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走进不同的家乡小学品德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地形图,初步了解如何阅读地形图。
2、加深对各种地貌的认识。
3、通过对祖国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地貌,感受祖国的博大。
课时:一个课时
教学活动和过程:
一、复习。
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各种地貌,今天我们先来复习一下这些地貌的名称和它们所具有的特点。(展示相应地貌的图片要求学生做出简单的判断。)
二、导入。
刚才我们看到的是各种各样的地貌,这些地貌用地图的方式表示出来就是这个样子。(有条件的话,展示实物地形图;若没有,则可通过幻灯片展示地形图。)
三、学习地形图。
这个凹凸不平,色彩缤纷的地图就是地形图了。
地形图有什么用呢(学生举手发言。)对了,地形图能够帮我们清楚了了解一个地方的地貌。那怎样来判断一个地方到底是什么地貌怎样来阅读地形图呢
学习地形图的阅读方法;学生进行相应的练习。
四、了解不同地貌里生活的人的不同生活习惯,以及这些生活习惯与当地地貌的关系。
前后桌四人为一个小组,讨论为什么不同地貌的人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然后以小组的名义发言。
五、教师小结。
第二篇:走进不同的家乡教案
小学品德与社会:《走进不同的家乡》教学设
计
2013-05-08 | 地形 家乡 调查
《小学品德与社会:“走进不同的家乡”教学设计》摘要:一起 来看一下。(出示调查表)从调查表中可见,大部分的同学家乡都是在广东省内,有的同学是来自湖南、广西以及四川等其他省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不同的家乡,一起领略不同的家乡美。【设计意图】从学生的家乡...相 关: ◇ 人教:《画家乡》教学设计一
◇ 长春:《感受家乡》教学设计
◇ 苏教版品德:一年级上15.过新年教学设计 ◇ 苏教版品德:一年级上15.过新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地形图,初步了解如何阅读地形图。
2、认识几个有关温度的概念。
3、通过对有关温度统计的认识,感受祖国的博大。
4、了解地理环境及气候的不同与人们生活及其风俗习惯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1、教师搜集相关的图片、文字资料。
2、教师调查学生家乡所属地区。
3、学生搜集有关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件出示学生家乡所属省份调查表。
师:上课之前,老师对同学们家乡所属省份进行了调查了解,我们一起
来看一下。(出示调查表)从调查表中可见,大部分的同学家乡都是在广东省内,有的同学是来自湖南、广西以及四川等其他省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不同的家乡,一起领略不同的家乡美。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家乡切入,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能入门见山,直奔主题。
二、小组探究地形图探究地形图
课件出示中国地形图,提问:这是一幅什么图?(地形图)
欣赏课本第14~15页的内容,仔细观察中国地形图,小组讨论,解疑:
1、地形包括哪几种类型?(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五大类)
简介中国地形的主要特征:
①地形多种多样。在中国辽阔的大地上,有雄伟的高原、起伏的山岭、广阔的平原、低缓的丘陵,还有四周群山环抱、中间低平的大小盆地。
②山区面积广大。通常人们把山地、丘陵和比较崎岖的高原称为山区。中国山区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2/3,这是中国地形的一显着特征。
2、结合分层设色等高线,观察中国地势有什么特点?(中国地势西高东
低,大致呈阶梯状分布。)
3、观察地形图和周边几张照片,找出照片里的地方所对应的地方,小组合作完成练习题;
如诗如画的天山牧场——(天山山脉)
黄土高坡——信天游的故乡——(黄土高原)
西南地区起伏的梯田就像流动的五线谱——(云贵高原)
海南的阳光、沙滩和椰林构成了美丽的热带风光——(多种地形)
在我国的南方地区,河流纵横交错——(长江中下游平原)
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华北平原)
【设计意图】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通过小组合作探索,学习观察地形图。
4、找一找,我们身处的地方(广东省)属于什么地形?(东南丘陵)
想一想,广东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点?(丘陵多,比如中山市有五桂山、南台山、古香林、铁炉山等,这些山都不是很高,最高的五桂山也仅有531米;广州市有白云山、莲花山、大夫山、越秀山等)
过渡:欣赏了这些风景,我们不得不感叹,我们的祖国地域辽阔,景色壮丽多姿!在祖国的不同地区,有的地方寒冷,有的地方温暖;有的地方干旱,有的地方湿润,生活在不同自然环境中的人们,会有自己独特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1、观察17页的两幅条形图:
(1)这两幅图分别分析什么?(年平均降雨量、气温差异)
(2)小组合作完成填空练习题:
我国年平均降雨量最高的地区是(台湾火烧寮),最高降雨量可达(6557)毫米;最低的地方是(新疆吐鲁番),最低降雨量是(5.9)毫米。
年平均气温最高的地方是(海南省西沙),最高可达(26.4)摄氏度;最低的地方是(青海省五道梁),最低低至(-5.8)摄氏度。
我国年最高气温的地方是(新疆吐鲁番),最高可达(48.9)摄氏度,最低的地方是(黑龙江漠河),最低低至(-58.7)摄氏度。
(3)联系生活实际比较不同地区的气温和降雨。
2、请学生欣赏教科书第16~17页上的照片,联系生活实际做比较,想想不同的气候、不同的降水量与生活在那里的人们的生活及风俗习惯之间的关系。
(1)师配图简介:不同家乡的人的生活方式和那地区的降雨量、气温紧密相关。比如人们居住的建筑,我国西北地区因为气候干燥少雨、冬季寒冷、木材少,人们住的是窑洞;在广西地区,因为山多岭陡、高温多雨、地方潮湿、木多土少,人们一般用竹木建成吊脚楼。比如生产方面,海南因为高温多雨、阳光充足、年平均气温温差小,所以盛产椰子;新疆吐鲁番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盛产葡萄。
(2)连线题:了解不同家乡的气候、降水量与交通运输工具的关系。
西北沙漠 骏马
青藏高原 驴车
内蒙古高原 狗拉雪橇
东北地区 大象
华北地区 牦牛
江南水乡 骆驼
西双版纳 舟船
【设计意图】书中的内容是有限的,在课堂上进行拓展,拓宽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学生理解不同家乡的气候、降水量与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
(3)请学生欣赏教科书第16~17页上的照片,说说通过照片,你还了解到什么。(说出照片中不同家乡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再联系生活实际,比较说出冬天南北气温的不同,夏天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降雨量的不同。
四、少数民族的家乡特点
过渡:不同地区的家乡有不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而不同民族的家乡也有不同的生活方式。
1、观察18-19页的中华民族分布图,找一找分布较广的少数民族有哪些?(藏族、维吾尔族、蒙古族、回族、满族)它们主要分布在哪里?(藏族:西藏,维吾尔族:新疆,蒙古族:内蒙古,回族:宁夏,满族:东北地区)
通过书上的图片,你可以知道这些少数民族有什么特点?(维吾尔族、高山族:能歌善舞;藏族:生活的地方很寒冷;傣族:住竹楼;彝族:火把节;满族:服饰特点;蒙古族:以畜牧业为主)
【设计意图】书上的内容要充分利用,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初步了解不同少数民族家乡的不同生活方式与风俗习惯。
3、出示选择题,了解更多关于少数民族分布的知识:
(1)现在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是:
A 藏族 B 维吾尔族 C 壮族 D 苗族
(2)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少的民族是:
A 独龙族 B 高山族 C 纳西族 D 珞巴族
(3)全国少数民族数目最多的省份是:
A 广东 B 云南 C 黑龙江 D 甘肃
2、展示图片,介绍几个主要的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资料。
3、出示连线题,了解更多少数民族的重要节日:
?歌婆节 苗族
?达努节 满族
?祭鼓节 朝鲜族
?五月节 白族
?姑娘会 锡伯族
?五谷祭 壮族
?三月街 瑶族
小结:我们的祖国由56个民族共同汇成。56个民族如同56个兄弟姐妹共同组成了一个大家庭,作为这个大家庭里的一份子,我们都应该与其他的兄弟姐妹相亲相爱。
五、总结课堂
同学们,今天我们走进了不同的家乡,领略了不同的自然环境,也了解了不同的人文环境。不管我们来自哪里,以后将扎根哪里,都不要忘记养育自己的家乡,应该把自己的家乡珍藏于心底,长大之后有能力了就承担起建设家乡的责任,为家乡贡献一份力量。
【设计意图】总结环节对课堂教学进行情感升华,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并教育学生立志为家乡做贡献。
六、布置作业
课后回家通过上网、查阅书籍或请教长辈,搜集更多关于家乡自然环境、风俗习惯或家乡故事的资料。
【板书设计】
走进不同的家乡
不同的地形:高原、平原、丘陵、盆地、山脉
不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和降雨量、气温密切相关
不同的民族:56个民族是一家
第三篇:走进不同家乡教学设计
走进不同家乡教学设计
1、认识地形图,初步了解如何阅读地形图。
2、认识几个有关温度的概念。
3、通过对有关温度统计的认识,感受祖国的博大。
4、了解地理环境及气候的不同与人们生活及其风俗习惯之间的关系。
1、教师搜集相关的图片、文字资料。
2、教师调查学生家乡所属地区。
3、学生搜集有关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资料。
师:上课之前,老师对同学们家乡所属省份进行了调查了解,我们一起
来看一下。从调查表中可见,大部分的同学家乡都是在广东省内,有的同学是来自湖南、广西以及四川等其他省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不同的家乡,一起领略不同的家乡美。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家乡切入,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能入门见山,直奔主题。
课件出示中国地形图,提问:这是一幅什么图?
欣赏课本第14~15页的内容,仔细观察中国地形图,小组讨论,解疑:
1、地形包括哪几种类型?
简介中国地形的主要特征:
①地形多种多样。在中国辽阔的大地上,有雄伟的高原、起伏的山岭、广阔的平原、低缓的丘陵,还有四周群山环抱、中间低平的大小盆地。
②山区面积广大。通常人们把山地、丘陵和比较崎岖的高原称为山区。中国山区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2/3,这是中国地形的一显着特征。
2、结合分层设色等高线,观察中国地势有什么特点?
3、观察地形图和周边几张照片,找出照片里的地方所对应的地方,小组合作完成练习题;
如诗如画的天山牧场——
黄土高坡——信天游的故乡——
西南地区起伏的梯田就像流动的五线谱——
海南的阳光、沙滩和椰林构成了美丽的热带风光——
在我国的南方地区,河流纵横交错——
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
【设计意图】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通过小组合作探索,学习观察地形图。
4、找一找,我们身处的地方属于什么地形?
想一想,广东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了解广东省所属地形,加深学生对地形的认识。
过渡:欣赏了这些风景,我们不得不感叹,我们的祖国地域辽阔,景色壮丽多姿!在祖国的不同地区,有的地方寒冷,有的地方温暖;有的地方干旱,有的地方湿润,生活在不同自然环境中的人们,会有自己独特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1、观察17页的两幅条形图:
这两幅图分别分析什么?
小组合作完成填空练习题:
我国年平均降雨量最高的地区是,最高降雨量可达毫米;最低的地方是,最低降雨量是毫米。
年平均气温最高的地方是,最高可达摄氏度;最低的地方是,最低低至摄氏度。
我国年最高气温的地方是,最高可达摄氏度,最低的地方是,最低低至摄氏度。
联系生活实际比较不同地区的气温和降雨。
2、请学生欣赏教科书第16~17页上的照片,联系生活实际做比较,想想不同的气候、不同的降水量与生活在那里的人们的生活及风俗习惯之间的关系。
师配图简介:不同家乡的人的生活方式和那地区的降雨量、气温紧密相关。比如人们居住的建筑,我国西北地区因为气候干燥少雨、冬季寒冷、木材少,人们住的是窑洞;在广西地区,因为山多岭陡、高温多雨、地方潮湿、木多土少,人们一般用竹木建成吊脚楼。比如生产方面,海南因为高温多雨、阳光充足、年平均气温温差小,所以盛产椰子;新疆吐鲁番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盛产葡萄。
连线题:了解不同家乡的气候、降水量与交通运输工具的关系。
西北沙漠 骏马
青藏高原 驴车
内蒙古高原 狗拉雪橇
东北地区 大象
华北地区 牦牛
江南水乡 骆驼
西双版纳 舟船
【设计意图】书中的内容是有限的,在课堂上进行拓展,拓宽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学生理解不同家乡的气候、降水量与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
请学生欣赏教科书第16~17页上的照片,说说通过照片,你还了解到什么。再联系生活实际,比较说出冬天南北气温的不同,夏天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降雨量的不同。
过渡:不同地区的家乡有不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而不同民族的家乡也有不同的生活方式。
1、观察18-19页的中华民族分布图,找一找分布较广的少数民族有哪些?它们主要分布在哪里?
通过书上的图片,你可以知道这些少数民族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书上的内容要充分利用,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初步了解不同少数民族家乡的不同生活方式与风俗习惯。
3、出示选择题,了解更多关于少数民族分布的知识:
现在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是:
A 藏族 B 维吾尔族 C 壮族 D 苗族
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少的民族是:
A 独龙族 B 高山族 C 纳西族 D 珞巴族
全国少数民族数目最多的省份是:
A 广东 B 云南 C 黑龙江 D 甘肃
2、展示图片,介绍几个主要的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资料。
3、出示连线题,了解更多少数民族的重要节日:
歌婆节 苗族
达努节 满族
祭鼓节 朝鲜族
五月节 白族
姑娘会 锡伯族
五谷祭 壮族
三月街 瑶族
小结:我们的祖国由56个民族共同汇成。56个民族如同56个兄弟姐妹共同组成了一个大家庭,作为这个大家庭里的一份子,我们都应该与其他的兄弟姐妹相亲相爱。
同学们,今天我们走进了不同的家乡,领略了不同的自然环境,也了解了不同的人文环境。不管我们来自哪里,以后将扎根哪里,都不要忘记养育自己的家乡,应该把自己的家乡珍藏于心底,长大之后有能力了就承担起建设家乡的责任,为家乡贡献一份力量。
【设计意图】总结环节对课堂教学进行情感升华,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并教育学生立志为家乡做贡献。
课后回家通过上网、查阅书籍或请教长辈,搜集更多关于家乡自然环境、风俗习惯或家乡故事的资料。
走进不同的家乡
不同的地形:高原、平原、丘陵、盆地、山脉
不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和降雨量、气温密切相关
不同的民族:56个民族是一家
第四篇:品德社会:走进美丽的家乡
走进美丽的家乡
第一单元 走进美丽的家乡(6课时)
单元概要
站在高高的山岗上,是居高临下地俯瞰家乡的意思,表达了这个单元的主要内容:从整体上和地理位置方面观察、了解自己的家乡。从引导学生以不同角度和方向仔细观察家乡入手,让他们自己动手绘画家乡,并在这样的一些活动中增进对于家乡的情感。然后,将对于家乡的认识提升到更加科学和概括化的水平:认识家乡所在的地理位置及其相应的地形、地貌特征,进而拓展自己对于家乡的了解,知道人们都有自己不同的家乡,而不同的家乡都有自己独特的地理特征和文化特征。单元目标
态度 增进对于家乡的情感,并在原有水平上形成对于合作更为积极与自觉的态度。感受到祖国的博大,从而产生积极的情感。
能力 进一步提高运用地图知识的能力,提高合作能力。能够理解不同的地理特征和气候与人们生活风俗习惯之间的联系。
知识 认识家乡的地理位置和特点,初步了解祖国领土的辽阔和风俗的多样。学习4个副方向,能够知道8个方向更准确地描述地理位置。单元结构
1、用眼观察家乡
一、站在高高的山岗上
2、用手描绘家乡 走进美丽的家乡
1、用心体会家乡
二、从地图上看家乡
2、走进不同的家乡
3、请到我的家乡来
主题一 站在高高的山岗上(2课时)课题1 用眼观察家乡 教学目标
1、在俯瞰家乡的活动中拓展对家乡的认识,增进对家乡的情感。
2、了解4个正方向和4个副方向的关系。教学准备
1、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2—7页。
2、让学生到本地区较高的地方进行观察。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有俯瞰家乡的机会,强调要注意观察在各个方向上都有什么,最好做简单的记录。
3、教师准备一张大的挂图(全国、本省或本地区的)。教学过程
1、导入。从本单元的导读图入手,让学生议论一下老师和同学们在都干什么,他们看到和想到了什么,然后向学生说明,下面将要像他们一样,学习和了解自己的家乡。
2、阅读与讨论。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4页的课文——妞妞的日记,并回答,妞妞和她的同学们分别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妞妞和她的同学看到了家乡不同方向的景色,而且记录了家乡不同方向的景色,描绘了自己的家乡。在原来学习过的四个方向的基础上,又使用了东北、西北、东南、西南4个方向。
3、体验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在三年级时,同学们已经学过了4个正方向,今天,我们再多学一些,也就是教科书上同学们使用的东北、西北、东南、西南4个方向,人们把这4个方向叫做‘副方向’,有了它们,使用地图就会更加方便、准确。现在老师带大家做一个练习。请同学们将自己面前的课桌当作地图,按照上北下南、左系右东确定4个正方向。课桌前面是北,靠近自己身体的一面是南,左面是西,右面是东,然后我们来认识4个副方向。”教师告诉学生,北与东之间的方向是东北,北与系之间的方向是西北,南与东之间的方向是东南,南与西之间的方向是西南。课桌的4个角正好代表这4个副方向:东北——右上角、西北——左上角、东南——右下角、西南——左下角。教师在讲解时应当为学生做示范。
4、方向游戏。教师在确定学生已经掌握了所学的内容后,组织学生做游戏。教师随意喊出4个方向,让学生正确地摸到相应的桌角。
5、方向练习。教师在黑板前面挂好地图,随便指一个地方,让学生运用四个副方向说出它的位置,让学生体会有了4个副方向,寻找起来就更加方便。
6、全班讨论。“上次老师布置同学们从高处观察自己的家乡,下面请同学们说一说,大家都看到了什么,然后大家再想一想,你看到的景色在家乡的什么方向上?”
7、小结,布置家庭作业。家庭作业
根据自己的观察,完成教科书第7页的观察记录。
教学后记:通过结合书中介绍的家乡图,以及用眼去观察自己的家乡,学生的体验较深,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自己的家乡。大多学生能理解4个正方向和4个幅方向。
课题2 用手描绘家乡
教学目标
1、在合作绘画的活动中增进合作技能。
2、在合作绘画的活动中巩固对方向的认识。教学准备
1、准备4或8张白纸,学生人手一份彩笔。
2、检查并保证学生都进行了从高处观察家乡的活动。教学过程
1、导入。用几分钟的时间评价学生的“观察记录”,表扬把握方向正确的学生,进行上一节课的游戏或练习,复习4个副方向。
2、阅读与讨论。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8—9页,议论一下教科书上的学生是怎样描绘自己的家乡的,并谈一谈对这些图画的看法。
3、小组准备讨论。布置任务:“每个同学都从高处观察了自己的家乡,今天要做的事情就是每个小组为家乡画一幅画,要求是每幅画表现家乡一个方向上的景色。”将学生分成4个或8个小组,指定各组要画的方向。提醒学生,要先讨论一下,看到了什么,然后决定画什么方向,都画哪些内容,进行分工,最后进行绘画。
4、各个小组向全班展示并介绍本小组的绘画作品。
5、教师小节。布置家庭作业。家庭作业
1、向家长介绍这两次课的学习内容。
2、向家长了解自己的老家在哪里,有什么特点。
教学后记:在巩固4个正方向和4个幅方向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选取家乡的某个地方去描绘一幅家乡图,收到较好的效果。
主题二 从地图上看家乡(4课时)
课题1 用心体会家乡
教学目标
1、了解自己家乡的地理特点和风俗习惯。
2、认识家乡的多样性。
3、初步理解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教学准备
1、就教科书中涉及四川省的内容做必要的了解和准备。
2、按照教科书中介绍的四川的方式,就本地区的相关内容做适合的准备。
3、为学生准备一些书籍、画报等。教学过程
1、导入。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10页的课文,并询问有无同学到过四川,然后按照教科书的介绍,简单的议论一下四川省的情况。
2、全班讨论。作者是怎样讲述自己的家乡的,她都介绍了哪些方面(主要介绍了四川的地形、地貌,还介绍了一些风俗习惯)。
3、小组讨论。询问学生:“课前,老师请同学们向家长了解一下自己的老家在哪里,都有什么特点。现在,我们按照老家的不同,分成小组,分别像作者那样,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的老家,介绍要以地形、地貌和风俗习惯为主。” 小组准备:确定介绍的内容,进行分工和练习。
4、全班交流。各个小组轮流向全班做介绍。
5、小节,布置教庭作业。家庭作业
1、告诉家长自己今天新了解到的同学们的老家的情况。
2、与父母或其他成人一起讨论教科书第14—19页呈现的下一个课题的内容。教学后记:通过学习和讨论,学生对四川省(地形、地貌、风俗习惯)有了初步的了解,并能简单介绍自己的家乡。课题2 走进不同的家乡(2课时)教学目标
1、认识地形图,初步了解如何阅读地形图。
2、认识几个有关温度的概念。
3、通过对有关温度统计的认识,感受祖国的博大。
4、了解地理环境及气候的不同与人们生活及其风俗习惯之间的关系。教学准备
1、找一幅本地区的地形图。
2、找有关本地区温度的统计资料。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请学生欣赏教科书第14—15页的内容。
2、探究活动。提问学生:“这两页上有一幅地图,是什么地图?它于周围的几张照片有什么关系?”请学生自由发言。
“这是一长专门的地图,教科书告诉我们,它叫做‘地形图’。那么,什么是地形图呢?请同学们进行思考与探究,自己找出答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教科书上的地形图,做出正确回答。
什么是地形?(地形指地表的形态,包括山脉、丘陵、高原、平原、盆地五大类。)地形图告诉我们什么?(告诉我们地势:地表高低起伏的状态。)
地形图通过什么告诉我们?(分层设色的等高线,不同颜色的线代表高度不同的海拔。)
地形图有什么用途?让学生自由讨论。
3、小组合作活动。讲学生分成小组,分配给每个小组一张本地区的地图,并且指定一个地方,请每个小组根据地形图准备以下问题:这个地方的地形如何、地势如何、海拔是多少,然后向全班进行汇报。
4、全班自由讨论。引导学生:“通过地形图,可以把地形、地势看得一轻二楚。同学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地形图以及怎样阅读地形图,现在大家说一说,教科书第14—15页的地形图与周围几张照片有什么样的关系?(每幅照片表现了线条所指地区的地形。)然后稍作适当补充,帮助学生注意各地的显著差异,使学生感受到祖国领土的辽阔,并用教科书第15页豆博士的话作为概括。
5、小结。第二课时
1、导入。“老师给同学们布置了一项家庭作业,请同学们与成人一起讨论一下本课题的内容,现在,就请同学们谈一谈,你们对于教科书第17页的两幅统计图有什么想法?”
2、探究活动。围绕两幅统计图展开。
1)先让学生充分地发表意见,并通过提问帮助他们真正理解统计图所传达的要点。
2)提问学生:“我国降雨量最多的地方是哪里?降雨量最多的意思是什么?(是我国在一年中平均下雨最多的地方。)我国降雨量最少的地方是哪里?降雨量最少的意思是什么?(是我国在一年平均下雨最少的地方。)
3)我国年平均气温最高的地方是哪里?年平均气温最高的意思是什么?(是我国在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都要比其他地方热。)我国年平均气温最低的地方是哪里?年平均气温最低的意思是什么?(是我国在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都要比其他地方冷。)
4)我国一年中气温最高的地方是哪里?我国一年中气温最低的地方是哪里? 5)为什么年最高气温不是在年平均气温最高的地方?年最低气温也不是在年平均气温最低的地方?
3、自由讨论。引导学生围绕“不论生活在哪里,人们都热爱自己的家乡”这样的主题展开讨论。“通过这两幅统计图及周围的几幅照片,同学们可以体会到,我们的祖国地域辽阔,景色壮丽多姿。在祖国的不同地区,有的地方寒冷,有的地方温暖;有的地方干旱,有的地方湿润,生活在不同自然环境中的人们,会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请学生欣赏教科书第16—17页上的照片,并谈一谈他们所了解到有关的情况,引导他们思考不同的气候、不同的降水量与生活在那里的人们的生活及风俗习惯之间的关系。
4、游戏活动。以同桌为对手,互相提问,为不同的民族寻找家园。在此之前,与学生简单讨论,保证他们懂得如何看民族分布图。
5、小节,布置家庭作业。家庭作业
用今天学习到的年平均最高气温、年最高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年最低气温考一考周围的成人。
教学后记:带学生走进不同的家乡,他们都感到较新奇,结合图片的介绍,学生对不同家乡的地理环境已有了了解,知道气候不同与人们生活及其风俗习惯之间的关系。
课题3 请到我的家乡来
教学目标
1、总结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2、体验在本单元的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成功感。
3、提高合作能力。教学准备
1、收集到的学生介绍家乡的记录、学生画的不同方向的家乡景色等。
2、装订家乡手册所需要的工具。教学过程
1、导入。与学生家六一下上次课布置的家庭作业的完成情况,如有多少成人不知道正确答案。
2、阅读与讨论。请学生阅读卓玛的信,然后进行讨论。阅读教科书第20页下方的文字,然后进行讨论。
3、全班讨论。组织学生一起回忆一下,到目前为止,这个学期都学到了哪些内容。(观察家乡,学习了4个副方向,完成了观察记录,按照不同方向为家乡作画,介绍了不同家乡的地形、地貌和风俗习惯,了解了我国的气温等。)
4、制作活动。“教科书上的同学们将他们学习到的有关家乡的内容装订成家乡手册,今天,我们也来装订自己的家乡手册。”依据实际情况决定具体的方式,并将材料分发给学生。
5、学生互相展示并交流自己制作的家乡手册。家庭作业
向家长展示在课上制作的家乡手册,并告诉家长自己机在其中的贡献。教学后记:本节课通过阅读卓玛的信,初步认识了她的家乡(地理位置、家乡特色等)经小组合作,学会了如何制作家乡手册。
教学后记:本单元从引导学生以不同角度和方向仔细观察家乡入手,让他们自己动手绘画家乡,并在这样的一些活动中增进对于家乡的感情。通过学习,学生对家乡的体验较深。
第五篇:小学品德美丽的家乡教案
美丽的家乡
活动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情感。
2、了解家乡的风景名胜和资源。
3、让学生养成搜集、整理、运用资料的良好习惯。
一、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谁能告诉老师今天是几月几日啊? 2.生:9月29日。
3.师:谁能告诉老师10月1日是什么日子? 4.生:国庆节。
5.师:这位同学说的没错。过完国庆节,我们济南将举办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到时候,来自海内外的文艺团体来到济南,为大家奉献精彩的演出,让我们一饱眼福。作为一名济南的小主人,怎样向外地的朋友介绍济南? 6.生:回答。(找8-10名学生)
7师:听了大家的发言,我感受到同学们对济南的热爱。那我们一起看一看济南有哪些美景呢。板书:美丽的济南(齐读)二.济南美景
请同学们看一组图片。(趵突泉 大明湖 千佛山 „„学生一起说)师:你都去过图片中的哪些景点?
生:(教师插话询问 时间 和谁一起去 看到什么 感受到什么6——8人)
师:同学们,作为小导游的你,你给来济南的游人先介绍什么地方。小组内的同学先交流一下,3分钟以后,老师找小组代表上台交流。生:小组交流,教师到各组指导。生:上台汇报。(4-6小组)
师:刚才同学们汇报了自己小组的讨论结果,在汇报中,大家提高最多的地方是趵突泉,济南因泉水而闻名,下面我们一同走近天下第一泉。师:播放天下第一泉视频。师:看完之后,你想说什么? 生:(景色美)三.济南名人
师:我们济南不仅风景秀丽,而且名人辈出。唐代大诗人杜甫来过济南并写下了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的诗句。在我们济南众多的名人当中,有两位杰出的代表,他们就是与宋代著名文学家李清照、辛弃疾。放李清照 辛弃疾 简历(图片)。师:我们济南不仅风光秀丽,人才辈出。而且我们的城市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四.今日济南
请看(棚户区新旧对比、西客站片区对比 官扎营片区对比)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 看完这些之后,你想说什么? 生:发展、变化
师:我们济南近几年的发展可以说是突飞猛进,东部有“东荷西柳”,西部有“岱青海蓝”,一条条高架路贯穿城市东西南北。(放图片)我们济南的变化是“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关于济南的新貌,老师与大家交流的内容有很多,我们下节再说。师: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