烘托渲染教案学案

时间:2019-05-15 01:23: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烘托渲染教案学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烘托渲染教案学案》。

第一篇:烘托渲染教案学案

肥城市第三中学高三语文学案

诗歌中的烘托和渲染

使用时间2014年05月03日

制作人: 郭勇

审核人: 韩书莹

诗歌中的烘托和渲染

学习目标:

1、了解诗歌中的“烘托和渲染”的概念;

2、通过典型题目进行深入了解及训练;

表现手法: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对所写对象作突出的描写、形容、烘托。秦牧《艺海拾贝〃艺术力量和文笔情趣》:‚古代诗人形容大雪纷飞,说是‘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形容贴梗海棠的艳丽,说是‘八万四千天女洗脸罢,齐向此地倾胭脂’。这都一下子就把平凡的事物渲染得瑰奇起来了。‛

事物铺张:指对事物铺张、夸大。巴金《春》二一:‚ 王氏便把事情的经过加以渲染,有声有色地叙述一遍。‛ 典型诗歌:

江上看山(苏辙)

朝看江上枯崖山,憔悴荒村赤如赭。暮行百里一回头,落日孤去霭新画。前山更新色更深,谁知可爱信如今。唯有巫山最浓秀,依然不负远来人。

析:此诗通过色彩的层层渲染,描绘出一幅幅美景:“赤如赭”的“荒村”、“落日”时分的“霭新画”、“更新色更深”的“前山”,已让诗人观止,抒发感叹——谁知可爱信如今!却哪知巫山最浓秀?层层的渲染,达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回顾

古诗词烘托

词义:中国画的一种方法,从旁边或周围涂抹淡墨或者浅的颜色,使画的主要部分更鲜明,更突出。以物烘托人

如《诗经〃秦风〃蒹葭》中首章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次章的‚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末章的‚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清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高适的《别董大》首二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直接状写眼前之景,展示出一幅暮日黄昏、沙尘漫天、遥空断雁、大雪纷飞的北方荒原天寒地冻的暮天景象。通过这送别时的环境描写,烘托出离愁别恨的低沉气氛。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琵琶女第一曲弹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个情景描写真切地烘托出听者沉湎于动人的艺术境界中,醉心神往的情思,含蓄地描绘了音乐的神妙动人。以人烘托人

如著名的汉乐府民歌《陌上桑》,对罗敷外貌的描写:‚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作者意欲极写罗敷之美,却未对罗敷的美貌作任何正面描写,而是通过描写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见到罗敷时的惊叹、赞赏、痴迷等各种反应,烘托出了秦罗敷的美貌,把读者的联想向篇处延伸、扩散,从而间接构成了极为活跃的视觉艺术效果。难怪茅盾先生赞扬道:‚不写罗敷的美貌,而罗敷的绝世美貌跃然纸上,这真是前无古人的艺术描写。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作者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说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烘托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他的感慨主要是因周瑜而发。以物烘托物

如王维的《鸟鸣涧》,‚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描绘出一幅极其完美的春山月夜图。在这春山中,万籁都陶醉于那种夜的色调、夜的宁静里了。因此,当月亮升起,给这夜幕笼罩的空谷带来皎洁银辉的时候,使幽谷前后景象顿时发生了变化,这时习惯于山谷静默的鸟儿,似乎连月出也带来新的刺激,居然鸣叫起来。这种以闹衬静的写法,不仅没有破坏春山的安谧,反而衬托得春夜山涧更加幽静。再如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若耶溪山林一片幽静,唯有不时传来一两声‚蝉噪‛、‚鸟鸣‛。静寂,本是无声,有声则打破了静寂。但是诗人偏偏说因为那一两声‚蝉噪‛‚鸟鸣‛,山林愈发显得幽寂了。作者有意识地运用‚蝉噪‛‚鸟鸣‛之动来烘托一种静的境界。由此可见诗人匠心独运之功。王籍在这里通过‚寂外有音‛的烘托艺术手法创造出一种幽静恬淡的艺术境界,令人神往不已。

自主·合作·探究

1(2014年高考新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朱熹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1)这首咏梅诗中,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5分)

(2)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6分)

2、(2014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1~22题。(7分)

秦中吟•歌舞 [唐]白居易

秦中岁云暮,大雪满皇州。雪中退朝者,朱紫尽公侯。贵有风雪兴,富无饥寒忧。所营唯第宅,所务在追游。朱轮车马客,红烛歌舞楼。

欢酣促密坐,醉暖脱重裘。秋宫为主人,廷尉居上头。日中为一乐,夜半不能休。岂知阌乡狱,中有冻死囚。

【注】阌(wén)乡:旧县名。白居易有《奏阌乡县禁囚状》,详述了无辜妇孺被关进阌乡狱并

渲染

肥城市第三中学高三语文学案

诗歌中的烘托和渲染

使用时间2014年05月03日

制作人: 郭勇

审核人: 韩书莹

遭受迫害的惨状。

(1)这首诗揭露了中唐尖锐的社会矛盾,表现出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与杜甫名句“________,_________”一脉相承。(2分)

(2)赏析这首诗对比艺术的特色。(5分)

敷。(汉乐府《陌上桑》)

见了美丽的罗敷,行者‚下担捋髭须‛,少年‚脱帽著绡头‛,耕锄者停下手中的农活,罗敷之美可以想见。这里没有直接描写罗敷的美貌,但罗敷之美通过行者、少年、耕锄者的反应得到了有力的表现。行者等人的反应,对于罗敷之美来说,显然是侧面描写,这样的侧面描写就是我们所说的烘托。

第二,看托体与主体相属与否

渲染和烘托都是通过具体的描写来表达中心。如果把渲染烘托中的具体描写当着托体,那么所要表达的中心就是主体。在渲染和烘托中,托体和主体的关系是不一样的。

(3)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绝句》

前两句借‚江碧‛‚鸟白‛‚山青‛‚花红‛来渲染怡人风光,表现愉悦之情。在这里,‚江碧‛‚鸟白‛‚山青‛‚花红‛是怡人风光的具体表现形态,它们虽然各自独立,但都从属于‚怡人风光‛。从这里可以看出,在渲染中,托体(描写对象)与主体(所要表达的事物)之间实际上是一种从属关系,托体是主体的具体表现,主体是托体的抽象概括。回头再看例(1),‚风急‛、‚天高‛、‚猿啸‛、‚清渚‛、‚白沙‛、‚飞鸟‛,对于肃杀苍凉的秋天来说,其实也是一种从属关系,‚风急‛、‚天高‛、‚猿啸‛、‚清渚‛、‚白沙‛、‚飞鸟‛是肃杀苍凉秋天的属类,肃杀苍凉藉‚风急‛、‚天高‛、‚猿啸‛、‚清渚‛、‚白沙‛、‚飞鸟‛而存在。

(4)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白居易《夜雪》)

先写衾枕之冷,再写窗户之明,又写竹折之声,连从三个方面来烘托夜雪。托体是‚衾枕之冷‛‚窗户之明‛‚竹折之声‛,主体是夜雪。与渲染不同,烘托的托体与主体,既不相似,也不相属,它们是各自独立的个体。再回头看例(2)。托体是行人、少年等人的反应,主体是罗敷之美,托体能够反映主体,但托体并不是主体的具体表现形态,托体和主体并不相属。

渲染和烘托是两种不同的表现手法,要正确认识它们,还要正确把握它们的相对性。

第一,在一段描写里,对主体理解不同,对表现手法的认识也不同。当堂达标: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 夕

崔涂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

注:五湖,指春秋越国大夫范蠡隐居的太湖,这里指崔涂的家乡富春江一带。《春夕》是作者旅居湘鄂时所作。

(1)请谈谈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3分)

(2)颔联用了什么典故?此外,颔联还有哪些值得称道的表达特色?(3分)

(3)概述全诗表达了作者那些情思?(4分)

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云:“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

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颔联和颈联描写“帆重”“鸟迟”“天灰”“树远”,无一字写雨,却让我们感到,在船帆上,鸟羽上,在天际,在大树上,全都是蒙蒙的细雨。这里的描写对象“帆”“鸟”“天”“远”与所要表现的拓展·延伸

渲染和烘托的区别

渲染和烘托是诗歌鉴赏中经常涉及到的概念。渲染旨在通过对环境,人物的行为、心理等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修饰,来突出形象,表现中心;烘托则有意避开正面描写,而从侧面着意刻画,以使所要表现的人、物、事鲜明突出,收到‚烘云托月‛的艺术效果。这是两种不同的表现手法,但经常被人们混为一谈。

那么,怎样把握渲染和烘托的区别呢?

第一,看正面描写还是侧面描写

渲染属于正面描写,烘托属于侧面描写,这是它们最本质的区别。

(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写登高之所见闻。天高气爽,风声猎猎,峡中哀猿长啸,江渚清水环绕,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群鸟迎风飞翔,诗句通过六个特写镜头,渲染出秋天的肃杀苍凉。不难看出,风急、天高、猿啸,清渚、白沙、飞鸟,这些景物描写对于肃杀苍凉的秋天来说,它们都是正面的描写。这样的正面描写就是渲染。

(2)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

事物“雨”不是个别与一般的关系,属侧面描写,其表现手法显然是烘托而不是渲染。但是,还可以有另一种分析。诗人所要表现的事物是“雨景”,而“帆重”“鸟迟”“天灰”“树远”是“雨景”的一个个特写镜头,诗人正是通过一个个雨中镜头浓墨重彩地展现了“雨景”,这是正面描写,这样又是渲染无疑了。这并不是误解概念形成的分歧,而是对所要表现的事物认识不同而形成的不同结论。

第二,在同一篇作品里,分析的角度不同,就有不同的表现手法。

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对于赏心悦目的美景来说,黄鹂、翠柳,白鹭、青天,都是正面描写,表现手法显然是渲染。可是作者表现这美景又是为了什么呢?原来,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衬思归的感伤,美景对于情感而言,这是侧面描写,这又是烘托无疑了。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浓彩重墨写怡人风光,这是渲染,可这赏心悦目的景象,却是为写下文勾起漂泊的伤感作铺垫的,这就又是烘托了。先渲染,后烘托,局部是渲染,全局是烘托,渲染是手段,烘托是目的,通过渲染而达到烘托的目的,这种现象在借景抒情的诗篇中是很普遍的。

第二篇:烘托渲染教案

肥城市第三中学高三语文教案

诗歌中的烘托和渲染

使用时间2014年05月03日

制作人: 郭勇

审核人: 韩书莹

诗歌中的烘托和渲染

学习目标:

1、了解诗歌中的“烘托和渲染”的概念;

2、通过典型题目进行深入了解及训练;

事物铺张:指对事物铺张、夸大。巴金《春》二一:‚ 王氏便把事情的经过加以渲染,有声有色地叙述一遍。‛

回顾

古诗词烘托

词义:中国画的一种方法,从旁边或周围涂抹淡墨或者浅的颜色,使画的主要部分更鲜明,更突出。以物烘托人

如《诗经〃秦风〃蒹葭》中首章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次章的‚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末章的‚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清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高适的《别董大》首二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直接状写眼前之景,展示出一幅暮日黄昏、沙尘漫天、遥空断雁、大雪纷飞的北方荒原天寒地冻的暮天景象。通过这送别时的环境描写,烘托出离愁别恨的低沉气氛。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琵琶女第一曲弹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个情景描写真切地烘托出听者沉湎于动人的艺术境界中,醉心神往的情思,含蓄地描绘了音乐的神妙动人。以人烘托人

如著名的汉乐府民歌《陌上桑》,对罗敷外貌的描写:‚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作者意欲极写罗敷之美,却未对罗敷的美貌作任何正面描写,而是通过描写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见到罗敷时的惊叹、赞赏、痴迷等各种反应,烘托出了秦罗敷的美貌,把读者的联想向篇处延伸、扩散,从而间接构成了极为活跃的视觉艺术效果。难怪茅盾先生赞扬道:‚不写罗敷的美貌,而罗敷的绝世美貌跃然纸上,这真是前无古人的艺术描写。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作者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说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烘托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他的感慨主要是因周瑜而发。以物烘托物

如王维的《鸟鸣涧》,‚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描绘出一幅极其完美的春山月夜图。在这春山中,万籁都陶醉于那种夜的色调、夜的宁静里了。因此,当月亮升起,给这夜幕笼罩的空谷带来皎洁银辉的时候,使幽谷前后景象顿时发生了变化,这时习惯于山谷静默的鸟儿,似乎连月出也带来新的刺激,居然鸣叫起来。这种以闹衬静的写法,不仅没有破坏春山的安谧,反而衬托得春夜山涧更加幽静。再如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若耶溪山林一片幽静,唯有不时传来一两声‚蝉噪‛、‚鸟鸣‛。静寂,本是无声,有声则打破了静寂。但是诗人偏偏说因为那一两声‚蝉噪‛‚鸟鸣‛,山林愈发显得幽寂了。作者有意识地运用‚蝉噪‛‚鸟鸣‛之动来烘托一种静的境界。由此可见诗人匠心独运之功。王籍在这里通过‚寂外有音‛的烘托艺术手法创造出一种幽静恬淡的艺术境界,令人神往不已。

渲染

表现手法: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对所写对象作突出的描写、形容、烘托。秦牧《艺海拾贝〃艺术力量和文笔情趣》:‚古代诗人形容大雪纷飞,说是‘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形容贴梗海棠的艳丽,说是‘八万四千天女洗脸罢,齐向此地倾胭脂’。这都一下子就把平凡的事物渲染得瑰奇起来了。‛

江上看山(苏辙)

朝看江上枯崖山,憔悴荒村赤如赭。暮行百里一回头,落日孤去霭新画。前山更新色更深,谁知可爱信如今。唯有巫山最浓秀,依然不负远来人。

析:此诗通过色彩的层层渲染,描绘出一幅幅美景:“赤如赭”的“荒村”、“落日”时分的“霭新画”、“更新色更深”的“前山”,已让诗人观止,抒发感叹——谁知可爱信如今!却哪知巫山最浓秀?层层的渲染,达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自主·合作·探究1(2014年高考新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朱熹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1)这首咏梅诗中,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5分)(2)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1)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色香,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感情的渲染,从而表现梅花的精神和品格。(5分。答出烘托和渲染的,给2分;能作简要分析的,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9)表现了作者落寞惆怅、若有所失的心情。作者将自己复杂的情感投射到梅花上,思绪万端却又无从说起,以至在梅树下沉吟许久,直到日暮才独自离开。(6分。答出作者心情的,给3分;能作简要分析的,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2014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1~22题。(7分)

秦中吟•歌舞 [唐]白居易

秦中岁云暮,大雪满皇州。雪中退朝者,朱紫尽公侯。贵有风雪兴,富无饥寒忧。所营唯第宅,所务在追游。朱轮车马客,红烛歌舞楼。

欢酣促密坐,醉暖脱重裘。秋宫为主人,廷尉居上头。日中为一乐,夜半不能休。岂知阌乡狱,中有冻死囚。

【注】阌(wén)乡:旧县名。白居易有《奏阌乡县禁囚状》,详述了无辜妇孺被关进阌乡狱并遭受迫害的惨状。

(1)这首诗揭露了中唐尖锐的社会矛盾,表现出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与杜甫名句“________,_________”一脉相承。(2分)

(2)赏析这首诗对比艺术的特色。(5分)

参考答案:

(1)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2分)

(2)①从结构上看,开头两句兴起全篇,接下来十四句详写统治者骄奢侈靡的生活,而结尾仅用两句描述“冻死囚”,文势陡急,有一落千丈之势。②从艺术效果看,前面十四句通过层层铺叙、渲染,为结尾一幕作艺术的铺垫,前后构成强烈、鲜明的对比,震撼人心。(5分)肥城市第三中学高三语文教案

诗歌中的烘托和渲染

使用时间2014年05月03日

制作人: 郭勇

审核人: 韩书莹

当堂达标: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 夕

崔涂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

注:五湖,指春秋越国大夫范蠡隐居的太湖,这里指崔涂的家乡富春江一带。《春夕》是作者旅居湘鄂时所作。

敷。(汉乐府《陌上桑》)

见了美丽的罗敷,行者‚下担捋髭须‛,少年‚脱帽著绡头‛,耕锄者停下手中的农活,罗敷之美可以想见。这里没有直接描写罗敷的美貌,但罗敷之美通过行者、少年、耕锄者的反应得到了有力的表现。行者等人的反应,对于罗敷之美来说,显然是侧面描写,这样的侧面描写就是我们所说的烘托。

第二,看托体与主体相属与否

渲染和烘托都是通过具体的描写来表达中心。如果把渲染烘托中的具体描写当着托体,那么所要表达的中心就是主体。在渲染和烘托中,托体和主体的关系是不一样的。

(3)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绝句》

前两句借‚江碧‛‚鸟白‛‚山青‛‚花红‛来渲染怡人风光,表现愉悦之情。在这里,‚江碧‛‚鸟白‛‚山青‛‚花红‛是怡人风光的具体表现形态,它们虽然各自独立,但都从属于‚怡人风光‛。从这里可以看出,在渲染中,托体(描写对象)与主体(所要表达的事物)之间实际上是一种从属关系,托体是主体的具体表现,主体是托体的抽象概括。回头再看例(1),‚风急‛、‚天高‛、‚猿啸‛、‚清渚‛、‚白沙‛、‚飞鸟‛,对于肃杀苍凉的秋天来说,其实也是一种从属关系,‚风急‛、‚天高‛、‚猿啸‛、‚清渚‛、‚白沙‛、‚飞鸟‛是肃杀苍凉秋天的属类,肃杀苍凉藉‚风急‛、‚天高‛、‚猿啸‛、‚清渚‛、‚白沙‛、‚飞鸟‛而存在。

(4)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白居易《夜雪》)

先写衾枕之冷,再写窗户之明,又写竹折之声,连从三个方面来烘托夜雪。托体是‚衾枕之冷‛‚窗户之明‛‚竹折之声‛,主体是夜雪。与渲染不同,烘托的托体与主体,既不相似,也不相属,它们是各自独立的个体。再回头看例(2)。托体是行人、少年等人的反应,主体是罗敷之美,托体能够反映主体,但托体并不是主体的具体表现形态,托体和主体并不相属。

渲染和烘托是两种不同的表现手法,要正确认识它们,还要正确把握它们的相对性。

第一,在一段描写里,对主体理解不同,对表现手法的认识也不同。

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云:‚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颔联和颈联描写‚帆重‛‚鸟迟‛‚天灰‛‚树远‛,无一字写雨,却让我们感到,在船帆上,鸟羽上,在天际,在大树上,全都是蒙蒙的细雨。这里的描写对象‚帆‛‚鸟‛‚天‛‚远‛与所要表现的(1)请谈谈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3分)(2)颔联用了什么典故?此外,颔联还有哪些值得称道的表达特色?(3分)(3)概述全诗表达了作者那些情思?(4分)答案:(1)渲染出一片暮春景色:春水远流,春花凋谢;点明在异乡送春归的诗人形象(点明春归时节我身在异乡);引起下文诗人凄楚的情怀的抒发。(每点1分)(2)分析:典故:庄周梦蝶(或:杜鹃啼血)(1分)

虚实结合:上句巧写梦境,由于游子日有所思,夜间便结想成梦,梦见自己回到了万里之外的家园。下句实写梦醒以后,发现自己依旧孤眠异乡,只有“子规”“月”相伴。

烘托渲染(视听结合):子规啼与三更月,一声一色,构成一片清冷、凄凉、愁惨的气氛,令人触目伤怀。(注意,视听结合分析时不能将蝴蝶一句作为视觉描写)

曲折层递:十四个字写出了三层意思:由思乡而入梦,梦醒而更思乡,子规啼唤,愁上加愁,这三层愁情,一层比一层深。(每点1分,写出两点即可。)

(3)分析:春逝之伤;思乡之苦;迟暮之悲(或“对范蠡功成身退的羡慕”);故园美好却欲归不得的矛盾。(答出1点1分,2点2分,3点4分)

拓展·延伸

渲染和烘托的区别

渲染和烘托是诗歌鉴赏中经常涉及到的概念。渲染旨在通过对环境,人物的行为、心理等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修饰,来突出形象,表现中心;烘托则有意避开正面描写,而从侧面着意刻画,以使所要表现的人、物、事鲜明突出,收到‚烘云托月‛的艺术效果。这是两种不同的表现手法,但经常被人们混为一谈。

那么,怎样把握渲染和烘托的区别呢?

第一,看正面描写还是侧面描写

渲染属于正面描写,烘托属于侧面描写,这是它们最本质的区别。

(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写登高之所见闻。天高气爽,风声猎猎,峡中哀猿长啸,江渚清水环绕,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群鸟迎风飞翔,诗句通过六个特写镜头,渲染出秋天的肃杀苍凉。不难看出,风急、天高、猿啸,清渚、白沙、飞鸟,这些景物描写对于肃杀苍凉的秋天来说,它们都是正面的描写。这样的正面描写就是渲染。

(2)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

事物‚雨‛不是个别与一般的关系,属侧面描写,其表现手法显然是烘托而不是渲染。但是,还可以有另一种分析。诗人所要表现的事物是‚雨景‛,而‚帆重‛‚鸟迟‛‚天灰‛‚树远‛是‚雨景‛的一个个特写镜头,诗人正是通过一个个雨中镜头浓墨重彩地展现了‚雨景‛,这是正面描写,这样又是渲染无疑了。这并不是误解概念形成的分歧,而是对所要表现的事物认识不同而形成的不同结论。

第二,在同一篇作品里,分析的角度不同,就有不同的表现手法。

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对于赏心悦目的美景来说,黄鹂、翠柳,白鹭、青天,都是正面描写,表现手法显然是渲染。可是作者表现这美景又是为了什么呢?原来,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衬思归的感伤,美景对于情感而言,这是侧面描写,这又是烘托无疑了。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浓彩重墨写怡人风光,这是渲染,可这赏心悦目的景象,却是为写下文勾起漂泊的伤感作铺垫的,这就又是烘托了。先渲染,后烘托,局部是渲染,全局是烘托,渲染是手段,烘托是目的,通过渲染而达到烘托的目的,这种现象在借景抒情的诗篇中是很普遍的。

第三篇:古诗鉴赏专题03+烘托渲染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独 鹤 韦 庄

夕阳滩上立徘徊,红蓼

【注】

风前雪翅开。

应为不知栖宿处,几回飞去又飞来。

鹤 褚 载

欲洗霜翎下涧边,却嫌菱刺污香泉。海鸥浦雁应惊讶,一举扶摇直上天。

【注】蓼:草本植物,开淡红色或白色的花。

1.下列对这首作品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两诗写鹤都采用了细节描写:前诗写鹤伫立、展翅的细小动作,后诗写鹤嫌菱刺而不洗濯的细微心理。B.两诗写鹤都采用了烘托手法:前诗以夕阳、沙滩、红蓼为背景烘托,后诗以溪涧、蓝天为背景烘托。C.两诗都采用虚实结合手法:两首诗中鹤的颜色、动作为实写;两首诗都着一“应”字表猜测,是虚写。D.两诗都是托物言志的咏物诗:两诗吟咏鹤的形象,其实都融入了诗人内心的观照,寄托了诗人的志趣。E.两首诗的表达技巧有所不同:前诗运用夸张手法,动静结合;后诗也用夸张手法,只有动态的描写。2.两首诗刻画的鹤这一形象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什么不同?

【参考答案】 1.BE 2.①前诗鹤孤独徘徊难定栖居之所的形象,流露出诗人孤独失意、对未来感到忧虑的情绪。②后诗写鹤有所避忌、一飞冲天的形象,流露出诗人洁身自好、自信能展示自身才华的志向。【试题分析】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B项,“两诗写鹤都采用了烘托2.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这两首诗歌都是咏物诗,此类诗歌中诗人的情感是借助物来表现,即一般采取托物言志的手法。故考生应先分析两首诗歌中“鹤”的特点,根据“鹤”的特点来分析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如第一首诗歌中,诗人塑造的是一只孤独的鹤,这只鹤孤独寂寞,因不知“栖宿处”而不得不飞来飞去,这就象征诗人的孤独失意,表现出诗人因前路不知在何方而忧虑的情绪;第二首诗歌中,第一、二两句,写鹤想要洗濯自己的“雪翅”却嫌弃“菱刺污香泉”,这就好似诗人的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第三、四句,写鹤“一举扶摇直上天”,鹤的一飞冲天象征着诗人相信自己有朝一日能够施展自己的抱负。

一、了解“渲染”“烘托”的概念

渲染、烘托本是一种国画技法。渲染,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烘托,是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

在古典诗歌中,渲染就是从正面着意描写,烘托指从侧面着意描写,起一种烘云托月的作用。烘托与衬托容易混同。烘托与衬托相同之处是都着眼于“托”,即使某种事物、某个形象、某种情感得到凸显。但两者的手段方式不同,衬托主要通过该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和与其相似或相对的事物(或形象、或情感)的对照映衬来完成;而烘托主要通过该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外在的侧面描写来实现。即《艺概》中所说:“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

二、渲染与烘托在古诗词中的运用

在古典诗歌中,渲染与烘托有分别单用的情况: 先说渲染。如汉乐府民歌《江南可采莲》: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诗中“鱼戏莲叶东”四句的渲染,使得全诗生动活泼,音调优美,把水上采莲的画面和人们采莲时的欢愉的情绪活灵活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又如赵师秀的《约客》: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了一种气氛,衬托了夜的深和夜的静。再如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这首诗用“微雨”“暮钟”“漠漠”“冥冥”“浦树含滋”,极力渲染离别时的伤感的气氛。再说烘托。烘托在古诗中的运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

1、以物烘托人

如《诗经·秦风·蒹葭》中首章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次章的“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末章的“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清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

又如高适的《别董大》首二句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直接状写眼前之景,展示出一幅暮日黄昏、沙尘漫天、遥空断雁、大雪纷飞的北方荒原天寒地冻的暮天景象。通过这送别时的环境描写,烘托出离愁别恨的低沉气氛。

再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琵琶女第一曲弹完,“东船西舫悄无言,未见江心秋月白”。这个情景描写真切地烘托出听者沉湎于动人的艺术境界中,醉心神往的情思,含蓄地描绘了音乐的神妙动人。

2、以人烘托人

如著名的汉乐府民歌《陌上桑》,对罗敷外貌的描写:“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作者意欲极写罗敷之美,却未对罗敷的美貌作任何正面描写,而是通过描写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见到罗敷时的惊叹、赞赏、痴迷等各种反应,烘托出了秦罗敷的美貌,把读者的联想向篇处延伸、扩散,从而间接构成了极为活跃的视觉艺术效果。难怪茅盾先生赞扬道:“不写罗敷的美貌,而罗敷的绝世美貌跃然纸上,这真是前无古人的艺术描写。” 又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作者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说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烘托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他的感慨主要是因周瑜而发。

3、以物烘托物

如维的《鸟鸣涧》“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描绘出一幅极其完美的春山月夜图。在这春山中,万籁都陶醉于那种夜的色调、夜的宁静里了。因此,当月亮升起,给这夜幕笼罩的空谷带来皎洁银辉的时候,使幽谷前后景象顿时发生了变化,这时习惯于山谷静默的鸟儿,似乎连月出也带来新的刺激,居然鸣叫起来。这种以闹衬静的写法,不仅没有破坏春山的安谧,反而衬托得春夜山涧更加幽静。

再如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若耶溪山林一片幽静,唯有不时传来一两声“蝉噪”“鸟鸣”。静寂,本是无声,有声则打破了静寂。但是诗人偏偏说因为那一两声“蝉噪”“鸟鸣”,山林愈发显得幽寂了。作者有意识地运用“蝉噪”“鸟鸣”之动来烘托一种静的境界。由此可见诗人匠心独运之功。王籍在这里通过“寂外有音”的烘托艺术手法创造出一种幽静恬淡的艺术境界,令人神往不已。实际上,在古诗中,渲染、烘托两种手法往往是结合在一起使用的。特别是在借景抒情类的诗歌作品中,往往是选用渲染的手法描摹景物塑造意境,再通过景物(意境)来烘托人物情感。

一、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陇头吟 翁 绶

陇水潺湲陇树黄,征人陇上尽思乡。马嘶斜日朔风急,雁过寒云边思长。残月出林明剑戟,平沙隔水见牛羊。横行俱足封侯者,谁斩楼兰献未央?

【注】①横行:趾高气扬,横行霸道。②未央:本为汉宫名,借指宫殿,这里代指朝廷。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陇水潺湲陇树黄”,潺湲,形容水流缓慢,说明此处地形条件复杂,水流不畅。该句写水流缓慢,树叶枯黄,烘托出低沉的氛围。

B.“征人陇上尽思乡”,由于守边十分艰苦,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一个“尽”字道出战土们无心守边,整日都在思念自己的家乡。

②C.“马嘶斜日朔风急,雁过寒云边思长”,落日西斜,朔风劲吹,战马嘶鸣,大雁高飞,勾起了守边战士的无限相思。

D.“残月出林明剑戟,平沙隔水见牛羊”两句诗写出戍边将士坚守边关、严阵以待的紧张场景,为末尾言志作铺垫。

E.这首诗沿着起兴、烘托、议论的线索渐次展开,情感的抒发由平缓而浓烈,最后一联卒章显志。全诗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2.这首诗的尾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月夜听卢子顺弹琴

李 白

闲夜坐明月,幽人弹素琴。忽闻悲风调,宛若寒松吟。白雪乱纤手,绿水清虚心。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3.下面对诗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描绘了一幅明月当空、闲听素琴的画面,渲染宁静幽美的气氛,为下文“世上无知音”的孤寂惆怅之情作铺垫,埋伏笔。

B.诗中《悲风》《寒松》《白雪》《绿水》都是古曲名,“悲”与“寒”写琴声的色调,“乱”写弹琴的动作,意在描写隐士卢子顺弹琴的高超的艺术水平。

C.颔联用比喻手法,“悲风调”宛若“寒松吟”,写出琴声像寒松的悲吟,渲染悲凉的氛围,把悲愁的情愫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D.尾联借用“钟子期和俞伯牙”的典故喻己,表达出诗人知音难觅的孤寂落寞之情。首尾呼应,使结构更为严谨。

E.李白写听幽人弹琴,借以慨叹世无知音,思想情绪未免有些消极,其中也饱含了他一生坎坷、历尽艰难的辛酸痛苦。

4.清朝方扶南把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试比较本诗颈联与“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在写法上的异同。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登河北城楼作 王 维

井邑傅岩上,客亭云雾间。高城眺落日,极浦映苍山。岸火孤舟宿,渔家夕鸟还。寂寥天地暮,心与广川闲。

5.以下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古代登临之作往往通过对情景或历史的描绘来表现作者个人感情或情怀,这首诗在题目中也隐含了这样的趋势。

B.首联描述的是诗人登上城楼所见到的景色,不但有辽阔与沧桑的感觉,而且使整个画面呈现出如梦如幻的迷离之感。

C.颈联两句,作者将视角从辽阔的大背景中拉回,关注于眼前的小景与细景:岸边温暖的渔火,小船,渔家,夕鸟。此联动与静的对照却让诗歌的写景显得呆板与死寂。

D.全诗的诗眼是“闲”。诗人登楼远眺,从傅岩自然会想到傅说的隐居,然后看到傍晚的景色,感受到了生活在大自然中的自由的快乐。

E.全诗动静结合,虚实相间,渲染烘托,乐景衬哀情,从大处落笔,既渲染了山川宏丽的气象,又展现了风土人情。

6.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塞下曲 高 适

结束浮云骏,翩翩出从戎。且凭天子怒,复倚将军雄。万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风。日轮驻霜戈,月魄悬雕弓。青海阵云匝,黑山兵气冲。战酣太白高,战罢旄头空。

①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

注:①“太白”为将星,旄头为胡星,这里分别代指唐军和敌人。②麒麟阁:汉代阁名,在未央宫中。汉宣帝时曾绘十一位功臣像于其上,后即以此代表卓越的功勋和最高荣誉。7.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二句,诗人将一个装束齐备、身跨战马、疾驰如飞的战士形象突兀地展现给读者。B.

三、四句,再从“天子怒”,“将军雄”两方面予以渲染,愈发增加了战士立功的热望。C.“万鼓雷殷地”以下八句,写出大战的激烈和唐军的英勇,将战士形象渲染得气势如虹。D.本诗前半部分渲染了勇士征战的宏阔悲壮场景,为结尾嘲笑一味读书的文人作铺垫。

8.盛唐的边塞诗总体呈现一种阳刚之美,体现了当时泱泱大国雄浑的民族精神。下列诗句不属于阳刚之美...的一项是()

A.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B.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李益《塞下曲》)C.同来死者伤离别,一夜孤魂哭旧营。(陈陶《陇西行》)D.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祖咏《望蓟门》)9.请简要分析本诗与李白《塞下曲》表达情感的异同。

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阵解星芒尽,营空海雾消。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

注:①天骄:匈奴曾自称“天之骄子”。②古人认为客星呈现白色的光芒,就是战争的征兆。③霍嫖姚:指西汉抗击匈奴的名将霍去病,曾被封为嫖姚校尉,后也借指守边立功的武将。

一、1.BD 【解析】本题考查对原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项,“战土们无心守边,整日都在思念自己的家乡”错误,应为“思乡者之众,说明它已经变成一种普遍的群体情绪”。D项,“两句诗写出戍边将上坚守边关、严阵以待的紧张场景”不准确,此为上句所写内容下句“平沙隔水见牛羊”,则描绘了陇水对岸野沃草丰、牛羊成群的平静画面。

2.末句是问句,言外之意是,那些能够封侯的人都横行无忌,却没有人斩楼兰为国建功。“横行”表现了对能够封侯者的讥讽和对朝廷封侯不公的不满;“谁”字表现出了作者希望有人平定边患,报效朝廷,表达了爱国的情怀。

二、3.AC 【解析】本题是对诗歌的综合考查,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A项,应为“渲染冷清寂静的氛围,为下文抒发‘世上无知音’的孤寂惆怅之情作铺垫”。C项,“比喻手法”错误。

4.同:(1)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本诗颈联运用拟人的手法,写《白雪》的指法使你纤手忙乱,《绿水》的音节确实让人养性清心。把作者知音难觅的孤寂融入诗中,进而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梦入”一句写仙境中衰老瘦弱的鱼和龙听到乐曲声都随之追风逐浪,在波涛中翩翩起舞,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乐曲的美妙。(2)都侧面烘托了弹奏者精湛的演奏技艺。

异:(1)“梦入”运用大胆的想象,想象李凭不是在人间演奏,而是在神山上教神妪弹奏箜篌,以虚写实,从而引发听者的想象与联想,表现乐曲强大的感染力。(2)“梦入”一句纯为描摩音乐,没有诗人的情感寄托,而本诗字里行间时时充溢着诗人慨叹知音难觅的忧伤之情。

三、5.CE 【解析】C项,“呆板与死寂”错误,应为“逍遥与闲静”。颈联两句,“宿”是静,“还”是动,动静结合,展现了水面的遥远与闲静。而“岸火”则消解了“孤舟”的寂寞之感,给有些寂寞清冷的画面染上了一层温暖的色调,让全诗的写景不显得呆板与死寂。E项“渲染烘托,乐景衬哀情”分析错误,诗中无据。这首诗中,诗人将村镇、客亭作一层远景;落日、苍山作一层中景;孤舟、渔家作一层近景,由远到近,由点到面再到点,构成了一幅层次错落,虚实结合,点面清晰的山川风景图。

6.①开篇“客”字奠定出全诗的情感基调,隐居他乡又值黄昏落日,再加登高远眺,更有孤舟、渔火、归鸟之点缀,将作者之前仕途失意、羁旅思乡的悲情渲染到极致。②但作者并未沉溺于悲情之中,结尾转出另一番思量。傍晚时分,暮色低垂,诗人置身于空旷幽远、宁静沉寂的天地之间,剔除杂念,心胸如同宽广的河水一样舒展自由,心境归于平和轻松,寥落愁伤之情也因而转变为旷达安闲。

【解析】《登河北城楼作》是唐代诗人王维隐居终南山时创作的一首感怀诗。全诗动静结合,虚实相间,从大处落笔,既渲染了山川宏丽的气象,又展现了风土人情之美。首联“井邑傅岩上,客亭云雾间”描述的是诗人登上城楼所见到的景色。诗人把全诗的布景放到云雾之间,不但有辽阔与沧桑的感觉,而且使整个画面呈现出如梦如幻的迷离之感。暗含仕途失意之感。“高城眺落日,极浦映苍山。岸火孤舟宿,渔家夕鸟还”两联,前面两句,从大处着笔,显示出高、远、壮、阔之感,后面两句则从细节上加以点缀。正如绘画中“先从大处定局,开合分明,中间细碎处,点缀而已”的章法,颔联结构的布置也具有绘画般的技艺:高处的城楼,略低的夕阳,遥远的水边及更远一些的苍山倒影,错落参差,具有画面的美感。“寂寥天地暮,心与广川闲”两句,抒发了诗人内心自由快乐的情感,表现了诗人以山水为乐的情怀。

四、7.D 【解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D项,“大笑”四句是表现勇士靠战功“得成功”的豪迈与得意,并非真正“嘲笑”文人。8.C 【解析】本题考查对边塞诗句的理解,考生要注意审题和选项诗句的理解。C项,从“伤离别”“孤魂哭”可知,此项内容是表现边塞战争带给人们的痛苦与灾难。所以与题干中所提到的阳刚之美无关。9.相同点:通过英勇作战来赢得功名的豪迈之情(或都表达了出征时的昂扬自信,作战时英勇杀敌的豪情,战后赢得功名的渴望)。

不同点,高诗表达了终获功名和荣耀的得意与豪迈之情;李诗表达了勇敢征战后荣誉奖赏只给将领一人,不能遍及战士的不平与讽刺之意。意思对即可。

第四篇:开国大典教案学案

教师姓名__________

年级:五年级

学科:语文

【课题】

开国大典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人读写“典礼、委员、协商、外宾、诞生、电钮、瞻仰、汇集、庄严、宣告、欢呼”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抄写课文第七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毛泽东的为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4、学习场面描写、【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毛泽东的为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课时安排】二课时

【问题预设】

第一课时

【知识铺垫】

1、课文预习

认真阅读读文数遍,找出生字,注上拼音,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易混易错的多读多认几遍。

2、基础训练

(1)读一读,认一认,给下面生字注上拼音。

擎()钮()瞻()聂()党()臻()(2)用“v”给正下列加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直奔会场(bēn bèn)

旗杆(gān gǎn)

首都(dū dōu)排山倒海(dǎo dào)

外宾(bīn bīng)

擎着(qín qíng)(3)读准下面词语

典礼

委员

协商

外宾

汇集

庄严

宣告

诞生

电钮

瞻仰

飘拂

汇集

欢呼

城墙

高耸 挺立(4)读一读,抄一抄

党(5)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意思。排山倒海:

开国大典:开。典。开国大典。擎: 瞻仰:

【教材解读】

一、导入激趣导入:(播放开国大典的视频短片)揭题:

26、开国大典(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完成知识铺垫

内容详见学案中知识铺垫模块。程序提醒

学生做学案-----互批互改----问题展示----引领解答----纠错积累----识记。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一读,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做到不添字、不丢字、不破句。

2、二读,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是按_____的顺序叙述开国典礼的。以此为依据,课文可以分为__部分。主要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这几个场面。程序提醒:

阅读理解——合作交流——问题展示示——解答引领

四、品读场面一,感受“大典”

1、默读第一部分,从哪些词句看出这是大典?(在书上勾画、批注)

2、从这部分的描写中,我能感受到典礼的___和___,还感受到人民群众___、___的心情。我能通过读把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程序提醒:

自由阅读——合作交流——问题展示——解答引领 课堂作业

1、看拼音,写词语。

diǎn lǐ

xié shāng

zhān yǎng

qí zhì

xú xú

shàng shēng2、选字填空。

拂 佛

飘()

仿()

纽 扭

()扣

电()暴 爆

()动

()发

防 妨

()碍

()守

程序提醒:

自由作业——合作交流——问题展示——解答引领

第二课时

知识铺垫

按开国大典的顺序排列

① 阅兵式

② 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③毛泽东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

④群众聚集

⑤ 群众游行

⑥升国旗

正确排序:----------------------------

一、直接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开国大典》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完成知识铺垫

二、品读“典礼”,感受“大典”。

1、文中作者向我们描绘了开国大典的众多场面,我要选择最难忘的一个场面来读一读,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想想后再回味回味:自己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课文。程序提醒:

阅读理解——合作交流——问题展示示——解答引领

2、填关键词,品重点句,读一读有关的这段话,想想当时的场面,体会感情,领悟方法。

语段一:“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____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___投向主席台。”从所填的词语体会到群众的_______及对毛主席的__________。

语段二: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____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____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__________。所填的词语表达了全国人民________的心情。这声音还会传到_______,我仿佛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段三:“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三十万人_______,______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所填的词语体会到人民群众_______的心情。程序提醒:

阅读理解——合作交流——问题展示——解答引领

3、“大典”的气氛真热烈呀,我要通过读表现出来,并试着背诵第7自然段。程序提醒:

独立背诵——合作交流——成果展示——解答引领

三、运用方法,自主学习“阅兵式”、“群众游行”这两个场面。

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想想后再回味回味:自己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课文。

四、课堂总结,铭记“大典”。

学了这篇课文后,我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可从思想感情、写作方法上来谈)? 程序提醒:

阅读理解——合作交流——问题展示——解答引领

课堂作业

仿写一个场面

快乐的大课间活动

“铃——铃——铃——”下课了,程序提醒:

自由作业——合作交流——问题展示——解答引领

《开国大典》学案

学习目标

1、我要认识“擎、钮、瞻、聂、党”5个生字,会写“典、瞻、拂、嗓、党”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典礼、委员、协商、外宾、诞生、电钮、瞻仰、飘拂、汇集、庄严、宣告、欢呼”等词语。

2、我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抄写课文第七自然段。

3、我能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4、我要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第一课时

【知识铺垫】

1、课文预习

认真阅读读文数遍,找出生字,注上拼音,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易混易错的多读多认几遍。

2、基础训练

(1)读一读,认一认,给下面生字注上拼音。

擎()钮()瞻()聂()党()臻()(2)用“v”给正下列加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直奔会场(bēn bèn)

旗杆(gān gǎn)

首都(dū dōu)排山倒海(dǎo dào)

外宾(bīn bīng)

擎着(qín qíng)(3)读准下面词语

典礼

委员

协商

外宾

汇集

庄严

宣告

诞生

电钮

瞻仰

飘拂

汇集

欢呼

城墙

高耸 挺立(4)读一读,抄一抄

党(5)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意思。排山倒海:

开国大典:开。典。开国大典。擎: 瞻仰:

【教材解读】

一、完成知识铺垫

内容详见学案中知识铺垫模块。程序提醒

学生做学案-----互批互改----问题展示----引领解答----纠错积累----识记。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一读,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做到不添字、不丢字、不破句。

2、二读,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是按_____的顺序叙述开国典礼的。以此为依据,课文可以分为__部分。主要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这几个场面。程序提醒:

阅读理解——合作交流——问题展示示——解答引领

四、品读场面一,感受“大典”

1、默读第一部分,从哪些词句看出这是大典?(在书上勾画、批注)

2、从这部分的描写中,我能感受到典礼的___和___,还感受到人民群众___、___的心情。我能通过读把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程序提醒:

自由阅读——合作交流——问题展示——解答引领 课堂作业

1、看拼音,写词语。

diǎn lǐ

xié shāng

zhān yǎng

qí zhì

xú xú

shàng shēng2、选字填空。

拂 佛

飘()

仿()

纽 扭

()扣

电()暴 爆

()动

()发

防 妨

()碍

()守

第二课时

一、知识铺垫

按开国大典的顺序排列

① 阅兵式

② 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③毛泽东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

④群众聚集

⑤ 群众游行

⑥升国旗

正确排序:----------------------------

二、品读“典礼”,感受“大典”。

1、文中作者向我们描绘了开国大典的众多场面,我要选择最难忘的一个场面来读一读,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想想后再回味回味:自己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课文。

2、填关键词,品重点句,读一读有关的这段话,想想当时的场面,体会感情,领悟方法。

语段一:“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____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___投向主席台。”从所填的词语体会到群众的_______及对毛主席的__________。

语段二: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____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____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__________。所填的词语表达了全国人民________的心情。这声音还会传到_______,我仿佛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段三:“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三十万人_______,______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所填的词语体会到人民群众_______的心情。

3、“大典”的气氛真热烈呀,我要通过读表现出来,并试着背诵第7自然段。

三、运用方法,自主学习“阅兵式”、“群众游行”这两个场面。

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想想后再回味回味:自己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课文。

四、课堂总结,铭记“大典”。

学了这篇课文后,我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可从思想感情、写作方法上来谈)?

五、课堂作业

仿写一个场面

快乐的大课间活动

“铃——铃——铃——”下课了,

第五篇:《劝学》教案学案

《劝学》教案学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掌握、积累“劝、已、就、中、疾、致、假、绝”等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然、焉”等文言常用虚词;学习、复习课文中其他文言虚实词。

2.掌握课文出现的“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等通假字、词类活用和文言特殊句式。

3.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二、能力训练目标:

1.在理解基础上熟读成诵的能力,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2.理解文言词语和句式的能力。

3.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中心的能力。

三、德育教育目标:

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教学重难点]熟读成诵 [教学过程] 能举出几个历史上勤学苦读的事例吗?(积累活动一)

提示:头悬梁(孙敬)锥刺股(苏秦)凿壁偷光(匡衡)映雪夜读(孙康)闻鸡起舞(祖逖)[正面] 伤仲永[反面] 能说出几句劝勉学习的格言吗?(积累活动二)提示:学而不厌,侮人不倦。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学如驾车登山,不进则退。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激励学习方面的一篇美文。三.作者简介

荀子,战国末期赵国思想家、教育家。名况,时人尊称他为荀卿。曾游学于齐,后三为祭酒,继赴楚国,由春申君任命为兰陵令,著作终老其地。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荀子》一书共20卷,现存32篇,大部分为荀子所作,少数出自其弟子之手。《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

四.教师范读或听文本朗读录音。五.学生自读。六.文本解读。

(一)第一二段: 提领重点词句。

重点词:已于輮有中然就参省知

重点句: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问:文本的第一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提出中心论点。

小结:第二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明确:学习的重要性。4.学生试读试译。

(二)第三段: 1.提领重点词句: 重点词:而疾假水绝生

重点句: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2.小结:第三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明确:学习的作用。

能举出现实生活中善假于物的事例吗? 学生试读试译。

提示:乌鸦喝水诸葛亮借东风草船借箭狐假虎威

(三)第四段

1.提领重点词句。

重点词:焉跬步无以一用心

特殊句式: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难译句: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2.问:第四自然段主要讲了学习的哪个方面?是从哪几个角度来讲的? 明确: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从三个方面来讲的:一要勤积累,二要坚持不懈,三要用心专一。七.小组活动。试把文本的结构纲整理出来。提高自己青出于蓝

中学习的重要性冰寒于水木受绳则直知明而行无过矣 心(正面设喻)改变自己:輮木为轮金就砺则利 论学习的作用:弥补自登高博见

点己不足(反复设喻)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善假于物也 ↓假舆马假舟揖

学要积累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不不积跬步不积小流

可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要坚持不懈骐骥驽马 以(正反对照设喻)朽木金石

已要专一蚓——用心一(积的保证缺一不可)蟹——用心躁

八.探索文本写作特色。

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试结合最后一段谈一谈。九.整理知识卡片。

通假字:輮有知生兼词:焉 活用:輮水利一上下日

古今异义:金爪牙寄托用心闻 实虚词:劝已中然就疾假致绝焉 特殊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难译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固定结构:无以(有以)名句:课内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节选之外的名句:

①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②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谿,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劝学》练习学案

(一)选出注音全对的一项()

①木直中(zhîng)绳 ②虽有(yîu)槁暴(pù)③不积跬(guǐ)步 ④锲(qì)而不舍

⑤金石可镂(luî)⑥驽(nú)马十驾

⑦假舆(yí)马者 ⑧輮(rïu)以为轮

⑨用心躁(cāo)也 ⑩生(xìng)非异也。

A.①②⑥⑧⑩ B.②③⑤⑥⑧ C.④⑥⑦⑨⑩ D.①③⑤⑦⑨

(二)下面对加点字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假(借助,利用)舟楫者 狐假(借助,利用)虎威 不假(借助)思索

B.冰,水为(做,凝成)之 行将为(被)人所并 为(为了)之奈何

C.非利足也,而致(达到)千里 专心致(尽,极)志 闲情逸致(兴致,情趣)

D.劝(劝勉,鼓励)学 劝(用道理打动人)导 劝(劝说,阻止)架

(三)指出说法正确的一项()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爪牙”在文中用的是它的比喻义。

B.白居易《忆江南》有“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里的“蓝”和“取之于蓝”中的“蓝”相同。

C.《劝学》是《荀子》里的第一篇。节选的三段着重论述了学习应持的态度。

D.《劝学》的作者荀况,是春秋后期赵国人,他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四)下列句中活用现象相同的是()

①使之然也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③斗折蛇行,明灭可见④假舟楫者,非能水也⑤瑜等率轻锐继其后⑥吾妻之美我者⑦其至又加少也

A.①② B.⑤⑦ C.④⑥ D.②③

(五)指出没有词类活用的句子()

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B.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C.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六)指出句中多义词的正确义项.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A.断,断绝 B.极,非常 C.横渡,横穿 D.高超,绝妙.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A.客舍、房舍 B.住宿、休息 C.放弃、不要 D.施舍.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A.金属 B.黄金 C.锣 D.指金属制的刀剑等。

(七)将下面这些比喻按要求加以归类

1.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3.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4.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假舟楫者,非能水也„„.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A.用相同类型事物设喻,从同一角度表达意思的有_________________ B.将相反情况组织在一起,从对照中揭示道理的有_________________(八)下面是“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一句的几种翻译,请选出最佳的一句()

A.刻一下就舍弃它,朽木也不会折断;一直刻个不停,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B.刻一下就放掉它,朽木也不会折断;一直刻个不停,金石也能刻成

C.刻一下就停下来,即使是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一直刻个不停,即使是金属、石头也能雕刻出成品

D.刻一下就停下来,即使是腐朽的木头也不会成功;一直刻个不停,即使是金属、石头也能雕刻出成品。

(九)下列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

B.善假于物也 / 于是余有叹焉 / 青取之于蓝

C.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不如登高之博见

(十)下列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广泛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就能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B.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借助于车马的人,不是脚长得利于行走,却能到达千里远的地方。

C.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君子的本性与人比没有差别,(只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没有强健的筋骨。

(十一)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6题。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选出句式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

A.善假于物也。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蚓无爪牙之利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选出下面各句中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

①非利足也,而致千里②非能水也而绝江河③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④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A.达到隔断猛烈功劳 B.得到渡过大成绩

C.得到断绝快功绩 D.达到横渡强成功.填空。

本段在论述学习贵在积累时运用了()和()的论证方法。4.文中以“骐骥”为喻,用意在于()

A.说明即使天资很高,如果不专心致志,也不能有所成就。

B.说明即使是个千里马,如果不发挥它的才能,也不能有所成就。

C.说明人即使天资很高,如果没有恒心,也不能有所成就。

D.用名马比喻名人,说明名人成就事业并不困难。5.“锲而舍之,朽木不折”译文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刻几下就丢下,腐朽的木头也不会断。

B.刻几下但是马上放弃它,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

C.刻几下于是就丢下,腐朽的木头也不会断。

D.刻几下并且丢下,腐朽的木头也不会刻断。.下列判断正确的几项是()

A.“下饮黄泉”的“下”是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

B.本段三层意思,都是运用正反对比的方法来论述的。

C.文中的最后一句“„„者„„也”是表示原因的判断句式。

D.“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说明只要坚持,再难也能学好。

E.本段的比喻有许多不符合科学实际,因此用这些比喻是不能说明道理的。

F.本段三层意思各有侧重,但又紧紧相承,层层递进,即知识必须积累,积累必须有恒,有恒还须专一。

(十二)晏子治东阿三年,景公召而数之曰:“吾以子为可,而使之治东阿,今子治而乱。子退而自察也,寡人将大诛于子。”晏子对曰:“臣请改道易行治东阿,三年不治,臣请死之。”景公许之。于是明年上计,景公迎而贺之曰:“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晏子对曰:“前臣之治东阿也,属托不行,货赂不至,陂池之鱼,以利贫民。当此之时,民无饥者,而君反以罪臣。今臣之治东阿也,属托行,货赂至,并会赋敛,仓库少内,便事左右,陂池之鱼,入于权家。当此之时,饥者过半矣,君乃反迎而贺。臣愚,不能复治东阿,愿乞骸骨,避贤者之路。”再拜,便僻,景公乃下席而谢之曰:“子强复活东阿。东阿者,子之东阿也。寡人无复与也。”选自《春秋》

注:上计:年终考核地方官的政绩。

1.对下列句子中红色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景公召而数之数:屡次

B.寡人将大诛于子诛:责罚

C.而君反以罪臣罪:责怪

D.仓库少内内:交纳

2.对下列句子中红色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子退而自察也 自察:自我反省

B.货赂不至 货赂:钱财礼物

C.原乞骸骨 乞骸骨:请求告老还乡

D.再拜,便僻 便僻:气愤的样子

3.分别比较下列句子中红色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臣请死之 b.景公许之

c.今子治而乱 d.景公迎而贺之

A.两个“之”字意思相同,两个“而”字用法不同

B.两个“之”字意思相同,两个“而”字用法相同 C.两个“之”字意思不同,两个“而”字用法相同

D.两个“之”字意思不同,两个“而”字用法不同.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是()

a.属托不行 b.以利贫民

A.a.下属请求的事情都不准许 b.把好处让给贫民

B.a.上级嘱咐的事情都不去做 b.以此使贫民获利

C.a.不听从私人请求和托付 b.用来使贫民受利

D.a.不接受亲属委托的事情 b.认为这对贫民有利.a.并会赋敛 b.便事左右

A.a.并且乘机增加赋税 b.随意送给您的亲信

B.a.加倍征收赋税 b.随意送给你的侍从

C.a.会同官吏一起收刮 b.随便赏给自己的部下

D.a.上下串通一起收刮 b.就让部下得到好处.a.子强复治东阿 b.寡人无复与焉

A.a.您一定要再治理东阿 b.我不再指责了

B.a.您务必要再去治理东阿 b.我不再指责了

C.a.您尽力再去治理东阿 b.我不再干涉了

D.a.您坚决地再去治理东阿 b.我不再干涉了

7.以下六句话,属于晏子治理东阿的正确做法的一项是()

a.臣请改道易行而治东阿 b.三年不治,臣请死之

c.属托不行,货赂不至 d.陂池之鱼,以利贫民

e.并会赋敛,仓库少内 f.当此之时,民无饥者

A.a.b.c.d.e.f.B.b.c.d.f.C.c.d.e.D.c.d.8.下列对文章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晏子先前治理东阿,廉洁奉公,为民着想,百姓安居乐业,却受到景公的责罚;后来只好改弦易辙,营私舞弊。晏子痛感景公昏庸,辞官而去。

B.晏子先前治理东阿,廉洁自律,一心为民,治绩显著,却受到景公责怪;后来营私舞弊,民不聊生,反受到赞扬。晏子说明真相,使景公翻然醒悟。

C.晏子先前治理东阿无方,因而受到景公的责罚;后来改到易行,使百姓安居乐业,因而受到景公的赞赏。景公挽留他继续治理东阿。

D.晏子先前治理东阿有方,百姓安居乐业,却受到景公的责罚;后来改道易行,反受到景公的褒奖。晏子见景公明白了事实真相,便表示愿终身为景公效力。

参考答案:

(一)A(二)B(三)B(四)D(五)C

(六)1.C 2.C 3.D

(七)A.1.4.5.7 B.2.3.6

(八)C(九)B(十)B

(十一)1.C 2.D 3.比喻、正反对比 4.C 5.A 6.BCDF(十二)1.A 2.D 3.D 4.C 5.B 6.C 7.D 8.B(制作李太永)

下载烘托渲染教案学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烘托渲染教案学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案与学案

    品德与社会:《小心网络陷阱》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到痴迷网络对自身的危害。 2、学会用正确的方式抵御网络陷阱,避免受到伤害。 教学准备 1、调查学生喜欢的网站,以及......

    故宫学案教案

    明确:(一)、学生阅读太和殿部分,探究: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太和殿的?说明顺序怎样?教师步步引导: 1、第5自然段是介绍了太和殿的什么呢? 老师引导学生理解说明了太和殿的高、面......

    孔雀东南飞学案教案(修改版)

    春风化“语”高一上语文学案编制人:刘丽使用时间:2013年9月第一周孔雀东南飞并序★记一记★1. 给下列画线的字词注音。箜篌公姥 槌 床伶俜 绣腰襦葳蕤纨素明月珰......

    《祝福》教案与学案

    《祝福》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小说创作的社会背景2.根据人物描写和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3.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及对主题的作用4.倒叙手法(复习) 〖教学重点〗 1.小说情节2.人物性格......

    变色龙教案与学案)

    变色龙 学习目的: ①学习通过对话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了解契诃夫小说善于以日常生活的平凡事件揭露社会本质的特点。 ②认识沙俄统治的腐朽黑暗和“变色龙”这个典型人物的......

    欧姆定律教案+学案+习题

    欧姆定律 教学目标 1.从功能角度理解电源电动势的含义,学会分析电路各部分电势的升降. 2.掌握部分电路欧姆定律和全电路欧姆定律的内容,了解它们的使用条件和范围. 3.引导学生学会......

    教案说课稿导学案

    《生物入侵者》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生物入侵者》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内自读课文。这篇文章介绍的是关于生物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可能对人类造成危害的知......

    石钟山记学案教案

    石钟山记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了解作者、石钟山。背诵课文。 2.结合语境揣摩语言。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 3.学习课文记叙、说明、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二、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