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程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学习型组织的指导论文
摘要:基于行动学习理论的教学能够给学生提供适宜的学习情境,促使学生在行动与反思中成长。在树立课程意识的基础上,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学习型组织的有效指导,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行动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课程教学;学习型组织;课程意识;行动学习
高等职业教育强调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学生成为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必须尽可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会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
实践活动是高职学生能力得以培养和提高的关键环节。高职院校在教学环节也必须有力地促进学生的“学”与“思”,要打破单一的“讲授——接受”的教学关系,注重教学环节的互动、课程与实践活动的有效结合。在课程教学中,建设基于行动学习理论的高职学生学习型组织,可以有效地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使他们成为实践问题的研究者。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尽可能地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让课堂成为师生创造和再创造的场所;教师作为指导者,必须具有课程意识,并对引导学生分析和认清自我目标有全面而深刻的理解。
基于行动学习理论的高职学生学习型组织的建设
行动学习理论和学习型组织(1)行动学习理论。行动学习理论的基本原理是学习即程序性知识、提问、行动和反思的过程。行动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主要目的是运用知识去分析、研究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创造性地研究解决问题并付诸行动,通过反思进一步积累经验,使问题得到更好地解决。反思,即回顾、思考、探索问题核心,赋予经验意义和解释,它是行动学习的一个重要原理。(2)学习型组织。上世纪7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的阿吉瑞斯和舍恩界定了“组织学习”概念,并提出创造性学习是“组织学习”的高级发展阶段,这种学习方式能对组织规范进行探索与重建。1994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深化对学习型组织的理解,认为团体是学习的最佳单位,组织成员是不断成长的、可以通过学习扩展创造未来的能量,而学习型组织的核心修炼必须具备五项技能,即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以及系统思考。可见,学习型组织的建立既基于学生个体的发展,又与大学教育应承担的创造功能暗合。
行动学习理论和学习型组织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的应用高职院校基于行动学习理论的学习型组织建设能够给学生提供适宜的学习情境,促使学生在行动与反思中成长起来,真正落实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其中,教师作为指导者,应关注整个过程,通过与学生分享教学设想,使得学生对课程目标和他们的研究目标做出回应,努力让学生构建自己的研究目标。师生共建的学习型组织尝试建立共同目标,采用团队的方式进行学习,具备注重学习与反思、鼓励平等交流、开放进取、激励创新、强调行动的特征,通过持续的自我超越、不断改善的心智模式,学会系统思考并进行不断的创新和实践。这样,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知识经验的交流、梳理与整合,促使学生进行反思和个人内隐经验的外显,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行动意识,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又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值得强调的是,其中教师与学生的问题“交流”应是学习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针对解决实际问题的不断交流、质疑与反思的过程。这样,学生不仅能够深入某些问题,获得深刻的理解,而且比传统教学法下的学习能取得更好的记忆效果。因为与具体问题情境相联系的理解将以更便于提取的方式存储于人脑中。
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学习型组织的指导
现在,团体逐渐成为最关键的学习单位。教师对学生学习型组织的指导,既缘于团体在社会组织的实际作用,又缘于学生能力培养的需要。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学习型组织的有效指导是建立在教师具备课程意识的基础上。课程意识是影响教师课程教学行为的核心因素,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基本反映,它支配着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行为方式和角色。有研究表明,高职教师与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存在显著差异,即教师对自身的课程意识评价与学生所感受到的课程意识状况有显著差异;相对于教师的看法,学生对教师课程意识状况的评价明显要低一些。高职教师作为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首先应具有课程意识,即教学中的实践主体意识、生成意识、研究意识、权利意识和资源意识,在此基础上形成对学生学习型组织的指导并组织教学。
课题生成与分组,凝聚团体心智模式根据不同班级学生的状态,教师可交替采用班级教学和小组教学。组建学习型组织,把学生组成小组是一种开展教学的有效方法,组员人数以5人为佳;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分组,也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将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分在一组。小组成员在教师指导下共同商讨课程范围内感兴趣的话题,生成讨论课题。教师一方面要确立主体意识和资源意识,有意识地将独特且有价值的经验、体验有机融合于课程内容中;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构建研究主题,尊重且给予学生选择权,即学生有权表示拒绝和反对。这一建构过程有助于学生展开自己的心智模式,加以检视和改善,从而改变心中对于问题如何运作的既有认知,在与教师共同寻找教学途径的过程中凝聚团体心智模式,在课题生成的过程中拓展了学习的深度与广度。另外,根据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促使学生粗略翻看教材,实现新旧知识的初步联系,使学生既能实现对课程内容的初步认识,又能在学习和讨论中实现认知结构的更新,从而实现有效学习。
案例学习、师生教学互动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促成创造性学习在知识学习过程中,基于行动学习的学习型组织强调行动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案例的结合,将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小组成员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师生之间实现教学互动,共同在案例讨论中掌握知识要点与难点,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创新。而讨论案例的过程也实现了这样一种愿望:让学生学习聆听他人,师生一起思考,形成学习愿景和创造性学习。因为案例讨论的行动促使学生思考,思想的碰撞又帮助学生形成学习愿景,最终形成创造性学习。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合理引导,尊重和鼓励学生,促使学生共同愿景的形成。另外,案例教学的有效实施要求教师重视隐性备课,注意个人学养的提高,要广泛阅读,积累有价值、有争议、新鲜有趣的案例。
建立提问互动、合作学习机制,鼓励通过交谈和实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传统教学环境下,学生被要求形成遵从的思维方式,学生相应减少了主动提问的行为。发现并提出需要探讨的实际问题是行动学习法的关键。第一步往往是学习小组成员直接提出自己在思考案例过程中发现的需要解决的难题,之后小组成员进行交谈,可以在讨论中相互质疑,以发散的多样化的观点探讨复杂的难题,展开心中的假设,并自由交流想法。由于团队学习需要练习,教师应给予学生提问的时间以及充分的信任。学生在具有高度责任心和高度信任感的气氛中创造性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其间,教师担当“过程顾问”的角色,教师的指导和鼓励、教师对发展动向的引导、学习团队的互助、伙伴关系的建立等在这一阶段都十分重要,这一过程的执行力直接影响学习型组织结构的稳固和良性循环。这种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保障。
通过反思与系统思考,进一步积累经验反思、探询是深度交流的基础,行动学习理论更强调反思。系统思考和反思能让学生看清结构与形态变化,帮助学生了解惯用的解决办法为什么无效,以及效果较高的环节可能存在何处。系统思考是一种从整体看问题的思考方式。通过个人反思与小组探寻,师生依据整合的建议和思想提出完善的方案,而当方案再返回到团队实践活动中时,研究和学习的过程就变成了一个思想与实际操作互动的过程。师生不断地获得经验,在下一次小组活动中提出修正方案并实施,直到问题得到更满意的解决,而学生的创新意识、合作意识和整体意识在团队活动中都得到了有效的培养和提高。
课后作业的合作完成机制、课堂讲解与小组互评行动学习理论强调行动,任何知识的学习都需要在行动中实践和巩固。对于较难解决的复杂问题,可采取课后作业的合作完成机制。教师强调组员彼此用心聆听,激发组员智慧,倡导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作业完成后,安排各小组成员在下一节课利用5~10分钟讲解解决问题的过程,其他小组成员针对他们的讲解提出针对性问题,做进一步探讨。此环节的关键在于教师作为辅导者应尽可能引导学生营造一个有安全感、畅所欲言的环境,通过小组交谈及讨论使之更具建设性,进而引发深入的群体学习。
实践活动环节中的学习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有实践环节。实践环节包括产学研相结合的活动、院系学生活动、党团活动与学生社团活动。通过实践活动,如综合实践活动月、大学生艺术节、大学生科技创新周、大学生自主创业活动等,进一步锻炼学习型组织成员的能力,实现课内外的结合与补充,养成组织成员共同的整体性思考与行动。在行动中学习是高职学生学习型组织的一种重要学习方法,行动不仅是“学”的重要途径,而且是学习机制的纽带。教师指导下组成的学习团队共同讨论问题,互相提问,群策群力,互相支持,分享知识与经验,共同完成目标。实践活动过程及其成果总结,同样有利于学生开展“行动中的反思”以及系统思考。这样的环节既能检验学生前期的学习成果,又能进一步促使学生心智模式的改善。这样,教师与学生、高年级学生与低年级学生之间不止于传统的传、帮、带,而是形成互相促进的状态,实现自我超越和创新。这种有效机制下产生的创新,既是个体的创新,也是集体的创新。
参考文献:
[1]斯坦伯格.学生作为研究者:创建有意义的课堂[M].易进,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2]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M].上海:三联书店,1998.
[3]王静静.大学教师课程意识的现状与对策[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9.
[4]陈曙光.论教师的课程意识及其生成[D].芜湖:安徽师范大学,2007.
[5]麦金太尔.教师角色[M].丁怡,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6]郭翠菊.教师的隐性备课[J].教育科学研究,2009,(11).
第二篇:对学习型组织的认识论文3
北京广播电视大学行政管理开放本(专)科
毕
业
作
业
题目:对学习型组织的认识
分
校:
年
级:
学
号:
姓
名: 王东坡
指导教师:
目录
中文摘要与关键词...................................................3
一、打造学习型组织的必要性.........................................3
(一)新世纪知识创新速度的剧变,使企业历史必然地变成学习型组织: 4
(二)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使得企业变成学习型组织成为客观需要...4
(三)新时期企业文化建设的新浪潮迫切需要企业变成学习型组织.....二、打造学习型组织建设应该准确把握六个方面的要点:.................(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二)要把握愿景的层次。......................................(三)要树立打造学习型组织的新的理念。.........................(四)坚持团队学习和个人学习相结合。...........................(五)坚持系统性思考的思想方法和合成式协调的工作方法相结合。...(六)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抓打造活动。............................三、目前我国企业打造学习型组织存在的一些问题......................(一)对学习型组织的认识存在着偏差.............................(二)盲目套用西方的管理理论..................................(三)只注重企业规模的扩大而忽视自身学习能力的提升.............(四)企业内部间没有形成共同愿景...............................四、针对以上几个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一)正确认识学习型组织......................................(二)将管理理论与本企业的实际相结合..........................(三)摆脱浮躁,使学习型组织落到实处..........................(四)建立共同愿景............................................参考文献:.........................................................5 5 5 6 6 6 6 6 7 7 7 7 8 8 9
中文摘要与关键词
[摘要]学习是人类进步的永恒方式,同样也是一个企业不断创新发展的提升阶梯。目前,新经济的浪潮风起云涌,知识已成为推动单位发展的核心,面对机遇,迎接挑战,唯有建立学习型组织向强者学习,加速观念更新、知识更新、技术更新,工作才能创新,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学习型组织是指在这种组织中,个人、团队和组织是学习的三个层次,他们在由组织共同愿景所统领的一系列不同层次的愿景所引导和激励下,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并在学习的基础上持续创新,以实现组织的可持续发展和个人的全面发展。
学习型组织是通过培养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扁平化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这种组织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具有高于个人绩效总和的综合绩效。[关键词]学习型组织、认识、培养
对学习型组织的认识
知识经济迅速崛起,对企业提出了严峻挑战,现代人工作价值取向的转变,终身教育、可持续发展战略 学习型组织等当代社会主流理念对组织群体的积极渗透,为组织学习提供理论上支持。
一、打造学习型组织的必要性
企业创建学习型组织是形势的要求,时代的呼唤,是市场经济全球化竞争之必然。
(一)新世纪知识创新速度的剧变,使企业历史必然地变成学习型组织
新世纪是信息爆炸,知识更新的年代。有专家称,过去工业革命300年把人类5000年文明史的知识总量翻了一倍,而现在的信息高速公路和互连网使知识的传播和创新速度更是日新月异:到2020年,知识的总量是现在的3至4倍;到2050年,目前的知识恐怕届时只剩下了1%。20年前世界500强企业中每10年要淘汰三分之一,而现在每年就会有20来个企业从500强里被挤出去了,很多的企业由盛而衰,急转直下成为昙花一现的企业。残酷的事实说明,企业为了生存必须把自己变成一个学习型组织,组织团队学习,完成员工的终身学习和“充电”。
(二)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使得企业变成学习型组织成为客观需要
市场瞬息万变,管理技术日新月异,当今全世界的企业都正在承受前所未有的新挑战和新撞击。现在美国平均每年要倒闭几万家企业,其中的高新技术产业只有10%的企业能活过5年。日本、德国的统计资料表明,每年淘汰出局的企业都分别在7000家或9000家以上。继1986年8月3日中国第一家正式破产的企业沈阳防爆器材厂被宣告破产后,我国也出现了一大批短寿命企业,如三株实业有限公司、小霸王电子工业有限公司,巨人集团等等。企业要生存、要发展促使打造学习型组织成为企业的客观需要。
(三)新时期企业文化建设的新浪潮迫切需要企业变成学习型组织
实践证明,没有文化的企业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没有文化的企业的短命的企业,没有文化的企业家也是昙花一现的企业家。这种文化来自学习,来自创新。企业能否构建成学习型组织给我们带来“三个提升”的思考:
1.提升企业产品的文化含量。企业要由过去单纯的卖商品转为注重卖品牌、卖特色、卖服务和卖文化上来,以更多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求和文化享受。
2.要提升企业的文化品位。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内铸精神、外铸形象,把全体员工整合起来,朝着一个企业目标合力奋斗,增强企业凝聚力和战斗力。
3.提升人才的知识创新能力。市场竞争归跟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自身学习与创新能力的竞争,这就要求我们各级政府官员和企业员工注重知识的更新和充电,提倡终生学习接受继续教育,做一个复合型人才。
二、打造学习型组织建设应该准确把握六个方面的要点
打造学习型组织必须始终与企业的发展实际紧密结合,准确把握以下六个要点:
(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只有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才能切实锻造勇于超越、挑战极限、为实现团队目标而不懈进取的职工队伍,才能推动企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要把握愿景的层次
各级各单位在确定各自的团队愿景时,要将实现自身愿景与实现企业的共同愿景相统一,将创建学习型组织与做强做大企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结合。
(三)要树立打造学习型组织的新的理念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和提升离不开知识的创新、积累、转移和共享,这就要求企业各级组织应该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在不断修炼中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四)坚持团队学习和个人学习相结合
通过制定学习目标、培养学习文化和氛围,改进学习方法,不断充实学习资源;开展集体学习活动,在团队协作实践中持续相互学习,互动共享,不断提高团队和个人的学习力。
(五)坚持系统性思考的思想方法和合成式协调的工作方法相结合
必须练习并掌握系统思考这种新的思考方式,并能把系统思考的方法与合成式协调的工作方法结合起来,把握好“看长期处理近期”、“看全局掌握局部”、“看动态把握静态”的“三看方法”,实现人员的高素质、工作的高效率、经营管理的高效益的和谐统一。
(六)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抓打造活动
这就要求力戒“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一切仅仅停留在口头上、会议上和文件上的种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等现象,要实事求是、严谨扎实、一丝不苟地干实事、求实效。
三、目前我国企业打造学习型组织存在的一些问题
目前我国企业在打造学习型组织时,由于在学习和理解等方面的原因,使得学习型组织在我国不能得到很好的实施,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对学习型组织的认识存在着偏差
首先,领导者始终将利润作为企业的最终目标,而对于创建学习型组织不是很重视;其次,大多数员工认为学习型组织就是单纯地让大家在一起学习,至于学什么、要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则很少考虑。此外,在中国特有的文化背景下,员工对学习型组织的创建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使得学习型组织的创建成为一句空话。
(二)盲目套用西方的管理理论
大多数创建学习型组织的企业一般都以彼得·圣吉的模型作为模版,以《第五项修炼》作为指导原则。但是由于中西方在文化背景、思想观念上存在很大的差距,若盲目套用西方的一整套管理理论,把它视为一成不变的真理,学习型组织终究难以将企业提升到学习型企业的高度。
(三)只注重企业规模的扩大而忽视自身学习能力的提升
目前,我国的大多数企业都走进了一个误区,即认为只有不断地扩大企业的规模,才能获取高额利润,因而都将精力放在如何扩大企业规模上,而忽视了企业内部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殊不知空有巨大的外壳而缺乏内涵,最终将经不起市场的考验而惨遭淘汰。
(四)企业内部间没有形成共同愿景
共同愿景是企业全体成员的共同目标,它是企业中所有成员共同愿望的集中体现,它能够使不同的人凝聚在一起,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努力。而在我国的大多数企业,领导者的愿望是实现利润最大化,而员工的愿望则是为了获得高的报酬,两者无法统一,也就无法形成共同愿景。另外,我国企业的员工一般都是服从上级的指令,上级的指令高于一切,而无法从内心深处形成企业的共同愿景,这些都会阻止学习型组织的建立和实施。
四、针对以上几个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通过对学习型组织认识的转变,使企业创建适合自身条件的学习型组织,以促使企业长远发展。
(一)正确认识学习型组织
领导者要重视学习,重视对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宣传,促进领导和员工间的交流和沟通,共同建立学习型组织。论文格式。同时,企业应对员工进行培训,使员工在思想观念上能正确认识学习型组织,把学习和员工个人发展联系起来,提高员工学习的积极性。论文格式。另外,员工应将自己视为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发内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建立优秀的学习型组织。
(二)将管理理论与本企业的实际相结合
学习型组织没有固定的模式和框架,不能将西方的管理理论盲目套用在本企业上。要对学习型组织理论深入理解并把握其精髓,对其他企业的成功经验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思考,了解其成功的根本原因,然后再结合自身企业的实际情况,探索出适合本企业特色的学习型组织。企业应不断地组织学习,在实践中进行经验总结,使学习型组织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三)摆脱浮躁,使学习型组织落到实处
企业应明确企业做大和做强是不同的概念:做大是指企业规模的扩大,而做强则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与此同时,要把盲目追求扩大规模的浮躁心态转变到提高核心竞争力的稳步经营的平和心态,使创建学习型组织落到实处。
(四)建立共同愿景
在建立共同愿景时,要使整个企业形成共同的意识和信念,使员工为实现企业的共同目标和理想而努力。打造学习型组织要使员工和领导全身心地投入,要使团体中的每位成员自发地学习和创造,使企业中的全体成员在共同愿景的指引下,努力学习,创建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型组织,使其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动力,最终实现企业的最终目标。
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我们学习的背景是信息化、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习不得不面对许多新的问题而进行转型升级:从原来以书本为中心的学习,转向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从原来以提高素质为目的的学习,转向以提高能力为目的的学习;从人生阶段性的学习,转向每个人终身学习;从一部分人的学习,转向每个组织和社会的全员学习;从原来每一个人个人的学习,转向组织化、社会化的共享式、互动式的学习。总之,打造成功的学习型组织是一个漫长的、艰苦的过程,必须结合实际情况,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以期建立起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学习型组织,真正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 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M].上海三联书店.2002.[2] 郭威纲.西方管理学说史记[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3] 罗斯宾.组织行为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4]上海社会科学院知识与信息课题组译.组织学习与知识创新[M].上海出版社.2001.[5]连玉民.学习型组织[M].浙江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第三篇:论文中指导教师评语
毕业论文中指导教师评语:
1、该生能比较全面地完成毕业论文的任务,方案合理、方法正确,能综合运用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强。能够运用本学科的常规研究分析方法,运用相关开发技术及软件,进行资料收集、加工、处理。
毕业设计过程中工作态度较好,能力较强,任务完成情况较好。软件设计符合工程规范,文档及程序清单比较齐全。
论文选题《基于单片机的汽车智能照明系统》,在现有的汽车照明系统的控制技术基础上,提出了一种以弯道随动转弯车灯调整为基本功能的汽车智能照明系统控制方案。与以往的技术相比,本课题引入总线技术,使系统更符合汽车技术未来发展的方向。同意该同学参加论文答辩。
2、:
毕业设计过程中,该生能比较全面地完成毕业论文的任务,方案合理、方法正确,能综合运用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强。能够运用本学科的常规研究分析方法,运用相关开发技术及软件,进行资料收集、加工、处理。
论文选题《S51单片机开发板的设计》,研究设计的开发板可以作为主控制 1 模块安装于控制系统中执行控制任务,也可以用作实验板,完成单片机各类通用实验,操作简单,控制结果可见,性价比高,可以应用于高校、科研院所的实验室等场合,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综合看来,本人认为,该论文达到了专科毕业水平,同意该同学参加论文答辩。
3、在整个毕业设计中,该同学能在老师的严格要求下顺利完成整个毕业设计工作和论文的撰写。程序能正确的运行,界面安排合理,论文符合要求。在整个毕业设计的过程,态度端正,学习也比较认真。能基本在每个阶段完成相应的任务,还能主动加班,做到时间上前紧后松。
当然,也存在一些不足和需要提高的地方。例如,知识面不够广,处理问题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希望该同学在以后的工作或学习中注意这些问题,争取更大的提高和进步。
论文选题《步进电机控制系统设计》,利用单片机实现对步进电机的远距离实时监控,从而达到高效、节能的控制步进电机工作的目的。系统较好的实现了上述目标,同意该同学参加论文答辩。
该生能比较全面地完成毕业论文的任务,方案合理、方法正确,能综合运用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强。能够运用本学科的常规研究分析方法,运用相关开发技术及软件,进行资料收集、加工、处理。
毕业设计过程中工作态度较好,能力较强,任务完成情况较好。软件设计符合工程规范,文档及程序清单比较齐全。
论文选题《自己论文题目》,能够紧密结合现实生活中电梯应用的实例,设计了一套以PLC为核心控制器的电梯自动控制系统,用来取代以往的较复杂的继电器—接触器控制。同意该同学参加论文答辩。
论文选题《自己论文题目》符合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论文能够达到综合训练目标,题目有难度,工作量较大。选题具有实践指导意义。在为期三个月的毕业设计中,该生能圆满地完成毕业设计任务,方案合理,方法正确,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毕业设计过程中态度端正,勤奋刻苦,软件设计符合工程规范,文档及程序清单齐全。所设计的系统,通过对直冷式电冰箱制冷系统改进,实现了电冰箱的智能控制。
综上,本人认为,该论文达到了专科学生的毕业水平,同意该同学参加论文答辩。
在为期三个月的毕业设计中,该同学能认真完成整个毕业设计工作和论文的撰写。论文选题《自己论文题目》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能够达到综合训练目标,题目有较高难度,具有较大的实践指导意义。
该生查阅文献资料能力强,能全面收集关于单片机多机通信的资料,论文写作过程中较好的完成了基于MCS51单片机的多机通信硬件和软件部分的设计,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强。论文格式符合规范要求;参考了较为丰富的文献资料。
综合看来,本人认为,该论文达到了专科毕业水平,同意该同学参加论文答辩。
该生能比较全面地完成毕业论文的任务,方案合理、方法正确,能综合运用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强。能够运用本学科的常规研究分析方法,运用相关开发技术及软件,进行资料收集、加工、处理。
毕业设计过程中工作态度较好,能力较强,任务完成情况较好。软件设计符合工程规范,文档及程序清单比较齐全。
论文选题《自己论文题目》,研究了利用MCS-51系列单片机控制PWM信号从而实现对直流电机转速进行控制的方法。论文书写格式比较标准。界面设计合理,文档齐全。同意该同学参加答辩。
第四篇:课程论文怎么写,如何指导学生写课程论文
摘 要:学生撰写课程论文,既是强化学习并检验学生对课程内容掌握程度的有效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撰写课程论文的重要意义,并在学生写作过程中进行全程指导。
关键词:课程论文;综合能力;素质;教学模式
课程论文是在一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或结束后,要求学生以本课程所属学科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或教学内容为研究对象所写的论文,通常也被称为“小论文”。让学生撰写课程论文,既是强化学习并检验学生对课程内容掌握程度的有效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下面结合自己对《计量经济学》的教学经验,就如何安排和指导学生撰写课程论文谈一点体会。
一、写前引导
1. 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撰写课程论文的重要意义。撰写课程论文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成绩,更主要的是为了强化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学习,是为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和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只有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这一点,他们才会珍惜这种锻炼提高自己的机会,才会主动、认真地去做,才能有效防止敷衍、抄袭等现象的发生。
2.让学生掌握撰写学术论文的基本方法。这包括如何选题、如何搜集分析资料、如何调查研究,以及论文的加工修改和论文的写作格式等方面的知识和方法。
3. 引导学生在平时注意了解相关学科的研究动态、社会现状,养成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的习惯。
4.将课程论文考核与其他考核方式相结合。宜将课程论文的考核成绩按一定比例计入课程总成绩,但不宜将其作为惟一的考核方式。这样做既可以促使学生认真完成课程论文,又可防止有些学生只顾论文写作而忽视对课程知识的全面学习掌握。
二、指导学生完成课程论文
(一)选题指导
大学生写论文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找不到论题,一提起论文似乎就给人一种“深奥”、“高深莫测”的感觉。很明显,这是学生的误解。著名语言学家邢福义先生常常告诫后辈说“留心处处皆学问”,学问就在我们的身边,关键是要勤于观察生活,敏于观察生活。课程论文的选题不必理论性太强,最好选与生活联系最紧密的题目,这样更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在指导学生选题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要尽量选择在经济和社会领域中受到广泛关注的问题,所研究问题的题目要具体,不要空洞。对《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所选的题目要明确究竟是要对理论做验证,还是要对现实经济活动做实证分析,这是进行计量经济学建模的前提。
2.要明确研究的范围。研究范围可以是宏观经济领域,例如国民经济的运行、经济政策的传导评价等;也可以是微观方面的,例如对某企业的管理、财务分析,或对一所大学的学生管理工作的研究。
3.所选题目的大小要适中。应当充分考虑研究的条件和现实可能性,包括理论把握的程度、数据获得的难易、计量分析方法的所需条件、完成项目研究的人力和时间条件等等。作为课程论文,特别是要考虑完成实证项目的时间约束。题目不能选得太大或过于综合,否则工作量太大,在半个学期的时间内是难以完成的。
4.要充分考虑数据来源的可能性。没有变量数据来源的模型是不可能进行具体计量研究的。
为帮助学生选题,应向学生提供选题指南,让同学们从中选择感兴趣的题目。
(二)文献查阅和综述指导
在课程论文写作过程中除了自己深入研究以外,要充分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包括图书、期刊等文献,也包括网络资源。充分有效地利用各种文献和互联网提供的信息,可以避免重复做别人已经完成的工作,也可以从中发现自己可能的创新之处。
大多数学生已非常熟悉利用网络进行查询,通过键入关键词、主题等来查询相关文献资料,也比较熟悉对纸质文献资料的查询,但利用网上数据库查询则比较困难,因此,教师应加强指导,使学生能够充分利用各种文献资源。
当前各种文献都比较丰富,查找也比较容易,关键的问题是指导学生如何对文献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归纳整理,并写出能涵盖主要研究成果和主要学术观点的文献综述。应要求将文献综述作为课程论文的必要组成部分,以此来促使学生认真搜集整理资料,打牢论文写作的基础。
(三)数据收集与处理的指导
收集数据一定要考虑来源的可靠性、权威性。如经济数据应主要取自各种统计年鉴、统计www.xiexiebang.com报告、重要报刊,以及权威部门的官方网站。同时要求学生从各种渠道获取的数据,不能不加分析地拿来就用,应认真分析这些数据的内涵、数据包含的范围、数据的计算方法、数据所说明的问题、与其他数据的关系等。如果数据与模型中的变量要求不一致,则应当对数据做必要的加工或调整,或者重新寻求符合模型要求的数据。在实际使用数据估计模型之前,需要对数据做预处理,对数据进行一些初步检查和分析,初步把握样本数据的一些统计特征,包括描述性统计、平稳性检验、协整分析和因果关系分析等。
(四)指导学生修改课程论文
学生完成论文初稿后,教师须认真审阅,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详细、明确的修改意见,指导学生反复修改完善。
三、课程论文成绩的评定
对学生课程论文的成绩通常由任课教师根据论文的质量直接评定,不进行答辩,但为了避免写作时作弊,任课教师可增加课程论文答辩环节,并请所有学生担任答辩委员。增加答辩环节,一是因为答辩过程更能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认知深度,这会促使学生平时认真学习;二是从答辩情况一般可以看出论文是不是学生自己精心阅读整理材料经过反复思考后写出来的;三是其他学生当答辩委员可起到增进交流、互相学习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庞皓.计量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2]柯健.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教学模式研究[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1(1):108-111.[3]王立平,王健.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4):56-58.(责任编辑:卢艳茹;校对:龙会芳)
第五篇:浅谈政治教学中教师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2010.12.16
浅谈政治教学中教师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
剑阁县武连职中
王群忠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过程。阅读教学的直接目标是培养阅读能力,间接目标是发展思维能力,潜在目标是陶冶思想情操。笔者在教学研究和实践中,逐渐掌握和运用阅读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质量,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做法是:
1.学会理书,找出联系。理书就是根据教材内容列出知识点,按照不同的纲目关系,建立不同层次的知识系统,找出各层次之间的必然联系,然后把不同层次的知识系统纳入统一的系统整体中,形成不可分割的知识网络。这就要求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之时:
1)、读懂课题、领悟要意。课题是全课的知识概括,是每课最简要、最突出的中心和贯穿全文的主线,它起到了“纲举目张”的作用,课题能展示了课文的总体结构和基本体系。例如,将七年级《思想品德》(山东版)第4单元的内容压缩概括为“我能行”三个字,属下的第七、八、九、十课的主要知识压缩出为:“自尊自信、自立自强、面对挫折、磨炼意志”十六个字。这样不仅使学生对教材知识有一个明晰的轮廓,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
2)、读通框题、理清层意。教师指导学生要从结构层次上理书,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后,能理出教材上共讲了几个问题,先讲的是哪些问题,后讲的是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又是从哪几个层次和角度来阐述的?要使学生能达到复述段意、层意的要求,比如,七年级《思想品德》(山东)――“自尊无价”的理解,通过自主阅读使学生理解,其一,阐述了自尊的人积极向上。其二,阐述了自尊的赢得他人的尊重。其三,阐述了自尊的人知荣辱,讲自爱。这样能使学生理解透彻,印象深刻。
3)、读顺教材、整合知识。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时,首先要根据自学提要和学习目标,带问题通读,对本课内容要有一个整体了解,掌握总体框架。其次指导学生依据提要进行细读,讨论分析掌握知识、解决问题,找出提要中对应的教学目标和有关知识内容。最后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指导学生精读,或圈字、或加点、或画横线、或加框,对重难点句段以及关键词语,让学生反复阅读、重点记忆,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八年级在第2课第一节《我爱你,中国》(山东版)教学中,让学生通读,把握基本框架,再细读理清二个知识点,一是可爱的祖国、二是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
理书不仅适用于复习课,而且也适用于新课教学。它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点,也有利于学生认识知识结构,驾驭教材整体,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综合能力。
2.学会扩书,充实教材。由于受教材篇幅的限制,有些内容不可能阐述得很细、很深,列举的事例也不可能很多,这就要求学生在阅读教材时,多动脑,勤思考,从教材中一事例能联想到其它事例,并且能更深层次的理解课本中的内容。
1)、拓宽材料、完整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教材与教学目标,恰当地搜集选择新颖、典型的材料辅助教学,和全班师生共享。如第7课第一节《做人要自尊――用行动赢得自尊》(山东版),学生搜集材料:以前有一只旅行队,当一切置办齐全时,队长发现还缺少两样东西,于是他大声叫到:“我们还缺少一个犹太人和一只狗。”一个中国人听到了,便回敬道:我和你一起,不就!齐全了吗!
2)、联系实际、丰富教材。注重思想品德课知识和社会热点问题的联系,缩短理论知识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距离,更好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教学原则。在教学中,用社会问题去和思想品德课知识对接,可以提高学生对社会问题的理解。用学习的知识阐释现实社会问题。如为什么我国要搞好与日本的关系?我们可以从历史的、政治的角度,并结合我国对外开放的政策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使学生真正了解我国的外交政策。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思想品德知识来思考历史、关注现实、展望未来。如世界的核危机问题,教育学生从问题的本质上着手,从维护世界和平的角度着眼寻找答案。
3)、学科渗透、知识贯通。思想品德课作为中学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一块主要阵地,它与各学科都有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挖掘这些学科之间的知识联系,加深学生对各科知识的综合理解和运用,增加有关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可以引进已学的它科知识,帮助认识和理解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如学习陶冶高雅情趣的内容后,可指导学生从思想品德课的角度去赏析生活中的美、透析其中的哲理、思考社会问题等。
3.学会压书,浓缩精华。所谓压书就是精炼教材,揭示主干,把握要领。把课本中的知识归纳为几句话几个关键词或字,这是帮助学生记忆的好方法。其方法必须建立在系统掌握课本知识,领会其精神实质,深知其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这样才能保证压书的准确与有效性。
1)、寻找主轴,抓住主线。主轴、主线就是要围绕中心词语、中心句子而展开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各个不同层次知识的辐射发源点,是特定政治教材知识范围内(或全书、或一课、或一节),从中心知识出发逻辑地开展的、相互作用的和各层次知识的集合点。例如,高中《政治生活》,由“政治”这一中心展开的相互作用的知识点集合线就有这样三条: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是一个具有阶级性的概念,政治的核心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很明显,这里“政治”具有向全书辐射的性质。
2)、图表结构,彰现纲要。先简要指出教材相互间的联系,然后把学习内容用结构图表列出来,再对照结构图表自已阅读,弄清教材,通过列出“纲要信号”图表,促使学生扼要、准确地把握课文的要点,帮助记忆或者用于突破教学难点。表格有时可以由教师设计并填好,在教学时展示,作为一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有时则可由教师设计,而让学生边阅读课文边填写,成为一种促使自学的工具,有时教师可以只提出要求,让学生自行设计、填写、成为一种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归纳、总结等能力的手段。
3)、抓住主干、划分成分。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下定义的方法分解定义,通过分析定义概念之间的关系来揭示被下定义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本质特征。同时进一步用语文课学过的语法知识来分析理解概念,通过抓住主干,划句成分方法进行教学,例如:“我国的国家制度”,先分别找出这个概念的主语(中华人民共和国)、谓语(是)、宾语(社会主义国家)、定语(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然后,抓住三个定语,逐个思考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什么必须由工人阶级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为什么要实行人民民主专政?这样,学生对“我国的国家制度”便有了全面深刻的理解和记忆.学生抓住主干主谓宾附加成分定状补,分析句子结构,更好地理解教材,明晰概念,压缩主线,有利于增强学生记忆,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