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信息化技术在反腐倡廉建设中的应用
浅谈信息化技术在反腐倡廉建设中的应用 当今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迅猛,特别是以信息化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不断取得突破,信息化技术正逐步成为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动力。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各领域都在享受信息化所带来的高效和便捷,作为党政机关也不例外,政务公开化、办公自动化、业务流程化等信息化技术的应用都已渗入到了日常工作中。
对纪检监察部门与信息化管理部门来说 ,如何把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与信息化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更有效地推进反腐倡廉工作,这还算是一个比较新的课题。近几年,该项探索工作已经在全省工商系统内逐步开展,省局建立了电子监察系统并已在无锡局试点,今年就可能在全省进行推广;徐州工商局探索建立了以网络技术为支撑的廉政风险预警制度;连云港工商局开发应用纪检监察综合管理平台。随着探索工作的不断深入以及“制度+科技”机制的建立,信息化技术将对反腐倡廉建设工作产生较大的促进力。下面就信息化技术在工商系统反腐倡廉建设中的应用,谈自己几点粗浅的想法。
一、应用信息化技术加大信息公开程度
公开性是信息技术的重要特征之一,特别是网络技术的产生和发展,使这种公开性的特征显得尤为明显。而腐败产生的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权力的行使缺少公开性和透明度,容易进入暗箱操作或权钱交易。因此,大力推行信息技术,着力构建新型的反腐倡廉信息公开机制,改变现行权力运行的方式,使各级政府机关的职权、程序、办事过程、办事结果、监督方式等均为公众所知,避免出现暗箱操作和腐败现象。
反腐倡廉信息公开机制的建设不仅可以为公民了解政府工作提供经济而快捷的渠道,而且可以使政府的政策制定、决策和执行过程在“阳光”下运作,受到公众的监督.当前,我们工商部门也都在抓信息公开工作,利用“基层信息网“和”外网政务微博“等形式,适时、全面地将法律法规、便民服务、业务流程、收费标准、内部事务等项目在网上公示,有利于增强工作的透明度,防止暗箱操作,扩大社会监督,防止执法腐败。信息公开工作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公开程度不到位的问题,比如有些内容公开了,但有弹性空间;有些内容公开了,缺乏执行过程中的约束。处理好这些问题还需要把公开与日常管理、规范制度和年底考核相结合,才能达到一个渐进有效的“真正公开”。
二、应用信息化技术加强内部管理力度
信息化建设在完善内部管理方面的作用是明显的,它有助于矫正传统制度设计上漏洞和执行上的人为偏差,实现由人管人到制度管人的真正转变。随着信息化的推进,传统的工作模式已经被打破,已经推广多年的办公系统、工商业务系统像名称预先核准、企业登记、年检、广告登记等行政许可事项都已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操作,每年的年检验照也都已经做到了网上受理和网上审批。通过信息化技术规范了办事环节,一定程度也上遏制工作人员“吃拿卡要”等不廉洁行为。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工商系统还可以设立网上纪检监察、行政效能投诉中心,开辟纪检效能投诉的网上通道,开展网上行风调查,加强队伍作风建设,促进效能监察,强化外部监督;建立推广计算机辅助培训系统、网上考试系统、模拟办案系统等,加强干部培训,提高执法者素质,推进依法行政;建立推广汽车管理系统、采购管理系统、考核管理系统、目标管理督查系统等,将人、财、物、权、责等纳入信息化管理,将权力的运行置于有效的监督之下,进一步深化党风廉政建设。
三、应用信息化技术创新防范监督手段
从源头防止腐败的角度看,反腐倡廉监督工作应当贯穿于权力行使的全过程。以往所运用的人盯人、人盯事的传统监察监督手段,难以实现这一目标。目前,发展的信息技术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特别是计算机网络防范监督系统,被监督者的数据一经输入,系统将自动进行监控,网络又把数据迅速输送到各个监察终端,一旦工作人员作弊或者疏忽,监测系统很快可以感知并向监督人员提示。在这样的监测之下,大部分违规行为将会被制止在萌芽状态。这样的防范系统可以包括四个层面: 一是 “ 网络办事”系统,通过实现信息的数字化、职能的电子化和途径的网络化,减少办事环节,减少办事层次,提高办事效率,铲除滋生腐败的可能性空间。二是 “ 网络监控”系统,把廉政要求贯穿于各职能部门的业务流程中,强化对权力运行过程各个环节的监督和制约,完善管理,严格程序,形成不能腐败的环境。三是“网络档案管理”系统,把群众对干部的信访举报,以及廉政档案信息管理电子化、网络化,加强对干部的日常管理和监督。四是“网络廉情预警”系统,通过设置精确的数值表现和预警指标,广泛地收集各方面信息,进行汇总、综合、分析和反馈,建立测评预警信息网和信息资料库,提高反腐败工作的前瞻性、预警性。
四、应用信息化技术扩大信访举报渠道
信访举报是广大群众参与反腐败的主要途径和方式,也是获取腐败案件线索的主渠道.如何发挥和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拓宽信访举报工作的渠道,更好地发挥信访举报”
信息、反馈、监督、保障“的重要作用,这已成为摆在各级纪检监察机构面前的重要课题。传统的信访举报无非是来信、来访、电话、传真等方式,常常受上班时间的约束,在途时间长,时效性差,费用较高,且安全性也不能得到很好的保证。如作为目前最主要的举报方式—来信,信件从举报人发出到信访举报部门收到,要经过种种环节,有可能造成泄密。与传统的信访方式相比,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网上举报则有非常明显的优势,其时效性、便捷性、低耗性、安全性和准确性更强。网上举报只需点一下鼠标,快则几秒钟,慢则几分钟,信访举报部门即能收到,且举报人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举报,且举报费用极为低廉,也省却了许多中间环节,提高了举报安全性。网上举报是一种标准化的输入,可以利用图片、声音、录像等方式进行举报,比较准确地表达举报人的真实意图。因此,适应信息技术构建新型的反腐倡廉信访举报机制,建立反腐败举报网站是新时期拓宽信访渠道的必然趋势。
五、应用信息化技术丰富宣传教育方式
互联网作为一种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和传播工具,它在信息传递方面的快速高效可以为反腐败机构提供崭新的宣传手段。互联网强大的宣传气势对弘扬正义、鞭挞腐败、威慑犯罪能起到独特的作用,从而能够减少、防止腐败。
对此,有条件的纪检监察部门可以建设专门的反腐倡廉专业网站,以网站为反腐倡廉的前沿阵地,传达党和政府关于党风廉政建设的方针政策,宣传各个阶段的反腐败工作任务,宣传当前面临的反腐败斗争形势和所取得的成效,报道各种腐败现象和案件,为人民群众提供发表意见和建议的平台。另外,互联网具有多媒体特点,它集文字、声音和图像于一体,与传统的宣传教育方式相比更具优势。用电视、广播宣传反腐败,信息稍纵即逝,不易保存,报纸也受版面限制,容量有限,而互联网可以储存,能随时调阅,使所传达的信息丰富生动,特别是在开展党风廉政的示范教育和警示教育活动中,可以充分发挥互网联这一特点,使教育活动做到声情并茂。同时,还可以根据信息技术可复制、保存、加工的特点,运用数字技术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各种素材进行深入开发、传播,并成为一种数字式历史档案,成为对后人的警示
第二篇:信息化在人才队伍建设中的应用
浅谈信息化在人才队伍建设中的应用
[摘要]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信息资源,把先进技术、管理理念引入到人才队伍建设中,促进管理现代化,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和水平,从而实现有效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增强核心竞争力。通过信息化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的引进,改革原有的工作流程,合理有效的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不断建立良好的管理规范和清晰的管理流程,充分利用信息化高速准确的特点,极大减少了决策时的随意性和主观性,扎实推动人才队伍建设,全面促进企业发展。[关键词] 信息化 人才队伍 建设 应用
信息化是指企业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一系列现代化技术,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广泛利用,专设信息机构、信息主管,配备适应现代企业管理运营要求的自动化、智能化、高技术硬件、软件、设备、设施,建立包括网络、数据库和各类信息管理系统在内的工作平台,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效率的发展模式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的过程。从内容上看,企业信息化主要包括生产过程的信息化、经营管理信息化、决策信息化以及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培养等多个方面。
上世纪80年代初,随着计算机在管理领域的普遍应用,国外一些先进的应用软件企业开始将关注点聚焦于人力资源管理领域。首先利用应用软件进行的是人力资源管理中最复杂最繁重的薪资管理,这大大降低了该项工作的繁冗程度并且提高了效率。
一、推动企业人才队伍建设信息化的重要性 信息化在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和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牢固树立“人才队伍是企业最大的资源”的人才理念,人才是第一资源,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是增强企业生命活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我们必须从思想上转变观念,真正树立人才是竞争之本、发展之源的思想,是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基础和前提,现代企业的竞争实质就是人才的竞争。经营企业就是经营人才,经营好了人才也就等于经营好了企业,企业领导的人才理念对企业实施人才战略至关重要。要学会用与时俱进的标准去鉴赏和识别人才,用与时俱进的理念去培养和开发人才,用与时俱进的方法措施去管理和使用人才,为人才创造良好的环境。人才队伍建设是企业经营工作重要组成部分的观念,我们必须进一步拓展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范围,把企业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我们工作的重要内容。
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就是以现代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为基础,来对传统意义上的人力资源进行管理。即运用一些数学模型和信息管理模型,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进行优化控制和战略分析,从而为企业管理和决策提供支持。信息化在人才队伍建设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数据电子化。随着计算机在办公管理领域的普遍应用,国外一些先进的办公软件也被引进使用,替代了传统的单一重复工作,利用WORD、EXCLE等统计分析数据,大幅度的降低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相对比较复杂、繁琐的数据统计工作,避免人为因素而产生的数据误差,大大减少办公开支,降低管理成本。节约时间、节约纸张、节约电话费、传真费用等,减少了差错率,提高整体的工作效率,借助信息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数据库技术与管理理念结合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快速响应市场需求,促进企业各机构、各部门、各员工之间的协作能力和随时随地沟通,简单、实用、开放、灵活是信息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实现将组织与异地的分支机构、人与人、上下级部门之间组成了网状结构,可以保持实时联系;网络中的每个人身处异地仍能及时了解和处理单位事务;即使相隔万里的多个人之间也可以同步协调工作。从而使组织内的经验、知识、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共享利用;各种信息的上传下达实现无损耗、无延迟的完美传递。
资源和知识共享将员工的经验与技术转化成企业内部资源,既提高了员工的学习和创新能力,也避免了因人员的流动而导致的工作延误。提高工作效率:通过公文流转的自动化,避免了传统公文流转时由于手工递送而带来的工作延误以及人员、时间的浪费,保证了工作能够快捷、准确的被处理。有效监管工作人员的工作情况,实现实时工作任务的监督与催办。明确工作岗位与工作职责,增强人员的责任感,减少工作中的推托、扯皮等现象。
二是流程网络化。网络逐步被运用到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并且成为了人力资源信息化系统的关键应用技术,大量的网络版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应运而生,例如现在常用的ERP员工管理系统、远程教育培训系统等。方便快捷的更新维护员工数据,明显降低了人员信息更新的延迟性,随时可以查询所需的人员资料。实现信息有效的流通,消除了企业内部信息流通不畅的问题,促进企业内部人员的有效沟通,提高了员工的合作意识,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
协同办公平台、关注人员沟通、流程协作、知识共享与整合,可以帮助企业的业务流程规范化、标准化、可视化管理及图形化监控,让组织内部人员明确工作职责和角色,及时反馈问题,快速响应业务需求,保证企业信息流、工作流、技术、知识流无细缝整合和协作;从而为企业建立规范的办公流程与先进的管理理念,全面服务企业发展战略,提高企业运行效率和经营效益。
三是管理清晰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组织对信息化要求的普遍提高,很多企业已经不再满足于单一的、孤立的人力资源信息化状态,管理者需要及时的掌握最新的人力资源状况,了解员工现在的工作状态及职业生涯规划。信息集中管理、支持企业内部用户信息共享。利用信息化助力流程管理。信息化要用到流程管理,但流程管理不是为信息化而生的。流程管理的思想早已有之,只不过是借助信息化技术,有了发扬光大的机会。信息化平台也能为流程的更好执行提供知识管理功能,有利于流程更好地被执行。油田企业要打造流程化企业,应致力于信息化建设,把信息化作为固化流程管理成果的手段,但也要注意不能因信息化而使流程管理走向僵化,流程优化应是油田企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的基本动力。
人力资源的管理较为复杂,牵扯到企业内部的每为员工,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更是如此,人力资源信息化的操作水平、建立人力资源库所需的设备等等,都尤为重要。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人才,不光是需要专业技术人员,同时管理人员还需十分了解企业文化背景。
二、信息化在人才队伍建设中的优势
首先,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有利于整合管理资源,降低管理成本。通过开发或者引入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企业可以整合现有的管理资源,为其他管理系统提供基础平台。人力资源信息包括最为完善的员工信息,可以说是企业所有员工作为丰富的信息库。对人才队伍建设进行信息化管理,方便企业在进行各项查询时能及时调取所需信息。规范的员工跟踪考核制度、员工绩效考核制度以及人力资源档案制度,以确保人力资源培训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根据人才工作能力,技术水平变化,不同时期提供必要的培训,使其水平得到提升,通过级别晋升使其得到相应薪酬待遇;按照贡献大小,给予奖励提升人才对企业的忠诚度和归属感。
干工作的过程就是培养人才的过程,知识原理源于实践,从企业实际出发,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到高等院校、大型企业进行脱产培训,使其不断开阔视野;利用高速优化的互联网共享先进专业技术,丰富职工知识储量,增长才干;坚持开展自办培训,缓解职工“工学矛盾”,针对性的探讨生产中常见的疑难问题,促进新员工入职的角色转变,在企业尽快形成一支具有高级管理能力、熟悉企业生产经营操作模式,具有发展眼光的企业管理高级管理人才队伍,推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其次,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可提高管理效率。员工考勤、工资薪酬、员工信息管理等工作,作为人力资源管理日常性的事务,往往要持续占据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大量时间,手工操作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容易出错。同时,因为缺乏有效的技术手段,一些基础性的人力资源信息收集和分析工作显得十分繁杂,并且收集到的信息不能有效的共享。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可使上级的有关信息和资料直接传递到基层,有利于管理和政策的实施。另外,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有助于迅速、有效地收集各种信息,加强内部沟通,加强对全系统人才队伍的实时监控,提高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加快人才成长速度。人力资源部门要善于考察和培养员工的概念能力、人文能力和技术能力,为员工提供发挥聪明才智的机会,建立平等竞争的岗位竞争机制,继续广开渠道,优化参与环境,增强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如果人力资源管理实现了信息化,也可以说是办公系统实现了自动化。传统的人力资源工作主要以纸和笔为主要工具,其效率较低,并且检索性较差。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和网络已成为人力资源管理者的主要劳动工具,无论是人员培训、岗位分析、招聘和录用资料的处理,还是面试、笔试、绩效考核,都可以运用计算机和网络完成。无论是信息统计还是查询分析,充分的体现出信息化在人才队伍建设中的优势。
最后,办公室的自动化也和人才队伍建设的关系极为密切。信息技术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巨大推动作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一些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中还没有建立起信息化技术建设、管理和运行维护之间的有机联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这些项目还缺乏一个统一、有机的结合体制,往往在处理某个信息数据时,要进行许多重复的劳动,如果建立一套完整的信息化管理系统、管理和运行机制,加强对配套支持系统和员工素质的培训,信息化管理将会在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中步入一个长期、可靠的运行轨道。
三、信息化在人才队伍建设中的应用
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加强理想信念、职业道德、企业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帮助和引导员工正确认识个人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把自已的前途命运与企业的改革发展紧密的结合起来,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从企业的实际出发,有计划、有目的的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组织员工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技能、新工艺等,熟练掌握岗位业务知识、岗位操作技能,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执行能力,圆满完成工作任务,成为工作骨干和复合型人才。
建立和完善业绩与培训考核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将培训效果纳入年终考核,直接与个人奖金挂钩,充分调动员工参与教育培训的积极性,将“要我培训”变为“我要培训”,让“要我学习”变为“我要学习”。
以高、中级技术人员和高级技师为主体建立一支兼职教师队伍,将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及时传授推广;加大教育培训的投入,在培训目标制定上融入员工的个人目标,鼓励员工“自主、业余和终身学习”;改变填压式教学模式,注重互动教学,现场感受性训练,引导新员工将书本的理论知识和现场的生产相融合,尽快完成角色转变投入岗位;提高职业技能,加强技艺鉴定,多渠道促进技能操作人才成长。中心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在技术上的应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员工在线培训及考级系统
员工在线培训及考级系统,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借助功能强大的网络平台,通过视频、文字、图片等,制作培训课件教材资料,促进员工资源共享、交流探讨,开展多元化自主学习方式,增加专业技术知识的储备量。系统根据难度设由低到高三个级别的测试,并可以实现自动出题和阅卷功能,真正的诠释了“无纸化”办公的高效节能。结合生产工作的特殊性,缓解职工“工学矛盾”,摆脱地域的限制,利用网络平台学习新技术、新工艺。新员工通过在线测试后,对比自身不足再做针对性学习,可达到事倍功半的学习效果。
(二)网络自主化考勤系统的应用 网络自主化考勤系统利用当前先进的人脸识别和指纹识别双重功能,在办公环境下安装客户端,并配备专业的指纹识别仪和高清摄像头,便捷每位员工自主考勤,撤除原考勤员岗位,避免因人为操作不当而产生的错误考勤,增强了考勤的真实性。考勤权限逐级清晰明了,部门领导实时了解员工休假、出差、上井情况,合理安排工作,消除了因休假扎堆造成的工作脱节问题。中层干部出差或其他假期审批也由纸质盖章改进成系统提交单据,中心领导只需登陆客户端审核单据,系统则自动生成对应假期符号,将流程程序精简化。对于历史单据的检索也尤为方便,无需重复浪费大量时间翻阅历年纸质资料查询,而是简单敲击几下鼠标即可完成。网络自主化考勤系统,不仅解放了劳动力、提高工作效率,还推动信息化在员工中的应用。
成功的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盲目追求完美解决方案可能导致管理模式和流程的混乱。将制度融入信息化建设,用创新个性打破老旧方式,注重信息化在人才培养中的运用、提倡多样化自主学习模式,深入人才队伍建设,为企业建设一流专业化管理队伍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三)桌面演练培训项目
中心人力资源科对进几年新员工所在岗位知识摸底,发现部分员工对于相关业务软件使用流程及操作相对生疏,未能达到熟练操作,这样一来不仅降低了工作效率还不能确保数据等信息的准确性。
利用“屏幕录像专家”软件开展桌面演练培训项目,促进新上岗员工熟悉岗位技能。以岗位责任制为基础、业务规范为标准,将“标准成本管理信息系统”等进行视频录制,方便操作生疏的员工反复观看,通过旁白讲解逐步熟悉流程,进一步强化中心内部的管理质量,强化流程操作,同时大幅度提升员工的整体素质和工作效率。
(四)利用中石化远程教育网自主学习
充分利用互联网教学,从根本上解决培训地域性缺陷。职工可以利用中石化远程教育网来学习当下先进的专业技术、了解时事政治和健康养生等,不仅不用坐在教室担心影响工作,还能自由支配学习时间,如果因为课时内容充实无法吃透,可以通过反复观看加深印象,增强了员工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充实了8小时外的业余生活。
7月底根据《关于举办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讲话和三中全会精神培训班的通知》,中心领导及全体科级干部通过中国石化远程培训系统在线学习“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和“十八届三中全会解读”等11个课件,共计完成877.5个课时。
(五)微信学习更便利
手机成为了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移动设备,我们应当充分发挥新兴网络交流工具灵活、智能、快捷、互动性强等优势,搭建多元化的生活学习的平台。中心自开办英语角以来,创建了“English Conner”微信群及订阅号,每期及时发布最新学习动态及下期主题,上传、分享英语角活动的图片、学习资料,组织职工开展互动交流,分享学习心得、意见建议,从而使学习交流的方法更加多样、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活泼、效果更加明显,现在近30名职工加入到该微信群,分享旅游趣事或世界新闻等,休假职工只需轻轻一点,即刻加入实时讨论,对微信型学习的创新,职工纷纷点“赞”。
第三篇:公安信息化建设中视频识别技术的应用
公安信息化建设中视频识别技术的应用
随着公安工作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引向深入,公安工作就是信息第一,谁先掌握利用各类信息,谁就先取得工作的主动权。本文结合剖析当前公安工作信息化应用现状,阐述了如何利用视频识别技术提升公安基础工作信息化建设水平。
当前公安工作信息化应用现状
缺乏长期系统的信息化建设规划
信息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长期积累循序渐进、逐步完善的过程,想把信息化建设搞好就要树立长期作战持之以恒的思想。公安机关的领导几年一调换,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尽相同,如果没有一个长期的信息化建设规划来保证各任领导的接力运作的连续性,就难以保证信息化建设的持久发展。
基层领导干部和广大民警缺乏对信息化建设的足够重视
对于公安工作领域来讲,应用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技术改造,是实现结构优化升级、提高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但是,有些领导和同志对此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认为信息化工作可有可无,是“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软任务,排不上议事日程,更没有把信息化作为提升管理水平、提高工作效率、改进公安工作的重要手段来抓。只有当广大的基层领导和民警真正从思想上和行动上引起高度的重视,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应用,才能把广大民警从传统落后的工作模式中解放出来,提高工作效率,产生巨大的政治效益和经济效益。
基础信息获取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急待加强
目前基础工作信息化建设很多基础数据都是通过下级部门向上级部门上报,基层单位每年要向上级机关上报各类报表,各类数据,其中多数内容重复且可以通过其他渠道获取。往往上级部门收到的同一时期的数据,在不同时间上报数据又有所不同。这种职能部门向下要、基层单位向上报的单向信息采集手段,极易使基层干部在繁重的基础工作中疲于应付,重量轻质、重内轻外,造成信息采集的死角、漏洞较多。
各类系统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利用
由于没有统一建设一个信息化平台,造成了公安机关各部门的信息资源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也不能为领导的决策提供及时、准确、详细的可靠依据。各级各部门的信息化建设目前基本处在各自应用的水平,没有达到各警种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各类信息的应用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合理有效的综合利用,还不能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及时的服务,也不能为一线民警提供全天候、全方位、全过程的综合信息支持。
信息化系统如何提升公安基层基础工作的困境
目前,在公安信息系统应用上,仍为上级决策、了解情况而用,到了基层则是查询应用多而分析应用少、操作应用多而实战应用少、表层应用多而深层应用少。究其原因,不是技术问题,而是需求分析没有做好,不下基层作需求调研而盲目进行、不结合实战需求而搞“花架子”,造成许多工作不能贴合公安基层基础工作。
突破信息化发展瓶颈,开创公安管理新局面
构建信息化建设平台,实现信息资源综合利用
公安机关需坚持“取之于基层、用之于基层”,以“给谁用、方不方便用、用的实际效果好不好”为原则,以“解决基层基础信息来源、归类、应用”为目的,搭建了由信息采集、整合、应用三层结构组成的基础工作综合信息平台。平台就是基础,只有正确运用良好的基础信息平台,才会取得良好的使用效果,只有综合利用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丰富信息来源基础,夯实信息化建设支撑公安信息研判
在信息建设中,信息来源应该采取自采和调采两种方式采集,可以大大拓展信息来源,有效缓解了基层的采集任务。所谓自采,就是广大民警把以往的“头脑信息”、“口袋信息”、“纸片信息”、“档案信息”以及每天实际操作工作中了解、采集到的鲜活信息及时输入信息平台。所谓调取,就是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技术手段,挖掘、整合、利用专业系统、职能部门以及社会化资源共享的信息。把调取的信息经过技术处理,极大地丰富了信息平台的内容,而且确保了基础数据的完整性和权威性,最终达到研判效果。
以“绩效考核”力推信息化应用,形成全警参与的整体合力
充分发挥利用好信息化建设的优势,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牢固树立先进典型,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引导民警深刻认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作用;同时坚持建立信息考核制度,充分调动基层民警做好基础工作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公安信息化建设献计献策。
信息化建设专业性强,建立民警的信息技术人才刻不容缓
一是增加人才;二是加强对现有民警的专业技术培训,让他们有一定的技术基础,且熟悉公安业务,但应该为他们提供系统的专业技术培训以提高其技术水平。三是建立一支相对固定的技术队伍。利用这支技术队伍,逐步渗透项目开发的各个领域,系统规划、功能设计及推广培训等应以公安自身的技术力量为主导,以利技术人员掌握核心技术,为进行自主开发或者自行修改创造条件。
智能视频分析识别技术与公安信息化
城市治安视频监控系统的现状
城市治安视频监控系统作为平安城市建设、公安“科技强警”和公安信息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得到了国务院、公安部、各级地方政府和公安机关的高度重视,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已经建成了全世界规模最大、覆盖面最广的视频监控系统,为快速扭转城市治安状况、加强城市管理、提高公安机关的战斗力、创造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起到了较大的作用。当前城市治安视频监控系统正处在大规模建设阶段的后期,有些系统已经集成相当规模并投入运行,有些还在建设当中,有些在原来的基础上扩大规模。而系统建成后如何应用,发挥其应有的效益则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当前应用的现状是仅仅各级监控中心走马观花的看看各监控点的视频,和在发生案件后刑侦部门为查找线索翻翻录像资料。这种低层次的应用对于几千万甚至几个亿的建设投资,或每年成百上千万租赁费用来讲,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同时在大规模视频监控系统中,因其缺乏对视频的智能分析,对治安事件无法实时记录和预警;长期观察监控
视频也突显了人员疲劳的局限性;而且海量的录像数据难以管理和有效查看。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少视频信息情报的标准化生成方法,进而缺少利用视频信息情报指导侦查、破案的新型警务工作模式。现在视频监控的应用已融入民警的日常办案工作当中,但采用的仍然是人工的方式去浏览、排查,费时费力。
2、视频信息的跨域、跨警种共享以及与其他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问题突出,跨系统的语言不统一造成信息成为一个个的孤岛,限制了大情报、大信息系统的建设及应用。
3、存储传输的问题,由于要节省大量的存储空间及传输带宽的限制,不得不对视频数据进行大量压缩,不仅造成图像模糊的问题,而且视频压缩时固定压缩比的方式不够灵活,不得不占用大量的存储空间及传输带宽。
4、高效计算的问题,由于视频监控要求计算的多功能性和实时性,而视频数据的特殊性,带来计算成本的增加,需要构建统一的用于视频监控的视频计算理论和框架。
5、视频信息化情报化警务应用各环节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所有这些问题的根本在于对视频内容的不理解,没有一个高效的、标准化的视频数据交换和视频情报提取的方法。解决这些实际问题,需要对视频结构化描述及以此技术为核心的新型视频监控系统构建进行重点研究。
视频智能分析技术在城市治安动态监控系统中的应用
智能视频分析技术属于模式识别技术的一种,它是通过设计一定的计算机算法,从视频中分析、提取和识别个体运动行为的特征,令计算机判断出这些个体进行了一些什么行为,进而可以判断这些行为是否符合某些规则,是否属于“某一类型”的行为,而这些类型的行为是应该提醒监控人员注意的“可疑行为”,这样当计算机发现了这些“可疑行为”时就可以进行即时的报警,摆脱了人工的干预和判断,实现令计算机“代替”人进行监控,也即实现了“自动监控”或是“智能监控”。从更形象一点的角度来解释,监控系统中摄像头和视频传输技术解决了“眼睛”的问题,使监控人员能够在不身处现场的情况下通过摄像头看到现场的情景,而这一现场还由于传输技术的进步摆脱了地域的限制,甚至于可以在千里之外(通过数字网络传输视频);而智能视频分析监控技术则给监控系统加上了“大脑”,使机器能够代替人(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来随时监看这些视频,无须再由人工随时去监看这些视频。
智能视频分析技术的广义类别
从广义上来说,除了以上的描述被定性为智能视频分析外,我们也可以把智能视频分析定性为所有运算功能,起到对视频画面进行分类,比对或识别的作用。另一方面,它可以对画面进行分析,对画质进行某些优化,提供更好的画质以供监控人员观看。其中具体包括:视频分析类、视频识别类、视频改良类。
视频分析类
主要功能是在监控画面中找出物件,并检测物件的运动特征属性,例如:物件相对的像素点位置,物件的移动方向及相对像素点移动速度,物件本身在画面中的形状及其改变。根据以上的基本功能,视频分析可分为以下几个功能模块:
(a)周界入侵检测、物件移动方向检测;
(b)物件运动、停止状态改变检测;
(c)物件出现与消失检测;
(d)流量统计包括(人流量、车流量统计);
(e)PTZ自动追踪系统;
(f)摄像机智能自检功能。
视频识别类
视频识别类包括人脸识别及车牌识别,其主要的技术在于在视频画面中找出局部中一些画面的共性。例如:人脸必然有两个眼睛,如果我们可以找到双目的位置,那么就可以定性人脸的位置及尺寸。不过,以现有的技术来说,人脸识别系统必须在双目可视的情况下,才可进行人脸比对。其主要包括:
(a)人脸识别系统;
(b)车牌识别系统;
(c)照片比对系统;
(d)工业自动化上的机器视觉系统。
视频改良类
视频改良的主要功能是将以前不可视、模糊不清,或者是在振动的画面进行一些优化处理,以增加视频的可监控性能。具体包括:
(a)夜视图像增强处理;
(b)图像画面稳定系统;
(c)车牌识别影像增强系统。
智能视频在公安机关的应用范畴
由于近年来国内外恐怖袭击经常发生,而且用于恐怖袭击的武器也不断先进,造成公安及无辜平民的死伤也不断上升,反恐形势十分严峻,这导致公安对可应用于安全防范的智能视频系统或功能需求十分紧迫。
周界入侵检测、物件移动方向检测
周界入侵检测是利用运动目标的智能视频分析原理,在摄像机监视的场景范围内,根据监控需要和目的设置警戒区域。系统可以自动检测入侵到警戒区域内的运动目标及其行为,一旦发现有满足预设警戒条件,则自动产生报警信息,并用告警框标示出进入警戒区的目标,同时标识出其运动轨迹。另外,我们还可以利用周界防范入侵检测系统来代替红外线对射或地感线圈。其主要功能应用于围墙边缘,以防止不相关的人非法闯入警戒区域。它也可以代替故有的移动侦测系统,减少系统总体的误报率,增加系统的可信度。尤其在城市安防项目中,由于摄像机的数目过多,只能采用电子手段来减少系统对监控人员的需求量。
物体出现与消失
从视频中分析出物品的存在与否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智能视频分析功能。物品消失侦测采用区域检测对比算法来实现的。其基本原理是从固定摄像头摄像画面中提取出区域进行保存,物品状态分析服务器根据算法可以设定一定的时间周期,将与这些区域图像数据与原始数据进行比对。其具体方式为:系统根据算法把一个区域分割为多个区域,由于视频流是实时连续的,因此区域的检测和分割需要在每一帧内不停地计算,此外还要对帧间的区域进行跟踪,把不同时间的区域连接起来,从而给出正确的物品类型、状态和物品运动方向。当超过设定好的时间时,在区域物品状态发生变化之际,系统就会对消失或移动的物品进行报警。
PTZ自动跟踪
在摄像机监视的场景范围内,当移动目标出现后,用户可以手动锁定(例如通过鼠标点击来锁定目标)或预置位自动触发锁定某个运动目标,可触发PTZ摄像机进行自主自动的PTZ跟踪,并且PTZ摄像机可自动控制云台进行全方位旋转。同时,该功能还可以针对被锁定的运动目标进行视觉导向的自动跟踪,以确保跟踪目标持续出现在镜头中央。自动PTZ跟踪模块弥补了固定摄像机监控视野窄的缺点,是完善的安全监控系统所必备的功能。
功能实现过程为:主摄像机对视频监控区域的全景范围进行图像抓拍,并将抓拍到的图像传至视频服务器处理:视频服务器处理图像数据以提取目标的位置信息,对各从摄像机进行调度;从摄像机根据目标的位置信息对目标进行锁定跟踪,自动进行镜头缩放,以获得目标的清晰图像,如此一来,系统能对监控区域进行全方位的跟踪,并能对进入监控区域的目标进行自动锁定跟踪,而且相应速度快、精确度高。
人脸捕捉、比对及照片
比对传统的视频监控系统存在一些很明显的不足之处,如:24小时地不停工作,有太多的现场和摄像机。监控工作本来就是一件无目的性的事情,当需要调用视频的时候,监控人员要查询以往所有的录像将是一件非常繁琐的事。而人脸检测/捕捉技术,能在一个大的背景复杂的摄像机监视场景范围内,准确检测和捕捉到人脸,并将实时存储的人脸照片或视频作为有用信号存储,再配合人脸分析比对数据库资料,这样一来,系统可短时间自动调出该人的信息。系统再根据人脸捕捉的结果进行人脸自动比对或照片比对。
智能视频的应用不足
我们不得不承认,现在的智能视频系统只是处于初级阶段,存在不足之处,如:
(1)场景环境要求较高,往往需要根据不同的环境以及不同的需求进行不同的参数设置;
(2)需专业人员指导安装才可以顺利使用实施。只有熟悉技术的专业人员才能根据经验对现场环境进行判断分析,再指导安装实施使用;
(3)用户不懂运用和操作使用。由于用户普遍对智能视频系统的认识有限,导致用户不懂此技术的运用和操作,需要较长时间的引导。
第四篇:信息化在反腐倡廉建设中的实践与研究
信息化在反腐倡廉建设中的实践与研究
飞速发展的科技正在推动人类社会从工业化向信息化迈进,社会各领域都在享受信息化所带来的安全、高效和便捷。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导致了工作方式方法的创新,也必将影响到反腐倡廉建设各个领域。因此,加强信息化在反腐倡廉工作中的实践与研究具有丰富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世界各国利用信息化技术反腐败的情况概述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及其网络的迅猛发展和“信息高速公路”概念的提出,世界各国的信息化水平都得到了长足提高。西方发达国家在借助信息化技术发腐败工作方面做了一些有益探索,其中经验值得借鉴。
(一)积极推行电子政务,规范权力运行。电子政务是指政府机构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将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和空间之间的分隔限制,向社会提供优质和全方位的、规范而透明的管理和服务。由于信息公开、透明,所以基于电子政务进行的政府管理被形象地称为阳光政府。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推行电子政务,公开政务信息,减少并公开审批流程,有利于规范权力运行,从而预防腐败。以韩国为例,首尔市近年建成功能强大的OPEN系统,对公权力形
成了强有力的制约和监督。目前,OPEN系统已被应用到交通运输、建筑工程、文化与旅游、城市规划、环保、卫生与福利、行政管理、工业与经济等50多个领域,大大提高了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二是充分借助互联网络,强化舆论监督。国际防腐成功经验表明,基于网络的舆论监督力量十分强大。就网民群体而言,在虚拟世界里有较大的言论自由,话语权相对独立,信息传递速度较快。数以亿计的网民可通过发帖、网络举报等技术手段提供反腐线索、揭露腐败真相、批判贪腐行为,形成强大的网络舆论力量,从而实现对政府及其官员行为的监督,具有广泛性、群众性、及时性、透明性等特点。可以说,基于网络的舆论监督在促进和改善公共管理、防止公务员腐败方面具有较强的威慑力。依靠网络新闻媒体广为传播的信息影响公众,从而形成一种强大的监督力量,使新闻舆论监督机制更有成效。西方国家大多数政府官员特别是高级官员的腐败丑闻主要是由新闻媒体尤其是网络揭露出来的,足以证明信息化在惩治和预防腐败领域大有作为。
三是构建信息化平台,强化制度的执行力。信息化平台能够促使已有制度发挥出强大合力,更加有效地制约权力,防止腐败发生。如美国的金融实名制原本是着眼于规范金融信息化管理、提高金融领域的工作效率而建立的。随着信息
化水平的提高,全美计算机联网的实现,金融实名制成为预防和发现腐败的锐利武器。再如意大利为每个公民建立了税号,设立专门国有公司负责管理公民纳税情况,并实现全国联网,实施24小时监控。公民涉及交税的一切经济类交易都会在网络上显示,这对于预防腐败起到了良好作用。同样,在西方国家,家庭财产申报制度也在电子化手段的帮助下,实现了即时公开,显示出强大的防腐威力。
二、我国借助信息化推进反腐倡廉建设情况概述
我国的信息化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目前,我国的信息化基础平台已经建立,技术人员储备基本完成,各行各业借助信息化推进工作开展的热情都很高涨。可以说,在这种新形势下,信息化必将成为反腐倡廉建设创新发展的有效助力。
(一)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为反腐倡廉建设提供了技术平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信息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网络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信息资源和业务应用不断丰富,产业链基本形成。截至2009年9月底,我国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0.44亿户,其中固定电话3.24亿户,移动电话7.2亿户。互联网用户3.6亿,普及率27.1%,移动互联网用户达到1.92亿。互联网基础资源规模不断扩大,IP地址达到1.23亿个,为全球第二;CN域名注册量达500万,为全球第一。在市场规模方面,2008年我国互联网产业规模接近1500亿元,带动相关IT、制造业、软件与数字内容业产值超过2000亿元。信息化技术、产品的高度发展和工作人员信息化应用水平的提高,使反腐倡廉建设中相关工作的实现成为可能。
(二)中央的大力推进,促使反腐倡廉建设信息化水平迅速提高。1999年1月,40多个部委办局的信息主管部门共同倡议发起了“政府上网工程”。自此,党政机关的办公自动化水平得到有效推进。党的十六大提出了“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举措。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如何利用信息化加强监督管理、进行监管创新,以及如何监督政府廉政建设和促进政府效能提高,成为被社会广泛关注的课题。目前,已经涌现出了若干具有显著效果和应用价值的成功案例和模式,呈现出百花齐放的良好态势。
(三)信息化的内在功能,推动反腐倡廉建设不断发展。当前,我国电子政务已开始由第一阶段的政府上网工程逐步向政务应用、公共管理服务工程等方面发展。政府管理的信息化不是对现有程序简单的电子化,而是对现有政府管理的创新。通过网络技术将管理过程和管理内容公开上网,可以使权力在运行过程中公开、透明,使权力运行处在严格的监督
制约之下,有利于约束和规范行政行为。同时,信息化带来的办公自动化,可以有效提高纪检监察工作的工作效率,不断改进纪检监察机关的监管内容、方式和手段,更好地完成新形势下反腐倡廉建设任务。如在与国际机构的反腐合作中,通过建立反腐败信息库,加强对腐败行为的调查、引渡和情报信息的国际合作和资源共享,可以更加有效地对腐败分子的跨国行为进行制裁。
三、对借助信息化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的几点思考
毋庸臵疑,信息化在推动反腐倡廉建设上已经展示其特有功能,发挥了积极作用。但要进一步发挥信息化的推动作用,使其真正成为反腐倡廉建设的有效助力,还需要付出更多努力。
(一)切实加强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规划。应该看到,在党政机关中,纪检监察机关的信息化建设与先进部门相比还有不小差距。要进一步发挥信息化在反腐倡廉建设中的助推作用,仅靠各地自行开发、“广泛布点”是不行的,必须要有整体规划,与时俱进提高信息化建设预见性和可操作性水平。只有做好整体规划,才能防止重复建设和盲目性;才能提高信息化产品的质量,促使信息化和反腐倡廉建设良性互动。
(二)注意技术层面的不断改进和完善。一般说来,反腐倡廉建设中信息化技术应用存在基础平台不够先进,软件
设计不够人性化,缺乏易用性等问题。要不断提高反腐倡廉建设信息化水平,就要根据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断改进和完善信息化产品。首先应适当增加投入,配臵先进硬件和成熟软件,建立起技术含量高的信息化平台。其次,要精心设计信息化产品外观,建立起纪检监察干部喜闻乐见的友好界面和互动窗口。第三,认真梳理各项业务工作流程,做好信息化产品开发需求分析,在实现目标功能的基础上,尽量减少操作步骤,充分展现信息化对行政效能的提速作用。
(三)加强对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监督管理。信息化产品开发的再好,关键还要看实际使用情况。决不能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却让开发出的产品成了“摆设”。要坚持“需要才开发、开发就应用、用了就用好”的工作思路,不搞“面子工程”,切实发挥信息化产品的原有功能。鉴于纪检监察工作的特殊性,在开发建设信息化产品时,要注意选择具备涉密资质的企业进行开发,积极主动争取保密、机要和信息化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帮助。在应用过程中,要切实加强计算机、网络和周边产品的安全保密工作,特别要严格执行国家关于信息安全“五禁止”的相关规定。
第五篇:信息化技术在煤矿的应用
信息化技术在煤矿的应用
——该论文被第23届全国煤矿自动化与信息化学术会议论文集录用。
毋雷
山西三元福达煤业有限公司
摘要:本文通过对煤炭行业目前的自动化、信息化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指出信息化是煤矿发展的方向。文中简述了信息化对调度工作的影响,介绍建立自动化系统的基础,并举例说明数据集成后的分析,以及展望信息化的未来。
关键词:信息化;自动化;
1.引言
以世界能源形势以及我国资源现状来看,煤炭仍将在一段时间内充当我国的主要基础能源。而近来安全事故频发,全省乃至全国安全形势严峻,根据省煤炭工业厅发布的信息显示,今年1月份全省煤矿共发生安全事故5起,死亡11人。事故起数同比上升150%;死亡人数同比上升266.67%。截至1月底,全省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为0.154,同比增加0.106,上升220.83%。这一组数据表明,当前我省煤矿安全生产形势不容乐观。
为了煤矿的安全生产,信息化、自动化是目前现代化矿井的发展趋势,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来提高矿井的生产效率和安全性,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矿井着手或者已经开始了综合信息化的建设。以现代化的科技提高煤矿安全生产是煤炭行业发展的必经之路。2.煤矿自动化、信息化发展现状1
目前,煤矿的自动化、信息化存在着诸多问题:
1)系统分散、标准不一,管理不集中,信息不能互通,无法进行“协同作战”,而且功能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复,造成资源浪费。
2)各个系统独立布线,通讯线路重复建设,费用高、效率差,不仅维护量大,而且系统可靠性也因此降低,维护困难。
3)技术资源浪费。各个自动化系统都是用自己的组态软件,互相之间沟通困难,时效性差或者沟通成本高。
4)没有专业的信息化建设队伍,技术力量薄弱,不利于系统维护与建设。5)很多信息化工作实际上还停留在“电子化”而不是真正的“信息化”。例如调度、供应部门的各种台帐、计划、报表等,仅仅是将其内容机械的录入计算机形成电子文档,而并没有对其进行整理、分析,不能对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3.信息化手段对调度工作的影响
1)调度工作的重要性
调度工作的重要作用不断受到重视,纵观煤矿多年来安全稳定发展的历程,各级各单位的安全调度部门,在迅速下达上级指令、及时上传一线信息、迅速决策避险避灾、协调指挥抢险救援、准确统计分析提供决策用的各类安全数据等工作中,充分发挥了调度在安全生产中应有的功能和作用。2)调度工作需要全面掌握生产情况
在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过程中,调度室是整个生产活动的指挥中心,按照调度权限进行科学决策。它不仅需要通过周密的安排来组织日常生产,还要根据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做出迅速反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解决问题,并且预测一定时期内各种生产要素的变化,为领导超前指定对策提供准确的信息2。这就要求调度室必须全面掌握了解生产一线的各种真实情况。3)信息化手段帮助调度室全面掌握信息、把握全局
以前调度员获取一线信息只能依靠电话,为了尽可能的掌握一线情况,利用制度规范生产队组的汇报工作,“每班三汇报”、遇到特殊作业或协同作业前向调度室汇报、调度室根据需要向对组电话询问等。但是电话沟通存在着“信息衰减”,汇报者表达不清、甚至故意瞒报、错报,或者调度员理解错误。再者工作现场条件复杂,电话覆盖密度不够,也会造成电话漏接等问题。
利用信息化技术,将生产环境的设备运行信息、工作环境信息等传输到调度室,供调度员分析使用,配合传统的电话调度,使调度室能直观、迅速的获取现场的真实情况,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沟通成本和信息衰减,提高调度效率和准确性。
4.建立矿井自动化系统,提高自动化程度
要使矿井的自动化、信息化建设拜托传统模式的制约,需要建立新型的综合自动化模式。以高速的前兆工业以太环网为基础,集成现有系统的功能,统一各子系统接口,并为将来的系统预留接口,建立统一、高速、可靠的数据通道,避免重复投资和资源浪费。1)环网特性
防爆工业以太环网为综合自动化提供高速可靠的信息通路,为实现综合信息化做好基础。
工业环网各节点之间以光缆进行连接,在地面与井下建立符合防爆标准的100/1000M高速网络。该网络可以同时承载工业电视、监测监控、语音电话、电力控制等信息,兼容RJ45接口和光纤接口,为将来的系统提供友好的接入接口。
工业环网采用环形冗余技术,保证网络通讯的可靠性,当环网中某一环节的物理连接中断,可以通过冗余通路传输数据,这样在单路线路被破坏时仍然可以正常通讯,保证网络传输的可靠性。2)信息系统集成
煤矿现有的各种自动化系统无法实现网络共享,无法统一监测和调度,严重影响着调度效率和生产水平的提高。由于信息不能综合利用,所以很难从系统工程的角度对矿山进行统一的自动化管理,难以有效的整合各种资源。
基于工业以太环网,使用统一的组态软件,将现有的各种自动化系统集成在一起,形成有机的统一体,使各个子系统能够共享数据,相互通讯,协同工作。3)对系统集成数据的利用
将各个自动化子系统集成后,能够获取到各个设备的运行数据并保存,例如:采煤机和皮带的启停次数、运转周期、运行时间分布、故障次数、故障原因和故障时间等。另外通过人工记录设备的维修时间、维修次数、维修内容等信息,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就可以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进而可以得出设备的故障规律。如果对设备的故障规律做分类,并据此指定相应的维护方案,则能做到有针对性的维护,提高对设备的管理水平,降低故障率,提高生产效率。4)信息化系统未来的展望
目前在我国煤矿的自动化程度还不够的情况下,又启动了信息化的建设,由于自动化的进展不够,所以信息化的建设往往看不到效果。所以当下处于自动化、信息化同步发展、相互促进的阶段。两化融合是信息化和工业化的高层次的深度结合,是指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工业化的重要环节就是自动化,而两化融合的核心就是信息化支撑,追求可持续发展模式。
应用计算机、网络、信息、控制、智能和煤矿生产工艺技术,实现企业的经营、安全、生产管理和设备控制、生产决策等信息的有机集成;实现对矿山所有机电设备的集中控制,实现煤矿生产少人(无人)化;实现经营管理科学化,生产计划、生产安全调度、生产过程控制最优化。保证煤矿生产安全,提高产量和质量,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竞争能力。
5.结束语
矿山自动化和信息化是现代煤矿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国家也明确提出了两化融合的要求。实用、可靠、稳定、功能齐备的自动化集成系统是信息化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也可以为煤矿的安全生产、经营、管理等工作提供高效的服务支持。
参考文献
[1] 钱建生,厉丹,煤矿综合自动化与信息化,第19届全国煤矿自动化与信息化学术会议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百年校庆学术会议论文集,北京,2009 [2]张迎九,浅谈煤矿生产调度工作的重要性[J],同煤科技,2008(2): 48-49
作者简介:
毋雷(1985.4—),男,山西长治人。自2011年至今工作于山西三元福达煤业有限公司调度室,副主任,负责公司的网络、监控系统以及所有信息系统的建设和维护。通讯地址:山西省长治市武乡县山西三元福达煤业有限公司 Email:wulei@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