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律师协会关于律师代理群体性敏感性案件的工作指引(★)

时间:2019-05-15 10:12: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深圳市律师协会关于律师代理群体性敏感性案件的工作指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深圳市律师协会关于律师代理群体性敏感性案件的工作指引》。

第一篇:深圳市律师协会关于律师代理群体性敏感性案件的工作指引

深圳市律师协会关于律师代理群体性敏感性案件的

工作指引

(2011年5月27日市律协第七届第八次理事会通过)

第一条 为建立健全律师代理群体性敏感性案件协调指导工作机制,积极发挥律师在维护国家安定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中的职能作用,促进和谐深圳、法治深圳建设,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集会游行示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集会游行示威法实施条例》、《信访条例》、《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律师事务所管理办法》、《律师执业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及执业规范的相关规定,制定本工作指引。

第二条 本指引所称群体性案件是指一方当事人众多(10人以上)、基于同一或类似的事实问题或法律问题而提起的代表人诉讼或共同诉讼案件,或者分案处理的系列诉讼或非诉讼案件。

敏感性案件是指涉及国家政治、经济安全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容易引发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刑事和民事、行政案件及其他案件。

第三条 群体性敏感性案件由律师事务所集体讨论研究决定代理或辩护方案,指定律师承办。

承办律师应当按照集体讨论研究决定的代理方案进行代理,律师事务所主任对承办律师办案全过程负督导责任。

律师事务所集体讨论研究不能达成一致意见的,应当报律师协会,由律师协会组织专业委员会进行论证、指导。

第四条 承办群体性敏感性案件应当接受市司法局群体性敏感性案件应急处理小组的监督指导。

区属律师事务所承办群体性敏感性案件应当接受区司法局群体性敏感性案件应急处理小组的监督指导。

第五条 律师代理群体性敏感性案件实行分阶段书面报告备案制度。律师事务所依法接受委托,办理群体性敏感性案件的,应当在接受委托之日起三日内向市律师协会和主管司法行政机关报告,随后分阶段将工作情况报备。

书面报告的主要内容为:

(一)案由、案件的基本情况,受理法院或其他管辖机关;

(二)当事人的基本情况、委托的事项;

(三)指派代理律师的个人情况;

(四)当事人存在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言辞和行为;

(五)其他需要请示、报告的事项。

第六条 律师办理群体性敏感性案件,应当遵循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以维护地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为首任,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恪守律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严格保守秘密,依法履行职责。

第七条 对群体性敏感性案件,应遵循顾大局、讲政治的原则,以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责任心,搞好代理工作。要忠于宪法,忠于法律,忠于职守,坚持原则,勤勉尽责地维护委托人的合法权益,维护法律与社会公平正义,积极促成案件的依法妥善解决,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第八条 律师在办理群体性敏感性案件过程中,应当做到:

(一)不挑词驾讼,使用过激言词激化矛盾,激发当事人情绪;

(二)不参与当事人的上访、静坐、游行示威等活动,不以违反社会治安、干扰国家机关正常工作等手段促使案件解决;

(三)不协助当事人故意隐瞒重要证据或作虚假陈述;

(四)不向有关新闻媒体提供虚假的、不利于社会稳定的素材,不利用通过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媒体发表影响案件处理的言论,不煽动当事人闹事,影响社会稳定;未经有关部门批准,不接受任何境外媒体的采访;

(五)在代理涉及国家安全的重大刑事案件过程中,谨慎缜密应对媒体采访,不对案件进行炒作。

(六)不擅自对办案机关或主管机关以及市律师协会以外的单位或个人发表对案件的处理意见和看法,不擅自发表涉及案情的文章。

第九条 鼓励和倡导律师事务所和律师积极为群体性敏感性案件提供法律服务。对在办理群体性敏感性案件中,为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和谐社会做出突出成绩的律师事务所和律师给予表彰。

第十条 律师事务所和律师在代理群体性敏感性案件 的过程中,律师事务所监管不力,造成严重后果的,由司法行政机关及行业协会分别依照有关规定对律师事务所及其负责人和承办律师给予行政处罚或行业处分

第十一条 本指引自2011年5月27日起执行。

第二篇:《上海市律师协会律师办理法律援助案件业务指引》

《律师办理法律援助案件业务指引(2006)》

(上海律协业务研究与职业培训委员会2006年12月28日会议通过)

1总则

为了保障律师依法履行职责,规范律师办理法律援助案件的执业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法律援助条例》、《上海市法律援助若干规定》的规定以及司法部相关规定,制定本业务指引。

1.1 律师应积极支持并参加法律援助工作,接受上海市法律援助中心或其执业所在所所属区、县法律援助中心指派办理援助案件,无正当理由不得拒绝、拖延或中止办理法律援助案件。

1.2 律师在办理法律援助案件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或各级司法行政机关的各类法律法规以及律师协会制定的行业规定,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自觉维护律师职业道德和执业规范。

1.3 律师办理法律援助案件过程中,必须坚持依法维护受援人的合法权益,维护法律的公正实施,保守国家秘密,忠于职守,认真负责,不得损害受援人的合法权益,泄露受援人的隐私。

1.4 律师在办理法律援助案件或提供法律援助咨询的过程中,不得向受援人收取任何财物,或利用从事法律援助的机会谋取各类直接或间接利益。律师开展法律援助案件的范围

2.1 律师在法律援助机构指派或者安排指导下,应当依法开展以下法律援助服务:

(一)接受民事案件、行政案件受援人的委托,担任代理人,参加诉讼;

(二)接受刑事案件犯罪嫌疑人的聘请,为其提供法律咨询,代理申诉、控告,申请取保候审;接受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委托或者 人民法院的指定,担任辩护人;接受自诉案件自诉人、公诉案件被害人或者其近亲属的委托,担任代理人,参加诉讼;

(三)代理各类诉讼案件的申诉;

(四)接受当事人的委托,参加调解、仲裁活动;

(五)接受非诉讼法律事务受援人的委托,提供专项法律援助服务;

(六)解答有关法律的询问、代写诉讼文书和有关法律事务的其他文书;

(七)法律没有明文禁止的可从事的其他业务。

2.2律师可在法律援助机构的指导、管理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法律援助条例》、《律师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开展法律援助工作暂行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代为符合条件的当事人提出法律援助申请; 法律援助案件委托关系的建立

3.1 律师接受各级法律援助机构指派后,应在三日内与受援人取得联系,并就委托事项范围、内容、权限等事项协商一致后,与受援人或其法定监护人、法定代理人签署委托代理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委托代理协议应一式二份,一份交由受援人或其法定监护人、法定代理人保存,一份归档保存。

3.2 律师接受指派后,发现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主动向指派案件的法律援助机构报告,以决定是否继续由其办理该项法律援助:

(一)与受援人利益冲突方是近亲属或其他利害关系人;

(二)与受援人利益冲突方已委聘的律师或者其他代理人是近亲属或其他利害关系人;

(三)其他与受援人利益有冲突的情况。

3.3 律师接受受援人委托后,无正当理由,不得转委托他人办理。确有特殊情况无法承办的,必须报案件指派法律援助机构的批准后,由法律援助机构另行指派,同时移交相关案件材料。

3.4接受指定辩护的律师提供法律援助应在开庭前会见被告人,询问被告人是否同意法院指定辩护人为其辩护,被告人不同意的,律师应当记录在案,并通知人民法院和法律援助机构;被告人同意的,律师应及时办理有关辩护手续,履行辩护职责,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提供指定辩护服务。

3.5 律师办理法律援助案件应向人民法院或有关单位提交由法律援助机构统一印制的公函。委托关系的终止

4.1 援助律师无正当理由不得擅自终止法律援助事项。4.2 在人民法院审理的法律援助案件中,以人民法院制作的判决书或调解书,作为结案依据。律师在办理其他的法律援助案件中,履行指派通知所规定的义务后,报案件指派法律援助机构的批准后方可结案。

4.3 律师在承办法律援助案件过程中,发现受援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及时向案件指派法律援助机构报告:

(一)受援人的经济收入状况发生变化,不再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

(二)案件终止审理或者已被撤销的;

(三)受援人又自行委托律师或者其他代理人的;

(四)受援人要求终止法律援助的;

(五)办案律师认为应当向法律援助机构报告的其他情况。法律援助机构审查核实后,决定终止该项法律援助的,律师应马上终止该案的法律援助工作。

4.4 律师在办理委托事项过程中如出现下列情况,应当及时向案件指派法律援助机构报告。法律援助机构审查核实后,决定终止该项法律援助的,律师应即终止其法律援助工作

(一)受援人要求终止;

(二)律师被取消或者中止执业资格;

(三)发现不可克服的利益冲突的;

(四)律师的健康状况不适合继续代理;

(五)继续代理将违反法律或者执业规范;

(六)受援人利用律师提供的法律服务从事犯罪活动的;

(七)受援人坚持追求律师认为无法实现的或不合理、不合法的要求的;

(八)受援人在相当程度上没有履行委托合同义务,并且已经合理催告的;

(九)在事先无法预见的前提下,律师向受援人提供法律服务将会给律师造成难以承受的、不合理的损失的;

(十)受援人提供的证据材料不具有客观真实性、关联性与合法性,或经司法机关审查认为存在伪证嫌疑的;

(十一)有其他合法的理由的。

4.5 办案律师提前终止法律援助案件代理的,应当尽量不使受援人的合法利益受到影响,并提前向受援人发出通知。

4.6 律师根据法律援助机构决定终止该项法律援助的,应当向受援人说明理由并制作笔录作为归档材料。同时律师应写出办案总结,说明原因,并附上相关手续,整理案卷归档。

4.7 在解除委托关系前,律师必须采取合理可行的措施保护受援人的利益,及时通知受援人,使其有充分时间再委聘其他法律服务人员、收回各类材料的原件等。法律援助案件办理的通常要求

5.1 律师承办法律援助案件应当接受案件指派法律援助机构的业务指导和监督,遵守其制定的行为规范和规则

5.2 律师在办理法律援助案件时,应与案件指派法律援助中心保持联系,如实填写法律援助中心的相关文书,及时反馈法律援助案件的进展情况。

5.3 律师办理刑事法律援助案件经调查阅卷,集体讨论后认为受援人不构成犯罪,准备为其作无罪辩护的,应当及时报指派案件的法律援助中心备案。

5.4 对重大、复杂、疑难、涉及社会稳定或有社会影响的法律援 助案件,办案律师应及时报执业所主任或党支部书记,并经事务所合伙人集体讨论之后,确定案件办理方案并向指派案件的法律援助中心报告,确保办案的质量和社会效果。

5.5 律师办理非诉讼法律援助案件应注重通过法律服务合理引导,以维护社会稳定为首责,最大程度地节约法律援助资源,维护受援人的合法权益。

5.6 律师在办理非诉讼法律援助事项时不得借机向受援人为自己、其他律师、本所或外所承接法律业务。结案手续

6.1 律师自法律援助案件办结后15日内,应当向指派案件的法律援助中心提交下列承办案件的材料,接受法律援助机构的审查;对于不符合要求的,应当自觉予以改正

6.2刑事法律援助案件承办卷,律师应按照不同委托阶段归档。1:侦察阶段应具备如下材料:(1)指派通知书;(2)授权委托书;

(3)对被拘留人家属或者单位通知书;(4)会见笔录;

(5)法律意见书或其他与案件有关的证据、材料;(6)结案报告表。

2:审查起诉阶段应具备如下材料:(1)指派通知书;(2)授权委托书;(3)逮捕通知书;(4)会见笔录;(5)阅卷材料;

(6)法律意见书或其他与案件有关的证据、材料;(7)结案报告表。

3:一审判阶段应具备如下材料:(1)指派通知书;

(2)授权委托书或者指定辩护人通知书;(3)起诉书(4)会见笔录;(5)阅卷材料;(6)出庭通知书;(7)辩护词

(8)判决书或裁定书;

(9)其他与案件有关的证据、材料;(10)结案报告表。

4:二审判阶段应具备如下材料:(1)指派通知书;

(2)授权委托书或者指定辩护人通知书;(3)一审判决书或裁定书;(4)上诉书;(5)会见笔录;(6)阅卷笔录;(7)辩护词

(8)判决书或裁定书;

(9)其他与案件有关的证据、材料;(10)结案报告表。

5:重审或再审案件除按一审审判阶段或二审阶段的结案提交材料外,还应增加重审或再审裁定书。

6:刑事自诉、担任被害人代理人案件应具备如下材料:(1)指派通知书;(2)授权委托书;(3)立案或出庭通知书;(4)起诉书或上诉状;(5)代理词;(6)判决书或裁定书、调解书;(7)其他与案件有关的材料;(8)结案报告表。

6.3民事、行政法律援助案件承办卷,律师应按不同阶段归档。1:一审阶段应具备如下材料:(1)指派通知书;(2)授权委托书;(3)起诉书或答辩状;

(4)阅卷笔录或相关的证据材料;(5)出庭通知书;(6)代理词;

(7)判决书或裁定书、调解书;(8)结案报告表。

2:二审阶段应具备如下材料:(1)指派通知书;(2)授权委托书;(3)上诉书或答辩状;

(4)阅卷笔录或相关的证据材料;(5)出庭通知书;(6)代理词;

(7)判决书或裁定书、调解书;(8)结案报告表。

3:重审或再审案件除按不同阶段结案提交材料外,还应增加重审或再审裁定书。

4:仲裁案件按上述一审阶段结案提交材料。

5: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按本条不同阶段提交材料。6.4执行法律援助案件承办卷,律师归档应具备如下材料:(1)指派通知书;(2)授权委托书;(3)判决书;(4)执行申请书;(5)执行终止书;

(6)与案件有关的调查材料、意见书;(7)结案报告表。

6.5非诉讼法律援助事务承办卷应具备如下材料:(1)指派通知书;(2)授权委托书;(3)证据材料;

(4)调解协议或调查结论;(5)结案报告表。

6.6代拟法律文书、出具法律意见书承办卷,应具备如下材料:(1)指派通知书;(2)授权委托书;(3)证据、材料;

(4)法律文书或法律意见书(5)结案报告表。

7、附则

本指引由上海律协起草,其目的系向律师提供办理法律援助案件方面的借鉴、经验,并非强制性或规范性规定,仅供律师在实际业务中参考。

第三篇: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关于律师办理群体性案件指导意见

关于印发《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关于律师办理群体性案

件指导意见》的通知

(2006)律发字第2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律师协会:

《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关于律师办理群体性案件指导意见》已经六届四次常务理事会讨论通过,现下发试行。请注意总结此项工作中的经验和做法,发现和汇总试行中的问题,及时反馈我会,以便进一步修改完善.二○○六年四月二十七日

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关于律师办理群体性案件指导意见

(2006年3月20日六届四次常务理事会通过并试行)

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我国处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正确处理群体性案件对建设和谐社会至关重要。群体性案件较多发生在土地征用征收、房屋拆迁、库区移民、企业改制、环境污染以及农民工权益保障等方面。群体性案件通常有着较为复杂的社会、经济、政治等原因,对国家、社会有着不容忽视和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对律师办理群体性案件进行规范和指导。为此,提出以下工作意见。

一、(一)群体性案件,是指一方当事人众多(十人以上)、基于同一或类似的事实问题或法律问题而提起的代表人诉讼或共同诉讼;或者分案处理的系列诉讼或非诉讼案件;律师事务所依法接受委托,为群体性案件非诉、诉讼以及相关业务提供的法律服务;或者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可以由律师承办的其他群体性案件法律业务。

律师办理群体性案件,只能通过法律途径、就法律问题履行职责。律师介入群体性案件,有助于政府、企业等相对方依法行事。律师从个案入手,进行分析探讨,提出法律意见和建议,有助于推动司法、立法活动和依法行政。在群体性案件中,律师可以接受群体当事人的委托,为其提供法律咨询,参与调解,代理诉讼;也可以作为政府、企业的法律顾问提供咨询服务,协助政府和司法机关处理和解决问题;接受政府、企业等相对方的委托,代理诉讼,参与调解。律师办理群体性案件,应当依照法律,恪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在其专业职责范围内为当事人服务。

(二)律师应该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对群体性案件给予充分重视,忠于宪

法,忠于法律,忠于职守,坚持原则,尽职尽责地维护委托人的合法权益,维护法律与社会公平正义,积极参与和促成群体性案件的妥善解决,维护国家稳定,保障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律师办理群体性案件,应着力于化解矛盾纠纷,帮助争议各方选择合法、适当、平和与稳妥的争议解决路径和方式。倡导调解解决纠纷。

(三)律师办理群体性案件,除应该恪守职业道德、执业纪律和其它行业规则外,还应遵循本《指导意见》。

律师办理群体性案件应接受司法行政机关的监督与指导。

律师协会有监督、规范和保护律师依法办理群体性案件之责。

二、律师办理群体性案件,应注意处理好与当事人、司法机关、政府、媒体和公众等方面的关系。

与当事人的关系。1.律师应当协助、督促委托人真实地陈述案情,不得支持或协助委托人故意隐瞒、遗漏重要证据或作虚假陈述。

2.律师应当尽量避免因部分委托人或者代表人作虚假陈述或歪曲案情,致群体情绪不稳定的情况发生。

3.律师对当事人或其代表人、代理人提出的明显不合理的要求应予以拒绝。

4.律师不鼓动、不参与群体性案件当事人或其代表人、代理人的上访活动。不得参与或建议当事人以违反社会治安、干扰国家机关正常工作等手段促使案件的解决。

5.有下列情形,律师事务所可以解除委托代理协议,终止代理关系:① 委托人坚持违法要求的;

② 委托人隐瞒、歪曲重要事实的;

③ 委托人利用律师服务从事违法活动的;

④ 其他客观原因导致律师难以正常履行职责的。

与司法机关的关系。律师受理群体性案件后,要及时与有关司法部门充分沟通,实事求是反映情况,以引起应有的重视。要积极协助司法机关查明事实。如果需要,可通过律师协会向司法机关反映问题。

与政府的关系。律师受理群体性案件后,应通过正当渠道及时向政府相关部门反映情况,发现有可能激化矛盾扩大事态的问题和苗头应当立即报告司法行政主管机关。

与媒体的关系。律师和律师事务所要恰当把握与媒体(包括网络媒体)的关系,实事求是,谨慎评论。不炒作新闻,不搞有偿新闻。应慎重对待与境外组织和境外媒体的接触。

三、律师办理群体性案件,应遵守以下要求:

1.报告备案制度。律师事务所接受群体性案件委托后,应当及时向所属律师协会报告。多个律师事务所承办就同一诉求不同当事人案件,可协商确定一家律师事务所负责向律师协会报告。不同地区的律师事务所受理同一案件,应分别报告各自所属律师协会。

2.集体讨论,加强督导。承接群体性案件,应由律师事务所至少三名以上合伙人集体讨论决定,统一接受委托,指定专人承办,共同研究工作方案。律师事务所主任对律师办理群体性案件应尽督导把关之责,发现律师在办案中有违规行为,应及时制止并采取补救措施。

3.做好咨询接待工作。律师事务所应安排两名以上政治和业务素质好、经验丰富的律师接待群体性案件的来访咨询,做好接待笔录。对来访人员要耐心细致,解答详尽,不宜轻率发表意见。律师事务所决定收案的,应全面做好收案笔录。

4.律师应政府有关部门要求参与上访接待工作,既要维护社会稳定,也要维护群体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律师应在自己职责范围内,努力配合有关部门开展工作,引导当事人依法行事,尽可能劝解当事人不越级或群体上访。

5.根据群体性案件的具体情况,律师事务所可以依法与当事人签订委托代理协议,也可以与其授权的代表人、代理人签订委托代理协议。案件进入诉讼程序后,法院要求提供每一个当事人授权委托书的,律师事务所应当补办手续。

6.群体性案件结案后,律师事务所应及时将情况报告所属律师协会。

7.律师事务所应当保证办理群体性案件档案的完整、详尽、有序和整齐。

四、律师依法办理群体性案件,律师协会应当予以支持、指导和监督:

1.律师协会有权了解律师办理案件的情况,提出建议;

2.根据律师事务所的请求,律师协会可以组织对个案论证研讨,也可以自己决定召集论证研讨会,提出意见;

3.对影响大的群体性案件,律师协会应及时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律师协会可以根据需要就案件相关问题向公众表达意见;

4.律师的人身和执业权益受到损害时,律师协会应当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督促相关部门采取措施,维护律师合法权利;

5.律师异地执业权利受到损害,其所属律师协会请求予以支持的,接受请求的律师协会应当予以配合,全国律协根据需要可以对律师维权活动进行组织协调;

6.律师协会可以根据律师事务所的请求或基于妥善处理问题的判断,提议或提醒当事人各方律师进行调解谈判,化解纠纷;

7.对于影响大的群体性案件,律师协会应当及时向同级司法行政机关通报;

8.律师和律师事务所未按本《意见》要求办理群体性案件,造成恶劣影响的,律师协会可以根据相关行业规则予以惩戒,或提请司法行政机关予以处罚。

9.律师协会应加强对律师办理群体性案件业务的培训,在形势政策、办案策略和工作要求等方面进行普遍指导。

五、律师在接办重大敏感性案件时应遵循本指导意见。

本《指导意见》实施前已经接办的群体性案件应当按本《指导意见》的要求重新规范。

本《指导意见》由全国律协常务理事会负责解释、修订。

本《指导意见》依据《律师协会章程》制定。报司法行政机关备案。本《指导意见》自发布之日起试行。

第四篇:上海市律师协会律师代理国际货物运输纠纷案件业务指引

上海市律师协会律师代理国际货物运输纠纷案件业务指引(2006)

前言

随着我国和全球经济的发展,作为现代物流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国际海上货物运输也得到了相应的递增。作为国际航运中心的上海,港口货物吞吐量在逐年快速地递增,相应伴随的国际海上货物运输方面的纠纷也有日渐增多的趋势,其中相当数量的纠纷属于国际海上货物运输代理合同纠纷。作为身处国际航运中心的上海律师,正确地把握和处理国际货物运输、代理纠纷,将更有助于为客户提供有效的法律服务和保护客户的合法权益。

第一章建立委托关系

认真、热情地接待当事人,了解情况,在当事人确定要委托律师作为代理人的情况下:

1.1仔细听取委托人关于案情的陈述,审查委托人提供的证据材料,并详细了解案情过程和事实。

1.2与委托人建立委托关系,明确代理事项及授权范围。

1.3与委托人订立的代理合同应参考本会制订的《法律服务委托协议指引》,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违约责任等。

1.4委托人签署的授权委托书应明确具体的委托事项及律师代理权限,代理权限应尽可能详细和明确。

1.5根据案情及委托人提供的信息,要求委托人提供其掌握的其他材料。

第二章确定当事人

2.l我们首先要确定当事人在案件中的主体地位

2.L.1当事人系国际货运代理企业的,主要进行以下资格审查:

2.1.1.1国际货物运输代理业批准证书;

2.1.1.2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及营业执照中标明的经营范围;

2.1.1.3有无无船承运人资格证书。

2.1.2当事人系国内货运代理企业的,主要进行以下资格审查:

2.1.2.1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及营业执照中标明的经营范围:

2.1.2.2陆路货物运输服务许可证;

2.1.2.3水路货物运输服务许可证。

2.1.3当事人系托运人的,主要进行以下资格审查:

2.1.3.1订舱委托书上委托主体和/或签署人的名称;

2.1.3.2提单或运输单证上托运人栏中的标注名称;

2.1.3.3国际贸易合同中的出口方/卖方名称;

2.1.3.4海关出口货物报关单上经营单位、发货单位、申报人的名称;

2.1.3.5外汇核销单上的出口单位名称;

2.1.3.6信用证中收益人的名称;

2.1.3.7其他可以证明托运人主体资格的材料。

2.1•.4当事人系收货人的,主要进行以下资格审查:

2.1.4.1海关进口货物报关单上申报人的名称;

2.1.4.2海关纳税单上纳税人的名称;

2.l.4.3提单或运输单证上收货人栏中的标注名称和/或背书内容;

2.1.4.4提货单(小提单)上提货人的名称;

2.1.4.5国际贸易合同中的进口方/买方名称;

2.l.4.6提单或运输单证上通知人栏中的标注名称。

2.l.5当事人系承运人、船公司、无船承运人的,主要进行以下资格审查:

2.1.5.1提单的抬头人名称;

2.l..5.2提单的签发人名称及其身份和地位:

2.1.5.3无船承运人资格证书;

2.1.5.4提单登记证书;

2.1.5.5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及营业执照中标明的经营范围。

2.1.6当事人系国际船舶代理企业的,主要进行以下资格审查:

2.1.6.1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及营业执照中标明的经营范围;

2.1.6.2国际船舶代理业批准证书;

2.1.6.3提单的签发人名称及其身份;

2.1.6.4货运代理协议或授权书或委托书。

2.2关于货物运输参与人的法律地位确定

2.2.1根据诉讼请求所涉及的法律关系,确定各货物运输参与人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

2.2.2案件事实所涉及的关联方及他们的地位和作用;

2.2.3是否存在共同原告或共同被告;

2.2.4有无有利害关系第三人,是否需要申请追加诉讼当事人;

2.2.5当事人的其他信息,尤其是提单抬头人的信息,如确切的名称、地址和联系方式等。

第三章法律关系(案由)的确定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相关规定和司法实践,海事法院受理的该类案件的案由众多,但从构成法律关系的角度,主要有:

3.1海上货运代理合同纠纷;

3.2海上货物运输合同纠纷;

3.3水路货运代理合同纠纷;

3.4水路货物运输合同纠纷;

3.5海上(水路)货运代理合同其他纠纷;

3.6多式联运合同纠纷。

第四章诉讼中的主要请求事项

确定法律关系和案由后,提出请求事项。请求事项既是当事人的要求,也是当事人通过诉讼要达到的目的。

4.1请求事项主要有赔偿损失、给付费用、交付或返还货物或单证。

4.2请求项目内容的构成,主要有:

4.2.1请求给付的主要内容是海运费、陆上短途运费、包干费、代理费、货款、利息、滞箱费、堆存费等;

4.2.2请求赔偿的主要内容:因相对方违约或侵权引起的相关损失、货价损失、调查费、核销单未能退税损失、公证认证费、翻译费等。

4.3赔偿数额的计算说明。

4.4货物价值的计算,主要依据是:合同价格、发票价格或实际支付货款单据/货值证明、报关价格、核销单、保险价值等。

4.5运费、包干费的支付标准,是否有约定。

4.6违约金,是否有约定;要求利息损失的依据和计算标准。

4.7调查费用、交通费用及其他损失。

第五章举证注意事项

5.1证据的审查和筛选:根据案件具体情况,涉及的当事人、案件的标的和诉讼请求的要求,依据证据的合法性、客观性和关联性原则对证据进行审查和筛选。

5.2证据原件、传真件、复印件的确定,应出示原件、原物,传真件在具备一定条件下,可作为证据使用。

5.3外文证据的翻译: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供外文书证或外文说明资料,应当附有中文译本,该译文须由具有相应资质的翻译部门出具。

5.4境外形成的证据公证、认证手续:在我国境外形成的证据,须由所在国公证机关予以证明,并经我国驻该国使领馆予以认证,方具有证据形式上的效力。境外的委托授权书和主体身份证明等,须在向法院提起诉讼前完成公证和认证手续,或是在法院规定的期限内完成。

5.5需要申请法院调查的证据:当事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证据,需要申请法院调查的,不得迟于举证期限届满前7日向法院提出。

5.6举证期限延长的申请:在举证期限内提交证据确有困难的,须在法院规定的举证期限内申请延期举证。

5.7证据保全:情况紧急或其他原因,不立即申请证据保全将会使该证据毁损、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需要采取证据保全措施,详细方法请参阅《律师代理诉前海事证据保全和海事强制令案件业务指引》。

5.8电子邮件、网页等电子文件证据,应办理必要的公证手续。

5.9对准备提交的证据材料逐一分类编号,对证据材料的来源、证明对象和内容作简要说明,签名盖章,注明提交日期,并依照对方当事人人数提交副本。

第六章证据材料的组织和收集

6.1无单放货纠纷的证据材料,主要包括:

6.1.1全套正本提单、出口报关单、外汇核销单、信用证、贸易合同及其发票、装箱单、送货交接单、货款支付方面的单据等;

6.1.2无单提货/放货的初步证据材料,包括:放(提)货保函、收货人或提货人与发货人的来往函件以证明已提取或收到货物、承运人与发货人的来往函件以证明货物已被不凭正本提单提取、无法或不能提取货物的证据材料等;

6.1.3承运人身份证明及其识别;

6.1.4货运代理人身份证明及其识别;

6.1.5货运代理人合法订舱、提交单据、通知等证据材料;

6.1.6承运人不属于无单放货或货物仍在承运人控制之下的证据材料;

6.1.7涉案货物价值的证据材料。

6.2追索运费及包干费纠纷的证据材料,主要包括:

6.2.1货运代理人身份证明;

6.2.2货物出运委托书、订舱单、提单(副本或复印件)、海关进(出)口货物报关单、外汇核销单等;

6.2.3运费、包干费等确认函;

6.2.4货运代理人已向船公司或其他人支付运费凭证及海运费发票(包括海运费清单);

6.2.5货运代理人开具的收费发票;

6.2.6与案件有关的其他证据材料。

6.3货损货差纠纷的证据材料收集,主要包括:

6.3.1托运人或收货人、货运代理人身份证明;

6.3.2货物出口委托书、装箱单、集装箱设备交接单等;

6.3.3海关进(出)口货物报关单、外汇核销单、贸易合同和贸易发票;

6.3.4理货报告、商检证书(报告)、货损检验报告、海事报告(签证)等;

6.3.5与案件有关的其他证据材料。

6.4不签发货运提单的货运代理纠纷

6.4.1证据材料:

6.4.1.1货运委托书(托书)、出口货物明细单、报关委托书、报检委耗书。

6.4.1.2海运费、包干费等费用的报价单、确认书;

6.4.1.3装箱单、报关单、外汇核销单;

6.4.1.4商检证书(报告)、动植物检验、检疫证书;

6.4.1.5订舱单;’,6.4.1.6进仓通知单、收货单;

6.4.1.7提单确认件;

6.4.1.8提单及提单交付的签收单;

6.4.1.9运费、包干费发票(国际货物运输代理业专用发票);

6.4.1.10运费、包干费付款凭证;

6.4.1.1l货物延迟交付证明;r

6.4.1.12货物损坏、短少、灭失证明:

6.4.1.13商检报告;

6.4.1.14当事人各方的商业登记证明(营业执照)、批准证书等;

6.4.1.15有关案件的往来传真、函电、电子邮件等;

6.4.1.16与案件有关的其他证据材料。

6.4.2需要注意的主要问题:•

6.4.2.1当事人是否有经营许可资格;

6.4.2.2费用是否有双方的书面确认;

6.4.2.3提单的签发是否符合法律规定,签单人是否有资格,是以代理身份还是承运人身份签发,承运人是否存在;

6.4.2.4提单签单人与提单抬头人之间是否有代理协议;

6.4.2.5各当事人的责任期间,过错程度;

6.4.2.6有多份提单时,提单是否连贯;

6.4.2.7是否在时效内或有无时效中断的情形存在;‘

6.4.2.8货物的保险、理赔情况;

6.4.2.9外汇核销单是否已核销,退税是否已实际完成;

6.4.2.10国际贸易项下的货款支付情况。

6.5.签发货运代理提单的货运代理纠纷

6.5.1除准备6.4.1项下的证据外,还应准备以下证据:

6.5.1.1提单登记备案证明;

6.5.1.2无船承运人资格证明;

6.5.1.3运费、包干费发票(国际海运业运输专用发票);

6.5.1.4货代提单和海洋提单;

6.5.1.5索赔函、保函、信用证;

6.5.1.6商检报告、验货报告、鉴定报告。

6.5.2除注意7.1.2项下的事项外,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6.5.2.1签发货代提单的当事人系无船承运人地位,而非代理人;

6.5.2.2适用承运人的诉讼时效规定;

6.5.2.3是否可以依法享受责任限制。

第七章其他问题

7.1管辖

7.1.1是否有关于管辖的协议约定和仲裁协议约定,约定是否合法;

7.1.2提单的管辖条款是否合法、有效;

7.1.3管辖是否具有选择性。

7.2适用法律

7.2.1国内法的适用;

7.2.2行业习惯的适用;

7.2.3外国法的适用、外国法的查明、国外律师的宣誓书效力;

7.2.4国际公约、条约的适用;

7.2.5国际惯例的适用,国际惯例的证明。

7.3诉讼时效

7.3.1注意根据提单约定的适用法律对诉讼时效的规定;

7.3.2注意提单条款对诉讼时效的约定。

7.4送达

7.4.1公告送达的期限;

7.4.2外交送达;

7.4.3《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关于送达的特殊规定。

7.5保全

7.5.1证据保全;

7.5.2诉前财产保全;

7.5.3诉讼财产保全;

7.5.4有关保全,具体请参阅《律师代理诉前海事证据保全和海事强制令案件业务指引》和《律师代理诉前扣押船舶案件业务指引》。

第八章附则

本指引由上海市律师协会起草,其目的系向律师提供代理国际货物运输及代理纠纷案件方面的借鉴、经验,并非强制性或规范性规定,仅供律师在实际业务中参考。

第五篇:律师办理群体性案件议

律师办理群体性案件议

北京市才良律师事务所

律师

王才亮

王令

建立和谐社会新理念自党的四中全会提出以来,已经作为全党工作的目标。胡锦涛总书记随之明确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的六大特征。

而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崇高而伟大的社会工程,需要全国上下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党和政府有责任,各单位和组织有责任,每个社会成员也有责任,我们律师对此也是义不容辞。党有依法治党的责任,政府有依法行政的责任,我们律师应当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负有什么责任?那就是我们律师应当依法提供诚信的法律服务,努力为国家的民主法治进展贡献力量,为公平正义的最终实现不断奋斗。由于社会尚处在改革转型期,由国企改革、房产改革、房屋拆迁、土地征收等等引发大量的群体性纠纷,这些问题已经不同程度的影响了社会稳定,影响了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这些群体性案件相比一般案件,对社会的影响更大,处理的好能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较大的贡献,处理不好会给国家与社会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作为这些年来一直活跃在法制建设和法律活动前沿的律师队伍,已有不少律师广泛介入了群体性案件,但在办理这些案件过程中,有的不仅没有推动构建和谐社会,还多多少少的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甚至有不少同仁为此深陷囹圄。可见充分关注群体性案件的办理,研究律师如何以此为切入点为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重要性,笔者就此发表一些浅见,算作抛砖。

一、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是律师办理群体性案件业务的最高目标。

群体性案件法律业务是指律师事务所依法接受委托,为群体性案件非诉调解、提起诉讼以及相关业务提供的法律服务,或者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有关部门的规定应当由律师承办的其他群体性案件法律业务。由于群体性案件的社会关注度较高,社会影响力大,律师办理群体性案件法律业务就不能简单的仅以案件是否胜诉来衡量律师办理群体性案件业务是否成功,更不能以收费多少来衡量,而是需要综合考虑社会效果来评定案件办理效果。笔者认为,应当将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是律师办理群体性案件业务的最高目标和最高评判标准。

案件办理结果如果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则说明了该案办理结果人民群众是满意的,说明了该结果充分体现了公平正义且让双方服气,说明在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间取得了良好的平衡,说明在该案办理过程中已经充分缓和、消化、化解了矛盾,甚至说明了该案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人们律师的良好风采,推动了社会法治进程。所以,在当前现阶段,将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作为律师办理群体性案件业务的最高目标和评判标准是适当的。

二、律师办理群体性案件业务应当有利于社会稳定,应当将维护社会稳定作为开展相关法律服务工作的基本原则。

一个不稳定的社会,绝对称不上和谐社会,同样,律师办理的群体性案件业务,如果最终结果不利于社会稳定,那么即使取得了胜诉结果,也不能算是成功的案例。无论是代理群体这一方还是代理对方例如政府或政府有关部门,律师在从事相关业务中,都应当主动的维护当地的社会稳定。

作为群体性当事人一方的代理人应当注意不要去放任矛盾发展,更不能激化矛盾扩大矛盾。对当事人有过激思想的应当予以劝导,将无序的激烈的维权行为纳入到法律的轨道中来。例如,律师在接受群体性当事人法律咨询过程中,应当注意稳定当事人的情绪,阻止当事人的过激言论和行为以缓和矛盾有利于案件的解决,并告知当事人合法的救济途径和期限,尽量把当事人的维权行为纳入正常的法律渠道。接受咨询或委托的律师不得怂恿、暗示、参与当事人以扰乱社会秩序、冲击国家机关等手段来促使案件的解决。群体性案件承办律师不参与当事人上访,不鼓动当事人上访,不组织当事人上访。对可能严重影响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的违法上访行为,承办律师知情后应予以劝导,也可以及时向有关政府部门报告反映。

而作为群体当事人对方如担任地方各级政府或政府相关部门的法律顾问时,也需要以维护社会稳定为工作原则,既不能散发有可能激化矛盾的不负责言论,更不能运用或建议运用政府的公权力来干扰依照法律途径解决纠纷。不仅如此,我们的律师还要在提供法律服务的过程中,换位思考,从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角度出发,在法律的框架内,形成有利于缓和矛盾化解矛盾的正确法律意见提供给委托人,供有关部门决策时参考。

三、律师办理群体性案件业务应当有利于国家法治化进程。

律师办理群体性案件,即使这个案件再大或者处理效果再好,如果不能促进国家法治化进程,那也只能说办理了一个比较成功的个案。胡锦涛同志将民主法治作为和谐社会的第一个特征,并加以解释其定义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那么,律师办理群体性案件中应当充分考虑如何让成功的个案办理结果来促动国家法治进程。

诚然,律师在办理群体性案件过程中,要言论合法、慎重,不在任何不适当场合发表不利于社会稳定的过激言论,不支持当事人散发过激言论。律师要客观对待媒体包括网络媒体的舆论监督,实事求是反映问题,不炒作新闻线索,不搞有偿新闻。但是,律师还是可以良好利用社会以及舆论对群体性案件的关注,针对在办理群体性案件过程中发现的法律的漏洞或者欠缺,提出很好的法律意见和立法建议,大力推动国家立法工作。不仅如此,针对现实中的某些不足,也可以通过律师的呼吁与努力,唤醒民众的维权理念和法律意识。将一个个案的成功,扩大到某一领域的成功,促使一大片类似问题的解决,促进这一领域的和谐发展。

四、律师办理群体性案件业务应当始终追求公平正义,本着追求司法公正的原则办案。

胡锦涛同志解释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司法公正作为公平正义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认为,我们律师在办理群体性案件业务中应当始终追求公平正义,本着追求司法公正的原则办案与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两个问题分不开。

一是,如何平衡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的问题,从本质上看,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的统一的,脱离了公平正义而存在的社会稳定是短暂的。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这种短暂稳定的危害性,更不能被有些以稳定压倒一切为由否定和阻挠依法维权的人所蒙蔽,牺牲了公平正义的稳定不是真正的稳定。更为可恨的是这种短暂稳定的假相,破坏了我们社会的正常秩序,破坏了我们解决问题和纠纷的法律机制,让一大堆的问题脱离法律途径,影响了人民群众对党和法律的信心,将本应由法律渠道解决的问题予以压制,最终推到无序的状态中来,引发社会的无序和矛盾在更大程度上的爆发。我们律师在办理群体性案件业务中绝对不能牺牲对公平正义的追求来换取短暂的社会稳定,绝对不能以牺牲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来换取短暂的社会稳定,应当在法律维权的途径上始终不渝的追求司法公正。

二是,应当充分注意缓和矛盾平息矛盾化解矛盾。任何牺牲了公平正义的稳定都不会长久,压制的矛盾终究还会爆发。所以,我们律师在办理群体性案件业务中可以尽量多做协调工作,案件涉及政府的,要尤其注意与政府多作沟通。根据案件需要,律师可在代理当事人提起诉讼或复议前,建议当事人与有关单位进行协调,律师也可以在诉讼和行政复议前或在诉讼及行政复议过程中,根据当事人的明确授权,参与协调工作,促成矛盾双方和解。律师要充分认识到提起诉讼不是目的,而是维权的手段方式,最终问题得到解决才是目的。

五、律师应当依法办理群体性案件业务,防范法律风险,规范服务。

由于群体性案件业务的敏感性,该类案件已经迅速成为律师执业风险较大的案件,不断有律师因此身陷囹圄的消息传来,包括上海的郑恩宠和北京的朱久虎律师都是在群体性案件中落马。且不深究,这些律师在执业过程中,是否有违法违纪的问题,但群体性案件业务的风险性昭然若揭。

笔者曾经参与所在律师事务所起草《律师从事群体性案件法律业务规范》草案的相关工作,并最终将其形成文字作为建议提交全国律师协会审议。在该草案中,笔者提出了不少关于律师办理群体性案件防范风险的建议,例如:在律师在办案中要慎重对待与境外媒体和境外组织的交往,不与其作非正常接触,绝对禁止向其泄漏和提供国家机密,杜绝任何有损祖国和政府形象的行为。还例如:在解答上访问题的咨询时,律师尤其要注意对自身权益的保护,严格以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信访条例》为解答依据,告知当事人应当依法上访,避免出现越级上访和群体性上访等违反国务院《信访条例》的上访行为。笔者希望这些意见能最终被全国律协拿上议事日程,将其广泛讨论并最终颁布,以减少我们律师办理相应案件的执业风险。

虽然,全国律师协会现今对律师办理群体性案件尚无相关规范和指导意见,但并不是律师办理群体性案件业务就无据可依。律师还是应当遵循相关法律规定和行业规则。

例如,律师办理群体性案件应当以维护社会稳定和构建和谐社会为指导思想,遵循依法办案的原则,充分考虑案件的社会影响和注意对自身权益的保护。

律师从事群体性案件法律业务,应当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自觉遵守群体性案件相关监督机构的有关规定,恪守律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规范,诚实守信,审慎严谨,勤勉尽责律师从事群体性案件法律业务,应当在受委托范围内依法履行职责,保护代表人和全体委托人的合法权益,同时维护群体性案件所涉及范围的正常社会秩序。

律师从事群体性案件法律业务,应当始终坚持诚实守信原则,并应遵守以下要求:

1.不得建议或协助委托人从事违法活动或实施虚构事实的行为,但对于委托人要求解决的法律问题,可以协助委托人进行法律分析并提出合法的解决方案;

2.对于委托人要求提供违反法律法规以及律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规范的服务,应当拒绝并向委托人说明情况;

3.不得协助或诱导委托人弄虚作假,伪造、变造文件资料,更不得为了委托人的利益或自身利益,自己弄虚作假,伪造或变造证明文件;

4.不得向群体性案件相关监督机构、法院、检察院等司法机关提供律师经合理谨慎判断怀疑是伪造或虚假的文件资料;

还例如,律师应当协助或督促委托人履行法定的真实陈述相关案情的义务,内容应当尽量符合真实、完整的要求,不得协助或支持委托人故意隐瞒、遗漏重要信息或作虚假陈述,不得为达到案件办理目的而协助或者支持部分委托人或者代表人作虚假陈述或歪曲案情,致群体情绪不稳定,扰乱社会安定团结。

只有规范了自身的法律服务行为,提供了诚信法律服务,有效的避免了法律风险,我们律师才能更好的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随着律师行业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教育活动的不断深入,我们律师思想觉悟必然会得到更大的提高,必然有更多的律师切实的将构建和谐社会纳入到自己的律师职业工作中来,并诚信而慎重的为群体性案件提供法律服务,有效的缓和化解社会矛盾,努力的维护社会稳定和追求公平正义,最终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不可替代的力量。

附:受中华全国律协委托起草的《律师从事群体性案件法律业务规范》(建议稿)

律师从事群体性案件法律业务规范(建议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律师事务所和律师从事群体性案件法律业务的执业行为,保证服务质量,明确执业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律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规范》和信访、治安管理等机构关于律师从事群体性案件法律业务管理的相关规定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规定,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 本规范所称群体性案件法律业务是指律师事务所依法接受委托,为群体性案件非诉调解、提起诉讼以及相关业务提供的法律服务,或者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有关部门的规定应当由律师承办的其他群体性案件法律业务。

第三条 律师事务所和律师从事群体性案件法律业务,接受律师监管机构的指导和监督,协调和配合政府信访、治安管理监管机构工作。

第四条 律师事务所和律师从事群体性案件法律业务,除应当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外,还应当遵守本规范。

第二章 基本规范

第五条。律师办理群体性案件应当以维护社会稳定和构建和谐社会为指导思想,遵循依法办案的原则,充分考虑案件的社会影响和注意对自身权益的保护。

第六条律师从事群体性案件法律业务,应当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自觉遵守群体性案件相关监督机构的有关规定,恪守律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规范,诚实守信,审慎严谨,勤勉尽责律师从事群体性案件法律业务,应当在受委托范围内依法履行职责,保护代表人和全体委托人的合法权益,同时维护群体性案件所涉及范围的正常社会秩序。

第七条 律师从事群体性案件法律业务,应当具备为委托人提供相应服务的专业能力,包括必备的法律专业素质和处理群体性案件可能引发的其他社会及法律问题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第八条 律师事务所接受群体性案件法律业务委托,不得指派不具备办理群体性案件法律服务专业能力的人员办理。律师助理不得独立承办群体性案件法律业务,但可以协助律师完成相关的辅助工作。

第九条 律师从事群体性案件法律业务,应当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承办具体业务,以使法律服务质量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规范性文件的规定以及专业化要求和律师行业惯例。

第十条 律师从事群体性案件法律业务,尤其是在办理群体行政案件的情况下,应当坚持其独立性,在受托范围内依法履行其职责,不受其他单位或个人的影响和干预。

第十一条 律师从事群体性案件法律业务,应当始终坚持诚实守信原则,并应遵守以下要求:

1.不得建议或协助委托人从事违法活动或实施虚构事实的行为,但对于委托人要求解决的法律问题,可以协助委托人进行法律分析并提出合法的解决方案;

2.对于委托人要求提供违反法律法规以及律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规范的服务,应当拒绝并向委托人说明情况;

3.不得协助或诱导委托人弄虚作假,伪造、变造文件资料,更不得为了委托人的利益或自身利益,自己弄虚作假,伪造或变造证明文件;

4.不得向群体性案件相关监督机构、法院、检察院等司法机关提供律师经合理谨慎判断怀疑是伪造或虚假的文件资料;

5.不得协助任何机构和人员实施与群体性案件业务有关的违法行为。

第十二条 律师应当协助或督促委托人履行法定的真实陈述相关案情的义务,内容应当尽量符合真实、完整的要求,不得协助或支持委托人故意隐瞒、遗漏重要信息或作虚假陈述,不得为达到案件办理目的而协助或者支持部分委托人或者代表人作虚假陈述或歪曲案情,致群体情绪不稳定,扰乱社会安定团结。

第十三条 除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群体性案件相关监督机构或司法机关依法要求,或委托人同意之外,律师及其辅助人员对于在从事群体性案件法律业务中知悉的国家机密或者个人隐私应当保密,并不得利用其为自己或他人谋取利益。

第十四条 律师从事群体性案件法律业务,应当与评估机构、各种专业委员会、鉴定机构等中介机构密切配合,通过专业分工协作和充分的业务沟通,共同保障受托群体性案件法律业务的顺利进行,同时,在维护群体性案件委托人合法权益的前提下,通过相关监督机关对群体性案件的矛盾进行疏导、调解,达到节省成本和降低影响的目的。

第十五条 律师不得以与法律法规和律师执业规范相违背的方式对群体性案件相关监督机构及司法机关人员施加影响。

第十六条 律师事务所应当建立健全项目管理制度、法律文件制作内部审核制度,以及有关群体性案件法律业务内部质量保障和合法性控制的其他制度。

第十七条 律师从事群体性案件法律业务,应当及时、准确、真实、完整地就工作过程中形成的工作记录、在工作中获取的相关文件、会议纪要、谈话记录等资料制作工作底稿。

第十八条 律师应当对其在从事群体性案件法律业务过程中重要的往来电子邮件和电子版的法律文件进行保存和书面备份。

第十九条 律师事务所应当建立完善的群体性案件法律业务档案保管制度,以确保群体性案件法律业务档案的安全和完整。群体性案件法律业务档案从项目完成之日起应当至少保存十年,律师事务所发生合并、分立、注销以及承办律师调离等情况时,正在办理的群体性案件法律业务及已经办理完结的群体性案件法律业务档案应当按照律师监管机构的相关规定作出妥善安排。

第二十条 律师事务所应该安排具有办理群体性案件专业素质及经验的律师接待群体性案件的来访和咨询。接待律师要做到耐心细致、解答详尽,不得为达到承接案件的目的而故意夸大或激化矛盾,对社会安定造成不利影响。律师在接受咨询时应该要求咨询人提供相应的文字材料等证据,不得仅根据咨询人单方陈述做出主观判断。

第二十一条 如果群体性案件法律业务涉及其他司法管辖区域的法律事务,律师事务所和承办律师可以建议委托人聘请符合以下条件的境外律师事务所和律师提供法律服务:

1.在该司法管辖区域具备相应资格;

2.在特定的业务领域具有相应的经验和能力。

第三章 接受法律咨询和委托

第二十二条 律师在接受当事人法律咨询过程中,应当注意稳定当事人的情绪,阻止当事人的过激言论和行为以缓和矛盾有利于案件的解决,并告知当事人合法的救济途径和期限,尽量把当事人的维权行为纳入正常的法律渠道。接受咨询或委托的律师不得怂恿、暗示、参与当事人以扰乱社会秩序、冲击国家机关等手段来促使案件的解决。

律师应有关政府或政府相关部门要求协助接待上访工作的,应当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尽量配合有关部门开展工作,以法律为准绳, 既要注意维护社会的稳定,也不为了片面追求短暂或局部的和谐作出有违法律规定的解答, 切实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律师在接待咨询过程中,遇到重大紧急问题,应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

在解答上访问题的咨询时,律师尤其要注意对自身权益的保护,严格以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信访条例》为解答依据,告知当事人应当依法上访,避免出现越级上访和群体性上访等违反国务院《信访条例》的上访行为。

第二十三条

律师在接受群体性案件的委托前,应当严格遵守《律师法》以及相关行业规范的相关规定,全面审查案件的相关情况,分析案情,准确把握法律规定,慎重接受委托和为当事人提供法律咨询,防止社会矛盾激化。对于矛盾激烈而又反复上访的群体性案件,律师应当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将解决问题的方式纳入到正常的法律途径,以缓和社会矛盾。

第二十四条律师承办群体性案件法律业务必须由其所在的律师事务所指派,由律师事务所统一接受委托,承接群体性案件法律业务应向所领导作基本汇报,最终由合伙人会议决议是否承接案件。律师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或名义私自接受任何群体性案件法律业务的委托。

律师事务所接受委托,应当向委托人了解有关受托群体性案件业务的情况并审查委托人提供的相关材料,经律师事务所负责人或授权代表同意后办理委托手续;接受委托后,如无正当理由,律师事务所不应中途解除委托。

律师事务所接受委托,应当与委托人签订书面委托协议;委托协议应当由律师事务所和委托人双方的法定代表人或授权代表签署,并加盖律师事务所和委托人的公章。

律师事务所对律师受理和办理群体性案件应当进行必要的指导、管理和监督。对于重大案件,应组织律师讨论研究。律师在办案中出现违规行为的,律师事务所应当即使制止并采取补救措施。

第二十五条 委托协议的内容由律师事务所和委托人约定,一般包括以下条款:协议双方的名称、住所、联系方式、委托事项的工作范围和工作方式、双方的权利义务、协议期限、律师费用、违约责任、合同的变更和解除、争议的解决。

第二十六条 律师事务所指派承办律师应当征得委托人的同意,委托人对承办律师有特别要求的,律师事务所应当尽可能满足委托人的要求。

接受群体性案件法律业务委托后,根据案件需要,承办律师可以建议当事人按照法律规定推举代表人,并告知当事人推举代表人的相应法律后果。

第二十七条 律师事务所向委托人收取的律师费应当合理,确定律师费数额时应当主要考虑以下因素:

1.律师事务所和律师从事该群体性案件法律业务所需要的时间、投入的精力和其他相应成本;

2.受托业务的复杂程度和社会影响力;

3.根据委托人的要求或实际情况确定的特殊时间限制;

4.律师事务所和律师的经验、声誉和能力;

5.律师的持续责任和风险;

6.律师事务所的实际成本支出;

7.律师费的支付方式;

8.其他因素。

第二十八条 同一群体性案件法律业务可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律师事务所受同一委托人的委托同时共同办理,相关责任、各自分工、各方权利义务以及律师费支付等事项应当通过签署书面协议确定。

第二十九条 出现以下情况之一,律师事务所可以拒绝或解除委托人对于群体性案件法律业务的委托:

1.委托人要求律师为其提供服务的事项违反法律规定、违背律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规范;

2.委托人隐瞒、歪曲重要事实;

3.委托人利用律师提供的法律服务从事违法活动;

4.其他合理理由。

出现上述情况,律师事务所和律师应当及时通知委托人,并整理卷宗、文件,撰写项目总结报告后存档。

第三十条律师在办理群体性案件时,可以尽量多做协调工作,案件涉及政府的,要尤其注意与政府多作沟通。根据案件需要,律师可在代理当事人提起诉讼或复议前,建议当事人与有关单位进行协调,律师也可以在诉讼和行政复议前或在诉讼及行政复议过程中,根据当事人的明确授权,参与协调工作,促成矛盾双方和解。为减少执业风险,律师在参与协调过程中,尽量不要接受当事人接受或放弃变更诉讼、签订调解协议等特别授权。

群体性案件承办律师不参与当事人上访,不鼓动当事人上访,不组织当事人上访。对可能严重影响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的违法上访行为,承办律师知情后应予以劝导,也可以及时向有关政府部门报告反映。

律师在办理群体性案件过程中,要言论合法、慎重,不在任何不适当场合发表不利于社会稳定的过激言论,不支持当事人散发过激言论。律师要客观对待媒体包括网络媒体的舆论监督,实事求是反映问题,不炒作新闻线索,不搞有偿新闻。律师在办案中要慎重对待与境外媒体和境外组织的交往,不与其作非正常接触,绝对禁止向其泄漏和提供国家机密,杜绝任何有损祖国和政府形象的行为。

第四章 诉讼前准备

第三十一条律师应当根据受托群体性案件业务的具体情况,通过收集文件资料、与全体委托人或代表人员面谈、与相关方核对事实、实地考察等方式,对群体性案件法律业务项目涉及的相关法律事项进行核查验证。

律师应当客观、全面、及时地进行尽职调查,坚持尽职调查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做到调查内容真实、准确。

第三十二条 律师应当按照受托群体性案件法律业务的具体情况编制尽职调查法律文件清单,并明确要求委托人或其他当事人严格按照客观真实的原则提供清单所列明的法律文件。

第三十三条 律师从事群体性案件法律业务,在收集文件资料时应当遵循以下要求:

1.要求委托人陈述与受托群体性案件法律业务有关的重要事实并提供相关法律文件,包括原件、传真件、复印件、副本和节录本等;

2.应当收集文件资料的原件,如果收集原件确有困难,可以复制或收集副本、节录本。对复制件、副本和节录本等应当由委托人或文件提供人在文件上签字、加盖公章或以其他方式加以确认,以证明与原件或正本相一致;

3.对于重要而又缺少相关资料支持的事实,应当取得委托人对该事实的书面确认,律师还应当在形成法律意见时作出相应文字说明,而后要求委托人提供相关线索,以便开展调查工作;

4.对于需要进行公证、见证的法律文件,应当及时通知委托人办理。

第三十四条 律师对尽职调查中收集到的资料,应当从资料的来源、颁发的时间、内容和形式、资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及资料要证明的事实等方面进行审查。

第三十五条 律师事务所和律师进行法律业务服务时,可以编制资料目录作为法律意见的附录备查;在选择由群体性案件相关监督机构进行调解的情况下,律师应当按照群体性案件相关监督机构的要求提交有关文件资料。

律师向群体性案件相关监督机构提交的文件资料应当是这些文件资料的复印件,但群体性案件监管机构另有要求的除外;向群体性案件监管机构提交文件资料原件的,律师应当提请群体性案件监管机构的承办人员出具资料接收书面凭证。

第五章 群体性案件法律文件的编制、审核及法律意见的出具

第三十六条 律师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委托人的要求编制或审核与受托群体性案件法律业务有关的法律文件,并就受托群体性案件法律业务所涉及的重要法律问题或法律事项出具法律意见。

第三十七条 律师编制或审核群体性案件法律文件以及出具法律意见,应当以尽职调查的结果为依据,严格遵守国家现行有效的法律法规、群体性案件相关监督机构公布实施的办法、规定、准则和规则。

第三十八条 对现有法律法规没有明确规定的事项或者律师已经勤勉尽责仍不能对其法律性质或其合法性作出准确判断的事项,律师应当出具保留意见。

第三十九条 律师出具法律意见,应当尽力核实相关传真件、复印件、副本和节录本等是否与原件一致;如果经过合理努力仍不能核实的,应当明确予以说明。

第四十条 群体性案件相关监督机构就有关群体性案件法律文件和法律意见的内容和格式有特别要求的,律师编制、审核相关群体性案件法律文件或出具法律意见应当符合有关要求。

第四十一条 律师出具法律意见书或准备其他群体性案件法律文件,应当简洁、准确、条理清晰。

第四十二条 法律意见书应当由承办律师签字,并加盖律师事务所公章,群体性案件相关监督机构就有关法律意见书的签署有特别要求的,律师事务所和律师应当根据相应的特别要求进行签署。

第四十三条 律师从事涉外群体性案件法律业务,如果同时出具中文和外文文本,律师应当明确说明不同文本的效力及同等效力文本之间的表述发生冲突时的解决办法。

第六章 附 则

第四十四条 对于违反本规范的律师、律师事务所,由律师协会依照律师行业管理规则给予处分,情节严重的,由司法行政机关予以处罚。

第四十五条 律师在办理涉及群体性案件业务的诉讼案件时,应当按照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已经实施的相关案件办理规范进行办理。

第四十六条 本规范由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常务理事会负责解释、修订和补充。

第四十七条 本规范自二零零六年一月一日起试行。

中国律师执业法律网登载此文出于学术研究之目的,绝不意味着中国律师执业法律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以上内容仅供研究者学习与交流,无意侵犯版权。如有侵犯您的利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下载深圳市律师协会关于律师代理群体性敏感性案件的工作指引(★)word格式文档
下载深圳市律师协会关于律师代理群体性敏感性案件的工作指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