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

时间:2019-05-15 10:28: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二语文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二语文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

第一篇:高二语文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

编写意图

《语文新课程标准》主张语文学习个性化,阅读个性化。这种主张对于摆脱长期以来程式化阅读的弊端,使阅读回归真实,走向科学将产生良好的影响。文学作品个性化解读,是文学作品本身内容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决定的。同时,阅读者个性的性格、学养、阅历等又是千差万别的,对同一可能会产生的不同联想想象、不同感悟,从而产生不同的理解和体验。多年来,由于多种原因,对文学作品的分析理解被特定的社会观念束缚,课本、教参、教师、专家对作品的解读走向了单一化、概念化、同一化的死胡同。本专题的设计,目的是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主题、形象、甚至艺术鉴赏的多样性丰富性的认识,发挥阅读主体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独特的、个性的、有价值的理解,提高阅读的效果。同时,学生在完成这次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多角度的解读,对比阅读,不同见解的讨论,对不同见解产生原因的研究探讨,以及创造性的续写等多种方式方法,使他们在研究整理、合作争鸣、发展创新等多方面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教学建议

一、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不同状态下阅读同一作品,可能会有不同的感受,或者会改变原来的肤浅片面的理解,或者会使原来概念化的理解具体化,或者会从不同角度得到多重的解读,基于此,我们设计了“名作重读”一项活动。学生在阅读理解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及时给以引导,点拨,引领学生的思路,鼓励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个性化理解和包容存疑的意识。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初中阶段学过的脍炙人口的名篇,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孔乙己》《皇帝的新装》等,重读讨论。

二、“奇文共赏”则关注同一作品,不同人的不同感悟。鼓励学生在与他人“共赏”的同时,做些调查了解,并作初步的探讨。可选择一些诗歌、散文、小说中的精品和他人同读共赏。如莫泊桑的《项链》、闻一多的《死水》、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等。

三、“续写改写”是在个性化理解的基础上,把自己的理解感悟变成具体的形象。续写要尊重原作,又要有自己的创造,还要合情合理。重新设计人物的结局也要合乎原人物形象的性格和人物生活的典型环境。可以引导学生把不同的设计进行对比。

四、“课外延伸”是在以上阅读实践的基础上,对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做理论上的探讨。引导有兴趣的学生对阅读的经验做较为系统地梳理和探究,得出带有理论色彩的结论。除了课本中启发的问题,还可以提出一些疑问,如,同一篇作品为什么不同时间阅读会产生不同解读?不同时代的人阅读同一作品为什么也会有不同理解?为什么不同人阅读同一作品有不同理解?为什么又有相同或相似的理解?等等。

五、设计的三部分内容,呈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梯度。老师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作必要的调整,或三项全部完成,或只完成前两项。需要注意的是,鼓励学生多样解读,是建立在阅读主体对作品的深刻感受、积极丰富的联想、正确的思考分析的基础上的,原则上应该是立论成立,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自圆其说。尊重作者、作品的原创性努力,避免信口开河,言而无据,盲目批判,哗众取宠,使解读走向混乱。

有关资料

一、浅议个性化阅读(张尚兵)

阅读能力是一项重要的语言实践能力,是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德国美学家沃尔夫冈·伊瑟尔在《阅读活动·审美反应理论》一书中认为“每一阅读瞬间都在刺激记忆,而被激发的记忆则能够通过不断调整视角的方法使各个视角活跃起来,并且逐一个性化”。指明了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也提出了个性化阅读的概念。怎样来理解这一概念呢?本文打算从个性化阅读的基本内涵来阐释个性化阅读的基本特点,并探讨进行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

(一)个性化阅读的基本内涵

个性,在心理学上指的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语言和行为方式,是一种个人特质。对于阅读活动而言,个性又意味着什么?我认为,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解释个性化阅读行为。

1.自主性

个性化阅读的第一个特征是自主性。何谓自主?就是在阅读活动中要以学生自己的研读为主,要把阅读活动变为学生自我探究、自我体验的活动,让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积极思考,自己来把握、分析和鉴赏课文,使阅读活动建构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而我们现在阅读教学的一个缺陷就是教师对于课文总是唯恐讲得不够深入、不够透彻,从字词的分析、重点段落的剖析到文章中心思想和写作特色的诠释,方方面面都要讲到,教师的讲解完全代替了学生的自主活动,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状态。强调阅读活动中学生的自主性并不是要教师放弃对于阅读活动的指导权。在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作用不是去代替学生分析课文,而是设置一些开放的情境,提供一些线索,及时对阅读活动进行点拨,重点是让学生自己阅读文本,理解文本,把握文本,使阅读成为个人化的行为。

2.创造性

文本给读者留有不确定性的空白,在阅读活动中等待读者用想象去填充。读者必须依靠自己去发现文本潜在的密码,这也就是发掘意义的过程。读者在发掘和填充空白的过程中对文本进行再一次创造。所以,阅读活动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由于读者个人的前经验不同(心理学上称之为图式),当然在阅读活动中对于文本的解释也不相同。对于阅读教学而言,教师应给每个学生多留一点想象和创造的空间。对于阅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教师应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从多角度对于课文的空白发表自己的意见,以丰富的想象力,开创性的思维来陈述自己的见解。

3.体验性

个性化阅读是一种体验性的阅读,这种体验主要表现在读者与文本的交流上。加拿大学者大卫·杰弗里·史密斯在《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一书中利用阐释学对阅读活动进行了解释,他认为“阅读世界,将世界铭刻在心,要求人们与世界协调或者说倾听世界,并要求大家听从生活最深处的共鸣”。阐释学主张对话,阅读活动也是以对话为基础的。读者与文本交互作用,读者在与文本的对话交流中丰富着文本和自我。在交流过程中,读者与文本实现了相互融合,这种融合就是一种独到的体验。阅读体验有两个特征:一是情感,读者与文本的交互作用是以情感为基础的,情感贯穿于整个阅读活动;二是整体,阅读的体验是以整体感知为基础的,而不是建构在对于每一个字词句的剖析上。基于阅读体验的特点,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多让学生有感情地去朗读、阅读,在朗读中分析、赏析、体验课文,引发学生的共鸣。鼓励学生对于课文的整体感知,整体把握,而不是去刻意地寻找关键词和中心句。

4.批判性

个性化阅读是一种具有批判意识的阅读观。学生要想在阅读活动中有所创新,有独到的体验,必须首先学会批判地接受、学习课文。一切创造都来源于怀疑,怀疑精神就是一种批判意识。一个学生只有敢于批判,会批判,才能显示出他的个性。个性阅读活动中的批判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敢于批判课文的内容和观点,并陈之以理;二是敢于批判教师的观点和错误,敢于向教师提出质疑,与教师展开关于阅读体验的交流和讨论。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活动中,要经常性地树立一些靶子,让学生提出质疑,展开讨论,多从不同的角度来解释,这样,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才有可能得到培养。

(二)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策略

如何针对个性化阅读的特点来开展阅读教学呢?我认为,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展开: 1.大量阅读是个性化阅读的基础 进行个性化阅读,是不是只读少量精品文章就可以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在语文讲读课文教学中,我们特别强调对于少量精品文章的精讲与精读,一个星期就只让学生读很少的几篇文章,这与现代语文的特点不相符合。我们知道,人类现在已进入了一个信息化的社会,报刊和因特网上每天充斥着惊人的信息。阅读作为一种现代生活的方式,是处理信息的一种手段。阅读能力的培养就是要帮助人们快速浏览信息,处理信息,在阅读中获取新知识。而现在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缺陷就是信息量太少,一堂课的教学只围绕课文转,很少能跳出课本,超越课本。我认为,要实施个性化阅读,大量阅读是前提。不仅要加强课外阅读量,鼓励学生读整本的书和各种报刊杂志,勤做读书笔记,在条件允许的地方,要鼓励学生上网阅读信息。而更重要的是要加大课堂内的阅读信息量。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应尽可能地多翻阅一些资料,及时补充新信息,要敢于跳出课本,从一个大的视野来把握课文,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充分地阅读。比如,教师在进行一篇文章的教学时,可以同时选择几篇同类或观点相反的文章,展开比较阅读,让学生学会批判,学会同中求异,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来体验和创造。

2.鼓励学生多讨论,尊重学生的个人体验

在阅读活动中,学生与文本进行交流,思想产生碰撞,自然会产生一些个人体验。由于学生自我经验的局限性,其中不免会有一些荒谬之处。对于学生的这些体验,教师应怎样对待呢?我觉得,教师对于学生所有的体验,都不要轻易去否定,要多一些尊重,多一些交流。否则,个性化阅读无从谈起。强调个性化阅读,首先要在语文教学观上实现根本的改变,只有把过去教师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变为学生自主活动、讨论式的教学方式,把教师的绝对权威角色变为合作伙伴角色,学生才会敢于和教师进行交流,敢于表现自我,张扬自我的个性。要使学生的个人体验能得到很好地表述和交流,一般采用讨论的方式来展开。讨论并不是毫无目的地随便让学生讲,讨论需要精心的设计和组织。教师在设计阅读课的讨论时,首先要考虑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分组,注意在每个小组中安排几个能主动发言的学生,让每个人都有轮流担当小组长的机会。另外,对于讨论的题目和内容要精心设计,要与儿童的生活经验相吻合。教师要从材料的选择,问题的提出等方面认真为讨论做好准备。同时,教师要营造良好的讨论氛围,要以鼓励为主。只有这样,讨论才能真正达到目的,学生才能在讨论中真正畅所欲言,充分表达。

3.给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的权利 由于每个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口味不同,如果学生都用同一种阅读材料,教师用同一种方式教学,自然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要求。在进行个性化阅读时,我认为在提供丰富材料的基础上,应在一定范围内给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的权利。在一次阅读课的教学中,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必须用同一阅读材料,可以根据学生兴趣的不同来自主选择阅读材料,然后分成小组阅读,小组间可以相互交流体验。个性化阅读应建立在尊重学生个别差异性的基础上。对处于不同阅读水平的学生,我们应把阅读材料分成不同的水平和级别,由教师指导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选择。只有学生自己选择的阅读材料,才是其兴趣的集中表现,而且与其自身的阅读能力发展水平相一致。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自我体验和创造,形成独到的见解,提高阅读的水平。

4.把阅读内容和学生生活经验结合起来 语文是一门与生活结合得十分紧密的课程,语文阅读内容应与现时代的生活和儿童的生活相一致。现在的语文阅读教学内容与现时代社会生活和儿童生活有着严重脱节的现象,这主要反映在语文教材的选文上。语文教材上的一些课文一用就是几十年,有的文章与当今时代观念相左,有的课文内容描写的是四五十年以前的生活,与今天儿童生活世界时空距离相距太远。这些阅读材料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不相关,激发不起学生的阅读兴趣,难以促使学生产生体验,引发共鸣,起不到课文对学生的教育作用。这就要求对于课本上的阅读材料要进行重新筛选,《语文课程标准》对于这方面的工作已提出了具体改进的方案。然而,教材不可能每年更新一次,这客观上需要教师在具体教学活动中做更多的工作,及时对阅读内容进行更新和灵活处理,及时补充新的信息,保证阅读内容与儿童经验的一致性。

总之,个性化阅读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基础,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有自己的独到体验和见解,发展学生的批判思维,培养学生独立地、创造性地进行阅读。广大教师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应积极领会、运用。

二、多样性解读与创新思维培养例谈(夏敏)现在的语文阅读教学通常强调的是一种解读方式,一个标准答案,这是违背语文教学规律的,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事实上,语文教材里的许多作品在主题、人物、内容上没有定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足以说明具有丰富内涵的优秀文学作品是可以从多角度、多层面解读的。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文学作品的教学是对原著的一次再创造。因此,在上文学作品鉴赏课时,一定要讲究方法,引导学生对作品的主题、人物、内容等方面作多样性的解读。只有这样,才能够既探索作品的精髓,又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主题的多义性

一些名家名篇的主题似乎早有定论,教师容易受教学资料或权威的影响,在探讨主题时照抄照搬、照本宣科,把传统的结论灌输给学生,这样很难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共鸣。如莫泊桑的《项链》,以前大家一致认为小说的主题是批判玛蒂尔德爱慕虚荣,揭露了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对人们的毒害,但随着时代、社会的发展,对其主题的认识也不断丰富,如表现了人生变幻无常的思想,表现了小人物对命运的无能为力,表现了小人物对命运的抗争和毁灭。教师应提供作品的背景资料、作家的有关材料,帮助学生理解《项链》的主题,从问题入手组织学生展开讨论,畅所欲言,只要言之有理就应鼓励,进而水到渠成地完成对小说主题的分析理解。教师对教参上的结论也不能盲从,应深入钻研教材,深思而慎取之,笼统的主题概括只能引起学生的厌烦。对《红楼梦》主题的理解肯定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好的主题新解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比如这样的理解:“作品是为一个异样的孩子作传,写他不被亲人和社会理解,与亲人和社会格格不入的精神悲剧;更为一群女性作传,写她们在不同人生遭际中被摧残、被扭曲、被毁灭的人生悲剧;还为一个百年望族作传,写因子孙不肖、经济枯萎而衰微了的历史悲剧。三种主要悲剧互相依存,互相渗透,共同构成一个自然浑成、天衣无缝的艺术整体。”它更接近作品的丰富内涵,更贴近于学生的心灵感受,更有益于他们的创造创新思维,因而更能引导和启发学生合理地理解作品、把握原著。

人物性格的多重性

有的作品塑造的人物具有多重性格、矛盾性格,表现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对这样人物的解读肯定是多种多样的,有时甚至颇有争议或针锋相对。如《项链》塑造的爱慕虚荣、贪图享乐又不乏诚实、坚强品格的玛蒂尔德,就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艺术形象。学生对玛蒂尔德这个人物的解读是多种多样的,只要言之有理就应该给予鼓励,这正是引导学生学习分析人物多重性格的一个很好的范例。玛蒂尔德身上的爱慕虚荣、善良、诚实、质朴、坚韧等性格学生不难挖掘,但对“诚实”的理解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玛蒂尔德从未想过买一挂假项链赔偿,表现出诚实的性格,有人提出既然她已决定赔偿项链,为什么当时不诚实地告诉佛莱思节夫人,而要等债全还清了才说出丢项链的事呢?这是分析人物矛盾性格的突破口。经过讨论学生终于明白了,当初玛蒂尔德隐瞒丢项链的真相,是虚荣心在作祟,她怕被人看不起。结尾玛蒂尔德道出真相,她赔偿的那挂项链跟原来的“简直是一模一样的啊!”。这在某种程度上简直是一种炫耀。可见爱慕虚荣仍是其性格的第一内涵。又如《雷雨》中的周朴园这个人物是比较难分析的。对周朴园这个人物,以前多侧重他的伪善,近年来关于周朴园性格的研究颇有进展,认为“虚伪”说是最不合情理的说法。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讨论周朴园对侍萍究竟有没有感情,这出戏的矛盾冲突的实质是什么?这两个题目都是开放题,不求统一答案,鼓励学生有不同的理解,不管持哪种观点,都要有足够的理由支持自己的观点,举出实例加以证明,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自主性,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的性格也是有争议的,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不能简单地把焦仲卿看成性格软弱或性格坚强的人,他的身上既有软弱的一面,又有坚强的一面,或者说性格有个变化过程,由软弱而变为坚强。

内涵的丰富性

文学鉴赏过程中产生的联想和感悟是因人而异的,这在诗歌鉴赏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诗歌中形象之丰富,意蕴之深厚,想象空间之广阔,最能体现人的形象思维的丰富性,再加上诗人和读者的审美差距,以及不同阅历和不同修养的人读同一首诗时的不同感受,这往往造成一诗多解现象。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多样性的解读,允许学生多向思维,培养学生的再造想象力。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从字面上看是对往昔剑桥留学生活的回忆,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但它也可以说是一首咏唱刻骨铭心的爱情的诗。而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一般都把这首诗当做爱情诗来解读,也有人依据裴多菲革命和战斗的一生,把它当做政治抒情诗来理解,这不免有些牵强,也有违诗人写作此诗的初衷。又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这其间的情感意味是极其丰富的,给我们的解读提供了广泛的空间。在文学鉴赏课中,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展开形象思维,发挥创造精神,独立感悟形象,进行体现自己个性化的解读。

启示的多样性

思想教育往往是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实现的,可以说思维还是让学生受到思想教育的手段和途径。读文学作品还需要与现实联系,引导学生进行新思考,引导学生对多义性的作品用心琢磨。如可让学生谈谈学《项链》的感想,在谈感想的过程中,对课文会有更多更深的感悟。又如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奏疏,但文章的丰富内涵对今天的青年学生提高道德修养和思想情操仍有着教育意义。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谈谈学习本文对自己有何启示,要求学生带着自己的思想来感悟这篇课文,力求形成自己的看法,达到“自我教育”的理想境界。学生觉得“居安思危”“善始善终”“戒奢以俭”等道理也适用于现在,并明白了这篇文章的魅力所在,难怪唐太宗要把它放在案头,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它同样也可以作为现代青年学生的座右铭。

解读诗歌忌讳将诗意说得太确定,这其实是一种正确的解读原则,它同样适用于文学鉴赏。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多角度、多层次地去领会作品的内涵,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当然,鼓励学生多样性的解读,不等于放任自流,对诸如“朱自清宁愿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真笨!”“人生就是一场交易”等错误的所谓“多元解读”要予以纠正,正确引导。教师要发挥主导性,引导学生对原著做些新的阐发或突破,运用发散性和灵活性的创造思维触角,探索课文的精髓,把书本文字读活。

(《职业教育研究》2004年7期)

语文学习的自我评价

编写意图

一、反思自己语文学习的途径、内容、习惯和方式。

二、发现自己语文学习的个性并注意发展、运用这种个性去学习、创新。

三、通过自我评价调整自己的学习。

四、接触一点科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教学建议

一、探究与发现的问题最好由学生提出,然后由教师组织同学们一起讨论决定,并允许学生有一定的选择余地。如语文学习中聆听能力发展的现状,课外阅读的内容与方法,即席讲话的心理状态和水平,我的作文习惯与发展趋势,我的思维习惯与语言转换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情况等等。

二、这次“探究与发现”的学习活动,可从“问卷法”开始。教师要了解学生对“问卷法”的初步认识和对这方面的需要,适当给予指导帮助。

三、运用问卷法进行评价不是最终目的,关键是使学生发现自己的学习方式与个性并进行有效的调整和发展,因而后续的工作要跟上,也可延续“探究与发现”的学习内容。

四、建议教师将本班的数据收集起来,进行统计学的分析,做一点相关研究,以便以后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

有关资料

一、专家们对于“问题”的有关论述

问题,是我们认识世界、探索世界的开始,古今中外许多教育家都在自己的学习观中强调了提出问题的重要价值及其对学习的重要意义。

(1)杜威的观点

从教育理论和学校教学的角度关注人类解决问题的能力始于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家杜威,他主张让学习者从经验中学习,通过解决问题来学习。这可以说是首次从教育的角度提出“问题”在人类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他已经强调了发现问题作为思维和创新的起点的重要意义。

(2)皮亚杰等人关于问题建构的观点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方式获得的。因此,在课堂上提出自己感到困惑和不确定的问题,就是学习者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思维卷入认知活动以及学习自主性的重要表现,通过提问与老师和同学之间的进行交流正是个体积极意义建构的过程。

(3)我国学者的主张

2000年,我国学者申继亮、陈勃等在研究中指出:在现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往往也是最困难的一步,便是发现问题。发现问题需要人们能够透过事物的表面,排除无关信息,发觉出影响适应或创造的障碍。

二、关于“问卷法”

问卷法是教育科学研究最常用的收集资料的方法之一,在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与教育规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问卷的一般结构与设计步骤 1.问卷的一般结构

梳理 探 究语文学习的自我评价问卷一般包括“标题”“前言和指导语”“问题”“选择答案”和“结束语”等几部分。其中问题和答案是问卷的主要组成部分。

“标题”:是对问卷的目的和内容的最简洁的反映,像本课调查问卷的标题就是“语文学习方式和过程的调查”。

“前言和导语”:是对问卷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的简要说明和指导填写问卷的说明。“问题和答案”:是问卷的主要组成部分,问卷的目的、内容和研究对象的回答都包括在这一部分。

“结束语”:通常两种方式,一是设计几个开放性问题,让答卷人补充说明有关情况或谈谈对问卷或研究本身的看法、建议:二是以简短的话语表示对答卷人的感谢。

2.问卷设计的原则和步骤

问卷设计的原则是目的明确,全面考虑,有计划性。它需要经过准备、初步设计、试用、修改,最后形成正式问卷等步骤。

(二)问题的设计 1.问题的类别与选择

问题是问卷的核心内容,一类是事实性的问题,如“你学习语文有具体计划吗”;一类是态度性问题,如“你认为语文课上训练口头重要吗”等。在设计问题时,把问题分为事实性的和态度性两类,有助于对结果进行整理分析。

2.问题的排列方式

在时间顺序上,可由远即近、由近及远排列,要注意连续性。

在内容顺序上,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排列,要与时间顺序综合考虑。在性质上,一般把敏感问题和开放式问题放在问卷后面。

(三)回答方式的设计 回答方式的设计,首先要考虑到问题的提问和表述方式。开放性问题一般是在问题后面留有长短不一的空白以便填写;封闭性问题可采用“是否式”“多项选择式”或“排序式”等方式。

(四)问卷设计举例:“中学生课堂提问能力的调查” 你了解自己的“课堂提问能力”吗?

下面的问卷是关于中学生课堂提问的一些行为和想法的描述。请你认真阅读题目,根据自己的实际感受做出选择。题目后的5个数字(1—5)表示题目所陈述的含义与你自己的实际情况相符合的程度:

“1──非常不符合;2──比较不符合;3──一般符合;4──比较符合;5──非常符合”请在你认为符合自己的选项上画“∨”

问卷填好之后交给老师进行统计或由老师宣布评价办法,自己或同学之间互相评价。然后,反思自己在课堂提问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第二篇:《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案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案

一、教材分析

1、本课在全册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材必修第三册“梳理探究”模块的一个专题。这一模块的设置,较之传统语文教材的编写是一大亮点。“梳理探究”重在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为学生搭建广阔的活动平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文化现象,自己动手收集资料,学会深入思考,独立探究和解决问题,锻炼其从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发掘、探索问题的能力。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专题是针对“阅读鉴赏”提出的,而阅读教学又是高中语文教材的重中之重。让中学生不再成为“人云亦云”的学舌者,而是初具自我解读文本思维与能力的个性者,是教授此课的核心。诚然,这一转变与飞跃很难依靠一日之功,但至少在我心中,我希望通过本专题的学习,能够给予学生学法上的引导,以期达到一份潜移默化的作用。

2、本课教材的特点、质疑、重点、难点。

①特点:《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专题主要是以传递学生鉴赏文学的规律为理念,按照名作重读、名文共赏、续写改编三个部分编写。通过鲁迅散文《风筝》中主题“风筝”含义的探究触发学生的多重解读,由形象阅读转入抽象方法的介绍,再从理论步入实践——抽取《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等小说中的人物、场面,按照个人理解,展开想象,生发开去。

②质疑:专题的编撰关注了高一学生的理解特点,体现了感性与理性,理论与实践相依相存的逻辑。但是作为对学法的推介,少了对“个性化解读”的整体剖析,例如:什么是个性化,如何个性化等较为透彻清晰的导向。另外,虽然也结合了具体素材作品,但缺乏个性化解读的典型性。因此,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又何尝不应该具有一份“个性化”的精神呢?突破从教教材到用教材的藩篱,才能真正开辟一条通往学识的蹊径!

③重点:引导学生关注文学现象,培养他们对文学作品理解的多重思维能力。

④难点:把握个性化的度。避免偏激的理解,过度张扬所谓的个性,严重歪曲文学作品。

二、教学目标

1、明了“文学个性化解读”的含义。

2、理解钱钟书《读<伊索寓言>》中,寓言新解的内涵。

3、掌握文学作品个性化解读的原则和途径,并能结合作品加以灵活运用。

三、教学设想

⒈教授本文的教学思想

有位名人说,我们不能掌控生命的长度,但是我们可以拓宽生命的宽度,提高生命的质量。我想:我不能给学生未来,但我可以给学生选择未来的思想!新课标强调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要求全面提升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会收集、判断、处理信息;具有人文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因此教学的实质就是塑造学生的灵魂和思想。

2、教法和学法:

高一学生大多处于学习的依赖期。学生多“唯书”“唯师”,书本怎么说,教师怎么讲,就怎么思维,没有批判意识,不敢大胆质疑,缺乏主观能动性和独立思考问题及变通分析问题的能力。相当多的学生不能多层次、多角度地全面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思路狭窄,思维简单,常常孤立、片面地看问题,很难形成思维的开放状态。教法:(1)“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具体、生动、形象的情境,使抽象的理性化难为易。

(2)从学情出发,注重“高视角,低起点”循序渐进合理科学的分解难点,把握 “形象感知,激发思维”的导入,突出“感”;明确 “动态教学,灵活迁移”的深入,突出“悟”字。以确保学生由“感”到“悟”浅入深出的理解层次。

(3)依据美国心理学家达菲“阅读策略教学”安排阅读三步骤(习得知识——拓展延伸——迁移应用)。

(4)依据“归真、求美、移情”的心理过程,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让课堂焕发思想和生命的活力。

学法:(1)探究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索。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因此,我把质疑、释疑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以发现者的姿态进行角色活动,培养其创新意识和能力。

(2)自学尝试法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曾指出:“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所以,让学生学会学习是时代的需要,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必要,是为其终身学习发展奠定基础的关键。

(3)个体学习法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还必须面向全体,适应不同学生的差异性。对于课堂延伸式的拓展阅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学习速度,有选择的进行学习,让每位学生都能够在原有基础上积极主动的学习发展。

(4)合作学习法

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法。教师应提供给学生更多讨论、交流的机会,使之集思广益、相互切磋,在知识方面互为补充,在学习方法上彼此借鉴。这样有利于塑造高素质的富有竞争力和创造力的优秀人才。

⒊电教手段:CAI课件

⒋课时安排:1教时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题导入

“请同学们先来看两幅图片,这是两座雕塑,能否结合它的外形以及下方名称来说说自己直观的理解?”这两幅雕塑的名称分别为:《风凌霄汉》、《奥林匹克风》,均属于抽象型雕塑,但又充分融入了艺术家的想象和寓义。第一幅既像出航远行的船又像搏击长空的鸟,洋溢着作者内心一份强烈的希望与拼搏的激情。第二幅中间的线条像火像风又像人,在象征着世界的光环下传承着奥林匹克不熄的精神。

此时,学生中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都积极踊跃的发表个人见解。教师首先鼓励学生大胆的图像解读,表扬其个性化的欣赏视角与品味。引导学生从雕塑世界步入文学世界,揭开课堂主题。

此环节运用直观图文,变抽象概念为形象感受,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消解其在抽象思维、语言表达等方面的障碍,从而突破重、难点。学生的积极性一旦调动,就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

(二)名家感言,初识原则

通过多媒体,插入鲁迅先生的一段话:“青年看《红楼梦》便以宝玉、黛玉自居,而老年人看又占据了贾政管束的身份,满心是利害的打算,别的什么也看不见。”让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原体验,思索其根本原因,从而得出结论——作品解读因人而异。说明具有丰富内涵的优秀文学作品是可以多角度、多层面解读的,读者不同、个人经历不同、情感不同、所处时代不同,都会导致理解不一样。如此则可以水到渠成的由教师为学生投影出第一条原则: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此环节从学生已学的文学作品入手,激发学生所积累的阅读感受,使之与文豪鲁迅也“心有灵犀一点通”,引导其关注文学作品中这一常见的现象,并思考根源。可谓之“以小见大”!

(三)牛刀小试,感悟方法

在学生浅层次理解个性化解读原则下,教师从旁给予一定的辅助,通过钱钟书老先生的《读<伊索寓言>》一文,指导学生由理论走向实践。

“说到个性化解读,当代文坛之中,我们不得不提到的就是极具个性和思想的作家——钱钟书。他创作的一篇散文《读<伊索寓言>》给读者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究其缘由,莫过于他超越了古希腊作家伊索的寓言本意,赋予其更新颖更独特的含义。接下来,请同学们独立阅读并思考:你觉得作者借鉴伊索的寓言里,有哪几则的感想几乎是颠覆性的新见解?”

根据学生回答,依次可以总结出以下几个故事:蚂蚁和促织的故事、老婆子和母鸡的故事、狼和驴子的故事。教师通过适当点拨,学生很快能够分析出钱钟书新解的寓言含义。然而最关键的是引导学生思索钱钟书本人是如何做到个性化解读的,分析它实现的途径可总结以下两点:

1、逆向思维,即求异。

2、着眼现实,即社会。

此环节通过学生的个体学习,实践解读原则,并将规律细化为具体可行的途径、方法,使学生“有法可依,有法可循”。在阅读的成功体验中,去感受这份收获的乐趣。

(四)名作重读,合作探究

1.确定选题:组织全班学生分成六组,每组选出一名负责的同学,从老师所投影的题目中选择一个论题。

2、活动方式:组长负责小组在收集整理中的合作协调情况和交流情况的记录,教师指导学生以多种方式向小组同学展示交流体会,组员在讨论的基础上推荐一个同学代表本组参加课堂成果展示。

探究选题:

1)《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爱情悲剧原因探究:有人认为刘兰芝爱情悲剧的原因是兰芝“自请遣归”;有人认为兰芝爱情悲剧的原因是焦母刁难;有人认为是焦仲卿软弱 „„,你对于这个问题有何看法?

2)《十八岁出门远行》的小说结尾,主人公“我”经受了一系列的遭遇后,在支离破碎的汽车中睡着了,你认为他今后的道路会怎样?假使再次遇到这样的“苹果事件”他又会如何面对呢?

3)在《鸿门宴》中,项羽错失杀掉刘邦的极佳时机,导致刘邦最终得以在后来的楚汉争霸中获得胜利。有人认为项羽输在“义气”上,也有人认为项羽输在“性格”上,还有人认为项羽输在“时运”上,你对此有何看法?

在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学习过程,强调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积淀感悟的四重境界。

(五)点评小结,再识原则

“刚才同学们的解读十分精彩,可谓是见仁见智。有的同学语带锋芒,犀利尖锐;有的同学温文尔雅,如涓涓溪流。虽各具风格,但都勇敢的展现了自我的真实想法,并且还结合了前面所涉及的方法,举一反三。不过也有些同学的解读,过于主观性,忽视了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社会氛围,这样的解读容易曲解作品的创作本意。因此,并非否定作者、标新立异就是个性化。下面,我们再来接触文学作品个性化解读的第二条原则:但一千个哈姆雷特还是哈姆雷特。我们在个性化解读时也需要尊重作者的创作意图,不能将多愁善感的林妹妹解读成性格泼辣的王熙凤,将多情善良的宝哥哥解读成好色风流的琏二爷。否则作品的人物或主题就失去了衡量的标准以及其固有的特色了!犹如曲调高潮之后往往归于平静。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多次解读,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得以极大的张扬,然而我们既要鼓励学生大步流星的向前走,也需要提醒他们路上会有陷阱。严重歪曲文本的解读并非我们倡导的个性化,人物角色有其生长的土壤与环境,天马行空的胡编乱造与本专题的宗旨是相背离的。此环节的安排,恰如其分的避免了前一原则易给学生造成的解读极端,给个性化打上了限制的烙印,使之更加符合文学作品的艺术构想。

(六)引经据典,总结专题

南宋陈善的《扪虱新话》一书中曾提出:“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出知入,得尽读书之法。” “有关于文学作品个性化解读的两条原则,似乎就像此法中的一‘出’一‘入’,要知其玄妙,必先‘入’,否则岂不落得‘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遗憾?但‘入’的终极目的还是为了‘出’,否则‘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文学是什么?了解它并非不可能,我们永远无法把文学塞进一个概念的口袋里,每一件琐事、每一种境遇、每一条经验和智慧,都隐藏着文学的神秘,正如每一滴水珠都隐藏着海洋的奥妙一样。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里都能大胆展现自我的个性化风采,在合理适中的程度下去续写创造的神话!”

第三篇:《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案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

一、教学目标

1、明了“文学个性化解读”的含义。

2、掌握文学作品个性化解读的原则和途径,并能结合作品加以灵活运用。

二、重点、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关注文学现象,培养他们对文学作品理解的多重思维能力。

2、难点:把握个性化的度。避免偏激理解,过度张扬所谓的个性,严重歪曲文学作品。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习《林黛玉进贾府》,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让学生各抒己见)大家的感受非常真实,这是我们自己对这篇文章的解读,可为什么会各不相同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

二、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产生的原因

1、重温三味书屋

中间挂着一块扁道:三味书屋;扁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扁和鹿行礼。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

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矩,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现象一:同一作品,阅读时间不同,解读不同。

原因:读者的知识结构、生活阅历、审美品味(个性爱好)、关注重点发生了变化。

2、阅读下面一首小诗,试着作出自己的解读。

顾城 天是灰色的 路是灰色的 楼是灰色的 雨是灰色的

在一片死灰之中 走过两个孩子 一个鲜红

一个淡绿

解读一:这首诗表现的是对单调的厌恶,对新鲜美好的欢悦。

解读二:从灰色天地的樊笼里挣脱出来的鲜红和嫩绿,不正是对青春和力的赞美吗? 解读三: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表现了孩子的天真烂漫、无私无欲。

解读四:诗可以有主题,也可以无主题。这首诗归纳不出主题思想,只给人一种印象,一种感觉。

现象二:同一作品,不同的人,解读不同。

原因:读者的知识结构、生活阅历、审美品味(个性爱好)、关注重点各不相同。结论一:读者的差异性导致对文学作品主题解读的个性化。

结论二:作品内容的丰富性、多样性导致对文学作品解读的个性化。

小结:作品解读因人而异。说明具有丰富内涵的优秀文学作品是可以多角度、多层面解读的,读者不同、个人经历不同、情感不同、所处时代不同,都会导致理解不一样。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三、实际操作

《篱笆那边》是一首集哲学与文学于一身,融理性与情感为一体的哲理诗,不同的读者会产生不同的理解,不同的理解会引发不同的思考,给读者留下了思索想像的空间,产生了许多个性化的解读结果。

篱笆那边

狄金森

篱笆那边,有草莓一颗

我知道,如果和愿 •

我可以爬过 •

草莓,真甜!

可是,脏了围裙

上帝一定要骂我

哦,亲爱的,如果他也是个孩子

他也会爬过去,如果,他能爬过!第一种解读:呼唤个性的自由

为了那鲜润娇美的草莓,为了那弥足珍贵的个性与自由,跨过篱笆吧,不管它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不管会不会弄脏围裙,不管会招来谁的责骂。第二种解读:面对代沟的彷徨

娇艳欲滴的草莓,可望而不可及,草莓这是年轻人狂妄奔放的理想。上帝老了,他不能理解那酸酸的草莓有什么好吃的,不能理解为什么要付出“脏了围裙'的代价。篱笆虽然那么低矮,一跨即过,然而那是上帝亲手设置的。“上帝”是什么?是传统,是旧俗,是规范,是权威;而“篱笆”呢,是挡在创新与守旧之间的一堵高墙,是阻隔晚辈与长辈的一条鸿沟。第三种解读:抵制甜美的诱惑

亚当夏娃在蛇的诱惑下偷吃了园子里的果子的故事。“草莓”就是那果子,娇艳、甜美,可是吃不得。并不是所有看似甜美的东西都可以去采摘,比如金钱,比如名誉,比如地位。“草莓”是一种诱惑,“篱笆”是获得草毒必须跨越的障碍,比如亲情,比如友情,比如善良,比如同情心。要获得“草莓”,必会弄脏“围裙”,其实弄脏的不是“围裙”,是你的灵魂,你的思想。

第四种解读:渴望男女的平等

作者描写一个‘好女孩'想摆脱‘淑女'模式的束缚,同时又担心自己举止太过鲁莽。但是‘淑女'模式就是为了将女性圈在里面而创造的,为了压抑、控制、支配、包涵、禁 2 止、限制女性,使她和其他姐妹没有两样。她揭示父权制的要义,是以以下信念为基础的:即男子是上帝的代表者,所以摘草莓以及攀爬、玩耍的权利,属于那些和上帝最相仿的人,特别是男孩子。”这样看来,此诗的主旨可以理解为曲折地表达了女孩充满反抗的内心世界,对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象进行了含蓄的批评。

四、个性化解读文学作品的基本原则

1、整体把握---------------------主题的相对确定性

2、还原创作意图---------------尊重作者

3、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切忌跟着感觉走

五、思考与练习

1、阅读下面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2006年“十一”黄金假日,于丹在央视百家讲坛连续七天解读《论语》心得,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也引来众多的批判。中山大学、清华大学十博士:于丹用她个人观点随意地曲解《论语》本义,明显会造成观众、读者对《论语》本义的误解。呼吁于丹不要再闹出把“小人”当“小孩子”的笑话了。于丹在中关村图书大厦举行新书《于丹〈庄子〉心得》签售活动,一位男子进入签售会场,穿的白T恤赫然写着:“孔子很着急,庄子很生气。”

塞外鬼才李悦:《于丹〈论语〉心得》并不是对孔子的《论语》的注解与解释,而是对部分《论语》的感想。她的主要感想是:“《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由于《论语》并不是提供“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的百科全书,于丹只能选取与“快乐的生活”有关的篇章,这些篇章只不过占《论语》的十分之一左右,却有许多曲解之处。

马千里:于丹解读的《论语》与本义出入太大,只是把《论语》中的句子作为自己生活感悟的支持,是“生活心得”不是《论语》心得,会让无数没有读过原文的观众看了《百家讲坛》之后,就把于丹讲的东西认定为《论语》。(《当〈论语〉遭遇于丹》)历史学家朱维铮:(于丹)胆子大,不懂的东西也敢讲。于丹在接受一家刊物采访时说——

我没备课,就是冥想,拿着杯水,想如何把《论语》做人的道理匹配点故事,拿着白纸,这边是一主题词,那边是一小故事,鼓捣到一起。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

苏拭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问:“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3、对于杜甫的诗歌《登高》,宋代的罗大经指出其中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联诗含有八层意思,你能读出几层来?

(“‘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

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友也。”)

4、阅读下面一首诗,答题。

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响多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昔人称这是一首“寄托遥深”的咏物诗。其中,三四两句写得尤为凄恻动人,为什么?请结合全诗赏析之。

(1)、借物言情。从这个角度入手,可以做这样的表述:“玄鬓影”,蝉儿的影子,诗人看到蝉的黑影就悲伤地想到自己的满头白发,更何况它这时总是对着自己高吟呢?这蝉的影和声里,不正抒发了年华已逝,一事无成的感慨,隐喻执政者辜负诗人对国家的一片忠爱之忱,产生了凄恻动人的艺术效果。

(2)、对照。从这个角度着眼,可以做这样的表述:诗人运用了对照的方法。在狱中,看到这高唱的秋蝉,还是两鬓乌玄,而自己却已两鬓斑斑,对照之下,不禁自伤老大,因此发出了年华已逝,一事无成的感慨,隐喻执政者辜负诗人对国家的一片忠爱之忱,产生了凄恻动人的艺术效果。

(3)比喻。从这个角度鉴赏,可以做这样的表述:“玄鬓”,乌玄的蝉儿。诗人看到这 高唱着的乌玄的蝉儿,联想到的自己少年时代,又何尝不如同这秋蝉的高唱,可而今呢?因此说,诗人以蝉喻己,抒发了自己年华已逝,一事无成的感慨,隐喻执政者辜负诗人对国家的一片忠爱之忱,产生了凄恻动人的艺术效果。

5、《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爱情悲剧原因探究:有人认为刘兰芝爱情悲剧的原因是兰芝“自请遣归”;有人认为兰芝爱情悲剧的原因是焦母刁难;有人认为是焦仲卿软弱 „„你对于这个问题有何看法?

6、在《鸿门宴》中,项羽错失杀掉刘邦的极佳时机,导致刘邦最终得以在后来的楚汉 争霸中获得胜利。有人认为项羽输在“义气”上,也有人认为项羽输在“性格”上,还有人认为项羽输在“时运”上,你对此有何看法?

第四篇:小学语文儿童文学作品的解读与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儿童文学作品的解读与教学策略

推荐作品如下:

童话:《小王子》

《小王子》是作家安东尼·德·圣-埃克苏佩里于1942写成的著名法国儿童文学作品。本书的主人公是来自外星球的小王子。书中以一位飞行员作为故事叙述者,讲述了小王子从自己星球出发前往地球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各种历险。作者以小王子的孩子式的眼光,透视出成人的空虚、盲目和愚妄,用浅显天真的语言写出了人类的孤独寂寞、没有根基随风流浪的命运。同时,也表达出作者对金钱关系的批判,对真善美的讴歌。

作品通过这个小王子的经历,阐述了对社会上不同类型的大人的看法和批评,提出了一些发人深思的问题。作者特别借小王子之口赞颂了情谊和友爱,希望人们要发展友情,相互热爱。在作者看来,爱就要像小王子住的星球上的火山一样炽热,友情就要像小王子那样兢兢业业为玫瑰花铲除恶草。

在这部作品里,也流露出—些伤感情绪。但这并不是主要的,并没有处于压倒地位。故事到了高潮,这丝伤感很快在欣喜中消溶了。小王子向他的朋友赠送了临别的礼物: “你会有许多会笑的星星。”地球上的这位飞行员将会听见他那喜爱的小宝贝在星海中的一颗星星上的笑声,于是,他就会听见所有的星星都在笑。就这样,作品中的伤感失去了分量,死亡失去了它的恐怖性。

《小王子》这部童话情节别致而曲折,行文富于诗情和哲理,它采用倒叙的手法,语言明白晓畅,可读性很强。由于作者以情爱贯穿全篇,所以法国评论界认为它是一部充满诗意的童话,是作者对友情的眷念。希望学生阅读后,相互热爱,发展友情。

儿童小说:《我要做好孩子》

这是一部适合少年儿童和家长、老师共同阅读的长篇小说。小学六年级学生金铃,是一个学习成绩中等,但机敏、善良、正直的女孩子。为了做一个让家长、老师满意的“好孩子”,她作了种种努力,并为保留心中那一份天真、纯洁,和家长、老师作了许多“抗争”。最后,她和同学们一起充满信心地走进升学考试的考场。

小说艺术地展示了一个小学毕业生的学校、家庭生活,成功地塑造了金铃、于胖儿、尚海、杨小丽等小学生和妈妈、爸爸、邢老师等大人的形象,情节生动,情感真切,语言流畅,富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并能给读者以思考和启迪。希望学生阅读后,学会做真正的好孩子,充满信心的向前走。

儿童科学文艺:《昆虫记》

它熔合作者毕生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于一炉,以人性关照虫性,又用虫性反观社会人生,将昆虫世界化作供人类获得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美文,这本书以忠实于法文原著整体风貌及表达特色为选择原则,让世界读者首次领略昆虫们的日常生活习性以及特征的描述等。《昆虫记》是法布尔以毕生的时间与精力,详细观察了昆虫的生活和为生活以及繁衍种族所进行的斗争,然后以其观察所得记入详细确切的笔记,最后编写成书。本书还被鲁迅称为“写昆虫生活的楷模”。《昆虫记》十大册,每册包含若干章,每章

详细、深刻地描绘一种或几种昆虫的生活:蜘蛛、蜜蜂、螳螂、蝎子、蝉、甲虫、蟋蟀。

法布尔写的《昆虫记》除了真实的记录了昆虫的生活,还透过昆虫世界折射出社会人生。昆虫的本能、习性、劳动、婚姻、繁衍和死亡,无不渗透着作者对人类的思考,睿智的哲思跃然纸上。希望学生阅读后,充满对生命的关爱之情。充满对万物的赞美之情。

在本书中,作者将专业知识与人生感悟融于一炉,娓娓道来,在对一种种昆虫、日常生活习性、特征的描述中体现出作者对生活世事特有的眼光。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本人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本书的问世被看作动物心理学的诞生。《昆虫记》不仅是一部研究昆虫的科学巨著,同时也是一部讴歌生命的宏伟诗篇,法布尔也由此获得了“科学诗人”、“昆虫荷马”、“昆虫世界的维吉尔”等桂冠。人类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包括“蜘蛛”“黄蜂”“蝎子”“象鼻虫”在内,都在同一个紧密联系的系统之中,昆虫也是地球生物链上不可缺少的一环,昆虫的生命也应当得到尊重。《昆虫记》的确是一个奇迹,是由人类杰出的代表法布尔与自然界众多的平凡子民――昆虫,共同谱写的一部生命的乐章,一部永远解读不尽的书。这样一个奇迹,在人类即将迈进新世纪大门、地球即将迎来生态学时代的紧要关头,也许会为我们提供更珍贵的启示。

儿童科学文艺:《海底两万里》

主要讲述诺第留斯号的故事。1866年,有人以为在海上见到了一条独角鲸,法国生物学家阿龙纳斯最后发现那是一艘名为诺第留斯号(或:鹦鹉螺号)的潜艇,并且带着仆人康赛尔和一个捕鲸手尼德兰,跟随尼摩 船长乘坐这艘潜艇在海底做了两万里的环球旅行。

尼摩是个不明国籍的神秘人物,他在荒岛上秘密建造的这艘潜艇不仅异常坚固,而且结构巧妙,能够利用海洋来提供能源,他们依靠沉船中的金条生活。潜艇艇长对俘虏倒也优待;只是为了保守自己的秘密,潜艇艇长尼摩从此之后不再允许他们离开。阿龙纳斯一行人别无选择,只能跟着潜水艇周游各大洋。在旅途中,阿龙纳斯一行人遇到了无数美景,同时也经历了许多惊险奇遇。他们眼中的海底,时而景色优美、令人陶醉;时而险象丛生、千钧一发。通过一系列奇怪的事情,阿龙纳斯终于了解到神秘的尼摩船长仍与大陆保持联系,用海底沉船里的千百万金银来支援陆地上人们的正义斗争。终于,十个月之后,在机缘巧合下,这三个人终于在极其险恶的情况下逃出了“诺第留斯号”潜艇。这时,生物学家才得以把这件海底秘密公诸于世。《海底两万里》描绘的是人们在大海里的种种惊险奇遇。潜艇在大海中任意穿梭,海底时而险象丛生、千钧一发,时而景色优美、令人陶醉。美妙壮观的海底世界充满了异国情调和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体现了人类自古以来渴望上天入地、自由翱翔的梦想。凡尔纳没有到过海底,却把海底的景色写得如此生动,读来引人入胜,使读者身临其境,表明他具有非凡的想象力。

第五篇:小学语文儿童文学作品的解读与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儿童文学作品的解读与教学策略

在探讨小学语文儿童文学作品的解读和教学策略之前,我们有必要对儿童文学的概念加以厘清和明确。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人们对于儿童文学的熟悉也是不断发展和深进的。

1. 几种对儿童文学概念的理解

观点一:五四以后流行的“儿童本位论”,以为儿童文学是用儿童本位组织的文学,其艺术构成都必须以儿童本位心理特征为依据和标准。在五四时期,这种观点是有积极历史意义的。它发现并夸大了儿童作为生命主体的独特心理世界和精神需求特征,为中国儿童文学的现代自觉提供了观念上的巨大推动力。但是另一方面,“儿童本位论”的儿童文学观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明显的缺陷和不足。例如,它夸大了儿童读者的特殊性,却忽视了成人作者的主体性地位;它重视了儿童世界的独立性,却忽视了儿童生活与整个社会生活之间存在的千丝万缕的必然联系。因此,这种对儿童文学的理解,既有一定的公道性,又带着难以避免的理论缺陷和历史局限性。

观点二:儿童文学专指为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这种说法从创作动机和服务对象的角度界定儿童文学,它固然符合现代儿童文学创作的一般情况,但是稍加推敲,就会发现其不严密性。今天,进进世界儿童文学宝库的很多作品,当初并非专为儿童读者创作的,如一些不专为儿童所做,但却适合儿童欣赏的诗作;诸如古典文学中的唐诗、宋词,以及现代诗中,均有很多适合儿童

阅读的好作品,也许创作之初并非专为儿童而写,但以“适合儿童欣赏”的观点来看,这些诗作均可以涵盖在广义的“儿童诗”范围内。再比如《西游记》,也是深受儿童喜爱的文学作品。还有《伊索寓言》、《列那狐的故事》、《巨人传》、《鲁宾孙漂流记》、《格列佛游记》等作品,最初也不是专为儿童创作的。另一方面,假如仅仅具有为儿童创作文学作品的动机和愿看,而对儿童特点缺乏应有的了解,对儿童文学的艺术规律缺乏驾驭能力的话,那么作者也难以创作出真正的儿童文学作品来。

观点三:儿童文学是写儿童的文学、儿童文学是教育儿童的文学。但这种观点也存在一些题目。例如,儿童文学的确经常是以儿童和儿童生活为主要描述对象,但是儿童文学也经常表现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反过来,专门写儿童的作品也不一定就是儿童文学作品。例如,198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英国作家威廉•戈尔丁的长篇小说《蝇王》,描写的是一群流落荒岛的儿童冒险的故事,这部作品的故事层次也是儿童可以理解的,但是其内涵却是作者对人性的思考、对人类前途的忧虑,因此从整体上看,它并不是一部儿童文学作品。所以,是不是写给儿童,并不是区别儿童文学与非儿童文学的标志。至于儿童文学是教育儿童的文学,从广义上说,并不错。但是,从儿童文学研究的角度看,停留在“教育”的角度来谈儿童文学显然是不够的。假如不捉住“审美”的角度,假如不深进“艺术”的深度,那么儿童文学与一般思想教育、知识教育也没有什么区别。儿童文学作品也可以

被知识读物、教育读物取代。

2. 什么是儿童文学?

儿童文学(亦称少年儿童文学),是以18岁以下的儿童为本位,具有契合儿童审美意识和发展心理的艺术特征,有益于儿童精神生命健康长大的文学。

3. 儿童文学的三个层次及其对儿童发展的价值

儿童文学的读者指的是0到18岁的未成年人,这个阶段的儿童年龄差异很大,这种差异包括身心特征、思维特征、社会化特征等,因而又区分成三个层次:幼年文学、童年文学、少年文学。我们这里探讨的小学阶段的儿童文学,主要指的是童年文学。

1)儿童的身心特征、思维特征

心理学上把人在3岁至15岁这一阶段划分为儿童期。儿童时期是一个人生长发育特别旺盛的时期,进行思维的生理结构和反应性能正处在不断发展和趋向健全的变化过程中,使儿童心理出现了从不成熟到成熟、从不定型到定型的趋向,并具有了不同年龄阶段各自明显的特征。一般把儿童时期划分为三个阶段:3岁到6岁的学龄前期,也称幼儿期;7岁到11岁的学龄初期,也称童年期;12岁到15岁的学龄中期,也称少年期。

在幼儿期,儿童的思维带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留意力不易集中和持久,有意想象开始发展,但无意想象占主要地位,已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及同一些概括性的道德标准相联系的道德感,语言和理解能力正处于发展阶段。

童年期是儿童心理发展上得以重大转折的时期,对外界事物的感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进步,抽象思维与各种心理的有意性和自觉性在发展,个性倾向、自我评价的独立性在增长,自觉运用道德意识评价和调节道德行为的能力逐步形成,逻辑思维带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但集体意识有待发展,而且对是非、善恶、妍媸的判定经常从表现现象出发,对客观事物愿意表态,求知欲增强,甚至醉心于那种对他们间隔很远的东西。这一切,很大程度是由于书面语言、电子传媒参与的结果。

少年期是儿童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处在“最动荡、最易变化、最不稳定的一个时期”(克鲁普斯卡娅语)。在这一时期,他们的抽象思维和语言能力迅速发展,独立性、自觉性、义务感、纪律性等个性品质形成,生活经验、文化知识日益增多,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具有了初步世界观的萌芽。心理品质向成年期过渡。

【不同年龄阶段儿童对儿童文学的要求也是不尽相同的。心理特征不同的各个年龄阶段的儿童对儿童文学的要求是有区别的:】

幼儿文学的要求是:内容方面,应着重阐述初步的道德观念或某些必备的知识,要有浓郁的娱乐性和趣味性,表现方法要以反复和对比为主;语言方面,既要浅显、口语化和规范化,又要形象有趣,富于动感;形式上,要以图为主,图文并茂;文体上主要是童谣、小诗、图画故事、生活小故事、连环画、短小的童话等为主。

童年文学的要求是:主题方面要单

一、浅近、具体、明朗、富于教益,要遵循循序渐进、由浅进深的原则;人物形象多是有理想、有追求、勇于开拓进取、具有奉献精神的先进的成人形象或儿童形象,答应出现否定性人物,塑造时,多用外貌刻画和动作描写,少用静止的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情节要生动单纯,具有浓重的故事性;结构要紧凑完整;语言要生动有趣;基调要明朗乐观;内容上要以表现光明磊落为主。

少年文学的要求是主题要丰富且呈现多义,题材要宽泛且有较为深刻的内涵,既集中描写、赞颂生活中美好的、光明的一面,也不回避客观存在的消极、阴暗的因素;在人物刻画方面,以写少年为主,也不冷落对成人形象的描绘,而且要较有深度和力度;情节设计既可曲折完整,也可“淡化”处理;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方面应趋于多样化;文体方面以小说、动物小说、科幻作品、散文、游记等。

总之,儿童读者从幼年到童年到少年,在这一年龄增长的过程中,其总体的儿童特征逐渐淡化、消失,而总体的成人特征逐渐强化明显。供给他们阅读欣赏的儿童文学作品也相应出现这种变化,即儿童文学自身的总体特点愈来愈淡化以至于消失,(主要指青年文学)的总体特点愈来愈强化以至于完全取而代之。

2)儿童文学与儿童的情绪情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绪情感,并且轻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儿童作为一个情感弱势群体,他的感情更加脆弱,最轻易受

感染。在日常生活中儿童除了从成人和小伙伴那里寻求热和和同情外,还会从文艺作品中寻求消遣和欢快,文学作品的感染力可以使得他们的感情更丰富、更充实,以抵抗生活中的孤独、苦恼与不幸。所以,儿童文学能丰富儿童的情感,培养儿童的幽默感。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总是善于以幽默,细腻的笔调来展示人与人,人与世界之间的诗意之美,从而给孩子以强烈的情感体验。

举个例子,我国作家车培晶的新作《瘦狼与胖狼》,作品用对比手法塑造了天真、善良的瘦狼和自私、计较的胖狼这两个童话形象。纯朴老实的瘦狼被胖狼摘往了五脏六腑,骗往了狼皮,但是人们同情它,信任它,纷纷将棉衣、棉毯披到它身上。一位好心肠的老奶奶还收养了它,为它织了一件像绵羊的皮毛一样的毛衣,老奶奶的儿子甚至为它安装了一套电脑内脏。而胖狼则由于太计较个人得失,不仅吃不到东西,还被腌成辣椒狼,吃尽苦头。童话中既有善意的嘲讽,又有热和的爱意;既透露出轻松、自然的幽默风格,又表达了作者希看人与动物和平相处的良善意愿。这样就自然而然的让孩子们在心中产生了一种情感,一种善恶妍媸分明的情愫。

再如瑞典著名女作家林格伦的童话《住在屋顶上的小飞人》写的是小飞人卡尔松与斯万特松家的小儿子小家伙相交往的有趣故事。小家伙是个自我感觉很孤独的小男孩,他的爸爸、妈妈、哥哥、姐姐都很忙,大家都有自己的事情,家里人既没时间陪他,也没人留意到他的感受。于是小飞人卡尔松出现了。小飞人填补

了小家伙孤寂的生活,为小家伙带来了无尽的欢快。作品中对于两个小伙伴纯真友谊的描写,对于小家伙渴求亲情、友情的描写给予生活缺少情感交流的孩子们一种情感补偿,使他们体验到了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所以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有助于儿童情感的培养,甚至潜移墨化,对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打好基础。

3)儿童文学与儿童思维

儿童的思维方式是一种“自我中心的思维”。这种思维的基本特征是主、客观不分,它经常使得儿童在熟悉客观世界时,会与真实的客观世界产生程度不等的错位和反差。

儿童心理学表明,儿童思维是一种同原始人思维类似的思维形式,大体而言,它具有以直观形式代替逻辑形式来感知世界的特点。儿童在十二岁以前,还没有出现一个完全的逻辑系统,在他们的意识里理性和逻辑还没有能够很好表现出来。这一时期儿童主要借助感性的直观形象来思考,用感性的态度往感知世界和理解世界。他们对事物的熟悉往往是一种整体熟悉,经常把局部和整体混为一谈,把现象当成事物的本质,对事物的因果关系也常以直观形象感受和直接经验来解释。这种直观形象思维,又常以主体情感为向导,形成一种感官联想现象。另外,由于知识受局限,没有先验的约束,儿童在思维的过程中,具有浓厚自我中心色彩。形成一种“我向思维”,一切都等同于有生命的卧冬不能区分有生命的现象和无生命的现象,而把整个世界同化在自我的活动中。在他们稚气的眼里,月亮是人的脸,或者是星星的妈

妈,而星星眨眨眼,树儿摇摇头,则是向人们问好„„..在这种思维影响下,儿童分不清物理和心理世界,分不清知觉和想象,分不清过往和现在,世界所有的一切都布满着生命的活力,在儿童的世界里,布满生机和富有诗意!儿童只是依照他们所知道的而不是实际客观存在的样子往表现事物,因而摆脱了很多现实的局限,可以进行无拘无束的想象和大胆创造,于是,童心就成了产生想象的沃土。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可以使儿童情感得到熏陶、幽默感得以培养,使得儿童受到潜移默化的想象陶冶,为创造力的培养提供条件。所以儿童文学作品的内容应该要布满着情感色彩,富有幽默感,富有想象空间,这样才能与儿童的心理相符了。美国作家鲍姆的《绿野仙踪》、英国卡罗尔的《爱丽丝周游奇境记》、意大利作家罗大里的《谎言国历险记》《洋葱头历险记》、米而恩的《小熊温尼•普》等都是这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

4)儿童文学与儿童爱好

儿童认知心理学以为:“当儿童原有的知识结构与来自外界环境中的新奇对象之间有适度的不一致时,儿童就会出现‘惊奇,疑问、迷惑和矛盾,’从而激发儿童往留意和探求”。儿童由于生活阅历比较少,受知识所限、眼界所囿,对外面的世界知之甚少,这也就意味着儿童在经验和阅历方面不如成人老成持重,而这恰恰就成了儿童认知的动力。儿童由于无知或认知有限而进一步增强了往探知的爱好。好奇心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大特征,这就有

利于引导和鼓励儿童对认知产生极大的渴看感。

儿童文学以其生动的形象、有趣的情节,活泼的笔法,把小朋友引进那个他们欲探知的世界,从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舞他们浓厚的求知爱好。比如《鲁滨孙漂流记》,在讲述故事的同时,又融进了海岛的地理概貌、动物植物、种植技术、烹饪烤面包技术、搭木屋、打猎等等的谋生知识。未知的世界展现在具有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小读者眼前,这样便大大激起了小朋友们观察世界、熟悉世界的爱好。这种爱好可以促进儿童积极探索新事物、新世界,培养儿童观察世界,熟悉世界的新方法。这类能够激发儿童探究爱好的作品有很多,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的《八十天周游地球》、加拿大作家西顿的《王狼洛波》、英国作家威尔斯的《隐身人》等等。因此,儿童文学一定要捉住童心的一大特点往创作。

5)儿童文学与儿童的自信和毅力的培养

儿童文学在树立儿童的自信心,培养儿童自我意识,培养儿童敢于冒险、勇于进取的品格有着积极的作用。儿童文学作为儿童熟悉世界的另一个窗口,会弥补某些儿童人格的缺憾。儿童文学作品会促进儿童形成自信心和进取心,甘愿冒险等优良品格。如童话作品《长袜子皮皮》里面塑造了一个聪明调皮,力大无比,经常会作写恶作剧的9岁小孤女——皮皮的童话形象。她独立自信,敢于冒险,自我意识极强。她会在地板上和面做饼干;清洗厨房地板时她把两个刷扎在自己的光脚下面,然后在地板上像溜

冰一样檫来檫往。当看见5个小男孩欺负一个小男孩时,她会非常仗义往教训那几个臭小子„„,总之,她独立自信,个性十足,勇于冒险,处处都显示出这是一个被压抑着的,最狂野的儿童幻想的化身。这个童话形象使得现实中的孩子们被压抑的欲看得到宣泄。感受皮皮的自信、自立、自强、勇敢和冒险,生活中的儿童也会被激动着,鼓舞着。儿童文学在培养儿童克服困难的精神和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的毅力方面也起到积极的作用。在儿童们看文学作品的时候,心灵会受到作品的感化作用。一些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可以鼓励和发展儿童的这些可贵的品质。

二、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儿童文学作品及其解读

1. 儿童文学的教学与运用

1)儿童文学的作用

熟悉作用。丰富、生动的儿童文学艺术形象,既顺应了儿童的心理需要,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活的某些本质。通过这些艺术形象,儿童得以熟悉社会、熟悉历史、丰富生活经验、增长知识、启迪心智。

教育作用。儿童文学对于儿童最主要的目的和意义是陪伴和促进儿童的精神长大,在“最充分地发展儿童的个性、才智和身心能力”这一终纵目的上,儿童文学与儿童教育有完全的一致性。作为一门语言艺术,儿童文学在情感教育、审美教育、语言能力培养方面具有特别的上风。很多卓有成就的杰出人物在谈及童年往事的时候,都非常感谢文学给他们人生道路的启迪。例如,通过阅读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可以了解普法战争时期法国割让亚尔萨斯和洛林两省而丧权辱国的历史;通过读比安基的科学童话《尾巴》,就会获得关于动物尾巴功能的知识等等。

审美作用。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总是以其丰富的美感使儿童产生感情上的激动,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同时也以此陶冶他们的思想情操,培养他们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例如王尔德笔下的《欢快王子》,尽管主人公的结局是悲惨的,但是他在读者的心里所激发的情感却愈来愈纯洁,愈来愈高尚,使读者从中获得美的享受。同样,生活中的丑在作家笔下也能变成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像安徒生的《天子的新装》,就可以使读者在讥笑、否定丑恶的同时,更神往生活中崇高的美的气力。

娱乐作用。对儿童来说,获取阅读爱好是激发他们开展文学阅读、维持文学阅读爱好的核心动力。别林斯基曾呼唤儿童文学应给孩子以欢娱,“给他们欢快,而不是烦闷,给他们故事,而不是说教”。儿童文学读者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必须具有娱乐性,而且读者的年龄愈小,相对应的作品的娱乐性愈强。儿童文学的娱乐作用尽非逗乐凑趣,而是作家所开掘的内涵丰富的儿童生活的情趣和意蕴的物化形式。

2)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课程资源

儿童文学是以少年儿童为读者对象的文学,它的诞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成人意识到儿童有特殊的文学需要。现代意义上的儿童文学(由作家独立创作的儿童文学)在西方不过三百多年的历

史,在中国还不到一百年(中国现代儿童文学诞生于五四时期)。但是,儿童文学从诞生之日起就同教育有着自然联系,在中国最早提倡儿童文学的是周作人,1920年他在北京孔德学校演讲《儿童的文学》时,一开始就说:“今天所讲的儿童的文学,换一句话便是‘小学校里的文学’。”

在本次课程改革中,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也占有比较高的位置。例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各学段阅读都提出了具体建议。第一学段(1-2年级),学生的阅读文类被明确指定为“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诵读童谣、童谣和浅近的古诗”,这意味着儿童文学至少在小学低年段已成为学生阅读的主要内容。在“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部分,也有多项涉及儿童文学作品。根据课程标准编制的实验教材,儿童文学作品成为低年级课文的主体。仅以人教版低年级课标实验教材为例,课文为儿童文学作品的是:一年级上册有15篇,占全部课文的75%;一年级下册有25篇,占全部课文的73%;二年级上册有20篇,占全部课文的58%;二年级下册有17篇,占全部课文的53%。这个统计尚不包括拼音部分的童谣和“语文园地”中的阅读短文。与此同时,市场上出现的大量“选本 ”、“读本”,儿童文学作品占有相当重要的分量。

儿童文学可以成为小学语文教育中重要的课程资源,在于儿童文学本身有以下特点:

第一,儿童文学是儿童本位的文学。儿童文学是充分考虑到儿童的理解能力和审美需要而创作的文学。儿童文学界越来越熟悉到,儿童文学应该是以儿童为本位的文学,这个本位既包括生活本位,还包括心理本位和精神本位。儿童不是“缩小的成人”或“不完全的小人”(周作人语),而是独特文化的拥有者,独立精神的存在者。创作儿童文学作品时,要尽可能贴近儿童的生活和心理,反映儿童的现实世界和想象世界,表达儿童的情感和愿看。儿童本位的态度使作为基础学科的小学语文,与儿童文学之间,有着各个层面的共同性。

第二,儿童文学是关于语言的艺术。文学本质上是关于语言的艺术,儿童文学也不例外。儿童文学,由于以儿童为主要读者对象,对语言有着更高的要求。儿童文学的语言必须把简明、规范和鲜明、生动结合起来,同时还要符合儿童的审美趣味,这样才能吸引儿童,让他们感悟到语言的艺术魅力。从世界范围看,各个国家的儿童文学作品,都显示了本民族母语特有的个性,具有较高的艺术品质,成为儿童学习语言最理想的范本。大量的调查证实,小学阶段语文素养较高的学生,都有阅读儿童文学的经验。要将小学语文建设成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全面进步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应该重视开发和利用儿童文学资源,以促进课程目标的终极实现。

第三,儿童文学是传递人类价值的文学。各国的儿童文学当然也具有意识形态性,但同时也反映一些共同的国际主题,如亲

近自然、保护环境、热爱和平、国际理解、种族和解,儿童文学比其他种类的文学更适宜表现,也更能表现这些主题。《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同一,儿童文学在人文性上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它陶冶性情、增进美感,对儿童情感、态度、价值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儿童文学是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和审美需求,专为儿童创作、编写的为他们所喜爱又适合他们阅读和欣赏的文学作品。儿童文学的读者对象和小学教育阶段的学习者属于同一人群。所以,从接受者的角度看,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在教育实践中,人类很早就发现文学是个很好的教育手段。产生于公元前1 世纪的古代印度童话寓言故事集《五卷书》,卷首的序言就这样讲到:古代有一个国王,有三个蠢笨的儿子,国王要他的丞相教育他的这三个儿子,但都无能为力。后来一个年长的婆罗门愿意承担这项教育任务,并保证在半年之内教会三个王子治理国家的才能。他摒弃了传统的教育方法,以最为吸引儿童的动物故事为素材,结果取得了很大成效。为此编写了这部流传千古的故事书,说明儿童对文学的需要和爱好,也说明了文学对儿童的重要作用。20 世纪20 年代严既澄在《儿童文学在儿童教育上之价值》一文中说:“人生在小学的时期内,他的内部生命对于现世,都没有什么重要的要求,只有儿童文学,是这个时期最不可或缺的精神上的食料。因此,我以为真正的儿童教育,应当首先著重这儿童文学。”他肯定了儿童文学在儿童

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并呼吁学校教育都来重视儿童文学。也正如教育专家谈凤梁所指出的那样:“文学的那种潜伏的、移人心性的作用实在是不能低估的。我们的民族有优秀的文化传统,有丰富的文化遗产,文学中有历史、有道德、有知识、有人性,可以说包罗万象。其中一脉贯串的,是人情、人性的美好。一个在文学作品熏陶中长大的孩子,他的见识可能比别人多些,他的心理也可能比别人更坚强,他的情感一定是纯真美好的。”由此可见,儿童文学在儿童的长大中就像食粮一样,但它是一种精神食粮,它会让儿童在不断吸取营养的过程中慢慢长大。所以,儿童在感受儿童文学的艺术魅力的时候,真、善、美的思想就会静静地潜进孩子的心田,融化在孩子的情感之中,陶冶他们幼小的心灵,帮助他们健康、欢快地长大。

3)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的关系

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具体来说有何关系?

教育部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而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相当程度来自于文学的熏陶。小学生年龄一般为6—12 岁,由于生理和心理年龄特征及所受教育的程度,适合这一年龄段儿童阅读理解的文学多为儿童文学———童话、寓言、故事、科幻等。优秀的儿童文学因其语言浅近生动、主题单一明朗、富于故事性和趣味性而深受儿童欢迎。因此小学语文教育就不仅仅局限于教材和课堂,还应辅之以课外阅读、故事会、娱乐

活动、作文实践等各种各样的方法和手段,并在教学中融进相关的、优美的文学作品,将图画、音乐、电视等引进语文课堂解读文字符号,形成一个大的语文环境和氛围,都有助于引起儿童对语文的爱好。爱好是进门的先导,学生对语文没爱好,往往在于课堂教学内容的单

一、枯燥;教学手段的呆板、教条,教师知识的狭窄,讲话的无趣味。小学生活泼好动,缺乏一定的自制力和明确的学习目的,学习往往凭借爱好,因此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爱好应该是教好语文的关键,儿童文学在这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上风。

小学语文教学所面对的是处于儿童期的学生,对儿童的熟悉题目是我们必须首先要解决的。小学生都是儿童,他们有着独特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情感体神鬼世界外挂验方式。他们的心灵正像一颗有着饱满生命力的种子,等待着适宜的土壤、阳光、雨露和肥料,从而发芽、开花、结果。因此语文教学应以儿童的心灵发展为本位,是对其内部生长力的激活。

小学阶段的儿童凭借具体形象的联想,而不是凭借对事物的内在本质和关系来理解事物。儿童这种形象化的思维特点,形成了儿童欣赏文学的特点。

偏重于直观感受,想象活跃、丰富。在欣赏文学作品时,他们往往更留意作品对外形、声音、色彩等外部特征的描绘,表现出对富于动感的描写和新奇的形象、情节的浓厚爱好,往往会凭借活跃丰富的想象对文学意象作为所欲为的粘接和组合,从而沉

醉在荒诞、新奇的艺术世界里。轻易感情投进。正如鲁迅所言“不能用鉴赏的态度往欣赏它,却自己钻进书中,硬往充当一个其中的角色”,儿童在欣赏文学时不会保持审美间隔,极易把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或故事情节与现实生活混为一谈,会把自己编织到作品的故事情节中往,扮演一个角色,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喜乐、共悲苦。

善于模糊解读。儿童文学作家、理论家班马在《中国儿童文学理论批评与构想》中说:“令人赞叹的是,少年儿童的阅读特具一种跳过不懂之处的巧妙能力,生字、生词、生事、生义从来就难不倒他们作出大体的把握。”儿童识字少,而好奇心又促使他们不得不靠这种模糊的解读方式到文学作品中往探险,虽不求甚解,却也能获得一种朦胧的整体的审美感受。

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有必要结合儿童的心理、智力发展特点,根据不同儿童文学作品的文体特征和美学特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指导。

2. 从儿童文学角度透视小学语文教材

作为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课程中最直观的体现就是教材,所以从儿童文学的角度以一种静态理性的方式呈现出小学语文教材的发展,可以清楚地看清小学语文课程中儿童文学教育的历史沿革。

1)古代蒙学读物——言语晦涩难懂、儿童被遮蔽

有学者总结说:“我国古代没有学科意义上的语文教学,自然也就没有具备教科书意义上的语文教材,各私塾中常见的读物大概有:专供儿童集中识字用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及各类《杂字》;掌故性、故事性较强的《兔园册》、《幼学琼林》、《龙文鞭影》;进行文字‘小学’教育的《字体蒙求》、《文字蒙求》;古文选本中的《古文关键》、《文章规范》、《东莱博议》、《古文观止》。”蒙学读物中最为普及、最为定型的是“

三、百、千”,因此,我们下面从儿童文学的角度对它们进行简单分析。

《三字经》全书1140个字,三字成句,或三字倍数成句,句句压韵,琅琅上口,通俗易懂,便于记诵,目的是让儿童在诵读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生哲理、伦理道德教育。《百家姓》是400多个方块汉字的毫无意义的堆积,采用四言韵语,全是儿童熟悉的常用字,目的是利于对儿童进行集中识字,故能千年流传。《千字文》是一本综合性的蒙学教材,以识字为主,兼容天地、史地、人事、动物名称、农业耕作等知识和道德规范于一炉,另外,还吸收不少民间流传的成语谚语,简明扼要,通俗易懂,便于记诵。三部蒙学教材把语言知识与常识教育用韵语的形式编写,比较着重文道同一,语言通俗,压韵上口,生僻字少,好读易懂,有趣适用,适合儿童教育,尤其是注重记诵的教学方式。不能否认这些教材中知识性、艺术性等古代聪明结晶的成就,然而针对儿童心理和接受能力和爱好来说,则明显的道德倾向过

重,功利性太强。这些蒙学读物很难说是一种文学作品,更谈不上是儿童文学。

郑振铎在《中国儿童读物的分析》一文中激烈地批判封建的儿童教育和儿童读物时说:“腐烂灵魂的反省的道学的人格教育,而同时,更以严格的不羁的雄心和反抗的意思,以莫测高深的道学家的哲学和人生观,来统辖茫然无知的儿童。而所谓的儿童读物,响应了这种要求,便往往的成了符咒式的韵语,除了注进些‘方块字’的形象之外,大都是使他们茫然不知所谓的。”这段话比较尖锐地批判了封建社会童蒙读物的基本特征。当然,作为知识来说,这些读物具备很多有益的价值,只是对于儿童语文教育来说,儿童文学价值难以得到重视和体现。

2)近代语文教材——口语文的兴盛与儿童的发现

口语文的兴盛,言文一致对语文教学的革新意义。近代新式学堂的建立,使人深切地感到“文言不一致,足以阻碍科学之进步”,国学大师梁启超主张“及早造成一种国语,用以编辑教科书以利教育”。1919年,蔡元培在《国文之将来》一文中说:“国文的题目,最重要的就是口语文与文言文的竞争。”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提倡国语同一,言文一致。1920年,教育部通令全国:自本年秋季起,凡国民学校一、二年级,先改用国文为语体文即口语文,以期收言文一致之效。以后的事实证实了这一时期提倡和实践的言文一致对后来的语文教学具有革命性的进步意义。

儿童文学的兴起。随着口语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古代文言选文自然退居二线,代之兴起的是大量的儿童文学作品。民国时期新学制的国语课程就涨起来了,所谓的小学国语课程,就把‘儿童文学’做了中心,各书坊的国语教科书,例如商务的《新学制》,中华的《新教材》、《新教育》,世界的《新学制》„„就也拿儿童文学做标榜,采进了物话、寓言、笑话、自然故事、生活故事、传说、历史故事、童谣、民歌等等。”比较有代表性的是1932年,上海开明书店出版的一部初等小学用的国语课本《开明国语课本》,共八册,里面有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写的课文,现代画家、文学家丰子恺先生绘的插图。

儿童文学创作的自觉和儿童的发现。叶圣陶先生的宗子叶至善先生在《老开明国文课本始末》一文中回忆叶老当年编写课本时所说的话:

“给孩子编写国文课本,当然要着眼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因而教材符合语文练习的规则和程序。但是这还不够。小学生既是儿童,他们的语文课本必是儿童文学,才能引起他们的爱好,使他们乐于阅读。从而发展他们各方面的聪明。当时我编写这一部国文课本,就是这样想的。”

现在来看当时的教育家的儿童文学理念,依然是意义深远的。当然这套教材当时在教育界引起了轰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固然当时新旧势力冲突,难免存在一些人恨不能把儿童文学撵出小学教科书,如1931年发生的“鸟言兽语”之争,教育部曾拟

了“小学教科书是否需要儿童文学”的题目发交各省市小学教育界调查研究,结果“小学教育界仍然全国一致地主张国语课程,应当把儿童文学做中心”。并且在作出这样决策的时候还考虑到了与国际教育接轨的深远眼光。当时他们就已经非常清醒地意识到:“环顾欧美各国的小学教科书,差未几早已‘儿童文学化’了。美国的小学教科书尤甚,苏联文坛近来也竭力提倡儿童文学,创造儿童文学,可见儿童文学尽不会跟小学教科书分起家来。

总体来说,这一时期的小学语文教材,在五四文言之争和儿童观的影响下,冲破了古代蒙学教材的藩篱,具备艺术性、趣味性和语文教育价值的儿童文学作品取代了从前封建私塾的《四书》、《五经》这些儒家经典,以及《三字经》、《幼学琼林》等蒙学读物,在中国的小学语文教育历史上有革命性的进展。这一时期的儿童文学自发展之初就具备很高的艺术性。例如选进《开明小学国语课本》第二册第8~10课课文:

小白兔在家里,听得外面敲门,他问:“谁敲门?”

外面的说:“家住树林里,身穿羽毛衣,来往像飞机,今天来看你。你猜我是谁?”

小白兔说:“你是小鸟。请进来吧。”

小鸟进来了,外面又敲门。小白兔问:“谁敲门?”

外面的说:“家住河水里,身穿游水衣,来往像小船,今天来看你。你猜我是谁?”小白兔说:“你是小鱼。请进来吧。”

小鱼进来了,外面又敲门。小白兔问:“谁敲门?”

外面的说:“家住叶丛里,身穿竹节衣,来往像火车,今天来看你。你猜我是谁?”

小白兔说:“你是青虫。请进来吧。”

这篇课文活泼可爱,生动有趣,包含着好几个谜语,不仅能激发孩子的好奇心还使他们得到有趣的知识,整篇文章语调欢快,洋溢着友爱和伶俐聪明的情调,给孩子以丰富的心灵感受。这样的作品当然能够被儿童喜爱和接受。

3)新课改后的教材——言语关照与儿童被尊重

五四之后到建国之初的几十年,中国处在战火纷争的年代,语文教育题目更无从谈起。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又进进了相当长时间的政治文化革命时期。建国初期,受苏联经验影响,夸大汉语文学分科教学,注重对汉语文学系统知识的学习。58年教育大革命后,教材已经成了空洞说教的政治课本,文化大革命时期语文教育惨遭 “政治图解”,语文教材无法躲避“泛政治化”的命运,思想政治教育被进步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甚至出现了语文课没有教材,用报纸代替,由工宣队上语文课,用政治课替换语文,搞所谓的“政教合一”等现象。总之,“五六十年代的语文教材过度夸大政治思想意义,过分强化语文的文字因素,对语法等汉语知识要求过高。教材中的童话、寓言、故事仅占10%左右。”

上述情况直到1981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了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时才有所变化,优秀的中外文学名著回回教材,儿童

文学在语文课程中的地位重新得到重视。但情况并不乐观,教材中大多数作品还是带有明显伦理道德倾向的作品,文学性尚不充分。进进新时期,学者们对小学语文教材的成人化倾向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杨再隋称“教材内容缺少儿童情趣,教材形式也不够生动活泼”,对儿童经验世界和生活世界的疏忽,以及道德说教的空洞等,严重隔尽了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之间的沟通与对话。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就是在二十世纪末语文教育大批判基础上催生的。审阅百年语文教育历史,固然有过短暂的五四觉醒期,但是大多数时期都十分明显的过多停留在“语文—语言”命题的层面,而忽视了对“语文—言语”这个层面的关照,以至出现在教学中过于对语文基础知识的关注,而语文的“人文性”却被忽略。文学性作为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层面,“人文性”的严重流失,必然是语文教学的严重缺陷。

新颁布的《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材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和创新精神”,并在阶段目标中夸大,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诵读童谣、童谣和浅近的古诗”。《课程标准》从全面进步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出发,加强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重要纬度。这些新理念以课程标准的形式成为语文教育的纲领性文件。

根据新课程标准编写出版的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教社版、北师大版、江苏版)三套小学实验教科书和配套的阅读教材,都编选了大量儿童文学作品。对三家出版社一、二年级语文选文情况中儿童文学因素的研究,《儿童文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一书中有专门的分析。“选择儿童文学作品作为课文基础文本已经成为共同的趋势。”其中“江苏版教材选进儿童文学作品的数目较小,该套教材多用自编课文,从课文文本来看,还是运用了一些儿童文学的艺术表现手法;北师大版教材选进儿童文学作品较多”而“人教社版教材在儿童文学材料选择、利用方面最为突出,特别是与其原有教材相比,使用儿童文学资源的规模有大幅度进步。”为了更直观地呈现这些实验教科书中儿童文学的选文情况,现将其总结分析出的三家出版社一、二年级

小学语文教科书三版本儿童文学选文数据表

版别

诗歌(童谣)

童话

故事

散文

分册总计

版本总计

人教社一年级上册 6 1 2 25 72 人教社一年级下册 6 5 3 17 人教社二年级上册 6 4 2 16 人教社二年级下册 2 8 2 14 北师大一年级上册 0 0 0 8 56 北师大一年级下册 2 0 0 13 北师大二年级上册 3 2 1 16 北师大二年级下册 4 5 3 19 江苏版一年级上册 2 0 0 6 16 江苏版一年级下册 3

0 0 4 江苏版二年级上册 0 0 0 1 江苏版二年级下册 1 0 0 5 文体总计

35 25 13 144 144 比例

49% 24% 17% 10%

以人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为例,我们有必要进一步透视其所选的儿童文学作品。透视是用线条或色彩在平面上表现立体空间的方法。假如我们从小学语文课文进手,深进内在本质,即可发现小学语文中已蕴含有极强的文学性。徜徉于一篇篇课文,我们仿佛置身于一个个充盈着理想、聪明、信念、生命、自然、科学、真诚的“精神家园”。在小学语文中最能体现这种精神的是童谣、儿童诗、童话、寓言、儿童散文、儿童故事。这些表现形式即是属于儿童文学的范畴。下面拟以小学语文新老教材的单册课本作一对比分析(注:这种对比限于第一、三册。因这两册教材的改动非常大,其它册的改动暂时属于小修订)。

童谣:童谣是以低幼儿童为主要接受对象,以口语化的韵语叙事表情的一种短歌。它是人生最早接触的一种文学样式。教材所选童谣集中在第一册。老教材选进12首,新教材选进26首,新教材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14首。这14首童谣是配合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如学习a、o、e时,配有童谣“鸟叫啦,花开啦,/鸟儿花儿可多啦,/我们爱鸟不捉鸟,/我们爱花不摘花。”这样,把抽象的拼音字母和形象的童谣结合起来,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感受着文学的魅力。

儿童诗:同童谣相比,它的思想内容较深沉蕴藉,抒怀性更强,更讲究诗的意境,语言更加优美精致。为了便于回纳,把古诗(含词)也回为儿童诗。老教材单册选进古诗18首,现代诗12首。以第三册为例,老教材选进古诗2首,现代诗1首;新教材选进古诗5首,现代诗2首。由此可看出语文教改的轨迹,注重人文素质培养,发挥语文作为文化载体的功能。

童话:童话是儿童文学独占的一种文学样式,是儿童文学文种中最契适、吻合儿童心理与思维方式的一类文种。教材中所选童话集中在低中年级段。单册老教材共有童话14篇,其中,第一册3篇,第三册8篇。在新教材中,第一册5篇,第三册6篇。新教材中童话在年级段中的分布更为公道。以这些童话为龙头,小学生在进学不久就感受到了爱的主题——《小公鸡和小鸭子》、《小山羊》;保护自然的主题——《清清的小溪水》;善与恶的主题——《狼和小羊》;科学探索的主题——《小马过河》等。童话的审美教育的功能蕴含其中。

寓言:寓言是一种隐含深刻讽喻意义的简短故事。单册老教材选进寓言4则,其中第三册2则,第五册2则。新教材第三册保存了老教材中2则寓言。通过《坐井观天》,让小学生理解天地的宽广;通过《我要的是葫芦》,让小学生理解事物间整体与局部关系,做一个思维全面发展的人。

儿童散文:为少年儿童创作,并适于他们阅读欣赏的一种文体,这些散文内容广泛,语言清新、流畅、自然。诵读这些散

文,能让儿童悦心益智,受到美的熏陶,得到美的享受。单册老教材选进儿童散文26篇,其中第一册1篇,第三册3篇。新教材第一册2篇,第三册5篇。诵读这些散文,让小学生感受到了《秋天》的金黄,《初冬》的白茫茫,《北京》的阔大、壮美,看到了《看雪》中雪花的姿态,体味着大自然的神奇美妙。

儿童故事:单册老教材选进儿童故事50篇,其中第一册1篇,第三册9篇。新教材中,第一册4篇,第三册6篇。在新教材的第一册中增加了《爷爷和小树》、《神奇的塔》、《三个小学生》,删往了老教材中的《过桥》。新教材第三册中保存了原有的《老实的孩子》、《蓝树叶》、《出色的马戏》,删往了原有的《看企鹅》、《画鸡蛋》、《热和》、《补丁》等,增加了《难忘的一天》、《兰兰过桥》、《买文具》等。应该说在儿童故事方面,新教材的改动非常大。它删往了一些脱离时代的课文。这样,小学语文课文更加贴近生活,时代气味更为浓厚,更加突出了以人为本的精神主旨。

三、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策略

1. 儿童文学作品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题目

儿童文学对于儿童的身心健康长大如此重要,儿童文学又成为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资源,那么学校语文教育中儿童文学,特别是教科书中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状况如何呢?据研究者调查,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小学生的儿童文学学习及其阅读情况;二是教师对儿童文学的熟悉以及儿童文学教学现状情况。

从3—6年级小学生的儿童文学学习及其阅读情况看,小学生普遍比较喜欢儿童文学;学生对教材中所选进的儿童文学作品基本满足;学生喜欢儿童文学作品的主要原因是开阔视野;学生最喜欢儿童文学作品中的故事情节;普遍熟悉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高年级的学术参与儿童文学创作的更多。

教师对儿童文学的熟悉及教学情况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教师关于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地位题目的熟悉。

他们普遍熟悉到儿童文学的重要性,但是只是极少数教师接受够系统的学习,更多的教师是通过自学完成的。这说明,我们的示范教育中以及对小学语文教师的继续教育中存在着很严重的题目和漏洞。即使是自学的教师,多数儿童文学知识也不扎实:首先是对儿童文学发展史了解程度不够;其次,对儿童文学文体知识的把握程度不足;再次,对儿童文学文体特征把握的程度不足;固然儿童文学的文体范围特别广泛,但是在各种文体的内部特征及其重要性事不尽相同的。例如,童话这一古老的文学样式,它是一种有浓重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儿童小说则是为少年儿童所喜欢,易于被他们接受的,并且有助于他们长大的小说,同时应该具有人物、情节、环节这三要素。儿童散文篇幅短小、文情并茂,以真人真实为素材,真实地抒发作者真实的心灵感受和生活体验。因此,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对儿童文学作品之间不

同文体特征的把握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们对于儿童文学的文体特征把握还处于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状态,所以也很难引导学生对儿童文学进行学习,也不利于发挥儿童文学的功能和作用。最后,在关于儿童文学的本质特征的调查中,有很多教师的熟悉也还比较模糊。

二是,教师对语文教科书中儿童文学作品的熟悉。

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教科书的直接使用者之一的教师无疑对教材最有发言权。对进选教材中的作家作品的熟悉程度看,仅有五分之一的教师对作家作品熟悉。作家的人生经历以及创作风格都能帮助教师很好地理解文章以及创作特点,并且引导学生拓展课外阅读等活动。教师有必要对这些内容给予关注和把握,这也应该是教师知识结构中的必要成分。对于教科书中进选的儿童文学作品的满足度看,有近一半的教师不太满足。教科书中的选文除了古诗之外,大约有80%都是儿童文学作品,这样大量的儿童文学作品构建成的小学语文教科书教师们提出了自己对选文的意见和看法:有的以为选文缺乏时代感,脱离儿童的生活实际,不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而且偏离年级特点;进选的儿童文学作品缺乏审美性;缺少经典;选文文体过于单一;过多地夸大教育性,使得进选的儿童文学作品缺乏审美性;进选的儿童文学作品语言缺乏童趣,过于抽象,经不起推敲;成人化倾向比较严重;缺乏古典文学的启蒙和渗透等。针对这些教材中存在的题目,教师们也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

见:如增强选文的可读性,重点在语言方面;进步儿童文学作品的情趣性,如生活情趣等;深进调查研究儿童的需要,了解儿童的喜好;根据儿童现阶段的生活需要编排文学作品,进步教育的实效性,用此指导学生的生活实践;加大选文的比例,在注重其时代性的同时,注重多元文化与民族文化的结合;夸大与儿童进行交流,针对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年龄特征选择适合他们的儿童文学作品。

三是,教师在儿童文学作品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题目。

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功能到底是什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针对儿童文学的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一直存在着分歧。教授儿童文学作品与成人作品的区别也是我们关注的题目。儿童文学作品教学过程中最难把握的方面,经过调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对文章作品的感悟;作品中情感的控制和把握;学生的多元解读与理解;儿童情趣的处理;对学生语言、写作等能力的进步;教育性欲审美性的协调同一;审美教育标准的把握等。关于儿童文学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题目,大部分以为对儿童文学感悟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是他们在教学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题目。

四是,教师对学生课外儿童文学阅读的指导。

想在短期内使培训行之有效:首先,应该要明确儿童文学与小学教学的关系,认清儿童文学发展的脉络;其次,传授儿童文学理论知识的时候,要让教师运用这些知识来阅读儿童文学作品

作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便日后可以在教学中发现儿童文学中特有的审美品质;最后,要让教师们多关注当代的儿童文学作家和作品。由于多把握当代的儿童文学作品,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并且可以更好地多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2. 儿童诗的鉴赏及教学策略

语文教学中的儿童诗是指专门为少年儿童创作、符合他们的心理和审美特点的诗歌。儿童诗“以饱蕴情感的诗的形象、优美深邃的意境,引发少年儿童的丰富联想,沟通交流感情,启迪心灵,使他们获得美的薰染和享受。”

人教社新编教材第三册就共有《植物妈妈有办法》、《一株紫丁香》、《假如》、《红围巾真好》、《四季的脚步》等六篇儿童诗。新课标对童谣的阅读教学要求是“诵读童谣、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从所选择的几首诗来说,落实以上目标应该是不难的。但具体的课堂教学,“想象如何展开,情感体验如何激发,感受到的语言美怎样表现出来”才算达到新课标的要求呢?

儿童诗歌的赏析关注五个方面:情感抒发的童真童趣;形象捕捉的儿童特点和新奇独特;想象的大胆奇异;构思的巧妙别致;语言的天真口气和音韵美。重点是感受其中浓郁的儿童情趣,回回赤子之心。

下载高二语文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二语文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二历史个性化14

    目的: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基础知识 课时:2课时 一、选择题 题组一:易混易错,完成1-3题 1.战国时的稷下学宫,因建于临淄城南的稷门附近而得名。齐国统治者广纳各地文学游说之士,使其成......

    “文本解读个性化”教学尝试

    “文本解读个性化”教学尝试 “文本解读个性化”是阅读主体通过对文本语言材料的感知、理解、反应、综合,进而产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过程。个性化阅读教学要求教师珍......

    《孔雀东南飞》个性化语言的解读

    《孔雀东南飞》个性化语言的解读 【摘要】《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典诗歌中最杰出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它集中反映了汉乐府民歌璀璨夺目的艺术成就,该诗在语言、形象、结构、表现......

    学习小学语文儿童文学作品的解读和教学策略有感(5篇)

    学习《小学语文儿童文学作品的解读与教学策略》有感 姚影老师主讲的《小学语文儿童文学作品的解读与教学策略》很精彩,令我眼界开阔,回味无穷。 姚老师根据语文课程改革的基......

    4.思考与活动小学语文儿童文学作品的解读与教学策略

    思考与活动 1.如何理解儿童文学的概念?它分为哪几个层次,各有何特点? 2.以人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教科书为例,分析其所选录的儿童文学作品的文体类别及主要特点。 3.结合自己的教......

    2.互动对话小学语文儿童文学作品的解读与教学策略

    互动对话主题: 以人教版教科书为例,探讨选录的儿童文学作品的情况,教师在教学中出现的主要问题、解决方法等;结合不同的儿童文学体裁,有针对性地讨论儿童诗歌、童话、寓言和儿童......

    小学语文个性化教学

    小学语文个性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5-0070-01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越来越讲究创新,教育也不再墨守成规,个性化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

    18年高二语文期末作文文题解读

    高二语文作文题解读(讨论稿) 【文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一家三口来到公园。 天空有高飞的风筝,花丛中有忙碌的蜜蜂和翻飞的蝴蝶。 儿子说:“我要成为一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