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教学教案[精选]

时间:2019-05-15 01:52: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教学教案[精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教学教案[精选]》。

第一篇: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教学教案[精选]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教学教案

第一篇:先秦时期史籍介绍及选文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悠久,史籍丰富。中国古代史学的发达,在世界上是比较突出的,这和我国古代史官制度的健全、史官设置之早是分不开的。

一、史官的出现:(史官:历代设置专门记录和编撰历史的官职)

因为要有史籍须先有史官,而中国古代的史官,在夏代的奴隶制国家机构中已经出现了。《吕氏春秋.先识篇》“夏桀荒淫无道,太史令终古出其图法进行劝谏,劝谏无效,即弃而奔商”。这说明,在夏代的国家机构中,是设有史官的。

三代时期的史官,其职能如下:

1、夏之史官:其职能含有劝谏,主要掌管天时星令,或者说是掌管法典的大臣。

2、商之史官:其职能主要是职掌记录时事、起草公文、保管文书的官吏。

3、周之史官:周朝史官规模日渐扩大,并且有了较细的分工:

⑴、大史:职位很高,参加新王册命典礼,王为国家大事,还要访问大事。此外,大史还掌记录时事,保管文书等。

⑵、小史:秩卑(秩是指俸禄,也指官的品级。)“小史”在古代是一种礼官,其职务是“掌邦国之志,奠系世、辨昭穆。若有事,则诏王之忌讳。大祭祀,读礼法,史以书叙昭穆之俎篮。大丧、大宾客、大会同、大军旅、佐大史,凡国事之用礼法者,掌其小事。其职务是佐大史。

⑶、内史:其位最尊,西周始置,常奉王命策命臣下。掌策命诸侯及孤卿大夫,凡四方之事书则读之。内史掌册命诸侯及孤卿大夫,掌名王命,并将副本加以保存。有时也奉命出使诸侯国。

⑷、外史:秩亦卑。》:《周礼·春官·大宗伯》: “外史,掌书外令,掌四方之志,掌三皇五帝之书(泛指古代文献资料)。”即掌管当代和古代的的文书档案材料。

⑸:御史:秩亦卑,是中国古代一种官名。先秦时期,天子、诸侯、大夫、邑宰皆置,是负责记录的史官、秘书官。也就是说,御史主要是记录时事。

五史其共同点都有记载时事和掌管文书的职能。总之,从夏代起,在夏、商、周的奴隶制国家机构中,便开始设置了史官。他们当时所记载的时事和掌管的文书,就成了异日极可宝贵的历史资料。这种资料经过一定时期的积累,就可以加工整理,编纂成为史书。这样就产生了我国初期即先秦时期的史籍了。

第一章中国古代史籍的雏形 第一节:《尚书》介绍

一、《尚书》简介:中国现存最早的历史文献汇编,原意是“上古的史书”,见P5.是商周两代统治者的讲话记录及东周战国时期根据远古材料加工编成的虞夏事实记载。它又称为《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战国时期总称《书》,汉代改称《尚书》,汉武帝时被列为儒家五经之一。(《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加上《乐》则称之为六经。)唐宋以后更是士子科举进身的必读之书。故又称《书经》。

《尚书》是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资料汇编,它记载了虞夏商周的一些重要的历史事实,保存了上古大量的政治、哲学、天文地理、刑法等方面的资料。因此历代学者都非常重视对它的学习和研究。

现存版本中真伪参半。一般认为《今文尚书》中《周书》的《牧誓》到《吕刑》十六篇 1 是西周真实史料,《文侯之命》、《费誓》和《秦誓》为春秋史料,所述内容较早的《尧典》、《皋陶谟》、《禹贡》反而是战国编写的古史资料。今本《古文尚书》总体认为是晋代梅赜伪造,但也存在争议。

二、《尚书》的体例:P8

1、《尚书》体例属于纪事本末体,是纪事本末体的萌芽。

纪事本末体:史书体裁名,以历史事件为主,创始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其后有明朝陈帮瞻的《宋史纪事本末》、清朝谷应泰的《明史记事本末》。其有点是每一个历史事件独立成篇,各篇又按年月的顺序编写,能完整地叙述历史事件的全部过程。可补编年体和纪传体之不足。缺点就在于不能说明同时期各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

2、《尚书》是我国编年史的开端。

《尚书》虽是古代历史文献汇编,但它是经过孔子编定的。全书编排,是按朝代,先《虞夏书》,然后南宋,《商书》、《周书》。在每一个朝代,又按帝王顺序排列文献的先后,使人读后能大致了解一个王朝的兴衰历史过程。所以《尚书》实际上又是我国编年史的开端。

3、《尚书》里的《禹贡》作为中国最早的一篇地理志,为后世志书体开其先例。《禹贡》一篇,总结了秦朝统一以前的地理知识,记载了九州(“九州”是中国的别称之一。古代中国人将全国划分为九个区域,即所谓的“九州”。根据《尚书·禹贡》的记载,九州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的地理情况,给中国人民一个中国政治从来就是统一的,疆域从来就是广大的观念,意义极为重大。

三、《尚书》的地位和作用:

《尚书》相传为孔子整理、选编成一百篇,后经秦代焚书,损失很大。该书要旨:

其一,在明仁君治民之道。

春秋之世,圣王不作,暴君迭起,人民困于虐政,备受痛苦。为救危世,感化当世人君,史官作《书经》一书,希人主得尧、舜、禹、汤、文、武之道,使天下享尧、舜、禹、汤、文、武之治。因此,阐明仁君治民之道是《尚书》的第一要旨。

其二,在明贤臣事君之道。

周室东迁之后,人臣之事君,远不如往古,乱臣杀君之事屡见不鲜。史官作《周书》,记古贤臣事君之道,以使后世取法。

严格地说,《尚书》不是一部成熟的历史著作,只是一部古代历史文献汇编,是中国古代史籍的雏形。它记事上起于尧(公元前2379—前2318年),下讫秦穆公,(—前621)基本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况。故司马迁作《史记》,采用了《尚书》的大部分,足见其史料价值很高。

第二章 编年体的产生

第一节

《春秋》介绍

一、名称:

《春秋》是西周、春秋时期编年史书的通称,周王室和一些诸侯国都著有《春秋》。如《周春秋》、《燕春秋》、《宋春秋》、《齐春秋》、《鲁春秋》等。秦汉以后的史书,也有以“春秋”命名的,如西汉陆贾的《楚汉春秋》、东汉赵晔的《吴越春秋》和北魏崔鸿的《十六国春秋》等。

我们所要介绍的《春秋》,是孔子根据《鲁春秋》修改而成的,其体例是编年体。

二、体例:

编年体:史书的体裁名,按年月日顺序记载历史事迹,起源于春秋时代。中国有大量的编年体史书。著名的如《春秋》、《左传》、《汉纪》、《后汉纪》、《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等。

编年体其优点在便于查考历史事迹发生的具体时间,易于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并可以避免叙述重复。其缺点是记事按年月分列杂陈,不能集中叙述每一历史事件的全部过程;难以记载不能按年编排的事迹,以致偏详政治事件而忽略经济和文化情况。

三、内容:P17-19

《春秋》是春秋末期,孔子根据鲁国史官编写的《鲁春秋》并修改周王室及各诸侯国史官的记载编成,是现存最早的编年史。从前722---前481年共242年的历史。内容为周王室及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活动。如朝聘、会盟、战争等。以及一些自然现象如如地震、水灾、旱灾、虫灾等。记事极其简短,每条最多四十余字,最少仅一字。本为史书,自西汉以来被奉为儒家经典,列为五经之一,故又有《春秋经》之称。后人以此书记事所包括的时代,称为春秋时代。

《春秋》全书大约17000字,主要内容记载春秋时期统治阶级的政治活动,包括诸侯国之间的征伐、会盟、朝聘等;也记载一些自然现象,如日蚀、月蚀、地震、山崩、星变、水灾、虫灾等;经济文化方面,记载一些祭祀、婚丧、城筑、宫室、搜狩、土田等。

在对待人与神关系上,孔子的历史观是自相矛盾的。一方面,他认为王道的兴衰取决于“天命”,表现了天命主宰历史的唯心史观;而另一方面,孔子又明确表示“敬鬼神而远之”,这说明他对鬼神是抱怀疑和保留态度的。对于一些灾异现象与人事有什么关系,他没有明确表态。可见,他持保留态度。

四、《春秋》的地位和作用:

1、《春秋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最早的一部编年史,对中国史学体例的发展有重要贡献。

2、孔子是私人修史的开创者,开后世私人修史的先例,这是中国史学史上的一件大事。

3、孔子不仅是私人修史的开创者,也是私人办学的开始者。

4、孔子的《春秋》记事以明义,垂言以立教。

第二节 《左传》介绍:

一、作者介绍:左丘明,中国春秋时史学家。鲁国人(今山东苍山),双目失明,春秋时有称为瞽(gǔ)的盲史官,记诵、讲述有关古代历史和传说,口耳相传,以补充和丰富文字的记载,左丘明即为瞽之一。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曾任鲁太史,与孔子同时或略早于孔子。双目失明,故后人亦称盲左。相传曾著《左氏春秋》(又 3 称《左传》)和《国语》。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

《左传》多以史实解释《春秋》,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共254年,历代学者对他的时代、籍贯、官职及著作都有各种不同的说法,很多尚无定论。)以记事为主,兼载言论,叙述详明,文字生动简洁,全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历史面貌,既是重要的儒家经典,又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又著《国语》,分别记载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约前967--前453)周王室及鲁齐晋郑楚吴越诸国史实,偏重记述君臣言论,为我国最早的国别史。

《左传》近人多认为完成于战国前期,按《春秋》编年体记述春秋史事。多以记事为主,同时集录许多春秋以前的史事和传说,为中国完整的编年史。汉代的贾宜、刘歆等皆为之训诂注释。(所谓“训诂”,也叫“训故”、“故训”、“古训”、“解故”、“解诂”,用通俗的语言解释词义叫“训”;用当代的话解释古代的语言叫“诂”。“训诂”连用,最早见于春秋时期鲁国人毛亨注释《诗经》的书,书名叫《诗故训传》,“故”、“训”、“传”是三种注解古文的方法。训诂合用始见于汉朝的典籍。用浅显的话来说。训诂就是解释的意思,即用易懂的语言解释难懂的语言,用现代的语言解释古代的语言,用普通话解释方言。)

西晋的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始于经、文合在一起。唐孔颖达作《春秋左传正义》后列入《十三经注疏》。历代的有关著作很多,近人杨伯俊有《春秋左传注》,日本学者竹添光鸿作《左氏会笺》等。

二、体例:

体例的特点有三:

1、属编年体史书

2、用史实来疏证《春秋》,对史料的保存做出重大贡献。古代注释经籍有三种方式:

①、主要是解释字义,从事字义的训诂。②、主要是说义P24 ③、主要是用史实疏证《春秋》经文。

3、《左传》记事不只详明事件的原委,还在记载任务对话当中,集录很多有关春秋以前的史料。这是研究春秋以前历史的重要资料。

4、《左传》虽然为传释《春秋而作,但与《春秋》经文并不完全一致,有《经》有而《传》无的地方,也有《经》无而《传》有的地方。P26

三、《左传》的成就:

1、《左传》在中国史学史上的最大贡献是为后人保存了大量的史料,是研究春秋时期最重要的史书。

2、《左传》在思想观点上较《春秋》有很大的突破。P27: ①、不专尊周,而将它与诸侯国同等。②、并不遵从古之避讳制度。避讳:a封建时代为了维护等级制度的尊严,说话写文章时遇到君主或尊亲的名字都不能直接说出或写出。

b、不愿说出或听到某些会引起不愉快的字眼。

c、自秦至清,凡文字上不得直书当代君主所尊之名,必须用其他方法回避,谓 4 之避讳。

d、修辞学上辞格之一。说话时遇有触犯忌讳的事物,不直说该事该物,而用旁的话来委婉地表述。)

③、倡导思想解放(客观上),重人事而请鬼神,用无神论的观点来解释社会历史现象。

3、《左传》描写人物细致生动,特别善写战争,不是单纯把战争看作军事行动问题,而是首先看做是政治问题,这给当时及后世的教育影响是深刻的。

第二篇: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

1纪事本末体:是以事件为中心的著史体裁。它与编年体、纪传体,合称为古代

三大史体。纪事本末体裁,每事一题,为一专篇,把分散的材料,按时先後加以集中敍述,兼有编年体和纪传体的优点,详於记事,方便阅读。其优点是每一历史事件独立成篇,各篇按时间顺序编写,能够完整地反映历史事件的全过程,可补编年体与纪传体之不足。缺点在于不能表明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春秋》:是中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按年记载了春秋时鲁国从

隐公元年到哀公十四年或十六年间(前722-----前481或前479)的历

史大事。该书略有残缺,尚保留一万六千多字。其纪年依据鲁国,但记

述范围却遍布当时整个中国。内容包括政治 军事 经济 文化 天文气

象 物质生产 社会生活等诸方面,是当时时有准确时间地点 人物的原

始记录,但其记述事件简约。《今文尚书》:儒家经典《尚书》的一种,我国上古历史文件的汇编。古《尚书》经秦

焚书亡失。汉初秦博士伏胜传二十九篇。后学者递相授受,分大小夏侯及欧阳三家。因其以汉隶书写,区别于古《尚书》,故称今文尚书。是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份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内容涉及原始公社末期、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初期的史实。《古文尚书》:西汉武帝时鲁共王从孔壁中发现,因其由古字写成,故称《古文尚书》。

相传有二十九篇,其中包含《尧典》 《禹贡》 《洪范》 《微子》 《金滕》等诸书。今本《古文尚书》总体认为是晋代梅赜伪造,但也存在争议。

8纪传体:东亚史书的一种形式,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中国的官方正史“二十四史”及其他史书,都依照《史记》体例,以纪传体编纂而成。我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以人物传记为中心叙述史实。纪是帝王本纪,列在全书前面,传是其他人物的列传,始于汉代司马迁所著的《史记》。纪传体是本纪、世家、列传、书志、史表和史论的综合。

9班固:(建武八年32年-永元四年92年)东汉官吏、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班彪之子,字孟坚,汉族,扶风安陵人(今陕西咸阳东北)。班固也是东汉最著名的辞赋家之一,著有《两都赋》、《答宾戏》、《幽通赋》等。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投附窦宪,随大军北攻匈奴。司马迁:(前145或前135—前87?),字子长,西汉夏阳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史圣”。他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该书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公元前101年(汉武帝太初四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被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三国志》:全书一共六十五卷,《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陈寿是晋朝朝臣,晋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国志》尊魏为正统。《三国志》为曹操写了本纪,而《蜀书》和《吴书》则记刘备为《先主传》,记孙权称《吴主传》,均只有传,没有纪。《三国志》位列中国古代二十四史记载时间顺序第四位,与《史记》(司马迁)、《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并称前四史。

12《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著作。记录了周朝王室和鲁国、齐国、晋国、郑国、楚国、吴国、越国八国的历史,偏重于记述历史人物的言论,反映了春秋时期的社会状况。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前990)西征犬戎(约前947年),下至周贞定王十六年智伯被灭(前453年)。包括各国贵族间朝聘、宴飨、讽谏、辩说、应对之辞以及部分历史事件与传说。

简答题(1)《尚书》记事上起于尧,下讫秦穆公,基本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况。

(2)《尚书》实际上二十八篇,每一篇有一个标题,在一个标题下,记一个完整的人或事。

(3)其次,《尚书》虽是古代历史文献汇编,但它是经孔子编订的。全书编排,按朝代,先《虞夏书》,然后是《商书》、《周书》。在每一个朝代,又按帝王顺序排列文献的先后,使人读后,能大致了解一个朝代的兴衰历史过程。(1)同《春秋》一样,同属于编年体史书。具体来说,也是以鲁君在位的年次为纲,依照周历,按时 月 日用史实说明《春秋》经文上所条举的重要历史事件。而且记事也是起于鲁隐公元年。

(2)用史实疏证《春秋》。如《左传》对隐公元年夏五月《春秋》经文“郑伯克段于鄢”一句的传释,生动详细的叙述了郑庄公家族内部争夺权位的斗争。其在用史实疏证《春秋》时,也兼释义法。《左传》就是这样通过叙事与说义相结合来传释《春秋》。

(3)《左传》叙事,不只详明当时事件原委,还在记载人物对话当中,集录了很多有关春秋以前的史料,这是研究春秋以前历史的重要资料。

(4)《左传》虽然为传释《春秋》而作,但与《春秋》经文并不完全一致。有《经》有而《传》无的地方,也有《经》无而《传》有的地方。只要有可靠材料,即使《经》文所无也不妨记下来。这就是其灵活性。(1)大史据各方面材料看,其职位很高。新王登基,大史参加策命的典礼。有时,王为国家大事,还要访问大史。此外,大史还掌记录时事,保管文书等。

(2)小史秩卑,其职务是佐大史。在古代史籍中一般称之为“史”。

(3)内史其秩最尊。有时,内史还奉王命出使诸侯国。由于内史地位高,故钟鼎铭文中有他们的名字。

(4)外史秩亦卑,在古代史籍中一般称之为“史。”掌管当代和古代的文书档案材料。

(5)御史秩亦卑,御史的职务是掌管图书记录时事。

(6)周王室设左史和右史。(1)从体例上说,它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为国别体史书的发展开创了先例。如后世陈寿的《三国志》等,可以说都是受其影响而产生的。

(2)《国语》记事上起周穆王西征犬戎,下讫韩赵魏三家共灭智伯,共记了约五百多年的史事。与《左传》相比,其下限相同,但上限却提前多了。其中许多材料是《左传》所无的,即使有些史事,《左传》有记载,但详略不同,且往往有出入,这正可以为我们研究春秋时期的历史提供重要的参证。(1)有“本纪”十二篇,记载的主要对象是历代帝王或最高当权者。

(2)“表”十篇,分三类:即世表,年表,月表。

(3)“书”八篇,分专题记载各种典章制度。

(4)“世家”三十篇,主要记载诸侯世系。

(5)“列传”七十篇,记述各时期将相大臣及各阶层代表人物的事迹,以表现各个时期的社会内容。(1)《今文尚书》传自伏生。伏生原有《尚书》,因秦焚书,故将《尚书》壁藏起来。后汉高祖平定天下之后,伏生回乡求其所藏《尚书》,亡数十篇,只得二十九篇。由于伏生所撰《尚书》是用当时通行文字即隶书写成,所以叫《今文尚书.》。但辞多艰涩,诘屈聱牙,与商周以后文辞不同,所以是真《尚书》

(2)《古文尚书》就是得自孔子壁中的《尚书》,以其用古字写成所以称《古文尚书》。其

在武帝时,虽然未列于学官,但在当时就已在私下传授,而且世代相传从未中断。东汉贾逵所授的《古文尚书》就是孔安国所传授的《古文尚书》。《尚书》实际上是二十八篇,每一篇有一个标题,在标题下,记一个完整的人或事件,它是纪事本末体的萌芽。

例如:《尧典》,记尧舜事迹。《禹贡》,记夏禹治水及任土作贡之事。《金滕》,记周公因武王病祈天,求带武王病之事。《顾命》,记成王崩,康王即位之事。《皋陶谟》,记舜、禹、皋陶讨论如何把国家治理好之事。《洪范》,记武王访问箕子,讨论治国安民之事。

例如:《甘誓》、《汤誓》、《牧誓》,是关于战争誓词。《大诰》、《多士》、《多方》,是为国家大事告民书。《微子》、《无逸》、《立政》,记载某人因某事同某人的谈话。《左传》对中国史学最大贡献,是为我们保存大量史料:关于人民起义记载;有关战争记载;有关诸侯争霸记载;有关田制、军制改革记载等其还集录了很多有关春秋以前的史料。其材料丰富,是研究春秋时历史的最重要史书。

(1)《左传》在思想观念上较《春秋》有很大突破。把周王室与一般诸侯国等同看待,与《春秋》尊周思想不同。

(2)《左传》集中反映春秋战国时期“重人事、轻鬼神”的社会思想解放运动,作者试图用无神论观点来解释社会现象。

(3)《左传》描写人物细致生动,特别善于写战争。其不单纯写军事行动,而着眼于政治,注意战争性质,注意战争的政治动员与思想准备。(1)就是按国别叙述史实,它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首列《周语》,反映尊周。次列《鲁语》、《齐语》因二国为周的股肱之国。再次是《晋语》、《郑语》,因二国对周平王东迁有助。最后是《吴语》、《越语》、《楚语》,所谓荆蛮之邦,应在最后。

(2)以记言为主。全书几乎每条都以记言为目的,单纯记事而不记言者极少。

(3)是史料汇编性质的史书,而不是著述体历史著作。全书虽经左丘明编订,但对所收资料加工、润色不多,所以全书语言、文风不统一。(1)《汉书》基本上沿袭《史记》纪传体,但其开创了以纪传体断代为史的先例,成为我国第一部及专题断代史。改“本纪”为“纪”,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归于“列传”。在“纪”部分,于《武帝纪》之前加《惠帝纪》,于其后加昭、宣、元、成、哀、平等六篇帝纪;“表”部分,《汉书》立了八“表”;“志”部分,立了十“志”,其中六“志”取材《史记》;“传”部分,其七十“列传”基本仿照《史记》,还增加了专传、合传、类传、民族转。

(2)全书有十二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一百二十卷。(1)《汉书》开创我国以纪传断代为史的编纂体例。

(2)在编排方法上远比《史记》整齐、严密。

(3)其十“志”虽来源于《史记》八“书”,但比八“书”内容丰富的多。

(4)《汉书》的一个突出特点,“文赡而事详”

(5)《汉书》增传较多。(1)陈寿

(2)魏、蜀、吴

(3)《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共六十五卷。(1)十纪、十志、八十列传,三种体例。

(2)十“纪”,共十二卷;八十“列传”,共八十八卷,其中有八列传因太长分上下卷,故增多八卷。

(3)范晔(1)编撰方法。《后汉书》专传较少,合传较多,类传次之。其效法《史记》,不仅在类传方面,以类相从进行编次,而且合传不分时间先后,按其人行事相同以类相从。

(2)思想性。《后汉书》记述社会上敢于和黑暗势力作斗争的崇尚节义的人士在一定历史时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第三篇: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 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的内容大部分是殷商王室占卜的记录。

二、金文

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

三、《尚书》

《尚书》又称《书》、《书经》,为一部多体裁文献汇编,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尚书》是中国最古的皇室文集,是中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

四、《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分“风、雅、颂”三部分。《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诗经》多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五、《国语》 《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著作。记录了周朝王室和鲁国、齐国、晋国、郑国、楚国、吴国、越国等诸侯国的历史。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前990)西征犬戎(约前947年),下至智伯被灭(前453年)。优缺点:(1)首创国别体。(2)与《左传》互相参证补充,史料价值高。(3)缺点:文风、语言不统一。

六、《战国策》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七、《左传》

《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八、《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告成。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九、《史记》

《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军事等)。全书共一百三十篇,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一十五字。其中的本纪和列传是主体。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西汉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芝川镇)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著有《史记》。《史记》的成就:(1)创立史书纪传体;(2)内容广泛,规模宏大;(3)厚古薄今,思想进步;(4)尊重史实,秉笔直书;(5)文学成就巨大。不足:P107

十、《汉书》 《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成就:P109

缺点:P110

十一、《后汉书》 《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书中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司马彪续作),记载了从王莽起至汉献帝的195年历史。本纪和列传的作者是南朝刘宋时的范晔,成就:P112

缺点:114

十二、《三国志》

《三国志》是西晋陈寿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六十年的历史,受到后人推崇。《三国志》全书一共六十五卷,《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与《史记》(司马迁)、《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并称前四史。成就:P115 缺点:117

十三、《通鉴纪事本末》

《通鉴纪事本末》是有南宋袁枢(1131—1205)所撰,凡四十二卷。始于〈三家分晋〉,终于〈周世宗之征淮南〉,共1300多年。文字全抄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原文,只是撰写方式改易。取《通鉴》所记之事,区别门目,分类编排。专以记事为主,每一事详书始末,并自为标题,共记239事,另附录66事。开“纪事本末体”之先河。为了方便阅读,分为战国至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和隋唐五代四部分。

十四、《华阳国志》 《华阳国志》,又名《华阳国记》,是一部专门记述古代中国西南地区地方历史、地理、人物等的地方志著作,由东晋常璩撰写于晋穆帝永和四年至永和十年(348—354年)。全书共12卷,约11万字。记录了从远古到东晋永和三年巴蜀史事,记录了这些地方的出产和历史人物。洪亮吉认为,此书与《越绝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地方志。《华阳国志》内容结合了历史、地理、人物三方面的内容,较为全方位地反映了这一地区的历史。史料来源:P307

十四、《洛阳伽蓝记》

《洛阳伽蓝记》是一部集历史、地理、佛教、文学于一身的名著,又称《伽蓝记》,为北魏人杨炫之所撰,成书于东魏孝静帝时。书中历数北魏洛阳城的佛寺,分城内、城东、城西、城南、城北五卷叙述,对寺院的缘起变迁、庙宇的建制规模及与之有关的名人轶事、奇谈异闻都记载详核。与郦道元《水经注》一起,历来被认为是北朝文学的双璧。成就:P309 缺点:310

十五、《大唐西域记》 《大唐西域记》,简称《西域记》,为唐代著名高僧唐玄奘口述,门人辩机奉唐太宗之敕令笔受编集而成。《大唐西域记》共十二卷,成书于唐贞观二十年(646年),为玄奘游历印度、西域旅途19年间之游历见闻录。其中,包括玄奘游学五印,大破外道诸论的精彩片段,高潮迭起。

十六、《史通》 《史通》是中国及全世界首部系统性的史学理论专著,作者是唐朝的刘知几。《史通》包括内篇三十九篇、外篇十三篇。全书内容主要评论史书体例与编撰方法,以及论述史籍源流与前人修史之得失。包括的范围十分广泛,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史学理论和史学批评两大类。成就与缺点:P336

十七、《文史通史》 《文史通义》是一部史学理论著作。它是清代著名学者章学诚的代表作,与刘知几的《史通》一直被视作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双璧。《文史通义》共8卷,包括内篇和外篇两部分,内篇5卷,外篇3卷。成就:P338

十八、《读通鉴论》

《读通鉴论》是王夫之毕其一生心血,全书约60余万字分为50卷,每卷之中以朝代为别;每代之中以帝王之号为目共30目,目下又分作一个个专题;另在卷末附有叙论四篇。该书文采飞扬议论纵横新见选出论点精到,堪称传统史论中最系统最精彩的杰作,同时也全面地反映了王夫之进步的历史现和政治思想倾向。总结经验引古鉴今探求历史发展进化规律,寻求汉族复兴的大道。

成就:P340 缺点:P341

十九、《日知录》

《日知录》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的代表作品之一。《日知录》是顾炎武“稽古有得,随时札记,久而类次成书”的著作。”。《日知录》内容宏富,贯通古今。三十二卷本《日知录》有条目1009条,其内容大体划为八类,即经义、史学、官方、吏治、财赋、典礼、舆地、艺文。

二十、《明儒学案》 《明儒学案》,为中国第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学术史专著。《明儒学案》系统记载、总结论述明代学术思想的发展演变和流派,是明代思想史,哲学史,学术史的专著。作者是“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的黄宗羲。价值:P369 二

十一、何谓编年体?有何有优缺点?

编年体是我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编排史实,是编写历史最早也是最简便的方法。如《春秋》、《资治通鉴》等就是编年体史书。

其优点是给人以明确的时间观念,比较容易反映出史事发生和发展的时代背景;其缺点是不易集中反映同一历史事件前后的联系。二

十二、何谓“春秋笔法” 所谓“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是孔子首创的一种文章写法,即在文章的记叙之中表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而不是通过议论性文辞表达出来。春秋笔法以合乎礼法作为标准,既包括不隐晦事实真相、据事直书的一面,也包括“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的曲笔的一面。二

十三、简述《左传》在中国史学上的成就。P59 二

十四、《资治通鉴》的主要成就有哪些?P64 二

十五、何谓实录?,将整个朝代的实录完整地保存至今天地实录书有哪几部?

实录就是按照真实情况,把实际情况记录或录制下来。也是编年体的一种,一般以皇帝的谥号或庙号为书名,也有以王朝命名。在南北朝时期已有。《明实录》、《清实录》、二十六、胡三省对《资治通鉴》作的注有哪些特点?P66 二

十七、为什么纪传体史书会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之“正史”。中国纪传体史书体现它的人文价值,立传撰书是每一个读书人的梦想,而纪传体为士大夫提供这样一个平台,被士大夫认可。而传记里大人物的行为为天下人做了示范作用,符合封建阶级的统治。再者纪传体史书,有其相当的艺术价值,要求撰写人又较高的文采,是对读书人的一种肯定,传记里的人物不在北一个个历史时间限制而生动活波的展现在读者面前,为读者所接受。

二十八、史书纪传体为什么会在汉代产生?

首先,经济角度。汉朝结束了秦朝的混乱统治,经济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到汉武帝时期,经济高度繁荣。这就为史记这一部史学巨著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其次,政治角度。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儒家重视修史,孔子曾亲自编订《春秋》。儒家思想的成熟,使得统治者重视历史的记录及教育意义,也成为加强封建统治的重要方式,政治制度给予了史记重要的政治基础。

第三,个人角度。司马迁出身史学世家,从小受到了良好的史学教育,史记的完成,与司马迁个人的辛勤努力是分不开的。二

十九、班马异同论

“班马”指的是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与东汉史学家、文学家班固。两人在史学上、文学上都取得了重要成就,既有类同之处,又有不同特点。

司马迁所著《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而班固所著《汉书》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在体制上承袭《史记》,只是把“书”改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汉书》前半部照抄《史记》,武帝以后是新作。

司马迁及其《史记》在思想上既吸取了各家学说,又自成一家之言,具有卓越的思想和批判精神。班固及其《汉书》在思想上尊奉儒家,有明显的正统观念。《汉书》从儒家伦理道德出发,肯定了一些正直之士,批判了一些奸佞小人,这与《史记》有类似之处,但不具有《史记》那样强烈的思想锐气和广泛的人民性,有时还表现出与《史记》针锋相对的观点。《史记》与《汉书》在史传文学上都有高度成就。《史记》开创了中国史传文学的先河,成为中国史传文学的千古典范。《汉书》在描写手法上继承了《史记》的一些传统,又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它没有《史记》那样的奇崛多姿,但文章组织严密,语言受到汉辞赋散文影响,繁富绮丽,凝炼整饬,具有一种雍容典雅之美。

第四篇:807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考试大纲[最终版]

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科目大纲

(科目代码:807)

学院名称(盖章): 文史学院 学院负责人(签字): 编 制 时 间: 2011年 3 月 18 日

《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科目大纲

(科目代码:807)

一、考核要求

1.要弄清本大纲规定的考试范围和涉及的基本内容,了解名词和概念,掌握基本理论和问题,理解选文。

2.对识记、理解、分析、综合类题目要注意全面、系统地加以理解。

3.要熟悉名词解释、简答、字句理解、加标点、翻译及史料分析等各种题型,能熟练地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4.要做到基本知识和实际运用相结合,融会贯通,努力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

二、考核评价目标

本课程从总体上而言,是测试应考者完整、准确掌握《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的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具体而言,则是测试应考者的识记、理解、分析与综合等四种基本能力。

识记能力:要求识别、记忆《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中有关名词、概念和知识。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达;

理解能力:要求对《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中有关重要概念、思想和观念能够理解其内涵,并牢固掌握其要点;

分析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具体史料,并加以辨别; 综合能力:要求运用所学知识,运用具体史料解决相关问题。

三、考核内容

上篇:先秦历史要籍介绍

第一章 记言体类

《尚书》:《尚书》的编订、特点及价值;选文《牧誓》、《尧典》。《国语》:《国语》的成书经过、断限、内容与特点;选文《越王勾践灭吴》、《文公伐原》。《战国策》:《战国策》的成书经过、内容、特点与历史文学成就;选文《冯媛客孟尝君》、《范睢至秦》、《燕昭王求贤》。

要求:掌握《尚书》《国语》《战国策》的主要内容和史料价值;分析记言体类史书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第二章 记事体类

编年纪体:《春秋》与《竹书纪年》的断限;选文《恃君》。分类记事:《世本》。

要求:掌握《春秋》的断限,区分今、古本《竹书纪年》的 不同点;了解《竹书纪年》、《世本》的史料价值。

第三章 编年体类

《左传》:掌握《左传》的内容与断限;理解《左传》在史学上的重要贡献;识记“君子曰”;《左传》的作者与书名;《左传》的断限与内容;《左传》的编纂特点;选文《郑伯克段于鄢》、《周郑交质》、《城濮之战》、《宴婴叔向论齐晋季世》。第四章 其余上古史籍

《逸周书》;《山海经》:掌握《逸周书》、《山海经》的基本内容及史料价值。

下篇:秦汉以后至清历史要籍介绍

第一章 纪传体类

《史记》:伟大的历史家司马迁的生平;《史记》的得名、断限与内容;《史记》在历史编纂学上的贡献;《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三家注;选文《项羽本纪》、《秦始皇本纪(节选)》、《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序》、《陈涉世家》、《货殖列传》、《孟尝君列传》、《郦生陆贾列传》、《太史公自序》、《张骞传》。

《汉书》:杰出的历史家班固的生平;《汉书》的断限、内容及在历史编纂学上的创新;《汉书》的史料价值与注本;选文《百官公卿表》、《艺文志序》、《董仲舒传(节选)》、《匈奴传(节选)》、《司马迁传赞》。

《后汉书》:范晔与司马彪;依时而进,再创七种新类传;议论风生、以文传意;选文《光武帝纪(节选)》、《班超传》、《班彪传》、《宦者列传序》、《逸民列传》。

《三国志》:陈寿的生平;别具一格,分三国为三书;简要简洁是良著;五志无表,简而至净留遗憾;裴松之与《三国志注》;选文《张鲁传》、《诸葛亮传》、《周瑜鲁肃吕蒙传》。

《晋书》:“十八家晋书”与“御撰”《晋书》;史管成书,集合众家之长;巧与师古——增设“载记”三十卷;选文《刘毅传(节选)》。

《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各书的作者、特点与评论。《隋书》:魏征的生平;《隋书》的特点与评价;长孙无忌与“隋志”;选文《牛弘传(节选)》、《食货志(节选)》。

《南史》、《北史》:李延寿的生平;南、北史的价值;“八史”不可少,“二史不可废”;选文《范缜传(节选)》。

《旧唐书》、《新唐书》:《旧唐书》成于乱世,出于众手,书成迅速,赵走刘秦。《新唐书》北宋重修,宋祁领命,欧阳修删定,十七载成书;新旧唐书比较;选文《魏征传》。

《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官修私修两位作者——薛居正与欧阳修;新旧五代史比较;选文《唐六巨传(节选)》。

《宋史》、《辽史》、《金史》:“三史”的作者及成书经过;“三史”的特点与评价;选文《王安石传(节选)》。

《元史》、《新元史》:《元史》作者宋祁、王伟与成书经过;《元史》的特点与评价;选文《耶律楚材传(节选)》。《新元史》的作者柯劭忞;《新元史》的特点与评价;选文《太祖本纪》。

《明史》:《明史》的作者从万斯同、王鸿绪到张延玉;《明史》九十五年成书;二十四史之末,前四史之侧;选文《食货志一〃户口、田制(节选)》、《郑和传(节选)》。

《清史稿》:《清史稿》的作者及成书经过;史料甚丰、利用不精;志表可取、因全而行;选文《太祖本纪》。

要求:了解司马迁的生平和《史记》的成书经过;分析《史记》为什么被称作“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掌握二十四史的作者、体例的创新之处及主要的史料价值;区分二十四史、二十五史、二十六史的不同说法。第二章 编年体类

《汉纪》的作者荀悦成书经过;注重史法、史论,文简词约的特点;选文《景帝》。《后汉纪》的作者袁宏及成书经过;重史义、求真实的特点。《资治通鉴》:杰出的历史家司马光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的成书;《通鉴》的编纂特点与史料价值;选文《司马光论德与才》、《吐蕃陷长安》、《秦晋淝水之战》。

《通鉴》之继起:《续资治通鉴长编》的作者李焘,断限、特点与评价;《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的作者系年要录李心传,断限、徐梦特点与评价;《三朝北盟会编》的作者徐梦莘,断限与特点;《续资治通鉴纲要》的作者朱熹与纲目体的创造;《续资治通鉴》的作者,断限与成书经过;选文《完颜亮夺帝位》。

《国榷》:谈迁30余年著《国榷》一代明史,史料价值甚高;选文《惠宗建文(节选)》。《明实录》、《清实录》:起居注与实录;明十三朝实录;清十一朝实录与宣统政纪。要求:分析荀悦、司马光对编年体史书发展的贡献;掌握前后汉纪、《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长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续资治通鉴》、《国榷》诸书的作者、断限及史料价值。第三章 记事本末体类

《通鉴纪事本末》:纪事本末体史书得由来;袁枢与《通鉴纪事本末》成书经过;“文省于纪传、事豁于编年”;选文《贞观君臣论治》、《安史之乱》。

《宋史纪事本末》:陈邦瞻与成书经过;史料价值;选文《王安石变法》、《澶渊之盟》。《明史纪事本末》:谷应泰与成书经过;史料价值;选文《削夺诸藩》、《唐赛儿起义》。要求:分析纪事本末与编年体、纪事体的各自优缺点;掌握《通鉴纪事本末》、《宋史纪事本末》、《明史纪事本末》的作者与价值。第四章 典制体类

《通典》:杜佑与《通典》的成书——“富国安人”志、“经邦之用”书;《通典》的编纂特点与价值;选文《北魏均田制》、《轻重后论》。

《通志〃二十略》:郑樵与《通志》;《通志〃二十略》的断限与体例创新;选文《通志总序(节选)》。

《文献通考》:马端临二十载著书;《通考》的断限、体例创新与价值;“三通”的评价;选文《屯田》、《田赋考并》。第五章 “会要”类

《唐会要》、《五代会要》、《宋会要辑稿》、《两汉会要》、《三国会要》《元典章》、《明会要》。要求:掌握“三通”的作者、断限、内容;分析“三通”的价值;识记“九通”、“十通”、《唐会要》、《五代会要》、《宋会要辑稿》。第五章 史评体类

《史通》:刘知几的生平及史学理论;《史通》的主要内容;选文《二体》、《直书》。《文史通义》:章学诚在史学理论上的贡献;《文史通义》的主要内容;选文《书教下》、《史德》。《廿二史札记》、《廿二史考异》、《十七史商榷》、《明儒学案》:分析《史通》、《文史通义》对史学发展的影响;识记刘知几、章学诚、赵翼、钱大昕、王鸣盛;选文《万历中矿税之害》、《文正方正学先生孝儒》。

第六章 方志地理书名著类

《华阳国志》、《十六国春秋》、《水经注》、《洛阳珈蓝记》《天下君国利病书》、《元和郡县图志》、《读史方舆纪要》

了解《华阳国志》、《十六国春秋》、《水经注》、《洛阳伽蓝记》、《天下君国利病书》、《元和郡县图志》、《读史方舆纪要》的基本内容;选文《李宓传》、《江水〃三峡》、《晋水》、《永宁寺(节选)》、《顺元府》、《元和郡县图志序》。

第五篇:《史记》选读-教学教案

一、导入

二、诵读指导

诵读是对语言的最直接感知,是品味语言、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最好手段。

经过两年半的高中语文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因此,这三篇史传应以指导学生自读为主。

要求:①注意生字的读音;②注意古今异义的词;③归纳多义词的词义及词类活用的现象;④归纳通假字;⑤注意文言句式

三、鉴赏评价

方法: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

《廉颇蔺相如列传》

通过蔺相如和廉颇形象的塑造,颂扬了“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爱国主义精神。

蔺相如的高尚情操和他的大智大勇,是通过一组生动的故事表现出来的,完璧归赵、渑池会是集中地表现他建立在爱国思想基础上的勇和智,将相和则是集中表现他识大体顾大局的高尚境界。

秦昭王以十五城易赵国和氏璧,这一悬殊的不等价交换出于强秦之口,显然不是出于诚意。赵国答应易璧,等于自甘屈服;如不答应,秦国就可以借口出兵侵赵。赵国君臣十分清楚秦国的这种政治阴谋。经过权衡之后,他们决定通过外交斗争以求得解决,争取化被动为主动。但是谁可以为此出使呢?在这紧急关头,宦者令缀贤推荐了蔺相如。

秦国历来贪暴无信,人们称之为“虎狼之国”,蔺相如的使命是十分艰巨的。但是,由于他事前有周密的考虑、充分的准备和明确的斗争目的,所以能够做到随机应变,处处争取主动。秦王在离宫中的章台接见蔺相如,传璧以示美人及左右,没有举行隆重的接见礼,完全暴露了无意偿赵城的企图。蔺相如当机立断,他机智地诓回和氏璧,并以身死玉碎威慑秦国君臣,迫使秦王不得不“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装出一副真想偿还赵城的样子。这种无可奈何的表演,不管其真意如何,本身就宣告了秦王第一场外交斗争的失败。

在“渑地斗智”中,相如请秦王击缻,召入御史书之,请以咸阳为赵王寿,一次又一次狠挫秦王的锐气,直到盟会结束,秦王“终不能加胜于赵”。蔺相如以他的机智再次取得了外交斗争的胜利。

廉颇与蔺相如相较,资格老,建功早,他有“攻城野战之功,以勇气闻于诸侯”,位为国家的上卿。对于蔺相如由一个布衣之上一跃而为上卿,且“位居我上”,廉颇颇不服气。他认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声言要当众“辱之”。一个是勇将,一个是智士。蔺相如深知,“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个在也”。而今二人相斗,如两虎相朴,“其势不俱生”,这将危及国家的安危。于是他顾全大局,称病不朝,“不欲与廉颇争列”。道遇廉颇,“引车避匿”。相比之下,廉颇意气用事,争个人名位,太渺小了。但廉颇毕竟是一位忠心耿耿的社稷之臣,他的争胜,无非是争个人的面子。后来当他一旦明白过来,立刻悔愧交加,立即负荆请罪,肉袒谢相如。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同样是出于“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这就是廉蔺交欢的思想基础。

《屈原列传》

司马迁在这篇史传中,记载了屈原的生平事迹,阐明了他的思想言行,评述了他的代表作《离骚》,著录了他的《怀沙》。目的之一是推崇屈原正确的政治主张和伟大的人格。

1.司马迁认为屈原联齐抗秦的主张是正确的。叙述楚国和齐奏的关系,是以历史的教训来证明屈原主张的正确。楚怀王重用屈原为左徒时,齐楚从亲,秦不敢侵犯。楚怀王听信上官大夫的毁谤疏远屈原后,秦国就令张仪来离间齐楚的关系,破坏两国的同盟,以便各个击破。从此,楚怀王一次次上秦国的当,终至客死于秦。楚顷襄王继位后,仍向秦屈膝,放逐屈原,楚竟为秦所灭。楚国亲齐,秦不敢侵犯;亲秦,则吃秦的大亏。

2.司马迁对屈原的政治才能异常推崇。他认为屈原所理想的政治就是唐虞三代那样的政治,以为屈原的主张是举贤授能。如“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还称赞《离骚》“明道德之广崇,治礼之条贯,靡不毕见”。

3.司马迁赞扬屈原的高尚人格和斗争精神。楚怀王昏庸贪婪,对外亲齐亲秦摇摆不定,对内宠任奸佞,听信谗言。屈原虽不被重用,仍坚持自己的理想,为挽救楚国危亡坚持斗争。司马迁认为屈原“志洁”“行廉”,“皭然泥而不滓”“与日月争光”。在叙述屈原作《离骚》的原因时,称“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信陵君窃符救赵》

司马迁称信陵君为“魏公子”,表现出司马迁对信陵君的敬仰。魏公子礼贤下土,所养士人如侯嬴、朱亥都是不平凡的人。信陵君窃符救赵,全赖乎客。写客是为了衬托信陵君的礼贤下士和急人之难的高尚品德。信陵君礼贤以国事为重,这是司马迁的理想。这篇文章充满着爱国主义的激情。

侯赢隐身在看门人中,偏偏信陵君知道他是贤者,而且精心设计了礼请侯赢的场面。魏公子举行宴会,高朋毕至,贵宾满堂。公子本人率众多人马车辆,亲自去迎接侯赢赴会,这给了侯赢很大的面子。而侯赢穿戴着破旧的衣帽,表露出满不在乎的轻慢。公子亲自驾车,他却傲然直登上座。车到半途,他又下车去访问自己的朋友朱亥,站在喧闹的街市,故意和朱亥谈论了很久,倒把公子冷落在一边。但公子的态度却越来越温和,没有丝毫愠色。宴会上,公子当着满堂贵宾,赞誉侯生,又亲自问候生祝酒。末了,侯生却对公子说:“今日赢之为公子亦足矣。”用侯生在大庭广众之中故意用自己的倔傲放诞来反衬公子的礼贤下士和虚己待人,是不同寻常的举动。后来信陵君在窃符救赵的非常壮举中完全得力于侯生的策划,这才使读者明白“嬴之为公子亦足矣”,其意是“今日我侯嬴也够难为公子了”,表示要以身相许了。侯生后来果然以死励军,实践了自己的诺言。

在司马迁的心目中,信陵君是个理想化的人物。

四、品味语言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大量的对话描写,《信陵君窃符救赵》中人物各自的言行,《屈原列传》中的人物对话,都形象地表现了人物的思想和性格。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三篇文章记事写人的语言都十分丰富和精当,有高度的概括性和生动的形象性。

结合三篇课文后面的练习,让学生通过具体的语言来品味。

五、拓展训练

(一)按《廉颇蔺相如列传》书后练习四的要求,让学生读读史论,学习从不同的方面思考问题,质疑问难。

(二)读下面两段文字

1.《史记·益尝君列传》节文

齐湣王二十五年,复卒使孟尝君入秦,昭王即以孟尝君为素相。人或说秦阳王曰:“孟尝君贤,而又齐族也,今相秦,必先齐而后奏,秦其危矣。”于是秦昭王乃止。囚孟尝君,谋欲杀之。孟尝君使人抵昭王幸姬求解。幸姬曰:“妾愿得君狐白裘。”此时益尝君有一狐白裘,直千金,天下无双,人奉献之昭王,更无他袭。孟尝君患之,徧问客,莫能对。最下坐有能为狗盗者,曰;“臣能得抓白裘。”乃夜为狗,以入秦宫臧(储藏室)中,取所献狐王裘至,以献秦王幸姬。幸姬为言昭王,昭王释孟尝君。益尝君得出。即驰去,更封传(变更通行证),变名姓以出关。夜半至函谷关。秦昭王后悔出孟尝君,求之已去,即使人驰传(驿车)逐之。孟尝君至关,关法鸡鸣而出客,孟尝君恐追至,客之居下坐者有能为鸡鸣,而鸡齐鸣,遂发传出。出如食顷,秦果追至关,已后孟尝君出,乃还。始益尝君列此二人于宾客,宾客尽差之,及孟尝君有案难,卒此二人拔之。自是之后,客皆服。

2.王安石《读<孟尝君传&》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取鸡鸣狗盗之力哉!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亡所以不至也。

练习:

1.两篇短文译成现代汉语。

2.你对王安石《谈〈孟尝君传〉》一文的看法写成一篇短文。

下载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教学教案[精选]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教学教案[精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红楼梦》选读-教学教案

    一、导入 《红楼梦》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长篇小说。它以一个贵族家庭为中心展开了一幅广阔的社会历史图景,社会的各个阶级和阶层,都得到了生动的描写。这部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

    美国文学史及选读教案

    闽 江 学 院 教 案 课 程 名 称:主要英语国家文学史及文学作品选读 2 课 程 代 码: 31020022 授 课 教 师 : 吴文南 系 别 : 外语系 2010年3 月2 日 1 授课专业班级 : 英语本科......

    《红楼梦》选读 教学设计示例(二)-教学教案

    二、比较阅读 (一)宝玉挨打的根本原因 这次贾政打宝玉显得极不寻常:一是打得格外狠毒,打得宝玉已经不能动弹了还要打,甚至想用绳子勒死宝玉;二是打的时候,不听人劝,直到王夫人来了说......

    苏教《史记》选读教案及练习8

    二、 阅读提升 (一)、阅读文字,完成各题。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始终,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

    《介绍小动物》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北京齐晓菊 ------------------ 教材简析 北京版第一册教材练一练3的第一题是口语交际活动:“听录音或听别人模仿动物的叫声,说说都是什么动物。对这些小动物你还知......

    介绍我自己教案及反思

    《介绍我自己》作文指导课 教学目的:1.轻松作文,拓展思路,使每个学生有的写,乐于表达,快乐写作。 2.使学生初步知道抓住自己的特点介绍自己,要说真话。并能用事例加以说明。设计理念:......

    要下雨了教案教学设计

    《要下雨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腰、坡、沉、伸、潮、湿、呢、空、闷、消、息、搬、响”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直、呀、边、呢”4个生字,注意部件和笔......

    《要下雨了》识字教学-教学教案

    如何让枯燥的识字教学变得有趣味,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于是,我从课文插图入手,将识字教学与插图有机地结合起来,选择了一种学生喜文乐学的教法: “为生字词在图中寻找相应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