。项目管理无疑将会是未来二十年中最热门的行业。那么到底什么是项目管理?

项目管理的定义有很多,按照教科书的理解是:项目管理是在运作方式和管理思维模式上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内外资源,去完成项目目标。项目管理包含很多层面:团队管理、风险管理、采购管理、流程管理、时间管理、成本管理和质量管理等。

笔者的理解是:项目管理,就是通过合理地组织,利用的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按照计划的成本和计划的进度,完成一个计划的目标。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目标很可能会发生变更,那么成本和进度都需要做相应的调整。

项目主管如何解决问题?

按照白猫黑猫理论,评价项目管理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就是项目是否保质保量按时完成。现在的项目实施一般都是主管负责制,项目主管重任在肩,要达到项目成功这一目标谈何容易。

在项目管理过程中,笔者就要经常思索以下问题:

如何在选择余地不多的情况下,组建一支得力的项目组?

项目组成员的挑选非常重要,假如在一个关键的岗位安排了一个不合适的人选,这个项目很可能会出师不利。当然在现有的人力资源中,不一定能顺利选到优秀的人才并组建成一只能战斗的队伍。笔者就碰到这种最恶劣的情况:项目组只有主管有经验,别的成员都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那么主管的任务就不仅仅是管理,而且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来培养这些新手,让他们能尽快进入预定的角色。

如何界定项目成员工作的范围和定义他们之间的工作接口?

这个问题就是俗语说的“派活”。要把活分出去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项目主管首先需要对项目组成员非常了解和熟悉,知道他们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其次要对项目情况非常清楚,并能对项目实施过程进行划分和功能模块的细化,并结合每个人员的特点指派具体的任务;最后要重点注意的是,尽量让组员之间的工作接口简单和接口定义详尽,避免将来产生互相推诿和扯皮。

如何准确衡量项目成员的工作量?

做过主管的人都碰到过这种问题:分配给甲的工作,要求一周完成,但是一个月过去了,他还没干完;分给乙的工作,要求一周干完,但是他一天就干好了。实际上现在的项目管理中,工作量的衡量往往靠主管的经验来加以主观判断,而且这种判断也不是因人而异的。主观判断会造成较大的误差,这些误差的积累最终导致不可控制的因素增加和项目风险扩大。

如何在不打扰项目组成员工作的情况下,及时进行沟通?

现在很少有单枪匹马就能把项目全部搞定,往往需要团队来完成,那么团队的合作精神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一般人的眼里,技术人员都普遍比较孤傲,不好管理。主管不仅仅要掌握良好的沟通技巧,还要擅于感情交流,帮助解决项目组成员工作上和生活上的实际困难,使他们集中精力干好本职工作。良好的上下级和同级关系创造了融洽的工作气氛,项目成功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如何评估项目执行状况,随时掌握项目进展?

在项目运作过程中,如果靠员工的报告来掌握项目进展是不够的。事实上,员工都愿意报喜不报忧,在项目初期就出现的问题苗头,如果不能传递上来,将在后续阶段造成大的纰漏。笔者认为除了要定期听取项目组成员的报告,还要专门有一个品保组来监督项目的执行情况。品保组就像廉政公署一样,不参与项目的具体实施,专门给别人“挑刺”,或者写一些测试程序来发现问题。

如何与客户单位沟通与协作?

有时候,项目都已经执行到最后阶段,客户单位突然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会让主管非常为难。一方面要尽量满足客户的需求,另一方面又不能对系统做太大的改动,影响进度计划。这种情况往往是与客户的沟通出现了问题,说明在需求阶段做的不够好,同时在实施过程中没有与客户有密切的联系。

如何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和限制条件下,按时完成项目任务?

项目成功与否受太多的风险因素影响。所谓“风险”,是损失的不确定性;是给定情况下,一定时期内可能发生的各种结果间的差异。它的两个基本特征是不确定性和损失。项目开发是一项可能损失的活动,不管开发过程如何进行,都有可能超出预算或时间延迟。很少有人能保证开发工作一定成功,都要冒一定的风险,也就需要进行项目风险分析。在进行项目风险分析时,重要的是要量化不确定的程度和每个风险的损失程度。潜在的问题都可能会对项目的计划、成本、技术、产品的质量及团队的士气产生负面的影响。风险管理就是在这些潜在的问题对项目造成破坏之前识别、处理和排除。

如何在完成项目任务同时,保证甚至提高交付结果的质量?

笔者的同事曾经做过一个项目,按计划按预算完成了,但是系统不稳定,某些关键技术指标不能满足国标。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没有划分清晰功能模块和接口关系,成员相互

指责,最终难以定位不稳定的根源;没有成立质保组,没能很好地实施项目过程控制;过分注重项目的时间进度,忽略或隐瞒了前期的小问题。

如何成为优秀的项目主管?

笔者认为:一个优秀的项目主管首先是一个乐观而自信的人。他凡事都从正面考虑,不把失败当失败,反而将其看作成功之母,吸取经验教训,在那里跌倒又在哪里爬起。优秀的项目主管不一定要很有经验,但是要有强烈的进取心和明确的目标,并能够与他人良好沟通,鼓舞他人为共同的目标一起努力。

IT项目管理的特征探讨

IT项目具有非常明显的特点:紧迫性、独特性和不确定性。下面分别讨论一下这些特点含义和项目管理的相应对策。

紧迫性

IT项目的紧迫性决定了项目的历时有限,具有明确的起点或终点,当实现了目标或被迫终止时,项目即结束。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IT项目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有的项目时间甚至是决定性因素,因为市场时机稍纵即逝,如果项目的实施阶段耗时过长,市场份额将被竞争对手抢走。

在开始一个项目前,主管就必须明白项目的时间约束。具体到每个人、执行项目中的每一个任务都必须明确时间要求。一旦没有按照进度完成,必须要有充分的客观理由,否则就要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独特性

IT项目的独特性在IT服务领域表现得非常突出,厂商不仅向客户提供产品,更重要是根据其要求提供不同的解决方案。即使有现成的解决方案,也需要根据客户的特殊要求进行一定的客户化工作,因此可以说每个项目都有区别。

项目的这种独特性对实际项目管理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项目主管必须在项目开始前通过合同(或等同文件)明确地描述或定义最终的产品是什么。如果刚开始要提供什么没能定义清楚,或未达成一致,则最终交付产品或服务时将很容易发生纠纷,造成不必要的商务和名誉损失。即便是定义清楚了项目的目标,但是客户单位仍然会经常调整实现指标,这种变更很难控制,这就需要项目组与客户单位有良好的沟通渠道,否则改来改去,永远改不完。

不确定性

IT项目的不确定性是指项目不可能完全在规定的时间内、按规定的预算由规定的人员完成。这是因为项目计划和预算本质上是一种预测,在执行过程中与实际情况可定会有差异。另外,在执行过程中还会遇到各种始料未及的“风险”,使得项目不能按原有的预测来运行。针对不确定性,在项目管理中就要注意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笔者在工作中就发现科研工作,特别是国家级的项目,往往有一个“后墙不倒”原则。也就是说,设定一个项目的最终完成时间,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时间进度的安排就没有计划。在具体实施中,这种方法的最终结果是要么后墙倒了,要么后墙勉强没倒,做出来的产品满足不了质量要求。

还有一种不好的做法是过度计划,即将项目中非常微小的事情都考虑清楚才动手,但如此“详细的计划”其实是在试图精确地预测未来,也是不切实际的,在执行中会发现难以与实际一致,而不得不频繁地进行调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尽管有项目计划,执行过程中仍

会碰到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问题,且往往没有现成的处理方法,这就要求项目经理必须掌握必要的工具方法,掌握整体过程和关键要素,灵活面对,妥善解决。

几个迫切需要重视的问题

项目管理有一些规律,但是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照搬硬套肯定会事倍功半。下面三个案例就是笔者在管理中遇到过的,现在拿出来一起探讨。

管理新手的重要性

一个项目组除了主管,全是新手!其实能有几个项目主管会如此幸运,项目组成员全都身经百战经验丰富。很多人认为,新手加入在短时间内对项目毫无益处,不仅帮不上忙,还需要别人来传帮带。笔者认为恰好相反:新人的加入是将会给整个项目组带来一些新鲜的想法,挖掘和引导这种的想法对新人的培训和很快的上手工作是非常关键的。公司花了钱招来的新人往往经过了人事部门的过滤,都具备了一些基本知识,主管可以先给他们分配一些具体的工作,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非常关键。

在培训新人时就应该注意:

项目内容培训,让他尽快了解项目组的工作内容,项目的方向、目的,用到的知识、技能;

给他在项目组中的角色做个定位,明确他的职责,并提供必要的支持;

告诉他项目组管理方面须注意的问题,让他尽快融入到项目组里来;

尽量与目前项目组的工作结合起来培训,如让他尽快熟悉项目已经完成的工作,告诉他以后的计划,以及他马上要做的工作等等;

保持良好的沟通,了解他的进展,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培训计划。

管理文档的重要性

让项目主管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当一个重要成员半途离开项目组时,才发现他根本就没有留下任何可用的文档。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项目组的成员也是在动态调整中,文档就是成员之间交接的重要工具。很多主管很容易陷入“重技术实现,轻文档”的误区。他们总是认为项目实施时间紧迫,为了节省时间,可以在项目收尾阶段突击写文档。要是项目周期稍长,到了最后,成员还会记得清清楚楚每个实现细节吗?没有文档的项目铁定是一个失败的项目。

从过程控制的角度看,项目的实施质量控制,最重要的就是文档的管理控制。通过文档来显示表明每个基线,每个成员的工作量和完成质量,达到项目的风险最小化。

管理平台的重要性

笔者最初的几个项目都没有管理平台,所以没有量化的概念,管理手段非常落后。去年笔者在公司率先引入了微软PROJECT2000作为核心的项目管理软件,并根据项目的需求,以现有的计算机网络系统(Network)为基础,建立了内部的INTRANET项目管理平台。经过一年多的使用达到了以下效果:

使用PROJECT2000建立项目计划信息共享门户,使技术人员、主管随时看到与自己相关的任务信息,并通过建立状态报告,达到了解技术人员各自工作完成情况;

利用研发内部网站、电子公告板等共享信息系统,提供有效的信息沟通途径;根据项目计划,建立动态提醒机制;

建立项目数据管理系统(Data):对与项目有关的数据和与数据有关的过程,进行有效地管理;

电子文档管理系统(Document),对图纸、文件、资料等文档,采用集中管理的方式,进行有序地组织,实现充分的共享和重复使用,实现了通过IE浏览器访问项目文档功能;建立数据记录体现变更控制记录,项目文档记录。

结束语

就中国现状而言,项目管理还是一个全新的尚待开发的领域,很多项目管理人员和笔者一样都是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思考。

从现实来看,只有那些跨国公司和国内的大型企业才对项目管理提出要求;从教育来看,项目管理的系统教育基本上就是空白,甚至目前中国还没有项目管理这一学科设置。同时,在中国,你所能够获得的有关项目管理的出版物以及资料都极其有限。

好在国内的教育部门已经发现了这个问题,各种PMP的培训班广告也开始出现在各类媒体中。那么我们是否都需要这个一个证书呢?

曾记得庄子在《庄子·养生主》中谈到的解牛的庖丁,在外人看来,技艺高超的庖丁解牛时,一招一式,轻松自如,姿势优美,其节奏如美妙音乐的旋律。而庖丁自己在历经多年的实践后,解释他的高超技艺的境界是:“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欲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隙,导大,因其固然。”

项目管理还是有“天理”可循,假如有机会还是应该带着实践中的问题多看书多学习,最终会达到所谓的管理艺术。

第五篇:鲁人欲徒越文言文翻译

鲁人欲徒越的文言文的原文比较简短,大家需要了解一下原文的内容是什么吗?下面一起去看看吧!

原文

鲁人欲徙越①

鲁人身善织履②,妻善织缟③,而欲徙于越④。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之也⑤,而越人跣行⑥;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⑦。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

注释

1.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2.屦(jù):句。古时用麻葛等制成的草鞋。

3.缟:白色的绢。

4.越:春秋时期越国,在今浙江。

5.履:鞋,此处作穿鞋解。

6.跣(xiǎn):赤脚。

7.被(pī):同“披”。

译文

鲁国有个人自身善于做鞋,他的妻子善于织缟,然而(他们)却想要迁徙到越国。于是有人对他说:“你一定会受穷的。”鲁国人就问:“为什么?”那人说:“鞋子是用来穿的,但越国人赤脚走路;缟是用来做帽子戴的,但越国人披头散发的。你们虽然有专长,但迁徙到毫无自己用武之地的国度,想要不受穷,这可能吗?”

说明

①凡做一事,制定行动计划,必须先做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万不可纯凭主观,莽撞从事。

②做生意特别要了解各种顾客的需要。

③凡事应从实际出发,忽视客观情况,盲目行动不会有好结果。

④做任何事情都必须考虑客观的要求,只凭主观臆断,盲目行动,结果必定是失败的。—《现代文品读,文言诗文读写》

要点导引

这则寓言以鲁人身怀绝技却要去无用武之地的越地的故事,表明做任何事情都必须考虑客观的要求,只凭主观臆断,结果必定是失败的。

这则寓言构思巧妙,以“善织屦”,与“跣行”相对,以“善织缟”与“被发”相对。这样“欲使无穷,其可得乎”的结论便水到渠成了,使读者在哑然失笑之余,对其所述之力心悦诚服。

鲁人徙越故事

韩非子一书中记载一个“鲁人徙越”的故事。故事说:

鲁国京城住着一对夫妻,男的善于编草鞋,女一善于织白绸子,两口子兢兢业业,日子过得还不错。他们听说越国是个鱼米之乡。有一天,两口子想要搬到越国去谋生,便收拾这具行李。邻居看见了,劝告他们说:“不要到那里去,去了,你们会受穷的。”

鲁人问:“为什么?”

邻人说:“草鞋是给人穿在脚上的,可是越国教师都是水乡,越人从小就关脚板走路,不用穿鞋。绸子是为了做帽子给人戴在头上的,可是越国经常有暴雨,越人个个蓬头散发,从不戴子。你们的手艺固然不错,可是去到一个用不着这种手艺的国家,手艺一点儿也用不上,怎么不受穷呢?”

“鲁人徙越”这个故事,说明鲁国的这个鞋匝夫妇,产了解越国的生活习惯,只身的手艺和想当然,就要搬到陌生的越国去谋生。他们不懂得一切事物都是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不转移的,做事要切合实际,实是求是,人实际出发,分析客观条件,者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而单凭老经验和主观愿望是要碰壁的。倘若不是邻人相劝,改铸成大错,穷迫而归。

下载天理人欲教案(共5则)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天理人欲教案(共5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中英语 Unit48 情人欲绝交函书信通

    情人欲绝交函 February 15, 2005 Dear John, I really don’t know how to begin this letter. Writing it is one of the hardest things I’ve ever had to do. I’ve bee......

    天津理工大学材料学院院长袁志好:材聚天理 料写春秋

    天津理工大学材料学院院长袁志好:材聚天理 料写春秋 ‚学科建设有两种模式:‘高大上’模式和‘小而精’模式。地方院校如果学习沿袭清华、北大的学科发展模式,难度非常大,同时也......

    教案(共九章)

    图形创意教案 第一章形及图形心理 图形的开拓研究,应当说源于格式塔心理学的开创与研究。 格式塔心理学[l912年发源于德国的心理学派]可以说是形的心理学。铁钦则称之为“完......

    教案(共5篇)

    小猪去郊游 小一班 张秀乔 小猪去郊游 活动目标: 1、理解和欣赏故事《小猪去郊游》,体验与同伴共同分享的快乐。 2、初步培养乐于分享的意识。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1、教学挂图;2......

    公开课教案[共五篇]

    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赵 明 2010年11月10日206班一、设计目标 运用信息技术再现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历史场景,突出“活动”、“探究”、“生成”的新课改理念;从历史学科的......

    公开课教案(共5则)

    公开课教案(复习课): 教学内容:第7课隋唐的文学艺术 执教者:韦月心时间:2013年4月16日第三节一、教学目标: 1. 理解唐朝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感知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成就......

    《愚公移山》教案(共5篇)

    2、愚公移山 教学目标: 1、通过观故事、讲故事理解“愚公移山”的意思,会写成语;继续学习收集数字成语,感受数字成语的奇妙。 2、培养学生倾听、表达、书写和收集整理知识的能力......

    德育课教案(共5则)

    德育课教案 课题:挑战垃圾桶 教学目的:解决教室垃圾桶不堪重负的恶劣状况,进而引导生养成正确的饮食习惯、学习习惯和卫生习惯。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身上存在的不良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