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阅读教学,关注学生文本解读的个性化
阅读教学,关注学生文本解读的个性化
摘要: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而能力的培养很大程度上要靠学生自我的领悟和体会,在教学中关注学生对文本个性化地解读。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非常必要。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和原有知识结构的不同,学生的文本解读和感受极富个性,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认知,并激活其原有的知识结构去呈现新的领悟;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放手给学自主的空间,给学生自由的阅读空间、预设开放性的问题、引导批注性读阅读方法,让学生的注意力充分展现在阅读的过程里;有效的阅读教学需要教师去不断地探讨科学的方法,鼓励学生自问自答,引发阅读思考;借助辅助教学手段,丰富阅读的感悟。注重阅读、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感受,需要教师在提高自我的教学修为和理念中不断探究。
关键字:阅读 个性 尊重 自主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完全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过度发挥。其中,“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过程的着力点和方向性。阅读教学是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活动,也是学生带有主观色彩的感性和理性相结合的感悟过程,它是一个动态的、充满生命灵感的个性活动,应该让每一个学生都作为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参与到教学过程的始终。在追求考试高分和语文素养并重的现行学校教学中,阅读教学的重要性愈益凸显,笔者在一线的阅读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和反思,认识到阅读教学应以学生的阅读为核心,而阅读是学生个体的一个从认知到内化的过程,关注学生个性化的解读和感悟,才会更好地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学生更能够形成自觉阅读的习惯。
一、尊重个体的差异性,激活学生的原有知识
每一位学生个体的阅读差异,也源于他们原有知识水平的差异性。英国教育家洛克曾说:“每一个人的心灵都像他们的脸一样各不相同。正是他们无时无刻的表现自己的个性,才使得今天这个世界如此多彩。”学生是鲜活的独特个体,处于接触、观察和吸收一切外在事物的年龄段,而每一位学生所接触的外在世界是不同的,课堂知识对每一位学生的敏感度也都不同,每一位学生的理解都与他原有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生活经验和阅读习惯等有关,所以对阅读作品的解读感悟必然也会有所不同。基于客观存在的因素,阅读教学中,想要让学生投入作品,形成学生、作品、作者之间的心灵交流,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每一位学生解读感悟作品的差异性,放手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彰显个性的风采,在激活其原有的知识的基础上,从而形成新的认知和感受。
学生的知识在日积月累,每一次的阅读必定和已有知识体系息息相关,要让学生的每一次阅读都能尽可能地调动其理解与感受,必须激活其已有知识,这是教师的“教”的一个重要环节。
首先,阅读作品前,教师要有意识地进行预习指导。尊重学生个性化地解读作品,并非是倡导学生天马行空甚至脱离文本胡诌一番、胡乱独白、以偏概全,而是引导学生紧扣文本去重构新意,积极地阐释或汲取作品中信息。所以,阅读作品之前,给学生明确一些文本的学习目标或思考方向,学生的个性化解读会更有效。如在阅读高尔基的《海燕》这首散文诗之前,学生的知识储备的差异,部分学生如不能联系时代背景的话,他们就只能纯表面的去认识这只非凡的海鸟,但有学生已阅读过高尔基的其它作品,也了解其生活背景,那么一定会激活其已有知识,并形成新的解读,文中的海燕有象征意义。而教师在预习指导时能给予一点思考的方向,譬如:请阅读时感受文中的海燕有何特别之处?有了老师的这一提示,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阅读,同时,学生原先的关于“特别”的这个知识点的储备也会不经意间慢慢呈现,利于课堂阅读教学过程中形成更多“生成性”内容,展现学生个性化的解读。
其次,阅读作品过程中,教师要重视知识点的整合。语文涉及的知识点很多很散,类似于概念性的这些知识,也需要学生理解和识记,它们往往运用到我们的阅读练习中。教师除了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还要明确每一种文体的阅读方法和重点,如阅读记叙文,首先找到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然后思考作者通过叙述这件事想要传达什么信息、表达怎样的情感,还要思考作者是用怎样的手法来叙述事情的等等。教师重视了知识点的整合并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在阅读作品时既做到温故知新又可以举一反三,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过程中学生对作品的感受往往有着一定的差异。面对同一篇作品,每一位学生都会向作品投射自己的阅读喜好和心理求索,这就是他们已具有的一定的原先的知识、体验和情感态度决定着对作品的解读情况。只有尊重学生的合理真实的感受,正视学生原有知识结构的差异性,学生个性化的解读方可被珍视。
二、倡导过程的自主性,吸引学生的阅读注意。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学生的读和文本的意最终要相通,不仅需要教师的“帮助”和引导,更需要学生亲近文本,自觉地与文本进行对话,毋庸置疑,学生才是阅读的主体。在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作品的过程中,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自主性阅读尤为重要。
首先,提供自由的阅读空间。阅读教学,读透文本是关键,除了课前预习的阅读时间,教师要有等待之心,课堂上要舍得留足时间给学生充分阅读,教师可根据作品的题材内容或文体格式,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默读、朗读、精读、略读、速读、赏读,分角色读等,或直接要求用学生自己喜爱的方式进行自主阅读。《皇帝的新装》学生最喜欢分角色朗读,在揣摩角色性格和语气的过程中融入了自己的个性解读。文中的两个骗子无疑是狡猾讨厌的,但有学生比较了愚蠢虚伪的皇帝和自私虚伪的大臣的表现后,学生也隐约读出了骗子利用人性弱点设局的精明和进皇宫行骗的勇敢。但在全文整体理解的基础上,在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上,学生自问:我会去做像骗子一样的人吗?最后,学生在自我解读中把握了这篇童话透露出的生活启示。
其次,预设开放性的问题讨论。学生个性化地解读文本,源于个性化的对问题的思考与理解,一些概念性答案的问题和是非题是无法展现学生的个性魅力的。因此在课堂问题的设置中,尽量多以能调动学生发散思维和促进学生个性思考的问题呈现,让学生在各抒己见中进行思想的碰撞,营造学生善思敢言的课堂氛围。如在阅读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时,最后设置的一个问题是“于勒叔叔是怎样一个人,你对他是如何评价的?”一石激起千层浪,犀利的指责声、扼腕的同情声,由一个人的遭遇讲到人情关系和社会的冷漠,课堂智慧在学生的自我解读中流淌。
还有,引导批注性的阅读方法。学生的阅读是和感悟品味紧密相联的,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课文的内容要点、思想情感、写作手法、语言特点、精彩段落、关键语句,在理解、赏析、类比、整合的基础上,用特点的符号或文字写在文中相应处,这就是学生个性化的自我解读文本。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不错过自己的某一个阅读感受,这是具有很强的自主性的阅读方法。在运用圈点批注法阅读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这篇小说的时候,学生在圈出拾金者一路前行的动词:“走”、“爬”、“挪动”、“蠕动”、“扭动”,写下批注:一个人从有尊严的求生到最后舍弃尊严,靠尚存一丝气息,作看似无谓的挣扎,也不放弃生命火苗的燃烧,这是怎样的一种意志,可怜更可敬!也有学生批注:回归最原始的状态,原来人比狼更可怕!学生最真实的解读有时会觉得妙趣横生,学生也乐意交流分享。
三、探求方法的科学性,凸显学生的个性解读
学生的个性化解读不仅仅是一种自主性的阅读,也是一种体验性的阅读。在阅读中,学生在整体感知文本的过程中感受到蕴含其中的情感,学生与作品的交流实中现了相互的融合,这就是一种独到的体验,也丰富着学生的内心。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各种可行的方法去帮助学生进行更好地自我解读文本,体验文中的情和境,在很大程度上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和感受。
(1)鼓励学生的自问自答,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
传统的阅读教学,主要以教师的提问为主要的方法,而学生的提问则很少甚至没有。教师的提问主要以文本的重点内容、教学目标和任务来考量和设置的,以教师的文本解读为主。关注学生的个性化解读,理应关注学生的真实阅读感受和个人思维角度。学生的自问,能够使学生积极地阅读,提高理解文本的意识;学生的自答,既让学生再回文本的自觉性,又促进积极的信息加工活动,从而提高对文本的理解和记忆的水平。如在阅读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时,学生曾提出了一些课堂上教师没有涉及的问题,他们很感兴趣,并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前的几分钟拿出来分享了。自问譬如:
1、文中的“我”对长妈妈有几种称呼,为什么题目上选择的是“我”憎恶她的时候的称呼呢?——自答:先憎恶(阿长)后赞美(《山海经》),与全文欲扬先抑的基调一致。
2、长妈妈为“我”做了很多的事,为什么重点提《山海经》?——自答:题目上明确指出《山海经》的重要,内容应围绕题目展开,紧扣主题。自问自答的教学过程中,不仅体现了学生阅读的个性化理解,也营造了课堂积极思考的氛围。
(2)借助多样的辅助手段,丰富学生的阅读感受
语文课堂是充满诗意的空间,是传递情感的所在,在阅读中借助一些辅助教学,文本就可以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美之所在,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就在其中自然而然地生成。优美的音乐能够陶冶人的情感,开启人的智慧,选择和文章情感基调一致的乐曲来创设情境,更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现代著名诗人徐志摩的著名诗篇之一——《再别康桥》,抒写了他故地重游,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学生缺少这中深深依恋的情感体验,学来有些力不从心。而当把这情感揣摩的说教课变成了一堂配乐朗诵课的比赛课的时候,学生马上就投入了音乐的选择与自觉的揣摩诗歌意境的行动中了,在无形中体验到离别愁绪,在可见中留下了深情。
直观的图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物象,化文字为趣味地形象,同时,还可引导学生把课文中的语言还原成鲜明的画像,借此展开想象,对原文内容进行语文文字的再创造,如教学《木兰诗》时,学生看着一幅幅连环画面,联系木兰从军的故事,辅以自己的即兴生成,将文本故事的内容与自我解读后的新意一起呈现。课本剧也是语文教学中学生极为感兴趣的一种形式,一些著名的寓言故事和童话故事,如《皇帝的新装》,生动、直观的内容在学生编成的课本剧中,显示出别样的情趣,渗透着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丰富了学生的阅读体验。
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积累知识、提高能力、发展智力的教学环节,而且还是陶冶情操和塑造品格的良好平台。“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注重学生对文本个性化地解读,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教师要有尊重学生差异化阅读的意识,要有耐心地给予学生自主展示自我阅读感受的空间,还要教师提高理论修养和自身素质,探求适于学生有效阅读的方法,“授人以渔,则终身享受无穷”,真正个性化了的阅读会对学生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的常态和习惯。
参考文献:
1、王开宁 赵琴 《精妙阅读技巧》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佟梅 《个性化阅读教学探究》 教育教学研究
3、曾祥芹 《个性化阅读要科学化 不要自由化》 中学语文教学
第二篇:“文本解读个性化”教学尝试
“文本解读个性化”教学尝试
“文本解读个性化”是阅读主体通过对文本语言材料的感知、理解、反应、综合,进而产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过程。个性化阅读教学要求教师珍视阅读主体(学生)对客体(文本)的不同感受和体验,让阅读真正成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让课堂成为学生张扬个性的舞台,切实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如何让学生在文本解读中演绎自己的个性化行为,让阅读成为学生心灵满足的一种自然诉求呢?
一、唤醒自我――主动解读
阅读行为,从微观上说,是阅读个体从文本中学习知识和汲取精神营养的脑力劳动,别人无法代劳。因而阅读教学不可受片面化阅读目标的束缚,不可受模式化阅读程序和单一化阅读方法的限制,不可受标准化阅读测试的误导,而应该追求阅读的社会化、人格化、个性化。真正有效的阅读,必须依靠阅读者的心智和情感意向活动,通过对书面符号的感知和理解,把握其所反映的客观事实及其意义,达到阅读的目的。教师的职责,是营造有利于学生情绪化的“现场”,唤醒学生的“自我”,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积极主动地去读,全神贯注地去读,兴致勃勃地去读。
例如,在《五彩池》(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朗读教学中,师生展开了这样一段对话。
师:我们先来朗读第2自然段,谁来朗读?
生:(朗读“那是个晴朗的日子),我开汽车来到藏龙山,只见漫山遍野都是大大小小的水池。”
师:你对自己的朗读满意吗?(满意)同学们听出五彩池“神奇”在哪儿?是怎么听出来的?
生:我听出五彩池神奇在“水池多”,因为刚才他把“漫山遍野”这个词读得特别重。
师:你的耳朵真灵。你们知道吗?藏龙山上有4000多个大大小小的五彩池,刚才这位同学的朗读已经很不错了,只是老师觉得他只读出了3000多个五彩池,谁能把4000多个五彩池全读出来?(学生热情高涨,跃跃欲试。)这里,教师带有指向性的启发使“漫山遍野”这一词语变得具体可感,同时激发了学生表现自我,自由朗读的强烈欲望。学生的自主性越强,积极性越高,阅读的个性就越能充分发挥出来。
二、自主感悟――多元解读
阅读是个性化的心智活动,需要借助自身的生活经验、情感基础、语文积淀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重构自己头脑中的“第二文本”。然而目前的阅读教学常常以“标准化”的模式去评价学生的认识,学生的想象力被扼杀,判断力被封杀,这不能不说是阅读教学的一大悲哀。阅读既然是一种个性化的解读过程,那么,学生自然可以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积累,对课文产生认同、共鸣,或进行质疑、批判。个性化解读的关键是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感悟。感悟,是学生独立研究文本的学习行为。由于原有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生活经验和阅读习惯的不同,每一位学生对阅读内容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即使面对同一篇课文,不同的学生在同一教师的指导下,也会产生不同的感悟,甚至同一学生在不同的时间和环境里,对同一文本的感悟也各不相同,具有明显的个性化倾向。
例如,教学古诗《暮江吟》时,我让学生细细品味。“一道残阳铺水中”中的“铺”字,学生的认识不同、生活积累不同、思考的角度不同,感悟精彩纷呈:有的说因为夕阳照射整个江面,所以用“铺”,是“铺天盖地”的意思;有的说因为是夕阳,光线已不再强烈,失去了穿透力,好像一层薄薄的红被盖在江面上;还有的说太阳快落山了,这时的阳光是斜照的,有一个角度,所以说是“铺”水中。对文本中的同一个字,学生的理解是多元的,教师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悟。
三、凸显发现――创造性解读
创造性阅读以超越文本、超越作者、塑造自我为目标,它是阅读能力发展的最高层次。过去,多数教师习惯于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教学设计走,多数学生习惯于“智力顺从”式的单极课堂结构。其实质是以教师的思想束缚或代替学生的思想,以自己的思维方式规范和限制学生的思维活动。长此以往,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消磨殆尽。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听到学生重复同学的发言,重复教师的话语,重复教参上的结论,这种思维的惰性将窒息儿童的创造天赋,不利于学生良好阅读个性的形成。教师要引导学生摆脱单一的惯性视角的束缚,启发学生运用多维视角去解决阅读中出现的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丰富学生的思维方式。
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执教《落花生》时,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解读:“预习部分有一个科学性错误,谁能找出来呢?”经师生几番斟酌,终现端倪。文中“它的花落了,能钻进地里结了果实”一句中的“花落”与“钻进”确有不妥之处。落花生的“花”没有“落”,而是它的子房特别,像一根管子插入地里,把果实(花生)结在土里。教学中,孙老师又提出一个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辩论:“当代社会,你想做落花生这样的人,还是想做苹果、石榴那样的人?”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一反传统的一味推崇落花生式默默无闻的人,树立了现代人应具备的价值观:既要像落花生那样不计名利,踏实肯干,又应像苹果、石榴那样在适当的时候展示自己的才华,最终被社会认可。这种辩证的人生观并非许地山撰文的初衷,但在现代社会,学生创造性的解读给课文赋予了新的内涵,使文本的解读价值长盛不衰。
作者单位
江苏省通州市金沙小学
◇责任编辑:徐桥◇
第三篇:“个性化”学生评语
唐文国是长江路小学四(一)班的班主任。最近,他已经开始撰写每位学生的期末评语。这些简短的话语,或许能影响孩子们的一生。
以往每学期期末,他都想给孩子们写点不同寻常的评语,但因工作太忙,有些评语难免单调雷同。为了发现学生的长处,肯定学生的长处,写好全班50多名学生个性化评语,这学期期末,唐文国决定早作准备,每天抽空记下孩子们的表现和自己的感想,然后整理成评语。
这是给一位比较“顽皮”学生的评语:你活泼勇敢,聪明大方,待人热情,还非常会关爱别人„„看,老师一连串说出你的这么多优点,可见你是一个相当不错的孩子。但是你要学会约束自己,在集体生活中,只图自己快乐怎么行呢?你就像一滴水珠,只有流到集体的海洋中去,才能永不干涸。好孩子,你那么聪明,如果把更多的心思用到学习上去,谁也比不上你。老师知道你不是故意欺负同学的,可这也不应该呀。同学之间就像兄弟姐妹一样,你的这种表现既影响了个人的进步提高,也影响了个人和集体的关系。你是个懂事的孩子,老师知道,你一定会明白我的意思的,对吗? 在给一位“粗心”学生的评语里,唐文国这样说:你活泼、天真,有一张可爱的笑脸,不论在哪儿遇见老师,你都会有一声礼貌的问候,你脑子比较灵活,别人不能回答的问题,你却能出色地回答出来。可不知什么时候,你结交了一个“坏朋友”,他常常使你考试失去得“优秀”的机会,竞赛与好名次擦肩而过。唉,多可惜呀!想知道这个坏朋友是谁吗?他就是“马虎粗心”。不过老师相信你会很快与他绝交,交上“认真细心”这个新朋友。你说是吗? 南京市丁家巷小学的金老师认为,一份好的操行评语不在于面面俱到,而要能反映学生的独特特征。在评定小学生的行为表现时,要多挖掘学生的优点,同时有针对性地提出进一步改进和提高的意见。现在老师在记录学生优点的语言,也从过去生硬的评语式表扬改为极具亲和力的话语。如她曾给班上一名“差生”写的评语中,用到了这样的惊叹语:“哇,你原来这么聪明,老师小时候可比你差多了,不过,后面还有好多人在追你哦!”对这些学习不是很好,又比较顽皮的学生,老师也需要有耐心,多用一些鼓励性语言,激励他们,而不能一味地批评。
“无论是在智力上、体力上,还是处世能力上,自信心对一个人的一生都是至关重要的。”南京市第12中学的邓校长对记者说,一个缺乏自信的人,便缺少在各种能力发展上的主观积极性。特别是在儿童期,来自成人以及同伴间的赞赏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各个学生的评语中,如果太过严肃或是语言恶劣,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甚至造成伤害,因此,现在这种具有亲和力的评语正逐步从理想走向实践,并且被广大师生所接受。这也是教师尊重学生和爱护学生的一种体现。看到这样的评语,不仅学生觉得温馨,心情愉悦,从而更加自信,家长们也会对学校、对老师放心满意。
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家吴增基教授认为,首先教师的评语要改变过去千篇一律的做法,要突出孩子的个性,符合每个学生的特点,反映真实的情况。避免搞形式主义,说空话或是评语中只有消极语言,这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而应当多以鼓励性的语言,多以正面教育、正面引导为主,真正做到用个性化语言,给每个孩子写好评语,这种做法是符合心理学原则的,值得运用和推广。
下面请看一些例子: 记得你曾经告诉过我,来到我们班是“为了学到更好的本领”,从那一刻起,我就对你刮目相看的,你成了我最理想的学生代表。可是慢慢我发现你并没有明白,在我们班要做这个职位,他是做人与学习的姣姣者。所以当我盯着你时,你能把学习、工作中的事情做好,你不知道老师有多失望!我不喜欢我重用的人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者”。要想改变原来的你,不管老师在不在,都要把学习变成“我要学”,每天提前完成当天的任务,不会做的事要学会做,会做的事要做好,能做好的事争取做得更好。
我还记得你是第一个让老师为你借校服的同学,当时我很生气, 但是从那以后, 你乐意把每一件小事做好,再也没有发生自己的事要别人帮你完成的时候了。那天家长会,你在外打工的父亲千里迢迢迢赶来参加,从此, 你好像换了一个人似的,开始重视学习,各方面表现都很出色。昨天数学老师也在我面前夸你呢,老师为你高兴!也感谢你的父亲!
第四篇:《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案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案
一、教材分析
1、本课在全册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材必修第三册“梳理探究”模块的一个专题。这一模块的设置,较之传统语文教材的编写是一大亮点。“梳理探究”重在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为学生搭建广阔的活动平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文化现象,自己动手收集资料,学会深入思考,独立探究和解决问题,锻炼其从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发掘、探索问题的能力。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专题是针对“阅读鉴赏”提出的,而阅读教学又是高中语文教材的重中之重。让中学生不再成为“人云亦云”的学舌者,而是初具自我解读文本思维与能力的个性者,是教授此课的核心。诚然,这一转变与飞跃很难依靠一日之功,但至少在我心中,我希望通过本专题的学习,能够给予学生学法上的引导,以期达到一份潜移默化的作用。
2、本课教材的特点、质疑、重点、难点。
①特点:《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专题主要是以传递学生鉴赏文学的规律为理念,按照名作重读、名文共赏、续写改编三个部分编写。通过鲁迅散文《风筝》中主题“风筝”含义的探究触发学生的多重解读,由形象阅读转入抽象方法的介绍,再从理论步入实践——抽取《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等小说中的人物、场面,按照个人理解,展开想象,生发开去。
②质疑:专题的编撰关注了高一学生的理解特点,体现了感性与理性,理论与实践相依相存的逻辑。但是作为对学法的推介,少了对“个性化解读”的整体剖析,例如:什么是个性化,如何个性化等较为透彻清晰的导向。另外,虽然也结合了具体素材作品,但缺乏个性化解读的典型性。因此,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又何尝不应该具有一份“个性化”的精神呢?突破从教教材到用教材的藩篱,才能真正开辟一条通往学识的蹊径!
③重点:引导学生关注文学现象,培养他们对文学作品理解的多重思维能力。
④难点:把握个性化的度。避免偏激的理解,过度张扬所谓的个性,严重歪曲文学作品。
二、教学目标
1、明了“文学个性化解读”的含义。
2、理解钱钟书《读<伊索寓言>》中,寓言新解的内涵。
3、掌握文学作品个性化解读的原则和途径,并能结合作品加以灵活运用。
三、教学设想
⒈教授本文的教学思想
有位名人说,我们不能掌控生命的长度,但是我们可以拓宽生命的宽度,提高生命的质量。我想:我不能给学生未来,但我可以给学生选择未来的思想!新课标强调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要求全面提升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会收集、判断、处理信息;具有人文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因此教学的实质就是塑造学生的灵魂和思想。
2、教法和学法:
高一学生大多处于学习的依赖期。学生多“唯书”“唯师”,书本怎么说,教师怎么讲,就怎么思维,没有批判意识,不敢大胆质疑,缺乏主观能动性和独立思考问题及变通分析问题的能力。相当多的学生不能多层次、多角度地全面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思路狭窄,思维简单,常常孤立、片面地看问题,很难形成思维的开放状态。教法:(1)“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具体、生动、形象的情境,使抽象的理性化难为易。
(2)从学情出发,注重“高视角,低起点”循序渐进合理科学的分解难点,把握 “形象感知,激发思维”的导入,突出“感”;明确 “动态教学,灵活迁移”的深入,突出“悟”字。以确保学生由“感”到“悟”浅入深出的理解层次。
(3)依据美国心理学家达菲“阅读策略教学”安排阅读三步骤(习得知识——拓展延伸——迁移应用)。
(4)依据“归真、求美、移情”的心理过程,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让课堂焕发思想和生命的活力。
学法:(1)探究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索。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因此,我把质疑、释疑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以发现者的姿态进行角色活动,培养其创新意识和能力。
(2)自学尝试法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曾指出:“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所以,让学生学会学习是时代的需要,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必要,是为其终身学习发展奠定基础的关键。
(3)个体学习法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还必须面向全体,适应不同学生的差异性。对于课堂延伸式的拓展阅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学习速度,有选择的进行学习,让每位学生都能够在原有基础上积极主动的学习发展。
(4)合作学习法
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法。教师应提供给学生更多讨论、交流的机会,使之集思广益、相互切磋,在知识方面互为补充,在学习方法上彼此借鉴。这样有利于塑造高素质的富有竞争力和创造力的优秀人才。
⒊电教手段:CAI课件
⒋课时安排:1教时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题导入
“请同学们先来看两幅图片,这是两座雕塑,能否结合它的外形以及下方名称来说说自己直观的理解?”这两幅雕塑的名称分别为:《风凌霄汉》、《奥林匹克风》,均属于抽象型雕塑,但又充分融入了艺术家的想象和寓义。第一幅既像出航远行的船又像搏击长空的鸟,洋溢着作者内心一份强烈的希望与拼搏的激情。第二幅中间的线条像火像风又像人,在象征着世界的光环下传承着奥林匹克不熄的精神。
此时,学生中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都积极踊跃的发表个人见解。教师首先鼓励学生大胆的图像解读,表扬其个性化的欣赏视角与品味。引导学生从雕塑世界步入文学世界,揭开课堂主题。
此环节运用直观图文,变抽象概念为形象感受,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消解其在抽象思维、语言表达等方面的障碍,从而突破重、难点。学生的积极性一旦调动,就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
(二)名家感言,初识原则
通过多媒体,插入鲁迅先生的一段话:“青年看《红楼梦》便以宝玉、黛玉自居,而老年人看又占据了贾政管束的身份,满心是利害的打算,别的什么也看不见。”让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原体验,思索其根本原因,从而得出结论——作品解读因人而异。说明具有丰富内涵的优秀文学作品是可以多角度、多层面解读的,读者不同、个人经历不同、情感不同、所处时代不同,都会导致理解不一样。如此则可以水到渠成的由教师为学生投影出第一条原则: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此环节从学生已学的文学作品入手,激发学生所积累的阅读感受,使之与文豪鲁迅也“心有灵犀一点通”,引导其关注文学作品中这一常见的现象,并思考根源。可谓之“以小见大”!
(三)牛刀小试,感悟方法
在学生浅层次理解个性化解读原则下,教师从旁给予一定的辅助,通过钱钟书老先生的《读<伊索寓言>》一文,指导学生由理论走向实践。
“说到个性化解读,当代文坛之中,我们不得不提到的就是极具个性和思想的作家——钱钟书。他创作的一篇散文《读<伊索寓言>》给读者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究其缘由,莫过于他超越了古希腊作家伊索的寓言本意,赋予其更新颖更独特的含义。接下来,请同学们独立阅读并思考:你觉得作者借鉴伊索的寓言里,有哪几则的感想几乎是颠覆性的新见解?”
根据学生回答,依次可以总结出以下几个故事:蚂蚁和促织的故事、老婆子和母鸡的故事、狼和驴子的故事。教师通过适当点拨,学生很快能够分析出钱钟书新解的寓言含义。然而最关键的是引导学生思索钱钟书本人是如何做到个性化解读的,分析它实现的途径可总结以下两点:
1、逆向思维,即求异。
2、着眼现实,即社会。
此环节通过学生的个体学习,实践解读原则,并将规律细化为具体可行的途径、方法,使学生“有法可依,有法可循”。在阅读的成功体验中,去感受这份收获的乐趣。
(四)名作重读,合作探究
1.确定选题:组织全班学生分成六组,每组选出一名负责的同学,从老师所投影的题目中选择一个论题。
2、活动方式:组长负责小组在收集整理中的合作协调情况和交流情况的记录,教师指导学生以多种方式向小组同学展示交流体会,组员在讨论的基础上推荐一个同学代表本组参加课堂成果展示。
探究选题:
1)《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爱情悲剧原因探究:有人认为刘兰芝爱情悲剧的原因是兰芝“自请遣归”;有人认为兰芝爱情悲剧的原因是焦母刁难;有人认为是焦仲卿软弱 „„,你对于这个问题有何看法?
2)《十八岁出门远行》的小说结尾,主人公“我”经受了一系列的遭遇后,在支离破碎的汽车中睡着了,你认为他今后的道路会怎样?假使再次遇到这样的“苹果事件”他又会如何面对呢?
3)在《鸿门宴》中,项羽错失杀掉刘邦的极佳时机,导致刘邦最终得以在后来的楚汉争霸中获得胜利。有人认为项羽输在“义气”上,也有人认为项羽输在“性格”上,还有人认为项羽输在“时运”上,你对此有何看法?
在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学习过程,强调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积淀感悟的四重境界。
(五)点评小结,再识原则
“刚才同学们的解读十分精彩,可谓是见仁见智。有的同学语带锋芒,犀利尖锐;有的同学温文尔雅,如涓涓溪流。虽各具风格,但都勇敢的展现了自我的真实想法,并且还结合了前面所涉及的方法,举一反三。不过也有些同学的解读,过于主观性,忽视了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社会氛围,这样的解读容易曲解作品的创作本意。因此,并非否定作者、标新立异就是个性化。下面,我们再来接触文学作品个性化解读的第二条原则:但一千个哈姆雷特还是哈姆雷特。我们在个性化解读时也需要尊重作者的创作意图,不能将多愁善感的林妹妹解读成性格泼辣的王熙凤,将多情善良的宝哥哥解读成好色风流的琏二爷。否则作品的人物或主题就失去了衡量的标准以及其固有的特色了!犹如曲调高潮之后往往归于平静。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多次解读,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得以极大的张扬,然而我们既要鼓励学生大步流星的向前走,也需要提醒他们路上会有陷阱。严重歪曲文本的解读并非我们倡导的个性化,人物角色有其生长的土壤与环境,天马行空的胡编乱造与本专题的宗旨是相背离的。此环节的安排,恰如其分的避免了前一原则易给学生造成的解读极端,给个性化打上了限制的烙印,使之更加符合文学作品的艺术构想。
(六)引经据典,总结专题
南宋陈善的《扪虱新话》一书中曾提出:“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出知入,得尽读书之法。” “有关于文学作品个性化解读的两条原则,似乎就像此法中的一‘出’一‘入’,要知其玄妙,必先‘入’,否则岂不落得‘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遗憾?但‘入’的终极目的还是为了‘出’,否则‘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文学是什么?了解它并非不可能,我们永远无法把文学塞进一个概念的口袋里,每一件琐事、每一种境遇、每一条经验和智慧,都隐藏着文学的神秘,正如每一滴水珠都隐藏着海洋的奥妙一样。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里都能大胆展现自我的个性化风采,在合理适中的程度下去续写创造的神话!”
第五篇:《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案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
一、教学目标
1、明了“文学个性化解读”的含义。
2、掌握文学作品个性化解读的原则和途径,并能结合作品加以灵活运用。
二、重点、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关注文学现象,培养他们对文学作品理解的多重思维能力。
2、难点:把握个性化的度。避免偏激理解,过度张扬所谓的个性,严重歪曲文学作品。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习《林黛玉进贾府》,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让学生各抒己见)大家的感受非常真实,这是我们自己对这篇文章的解读,可为什么会各不相同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
二、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产生的原因
1、重温三味书屋
中间挂着一块扁道:三味书屋;扁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扁和鹿行礼。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
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矩,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现象一:同一作品,阅读时间不同,解读不同。
原因:读者的知识结构、生活阅历、审美品味(个性爱好)、关注重点发生了变化。
2、阅读下面一首小诗,试着作出自己的解读。
感
觉
顾城 天是灰色的 路是灰色的 楼是灰色的 雨是灰色的
在一片死灰之中 走过两个孩子 一个鲜红
一个淡绿
解读一:这首诗表现的是对单调的厌恶,对新鲜美好的欢悦。
解读二:从灰色天地的樊笼里挣脱出来的鲜红和嫩绿,不正是对青春和力的赞美吗? 解读三: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表现了孩子的天真烂漫、无私无欲。
解读四:诗可以有主题,也可以无主题。这首诗归纳不出主题思想,只给人一种印象,一种感觉。
现象二:同一作品,不同的人,解读不同。
原因:读者的知识结构、生活阅历、审美品味(个性爱好)、关注重点各不相同。结论一:读者的差异性导致对文学作品主题解读的个性化。
结论二:作品内容的丰富性、多样性导致对文学作品解读的个性化。
小结:作品解读因人而异。说明具有丰富内涵的优秀文学作品是可以多角度、多层面解读的,读者不同、个人经历不同、情感不同、所处时代不同,都会导致理解不一样。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三、实际操作
《篱笆那边》是一首集哲学与文学于一身,融理性与情感为一体的哲理诗,不同的读者会产生不同的理解,不同的理解会引发不同的思考,给读者留下了思索想像的空间,产生了许多个性化的解读结果。
篱笆那边
狄金森
篱笆那边,有草莓一颗
我知道,如果和愿 •
我可以爬过 •
草莓,真甜!
可是,脏了围裙
上帝一定要骂我
哦,亲爱的,如果他也是个孩子
他也会爬过去,如果,他能爬过!第一种解读:呼唤个性的自由
为了那鲜润娇美的草莓,为了那弥足珍贵的个性与自由,跨过篱笆吧,不管它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不管会不会弄脏围裙,不管会招来谁的责骂。第二种解读:面对代沟的彷徨
娇艳欲滴的草莓,可望而不可及,草莓这是年轻人狂妄奔放的理想。上帝老了,他不能理解那酸酸的草莓有什么好吃的,不能理解为什么要付出“脏了围裙'的代价。篱笆虽然那么低矮,一跨即过,然而那是上帝亲手设置的。“上帝”是什么?是传统,是旧俗,是规范,是权威;而“篱笆”呢,是挡在创新与守旧之间的一堵高墙,是阻隔晚辈与长辈的一条鸿沟。第三种解读:抵制甜美的诱惑
亚当夏娃在蛇的诱惑下偷吃了园子里的果子的故事。“草莓”就是那果子,娇艳、甜美,可是吃不得。并不是所有看似甜美的东西都可以去采摘,比如金钱,比如名誉,比如地位。“草莓”是一种诱惑,“篱笆”是获得草毒必须跨越的障碍,比如亲情,比如友情,比如善良,比如同情心。要获得“草莓”,必会弄脏“围裙”,其实弄脏的不是“围裙”,是你的灵魂,你的思想。
第四种解读:渴望男女的平等
作者描写一个‘好女孩'想摆脱‘淑女'模式的束缚,同时又担心自己举止太过鲁莽。但是‘淑女'模式就是为了将女性圈在里面而创造的,为了压抑、控制、支配、包涵、禁 2 止、限制女性,使她和其他姐妹没有两样。她揭示父权制的要义,是以以下信念为基础的:即男子是上帝的代表者,所以摘草莓以及攀爬、玩耍的权利,属于那些和上帝最相仿的人,特别是男孩子。”这样看来,此诗的主旨可以理解为曲折地表达了女孩充满反抗的内心世界,对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象进行了含蓄的批评。
四、个性化解读文学作品的基本原则
1、整体把握---------------------主题的相对确定性
2、还原创作意图---------------尊重作者
3、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切忌跟着感觉走
五、思考与练习
1、阅读下面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2006年“十一”黄金假日,于丹在央视百家讲坛连续七天解读《论语》心得,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也引来众多的批判。中山大学、清华大学十博士:于丹用她个人观点随意地曲解《论语》本义,明显会造成观众、读者对《论语》本义的误解。呼吁于丹不要再闹出把“小人”当“小孩子”的笑话了。于丹在中关村图书大厦举行新书《于丹〈庄子〉心得》签售活动,一位男子进入签售会场,穿的白T恤赫然写着:“孔子很着急,庄子很生气。”
塞外鬼才李悦:《于丹〈论语〉心得》并不是对孔子的《论语》的注解与解释,而是对部分《论语》的感想。她的主要感想是:“《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由于《论语》并不是提供“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的百科全书,于丹只能选取与“快乐的生活”有关的篇章,这些篇章只不过占《论语》的十分之一左右,却有许多曲解之处。
马千里:于丹解读的《论语》与本义出入太大,只是把《论语》中的句子作为自己生活感悟的支持,是“生活心得”不是《论语》心得,会让无数没有读过原文的观众看了《百家讲坛》之后,就把于丹讲的东西认定为《论语》。(《当〈论语〉遭遇于丹》)历史学家朱维铮:(于丹)胆子大,不懂的东西也敢讲。于丹在接受一家刊物采访时说——
我没备课,就是冥想,拿着杯水,想如何把《论语》做人的道理匹配点故事,拿着白纸,这边是一主题词,那边是一小故事,鼓捣到一起。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
苏拭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问:“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3、对于杜甫的诗歌《登高》,宋代的罗大经指出其中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联诗含有八层意思,你能读出几层来?
(“‘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
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友也。”)
4、阅读下面一首诗,答题。
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响多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昔人称这是一首“寄托遥深”的咏物诗。其中,三四两句写得尤为凄恻动人,为什么?请结合全诗赏析之。
(1)、借物言情。从这个角度入手,可以做这样的表述:“玄鬓影”,蝉儿的影子,诗人看到蝉的黑影就悲伤地想到自己的满头白发,更何况它这时总是对着自己高吟呢?这蝉的影和声里,不正抒发了年华已逝,一事无成的感慨,隐喻执政者辜负诗人对国家的一片忠爱之忱,产生了凄恻动人的艺术效果。
(2)、对照。从这个角度着眼,可以做这样的表述:诗人运用了对照的方法。在狱中,看到这高唱的秋蝉,还是两鬓乌玄,而自己却已两鬓斑斑,对照之下,不禁自伤老大,因此发出了年华已逝,一事无成的感慨,隐喻执政者辜负诗人对国家的一片忠爱之忱,产生了凄恻动人的艺术效果。
(3)比喻。从这个角度鉴赏,可以做这样的表述:“玄鬓”,乌玄的蝉儿。诗人看到这 高唱着的乌玄的蝉儿,联想到的自己少年时代,又何尝不如同这秋蝉的高唱,可而今呢?因此说,诗人以蝉喻己,抒发了自己年华已逝,一事无成的感慨,隐喻执政者辜负诗人对国家的一片忠爱之忱,产生了凄恻动人的艺术效果。
5、《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爱情悲剧原因探究:有人认为刘兰芝爱情悲剧的原因是兰芝“自请遣归”;有人认为兰芝爱情悲剧的原因是焦母刁难;有人认为是焦仲卿软弱 „„你对于这个问题有何看法?
6、在《鸿门宴》中,项羽错失杀掉刘邦的极佳时机,导致刘邦最终得以在后来的楚汉 争霸中获得胜利。有人认为项羽输在“义气”上,也有人认为项羽输在“性格”上,还有人认为项羽输在“时运”上,你对此有何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