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从境界论高低美文
在《红楼梦》中,贾宝玉听说林妹妹没有自己脖子上戴着的玉,于是把玉摘下来往地上猛地一摔,骂道:“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的。”在贾宝玉的眼中,人是有高低的,秀美的女孩子如黛玉,就是钟灵毓秀,而自己不过是须眉浊物。
贾宝玉对人的看法,自然有些孩子气。但是,人是有高低之分的,这一点似乎没有什么分歧。关键是,区分人之高低的标准到底在哪儿,就众说纷纭了。105岁高龄的杨绛先生辞世,引起人们不小的震动。杨绛先生遵从丈夫和女儿的遗愿,在生前,将平生所得全部稿酬捐赠给清华大学,设立“好读书”奖学金,这一义举,可谓震撼人心。此奖学金目前累积达2000万元,而杨绛先生却住旧楼,穿着女儿钱瑗生前穿过的旧鞋。
杨绛先生的朴素和大方形成一种鲜明对照,这其实就是人格的力量。在杨绛先生身上,我们可以找到上面问题的答案,人之高低,区分只在境界。
社会学家曾将人进行分层,把中国人分为九层,像我这样的中学教师,似乎被分在第七层,快接近底层了。社会学家的分层标准自然着眼于权力和财富,这也无可厚非。但是,在我看来,人除了被财富和权力人为划分为无数层级之外,人更应该从人的生活境界着眼,来划分层级,也许这样的划分,才接近人的本质。
无视权力和财富对人的影响,那不是唯物主义,但单从权力和财富的角度来考察人生成败,那标准显然过于狭隘,也过于危险。我更愿意从境界的角度来重新打量人生。有的人或许他的社会层级并不高,但是他活出一种高远的境界,那他就是一个高人。相反,有人的社会层级相当高,但他的人生基本上在为自己谋私利,那他的人生还处在一种动物层次,受本能和欲望驱动。
《菜根谭》中有言:“彼富我仁,彼爵我义,君子故不为君相所牢笼。”富和爵,是社会层级的问题,只证明你的社会层级高,不能说明别的;仁和义,则是境界问题,拥有仁和义,即使社会层级低,那也是一个高人。当下社会,人人都羡慕富和爵,不羡慕仁和义,换句话说,都想在社会层级上拼命往上爬,而在境界问题上却安于现状,这是很令人担忧的。
因此我想大声疾呼,人之高低,在境界,不在贫富,不在爵位。杨绛先生也许让我们感觉高不可攀,但是见贤思齐,却也是老祖宗的遗训,我们应该响应。据说印度人在45岁之后,就不再为自身谋利,而把主要精力放在回报社会上面。如果这是真的,可以看出,印度人有宗教的支撑,所以他们活出了某种高远的境界。想想也是,如果人一辈子总想着自己,对社会一毛不拔,这个人缺乏最起码的感恩意识,只是贪婪去享受社会为他提供的种种便利,却一点不想有所回报,这样的人生实在过于自私和乏味。为什么那么多优秀企业家要回报社会?因为他们将之看成是一种社会责任,自己既然有能力,就得承担。这其实就是一种人生境界。活出一种境界的企业家,我相信他的企业一时半会儿也垮不了。一个社会,只有到了我为人人的时候,才会人人为我。
我无意去讲空洞的大道理,我只是想说,一个无权无势的人,也可以成为人人崇敬的楷模,像杨绛先生和钱钟书。不是说有了钱我才有境界,也不是有了权我才有境界。境界是一种人生价值取向。像杜甫,一穷二白的人,自身难保,更别说救助他人。但是,他心中装着劳苦大众,为祖国和大众呐喊,他就是一个活出了境界的人,用老子的话来说:“死而不亡者寿。”
所以我说,不要担心人走茶凉,曲终人散。一个活出了境界的人,人走了,茶炉依旧热乎;曲终了,人心依旧不散。
第二篇:小境界美文
在佛教中,有108种烦恼之说,佛教的理想就是克服这些烦恼,达到涅槃的境界。如何达到这种境界呢?佛家认为要从“心”开始,曰“修心”。
常见的修心方式是数佛珠,佛珠以108颗一串者为“上品”,用手缓缓捻动这108颗念珠,便可破这“百八烦恼”。还有“拜正”:一步一叩首,在潜心跪拜的过程中,即抵御了一个又一个的烦恼。108拜,便可抵御108种烦恼。
还有一种方式,更是意境悠远:古寺、老树、昏鸦,突然,钟声响起,“惊”起昏鸦一片。这钟声一波波漾向田野、村庄,顿时,一切都有了生机,但见炊烟袅袅,牧童斜坐牛背,笛声悠扬,村妇挥动围裙,召唤小儿,老人眯着眼蹲在墙根,如老僧般入定。
这一幕幕人间烟火如电影画面般回传至寺院,让敲钟的僧人愈加兴奋,只见他深吸一口气,如挽弓般将木槌满满拉开,在108下的起起落落中,他的心也随着那钟声飞出寺院,飞向田野、村庄。
修心方式不拘一格,历史上就有位老兄选择了下面这种修行方式。这位老兄名叫李甲龙,韩国人,生于1860年,在他24岁那一年,入山修行。进山不久,他就做出了一个决定:建塔!
建塔的原料,是散落在山谷和路边的石头,为增加难度,李甲龙规定,石头之间不能用粘合剂,不能为便于修筑,而对石头进行任何人工斧凿,最难的是,他将塔大多建在了悬崖上。
他白天建塔,夜晚诵经,饿了,就以野果充饥,这样一干就是30年,不多不少,一共建了108座塔。这些塔一二十米高,形态各异,如108条好汉啸聚山林,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好不快活。
李甲龙去世后,这些塔成了景点。当游人站在山脚,仰望这些建在绝壁上的石塔,震惊之余,石塔的建造方法,一直像谜一样,让人感到迷惑不解:如此艰巨的工程,他是如何以一己之力做到的呢?
现代人的烦恼,层出不穷,又岂止108种?我们已很难像李甲龙那样,割舍尘世的一切去做个苦行僧,我们所能做到的,或许仅仅是在面对纷扰的世事时,尽量让自己淡然一点,如此,虽不能抵达佛家的涅槃境界,亦能进入一种恬淡自适的人生小境界。
第三篇:境界美文摘抄
有一次,游名山,朋友们都登山顶而去,我懒得爬山,便在山脚遐迩闻名的宝刹憩息。天很热,我坐在井边纳凉,寂寞寺院,寥落蝉声,显得少有的寂静。只见一位和尚,一担一担地挑水,去冲洒殿前的青石台阶。他年纪不大,话也不多,但言谈得体、识见不俗。这样我知道他是个游方的僧人,好像是佛家规矩,凡挂单者,总得为寺院做些什么力所能及的事。
忽然,钟磬齐鸣,佛号长诵,原来从海峡那边来了一位法师,以及随同多人,都披着金光灿灿的袈裟,在正殿里做法事。然后,又看到方丈引路,长老陪同,住持拈香,几乎所有的僧人都簇拥着贵宾,观瞻膜拜。相比之下,这位穿着直裰短打的行脚僧,看来只有自食斋饭,自宿僧房,无人搭理地冷落了。我说,同是佛家子弟,何必厚此薄彼?但他很坦然,继续挑着一担担井水,不紧不慢,将大雄宝殿前面,冲洗得干干净净,尘埃不沾,暑气尽消。
我打量这位僧人,不由肃然起敬。整个下午,我看他从井里,至少挑有四五十担水,每一次把水筲从井口提出来的时候,都是绳直而不弯、水满而不溢,然后将水再倒进铁桶里,几乎很少泼洒在井栏上。担水一路,步履安详,也不见溅溢出来。这种从容不迫,举止得当的神态,令我神往。我想换了我,是做不到的,尤其那种众僧簇拥的和尚在身边走来走去的时候,大概是无法沉得住气和大度起来的。
于是,我向他请教静心之术。他合十说,佛是不许打诳语的,他没有想得这么多,甚至根本不曾想,心里只有这桶水,也就不可能生出其他杂念了。他虽然不是高僧,但他的话,他的行为,却透出一种颖悟。从此,每当我感到心烦意乱之时,就想想这位担水的和尚,顿觉有习习凉风,由腋下生起,不由轻快许多。其实,杂念即欲。人世间的许多烦恼,皆因太在乎那桶水外的名欲和物欲,纠缠其中,才不能自拔的。如果只求挑好自己那桶水,摒除杂念,力臻宁静淡泊的境界,我想,无论对己,还是对人,都会是一件有益的事情。
通常,人老了,意味着成熟。作家老了,尤其应该如此。我特别钦佩文学长者笔下,那种对于命运的领悟、人生的豁达、世情的谙熟、社会的了解,所言所行,常常于不期然中所闪烁出的智慧之光,足使我们这些后辈于迷蒙中清晰,混沌中了然,而获益匪浅。因此,我总感觉到这些老者的人品、风范、学问,乃至于炉火纯青的文章,由于经过了长时间的历练磨砺,虽岁月迁移、世道变幻,已无碍于那光辉的存在。于是,在我脑海里,对这些敬仰的前辈,遂凝固成一个如玉之润、如石之坚、如水之静、如海之深的永恒印象。
不知道这是否可称之为在历史中的永恒,读者心目中的不朽?
有一年的冬天,我去积雪覆盖着的托尔斯泰的庄园参观。那庄园叫亚斯纳亚,位于离莫斯科不很远的图拉附近。也怪,那天也不知为什么,偌大的庄园,银装素裹,一望皆白,竟再无其他来参观的人,显得十分地落寞。当时,我心中涌上来很冷清,也很凄凉的感慨。因为,看不到太多脚印的雪地,是冷落的最好见证。
托尔斯泰就这样很不起眼地埋葬在他的庄园里,一条平平常常的土路旁边。
他的坟墓只是稍稍隆出地面的一块小丘,除了周围的参天高树外,别无任何明显的标志。那些照例有的,也应该有的碑石啊、祭坛啊、十字架啊的装饰,在这里是看不到的,真是平凡得无法再平凡的了。要不是插在不远处的一个小小的木板上,写了两行字,我们就会走过去了。
这两行字,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大意是这样:请你把脚步放轻些,不要惊扰正在长眠的托尔斯泰!
多好!一片洁白,万籁无声,连时间也仿佛凝固了。这一块普通的木板上的两行字,倒体会出这位大文豪朴素中的伟大磊落,淡泊中的高风亮节。我忘了查考这是谁的手笔,但使我豁然贯通,眼下这份寂寥空廓,不正是这位文学巨人,最后走出亚斯纳亚,在风雪中追寻不知所终的辽阔苍茫的境界吗?
虽然陪伴着这位文学巨人的,是那晶莹的雪和那冷冽的空气,但他的智慧之光,却会永远点亮世人的心。
第四篇:一毫米的境界美文
电视里直播着一场国际比赛。
对手分别是中国乒乓球骁将刘国正和德国选手波尔。两强相遇,胜负难分,经过六局的艰苦打拼,仍然不分高低,这让观众的心都提到嗓门上,到了第七局也就是决定胜输的关键一局,刘国正以12:13落后,如果再输一分就将被淘汰。观众心里都为他默默捏一把汗。
在这关键的时刻,刘国正的一个回球出界。波尔的教练见状后立即起身狂欢,并准备冲进场内拥抱自己的弟子。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在这一瞬间,波尔立即举手示意,指向台边——这是一个擦边球,应该是刘国正的分!
教练很惊讶,观众也很惊讶,怎么可能呢?就这样,刘国正被自己的对手从即将被淘汰的深渊救了回来,最终转败为胜。
让我们来听听波尔的解释。这个球是否擦边只有一毫米之间,观众看不见,对面的刘国正更看不清楚,即便裁判也不可能精确到毫米,但是,波尔看见了,毫不犹豫地主动示意,将到手的胜利相让对手。记者采访他时问他为什么这样做,波尔的回答是:公正让我别无选择!
你能不感动吗?作为观众的我为一个素不相识的外国球员肃然起敬。依我们世俗狭隘自私的心理,在决定胜负的时候举手向对方投降呢,还是昧着良心为一毫米的胜利而沾沾自喜?这是一个十分现实而又沉重的话题。
尽管波尔输了比赛,但是我觉得他赢了,赢得光明磊落,赢得无私坦荡,赢得无愧良心。很不起眼的一毫米,在我眼里却成为一个至高的海拔,需要仰视才能看到光芒。
有时候在竞争的道路上,我们不是输在比分上,更多的是输在境界和风度上。一个能够在一毫米中直面良心和公正的人是战无不胜的人,未来不可限量的人。
细节彰显境界,境界成就未来。为人处世,最好处处有这样的一毫米;发展进步,最好人人都尊重这一毫米。
当这肉眼看不清楚的一毫米在人生道路上矗立成一种海拔时,我们就离成功不远了。
第五篇:从“人生而自由”论真正的自由
从“人生而自由”论真正的自由
从“人生而自由”论真正的自由
法国思想家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的开场白是“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对于“自由”,古往今来有几多争论未休,似乎这就是个无法盖棺定论的论题。就如卢梭所讲每个人生来都会被禁锢在一个无形的枷锁之中,然而每个人似乎又都是个体自由,有人说这是因为每个人都可以有无限的选择,选择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从而证明自己曾经存在于茫茫星河之中的事实。所以,我们姑且理解:每个人在“自由”当中实现自我都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
现实如何呢?被“人生而平等”这个观点影响的整个西方,自文艺复兴以来,一直认为这是现代文明的标志之一,基本价值观也都大多以此为基础。他们实现人生价值体现的方法毫无疑问就是教育,给以人的巨大影响的一种方式。“我们在出生的时候所没有的东西,我们在长大的时候所需要的东西,全都要由教育赐与我们。”我们每个人都是在教育的过程中被教育为想要被教育的模样,人生真的生而自由吗?教育过后,我们沿着平凡单一的轨道去工作、生活实现着被教育时所灌输入脑的人生价值,自由真的可以在人生价值之中实现吗? 在苍茫尘世中,有很多人已经沦为教育的自由牺牲品,纯粹地礼教或者科教,很多人丧失了去理想的功能,趋于社会的压迫,社会的需求,在实现“所谓人生价值”的道路上迷失掉自我,抛弃了最初的梦想。我始终坚信我曾经涉猎到的一位学者的观点“人生有梦,为梦想而生,那
才是一个自由的人”。
所以,我们之前得出的结论其实是对的,每个人在“自由”当中实现的自我都是为了体现我们的自我价值。只不过更确切地来讲,我认为这个自我价值不是社会压迫下需要去实现的,而是完全忠于本心的,在你的梦想驱动下你去实现的。先哲卢梭讲得很好,什么是“生而自由”?那就是说,从你降落人间的一刻开始,你就有了可以任意行动的本体,有了独立的思想,有了属于你自己的权利,也同时拥有了梦想的能力。为什么我们又“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呢?因为你成长过程中有太多羁绊,好似你被禁锢着,你迷茫,你被迫着要适应社会,通晓人情世故,甚至伪装本真的自己,你必须去学习你被规定的应该学习的东西,你一点点与原本理想中满怀热情的你剥离,总的来说,就是现实拴牢了你理想的自由。
人生的自由,应该是让自己的理想以及自己的价值观表现出来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我最爱的歌手曾经唱:一路上有人坐在地铁张望擦身而过的广告,有人怕错过每段躲不过的新闻报导,一路上有人能白头到老有人失去青春少年,有人在回忆中微笑也有人为了明天而烦恼,一路上有人付出虔诚为不认识的陌生人祈祷,有人过了一辈子只为一家几口每天都吃饱,一路上与一些人拥抱一边厢与一些人绝交,有人背影不断澎涨而有些情境不断缩小,春眠不觉晓庸人偏自扰,走破单行道花落知多少,跑不掉,每个人都是单行道上的跳蚤,每个人皈依自己的宗教,每个人都在单行道上寻找,没有人相
信其实不用找„„其实生命伊始每个人都怀抱自己的理想坠地,而生命过半时就如朱光潜先生曾经说过的了“从其大体者为大人,从其小体者为小人”,形形色色、庸庸碌碌。前些日子,中央电视台曾随机采访路人:“你幸福吗?”足见,其实我们的生存就是为了要幸福。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对于这个问题都是各执一词。我曾经看过一段话:“从人的观点来说,人之所以高贵于禽兽者在于他的心灵。人如果要充分地表现他的人性,必须充实他的心灵生活。幸福是一种享受。” 而实现人生本源的自我价值是人生自由的一种追求,一种满足,也就是幸福。
自由,是归人所有的一种特质,包含意识和行为两方面,人是否真的生而自由?也就是说意识和行为的完全自由这才是真的自由,自由的意识、自由的行为。也就是说,一个真正自由的人,他是拥有自我思想支配自我行动的能力的人。有人会说:自由与否的问题,并不是凭自己的感受来判断而是以某种客观标准来衡量的。我很想问,这有什么意义呢?个人的自由并不是给个人去感受的,竟然是交予他人去衡量的,这样的自由,是他人眼中的自由,并非个人幸福的自由。能力以及原动力都是没有限制的,个体能力不足而无法实现个人远大理想时或许会觉得遗憾、会黯黯伤神,但是那是不被外部环境限制的你的自由行为,也是绝对自由的体现。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会随随便便成功。任何你所经历的痛苦和折磨,应该是更加坚定你前进的脚步,追逐真正的自由,实现真正的人生价值。强硬自己的追求,巩固自己的信念,在实现自己的理想的人生价值过程中实现自己真正的自由。怀着对生命自由执着的理解,加倍地为人生价值实现而付出,乐此不彼地积蓄力量,就好像每一颗种子都曾经梦想着要破土而出,只有那些倔强承受着压在头顶千斤重的土地的种才能发出鲜嫩的芽,那些畏惧艰苦、畏缩着的最终只会腐烂在土地里一样,现在的我们或许就如一颗颗种子,我们有梦想,但破土的过程是那么缓慢而艰苦,但这并不应该让你觉得是一种束缚,你应该为梦想不懈努力,而不是迫于外界的压力而放弃,慢慢地,勇敢地等待着破土的一刻,那个时候才是真正的在人生当中获得了自己心灵的自由与人生价值,这才是真正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