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经济常识》前言“我们的经济生活”教学设计
《经济常识》前言——“我们的经济生活”教学设计
《经济常识》前言
——“我们的经济生活”教学设计 莘庄中学
潘建林
一、教学内容的分析
1、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单元是作为初中学生进入高中学习《思想政治》课的第一节课,有着非同寻常的重要地位,同时也是对学习整个《经济常识》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它是整个教材的主线。
2、本单元的教学内容
本单元是高中思想政治高一《经济常识》的前言部分。本单元分为三框。第一框《我们日常的经济生活》,主要是从日常的经济生活包括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切入,引导学生了解经济活动的四个环节,并进一步了解与此相关的经济科学的基本知识。这一部分对全课乃至全册教材具有“引入”的作用,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知识铺垫的作用。第二框《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主要是阐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以科学发展观点”为指导、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两部分内容都属于宏观经济方面的问题,正确了解了这两方面的内容,对于认识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学习经济基础知识,具有指导作用。第三框《经济知识和‘经济眼光’》,主要强调为什么学习经济基础知识和怎样学习经济基础知识的问题,是从怎样看待经济知识和怎样分析经济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的角度,回答了“为什么学”和“怎样学”。学习运用“经济眼光”既是一种学习方法,也是培养一种经济意识。
3、教学重点与难点
“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既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又是本单元的教学难点。
二、教学对象的分析
(1)从高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看,他们大多正处于十六七岁的年龄,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接受能力比较强,但兴奋点仍主要集中在直观感觉上。
(2)从思维特征看,高一年级学生仍未完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自我探究能力还不高,需要进一步加强。(3)从认知结构看,高一年级学生通过初中的学习,已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但由于刚刚接触经济常识,而经济常识又不同于以往的思想政治课内容,因此,对一些具体问题的认识未免有些粗浅、偏颇和模糊。
三、教材重组的建议
1、划分为三个主题:(1)“经济生活”就在我们周围吗?(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变了中国吗?(3)你有“经济头脑”吗?每个主题一教时,围绕主题实现教学目标。
在教学中突出三个重点(1)把经济拉到学生周围,引起学生对经济的兴趣。(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重要意义。(3)让学生体验“经济头脑”。
2、“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一框内容建议略讲或放在第一课中讲。理由:(1)与第一课有关内容重复。(2)与前言的主题不很切合。对学生主要说明经济建设是中心,但不是唯一的,经济和社会必须协调发展。
四、教学目标的设计
第一课时:“经济生活”就在我们周围吗?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说明经济生活就在我们周围,而且与我们息息相关。
2、知道经济生活需要各种生活资料。
3、知道经济生活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会简要概括和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填写问卷了解日常经济生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对经济生活和经济知识产生兴趣,体会父母的辛苦,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第二课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变了中国吗?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为什么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知道我国经济建设的伟大成就。
3、知道科学发展观的含义,知道经济和社会要协调发展。【过程与方法目标】
初步学会阅读经济材料,能借助与网络来查找有关的数据。完成教材中“阅读与思考”、“操作平台”、“想一想”。【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认同并拥护“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科学发展观”等党和国家的经济方针。第三课时:你有“经济头脑”吗?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经济常识并不是枯燥的、无用的、难懂的。
2、知道什么是经济眼光(学会看经济背景、学会算经济账、懂得经济法规)。【过程与方法目标】
尝试查询有关经济数据,能尝试分析社会经济现象。完成教材中“操作平台”、“学习训练园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认识到学好经济常识、关注社会经济生活、培养经济头脑既是青少年个人成长的需要,也是今后为国家尽责任的必备条件。
五、教学过程设计 基本程序如下:
教
师:创设情境——设计问题——启发提示——指导归纳、拓展思路
主程序:展示情景——提出问题——探讨问题——归纳延伸、实际运用
学
生:感知情境——思考问题——讨论质疑——整理观点、举一反三
教学过程
“经济生活”就在我们周围吗?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变了中国吗?
你有“经济头脑”吗?展示情景
播放电视新闻片断
播放北京奥运会开幕式
假如你拥有20万人民币提出问题
1、收看的新闻中与经济生活有关的有哪几条?
2、为什么说这几条新闻与经济生活有关?
3、新闻中的这些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4、衣、食、住、行、用,这些物质生活资料是怎么到了你的手中?
5、你能简要分析四环节间的关系吗?
1、北京奥运会为什么能取得如此的成功?
2、30年前我国举办奥运会有这样的实力和信心吗? 3、在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成就取得伟大成就而喜庆的时候,是否还有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呢?
4、这个“乘除法”说出了一个什么道理? 5、请你仔细分辨一下,能从这张照片上发现什么吗?从你的发现可以说明什么问题?
怎样使你的20万人民币不断的增值?
(1、“经济知识枯燥吗?” 2、“经济知识有用吗?”3、“经济知识难懂吗?”)探讨问题
引导学生看书思考,讨论质疑:
1、请学生共同列举家庭日常生活开支的具体内容,讨论交流后进行归类。
2、买卖活动在经济学上是一种交换行为;继续问“用什么买?”,“当然用钱了”,问“钱是从哪来的?”“爸爸妈妈挣的”、或“工资”等,引出分配的概念;最后,问“从哪里买的”,学生可能回答从市场、商场买的,这里,需要引导学生把具体的买卖活动去掉,产品最终是从哪里来的,得出生产的概念;而实际生活中是先有生产,最后才进入到消费领域,从而把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四个环节联系到一起。
引导学生看书思考,讨论质疑:
1、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请同学们结合课外查询的相关数据,介绍我国经济建设所取得的成就。
2、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就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所取得的成果。3、温家宝总理的“乘除法”:多么小的问题乘以13亿都会变成一个大的问题,多么大的经济总量只要除以13亿都会变成一个小数目。
4、中国的环境问题、地球资源的开采问题等。
1、全部投资股票 2、全部投资黄金 3、全部存入银行
4、5万买股票、5万存银行、10万买国债等
5、教材中“操作平台”、“学习训练园地”归纳延伸
总结归纳出正确的答案:
1、经济生活需要各种生活资料,经济生活与我们密切相关,我们每时每刻都在经历着社会经济生活。2、生产是经济活动的基础,交换是经济活动的流通过程,分配是经济活动的中间环节,消费是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
总结归纳出正确的答案:1、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基本的物质资料,而无论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还是对外开放,都离不开雄厚的物质基础,而要构筑坚实的物质基础,主要靠经济建设。
2、虽然我国的经济总量上去,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因此,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我国还面临许多严峻的挑战。3、我国30年来实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时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也在不断的显现出来,但要进一步发展,还必须坚定不移地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科学发展观。
总结归纳出正确的答案: 1、学会看经济背景。2、学会算经济帐。
3、懂得经济法规。设计意图
着重列举了近期新闻和同学身边的相关事件,引导同学寻找这些事件与经济学的联系,对本学科的研究对象有大概的了解,熟悉常见的经济图表类型,引发学生兴趣,为今后的学习作好准备。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让学生感受到我国经济建设的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作为当代中国青年学生应具备国家观念和爱国的情感,确立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奋斗的责任感和维护祖国利益的信念。
通过本课的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常见事物进行理性的思考,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善于从生活中发现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经济学的兴趣。
第二篇:前言 我们的经济生活
前言 我们的经济生活
1、经济生活的四个环节分别是什么,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如何?
2、为什么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怎样才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4、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人为本是
全面发展是
协调发展是
可持续发展是
5、我国人民生活在2000年总体上达到
对我国现阶段小康的认识:
全面小康社会的特征:
上海的两个率先的唯一出路是: 水平。
第三篇:经济常识前言提纲
《经济常识》复习提要
前言我们的经济生活
1.识记经济活动的四个环节及其地位
1)什么是经济生活?
答:经济生活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生产是经济活动的基础(起点),交换是经济活动的流通过程,分配是经济活动的中间环节,消费是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
2.理解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1)什么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答: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2)为什么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答: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建设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我国的一切建设事业,都必须有雄厚的物质基础。无论是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还是对外开放,让我们真正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都离不开雄厚的物质基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不能放松。
3)怎样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答: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立足我国经济还不发达的现实条件,顺应世界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潮流,不断开拓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新途径,迅速提高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集中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3.运用科学发展观的相关知识设计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方案
1)什么是科学发展观? 答: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2)以人为本的内涵是什么? 答:以人为本,就是把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行现代化建设,根本的目的是为了人民,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3)全面发展的内涵是什么? 答: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4)协调发展的内涵是什么? 答: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促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5)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是什么? 答: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的永续发展。
4.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第四篇:前言:我们的经济生活(学业水平考要点)
高一《思想政治》基本知识
前言:我们的经济生活
经济生活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
生产是经济活动的基础。交换是经济活动的流通过程。分配是经济活动的中间环节。消费是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而决不能偏离这个中心。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建设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我国的一切建设事业,都必须有雄厚的物质基础。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生产力发展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1)要立足我国经济不发达的现实条件,顺应世界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潮流,不断开拓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新途径,迅速提高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2)要集中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3)快速发展生产力,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创新,既是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标志,又有力地促进我国生产力水平的全面提高。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坚持进一步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定不移地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
(1)以人为本,就是把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 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2)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进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3)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4)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的永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学习和运用经济知识,用“经济眼光”分析问题
所谓“经济眼光”就是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都要从经济上进行分析,要有“经济头脑”。我们不仅要学会看经济背景,而且要学习算经济帐,还要懂得经济法规。1
第五篇:前言教学设计
教学课题:前言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高中生物的第一节课,内容较简单,但也是学习后面内容的基础,若能引导学生学好这一小节,激发其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对后面章节的学习十分有益,从长远来看,这也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学情分析:本堂课前,学生已在小学、初中学过《科学》课程,已有一定的生物学基础,但掌握的生物学知识内容有限,对于这方面的探究也只能浅尝辄止。因此,学生将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更多的生物学知识,以提高其生物学素养,为学生的终生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
设计理念:本次课的设计主要以丰富多彩的多媒体图片、视频片段等为主,增强感官刺激,引起学生的兴趣,并尽量从身边熟悉的例子说起,贯彻“生物在我们身边”这个理念,通过学生的讨论、问答、总结等师生活动展开教学
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列举生物区别于非生物的7个特征
2、说出研究生物学的两种基本方法
情感性目标:
通过阅读相关的生物学材料,观看视频,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技能性目标:
尝试种植一种植物或养一种动物,体验它们的一些生命活动过程
教学重点:生物区区别于非生物所具有的共同特征,研究生物学的两种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生物区区别于非生物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教学方法:探究研讨法(讲授法为主,结合讨论法、阅读法等)
课时安排:40分钟
教学过程:
(1)、板书设计:
前言
一、生物与生命
(一)、生物的共同点:
1、以细胞为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2、相同的化学成分
3、新陈代谢
4、稳态
5、应激性
6、生殖与遗传
7、进化
(二)、生物
生命 二、三个“W”
1、生物学
2、研究方法
1)、观察
2)、实验
3、原因
具体进程:
师:同学们好!这节课是我们学习生物学的第一堂课,也就是说接下来一至两个学期大家要与这门新课程打交道。我们小学初中学过《科学》,都有一定基础了,在这个基础上,只要大家上课认真听讲,多参与到我们的学习中来,多思考,多提问,相信一定能学好生物学!这是题外话,现在进入我们的课题。都说21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同学们对这个说法有什么看法吗?同意还是不同意? 生:„„ 师:大家能说出你们的理由吗?同意的同学能不能举出我们身边的一些例子来支持这个观点?不同意的同学也一样 生:„„
师:好!双方同学讲得都有一定道理,这个说法是不绝对的,要看你从什么角度思考问题了。但是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个观点也是没错的。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今天就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这本书的前言,看看它能不能帮我吗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老师请大家看几张图片
(娃娃鱼、猩猩、麋鹿、袁隆平和他的水稻、优美的植物照片„„)
师:不管是植物、动物还是人,这些生物要么是我们平常经常看到的,要么就是从电视或其他媒体途径了解到的,甚至一些很漂亮的照片也可以用生物来作为摄影对象。很多事都发生在我们身边,这也是我们要学习生物学这门课的原因之一。
师:大家看我们课本的封面,最醒目的是哪些字? 生:„„
师:对,就是“生物学”这三个字,“学”就是一门学科的意思,剩下的就是“生物”,我们既然要学习这门课程,当然就要清楚它的一些概念或特征吧?我们以前的知识里简单地把我们周围的物体分成两类,生物体和非生物体,请同学们快速判断以下图片中,什么是生物,什么是非生物? 生:„„
师:很好!那大家能不能说说,你们刚才是根据什么来判断的呢? 生:„„
(在有的学生的回答基础上进一步提问,引起思考)
师:好!刚才同学们列举了五花八门的判断标准,有的是正确的,有的还欠缺周全的考虑。这里,前人们给我们总结了7条判断标准,这些都是生物体共有的特征,我们来一起学习一下,同时请同学们学的过程中看看,你的观点和以下7点有什么不同,哪些方面需要改进,有心得的同学如果想跟老师或其他同学分享的话,我们可以另外安排一个时间,大家一起来探讨!师:请大家观察这几张图片,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生:„„
师:很明显。这些都是由单个细胞组成的,那同学们能不能给老师举一些多细胞生物的例子呢? 生:„„
师:大家再动动脑筋,能不能再给老师举一些不由细胞构成的例子呢?
情况
一、生:没有了
师:想清楚,真的没有了吗?
„„
生:没有
师:那老师给大家看一下这幅图片,这是流感病毒,没有细胞膜结构,那它是细胞吗?
生:„„
情况
二、生:老师,还有病毒!
师:好这位同学回答得很好!大家一定要记住这个例外!也就是说,生物体都是以细胞为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病毒除外!
(教师介绍第二个共同特征——相同的化学成分)
(第三个特征——新陈代谢)
(由教师播放一个关于新陈代谢的视频)
师:如果我们的新陈代谢出了问题,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们机体的稳态,也就是我们接下来要讲的第四点
„„
师:刚才老师说的新陈代谢影响稳态其实太笼统了,同学们思考一下,能不能具体说说哪些因素会影响稳态呢?可能刚接触到这个概念大家还不是很熟悉,那老师先说一个,像体温,如果我们的体温不正常了,太高或者太低,我们的身体会出现一些不舒服的反应对吧!其他例子呢? 生:„„ 师:„„
师:当我们用铅笔尖端碰蜗牛的触角时,它有什么反应? 生:„„
师:也就是说蜗牛对铅笔尖端的触碰这个刺激会做出一定的反应。其实,其他很多生物体都有这种现象,都能对一定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应激性。(给学生看向日葵向阳性的图片及草履虫、含羞草的视频片段)
师:其实不止我们身边存在生物学,文学中也存在!有句俗语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仔会打洞,这又是什么生命现象呢? 生:„„
(第六个特征——生殖与遗传)
(第七个特征——进化)
(教师讲解进化树)
师:现在请同学们合上课本,一起回忆一下我们刚刚学习的七点
(在黑板上写上七点)
师:学到现在,可能有些同学就要好奇了,什么是生物还没说呢!现在我们就来看看生物的概念
„„
(思考题:取水池中发绿的水一滴,制成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会发现一些生
物存在,说明确认它们为生物的依据)
生:„„
师:学完第一块内容,我们来继续我们的第二块内容。这块内容其实很简单,老师把它归结为“生物学的三个W”
„„
师:现在同学们对我们刚上课的时候所提的问题有答案了没? 生:„„ 教学反馈
请同学起来快速回答幻灯片中的问题
教学评价:
1、教学过程中学生主动学习的时间比例
2、授课过程中,教师的知识体系逻辑性是否较强,讲课是否有条理
3、学生的学习状态,例如情绪、思维状态是否良好
生科061
毛玲玲 060301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