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情备忘录》第二章 3在和平中崛起(模版)
《国情备忘录》连载
《国情备忘录》第二章 东方曙光:走向世界的中心(3)
中央电视台《国情备忘录》项目组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在和平中崛起
人类历史上大国的崛起,往往伴随着国际格局和世界秩序的严重失衡,甚至还可能引发世界大战,德国和日本的崛起,就是例证。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中国也在崛起,但中国的崛起不会是一种破坏性的力量,而是和平崛起。中国不会重蹈西方国家的覆辙,自1978年改革开放成为中国基本国策之后,中国就走上了一条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冲突并不是不可避免的,更不是非得发生的。
1979年,苏联把坦克开进了阿富汗,中国做出了工作重点由阶级斗争为纲向经济建设为中心转移的战略决策。自那时起,中国所做的工作,中心任务就是以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为目标,集中精力发展经济,满足13亿中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同是后兴大国,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德国、意大利和日本,为争夺世界市场和资源,发动了世界大战。但中国既没有在海外建立殖民地,更没有通过发动世界大战去掠夺资源,而是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制定对外开放政策,通过世界市场平等互利的竞争,获得了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所需要的大量资金、资源包括能源、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比如,中国正不断加强与非洲的经济关系。非洲自然资源丰富,中国经济发展需要非洲丰富的资源。中国不断加大在非洲的投资,而非洲也乐意接受中国对其表达的善意。2006年,由胡锦涛主持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召开,所有与中国有外交关系的48个非洲国家全部参加。在这次会议上,中国的承诺有:扩大对非洲援助的规模、提供优惠贷款、设立中非发展基金、取消非洲国家的债务等。埃塞俄比亚总理梅莱斯·泽纳维这样称赞中国,“中国给了我们一个惊喜。”
在对外开放的同时,中国也没有过分依赖世界市场,而是把发展放在主要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包括主要依靠自己的观念更新和体制创新,依靠自己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进步,依靠开发越来越大的国内市场,依靠民间投资,依靠开发人力资源,来解决中国发展中的问题。
此外,在发生贸易摩擦和国际争端时,中国主张通过对话、谈判来解决,而不诉诸武力。2008年11月27日,中国驻联合国维也纳办事处和其他国际组织代表唐国强,在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会议审议伊朗问题时强调,中国主张通过外交谈判和平解决伊核问题。唐国强说:“中方一贯支持和维护国际核不扩散体系,主张和平解决伊核问题,以维护中东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中国经历了经济的飞速增长,无论是在商品、服装市场还是资本市场,我们都能感受到中国的存在。中国在崛起的同时,也在不断增强它的影响力,中国也在通过其影响力不断维护世界的和平。
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说,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在世界上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今天不争霸,就是将来强大了也永远不称霸。
和平崛起的道路,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超越后起大国传统的崛起之路,不是通过军事扩张、资源掠夺、称霸或争霸,而是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内需,改革创新,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在与经济全球化相联系,而不是相脱离或相背离的历史进程中,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独立自主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促进国际社会的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争取在21世纪中叶实现中国和平崛起的战略总目标。
第二篇:国情备忘
学号:101301140姓名:彭宗班级:10电子商务
我对中国国情的认识
——观看《国情备忘录》有感
为一名中国人,我们必须要对自己的祖国有所了解,了解她强盛,了解她的伟大,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她的疾苦,她的微小。
观看《国情备忘录》,可谓是伴随着自豪,感慨与担忧的复杂心情。
今天,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钢铁和水泥生产国,第二大能源消费国。我国的外汇储备列世界第一,外贸规模世界第三。在我国,已发现的170多种矿产资源中,钨、锡、锑、稀土等储量世界第一,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世界第一,煤炭、石油、黄金等的储量也位居世界前列——这是一个富饶的中国。
然而在我国经常会被人提起的两道算术题,一道是除法:中国的任何一项巨大的成就,除以13亿,都会变得微不足道;另一道是乘法:中国的任何一个小问题,乘以13亿,都会成为一个无法想象的大问题。
中国是一个复杂的国家。胡鞍钢说:从我个人的体会来说,研究国情就如同读一部天书,天天读,但实际上我们发现也读得不是很懂,知之不多、也知之不深。因为中国太大、太复杂,它不仅每年在变化,每天都在变化。
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家彼得•诺兰提出 “中国之谜”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让人难以寻味的谜。中国的发展是独特的,不像工业革命时期的欧美,中国刚刚想要发展就要被告知“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所以中国的发展是艰难的,是发展与治理并举,是工业化与信息化起头并进的。
然而,由于中国的地域辽阔——领土南北跨越的纬度近五十度,东西跨经度六十多度,这必然使中国的发展极不平衡,我国的西部几乎占据了我国一半的领土面积,而人口去占据总人口的不到10%。繁华与贫困的对比,让人担忧让人心疼甚至是痛恨,然而,这是中国,是一个独特的中国。我们并不是有意强调中国的独特,这只是一个事实。
《备忘录》从人口、三农、土地、资源、环境、民生、创新和教育等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出发采用了一系列的准确数据和现实存在的事实说明了当前我国的国情,冰雪灾害、汶川大地震等巨大的袭击使我国带着巨大的伤痛圆满举办了北京奥运;载人航天、高铁等科学技术发展成就,彰显了我国科技的力量和实力;华尔街风暴的袭击,全世界经济都陷入了全面衰退,只有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保持增长经济体的国家。正因为我们取得的这些成就,在很多人看来,以欧美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即将被打破,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但我们应该清醒的意识到,现在“我们中国还远远不是功夫熊猫,当今的我们也并非世界经济的救世主”!的确,《备忘录》同时让我们国民在无数的赞誉中清楚地看到辉煌的背后仍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和不足:经济危机后,我们反复提出要刺激居民消费,然而如今昂贵的房价,日益升高的医疗卫生,再加上这买啥啥贵,卖啥啥贱的年代,刺激居民消费便成了天方夜谭;我们的资源版图越来越小;我们的耕地面临着诸多被吞噬因素的危险;碧水蓝天越来越难得一见;巨大的人口压力考验着我们的承受力;滞后的三农问题仍在牵制着全局发展;就业难、住房难与看病难导致的矛盾有日益严峻的趋势;我们的科技创新与教育发展方面还有极大的上升空间„„
阵痛后,需反思,这是涅盘最好的基石。纵观当今世界,我国正面临百年来难得的战略机遇期,六十年的积累让我们处于一种主动的态势,我们必须抓住机遇,在解决现存问题的同时加快发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始终昂首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一刻不能放松。
我相信,我们中国一定会不断地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不断创新,不断超越,中国一定能够创造经济发展的更大奇迹,也一定能够创造综合国力的更高辉煌!
形势与政策课第二次作业
第三篇:中国和平崛起中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模版)
中国和平崛起中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即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源远流传、绵延不绝,在漫长的历史演变发展过程中,一直闪耀着璀璨的光芒。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包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推己及人”的仁道,“和为贵”“睦仁善邻”的共处共生之道等内容,是民族强大和团结的源泉,是国家建设和发展的推动力,同时也是相互依存时代处理国际关系不可或缺的基本原则。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而不同”哲学思想是中国“和平崛起”外交新战略中的核心价值思想,形成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现实外交战略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必将为建立国际新秩序作出积极的贡献,促进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进而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正文: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早在数千年以前,中国就以独具特色的黄河文化而闻名世界。其后,经过炎黄子孙的长期创造和沉淀,中华文化愈加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其影响,其成就,举世罕见。中国国土辽阔,地大物博,自周秦以来,除个别分裂割据时期之外,在大部分时间内保持着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这一政治机构。因而在中华传统文化这一体系之中,既有源自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作为主体,也有多样的少数民族文化作为补充,相得益彰,在许多方面,中华民族的祖先曾非常勇敢地、毫不犹豫地吸收外来文化因素,并加以改造,不断丰富中华文化的内涵。独特的地理造就了独特的中华文化,也就对中国的发展和人文历史产生了不同影响。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仅养育人的肉体,更滋养人的精神和灵魂。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地理因素、人文因素的综合结果。中国传统文化讲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特别注重道德修养,其中心环节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修身的必然结果。修身是立身之道,也是立国之道,主张通过自身的修养和学习,成为高尚的人,有理想的人,其最高目标和终极价值是实现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的统一及协调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多个方面,具体有:
1、“仁”的思想。“仁”的思想源自古代大教育家大思想家孔子,在今天,对我们的社会生活和各个方面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仁者爱人”思想有利于维护家庭的稳定,家庭又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的稳定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加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与爱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中国的“和平崛起”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思想是人际交往的理想境界,是形成良好社会道德风尚的要求。“克己复礼为仁”思想要求人们抑制私心杂念,遵守社会秩序,有助于社会形成良好的社会制度秩序,维护社会稳定全面发展。
2、“和”的思想。“和合”思想在现代具有重要影响。“和合”思想强调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交往、吸收、融合,对推进人类文明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全球化加速发展的今天,在不同民族和地域的文化特点和差异依然存在的情况下,减少摩擦、增加共识,发扬“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思想显得更为重要。为此,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共生、共存共赢的“和合”思想,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和平崛起”战略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中国在融入世界的过程中,领悟了传统文化“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启示,中国所倡导的“和谐世界”理念,必将推动全球多元文化的共同发展,成为引领国际关系的新潮流。
二、“中国威胁”与“中国和平崛起”
中国的迅速崛起使得国际社会一度刮起了“中国威胁论”风暴。美国兰德公司最近发表的长篇论著——《解释中国的大战略:过去、现在和未来》,从两方面论证了中国崛起可能给别国造成威胁:一方面,中国对于自己古昔辉煌伟大的历史记忆和重获先前显赫荣光的复兴渴求;中国雪洗鸦片战争后中国百年民族耻辱的强烈意愿;中国关于自己在历史上的外部安全主要由能够控制周边战略地带的强大国家力量来保证的信念等。另一方面,根据国际政治中的安全疑惧法则和决定强国兴衰、驱动霸权争夺的“权势转移”机理进而认为中国为了保持自己的利益和权利会威胁他国。
显而易见,西方人的这种惯常理论忽略了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文化中的和平思想对中国外交的深远影响。受儒家文化中和平思想传统的影响,并结合现实国情,中国一直强调并切实奉行和平的外交政策,中国的崛起只会是“和平崛起”,而不会像个别国家鼓吹的那样对别国构成威胁。
三、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促进和平崛起
中国儒家文化有着丰富的和平思想,并自古延续形成了中国和平文化的优良传统,主要有三大方面:
1、“和而不同”——国家间相处的和谐理念;
2、行“仁政”,修“文德”——国家内政外交的和平理想;
3、“诚”、“敬”、“信”——国民个人修身的温和信条。
当代中国的外交就在切实践行着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文化的和平思想。中国政府领导全国人民以积极姿态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既注意吸收国外先进文化成果,更没有放弃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合理内核,而儒家思想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主要价值源泉。当代中国的和平外交实践不仅深深汲取了儒家的和平思想这一精华和内核,而且真正贯彻到当代中国外交政策的目标、宗旨及原则诸方面之中。中国强调,坚持发展理念和模式的多样性,才能坚持走符合中国实际的发展道路,才能充分理解和尊重别国对自己发展道路的选择。
1954年,中国总理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在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上我们遵循的原则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我们主张维护世界的多样性,提倡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的多样化。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世界上的各种文明、不同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应彼此尊重,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
2002年10月,江泽民主席访问美国。江主席在布什图书馆发表演讲时引用《论语》“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指出“中美之间、国家之间应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中华民族自古就有以诚为本、以和为贵、以信为先的优良传统。”“国家之间、民族之间、地区之间,存在这样那样的不同和差别是正常的,也可以说是必然的。我们主张,世界各种文明、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应相互交流和相互借鉴,在和平竞争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
2003年12月,中国总理温家宝访问美国。在哈佛大学他作了题为《把目光投向中国》的演讲,主张以平等和包容的精神,努力寻找中美双方的共同点,增进两国人民之见的相互了解。他较为全面地阐述了中国和平崛起的理念:“中国的发展和崛起是和平的崛起,我们要走一条和一些大国不一样的道路,这条道路就是和平崛起的道路。”同时,还特别从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方面阐述了中国选择和平方式崛起的缘由:“因为我们有自己的文化,源远流长的文化,这种文化的核心又是以和为贵,就是和的文化,当然我们还要和而不同,这种不同是相互补充,是相互借鉴,而不是冲突的来源。”这段话所表述的另一个重要观点是,“和平崛起”要以“和而不同”为条件和目标;和谐而不千篇一律,不同又不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同时,也重申了中国主张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反对霸权主义的一贯外交政策,显然,其实质深受儒家“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等和平思想的影响。
上述诸多事例及两位中国领导人在对外实践中的言行正是他们践行儒家和平思想的具体体现,展示了中国儒家和平思想的魅力和深远影响,是儒家和平思想与中国共产党和平外交政策在新形势下的完美结合,表达了中国和平崛起的真实期求和意义。
四、总结
中国儒家和平思想分别从国际、国家、个人三个不同的层面强调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和平性质与内涵,它的包容性、和平性与某些西方大国宣扬的引起“文明的冲突”的普世文明具有截然不同的本质内涵。儒家和平文化中的“和而不同”的思想正适应了全球化的需求,有助于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并维护和平共存的理想局面。中国的“崛起”源自和平,而“和平”又推进了崛起。儒家文化中的和平思想对中国的发展起到内在文化保障功能。因此,中国的崛起不会对它国构成潜在或实在的威胁。相反,中国的和平崛起将使人类的文明和文化更为丰富多彩,为人类提供更多的模式和文化借鉴。中国的和平崛起将为国际关系的历史带来新的范例和素材,证明人类可以通过理性和和平的方式处理好国家冲突这一千古难题。
第四篇:论国防建设在中国和平崛起中的作用
论文题目:国防建设在中国和平崛起中的作用姓名: 学号: 专业班级:所在学院:任课教师:手机号码:本人签名:
论国防建设在中国和平崛起中的作用
摘要:通过对国防建设的剖析和了解,分析国防建设在和平发展中的重要性,进一步对国防建设所需要的意识和理念进行探讨。在未来发展中,国防教育在高校的教育中应该被重视起来,并且为大学生树立人生观价值观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国防建设 国防意识 国防教育 和平发展
国家繁荣富强是中国人梦寐以求的最高心愿。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让中国栖身于世界的大国之列,作为中国人,我们骄傲和自豪。在通往崛起的道路上虽然有坎坷,但是在和平的氛围和稳定的国防环境下,让崛起的速度变得快了起来。可见,国防建设的重要性是重中之重。
一、国防建设的发展历史及意义
国防建设指的是为国家安全利益需要,提高国防能力而进行的各方面的建设。包括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的建设,是为维护国家安全利益的需要,建立和发展国防力量的措施和行为,是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1]
国防是为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防备外来侵略和颠覆,所进行的军事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外交、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建设和斗争。[1]
国防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武装力量建设;战场建设,人力物力的多种动员准备;边防、海防,空防和人防建设,战略物资的储备,国防工业建设和国防科学技术研究;对人民群众和学生进行国防教育和军事训练,发展国防体育事业,建立,健全国防法规体系;军事理论研究,发展军事科学,制定并完善符合实际的战略战术原则;后备力量的建设,以及与国防相关的铁路、公路、水运、民航、邮电、能源、水利、造林、气象、卫生、航天等方面的建设。重点是武装力量建设。[1]
对于中国国防建设的发展历史来说,国防的建设就是中国成长的一步步的探索。有很多的专家学者也对中国国防建设进行了历史的阶段划分。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史要》[2]一书依据重大军事或政治事件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 : 起步辉煌1949年10月至1959年8月),曲折历程(1959年9月至1978年12月),改革创新(1979年1月至1989年12月),跨越发展(1990年1月至今)。与此划分大致相仿,徐焰将我国国防建设划分为三个阶段:一边倒”背景下的国防建设(1949年10月至20世纪50年代末),冲破苏联模式后经历的曲折(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末),在社会结构的整体现代化中建设国防(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3]张驭涛也主张划分为四个阶段,但时间划分不同:基本完成社会义改造时期(1949年10月至1956年9月,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年9月至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6年10月至今。[4]这些划分主要由于依据不同和视角差而呈 现出各自的特点,至今尚未完全统一认识。通过对国防建设的历史划分,我们能更清晰的了解到国防建设的历程和重要性。
二、国防建设为中国的和平发展保驾护航
和平发展的根本是以经济制度为主的国家制度创新,但国家制度的创新必须在安全稳定的内外环境下进行。强大的国防是营造安全稳定的内外环境的基本手段,是国家制度创新的基本保障。和平发展的基础是经济发展,随着中国经济深入融入世界,中国的经济发展越来越需要有效的国防建设支撑,强大的国防是维护中国经济发展动力的基本要求。中国要实现和平发展更需要强大的外交能力,但当代及未来可预见的时期内,军事实力仍是国家外交能力的重要标志,强大的国防是培育、发展外交能力的基础。国家发展有着重要的文化根源,中国的和平发展首先是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振兴与凝聚,尚武精神是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强大的国防是先进文化的重要母体和基本保障。
在和平发展的进程中加强国防建设,实现“富国”与“强军”的辩证统一,只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中正确认识,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积极推进,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才能得以实现。[5]富国才能强军,强军才能安邦。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基本依托,只有国家经济实力增强了,国防建设才能有更大发展。国防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只有把国防建设搞上去,经济建设才能有更加坚强的安全保障。历史上,弱国落后挨打的惨痛经历深刻昭示,国不富不可以养兵,兵不强不可以摧敌。
在现代化大力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秉承着多方面互通融合的理念,打造经济与国防建设融合发展,共同提升。更应该增强国民意识,加强国防教育,从根本上达到富国民强。
三、提升国防意识,稳固国防建设
如果说国防是民族生存之盾,那么国防意识就是民族生存之魂。强烈的国防意识是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是制止战争、威慑敌人的重要因素。公民国防意识的强弱关系到国家的强弱、民族的兴衰。正如孙中山先生所说:“所谓固国家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其道何在?精神为也。”先驱者在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国防巩固与否不应只以“山溪之险,兵革之利”来衡量,还应看其国民的国防意识和精神状态如何。[1]
国防意识的重要性可想而知,那么如何来提升国防意识为我们国防建设打下基础。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第一,把国防意识明确写进我们的有关法律法规,提高国防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我国颁布的《国防法》、《兵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并确定每年9月的第三个星期六为全民国防教育日,这预示着我们今后的国防意识培养将有法可依,让人民明白了国防意识的重要性,能从一定程度上刺激大众增强国防意识的信心。第二,学习历史,缅怀先烈,通过对历史的反思,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全民国防素质。中华民族历史上遭受过西方列强、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使我们的国民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惨痛。对于我们这段沉痛的历史无疑是一笔财富,一笔能时刻激励我们牢记加强国防建设,树立国防意识的财富。第三,把提高全民国防意识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强化全民国防意识。爱国主义既是国防意识的核心内容,又是形成和强化国防意识的思想基础。爱国主义精神是国防意识的最根本的思想基础。只有大力弘场爱国主义,才能使人们不致因和平环境而丧失应有的警觉,才能引导人们自觉维护国家利益,服从国家的安全需要,积极投身于国防的现代化建设活动。第四,重视学校学生的国防教育,在教育中促使学生培养国防意识。青少年是祖国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和主力军,应该广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强化全体师生的国防意识、增强关心支持国防建设的责任感、提高履行国防义务的自觉性。
四、高校国防教育为和平发展注入新力量
前文提到了通过教育来提高国民的国防意识,作为青年的我们更应该积极的接受爱国主义的国防教育。国防教育是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国防人才、增强部队战斗力的重要措施,是促进经济发展、增强国防实力的重要条件,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保证。高校在维护国家安全问题上实施国防教育意义重大。[6]大学生是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是我国21世纪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他们国防意识的强弱,自身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富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查也。”古往今来,每个国家都把国防建设摆在极为重要的位置。在高等院校中搞好国防教育,增强人们的国防意识,不仅仅是建设强大国防过程中的重要内容,更是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客观需要。
《国防教育法》指出:“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7]高等院校担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任,大学生作为我国人口结构中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知识的群体,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既是祖国的建设者,同时也是祖国的保卫者。可见,在高校开展国防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为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国防教育的重要性,深刻的了解到国防教育对于提高自身素质的一种意义。国防教育所依托的学科体系是军事科学。现代军事科学是一门范围广博,内容丰富的综合性科学。可以培养我们军事思维的创造性特点。创造性思维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源泉和动力。不仅有利于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面,而且有利于打破专业学习的思维定势,拓展思维空间,进一步提高创造力和综合思维能力,促进“智育”的发展。同时,军事科学知识也是每一个公民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8]此外,军事科学本身就是人文社会科学,有利于提高人文素养。国防教育还有利于身体的发展,有利于锻炼体魄,增强体质,促进身体的发展,对于非智力因素的培育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
[2]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史要),军事科学出版社2005 年版 [3]徐焰,《中国国防现代化进程》,《中国党政干部论坛》;1999年第8期
[4]张驭涛,《新中国军事大事纪要》,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5]高鹏,在中国和平发展的进程中加强国防建设.经济研究导刊;2011, 第17期:268-269 [6]刘慧,国家安全视域下的高校国防教育改革.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版;2011, 27:95-99 [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
[8]张戈,高校国防教育与大学生素质养成[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
第五篇:中国情 演讲文稿
中国情中国梦
幸福的天空,触手可及,只要你有梦想;生命的花朵,为你绚烂,只要你有恒心;璀璨的 星河,为你闪烁,只要你心怀梦想。梦想的种子飘落在我心中,尽管我知道难以实现,但我不曾放弃,一直为之奋斗。让中国人生活在和平、繁华的社会下长久地生活。这就是我的梦想。
脚下风景无限,心中音乐如梦。刘伟,用事实告诉人们,努力就有可能。今天的中国,还有什么励志故事能赶上刘伟的钢琴声。“我的人生中只有两条路,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地活着。”这是无臂钢琴师刘伟的励志名言。刘伟10岁时因一场事故而被截去双臂;12岁时,他在康复医院的水疗池学会了游泳,2年后在全国残疾人游泳锦标赛上夺得两枚金牌;16岁他学习打字;19岁学习钢琴,一年后就达到相当于用手弹钢琴的专业7级水平;22岁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一分钟打出了233个字母,成为世界上用脚打字最快的人;23岁他登上了维也纳金色大厅舞台,让世界见证了中国男孩的奇迹。
不管是坚守藏区支教12年的胡忠、谢晓君夫妇,退休后义务植树22年的好书记杨善洲,还是烤羊肉串8年资助上百名贫困生的阿里木都带给了我无尽的感动,甚至差点掉出了眼泪。还有让我最最感动的还是最美妈妈——吴菊萍,这个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2011年7月2日下午1点半,在杭州滨江区的一住宅小区,一个2岁女童突然从10楼坠落,在楼下的吴菊萍奋不顾身地冲过去用双手接住了孩子,自己左手多处粉碎性骨折。“我 1
当时什么也没多想,我只想怎么救那个孩子。”平平淡淡普普通通的一句话,我却被感动的红了眼角。明明知道那有多危险,却还是奋不顾身,义无反顾。自己还有不足一岁的儿子,感同身受,也许正是作为一个母亲,她最最清楚孩子对于一个母亲有多么重要!从1999年我国第一艘无人实验飞船神舟一号成功发射至今,载人航天走过了从无人到有人,从航天员出舱到两个航天器组合飞行等多个跨越。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号,不是简单的数字叠加,而是中国载人航天发展成熟的标志,就像小孩子成长在标记身高,神一到神十,就是中国航天的一个个新高度,标记在浩渺太空。从1999年到2013年的14年,神舟系列飞船十次升空,载着梦想出发。
没有 忍辱负重 的经历,没有惨痛的失败教训,有何有中国复兴可言呢?“落后必将挨打!”没错,中华民族在近百年来受到的教训还不够吗?我们中国人,心中早已凝成了一个永摧不屈的梦—— 中国梦。圆明园,九一八,南京大屠杀 等事件早在我们心口烙下一个难以磨灭的印。经历了岁月的磨砺和洗涤,中国共产党领导着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中国复兴这个目标而不断探索,奋斗,发展,前进……在这个历程中,我们一齐哀悼、一 齐欢 呼、一齐奋斗、一齐感动……不论遇到什么,历史事实都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将不断发展、进步,繁荣昌盛!
我的 中国梦、我们的中国梦、我们中华民族的中国梦!“ 少年强 则国强”,中国梦,我们必定用智慧和汗水将你变成现实,以成就中华民族的灿烂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