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西湖-教学实录
西湖(课堂实录)转
第一小节的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片段一
师:今天阴雨绵绵,让人感觉有些郁闷,现在我带大家到一个景色优美的地方去看看,然后请大家找一找你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词语来形容它。
(投影机播放一组江南水乡的图片)生1:那里是个美丽的地方。
师:嗯,你用了一个“美丽”。还有吗?(师目光看向其他同学)生2:我刚刚看到了漂亮的晚霞。师:你这句话说得很完整。生3:我看到了小河旁桃红柳绿。
师:真不错,如果你的声音再响亮一点,我相信大家就更能感受到你说的美丽风景。生4:我看到湖面上有人在赛龙舟。
师:哦,你看到了湖面上有两艘船。其实这是游船,船上的游客也在欣赏这迷人的风光呢!你们知道吗,这些图片展示的是我国特有的江南风景。提到江南,我们不得不说一句话,就叫做——(投影出示句子)
生:(齐读):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师:那这里的苏、杭指的是什么地方?
生5:这里的苏杭是指关于苏东坡的一句句子,因为那里有苏堤。
师:看来你昨天预习了课文,知道了我们今天讲的内容和苏东坡有点关系。可是这里的苏、杭指的是两个地方。谁知道?
生6:苏是苏州,杭是杭州。
师:不错,苏指的是苏州,杭指的是杭州,都是我国特有的江南水乡。今天我们要去的地方就是——
生:(齐)杭州。
师:杭州在人们心目中也有一个美称。(出示句子)谁来读一读? 生7:杭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称。
师:不错。这个“素”字,老师查了一下字典,它在字典中有这样三种解释。(投影出示三个解释条:
1、白色、素色;
2、没有肉的菜;
3、平素、向来)你能告诉我在这句话中,应该选择哪一种解释? 生8:在这里选择第一个解释“白色、素色” 师:那你把它带进句子中试试看。(学生中出现议论声,有人表示否定。)
生8:杭州白色、素色……嗯,不对。(这个学生摇摇头不好意思地坐下了。)生9:“素”在这句话中应该选择第三种解释。师:你把它带进句中试一试。
生9:杭州平素、向来有人间天堂的美称。
师:这里的两个解释解释之间有一个顿号,表示并列的。两个词中你可以选择一个最恰当的。
生9:杭州向来有人间天堂的美称。师:是呀。那什么是“人间天堂”?
生10:“人间天堂”就是说那里的风景是人间最好的。生11:“人间天堂”就是说地球上的人住进了天堂。(师微笑着摇头,表示否定。)生12:就是快乐、美丽的地方。
师:对,天堂是天上的快乐、美丽的地方。“人间天堂”就是在人间的一个快乐、美丽的地方。那它是怎样的美法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西湖的图片)
师:在这样的天堂里还有一个更美的地方,那就是——(出示句子:西湖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西湖)
师:这里有一个词我们第一次看到。(师板书:镶嵌)什么叫做“镶嵌”呢? 生:(有些迷茫,有人摇头。)
师:我先请大家看一些图。(图上有各种珍珠、宝石镶嵌的戒指、扇面。)我们可以说这些宝石和珍珠是镶嵌在底座上的。这个扇面是镶嵌在底座上的。那什么叫做“镶嵌”呢?
生13:镶嵌就是把什么放在中间。
师:(提示)就是把一样物体,放在另一样物体的中间。而镶嵌的东西一定是非常的漂亮,非常的夺目。就像我们看到的这些珍珠和宝石是多么的漂亮和夺目啊。现在要说的是西湖镶嵌在——(出示杭州市地图)
生:杭州
师:那这里的镶嵌是指 生14:是一个地区把另一个地区围起来。
师:你看,西湖就像我们刚才看到的珠宝一样镶嵌在杭州这块土地上,说明西湖真的是——
生:很美。
师:现在谁把这句话完整地读一遍。
生15:杭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称,西湖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读得比较平淡。)
师:嗯,读得很流利,谁能让这颗明珠闪亮起来。生16:(读得太夸张,不太连贯。其他同学笑了起来。)
师:我知道你肯定能读得好。朗读时最主要的是要流利,不一定要把哪个词语特别的突出。来,重新读一遍。
生16:(重新读了一遍,流利了许多。)师:这一回读得真不错。谁再读一遍。生17:(读得声情并茂。)
师:是呀,究竟有哪些景色让我们感受到“人间天堂”的美丽呢?读课文3——5小节,在文中找一找,哪些景色让你感受到了“人间天堂”?
生:(自由读课文,在文中圈划,教师巡视检查。)《西湖》第二课时实录:
师:顾老师昨天带同学们去看了看西湖,在古时候就有很多画家和诗人去那欣赏风景,谁还记得昨天我们读的一首写西湖的诗吗?
生:饮湖上初晴后雨 师:这首诗是谁写的呀? 生:苏轼
(多媒体出示诗句)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会背的就背,不会的就看电视屏幕 生齐读。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杭州……(多媒体出示课文的第一段话)生:素有人间天堂的美称,西湖,就是镶嵌在这西湖里的一颗明珠。
师:天下西湖三十六,其中最美就要数杭州了,杭州也因为西湖而赢得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西湖这么美,小朋友们肯定很想去仔细的看看,今天顾老师就带大家去仔细瞧瞧。请小朋友们打开语文书自由的读第二自然段,数数有几句话,想向每句话写的什么?
生自由读课文。
师:谁知道这段话有几句话? 生1:3句 生2:3句话
师:有不同意见的吗?对了,就是三句话。谁来读读第一句话 生读。
师:睡知道这句话写的什么?
生:一个山是绿的,一个是青的,一个是浓的,一个是淡的
师:对,讲的就是西湖的山。(师板书山)谁来读第二句话(生读)这句话写的是什么呢?
生:平静的湖面
师:是的,西湖的水(板书水)指名读第三句话。师:我们站在怎样的西湖边? 生:站在柳丝轻拂的西湖边
师:你能读读这句话吗?(生读)谁能看得再远些呢(生读)谁再来试试?我们一起来读一下(生齐读)。站在这西湖边,你看到了什么?(生读第二句话)
师:顾老师这边有几幅山图,小朋友们仔细看看,这些山给你什么感觉? 生:层层叠叠、连绵起伏
师:近处的山是绿色的,她的颜色显得特别的……(生:浓)浓;而远处的山变成了青色,并且颜色越来越……(生:淡)淡。谁来读读这句话(生读)顾老师已经看到了山的浓和淡,谁再来试试?(生读)我们女生的声音很柔美,我们女生一起来读读(女生齐读)男生能认输吗?(男生:不能)好,我们男生也来比一比(男生齐读)
师:这些山真的很美,那我们来看看,近一点的是什么呀? 生:西湖的水
师:看看,这西湖的水,特别的…… 生:平静。就像一面镜子。师:你是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生:犹如 师:从这个词我们知道,这是一句……(比喻句)它还可以换什么词呢? 生:就像。好像。
师:是的,谁来读读(生读)这个湖有我们教师这么大了,谁再来试试(生读)已经要盖过我们的操场了,还有谁想试试的(生读)我们一起来读读(生齐读)
师:小朋友们仔细看,这么平静的湖面把谁给吸引过来了? 生:白鸥
师:仔细看图,白鸥是怎样从湖面上飞过的?它完全碰到水的吗? 生:没有,只是有一点碰到水面。
师:对了,这就是掠,轻轻的从水面飞过,谁来读一读?(生读)被白鸥大破的平静水面,在阳光的照射下怎么样呀?
生:一闪一闪的
师:是的,就想阳光下的珍珠一样,谁再来读读这句话?(生读)非常美,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生齐读)非常棒,谁能把这整段话连起来读一读,注意山的浓淡变化,水的静动不同(指名读)
师:我们整体的欣赏了西湖的山和水,那西湖中的景点怎么样呢?有哪些令人陶醉的景点呢?请小朋友们自由读第三自然段,看看有几句话,想想有哪些景点,用笔把它圈出来,同桌之间可以讨论讨论。
生自由读。
师:这一段有几句话? 生:六句。五句。六句。六句
师:这段话共有六句,最后的感叹号也算一句,数错的人再看看。哪个小朋友知道,文中介绍了哪些景点?
生:湖心三岛。孤山。白堤和苏堤(生说时,师板书)
师:老师在网上找了这些景点在西湖中的位置图片,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是孤山,那它东边的是……(生:白堤)西南的是(苏堤)这个像田格的是小瀛洲,这个是(湖心亭)这个就是(阮公墩)。我们来看看,这幅图的四周是什么颜色的?
生:绿色
师:对了,它的一圈是绿色围成的,谁来读读这一句(出示第三段的第一句)(生读)这个“镶边”是什么意思呀?
生:就是沿着它的边缘围起来的 师:是的,这就是镶边,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生齐读)
师:刚刚站在西湖边上,现在我们往西湖中走一走,你看到了什么?(出示葱绿的孤山图)
生:我看到了山 师:什么样的山? 生:葱绿的山 师:这座山怎么样? 生:格外秀美典雅
师:谁能通过你的朗读告诉我(生读)嗯,这座孤山很秀美,谁再来试试(生读)顾老师好像看到了雨后的孤山,在十里明湖中,显得很秀美典雅,就像我们女孩子一样,我们女生一起来读读这句话(女生齐读)
师:看过了山,我们再看看它两边的堤怎么样?(出示两堤图片)他们怎样的浮在水面呀?
生:轻柔
师:就像绸带一样,今天顾老师带来了一个丝绸,小朋友们看看,这丝绸给你什么感觉?
生:很轻。很柔。风一吹,它就飘起来了
师:是的,谁来读读,让我感觉到它的轻柔?(生读)真像仙女姐姐手中的绸带呀,很轻盈,谁再来试试?(生读)我感觉要是来一阵风呀,这两堤就被吹走了,我们一起来试试(生齐读)
师:我们继续向湖中心走走,你看到了什么?(生回答三岛,师出示三岛的图)谁来读读这湖心的三岛的?(生读)下面请小朋友们自由的练读这几个景点,过会把你最喜欢的景点给大家读读。
生自由练读,指名读。
师:小朋友的读了这么多的美景,当他们与山和水连起来又是什么样的呢?请小朋友们仔细看图。
生1:看到了蓝天白云还有山。生2:我看到了湖中云和山的倒影。
师:是呀,这些天上的,地上的,还有水中的倒影结合起来就像来到了? 生:仙境 师:谁来读读这句话(生读)我好像走进了这美景中,谁再来试试?(生读)我现在真的感觉自己在仙境了,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生齐读),看到了这些美景,你的心情怎么样?
生:高兴。生:激动。生:愉悦。
师:是的,把这些词都合在一起,用我们书中的词来解释就是? 生:心旷神怡
师:是呀,在这如画的西湖边走一走,看一看…… 生:怎能不令人心旷神怡呢?
师:我们在来仔细看看西湖(出示西湖的图片)在这如画的西湖边走一走,看一看(生:怎能不令人心旷神怡呢?)看到了这样的美景,我……谁能用这句式说一句话?
生:看到了这样的美景,我都不想走了。生:看到了这样的美景,我真想把家般到这里。生:看到了这样的美景,我觉得我什么烦恼也没有了。
师:看来小朋友们跟顾老师想的是一样的,我也很喜欢这。今天我们看的是白天下的西湖,那晚上的西湖如何呢?下节课,顾老师带着大家再去一饱眼福。
第二篇:西湖游记两则实录
《西湖游记两则》复习教学实录
导入复习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回忆一下,初中阶段我们学过哪些写山水的文言文? 生:《桃花源记》、《三峡》、《记承天寺夜游。》、《湖心亭看雪》、《与朱元思书》、《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观潮》 师:今天我们先来复习《西湖游记二则》。
出示复习目标:
1.品味本文清丽简洁的语言,体会意趣盎然的内容。2.积累文言词汇。
3.体会作者轻松喜悦的心情和高雅的情趣。
知识梳理(主要为基础知识)
师:下面同学们在小助理的带领下自己先来复习一下本课知识点,并做好自学案 生在学科助理的带领下自己复习一下本课的知识点,并做自学案。师:请各小组在学科助理的带领下小组订正并交流自学案。生在学科助理的带领下小组交流自学案情况。师:下面我把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子来检查一下。出示投影。探究案
师:在学科助理的带领下做完探究案,并把不会的提出来小组共同探究。
生在小助理的带领下把探究案解决。
限时检测 链接中考
第三篇:教学实录
好大一个家
教材分析
祖国有多大。它包括祖国的疆域、领土面积、行政区划等教学内容,融合了热爱祖国的教育,较好地体现了课程的综合性。教材以中国行政区图和文字介绍相结合的形式呈现,教材所提供的每一组材料:(中国行政区图、两段文字资料、地图周边的四幅小图和右下角小男孩的话),都是意在引导学生借助相关知识,通过不同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我的海域疆域,知道我国幅员辽阔,进而为伟大的祖国感到自豪。教学目标
1.通过各种活动和途径了解我国的海陆疆域、地理位置、领土面积、行政划分,充分感受我国幅员辽阔,为祖国感到自豪。
2.使学生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性和风土人情,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增进民族团结。
3.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方面的能力。教学重点:
知道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面积、海陆疆域、行政区域。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辽阔疆域和多民族统一大家庭的情感。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增进民族团结。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的能力。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完成前置性学习调查表,通过不同的方式搜集资料,了解伟大祖国的幅员辽阔和民族的多样性。教师准备:
1.设计发放前置性学习调查表
2.准备与祖国面积辽阔和民族多样性图片、文字资料以及视频,制作成教学课件。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主题,初步了解“家”。
1、师: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温馨、甜蜜的家,家里有舒适的房间、有可口的饭菜,更有爸爸妈妈的呵护,充满了关爱。看,这是王老师的幸福甜蜜三口之家。你有一个怎样的家?能给大家介绍介绍吗?
生:学生各自介绍自己的家庭。
2、师:这节课,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个特别的家,它有960万平方公里,位于世界的东方,太平洋的西岸,你知道她的名字吗?
生:中国
3、整体观察,初步感知“家”的形状。课件出示“中国政区图”,师:“这就是我们共同的家——中华人民共和国,你们看,它的形状像什么?” 生:大公鸡 师:“是的,我们的祖国就像一只昂首挺立的大公鸡屹立在世界的东方。让我们先用心来聆听一首歌曲(课件出示视频歌曲《大中国》,师生同唱)。
师:这首歌叫什么? 生:大中国。
师:是呀,我们的大中国呀,好大的一个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她吧。(板书课题:板书好大一个家并给家字加引号。)。
4、师:你对咱们这个共同的家了解多少呢?” 学生根据已有认知交流。(教师相机板书:56个民族、13亿人口)【设计意图: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尽快进入主题,让学生一边欣赏音乐,一边在音乐的氛围中感受到祖国的强大,体验到活动的快乐。】
二、互动交流,体验探究:祖国有多大 活动一:计算比较,感受祖国疆域的辽阔。调查比较,体会面积之广
1、结合山东地图,比较济南与山东的面积。
2、结合中国地图,比较山东与中国的面积,以突出祖国之大。
【设计意图:在比较活动中,让学生在感知家乡济南以及山东的大小,通过换算比较,也就是直观的进行空间上的比较,从而感受祖国之大。】
活动二:“徒步旅行”,感受祖国边界线的漫长。
一是认识图例和看地图的方位标示,让学生能看懂图,知道什么是图例,国界线和大陆海岸线以及一些图例符号的含义,认识部分省级行政区的大体位置,为旅行活动做准备。
二开始旅行活动,先从辽宁出发,(为的是分清国界线和大陆海岸线的长度)出发前让学生知道我们的出发地——辽宁处于祖国的东部地区,经河北、天津、山东、江苏、浙江、来到上海,先沿着大陆海岸线,我们走到了浙江、福建、海南,到了海南停下问学生:广东在我国的哪边?(南部)它是不是我国的最南边呢?(不是的,我国的最南边在南海上的曾母暗沙。)走到这里,回顾一下大陆海岸线,问学生我国的大陆海岸线有多长?(板书:大陆海岸线 18400多千米)
继续旅行,来到了广西,这时我们走到陆地上的国界线了,到了云南,西藏,新疆,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在祖国的哪边?(西北部)走到这,也就走到了祖国的最西边,在祖国最西边有个高原是帕米尔高原。
经过新疆,我们到了甘肃,内蒙古,内蒙古有全国最大的草原。我们到了祖国的北边黑龙江,这时让同学们看地图,找一找祖国最北边的城市在哪?(黑龙江省的漠河是我国最北边的城市.)在经过吉林、辽宁,咱们就要走完陆地上的国界线了。走到这里,再回顾一下国界线,问:我国陆地上的国界线有多长?(板书:国界线20000多千米)
师:我们不可能不吃不喝不睡地走。假设我们一天走8小时,平均每小时走4千米,按这个速度计算,走完一圈我们至少要花多少天? 生:至少要用1200天。
师小结:在没有遇到任何困难、任何阻碍的情况下,我们要花整整三年多的时间才能走完这一圈,你有什么感受?
【设计意图:在模拟徒步旅行活动中,引导学生认识国界线和大陆海岸线的基础上,沿着大陆的边界走一圈,一是初步感受部分省级行政单位在组国的大体位置;二是通过引导学生计算,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切实感受祖国边界的漫长,由此感受祖国的辽阔广大。同时,初步认识图例,了解国界线和海岸线的含义,培养学生会看地图的能力。】
活动三:比一比,从与主要国家的比较中感受祖国之大
通过课件出示世界地图,出示世界主要国家的面积比较表,对比感受。
让学生知道全世界有二百多个国家和地区,超过中国陆地面积的只有俄罗斯、加拿大,我国的领土面积居世界第三,差不多同整个欧洲四十多个国家的面积相等,在和整个欧洲面积对比(1比40)充分感受祖国的辽阔。
(三)了解行政区划,进一步感受祖国的辽阔。1.读书中的小资料,了解行政区划。
2.结合地图,了解首都、省级行政中心等图例。
34个省级行政单位,其中包括23个省、五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板书:行政单位=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区)【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看地图的能力,初步了解我国的行政区划有34个,并让学生记住其中的直辖市、自治区及两个特别行政区。】
三、归纳梳理,知识建构:资料大搜集——祖国有多大
1、我眼中的祖国
师:同学们课前都收集了许多关于“祖国有多大”的资料,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在小组合作学习时,老师还有个小提示:(课件出示:温馨提示)
(1)先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简单分类;(2)资料如有重复只保留一份;
(3)如果资料较多,只选择主要的进行汇报;(4)组长做好记录。
一会我们看哪个小组收集的资料最多,汇报时语言最完整。怎么样,准备好了吗?那我们开始吧。学生拿出资料准备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前置性调查活动,学生能获取第一手事实材料,同时培养学生的收集信息及整理信息的能力,为下一步学习活动做好物质或知识准备。】
2、小组内交流。
学生活动:在小组长的统一组织下,有序的汇报自己的资料,组长和其他成员注意倾听,并筛选出有价值的资料整理分类、作好记录,教师参与到每个小组,做好必要的指导工作。
3、全班汇报,教师适时评价。
师:同学们,刚才交流的热火朝天,想必收获一定不少吧!能把你们的信息展示给同学们吗?在汇报之前老师还有几个小要求:
(1)汇报时每个小组先给一次机会,可以先说自己收集的一个方面的资料,其它小组可作资料的补充。然后,进入抢答阶段,看哪个小组收集的资料最多。我们就把它评为优胜小组。(2)交流时还要注意小组之间不能重复。同学们,准备好了吗?哪个小组先来汇报。学生活动: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调动,都争先恐后,准备大显身手。第一小组展示: „„
教师适时组织小组互评:你们认为这位同学汇报的怎么样?还有什么需要补充的吗? 第三小组展示: „„„
教师适时评价(倾听是一种美德,是一种学习方法,第三组的同学表现得最好,表现非常出色,这才是做大事者的胸怀)(君子不夺人之美)(你的课外知识真丰富,都可以成为我的老师了)(你真是一个爱读书的孩子)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祖国有多大:我国的海域、我们的邻国、世界上面积居前六位的国家、行政区的名称、我们生活的区域属于哪个行政区、祖国的南北差异。
评价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评价每个小组,如:第()小组回答的问题最多,第()小组听得最认真,第()小组最会整理资料等方面,对每个小组的成绩予以肯定。让每个小组都真实地感受到,合作的力量最伟大。
教师小结:社会是一个大课堂,只要处处留心,我们的身边到处都是知识,同学们收集的资料非常丰富,是我们学习、了解祖国有多大的第一手资料。收集资料的方式也值得我们每一位同学学习,让我们为自己鼓掌!【设计意图:交流资料时,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有效的指导。小组汇报时,采取“这一个小组先说,其它小组还有补充的吗?”方式,引导学生倾听别人的汇报,并作必要的补充,而不是重复别人的汇报内容,让学生的汇报更准确,有顺序、有梯度。】
4、教师展示收集的资料。
教师深情地诉说:从刚才同学们展示的资料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祖国的辽阔,真的让我们非常自豪,老师也收集了一些资料,让我们一起来观看一下吧!相信你们观看后会有更多的话要对祖国妈妈说„„ 播放课件:著名的风景区、祖国南北、东西不同民族生活等图片资料并配有音乐及视频
课件制作说明:(此处可插入祖国各处的著名的名山大川图片,三亚落日,黄山风景区、哈尔滨的冰天雪地,不同民族的居住、服饰、生活等图片,学生对可以看得见、听到的东西,这样对学生才更有影响力)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课件或图文的形式,及时补充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资料,如三亚的热带风光、哈尔滨的冰天雪地,不同民族的生活情境能够让学生从分感受祖国的幅员辽阔、人口众多】
5、祖国妈妈我想对您说„„
师:资料我们看完了,从同学们高兴的表情中,我感觉你一定有话想要对祖国妈妈说吧!
学生从图片资料和视频资料中受到了震撼,感受到祖国的大和美,深情地对祖国妈妈说„„(此时已经达到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功效。)
师及时对学生给予评价:你真是一个有爱心有上进心的孩子,祖国妈妈为你感到欣慰。
【设计意图:以材料为佐证,以交流为途径,以呈现画面为感染源,通过不同角度的观察、学习,联系实际,感受祖国幅员辽阔的辽阔,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具有较强的思想教育功效。】
四、活动总结,提升感知:畅谈收获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学会了什么?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谁来评价自己或同学这节课的表现?哪位同学这节课表现有特别优秀的地方,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向他表示祝贺。
师: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共同爱护、建设我们的祖国吧!最后祝愿我们的祖国永远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设计意图:多元评价要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课后既要关注学生知识的达成,又要关注学生体验。通过谈自己在这节课中的表现和找哪位同学有最出彩的地方,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反思的能力,获得了成长体验。】
第四篇:教学实录
《浣溪沙》课堂教学实录
一、导入,学习古诗
二、学习《浣溪沙》
1、简介作者并解题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人。太和进士,和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但杜牧所咏赤壁并非此处,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
2、《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与古代战争联系起来,很自然的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但是,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涵着强烈的意念活动。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暗寓岁月流逝而物存人非之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踪迹地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地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就像这铁戟一样沉沦埋没,但又常因偶然的机会被人记起,或引起怀念,或勾起深思。正由于发现了这片折戟,使诗人心绪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因此,“认前朝”又进一步勃发了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二句论史抒怀做了铺垫。
三、教学过程
1.全班齐读《浣溪沙》。2.《浣溪沙》上阂写景,描绘了哪三幅画面?画面有何特点?
明确:山下小溪边,生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草,山上松间沙路洁净无尘,黄昏时流涕细雨中杜鹃在啼叫。画面清新优美,淡雅宁静。3.下阔转入抒怀,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明确:由西流的溪水,联想到人生可以再少,青春可以永驻,大可不必为日月变迁,人生衰老而叹息。表现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教师补充:
作者写此词时,正是在政治上失意,生活处于逆境之时,能有如此积极的人生观,豁达的胸怀,实在难能可贵。4.《浣溪沙》中“门前流水尚能西”体现了苏轼什么样的写作风格? 中国的河流大多是西水东流,而苏轼所写的清泉寺的流水是现今的浠河,此河发源白莲河(解放前称“百里险”),在清泉寺的东面,自东向西流经清泉寺(今湖北浠水清泉镇境内)至兰溪入长江。这是地理环境的实写。其二是,过去人们写人生易老如东流之水。今观水能西流,那么人生不是可再少吗?这是作者即景所感而抒之。从这些可看出“东坡词,无意不可人,无事不可言”(湖北教院主编《唐诗宋词》学习材料)。不仅打破了词为“艳科”的民间遗风,也使词摆脱了仅仅作为乐曲的歌词而存在的状态,成为可以独立发展的新诗体。5.苏轼的《浣溪沙》引经据典,反其意而用之,是怎么回事? 词中的“白发”、“黄鸡”语出白居易《醉歌》:“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西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白居易诗是感叹黄鸡催晓,白日催年,朱颜易失,调子比较低沉。苏轼这里说不要徒自悲叹白发,感慨“黄鸡催晓”,光阴易逝。这里是引经据典,而又反其意而用之,不但没有白诗的低沉调子,也冲淡了上阕“萧萧暮雨子规啼”的悲凉气氛,从而使词的主旨得到了升华。6.小结
《浣溪沙》是苏轼元丰五年(1082年)被贬黄州期间所作。词的上阕写景,同时也烘托了自己被贬黄州的凄凉环境和悲凉心情。暮雨萧萧,子规哀鸣,均是实写。从苏轼一生坎坷经历来看,他是一位“奋厉有当世志”(唐圭璋主编《唐宋词鉴赏辞典》)的人物。他从眼前的“溪水西流”悟出:溪水尚能西流,难道人生就不能再重来吗?于是下阕转入抒怀,集中表现了他虽处困境,仍力求振作精神,即景抒慨,感悟人生哲理。千百年来,这首词像他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一样,不知给了多少身受挫折的人以生活下去的勇气和继续前行的信心,就是在今天,读了也让人倍受鼓舞。
三、齐读并背诵这首词。
四、课堂练习
课后练习:对对子
出:白
对:黑出:来
对:去出:美
对:丑出:是
对:非出:蓝天
对:白云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五首诗词
2、完成课后练习四
第五篇:教学实录
《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谈话导入
1、板书“最好的——老师——我”,请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
师:同学们,看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三个字——最好的,“最好的”是什么意思?
生:最理想的,最满意的,没有比此再好的……
师:(板书——老师),说一说,你心目中最好的老师应该是怎样的?
生:认真负责、知识面广、严格要求、关心学生、和蔼可亲……
生:是一个女老师,有着披肩的长发。
反思:这个回答有点出乎我的意料,但每个人心中都有好老师的标准,学生能够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这种精神非常可贵。
师:作者(板书:我)心目中最好的老师又是怎么样的呢?
2、齐读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21课《我最好的老师》,齐读课题——,声音响亮地读——,充满自豪地读——打开课本,114页。
反思:教师依次板书“最好的—老师—我”,师生在其乐融融中谈话,营造了一种宽松自然的学习氛围。
二、整体感知,初步理解“最好”
1、生自由朗读课文,师:读课文时,应该注意什么?请给大家提点合理的建议吧。
(学生沉默,教师启发要大胆表述想法。)
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生:长句子可以反复地读。
生:重点的词语画出来,可以请教同学。
(生自由地,投入地朗读课文,教师巡视随机表扬学生。)
师:刚才读书时,老师非常想谁是最好的。通过老师的仔细观察,不是发现一个,而是,你们都是最好的!不仅读得认真,读书的姿势也很优美。希望这节课大家都能表现出最好的自己!
反思: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及时表扬鼓励,为大家加油鼓劲。表扬是动人心弦的赞美诗,它能触动学生心底最温柔的心弦。
2、检查生词
师:下面,老师来检查一下预习的情况。咱们班有个有心人,她就是李文静,事先已经把课文中需要强调的词语工整地写在小黑板上,让我们对她的付出表示感谢!(鼓掌)
反思:教师要把课堂的主动权交换学生,这一环节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养成认真预习的习惯。我注意到,孩子在小黑板上用粉笔抄写词语时,特别地小心翼翼,有的词反复擦掉好几次再端正的写上。同时,和也是帮助其在全班面前树立自信的有效手段。
生多种形式读生词,指名读、齐读等,重点强调“饶”和“糊”的读音。
出示:
出人意料
侃侃而谈
目瞪口呆
深信不疑
想方设法
饶有趣味
终身受益
颅骨
破绽
强调
驳倒
糊弄
多音字:糊——hū
糊一层泥(用较浓的糊状物涂抹缝子。)
hú
糊信封
糊风筝(用粘性物把纸等粘起来或粘在别的器物上。)
糊涂
糊口(不明事理;勉强维持生活。)
hù
面糊
糊弄(样子像粥的食物;敷衍,不认真做。)
强——qiáng
强大
强调
qiǎng
强迫
强词夺理
jiàng
倔强
强嘴(犟嘴)
反思:学生的语文素养要从重视双基开始,但课堂教学要注意时间的把握,这一环节有效但不够高效,需要调整。
3、检查课文
(1)谈谈读课文后的整体印象。
师:通过刚才的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或者明白了什么?用自己的话大胆的说一说。
生:我认识到一个非常有个性的老师,他叫怀特森。
生:怀特森先生给我们讲了一节奇怪的课,关于“猫猬兽”。
生:怀特森先生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事物真伪的能力,同时也应该具有怀疑的能力。
生::怀特森先生让我还有我的同学明白了一个重要的道理:不迷信书本、也不要不迷信权威。
……
师: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是人的个性体验,同学们要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体验。
反思:这一环节设计的目的,是为让学生对课文有个整体把握。
(2)划出课文的中心句。
师: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怀特森先生是他“最好的老师”?找出中心句。
生浏览课文,找中心句,多次未果,多次讨论找出中心句“怀特森先生让我还有我的同学明白了一个重要的道理:不迷信书本、也不要不迷信权威。”
指3-4名同学分别读,齐读。
反思:这个环节出乎意料,学生找不准中心句,分析原因,一是学生对课文内容较为生疏,没有充分地读。二是不知道什么是“中心句”,能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句子就是“中心句”。
中心句的特点:
①一般在段的开头的中心句起概括和总述作用。
②一般在段的中间的中心句起承上启下作用。
③一般在段的末尾的中心句起归纳和总结作用。
④起强调和增强印象作用的中心句一般在段的开头和结尾。
寻找中心句的方法:
1.从题目去找。
2.从总起句去找。
文章开头的总起句,一般都揭示了全文内容,所以就是中心句。
3.从结尾上去找。
有些文章的结尾,往往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4.从反复句上去找。
有的文章为了突出某种意思,并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往往反复出现同一个句子,它就是中心句。
5.从议论句上去找。
文中议论处往往透露出文章的中心,因此,议论句中的关键句就是中心句。
6.从哲理性句上去找。
有的句子很有哲理性,这个句子就是中心句。
7.从含义深长的句子上去找。
本文应该从议论句上去找。
三、读议结合,深刻理解“最好”
师:为了让我和同学们深刻明白这个重要的道理,怀特森老师是怎样做的呢?下面,我们来深入理解课文。
1、默读课文,思考:
出示自学提示:
(1)怀特森先生有哪些出人意料的举动?找出相关句子。(读、划、议)
(2)怀特森先生出人意料的举动,除了给我们带来惊讶,带来不可思议之外,对学生会有什么好处呢?从课文中找出相关句子。
同桌讨论后全班交流。
生: 一次测验,我们按照课堂笔记回答的每一道题,都被画上了红叉叉,我们都得了零分。
生:老师讲课的信息都是错误的,我们做的课堂笔记也是错误的信息。
生:课堂上传看的猫猬兽的头盖骨也只是普通的猫的颅骨。
生:希望我们多去发现问题,大胆提出来。
生:科学课对于我们来说就成了一种“冒险”。
……
生: 使我们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常常会在课后花好几个小时甚至几天的时间去思考和论证”。
生:使我们“逐渐增长了见识,也逐渐懂得如何去接近真理”。
生:使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不要迷信书本,也不要迷信权威”。
……
3、理解中心句。
师:谈谈对中心句的理解。
生:不要全部相信书本,书本上的知识不一定全对。
生:孔子尚有不知道的,《两小儿辩日》中,他“不能决也”,这说明权威也不是全能。
……
师(小结):书本、权威,代表的是已有的,被大多数人认可和接受的知识。句中的两个“不要迷信”强调的是一种怀疑的精神,强调要通过独立的思考去获取知识。从中让学生体会到怀特森老师的良苦用心,这也是作者为什们称他为最好的老师的原因。
反思:虽然找中心句时飞来一些周折,但在两个自学提示的引导下,学生的理解还是水到渠成,比较满意。
四、回归整体,加深对科学精神的认识
1.科学故事会
师:古今中外,善于发现问题并研究问题的人往往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你知道哪些事例?下面我们一起来召开一个“科学故事会”。
生:蜜蜂并不是靠翅膀振动发声……
生:达尔文撰写《物种起源》……
生:四年级学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中敢于挑战权威的伽利略……
生:二年级学的《画家和小牧童》中敢于给戴嵩指出错误的小牧童……
反思:由于本单元安排的都是关于科学精神的课文,选编目的,一方面是能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精神的另一个侧面——独立思考和科学的怀疑精神。所以,课堂安排“科学故事会”,加深对科学精神的理解。学生讲故事时,还有些胆怯,不自然。故事会的交流气氛不够热烈。
2、课堂总结:
师:科学精神是一个国家繁荣富强、一个民族进步兴盛必不可少的精神。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科学精神”又有哪些理解?请谈谈自己的看法。
生:执着的探索精神;锲而不舍的意志;创新改革的精神;求实求真的精神;团结协作精神;怀疑批判精神……
师:“学者先要会疑。”(程颐)怀疑是一个新发现的开始,无论最终的结果是对是错,怀疑者都获得了宝贵的经验。哪怕是定论、是权威,同样可以质疑。
科学需要怀疑,需要“冒险”,需要挑战,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拥有善于发现、探求真知的能力。这是“我”最好的老师告诉的,也是科学精神所必须的。
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