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职业学院课堂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研究论文

时间:2019-05-15 10:39: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析职业学院课堂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研究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析职业学院课堂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研究论文》。

第一篇:浅析职业学院课堂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研究论文

论文摘要】通过职业学院基础课程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各方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阐明了相关知识的课堂教学可以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依托和桥梁,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只有如此,才能把德育、传统文化教育、专业教育和成才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论文关键词】课堂教学 渗透 心理健康教育 方法

职业学院学生如何让他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健康成长,完善自我,以自己的一技之长和良好心智,在当前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发挥应有的作用,更好地为地方经济服务,实现他们自身的价值,这是职教工作者所关注的。他们面临着传统观念变革价值体系坐标的选择和新生活方式的适应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因此,人群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因适应不良而产生的各种心理障碍。”笔者结合自己平时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对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探索。

一、教学目的应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教学目的是一切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一切教学工作都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目前,很多教师对于新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课程目标非常重视,往往是备课的重点。但是,课程目标中所蕴涵的心理健康教育目的,却很少挖掘并明确体现出来。在制定教学目的时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目的是至关重要的。只有教师改变陈旧观念,在教学中树立一个牢固的理念,即心理健康教育也是教学目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对教学目的的进一步分化和提升。才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真正自觉地、有意识地、行之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二、教学内容应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素材

教科书的内容都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载体,教师要充分挖掘这些教科书中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找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渗透点,让学生在获得知识教育的同时,又能产生情感的共鸣和认同,使其心理素质逐步提高。

在学习中,心理健康问题涉及学习的各个方面,包括学习兴趣、学习热情,等等。学习兴趣不仅使学生渴望获得知识,促进学生学习,而且在学习过程中伴随着愉快的情绪体验,有利于学生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学习热情也非常重要,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对学习的冷淡态度,比学习成绩不良更可怕。”一旦学生形成了学习热情,它将产生持续、稳定、巨大的推动力,给学生的学习以有力的鼓舞。使他们坚持不懈、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

在教学中如何运用素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呢?如一些学生因考试屡次失败而最终丧失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是犯了“归因”错误。所谓归因,是对自己和他人的外在行为表现的因果关系做出解释和推论的过程。在考试失败后,有些学生把失败主要归因于客观因素,如学习环境不好、教师教学不力、自己运气不好等,寻找借口,不思进取;有些学生把失败主要归因于主观原因,认为自己笨,没能力,最终产生过重的自责与负疚感,认为失败是不可避免的,自暴自弃。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中引入史料中的一些著名人物,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其成败的原因:客观原因与主观原因、根本原因与直接原因等,让学生认识到绝大部分的成败,都不是单一的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归因,实事求是地分析考试成败的真实原因,在此基础上找出解决问题的正确对策,让学生看到成功的希望,重新激发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三、教学过程应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生活、交往、交流、对话和共享的过程,是实施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心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对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起很大的作用。

1.教师应做学生心理健康的守护神

即在学生现有心理水平基础上,不增加学生新的心理负荷,不诱发学生新的心理问题,这属于防范式心理教育,是最低层次的要求。这点看似简单,甚至不值一提,但做起来却并非易事。事实上,学生的心理问题,很多是由教师引发的,特别是职校学生,从小学到初中,由于成绩不佳,他们看惯了老师太多的白眼、听多了老师讽刺的语言、经历了太多的挫折,所以特别敏感。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伤害学生自尊的话不说,贬低学生人格的事不做,对学生满腔的爱,饱含期待,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最终营造出民主、和谐、活泼的课堂心理气氛。

2.教师应做学生心灵家园的拓荒者

即结合教学内容,有意识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自尊自信、愉悦乐观、宽容大度、积极进取的良好心理品质,这属于发展式心理教育,是较高层次的要求。要达到这些要求,教师仅凭一腔热情和满腔关爱是不够的,还必须深谙教育规律,掌握教学艺术,懂得学生心理。因此,教师钻研教育理论,学习心理学知识,探索教学模式,反思教学行为才能在提高心育水平的同时提高教学水平。

四、教学方法应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改革

调查表明,职业学院一些学生对基础课缺乏应有的热情和兴趣,甚至产生逆反心理,一个重要原因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不当。由于基础课理论性强,很容易使教师照本宣科,形成“满堂灌”。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的思维受到严重束缚,其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一上基础课他们就以睡觉来对付。

教学方法如果抑制和阻碍了学生人格的发展,在心理上产生消极反应,就会影响学生心理健康。改革教学方法的目的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交互式学习就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平等尊重学生,甚至可以把丰富的教学活动延伸到课堂之外,如英语教学中开展阅读成果展示、英语情景剧表演、口语演讲比赛,等等,这些都是课堂教学的很好补充,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有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构建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学生的发展包含着学生随年龄的增长而在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变化,在成长过程中,学生心理由不成熟到慢慢定型,既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密切配合和共同关心,更需要教师的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和引导。目前,各职业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仅限于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心理讲座等课堂外教育。除专业课程教育之外,在相关知识的课堂教学中,没有把课堂教学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依托和桥梁。因此,只有树立正确的心理教育观,才能把把德育、传统文化教育、专业教育和成才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费孝通在全国第二次精神卫生会议上的报告健康报,1986—10—19.

第二篇:历史课堂教学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历史课堂教学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鉴于在学生价值观和世界观缺乏清醒理论支撑的情况下,新的课程、新的标准、新的教学模式、新的学生需求,需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来支撑,心理健康教育也必须在学科教学中得到体现,这样才更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和全面发展。

关键词:历史教学;心理健康;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05-0048

新课程理念指出: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建构的过程,强调在合作互助中学习,特别关注学生的主体要求,尊重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顺应学生的自我发展,鼓励学生的个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自我探究的学习能力。但同时,在目前日新月异、目不暇给的形势下,学生心理教育也提到议事日程上。

历史教学就是通过历史的学习,使学生激发一种“天赋的”、独立的判断能力和价值取向;一种高尚的情操和趣味,对个人、家庭、国家、天下有一种责任感,对人类的命运有一种担待;一种成己成物、悲天悯人、民胞物与的宽阔胸怀,升华自己的人生境界。高中阶段正是学生心理、生理发育的关键时期。因此,在教学中就必须结合课本知识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历史课程也是一门传统的学科课程。在当代教育理论及课程理论的指引下,历史课程也面临着改革的趋势。历史作为一门人文社会科学的课程,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陶冶人文精神,加强思维能力的训练,要注意健全心理尤其是情感的培养。

笔者结合历史教学实践,有如下一些思考:

一、加强自身的学习和修养,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

孔子说:“己立立人,己达达人”“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教育是以教师的人格和言行来影响和感化学生,起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历史学科教学除了体现学科知识的特点,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外,还要关注学生的情绪、情感,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正如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的人格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讲,教师的师德形象和人格魅力对学生的道德情感发展和美好心灵的形成具有决定性作用。历史教师要加强自身的学习,努力提高自身涵养,加强道德修养,以良好的情感资质和人格力量影响学生,成为学生的表率和楷模。这样,学生在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中人格也逐渐健全与发展完善起来,从而使学生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培养出创造性的心理健康的人才。

二、营造和谐课堂环境,把握心理教育契机

课堂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主阵地。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氛围,让学生充分体验并参与实践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原则之一,课堂如历史一般严肃,必然会催生或加速学生的心理障碍;如果是和谐、宽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学生就能主动积极去学习并体验学习带来的成就感。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让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建立起朋友般的友爱环境,使学生有种温馨的感觉,这从情感上给学生营建了“心理安全和思想自由”的环境,使他们的心理处于最佳状态,克服了孤僻、脆弱、冷漠等不健康的心理。

三、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

历史知识浩如烟海,历史生活丰富多彩。教师应充分利用历史学科的特点,运用现代技术开发课件,创设情境,让学生亲身感知和体验历史,教师课堂多种方法并用,学生角色扮演等形式灵活运用于课堂舞台,让学生在愉快的心境下去学习历史,感知历史人物和事件。对于培养学生心理素质有重大意义。让学生享受学习的轻松感、幸福感。例如:讲完西安事变后,先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西安事变的背景,然后组织学生观看电影《西安事变》,重温历史,这样,课堂活了,知识也掌握了,学生学习也不那么枯燥无味。同时,多种形式的教学也能避免学生因心理偏差而引起落后的行为,使学生有不同程度的进步,上课走神不专心、注意力差而且不愿动脑筋等一些不良行为的学生在互动中受到遏制。

四、挖掘学科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健全学生人格

笔者在讲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精神的时候,把它和汶川地震之后的全国哀悼日联系起来,以国家的名义为地震中逝去的同胞哀悼,这是史上第一次,体现了对人、对生命的尊重,这正是人文主义的根本体现。这样的例子很多,再如,讲百年屈辱史的时候,与深圳举办大运会联系起来„„几乎身边的任何现象都可以找到历史的影子,历史不是死的,历史就在身边。

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还应充分利用古今中外的爱国志士、杰出人物的先进事迹,这些都可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大禹治水的“三过家门而不入”、霍去病的“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的英雄事?E、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范仲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通过这些先公后私的品德,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教育,帮助其树立远大理想,正确认识自我、正视自我,培养学生积极正确的自我意识。

历史教学中,许许多多杰出人物的坎坷人生、历经挫折矢志不渝的拼搏精神,就是培养学生承受挫折、调控心理障碍的最好素材。

五、充分挖掘历史学科的潜能,净化学生心灵

中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史知识多姿多彩、浩如烟海。近代中国伴随着外国侵略者的炮火和本国封建统治者的屠刀,给中国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同时也惊醒中国人民,他们开展了如火如荼的反侵略反封建的斗争,世界史那波澜壮阔而又曲折坎坷的历史进程等在陶冶学生情操、开发学生心理潜能、健全学生人格、帮助学生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精神、增强学生承受挫折、适应社会等生存环境能力等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如中国古代史《贞观之治》,可以引用唐太宗的名句“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引导学生探索、思考,贞观之治的出现与唐太宗有什么必然联系?中国历史盛世局面的出现都有些什么原因?学生通过积极思考、讨论、归纳,培养学生严谨规范、认真缜密的思维品质。再如结合抗日战争可以给学生欣赏《长城谣》《松花江上》《黄河颂》等,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起学生的爱国之情。在教学中,教师就应该巧妙挖掘历史素材,用丰富的史实来滋润学生心田,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净化学生心灵。

六、精心选用历史素材,激发学生健康的学习心态

例如《第二次鸦片战争》,笔者先给学生讲一个题为《圆明园是谁烧的?》笑话:一位教育局的领导到一所学校进行教学工作的检查,他问两名初中学生:“圆明园是谁烧毁的?”其中一名学生答:“不知道,不是我烧的。”另一名学生也回答:“也不是我烧的。”学生的班主任对校长说:“这两名学生是我班上最好的学生,他们说不是他们烧的那肯定就不是他们烧的。”此时,其中一名学生家长来了,一听此事,立即对校长说:“不就是圆明园吗?烧了就烧了,多少钱?我赔!”但凡听到这,学生总会开怀大笑,之后,笔者设计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让他们思考、讨论,学生各抒已见,然后以设问“圆明园究竟是谁烧的”导入课堂。讲完课本内容之后再提出问题:这个笑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让学生思考、发表见解,充分听取学生的想法,并给他们恰当妥切的回应,最后再做一个总结陈述,让学生明白这个笑话蕴涵的道理。还有多种教学方法,都可以对学生进行熏陶、教育、潜移默化地施加影响从而达到推动学生人格、品德的建塑,完善教学的目的,激发学生健康的学习心态。

总之,历史学科蕴含着大量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只要历史教师在进行教学的同时,不忘记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任务,从历史课堂教学的形式、方法到内容去渗透心理教育,同时加强自身修养,一定能让学生成为真正健康、合格的中学生。愿我们的课堂呈现思想生命火花的碰撞与展现,让学生情不自禁的从心灵深处,淌出不断滋润精神之园的丝丝甘泉。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西乡中学 518000)

第三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关系到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大事。不过当前在农村学校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一定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很不普及且不平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几乎没有,相关的政策措施也没跟上。为此,在现有条件下,通过现有的学科渗透心里健康教育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下面我谈谈本人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在数学课中充分重视良好教学心理环境的创设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每个学生都平等地看成是正在发展的、潜能末充分开发的人。教师的角色是学生的“伙伴”和心理健康的“促进者”,强调对的学生“信任”、“真诚”和“尊重”,给学生以“无条件积极关注”,使学生在课堂中无顾虑地、真实直率表达情感和想法,并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和探讨,并能灵活地运用“倾听”、“理解”、“情感反应”和“鼓励”等技巧去引导学生,避免盲目地对学生进行个人评判。创设良好的教学心理氛围,这是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教师必须正确树立以下几个观念:(1)人格平等观。学生是有独立人格的人,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教师只有树立这种平等的观念,才会做到尊重学生,才能正确处理好师生关系,才能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从而促使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正如美国著名作家爱墨生所说的:“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

(2)师生主体观。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忽视任何一方的活动,教育均不可能

达到理想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把学生视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育过程成为在教师主导下的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这样才能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培养,才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较充分的发展,促进学生良好社会化人格的形成。(3)教学差异观。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培养学生的长处。根据学生的差异,在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上提出不同要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品德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在数学课中充分重视开展美育教育

数学的美感很强,其图形美、抽象美、对称美、奇异美、思维方式美、解题过程美……都能给学生得到美的享受,产生一种愉悦的情感。这不仅丰富了学生对美的了解,提高了对美的欣赏能力,而且使学生在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渐渐养成欣赏美、追求美的高尚情操。

(1)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来开展美育。在各年级的教材中都有大量的插图,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分欣赏、感受。(2)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读一读”等栏目开展美育。这些栏目介绍了许多的数学知识、数学故事和数学悠久的历史,这可以让学生产生好奇心,树立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3)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以美育美”、“以美传美”,即教师要有健康的心理,以自己的道德感、事业心、奋斗意志、生活热情以及仪表、教态、语言、板书等向学生传播美,在无形中给学生以影响,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三、在数学课中充分重视活动课的开展

健康的心理是在实践中培养和发展起来的。愉快的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感、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增进学生之间的友情,让学生不再感到孤独、烦躁、自卑,学会自我心理的调节,让不良情绪得到分散并以正确的方式得到宣泄。(1)在数学课中可以利用一些“探究性活动”来开展活动。这些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丰富土壤,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意志,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奋斗不止、战斗不息的顽强意志,并且还可以通过探究的成功,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带来的喜悦;通过探究的失败,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挫折观,以锻炼学生的心理。(2)在数学课中还可以开展数学知识讲座、趣味数学知识介绍、数学游戏等,在活动中学生可以充分表现自己,发挥自己的特长,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再感到数学枯燥无味。(3)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展活动。在教学工作中,它不仅使较为抽象的概念知识形象的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能进一步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而且还可以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调整学习进度,提高学习效率。

当然,各学科有自己的特点,它也不可能代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心理将康教育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教育手段也是多种多样的。但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将康教育”这种方法是有效的。

第四篇:生物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让心理健康教育润物细无声的渗透到生物课堂中

渠江中学 夏卫华

近几年来,我一直从事《生物学》和各年级的《生命与健康教育》教学。根据对学生的观察与交流深刻的认识到越来越多的中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如:厌学、逃学、偷、说谎、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攻击、退缩、焦虑、抑郁等等。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不但严重地影响着青少年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也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扰,直接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与教育目标管理的实现。如何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生物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努力提高课堂效率,便成为学校和教师需要思考的十分迫切的问题。

一、让音乐中的正能量润物细无声的渗透到学生的心田

日本科学家对水稻的生长进行研究,发现每天定时播放音乐能促进它的生长并比同期的水稻的产量更高,由此可见轻松愉快的环境能促进生物的生长发育。因此,在生物课件中插入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背景音乐,舒缓课堂气氛,愉悦心情。如在学习《鸟》时播放《我是一只小小鸟》;学习《社会行为》时播放《团结就是力量》;学习《病毒》时播放《白衣天使》······让音乐中的正能量润物细无声的渗透到学生的心田。

二、用“格物致知”增强学生的参与感与自我表现欲,减缓学生心理压力

中学生处于自我意识觉醒的时期,中学生随着与社会接触面的扩大,兴趣广度也大为增加,对探求事物的认识倾向表现出更大的坚持力,即有了较为长久稳定的兴趣。参与感与表现欲的产生,致使兴趣明显出现了“赶时髦”的特点。利用中学生的这一特点去实现生物教学中的能力目标,让学生参与调查、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成立课外生物兴趣活动小组,让学生独立完成探究实验活动从中体验到“格物致知”即“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的成就感。有时又在课堂上充分利用视频资源,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生说的兴趣,让学生参与到讨论中,自由发言、畅所欲言,从而增强学生的参与感与自我表现欲,使学生的心理压力得到减压,自信心得到了增强,学习的动力也得到了增进,师生之间的关系也更融洽-----中学生随着思维的日渐成熟,不满足于简简单单的说教和现存的结论,所以容易固执和偏激(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一旦喜欢这位老师,就会爱上这位老师教的这门课,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就要尊重他们的意志和人格,这样能使教学目标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应该是我们所说的人格魅力吧!

三、使农村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成为生物课堂的心理良方

安化的农村中学教育受到地域条件的影响普遍落后于其他地方,但相对于生物学来说农村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为生物教学提供了充足的教学资源与教学舞台。大部分学生具有城市学生没有的优势-----大部分的学生具有丰富的生活实践体验:自己家养鸡、地里种了粮食蔬菜瓜果、不同时节上山采野菜下河摸鱼虾······生活中处处是生物资源。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充分利用这些学生能看得到,摸得着的现存资源。如在讲《被子植物的一生》这一章从“种子的萌发”到“植株的生长”到“开花和结果”。从一句谚语“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入手引导学生提问“为什么要在清明前后呢?”“种子萌发还需要哪些条件呢?”······然后交给学生自己来完成探究实验,对成功的学生给予鼓励性评价,以强化其成功的体验,这样不但掌握了探究的一般过程,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思维,进而促使学生好学、乐学,还发展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生达到真正的健康即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以及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学习生物学也是为了健康的生活,两种相结合有利于学生的良性发展。

第五篇:中小学教育研究方法论文

增强学生体质健康研究综述

摘要:体质是人的生命活动和生活、学习、工作的物质基础。学生的体质健康关系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强盛兴衰,近年我国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学校体育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可是,根据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表明,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连续20年呈下降趋势,主要是学生体质健康出现了存在问题:部分学生体能指标继续呈下降趋势;肺活量继续呈下降趋势;超重及肥胖检出率继续呈上升趋势;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居高不下;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与肥胖相关的病症近年来在青少年身上也时有发生。于是社会上又是一片哗然,惊诧和指责声不绝于耳,更有甚者将声讨之矛头直指体育教育。诚然,体育教育对于学生体质的下降应承担一定的责任,但不是全部,所有关心学生健康的有识之士应该做下来冷静的思考,究竟是谁的责任,应该如何解决,这才是有益的、必要的,但是要究其原因的首先从家长、学校开始,因为家长、学校片面追求文化成绩,在面对考试的压力,面对家长望子成龙的期待,学生从小就没时间享受运动的乐趣。尤其是县城的学生,他们的体质一年不如一年。从实际情况来看,影响学生体质下降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运动不足,而这些问题又有着广泛的学校教育、家庭、社会等方面因素的影响。面对这种现状,是重提“健康第一”的时候了。关键词:学生 体质健康 体育教育 学生体能 前言

青少年的健康是国家的财富,也是每一个人幸福生活的基础。首先要对他们树立健康第一,“全人教育”的理念,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古今中外,历来都把学生身心和谐发展作为教育的基本宗旨。早在古希腊时期,学者们把教育过程看作是一个身心自然运动的过程,对于青少年的教育,要适合其好动的天性,应该以游戏的方式进行。在教育目的上,强调身心和谐发展,追求体格健壮而又思想敏捷。古罗马有句名言,“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康的体魄”。这说明古希腊罗马时代,已经认识到教育应当是身心的全面教育,教育要全面关注人的生命,关注人的身体与精神,使青少年体格的养育、情意教育、理性教育和谐并存。

一、研究的目的

青少年是祖国发展的栋梁,他们体魄是否强健决定了祖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的精神,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和体质健康水平,制订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针对学生健康状况存在的问题开展学生健康教育尤其是在基础教育阶段,非常有必要保证健康教育的时间,合理安排健康教育课的内容,提高健康教育的效果。学校要把体育教育的目标放在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上,通过开设营养课、形体课以及理论教学、电视、广告宣传等方式向学生传授体育健康知识,加大投入力度,让学生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真正的做到为学生健康服务。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相关学生体质健康调查报告看出,我国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教育部自2002年开始,建立了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网络,每年对我国学生健康状况进行一次监测。

(二)调查问卷法

通过对本县部分学校问卷调查显示:有25%的家长不支持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有60%的学生每天运动时间不到一个小时。有10%的家长认为学生在学校参加体育课与课外体育活动已足够,家庭不用再进行这方面的教育与投入,仅有5%的家长认为家庭在学生体质健康教育中能发挥学校替代不了的作用。

(三)比较分析法

全县各级学校还普遍存在重智育、轻体育,重营养、轻锻炼,重技能、轻体能的不良倾向。家长对学生也是如此,学生负担重,奔命周旋于补习班、辅导班之间。学生的运动时间不足。“每天锻炼一小时”成了一句空话。学校把尽可能多的时间留给文化课。以我县及周边县市学校为例,早上基本是6:00起床,到教室上一节早读课;上午安排了4节课,下午安排了2节课,每天上午安排一次课间操,下午课外活动被安排上文化课。学生基本没有锻炼时间,对体育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为了考上好学校,学生不得已把牺牲身体健康作为代价来换取考试分数和升学率已成了某些学校的“法宝”。

三、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饮食结构不合理

究其原因就是多数学生喜欢吃一些零食、炸薯条、汉堡包等这些含高糖、高脂和高热量的食品等充当正餐;还有一些学生根本就不正经吃饭,早餐根本就不吃,晚上到外面去吃夜宵;还有的学生不适当的节食减肥,这些都是造成肥胖或营养不良的原因。所以饮食和营养是保护和增强学生体质与健康、提高活动能力和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良好的饮食习惯可以帮助人们改善和保持良好的体态。营养不但提供了运动过程消耗的能量,而且可以对组织进行修复,增强人的体质。

(二)学校和家长对学生体质健康认识不足

根据《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第5条明确规定学生每天的学习时间:小学不得超过6小时,中学不得超过8小时,大学不得超过10小时。然而现在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各个学校、包括家长对学生每天加班、加点的安排授课时间和作业量,学生每天11、12点才能睡觉。还有的家长周六、周日还要安排学生学钢琴、补课等,根本不重视学生的体质健康。“应试教育”导致了学校教育的偏差、学生家长“唯分数论”的思想进一步加深,忽视了学生的体质健康,再加上家长对学生过分溺爱,过分的给孩子补充营养,怕孩子有什么危险,不让孩子进行体育锻炼。因此家长重智育,轻体育,重营养,轻锻炼是造成 “土豆”、“豆芽”、“小胖墩”和“小眼镜”增多不可忽视的原因。

(三)学生体育活动不足

根据有关调查显示:只有18%的学生能达到每天锻炼一小时的体育活动,42%的学生每天能达到每天锻炼0.5小时的体育活动,而有40%的学生达不到每天锻炼0.5小时的体育活动。究其原因就是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正常的体育课被挤占,缺乏经常的有效锻炼,造成了学生体质健康的下降。所以正常的体育活动能提高改善学生的心肺功能、增强体能、全面提高身体素质,还要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

(四)学校体育场地器材不足

学校运动场地面积与学生人数比重严重失调,体育活动场地和器材明显不足,尤其是实施新课程以来,部分体育器材(如体操类)使用率不高,学生在选择体育活动项目主要集中在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尤显得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的匮乏,如遇风雨天气学生根本无法锻炼,只能呆在教室,更不要说经济条件较差地区的学校,更有甚者,一些学校把运动场租借给外单位或改建商品楼以谋取私利,牺牲了广大学生锻炼身体的场所,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体质健康。

(五)学生体育锻炼和健康意识的淡薄

有的学生受“学习好则一切都好”观念的影响,只注重文化成绩,忽视体育锻炼,把课余甚至体育课的时间大多花在文化课的学习上;有的学生怕苦怕累或怕出汗后的麻烦,不愿从事耐力性或剧烈的体育运动;另外,学生自身的不良生活习惯,如家庭劳动父母代劳,出门坐车,周末或假期不分昼夜的泡吧上网,种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对学生的体质也产生不良的影响。

四、结论与建议

学生体质健康问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例如:新中国建立初期,毛泽东同志就明确提出“健康第一,学习第二”。最近,教育部明确提出,“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表达了把健康第一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指导思想。要让这些先进的教育理念深入到校长、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内心,尚有许多工作要做。但首先要解决的是把教育工作中切实改变用“升学率第一”替代“健康第一”的状况,改变学校体育“说起来重要,干起来不重要”的状况,同时改变一些领导干部和教师认为学校体育“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状况。简言之,对于学生体质健康问题的关注,不单单是一个学校体育工作的问题,而是反映了学校教育的理念、基本出发点,事关教育的全局;不单单是教育部门、学校的任务,同样也是政府、社会和家庭共同关心的重大教育主题。因为,今天在校的年轻一代,是我们国家未来的希望,今天学生的健康,是为他们一生幸福和国家的繁荣昌盛奠定坚实的基础。主要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等.《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9月。

[2]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中国学校体育[J],2007年。

[3] 陈雁飞:我国学生体能下降原因及对策研究,天津体育学院报,2005年。

[4] 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促进广大青少年全面健康成长——陈至立在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2006年12月。

[5] 关 颖,孙宏艳:青少年健康素质的隐忧——六大城市少年儿童生活方式调查[J].青年研究,2004年12月。

[6] 刘美杰: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下降问题的调研[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年。[7] 王秀珍,陈红新:浅谈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的持续下降[J].体育世界·学术,2008年2月。[8] 缪书岳:谁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买单[J].中国学校体育.2007年。

下载浅析职业学院课堂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研究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析职业学院课堂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研究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校体育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摘要】现阶段,在高校体育教学中逐渐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这不仅可以使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增强自身的体质,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和体育成绩,也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浅谈心理健康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浅谈历史教学中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浅谈历史教学中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者以现代心理科学理论为指导,根据中......

    《心理健康教育操作模式研究》论文

    浅谈在生物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摘 要:通过多年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实践和研究,结合现在初中学生的心理现状,利用初中生物教学这一阵地,综合论述了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

    班主任工作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班主任工作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研究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1、课题提出的背景 由于目前的中小学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交往的对象多为成人,在这种不协调......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论文

    摘要:教育技术学是一门与推进教育深化改革、促进素质教育、教育信息化、创新人才培养、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等密切相关的学科。本文主要论述了教育研究的意义、教育研究方法在教......

    论文研究方法

    论文研究方法 (1)归纳法:从个别性知识,引出一般性知识的推理,是由已知真的前提,引出可能真的结论。 (2)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宏观分析方法是对问题进行了总体的分析,微......

    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科学课程面向全体学生,这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同时,它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民族、地区等方面存在......

    在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关键词:班级管理 心理教育 倾诉逆反心理摘要: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一个人个性是否完整、是否良好,对创新能力尤其重要。要有效地搞好班级管理,就得渗透心理教育,为学生创新能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