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沿阅读答案[五篇]

时间:2019-05-15 10:35: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门沿阅读答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门沿阅读答案》。

第一篇:门沿阅读答案

门沿

龙应台

旧年最末一个晚上,十八岁的华飞去和朋友午夜狂欢。我坐在旅店的窗边,泰北冬季的天空洁净,尤其当城市的灯火因贫穷而黯淡,星星就大胆放肆了,一颗一颗堂堂出现。但是星星虽亮,却极度沉默,下面的街头人声鼎沸,乐鼓翻腾。刚从街上的人流里撤回,我知道,像河水般涌动的是情绪激越的观光客,但是暗巷里骑楼下,疲惫的女人正开始收摊,她们赤脚的幼儿蜷在一旁,用破毯子裹着,早睡着了。

然后烟火,冲向天空轰然炸开,瞬间的璀璨,极致的炫美,人们雀跃欢呼。这是跨年之夜。可是,这不是神明的生日,不是英雄的诞辰,不是神话中某一个伟大的时刻,不是民族史里某一个壮烈的发生,那么,人们庆祝的究竟是什么呢?

想想看,你用什么东西量时间?

一只沙漏里细沙流完是一段时间。一炷馨香袅袅烧完是一段时间。一盏清茶,从热到凉,是一段时间。钟表的指针滴答行走一圈,是一段时间。

有时候,我们用眼睛看得见的“坏”去量时间。一栋每天路过的熟悉的房子,从围墙的斑驳剥落到门柱的腐蚀倾倒,然后看着它的屋顶一寸寸扩大垮陷,有一天野树爬藤从屋中昂然窜出,宣告完成──需要多少时间?

有时候,我们用非常细微的“动”,去量时间。星星的行走、潮水的涨落、日影的长短,不都是时间的量器?在香港的海滨,我看每天金星出现在海平线的点,冬天和夏天不同。在台北的阳明山上,我看夕阳下沉时碰到观音山脊的那一刹那,春天和秋天也不同。

你是否也用过别的量法?孩子小时,我在他们卧房的门沿挂上一个一米半高的木板量尺。每一年孩子的生日,让他们站在门沿背对着尺,把他们的高度用小刀刻下。于是刻度一节一节高升,时间也就一节一节在走。

南美洲有一家人,夫妻俩加五个孩子,每一年的同一天,一家七口一人拍一张大头照,三十年不曾间断。三十年中,红颜夫妻变成老夫老媪,可爱纯真的婴儿变成心事重重的中年人。

还有那疯狂的艺术家,突然决定写数字。醒来一开眼就写,连续累积数字,吃饭、坐车、走路、如厕、洗头时不断地写;搭飞机出国时,在飞机的座位上写;到医院看病打针时,在病床上写;到教堂做礼拜时,在教堂的长板凳上写。每分每刻每时写,每天每月每年写,数字愈来愈大,字符串愈来愈长,艺术家这个人,是的,愈来愈老。

写“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时候,杜甫不是在记录时间吗?唱“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的人,不是在记录时间吗?伦勃朗一年一年画自画像,从少年轻狂画到满目苍凉──他不是在记录时间吗?

农业社会的人们认真地过春分秋分夏至冬至,难道不也是在一个看不见的门沿上,秘密地,一刀一刀刻下时间的印记?

所以跨年的狂欢,聚集,倒数,恐怕也是一种时间的集体仪式吧?都市里的人,灯火太亮,已经不再习惯看星星的移动和潮汐的涨落,他们只能抓住一个日期,在那一个晚上,用美酒、音乐和烟火,借着人群的吆喝彼此壮胆,在那看不见的门沿量尺上,刻下一刀。

凌晨四时,整个清迈小城在宁静的沉睡中,新的一年悄悄开始。我们行装齐整,离开了旅店,在黑夜中上路,往泰寮边界出发。五个小时的蜿蜒山道,两天的慢船河路,冷冽的空气使人清醒。我在想,在古老的湄公河上啊,时间用什么测量?(本文有删改)

11.简析第二自然段描写烟火的作用。(4分)

12.品味加点词语,简析它表达了人们怎样的心理。(3分)借着人群的吆喝彼此壮胆,在那看不见的门沿量尺上,刻下一刀。

13.赏析第五自然段划线句。(4分)

14.本文原标题为“时间”,与“门沿”比较,哪个更合适?请陈述理由。(4分)

15.龙应台的作品大多带批评与反省色彩,请结合“在古老的湄公河上啊,时间用什么测量”,联系全文,谈谈“测量时间”的积极意义。(5分)

参考答案

11.(1)描写人们聚集跨年狂欢,是一个集体记录时间的仪式。(2)引出下文对测量时间的联想。(每一点2分)

12.“壮胆”,体现了人们的复杂心情,有生命个体对时间悄然流逝的恐惧,对时间的敬畏,和对短暂的生命面对未来的迷惘。(答对三点得3分)

13.用拟人与对比的修辞手法,(2分)野树爬藤从“垮陷” 的屋顶 “昂然窜出”,表现了房屋的颓败。(1分)野树爬藤与逐渐破旧坍圮的房屋形成鲜明的对比,体现了时间无言地流逝。(1分)

14.言之成理即可。以“门沿”为题合适:(1)设置悬念,吸引读者。(2)“门沿”是测量时间的特殊量器,第7段写人们在有形的门沿上刻下时间记号,记录孩子的时间。(3)同时“门沿”也是一种象征。第4、5、6、8、9、10、11、12段则是人们在无形的“门沿”上做记号记录时间,记录人们的慢慢老去与生命的历程。(4)“门沿”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物线。(每点1分)

以 “时间”为题合适。(1)揭示文章线索,文章围绕“时间”展开记叙与议论。(1分)(2)概括主要内容,集中体现了时间流逝的匆忙。(1分)(3)揭示主旨,表达作者感慨时 间流逝的无奈与珍惜时间的思想感情。(2分)

15.在今天,人们匆忙行走在物质社会中,为生计所累,无暇在自然界的变化中感知时间的流逝,“时间”概念被人们淡化。(2分)作者在新年第一天踏上新旅程,湄公河的古老引发作者时间漫漫无法把握的感慨,(1分)警醒人们,要用积极有为的人生姿态测量时间的价值,切勿浑浑噩噩,虚度光阴。(2分)(言之成理即可)

第二篇:永远的门,阅读答案

永远的门,阅读答案

篇一:2009年高考语文阅读专项练习题库含答案--永远的门

学考100网

最权威的信息 最丰富的资源 最快捷的更新 最优质的服务 最真诚的交流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20分)

永远的门

邵宝健

江南古镇。普通的有一口古井的小杂院.院里住了八九户普通人家。一式古老的平屋,格局多年未变,尽管人们房内的现代化摆设是愈来愈多了。

这八九户人家中,有两户是一人独居——单身汉郑若奎和老姑娘潘雪娥。

郑若奎就住在潘雪娥隔壁。

“你早.”他向她致意。

“出去啊?”她回话,随即擦身而过。

单的缺乏温情的重复,真使邻居们泄气。

髦又很素雅。她在西街那家花店工作,邻居们很不理解,只

知道她有权利得到爱情却确确实实没有结过婚。

天才的工作负责而又拘谨的画师。四十五六的人,乱蓬蓬的,渴望。

回家的时候,他常常带回来一束鲜花,玫瑰、蔷薇、腊梅,应有尽有,四季不断。

永久性的所在。

这屋里缺少女人,缺少只有女人才能制造

那只花瓶总是被主人擦拭一尘不染,瓶里的水总是清清冽冽,曾经那么热切地盼望着,他捧回来的鲜花,能够有一天在他的隔壁——

潘雪娥撑着伞依旧回答他:“出去啊?” 傍晚,雨止了,她下班回来了。却不见他回家来。

即刻有消息传来:郑若奎在单位的工作室作画时.心脏跳搏异常,猝然倒地,刚送进医

院,就永远地睡去了。

这普通的院子里就有了哭泣。

那位潘雪娥没有哭,眼睛委实是红红的。

花圈。一只又一只。

那只大大的缀满各式鲜花的没有挽联的花圈,是她献给他的。

这个普通的院子里,一下子少了一个普通的生活里没有爱情的单身汉,真是莫大的缺憾。

学考100网 最权威的信息 最丰富的资源 最快捷的更新 最优质的服务 最真诚的交流

没几天,潘雪娥搬走了,走得匆忙又唐突。

人们在整理画师遗物的时候,不得不表示惊讶了。打开锁着的房门,他的屋子里尽管到

处灰蒙蒙的,但那只花瓶却像不久前被人擦拭过似的,明晃晃,蓝晶晶,并且,那瓶里的那

束白菊花,没有枯萎。

当搬开那只老式花竹书架的时候,在场者的眼睛都瞪圆了。

门!墙上分明有一扇紫红色的精巧的门,门拉手是黄铜的。

人们的心悬了起来又沉了下去。原来如此!邻居们闹闹嚷嚷起来。几天前对这位单身汉的衷情奉敬意,顿时化为乌有,变成了一 种不能言状的甚至不能言明的愤懑。

门和门框平滑如壁。

一扇画在墙上的门!(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05年7期,有改动)

13、下面对这篇小说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A.作品的标题“永远的门”:门;深意所在一改造国民思想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B意识依然存在,的领域里产生着作用——不仅仅是爱情。

C.之所以做这样的设计,通过与院内人们的对比,表现了

作者关怀小人物命运的创作观。

D E.一位文艺评论家说:如果我们看到第一幕的墙上挂着一支枪,就一定

样一支“枪”。

F.发现那花瓶被人擦拭过,瓶中的菊花依然盛开。我 14?(6分)15“这个普通的院子里,一下子少了一个普通的生活里没有爱情的单身汉,真是莫大的缺憾。”这里的“莫大的缺憾”是针对那些人而言的?(4 分),16、纵观全文,推动这篇小说情节发展的线索是什么?请结合作品对这条贯穿全文的线索作

简要说明。(6分)

答案:

13.CF(每项2分)学考100网 最权威的信息 最丰富的资源 最快捷的更新 最优质的服务 最真诚的交流

14.开篇的环境描写中,“古镇”“古井”“古老的平屋”“格局多年未变”,暗示着这里的生活、人们的思想感情、思维方式极易成为一种陈旧定势,成为一种难以改变的积淀; “普通的小杂院”普通人家”,则暗示这样的聚居地,这样的人群具有普遍性(2分)。这正是小说主人公郑若奎、潘雪娥,促使其生活、形成其性格、驱使其行为的特定环境。作 品这里的环境描写为推进情节、塑造人物、表现主题作了有力的烘托(2分)。

[评分标准]①环境是怎样的,2分;②环境描写的作用,2分。

15.①对潘雪娥而言。郑若奎的去世使她失去了情感的依傍(2分)。②对小院中的人们而言.郑若奎的去世,使他们对“郑、潘二人产生爱情”的盼望一下子落空了(2分)。

[评分标准]①指出针对的双方(人们、郑潘二人),各1分,②针对的双方怎么群了,即“缺憾”的是什么各1分。

16.纵观全文,推动这篇小说情节发展的线索是小院人们对郑、潘二人的感情变化开始,人们热切盼望郑、潘二人能产生感情(1分)与同情“分)对二人的行为表示敬意(1分)暗中“私通”而倍感愤懑(1分),[评分标准]①“线索”是什么,24点每点1分;③“线索’:的确认不当,本题不得分。篇二:教学生学会阅读——以《永远的门》为例

教学生学会阅读——以《永远的门》为例

教学生学会阅读——以《永远的门》为例

——高三(18)班小说阅读专题复习自助餐

组稿 / 语文课承载的东西很多,文字、文学、文化都是语文的命脉所在,这一方面说明语文本身的丰富性,另一方面也容易导致一堂语文课目的不够明晰,似乎什么都讲到了,但又似乎都是蜻蜓点水;从小学到高中,学生读了那么多文章,但很多学生直到毕业还是没有养成阅读的能力和兴趣。有鉴于此,在IB教学中,我有意识的给每堂课确定一两个重点,教学目标则设定为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文本阅读能力。选择教学篇目的时候,看到邵宝健的《永远的门》,意识到可以用这篇文章去体现阅读学中的某些原理,当然教授这篇文章并不是为了图解阅读学,而是用阅读学来指导我的教学,并以此影响学生,使学生了解有效的阅读方法并对自己的阅读思维过程有所认识和反思。

学生们读完这篇文章,就开始议论纷纷,问题主要集中于一点:为什么两人明明相互有感情,却不去追求,以致于如此纠结。课堂教学也就从这里开始,我让学生再快速浏览一遍文章,看能不能在文章里找到答案。于是有学生指出:郑若奎性格“拘谨”,这是从对郑若奎的正面介绍中找到的词语;受此启发,又有学生补充说郑若奎在潘雪娥面前很自卑,我问有何根据,学生回答说通过比较郑若奎和潘雪娥的外貌描写可知,郑若奎瘦削脏乱,而潘雪娥风韵犹存,其他同学都表示有道理。此时我总结:问题往往是深入理解的钥匙,读文章的时候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就是理解深入的过程;文章不厌百回读,当带着问题重新阅读文本的时候,会发现一些看似普通其实却并不普通的词语和句子;在阅读中,注意联想和比较,可能就会给你新的认识。讲到这里,有学生举手补充,说郑若奎心脏不好,他可能自己也知道,避免成为负担,可能也是他不追求潘雪娥的原因。其他同学表示惊讶的同时,也认为这的确是可能性之一。郑若奎的猝然倒地除了使小说情节发生突之外,原来还有这样的作用,学生们都觉得这是颇有新意的解释;而这种解释,又让读者对郑若奎的性格品质有了更深的认识。关于“郑若奎为什么不敢追求潘雪娥”,原来在文章中潜藏了这么多的答案,这恐怕是第一遍读文章的时候所读不出来的,这提醒我们要注意文章的细节,这些细节对刻画人物形象至关重要,有句话说“魔鬼在细节中”,这是不错的;而带着问题去阅读则是非常有效的阅读方法。

在此,我们可以总结郑若奎的形象:一个四十多岁,略显老态、拘谨又不修边幅的画师。但是探讨并没有到此为止,还可以继续;郑若奎是这样的形象没有错,那么小说中有没有让你觉得不符合他形象的地方?有没有让你觉得这个人奇怪的地方?学生说有的,有这么几处:一是每天都带回来一束鲜花,二是那只蓝色高脚花瓶,三是郑若奎的动作“噘”“捧”。现实生活中,一个乱糟糟像个老头的男人每天带一束不同品种的鲜花,还像个孩子似的那么小心翼翼的呵护“蓝得透明的高脚花瓶”,是很奇怪的事,但在文章里也很容易理解,很明显,“花”“花瓶”都是象征,可以象征着潘雪娥,也可以象征着郑若奎对美好爱情的憧憬。有学生忽然说“花是从潘雪娥那里买来的”,因为“潘雪娥在花店工作”。小说中往往会留下茵伽登所谓的“未定点”,这些“未定点”就是空白,在审美过程中,需要想象去填充那些空白;在这里,读者可以想象郑若奎是在潘雪娥那里买的花,这既是因为花象征着郑若奎对爱情的向往,同时也是为了能多看潘雪娥一眼;按照郑若奎的性格,也许买花的时候,他并不会多说一句,对他来说,只要看一眼潘雪娥,生活就是美的。阅读中,通过文本与现实生活的比较,发现虚构作品与现实之间的不同,从而产生问题,解决问题,也是深入理解文本的方法之一。

再继续,郑若奎爱潘雪娥,还可以从哪些细节体现出来?显然,这牵涉到小说的结尾部 分——郑若奎在墙上画了一扇门,这意味着郑若奎渴望与潘雪娥的交流。问题是是怎样叙述这个情节的,尤其要注意的叙述人称,并思考为什么这样写。学生经过交流思考,得出以下结论。这篇小说主要采用的是第三人称叙述方式,但在结尾部分

“当搬开那只老式竹书架的时候,在场者的眼睛都瞪圆了。门!墙上分明有一扇紫红色的精巧的门,门拉手是黄铜的。”

改变了叙事视角,不再是第三人称全知全能式的叙述,而是用“在场者”的眼睛来写他们看到的一切,写出了他们的惊讶和愤懑;没有这样写“门!墙上分明画着一扇紫红色的精巧的门”,却说“门!墙上分明有一扇紫红色的精巧的门”,这是为了制造悬念,引起读者震惊的感情,用倒装句式,更强调了这种感情;人们为什么会误解,是因为这扇门画得精美,可以假乱真。郑若奎把一扇门画得这么逼真,真是不易;可是讲到郑若奎的画艺高超,读者有没有自然联想到小说前面部分中跟它相呼应或相矛盾的地方?经提醒,学生找到原文说他“是一个缺乏天才的工作负责而又拘谨的画师”;一个不是天才的画师为什么能画出几可乱真的画作?那是因为这扇门倾注了他所有的心血和情感;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郑若奎把门画得那么精美华丽,门是“紫红色的”、拉手是“黄铜的”。在对比中,学生进一步体会到郑若奎深沉的感情。通过分析探讨,也使学生认识到小说结尾不仅仅是为了产生“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效果,它对塑造人物形象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分析小说各组成部分的功能,揭示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这种结构主义的阅读方法,可以帮助读者发现小说隐藏的结构和深意。

郑若奎爱潘雪娥是确定无疑的了,那么潘雪娥对郑若奎有感情吗,有感情的话,这种感情有多深呢?能不能通过小说中的细节或通过探讨令人费解的地方加以明确?学生讨论交流,认为细节和问题都很容易找到,比如“眼睛委实是红红的”,“花瓶却像不久前被人拭擦过似的”,“那瓶里的一束白菊花,没有枯萎”,“委实”比“确实”程度要深,干净的花瓶和没有枯萎的白菊花都是潘雪娥所为,没有明说,却给读者以暗示和想象的空间,这些都表明潘雪娥对郑若奎的特殊悼念;令人费解的地方主要在这一句“那只大大的缀满各式鲜花的没有挽联的花圈,是她献给他的”,问题有二,一是为什么花圈上缀满各式鲜花,这不通常理;二是为什么不写挽联。讨论结果是,花圈上缀满鲜花是潘雪娥对郑若奎生前每天都带一束鲜花回来的回应,意味着潘雪娥懂得郑若奎的心意,这是不言自明的默契;没有挽联是因为这个花圈其实是潘雪娥对郑若奎心意的回应,它实际上不是个“花圈”,再则,没有挽联也就没有署名,意味着潘雪娥也无法给两人的关系给出明确的定位。由此读出潘雪娥内心深处的百感交集。这一部分的教学,主要培养学生养成品味细节、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至此,可稍作总结,这篇小说写的是两位中年人深藏于心却又羞于表达终于抱憾终身的爱情故事,让人叹惋不止。不论读者对他们的感情如何评价,至少每个人都能体会得到他们的心情。

最后,我请学生再通读一遍文章,看一看还有没有新的发现或补充。学生补充了三个地方:小说开头“江南古镇”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也奠定了整个故事的基调,小说描写的是在一个古镇里发生的小事,表现了主人公的传统守旧;对郑若奎外貌描写中有这一句“只是那双大大的眼睛,总烁着年轻的光,烁着他的渴望”,这句话为后文的“门”埋下了伏笔;还有一句“傍晚,雨止了,她下班回来了,却不见他回家来”,这一句偷偷更换了叙事人称,“却不见他回家来”是从潘雪娥的角度来写的,可见潘雪娥对郑若奎的关注,再次证明潘雪娥对郑若奎的感情。

在这节课里,我想体现这样几个观点。第一,对语文课而言,应当引导学生在审美性阅读的基础上,去思考挖掘使一部艺术作品成为艺术作品的特性和要素所在,去思考那些构成作品审美性的东西;具体到一部作品,可能包括语言、在语言基础上形成的格调气氛、结构、人物形象、叙事手法等种种艺术手段。第二,要教会学生阅读,就得在教学中体现阅读的能 力培养,司马贺在《人类的知识——思维的信息加工理论》中说:“学习的过程是对一系列符号的学习、存储及以后的提取和应用的过程。学习不能只靠记忆,还应会利用、能创造,因此,要培养学生自己提取信息、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并会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判断。”在这堂课里,希望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细节的作用,懂得带着问题阅读文本,还可以通过文本与现实的比较发现问题,注意小说内部前后呼应、前后矛盾的地方,注意小说的内部结构;这些有效的方法可以成为读者探索小说奥秘的途径。第三,“阅读活动过程充满了各种技巧,诸如猜想、预测、检验、问答、判断、推理等”,通过这堂课,我希望学生能体会到阅读的乐趣所在,阅读是心智不断成熟、理解力不断深入的过程,在阅读的过程中应该伴随以不时发现新大陆的愉悦感;语文课应当教给学生他们所不知所未意识到的东西,锻炼他们对艺术的敏感度,不断丰富他们心灵的层次,这样才可能培养起学生对语文的兴趣。第四,一堂课的理想状况是教与学是一致的,教师想要教的内容能够通过教师的教学活动有力的体现出来,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能够学习到教师想教的内容。这堂课,关于郑若奎部分以教师提问为主,而关于潘雪娥的部分则以学生自我探讨为主,最后再让学生重新阅读小说重新发现,都可以看到学生已经初步有意识的掌握了阅读的一些方法。教师想要学生明白的也是这么一点:阅读文本总是有一个从细节到整体,再从整体到细节的过程;在这个反复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新知。

附:

永远的门

邵宝健

江南古镇。普通的有一口古井的小杂院。院里住了八九户普通人家。一式古老屋,格局多年未变,可房内的现代化摆设是愈来愈见多了。

这八九户人家中,有两户的长住人口各自为一人。单身汉郑若奎和老姑娘潘雪娥。

郑若奎就住在潘雪娥隔壁。

“你早。”他向她致意。

“出去啊?”她回话,擦身而过,脚步并不为之放慢。

多少次了,只要有人有幸看到他和她在院子里相遇,听到的就是这么几句。这种简单的缺乏温情的重复,真使邻居们泄气。

潘雪娥大概过了四十了吧。苗条得有点单薄的身材,瓜子脸,肤色白皙,五官端正。衣饰素雅又不失时髦,风韵犹存。她在西街那家出售鲜花的商店工作。邻居们不清楚,这位端丽的女人为什么要独居,只知道她有权利得到爱情却确确实实没有结过婚。

郑若奎在五年前步潘雪娥之后,迁居于此。他是一家电影院的美工,据说是一个缺乏天才的工作负责而又拘谨的画师。四十五六的人,倒像个老头儿了。头发黄焦焦、乱蓬蓬的,可想而知,梳理次数极少。背有点驼了。瘦削的脸庞,瘦削的肩胛,瘦削的手。只是那双大大的眼睛,总烁着年轻的光,烁着他的渴望。

他回家的时候,常常带回来一束鲜花,玫瑰、蔷薇、海棠、腊梅,应有尽有,四季不断。他总是把鲜花插在一只蓝得透明的高脚花瓶里。

他没有串门的习惯,下班回家后,便久久地待在屋内。有时他也到井边洗衣服,洗碗,洗那只透明的蓝色的高脚花瓶。洗罢花瓶,他总是斟上明净的井水,噘着嘴,极小心地捧回到屋子里。

一道厚厚的墙把他和潘雪娥的卧室隔开。

一只陈旧的一人高的花竹书架贴紧墙壁置在床旁。这只书架的右上端,便是这只花瓶永久性的位置。

除此以外,室内或是悬挂,或是傍靠着一些中国的、外国的、别人的和他自己的画作。

从家具的布局和蒙受灰尘的程度可以看得出,这屋里缺少女人,缺少只有女人才能制造 得出的那种温馨的气息。

可是,那只花瓶总是被主人拭擦得一尘不染,瓶里的水总是清清冽冽,瓶上的花总是鲜艳的、盛开着的。

同院的邻居们,曾是那么热切地盼望着,他捧回来的鲜花,能够有一天在他的隔壁——潘雪娥的房里出现。当然,这个奇迹就从来没有出现过。

于是,人们自然对郑若奎产生深深的遗憾和绵绵的同情。

秋季的一个雨蒙蒙的清晨。

郑若奎撑着伞依旧向她致意:“早。”

潘雪娥撑着伞依旧回答他:“出去啊?”傍晚,雨止了,她下班回来了,却不见他回家来。

即刻有消息传来:郑若奎在单位的工作室作画时,心脏脉搏异常,猝然倒地,刚送进医院,就永远地睡去了。这普通的院子里就有了哭泣。

那位潘雪娥没有哭。眼睛委实是红红的。

花圈。一只又一只。那只大大的缀满各式鲜花的没有挽联的花圈,是她献给他的。

这个普通的院子里,一下子少了一个普通的生活里没有爱情的单身汉,真是莫大的缺憾。

没几天,潘雪娥搬走了,走得匆忙又突然。

人们在整理画师的遗物的时候,不得不表示惊讶了。他的屋子里尽管灰蒙蒙的,但花瓶却像不久前被人拭擦过似的,明晃晃,蓝晶晶,并且,那瓶里的一束白菊花,没有枯萎。

当搬开那只老式竹书架的时候,在场者的眼睛都瞪圆了。

门!墙上分明有一扇紫红色的精巧的门,门拉手是黄铜的。

人们的心悬了起来又沉了下去,原来如此!邻居们闹闹嚷嚷起来。几天前对这位单身汉的哀情和敬意,顿时化为乌有。变成了一种不能言状的甚至不能言明的愤懑。

不过,当有人伸手想去拉开这扇门的时候,哇地喊出声来——黄铜拉手是平面的,门和门框滑如壁。

一扇画在墙上的门!

关于这篇小说,有高考阅读题及答案如下(括号内的文字是我对答案的评述):

1.纵观全文,推动这篇小说情节发展的线索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说中的人物郑若奎去世后,作品写道:“这个普通的院子里,一下子少了一个普通的生活里没有爱情的单身汉,真是莫大的缺憾。”这里的“莫大的缺憾”是针对什么而言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小说开篇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6分)

答案:

1.纵观全文,推动这篇小说情节发展的线索是小院人们对郑、潘二人的感情变化(2分)。

(我很想知道小院人们是如何“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我单知道“巧合”可以推动情节发展,比如简爱有如神助似的听到罗彻斯特狂野的呼喊;我单单知道有些人物的出场可以改变故事的发展走向,比如伊利莎白与达西纵然情意脉脉无奈关山迢递,此时达西姨妈的出现反而促成这一对男女终成眷属。我很不明白什么“线索”能“推动”小说情节,更不清楚有多少学生能做对这道题,能做对这道题的同学一定是神仙。)

2.对潘雪娥而言,郑若奎的去世使她失却了情感上的依傍(2分)。对小院中的人们而言,郑若奎的去世,使他们对“郑、潘二人产生爱情”的盼望一下子落空了(2分)[评分 标准]指出针对的双方(人们、郑潘二人),各1分:针对的双方怎么样了,即“缺憾”的是什么,各1分。

(郑若奎的去世使潘雪娥失却了情感上的依傍,这不是“缺憾”,这叫“痛苦”,说潘雪娥因此而感觉“缺憾”,是对潘雪娥不动声色的侮辱。以上不是关键,关键问题是,这道题所考察的不是这篇小说的主要内容。)

3.开篇的环境描写中,“古镇”“古井”“古老的平屋”“格局多年未变”,暗示着这里的生活、人们的思想感情、思维方式极易成为一种陈旧定势,成为一种难以改变的积淀;“普通的小杂院”“普通人家”则暗示这样的聚居地,这样的人群具有普遍性(3分)。这正是小说主人公郑若奎、潘雪娥,促使其生活、形成其性格、驱使其行为的特定环境。作品这里的环境描写为推进情节、塑造人物、表现主题作了有力的烘托(3分)。[评分标准]环境是怎样的,3分;环境描写的作用,3分。

(环境描写可以暗示两位主人公的传统,不能就此确定这里的人“思想感情、思维方式极易成为一种陈旧定势,成为一种难以改变的积淀;”“普通的小杂院”可以理解成这是写普通人的辛酸悲喜,我们知道“高尚住宅”里的达官贵人们也是很有普遍性的,所以不能说“普通小杂院里人群具有普遍性”,答案显然泛化了原文句意。)篇三:邵宝健小说《永远的门》的不同阅读

邵宝健小说《永远的门》的不同阅读

永远的门

邵宝健

江南古镇。普通的有一口古井的小杂院。院里住了八九户普通人家

。一式古老屋,格局多年未变,可房内的现代化摆设是愈来愈见多了。

这八九户人家中,有两户的长住人口各自为一人。单身汉 郑若奎 和老姑娘潘雪娥。

郑若奎就住在潘雪娥隔壁。

“你早。”他向她致意。

“出去啊?”她回话,擦身而过,脚步并不为之放慢。

多少次了,只要有人有幸看到他和她在院子里相遇,听到的就是这么几句。这种简单的缺乏温情的重复,真使邻居们泄气。

潘雪娥大概过了四十了吧。苗条得有点单薄的身材,瓜子脸,肤色白皙,五官端正。衣饰素雅又不失时髦,风韵犹存。她在西街那家出售鲜花

的商店工作。邻居们不清楚,这位端丽的女人为什么要独居,只知道她有权利得到爱情却确确实实没有结过婚。

郑若奎在五年前步潘雪娥

之后,迁居于此。他是一家电影院的美工,据说是一个缺乏天才的工作负责而又拘谨的画师。四十五六的人,倒像个老头儿了。头发黄焦焦、乱蓬蓬的,可想而知,梳理次数极少。背有点驼了。瘦削的脸庞,瘦削的肩胛,瘦削的手。只是那双大大的眼睛,总烁着年轻的光,烁着他的渴望。

他回家的时候,常常带回来一束鲜花,玫瑰、蔷薇、海棠、腊梅,应有尽有,四季不断。他总是把鲜花插在一只蓝得透明的高脚花瓶里。

他没有串门的习惯,下班回家后,便久久地待在屋内。有时他也到井边洗衣服,洗碗,洗那只透明的蓝色的高脚花瓶。洗罢花瓶,他总是斟上明净的井水,噘着嘴,极小心地捧回到屋子里。

一道厚厚的墙把他和潘雪娥的卧室隔开。

一只陈旧的一人高的花竹书架贴紧墙壁置在床旁。这只书架的右上端,便是这只花瓶永久性的位置。

除此以外,室内或是悬挂,或是傍靠着一些中国的、外国的、别人的和他自己的画作。

从家具的布局和蒙受灰尘的程度可以看得出,这屋里缺少女人,缺少只有女人才能制造得出的那种温馨的气息。

可是,那只花瓶总是被主人拭擦得一尘不染,瓶里的水总是清清冽冽,瓶上的花总是鲜艳的、盛开着的。

同院的邻居们,曾是那么热切地盼望着,他捧回来的鲜花,能够有一天在他的隔壁——潘雪娥的房里出现。当然,这个奇迹就从来没有出现过。

于是,人们自然对郑若奎产生深深的遗憾和绵绵的同情。

秋季的一个雨蒙蒙的清晨。

郑若奎撑着伞依旧向她致意:“你早。”

潘雪娥撑着伞依旧回答他:“出去啊?”

傍晚,雨止了,她下班回来了,却不见他回家来。

即刻有消息传来:郑若奎在单位的工作室作画时,心脏脉搏异常,猝然倒地,刚送进医院,就永远地睡去了。这普通的院子里就有了哭泣。

那位潘雪娥没有哭。眼睛委实是红红的。

花圈。一只又一只。那只大大的缀满各式鲜花的没有挽联的花圈,是她献给他的。

这个普通的院子里,一下子少了一个普通的生活里没有爱情的单身汉,真是莫大的缺憾。

没几天,潘雪娥搬走了,走得匆忙又唐然。

人们在整理画师的遗物的时候,不得不表示惊讶了。他的屋子里尽管灰蒙蒙的,但花瓶却像不久前被人拭擦过似的,明晃晃,蓝晶晶,并且,那瓶里的一束白菊花,没有枯萎。

当搬开那只老式竹书架的时候,在场者的眼睛都瞪圆了。

门!墙上分明有一扇紫红色的精巧的门,门拉手是黄铜的。

人们的心悬了起来又沉了下去,原来如此!邻居们闹闹嚷嚷起来。几天前对这位单身汉的哀情和敬意,顿时化为乌有。变成了一种不能言状的甚至不能言明的愤懑。

不过,当有人伸手想去拉开这扇门的时候,哇地喊出声来——黄铜拉手是平面的,门和门框滑如壁。

一扇画在墙上的门!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改动)

20、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小说开篇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答案】开篇的环境描写中,“古镇”、“古井”、“古老的平屋”、“格局多年未变”,暗示着这里的生活、人们的思想感情、思维方式极易成为一种陈旧定势,成为一种难以改变的积淀;“普通的小杂院”“普通人家”则暗示这样的聚居地,这样的人群具有普遍性(4分)。这正是小说主人公郑若奎、潘雪娥,促使其生活、形成其性格、驱使其行为的特定环境。作品这里的环境描写为推进情节、塑造人物、表现主题作了有力的烘托(4分)。

[评分标准]环境是怎样的,4分;环境描写的作用,4分。

21、小说中的人物郑若奎去世后,作品写道:“这个普通的院子里,一下子少了一个普通的生活里没有爱情的单身汉,真是莫大的缺憾。”这里的“莫大的缺憾”是针对什么而言的?(8分)

【21答案】对潘雪娥而言,郑若奎的去世使她失却了情感上的依傍(4分)。对小院中的人们而言,郑若奎的去世,使他们对“郑、潘二人产生爱情”的盼望一下子落空了(4分)

[评分标准]指出针对的双方(人们、郑潘二人),各2分:针对的双方怎么样了,即“缺憾”的是什么,各2分。

22、纵观全文,推动这篇小说情节发展的线索是什么?请结合作品对这条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简要说明。(12分)

【22答案】纵观全文,推动这篇小说情节发展的线索是小院人们对郑、潘二人的感情变化(4分)。开始,人们热切盼望郑、潘二人能产生感情(4分);接着,人们对二人的缺乏温情表示遗憾与同情(2分);后来,人们为郑若奎的突然去世、也为郑潘二人永远无法结合而悲痛,同时对二人的行为表示敬意(2分);最后,人们看到隔壁上的门,为郑潘二人暗中“私通”而倍感愤懑(2分)。

[评分标准]“线索”是什么,4分;“线索”在文中如何体现,4点每点2分:“线索”的确认不当,本题不得分。

1.纵观全文,推动这篇小说情节发展的线索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说中的人物郑若奎去世后,作品写道:“这个普通的院子里,一下子少了一个普通的生活里没有爱情的单身汉,真是莫大的缺憾。”这里的“莫大的缺憾”是针对什么而言的?(4分)

第三篇:《碧湘门》阅读答案

碧湘门①

陶弼城中烟树绿波漫,几万楼台树影间。

天阔鸟行②疑没草,地卑江势欲沉山。

【注】

①碧湘门,即长沙(今属湖南)城门。

②行(hánɡ):行列。

(1)请赏析这首诗中的“沉”字。(2分)

(2)有人评价这首诗:“句句写远,却又始终未着‘远’字。”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结合第一句和第三句的表现手法作简要分析。(4分)

试题答案:

(1)“沉”字写出了水势之大,江水仿佛要把远处的山峦淹没的情景(1分),又传达了远水浩茫的强烈主观感受,恰当地把握住了描写的分寸(1分)。

(2)运用了衬托的手法(1分)。第一句要抓住“烟”字来写树,写长沙城内远树如烟,只有远处之景、朦胧之景才有看上去如烟似雾的不真切感(1分)。第三句抓住“鸟行没草”来衬托“天阔”。只有在天地相连之处,天空中鸟儿的行列才会给人这种“没入草丛”的错觉(1分)。这两句写的都是登楼所见到的远景,却又始终未着“远”字(1分)。

第四篇:沿小自查报告

抚宁县留守营学区沿沟屯小学机构编制实

名制信息自查报告

按照市编委办《关于开展机构编制实名制信息核查工作的通知》有关要求,我单位对机构编制实名制信息相关情况进行了自查。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1、机构沿革情况

我单位成立于1940年(来源于抚宁县教育志)。2011年我单位机构名称调整为抚宁县留守营学区沿沟屯小学(抚编[2011]14号)。

2、编制及实有人员情况

抚编[2011]14号文件核定我单位编制17名,其中事业编制17名。

我单位实有人员17人,其中使用事业编制17人,其中专业技术岗位17人。

3、领导职数及实际配备情况

抚编[2011]14号文件核定我单位职数情况为:校长1名。

现我单位领导职数1正,股级。

二、存在问题

经过自查,我单位不存在任何问题。

三、整改措施

依据自查情况,制定以下整改措施:

1、通过自然减员、控制人员调入等手段,消化超编。

2、规范数据平台数据,确保平台数据准确性。

单位:抚宁县留守营学区沿沟屯小学

单位负责人:

2012年4月20日

第五篇:萍乡市企业联合会沿

萍乡市企业联合会沿革

萍乡市企业联合会,是1982年6月由萍乡市经贸委筹备。于1982年7月正式成立的,属于全市性经济类社会团体。其前身是萍乡市企业管理协会。1999年8月更名为萍乡市企业联合会。

萍乡市企业家协会,原名为厂长(经理)工作研究会。成立于1984年9月,是萍乡市体制改革委员会主管,最初由江发集团公司、萍乡市印刷厂等市属国有工业企业负责人发起成立的。后因为体制改革变动,萍乡市体制改革委员会撤销,企业家协会过渡到萍乡市科协主管。以后机构再次变动又过渡到原经贸委主管。按照中国企业联合会和省企业联合会的惯例,萍乡市形成为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机构。当时萍乡市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受当时政企不分的时代,一直设置在萍乡市经贸委企业科,由企业科的科长做秘书长,市经贸委分管企业科的副主任担任理事长,市经贸委主任担任会长。这种做法一直延续到2009年。成立30多年来,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企联发挥了他应有的作用。

2009年9月,国家出台文件要求在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担任实职的国家公务员要退出协会的兼职。于是,萍乡市企业联合会、萍乡市企业家协会在市纪委和经贸委的大力支持下,重新选举出以胡光来同志为会长,李建军同志为副秘书

长等同志的机构。市工信委的大力支持下,从此,企联对外挂牌,有了新的机构和办事场所,重新登记并发展会员,开辟了《萍乡企业》杂志宣传阵地,组织成立莲花县企业联合会。企联正逐步规范在发展中。

2011年8月,江西省企联、企协换届后,对地、市、县提出新的和更高的要求,强调设区市要配备一名副地级以上的退任领导任会长,各县区配备副县级干部任会长的要求。在这个背景下,萍乡市企联经过酝酿,推选原萍乡市政协正地级巡视员卢绍增作为会长的人选向市工信委汇报。在得到市工信委同意后,市企业联合会2012年元月召开理事会,以鼓掌的方式通过并形成决议同意卢绍增同志任会长。市工信委在收到市企联理事会已通过卢绍增同志任会长的报告后非常重视,2月份市工信委向市委领导呈送了报告。2月28日,市委刘和平书记批复同意卢绍增同志担任会长。3月份市委办正式下文,进一步对卢绍增同志任会长任职的批复。3月,萍乡市企业联合会到市民政局进行了法人代表的变更等手续。卢绍增同志正式到任萍乡市企业联合会、萍乡市企业家协会任会长。

卢会长到任后,紧锣密鼓开展调研。他下基层到企业,对企联工作热情很高,提出了一系列工作思路。现在正在实施中。在卢会长的带领下,萍乡企联真正成为企业与政府联系的一座“桥”;企业与企业合作共赢的一个“家园”;企业家学习和成长的一个“学校”;企业家成就事业的一个“平

台”;企业家展示风采的一个“窗口”;引导和带动企业、企业家发展的一面“旗帜”。萍乡企联走向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中国企业联合会历史

1979年3日中国企业联合会(原名企业管理协会)成立。成立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经委主任康世恩、国家经委副主任袁宝华、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邓力群等领导同志出席大会。成立企业联合会成立的背景是:协会的主要任务是适应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重点 转移的工作方针,研究国内外企业管理的理论、制度、技术、方法和经验,为提高我国的企 业管理水平,加快实现四个现代化服务。邓力群同志在讲话中希望搞研究和搞实际工作的同 志携起手来,为共同搞好企业管理作出贡献。

1999年4月24日上午,纪念中国企业管理协会成立20周年暨更名组建中国企业联合会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大会宣布,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从4月24日起,中国企业管理协会更名、组建为中国企业联合会。盖面,更好地发挥它的桥梁纽带作用,引导企业自律并维护企业和企业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建立中国企业联合会后,中国企业家协会名称不变,继续代表中国雇主组织参加国际劳工组织的活动,作为我国劳动关系协商机制中企业一方代表,负责参与劳动立法、劳动争议的协调和处理工作,推动企业对外交流与合作。

中国企业联合会历任会长:

1979年—1999 年袁宝华(原国家经贸委主任)1999年--2007年陈锦华(原国家经贸委主任)2008年---至今王忠禹(原国务院秘书长、政协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江西省企业联合会历史

江西省企业联合会(原江西省企业管理协会于1999年8月更名)是1979年6月由省经委筹备,于1980年7月正式成立的全省性、经济类社会团体。江西省企业家协会(原江西省厂长(经理)工作研究会)成立于1984年9月。江西省企业联合会、江西省企业家协会实行两个名称、一个理事会、一套办事机构,简称“江西企联”。

江西省企联成立至今,在省工信委(原省经委)和省民政厅的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以“面向企业 为企业和企业家服务”为宗旨,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在政府于企业和企业家之间发挥了桥梁纽带作用,为推进企业改革和发展,促进企业家成长和企业家队伍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江西省企联坚持贯彻自立、自治、自养的方针。经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建立了完整的组织体系,发展成为代表江西企业和企业家利益的企业联合组织,形成了有自身特殊的工作方式,围绕政府和企业关心的问题,卓有成效地开展了三方机制、雇主工作、管理培训、信息服务、企业评价、国际交流等多方面的智力服务,得到了省委、省政府和业务

主管部门的充分认可,受到了广大企业和企业家的欢迎。

2011年8月26日,江西省企联联合会、省企业家协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在南昌成功召开。张海如同志当选为江西企联第七届理事会会长。

江西省企业联合会历任会长:

1980年---1983年刘正东(原江西省经贸委副主任)1983年---1992年王文勇(原江西省经济晚报社社长)1993年---2011年胡健(原江西省经贸委副主任)2011年---至今张海如(原江西省人大副主任)

2012-4-26

下载门沿阅读答案[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门沿阅读答案[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只敲一次门》阅读答案[推荐阅读]

    《只敲一次门》阅读答案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都经常看到阅读答案的身影,阅读答案有助于我们领会解题思路,掌握知识点。你所了解的阅读答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

    李牧居雁门阅读答案

    文言文阅读需要在顺利翻译的基础上理解全文内容,体味古人表达的思想和情感。为增加同学们的文言文知识积累及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语文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李牧居雁门阅读答案。......

    《说话,是门大学问》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第1—6题。 ①说话,是门大学问。这学问之大,不仅因为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说话的艺术变化万端、高深无际;还由于它的“效应”大。一言兴邦、一言误国是因国运系之......

    《雁门太守行》阅读答案[5篇材料]

    《雁门太守行》阅读答案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我们很多时候都不得不用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由资深教育者参与拟订的、对有关阅读题所做的解答。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有效帮助......

    沿村台村党支部承诺书

    沿村台村党支部换届承诺书 本人如在本次党支部换届选举中成功当选,就任期内的工作,现作出以下创业承诺,请全体党员和群众监督。 1、政治坚定。认真学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靖远县沿黄特色经济

    靖远县位于黄河中上游,黄河流经县境9个乡镇、154公里,占全省过境段的40%,占全市的70%,年过水量329.4亿立方米,为发展农业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黄河灌区承担着全县近80%的农业产出......

    15沿小学语言文字工作总结

    讲普通话 写规范字 做文明人 ——沿口小学学校语言文字工作总结 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是学校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本学年我校以素质教育为载体,认真贯彻落实各级下达的语言文字工......

    西沿口小学工作总结

    西沿口小学2017-2018年度第一学期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校教育工作在上级政府和教委的正确领导下,全体教职工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和第三次全教会精神,认清形势,切实减负,把握机遇,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