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探讨教育论文
摘要:中学语文教学除教学内容以外,更重要的是语言表达,这样既可以拉近师生距离,又能使课堂富有交流性和情感性。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学语言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自然的现象。要改变这种现状,就需要教师在上课时调整心理情绪,把握教学对象的年龄特点,努力提高自身的语言修养,从而达到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方法
关于教师教学语言的论文数量很多,内容也非常丰富、细致、深刻,这对提高教师对教学语言的认识起着很大的作用。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一种不好的教学语言现象还时有发生,即语言不自然、装腔作势、拉腔拉调,有的小学老师甚至整堂课都用朗诵或演讲的语气来给孩子上课,尤其是在一些公开课、观摩课、示范课中经常听到。而这种不良现象很少有文章指出,以至于有“以样学样”之嫌。笔者认为,尽管教学语言可以有多种多样的个人风格,可以有多种多样的表达方式和方法,但追求语言的朴素美、自然美,应该是教学语言的本色调。
一、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现状
我们发现,有些老师在平时说话、上课时语言都很亲切自然,但一到公开课、示范课或说课比赛,语言就马上变得拉腔拉调,嗲声嗲气,表演味十足。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心理情绪有变化
公开课、说课比赛和平时上课不同,课前经过精心准备和一定的演练,有老师们的建议、领导的厚望和自己的期望。怎样消化、操作公开课?课堂上学生能配合好吗?一连串问题在教师的脑海中闪现。加上有很多同行、专家在现场听课,往日熟悉的学生也变得紧张起来了,这种特定情景的变化,角色、身份的微调,使得有些老师马上变得既兴奋又紧张。许多教师总是太想更好地表现自己,想着如何美一点,如何在大家面前表现得好一点,但另一方面又怕出问题,心理压力大,自然就产生了胆怯感和恐惧感,总是感到不自在。在这种心理状态下,一开口腔调就容易变形走样,容易被备课时想好的那些语言束缚住。有的教师因为怕乱套,也不敢临场发挥,下意识地就会把每句话的声调提高,语气加重,来给自己壮胆;甚至有些就用带有半背诵的形式来将备课的内容“诵”出来,因为这样起码可以防止出错。这样一来,其语言当然就会不自然。
(二)忽略了对象的特殊性
作为教师,应时刻记住,你的对象是学生,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其相应的年龄特点和语言习惯。但在特定场合,教师往往由于心理紧张,容易忽略学生的特点,习惯于以老师的身份进入角色,驾轻就熟地用自己习惯的、早已准备好的书面语言来教学。比如,在讲《生命》一课时,肯定要涉及到对生命的感悟,对人生的理解,有的老师满堂都在讲有关生命的大道理。当然,道理本身是没错的,但学生能理解吗?其实,教师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与他们所关心的人和事相联系,然后再进行讲解,这样学生才会感到亲切自然。因为学生总是对离自己近的事物较熟悉,感兴趣,易理解。我们平时用多媒体、出示实物的方法也都是为了缩短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这两者的道理有相通之处。
(三)教师集体效应的误导
什么样的教学语言才是美的语言,虽然有许多文章论及过,但是,理论与实践毕竟是有距离的。因此教师从日常实践中获得的信息更具有直观性和仿效性。当看到别的老师也是用这种略带夸张且有点变形的语言来教学(当然还有许多别的优点),并且还受到评论者的赞赏时,便在潜意识里认为这种语言是美的。从理论上来说,教师集体效应是教师群体互动的产物,而这种在实践情境中形成的认识更具开放性,更易取得认同,更有利于储存。其实,从本质上来说,问题还在于对什么样的教学语言具有自然美认识不清。
(四)教师本身的语言修炼不够
所谓语言的修炼,首先是一个文化内涵问题。一般来说,对教学内容有什么样的理解,就应该用与之相应的语言来表达。如果理解肤浅、有偏差,甚至有错误,其语言当然就谈不上美。但是,如果理解正确了,而语言不精当和确切,甚至词不达意,或者用词生僻、费解、空洞,其语言也谈不上美。其次才是语言表达技巧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需要细心体悟和长期训练才能解决的问题,它包括对作品基调的把握,语言节奏的处理,语气的选择等等。而节奏的形成又涉及对语速、音长、音顿、音强等技巧的处理。此外,语气也集中体现了对表达技巧中各种要素的要求,比如,节奏的快慢,语言的长短、刚柔、抑扬、强弱、轻重、缓急,还要结合重音的选择和处理,停连位置的选择,音强、音色、音长等技巧的恰当。很多老师由于上述问题没有很好地协调、解决好,所以影响到语言自然美的形成。
二、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方法
(一)声气运用问题
训练语言的自然美,涉及到许多方面,如前述的文化内涵、人的精神气质、情感情绪的变化等等,这里重点谈一些基本的技巧问题。我们在说话中,如果是短句子就容易说,如果是长句子就会有气不够用需要中途换气的感觉,很难做到一气呵成,所以我们常说的声断气不断,在这里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做到声断气不断,就要求我们平时多做一些声气的训练。
(二)理解作品,确定表达基调
正确理解作品,确定准确的表达基调,这是对一部作品把握到位的基本要求。对作品的处理,要做到恰到好处,就需要我们平时加强阅读,提高自己对作品的鉴赏和感悟能力,做到准确把握作品所要表达的意思。
(三)多学习名家对作品的表达处理
许多名家对作品的处理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如著名语言艺术家姚锡娟老师,在朗读作品《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时,她戴着墨镜,闭着双眼,去真正体会一个盲人在黑暗中的感觉,当她摘掉眼镜,眼前看到光明时,那种由衷的发自内心的对光明的赞扬,就特别真实、自然、感人。
第二篇:浅谈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
浅谈语文课堂的语言艺术
汝南县常兴镇一中叶明海
夸美纽斯曾说过:“一个能够动听地、明晰地教学的教师,他的声音便应该像油一样浸入学生的心里,把知识一道带进去。”因此,语文教师的语言必须是规范的语言,特别是课堂上的语言。
多年来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本人认为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无声的语言;二是有声的语言。
一、无声的语言
首先,无声的语言体现在教师的外部形象上——如衣着、发型、修饰等。干净利落、合体淡雅的的衣饰会给学生别样的感觉。那感觉,如同一缕春风、一线阳光、一波飞流、一泓清泉,嘀嗒在人们心头,清爽、赏心、悦目、舒服 „„而过于华丽前卫的服饰,过浓的脂粉会使学生感到老师华而不实,从而会只专注于你的外部语言而不去听讲和思考。
其次,高雅飘逸的文化底蕴,可敬可佩的人格魅力,稳重饱满的精神状态也很关键。一名好的语文教师,精神饱满的走进课堂,走入学生中间,站如一棵青松,行如一阵春风,加上自然流露出的厚积薄发,就会让注意力集中的学生更加集中,注意力分岔的学生在老师“形象”的感悟中迅速收回心来,跟着老师的感觉畅游知识的海洋,共同感悟文本的精华。
再者,巧妙的艺术板书。在我所看到的课堂中,就发现一些教师做得很好。如有的讲《柳叶儿》 时把内容板书成柳叶形;讲《手》时把板书设计成一个“手”字图案;讲《凡尔赛宫》把板书设计成一座宫殿的形状。还有的老师在讲《月迹》时把板书设计成“美”的形状。讲《诺曼底号遇难记》时把板书设计成一只船的形状等等。这样设计成艺术的板书,对文本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最后,举止得当的自然动作。在课堂上,老师的一举手、一投足,在学生看来,都似乎很有深意。如眼神的巧妙变化:喜、怒、哀、乐、怔、疑等人的感觉都可以在眼睛中表现出来。“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把握好眼神,老师的讲述和点拨才能和学生“心有灵犀一点通”。因此,课堂上,老师一定要有意的让眼神和全班每一个学生进行无数次和谐的对接,和学生进行无言的交流。
二、有声的语言
有声的语言应具有以下两个特征:
1、形象生动,绘声绘色,具有言辞美。
2、幽默诙谐,妙趣横生,具有情趣美。具体来说:
第一,抑扬顿挫、饱含感情的美读。这是老师的基本功之一。朗读课文时,把握好课文的感情基调。读出明亮轻快,读出刚健稳重,读出情景交融。这样,学生在老师美而和谐、悦耳动听的朗读声中,走近作者,走进文本,感悟作品形象,理解文章主题,体会丽词妙句。新课标也提出要培养学生朗读的能力。因此,老师一定要以自己的示范性朗读指导好学生的朗读,要让学生读准、读顺、读通、读懂、读好,读出个性,读出风采。让诵读成为滋养学生素养的一道美味佳肴。
第二,富有磁性的点拨语。语色亮丽,语气适中,语调舒缓有致,语音沉着而有底气。这些都是一名教师最基本的素质。学生爱上某一个教师的课,大多因为这名教师娓娓动听的点拨与讲述深深打动了他的心灵,引发了他的思维。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中,不知不觉地走进了作者,去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走进了故事,去感悟故事中的喜怒哀乐,并去理性的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样,在潜移默化中陶冶了学生的精神情操,使学生正在成长的心灵得到了洗礼。
第三,客观机智的评价语。在新课标中,教师评价用语的地位越来越高,因为它不但能使学生明确自己在学习中的优缺点,而且能发挥教师在课堂中的引导作用,更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可谓一举三得。如“说得真好!”、“同学们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很可贵!”、“我为你们骄傲!”、“你的话深深打动了老师!”、“让我们为自己喝彩!”、“老师都被你们感动了”等等。这些丰富有变化的、增加了师生间亲和力的点评,尊重了学生的个体感受,处处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也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诗人说,一个只会冒烟而不会燃烧的人,不会成为真正的诗人。我常想,一个只会冒烟而不会燃烧的教师,肯定难成为一个真正的教师。何谓“冒烟”?何谓“燃烧”?比如,教读苏轼的《念怒娇•赤壁怀古》,有一位同学声情并茂地朗读了课文:一位老师很平静地说:“还不错,你读得不错,很有表情,也很流畅。”而另一位老师这样说:“很好,你读得真好!读出了大江东去的豪放,读出了乱石穿空的雄奇,也读出了人生如梦的悲凉!我们为你的精彩诵读而喝彩!”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前者是冒烟,后者是燃烧。冒烟是不冷不热,不痛不痒,青烟缭绕,了无生气;燃烧则是火光熊熊,痛快热烈,映红一方天空。因此,评价语要做到:准确得体、诙谐幽默、机智巧妙、独特创新。
第四,放飞有度的激励语。如“大家最想听谁朗读课文?”、“你能说说赵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吗?”、“这么多人组成一个旅游团,没有导游怎么办?”、“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环节、哪个词语或哪一句话?” “如果声音再大一点,会更好!”、„„激励中带着问题,问题中含有激励,学生思维的火把被老师点燃成了急速思维的熊熊大火。
总之,语文教师美而丰富的课堂用语要起到“融情于语、融情于境、语为境设”的妙用。好的课堂教学的语言,应当是鲜活的、生动的、具体的、有生命力的。
第三篇:创新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论文
[摘要]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学校教育要敢于进行创新教学,摆脱传统教育的束缚,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本文从课堂教学观念和教学手段两方面入手阐述了创新教学。
[关键词]创新 中学语文 课堂教学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部分。语文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学科。语文教师要将创新教育渗透到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以下是我在这方面的一些认识和思考。
一、改革课堂教学观念,大胆创新
新课程改革指出,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标志,就是看他是否具有课程意识,即课程再创造能力。教师的创造力取决于教学观念。教师要正视现实,摆脱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用素质教育的观念指导课堂教学。
1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学习是不能代替的,教师要放手让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能。古人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要让学生在课堂获得生动、活泼的发展,实现创新教育的目标。以往的课堂教学是灌输式的教学,教师是教材的传声筒,以教材为中心,教学缺乏创新,为了教而教,教法死板,没有效果,教师只是教书匠。学生在机械、被动的为了应付考试学习,大量的背诵和做题,离开了书本就不会灵活运用知识,成为了书呆子。新课程改革改变了教师的教育观。让学生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是学生的启发者、帮助者和合作者。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向学生提供学习过程的的机会,让学生体验知识建构过程,掌握数学知识和基本方法,取得广泛的学习经验。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过程,师生关系融洽与否,将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效率,因为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师生关系的性质在一定的程度上决定着教育的品质。传统教育下,教师摆出威严的面孔,用命令式、恐吓式的冷冰冰的话语教育学生,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了这种教风,殊不知,越是这样,教学往往适得其反。学生对教师产生抵触情绪,对学习丧失兴趣,教师的教学效果不能提高。教师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要关注学生学习的体验,包括情感体验。因此,教师要用积极的情感影响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爱因斯坦说过:“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关心学生,做他们的朋友,与学生站在平等的地位,尝试站在孩子的立场与之交流,增进彼此的距离。学生感到教师对自己的尊重、重视,会对教师产生信任。因此,教师与其板着脸孔,不如和颜悦色一点,态度谦和一点,对学生多一些人性关怀,促进了师生关系,课堂教学会收到很好的效果。教师给学生如沐春风之感,对学生才有更多的感召力,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二、改进教学手段,融入创新教育
教学手段是组织课堂教学的环节,教师要从多方面入手,创新教学手段,才能全方位的整合课堂教学。
1多媒体教学诱导学生创新思维。多媒体将学习内容图像化,集合了文字、图形、动画、图像、音频和视频为一身,展示了丰富的信息和教学艺术,符合学生的心理状态。借助于多媒体情境,将课文内容展现在眼前,将知识诉诸画面,达到声、画交融。教学内容更具体、更生动,让学生身历其境,学得愉快。多媒体将抽象的文字形象化,提高了学生的感性思维。针对教学的难点和重点能够有效突破,加深学生的理解。多媒体打破了教学的时间、空间限制,丰富了教学信息。拓宽了教学渠道,从多方面整合学习内容,增大了学习容量。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思维。在视觉与听觉交织的立体空间,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深化了对知识的认识。
2建立完善的全面评价制度是创新教学的保证。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传统教学评价已不能满足素质教育的需求。以往的教学评价是终结性的评价,以考试作为评定学生能力的标准,使一些学生不能充分发挥自身潜力。我们要关注过程性和发展性的评价,促进每个学生个性的发展,从评价学生的过去和现在,转向评价学生的将来和发展。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开展多元化的评价。以往的评价方式单一,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新课程改革评价主体多元化,提倡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学生与教师互动评价。同时,让家长参与评价,对学校教育给予建议,家长配合学校更好的教育孩子。教学评价的全面性体现了评价内容不只是学习成绩,要多角度评价。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个性行为、兴趣等综合衡量学生的发展状况。
3学生在生活中获取创新的源泉。语文学习失去了生活这一源头活水,就很难谈得上真正在教学中培养创造力。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定要和生活实践相结合,使语文课堂成为展现学生生活的舞台,生活实践成为学牛学习语文的课堂,使他们有时间去多接触生活,参加社会实践。课堂是学习的主要途径,生活是学习的外延和补充,将课堂内容形象化和深刻化,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和运用。我们要开放教学,从校内向校外延伸。
4创造性地进行德育教育。语文新课标提出,要培养爱国感情,道德品质,价值观念,还要尊重多样文化。所以,创新教育不能忽视德育,要培养学生健康、积极向上的情感,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教师将德育内容与教材有机结合,挖掘课文的德育因素,陶冶学生的情操。
5提问是激发创新思维的途径。巴甫洛夫说过:“怀疑是发现问题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教师应以问题为突破口,善于启发学生敢于提问题,培养学生质疑能力,使学生不断发现和提出新问题,这样才能触发学生智慧的火花和思维的灵感。善于提问的教师,巧妙设计出富有启发性的既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又能创造发散思维或求异思维的提问。在问题的设计上要由易到难,层层递进,使学生理解层次不断深入,逐步实现由知识向技能再到交际能力的转化。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应设计不同梯度的问题,因人而异。提问不是简单的让学生按照标准答案回答,让学生学会思考探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思考过程中引起认知矛盾,展开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探究。
总之,创新教育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我们必须应用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手段,使语文教学尽快跟上社会发展。创新教学为课堂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只有把创新教育巧妙地融入语文教学,才能推进语文教学整体改革,提高素质教育水平。
第四篇:中学语文教学的语言教学论文
论文关键词:中学语文 语言与言语 语言教学
论文摘要:目前的语文教育备受关注与指责,批评的焦点大多集中在语言的运用上。笔者认为,语言教学应该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是,其他科目凭借言语形式传递信息,而语文教材里的言语形式就是教学的内容。只有加强语言教学才能真正实现大纲所规定的“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在基础教育的各学科中,从来没有哪一科像语文这样饱受非议,也从来没有哪一科像语文这样被寄予如厚望。虽然经历了如此长久的实践、摸索和改革,可是,语文教学还是不尽如人意,甚至饱受批评。指责与批评从小学一直延续到大学,其中,最为人不满的就是学生的写作。谋篇布局尚且不论,最令人伤心、失望的竟然是词语的表达,许多大学生不能准确流利地使用汉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说实话,这实在是语文教育的耻辱。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语文教学的目标集中起来就是“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才是语文学科的实质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然而,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语文课要教什么却是个往往被人忽视而不成为问题的问题。首先是形式和内容的问题。在眼下,许多地方、许多老师在新课程的旗帜下抡开大斧锐意改革,在教学形式上花样翻新、自以为是。这和新课改的大环境有关,在地方上,从上至下课改成果成了教育系统,甚至是行政系统的卓越政绩与荣光。人们所关心的是取得的成果,造成的影响。对行政者来说,有了成果和影响就是实际的工作取得了成绩,并不关心这个成果是什么,以及这个成果对语文教育是否起到了积极作用。新课改注重更加关注学生个体,具体表现为对学生个性的尊重,注重学生个体的情感和价值观的形成。这是教师对新观念的普遍态度,并没有具体到某一学科的实际教学。于是,在新课改这面大旗下,大家进行了一系列名目繁多的课程改革,改革的过程中融进去了新的观念,但遗憾的是,这些变化更多地体现在教学形式上的变化,以至于有哗众取宠、作秀的嫌疑。在作秀的过程中,教师更多关注情感、价值观、合作、交流等等外在的东西,却丢掉了许多传统语文中的内在的本质的东西,这是得不偿失的。形式与内容从来都是有机的统一,相互依存才会有意义。形式的改进必然是为了更好地传授内容,是为内容服务的。教学内容制约决定着教学的形式。忽视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的变化,必将导致两条腿发生倾斜,不能使语文教育健康地走下去。
其次,在语文教学的内容上大多数老师是迷茫的。更多的人教了多年的语文却从来没有想过语文课到底要教的是什么,习惯的做法往往是按照教参按部就班的讲来,按照试卷兢兢业业的讲来,那么,语文课到底要教什么?对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争议颇多,也被寄予了太多的期望。有的认为要教文学常识,有的认为要教思想内容,还有的认为要培养学生的情感。语文教材涉及的内容广泛,但我们必须注意,语文课就是语文课,尽管课文涉及科学、历史、地理,但语文课并不是科学和历史。教材是教学用的材料,并不等同于教学内容。尽管其他学科也是用汉语言编写的教材,但其他学科学的是语言所承载的具体内容,而对于语文来讲,语言所承载的诸如科学、历史、文学内容倒在其次,语言本身才是语文学科设计的初衷。“正确理解和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依靠的是对这些语言文学的鉴赏和学习。而这一点往往被忽视了。
二、为何要加强语言教学
首先,语言教学的内涵是什么?著名的语言学家索绪尔将语言与言语做了区分。语言是社会成员在实践活动中约定俗成共同使用的交际和交流的工具,由一套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组成,并受表达习惯的限制和约束。而言语则指具体的语言使用,是个人运用语言的过程和结果,前者即为“言语行为”,后者则为“言语作品”。从这个角度来说,各科教材都是言语作品。语言与言语二者相互依存。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通过具体的言语作品来把握和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本文并无意仔细区分语言和言语,所以为方便起见,笼统的称之为语言教学。
其次,语文教育的目的决定了教学的重点在于言语形式。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的区别就在于,其他学科可以“得意而忘形”,学习言语所承载的知识,但语文的言语内容倒在其次,编写者的目的还是意欲通过不同时期、不同作家的言语作品来让学生懂得如何理解和使用语言。言语的内容不能脱离言语形式,二者是统一的,言语内容是人们的认识和情感,是抽象的,需要依靠言语形式而存在。言语形式是具体的,可以直接诉诸于人们的听觉和视觉。内容借助形式表达言语者的情感和意愿。正如论者指出的那样,“所谓对语言文字的正确理解,必然基于确切地把握具体独特的言语形式,而正确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就是根据情境和需要尽可能完美地组织言语形式的能力。”所以,“语文之外的其他学科所教所学的是教材的言语内容,而语文学科则以教材的言语形式为教学内容。”
再次,语文课被负载了过多的内容,甚至于“喧宾夺主”。语言教学本是语文教育的重点,就像历史课要让学生们了解历史,数学课让学生们学会数学一样,语文课需要让学生们学会理解和运用祖国的汉语言文字。但随着新课改的进行,语文课被教师充分运用,教学内容丰富多彩,令人眼花缭乱。语文教学内容越是丰富,对言语形式也就距离越遥远。吕叔湘先生一再呼吁语文教学要轻装前进,这是颇有远虑的。
三、加强语言教学的意义
语言学习都有一个由放任到约束的过程,就像小孩子牙牙学语,第一步是学着说,第二步才是家长不断地约束和规范。语文教学也同样如此,小学阶段的学生要鼓励他们学习语言,写作文可以天马行空,可以在初中开始约束和规范了。加强语言教学有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并借此领略祖国文化的魅力。
加强语言教学,让学生更多地注意到语言的正确使用和生动使用,才能更加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最终实现理解和使用汉语言的目的。另外需要补充的是,本文所说的语言教学,不仅包括文本的言语,还包括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尚文.《语言言语言语形式——试论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C].李海林.语文教育研究大系.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第五篇: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中学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修养
中学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修养
课堂语言是教师在教学中进行“传道、授业、解惑”的工具和载体,是一种行业性的特殊的交际语言,是德、才、学、识的综合体现。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语言表达水平。良好的教学效果来自教师教学语言的最佳表达。如果在课堂上,你准备的教案再好,没有好的表达形式也无济于事。
那么,在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把握了哪些教学语言的特征,选择怎样的最佳语言表达方式,才算达到了在教学语言的修养方面达到的标准呢?我以为,一个中学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应具备以下特点:规范性、艺术性、启发性等。
一、教学语言的规范性
教学语言的规范性也就是要求教师能讲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因为教学本身起着一种语言教学的示范作用,直接影响学生的语感训练。教师的语言要清晰、准确、规范,这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功。
在语音方面,要求教师发音准确,口齿清晰。要善于运用语音、语调、节奏等语言技巧,使讲授富有吸引力。在遣词造句和“语风”方面,要符合 普通话的规则和现代汉语的习惯,力求高度有效地交流思想,传递信息,尽量显示出一种“鲜明、生动、准确”的语言风格,为学生喜闻乐听。
二、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人们常说:“教学也是一门艺术”。所谓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就是指教师的语言既要生动形象又要严肃认真;既要活泼风趣又要浅显易懂,深入浅出。使学生有“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要取得这样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巧妙地运用语言的艺术,把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把远处的东西近处化,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再现教材的内容。
首先,要生动形象。如果在语文教学时,尽量使用各种方法,使教学语言生动形象,描人状物有声有色,背景逼真动人,就能化“闻”为“见”产生“视堂效应”,强化认识,使学生的思维活动永远处于活跃状态。
其次是幽默风趣。幽默性的语言是思想、学识、智慧和灵感在语言运用中的结晶,具有极高的精神愉悦感,是“智慧的微笑”,利用幽默的教学语言,可以打破课堂的沉闷气氛,缩短师生情感的距离,调节学生学习情绪开启学生智力,从而使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学到知识。
再次,语言要含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问要问到疑处,点要点到妙处,恰如其分,隽永耐嚼,以婉转的语言来烘托或暗示,让学生有所思,进而有所得。
三、教学语言的启发性
教学语言的启发性是指教师语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激发学生各种分析器官协同活动。所以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就必须考虑:怎样才能点燃学生心灵之火;用怎样的方法才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渴望,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用什么样的启示才能启发他们举一反三。可见,启发之中大有学问。
用心爱心专心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