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技术在WEB2.0数字化学习环境建设中的应用[5篇]

时间:2019-05-15 01:51: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WIKI技术在WEB2.0数字化学习环境建设中的应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WIKI技术在WEB2.0数字化学习环境建设中的应用》。

第一篇:WIKI技术在WEB2.0数字化学习环境建设中的应用

WIKI技术在WEB2.0数字化学习环境建设中的应用

李雪军

【摘要】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加强网上教学的深度交互,“基于WEB2.0的数字化教学环境与资源建设模型”课题研究运用WIKI技术,在货币银行学实验课程中创建了“自学笔记”及“金融风云录”两个师生共建资源库栏目,以期在网上教学的交互与协助方面进行一些新的探索与尝试。两个学期的实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并没有完全达到预期目标。研究发现,WIKI的应用效果主要受到题目设计、教师引导监督、技术支持服务及激励制度四方面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 WIKI;WEB2.0;数字化学习环境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同时,也引发了教育界的革命性变革,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创设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具有信息显示多媒体化、信息传输网络化、信息处理智能化和教学环境虚拟化的特点,更有利于创设教学情境、组织教学信息、实现资源共享、进行自主学习和开展师生间的交流互动。然而,在当前的远程教育中,对教学资源的传递较多地停留在内容层面上,传递方式多是单向的,是以教师为中心,忽略了学生和教师的互动以及学习者本身对知识的建构和创造。

Web 2.0的出现,使网络用户从过去被模式化了的互联网中走出来,用户可以参与到互联网中,不再被动地接受信息,网络中的每一个人都可以是读者、作者或者是编者。一般而言,WEB2.0应用包括Blog、RSS、TAG、WIKI、P2P、SNS 和IU。其中,Blog 和WIKI因为具有自由编写、语法简单、零技术发布的特点,备受教师和学生的青睐,成为目前WEB2.0在教学中应用的一个主要方面。

WIKI是一个面向群体的协作性创作系统,群体中的每个人都可以既是读者,又是作者,既可以发布新内容,也可以对当前内容进行编辑。WIKI语言具有四个特点:即使用方便、有组织、可增长、开放性。WIKI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它在教学中可以作为一种非常实用的非实时协作交互工具,能够促进学生学习中的交互与协作,如果运用得当,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对于学生的拓展性学习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1]在 “基于WEB2.0的数字化教学环境与资源建设模型”课题研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问题是如何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促进交互与协作的开展、提高交互与协作的质量。考虑到上述WIKI在教学中可能发挥的优势,我们在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平台建设中尝试应用此项技术来促进教学过程中知识的分享和共创、营造良好的交流与协作环境、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

二、WIKI在货币银行学课程中的应用情况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通过内部(认知)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和发展的。学习应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教师是知识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因此我们根据货币银行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尝试由师生通过WIKI共同建立一个课程资源库,即由教师设计任务题目,在任务执行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作用,促使学生主动搜集课程的相关内容并进行发布、互改,再由教师进行监督指导,最终完成这一任务。具体流程如图1:

WIKI 流程图教师管理员学生设计题目栏目设置发布初稿学生发布内容监督引导内容调整调整格式互改 图1 WIKI流程图

在学期开始,由课程的中心教研组共同确定本学期的任务题目,可以是针对整体课程内容,也可以是针对课程中的某一部分内容;可以贯穿于整个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只存在于某一段过程中。任务题目确定后,由课程管理员在教学平台中发布任务,并进行栏目美化工作。栏目建设完成后,教师即可在WIKI中发布初稿,组织学生参与到WIKI的共建活动中。在共建活动中,教师需不断进行监督引导,同时对内容进行调整,以促进学生的参与度。课程管理员需对这一栏目随时关注,调整格式,以保证栏目能够被用户正常浏览。在课题研究的两个学期中,第一学期的效果可以说是很不理想,我们在第二学期中进行了调整,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距离我们的理想状况还是有很大的差距,下面就这两学期的课题研究工作进行详细的介绍,以期为后续工作提供借鉴:

(一)、WIKI在一期课题研究中的应用情况

1、WIKI在课程中应用的教学设计

在最初的设计中,考虑到货币银行学课程内容理论性强、信息量大、适合自学,因此,我们在教学设计时更注重对学生信息资料的检索和搜集能力、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写作能力以及发现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在货币银行学以往的网络教学中,教师将课程的重点辅导资料发布在网上,学生仅是进行简单的浏览。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对各种教学资料的检索和搜集能力,在本课程的一期课题研究中,设置了“自学笔记”栏目,希望通过教师的引导,由学生自主构架章节的重点内容辅导(如图2)。

图2 自学笔记栏目(WIKI)

具体的操作方法是:

(1)栏目设置。考虑到货币银行学课程共分为22个章节,在构架课程教学资源的时候,是按照章节来进行划分的,因此这里也设置了22个“自学笔记”栏目(WIKI);

(2)用户分组。为了让学生有团队的概念,我们对学生进行分组,分别将参加课题研究的山西广播电视大学直属学习中心的37名学习和北京广播电视大学直属学习中心的41名学生分为两组。在“小组模式”的选择上,选用“可视小组”模式,这样两组成员可以互相观摩相关内容,但只能在自己组内的WIKI进行操作。

2、实施效果 参加货币银行学课程一期课题研究的学生共有78人,共11人次参与了“自学笔记”栏目(WIKI)的共建活动,占14.1%。

在22个“自学笔记”栏目(WIKI)中,有7个是被学生编辑过,占32%;每个最多编辑人数为7人次。从下图可以看出,学生对“自学笔记”的参与兴趣不高,几次修改之间的时间跨度较大(如图3)。

图3 自学笔记的编辑历史

3、效果分析

WIKI在货币银行学课程的一期课题研究实验工作中,最终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参与的学生数很少,也没有形成一篇可用的辅导文章,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设计上缺少创意。“自学笔记”栏目(WIKI)题目设计偏重课程内容,缺少创意,很难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对于学生来说,在网上浏览学习资源是个苦差事,想要他们在学习的同时,还要自己总结出新的资源来,并从中发现兴趣点,还是比较困难的。如果希望广大学生参与到该课程的建设中来,必须在设计上有所突破,寻找学生的兴趣点。

(2)高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目前大多数学生还是习惯于“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其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能力较差。而“自学笔记”栏目(WIKI),对学生水平的要求有些高,我们在实验中高估了学生的能力,对学生的期望较高,希望学生能够通过自己自学来总结出章节的重点内容,这一要求具有较高的难度。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是一个新知识的获取过程,很难要求他们能够在此基础上能创作出新的教学资源。

(3)教师引导不够。WIKI作为一个新鲜事物,教师本身对其的熟悉程度不高,也不了解如何更好的引导学生参与到其中来,教师本身的参与度就不高,其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引导作用更是没能充分发挥,使得学生对这个栏目的兴趣度不高。

(4)支持服务不够。由于栏目在技术上的不稳定,后续支持服务没有跟进,曾一度出现部分学生无法正常浏览该栏目,而管理者却不知道的情况。也影响了学生参与此栏目建设的积极性。

(5)页面呈现不醒目。栏目没有设置醒目的标识,而是和其它辅导文章混在一起,不能引起学生出对此栏目的关注度。

(二)、WIKI在二期课题研究中的应用情况

1、WIKI在课程中应用的教学设计调整

虽然WIKI在货币银行学课程的一期课题研究实验中没有取得很好的成效,但我们总结了一期的经验,在二期研究工作中进行了一些改进,希望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在二期实验中,我们强调从学习者出发,在设计题目时首先考虑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根据货币银行学课程理论性和时效性强、与社会热点结合度紧密的特点,同时考虑到学生多为在职成人,对金融方面的知识具有一定的基础,我们在二期实验中,利用WIKI设立了“2008金融风云录”栏目。通过让师生在这个栏目中共同记录2008年的金融热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进一步加大教师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参与到课程资源的建设中来,实现协作性学习。具体实施方法是:

(1)在题目设计上紧跟社会热点问题。以“你我都是2008金融风云的见证人和记录人”为切入点,让学生成为栏目的主人,引入“2008年金融风云变幻,前路莫测”等社会热点话题。由于学习本课程的学生大多是金融专业,这一话题又与其生活、工作息息相关,所以引起了学生的共鸣(如图4)。

图4 2008金融风云录

(2)加强教师引导作用,由专门的教师负责栏目的维护,不断调整内容。在栏目设置初期,只有一个总的页面,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次贷危机,二是银行倒闭。随着师生不断的补充修改,栏目涉及的内容越来越多。教师对这些内容进行分类,设置了子标题,将房地产、油价等热点话题都加入进来,内容的丰富又进一步吸引了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栏目的建设中来。同时教师在面授辅导中加大对栏目的宣传,并通过BBS和QQ群,引导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该栏目的建设中来。

(3)加强技术支持服务。为帮助师生掌握WIKI的使用方法,我们在栏目的显要位置添加了“帮助文档”。同时,根据栏目内容的变化,随时调整格式,及时将成文的内容整理成目录,方便师生浏览及修改。另外,我们还通过QQ群等工具及时收集学生意见,并引导学生参与到栏目建设中(如图5)。

图5 帮助文档

(4)在页面醒目位置设置栏目,以引起师生的关注(如图6)。

图6 2008金融风云录栏目位置

2、实施效果

经过二期实验中的改进,WIKI栏目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参与人数有所增加。参加货币银行学课程二期课题研究的学生共有2004人,共132人次参与了WIKI的共建活动,占6.6%。

3、效果分析

WIKI在货币银行学课程的二期课题研究实验工作中,虽然参与人数上较一期有了较大的增长,但其参与比例反倒降低,仍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依旧高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目前多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并不是很高,学习积极性不大,很多学生仍是重考试轻过程。尽管我们在课程的教学设计中,设置了许多促进学生注意学习过程的环节,但我们发现,学生还是最关注与考试相关的环节,比如,形成性考核作业是最受学生关注的栏目。我们认为,这是影响效果的最关键的一个因素,因此,如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应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我们认为,如果增加一定的激励制度,如将WIKI与形考相结合进行,可能会极大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2)教师引导、督促不够。第二期的实验工作,虽然教师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引导和督促作用,但力度不够,参与的教师也不多,仅是负责栏目的教师在积极参与,而其它教师只是旁观者,自然也没法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程度。

(3)技术不稳定。货币银行学网络课程建立在MOODLE平台上,WIKI是该平台的一个插件,该插件在使用中性能不稳定,会出现个别学生打开页面是空白现象的发生,影响了学生参与该栏目的积极性。

三、小结

WIKI和BLOG、BBS,都属于非实时协作交互工具,但WIKI对学生专业性的要求较BLOG、BBS都要高一些,BLOG、BBS对发布的内容要求不是很严格,而WIKI则要求其内容具有一定的专业性,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参与WIKI的协作交互具有一定的难度。同时,WIKI的创作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师生不断地去关注并进行创作,如果没有一个很好的激励机制则不足以引起学生持续的关注。

经过WIKI在货币银行学课程中两学期的研究实验工作,我们认为该栏目的实施效果受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

1、准确的学习者分析。在职成人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能力较差,在栏目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这个问题,对学习者的能力要有准确的分析。对于WIKI这一类专业性较强的栏目的建设,如果仅靠学生的自觉性是不够的,需要一定的激励制度才能提高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比如,将WIKI作为形成性考核作业的一部分,可能会取得较好的成效。

2、合理的题目设计。题目设计要有足够的吸引力,才能促进师生共同积极参与。尤其是与其工作、学习的结合紧密度较高的一些题目,会引起学生的共鸣,会吸引更多的人来参加这一个栏目的建设。

3、教师的引导督促作用。教师的引导和督促作用对栏目建设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没有教师的引导和督促,可能会使栏目的内容失去方向,杂乱无序。反之,如果教师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督促作用,形成和学生的互动,将会极大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4、完善的技术支持服务。技术支持是栏目顺利建设的保障,栏目只有在操作方面没有任何困难,才可能会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共同建设栏目。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做好前期的培训工作,也要在栏目建设过程中随时关注师生的反馈意见,及时对栏目进行调整,及时解决栏目共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经过两期的实验工作,我们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同时也发现,WIKI作为协作交互的工具,其在教学中的运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会在后续的工作中进行完善,以期运用WIKI促进学生参与资源建设,真正成为资源建设的参与者。同时,我们也会尝试针对教师组织基于WIKI的集体备课,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李学俊,李龙澍,徐怡.新一代网络语言WIKI[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07(3):72-75.

第二篇:数字化技术在历史博物馆中的应用

数字化技术在历史博物馆中的应用

摘要:信息时代已经到来,计算机技术已经融入到了人们生活、生产的方方面面,计算机软件技术的更新速度也在不断的加快,信息化服务更加便捷,在历史博物馆的运行中也应做到与时俱进,积极引进先进的数字化技术,丰富其展览形式及内容,博物馆讲解员也应该积极提升自身技术能力,尽快的适应数字化技术带来的改变。

关键词:数字化技术历史博物馆应用

中图分类号:G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2-0005-01

在当今社会互联网科技的快速发展进程中,数字化技术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它属于高新科技的发展前驱,在日常的生产生活领域都能见到它的足迹,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为人们带来了很大的便利。而历史博物馆是以纪念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或保护文物藏品为主的专业性博物馆,丰富着人们的文化生活,博物馆与数字化技术的结合能够使其获得更好的发展,也能够吸引更多的观众去了解历史文物及文化信息。

一、数字化博物馆的发展内涵

在历史博物馆的发展中需要通过政府公益宣传以及电视广告、网络宣传、手机短信等渠道加强相关的宣传,改变博物馆在人们心目呆板、单调的原有形象,让更多的人民群众能够对博物馆的免费开放有了解,增加参观人数[1]。在增加参观人数的基础上,还需要运用更丰富的展览方式来调动观众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使其能够在参观的过程中了解到更多历史博物馆相关的知识。这就对现代历史博物馆的信息化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利用博物馆这一实体当作基础,运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将博物馆的相关内容以数字化的方式展示给观众,就是所说的数字化博物馆。这种博物馆的建设是以数字网络空间对物质博物馆的补充与再现为发展前提的,包含智能化、网络化等特点。历史博物馆进行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当前还是一个新兴领域。数字化技术博物馆能够改变其原有的运营方式,数字化技术作为主媒体实现业务功能上的拓展,比如网络博物馆、数字展厅等。所谓的数字化博物馆,就是博物馆运营的各环节都采取信息技术及数字技术作为常用工具,计算机成为了工作中最为常见的一个平台,实现文物利用及保存服务的高效发展。

二、数字化技术在历史博物馆中的应用

1.积极应用虚拟技术,发挥网站的共享功能

在数字化技术发展进程中,虚拟现实技术是应用与发展都比较快速的一项技术类型,这一技术在 20 世纪末期兴起,属于一项综合性、崭新的信息技术内容,包含了计算机图形学、传感技术等多个信息技术分支[2]。虚拟现实技术的兴起对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有着很大的促进效果,将这一技术在历史博物馆中的数字展示环节进行应用前景广阔,能够对数字化技术本身的虚无性进行适当的弥补,带给观众一种身临其境的体验。现实社会中发生的事都可以通过网络以虚拟的模式逼真的表现出来。比如:三维地理信息技术,利用数字化建设旅游区提供相应的旅游服务以及娱乐信息也已经成为一项新的业务功能,历史博物馆也可以借鉴这一技术,基于互联网的虚拟技术形成可视化平台。这样,在游览的时候,观众只需点击想了解的内容就能够实现网上的虚拟观摩,在三维场景与多媒体视听环境的结合之中,获得模拟体验以及相关的历史知识。也可以通过虚拟技术制作遗址景区的全景,这样就算观众不能前往到实地参观也可以有身临其境般的感觉。

2.充分利用感官感受,呈现真实新环境

将数字展示技术应用到博物馆展览环节,也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构建生动形象的视、听、触觉上的虚拟环境,从而把真实物体与虚拟环境进行叠加,为观众呈现一个真实的新环境。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历史博物馆的革新带来了很多选择,多媒体互动投影,电子书,触摸式装置系统等多媒体设备渐渐走进了历史博物馆,在观众和展品、历史事件人物之间建立了一个桥梁,使观众更主动的参与其中。例如,在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中,涉及到的革命烈士有几百人,很难通过传统的展板陈列形式讲他们的事迹一一列出,如果使用电子书,参观者就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查询,了解到相关的人物。这样既能优化展厅的陈列,还能使观众主动的,有兴趣的参与。而在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里还有“与老照片合影”的多媒体装置,参观者可以选择自己中意的重庆老街景,或代表性建筑和人物通过合成互动技术实现合影。多媒体技术在博物馆中的应用,打破了传统文字、实物加图片的展览模式,参观者不再被动观看,而是从交互性操作去积极主动的参与体验。

3.提升讲解员的专业素质,开展数字化展示

讲解员在博物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连接博物馆与观众的桥梁,在参观博物馆的过程中,讲解员与观众有着最直接的接触,观众享受讲解员提供的文化服务也是最多的。而讲解员自身的素质与人们享受到的服务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在历史博物馆的发展中应该注重对讲解员的自身业务能力的提升,对业务能力提升快的讲解员实行奖励政策,促进讲解员之间的取长补短,对自身的业务能力及存在的不足有一个比较正确、清楚的认知,从而获得讲解技能的提高,为参观者提供光荣完善的服务。

而在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之下,历史博物馆讲解员也需要及时的了解熟悉相关的展示内容,对技术的具体运作模式进行学习掌握,这样在讲解的时候才能做到游刃有余,对参观者提出的疑问才能及时的进行解答,比如在参观者体验多点触控技术或者虚拟现实技术的过程中,通过讲解员的指导能够更顺利的进行应用,增强观众的好奇心和参与度,最大程度的感受数字化技术的魅力。

?Y束语

信息时代的到来影响着各行各业的发展进程,历史博物馆也不例外,传统的博物馆运行模式比较单一,就是讲解员带领观众通过展板,展柜来了解历史事件或人物,这种形式比较枯燥,无法调动参观者的参与性,也很难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数字化技术的引入可以大大的改变这一局面,使得博物馆的运行模式更加的丰富,提供的服务水平也得到了提升,使得历史博物馆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宇驰.数字媒体技术在博物馆展示中的合理应用[D].复旦大学,2012.[2]黄秋野.博物馆中的数字化展览及展示技术研究[D].江南大学,2008.作者简介:吴月,女,重庆人,学士学历,职位:讲解员。

第三篇:浅析网络存储在图书馆数字化建设中的应用

浅析网络存储在图书馆数字化建设中的应用

王振锟

(海军航空兵学院图书馆 辽宁葫芦岛)

关键词:iSCSI,网络存储,数字化建设

摘要:在信息资源建设不在受限于服务器性能的今天,数据存储空间成为了部分中小图书馆数字资源发展的制约。网络存储的使用,能够很好的解决存储中间的不足。本文通过对iSCSI协议的浅析,结合网络存储的实际使用,论诉了网络存储可在数字图书馆建设中发挥的作用。

大数据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纸质图书目前还无法被完全取代,但数字化资源正大面积渗透入人们的生活。数字资源以他高效的检索优势正成为人们生活、学习中最不可或缺的信息形式。

数字资源在存储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风险,这种风险往往是由于服务器系统的瘫痪或硬件损坏造成的。系统瘫痪还能相对便捷的恢复数据,但硬件损坏往往会因配件无法获得而导致数据无法恢复。传统服务器使用一体或分体式的磁盘阵列,连接、配置繁琐,且每款服务器因品牌差异配置、调试方式迥异,加大了技术人员工作负担。

目前互联网中使用比较广泛的云存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数字资源存储中的诸多问题,但其搭建成本较高、技术难点多并不适合大部分军队院校图书馆。在这种情况下,网络存储成为了中小图书馆的最佳选择,其相对成本较低、使用维护方便、扩展性好等特点十分符合中小图书馆数据存储的需求。

目前网络存储技术大部分都是基于iSCSI协议的,iSCSI(Internet SCSI)是SCSloverIP的标准协议,基本搭建方式是在TCP/IP网络上运行SCSI协议从而达到通过网络进行I/O操作的目的。ISCSI协议整合了现有的主流存储协议SCSl和主流网络协议TCP/IP,实现了存储和网络的融合。ISCSI协议中存在两类设备:启动器和目标器。启动器发起I/O请求,目标器响应I/O请求。在使用过程中启动器往往是指我们的服务器,目标器指的是网络存储设备。

iSCSI协议结构

一.iSCSI 技术优势

存储区域网SAN需要高昂的建设成本,一般中小图书馆难于承受。NAS(Network Attached Storage 网络接入存储)技术虽然成本低廉,但是受带宽消耗的限制,无法完成大容量存储的应用,而且系统开放性差。iSCSI技术在以上两者之间架设了一道桥梁。虽然iSCSI基于 IP 协议,却拥有 SAN 大容量集中开放式存储的品质。这一技术对于一边要面对信息爆炸,另一边却身处“数据孤岛”的众多中小馆无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iSCSI 技术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技术优势。

1)成本投入小。iSCSI 可以在现有的 TCP/IP 网络上直接安装,并不需要更改馆内的网络体系,iSCSI 的实现完全可以使用因性能低下而濒临淘汰的服务器,这样可节约大量资金投入。单独采购网络存储设备的费用虽然相对较高,但一次投入长期受益,不会受限于服务器性能低下而导致的淘汰更新,同时也降低了数据迁移的时间成本。

2)管理便捷,维护成本低。FC SAN 需要专用软件进行管理,管理人员需要专业培训,培训成本较高;iSCSI 利用现有网络就可以管理,设置简单,管理人员无需专门培训,更能节约成本。iSCSI 的数据传输速度随以太网的速度而变化,单机直连的方式能促进 iSCSI 的数据传输速度的提高。

3)组建方式灵活,可扩展性高。由于 iSCSI 存储系统直接借助现有网络系统进行组建,无需改变网络体系,对于需要增加存储空间的各图书馆来说,只需将存储设备连接到交换机或直连至服务器就可实现。一台带管理的网络存储,理论上可以无限添加存储空间,高可扩展性降低了资金成本,也降低了人力成本。二.中小图书馆网络存储搭建

以下结合我馆网络存储的使用情况,简要列举网络存储在使用过程中的优势:

1.连接、配置简单,管理便捷。实际使用中来看,服务器与网络存储的连接方式采用超五类以上双绞线直接连接是比较理想的,既保证了数据的传输效率也保障了数据的安全性。网络存储的配置主要以各种RAID操作为主,我馆采用了RAID6加两块热备盘的结构,在保证存储空间最大化的同时,也为硬件故障提供了足够的保障。在做好RAID后,网络存储端就可以移至web界面继续配置,此web界面需要专用接口通过网线连接至电脑,通过对空间管理、SAN空间配置、网络端口配置等一系列的配置,便可以简单的完成网络存储端的搭建。服务器端的配置更加简单,在windows操作系统下安装官网发布的iSCSI程序后,就可轻易连接网络存储。连接后的存储空间可以在系统的磁盘管理中看到相对应的磁盘空间,其与普通的物理磁盘一样使用,并且在windows2003操作系统中无2T磁盘大小限制。当服务器出现系统和软件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只要前期将系统或虚拟机做过备份,就可以短时间内对系统进行恢复,从而继续为用户提供服务。

为了实现异地容灾,建设好本馆内的服务器及网络存储的基础上,我馆托管于网络管理中心一台相对性能较低的服务器和一套网络存储设备。使用了光纤、光电转换器、交换机、双绞线的专网结构连接至本馆,通过软件实现了重要资源和数据库的备份。当本馆服务器等设备遭遇不可预知的灾难性毁坏时,可以最短的时间内回复大部分重要数据,为读者提供持续服务。在没有网络存储的情况下,要实现大数据的异地备份,就要搭建更多的服务器,消耗了大量资金的同时管理上也存在诸多困难。2.维护简单,可扩展性良好。在搭建和配置好网络存储和服务器后,日常的维护尽限于停、断电后的启动,出现此情况后,需要先启动网络存储,再启动服务器,这样就不会出现因磁盘连接未完成而导致的数据库文件无法连接的情况发生。因为使用的工业级硬盘,硬盘寿命一般较长,极特殊情况才会出现硬盘损坏的状况。因采用了RAID6间两块热备盘的结构,只要不是出现大面积硬盘损坏情况,通常只要及时更换硬盘,就可以完成网路存储的维护,且数据不会有任何丢失或损坏。

中小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中,随着数据量不断的增加,往往都因存储空间不足,导致现有资源无法更新、新资源无法引进等问题。我馆在使用网络存储后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一台有管理的网络存储,理论上能够无限扩展存储空间,实际使用中在不影响性能和存储效率的情况下,可以外挂四台扩展存储,以最大化配置和使用来看,总计可增加300T以上的存储空间。这样的空间足以满足中小馆十年,甚至几十年数据增长的存储需求。当外挂扩展存储后,原本存在的存储空间可在不对数据迁移的情况下进行无损扩展,节约了大量的时间成本。

3.兼容性良好,售后服务完善。iSCSI协议可以在各种版本windows操作系统下运行,这也就为数据的迁移带来了更多的便捷,再也不用因为服务器的调整或故障,消耗数天的时间将数据从一台服务器迁移至另一台服务器,通过在另一台服务器上简单的配置iSCSI服务后,便可将网络存储上的资源直接进行使用。当系统瘫痪根本无法访问数据的时候,原来的解决办法是只能冒着数据丢失的风险,重做服务器系统。实际使用中更便捷的方法是在服务器中创建虚拟机,虚拟机配置并发布数据后,将网络存储与虚拟机脱机,对虚拟机进行快照备份。这样一来,一旦出现系统瘫痪的情况,直接对虚拟机进行恢复,就可以快速完成对数据的再发布,为读者提供短暂间断的数据服务。同时,这种服务器结构因物理机中除运行iSCSI服务和虚拟机外,不再运行其他程序,降低了物理机瘫痪的风险。

每个品牌的网络存储都会提供完善的售后服务,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其售后皆能提供独具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在对应的解决方案下,图书馆技术人员能够迅速的对服务器和网络存储进行硬件更换以及配置调整。

随着网络存储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完善,必然更适合中小图书馆的使用,为数字资源建设提供更方便快捷的存储空间解决方案。

第四篇:RFID技术在数字化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RFID技术在数字化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数字城管主要依托“3S”技术,即空间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城市万米单元网格的划分、城市部件与事件管理法,建立起城市管理信息中心和城市管理协同平台“两个轴心”。

“数字化城市管理”是为了改变目前国内大多数城市管理的粗放式管理状态,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城市管理中而形成的城市管理新模式。

数字城管新模式有效解决了城市管理工作存在的一些困难和问题,通过城市万米单元网格划分,对城市部件与事件管理,将城市管理做细、做精、做到位,实现了各种城市管理问题的快速发现、精确定位、及时处置和有效监督。

RFID技术在数字城管中的应用需求

目前数字城管中部件事件的定位目前主要通过城管巡查人员持PDA人工检查万米网格内的各类部件和事件,并可利用PDA摄像头结合GPS定位作现场采集上报,其标识的准确性受人为影响较大。

而城市管理包罗万象,除了市容环卫之外,对涉及城市安全运转的重要市政交通设施、燃气管道、给排水设施及水质等进行监测、监管,建设城市减灾信息系统,建立应急联动指挥系统,建立面向城管政务服务系统等,都是数字城管进一步的建设内容。

在数字城管的进一步建设发展过程中,如何准确标识监控对象,如何解决特殊环境下的数据采集传输是数字城管监控网络的末端和关键数据来源,而RFID技术是这些问题的最新解决方案。

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也被称为电子标签技术,是无线电技术在自动设备识别领域中的具体应用。电子标签通过无线射频信号实

现非接触方式下的双向通信,完成对目标对象的自动识别和相关数据的读写操作,具有无接触、精度高、抗干扰、操作快捷以及环境适应能力强等优点。电子标签具有全球唯一识别码,可唯一代表物体本身,是衔接现实物理世界与虚拟信息世界的钥匙。

电子标签分为无源和有源两大类,有源标签自带电源,利用无线传输技术可以完成几米到几百米甚至上千米范围的远距离通讯识别,而其电池供电和使用寿命也可长达数年。

利用RFID的这些技术特点,结合相应信息系统的管理,可以大大增强数字城管的作用,更好实现对城市部件的管理,方便事件处理。

桥梁隧道监测

通过数字城管在线监测系统平台,可对桥隧主要信息进行定位、显示和预警,大型桥梁、高架、立交、隧道等设施的结构安全状况(包括振动、挠度、应力、位移、裂缝等)数据和环境情况(风力、温度、照度等)信息,以及工作状态综合评估数据的实时查询统计和定位显示,实现桥梁隧道管理的电子化、规范化、科学化,使监管部门能准确合理把握桥梁隧道的“健康状况”,节省人力和其他资源。

在传统传感器基础上,结合有源电子标签,传感器的信息可以通过有源电子标签发送给数据采集系统,有效解决了传感器的安装部署和数据采集问题。

防汛在线监测

防汛决策指挥系统是数字城市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实现对城区主要河道水位数据的实时监控,气象信息的整合,灾情的上报和管理等功能,并通过门户网站和办公自动化系统,实现城市防汛的内部管理和公众服务。

由于防汛监测点环境各异,包括河道监测点、水闸检测站、泵站、低洼积水区检测点等等,缺乏电源或网络等信息系统部署的必要条件。通过有源电子标签可以构造局部无线实时数据采集网络系统,实现与防汛决策指挥系统的实时通信,将传感器自动监测到的准确信息在地理信息系统上分图层展现,并可超限报警、积水预报、洪涝等信息发布。

城市排污在线监测

水污染是我国乃至世界面临的一个十分严重的环境问题,城市管理办公室作为城市监管部门做好对城市排污的监管工作具有重大意义。

城市排污在线监管系统主要就是对排污监管对象的运转情况以及监测情况进行监督管理,其业务主要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分析、行业监管、基础数据维护等功能。

与防汛监测类似,将污水监测传感器结合有源电子标签,可以构造一个灵活的无线数据采集系统,实时采集污水传感数据在数字城管系统中展示监控。

危险品跟踪与管理

基于电子标签的危险品安全管理和物流跟踪系统,将采用电子标签技术对危险品实施身份识别和使用、检验信息的纪录,并结合物流管理系统实现对危险品的出厂,检验,使用和销售等整个过程的全过程控制。

整个危险品管理系统包括三个部份,分别是危险品生产厂商系统,危险品销售系统和危险品检验站系统。

停车管理

本系统主要采用电子标签识别跟踪每个进场车辆,同时也可对每个停车位进行精确监控管理。通过对车辆进出场各个环节的监控,可

实现对车辆泊位的调度与管理,以及停车场巡更管理等,在各个环节都可利用车辆的泊位管理系统来了解车辆的泊位安排。

利用电子标签,计算机管理系统能对各个停车场实行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加强对停车场中各个环节的有效监控,提高停车场资源的有效利用,实现各类数据资源的统一管理与共享。

犬类管理

城市的犬类等宠物管理是一项关系到人民群众健康安全和养狗人直接利益的复杂工作。

犬类管理系统利用电子标签对犬类等宠物进行有效管理,为每一条狗发放RFID标签(电子狗牌),实现犬类管理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实现与行政执法、卫生防疫等犬类管理相关部门的联网和数据共享,建立犬类RFID巡查监管系统。

“电子狗牌”中将宠物狗的各种信息如主人姓名、住址、狗的名字、狗的种类、狗的照片、狗的免疫情况、狗的年检等信息存储在“电子狗牌”中,而执法人员通过基于PDA掌上电脑的手持读写器就可以在远距离轻松查验狗佩戴的“电子狗牌”,对狗进行高效管理,同时也解决了狗牌的假冒伪劣、替换等问题。

小结

从应用方式看,目前数字城管中电子标签的应用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利用电子标签的唯一识别功能,结合信息管理系统,完成对物品的监控管理,例如对车辆、犬类、危险品等的自动跟踪识别管理等;另一类结合有源电子标签的识别与无线通讯技术以及现代传感技术,可实现多种类型的监测监控,如桥梁隧道、水位、污染等的监控,解决传感数据采集和部署困难的问题。

由于采用了RFID技术,数字城管的有效性、及时性大大增加,同时,随着电子标签技术的成熟和发展,它在数字城管中的应用前景必将更加广泛和深入。

第五篇:12-无人机作业在数字化城市建设中的应用2500

无人机作业在数字化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摘要:本文主要就无人机在数字化城市建设中的应用领域、应用原理以及应用前景作了进一步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无人机;数字化城市建设;应用

无人机航拍摄影技术作为一项空间数据获取的重要手段,是卫星遥感与有人机航空遥感的有力补充。目前,我国的无人机在总体设计、飞行控制、组合导航、中继数据链路系统、传感器技术、图像传输、信息对抗与反对抗、发射回收、生产制造等方面的技术日渐成熟,应用也日益增多。尤其是近几年,我国民用无人机市场的应用不断拓展,不仅在空管、适航标准等因素突破后实现跨越式发展,在数字化城市建设领域的应用前景也越来越广阔。

一、无人机在数字化城市建设中的应用范围及工作原理

无人机空间信息采集完整的工作平台可分为四个部分,飞行器系统部分、测控及信息传输系统部分、信息获取与处理部分、保障系统部分。无人机低空航拍摄影广泛应用于国家基础地图测绘、在数字化城市勘探与测绘、海防监视巡查、国土资源调查、土地地籍管理、城市规划、突发事件实时监测、灾害预测与评估、城市交通、网线铺设、环境治理、生态保护等领域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下面就无人机在数字化城市的部分应用场景作一简单说明。1.1街景应用

利用携带拍摄装置的无人机,开展大规模街景航拍,实现空中俯瞰城市实景的效果。街景拍摄目前有遥感卫星拍摄和无人机拍摄等几种方案,但在有些地区由于云雾天气等因素,遥感卫生的拍摄质量以及成果无法满足要求的时候,低空无人机拍摄街景就成了首要选择。1.2电力巡检

装配有高清数码摄像机和照相机以及GPS定位系统的无人机,可沿电网进行定位自主巡航,实时传送拍摄影像,监控人员可在电脑上同步收看与操控。采用传统的人工电力巡线方式,条件艰苦,效率低。无人机实现了电子化、信息化、智能化巡检,提高了电力线路巡检的工作效率、应急抢险水平和供电可靠率。而在山洪暴发、地震灾害等紧急情况下,无人机可对线路的潜在危险,诸如塔基陷落等问题进行勘测与紧急排查,丝毫不受路面状况影响,既免去攀爬杆塔之苦,又能勘测到人眼的视觉死角,对于迅速恢复供电很有帮助。1.3灾后救援

利用搭载了高清拍摄装置的无人机对受灾地区进行航拍,提供一手的最新影像。无人机动作迅速,起飞至降落仅需几分钟,就能完成100,000平方米的航拍,对于争分夺秒的灾后救援工作意义重大。此外,通过无人机拍摄还能充分保障救援工作的安全,通过航拍的形式,避免了那些可能存在塌方的危险地带,将为合理分配救援力量、确定救灾重点区域、选择安全救援路线以及灾后重建选址等提供很有价值的参考。此外,无人机还可实时全方位地监测受灾地区的情况,以防引发次生灾害。

二、无人机数字化城市测绘实例应用探讨 2.1某小区基础测绘应用 测区概况:有效影像总数:526;总控制点数量:84个;每条航带有效影像数量:约48张片子;有效航带数量:11条;有效控制点数量:76个(有部分点湖南那边没有给刺点片);每张影像大小:3744*5616个像素,60.1M计算机存储空间

作业概况:

(1)空三加密

采用英特尔i7 920处理器电脑处理,除了前期建工程和添加像控点平差解算外,其余部分全自动处理,整个空中三角测量加密自动化程度达80%以上,周期为电脑自动处理12个小时加单作业员人工刺像控点平差4个小时。

(2)DEM和DOM 生产

采用同一区段百兆局域网内5台电脑解算,DEM(物方匹配)生产耗时约4个小时,单作业员人工编辑8个小时。DOM生产耗时约1小时40分钟,匀光匀色耗时3小时21分钟,拼接裁切一体化耗时45分钟,部分拼接线单作业员人工重新干预耗时半个工作日。

(3)DLG生产

采集1:1000(城区人工建筑物密集)3个工作日+编辑半个工作日; 采集1:2000(城区人工建筑物密集)不到3个工作日+编辑0.75个工作日。

2.2某县城城区无控快速成图应用

测区概况:测区总共265张影像,重叠度为70%、40%,拍摄相机为佳能5D MARK II,24mm定焦,航高约为550米(相对地面)。利用到的数据为:JPG格式影像,对应的POS参数,相机文件。

处理:直接使用JPG格式影像,没有对影像做去畸变改正,利用POS参数自动划分航带,添加相机文件自动内定向,然后程序全自动处理,处理过程中自动提点,自动利用POS数据减去相对航高,作为像主点位置的地面点的大地坐标当作地面像控点坐标值,自动调用PATB进行平差解算,自动利用空三加密生成的点云内插生成DEM,然后利用DEM纠正影像得DOM,自动匀光匀色,自动拼接DOM得全区影像图。整个过程全自动进行,无需人工干预(软件也提供了人工干预功能)。从建工程到得全区影像图3小时49分,人工调整全区影像图拼接线约30分钟。全区影像图见图1所示。

图1 某县城城区无控快速成图效果

三、数字城市建设无人机应用综述

为使城市发展能够适应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城市规划的作用日益明显。城市规划地图数字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地图的更新周期要求越来越短。航拍航测不仅能为城市制作大比例尺地图提供有效数据,而且为及时更新这些数据提供极大便利。我国的航拍航测大部分依靠有人飞机,这种手段无论在效率、成本及快速性上都不能满足要求,而无人机正适合于这样的应用。无人机使用方便灵活,成本低廉,维护方便,尤其适合小面积航空影象的获取,可为需要测量的部门提供高分辨率的影像数据,可测到1:500的高精度地形图。无人机拍摄覆盖面广,一次起落可覆盖20~80平方公里,大大提高了堪测工作的效率;无人机可在空中实现GPS定高、定距、拍摄,提高成图效率,能在交通不便、地貌复杂、人迹很难到达的区域执行拍摄任务,与传统全野外测量相比,无人机低空遥感技术可大大减少野外工作量,而且超视距自动驾驶,图像实时传输,全面提高了国土资源动态监测的能力。

结论与总结:无人机在空间数据采集方面应用优势明显,已成为数字化城市建设中应用前景最为广阔的一种测绘手段。现阶段,我国的无人机测绘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应用的范围还较为狭窄,随着数字化城市建设对数字测绘信息的需求越来越高,无人机应用将会发挥巨大的作用。参考文献:

[1] 孙朝阳,郑彦春,徐秀云等.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技术在风能开发勘测方面的应用[J].电力勘测设计,2011,(5):24-29.DOI:10.3969/j.issn.1671-9913.2011.05.006.[2] 马超,常青,夏广等.基于快眼无人机技术的应用探讨[J].能源与节能,2014,(5):133-134.DOI:10.3969/j.issn.2095-0802.2014.05.056.

下载WIKI技术在WEB2.0数字化学习环境建设中的应用[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WIKI技术在WEB2.0数字化学习环境建设中的应用[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数字化学习技术总结

    数字化学习技术总结 数字化学习技术总结1 20xx年7月18号至7月23号我参加了江苏省职业学校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班,每天的讲座都以鲜活的实例、丰富的知识内涵及精湛的理论阐述......

    数字化城市管理技术与实践应用

    数字化城市管理技术与实践应用摘要:文章通过总结东城区网络化城市管理信息平台等项目的实施经验,基于中国建设部的数字化城市管理行业的标准化要求,提炼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数字化......

    数字化学习技术的学习心得

    数字化学习技术的学习心得 数字化学习技术的学习心得本学期我们新加了一门新颖的课程——数字化技术学习。说实话一开始并不觉得这门课程有多重要,以为就是和以往的计算机课......

    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地形测量中的应用15篇

    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地形测量中的应用 摘要:阐述了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地形测量中的应用,针对地形测图的特点,指出如何选择测绘软件的两要素,详细介绍了外业实施测绘的方法步骤,为地形......

    数字化实验技术在物理实验中的应用(精选五篇)

    数字化实验技术在物理实验中的应用 戴儒京(江苏省特级教师 ) 所谓数字化实验技术,是以数字化设备为实验数据采集处理的工具、配套其它实验器材构建的现代化实验技术。数字化数......

    数字化技术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共五篇]

    海兴县 杨金钟 *** 061200 数字化技术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物理本身就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学科教学中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

    云技术在学校数字化校园网络中的应用

    云技术在学校数字化校园网络中的应用 【摘 要】本文主要分析云技术的特点以及当前数字化校园网络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论述通过 SOA 标准和云技术相结合、构建宿主平台区......

    钣金件数字化制造技术典型应用实例

    钣金件数字化制造技术典型应用实例 钣金件是构成航空航天等产品外形、结构和内装的主要零件。以飞机产品为例,三代机与二代机对比,钣金件总 零件减少,但其数量比例并未减少,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