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生素质教育概论》期末复习
《大学生素质教育概论》期末复习
第一章
一、名词解释
1、素质
我们认为,素质教育中的“素质”是指先天遗传的廪赋与后天环境的影响、教育作用的结合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结构。素质教育的含义
2、素质教育
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通过各种科学有效的途径,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简答
1、素质的主要特征
1)遗传性与习得性,2)自然性与社会性,3)内潜性与外显性,4)稳固性与可塑性,5)整体性与个别性,6)群体性与个体性
2、素质的类别
素质的类别主要有三类: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养成素质。
3、三类素质的关系
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关系。
4、三类素质的地位和作用
身体素质是基础层,心理素质是中介层或核心,养成素质是最高层。既身体素质是其他素质的基础,心理素质是其他素质的中介或核心,养成素质是其他素质的调节者。
5、素质教育要义
一是面向全体学生;二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三是让学生主动发展。
6、素质教育的重点
1)重视教育对象主体能动性的发挥,2)重视非智能因素的培养,3)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4)重视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
7、素质教育的主要特征 1)基础性和成功性,2)全体性和全面性,3)发展性和个性化,4)交互性和层次性,5)内化性和外化性,6)理论性和实践性,7)民族性和时代性
8、大学生素质教育需要明确的三个问题 1)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关系
知识、能力与素质是密切相关的,知识是能力和素质的基础,没有知识就不可能形成能力,能力是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的,能力的形成又为获得更多的知识奠定了基础,一般认为人的能力和知识的比例是5:4。素质处在知识和能力之上,对人的发展和人对社会所作的贡献,起核心作用。
2)大学生素质教育具有针对性
即为什么要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主要是因为目前大学生教育存在以下缺陷:(1)专业划分过窄,知识分割过细。(2)文化陶冶偏弱。(3)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和扎实的基础训练不足。(4)共性约束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5)现实高等教育中存在搞片面教育的现象。(6)现实高等教育中忽视了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主动参与。
3)大学生素质教育与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区别
9、新时期大学生素质的现状和特征
1)基本状况(主要从思想品德素质、专业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五个方面评估和分析):
(1)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总体是好的,有较明确的政治目标,但缺乏稳定性与系统性及有效的价值评估。
(2)当代大学生在专业素质方面越来越重视学习,基础素质好,但对专业的认同和个人的爱好追求不一致,专业知识欠深入,比较注重工具性知识的学习。(3)当代大学生是综合素质较高的群体,在文化素质表现方面更加明显。(4)当代大学生的身体健康素质比以前有所提高,但心理健康问题较为突出。
2)影响大学生素质的因素:(1)社会环境发生的巨大变化对大学生成才观的影响,(2)大学生自身的影响,(3)学校教育的严重脱节。
3)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素质:(跨世纪人才应具备的特征——一是国际通用型;二是一专多能型;三是正义型。)
*** 当代大学生的基本素质结构必须具有三个主要层面------政治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心理身体素质。
第二章
一、名词解释
1、政治的含义
政治是处理各阶级之间的关系。
2、政治思想素质
是指人们从事社会活动所必需的内在基本条件和基本品质,它是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观念、政治技能的集中表现
3、政治思想
政治思想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在社会阶级关系问题上的表现。
二、简答
1、政治观的内涵
1)政治立场,2)政治品德,3)政治水平,4)政策水平
2、大学生政治思想素质主要表现在三方面:(P25)
3、政治素质的结构组成
1)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政治思想素质的核心。2)爱国意识是政治思想素质的前提。3)社会主义信念是政治思想素质的根本。
社会主义政治信念的主要内容:(P29)
4)集体主义观念是政治思想素质的基础。大学生集体主义观念主要表现:(P30)
4、政治素质的特点
1)社会性,2)阶级性,3)人民性
5、大学生政治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
1)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1)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2)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历史经验
(3)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
2)坚信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核心力量 3)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
6、大学生政治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
大学生政治素质教育的内容:(P34)三个方面
1)学习政治理论
(1)系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2)学习政治、法律知识、,提高民主、法律意识
(3)有选择地读一些西方政治学、中国古典政治学著作以及相关的社会学知识。
2)参与社会实践
组织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要注意的四个问题:(P35)
3)加强政治修养的途径和方法:(P36)
第三章
一、名词解释
1、道德
道德是随着人类历史不断发展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人们的内心信念等力量来调整人们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2、道德素质
是指人类主体认识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的水平,以及用以处理相互关系的实际能力的总和。
3、责任感
是指人们在保护和促进自身权益的过程中,不忘他人和社会的整体利益,自觉履行各种法定义务,积极承担自己应尽的责任。责任感是道德的内核,是自觉遵守道德规范的前提,是道德评价中最一般的价值尺度。
二、简答
1、道德和法律的联系和区别(P42)
2、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1)大学生要做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楷模
《全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了我国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2)大学生的社会公德建设
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和道德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1)大学生要做文明礼貌的模范
(2)大学生要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模范(3)大学生要做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的模范
(4)遵纪守法是每一位大学生的行为准则:A、牢固树立法律意识,自觉守法、知法、用法。B、自觉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严格执行法规、法令和各项行政规章。
3)大学生的家庭美德建设与职业道德建设
(1)大学生的家庭美德建设
家庭道德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是规范家庭生活、调节家庭关系和鼓励或约束家庭成员行为的道德准则。具有很强的社会属性。A、家庭道德规范基本内容:(P50)
B、家庭道德建设的作用:维系和促进家庭与社会的安定和团结 C、大学生应该以正确的价值观搞好家庭道德建设
(2)大学生的职业道德建设
职业道德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相关的,具有不同职业特征的道德规范的总和。
A、职业德规范的基本内容:P52 B、爱岗敬业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所倡导的首要规范
C、大学生是未来的建设者,要搞好职业道德建设应该从以下方面努力:P52-54
3、大学生道德素质培养的方法
1)实践是道德素质培养的根本方法。理论联系实际 2)创造良好的环境加强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的过程: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行为(习惯)。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P57
(1)提高道德认识(2)增强道德情感
(3)锻炼道德意志
(4)强化道德信念
(5)养成道德行为
3)道德修养是培养良好品德的决定因素
道德教育是个人品德素质提高的外因,道德修养是个人品德素质的提高的内因,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1)自觉接受道德教育
(2)知行合一,言行一致(3)学习榜样,不断内省(4)严于律己,努力做到慎独
三、论述
如何加强大学生道德思想素质教育、强化责任感是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1)责任感的内涵
2)社会责任的特征:社会责任具有客观性;社会责任的实现受主观能动性制约 3)强化责任感是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基础
2、富有事业心是大学生实现人生理想的力量源泉
1)事业心的内涵:是为实现远大理想而献身与某项具体事业的决心和负责的心理状态。
2)事业心的主要表现:P64-66
3、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必须突出起现代意蕴 1)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艰苦奋斗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3)艰苦奋斗以节俭为本
4)艰苦奋斗重在埋头苦干、不断进取
第四章
一、概念
1、科学素质
是指人们从事科学活动所具有的素养、品质和智能的总和。科学素养的基本内容:1)对科学的态度和感情,2)对科学知识拥有的水平和结构,3)科学的思维方法
2、科学
是人们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
3、科学研究
是人们以生产实践、社会实践和科学实践为基础,对未知的客观规律的认识活动,以及根据这些规律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探索过程。
二、简答
1、提高科学素质的重点什么
是弘扬科学精神,科学精神包含:尊重事实与真理、反对迷信与盲从;不断创新与开拓、反对守旧与因循;是实践检验的结果,是具有批评的头脑、理性的思考、自由的讨论。
1)开拓创新是科学精神的本质要求
(1)开拓创新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密切相关(2)批评精神是科学精神的鲜明体现(3)开拓创新、怀疑批评与歪曲、否定科学
2)实事求是是科学精神的本质特征
(1)实事求是的内涵P80-81(2)实事求是是高尚的品质(实事求是的思想品质:P80)(3)实事求是是科学精神的根本
3)弘扬科学精神的社会意义
2、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
1)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有机结合构成精神文明的主体 2)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紧密结合
3)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教育的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P85-86
3、如何开展大学生科学素质教育
1)现代大学生应强化自身科技素养
(1)时代需要大学生具备良好的科技素养(2)引进理科知识,传统文科向现代文科转变(3)以理“充电”,文科大学生新动力
2)大学生作未来的科学工作者,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科学道德素质
第五章
一、名词解释
1、文化
文化是人类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归根结底是人类物质活动的反映。
2、文化素质
是指人们对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发展的能力和品格。文化素质的基本构成因素:文化知识、文化经验、文化智能、文化应用能力、创造发明能力。
3、人文精神 是在历史中形成和发展的,由人类优秀文化积淀、凝聚、孕育而成的精神。
二、简答
1、大学生文化素质的要求
1)正确的政治方向,2)广博的文化知识,3)系统的专业知识,4)较强的文化创造才能
2、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
1)思维方式教育,2)审美情趣教育,3)创新精神培育,4)人格意识培育
2、为什么说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文化素质教育的政治原则 1)、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内涵
(1)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基本内涵:P103(2)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特质内涵:P105
2)发展先进文化的基本要求
(1)要始终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绝不能搞指导思想多元化
(2)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建设
(3)要高度重视信息网络文化对先进文化建设带来的机遇和挑战(4)要切实加强党对文化建设的领导
3)发展文化需要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
(1)在对待文化创新方面,应处理和利用好文化艺术的创造和科学技术的发明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2)在对待外来文化方面,应处理好有选择地借鉴、吸收、引进与有目的的出口、推广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
(3)在确立对文化成果的鉴定标准上,应处理好文学价值标准与社会价值标准的关系、大众喜闻乐见与具有较高的价值含量的关系
3、高层次人才的人文素质的内容 具有丰富的人文科学知识;对人类对民族命运的关注和责任感;高尚的人格要素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4、人文精神的一般特点
1)历史性和时代性,2)民族性和开放性,3)意识形态性
5、当前弘扬人文精神的主要内容 1)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想统一的精神
2)民族的主体性和开放的广阔视野相统一的精神 3)为人民服务和个人正当合法利益相统一的精神
4、如何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
1)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文化知识素质目标;历史知识素质目标;哲学知识素质目标;哲学修养素质目标;思想道德素质目标;文学艺术修养目标;人格与心理素质目标。
2)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体系
(1)历史与文化教育;(2)世界观与方法论教育;(3)价值观与道德观教育;(4)现代公民教育;(5)文学与艺术教育;(6)健全人格与心理素质教育;(7)人文学科新观念新理念教育。
第六章
一、名词解释
1、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是指个体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各种内在的、深层次心理特征的总和。心理素质由心理潜能、心理特点和心理品质构成。
2、心理素质教育
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表现为学生的心理潜能、心理特点和心理品质都得到开发和发展,智能和非智能因素都得到培养和提高。
二、简答
1、心理素质在素质结构中的地位及与其他素质的关系 1)先天素质是心理素质产生的基础 2)心理素质是产生和形成养成素质的基础,同时,养成素质又给予心理素质的发展以重要影响
3)在人的综合素质结构中,心理素质占据着重要地位
2、心理素质的主要特点
1)整体性;2)质量性;3)个别性。
3、心理素质的分类
(分为智力因素素质和非智力因素素质)P127 1)智力因素素质:
(1)智力因素素质
(2)能力素质: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注意力
2)非智能因素素质: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
4、心理素质结构
心理素质结构:是指各种心理素质之间的内在关系。1)心理素质“三因素”的关系:P128 2)智能因素和非智能因素的关系
(1)智能因素和非智能因素的关系模式:二者密切联系、互为条件、彼此制约,(2)智能因素促进非智能因素的发展,(3)非智能因素促进智能的发展,(4)智能和非智能因素发展具有一致性
5、心理素质教育的特点:
1)适应性与姿态性,2)个别性与艺术性,3)坚持性
6、心理素质教育的目的
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1)开发心理潜能;2)发展心理特点;3)培养心理品质
7、心理素质教育的意义 1)促进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2)促进学生良好养成素质的形成,3)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8、心理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 1)一般的实施原则
(1)智能和非智能因素结合的原则,(2)积极培养与消极防治协同的原则
2)教学领域的基本原则
(1)主体性原则与发展性原则,(2)激励性原则与渐进性原则
3)课外活动领域的基本原则
(1)趣味性原则与独立性原则,(2)创造性原则与实践性原则
9、大学生的心理特征 1)大学生一般心理特征
(1)心理水平的二重性:心理发展水平趋于成熟,又未完全成熟(2)心理倾向的二重性:心理倾向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P137(3)心理素质结构的二重性:心理结构的矛盾性和冲突性P138 2)大学生特殊心理特征
(1)大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性:一年级;二三年级;四年级3个阶段(2)大学生的自我意识,(3)大学生的需要,(4)大学生的思维发展
10、如何开展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1)心理状态的现代结构(P143)共7个方面 2)发展和完善自己,培养成功意识
(1)当代大学生需要高度重视培养成就动机-----“努力+动机+智商+机遇=成功”,(2)保护而不要污染自己的小环境,(3)善待失败:重视自己,接纳自己;要有坚忍不拔的恒心和毅力 第七章
一、名词解释
1、思维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及其内部规律性。
2、思维的概括性
是指思维能够反映事物的一般特性或本质属性,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3、思维的间接性
是指思维对感官所不能直接把握的或不在眼前的事物,借助于某些媒介物或头脑加工来反映。
4、创造性思维
是指突破过去知识经验的限制,应用全新的方法、程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具有鲜明的新颖性和独立性。
二、简答
1、思维的种类:P153
2、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洞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活跃的灵感。
3、影响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因素
智力因素和知识因素;心理环境和心理素质;人格特征。
4、创造性思维的成分:P156-160
1)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2)直接思维和分析思维,3)纵向思维和横向思维,4)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5)潜意识思维和显意识思维
三、论述
1、强化大学生创造性思维教育的重要意义 1)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大学生最佳智能结构(概念P161)的核心。(最佳智能结构内容P161)2)思维水平决定着学习效果
2、发展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途径 1)转变教育观念:
(1)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实行创造性教学(P162)
(2)学生要转变学习观念,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把学习与创造紧密联系在一起
2)改变思维定势(从众定势、权威定势、唯经验定势、唯书本定势和自我中心定势)
(1)改变从众定势(是指服从众人随大流,人云亦云)
(2)改变权威定势(是指人们对权威的毫不怀疑的无条件的遵从)(3)改变唯经验定势(是指人们对经验过分依赖乃至崇拜,形成的固定的思维模式)
(4)改变唯书本定势(是指唯书本是从)
(5)改变自我中心定势(是指一自己的立场、观点和眼光去考虑整个世界)
3)培养优良的个性品质:P164 4)创设良好的创造环境:是指有利于发挥创造精神,激励科学创造的各种因素和条件(有内环境和外环境)5)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6)系统进行思维训练,掌握创造性思维技巧(1)发散思维训练;(2)形象思维训练;(3)立体思维训练;(4)逆向思维训练。
第八章
一、名词解释
1、非智能因素
智能因素以外全部心理因素的总称。非智能因素包括:1)广义—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注意力;2)狭义—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
2、动机
动机是引起个体活动,并促使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作用。具体涵义:P178
3、兴趣
是人们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和爱好),2)兴趣的形式:有趣;乐趣;志趣。
4、情感
是由一定的客观事物所引起的意识的波动性和感染性,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的态度体验。具有波动性和感染性特点。
5、意志
是人们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自身的行动,克服困难,去努力实现预定目标的一种意识倾向。具有目的性和调控性。
6、性格 是足以支配一个人的以世界观为核心的心理特征的独特结合。是为个性心理特征。
二、简答
1、非智能因素的作用 彼此都有正、负两个作用
1)动力作用和定向作用,2)引导作用和维持作用,3)调节作用和强化作用
2、动机的分类
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近期动机和远期动机;辅助性动机和主导性动机;有意识动机和无意识动机;生理性动机和心理性动机。
3、动机的主要特点
1)动机的不稳定性,2)动机的条件依附性,3)动机的正确性,4)动机的长远性,5)动机的稳定性,6)动机的有效性
4、动机的培养方法
1)进行归因训练(归因理论和归因训练),2)确立学习目标,3)运用奖赏和惩罚
5、兴趣的主要特点
1)内在趋向性与内在选择性,2)兴趣的倾向性与广阔性,3)兴趣的稳定性与积极性
6、兴趣的培养方法
1)利用想象激发兴趣,2)沿着好奇心—求知欲—兴趣的轨迹发展兴趣,3)迁移兴趣
7、情感的形式:情绪(心境、激情、应激);情感(迷恋、热情);情操(理智感、道德感、审美感)
8、情感的主要特点:以波动性和感染性为主,另外有:1)情感的两极性与情景性,2)情感的移情性与倾向性,3)情感的深刻性与多样性,4)情感的稳定性
9、情感的培养方法
1)提高认知水平,2)事实情感教学,3)锻炼意志品质
10、意志的过程:决心-信心-恒心三个阶段。
11、意志的主要特点
除具有目的性和调控性外,还有:统一性与能动性;自觉性与果断性坚持性与自制性。
12、意志和目的的关系:P196
13、意志的培养方法
1)在克服困难中磨练意志,2)培养自我约束力,3)把注意力引向学习与工作
14、性格的结构:P200-202
15、性格的主要特点
1)性格的独特性与稳定性,2)性格的完备性与整体性,3)性格的规定性与坚定性,4)性格的独立性
16、性格的培养方法
1)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2)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3)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第九章
一、名词解释
体育(身体教育)
广义—是以各种专门项目的体能练习与锻炼为手段,有目的、有组织地增强体质,促进健康,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丰富社会文化生活(体育运动)。狭义---是有目的、有组织地向受教育者传授系统的体育运动和卫生保健知识,以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其各系统、器官的良好发育,从而提高学生以身心和谐为基础的或核心的全面发展水平。
二、简答
1、体育的目的与任务:(P212)
2、身体素质教育与体育的关系(P212)
3、大学生身体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进行体育锻炼有效促进人体发展的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是:新陈代谢的同化和异化作用;运动生理上的超量恢复原理;生物进化论关于“用进废退”的法则;人类遗传学的遗传与变异理论。1)体育锻炼
1)体育锻炼对人体的作用:P213-214,2)体育锻炼基本原则:P214,3)体育锻炼的内容:P215 2)卫生保健:(1)个人身体卫生;(2)工作、学习、生活环境卫生;(3)卫生防疫和医疗预防
三、论述
1、身体素质教育的意义 1)身体素质教育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2)提高身体素质,有助于发展智力 3)提高身体素质,有助于保持心理健康 4)提高身体素质,有助于学生的社会化
2、实施身体素质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摆脱纯生物观点的桎梏,2)方法贵少,受益终身,3)培养兴趣,养成终身爱好
第十章
一、名词解释
教育评价
是指在系统地、科学地和全面地搜集、整理、处理和分析教育信息的基础上,对教育的价值做出判断的过程,目的在于促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
二、简答
1、教育评价的特性
1)客观性;2)科学性;3)主观性;4)普适性;5)目的性
2、素质教育评价的主要内容
1)学生综合素质评价:P229,2)素质教育过程评价:P230
3、素质教育评价的意义
1)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正确决策,2)有利于调控素质教育过程,促使起朝着预定的目标运行,3)有利于检验素质教育的结果
4、素质拓展计划的内涵:P232
5、构建大学生素质拓展人证体系的方法和途径
1)系统建设的实施原则:P233,2)系统设计的主要特点:P234,3)统分结合、双向反馈的管理模式
三、论述
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意义
1、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开启了学校素质教育的新阶段
2、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有力地推动了素质教育内涵的发展P237
3、在学校素质教育大系统中大力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 1)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放在高校素质教育大系统中布局谋篇 2)建立开放型、自我完善的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运行机制 3)大力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制度化、体系化、社会化和信息化
第十一章
1、国外素质教育的特点和趋势。
2、国外素质教育发展现状
主要介绍法国、美国、澳大利亚、英国的素质教育发展现状
v
第二篇:对外贸易概论期末复习
对外贸易概论期末复习
A卷
1、材料:“包容性增长”理念的提出。论述:如何转变中国对外贸易增长方式。
“包容性增长”是2007年由亚行首先提出来的,这个概念也是随着对贫困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化而逐渐完善的。它包括以下一些要素:让更多的人享受全球化成果;让弱势群体得到保护;加强中小企业和个人能力建设;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保持平衡;强调投资和贸易自由化,反对投资和贸易保护主义;重视社会稳定等。相比较包容性增长来讲,我国目前的对外贸易增长模式正面临着贫困化增长的危机,具体表现为贸易价格的下跌,贸易条件的恶化等,因此,包容性的增长模式无疑给了我国关于转变我国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若干启示。
1.确立扩大内需和就业导向的共享型发展战略。
目前我国对外贸易环境恶化的一大诱因就是外贸顺差较大, 且顺差来源地过于集中于美欧等发达国家,经济对国际贸易的依赖性较强。要改变这一状况,我国需要以扩大居民消费需求为着力点,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促进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实现从以出口为主的外需导向型经济向以国内消费为主的内生型经济转变、从以GDP增长为主要目标向以充分就业为主要目标转变。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以弥补传统产业调整带来的收缩,并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通过高速、有效以及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最大限度地创造就业,增加居民参与经济增长的机会。
2、稳定外需,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总体来看,出口导向战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还会是我国发展对外经贸关系的主轴。不可否认,外需是拉动我国经济平稳、快速增长的重要动力。但是,稳定外需应建立在经济包容性增长的基础上,对外贸易发展应以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提高劳动者福利为宗旨,循序渐进地变价格竞争为价值竞争,变劳动力成本优势为质量竞争优势,变贴牌贸易为品牌贸易,为实现我国和谐、健康、稳定、公平的经济增长奠定外部经济基础。
3、优化进口商品结构,拉动经济增长。
我国在高精技术及其产品的进口上受到少数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出口封锁,导致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所急需的技术及其设备进口不足。技术引进是提高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手段,进口贸易对地区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有着相当大的促进作用。因此,要注重发挥进口在解决国内资源、促进技术进步等方面的独特作用。引导企业重点增加急需的先进技术设备的进口,提高加工制成品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力,引导企业加大短缺资源及原材料的进口力度,强调行业自律,协调有关资质企业统一进口产品的价格,避免无序竞争,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鼓励企业利用进口带动出口,促进对外贸易的蓬勃发展。
4、引导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变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为高附加值竞争优势
鼓励和引导企业开展科技创新,依靠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开发新产品、深加工、扩大品牌影响、加强自主品牌培育、优化营销模式等方式参与国际竞争,以缓解新的经营压力。我们的加工贸易、产业处于整个国际产业链的低端,而“微笑曲线”的两端,一边是设计,一边是营销,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有自我的设计能力。同样一个商品,可能由于在商品的包装或者外部设计上的简单更新,就可以卖得比原来更高的价钱。只有这样才能提升我们在国际产业分工上的地位。全面提升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加工深度、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提高资源、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质量、档次和国际竞争力。
材料:郎咸平对水稻转基因专利问题的看法。
论述:对跨国公司的专利战略以及我国的应对策略进行评述。跨国公司的专利战略:P141.专利是受法律保护的只是产权,涉及三个方面:
1、指专利权2.指受专利权保护的发明创造3.指专利文献。西方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在专利权上具有显著优势,是专利权的积极运用者,在我国市场上采用进攻战略,在我国出口市场上采用壁垒隔阻战略。表现为:
1、差异显著的专利战略。通常是对市场占有率大而且专利筹码较低的企业下手,如果跨国公司的市场份额占有较大,那么往往就部分配件使用的配件征收高额的专利费,或者完全拒绝签发许可,迫使国内厂商完全提产退出市场。相反,若跨国公司的市场占有份额不大,那么它往往愿意征收合理的专利使用费用。2欲擒故纵的打击行为。当我国企业引进生产线和生产技术时,跨国公司对于我国企业部分侵权或者盗用他们专利技术的行为视若无睹,加以放纵,而等到我国企业将市场培育起来。产品生产形成规模效益时,跨国公司或者诉诸法律向我国企业进行天价索赔,或者禁止我国企业继续使用该项技术,以维护知识产权的名义迫使我国企业退出市场,轻松占领由我国企业开辟的市场。
3、制定敲诈性的专利费用。通过征收高额的天价许可费,迫使以拥有自主品牌的我国企业放弃自主品牌和自有技术,变为他们的廉价代工厂。
4、阻碍国内厂商联盟。通过专利战略吸引拥有较强专利筹码的我国企业加入他们的专利联盟,以牺牲以下部分专利费用为代价,组织国内厂商结盟,使得我国企业丧失共同抵抗跨国公司的机会,从而较长的占有我国市场。
5、模糊的专利侵权宣告。在侵权宣告时,不具体的说明我国企业到底侵犯了那个技术使用专利权,而是列出生产某项产品时所涉及的成百上千的专利,声称我国企业一定侵犯了其中的某项权利,从而征收较高的专利费用。在组织我国计入国际市场上,利用我国对外国专利法的陌生性采取突然审判的方式打击我国企业在国外的山品销售,在专利和品牌方面实行双重封锁等。
应对跨国公司专利战略的挑战, 仅仅依靠我国企业的力量远远不够。我国应当以政府为主导, 以行业组织和企业为主体, 采取综合措施, 才可能与国外跨国公司的专利战略相抗衡。首先, 要明确知识产权保护程度定位, 完善配套法律法规, 防止专利权的滥用,加强知识产权教育和人才培养,提高国民以及企业的知识产权意识。其次, 要加快建立全球知识产权信息系统及知识产权预警系统。再者,企业要主义结成联盟来共同对抗跨国公司的专利攻击。另外,企业要跟踪最新科研成果,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B卷
1、材料:关于人民币汇率问题。
评述人民币的汇率升值的背景,前景以及影响。
2003年, 中国经济在扩大内需投资和对外贸易增长的带动下, 经济保持年增8.2% 的强劲势头。一般来说,若一国能保持稳定的经济增长, 则会支持本国的货币稳定升值。另一方面,我国近10年来的贸易顺差持续扩大, 尤其是来自美国的顺差, 目前已成为排在日本之后全球第二大贸易顺差的国家, 这是国外要求人民币升值的主要原因。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中国巨额的外汇储备。主权国家都需要保持一定数量的外汇储备,以支持本国货币汇率的稳定。外汇储备的增加, 不仅可以增强宏观调控能力, 而且有利于维护国家和企业在国际上的信誉,我国自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以来, 外汇储备的绝对规模和增长速度都持续攀高, 至2005年9月底, 己达到7690亿美元, 成为仅次于日本的第二大外汇储备国。虽然外汇储备对一个国家的经济运行至关重要, 但外汇储备并非越多越好;目前我国外汇储备的各项指标远远高于国际警戒线, 国内的一些实证研究也表明, 我国外汇储备的增加在长期内影响着人民币名义和实际有效汇率, 使得人民币面临着长期持续的升值压力。
汇率变动对出口贸易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价格调节机制传导的, 而影响这一机制传递效果的因素很多。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 基础产业的迅速发展, 出口产品生产所需的原材料、零部件和半成品将更多地由国内厂家生产, 汇率的调整也将对其出口贸易产生一定的扩展效果。我国现阶段处于人民币对内贬值对外升值的情况,这会相应的减少我国现阶段的贸易顺差。一方面人民币对内贬值会使得由国内供应的生产产品的原材料价格上涨,生产成本增加,而对外人民币升值又进一步削弱了我国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使得出口数量缩减,相应的,用外币表示的国外进口商品的价格下降,促进进口,这样一来,缩减了我国现阶段的贸易顺差。此外,会影响外商对我国投资的积极性。中国自实行改革开放以来, 优惠的条件吸引了大批外资企业和跨国公司进入我国, 而他们生产的产品除在中国国内销售外, 很大一部分份额都用来出口。人民币汇率的升高意味着外商对华投资成本的增加, 受此影响, 国外资金可能会转向流入中国的资本市场, 影响对我国三资企业!的资金投入。同时, 三资企业是我国进出口贸易的主要载体, 在中国进出口贸易额中占有很大比重。因此,从这个角度看, 人民币升值可能会对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产生一定程度不同的负面作用。
2、材料:TPP协议搅动亚太经济格局。
国际经济区域一体化的新趋势及中国的经济区域合作战略。在当前以WTO为代表的多边贸易自由化谈判不甚理想的情况下,以区域贸易协定(RTA)为代表的双边或区域贸易自由化的谈判却发展迅速。目前RTA的发展也超出了原来的内涵:一方面是不再局限于过去同一个地理区域的范围,如欧盟与墨西哥、美国与以色列、新加坡与欧洲自由贸易联盟(EFTA)之间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另一方面,也突破了过去单纯的贸易范围,而逐渐成为包括服务、投资等多项内容的综合性合作框架,例如我国与东盟签订的自由贸易区协议,而还有一些涵盖内容更加丰富的RTA甚至包含了竞争政策、环保、劳工等条款,如美国与中美洲国家签订的自由贸易区以及美国正在与一些发展中国家谈判中的自由贸易区。此外RTA所涉及的领域日趋广泛, 并且可以超越WTO谈判领域的限制。此外, 各国或地区在RTA 中的贸易自由化承诺水平普遍优于其在WTO中的承诺, 对于我国未来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的具体思考
(一)继续积极推动多边贸易自由化
在以WTO为代表的多边贸易自由化举步维艰的情况下,借助更容易在小范围内实现的区域贸易协定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多边体制的有效运作。但区域贸易协定毕竟只是权宜之计,要实现更大的经济利益,还是需要通过多边贸易自由化。我国应意识到,区域经济合作只是最终实现多边贸易自由化的方法和路径,而不应是最终目的和结果。因此,我国在积极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的同时,也应该与世界主要贸易国继续努力推动多边贸易自由化的进展。
(二)合作伙伴应优先选择周边国家
我国地处亚洲,从政治、安全和经济上看,周边外交在我国外交全局中的重要性非常突出。外交要为经济发展服务,但同时也必须要认识到经济政策对外交的影响。我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贸易额占我国外贸总额的60%以上,从周边国家和地区获得的投资多年来占吸引外资总额的70%以上,我国开展区域经济合作应该优先从周边国家中选择合作伙伴,把我们的经济发展机遇、把我们的市场开放机遇带给周边国家。
(三)要在多个地区确定重点合作伙伴
虽然我国应重点先与亚洲周边国家建成FTA的合作关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要先完成与周边所有国家的谈判再寻找其他地区的伙伴。我国正在与亚洲之外的美洲、太平洋地区、中东、非洲国家谈判FTA,这个大的方向非常正确,但应该对合作对象有明确的考虑,应重点考虑其他地区对我国有重要意义的国家。
(四)利用FTA实现我国有关产业的“走出去”
我国未来的FTA将是包含货物贸易、服务和投资等在内的综合性合作框架。我国政府鼓励企业“走出去”,而我国企业也确实在这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在建成FTA的情况下,可以利用其中的投资协定,加快国内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一方面,走出去可以利用当地的资源和市场;另一方面,可以结合我国正在进行的产业升级,将一些产业转移到那些发展水平低于我国的FTA伙伴国。FTA框架下的走出区有几个好处:一是有助于从整体上提高我国的贸易增长方式,二是有助于规避重要出口市场对我国有关产品的限制;三是探索将来更大规模的对外投资模式。
(五)利用FTA推动其他领域的进展
我国可以利用FTA的谈判,推动其他领域的进展。
此外,针对我国比较关心的市场经济地位问题,也可利用FTA推动更多国家对我国市场经济地位的认可,已经有越来越多的FTA伙伴正式承认这一点。还可以考虑在FTA谈判中,包含我国劳动力走出去的内容,可采取在投资协议中明确劳工输入比例等形式。或许会有一定的难度,但这是我国在谈判中可以尝试的方面。其他领域的许多内容也可以尝试在FTA的框架内触及,毕竟市场容量赋予了我国一定的要价能力。当然,也要掌握好尺度,不要让我国开放巨大市场给FTA伙伴、期望共同繁荣的良好初衷,在我国的FTA谈判伙伴那里被误解为新的威胁。
第三篇: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
2、名词解释
社会整合社会分化p213社会舆论 p279
社会分层p220社会组织结构p148社会失范p286
镜中自我p56角色模式 p356群体意识 p282
应用社会学p17家长制 p166种姓制度 p230
制度化逃避
3、问答题
(1)社区由哪些基本要素构成?p178
(2)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是什么? P33
(3)社会保障的功能是什么? P330
(4)时尚形成的条件是什么? 时尚的社会功能有哪些? P85-86
(5)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变迁的理论是什么p364
(6)马斯洛的需要层次是什么?p43
(7)集体行为的成因是什么?p82
(8)简述社会组织的特征是什么?p144
(9)初级社会群体的功能?p124
(10)家庭的社会功能是什么?p131
(11)社会控制的功能是什么? P2704、论述题
(1)试比较社会工作与社会保障的异同.并就你个人观点说明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下怎样更好地实施社会保障。p335
(2)试述科层制在结构与运行机制上的特点,并对其进行功能分析。P170
(3)请说明社会舆论的特点,并结合实际论述社会舆论的社会控制作用。P280
第四篇:中国文化概论 期末复习
1、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气候宜于农耕文化培植,北方游牧文化和西部伊斯兰文化无法动摇之,早在4-5000年前农业文明已经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成长起来。
2、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中国封闭原因在于,古代中国地理环境过于优越。
3、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迂缓的原因:
一、社会经济既早熟而又不成熟
早熟:早在秦汉时期土地就可以自由买卖了,唐宋元明清时期主要的剥削形式是租佃式,同时劳役实物和货币地租长期并存,以上各种现象比西欧国家要早得多
不成熟:中国农耕经济受多元化结构的影响,始终未能走上成熟。中国社会经济结构不是纯粹的商品经济。明清时期,特别是近代,许多工业和商业是官僚办的,官僚、地主与富商互相转化,官商甚多。商品经济在中国传统社会一直没有走上成熟
二、稳定与战乱、人口增长与生产发展的周期性失调
中央集权—﹥改朝换代。建设和破坏周而复始,明清至于极致。王朝与经济兴衰同步,农业技术至唐朝已经停滞不前,人口增长﹥物质增长。
三、上层建筑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钳制与束缚
“重农轻商”、“崇本抑末”的思想。
历代王朝包括明清两代,一直认为只有农业是关乎国计民生的根本,而商业活动不能直接生产人所必需的衣食住行。中央集权是小农经济及工商业的“蛀虫”(苛政猛于虎),小农经济保守、图安、乏开拓,盐(徽)军(晋)专卖显示出商业的依附性,“平均主义”拖住先进的后腿,资本主义一向限于萌芽状态。
4、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一、农耕经济的持续性与中国文化的延续性。
文化在农耕中发展,在战乱中升华。形成了国人“瞻后式思维”,其优点是增强民族延续力和向心力,缺点是守旧、暮气。五千年来,王朝不断更替,战乱时有发生,(汉时吴楚之乱、西晋八王之乱,唐代安史之乱)。中国文化也历经战乱与分裂的洗礼,不断得到充实和升华。
二、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与中国文化的包容性
思想上,包容百家学说:道家老子,儒家孔子,墨家墨子,还有主张天人相分的荀况,集法家学说之大成者韩非,都反映了中国文化包容了各派各家学说。
区域上;包容了不同区域的文化,又促使不同区域的文化相辅相成,渐趋合一。如陕西的秦文化,湖北的楚文化,山东的齐鲁文化,河北的燕赵文化教育等等,同时又相互影响,相互融合。
在吸收少数民族文化方面,汉代北方少数民族的器用杂物、乐器歌舞为中原农耕民族所喜爱、效法。盛唐长安胡骑胡音极盛一时;清代满族妇女的旗袍在全国各地流行。同时,满族也逐渐被汉化,以至后来连自己的文字也消亡了。
“先秦百家”“中边合一”使“有容乃大”成为当时的文化品格。对后世的影响表现在:汉唐“拿来”佛教文化,明清引入“耶稣会士”,近代“出洋习洋”。
三、农耕经济的早熟与中国文化的凝重性
所谓凝重性,就是稳重有余,灵活不足,开放不足,保守有余。由此可见,在农耕经济条件下,中国一直是比较保守的,闭关锁国一直处于主导地位。显然这种局面与传统文化凝重的保守性格是紧密相关的。海外贸易时开时禁。
保民(民贵君轻)导致(1)底层的反抗,(2)稳定与战乱的恶性循环;经学地位高于科技
5、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
1、家天下的延续:家天下自周代确立,一直延续到清代 ;
2、封国制度不断:历代皇帝几乎无一例外的都把自己的家族和亲戚成员分封到某个地区作官。这种制度保证了权利集中在一个血缘家族之中,同时也存在着容易引起叛乱等弊端;
3、家族制度长盛不衰 :整个中国古代五千年,战争、**时有发生,战争和**的结果都是一样的。那就是一个旧家族的灭亡和随之而来的新家族的诞生。
4、家国同构: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 机构方面的共同性。
6、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
以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专制时间漫长;农耕经济基础稳定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走向极端; 对人身控制严密。
7、春秋战国的文化背景:
第一,社会大变革,为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提供了历史舞台
第二,礼崩乐坏的社会大动荡,使士阶层迅速崛起。
第三,激烈的兼并战争,提供了文化重组的机会。
第四,竟相争霸的诸侯列国,尚未形成统一的文化观念。学术环境活泼浓厚,滋养了不同的文化学派。
第五,宫廷文化官员周游列国,走向民间,推动了私人学术集团的兴起。也进一步促进了当时诸子峰起,学派林立的局面。
正是由于以上几个原因,所以在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了中国文化史上最为辉煌的一页。
8、秦汉国家和文化的大一统:(秦始皇建立统一文化的正面措施)(1)大一统的政治体制:创立皇帝制度,实行三公九卿制,实行郡县制;
(2)大一统的经济制度:统一收税,制定土地政策,确认土地私有,统一计量和货币;
(3)大一统的文化措施:书同文,车同轨,度同制,行同伦,地同域,焚书坑儒
(4)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5)文官制度的创立:察举制,征辟制,博士弟子
9、中外文化第一次大交汇:汉唐——西域·佛教
历法、医学、语言文学、音乐、美术、建筑以及马球运动,伊斯兰教、袄教、景教、摩尼教等等都被汉唐人所吸收
中外文化第二次交汇:明万历至今——西方科技
本次文化大交汇始于耶稣会士来华
从16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故步自封、禁海锁国
鸦片战争后,带有强制性质
中华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交融
(战争、贸易、迁徙、通婚)
中原文化农耕文化与南方山地游耕文化的交融
(设官治理、移民、汉化、夷化)
少数民族的文化贡献
(经济生活、衣着服饰、日常起居、音乐舞蹈、文学史学 等)
历史上民族文化交融比较明显的几个时期
(汉代、北朝、唐朝)
10、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和近代落后的原因:
一、特点:1.实用性 天文数学2.整体性:农学、医学
二、近代落后的原因:宋元:高峰、明清:落后
1.传统科技思维的局限:重实用轻理论;重印象轻分析
2.重政轻技、重道轻器等观念的束缚,“官”念太强
3.封建制度的遏制
11、佛教四圣谛(谛:真理)
苦谛:指经验世界的现实。所谓“人生皆苦”,“一切皆苦”;
因谛(集谛)指产生痛苦的原因。“集”本意为“招聚”或“集合”,这里意谓“招致”苦难的原因。原始佛教认为,造成人生痛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烦恼”,而“烦恼”之最大者即贪、瞋、痴“三毒”,或叫“三大根本烦恼”。因烦恼而迷于事、迷于理,此即为“惑”,有了“烦恼惑障”遂使身、口、意做不善之业,故有三界轮回之苦。
灭谛指痛苦的消灭。“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此岸,就是佛教所说的“涅槃”或者“入灭”。道谛指灭苦的方法。“道”者,道路、途径之谓,亦即方法。佛教认为,只要依照佛法修行,就能出生死苦海,到涅槃彼岸,进入一种“常乐我净”的境界。
12、庄子的哲学:
一、儒学是如何崛起,并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
1孔子:1)政治上:核心思想“仁”。“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礼”的思想。“克己复礼为仁”。德治:“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2)教育上:因材施教,全面发展
(3)古代文化的整理:编订整理五经 诗 书 礼 易 春秋
孟子:(1)政治主张: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含有早期民本思想
与孔子儒学的关系: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
(2)道德规范:仁义礼智(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荀子:“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对儒家关于“礼”的思想进行了深
入讨论。他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①针对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针对加强君权——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③针对维护统治秩序——三纲五常 ④针对土地兼并——限田 薄敛 省役
他从《春秋》大一统的思想出发,继承改造并发展儒家关于强化中央集权制度的观念,为汉代统治者提供了一套治国方略,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3(一)北宋五子:周敦颐 邵雍 张载 程颢 程颐
理学的开创者。将 忠孝节义提升到“天理”的高度
(二)程朱理学: 程颢 程颐 朱熹
A宇宙观“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理学核心思想)
B 认识论“格物致知”
C 伦理观 “存天理 灭人欲”(朱熹)——三纲五常
(三)陆王心学
陆九渊A宇宙观:“心”为本原。心即理也
B认识论:“发明本心”
王守仁A宇宙观:“心”即“理”心无外物 心外物事 心外无理
B 认识论:“致良知”(核心)“知行合一”
4顾炎武A抨击君主专制,提出“众治”的主张:“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B具有爱国思想,把“亡国”与“亡天下”加以区分。
C 主张“经世致用”
黄宗A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继承发展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B提出限制君权,主张法制,呼吁废除“一家之法”,建立“天下之法”。以“学校”为舆论决策机构,限制君权。
C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
D提出君臣平等,敢于批判君主专制,提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王夫之A否定君主专制,“循天下之公”。批判“孤秦”“陋宋”
B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唯物主义)
世界是认识的(认识论)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辩证法)C经济上重视工商业的发展
2、中国哲学的思想资源和思想传统
1、中国哲学在中国文化系统中起着主导作用。西方文化中,宗教处于核心地位;但在中国,宗教的功能基本上是由哲学承担的。
2、中国古代哲学萌芽于商周之际,西周初年的《尚书·洪范》提出了金木水火土五行学说,认为它们构成了世界。
3、《周易》是占卜之书,是原始宗教、原始哲学与当时社会风俗的结合。以八卦说明自然现象和社会关系。
4、周易中的八卦是指:乾坤坎(水)离(火)艮(山)兑(泽)震(雷)异(风)
5、中国的四大思想资源和思想传统是:原始儒家、原始道家、中国佛学和宋明理学。
6、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五本经书。
7、原始儒学的精神,首先是创造性的生命精神,是人对宇宙的一种根源感;它还是一种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精神,即寓伟大于平凡之中;寓理想于现实之中。
8、孔子哲学的基本观念是仁。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
9、《老子》关于道的概念:认为道是一个终极实在的概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10、中国化了的佛教宗派主要有天台宗、华严宗和禅宗。
11、宋明理学是儒道释三大资源与传统在宋元明时期的新的综合,它以儒学为主干,融摄佛道的智慧,建立了以理气论、心性论为中心的道德形而上学体系。
12、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集中讨论了理气关系与心性关系的问题。他认为,理是作为类的人的本质规定。
13、王阳明是宋明理学中心学的集大成者,知行合一和致良知教是他的颇有特色的学说。
3、谈谈目前国学热兴起的主要原因
1封闭保守的僵化状态,国际交往日益频繁,激发了中国人复兴传统文化的强烈愿望,挖掘传统文化及儒家思想中有价值、有益的成分成为很自然的事。
2、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腾飞直接引发了国学热。这些国家和地区出现经济高速增长的势头直接原因就是得益于一种群体性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文化,它的基础就是来源于有着数千年历史传统的儒家思想。因此当我们的经济要发展,要腾飞的时候,也必须重视对儒家文化、儒家伦理的研究。
3、港台新儒家代表人物对大陆学术界的反哺引发了国学热。他们以接续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为己任,主张在西方文化面前,应该完好地保留中华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和国民精神。他们著书立说,四处
讲学,身体力行,在世界一些主要国家和地区有很大的影响。大陆学者也兴起了对港台新儒学学者及其思想的研究高潮。随着研究的深入和交流的不断扩大,在中国大地上出现儒家文化热和国学热就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4、国学热的兴起与海外华人的积极推动有很密切的关系。我国每年举办的各种祭祀活动,使成千上万的海外华人回到祖国,共同祭祀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和道德始祖,这些海外华人的思想情感和文化认同作为一种外力,推动了当前国内国学热的升温。
5、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形势的巨大变化引发了国学热。20世纪90年代以后,苏联解体,东欧巨变,使思想文化领域和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一些真空地带。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发现,传统文化中就蕴藏着丰富的思想内容,而有些内容恰恰是我们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需要的。
6、经济发展与社会矛盾冲突引发了国学热。在国家富裕和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背后,人们的精神世界变得荒芜。人们试图通过对儒家思想、传统文化、国学的重视,来呼唤社会的道德良知,呼唤正义的力量,呼唤健全的理想人格,呼唤人性中善的本质;进而希望通过传播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达到提高全民族的整体道德素质。
7、构建和谐社会、社会主义荣辱观等的倡导。一方面,国学热的兴起与近些年来我们一直提倡的以德治国、依法治国、以人为本、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与时俱进、执政为民、道德修养以及义利观、荣辱观、礼义廉耻观等有密切的联系。另一方面,我们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该从传统文化中寻找“中国特色”的内容。
8、学界与媒体联手,推动了国学热的勃兴。一些高校纷纷成立有关国学、传统文化、儒释道思想的研究机构,纸质媒体、网络媒体的积极参与和推动。种种现象说明了中国人需要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文化,也说明了传统文化在中国具有深厚的社会土壤和民间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国学热的出现是不可能的。
9、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的沟通和交流。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我们应当更加尊重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合理开发和利用传统文化这个重要资源,以应对全球化的挑战。这是国学热兴起的更深层次的原因。
10、许多人特别是青少年盲目崇拜西方文化,崇奉西方价值观,热衷于西方的生活方式,过洋节,吃洋食,穿洋服等等;再如,由于国民教育长期以来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陌生、隔膜甚至轻视;又如,社会伦理道德失范,荣辱观念淡漠等等,屡见不鲜。
4、如何认识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指中国历史上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体系。她是我们的祖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她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她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她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特征是其支配地位长期被儒家伦理文化的价值取向占据着。上至华夏的原始民族,下至近代社会,上下五千年,儒家伦理文化一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而且至今仍然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除此以外,我们还能从以下几方面特征加以认识: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是封闭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的产物。是以汉族为主体,融合各族人民的智慧,共同创造的,这一特定区域特定人类圈的社会精神形态,具有强烈的民族性。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是历时五千年形成的一个完整而庞大的体系,从哲学思想、思维方式到心理倾向,渗透进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十分丰富,具有内容的完整性。
第三,作为文化传统,世世代代传播延续下去,还将继续传承下去,无论是自然传承,还是选择传承,随着时间的推移,从不停止。教育的传承属于选择传承,即把优秀部分传承下去。因此,它具有永久的传承性。
第四,传统文化属于旧的时代,受着时代的局限,总是一分为二的,其中精华与糟粕并
存,养料与毒素同在。对教育有正面的积极的影响,也有负面的消极的效应,具有影响的双重性。
(其他答案):第一,中华民族经五千年历史而不灭亡,这在世界史上是罕见的现象。中国在近现代虽然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但经一百年的奋斗,终于衰而不亡、衰而复起,乃至有今日重振中华之契机。中华民族的性格是刚柔相济:唯其有刚,才能有威武不屈、自强奋斗的精神;唯其辅之以柔,才能有柔韧持久、百折不挠的精神。
第二,中华民族曾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中国封建社会前期和中期的经济和科学技术水平曾经居于当时世界的先进地位。然而,中国封建社会在后期却迟滞不前,中国传统文化并没有产生出近代意义的自然科学,以至于中国长期没有摆脱经济和科学技术落后的局面。
中国传统文化有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中国传统文化有其固有的缺陷。
1、它重道德轻自然,重集体轻个人,重传统轻创作,重等级秩序轻人权平等,重实际应用轻科学理论,重直觉体认轻逻辑分析和实验证明,这些也极大地束缚了中国古代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2、第三,中国在近现代虽然落后,但有今日重振之契机
第五篇:特殊教育概论期末复习
一、要求了解的学习内容 特殊教育的基本概念
特殊儿童(p1 :是指与正常儿童在各方面有显著差异的各类儿童。残疾儿童(p1:是指身心发展上有各种缺陷的儿童。
特殊教育需要儿童(p2:是指因个体差异而有各种不同的特殊教育要求的儿童。个别差异(p3:个体间差异是指不同个体之间智力、能力、个性、兴趣等心理特性方面的差 异。个体内差异是指同一个体内部内在能力发展的不平衡。
教育场所(教育安置方式(p6:在家或住院——寄宿制学校——特殊学校——普通学校特殊 班——资源教室——普通学校普通班级 +额外的教学服务——普通班级普通班级
我国学前教育的安置方式(p12 :普通幼儿教育机构、残疾儿童福利机构、残疾儿童康复机 构、普通小学的学前班和特殊教育学校的学前班
全纳教育(p26 :在教育的过程中满足所有儿童的需要,学校必须无条件地接收学区内所有 的儿童, 并为这些儿童的发展所需的教育提供必要的保障。全纳教育涵盖了正规和非正规的 教育, 使得社会中所有的资源可以融合起来。全纳教育的核心是, 忠实地把教育看作个人和 社会发展的基本要素。
及其支持模式(p28-30:巡回指导、资源中心、资源教室方案、合作学习模式 随班就读 :概念(p31:是一种在普通教育机构中对特殊学生实施教育的形式。原则(p32:就近入学、区(县教育部门负责规划、学校接收服务区的儿童入学、改选适 合的安置。
学生的安置形式(p32-33:完全的随班就读;辅以咨询辅导服务的随班就读;配有资源教室 的随班就读;提供特殊专业服务的随班就读。
教学策略(p33-35 :合作学习;同伴辅导;个别教育;差异教学
我国与学前特殊教育直接相关的法规与政策:名称、颁布时间、基本内容等(p36-40 个别化教育计划 :定义(p59 :是指一份由学校与家长共同制定的针对学生个别需要的书面 教育协定,它应记载学生的评定结果,该需提供的教育安置、相关服务及教学目标等。意义(p60-61:教育平等、因材施教、教育绩效责任、家长参与、融合教育、多学科参与。主要内容(p61-62:儿童的现状;计划期限内的教育措施及相关服务;长期目标;短期目标;计划评定的方式、标准以及评定日期。
常见特殊教育需要儿童,比如:智障、视觉障碍、听觉障碍、沟通障碍、自闭症谱系等(定 义、类别、主要特征;
二、要求理解的学习内容
生态学模式(医学模式(p17-18 :传统的医学模式认为,个体的特殊性源于内部的生理条 件或疾病。生态学模式则认为,个体是在真实、自然的社会环境中成长、发展的。个体的发 展受到环境中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复杂而又完整的系统。因此, 应将特殊儿童置于现实的环境中, 从他们和环境的相互作用, 以及社会环境各因素的相互作 用中进行考察。对特殊儿童的研究, 应注重个体对环境的双向适应性。因此,生态学的方法 不仅仅应致力于改善儿童自身的学习和行为,而且要强调改善儿童周围的环境。
……事实上,儿童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往往是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累积结果。来自家长、同伴、老师及邻居的态度与反应会直接影响儿童的发展与表现。……
家庭是儿童成长中最重要的生态环境……
当面对一个特殊儿童时,许多家长的反应是非常强烈的…… 特殊儿童家长承担了很多的压力……
研究发现,在互动过程中,家长和儿童的行为是相互影响的……
家庭的态度、反应以及所提供的支持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特殊儿童发展的差异…… 早期干预(p18-19:定义 :是指对学龄前有发展缺陷或有发展缺陷可能的儿童及其家庭提供 教育、保健、医疗、营养、心理咨询、社会服务及家长育儿指导等一系列服务的措施。依据 :个体大脑发育速度、可塑性、关键期理论
对象 :障碍儿童、有发展落后可能的儿童 个别化家庭服务计划
常见特殊儿童的教育(学习环境、课程、教师素质、教学策略与技术等
三、要求掌握和应用的学习内容 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定与实施(p63-72、常见类别的特殊教育需要儿童(鉴定标准、类别、主要特征、教育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