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战史中对大陆1979对越战争的描述

时间:2019-05-15 10:24: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台湾战史中对大陆1979对越战争的描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台湾战史中对大陆1979对越战争的描述》。

第一篇:台湾战史中对大陆1979对越战争的描述

台湾战史中对大陆1979对越战争的描述

第一节 战前一般情势

共、越作战自一九七九年二月十七日中共入侵越南起,至三月五日开始撤退止,计十六天。作战发生之原因,为当时美国之亚洲战略、苏俄东亚策略、中共阴谋及越南之野心所引起。

一、美国之亚洲战略:美国之亚洲战略,是企图「联共制俄」,并以大量军经支援亚洲国家,以代替其卷入战争之可能性。故当越南入侵高棉时,中共肆无忌惮,不惜以武力对付越南,保护其在东南亚利益。

二、苏俄东南亚策略:苏俄极欲控制越南作其附庸,并使其东西战线连为一体,导致中共恐惧腹背受敌,且报复越南「忘恩」,而发动战争。本帖来源:

三、中共之阴谋:中共原企图以越南作为其东南亚侵略扩张之跳板和桥头堡,当越南倒向苏俄後,使中共阴谋被破坏,故不惜以武力相见。

四、越南之野心:越南因受地理因素之影响,欲实现「印度***联邦」,以保障国家安全,同时欲摆脱中共的控制,而与中共利益相冲突,故共、越之战遂无法避免,不惜以武力相见。

贰、作战地区概述

一、中越边境一般状况:越北与我国滇、桂、粤三省毗邻,西起中、越、寮三国交界之处,东至芒街以东珍珠港。东西全长七二O公里,一般地形复杂;山高、谷深、林密,且多瘴疠之气,除河谷及道路构成之通路及部份小径外,通行极困难。由於法军曾於地区内构筑甚多永久性工事,以及越共增添大量之明暗碉堡、地下坑道和交通壕,故形成纵横交错完整之防御体系。

二、山系:越北山脉皆源自我国云南边境,山势西北高而东南低。其主要山脉有二:一为沿中越边境之六诏山脉,向南延至平原市以南,形成北越山地,标高在一千至二千公尺之间,并与粤桂山脉相连接;一为云南省境之哀牢山脉南支,进入越北称为泰族山区,自西北向东南延伸,形成河内附近之三角平原,惟山区多为悬崖峭壁,运动展望均极困难。

三、水系:越北河流,主要者有红河、黑河、奇穷河及高平河。黑河上游为滇省境内之李仙江,於莱州以北汇合支流後,始称黑河,雨季河水上涨时,小汽艇可自奇穷河,均由西北流向东南,每年四至十月为雨季,河水湍急,形成障碍;旱季,一般均可徒涉。

四、交通:越北交通以河内为中心,铁、公路通至各主要城市。铁路有桂越及滇越两条,分别由河内通至我国云南及广西,为中越间之交通大动脉。

越北主要公路如下:(一)广东防城经芒街至河内。(二)广西南宁经谅山至河内。(三)广西龙州至谅山和龙州经广渊至高平。(四)广西靖西至高平。(五)广西镇边经朔江至高平。(六)云南文山至河阳。(七)云南文山经马关、孟康至老街。(八)云南蒙自经金平至莱州。

五、主要城市:(一)芒街:芒街与广东省东兴隔河相对,为中、越通商要地,在军事及经济上极重要。该处华侨甚多,工商业多为由华侨掌握经营。(二)谅山:为越北谅山省之首邑,距河内一五三公里,距高平一三六公里,距中国边界十八公里,陆路交通便捷,空运有谅山机场。为中、越边境战略要点,区内山岭重叠,形势险要。(三)高平:为越北高平省省会,与我国广西省之龙州、靖西、镇边等相毗连,为越北交通重心,工商业极为发达。高平东、北、西三面为高平河所环抱,四周皆山,险地天成,山上更筑又有碉堡、营区、围墙等工事,易守难攻。(四)老街:老街又为保胜,为逊清明将黑旗刘永福之发祥地。该城位於红河上游,与我国滇省边境上之河口相对。老街西南之番西峰标高三一四五公尺,为越北之最高峰。

六、气候:

越北属热带气候区,温度高而雨量多。(一)温度:全年温度(高山地区除外)最低为一月,平均温度摄氏十六点七度。最高为六月,平均温度为二八点八度。(二降雨量:全年区分旱、雨季。十一月至翌年三月为旱季,雨量较少,河川上游多乾凅,可以徒涉。四至十月为梅雨季,雨量充沛,河水泛滥,霪雨连绵,不利大军作战。(三)风:九至十月为台风季节,冬季则属东北季风。

叁、作战准备

「不打无准备、无把握的仗」是中共作战基本教条,本战役共越双方对作战目标、作战时间之选定及战备整备等,均有相当准备,兹分述如

一、共军

(一)作战目标:共酋们深知使用武力为「延续政治另一种手段」,此次中共对越南发起所谓「边疆自卫还击作战」,目的在对越共施以「惩罚」,故作战在时空上皆有一定之限制,而作战方式亦力求速决,基此,中共的作战目标就局限於越南北部山区,而不深入红河三角洲的打算。因此,其战略构想及战备均受到相当限制。

(二)作战时间:中共攻打越南时间选定在二月中旬,可算最佳时机,其理由:

1.越共原为中共豢养扶植,彼此狼狈为奸,近因利益相冲突,改走苏俄路线,而俄、越友好合作条约刚於一九七八年十一月签订,故苏俄在越南军事力量很有限。中共深知,时间愈久对其愈不利。同时,美、苏正在第二回合限武谈判,不可能对其有激烈反应行动,而妨碍谈判之进行,故为最佳时机。本帖来源:

2.越南於一九七九年一月对高棉大举进攻时,动用了二十万兵力,因此,不但削弱了北疆防卫,而且兵力也被分离,故中共趁此时机进攻,真可谓乘虚而入。

3.中共攻越时间,是邓小平访美返回仅一周时间,从表面看,美、共关系甚为亲切,以及邓小平在美国一再叫嚣要「给河内一次教训」,故世人误以为中共的行动曾受美国的支持,至少美国已默认。所以,当中共用兵时,不致遭到国际间重大谴责。

4.越北地区的雨季在四月间开始,而中国大陆东北黑龙江及乌苏里江沿岸,冰雪溶解时节,亦在四、五月间,因此,中共选定在二、三月间攻越,可获天候之最大利益,而在东北中、苏边界上,亦可有效限制苏俄地面部队行动。

(三)战备整备

1.筹设指挥机构:这次入侵行动,由邓小平任总指挥,徐向前与聂荣臻为副总指挥,在中央指挥系统下,区分南北两个方面军,北方面军由李德生指挥,防止苏俄突袭。南方面军由许世友为「司令员」,张廷发为「参谋长」。南方面军又分东西两个战区,东战区包括广西、广东,由许世友指挥,西战区为云南,由杨德志指挥,张廷发指挥空军,总指挥负责全盘之计画、训练、协调和指挥。

2.充实人员装备与完成扩编:一九七八年七月完成滇、桂边防部队之整编,配发边区民兵武器,并实施战斗与勤物支援训练。对计画纳入作战序列之部队,分别完成干部补充与装备调拨,以及动员扩编计画。

3.秘密训练越南归侨从事谍报工作:一九七八年七月,中共於广东阳春与海南岛两地,秘密召训越南归侨五百余人为谍报员,先期潜返越北,从事情报活动。

4.成立山地作战训练中心:针对作战地区特性,模拟越北地形,选择四川、广东,分设三林地作战训练中心,容量均在六千人以上,以曾参加棉、越作战之共干任教官,实施短期特种训练。

5.加强後勤整备:自一九七八年四月起,中共广州与昆明军区即加强各类军需物质之屯储,与交通通讯系统之整备维护。各公社亦成立支前指挥部,加强准备。

6.实施精神教育,激发仇越情绪:将「援越思想转变为仇越思想」,列为政治工作重点,并将越共「迫害华侨」、「侵扰边境」、「勾结苏修」,以及******仇共等情况,列为政治教材施教,以便官兵带著「刻骨仇恨」,在战场上展开生死搏斗。

7.秘密实施战略集中:一九七八年十二月越共进军高棉时,中共中央政治局即决议对越共报复,乃著手调整布署,并配合谋略运用,实施战略集中,各部队仍於原驻地开设之无线电网继续保持正常通联,在机动中或到达集结地区之部队,严格保持静止,直到攻击发起前,未为外界侦悉。

二、越军:

(一)作战目标:越南因於一九七九年一月对高棉使用了二十万部队入侵,致兵力处於分离状态,此时不利与共军决战,故其作战目标,是藉山区险要地形和坚固工事,迟滞越军行动,削弱其战力,并确保边境上要点,待主力增援到达後,再转取攻势,於边境附近与中共决战,确保其领土之完整。

(二)作战时间:由於此时不利与敌决战,故初期唯有采取守势持久,才能争取兵力转用之余裕时间,以及充份获得苏俄军事物质援助。因此,预判其与敌决战时间,当选在四月份雨季来临之後。

(三)战备整备: 本帖来源: CHN强国社区

1.锐意经营战场:越北地形山岳绵亘,利於守不利於攻,其间岩穴山洞特多,在越军有计画经营下,战前已形成完整而坚强之防御工事。本帖来源:

2.加强防空战备:以俄制萨姆六及九型飞弹先期部署於谅山,海防、河内等战略要点,以防共军之空中攻击。

3.加强边防部队训练,充实人员、装备,广屯粮弹。

肆、兵力部署

邓小平於二月八日,由美国返回北平,九日召开所谓「中央军事委员会」,决定入侵越南,迄二月十一日止,共、越双方积极部署兵力,双方兵力编组状况如下:

(一)共军:作战前共军秘密集结九个军(十一、十三、十四、四一、四二、四三、五十、五四、五五军及二十军之五八师)、两个炮兵师(第一、四师)、两个高炮师(第六五、七十),加上民兵及後勤支援单位,总兵力约五十万人,分别部署於广西、云南边境线上。本帖来源:

(二)越军:越军以六个步兵师(第三、三一六A、三三七、三三八、三四五、三四六师),十六个地方团及四个炮兵团,总兵力约十五万人,沿中、越边境各隘口、交通枢纽及越北战略要点,采广正面大纵深配置。并控制三个步兵师(第三O六、三二O、三二五师),於河内附近为总预备队。

二、空军:

(一)共军:共军拥有四千余架战斗机,大部为米格十五、十七和十九。作战直前,在华南各机场(含海南岛),集结约一千架。本帖来源: CHN强国社区

(二)越军:越共有各战轰机约三百余架,包括米格十七、十九,SU-七和美军所遗留的F-五。集中於河内、岘港、顺化等基地飞机约二百余架。

第二节 高平会战

壹、作战时间

一九七九年二月十七日O五三O时,共军对高平外围据点发动攻击起,迄二月廿五日夺取高平止,历时九日。本帖来源: CHN强国社区

贰、作战地区简介

一、地形:高平与我国广西省毗邻,地处越北山区,西北高而东南低,山高(标高五OO至一五OO公尺间)谷深,林密雾浓,溪多水急,除既有道路、小径外,均通行困难。盘江亦称高平河,由西北流向东南,为地区内之主要河流,每年四至十月为雨季,河水湍急,形成障碍;旱季一般均可徒涉。

二、交通:本作战地区主要公路有三条,分别为三、四号及一六六号,向北可通达广西省之靖西县,向南分别经谅山、太原通往河内。

叁、兵力部署

一、共军:计投入四一军(辖一二一、一二二、一二三师)、四二军(辖一二四、一二五、一二六师)、五四军(一六O、一六二师)、二十军之五八师、炮兵第一师,及不明番号战车吃团,连同民兵民工,约十八余万人。

二、越军:计投入第三四六师、地方军五六七、七五一、八五一团及独立一二三团与一五八、一九O炮兵团,约四万余人。

肆、战略构想

一、共军:依分进合击迅速夺取高平之目的,以有力一部自正面强攻,主力实施两翼迂回「穿插」,阻敌增援与退却,包围歼灭地区内越军,以策应谅山方面作战,并准备向河内方向进出。

二、越军:以歼灭入侵敌人确保高平为目的,藉地形与坚固工事之利,依持久作战之指导,适切运用诸作战手段与政治作战相配合,逐次消耗敌军战力,迟滞其行动,争取时间,俟增援部队到达後,相机转移攻势,歼灭来犯敌军。

伍、共军作战指导

中共对高平之作战,区分为两个阶段,使用时间三至五天。

一、第一阶段:攻占高平外围据点。

第四一军在北,对道农、朔江、茶灵行广正面攻击,重点保持在茶灵方面,歼灭所在敌军,配合第四二军之攻击包围高平。另以一部沿道农尽速向岸山(银山)迂回「穿插」,阻敌北上增援。第四二军在东,沿东溪向高平迂回「穿插」攻击,协力四一军对高平形成包围态势,另以一部向七溪进出,阻敌谅山方面敌之增援。

二、第二阶段:夺取高平。

夺取朔江、茶灵、重庆、东溪诸要点完成包围後,即以五四军任主攻,沿布和向高平攻击,第四一、四二军(欠一二六师)继续缩小包围圈,协力五四军夺取高平,歼灭地区内敌军。

作战经过

二月十七日O五三O,中共四一军之一二二、一二三师及第二十军之五八师,在强大炮兵火力支援下,分别对朔江、茶灵、重庆之越军阵地发起攻击。同时中共四二军与一二一师分自东(布局村)、西(道农)向高平实施迂回「穿插」。东翼四一军之一二四师进展顺利,当晚八时攻占东溪,但由於嫩金山口两侧高地均为悬崖峭壁,且越军构有坚强阵地,故前进受阻。二月十八日O四OO、中共一二四师夺取嫩金山口,并迅速向高平前进。在朔江方面共军击毙越三四六师二四六团团长,并俘获该师参谋长南松中校,但越军凭藉地形及工事,结合「反坦克伏击团」,以「阻、离、打、炸」,遏阻共军攻势,致共军损失惨重。二月十九日茶灵、重庆方面,共军进展缓慢。其西翼之一二一师已攻占原平、东翼一二四师已到达纳非,正分沿四、三号道向高平前进中。二月二十日,共军总预备队五四军之一六O师、一六二师在一二五师掩护下,由水口墟经布和向高平前进,共军之一二四师夺取博山。朔江方面之一二二师,虽发起猛攻,但被越军击退,伤亡惨重。二月廿一日,共军各路兵力(一二一、一二三、一二四、一二六、一六O、一六二师),除五八及一二二师外,已分别到达却潭、一OO二、八O九,叩仑等附近高地,完成对高平之合围。一二一师之一个营并将越增援之三三八师阻於岸上至高平之三A道上。二月廿二日,越军破坏高平近郊之水库、桥梁及道路,共军一二四、一二六师行动受阻,且部队前後分离,其余地区越军以小股多路偷袭方式,袭击共军或车队,使共军补给中断,其中一二一师、一二三、一二六师缺水、缺粮、缺弹状况最为严重。二月廿三日,共军五八师与一二二师分别占领朔江、重庆後,即南下高平。其他各师对高平实施全面攻击,激战两日,并缩小包围圈,双方战斗极为惨烈。二月廿五日O三OO,共军一六二师领先攻入高平,一六O师相继进入,越军大部退入山区,实施游击战。二月廿六日,高平会战告一段落,惟小规模战斗仍在继续进行。

柒、双方战损

一、共军:越军宣称:击灭或重创共军七个营,摧毁战车和装甲车一三四辆、轮型车辆廿三辆,歼敌一万八千余名。

二、越军:共军宣称:击灭越军三四六师大部及地方军五六七、七五一、八五一团与独立一二三团各一部,共歼敌万余人,并承认其战车单位部份被歼。

第三节 谅山会战

壹、作战时间

一九七九年二月十七日O五三O,共军对谅山边界据点攻击开始,迄三月五日攻占谅山市止,历时十七日。

贰、作战地区概述

一、地形:谅山省与我国广西省毗邻,地属越南东北山区,地势北高南低。谅山市为谅山省之省会,市郊四面环山其北方约十公里之六O八高地,东北方约七公里之扣当山,东方约八公里之八二O高地,南方四公里之四八九高地,西郊五公里之六三九高地及西北六公里之马扣山等,均属控谅山市之制高点。其中马扣山(标高八OO公尺)为坚强核心阵地,其得失对谅山之攻防具有决定性影响。由於谅山地理形势险要,又为越北政、经、交通中心与越军第一军区司令部所在,如予攻占,即若打开越北门户,可直趋河内,故为攻必取,守必固之战略要点。

二、交通:

(一)公路:本作战地区主要公路有两条:一条是由河内通往我国边境之一号公路,另一条为连通高平、同登、禄平之四号公路。

(二)铁路:自我国广西省南宁至越南河内之「桂越铁路」。本帖来源:

(三)水系:奇穷河自西而东,将谅山市分隔为南北两区。

叁、兵力部署

一、共军:初期使用兵力五个步兵师(第四三军辖一二八、一二九师,第五五军辖一六三、一**、一六五师)及一个炮兵师、一个战车团;尔後续投入两个步兵师(第五O军之一四

八、第五四军之一六一师),共约十五万人。

二、越军:初期使用一个步兵师(第三师),两个公安团、两个独立团、两个炮兵团及一个战车营;尔後续投入一个步兵师(第三三七师),共约五万人。

肆、战略构

一、共军:以包围歼灭谅山地区敌军之目的,先对当面之敌行多点突穿,主作战指向同登-谅山方面,开放隘口,并继续攻略谅山。另以一部兵力,由两翼迂回「穿插」,乘敌增援部队未到达前,夺取谅山外围据点及谅山市,击灭所在敌军,并准备向河内方面进出。

二、越军:以保护谅山逐次消耗敌军战力为目的,利用地形及坚固工事,编组据点式纵深阵地。以有力一部配置於同登地区,扼守隘口,主力固守谅山及其周边重要据点。依持久作战要领,配合政治作战,迟滞敌行动,俟增援部队到达後,相机转移攻势,歼灭入侵敌军。本作战在D+十日前,确保谅山及奇穷河南岸地区。

伍、作战指导

一、共军:本作战区分两个阶段,预定五至七天完成。

(一)第一阶段-攻略同登。1.以第五五军沿镇南关-三八六高地方向攻击,夺取同登及附近高地,开放道路,并准备继续向谅山方向攻击。2.以第四三军,分由把里、那同向邦凡、诗马「穿插」,并继续向禄平方向攻击,以截断敌之退路。

(二)第二阶段-夺取谅山市。1.夺取同登後,即对谅山包围攻击,以五五军及五十军之一四八师,在中央任主攻,重点指向扣马山,夺取谅山市周边要点,阻断敌之退路和增援。2.东翼以四三军,分别从邦凡、诗马向八二O高地及禄平攻击,完成对谅山市包围,并威胁其侧背。3.第五四军之第一六一师,向谅山西南侧之六三九高地「穿插」,截敌退路与增援。4.夺取谅山市外围据点後,以原态势逐次缩小包围圈,夺取谅山市,歼灭所在越军。

二、越军:

(一)以步三师之十二团及公安团,担任同登附近地区守备。

(二)以步三师(欠)、公安团、独立团,据守谅山市及其周边据点,置重点於马扣山。

(三)步三师之一三九团及战车营为预备队,控制於谅山地区。

(四)步三三七师到达後,增援谅山地区守备。

陆、作战经过

二月十七日O五三O,共军四三军在东,五五军在西为主攻,发起攻击,重点指向同登,於攻击准备射击後,共军五五军之一六三师及坦克第二团,迅即对同登及两侧高地攻击,一六五师向同登西南之巴别「穿插」。当日下午,共军一六三师之四八八团「穿插」至同登外围之三O三高地,截断四号及一B公路,阻断敌之退路。步一六三师辖步四八六、四八七、四八八团及坦克第二团,除步四八八团外,该师主力直至十九日晚,仍被阻於同登以北一B公路西侧。二月二十日共军全面猛攻,逐步推进,越军化整为零,利用地形设伏与游击战,袭击共军。战斗非常激烈,直至廿三日上午,越之第十二团为共军击溃,同登战斗结束,东翼之共军四三军,亦於是日分别攻占邦凡、诗马两地。二月廿三日午後,共军即对谅山实施包围攻击,以五五军之一六三、一六五师为主攻,重点指向扣马山断敌退路,阻敌增援。五十军之一四八师立即投入战斗,指向扣马山。东翼之四三军及西翼之一六一师,分别向禄平、八二O高地和六三九高地「穿插」。战斗中,共军虽以强大火力支援攻击,但越军却凭持坚固阵地顽强抵抗,且全部进入地下坑道,逐堡对抗,战斗进展极为换缓慢。二月廿五日,共军一六一师「穿插」至六三九高地附近,策应扣马山之作战。二月廿七日一**O时,扣马山及六三九高地先後为共军攻占,谅山市乃受瞰制,东翼之共军一二九师亦已攻占禄平,并向谅山挺进。三月一日晨,共军对谅山发动总攻击,以战车为前导,越军亦以战车迎击,且运用有利地形实施顽抗,共军伤亡甚大,进展迟缓,尔後共军改以步兵为前导,战车随後支援,另以「小分队」利用喷火器,消灭洞内越军,逐步推进。三月二日O九OO时,共军始控制谅山北区,扣当山亦於是日一五OO时为共军攻克。共军继续渡奇穷河,突入南区,双方展开拉钜战。三月四日下午,越军退守郊区,共军亦停止攻击,实施清扫谅山残余越军,持续至三月八日始告结束。

柒、双方战损

一、共军:越方宣称:重创共军三个团和四个营,歼敌约一万九千人,摧毁车辆一二八辆(包括战车、装甲车九六辆)、火炮九五门,迫击炮和飞弹发射器、轻武器数百件,以及大量军事装备。

二、越军:中共宣称:击溃越军第三师之十二团及一四一团、炮兵六八团;重创三三七师之四二团,毙敌**一二人,俘虏三五九人。

第四节共、越作战综合检讨

壹、老街会战经过概要

二月十七日O五三O,共军以十个步兵师(第十一军之卅

一、卅

二、卅三师,第十三军之卅

七、卅

八、卅九师,第十四军之四十、四一、四二师及第五十军之一四九师)对曼念贡、老街、猛康发起攻击。其作战指导系以第十三军在中央任主攻,利用夜暗自河口-巴撤间渡河,力求出敌意表,主力指向老街-柑糖,并以有力之一部夺取黄连山掗口,分割敌军。同时,另以十四军在东,沿红河东岸前进,以协力十三军之攻击和掩护其东侧翼安全,而以十一军自西翼夺取封寿,并向莱州进出,掩护主力两侧翼之安全。共军开始即以优势兵力对越全境施以压力,展开凌厉攻势,而越军占领沿岸重要地形,边组四周防御据点,欲乘共军半渡而击灭之。战斗进行异常激烈,双方伤亡惨重。二月十九日中央方面,共军十四军之四十师於一四OO攻占老街市及附近要点,共军十三军续向保胜、谷柳推进,越军则以伏击及局部逆袭阻止共军,致使共军侧翼暴露,伤亡惨重,而前进受阻;在猛龙、花龙方面,共军进展顺利,迫使越军进入山区。二月廿二日一四OO,共军十三军及十四军之预备队,分沿红河东西两岸向柑糖推进,但於沿途遭越伏击,损施惨重。二月廿八日共军总预备队一四九师投入战斗,沿保沙公路(保胜至沙巴)南进,企图夺取黄连山掗口,切断沙巴至封寿之交通,经四日战斗始完成;共军十三军主力於三月三日一四四五时攻占沙巴,一七一五时攻占谷珊,而西翼之共军於三月四日攻占封寿,并向巴丹前进,至三月五日,於柑糖、沙巴、巴丹之线以北,与越军保持接触。

贰、中共自越南撤军

中共於一九七九年二月十七日对越南发动军事攻击之同时,亦对越南发动和平攻击;二月十七日中共新华社即声明,此次行动是因越南於边境多次挑衅及骚扰行动而迫於还击,并表示愿与越南谈判,二月十八日人民日报发表的社论,一面强调中共不要越南一寸土地,只希望严守中越边界,一面扬言,继续为维护中越两国人民之友谊和恢复边界的和平与安宁而努力。同时,一再要求谈判,中共原想运用战和兼施的策略,迫使越南签订城下之盟,接受所谓「双撤军」的原则(即越南自高棉撤军,中共自越南撤军),并企图促使越南在中共、俄共党斗争中保持中立态度,惟因越南获得苏俄全力支持,不仅拒绝与中共谈判,并强调要与中共战斗到底。苏俄此时,不但加强越南水域船舰活动,并警告中共「要在不太迟前撤出越南」和重申忠实履行苏越友好合作条约。至於美国、日本及东协国家,虽均表示支持「双撤军」,但则声明它们无意卷入共越争执的漩涡,并要求中共军队撤出越南。中共在国际舆论压力之下,邓小平於二月廿六日对美国记者表示,将结束战争,并指出中共从越南撤军与越南从高棉撤军绝无关连。

事实上,中共於三月五日,攻陷谅山、老街之後,的确已打开进入红河三角洲的通路,及直取河内将迫越决战,惟因顾虑苏俄军事干预的危险和迫使越南全力反击,故於三月五日,新华社奉命声明,宣布自即日起,中共边防部队开始全部撤回中国境内,同时向越南建议,双方迅速举行谈判,讨论边境地区的和平安宁问题,於是共越为期十六天的边界战争,乃告结束,三月十六日中共宣布其在越南军队已全部撤回,双方遂由热战转变为冷战。

叁、共越作战得失检讨

一、共军:

(一)战略方面:1.有效实施谋略欺敌。2.秘匿完成战略集中。3.战略判断错误。4.缺乏全般战略构想。5.有限度战略速决,难期迫敌决战。6.同时追逐两个(含)以上战略目标。7.战略部署与兵力运用不当。8.未能保持持续战力。

(二)战术方面:1.「穿插」作战之运用颇为灵活。2.情报蒐集不确实。3.指挥掌握不良。4.未能集中兵力,形成局部优势。5.兵种未能发挥协同作战。6.缺乏反游击作战指导。7.炮兵火力运用欠当。8.通信连络不良。

二、越军:

(一)战略方面:1.同时追逐两个战略目标。2.战略判断错误。3.未著眼全局,缺乏全程构想。4.战略指导过於消极。

(二)战术方面:1.阵地防御:过於依赖工事,未能相机逆袭。2.能有效利用地形实施伏击。3.全民作战:发挥总体力量。4.善於使用游击作战。5.依阻、离、打、炸要领,实施反装甲作战。

肆、共越作战共军使用战法之研究

一、穿插作战战法:穿插为共军对突穿、迂回、渗透等战术原则综合运用之一种攻击手段。无论部队大小均能著意运用。运用时常与正面攻击相互配合,使敌「前後」、「左右」、「各方面」同时承受压力,导致全面崩溃。其目标之选定通常为敌阵地後方地形要点,或敌指挥所、炮兵阵地、通信中心、後勤设施等,然其基本作法并未脱离「一点两面」、「阻援打点」、「尖刀突进」、「分割战术」之窠臼。在共越作战中,无论是高平会战、谅山会战、老街会战,其各军(师)均有一师(团)任「穿插」,插入敌後方阵地,遮断敌退路与阻止敌增援,再配合主攻围歼敌人。

二、山地攻击战法:共军山地攻击之战术,旨在减少伤亡获致奇袭之效。因此,其战法通常以一部兵力对敌正面或侧翼助攻,主力利用地形之隐密,接敌与迂回至敌之侧翼和後方,突然发起攻击,各个歼灭敌人。唯在攻击前,须编组精干分遣队,携带特种工具,秘密渗入敌人後方,夺取要点,限制敌人机动,使主力作战有利。在高平会战中,东翼四二军之一二四师,为了「穿插」至敌侧背,自龙津那花之陡峻山路通过断崖,由於共军行动秘密且克服地障,故大出越军意料,进展顺利;而在嫩金山口作战时,共军亦两侧迂回,促使越军慌乱,由此可知,中共山地作战战法,主在利用地形迂回至敌侧背,发起攻击,歼灭敌人。

三、坚固阵地攻击战法:中共对坚固阵地攻击,通常选定敌阵地薄弱或间隙部,彻底集中兵力,形成重点,实施连续攻击,并自各点突破,分别「穿插」割裂与包围迂回,予以各个击灭。共军对谅山外围扣马山坚固阵地之攻击,乃并用攻坚与部队渗透破坏战法,以重叠交替攻击之人海战术,确保正面之持续压力,以「小群多路,多点突破,穿插包围」等相互配合,致使越军困死在据点堡垒、坑道内。

四、城镇攻击战法:中共於城镇攻击时,通常集中兵力、火力,突破市区前沿阵地,再迅速向市区扩张,并大胆向敌纵深阵地「插」入,将其分割,各个击灭之。对据守坚固建筑物、交通枢纽及地下道之敌,即以一部兵力占领附近有利地形,将其包围并切断其退路,继以「小群动作」突入建筑物内,歼灭敌人,共军在攻击谅山市时,即先以炮兵轰击,继以步兵突击部队打开突破口,而炮兵再以「抵近射击」摧毁越军工事,扩大突破口,当突破口扩大时时,步兵部队立即向阵地纵深插入,将敌分割,再以巷战方式各个击灭越守军。

五、渡河攻击战法:共军渡河攻击分为奇袭与强渡,通常以奇袭方式实施。在奇袭渡河时,先编组有利之一部为先遣部队,多利用夜暗迅速向河岸前进,夺取敌岸要点,建立桥头堡,掩护主力渡河,如奇袭渡河被发觉,则立即改为强渡。共军强调无论是奇袭或强渡,均需完成周密计画与准备,并在炮兵与空军支援与掩护下,集中兵力於一处,实施渡河。中共在老街会战中,即以十三军、十四军之一部利用夜暗,以武装泅渡和漕渡,偷渡红河、南溪河,建立远岸阵地,掩护主力於O五三O时渡河,故达到奇袭效果,进展顺利。

第二篇:台湾便利店对大陆的启示

台湾便利店对大陆的启示

赢商新闻 [餐饮] 2006年10月01日 来源:近年来,零售业在我国经济生活的地位日趋重要,便利店更是成为零售业业态发展的新宠。进入21世纪后,电子商务对人们消费习惯产生深远影响,便利店所特有的网点密集、深入社区、贴近消费者的交易平台优势吸引各路资本纷纷进入。目前全球两大连锁便利店系统7-ELEVEN和Ok便利店均已进入中国市场并快速发展。大力发展便利店已成为“e时代”众多企业抢占终端零售渠道制高点的战略性举措。

台湾便利店发展回顾

台湾地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导入便利店业态,经过20多年的发展,便利店已经成为台湾地区主要零售业态。台湾地区主要的便利店系统有7-ELEVEN、全家、莱富尔、OK、福客多五大连锁集团,五大集团的店铺约占便利店总数的93%,占整个业态营业额的90%,市场呈高度集中状态。其中统一超商所辖的7-ELEVEN便利商店占据整体业态营业额的60%,是目前台湾地区最大的零售商。

20世纪80年代为台湾地区便利店发展的导入期,经营模式基本上都是由国外引进。由于这种新型的零售业态还未被消费者熟悉,市场占有率不高,店铺规模偏小,先入企业经历了较长时间的亏损。

1988~2000年是台湾地区便利店发展的成长期。新业态为消费者接受,业态优势逐渐发挥,企业开始盈利。先入者7-ELEVEN加速市场扩张,竞争企业陆续进入市场(OK便利店、全家便利店、莱尔富便利店与富客多便利店于1988年相继成立,并加快开店速度,新业态市场地位不断提升并逐步吞噬旧业态市场份额,企业规模、消费业绩与利润同步较快增长。

2001年后,台湾地区便利店发展速度开始放缓,同业态间竞争明显加剧,便利店发展进入竞争期。虽然业态市场占有率稳定增长,但是行业领导者7-ELEVEN的利润率开始下滑,同业态竞争趋于激烈。竞争加剧使得一批中小型连锁系统被淘汰,优势企业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市场走向高度集中,企业竞争升级:为与台湾地区7-ELEVEN抗衡,全家、莱尔富、OK、福客多开始进行策略联盟,共同成立“便利达康公司”,分别在宅配、鲜食、代收服务、电子商务、ATM设置等提升绩效的业务做整合,未来台湾地区便利商店将呈现“统一超商”与“便利达康”两大体系彼此竞争态势,其他小型业者生存空间日益狭小。

在微观层面,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因素决定了台湾地区便利店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消费需求的变化是便利店产生并不断演变的直接动因。从国际便利店发展经验看,在人均国民收入达到2000美元时,人们需求重点由品质转至便利;达到3000美元时,便利商店开始出现;超过6000~7000美元时,便利商店进入快速发展期。

对比台湾地区便利店产生的当时情况,1962开始台湾地区经济以平均8.8%的速度增长,1978年台湾地区人均国民收入2155美元,到1988年达到5829美元。

第二,科学技术的运用促进了便利店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科技的运用有助于便利店建立庞大的连锁加盟系统,形成规模效应,充分发挥业态优势;二是科技的运用有助于便利店建立先进的情报系统,准确、快速捕捉消费者需求变化,及时调整经营方向;三是科技的运用使得便利店在e时代能够探索新的服务渠道,促进便利店不断发展。

进入21世纪,网上购物兴起,便利店运用电子商务凸现便利性,业态得以创新发展。以台湾7-ELEVEN为例,2000年设计了电子地图(E-Map)和购物查询追踪系统(E-Tracking),并根据消费者不同习惯制定了三套服务方式。另外,它凭借庞大的终端渠道优势,与多家音乐、书籍、3C、旅游网站合作,全面构建e世纪生活服务网。未来计划与中华电信策略联盟,共同建置宽频网络。企业提供的服务也更加多元化(如开发多媒体公用电话机等),满足了消费者对即时性、数字化服务的需求。

第三,业态竞争使得便利店的发展逐步理性。台湾7-ELEVEN在2000年就提出了“e世纪社区服务中心(CommunityServiceCenter)”的经营理念,拓展服务的宽度和深度,保持持续竞争优势,其他便利店也相继提出社区金融中心、资讯中心、娱乐中心概念,便利店在竞争中得到进一步发展。

对大陆便利店发展的启发

从生命周期理论看,中国便利店发展正处于导入期,市场占有率较低,大多数企业规模偏小,还需承受一段时间的亏损,需要政府和企业一起努力促进中国便利店的发展。

第一,我国便利店的发展应因地制宜、方向明确。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生活习惯千差万别,便利店的发展要结合当地具体情况谨慎度量。在经济发达地区可以鼓励实力雄厚的企业先行发展,另外在传统门店进行便利店改造时应形式与质量并重。

第二,考虑整体零售业的布局和比例,充分发挥便利店业态优势。在我国很多地区便利店与社区超市形成恶性竞争,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应克服定位模糊的缺点,与百货商店、超级市场等业态形式形成优势互补;应利用自身渗透性强、贴近消费者的特点,拓宽服务范围,凸现便利本色。

第三,应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通过加盟连锁的形式做大做强。便利店依靠直营连锁很难扩张规模,而规模不大企业又很难盈利。从便利店发展成熟的国家和地区情况来看,日本98%的便利店是加盟店,台湾地区加盟店占比也达到了70%,而我国2003年限额以上连锁便利店企业中加盟店所占比例还不到10%。根据国外经验,我国连锁便利店在发展走上轨道后应逐步减少直营店所占比重,发展连锁加盟店。

第四,扶持便利店连锁经营企业加大技术的资金投入。便利店内商品的周转和更新速度都很快,这对企业的物流配送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没有技术的支持是很难实现的。另外,便利店的消费以个性化、便利性为主,应时刻捕捉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利用信息技术结成强大厂商联盟,迅速推出新产品满足消费者需求。

第五,在便利店服务性商品的提供上政府应放松限制。提供便利性服务是便利店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服务性商品已经成为便利店的重要利润来源。以台湾地区7-ELEVEN便利店为例,服务性商品的销售已经占到了其销售总额的8%,服务经营领域已涉及消费者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现场制作速食、对外服务的传真机、复印机,彩扩冲印服务、销售书刊杂志、销售IP卡,代缴电费、煤气费、有线电视费、寻呼机费、快递费、国际通讯费、税费、保险费等生活中的多项费用。21世纪后开始利用电子商务开展网上购物,与多家网站合作开发金融、娱乐、旅游等多样化服务性商品。中国便利店开展这些服务时还有诸多限制,行政管制较多,不利于便利店今后的发展。

第三篇:台湾对大陆开放个人游的见解

对台湾开放大陆个人游的看法

2010年6月12日,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在召开的第三届海峡论坛大会上发言时表示,愿与台湾旅游和相关各界携手共进,努力提升两岸旅游合作水平,实现两岸旅游业共同繁荣发展,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增进两岸民众福祉作出更大贡献。邵琪伟也宣布了大陆居民赴台个人游即将成行的利好消息。

陆客团体行自2008年7月18日开放以来发展迅速,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随着陆客团体行的不断发展,开放陆客自由行也受到两岸民众的关注和期待。

台湾开放大陆个人游是两岸和平发展的又一创举,这不仅意味着时隔60多年后,大陆普通民众第一次可以完全自由地“台湾走透透”,欣赏祖国宝岛的好山好水好风光,也象征着隔绝两岸民众交流的最后一道鸿沟被填平,两岸民众第一次有机会进行双向、直接、全面的沟通与了解,更体现着两岸互信已更上一层楼,展现了当代两岸中国人的政治智慧与包容自信的心态。

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格局下的发展

2008年5月以来,两岸关系实现历史性转折。2009年,两岸关系全面改善。2010年,在胡锦涛总书记“六点意见”指导下,大陆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主题。坚持“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的基本精神,继续按照“先易后难、先经后政、把握节奏、循序渐进”的基本思路,扎实推进两岸协商,深化两岸交流合作,大力推动惠台政策,切实造福两岸同胞。一年来,两岸关系向更宽领域、更大规模、更深层次,更稳步调迈进,呈现“两岸交流全面化、发展步调平稳化、两岸合作制度化、两岸互利协调化”等特征。

两岸社会交流加深,人员往来频繁

两岸关系的变化与发展,根基在民间,动力在人民。两岸执政党出台了一系列方便交流交往的务实政策,极大地推进了两岸社会交流。ECFA签署和生效后,两岸经济交流制度化为两岸社会交流提供了强劲动力。大陆33个机场和台湾8个机场成为两岸直航点,直航航班增至每周370班,极大地方便了两岸民众往来。一年来,两岸社会与人员往来呈现“规模扩大、层级提高、领域增多、渠道拓展、快速平稳”等发展态势。

两岸民间交流与行业合作朝主体多元化、规模扩大化、领域拓宽化推进,频频创下新纪录。从主体看,两岸公权力部门、政党、县市长、民意代表、工农青妇等社会团体、经济文教等各行业群众组织,两岸基层同胞,纷纷加入两岸交流大潮。从规模看,第二届海峡论坛、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和台北花博会,成为两岸民间交流的大舞台。2010年第二届“海峡论坛”规模更大、议题更多元,海峡两岸62个机构共同主办,台湾25个县市、30个界别代表参加,与会台湾民众超过万人。从领域看,两岸治安单位共同打击犯罪,成果显著,仅破获电信、网络诈骗集团就有130多个、1700多人。两岸司法互助协议自2009年6月生效至2010年底,互助业务大幅增加。两岸海事部门进行了大规模的海上联合搜救演习。2010年4月,台湾海洋生物博物馆研究员郭富雯随大陆极地科学考察船“雪龙号”进行5个月的南极考察,首度实现两岸科考人员极地合作考察。从人员往来看,2010年两岸人员往来超过600万人次,大陆游客赴台取得重大进展,突破台“观光局”设定的每天3000人上限。台当局“行政院主计处”统计,2010年1月至11月,大陆游客赴台(含观光、业务及探亲)达150.9万人次,较上年同期大增71.5%,其中大陆观光客114.2万人次,是2009年的1.4倍,取代蝉联43年赴台旅游人次居第一的日本,成为台湾地区第一大客源地。台湾居民赴大陆旅游仍在增加,预计全年达450万人次。

陆客赴台个人游有利于两岸建互信

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十多年间,海峡两岸曾处于军事对峙,两岸人员往来和联系全部中

断。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首次发出两岸“三通”的倡议。1987年后,台湾当局改变“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的政策,逐渐开放台胞、台商赴大陆探亲、经商,两岸人员开始有了一些接触。但从李登辉到陈水扁,在“台独”意识形态挂帅下,无视两岸共同利益和民众强烈愿望,罔顾台湾发展需要,使“三通”之路充满荆棘。但即便如此,两岸民航飞机在2005年成功对飞,人员往来数量与日俱增。2008年马英九上台后,全面“三通”、多航点直航、陆客团体游、签署ECFA,还有台湾开放大陆个人游一系列新举措推动两岸交流实现跨越式发展,谱写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欢快乐章。回顾两岸人民跨越横亘于海峡之间一道道障碍的历程,我们不禁感慨,曾经看似无解的“咫尺天涯,重重阻隔”,还是无法割裂绵延千年的血脉联系和骨肉亲情,在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冲击下,终究会变成“天涯咫尺,处处通途”。陆客个人游以及2008年以来两岸交流的众多丰硕成果说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础是两岸血脉亲情相联、同属一种文化、共有一个家园,关键在于建立互信。相信随着两岸人民逐渐加深互信和了解,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民意将更加深入人心。只要两岸人民能够推心置腹地真情互动,凭借中华民族的智慧,两岸关系发展进程也将搭上“自由行”快车。

二、六十载隔绝,天涯今朝成咫尺

大陆旅游界将继续顺应两岸民意,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在巩固和扩大已经取得成果的基础上,与台湾旅游及相关各界一道,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工作机制,认真做好旅游安全和旅游市场秩序规范工作,促进大陆居民赴台旅游持续、健康、安全、有序发展。“我们愿与台湾旅游和相关各界,携手共进,致力于推进旅游产业化发展,努力提升两岸旅游合作水平,实现两岸旅游业共同繁荣发展,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增进两岸民众福祉作出更大贡献”。

放眼跌宕起伏的两岸关系发展史,开放陆客自由行所包含的历史意涵、现实意义显得更加弥足珍贵。由于殖民统治、内战等原因,两岸人民长期无法自由往来,陆客自由行将完成两岸人民隔绝一个世纪后,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两岸人民终于有机会再次直接地、自由地“零距离”互动。古人云“见面三分情”,两岸分歧往往能在交往中化于无形。“自由行”让旅行者走得更自由、见得更多元、听得更真切,这种深度旅游必然促进深度交流,而这种深度交流才能让两岸民众真正感知对方、了解对方、信任对方,从而降低因不解、误解造成的对立与冲突,为增进两岸互信、促进两岸和平奠定坚实基础,这或许才是开放陆客来台自由行更为关键的意义。

当然,在两岸政治僵局尚未打破的情况下,两岸民间交流还存在诸多障碍,仍有极大的突破空间。万事起头难,“自由行”为深化和拓展两岸民间交流开创一个良好开端。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随着“自由行”的实施与完善,两岸的民间关系会更紧密、民间合作会更广泛,两岸人民必将从过去的“背对背”转变为现在的“面对面”,从而实现海峡两岸永久和平与持续繁荣。让我们共同祝愿:在诠释和平发展的宏大命题中,“自由行”能够一路平顺、大有作为。实现两岸旅游业共同繁荣发展,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三、个人游的深远影响

两岸关系发展的主体是两岸同胞。两岸关系的稳定发展需要两岸各界共同努力,当然也需要海外同胞们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两岸大交流会更广泛、更深入、更持久地开展下去。在此过程中,不断扩大两岸民众的共同利益,不断增进两岸同胞的民族感情,不断为两岸关系发展汇集民意,凝聚民心。两岸交流是我们有机会秉持相互尊重和理解的精神,虚心听取双方的意见,及时加强彼此间的沟通协调,使两岸交流更贴近两岸同胞的需求,使两岸交流的成果更广泛地惠及基层民众。双方都也希望两岸同胞,实地了解台湾的发展进步,亲身感受台湾同胞对大陆民众的善意和友情。在大陆游客赴台个人游实施后,可望两岸双方社会不久就会形成一种“和为贵”的共同价值观,而对两边政治人物的思维带来正面的影响。现在两岸双方都还有一些“鹰派”政治人物,但将来如两岸民众相处融洽、密切投合,甚至进一步有了利害与共意识,则两边那些鹰派人物的“用武”空间自然会减缩,使两岸和平发展的趋势长久延续,并为双方带来最大的共同利益。这是大陆游客赴台个人游开放政策的最大效用。

第四篇:台湾对大陆政策的改变与原因分析

台湾对大陆政策的改变与原因分析

自1979年两岸军事对峙结束以来,台湾由于政治转型的原因,对大陆的政策不断变化。历经蒋经国、李登辉、陈水扁和马英九四届政府,台湾与大陆的关系曲折多变,由于政党的轮换与领导人的选举需要,当权者不断改变对大陆的政策,致使两岸出现多次严重危机(如1995年夏和1996年春的两次台海危机和2003-04年与2007-08年的两次危机)。究其原因,我认为台湾的大陆政策的不断变更无不是为了其领导人的政治需求,造成两岸关系紧张也只是其为了维护岛内统治的一张政治牌。本文将从台湾对大陆政策的几次重大改变为线索,谈一谈我对台湾大陆政策改变的认识。

首先是蒋经国时期的大陆政策。由于两岸军事对峙结束,使国民党政权在台湾实行的“威权统治”的合法性受到威胁,从而迫使蒋经国实施政治改革。蒋经国晚年发动了以回归“宪政”为目标的政治改革。下令设立“大陆工作指导小组”。并一度私下肯定国共两党对等谈判的可能性。这都说明当时由于两岸关系的实然变化,对国民党的政治统治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迫使蒋经国改变了对大陆的“三不”政策,开始与大陆进行十分有限的接触。这些改变使国民党在台湾的政治统治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得到了人民一定程度的认同,成为两岸关系改善的开端。

然后就是李登辉执政时期的大陆政策。由于李不像蒋那样在党内有权威,因此其在执政初期主要忙于巩固权力基础。随着台湾政治转型的不断深入,两岸关系呈现复杂化的趋势。、台北一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旨在缓和两岸紧张局势、改善两岸关系、增进彼此沟通的主动措施;另一方面强调台湾“生命共同体意识”和“中华民国中台湾”的政治宣示。体现了其大陆政策的矛盾性,也体现了其复杂的政治变化。李登辉执政时期的主要政策有:弱化一个中国原则、回避两岸政治谈判、和限制两岸民间交流。这些政策对台湾人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林教授的书中的一个调查很令我深思,即“台湾民众政治认同的变化”和“台湾民众统独意识的变化”。从调查中可以很清楚的看到:由于李登辉的大陆政策,使得台湾的“本土意识”不断高涨,并逐渐取代了原来的“中国意识”。“急独派”迅速增加,对两岸关系的未来造成了很大的困难。这种日渐增长的“台湾意识”无疑有利于李登辉的统治地位的稳定。台湾的“主权”对李登辉有着重大的利益,因此其执政中尽力追求的可以说就是台湾的“主权”合法性,他采取的诸多政策的目的也是为他的这一目标服务的。淡化台湾人的中国意识十分有利于让台湾本地人产生“独立认同感”,从而使他的“台独”行为得到一定的民间支持;回避政治谈判的根本目的也是保持一定的政治独立,谋求“主权”,因为台北担心“任何与北京的谈判,都会使外界产生一种印象,即和平统一已被两岸视为理所当然,为此其它国家没 1

有必要关心台湾的‘主权’要求”,这样会使台湾的“国际空间”受到毁灭性打击。限制两岸的民间交流,主要是为了防止两岸人民产生更多的归属和认同感,从而对其在台湾的统治构成威胁。李登辉在当政期间的另一件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事件就是在1999年汪道涵预定回访台湾之前,抛出轰动一时的“两国论”,公开宣称“1991年修宪以来,台北已将两岸关系定位为国家与国家,至少是特殊的国与国关系,而非‘一合法政府、一叛乱团体’,‘或一中央政府、一地方政府’的国家内部关系;台湾‘修宪’后‘所建构出来的国家机关只代表台湾人民,国家权力统治的正当性也只来自台湾人民的授权,与中国大陆人民完全无关。”这个“两国论”与他当初当选时的政治设想是有很大的不同的。当初他把两岸关系的未来设想为三个阶段:以交流互惠为内容的近程阶段,以互信合作为内容的中程阶段,以及以协商统一为内容的远程阶段。当时李尚未完全放弃统一的想法,那是什么原因促使他改变主张,转向“台独”了呢?这与当时的政治局势是有很大的关系的。当时台湾大选将在2000年举行,民进党的激进“台独”路线受到了很大的支持,对国民党形成了巨大的威胁。李为了拉抬选票,因而铤而走险;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来自美国和大陆的促谈压力即将突破国民党的和谈底线,为了阻止汪道涵访台,李登辉才不顾一切的抛出了“两国论”。然而这也没能挽回国民党的颓势,最终这张政治牌也没直到李的预期效果,民进党赢得了选举,陈水扁成为了台湾最高领导人。

陈水扁执政期间可以说是两岸关系最低谷的时期。陈水扁在上任初期,曾经信誓旦旦的说过“一旦当选将停止参加民进党的一切活动”,并且还提出“四不一没有”的承诺,一度对两国论论调避而不谈,对两岸民间交流有一定的放宽;但当他在台湾地区基本站稳脚根后,很快违背了他先前的承诺,同时重弹“两国论”老调,提出两岸是“一边一国”的论调。大肆炒作“公投”,公然“搞台独”。国民党在李登辉时期的大陆政策还算是追求“先独后统”,而民进党就是在追求“先独再说”了,与大陆形成更为严重的对立。这与陈水扁的政治目的也是有很大关系的。民进党的基本路线就是极左派,它的成功经验中“极左”思想扎根很深。虽然陈水扁上台后有所收敛,但仍认为其选民基础还是在“急独”人群。因此为了争取得到民意,陈水扁把台独作为一种工具,作为其选举胜利的砝码。但是民进党内部人士也认为这样做是极为不利的“票房毒药”,会使民进党失去大部分的中间选民,对民进党的继续执政有很大的风险。但陈水扁一意孤行,并在2006年把对大陆的经贸政策调整为“有效开放,积极管理”,紧缩两岸经贸交流,抵制大熊猫赴台。这些政策的改变与大选的临近不无关系,与陈水扁的选举方案也有很大关系。

马英九的成功上台体现了台湾人民对民进党统治的不满,体现了台湾人民对民进党当政

时的大陆政策的不满。马英九上台后,对大陆政策又做了新的调整:首先是迅速开放了两岸“直接三通”,大开民间交流大门;然后与大陆进行了高层互访。这些政策的改变也是为了其政治上的需要。开放两岸的交流合作是台湾人民的心愿,而马英九迎合人们的心愿,放开这些交流活动既可以顺应民意,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也可以削弱民进党势力,除掉政治对手。所以由于他的政治目的与民意吻合,因此得到的广泛的接受。

纵观台湾15年对大陆政策的频繁改变,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由于台湾的政治转型,使两岸关系的发展与其领导人或执政党的政治目的紧密相连,对大陆的政策改变也成为了一种争夺选民的政治手段。历经这么多年的政治改革,台湾仍很难算是正宗的民主政治,只能算是“民粹政治”。台湾的最高统治层最终还是回归了台湾的主流民意,回到了两岸关系发展的正轨上。台湾对大陆政策何时能与其岛内政治分离,两岸的和平统一就能指日可待了。

第五篇:台湾农村复兴运动对大陆现状的启示

台湾农村复兴运动对大陆现状的启示

农复会与台湾农村复兴

台湾经济起飞走的是“农业培养工业”之路;无独有偶,自50年代以来,大陆也同样试图走“农业支持工业”之路。但结果迥异:台湾农业现代化为其工业积累了资本;大陆则出现城乡二元体制,农村之全面破败今日已有目共睹……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期专题,我们尝试简单介绍一下“农复会”这个在台湾农村复兴过程中最为关键的机构及其运作经验。对许多读者来说,这可能是个很陌生的机构。简单说来,农复会,即“中国农村复兴联合委员会”,设立于1940年代,后随国民党迁至台湾(详细),对台湾农业现代化转型居功至伟。

共和国辞典:农复会与台湾农业现代化 2012-03-14 第 75 期共和国辞典.农复会为台湾农村发展做了什么? 台湾“经济部长”李国鼎与农复会沈宗瀚

国民党政权迁台后,农复会利用他们的知识和经验,运用美国的经济援助(每年从援华经费3.38亿美金中拨付不超过10%作为其运作经费),积极推动台湾土改、农会改组、生产技术的创新与推广等,并协助国民党政权完成了对台湾农村社会的彻底改革。农复会所做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项:

一、为台湾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改革提供专业智力支持 国民党当局迁台后,为尽快站稳脚跟,获得台湾民众的支持,50年代初期积极推动台湾的土地改革。此次土改虽然由“政府”负责,但若无农复会的帮助与推动,恐怕难以完成。农复会在土改中的主要作用是:

1、为土改提供总体的政策规划和咨询。

在农复会中美专家的建议下,国民党当局决定土改采取比较温和的政策,分三步进行:

● 先实施“三七五减租”(编者注:即限定耕地租额不得超过主要作物全年收获总量的37.5%,同时租期不得少于6年),还没有实施土地所有权的转移,只是减租。第二步是“公地放领”,就是在转移私有土地的所有权之前,先拿公家的地做示范,把公家所有的地拿出部分放领,转移所有权(编者注:转移为农民私人所有)。到第三步才是民间私有土地所有权的转移,使“耕者有其田”。(《台湾“土改”的前前后后——农复会口述历史》,九州出版社第138页)

在第三阶段赎买地主土地时,为避免采用现金收购会导致通货膨胀,农复会建议建议采用债券的方式赎买土地。在农复会的主导下,国民党当局公布了“耕者有其田条例”,其中对地主土地的赎买政策为:

● 征收地价之规定与补偿:征收地价,依各等则耕地主要作物正产品全年收获总量的2.5倍计算。由政府以实物土地债券70%,公营事业股票成搭配补偿。实物土地债券年利率4%,分10年均等偿清。(于维君《中国农村复兴委员会对台湾土地改革的影响》)

2、协助“政府”清查耕地,采取措施减少地主农民之间矛盾。在减租阶段,农复会积极推动建立督导检查制度,减少了地主和农民之间的矛盾。土地改革进行到“耕者有其田”阶段时,为了彻底清查地籍,农复会提出实施地籍总归户的办法,即将某人散及台湾任何地区的土地都登记到其名下,避免在土改时有所遗漏和隐瞒。农复会为台湾省政府的地籍清查活动提供了技术和经费协助,保证了这一措施有效执行。

3、训练“土改”工作人员,为土改各项工作提供拨款。农复会为了推进土改的顺利进行,积极配合台湾省“政府”对工作人员进行训练。主要的训练有4次共6269人次,此外农复会还针对土改中的不同分工对各类工作人员进行专门训练,比如,农复会以拨款并训练司法人员的方式,协助政府解决大量不同的土地纠纷。

二、改造台湾的农会,把农会权力还给农民

为了让农会、渔会、水利会等真正成为农渔民的组织,帮助农渔民促进生产并争取利益,农复会积极推动农会、渔会、水利会的改造。

以农会为例,1952年8月,台湾“行政院”颁布了农复会参与制定的“改进台湾省各级农会暂行办法”,主要目的是建立以真正农民为主体的农会组织。对于此次改组的主要内容,农复会成员张宪秋介绍说:

● 所谓改组,要点为将会员分为两类。凡总年收入中超过百分之五十以上来自农业收入者为正会员,低于百分之五十者为副会员。仅正会员可当选为理事,与三分之二的监事。副会员不得当选理事,但监事中三分之一名额可由副会员当选担任。其次,选举各级农会理监事之各级农会代表,亦仅正会员可当选。故农会大政方针,业务与财务决定之权,操之真正农民(正会员)手中。

由此可见,农复会推进农会改组的主要目的在于把农会的权力还给真正的农民,杜绝非农民操控农会的情况出现。

三、改进台湾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业技术

在推进土改和农会改革的同时,农复会将主要的精力放在了促进生产上。农复会利用其掌握的美援资金,加上围绕在其周围的数百名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不断改进台湾的农业基础设施,发展农业技术,提高作物产量和种植多样性。其主要成就有:

由于肥料对农业发展非常关键,农复会设立了粮食肥料组,专门负责教授和推广合理各种施肥方法。农复会还为此专门设立实验场所研究如何增强肥力和合理施肥,并且将肥料的使用同农作物品种和栽培方法相配合,以求肥力最大化。在预防农作物病虫害方面,为了防治田鼠,农复会专门请农试所陈德能花了两三年时间研究野鼠的种类、生活习性、生产季节及用何种毒饵,如何调配等问题,然后协同农林厅制定并开展了灭鼠计划,据估计当时共杀灭三千万只老鼠。此外1953年农复会还与粮食局合作进口巴拉松农药,免费分赠台湾各地农民使用。

此外,农复会还在水利工程、仓库、晒谷场、产业道路、防风林及其他公共设施的兴建方面作出了诸多贡献,这些基础设施和技术为台湾农业发展提供了保证。

四、推进台湾农村社区建设,完善基层地方自治

为了从整体上改变农村的社会环境,农复会大力推进农村社区的建设和发展,其工作主要集中在卫生、教育、劳动力素质等方面。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1955年开始实施的“基层民生建设运动”:

●“基层民生建设即村里建设,为地方自治最基层建设的一环,其目的在于求:(1)农村经济的繁荣;(2)村民生活的改善,即从衣食住行育乐六大日常生活上的改善及提高村民生活水准”。(周思萍:《台湾社区发展政策演变之研究——论国家对社区发展的介入》)据谢庆达整理,基层民生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内容: ● 生产建设:1.农业生产:兴筑道路、河渠等基础设施;动植物的育种、繁殖与推广;晒谷场、谷仓等农业生产设施;购置打谷机、喷雾机、牛车等农业设备。……3.农业贷款:由土地银行等机构提供购置生产设备所需的低息贷款…… 卫生保健:1.个人与家户卫生;2.兴建公厕、公浴、公井,以至推行畜舍与家屋分离等环境卫生相关工作;3.妇幼卫生;4.传染病防治……(转引自毕天云《台湾社区发展政策的演进历程》。)农复会成功实现台湾农村复兴对大陆的启示农复会工作人员在乡间考察

农复会并非政府机构,其资金和权力皆有限,却又为何能获得农民的信任和支持,对在台湾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社会建设发挥如此大的作用呢?原因大致有以下四点:

一、增加生产与社会公道并重,财富实现公平分配 农复会从成立之初便强调促进生产和解决社会公平并重,这从其所秉承的理想及其实际所做的工作便可看出。对于农复会的使命和理想,身为农复会负责人的蒋梦麟曾经在1953年有过很精辟的介绍:

● 农复会的工作,是根据两个基本原则:

(一)社会的公道,换言之为公平分配。

(二)物质的福利,换言之为增加生产。我们要想把这两者达成平衡的境界。单独的只讲社会公道或公平分配,其结果是均贫。反过来说,若只讲生产。其结果会使富者更富,贫者仍贫,贫富悬隔的鸿沟,因此更为加深。土地改革,为讲社会公道最要紧的工作。台湾的土地改革,在今年(民国四十二年)年底可完成。

增产最基本的工作,是水利、肥料和病虫害之防治。很谨慎的能把分配与生产配合起来,在世界这角落里,是解决农村问题的一把钥匙。(蒋梦麟,《西潮·新潮》,岳麓书社)就实际工作而言,从农复会三十年的成果来看,它的确做到了推进农村制度改革与实现农业技术创新齐头并进。农业技术方面它竭尽全力提升台湾农业的生产力,实现了农业财富的快速增长;体制上它积极推动土地改革与农会改组,让农民获得自主权和发言权,让所有的农民都享受到了财富增长的好处,让财富的分配实现了公平。这显然完全不同于与大陆同时期所推行的“城乡二元体制”。

二、帮助农民解决最基本、最实际的需要,不要用“我们的幻想教农民”

农复会之所以能快速获得农民的信任与支持,在于他们在实际工作中一直强调以农民为主体,从农民最基本最迫切最实际的需要出发,而不是想当然的认为农民需要什么,用“我们的幻想教农民”。蒋梦麟在主持农复会时一直在强调这一点: ● “自地方及农民处了解彼等需要,而非教导彼等何者乃彼等所需要。因彼等所需,彼等自身了解最清楚也,由此一方针,故本会工作常在进步中,常从农民处获得新的经验。吾等不以先入之观念推行工作,但虚心自农民处学习。此乃本会方针所以不断进步之一重要因素。不问吾等之意如何良好,计划如何健全,倘不为农民所需要,吾等无法面前使之实行。”(蒋梦麟《对穆懿尔博士致克利夫兰先生关于本会工作基本思想演进一函之补充》)

这一点从农复会为宜兰农民建水泥晒场一事上便可看出,农复会秘书长张训舜回忆说:

● 宜兰地区水稻收成期经常下雨,稻谷无法晒干,当然最好的是使用稻谷烘干机,但那时一方面是进口的,成本太高,一方面是农民还必须具备操作的知识才能使用,因此最简易的方法是铺盖一个水泥晒场。这类的构想,虽然最简单,却在实质上嘉惠当地农民。农复会铺设一千多个水泥晒场,分散在各适当、需要的地区。这种计划的推行,也不需经过行政机关层层的例行公事,而可直接向当地县市乡镇公所、农会接洽、提出建议,并给与经费补助。(《台湾“土改”的前前后后——农复会口述历史》,九州出版社P104)

由此可见,农复会首先做的就是帮助农民解决最基本的问题,而且是用最简便的让农民觉得最经济的办法。确实对农民有益,农民才能心服口服,才能心甘情愿接受指导。

三、注重农业人才的培养,在农复会里工作的专家几乎都是各领域里的顶尖人才

农复会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很重要的保证就是它的计划的制定者和实施者都是农业技术和行政管理方面的一流人才。尤其是50年代初期,在农复会里工作的专家几乎都是各领域里的顶尖人才,既有很好的学术训练,也有很多实务经验。

农复会非常注意人才的培养。为了适应台湾农业现代化对新知识新技术的需求,农复会曾多次聘请海外专家到台湾进行实地指导,其人员也多次到世界各地进行考察。1972年,农复会会同由台湾经济教育部门共同拟定了培养农业人才的方案,主要内容是:

● 一是对农村建设的研究人员进行分期培训,预定在10年内选派500人到海内外接受高级训练,以备农业科学发展的需要。二是训练农民,对于现有农民和未来的农民进行训练和培育。三是对农村建设基层干部进行培育和训练。农村建设基层干部包括农业技术人员、农业行政人员、农业推广人员、农业教育人员、农业企业经营人员以及乡村医疗卫生、工程人员等。台湾农业教育的实施,对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增强农业发展的潜力,为台湾农业的现代化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徐鲁航《农复会与台湾农业的现代化》)正因为有一大批专家和技术人员的支持,农复会才能不断调动国民党政府各部门的资源促成其计划成功实施,也才能及时准确地为农民提供技术协助。

四、政府提供完全的信任和支持,“授予农复会最大工作自由”

最重要的一点是,农复会之所以能够存在并发挥出巨大的作用,离不开其所处的政治环境。当时的环境为农复会提供了两个重要的保证:

1、因为农复会是中美联合成立的,因此它的运作相对于国民党政府部门而言具有很大的独立性和自主权,不受各繁杂的行政程序和权力的牵绊。蒋梦麟对此深有感触,他在回忆受命管理农复会时专门谈到蒋介石的话:

● 委员长(蒋介石)果断地说:“你去负责任,要什么人你去派,派了之后,你和行政:长商量好了,不必跟我说,我事情也忙,这件事情,就请你全权去办吧。”

这12年之中,政府对于农复会的工作和一班负责工作的人,只有信任,没有一点怀疑。所以我说,得到政府的信任,是最重要的事。假如政府不信任,不但土地改革的问题不能解决,其他一切事情,也都会办不通的。(蒋梦麟,《西潮·新潮》,岳麓书社)

此外,张宪秋也谈到“工作自由”对农复会的重要性: ● 授予农复会最大工作自由,由于极大幅度之工作自由,农复会得以避免各种公文与行政手续。发掘问题,迅速协助最适宜之机构予以解决。或协助不同机构,从各方面进行,达成一项总的目标。使当时各界一致工人,农复会办事效率远高于一般机构。

2、美国的经济、技术援助。

由于每年3380万美金的援华拨款交付农复会使用,农复会便不发愁资金问题,同时在这笔资金的使用上边也相对独立,“不需向预算单位或主计处商量,只要一方鉴定出问题,一方认为由此需要即可进行”。如果没有这些经费作为基础,那么农复会上述一切工作基本没有可能成功,即便是国民党政府提供拨款,则财政方面避免不了牵绊,其成功的可能性恐怕要大大降低。

除了拨款之外,美国还不断派遣技术人员赴台考察和交流,帮助农复会针对台湾农业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不可否认,这些技术人员在解决农业现代化出现的问题方面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在大陆农村目下全面溃败这样一个沉重的时代背景下,台湾农复会的成功经验,更有其特殊而沉痛的借鉴价值。

资料区相关专题粮食统购统销

最大限度牺牲农民利益换取工业化…[详细]

相关专题二元户籍制度

在中国,农民几乎是二等公民…[详细]

相关专题台湾地方自治

地方自治是民主训练场,台湾民众不断投身公共事务…[详细]

相关专题城乡二元义务教育

60年来我们没有在教育上援助贫弱的农村,反而劫贫济富…[详细]

相关专题台湾“增额选举”

“增额选举”为台湾威权体制的崩溃打开了缺口…[详细]投票区读者调查您对本期辞典内容之前是否了解了解

投票

不了解

299 投票

8%

92%互动区读者来信

大众:毛泽东批判武训是正确的 任毅:编辑的算法有误

笨蛋:现在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 曲直:能否提供原始史料

杨红俊:关于村级干部的工资问题 一农村老师:可怜的农村中小学老师 魔幻仙子:干部职工退休工资应一样 魏巍:人大代表有几个是真农民 关心:人大代表应向梁漱溟学习

不知道我们是历史的进步还是退步我要写信实时互动版权声明:腾讯网原创策划,欢迎转载或报道,但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出品:腾讯网历史频道 本期责编:娄红乐

联系方式:邮箱:newshistory#qq.com(来信时#改为@),电话:010—82155176 往期回顾

民间借贷60年

农村问题学者董时进 候选人提名权

差额选举

北京53-54普选

卖国贼与反革命

下载台湾战史中对大陆1979对越战争的描述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台湾战史中对大陆1979对越战争的描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台湾作战计划

    对 台 湾 作 战 计 划2009 姚孟尧12月13年日 战前计划: 1.居委会,街道办事处加强对辖区内外国人和港澳台人士的登记监管工作,并定时上报其活动规律和内容。国内开展反间谍活动......

    对《诗经》中战争诗特征的探索

    对《诗经》中战争诗特征的探索 内容摘要 :《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500年间的歌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滥觞。《诗经》包罗万象,记录了远......

    我对战争的看法

    我对战争的看法 现在美伊之战打得很激烈。但是伊拉克无家可归的难民越来越多,现在可以看到战争只会给人民带来痛苦,不会给人民带来好处。 战争下的生活是痛苦的。有时会停水,有......

    对信息化战争的认识

    对 信 息 化 战 争 的 认 识 姓名:龙星 班级:汽营二班 学号:20121102042 对信息化战争的认识 从机械化到信息化,信息时代和科学技术是改变战争形态的两大推手 地雷战、......

    对台湾新闻自由如何认识

    1. 对台湾新闻自由如何认识? 我认为,台湾新闻自由虽然具有民主权利的价值意义,但是污染了媒体环境,新闻自由被滥用已经变成一种商业工具,新闻自由原本是民主政治之福,然而,由于政党......

    大众传媒对美国战争的影响

    大众传媒对美国战争的影响 【摘要】:美国自从独立以来,发动了不少内外战争,而大众传媒在美国的战争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从战前、战争过程中到战争结束,始终都有大众传媒的参与,......

    战争 ,我想对你说

    战争,我想对你说 八(1)班 李响 本是生机勃勃的森林,突然,硝烟四起;本是和平安宁的天空,顷刻间战机横行;本是风平浪静的大海,一眨眼,鱼雷轰鸣。原来战争来了! 战争,我想对你说,你为人类带......

    我对战争的认识5篇

    我知道什么是战争吗 对于我来说,对战争最直接的感知来自于影片中那些触目惊心的战争场面。虽然我们生活在和平的时代,这些画面带给我们的冲击无论是感官还是心灵上的,仍然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