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息化建设中年度发展计划
信息化建设中年度发展计划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精神,推进我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2017-2018年度学校信息化工作计划,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工程。
一、指导思想
我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推进结合盐城市有关信息化工作的精神,以信息技术教育与信息技术的应用为重点,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能力,逐步实现教育现代化。
二、主要工作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要广泛宣传发动,提高全体教师的认识:信息技术是目前发展最迅速、影响最广泛的科学技术领域之一,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推动教育改革的强大动力,以教育信息化来推动中小学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
强化管理,构筑信息化管理网络。信息化工作涉及面广,涵盖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重视管理,树立服务第一,建立领导小组,教育信息化小组职责为: ①实施、维护校园网建设工作。
②为推动现代教育技术在学校的发展,搞好局域网、计算机房、等硬件建设。③制定培训计划,分层推进师资队伍信息技术培训。④推动学校软件的开发与建设。⑤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
2、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方面。
教师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主导力量,培训教师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关键。根据我校实际,教师的培训着力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水平的提高,初步开展网络条件下的模式的探究,掌握网络条件下所必须的技能。建设一支适应教育信息化需要的师资队伍,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加强在职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中青年教师100%通过信息技术培训,使网络学习成为教师自我进修的一种重要手段。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探索现代信息技术在基础教育中的应用模式,特别是网络环境下的德育、课堂的模式。
3、信息技术教育方面 积极开展对学生进行计算机运用的培训,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特别是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级教育行政、教科研部门组织的信息技术方面的竞赛。开展学生的计算机创作活动,收集学生作品
4、努力建设学科教学资源库平台
2015年,我校将建设学校自己的校本资源库,以资源库的绩效性、科学性、原创性为切入点,开展校内资源库评比,努力将我校建设为学科资源库平台。在做好必要的实践积累同时,信息中心将与教科处、教务处一起,组织全校教师就学科资源库如何在具体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共同做好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的探讨。小学一年级下册班务计划与此同时,我校将不断吸取校外的优势教育资源,引导学校教师通过构建的平台资源,努力实现教师课堂与网络的紧密衔接,开展“构建网络化学习环境的理论与实践”的总结与反思工作。以点带面,从具体的课堂教学案例中不断总结经验,反思网络环境下,课程整合与学科教学的突破口,从理论与实践互通的层次去发掘、去体会新课程改革的精髓,全面推进教师学习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理论与课程整合的工作深入、具体、有层次地向纵深发展。
5、结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深入开展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工作
随着校本教研工作的深入开展,我校将根据自身特点,继续开展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工作。具体的教师培训工作,我们将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以自学和集中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提高教师培训效果。
(1)组织聘请一些有经验的专家来我校为教师进行讲学与培训,介绍最新的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研究,并积极组织学科教师进一步按照学习《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及有关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国内外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的理论、经验(如任务驱动法、项目学习法、探究式学习)等,恰当地运用在我校的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2)将继续对中青年教师进行课件制作、收集信息资源等技术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3)并希望教师能够通过自学一些简单的服务于教育教学的应用软件,提升个人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4)组织优秀中青年教师参加各种交流活动,借鉴和吸取兄弟学校优秀经验的同时,不断提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水平与层次。
6、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理念,进一步提升信息中心管理工作
本学期,2011年小学教导处工作计划紧密联系日照市教育发展思路,积极开展校本教研培训工作。在做好为全校教师服务的同时,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理念,为学科教师提供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的有力支撑。信息中心的管理工作要深入、细致地剖析管理层面的宝贵经验,继续总结信息中心的管理工作。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并以此为契机,加强信息技术日常的教学管理工作,提高管理层面的效能,为学科教师提供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的平台为支撑的同时,时刻“以人为本”要求信息中心的各项工作,紧密配合教师顺利完成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促进课堂教学效能的工作。要不断总结校本课程的开发成果,深入的去探讨从课例研究向课程建设过渡的经验与不足,在具体教学中注意摸索与反思,总结成功经验为今后的校本课程开发奠定坚实的基础。并结合校内资源库的开发,不断加强教学素材的积累,形成有校本特色的资源库和素材库。
7、保证实验室能较好的配合任课教师的实验工作。为适应教学中新教材的使用,实验室教师要热爱本职工作,认真学习新教学标准,加强新实验的准备和操作能力,加强与任课教师间的联系。配合任课教师做好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认真做好实验教学情况记录。为教师公开课及科技兴趣活动做好必要的准备和协助工作。实验室做好准备工作,配合任课教师指导学生训练和复习,检修好实验器材,改进器材的性能,确保各项实验圆满成功。对新教材中的新型实验设备进行研究,提高操作能力和故障处理能力,保持设备的正常使用率在95%以上。
8、做好实验仪器、药品的订购工作,对调拨的仪器、药品及时登记,保存好说明书和有关资料,按类别分室保管。对现有的仪器、药品与新课程的要求进行对比,提出增订的计划。做好每个实验室的使用记录,保证实验室的正常使用,维持实验室的卫生情况良好。配合教务处准备好物理、化学、生物实验课的实验准备和训练工作。检查寒假装修(可行的话)后的各个实验室的设备和药品器材的购进情况,制订好新的订购计划和实验教学计划。
9、进一步加强实验室防火、防盗工作等安全工作;经常检查防盗探头并保持性能良好。按学校要求,定期做好分片包干的实验室清洁工作和安全检查工作。
10、教育科研
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将坚持以教育科研为先导,通过研究促进信息化工作,以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科研活动,深化教育改革。总之,我们将牢牢把握机遇,把学校信息化工程作为学校教育改革的重点突破口来抓,脚踏实地,奋起直追,开创学校各项工作的新局面。
盐城市鞍湖实验学校
2017.9
第二篇:博罗县石湾中心小学学校信息化发展计划
博罗县石湾中心小学学校信息化发展计划
一、校情分析
石湾中心小学创办于 1981年,是一所全日制公办小学,1997 年被评为县一级学校,2004年被评为市一级学校,2009年被评为市绿色学校,学校现有六个年级 42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339人。学校现有在编教职员工96人,其中专任教师 87人。
二、学校信息化现状
校园网络已经有四年多的历史了,在动态的建设过程中不断完善,形成了良好的信息环境,对推动教育技术有效地为教育教学服务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为了迎接当前的教育变革,促进教育的深入改革,我校在2004年完成了校园网络建设。校园网络采用千兆以太网技术,网络中心与各主干接点(楼层)用光纤连接,实现“千兆到楼层,百兆到桌面”。网络中心两台IBM 的服务器作为Web与代理服务器能够实施对校园网络进行有效的管理和为信息点提供各类服务。多媒体也进入班级,为信息化教学提供了硬件基础;拥有一套新课标教学资源库,学校的资源库正在逐步完善;校园网站经过四年来的建设也初成规模,除了建设了常规的学校宣传栏目外,家校信息联络平台,还创建了校本课程专题网站、教师校本研究的网络阅读平台、和校园博客等栏目。以信息技术对语文学科的影响为例,计算机与发散思维教学,在解决语文问题方面现在正经历第四个阶段,首先是解决了信息搜集问题,其次是解决了各种课外拓展延伸问题,第三阶段是解决了作文无话题问题,这些成果告诉我们,传统中的小学语文问题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解决,为学生从封闭型教学走向开放型的教学奠
定了一定的基础。
(1)现在,我校已经积极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信息化技术装备建设,已建成计算机教室2个,多媒体教室1个,投影机45台,校长办公室都已配备好电脑,并接入宽带,全校累计电脑175台。
(2)专职教师通过各级培训,拥有一定的技术积累。学校在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有了一定的实践。校讯通、排课系统、学籍管理、人事管理、财务工资、电子备课等方面的应用大都比较熟练。但也存在不少的困难:①大部分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水平不高。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尚缺乏引领型技术人才,也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虽然有了一套资源库,但是利用率还是相当低,未能经常被应用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去。网络建设参与人不多,几乎就网管一个人在单干,整合研究没有办法深入,主要原因是有关整合的研究没有办法跟校本教学研究相结合。②硬件投入建设仍然不够。教师电脑拥有率不高,多媒体投影系统也少,很难满足日常教学应用的需求。教室未布线,没能形成“班班通”,没有协作室不能为整合研究提供更好的研究环境。③软件(资源库)建设则是刚刚起步。④学生的信息素养的提高还没有办法真正落到实处:学生还没有能积极参与学校网络文化的建设,应用信息技术改变学习方式、开展协作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三、指导思想与发展策略
以建设广东省第三批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为目标,以学校近中期规划为依据,以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带动教师队伍的整体提高,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真正实现资源共享,探索基于网络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新模式,突出智能化,实施校园“数字工程”。
四、发展目标
1、基础设施:进一步建设和完善校园网,改造第二计算机室为网络教室,装备常规教室多媒体教学平台。建设信息中心,完善视听阅览设施。
2、应用平台方面:试用并购买校务管理系统和教学管理系统,完善学生学籍管理系统。把学校的计划、要求、各种管理资料通过网络传输,逐步实现办公无纸化。有专人负责网络安全管理,充分发挥现有现代教育技术、设施设备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更好地为教师、学生、家长提供服务平台,要建设校园电视台。
3、配置与主要学科相应的教学资源,建立健全校本教育教学资源库(包括教案、课件、课例、习题等多种媒体资料)
4、师生信息化能力水平。经过三年的努力,实现学科信息化普及率和教师应用率达到100%,80%以上的教师能熟练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多媒体教学,70%以上教师会熟练制作多媒体课件,40%的师生会制作网页,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水平较高。并在现代教育技术论文、软件制作等竞赛中获得较好成绩。
5、以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为方向。人人参与,重在实践。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整合是信息技术应用和教学的中心,也是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教师都要参与这一实践中去,积极探索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活动。
五、主要任务与内容
1、第一阶段:(2006.9—2008.7)
(1)以组建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为起点,信息处全面负责学校信息化工作,做到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2)初步培训教师的基本信息素养,本阶段主要培训文字软件和多媒体硬件的使用、课件的制作(初级)。
(3)积极参加各级种类信息化工作的评比、竞赛,本着“贵在参与、重在学习”的出发点,并争取取得优异成绩。
(4)信息技术课要达到优质课的要求,切实抓好课堂教学、使学生的信息素养有明显提高,学生能运用网络查找相关资料及制作电子小报。
(5)完成全校42个教室的多媒体教学平台,所有教室配备多媒体投影系统
(6)着手校资源库的建设,为教育教学提供可靠的资源。
(7)申报信息技术类课题。
(8)争取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的抽查确认,以促进学校信息化工作的全面提升。
2、第二阶段:(2008.9—2009.7)
(1)添置合适的服务器和信息贮存设备,更好地为校园网和资源库建设服务。
(2)以建设校园网站为重点,搭建网络平台,整合学校资源,充实网站内容,争取每个教师、每个班级都有内容,做到人人参与,为学校信息化建设人人努力;争取在本阶段达到无纸办公。(周工作、通知、报表等在网站完成)
(3)不断完善充实学校资源库,基本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
(4)加大培训力度:一是领导小组培训,二是骨干教师培训,三是全员培训。其中全员培训主要培训课件的制作,以保证教师上课所需课件制作不求人。加强到先进学校学习的力度,以利更好的为学校信息化的发展。主动邀请区相关专家上门指导。
(5)积极参加课程整合,达到全体青年教师都能上好整合课。并扎实开展“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课题研究。
(6)保证信息化硬件的使用率和完好率。重点保障网管中心、演播中心的正常运转,尝试专题片的拍摄,使之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3、第三阶段:((2009.9—2010.11)
(1)硬件方面:争取上级支持、学校自筹,完善信息中心的配置。
(2)软件方面:建立完善的资源中心,各类软件资源有序整合管理。为师生搭建完善的网络平台。
(3)培训:拥有2-3名技术骨干,青年教师能娴熟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校领导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各类教育教学的管理工作。
(4)更多的教师能开展整合教学,部分教师能上出优质整合课。开展相关整合课题研究。
(5)学生能运用信息技术为工具,更好地学习各类学科。培养学生合理安全有效地运用网络。
(6)基本实现数字化校园,使现代教育技术真正为师生教育教学服务,实现家校的高效联系,使数字化校园成为师生学习的网络栖息地。
六、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管理,提高管理水平。
(1)建立以校长为第一负责人的学校信息化领导小组。
组 长:黄海荣
组 员:朱树林、梁锦柱、周俊烜
(2)设立学校信息组:组长:黄振宇组员:朱健智、黎锦棠、曹秀娟、王瑶、林雪杏、蓝傍花、谢兰芳、梁瑞心、胡雪青、江春霞、李燕。黄达宏负责摄录、维护、开发等工作。
2、规范管理机制。
制订《博罗县石湾中心小学小学信息化工作发展规划》,明确学校信息化工作指导思想、工作目标、阶段目标和工作重点,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学校教育现代化和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我们要力争在3—5年内逐步建设和完善,以达到教育信息化实验校的目标要求,力争创建教育信息化示范校,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发挥镇中心小学的引领辐射作用。
第三篇: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高等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从2006年开始参与学院管理系统的建设,到2013年实地参观多个省的高校信息化建设现状,几年来在中关村参观了多个企业级的信息化平台建设过程,发现中小企业在借助3G互联的力量快速发展信息化管理平台,为提高企业价值、创造新业务发挥了巨大作用;2013年参观中国联通内部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其系统除发挥在线办公与信息共享的作用外,还为投资管理与决策分析提供数据依据。而与之对比的是在移动互联时代,本应走在技术前沿的高校信息化建设,并没有担当其应有的责任,却还在办公自动化的时代里停滞不前。究其原因总结了如下五点主要内容:
缺乏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
教育是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力量,高校教育更应发挥它先进性的一面。移动互联时代,创新技术不断出现,而随之的应用更是能被快速推广和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现在经常可以看到,学生借助移动智能手机快速分享新技术和新内容,而教师队伍中还在使用着旧式功能机(非智能机);移动办公已被企业大规模应用,而高校教师查看个人工资还要去财务领工资条;在校园中更是难于出现新的创新技术,这些问题的出现,集中在不对称的信息分享模式上,同时也体现了目前我国高校信息资源建设还相对滞后的现状。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让更易接受新事物的学生和年青教师越来越喜欢使用新媒体分享和学习;另一方面是院校领导并没有足够认识,采购一些电子教学设备,建一个校园网就认为已经实现了信息化平台。
缺乏对高校信息建设的有效规划和管理
在参观一些高校信息化建设现状后发现,在各个信息平台建设上仍存在重复建设的情况,各院校各建各的模块或平台,没有从整体上统一规范标准,这为以后的各个平台数据连通和接口兼容留下隐患;造成目前分散建设严重,未来整体融合困难都是因为没有一个整体的协调和合作。国务院在2006年发布了《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明确了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战略方向、发展重点和保障措施。这一战略一方面为高校信息化发展和建设提供发展指导建议,另一方面对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执行力提出要求,而实际的问题就出在没有对信息化建设进行规范管理和统一协调。因为信息化需要在整合资源释放人力方面提出有效的执行方式,同时也需要规范流程和管理标准,所以要去整合资源就需要去从整体上协调和利用资源,提高工作质量与管理水平更需要有实际数据支撑。建立和发展高校信息化管理平台是一项涉及面广、建设周期长的系统工程,这是需要执行部门从宏观上对信息化建设具有一定高度和长远的认识,并具有一定执行效果的推动力度。
缺乏专项资金投入
实现高校信息化会带来三方面的问题:第一,开放化的信息平台会让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共享,同时也会带来各高校间的办学利益冲突;第二,信息化会打破各高校间相对封闭的办学模式,如何整体协调和调动人力和硬件资源需要统一管理;第三,建立和完善信息化平台是一个系统工程,并非实现办公自动化那样采购几台电脑就可以了,而是需要能建立庞大的系统信息平台,不但需要政策的支
持,同时也需要有长期资金的投入。
目前我国高校的办学经费普遍比较紧张,除少数列入高校外,大部分高校无法在信息化建设方面作较大的经费投入,这些也在相当程度上制约着高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缺乏配套政策和协作机制也是造成目前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同时在整个建立过程中对参与其中的教师员工的有效的工作认可和奖励也不足,没形成一个良性的鼓励机制,影响着人才的增长量和平台建设的长期建设。
缺乏专业的建设方案
目前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采购成熟的软件产品;另一种是将任务下发给计算机院系,作为课题实现;通过实际调查发现,采购的软件产品技术实现较好,但需求与工作吻合度差,而相比之下自身院系开发实现的软件产品更适合本院实际工作,但产品设计与质量没有保障,所以造成建设利用率低,这种状况在高校中普通存在。
缺乏高质量的团队
高校教师培训长期以来已被作为一项重要的发展计划,在改善教学质量和提高年青教师教学水平上有很大的成绩,但相比基础学科教育不同,一些高新技术学科对教师队伍的要求很高,需要在资金和政策上支持,而在实际中教师是按传统的职称体系进行工资调整,多年未变,未适合现在的信息化社会的发展。没有好的薪资体系就易将优秀的年青教师推到企业,这就是为什么多年来高校在高新技术上缺少专利和创新技术,而企业一直在这些方面走在高校前,本应高校承担的社会责任没有真正发挥他的作用。
现在已是一个新技术能被快速应用的时代,大数据和云存储在各行各业已被广泛应用,而在高校这些技术了解和掌握的人非常的少。这时就应去反思一下教师培训体系,这些知识是否适应社会的发展,教育是需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体系的变化。
第四篇:信息化在人才队伍建设中的应用
浅谈信息化在人才队伍建设中的应用
[摘要]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信息资源,把先进技术、管理理念引入到人才队伍建设中,促进管理现代化,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和水平,从而实现有效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增强核心竞争力。通过信息化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的引进,改革原有的工作流程,合理有效的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不断建立良好的管理规范和清晰的管理流程,充分利用信息化高速准确的特点,极大减少了决策时的随意性和主观性,扎实推动人才队伍建设,全面促进企业发展。[关键词] 信息化 人才队伍 建设 应用
信息化是指企业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一系列现代化技术,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广泛利用,专设信息机构、信息主管,配备适应现代企业管理运营要求的自动化、智能化、高技术硬件、软件、设备、设施,建立包括网络、数据库和各类信息管理系统在内的工作平台,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效率的发展模式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的过程。从内容上看,企业信息化主要包括生产过程的信息化、经营管理信息化、决策信息化以及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培养等多个方面。
上世纪80年代初,随着计算机在管理领域的普遍应用,国外一些先进的应用软件企业开始将关注点聚焦于人力资源管理领域。首先利用应用软件进行的是人力资源管理中最复杂最繁重的薪资管理,这大大降低了该项工作的繁冗程度并且提高了效率。
一、推动企业人才队伍建设信息化的重要性 信息化在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和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牢固树立“人才队伍是企业最大的资源”的人才理念,人才是第一资源,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是增强企业生命活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我们必须从思想上转变观念,真正树立人才是竞争之本、发展之源的思想,是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基础和前提,现代企业的竞争实质就是人才的竞争。经营企业就是经营人才,经营好了人才也就等于经营好了企业,企业领导的人才理念对企业实施人才战略至关重要。要学会用与时俱进的标准去鉴赏和识别人才,用与时俱进的理念去培养和开发人才,用与时俱进的方法措施去管理和使用人才,为人才创造良好的环境。人才队伍建设是企业经营工作重要组成部分的观念,我们必须进一步拓展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范围,把企业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我们工作的重要内容。
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就是以现代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为基础,来对传统意义上的人力资源进行管理。即运用一些数学模型和信息管理模型,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进行优化控制和战略分析,从而为企业管理和决策提供支持。信息化在人才队伍建设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数据电子化。随着计算机在办公管理领域的普遍应用,国外一些先进的办公软件也被引进使用,替代了传统的单一重复工作,利用WORD、EXCLE等统计分析数据,大幅度的降低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相对比较复杂、繁琐的数据统计工作,避免人为因素而产生的数据误差,大大减少办公开支,降低管理成本。节约时间、节约纸张、节约电话费、传真费用等,减少了差错率,提高整体的工作效率,借助信息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数据库技术与管理理念结合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快速响应市场需求,促进企业各机构、各部门、各员工之间的协作能力和随时随地沟通,简单、实用、开放、灵活是信息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实现将组织与异地的分支机构、人与人、上下级部门之间组成了网状结构,可以保持实时联系;网络中的每个人身处异地仍能及时了解和处理单位事务;即使相隔万里的多个人之间也可以同步协调工作。从而使组织内的经验、知识、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共享利用;各种信息的上传下达实现无损耗、无延迟的完美传递。
资源和知识共享将员工的经验与技术转化成企业内部资源,既提高了员工的学习和创新能力,也避免了因人员的流动而导致的工作延误。提高工作效率:通过公文流转的自动化,避免了传统公文流转时由于手工递送而带来的工作延误以及人员、时间的浪费,保证了工作能够快捷、准确的被处理。有效监管工作人员的工作情况,实现实时工作任务的监督与催办。明确工作岗位与工作职责,增强人员的责任感,减少工作中的推托、扯皮等现象。
二是流程网络化。网络逐步被运用到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并且成为了人力资源信息化系统的关键应用技术,大量的网络版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应运而生,例如现在常用的ERP员工管理系统、远程教育培训系统等。方便快捷的更新维护员工数据,明显降低了人员信息更新的延迟性,随时可以查询所需的人员资料。实现信息有效的流通,消除了企业内部信息流通不畅的问题,促进企业内部人员的有效沟通,提高了员工的合作意识,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
协同办公平台、关注人员沟通、流程协作、知识共享与整合,可以帮助企业的业务流程规范化、标准化、可视化管理及图形化监控,让组织内部人员明确工作职责和角色,及时反馈问题,快速响应业务需求,保证企业信息流、工作流、技术、知识流无细缝整合和协作;从而为企业建立规范的办公流程与先进的管理理念,全面服务企业发展战略,提高企业运行效率和经营效益。
三是管理清晰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组织对信息化要求的普遍提高,很多企业已经不再满足于单一的、孤立的人力资源信息化状态,管理者需要及时的掌握最新的人力资源状况,了解员工现在的工作状态及职业生涯规划。信息集中管理、支持企业内部用户信息共享。利用信息化助力流程管理。信息化要用到流程管理,但流程管理不是为信息化而生的。流程管理的思想早已有之,只不过是借助信息化技术,有了发扬光大的机会。信息化平台也能为流程的更好执行提供知识管理功能,有利于流程更好地被执行。油田企业要打造流程化企业,应致力于信息化建设,把信息化作为固化流程管理成果的手段,但也要注意不能因信息化而使流程管理走向僵化,流程优化应是油田企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的基本动力。
人力资源的管理较为复杂,牵扯到企业内部的每为员工,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更是如此,人力资源信息化的操作水平、建立人力资源库所需的设备等等,都尤为重要。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人才,不光是需要专业技术人员,同时管理人员还需十分了解企业文化背景。
二、信息化在人才队伍建设中的优势
首先,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有利于整合管理资源,降低管理成本。通过开发或者引入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企业可以整合现有的管理资源,为其他管理系统提供基础平台。人力资源信息包括最为完善的员工信息,可以说是企业所有员工作为丰富的信息库。对人才队伍建设进行信息化管理,方便企业在进行各项查询时能及时调取所需信息。规范的员工跟踪考核制度、员工绩效考核制度以及人力资源档案制度,以确保人力资源培训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根据人才工作能力,技术水平变化,不同时期提供必要的培训,使其水平得到提升,通过级别晋升使其得到相应薪酬待遇;按照贡献大小,给予奖励提升人才对企业的忠诚度和归属感。
干工作的过程就是培养人才的过程,知识原理源于实践,从企业实际出发,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到高等院校、大型企业进行脱产培训,使其不断开阔视野;利用高速优化的互联网共享先进专业技术,丰富职工知识储量,增长才干;坚持开展自办培训,缓解职工“工学矛盾”,针对性的探讨生产中常见的疑难问题,促进新员工入职的角色转变,在企业尽快形成一支具有高级管理能力、熟悉企业生产经营操作模式,具有发展眼光的企业管理高级管理人才队伍,推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其次,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可提高管理效率。员工考勤、工资薪酬、员工信息管理等工作,作为人力资源管理日常性的事务,往往要持续占据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大量时间,手工操作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容易出错。同时,因为缺乏有效的技术手段,一些基础性的人力资源信息收集和分析工作显得十分繁杂,并且收集到的信息不能有效的共享。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可使上级的有关信息和资料直接传递到基层,有利于管理和政策的实施。另外,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有助于迅速、有效地收集各种信息,加强内部沟通,加强对全系统人才队伍的实时监控,提高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加快人才成长速度。人力资源部门要善于考察和培养员工的概念能力、人文能力和技术能力,为员工提供发挥聪明才智的机会,建立平等竞争的岗位竞争机制,继续广开渠道,优化参与环境,增强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如果人力资源管理实现了信息化,也可以说是办公系统实现了自动化。传统的人力资源工作主要以纸和笔为主要工具,其效率较低,并且检索性较差。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和网络已成为人力资源管理者的主要劳动工具,无论是人员培训、岗位分析、招聘和录用资料的处理,还是面试、笔试、绩效考核,都可以运用计算机和网络完成。无论是信息统计还是查询分析,充分的体现出信息化在人才队伍建设中的优势。
最后,办公室的自动化也和人才队伍建设的关系极为密切。信息技术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巨大推动作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一些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中还没有建立起信息化技术建设、管理和运行维护之间的有机联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这些项目还缺乏一个统一、有机的结合体制,往往在处理某个信息数据时,要进行许多重复的劳动,如果建立一套完整的信息化管理系统、管理和运行机制,加强对配套支持系统和员工素质的培训,信息化管理将会在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中步入一个长期、可靠的运行轨道。
三、信息化在人才队伍建设中的应用
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加强理想信念、职业道德、企业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帮助和引导员工正确认识个人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把自已的前途命运与企业的改革发展紧密的结合起来,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从企业的实际出发,有计划、有目的的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组织员工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技能、新工艺等,熟练掌握岗位业务知识、岗位操作技能,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执行能力,圆满完成工作任务,成为工作骨干和复合型人才。
建立和完善业绩与培训考核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将培训效果纳入年终考核,直接与个人奖金挂钩,充分调动员工参与教育培训的积极性,将“要我培训”变为“我要培训”,让“要我学习”变为“我要学习”。
以高、中级技术人员和高级技师为主体建立一支兼职教师队伍,将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及时传授推广;加大教育培训的投入,在培训目标制定上融入员工的个人目标,鼓励员工“自主、业余和终身学习”;改变填压式教学模式,注重互动教学,现场感受性训练,引导新员工将书本的理论知识和现场的生产相融合,尽快完成角色转变投入岗位;提高职业技能,加强技艺鉴定,多渠道促进技能操作人才成长。中心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在技术上的应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员工在线培训及考级系统
员工在线培训及考级系统,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借助功能强大的网络平台,通过视频、文字、图片等,制作培训课件教材资料,促进员工资源共享、交流探讨,开展多元化自主学习方式,增加专业技术知识的储备量。系统根据难度设由低到高三个级别的测试,并可以实现自动出题和阅卷功能,真正的诠释了“无纸化”办公的高效节能。结合生产工作的特殊性,缓解职工“工学矛盾”,摆脱地域的限制,利用网络平台学习新技术、新工艺。新员工通过在线测试后,对比自身不足再做针对性学习,可达到事倍功半的学习效果。
(二)网络自主化考勤系统的应用 网络自主化考勤系统利用当前先进的人脸识别和指纹识别双重功能,在办公环境下安装客户端,并配备专业的指纹识别仪和高清摄像头,便捷每位员工自主考勤,撤除原考勤员岗位,避免因人为操作不当而产生的错误考勤,增强了考勤的真实性。考勤权限逐级清晰明了,部门领导实时了解员工休假、出差、上井情况,合理安排工作,消除了因休假扎堆造成的工作脱节问题。中层干部出差或其他假期审批也由纸质盖章改进成系统提交单据,中心领导只需登陆客户端审核单据,系统则自动生成对应假期符号,将流程程序精简化。对于历史单据的检索也尤为方便,无需重复浪费大量时间翻阅历年纸质资料查询,而是简单敲击几下鼠标即可完成。网络自主化考勤系统,不仅解放了劳动力、提高工作效率,还推动信息化在员工中的应用。
成功的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盲目追求完美解决方案可能导致管理模式和流程的混乱。将制度融入信息化建设,用创新个性打破老旧方式,注重信息化在人才培养中的运用、提倡多样化自主学习模式,深入人才队伍建设,为企业建设一流专业化管理队伍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三)桌面演练培训项目
中心人力资源科对进几年新员工所在岗位知识摸底,发现部分员工对于相关业务软件使用流程及操作相对生疏,未能达到熟练操作,这样一来不仅降低了工作效率还不能确保数据等信息的准确性。
利用“屏幕录像专家”软件开展桌面演练培训项目,促进新上岗员工熟悉岗位技能。以岗位责任制为基础、业务规范为标准,将“标准成本管理信息系统”等进行视频录制,方便操作生疏的员工反复观看,通过旁白讲解逐步熟悉流程,进一步强化中心内部的管理质量,强化流程操作,同时大幅度提升员工的整体素质和工作效率。
(四)利用中石化远程教育网自主学习
充分利用互联网教学,从根本上解决培训地域性缺陷。职工可以利用中石化远程教育网来学习当下先进的专业技术、了解时事政治和健康养生等,不仅不用坐在教室担心影响工作,还能自由支配学习时间,如果因为课时内容充实无法吃透,可以通过反复观看加深印象,增强了员工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充实了8小时外的业余生活。
7月底根据《关于举办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讲话和三中全会精神培训班的通知》,中心领导及全体科级干部通过中国石化远程培训系统在线学习“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和“十八届三中全会解读”等11个课件,共计完成877.5个课时。
(五)微信学习更便利
手机成为了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移动设备,我们应当充分发挥新兴网络交流工具灵活、智能、快捷、互动性强等优势,搭建多元化的生活学习的平台。中心自开办英语角以来,创建了“English Conner”微信群及订阅号,每期及时发布最新学习动态及下期主题,上传、分享英语角活动的图片、学习资料,组织职工开展互动交流,分享学习心得、意见建议,从而使学习交流的方法更加多样、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活泼、效果更加明显,现在近30名职工加入到该微信群,分享旅游趣事或世界新闻等,休假职工只需轻轻一点,即刻加入实时讨论,对微信型学习的创新,职工纷纷点“赞”。
第五篇:信息化建设中的经验和体会
信息化建设中的经验和体会
近三年来我所大力推进药品检验信息化建设工作,积极开拓和利用网络资源,促进信息化建设工作规范有序,进一步提高检验工作效能。先后组建了以光纤为主干的千兆以太网、更新了服务器及工作电脑,并成功实施了LIMS(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系统。
我所从2006年开始就着手LIMS系统的建设问题,并成立了专门的调研小组、实施小组。前期的调研用了一年多的时间,于2007年底完成招标,Starlims系统中标,2008年3月开始正式实施,2009年1月正式上线运行。
我们所LIMS在开发和实施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的问题。首先,Starlims系统为了管理的规范,每个检品在受理之前需要建立一个样品模板,样品模板对检品的检验项目、方法、检验依据进行了详细的设置。目前大多LIMS系统都是从石化系统的LIMS发展过来的,所以样品模板的管理和药检的管理存在很大的差异性。由于药检行业的样品不固定性很大,这样就带来了大量的工作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把模板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是检验方法的模板,我们的检验方法相对来说是比较固定的,所以把检验方法做为基础的模板。第二层是样品的模板,建立样品的模板的时候只要按着标准把相应的方法模板组合起来就可以了,这样大大提高了建模的效率。其次,检验方法模板的建立,我们引入了Starlims 10.3的ELN(电子化实验室记录本)功能。可以模拟以往的原始记录纸,并在ELN里可以进行仪器采集、自动计算、编写公式等功能,而无须写代码,经过培训检验员就可以独立建立方法的ELN模板。在审核时我们把一个检品的每个ELN合成一份PDF文档并可以打印,这样审核时就不用把每个ELN打开,提高了审核的效率。再其次,把仪器管理、标准物质管理、标准管理、偏离流程控制以及质量控制等与检验流程融合在一起,大部分的仪器实现了数据自动采集。为了减轻LIMS系统的负担,把一些与检验关联不大的流程转移到OA系统中进行,比如:试剂试药的申请和领用、标准品的购买、上岗培训等流程,并开发了OA与LIMS系统的接口,使在OA系统中审批办结后的数据可以自动转存到LIMS系统中,避免二次录入。经过近两年的运行,目前LIMS系统运行已比较稳定,满足了检验和质量控制的要求,并于2009年11月顺利通过了国家认可委和省计量的现场评审,基本现实了无纸化检验。
下面就简单介绍一下LIMS系统在实施过程中的一些体会。
一、进行详细全面的调研、分析是LIMS系统实施的基础。
我所从2006年就开始了对LIMS系统的调研工作,主要采用请专家讲课、供应商演示和对客户实地考察等方式进行考察、调研。并于2007年5月成立了LIMS工作小组,由副所长担任组长、成员由各科室主任组成。大家每次学习、考察后都进行了讨论、总结,使我们对LIMS系统从以前的不了解,逐渐到认识、了解。这个过程我们大约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前期的考察、调研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因为大家对LIMS系统了解的很少,这也是一个逐渐认识的过程,有了充分的认识才能明确我们的需求。只有需求明确了,知道我们想要的是什么,才能正确的选择LIMS系统。这是实施LIMS的前提,也是以后LIMS系统能否实施成功的关键和基础。
二、要明确实施LIMS系统的目的,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厂商。
在大家对LIMS有了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后,选择哪个LIMS系统就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任务。在选择LIMS系统的时候,首先要明确我们实施LIMS系统的目的。要知道LIMS系统并不是万能的,它既不能代替仪器的工作站软件,也不能简化我们的检验流程。它只不过更加规范我们的检验工作,使每一步都有源可溯,满足实验室认证认可的要求。LIMS系统做为一个管理系统,他的重点还是在管理上,要符合实验室管理的规范,在满足管理的基础上尽可能的提高检验的效率,减少检验中人为操作所带来的一些差错。这样,有了明确的目的和方向才能保证我们在选择的时候,选择一个真正适合自己需求和未来发展的LIMS系统。
三、在实施lims系统的过程中,要逐渐发现问题,不能一步到位,并要有良好的开发团队做为保证。
由于LIMS系统管理的多而且杂,包含了实验室所有的管理,包括人员、仪器、环境和试剂试药的管理等,这就在实施的过程中带来很大的难度。因为无法从一开始就制定一个详细的并且完全满足需求的方案,这就要在开发和实施的过程中不停的讨论、协商,并要成立专门的LIMS系统实施小组。我们所在实施的一开始就制定了LIMS系统实施小组,由副所长担任组长,成员由每个科室抽调一位既有检验经验,又对计算机比较精通的人组成,抽调人员完全脱产。每周都要开一次例会把这一周遇到的问题和实施的进度做一个总结,发现问题要立即纠正、解决。总体来说,要想成功实施LIMS系统,首先领导要重视并且全员参与,尽量提供LIMS系统实施所需的环境和资源。其次,系统实施不能操之过急,要一步一步扎实的推进,不能因为保证工期,而影响实施的质量。最后,就是在测试、试运行的过程中尽量的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对所有的问题及时的进行总结,形成详细的测试文档。结合以上的原因,面对不断出现的问题,一个良好的开发团队是系统可以顺利实施的保证。LIMS系统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产品,而是要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大量的修改、开发
和测试,同时在发现问题的时候能迅速的解决问题,并且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的提高和完善LIMS系统。这都离不开一个良好的开发团队的支持,开发团队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LIMS系统实施的成败,也是LIMS系统实施至关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总之,LIMS系统实施不是几个人或几个部门的事情,而是要领导带头全员配合,全体人员重视起来,每个人都把好关,通过开发团队和大家的共同努力才能保证LIMS系统顺利、成功的实施。
四、目前LIMS系统存在的几点问题及建议。
目前LIMS系统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药检行业做为第三方的实验室,检品品种杂、标准多。这就在管理的规范上带来了很大的难度。这就需要把检验流程管理和质量控制管理有效的融合在一起,在检验的每一步过程中都要有质量控制的监督,并提供完整的溯源的信息,以保证检验的正确性、科学性。我所目前已基本实现检验与质量管理的有机结合,但是由于检验的复杂性,还需要不断的加强和改进质量控制与检验过程的有机融合。
2、随着药检事业的不断发展,检验类型也在不断的增加,而每种检验类型的差别都很大。比如:检验流程、检测方法及报告书格式等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和不同,这就增加了LIMS系统的复杂性。而LIMS系统必须提供灵活的工作流
管理程序,并要责成相关的责任人根据检验类型的变动,进行及时的调整,以满足各种检验类型的需要。检测方法的建立和修改要简单、明了,并要有完整的版本记录。我所LIMS系统除了主的检验流程工作流不可修改,其他的工作流 比如:偏离申请、调样申请等,都可以根据需求自己调整,基本满足了工作的需求,ELN的版本记录都已存入数据库,随时可以调出进行查看、比对。但是由于数据库存储版本记录的数据量很大,会影响系统的运行速度,目前正在与供应商协调、解决这个问题。
3、关于仪器数据采集,存在的问题也较多。药检行业仪器类型比较多且品牌比较杂,对这种仪器采集原始记录的控制带来了一些困难,还有一些老旧的仪器无法进行采集。目前我所已打算在招标、采购仪器时,把能否与LIMS系统进行数据连接,做为采购仪器的一个重要参数。并且要求仪器供应商提供标准的数据接口和操作说明,必要的时候要有开发人员现场对仪器的数据格式和传输方式进行修改,以达到新采购的仪器实现数据自动采集,对一些老旧的仪器逐渐淘汰,最终实现所有仪器的数据自动采集。
仪器采集的另一个问题就是色谱数据的采集,目前液相色谱、气相色谱在检验中被大量使用,而色谱的采集又是最复杂的。我所在对色谱数据进行采集的时,遇到了很多的困难。一个是对照品共用的问题,另一个是对多针多峰合并图谱的数据采集。目前我所还没有解决这个问题,根据调研想解决这样的问题,需要使用第三方的数据控制系统,如:戴安的变色龙软件等。我所计划实施变色龙数据系统,实现色谱仪器统一采集、统一控制,对数据实行统一管理和备份,满足实验室认可的规范。
4、由于药检行业的复杂多变性,比如:食品、保健品的扩项等。这就要求LIMS系统能够有灵活的可扩展性及二次开发功能,以满足未来药检行业的发展需要,同时也就对LIMS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LIMS系统提供一套成熟的、简单的、灵活的二次开发工具,要让系统管理员迅速掌握,并可独立的开展工作,才可以满足未来发展的需要。
5、提供长期、有效、及时的售后服务,也是LIMS系统稳定运行的必备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