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有诗书” 回顾总理历年引用古诗词

时间:2019-05-15 10:10: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腹有诗书” 回顾总理历年引用古诗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腹有诗书” 回顾总理历年引用古诗词》。

第一篇:“腹有诗书” 回顾总理历年引用古诗词

“腹有诗书” 回顾总理历年引用古诗词

2011年3月14日

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闭幕后,温总理答记者问

“政如农功,日夜思之,思其始而成其终”

“政如农功,日夜思之,思其始而成其终。”昨天上午,在人大闭幕后的总理记者会上,温家宝再一次用古诗文作开场白。“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风采,再一次展现在人民大会堂。

【场景重现】开场白中,温总理说:“我的任期还有两年,我深知这两年的工作不比任何一年要轻松。‘政如农功,日夜思之,思其始而成其终。’谢谢。”

【出处】《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政如农功,日夜思之,思其始而成其终;朝夕而行之,行无越思,如农之有畔,其过鲜矣。”

【释义】为政就像农民种地一样,下种以后,刮风下雨,阴天阳时,无不上心。

总理引用这句话谈他的从政准则:时刻把国家大事、把民生疾苦放在心中,就像一个勤劳的农民不敢误过天时一样,身为总理,时刻不敢忘记执政为民。

今年的记者会上,总理用了前所未有的大篇幅谈与民生有关的物价和房价问题,这句古文,正是对“执政为民”的最好注解。

温家宝自2003年任国务院总理以来,在不同场合引用古今诗文名句多达130余次。从今年的“政如农功”开始,我们回溯一下温家宝从2003年担任国务院总理以来的9次记者会古诗文开场白,从中能清晰展现一个亲民总理的心路历程,也可以窥见这几年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之一斑。

过去8年记者会,总理都用古文表心迹

2003年3月18日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场景重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就是我今后工作的态度。”这是2003年总理记者会开场白。

【出处】林则徐《赴戌登程口占示家人》

【释义】2003年,温家宝刚刚当选国务院总理,他用两句诗简洁地表达了鞠躬尽瘁之意。

2004年3月14日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场景重现】温家宝在记者会的开场白中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出处】屈原《离骚》

【释义】2003年突如其来的SARS病毒、物价上涨„„总理用屈原名句,表达战胜困难的信心。

2005年3月14日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场景重现】温总理的开场白:“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我们这个民族在历史上灾难太深重了。”

【出处】《左传·襄公十一年》

【释义】这是春秋时晋国魏绛劝谏晋悼公的话。总理引用这句话,是因为“我们这个国家太大,问题太多、太复杂,这就要求我们这个民族不畏艰险、百折不挠、坚定信心、永远奋斗”。

2006年3月14日

“思所以危则安,思所以乱则治,思所以亡则存”

【场景重现】温总理在开场白中指出:“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正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思所以危则安,思所以乱则治,思所以亡则存。”

【出处】《新唐书·魏征传》

【释义】温总理引用唐朝著名谏臣魏征的名言,体现出对中国社会的洞察力和责任心。

2007年3月16日

“召远在修近,避祸在除怨”

【场景重现】温总理是在回答日本记者关于中日关系的提问时说了这句古语。

【出处】《管子·版法》

【释义】想要召来远方的人才,(关键)在于与身边的人修好,避免灾祸的关键在于去除仇怨。这句话体现出的善意很快结出硕果:2007年温家宝总理“东瀛融冰”,中日关系走向“积极构建的新时代”。

2008年3月18日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场景重现】温总理表示,“5年前,我曾面对大家立过誓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今天我还想加上一句话,就是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出处】《宋史·王安石列传》。

【释义】不怕“天象异变”,不拘泥于前人法规,不顾虑流言蜚语。2008年是温家宝连任总理的第一年,引用改革家王安石这一名言,体现坚持改革的决心。

2009年3月13日

“莫道今年春将尽,明年春色倍还人”

【场景重现】总理在开场白中说:“今年两会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关键时刻„„莫道今年春将尽,明年春色倍还人。”

【出处】杜甫《春日京中有怀》: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

【释义】2008年到2009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推出了一揽子计划,为世界经济复苏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呼应总理当年记者会名句:“信心比黄金还重要。”

2010年3月14日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场景重现】温总理在开场白中深情表示:“我深深爱着我的国家„„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我将以此明志,做好今后三年的工作。”

【出处】屈原《离骚》:“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释义】他们把我的蕙兰污染,我又再次揽抱白芷。这些都是我内心珍爱,让我死多次还是不后悔。蕙兰和白芷称为“蕙芷”,代表着中华民族精神。总理用“搴蕙揽芷”的比喻,阐发把国家与人民装在心中的情怀,与当年记者会总理的名句“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呼应。

第二篇:“腹有诗书” 回顾总理历年引用古诗词

“腹有诗书” 回顾总理历年引用古诗词

来源:成都商报 发布时间:2011-03-16

回望9次记者会温家宝“古诗文开场白”,“腹有诗书”背后亦见亲民总理的心路历程

2011年3月14日

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闭幕后,温总理答记者问

“政如农功,日夜思之,思其始而成其终”

“政如农功,日夜思之,思其始而成其终。”昨天上午,在人大闭幕后的总理记者会上,温家宝再一次用古诗文作开场白。“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风采,再一次展现在人民大会堂。

【场景重现】开场白中,温总理说:“我的任期还有两年,我深知这两年的工作不比任何一年要轻松。‘政如农功,日夜思之,思其始而成其终。’谢谢。”

【出处】《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政如农功,日夜思之,思其始而成其终;朝夕而行之,行无越思,如农之有畔,其过鲜矣。”

【释义】为政就像农民种地一样,下种以后,刮风下雨,阴天阳时,无不上心。

总理引用这句话谈他的从政准则:时刻把国家大事、把民生疾苦放在心中,就像一个勤劳的农民不敢误过天时一样,身为总理,时刻不敢忘记执政为民。

今年的记者会上,总理用了前所未有的大篇幅谈与民生有关的物价和房价问题,这句古文,正是对“执政为民”的最好注解。

温家宝自2003年任国务院总理以来,在不同场合引用古今诗文名句多达130余次。从今年的“政如农功”开始,我们回溯一下温家宝从2003年担任国务院总理以来的9次记者会古诗文开场白,从中能清晰展现一个亲民总理的心路历程,也可以窥见这几年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之一斑。综合新华社等

过去8年记者会,总理都用古文表心迹

2003年3月18日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场景重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就是我今后工作的态度。”这是2003年总理记者会开场白。

【出处】林则徐《赴戌登程口占示家人》

【释义】2003年,温家宝刚刚当选国务院总理,他用两句诗简洁地表达了鞠躬尽瘁之意。

2004年3月14日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场景重现】温家宝在记者会的开场白中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出处】屈原《离骚》

【释义】2003年突如其来的SARS病毒、物价上涨„„总理用屈原名句,表达战胜困难的信心。

2005年3月14日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场景重现】温总理的开场白:“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我们这个民族在历史上灾难太深重了。”

【出处】《左传·襄公十一年》

【释义】这是春秋时晋国魏绛劝谏晋悼公的话。总理引用这句话,是因为“我们这个国家太大,问题太多、太复杂,这就要求我们这个民族不畏艰险、百折不挠、坚定信心、永远奋斗”。

2006年3月14日

“思所以危则安,思所以乱则治,思所以亡则存”

【场景重现】温总理在开场白中指出:“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正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思所以危则安,思所以乱则治,思所以亡则存。”

【出处】《新唐书·魏征传》

【释义】温总理引用唐朝著名谏臣魏征的名言,体现出对中国社会的洞察力和责任心。

2007年3月16日

“召远在修近,避祸在除怨”

【场景重现】温总理是在回答日本记者关于中日关系的提问时说了这句古语。

【出处】《管子·版法》

【释义】想要召来远方的人才,(关键)在于与身边的人修好,避免灾祸的关键在于去除仇怨。这句话体现出的善意很快结出硕果:2007年温家宝总理“东瀛融冰”,中日关系走向“积极构建的新时代”。

2008年3月18日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场景重现】温总理表示,“5年前,我曾面对大家立过誓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今天我还想加上一句话,就是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出处】《宋史·王安石列传》。

【释义】不怕“天象异变”,不拘泥于前人法规,不顾虑流言蜚语。2008年是温家宝连任总理的第一年,引用改革家王安石这一名言,体现坚持改革的决心。

2009年3月13日

“莫道今年春将尽,明年春色倍还人”

【场景重现】总理在开场白中说:“今年两会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关键时刻„„莫道今年春将尽,明年春色倍还人。”

【出处】杜甫《春日京中有怀》: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

【释义】2008年到2009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推出了一揽子计划,为世界经济复苏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呼应总理当年记者会名句:“信心比黄金还重要。”

2010年3月14日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场景重现】温总理在开场白中深情表示:“我深深爱着我的国家„„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我将以此明志,做好今后三年的工作。”

【出处】屈原《离骚》:“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释义】他们把我的蕙兰污染,我又再次揽抱白芷。这些都是我内心珍爱,让我死多次还是不后悔。蕙兰和白芷称为“蕙芷”,代表着中华民族精神。总理用“搴蕙揽芷”的比喻,阐发把国家与人民装在心中的情怀,与当年记者会总理的名句“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呼应。

第三篇:腹有诗书气自华——古诗词教学探究

腹有诗书气自华

——初中古诗词教学探究

古诗词作为精粹的文学样式,是流动的音符,它生动的形象、优美的意境、精致的语言可以带给学生审美情趣、精神愉悦和情感满足。古诗词的美感作用是和它的艺术魅力分不开的,它具有思想美、情感美、形象美、节奏美、音韵美和语言美的综合效应,而正是这种综合效应,使其产生了独特的艺术价值。

在古诗词中,最耐人寻味、引人遐思的就是诗词的意境。学生能否很好地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往往就在于能否很好地理解诗词的意境。但是意境又是能让人感受领悟、玩味无穷而难以明确言传、具体把握的一种艺术境界,这在初中生来说,就表现为理解的多元化和渐进性。

要知道,腹有诗书气自华,古诗词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渗透了作者对生活、人生、社会的感受、理解和评价,激发学生体会古诗词中诗人的爱国热情以及思乡惜友之情,同时教给学生阐事明理,为人处世之道,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并显示出一定的政治思想和道德情操方面的倾向性,这将带给学生心灵的净化和思想的升华,从而具有了教化熏陶的作用。

一、反复朗诵,探究古诗词之情感。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三分诗七分吟”。可见诵读是培养感受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诵读是千百年来人们从诗词学习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它是学生感知、感受和感悟古代诗词的一条基本途径,也是学生真正从古诗词中受益的不二法门。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的古诗词积累还是相当浅薄的,所以必须加强以积累为目的的诵读。但现在,许多诗词教学的课堂听不到学生的朗读,听到 的只是被老师界定为“很好的”名家朗读;也很难见到课堂上学生的诗词背诵,见到的只是老师滔滔不绝的讲稿背诵,这样舍近求远、舍本逐末的所谓新式教法,实际上就是背离了我们古诗词教学的基本规律,也必定是提高不了古诗词教学的效率的。以积累作为诵读的目的,旨在增强学生的诗词感悟基础,增强学生的文化涵养,这就避免了走上那种“一朝一夕”式的诵读歧途。

其实语文教育非常重视吟咏、熟读和背诵。做好诵读,首先要响亮。朱熹说:“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其次要纯熟,达到自然成诵。

在古诗词教学中,要尽可能让学生多诵读,通过诵读去体味古诗词中的韵味,在诵读中品味古诗词的情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诵读,让学生放开朗读,尽情投入;让学生在朗读中把握古诗词的节奏;让学生在朗读中溶入感情,读出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在不断的诵读中,学生定能增强对古诗词有一定的感悟。

二、发挥想象,探究古诗词之情境。

中国古典诗词言简意赅,贵在含蓄,时空跌宕,跳跃腾挪,非想象不能领悟其意境、意趣。“春风又绿江南岸”、“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字风流,意境全出。老师启发学生通过想象,再现春江碧透、柳绿桃红、月影姗姗、风来花动、含羞逗影的情景,才能领会诗句深邃的意境,获得阅读欣赏的愉悦和满足。古诗词浸润着汉民族的审美意趣,多借景抒情、体物写志、咏史寄兴、即事感怀,又多用映衬渲染、虚实相生、动静互见、拟人比喻等表现手法,这些更需要也更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读者只有放眼广袤的天地,想象漫天飘雪、千山皆白的寥廓凄清的背景烘托下的一叶孤舟、一竿鱼钓和一位孤苦老头,才能走进一个在宦海中虽几遭打击几度浮沉仍痴守节操、孤寂愤怨的灵魂深处,实现跨越千年的灵魂对话。想象在古诗词学习中更能指导其欣赏作用和创造精 神渲泄得淋漓尽致。语文的阅读不能“见槐是槐,见柳是柳”,在古诗词苑漫步,含英咀华,就更离不开想象,只有驱遣想象,才能读出诗词背景,读出作者感受,读出画意真情。学生通过想象才能走进古诗词的意境、诗人词人的世界。读者阅读的过程,就是以自己的全部生命体验、生命情感和生命意识与文本背后潜?藏着的生命对话的过程,就是实现读者自我生命成长和提升的过程。想象是这个过程的催化剂和通衢大道。

三、品读欣赏,探究古诗词之内涵。

古诗词教学要注重感悟、积累、运用,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在初中古诗词课堂教学中,如何使学生自读自悟、欣赏品味,领略古诗词的无穷魅力,提高语文素养.那就是让学生学会自我赏析,在自主学习中享“渔”而得鱼。在语言中品味古诗词的表现力。如“僧敲月下门”中的“敲”,“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它们的妙处早已为人们所称道。而这种妙处体味获得的过程就是对古诗词中语言的品读。《鹿柴》中有“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空”是“空旷”之意,正面描绘了鹿柴附近傍晚时分,深山里寂静深幽、杳无人迹的景象,展现的是大山幽静,不闻人语的情境,表现安静幽深的境界。一个“空”字,渲染了空寂清冷的氛围,表达了隐居者安闲的心境。在语言中品味古诗词的意境。马致远《秋净沙·秋思》把枯藤、老树、昏鸦与小桥、流水、人家两种不协调的景物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构造了一幅令人寻思不尽萧瑟苍凉的深秋图景和一个骑着瘦马的游子正在茫茫古道上艰难前行的形象。构思独特,意境深远,烘托了游子难以言状的彷徨凄苦的心情。在语言中品味古诗词的表现手法。《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首遥寄相思的好诗重复使用巴山夜雨,主要在强调时空和心灵上的对比(此时的时空——实,彼时的时空——虚),前三句是身在巴山看雨,独自忍受相思之苦,而后句则是想像与知己共话巴山夜雨的情景——在那不可知的未来,朋友团聚的彼时彼地,西窗下闪动烛,一起回忆今天这个情思绵绵的雨夜,这将是多么的温馨愉快。全诗之 联系在于“何当”表现缠绵的情致,蕴含悠长无尽的意趣。在语言中品味古诗词的诗眼。诗眼是诗中最凝练、最传神、最准确地传递主旨的字句,读透诗眼,能容易地把握诗的中心内容和领会诗人的情感。《观沧海》,我紧扣一个“观”字,问是谁在观?他为何而观?学生的兴趣就上来了,有人说他为自己的前途而观,有人说他可能为风景而观,有人说他在为国家而观;有人说他为理想而观,„„学生的想象力就得到了充分的调动。只有对古诗词的语言深入品读,才能让学生走进古诗词,让学生走进经典、与大师对话,感受他们的学识、睿智、气度,开拓视野,开阔胸襟,培养大气,提升自我。

四、加强合作,探究古诗词之外延。

新课程强调合作和对话。以学习者的个体经验为出发点,必定带有差异的色彩,从自己的经验基础出发,对同一言语事实,选取的理解角度及理解的广度、深度会不尽相同。这些来自不同个性的不同角度的不同理解,又补充了个体经验的局限,从而推向合理与完善。而且,学习主体对合作探索有着天然的要求和愿望,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人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要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如对诗人词人的词风、流派、诗语风格等问题。借助合作的力量进行研究学习。从资料搜集、取舍和研究的方向、态度、方法等的指导。并把探究形成结果并进行交流。多肯定多激励不苛求。如让学生自己动手,推介名家、赏析名篇名句。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开展诗词朗诵欣赏和诗词表演等活动,使诗词从远古走进现实生活、走进心灵,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实现诗人、作品与读者的精神交汇。

生活需要诗情、诗意、诗韵。只有把诗词融进日常的学习和生活,让学生满眼诗意、满怀诗情、满口诗香,在生活中品诗,在品诗中生活,古诗词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毕生的精神追求和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些融合在古诗词中的智慧、风骨、操守、人生态度将内化成为学生人生信念的永恒资源。

腹 有 诗 书 气 自 华

——初中古诗词教学探究

高 芳

黑龙江省黑河市第三中学

第四篇:腹有诗书气自华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

——有感于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 语文是美好的。

语文学习是美妙的。

不管把语文界定为什么,语文永远是最基础、最博大、最富文化内涵和最具人文色彩的学科。

带领学生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是我们语文教师神圣的职责。

著名语文教育家吕淑湘先生曾讲过:“语文学习,三分靠课内,七分靠课外。课外阅读对语文课来说,决不是可有可无的。”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阅读不是万能,但离开大量阅读却是万万不能。学生的积淀有多厚,他们的语文素养就有多高。新课程非常注重课外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引导学生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做过一个长达十几年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一个人要具备较好的母语素养,必须要有四千多字的阅读量。我们课标所规定的小学阶段要完成140万字与之相比,实在是有杯水车薪之感。但是,课外阅读在小学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少,阅读兴趣不高,导致作文能力较低,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和空间得不到保证,教师在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阅读指导以及阅读评价上还缺乏适当的手段,学生课外阅读大多处于“自流”状态。因此,加强课外阅读教学的策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如何实现学生的大阅读量?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课外阅读课内化,把课外阅读纳入课内进行。

一、好书推荐课,让学生喜爱阅读。

随着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各种报刊、书籍的发行量大大增加。学生课外阅读的范围很广,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这些书籍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如果信手拈来,不加选择,就不能取得最好的“精神食粮”。选择不善,也会造成阅读上的偏废偏爱。如有的同学只爱看文学作品,不爱看科技读物;只爱看小说,不爱看诗歌、散文。这样久而久之,就容易使知识结构不平衡,影响语文本身的学习。所以在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引导他们有选择地读书。好书推荐课就是根据学生阅读能力和基础,用生动活泼的方式向学生推荐各种有益的课外读物,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对于故事性强的作品,讲一个有趣的情节;语

言优美的作品,朗读一段;知识丰富的作品,讲一些前所未闻的知识;篇幅较长的作品,可以简介全书内容,也可运用现代化媒体播放书中一段精彩场面的人物道白或叙述,或播映改编的电视剧或电影中的一个场面激趣,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学生间也可通过互相介绍自己所喜爱的文章、书籍,交换阅读。

小学生的课外阅读从内容上看,可阅读教材节选的原文,或教材中的文章的作家的其它作品,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学生阅读的兴趣,使之读起来感到亲切,而且也有利于加深理解所学的内容。如学习了《骑在白鹅背上》后向学生推荐《尼尔斯骑鹅旅行记》,学习了《窃读记》向学生推荐《城南旧事》。当然也可以阅读新书和好书,一般来说,低年级学生以拼音读物为主,中高年级学生逐渐过渡到纯文字。选择读物要做到:①内容要健康。②符合儿童年龄特点。③类型要多样。古诗、儿歌、童话、寓言、小说、历史故事、科普知识等都应涉及,阅读面要广。

二、阅读指导课,让学生学会阅读。

当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了兴趣,开始阅读时,教师就必须重视学生读书的有效性。客观地讲,不少学生课外阅读的效果不尽人意,影响了阅读的兴趣。主要原因是阅读方法不当,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教师要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鼓励学生不但要读好书、好读书,还要善读书,增加课外阅读积累,实现读写迁移。首先要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习惯是在长期的阅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一要定书。要阅读的书一旦选定,就一定要读完,千万不可浅尝辄止,半途而废。要养成选一本就要读完一本的习惯;二要定时。针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选择读书的时间,不能想读就读,不想就好几天不读;三要定量。根据自己的阅读能力,要制定一个读书计划。还要做到保持良好的读书姿势,认真做好阅读记录。这些习惯在阅读实践中逐渐形成,老师和家长要经常提醒、督促检查。

其次要运用恰当的阅读方法。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在时空上的延续,但是课外阅读不仅仅是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过程,而且也是发展学生能力的过程。各种作品都经过作者的构思和安排,特别是文学作品,作者往往运用了各种表现手法。但是有的学生在阅读时不假思索,只了解故事的情节,或者只看字面的意思,不能完整地领会作者的意图,不能学到蕴藏在文章深处的东西。还有些同学在课外阅读时不注意抓字词,不注意把课外书籍的知识和课内的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读书时,碰到生字跳过去,遇见难词绕道走,有的词能意会但不能读,有的词能

读但不能理解。语文课内上过的语法知识、写作知识、文学知识,更不会自觉地和阅读的作品挂起钩来。这样实际上失掉了不少弥补缺漏的好机会。

教师可以利用课外阅读指导课,教给学生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方法。指导学生合理使用工具书及如何搜集信息、处理信息;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提高理解能力、评价人物和事件的能力及想象创新的能力等。对一些文质兼美的文学精品,教师应先引导学生品读体味,重在通过朗读揣摩推敲作者运用语言文字的功力,感悟其表现方式,并积累优美词语,以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其朗读能力和鉴赏能力。使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能做到: ①读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应特别注意教给学生思考方法,边读边思,把读的过程变成思维加工的过程。让学生在阅读的实践过程中,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阅读乐趣,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运用工具书的能力以及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能力。

②读写结合。读写结合既是传统语文教学中的精华也是新课程倡导的。指导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实实在在地读一读、想一想,问一问,说一说,做一做,写一写。如在第二、三学段的课外阅读指导中,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对课的设计突出一个“新”字,对教法的选择突出一个“活”字。把读写结合起来,让全体学生动起来,使读和写逐渐内化为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③善于积累。古人说读书有三到:眼到、口到、心到。我认为“三到”远远不够,读书应该有四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可以采用摘录批注法。这种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积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同时还可以对自己订阅的报刊杂志,将其中的好文章剪裁下来,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读与思共,思与读随。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学着用自己的阅历和知识去审视、对比、评判书中的内容,并及时记下自己读书的感受和疑点。总之,读书要做到“手脑并用”,阅读才将会变得更精彩、更有实效。

三、读书交流汇报会,让学生享受阅读。

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读书汇报活动,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信心与热情。如(1)举办讲演会。让学生将阅读的内容在归纳整理的基础上,进

行构思,结合自己生活、学习实际,自拟题目(或教师事先出题目)进行演讲。这种形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认真阅读的精神,也可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和口头表达能力。(2)开展故事比赛或朗读比赛或成语连赛的活动。教师以此检查学生阅读的情况和理解的程度及口语表达的能力。“成语连赛”,还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词汇,为作文打下良好基础。(3)读书笔记展览。对坚持写读书笔记的学生,给予肯定。把好的读书笔记张贴在“阅读之窗”专栏上,以鼓励学生不断进步,从而增强阅读兴趣。(4)读物插图设计赛。对文章的内容、故事的情节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设计插图或封面,并举行展览进行评比,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手脑并用的能力。还可以开展“古诗朗诵会”、“课本外的故事比赛”、“童话化装表演会”、“小小读书讨论会”、“课本剧比赛”、“名人的读书格言接力赛”、“我的读书方法”,及出墙报等课外阅读扩展活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教给阅读方法,总结读书成果,交流读书心得和经验。另外,还要善于鼓励学生把课外阅读中学到的知识运用于课内,以强化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教师要及时给学生奖励,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爱读书的情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猎取知识,在博览群书中采集各种类型的信息材料,使学生逐渐把读书作为精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读书”是中华民族语文学习的根本。阅读是我们的生活,是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的延伸和扩展。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我们应该创造条件,用榜样的力量让学生喜爱阅读、快乐阅读。指导他们多读书,读好书,养成良好的语文课外阅读习惯,从小语文学习走向大语文阅读。让我们的学生像爱生活那样爱语文,像爱语文那样爱阅读。

只有科学地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充分调动起他们课外阅读的兴趣,帮助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使他们慢慢地积累丰富的语言,打好扎实的语言基础,提高语文能力。最终达到郭沫若老先生说过“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金任翕张”的境界。

第五篇:腹有诗书气自华

没有阅读的写作是无源之水

——论小学生课外阅读如何以读促写

内容摘要: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对于小学生来讲,是不是阅读量大,写作能力就越强,其实不尽然。在实际上不乏这样的情况:有的学生阅读量很大,作文却写不好。本文就主要从教师、家长和学生三方面进行探究,寻求通过阅读提高写作能力的方法,达到“腹有诗书气自华”。

关键词:阅读 写作 教师 家长 学生

从汉代杨雄的“能读千赋则善赋”到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从韩愈的“穷究于经传史记百家之说”,“奋发乎文章”到宋代欧阳修的“作文无他术,惟勤读书多为之自工”,从清代孙诛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到现代叶圣陶的“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再到现代信息论认为“阅读是输入,写作是输出,没有输入,妄谈输出”。可以说从古至今,强调阅读对于写作的重要性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没有阅读的写作,是无源之水,没有写作的阅读,是无果之花。只有广博地阅读,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才可能打开写作思路,从而铸就华美篇章。但是,在实际的情况中,并不是书读得越多,文章就写得越好。在实际上不乏这样的情况:有的学生阅读量很大,作文却写不好。这就不免使人产生这样的疑问:是否任何书目和方式的阅读都能促进写作?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那么,在小学教育中,该如何通过阅读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呢?本文重要从教师、家长和学生三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一、教师——兴趣激发者、方法指导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要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习对他们来说就不是负担,而是执着的追求。小学教师要做到的第一点,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小学语文教材里,记叙文和文学作品占了大部分,这些课 文写人、记事、绘,景、状物,内容具体,形象生动。如果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在老师巧妙的引导下,变成生动形象的画面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们也会学得兴趣盎然,老师通过引导不但使学生知道课文写了什么,还使之知道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么写,以领悟写法,并在此基础上适机激发其作文的欲望,学生们就会跃跃欲试,积极思维、大胆想象、兴奋表达。课堂上这种读与写有机地结合,不但能提高学生阅读的质量,还使枯燥的作文教学妙趣横生,引人入胜,学生的阅读兴趣、能力、习惯得以培养,其思维力、想象力、创新力、表达力随之增强,思想认识、语言储备、材料积累和写作水平也日有寸进,不断提高。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要十分尊重、爱护和善于发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启发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当作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来抓。

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的同时,要对学生的阅读方法进行指导,这样才能使学生阅读起来事半功倍。小学教师如何通过课堂激发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我们觉得可以把阅读分为课后阅读和课堂阅读。首先是课后阅读。教师可指定若干对写作技能形成有益的书刊杂志。这里特别需要强调的是阅读必须遵循认知规律、制定阅读计划,教师在推荐阅读书目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及爱好。阅读中,教师可采用下列形式让学生加深对作品的认知和理解:如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读完书本并写出读书笔记或是心得体会,并在同学之间进行多种形式的读书交流等。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锻炼了他们的写作能力。其次是课堂阅读。教师可挑选一些学生从未接触过的,又比较有特色的、篇幅较短的文章,在课堂上进行阅读、分析,教师适当引导。这种阅读可以为课后阅读打基础,不同于传统的写作教学之处。传统写作教学只是要学生“读,做,„„不说坏处在哪里,作文要怎样,任学生自己去摸索”。而这里说的这种课堂阅读,却是要告诉学生应该怎样使阅读与写作结合,使学生不仅从阅读中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从阅读中领悟到写作的方法。自己领悟到的知识体会自然深刻,因此,学生可以 在不断的阅读、分析、摹仿的过程中,最终将形成自己独立的写作技能。

二、家长——亲子共读讨论者

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书目的不同,使得教师对每个学生进行针对性的阅读指导比较难以实现,这时候,就进一步强调和凸显了家长的作用。就家长而言,家长在家庭中要做孩子读书的楷模。国外一位作家在其著作中写道:“在犹太人家庭中,读书受到了高度重视,在这方面非犹太人的家庭相形见绌。就是这一因素,又成了其他一切差异的基础。”这句话道出了世人公认的犹太人智力具有优势的一个重要原因。犹太人的做法值得我们的家长借鉴。亲子共读,是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在亲子共读中,家长主要要做到两点。第一要激疑促思。疑问是创新思维的火种。激疑与促思就像是孪生兄弟。“思”以“疑”为起点,有“疑”才有“思”,无“思”就不能释“疑”。激疑促思可以说是阅读中培养创新思维的一种有效的方法,有助于调动孩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强孩子对读本的思考。家长怎样在共读中激疑促思呢?首先是引导。如从横向方面引导孩子由此及彼,由近及远进行广泛的联想;或是从纵向方面引导孩子溯古探今,由表及里,从浅入深;或是从逆向方面引导孩子从事物的另一侧面另辟蹊境,促使孩子思维多方面发散。其次是分析比较。阅读中从横向、纵向比较中激疑,让孩子辩别异同,有助于开拓孩子的思路,发掘他们求知的内动力。家长在共读中要做到的第二点是讨论立异。英国哲学家培根指出:“讨论犹如砺石,思想好比锋刀,两相砥砺将使思想锐利。”讨论可以促使孩子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可锻炼孩子对问题寻求尽可能多的答案,以达到培养创新思维的目的。在讨论中,家长要引导孩子,要给孩子自信心,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品味,争取达到孩子思维活跃,情绪高昂,畅所欲言的效果。在家长与孩子的讨论中,还应鼓励孩子发表超乎寻常的独特见解。这种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互相研讨交流,加深了孩子对所阅读书本的理解与认识,对孩子的写作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三、学生——付诸行动者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真正实现有效的阅读还要靠学生自身的实践。学生阅读面的宽与窄,学生阅读程度的深与浅即泛读还是精读,都会对学生的写作能力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在学习和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自己要做到:第一,要养成利用空余时间坚持阅读的习惯。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就曾做过一个估算:一个钟头可以阅读1万字,即使要费点心思的,一个钟头也可以读5000字,一本10万字的书,每天读一个钟头20天就可以读完,一年可以读18本。这个估算针对的是中学生及高中生,那么,放在小学生的身上进行估算,一个钟头阅读的数字量会有所下降,但是,只要坚持不懈,成绩依然是很可观的。第二,要养成有选择阅读的习惯。养成有选择的阅读很重要,因为出版物众多,加之学生的课余阅读时间有限,这就必然要求学生在阅读时对书目进行一定的选择。学生的甄别能力有限,这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择优阅读,择优选择时一要“及时”,二要“精选”。第三,要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不少人“书到用时方恨少”,其主要原因还在于懒于做读书笔记。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是非常推崇阅读时记读书笔记的。他曾经说过:“阅读时想到了什么,不妨随时提笔把它记下来,这就是读书笔记。想的时候往往比较杂乱,比较肤泛;写下来就非有条理不可了,非切切实实不可了。所以读书笔记是督促自己认真阅读的一个好办法。”阅读时记笔记,有利于将手脑活动与思考、看书、记忆融合在一起达到高效率的阅读目的,有利于积累写作素材和想法,有利于分析写作思路和方法,从而有利于自身写作能力的提高。

阅读是一块广阔的园地,需要教师、家长、学生共同努力,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大量的阅读可以使学生获得丰厚的写作养分,丰富的写作素材,以及体会出不同的写作方法,心灵也会日渐丰润,不仅在写作的时候“下笔有神”,而且自身也能熏陶出良好的人格情操。

参考文献:

[1] 刘国正主编《叶圣陶教育文集》(卷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2] 刘国正主编《叶圣陶教育文集》(卷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3] 白芹,张同斌《学语文阅读教学与作文训练的整合浅探》,《教育实践与研究》2008年5月。

[4] 林丽琴《阅读与写作如何做到有效结合》,《文学教育》2008年10月。[5] 唐宏娟《阅读与写作关系探讨》,《湖州师专学报》2008年2月第1期。[6] 顾银斗《阅读与写作的思维沟通》,《科技信息》2007年第29期。[7] 李振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尝试》,《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08年4月。

[8] 李丽《让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携手》,《语文教学通讯·初中版》2005年11月。

[9] 蒋建妹《让阅读教学灵动起来》,《常州师专学报》2002年第4期。

下载“腹有诗书” 回顾总理历年引用古诗词word格式文档
下载“腹有诗书” 回顾总理历年引用古诗词.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腹有诗书气自华

    腹有诗书气自华 ——外出学习体会 桥南小学 李金珠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我校近年研究的课题,因此老师们有机会一次次地外出学习。04年我到了上海华东师大,05年到了浙江大学,......

    腹有诗书气自华

    腹有诗书气自华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审美情趣,提高文化品位为宗旨的“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一经提出,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反响,更引起了大宅科小学全......

    腹有诗书气自华

    腹有诗书气自华 读书学习决定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无论是革命、建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学习问题。党的十......

    腹有诗书气自华

    腹有诗书气自华 ——我的读书心得之点滴在我的记忆深处,从小我就和书结下了不解之缘。我爱看书,达到了痴迷的程度。 记得还是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次我正在家门口看书,家里没有其他......

    腹有诗书气自华

    腹有诗书气自华 ——仙霞校园以“读书活动”凝聚教工 上海市仙霞高级中学党支部 ‚知书达礼‛是我校的育人目标,不仅针对学生,也针对全体教师。李静微校长一直强调:教师是知识......

    腹有诗书气质华 演讲稿

    亲爱的评委老师,同学们,大家早上好: 我是来自机电学院电气工程专业的余龙!非常荣幸参加今天的演讲比赛!我演讲的题目是《美丽的人》 我认为爱读书的人一定是美丽的!无论他走到哪里......

    腹有诗书气自华

    腹有诗书气自华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没有书,就没有学识渊博的教育家;没有书,就没有各所学校的老师;没有书,就没有现代城市的规划······读书,可以让你拥有无限的气质,还......

    11腹有诗书气自华

    热爱汉语热爱读书吧 腹有诗书气自华 (我的”抄作”经典,希望同学们指正) 俗话说“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 佛说:修百世方可同舟渡,修千世方能共枕眠。前生五百次的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