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初等教育技能课程教学改革初探论文
摘要: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课堂教学的全面提升对师范生教学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院校初等教育专业作为承担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的重要阵地,理应透彻解读课程标准,改革教学方法,加强教学训练和实践,为基础教育输送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新型小学教师。
关键词: 初等教育;教学技能;教学改革
高等院校开设的初等教育专业现已成为培养小学教师的主要阵地,但由于各高校开设此专业时间不长,要么受上世纪八十年代中等师范学校培养小学教师的教学模式影响,要么照搬高等师范院校其他专业的学生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均未能体现小学教育专业的特色,尤其是教学技能课程的缺席直接影响到师范生的教学技能水平。
一、新课程改革促生崭新的小学课堂教学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于2001年秋季在全国27个省市38个实验区展开,在“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核心理念的指引下,小学课堂悄然发生了改变,教师按部就班的讲解少了,师生共同讨论的交流多了;唯一固定的问答少了,丰富多彩的答案多了;抄写背诵的作业少了,拓展的课外阅读多了;局限在课堂的思考分析少了,联系生活的实践活动多了……朗朗书声悦耳动听,课堂活动新颖活泼,师生交流平等融洽。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动起来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技能水平可以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教学技能娴熟的教师可以游刃有余的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各种学习资源,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课堂气氛活跃而井然有序;教学技能欠缺的教师,尤其是新教师却往往受备课教案束缚,无暇顾及学生的学习反映而又被组织课堂纪律所困扰。诚然,教学经验的积累可以促进教学技能水平的提高,然而教学技能的掌握却不能依赖于教学时间的增长。无论职前还是职后,都需要教学技能训练。
二、小学课堂提升对师范生教学技能要求
教学技能是指教师运用已有的教学理论知识,通过练习而形成的稳固的复杂的教学动作系统。它既包括在教学理论基础上,按照一定方式进行反复练习或由于模仿而形成的初级教学技能,也包括在教学理论基础上按一定方式经多次练习,使教学活动方式的基本成分达到自动化水平的高级教学技能即教学技巧。[1]原国家教委1992年印发的《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基本要求》中,把教学技能定为教师的职业技能,要求师范生“在校学习期间,必须积极、自觉、主动地进行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掌握教师职业基本技能。”把具备教师职业技能作为师范生从师任教的基本素质。
师范生在校期间接受的课堂教学技能训练主要包括课堂导入、提问、讲解、板书、演示和结束等技能。新课程改革促生了崭新的小学课堂教学,相应的也就提高了对教师教学技能掌握的标准和要求,还要求教师应具有:设计教学问题情境的技能,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技能,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技能和教学生学会学习的技能。[2]
三、初等教育专业教学技能课程教学改革
初等教育专业针对性培养小学教师,大学学历的小学教师应具有较宽厚的文化科学知识,全面系统的教育理论修养,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扎实的教育教学技能,初步的教育科研能力和一定的学科专业知识,能够从事小学多门课程的教学和开发,同时在某一学科方向上有所专长。[3]初等教育专业的教学技能课程主要依托于学科教学法课程,例如,初等教育专业语文方向开设“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内容包括小学语文课程理论和小学语文实践教学两大板块。小学课程涉及的知识深度和难度都不大,如何教比教什么更重要。因此,针对小学语文课堂的新变化,小学语文教学技能课程的学习方式和方法也应做出相应的调整,以顺应师范生的学习需求。
1、课程理念先行,透彻解读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标准》是语文教学的指导性纲领文件,只有透彻解读《语文课程标准》,正确把握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理解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掌握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才能在课堂教学中贯彻和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上出新意和特色来。所以,必须把课程理论的学习放在首位,理念先行,从思想上全面认识小学语文课程的新变化和新发展,为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
2、教学实录观摩,形象感知真实课堂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这门课程的学习虽然是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但是有限的课时无法安排足够的实践环节,主要还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名师大家的精彩课堂教学也多是由授课教师语言转述达成感知传递的,学生对真实的小学语文课堂缺乏整体的感知认识。
在课堂上引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根据教学内容选取适当的小学课堂教学实录可以有效地解决学生对真实教学课堂缺乏形象感知的问题。例如,在介绍情境创设时,结合情境的特点选取窦桂梅老师《再见了,亲人》的导入教学片断。窦老师从学生切身的生活感受开始,抓住“亲人”这个词语,由“有血缘关系的人是亲人”到“没有血缘关系,但同根同族的炎黄子孙也是亲人”再到“没有血缘关系,也没有宗族关系的人也可能是亲人”,图文声影,多感官多角度地调动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使朝鲜人民与中国人民志愿军依依惜别的场景犹如就在眼前,成功的创设出亲人惜别的感人情境。通过观摩教学实录,学生不仅对情境创设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而且有了最直接的整体感受,也知道了如何结合课文寻找情境创设的切入点。
3、微格教学训练,有效查找教学缺陷
师范生初登讲台欠缺的往往不是知识的储备,而是对教学技能的灵活运用。例如,肢体动作频繁,口头语多,语调平淡,说话绕弯子,提问不明确,应变迟缓等等。如果将这些问题放任到真实的教学课堂上,即使是实习生的身份,也会让师范生产生失败感,挫伤他们从教的信心。
利用微格教学训练既可以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检验对教学理论的理解程度,又可以有效查找出每一位师范生身上的教学缺陷,将教学问题留在课堂。小学语文课堂,教师与学生的互动问答与交流是必不可少的,许多教学活动的展开都需要学生的参与和配合。对教学技能掌握的优劣关键也是看教师如何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各项教学活动,如何灵活应对和利用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因此,在对师范生进行微格教学训练时,为了营造真实的课堂教学情境,以小组为单位,一名学生上台试讲,其他小组成员扮演小学生,尤其是刻意扮演调皮捣蛋的小学生,有意为难试讲的学生,锻炼其在课堂上解决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通过“角色扮演”不仅是锻炼了师范生的教学技能,而且也使他们能够更好的站在小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贴近小学生的生活,提高备课的针对性和质量。
4、课程教育见习,实践提高教学技能
经过多年的教育探索,我院教育科学系建立了稳定的教育见习基地,初等教育专业的学生从大一开始就有机会深入到小学课堂进行教育见习,使学生能尽早接触小学教师,了解小学生。教育见习分为综合见习和课程见习两种,第二、三学期为综合见习,主要通过教育见习使学生了解小学校教育情况及教改的动向,从中受到深刻的专业思想教育,近一步树立忠于人民教育事业的信心。第四学期开设学科教学法课程后,教育见习由专业课教师组织安排见习内容,主要针对教学技能训练布置见习任务,待见习回校后再组织学生进行模拟教学试讲,并将试讲成绩纳入课程结业成绩当中。课程教育见习与教学技能课程相结合,在明确的见习任务指引下,师范生通过观摩教学积极思考问题,再配合以模拟教学,大大提高了教学技能的实践水平。
高等师范类院校作为培养小学师资力量的主要基地,必须紧密配合基础教育改革,调整并合理开发相应课程设置,转变陈旧的教学技能课程教学观念及方式、方法,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小学教师。
【注释】
[1] 胡淑珍,胡清薇.教学技能观的辨析与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2,(2).[2] 田 杰.素质教育对教师教学技能的新要求[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4).[3] 黄璐阳,郇红.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定位和培养模式[J].继续教育研究,2009,(3).
第二篇:初等教育论文题目
初教毕业论文参考题目
1、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浅谈家庭环境对学生良好个性养成的影响
3、离异家庭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4、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5、高职大学生就业能力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6、高职大学生人际关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7、浅谈大学生寝室和谐文化建设
8、高职大学生抗压能力的自我培养
9、浅谈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10、谈小学科学教育中的学习迁移
11、浅谈语文教育与人格教育
12、谈后进生的转化措施与体会
13、对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的现状研究
14、浅谈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15、对农村语文教学现状的研究
16、谈班主任的自身素质对学生的影响
17、试论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18、浅谈小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
19.小学语文教师知识建构状况的调查研究 20、小学数学教师知识建构状况的调查研究
21、青少年学生早恋现象的心理分析及教育引导
22、家庭环境对学生个性养成与心理成熟的影响
23、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现状及对策
24、课改背景下的学生作业的研究
25、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及对策分析
26、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德育教育的影响
27、中小学生厌学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28、小学低年级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29、青少年网络成瘾原因及对策 30、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行为分析
31、小学生一年级新生入学适应问题
32、小学生课堂注意力的培养策略研究
33、小学生低年级学生学习适应性问题研究
34、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生学习负担研究
35、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及其改进策略
36、关于***地区中小学音乐(美术。)教育现状的调查与研究
37、少数民族地区汉语拼音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8、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习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39、高职院校师范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40、中小学校感恩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第三篇:机械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论文
网络信息日益发达的今天,传统教学的信息量很难满足学生对知识探索的需求。传统的教师讲授方式以老师讲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的知识,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合目前学生对知识的需求。“互联网+教育”自2012年兴起后,发展速度和规模都非常迅速。针对机械设计教学内容的特点,采用互联网的模式教学改变传统课堂的教学方式从而促进教学改革的发展,培养学生机械创新能力。
一、互联网基础下机械设计教学方式
1.互联网在机械设计课堂中的应用
“互联网+教学”改变了原来单一的教学环境,使得传统的教育展现出新的生机;从原来的课堂时间地点方式固定、一名教师多多个学生的状态转变为随时随地、教师和学生多对多交流的新形态。针对学生喜欢上网这一现象,上课之前列出专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查阅资料,在上课时可用根据自己的问题和老师一起探讨。教师不仅把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融会贯通于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适时地将新知识、新技术、新理论以专题的形式引入课程教学内容,如结合教师产学研过程中与机械制造相关的典型实例开发的专题之一工厂里的创新。一方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结合实际的理解。机械设计教学中,在齿轮传动一章讲解时,首先让学生在上课之前在网上或是实例中看到的有齿轮传动的机器介绍一下,介绍齿轮传动的应用和原理,教师根据学生的讲解补充齿轮传动的原理及特点、分类时用讲授法,讲解具体时利用观察启发式;分析结构上的特点件时利用和其他传动机构对比讨论法等。
2.互联网在机械设计课程中课后的应用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突破名师资源不足,又快又好地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供了新的思路,带来了新的机遇。多年来课后学生对机械设计的学习仅限于课后作业题,这样极大的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互联网教学从课堂教学、答疑、习题课、审批作业、讨论互动课、小测验、期中测验到期末考试等,都在网上进行。这种“互联网+机械设计”教育模式使得机械设计课程在课后教学中吸取这种网络教学的方式,极大的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互联网在机械设计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应用
机械设计课程的主旨是培养学生创新设计能力,机械设计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性的工作,我们的目标是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应具备初步的创新设计能力及动手能力,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课下积极指导学生参加多项机械设计创新大赛。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也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网络中机械创新实例很多,学生可以自己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同学老师分析讨论。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分析的实例点评,主要让学生发言讨论。并对学生发言的表达能力、对问题的理解能力等记作平时分作为考核的一部分。同时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实地调研,根据调研的情况,对目前看到的机械存在的问题做设计分析。
二、网络教学中存在的负面影响及解决措施
一些大学生由于缺乏自制力,迷恋网络世界,挤占了正常的学习时间。提倡网络教学的同时跟随着也出现了一些负面影响,比如“网络上瘾症”、“网络孤独症”等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构成危害与威胁。对网络产生心理依赖,一旦无法上网,就焦躁不安;极个别的学生沉迷网络,逃课,不交作业,不参加考试,走路吃饭都在玩手机APP、游戏或者阅读小说和各种信息。网络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同时也给一些自制力不高的学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这就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老师一定要分析学生上网的根源,适当将学生对上网游戏的热情引导到学习上来,通过网络查阅资料和创新设计的案例,吸引学生对机械设计兴趣,并且要采取适当的措施,限制学生对网络游戏等的迷恋。将网络上好的信息及时传达给学生,让同学们意思到,不急游戏有趣,学习中也有很多有趣的设计,让同学们树立好学习的态度和意思,最终实现网络教学的目的。
三、结论
“互联网+机械设计教学”使传统的教育焕发出新的活力;从原来的学习时间地点固定、教师学生一对多的状态转变为随时随地、移动网络、教师学生多对多的新形态。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拟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的精力不是放在考上而是放在学上。教学资源能实现国内外资料的共享,学生通过网络可以了解学习国内外著名高校教学资源,能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了课外学习环境,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也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林业.“互联网+”时代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因和突破口[J].新课程(下),2015,07:59.[2]李刚龙.《机械设计基础》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方法[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23:200-201.
第四篇:水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路论文
摘要:水力学是水利类工科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近年来随水利类专业培养模式不断调整变化,水力学课程教学各环节也相应做出调整。目前面对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欲接轨世界同类课程教育,结合课程特点及专业要求,分析水力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提出了进行水力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与理念。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水力学;课程改革;水利类专业
一、前言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是遵从《华盛顿协议》多边互认工程教育本科专业学位,认可工程教育资格,推动工程学位互认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国际范围流动[1]。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通用标准对要通过其认证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规范。水力学为技术基础课,注重于工程实际水流现象的分析和计算,有很强的专业技术性[2]。为适应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水力学课程应做出改革调整。水利类专业专门培养在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的勘探、评价、开发、管理及其工程设计、施工等方面的工程技术人才。目前我国在水利类专业学科体系齐全,教育水平在世界范围内名列前茅,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人才。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各种新兴媒体技术的冲击,以及综合素质人才培养要求等的需求,原有的学科培养系统不能满足要求,所以近年来对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现正处于改革调整期后的适应阶段。笔者有幸从事水力学教学多年,为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水力工程、水力电力设备、给水与排水等工程类专业讲授水力学课程,同时又留学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做博士后参与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水力学课程的实验实践环节,审视近年来水力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分析面临水利类专业进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时水力学课程存在问题,并为以后的改革提出发展思路。
二、存在问题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符合本专业培养目标的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的课时量至少占总学分的30%,专业基础类课程应能体现数学和自然科学在本专业应用能力培养,并实现创新能力的培养[3]。对比这些要求目前水利类专业的《水力学》课程教学存在以下问题:1.学时一再压缩。目前高校在课程设置时,为提高学生基础课的能力培养,侧重基础课程学习,压缩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时间。目前许多院校水力学学时由原来的100多个学时,减到80多个学时,有部分学校甚至压缩为40多个学时,学时的大量压缩,使学生对水力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实验动手能力都有所下降[4]。2.学生兴趣的转移。学生在水力学课程学习中多对工程应用方面的知识有较大兴趣,而对水流本身的问题探究即纯水力学理论问题较少关注,因而在学习中对水流现象的学习仅局限于肤浅的表层,而未涉及水流现象的理论实质探索与学习,这对以后的更深层次的学习十分不利。3.传统教学手段受到挑战。1998年学科专业目录调整后,要求强化基础、深化专业、提高素质,各门课程学时大幅减少,方向课增多。教学质量要求提高,要求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理论方法的应用、实验技能的提高均比过去严格许多。传统的教学手段难以达到上述要求。4.公式及推导冗繁。水力学有许多理论及公式,在工程实际中又衍生出大量的半经验、半理论公式、系数公式或经验常数等等[5]。而目前各种版本的水力学教材尽管做了一些修改,但由于其强调学科的系统性、整体性,都按部就班详细推导,强调技术基础为专业服务等特点,所以水力学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相比公式多、概念多、系数多[6]。因而水力计算的内容很多,而且计算复杂,很多问题无解析算,只能用试算法,所有这些都使学生感到不习惯,从而导致学习困难。5.实验条件有待改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工程实践与设计至少占到总学分的20%,同时应设置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应该与企业合作,开展实验实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7]。部分水利类专业建设中还有一些实验设备没有到位,不能进行正常的教学实验,因此实验教学条件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三、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基于以上面临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时存在的问题,欲实现水利类专业多边互认、技术人员的国际范围流动,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着手进行水力学课程改革:1.明确主线重组教学内容。由于水力学课程学时的压缩,且需要保证教学质量不下降,同时教学内容不能缩水的情况下,应采取的改革措施是:对专业基础内容进行重新整合,使重点更加突出,且使课程精练,更符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2.选用适当的教材。教材建设是课程的核心,是教师实现教学之本,为实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应结合和参考国外优秀教材内容适当选取。由于水利类专业都开设水力学或流体力学课程,不同专业对水力学知识深度、广度要求也不一样。而目前流行的水力学教材版本不同、难易程度不同、内容侧重不同,因此各有所长,在综合考虑对比情况下,结合专业培养与实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目标认证选择。3.改革课堂教学方法。积极实施启发式教学。坚持采用教师主讲与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或者有讲有问,每节课的最后几分钟留作讨论,使学生增强了敢想、敢问的信心和勇气,以期达到双向交流,保证教学相长,为将来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力学问题有效沟通解决进行能力培养[8]。传统的水力学教学学生的能动性、个性发挥不够,影响教学效果,被称为一块黑板、一支笔的呆板教学方式[9]。因此制作多媒体课件,演示水力软件于授课过程中,以有利于学生对水利工程中的水力学现象和基本理论的认识与理解,以提高教学效果。4.加强学生计算能力培养。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为水力计算提供了条件,学生对计算机学习一般兴趣浓厚,这为水力学课程结合计算机教学创造了良好条件。学生计算能力不仅是指一般常规非线性方程的解算及其程序编制能力,而且还应该包括偏微方程的某些部分及其算法,强调计算机及算法应用[10]。因此,在水力学需要试算内容讲授时应启发学生动手编程的热情,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解题过程的理解,又提高了程序设计水平,同时满足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有关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的要求[11],使学生计算能力实现质的飞跃,以适合水利类专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需要,为以后参加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面对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水力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有一套不断适应新形势的课程体系改革和课程内容更新为之保障,而课程体系改革和课程内容更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不断优化的过程,需要从业者不断地进行探索、改革、实践与提高。
参考文献:
[1]刘永德,张杰,万东锦,等.以认证为导向完善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条件[J].中国西部科技,2014,(8):119-119.[2]郭维东,李文果,杨丽萍,梁岳.浅谈水力学课程改革思路[J].农业与技术,2004,24(1):130-132.[3]王健,陈国铁.海峡两岸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比较研究[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13,11(2):138-145.[4]靳娟娟.水力学教学现状及教学改革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6,(26):115-116.[5]李金燕.水力学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改进[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6):77-79.[6]梁素韬,韩会玲,郝艳敏.浅谈水力学课程教学改革[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3,5(4):32-33.[7]林健.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质量评价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5).[8]龙北生,吕萍,高金花,等.应用型本科水力学课程建设与改革实践[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2):99-102.[9]赵振兴,王惠民,何建京,李煌,仇磊.水力学课程建设与改革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04,(4):24-27,51.[10]刘宝,任涛,李贞刚.面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自动化国家特色专业改革与建设[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6):48-52.[11]陆勇.浅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地方本科高校工程教育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6):157-161.
第五篇:利用技能大赛推动课程教学改革
利用技能大赛推动课程教学改革
重庆黔江职教中心彭明道
【摘 要】 技能大赛,作为引领导向,推动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促进教师能力不断提升,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提高师生自信力。根本上使教风、学风迅速转变,不断提高每一个学生综合素质与就业质量。技能大赛促进了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开发与建设,推动专业教学改革,从而为新时期中职教育发展找到了一条创新之路。
【关键词】 中等职业教育技能大赛教学课程改革
为切实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积极组织实施教育部制定的《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和重庆市渝府发2009(4号)的《重庆市中长期城乡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充分发挥区级、市级、国家级技能大赛对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提高职业学校教学质量,更好地为地方城乡一体化建设服务,培养一线生产技能适用性人才。我校课题小组围绕各级技能大赛,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对我校近几年来的举办、参加的技能大赛项目内容进行整理加工、编辑制作,实训课程形成针对性的课程教学教改资源,在专业实训教学过程推广应用。
“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提升职业学校内涵建设,推动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相衔接,改革课程教学体系、学生成绩评价方式,加强学生实习实训和动手能力培养,全面推行“双证制”,切实提高学生技能水平”。我校在专业建设中,将各级竞赛规范化、常规化,紧紧围绕竞赛开展一系列教学改革和探究活动,使学生学风和实践动手能力发生了明显变化、教师的综合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实训条件有了较大改善,校企合作进一步深化。在各级各类大赛中学生的获奖率都有了较大的提高。由于成效突出,电子电工、汽车维修、数控车工、民族舞蹈、财会电算、信息技术等专业几年连续参赛,连续获奖。通过参加技能大赛,对人才培养质量、教师素质、学生学风和实训建设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通过技能大赛推动课程改革、科学合理教学
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将工学结合提到了新的高度。因为企业的关注点的不同,使得学校很难实现与企业理想的合作,如何从内涵上解决学生真正到企业学以致用,在学校组织参与技能大赛是一个良好的策略与途径。
技能大赛的比赛项目紧密结合当前国家经济发展、行业结构调整和企业用人单位紧缺急需的岗位技能。随着各级各类技能大赛的制度化、规范化和常规化,其必将成为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的导向目标。职业技能大赛对我校的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通过技能大赛的比赛项目,可以看出教育主管部门对专业教学方向的要求和社会对职业技能人才的需求。如2011年重庆市级技能大赛的汽车维护、电子产品组转调试等,技能大赛的比赛项目都是企业用人单位紧缺急需的岗位技能。
我校以此为契机,调整课程的设置,加强实训针对性,达到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技能型人才的教学目标。如电子电工、汽车维修、数控车工专业理论与实训实行任务驱动、项目教学,改革课程体系,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学以致用。职业学校以技能大赛为引领推动教学方式的改革,需提高专业的教学质量,就必需要进行校企合作、工学一体化,科学合理组织教学。通过调研,了解行业需求,把专业的教学与企业、行业的要求、规范保持高度的一致,把企业工作岗位所需要的技能纳入到日常教学中来,使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用。
二、通过技能大赛增进教学交流、加快双师型队伍建设
为保证每次大赛的顺利实施,卓有成效,我校将每次大赛都当成一项严谨的工作任务。指导教师必须进行充分的学习、调研、实践。同时积极采取措施,组建大赛校企合作师资团队,实行校企资源共享,加强经验总结交流,共同指导培训学生。如我校汽车维修专业,与
重庆银翔集团、汽车厂等企业加强交流合作,教师与学生深入企业一线,参加实训,师生共同学习提高,企业专家到实训基地实施指导、交流。参加每次技能大赛,也是同类各级学校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交流学习的一种有效途径,达到找出差距、取长补短、相互促进的学习目的。
技能大赛为教师专业知识技能快速提高和升华构建了良好平台。对于专业教师,参加技能大赛的培训指导工作,接受大赛的锤炼是提高专业技能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大赛,教师不断自我学习,高度重视培训与参赛过程总结。近年来,学校将教师参加技能大赛的成绩纳入了教师考核体系,并以此作为教师职称晋升的条件之一,尤其是对新引进的年轻专业教师,要求尽量参加技能竞赛,促使他们迅速融入专业氛围,提升专业能力。
日新月异、技术迅猛发展的各行业,对教师的知识储量与知识更新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教师的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面临极大的挑战。技能大赛,是对新知识掌握、应用的检验与考量,如果滞后于时代发展,就会落伍于前沿科技。专业教师必须成为新知识的传授者,新技能的实践者、指导者,真正成为 “双师型”教师。因此,我校以大赛加强双师队伍建设,保障了实训技能教学。
三、通过技能大赛加强实验实训设施建设,便于开展教学
大赛提倡的是一种项目化、任务化教学要求,这正是目前中职实训方式的改革方向。竞赛导向使我校专业建设,重视技能训练,加大了实训设备投入、重视社会需求。任务引领、学做结合等理念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得到体现,学校的教学、实训实验条件进一步得到优化。在实训基地的建设中,学校广泛听取企业专家对实训室的总体布局、设备配置、环境布置等方面的建议,跟踪技术进步,科学设计流程,配置全套设备。设置充足工位,基本实现了与企业实际工作环境的“零距离”对接。在实训基地的使用中,学校切实提高实训设备的利用率,保证训练工位数,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实训实验教学中,组建各种形式的技能提高班,采用激励教学的方式来满足学生对自身技能进行提升的渴望。在实训基地的管理上,加强了对实训基地各项规章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督促,落实责任,层层负责,确保实训基地的正常运行秩序,切实“建好、用好、管好”实训基地,不断改善学生的实训条件,不断增强学生操作技能。
学校每年都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实训基地的建设,便于开展教学。现建有信息技术、汽车维修、电工电子、数控车工、服服装缝纫等校内实训基地和“长三角”等校外实训基地,拥有各类教学设备总值2000余万元。随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实施,加大实训设备投入,将对技能人才培养将会发挥更为显著的作用。
四、通过技能大赛改进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技能大赛的目的是“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技能大赛对学校教学模式改革、教学质量提高都有较大的促进作用,而并非是追求“标签”效应。技能大赛的更深远意义在于把赛场的高技能渗透到平时的职业教育之中,把比赛的内容融入职业理论与实训教学之中,最终实现让每一个中职学生具备较高水平和技能,让学生自信、成功的迈向社会。
未来专业发展方向、教学模式改革、学生就业趋势,以及如何符合学生未来就业的技术需求等等问题。以往只是靠教师根据自己掌握的信息进行决策。作为一名长年在学校进行常规教学的教师,无论如何艰难辛苦,也不会比企业一线人员更懂得技术更新与企业的需求。为了工学结合,提高专业教学质量,改革教学模式,我校近几年每年组织专业教师到企业一线进行生产实习,并搞好专业更新调查分析。对于企业各项调查信息,作为教学模式改革的参考依据。一方面对外,我校加强专业教学与企业的对口衔接,另一方面对内,实施任务驱动、项目教学,对学生进行分层递进式专业实训教学与行为规范管理,达到全员管理,全员育人,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举办职业学校技能大赛是我国教育工作的一次重大设计和创新,在“职业教育有大赛”的形势下,技能大赛推动职业学校的教育价值体现。职业技能比赛在项目的规定上,体现现代制造业、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以及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要求,突出技术技能含量的新要求。学校连续四年在重庆市中职学校专业技能、人文礼仪等大赛中,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创建了技能大赛品牌效应。
五、通过技能大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风、校风建设
良好的学风、校风是学校的宝贵财富和重要的教育资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是学校的灵魂。学风、校风建设的成果是学校师生治学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是学校办学质量的衡量尺度之一,它反映着学校的整体形象。胡锦涛总书记曾提出:要积极培育优良学风、校风,教师要带头营造良好的学术风气。学风校风建设一直是我校学生工作的重点。目前,我校对学生推行“一式两化”、“双重身份”的日常行为管理模式,做到礼仪、文明规范。在专业实训实验教学过程中,以技能大赛为引领,采用分层递进式教学模式,逐步培养每一个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彰显职业学校“技能”特色。
中职学生良莠不齐,基础知识较为薄弱,这是普遍共识。但中职学生是具有特殊专长、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勤于动手操作的行为习惯特点。如何培养使之成为社会有用人才,是国家政府、社会学者、学校教师、学生家长都在积极思考,且正在面对的当务之急。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进程加快,制造行业的迅速发展,急需大量的一线技术人才。职业技能大赛是选拔实用技能型人才,并使之脱颖而出的重要途径之一,它为各专业技能型人才,提供且展示不同风采与才艺的平台,也帮助那些因社会偏见、自信缺失而一度陷入茫然的学生,找到自信和未来事业的发展方向。
我校通过系列技能大赛活动,如各专业科室,每学期至少举办一次校级或区级技能竞赛活动,每年至少参加一次市级或国家级技能大赛活动。专业实训教师全员精心组织指导,通过项目导入、任务驱动,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学生全面参与实训,使以往存在的学生迟到旷课、学风不浓、积极性不高等现象,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观。竞赛活动中涌现出一批专业出色、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技能大赛培养了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风、校风积极向上健康发展。
六、结束语
实践教学是中职学校培养生产一线技术实用人才重要前提基础。职业学校结合技能大赛,充分挖掘资源,改善教学措施,推动课程改革,加强学生实训能力培养,突出技能特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就业能力,是国家和人民赋予职教工作者,去不断努力探索而为之奋斗终身的使命与责任!
参考文献:
【1】
【2】
【3】
【4】
电话:*** 丁建石职业技能大赛对职业教学工学结合推动的研究(2009)黄星对中职学校教育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 职业(2010)王京路如何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之路 职业(2010)邬宪伟上海信息技术学校 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研究与实践(2010)
邮编:409000
2011年0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