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设计与关注学生的发展
而设计”的基本理念。
【关键词】教学设计;关注;学生发展
以往老师常以成人的心态来看待学生的想法和情感,以致上课时把自己的看法强加给学生,这是不妥当的。在新课程面前,教师要“稚化”自己,把自己当做学生,用一颗“童心”去探知学生的想法和情感,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设计课堂教学,也就是说要关注学。为了满足学生的需求,我认为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过程中要把好以下几点。1.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差异 “为学生的需要和发展设计教学”,既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具体的教学行为。美国著名作家爱默生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而尊重学生的差异才是真正的尊重。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人,相互之间存在着差异。他们各方面的表现不尽相同,兴趣爱好、学习方式、个性成长、发展趋势也不尽相同,作为教师要促进和完善学生的生命成长,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教师在备课时目中要有学生,要充分地了解学生,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欣赏学生。了解学生就是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和内在潜能要有充分的了解,对学生在学习时可能出现的情况要有充分估计,对学生已有知识和新知识间的联系要进行分析,努力寻找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并根据掌握的情况形成多种对策预案,使所设的教学起点与实际的学习起点相吻合。这就是“备学生”——因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内在需要设计教学思路,准备指导策略,从而真正落实“分层要求,尊重差异,据学而教,以学定教”的思想和策略。
心中有学生,就是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去备课,为了充分地了解学生,我在备课时总在思考这些问题:学生对什么最感兴趣?什么时候听课最认真,学习最投入?最喜欢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没有掌握的是哪些部分?哪些知识学生自己能够学会?哪些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据此来选择、设计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并在教学中不断调整并优化教学设计,使每一个学生在他天赋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发展,并由此获取成功的体验和自信,真正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2.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
课堂是包含“人文与情感”的课堂。教育最能直达学生心灵深处的是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情感直接影响师生关系,直接关系教学情境的创设,关系教学成功与否。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关注学生的心理情感需求,课堂中努力营造民主、和谐、温馨、快乐的情境氛围。
2.1微笑传情。实践证明,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期待是通过微笑来传递的,而学生会在这种爱的感召下深受鼓舞,从而亲其师,信其道。课堂上老师的笑容就是学生的阳光,它能带给学生良好的心境和积极的学习情绪,进而产生奇妙的效应。微笑着面对学生,不仅会使教师赢得学生,也会使学生在教师的微笑中关心、谅解和善待他人,让课堂更和谐、更温馨、更快乐。否则学生就会觉得枯燥、乏味,就会变得没有激情、没有活力。
2.2兴趣引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感兴趣的才不会成为负担,教学任务本身含有一定的驱策性,重要的是有了兴趣和好奇心等情绪推动,它驱策人去实现任务或目标的愿望越强烈,它所激活的内驱力越大。如我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自编童谣、画图介绍、演讲、竞赛游戏等学生喜爱的方式,引发学生兴趣,让兴趣穿针引线,使学生满足求知欲需要的过程中,产生愉悦的正情绪,正情绪又激励求知欲,使其行成良性循环,学生在学习中方会乐学不疲。
2.3以情动情。学生渴望被认同,有争强好胜的心理,又惧怕失败,有极强的上进心又有不能克服的惰性,所以设计教学时,既要考虑学生差异,尽量给每个学生创造参与、表达的机会,将关爱渗透其中,培养学生表达的自信,使其都能在“跳一跳,摘得到”的尝试中,在各自基础上学有所得。同时更要考虑“赏识”方式,通过恰到好处的评价,让学生潜意识里明确自身优缺点,使学生在情感交融的氛围里轻松地学习。3.关注学生求知需求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孔子看来,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语文课堂由单纯的传授知识转变为学习满足求知渴望、培养能力、陶冶性情、净化思想的乐园,是语文教学所追求的目标,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小学生有着爱说爱闹的孩子气,他们无所顾忌、敢想敢说、好动,求新求异的愿望强烈。因此,我们必须因势利导,不要为了盲目追求课堂纪律打击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上课时,教师尽可能多地用抑扬顿挫、语调丰富、风趣幽默、充满诱因或悬念的语言,并配以丰富的表情和手势来组织课堂教学,能给学生创造一个开放宽松的教学环境。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可以使学生们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学习,自然就敢大胆发言,积极思维,不断产生学习语文和施展能力的兴趣。新教材中有很多内容都涉及到学生熟悉的生活,因此我们应适当地把教室变成他们的活动场所,让他们自由地施展个性,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学习内驱力自然逐步增强。如我教学作文课《介绍一种植物》时,讲到交流信息环节过程中,学生把课前自己喜欢的植物(仙人球、芦荟、红运当头、吊兰、玫瑰、康乃馨„„)带到课堂与同学分享,并把自己观察到的、查资料了解到的有关植物的信息与同学交流。许多同学纷纷用简短的、恰当的语言文字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整个课堂气氛非常活跃。4.关注学生品德的养成
课堂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地方,更是学生心灵、人格成长的地方。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显现教学内容中的教育成分,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道德行为表现。用爱心滋润学生的心灵,让知识教学与心灵人格同步成长。
在教学《大江保卫战》一课,我在课堂上播放了人民子弟兵抗洪抢险撼人心魄的悲壮场面,学生观看时表情紧张、着急,他们能从子弟兵们的神态、动作以及豪迈的叫喊声中,感受到了子弟兵在抗洪救灾中奋不顾身、坚强不屈的英雄气概,受到熏陶和感染,从而产生敬佩之情。学完课文后,我引导学生自由地说说学完课文后的感想。有位学生说:“老师,学完了课文,我就想唱《为了谁》这首歌,可是我唱得不好听,老是跑调,您能和我一起唱吗?”我当时就给予鼓励,欣赏他的敢想敢说,并和他一起唱了起来,那名学生唱得特别动情。歌声感染了全班学生,大家一起唱了起来„„唱完以后,同学们又说了很多很多的心里话,感人肺腑。我想如果没有教师的鼓励和赏识,这些感人的画面是不会出现的。
总之,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要想取得好的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成为受学生喜欢的老师,教师必须进行充分的教学设计。教师只有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进行全面考虑,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游刃有余,让学生在师生互动中更能感受自己“动”的价值,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潜能,激发学生更多的创意。
第二篇:关注学生的发展
一、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学生是教学过程的起点和终端,是教育的本体,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教育观念的问题。这与“应试教育”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观念,“应试教育”把“考试”作为选拔和鉴别人才的唯一方式,它决定了教学的目的、方式、手段以及管理和评价的导向。一切以考试为中心、以升学为目的。这成了许多地方当前发展教育的目标和宗旨。在这种思想观念的支配下,升学率成为一所学校办学优劣的唯一评价标准。新课程环境从教师与学生的位置看,是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关注人这一新课程核心理念的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从理念看,新课程倡导这样的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2、学生是有独特个性的人,是完整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学生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此教师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必须贯彻“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
二、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特别是边缘人。边缘人是教学中被排斥或被忽略的人,这种人在教学中或被排斥或被遗忘。教师要同情并更好地理解边缘人,要“消解优生中心”,关注全体。如果说关注“优等生”是锦上添花,那么关注“边缘人”则是雪中送炭。如何关注学生,才能促使学生发展?从课程意识来看,围绕学生的发展,意味着:
1、关注每一位学生。全班所有的学生都是自己应该关注的对象,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教学过程理应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关注要求教师必须用“心”施教,从中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关切、对学生热切的情感、对本职的热爱。
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一规律要求教师不仅要充分把握和倡导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而且还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
4、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关注。要关注学生的继续发展,特别是学习的意愿、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等方面的健全发展。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考试分数的获得,不能以牺牲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健全发展为代价,而应该是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健全发展。学生获得的应该是其终身学习和发展,以及建设性参与未来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基本态度、能力和愿望。否则,学生可能学到不少东西,但却越来越厌恶学习,这对学生来说,是最可悲的!因此,站在课程的立场看,教学改革的真正意义,并不是教得越多越好或者学得越多越好。而是,是否更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和健全发展,是否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
第三篇:让教学设计从关注学生的发展开始
让教学设计从关注学生的发展开始
新库尔勒市第十四中学
乔贞军
课堂教学是师生、生生之间有效互动的生成过程。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相互碰撞中,不断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秩序,乃至新的教学目标。因此,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必须着力做好教学设计。使教学设计,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以往老师常以成人的心态来看待学生的想法和情感,以致上课时把自己的看法强加给学生,这是不妥当的。在新课程面前,教师要“稚化”自己,把自己当做学生,用一颗“童心”去探知学生的想法和情感,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设计课堂教学,也就是说要关注学。为了满足学生的需求,我认为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过程中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差异
作为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应“为学生的需要和发展设计教学”,既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具体的教学行为。美国著名作家爱默生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而尊重学生的差异才是真正的尊重。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人,相互之间存在着差异。他们各方面的表现不尽相同,兴趣爱好、学习方式、个性成长、发展趋势也不尽相同,作为教师要促进和完善学生的生命成长,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教师在备课时目中要有学生,要充分地了解学生,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欣赏学生。了解学生就是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和内在潜能要有充分的了解,对学生在学习时可能出现的情况要有充分估计,对学生已有知识和新知识间的联系要进行分析,努力寻找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并根据掌握的情况形成多种对策预案,使所设的教学起点与实际的学习起点相吻合。这就是“备学生”——因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内在需要设计教学思路,准备指导策略,从而真正落实“分层要求,尊重差异,据学而教,以学定教”的思想和策略。心中有学生,就是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去备课,为了充分地了解学生,我在备课时总在思考这些问题:学生对什么最感兴趣?什么时候听课最认真,学习最投入?最喜欢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没有掌握的是哪些部分?哪些知识学生自己能够学会?哪些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据此来选择、设计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并在教学中不断调整并优化教学设计,使每一个学生在他天赋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发展,并由此获取成功的体验和自信,真正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
二、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
课堂是包含“人文与情感”的课堂。教育最能直达学生心灵深处的是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情感直接影响师生关系,直接关系教学情境的创设,关系教学成功与否。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关注学生的心理情感需求,课堂中努力营造民主、和谐、温馨、快乐的情境氛围。
(一)、微笑教学。实践证明,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期待是通过微笑来传递的,而学生会在这种爱的感召下深受鼓舞,从而亲其师,信其道。课堂上老师的笑容就是学生的阳光,它能带给学生良好的心境和积极的学习情绪,进而产生奇妙的效应。微笑着面对学生,不仅会使教师赢得学生,也会使学生在教师的微笑中关心、谅解和善待他人,让课堂更和谐、更温馨、更快乐。否则学生就会觉得枯燥、乏味,就会变得没有激情、没有活力。
(二)、兴趣教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感兴趣的才不会成为负担,教学任务本身含有一定的驱策性,重要的是有了兴趣和好奇心等情绪推动,它驱策人去实现任务或目标的愿望越强烈,它所激活的内驱力越大。如我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自编童谣、画图介绍、演讲、竞赛游戏等学生喜爱的方式,引发学生兴趣,让兴趣穿针引线,使学生满足求知欲需要的过程中,产生愉悦的正情绪,正情绪又激励求知欲,使其行成良性循环,学生在学习中方会乐学不疲。
(三)、以情动情教学。学生渴望被认同,有争强好胜的心理,又惧怕失败,有极强的上进心又有不能克服的惰性,所以设计教学时,既要考虑学生差异,尽量给每个学生创造参与、表达的机会,将关爱渗透其中,培养学生表达的自信,使其都能在“跳一跳,摘得到”的尝试中,在各自基础上学有所得。同时更要考虑“赏识”方式,通过恰到好处的评价,让学生潜意识里明确自身优缺点,使学生在情感交融的氛围里轻松地学习。
三、关注学生求知需求
正如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孔子看来,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乐。尤其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语文课堂由单纯的传授知识转变为学习满足求知渴望、培养能力、陶冶性情、净化思想的乐园,是语文教学所追求的目标,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小学生有着爱说爱闹的孩子气,他们无所顾忌、敢想敢说、好动,求新求异的愿望强烈。因此,我们必须因势利导,不要为了盲目追求课堂纪律打击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上课时,教师尽可能多地用抑扬顿挫、语调丰富、风趣幽默、充满诱因或悬念的语言,并配以丰富的表情和手势来组织课堂教学,能给学生创造一个开放宽松的教学环境。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可以使学生们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学习,自然就敢大胆发言,积极思维,不断产生学习语文和施展能力的兴趣。新教材中有很多内容都涉及到学生熟悉的生活,因此我们应适当地把教室变成他们的活动场所,让他们自由地施展个性,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学习内驱力自然逐步增强,整个课堂气氛得到活跃。
四、关注学生品德的养成
课堂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地方,更是学生心灵、人格成长的地方。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显现教学内容中的教育成分,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道德行为表现。用爱心滋润学生的心灵,让知识教学与心灵人格同步成长。
总之,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要想取得好的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成为受学生喜欢的老师,教师必须进行充分的教让教学设计从关注学生的发展开始。
第四篇:“关注交通 关爱学生”教学设计
关注交通
关爱学生
——主题班会
【教学概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交通运输业迅猛发展,各种车辆来来往往,穿梭不息。为此,我们应感到高兴和自豪。然而,在交通情况非常复杂的今天,交通安全已成为人们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我国每年因各类事故死亡人数约10万人,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占60%以上。我国的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位居世界首位,平均每天有280多人死于车祸。其中中小学生占总人数的8%左右。这个数字向人们敲响警钟,追根溯源,安全意识淡薄,麻痹大意,违章违纪是造成交通事故的根本原因。今天召开“关注交通、关爱学生”的主题班会活动,就是向同学们宣传交通安全知识,让每位同学心中有交通安全意识,时时刻刻紧记住要遵守交通规则。【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明确遵守交通法规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自觉遵守交通规则,注意交通安全。
2、认识常用的交通信号、标志、标线,知道它们所代表的意思
3、学习掌握一般行人交通法规。【教学重点】
认识常用交通标志,掌握基本交通法规。【教具准备】
PPT教学课件、有关交通视频。【教学策略】
本节课始终以活动贯穿整个课堂教学。把真实的生活故事引入课堂,让学生围绕真实的交通案例,交通图片等开展活动,轻松有效地学习交通安全法规知识,悟出道理。再让学生把交通安全知识带出课堂,走进生活。【教学时间】
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创设课堂情境,导入主题。
(设计意图:酝酿学生情绪,意识到“交通事故如猛虎”,为后面活动垫基础。)
1、播放一段惨烈交通安全事故精选视频。
2、显示一组因交通事故死亡人数数据。
事故如猛虎
由此导入主题并板书:关注交通
关爱学生——主题班会
二、活动过程。
活动一:小组活动,说实事。
学生有感而发,谈谈身边的交通安全事故案例,然后提出自己的希望。(设计意图: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不注意交通安全导致的严重后果。)
活动二:明辨是非。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明辨是非、阐述见解的能力。)为了确保道路通畅,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我国于1998年8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其中第六十三条和第六十七条明确指出了行人必须遵守的法规。播放一组行人及车辆道路交通图片,让学生明辨是非,谈看法,说观点。
活动三:播放一组图片,认识一些常见交通标志。1.说说图中有哪些交通标志?它们各自表示什么意思。2.同学们还知道哪些交通标志,说出来让大家长长见识。(设计意图:拓展学生的交通知识,有效地“导之以行”。)活动四:归纳、学习交通安全法则。
(设计意图:有效了解学生的活动反馈情况)交通安全“五不准”、“五不坐”、“交通安全儿歌”。活动五:交通安全知识抢答。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学习交通法规的反馈情况。)1.行人在没有人行道的路上行走,应该:()A.靠路边行走
B.随意走
2.通过人行横道时,红色信号灯亮了,这时应该:()A. 抢跑过马路
B. 等候绿灯亮后再走 3.汽车的转向灯左边闪烁时,汽车向:()A.左转
B.右转
4.行人可以搭乘电动自行车、人力货运三轮车、轻便摩托车吗?A.能
B.不能
5.乘坐轿车时从哪边下车最安全?())
(A.左边
B.右边
6.如果看到有汽车撞人后要逃跑了,你应该立即:()A.记下车牌号
B.告诉老师或家长
C.不需要做任何事 7.乘坐公共电汽车时,下面的行为哪个安全?()
A.在车厢内随意站立
B.行车时扶好扶手
C.将手或身体置于车窗外
8.在有人行道的路上,你应该:()
A.走人行道
B.走非机动车道
C.随心所欲,哪儿没车走哪儿
9.汽车车尾白灯闪烁时,表示汽车:()A.前进
B.倒车
10.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未满多少岁的儿童,不准在道路上骑自行车、三轮车和推拉人力车。()A.8岁
B.12岁
C.14岁 11. 我国的道路通行原则是:()A.右侧通行原则 B.左侧通行原则 C.中间通行原则 12.乘坐小汽车要系安全带,下面哪个说法正确:()A.前排乘车人可以不系安全带 B.司机和前排乘车人必须系安全带
13.经过一个有信号灯的铁路道口时,应该:()A.直接从铁路上穿过去。B.看看左右没火车就快速走过去。C.在准许通过的信号灯亮时通过。A.左看 B.右看
三、课堂延伸作业。
(设计意图:让学生把知识用于生活,做好交通安全宣传工作。)
1、把交通安全知识带回家。
2、制作交通宣传标志。
四、欣赏交通安全儿歌。
(设计意图:课末友善用脑,可以充分调动学生有所倦怠的情绪。)
五、课堂小结:(提出希望)
今天我们召开“关注交通、关爱学生”的主题班会活动,就是向同学们宣传交通安全知识,希望每位同学心中有交通安全意识,时时刻刻紧记住要遵守交通规则。
“关注交通
关爱学生 ——主题班会”教学设计
单 位:始兴县顿岗中心小学 班 级:五年级 设计者:华锦兰 时 间:2012-3 6
第五篇:关注学生设计教案
关注学生设计教案
对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研究,离不开对学生数学学习思维过程的正确把握。这一方面凸显了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以学论教”的重要性,也提示教师在重教材研读,重教学过程设计的同时,要加强对学生数学学习思维过程的研究。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当前教学设计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即很多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建立在“应然”之上。具体地说,很多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往往仅以自己的经验,甚至主观臆断来推测、揣摩学生数学学习的思维过程。反复实践使我们认识到,离开了对学生的研究,教学设计往往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在新课程实践过程中,对教学生成的讨论一直是个焦点,究其实质,不少生成问题的背后都显示了教师对学生数学学习思维过程缺乏必要、有效的研究。因此,我们认为,教学设计应建立在“实然” 的基础上,即要建立在对学生数学学习思维过程准确把握的基础上。
一、准确分析学生数学学习的思维过程,厘清“学生可能会怎样想”
很多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不会问自己“学生可能会怎样想”,而是站在教师的角度武断地认为“学生一定是这样想的”。也有不少教师打心底里就不愿意去思考这样的问题,觉得“很烦”,为了解决这样的烦恼,教师习惯于把教学问题切细、再切细,问题空间小了,学生就“只能这样想”了。这也是为什么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满堂问”现象依然严重的主要原因。“打乒乓式”的教学让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看似热闹,却丧失了锤炼学生数学思维的机会。
因此,要解决“一听就懂,一做还是不会”的数学教学老问题,关键在于教师应善于设计富有挑战性和思维空间的问题,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和知识经验独立探究、合作交流。而准确分析学生数学学习的思维过程,厘清“学生可能会怎样想”便成了教学设计中一个必须面对的关键问题。
1.厘清“学生可能会怎样想”,要分析“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
教学设计,首先要分析学生的生活经验对将要学习的新知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一位教师设计了一个富有挑战性的活动:利用一张圆形纸片,折一折,创造一个角。在课堂观察过程中,我发现有一部分学生简单对折一次就马上举手,认为自己“已经创造了两个角”。遗憾的是,当时的执教者并没有注意到这些学生的学习成果,反馈过程中只呈现了“对折两次,产生一个角”这种正确的结果。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学设计时,教师对“学生已有的生活中的角的概念”缺乏思考和了解。实际上,在建立角的数学概念前,学生心目中的角就是那个“尖尖的、戳人很疼”的东西,知道了这些,教师才能敏锐地意识到角的两个基本特征——“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中,“两条直直的边”是数学概念和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差异所在。那么,在设计上述富有挑战性的活动同时,应该能够预设到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并将之转化为教学资源。
其次,还要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学习新知识的影响。如“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估算”教学设计时,教师不但要分析教材所提供的两种估算方法,还需要思考:(1)面对“应该准备多少钱买票”这一问题,学生会主动选择估算解决吗?如果多数学生选择用竖式精算,那么怎样组织交流才能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2)学生会选择“104×49≈100×50”这一新的估算方法吗?如果多数学生用“四舍五入”法进行估算,教师又该怎样引导。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以上两种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完全可能出现,因为这是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只有把握学生的知识经验,才能使教师的教学设计彰显“以生为本”的思想,也才能使教师的教学引导有的放矢、游刃有余。
2.厘清“学生可能会怎样想”,要分析“学生们会有哪些不同的想法”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很多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常常误认为“自己的教学对象只有一位学生”,或者认为“只有一个层次的学生”。显然这是错误的,也是教学设计的一个误区。首先,教师教学的对象是几十位有着独特思维方式和思维起点的学生。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使他们面对相同问题会产生不同的想法,或正确,或错误,或全面,或片面。但这种差异就是教学中最好的教学资源,是合作交流的基础。其次,几十位不同学生的思维水平是可以分层把握的。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善于分层把握学生可能呈现的思维水平和思维结果,并将之转化为生成性材料。
如在教学《小数意义》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核心问题:一个正方形的大小用数“1”表示,你能表示出0.1那么大小的一块吗?
在设计教学时,对学生探索可能生成的材料也觉得难以把握,于是组织了课前调查。我在从两个四年级班级中随机抽了一个小组(共23名学生),就上述学习任务进行测试,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我认识到解决这个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水平:(1)在正方形内任意涂一块,这些学生仅知道“0.1比1小”;(2)把正方形平均分为4份、9份或别的不同份数,涂其中的1份,这些学生不但知道“0.1比1小”,还知道了“0.1是几份中的1份”,有了分数的意识;(3)平均分成10份,涂其中的1份,这部分学生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认识到0.1和1/10之间的关系。当然,这三种学生的占比在不同班级中会有较大差异,需要教师根据班级整体水平和教学推进作更清晰的把握。
当然,课前问卷与访谈只是厘清“学生们会有哪些不同的想法”的一种比较“隆重”的做法,经常为名师、特级教师在进行教学研究时所采用。作为广大一线教师在进行日常教学设计时,不可能每节课都去做课前调查和学生访谈。所以,要求厘清“学生们会有哪些不同的想法”更多是为了提示教师要有研究学生,对学生的思维水平进行分层把握的能力。而教师已有教学经验和课堂即时观察应该是更为常用的策略。这也提示我们,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特别是在学生探索过程中,教师要及时进行巡视,全面掌握学生探索的不同成果。另外,在做课后教学反思记录时,要少写空洞的口号和定性的自我评价,而应该客观、全面地记录不同层次学生生成的典型材料,只有这样的反思才能成为一位优秀教师不断进步和成长的阶梯。
二、合理预设教学推进的最佳路径,提升教师的教学实施能力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课堂教学对一位教师最大的考验在于,面对来自于学生的纷繁复杂的反馈信息,教师是否能合理把握教学推进的最佳路径。在分析新手教师和优秀教师教学能力差异时,我们会发现,在教学展开伊始,不同水平教师的教学效果相差无几,但一旦学生积极介入进来后,对教师提出了严峻的考验,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之间的差距暴露无遗。显然,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在厘清“学生们会有哪些不同的想法”后,合理预设教学推进的最佳路径十分重要,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
如在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的深入研究中,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合理把握教学路径的重要性。教学中,我们先引导学生独立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课堂中,学生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计算方法:
一是把求面积算成求周长;
二是用“邻边相乘”来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三是用“底乘高”计算。
面对学生探究生成的材料,如何进行反馈呢?这是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重点斟酌的问题。我们认为,教学反馈的先后顺序十分重要。常态下,以上三种不同的方法中,直接求周长的是少数学生的错误,在教学时,可以先反馈,直接否定。而“邻边相乘”的方法是学生最容易产生的错误,分析学生学习的思维过程,我们发现主要是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对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负迁移。
后两种方法,先反馈错误的方法,还是先反馈正确的方法?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也困惑过,走过不少弯路。通过反复实践,我们认识到,当学生出现典型错误时,教师不应简单地“以对纠错”。而应先充分暴露学生错误的方法和思维过程,在展示、比较、分析、争论过程中,通过学生之间的充分交流,让学生厘清错误所在。
如何把握教学推进的最佳路径有三个优先的原则,即多数学生产生错误时,错误的优先展示;后进学生的探索成果优先展示;多数学生的一致的探索结果优先。当然,在教学设计与实践中,教师应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和教学内容的难度选择合理的推进路径。
当然,在教学设计时,教师不可能预设教学的所有可能路径,即学习材料生成时往往会有许多“意外”。面对“意外”生成的材料,教师应善于从教学目标出发,迅速判断这一材料的教学价值,采用不同的反馈策略:或放大,深入追问,从而改变预设教学方案;或缩小,简约处理,既可以直接肯定,激励情感,也可以明确否定,澄清思路;或搁置,不下定论,作为后续探索的起点。
三、透析学生思维障碍,努力突破教学难点
如何确定一节课的教学难点?不同的教师主要有三种不同的做法。一是根据教学内容的分析来确定难点;二是根据教师已有的教学经验来确定难点;三是在学生思维过程分析的基础上,基于学生数学学习的思维过程分析来确定难点。我们强调要十分重视站在学生的角度分析教材,思考学生可能遇到的思维障碍,进而确定教学难点,并站在学生的角度寻找可能产生的错误,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并寻找解决办法。
1.站在学生的角度寻找错误,分析产生错误原因
如在《三角形的高》的教学中,学生在画钝角三角形最长边上的高时,经常出现错误,如下图所示:
教学设计过程中,站在学生的角度,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我们认识到,这一方面是由于学生对高的概念的理解水平局限于定义水平。教师教学时,应将高的定义概念和表象概念建立充分的联系,使学生掌握高的概念的两个要素:从一个顶点出发,画对边的垂直线段。另一方面,我还发现,学生认识高的概念时,垂直是一个稳定的强刺激,而在复杂的动手操作过程中,学生在把握高的概念时容易产生的偏差。基于这样的分析,我们提出,在学生用三角板画高前,还需要安排动手指一指高的位置的环节,以帮助学生先建立高的正确概念,再进行操作,才能有效减少操作错误。
2.站在学生的角度创造错误,厘清学生认识误区
学生的错误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不同学习任务、学习材料引发的。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请学生比较下面三个图形的面积大小,绝大多数学生不会有错误,教学环节基本形同虚设。
但如果要学生比较以下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学生的争议就会随之产生,因为这正是学生认识误区所在:周长越长的图形,面积就越大。显然,展开对这样的错误的争论能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辨析周长和面积的概念,初步认识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基于学生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是新课程推进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也是教师将新课程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的一个基本落脚点。只有教师加强对学生的研究,才能准确把握可能生成的各种教学资源,才能预设教学推进的教学路径,也才能真正把学生的错误转化为最为生动、最为鲜活的教学材料。也只有加强对学生的研究,才能真正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实施能力。
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论文的撰写 ·初写数学论文的几个要点
·小学数学课改论文:创新性的数学课堂教学 ·“两个已知条件两步应用题”说课设计 论文 ·中学数学教改新探索 论文
·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开设原则与形式 论文 ·数学教学中的语言艺术 论文 ·研究认知张力优化课堂教学 论文 ·在动作中理解数 论文
·渗透数学思想掌握数学方法走出题海误区 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