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地方高校中外教师教学风格的对比研究论文(五篇范例)

时间:2019-05-15 10:43: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试析地方高校中外教师教学风格的对比研究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试析地方高校中外教师教学风格的对比研究论文》。

第一篇:试析地方高校中外教师教学风格的对比研究论文

论文关健词:外籍教师 地方高校英语教师 教学风格

论文摘要:由于社会的需求,使得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越来越成为各高校关注的重点。远离主城区的各大高校,甚至一些中学均加天了引进外籍教师的力度,并积极鼓励本地区英语教师和外教合理分工,共同承担英语课的教学。文章通过对本地区英语教师与外籍教师教学风格的调查与分析,结果发现中国英语教师与外籍教师在教学风格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试图通过二者之间的差异性研究,找出可以相互借鉴的东西,使其互为辅助,以达到提高地方高校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目的。

根据温晋方(m)对外籍教师的影响进行的问卷调查,外籍教师对学生语言习得所起的作用是积极的,英美概况、第二课堂、听力课最有利于NESS’(nativeEnglishspeakingteachers)为中国学生提供可理解性输入。同建华和刘建刚(2001)透视了NEST在中国的英语教学,其研究总结了NEST课堂教学的主要教学方法和特点,如表演教学、实物教学、交际法、节外生枝、集思广益等,并指出了外教在中国英语教学中的优势,如语言优势、丰富的阅历、开放的性格等。邢沛玲(2002)研究了NEST的课堂管理,教师形象等特点,并指出NEST在中国英语教学中所出现的间题。胡晓琼(2001)对NEST精读课教学进行了跟踪研究,同时对学生有关NEST与NNEST(non一nativeEnglishspeakingteachers)精读课的看法意见进行了分析。外籍教师在教学法、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增补新内容等多方面比中国教师更具优势,调查结果还显示学生也更喜欢外籍教师讲授精读课程。综观国内有关NEST教学的研究,不难发现涉及的范围较广,在外籍教师教学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中外教师英语课堂教学的互补方面的研究还很少,因此,本文将通过对中外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进行跟踪,找出二者之间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以便取长补短,互相借鉴。

一、中外教师的英语教学特点

1.教学方法上的差异。中国教师多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注人式教学方法,讲授内容大都紧紧围绕课本内容,教学严谨、系统、完整。外籍教师在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通过扮演各种角色去理解和掌握语言;反对教师一言堂,满堂灌。他们强调学生应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应看到学生的潜力。在课堂上尽可能扩大学生思考和实践的空间,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觉主动地获取外语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重教学内容获取,而轻教学形式;他们重课文内容的社会意义,提高学生文化素质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而轻课文的语法结构。他们植长于实物教学,大量使用图片、模型等有关教具进行讲解,而且大多数外教还擅长简笔画,对学生不熟悉的事物在黑板上几笔勾勒出来,使课堂更加生动,学生也一目了然。外教在课堂教学中往往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发现并解决问题。他们在课堂上通常扮演启发者、鼓励者和帮助者的角色。他们鼓励学生通过扮演各种角色去理解和掌握语言,例如,口语课堂没有现成的教材,外籍教师就以某个国家为背景,设置中国学生出国留学将要面临的种种场景,每个场景就是一堂课,从下飞机到机场出口,人住旅馆,学校报到、注册等各种场合均使用与日常生活衣、食、住、行紧密相关的用语。这样,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而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双元、多元互动的教学局面。外教认为语言的本质是交流,交流是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他们强调学生要在实践中学习和提高英语。因此,外教在教学中重视让学生进行大量语言交际活动。外教在课堂上经常采用我们所熟悉的交际法,如pairwork,groupwork和choruswork。他们喜欢将座位根据课堂内容进行布置。有时甚至将学生带到户外草坪、湖边等地方进行授课。这种教学方式使课堂教学简单、生动、有趣。如讲到“电脑对人类的影响”这一间题时,外教会在黑板上写出“Advantage’,与“Disadvantage”来引导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教师的任务是罗列学生的发言,最后组织大家逐条审定,启发学生进行补充和删减,于是答案就在学生们的热烈讨论中产生了。这样的教学方式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通过这种方式获取的知识还不容易遗忘,所以值得中国教师效仿。据调查表明,76%的学生认为外籍教师的课堂上学生练习机会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2.严谨的课堂秩序与宽松的课堂环境。中国教师认为安静、良好的课堂环境是全体学生认真听讲的保证。他们要求学生严格遵守课堂纪律,不得随意说话。外籍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时,尽量创造一种活跃、和谐的气氛,使学生完全放松。他们通常会尽可能地营造一个宽松的交际环境,让学生随意落座;有时根据所教内容的需要,还会变换上课地点,带学生到草坪、图书馆、资料室等地授课。从实践和行动上参与必要的社会知识、经验及其应变的学习。总之,课堂管理原则是以人为本,灵活而有实效。比如,我们在本校美籍教师Katie的口语课上看到:她在引导学生讨论“jobinterview“时,是将课堂变成了一个真实的招聘会现场。她让学生站在教室的四周,给一部分学生发了一些卡片,卡片上设计的是有关就业面试时可能会问到的一些问题,让另一部分学生充当老板,相互提问,约两分钟以后,要求“找工作”的学生”switch”换boss再问同样或类似的问题。然后,再交换角色,原来的老板变换成求职者,再讨论相关问题。整个课堂看似“无序”,可教学效果很好。

3.对教师形象的认识。中国文化讲究含蓄持重,中国人心目中的教师形象都以严肃认真的师表为楷模。因此,在学生面前很重视自己的形象,认为为人师表应该庄重严肃,语言表达要准确规范,举止得体,衣着大方。而西方人则主张弘扬个性,注重个人表现。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形象也多幽默风趣、善于表演。有时一些不拘小节的动作让学生瞳目结舌。语言代表文化,外籍教师的介人如同活跃的“酶”给中国英语教学注人了活力,他们把活脱脱的语言与文化一并带来,用他们得心应手的母语,驾轻就熟地给中国学生讲授英语,这种得天独厚的语言优势,是中国教师无法比拟的。

4.外教的考核方式。外教的考核方式可以概括为频率高、范围广、形式多。每上完一个单元他们就进行一次考试。每次考试都以一定的百分比记人总成绩。不仅如此外教还将平时作业、课堂参与的积极程度和到课率以一定的百分比记人总成绩,这就杜绝了学生平时不用功、考前抱佛脚的做法。考试形式方面,外教除了采取笔试以外,还采取单独口试、对话、作报告及论文形式,对学生的实际能力进行全面考核。

就考试的安排而言,中国教师通常是安排好了时间和考试顺序,通知学生就是了,而外教却不然。在Katie的口语课上,她画了一个表在黑板上,让学生自己到讲台上去填自己学期考试的安排。然后,她会按学生自己填入的顺序对他们进行学期口语考试。

二、籍教师在中国语境下的英语教学中存在1.不了解中国的英语教学方法及中国学生的英语学习方法。中国英语教学虽在向实用性英语方向进行改革,但是多年的教育定式和考核理念使教学和学习都在应试下兜圈圈。比如,表现在读写一类的课上,大多数外教擅长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但是他们经常忽略对语言点的讲授;不了解大学英语课程要求里需要学生掌握的重点词汇,大多数学生在考试中得不到好的成绩。中国文化深受孔子的传统文化信念的影响,中国人以间接的或模糊的方法对待各类问题,很少给予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在讲台上富有表情地讲,学生们安静、认真地听讲,以表达对教师的尊敬。在这种学习环境中培养出来的学生呈保守状态,学生们往往羞于开口和难以有勇气与教师或在同学间自由地进行交流。没有学过中国文化的外籍教师认为中国的学生们是文明的、认真的,但不够诚实,其错误结论的导出在于不理解中国文化对现代中国学生的影响。同时,西方教育注重个人学习能力的培养,外籍教师不会宣布“标准答案”,学生学习感觉没有方向;英语表达能力和自学能力强和性格外向的学生容易占据课堂,而那些性格内向的学生很容易被忽略,久而久之,这些学生便会失去学习兴趣。当然,外籍教师一般不会使用中国式的家庭作业和课后辅导,因此,对于学习自觉性较差和习惯用习题衡量学习水平的中国学生来讲,学习效果是大打折扣的。

2.不能很好使用中国的英语教学大纲和教材。中外英语教学大纲有较大的差异,国内英语教学大纲还没有完全与国际标准接轨,外籍教师对国内使用的教材,普遍认为内容有较大的滞后现象,采编的形式也多单一朴实,往往由他们自己选用和增补外来材料,故他们选编的教学内容有一定的随意性,缺少系统性、严密性、逻辑性,比如,有很多外教不教音标。所以外教对于学生、特别是青少年巫须解决的最基础的发音问题没有多少帮助。3.教学水平。在我国从事英语教学的一些外籍教师,尤其是一些地方高校的外籍教师水平有限。根据张奕等(2005)的调查:大部分外教年龄在20一30岁,教学经验有限,而且一般仅具有本科学历。来中国前所从事的职业有历史、生物、计算机、数学等,但较少有人系统地学习过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等语言教师所应具备的专业知识。笔者在某高校也了解到,同时来自美国的几个外教中有一个在教学方面特别受学生欢迎,原来他在来中国前是大学教师。由此可见,外籍教师本身的素质对英语教学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4.外籍教师对学生的要求过高或过低。有些外教不了解中国学生的语言实际能力,不了解学生仍然存在着语言方面的障碍,不给学生一个应有的沉默和思考期,一提出问题就要求学生马上作答。这种过高的要求使得一部分学生对语言学习表现得焦虑不安,遇到回答问题时就低下头不敢出声。另一方面,个别外教将中国的大学生当小学生来教,课堂上做游戏唱主角,且游戏的内容过于简单,学生学不到什么东西,因而对这样的游戏很反感,认为是在浪费他们的时间。

5.授课缺乏系统性。有些外教没有固定的教材和教学计划,教学目标不明确,上课比较随意。一个阶段的课讲下来,学生不知道他们究竟在学什么,该朝什么方向努力。

6.成绩缺乏统一考核标准。对于同级异班的学生成绩缺乏统一标准。教师不同,考试标准不同,要求不一,造成成绩无可比性。比如,A班的甲同学口语成绩获95分,而B班水平相当于甲同学的乙同学却仅获70分。

7.对我国的常规教学管理细则不知或知之甚少。如对考试须知、课堂管理须知、课外辅导、相互交流活动等都不太了解。外籍教师来自世界各地,国籍、专业各异,对不同的教育体系的体验也有较大差别。

8.外教与中国教师缺乏沟通。笔者在自己所在的高校了解到,外籍教师渴望与中国的外语教师就教学方法、教学理念、课堂教学的规律、中国的英语教学体制以及教学要求等进行沟通。但大部分高校存在的普遍现象是他们之间很少往来,有的甚至没有往来,所以对各自的教学缺乏了解。

三、应对策略

1.规范管理,提高课程的系统性和计划性。为了提高教学水平,保证教学质量,外教所在的院系应该在每学期开始之际就对他们提出相应的要求,包括教学计划的制定、教材的选择、课时安排等。同时也应该让外教了解学生的英语水平、大学英语课程要求和四级、六级考试对教学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感觉外教的课堂不仅趣味性强,而且知识性强。

2.合理安排教学任务。在教学中如何有效合理地利用有限的外教资源是一个关键问题。在解决这一问题时,我们不妨扬长避短,尽量发挥他们的语言优势,安排他们承担英语口语、英语视听说或英语写作课程的教学任务。

3.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如果我们只让外教去讲授几门课程,那么,他们的价值就没有被很好地利用。我们可以要求外教向全校开授选修课,或根据他们的专长、专业定期为学生和中国教师做讲座。讲座的话题不限,可以讲授有关西方文化教育、风俗习惯或热点话题。我们还会发现,外教不管何时或在何地出现,便很容易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因此,外教的另一个魅力来自于他们可以参与英语角、担任比赛的评委或在话剧中扮演角色。外教的出现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程度。也就是说,外教对活跃校园的英语学习气氛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4.定期参加教学研究活动。外教应该和中国教师一起定期参加系里组织的教研活动。一方面,管理部门可以从外教那里得到他们对学生、教学和管理方面的意见,同时把学生对外教的建议反馈给他们;另一方面,中国教师和外教一起可以互相促进和提高,有利于加强中西方文化的沟通。

5.加强对外教的教学评估工作。教学评估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对外教的教学工作进行定期评估可以避免外教在教学过程中的盲目性和片面性,从而提高整体教学水平。针对中国教师,一般都有一套比较完善的评估体系。因此,在对外教进行评估时,我们也可参照执行。如采取专家听课、教师相互听课交流、学生评教等方法。作为教师个人教学业务提高的一部分,每位外籍教师每学期需参加一次同事的课堂讲授活动,并提供非正式的反馈意见,同时与同事进行广泛交流。要求大家把反馈意见用简单的书面形式递交外教教研室。这样,外籍教师间增加了交流,形成了一个既有多元文化又有协作精神的团队。

四、结束语

现代教育思想强调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英语水平是衡量大学生全面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际交往的频繁开展,社会对学生的英语水平会有更高的要求。外籍教师的引进为中国课堂的英语教学提供了原汁原味的英语本土风情,注人了新鲜的血液。在教学实践中,他们和中国教师一起形成了一个既有多元文化又有协作精神的团队。研究中外教师在教学中的差异,大胆吸收和借鉴外教在教学中的长处,不断改进和完善我们的教学体系与方法,对提高外绮教学水平大有裨益。

第二篇:中外校服对比研究

中外校服对比研究

伊顿纪德英伦国际校服发展中心

2005年北京市“两会”期间,一份关于“改进学生校服”的政协提案被递交到北京市教委,此提案受到了很大重视。校服究竟应做成何种款式如何运做才更为合理?这是多年来教育部门、家长和学生共同关心的课题。中国中小学校服面临的问题

1.1 校服款式单一,结构松垮

目前多数校服款式陈旧,运动服几乎成为校服的代名词,“千人一面”现象严重。校服这种单一面孔严重抑制了学生对美的追求,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且校服结构大多极为松垮,穿在身上显出慵懒之态,无法体现出学生应有的活泼好动、生气勃勃的特性。

“千人一面”的运动服成了校服的代名词

1.2 没能体现出年龄、性别上的差异

纵观国内各中小学校服,各年龄段在款式结构上基本没有什么差异,不能体现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心理和生理特征,特别是进入中学阶段,与小学生有很大的不同,他们已开始具备明确的性别意识。而现在的校服在设计时并没有考虑到这点,使得中学生在性别意识启蒙时期,没有因日常所穿着的服装而起到良好的美育作用。

性别差异被抹杀了

1.3 质量存在较大问题

校服是陪伴学生多年的服装,但一些质地粗糙、不吸汗、起静电的服装面料,让穿着者有明显的不适感,对学生身体健康—卜分不利。此外,还有穿着不久就开线、破损等问题,甚至有被校服中的断针扎伤的案例。目前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已制定了相应的标准,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FZ/T7302l—2004针织学生服”,希望能对校服质量的提高有所帮助。

1.4 购买方式单一且不透明

国内学生校服的购买方式只有一种,就是由学校指定款式和价格,统一为学生量体定制。但这种收费不透明、带有半强制性的校服购买方式已逐渐引起家长和学生的强烈不满。作为消费者,家长和学生应该有权参与选择所购买校服的款式和价位,也应该知道校服的来源和价格构成。而事实是,家长只能按照学校的要求交钱,这显然不合理。因而,许多家长质疑,学生购买校服的钱是否真正被用于校服的面料和制作上。

部分私立学校或合资学校已开始注重校服的品质

在北京一些私立或合资学校中,校服的品质有较大的改观,不仅色彩搭配比较和谐,款式也比较适合学生的年龄,并注意了青春期孩子的性别意识。据校方介绍,其校服是请人专门设计,部分学生也参与提供意见,因而学生们比较喜欢。这些私立或合资学校在校服上的运作经验值得参考借鉴。国外校服面面观

要真正作好中小学校服的工作,很有必要对国外校服的特点和运作模式进行调研与分析,其中有很多可资借鉴和参考的经验。

2.1 英国校服为社会营造了良好文化氛围

英国的校服从细部体现了英国人言行自制、缄默含蓄的精神,合体笔挺的板型、优良的品质、以及花样繁复的校徽、帽徽,无一不显示着英国人特有的风度和气质。

2.1.1.经典的校服款式

英国位于北纬50度至60度之间,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这种温和的气候使女生可以四季穿着裙装而不会觉得寒冷不适,因此,英国学生的校服一直有男裤、女裙的性别差异。

英国校服款式经典、简洁大方,平时上学期间,学校要求学生必须穿着正统西式校服,男生为正统西装、正规皮鞋、需要佩戴领带;女生也是统一西式正统服装、正规女式皮鞋、必须佩戴领花。这种经典的校服款式,以及严谨细致的服饰搭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英国学生的气质和审美。

优雅内敛的英伦经典校服

优雅内敛的英伦经典校服

此外,很多学校还要求学生使用统一的书包和遮阳帽等,同时学生都配有运动校服,但只限在体育运动和体育课时穿着。

英国校服也非常注重能够体现身份地位的细节和标志,学生的帽饰作为学校文化的一种形式,成为身份、地位的标志和象征,从某种程度上讲,帽饰已成为一个学校整体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英国传统的学生制服中,徽章和领带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徽章分为大小两种,一种位于外套胸前的口袋上,另一种尺寸较小的用在帽子正中央。

2.1.2.校服销售形成良性循环

英国各中学校服通常是由学校统一定制,由于只有这项费用需要学生家庭自己担负,因此校服的价格较高,一般需几十英镑。尽管如此,多数家长仍愿意为孩子购买校服。原因是青少年易受同伴影响,喜欢互相模仿,又紧贴时装潮流,追捧新款服装。假如不规定穿校服上学,父母就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金钱为子女上学的服装操心。

鉴于此,英国校服销量能够保持良好态势。不少教育界人士赞成学生穿校服,其中一个原因是校服可以带来庞大的经济利益。

值得一提的是,英国一些拥有较深文化底蕴的服装品牌是由校服起步的,比如创建于1865年的N&L(New&Lingwooci)原为英国贵族学校伊顿公学(EtorlSchool)特供校服,现今它已全面进入保守的英国上层社会。除了仍为伊顿公学服务之外,该品牌也逐渐开始拓展美国市场。

2.2 日本校服款式新颖多样

日本的大多数中学都有统一的校服,日本的校服对学生来说不仅仅是学校的标志,而且是时髦的象征。许多女学生毕业后仍然喜欢三五成群地穿着校服外出,可见她们对校服的喜爱程度。

与英国相似,日本冬季气温平均在5摄氏度左右,这种相对较为温暖的气候保证了日本女学生可四季皆着裙装而不觉得寒冷或不适。

2.2.1.人文决定了日本人对校服的重视程度

日本人在潜意识里非常注重统一制服所带来的社会认同感,他们在生活中非常重视制服类服装,也愿意用心把这类服装做好。这种文化背景使日本中学生喜爱这种大体统一,细节个性的学生制服。日本的学生校服,已经成为国民文化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

简约时尚的日本校服

2.2.2.时尚化的款式设计是日本校服的优势

日本各中学都要求学生在校期间穿制服,体育课要换上便于运动的体操服,有的学校要求在体育馆里换上体育馆专用鞋。

日本校服成功之处在于款式设计:男生校服阳刚帅气,女生校服娴雅可爱,这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日本中学生树立了健康的性别意识。同时,日本校服设计有着强烈的与时俱进意识,能够随着流行的变化,不断汲取时尚元素对校服改进,这种设计有效地提高了日本新一代年轻人的审美水平,也符合学生积极向上的现代意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日木中学生校服在设计上逐渐汲取了流行元素,款式变得更为时尚。如女生冬季校服会配以统一的毛衣或者外套,下身无论冬夏,皆为膝上短裙。

2.2.3.校服销售方式多样,销售状况良好,各种校服配套产品为社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

日本校服一般由校方委托专门厂家设计制作,因为校服一旦定型就多年不变,所以校方与厂家的合作关系也是较稳固的。一套校服通常在4万日元左右。

日本的校服专卖店

近年来,校服已经成为日本女孩们一种别出心裁的装束。许多日本女生在周末和放学后仍然选择穿校服,或者穿那些看上去与校服类似的衣服。有些女孩即使自己的学校没有统一着装规定也穿校服。

东京一家以出售各种年轻人的时尚生活用品而著称的商店迅速抓住了这个趋势,开始出售各种适合校服佩戴的丝带,效益非常好。

2.3 韩国校服在销售宣传方面非常用心

韩国人崇尚“勤勉、朴素、博爱”,脚踏实地、不浮躁、不逾矩、忠于职守。因此韩国人也非常注重制服类服装。

2.3.1 校服款式的西化

尽管韩国气候四季分明,但中学校服并未因寒冷而舍弃男女生的性别差异,韩国女生冬季校服下身依然着及膝裙,以保暖的毛质紧身长袜代替长裤,这样既注重了校服的保暖性,又保证了款式的美观和男女校服的差别。

韩国校服在款式上较为西化,夏季上身为短袖衬衫,部分校服配以领带或领结,下身女生为及膝裙,男生为长裤;春秋校服上身为长袖衬衫,部分配以领带或领结,外罩各色西装外套或毛衣,女生下身为及膝裙,长厚毛袜,男生为长裤。各校的校徽一般以机绣的方式绣于校服上衣左胸位置。有些学校的校服还有统一的配饰,如帽子、长袜等。

2.3.2 校服已形成特有品牌

韩国校服已作为成衣的一个品类在市场上参与商业竞争,并逐步形成特有品牌。校服制造商在销售中非常注意广告宣传,很多校服品牌不惜以重金邀请当红青春偶像作代言人,如SMAT品牌的校服就请当红偶像文根英为代言人。以这些当红偶像作为模特拍摄的精美校服宣传海报,往往可以非常有效地吸引中学生的注意,而中学生对偶像崇拜模仿心理,不仅使拥有偶像代言的校服品牌销量大增,也使学生真正喜欢自己的校服,并以身上的校服为荣。

目前韩国校服的生产销售已形成较成熟的商业化运作模式,并且具有自己的品牌和风格,在这种商业化竞争背景下,韩国校服正逐渐进入质优、物美、价廉的良性循环。

韩国著名校服品牌IVY CLUB

韩国著名校服品牌SMART 国外校服可供借鉴之处

以上各国校服各具特色、各有所长,共同点是在校服的设计和经营上较为成功。

3.1款式与气候的结合

校服在设计时都充分考虑了本国的气候因素,制作的校服穿着舒适自如。

3.2校服成为体现本国文化的窗口

各国校服的款式设计都与本国文化有机地结合,英国校服以经典优雅的款式使一代代英国学生传承了英国人严谨高雅的气质;日本在校服的设计中不断加入流行元素,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对于时尚的正确认识韩国较为西化的校服款式,体现了韩国飞速发展的国际化步伐。

可以看出,校服在成为本国文化一部分的同时,还起到了维持甚至带动本国文化发展的积极作用。在这些国家,校服已成为展示本国文化的一个窗口。

3.3校服设计上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需求

处于12~18岁这个年龄阶段的中学生已经有了明显的性别意识,各国在男女生校服的设计上都考虑到了这点。在款式上明显体现出了男女中学生心理和生理上的差别因素,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地指导中学生度过青春期这段懵懂岁月,帮助他们建立起健康的性别意识。

3.4合理透明的校服销售体制

各国校服销售方式都已形成特有的体系。英国是学校统一定制,价格较高,但这种高价买来的高质量经典款校服,可以让学生和家长感到满意;而日本、韩国采取的是学校规定款式,学生在商店进行购买的方式。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商家之间的竞争,使校服的品质和价格得到了保证,因此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欢迎。

由此看出,各国校服无论在款式设计还是销售推广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方法,而且都已比较成熟。相对而言,国内的校服就显得较为逊色,不仅款式陈旧,年龄、性别不分,且没能体现出孩童或少年们青春、活泼、积极向上的特点,而且面辅料质量也存在不少问题,销售方式不够透明,这些问题亟待有关机构和部门认真考虑解决。

中国的校服不应单纯地照搬照抄,而应学习其以本国文化为依托,以适合学生健康成长为主旨的理念,将其精髓灵活地运用到校服的运作之中,使校服也能成为展示中国文化和年轻一代风貌的窗口。

第三篇:中外教育捐赠对比研究

中外教育捐赠对比

教育捐赠是慈善捐赠的一种,是捐赠人为资助教育事业,以非赢利性方式自愿、无偿地将其所拥有的财产赠与教育机构管理使用的行为。教育捐赠是社会慈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各国筹集教育经费的重要方式之一。在我国教育捐赠是一种实现我国教育投入多元化,缓解教育经费不足的重要途径。教育事业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事业,在全社会都有这种共识。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便是一个树人的过程。通过教育,我们可以培养出各行各业所需的各种人才,为国家建设和社会繁荣做出贡献。所以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政府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和大力支持也说明了教育事业的重要地位。但是目前,我国教育事业的资金支出仍不尽如人意,教育捐赠就成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手段。

在中国,作为一个法制国家,所有的社会行为都会收到法律的监督和管理。但是迄今为止,国家仍未系统的出台过一部用于规范和管理教育捐赠及高校教育基金会的法律法规。目前对于教育捐赠的规范散见于下列不同部门的立法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以下简称《捐赠法》)——教育捐赠属于公益捐赠的一个种类。《合同法》——教育捐赠行为从法律性质上来说属于赠与合同。《基金会管理办法》和《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教育捐赠涉及中介管理组织的规范。《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纳税人向农村义务教育捐赠有关所得税政策的通知》——教育捐赠涉及税收优惠政策等法律法规。总的来说除了《捐赠法》外其他法律、法规的针对性和专业性都不是特别强,而且有的立法层次过低,难以为教育捐赠提供强大的法律依据。这样的立法不明确,规范不严谨的情况,使得人们对于教育捐赠的理解和认识一直如同云里雾里,模糊不清,甚至感到陌生和没有安全感。这种情况大大的影响到了大家对于教育捐赠的认同和热情,这就造成了教育捐赠在我国的发展略显不尽如人意。

但是在国外,教育捐赠的事业一直都在蓬勃的发展之中。美国高校社会捐赠制度得以形成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要得益于美国完备的相关慈善的税法体系和政策对教育捐赠事业的支持。尤其是作为捐赠者,在进行慈善捐赠之后可以获得减免税务的优待,这项措施直接影响到了人们对于慈善捐赠的热情。美国法律(无论是联邦法还是州和地方法)有关慈善的税法的规定错综复杂,涉及的条款很多。美国相关慈善的立法原则可以概括为三条:一是支持原则,即通过各种各样的税收减免激励慈善的发展;二是公平原则,即通过设立各种免税标准以实现资源和机会的平等或再分配,至少也要阻止歧视的发生;三是:监督原则,即通过税收机制规范慈善中的信托行为,以及慈善组织与商业或政府机构的边界。美国的税收制度规定,如果慈善捐赠的金额达到一定的限额,作为个人可以减免30%-50%的个人所得税,作为公司可以减免一年内不超过10%的税务金额,同时可以顺延5年的时间。当然美国法律对于教育捐赠的鼓励也是方方面面的,其主要的体现就是对于慈善认定的和税收待遇的各个方面的可操作性。这种可操作性主要表现为:1.捐赠免税法 2.高额遗产税法 3.免税监督法。这样的税务法规促使着人们在缴税与慈善捐赠之间做出选择,而选择的结果当然是毫无疑问的。

高校教育捐赠的目的就是为了通过教育捐赠募集到的钱款,来为高校的进一步的发展和壮大添砖加瓦,贡献力量。在我国教育款项的主要来源是国家拨款,而国外的教育款项大部分却是来自于教育捐赠。

让我们叹惋的是我国的教育捐赠收入一直处于持续偏低的发展状况,在教育经费来源结构中所占比例很小。据《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关于2008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显示,2008年全国教育经费为14500.74亿元,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10449.63亿元,剔除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投入、事业收入及本年实际收取学杂费部分,捐赠经费占总经费的比例不足1%。这种发展现状,可以让我们清楚的看到教育捐赠事业在我国的举步维艰。

在外国而言,现今国外高校募捐的手段之规范,范围之广范,数量之巨大,是历史上任何阶段都不能相比的,募捐已成为国外高校应对经费紧张挑战的重要策略之一。以美国为例, 美国高校的慈善捐赠(公司、基金会, 特别是个人、校友)全部用于支持校园的基建、学校的运作和扩大学校基金的规模。根据美国教育资助委员会的报告, 美国用于高等教育的每10美元之中就有近1美元来自慈善捐赠。也就是说, 美国高校界一年约有240亿美元的慈善捐款进账,其中1/4来自校友,其余部分来自公司、慈善基金会和其他个人捐赠款。当然除了美国,日德英法等各国的高校也纷纷认识到了捐赠的重要性, 积极的倡导捐赠, 为促进国家教育事业和兴办一流的高校筹措资金。

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国外教育捐赠的迅速发展。不得不说这是得益于国外良好的社会风气。在美英等发达国家,人们大多崇尚于基督教,基督教义的慈善观念深深影响着人们对于慈善事业的重视。同时富人阶层对于慈善事业的热衷也促成了这种社会风气的风靡,于是教育捐赠的发展就有了合适的温床。优良的社会风气,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为教育捐赠的蓬勃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样蓬勃的发展必定会有许多优势、特点、可取之处。国外的高校对于高校基金会的筹办和运作都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点。这对于我们在规范国内教育捐赠的范畴和明细教育捐赠的规范上都是有着至关重要的借鉴作用的。

1.捐赠机构规范化

规范化对于每个行业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教育捐赠同样适用。捐赠机构的规范化既能增强高校的理财功能,又可以推动高校机构的发展和完善,可以说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明智之举。

2.捐赠目标细分化

国外的院校在对于捐赠目标的细分化就是一大亮点。目标细分化就是对于捐赠目标进行行之有效的细致分解,这不仅仅对于捐赠者来说可以更加清楚的明白自己所做的贡献,同时也能够使得受捐赠的院校、院系更加明确自己的任务和义务。一所高校的捐赠目标从总体上来看,往往会显的十分庞大,只要分解得当,大目标就可以转化为中目标,中目标又可以转化为小目标,这样对于目标的实现就显得更加容易和清晰。

3.捐赠手段多样化

捐赠手段的多样化同样也是加强教育捐赠力度的另一条途经。较为常见的捐赠的手段有现金捐赠、增值证券捐赠、不动产捐赠、不动产所有权捐赠、有形资产捐赠、遗产捐赠、寿险捐赠、信托捐赠等等。捐赠的方式也是多样化的,最常见的是例行募款和大额捐款。多样化的手段多样化的形式都给了捐赠者和受捐赠者更多的机会,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4.重视学校文化建设和校友群体建设

对于学生的爱校教育也会使得教育捐赠的,捐助者人群更加广阔和宽泛。在国外学校往往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归属感、责任感和荣誉感,使学生能够深刻的理解学校的文化和底蕴。这对于以后走出校园的学生们来说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可以鞭策着他们努力前行,去拼搏去奋斗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国外高校经常会请一些事业有成或做出成绩的校友回校参观、座谈“跟踪财源”;毕业典礼时,力邀各界名人现身说词,这样能够达到提高学校的地位,扩大影响,促使校友和其他慈善人士捐款捐物的目的;尊重捐赠者意愿,给捐赠者某种荣誉是一种很好的募捐手段;而且若考生的直系亲属曾给予母校鼎力支持,可提高该考生的录取机会。

5.强悍的学校实力和国家政策支持

加大高校教育捐赠的力度,也就是提高学校整体实力和影响力才是教育捐赠能够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当然不论做什么事情政府的鼓励和政策上的支持总是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学校的实力、影响力国家政策的支持都是教育捐赠产业发展的硬件要求。广泛而活跃的社会活动同样可以促使各方人士关注和支持学校的发展建设, 成为一条可取的筹集资金的途径。而上述的这些都是国外教育捐赠产业之所以能够蓬勃发展的方方面面。

通过这些特点的总结我们不难发现促使教育捐赠事业能够成功的几点重要的条件。

(1)要注重学校形象。一般来说, 办学成绩越是靠前, 声誉越是大, 越是容易获得外界的捐赠。捐赠者一般会选择名气大的高校为对象以扩大自己的名气, 所以办学成绩较好、名声较大的学校就会更加容易得到捐赠。

(2)要制订完善的发展规划。每一位捐款人都会关心捐赠对象未来的发展前景, 学校必须提出完善的发展规划以告诉捐赠者学校需要他的捐赠, 而学校必须证明有能力善用捐赠者的捐赠, 如此才能打动捐赠者的心。让他们放心。安心。(3)要重视校长的领导。美国高校校长的首要任务就是募款, 由此可知校长若领导能力强, 对外关系佳, 就更加容易争取到经费, 这是影响募款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

这些成功要素都是需要我国各个高校在发展教育捐赠事业的时候需要注意和借鉴的。从上述分析来看,国外在高等教育捐赠方面的研究有较长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研究涉及面广,且有一定的研究深度,成果也比较明显,还形成了一些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理论和评价方法。

高等教育捐赠在我国还是新兴事物,相对来说,我国的国民群众对教育捐赠缺乏全面的认识,捐赠也还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尤其是在缺乏国家配套政策的支持,缺乏对慈善性、公益性的鼓励政策,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慈善机构和公众对教育捐赠的积极性和热情,严重阻碍了我国高等教育捐赠事业的发展。同时高校的管理制度也不成熟,基金的管理也没有固定的模式这也制约了我国高等教育捐赠的发展。很多高校只重视募集资金,而对资金的运作和管理重视不够,造成目前国内大学捐赠基金名目繁多,但运作不规范和使用不当等矛盾。

通过中外教育捐赠状况的对比,我们不难发现我国高校教育捐赠与发达国家有着明显的差距,除了经济和文化等因素以外,制度支持是主要的原因。高等教育捐赠既要靠社会的倡导和个体的能动自觉,也要依靠法律保障和制度安排。制度是实现自由、形成秩序的工具,能够为教育捐赠提供直接的保障。

我国要想大力推进高等教育捐赠事业,政府必须在相应的制度建设上有所作为和创新。并且由于中美文化的差异以及国情的不同,国外的很多经验在中国也会有很多行不通的地方。我们如何能够在借鉴他国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传统文化,对高等教育捐赠制度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形成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捐赠制度,应当是当下研究教育捐赠制度的主要任务;如何在我国建立有效的政策来保障教育捐赠的持续进行,如何在我国高校建立规范的社会捐赠管理机构和制度,从而促进高等教育捐赠,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做出贡献,也应当是未来高校教育捐赠的主要研究方向。希望可以从这些方向的研究来更加清晰明了的了解我国教育捐赠的现状,促进和加快我国教育捐赠的发展和力度,让教育捐赠可以更好的服务于我国的教育事业。附:表1中国《基金会管理条例》的有关条款分析

表2 美国理念慈善捐款总额和相应的税收抵扣总额

第四篇:党校教师课堂教学风格论文

党校教师课堂教学风格论文

党校教师课堂教学风格论文

教学风格是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体现出来个性风格,风格因人而异。由于教师的兴趣爱好、才能气质、知识储备、生活经验等内在因素不同,因此,形成了异彩纷呈,各具特色的教学风格。有些教师,理论功底扎实、深厚,擅长于擘肌分理,抽丝剥笋,深入浅出地讲道理;有些教师实践经验丰富,擅长理论联系实际,授课案例丰富,生动,内容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和针对性。有些教师,思维活跃,视野开阔,知识渊博,对社会现象的剖析往往独辟蹊径,与众不同;有些教师,文化积淀深厚,分析问题能突出历史发展脉络。有些教师习惯于旁征博引,滔滔不绝,妙语连珠;有些教师,习惯于娓娓道来,有条不紊。有些教师教学语言严谨,精炼;有些教师教学语言诙谐幽默,意味隽永。有些教师,课件制作图文并茂,非常优美;有的教师讲课表情丰富,身体语言得体大方。教学风格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长期的教学实践活动形成的个性特色。教学效果显著的教师往往有着鲜明的课堂教学风格,能够给学员留下深刻印象。

党校教师的教学风格不但要有个性特色,而且要有党校特色。一方面,党校课堂教学要有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特色。在所有的教育培训机构中,党校教学最大的特色就是能够把马列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国的社会实际结合起来。党校教师的课堂教学要尽量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优势和特长。另一方面,党校的课堂教学要严格遵守纪律和规范。“科研无禁地,讲课有纪律”。教师要自觉地按照规范要求自己,对理论的阐释和政策的解读能够始终和中央精神保持一致。党校的课堂教学不同于高校,党校教学的对象是各级领导干部,他们具备基础的专业知识、能力,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教师阐述理论问题要有独特见解,切实做到以理服人。教学活动要不断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吸引力。与学员探讨问题要谦虚、谨慎,要有平等的态度,不亢不卑。党校教学也不同于社会培训,教师绝不能为了取悦学员,信口开河,随意发挥,歪曲中央精神。教学语言的运用要求典雅庄重,但不拘谨死板;新鲜生动,而不轻佻庸俗。运用谚语、俗语、俚语既要能说明问题,也要适宜、得体。课堂气氛要活跃而不杂乱,严肃而不沉闷。

党校教师的课堂教学风格应该适合不同课程的需要。有些课程,需要历史透视和哲理的思辨,如马列经典的导读。有些课程需要条分缕析,结合现实详细讲解,如中央精神和政策的解读。有些课程需要学员互动、热烈的交流,讨论,如领导艺术和智慧、领导执行力等课程。有些课程,运用视频、课件,图表说明问题,更形象直观,生动具体,更具有说服力,但有些课程,却不适合运用过多的课件,课件会分散学员关注重点内容的注意力。有些课程偏重理论性,有些课程偏重实践性和对策性。课程不同,教学内容不同,教学风格也应该有所不同。优秀的教师经常根据不同的课程灵活选择不同的风格。

党校教师的课堂教学风格应该适合教师自身的个性、兴趣、知识结构和能力。风格无所谓优劣。适合教学需要,适合教师本身的风格就是最好的风格。例如,有些教师非常善于交流、沟通,擅长于课堂和学员互动,有的教师则缺乏调动学员讨论积极性的能力,所以不适宜运用这样的教学方式。党校教师形成自我独特的教学风格绝对不能邯郸学步,东施效颦,丧失自己的个性和优势。教学要积极探索、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形成适合本人个性、学识修养的教学风格,要敢于坚持个性化的教学风格。

学习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可以借鉴其教学方法,但不一定要模仿其风格。因为,风格即人。风格的形成和人的兴趣爱好、学识修养、气质习惯相适应,不易模仿。教学管理应该提倡教学风格多样化。只有多样化的风格,才能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才能推动党校教学的创新与发展。千篇一律的教学风格,往往不能使学员获得不同角度的感受和教育,单一的风格难以适应不同学员的教学需要。不适合用统一的教学风格要求所有的老师,应该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原则,让各种教学风格,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第五篇:中外教师待遇对比

中外教师待遇对比

传统上,中国儒家将“天、地、君、亲、师”五者相提并论,认为教师的地位堪比天地、君王和至亲。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三教圣人,莫不有师;千古帝王,莫不有师。”“不敬三师,是为忘恩,何能成道?”这种对教师怀有特殊情结的观念历经千年积淀和传播,俨然发展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尊师重教是中国的传统。可尊重并不代表重视,重视也不代表问题都能解决。现实是,教师这个“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如今的经济地位究竟如何呢?尊师重教这么多年来,教师的社会地位究竟有无提高?教师还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吗?

教育是高尚的事业,教师是神圣的职业!但是教师即不是神也不是圣!教师需要生存,要吃饭、要穿衣、要住房!教师还需要养家,还需要自我发展。金钱虽然不是万能的,但也是万万不能少的,工资待遇从某方面也是一个行业地位的最佳体现。

十年前:英国新教师的年薪约15000英镑,折合人民币约23万元;法国新教师的年薪约19800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6万元;德国新教师的年薪约29700美元,折合人民币约24万元;瑞典新教师的年薪约216000克朗,折合人民币约24万元;意大利新教师的年薪约为19200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6万元。

而且多数国家的教师工资待遇,都高于同等资格的其他职业的工资待遇,有数据显示,日本的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比同期毕业的其他行业职员平均工资高16%左右;英国中小学教师的平均工资比一般职员的

平均工资高35%;法国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比高级熟练工平均工资高出近一倍;美国中小学教师的工资一般高于普通企业职员工资额的25%-35%,也高于政府工作人员平均年薪,在全国13大行业中排名第六位。

在日本,教师有“三高”,即社会地位高、工资待遇高,师资水平高。教师与医生、律师并称为最受敬重的三类人。1974年2月日本国会就通过了“关于维持和提高学校教育水平,确保义务教育的各级各类学校教职员中的人才特别措施法”,明确规定:给予义务教育各级各类学校教职员的工资高于一般公务员水平的优厚待遇,并强调从公布之日起按计划逐步实施改善和提高工资待遇的措施。工作30年的老教师月薪可达45万日元(相当人民币3.3万多元)。

1985年日本政府规定:(1)大专毕业生去幼儿园任教,起始月薪162100日元(约8453元人民币);去小学和初中任教164700日元;去高中任教164500日元;去大学任教153500日元。显然是鼓励他们去小学和初中任教,而不鼓励他们去大学任教。(2)获得学士学位的去幼儿园任教,起始月薪187400日元;去小学和初中任教190400日元;去高中任教190100日元;去大学任教188700日元。(3)获硕士学位的去幼儿园任教,起始月薪219900日元;去小学和初中任教223400日元;去高中任教223000日元;去大学任教223900日元。(4)获得博士学位去幼儿园任教,起始月薪262800日元;去小学和初中任教266900日元;去高中任教266500日元;去大学任教271100日元。在瑞典一般中小学教师月工资为20000—25000克朗,新参加工作的

年轻教师月工资为18000克朗,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月工资为25000克朗。

在韩国,有种说法叫“一人从教,全家无忧”,韩国教师的工资最高可达每月400万韩币以上(折合人民币约2.3万元),新教师每月收入一万人民币,以后每年涨一次工资,由汉城教育厅直接打到个人的工资卡上。而在首尔一个四口之家每月生活费约在80—100万韩币,这个工资水平可在首尔养活4个四口之家。一人做了教师之后,一家人一辈子衣食无忧。

中国教师的收入也曾高过,在20世纪30年代的民国初初,大、中、小学教师的平均月薪分别为220银元、120银元、30银元;而同期上海一般工人的月薪约为15银元,而当时普通警察一个月2--8块银元。县长一个月20块银元,而国小老师一个月可以拿到40块银元。现在《教师法》规定:全社会要尊师重教,教师的工资不得低于当地公务员人均工资标准。2014年中国教师的基本工资:小学教师3000元,初中教师3500元,高中教师4200元,大专教师4800元,大学教师5500元。(随国民经济增长)可对现在的大多数老师来说,学校任教的收入,根本不够用。河北农村教师的一份调查显示:86%的老师收入在1000元至3000元,但是69%以上的教师家庭月消费支出在1000元至3000元,一个基层教师的月工资收入也仅够维持基本的家庭消费支出。月工资不足以购买一平方米住房。

2007年,一份调查报告显示,中国教师的工资待遇在世界上居第170余位,仅比一些非洲国家高;社会地位,在世界上排名倒数第二!这

让“世界第一经济大国”的中国很是尴尬。虽然2012年中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为4.28%,持续了20年的“追4”行动终于实现,但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教育投入差距依然巨大。为保持国家的持续发展,维护大国的尊严,拉近与世界的距离,提高教师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刻不容缓。(部分数据资料来源于网络)

下载试析地方高校中外教师教学风格的对比研究论文(五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试析地方高校中外教师教学风格的对比研究论文(五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比中外企业文化研究现状的综述

    对比中外企业文化研究现状的综述 班级:商学院工商管理1301班 学号:1110312319 姓名:李凤 摘要:企业文化的研究起源于西方,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推动理论的应用;我国的企业文......

    对比中外反腐败情况 研究中国反腐败问题

    我国反腐败若干问题探讨 【摘要】腐败是一种伴随着私有制、阶级、国家、公共权力产生而产生的复杂社会历史现象,任何国家、任何朝代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腐败现象。早在19世纪,英......

    论高中政治教师教学风格的研究

    摘 要:在当前高中政治教学中,不同的教师有着不同的教学风格,并且对教学都产生着不同的影响。本文对其作了简要分析,并且提出了丰富教学风格的几点建议,以此来完善当前的政治教学,......

    初中物理教师教学风格形成研究

    物理与水电工程系物理学专业11级年论文 初中物理教师教学风格形成研究 摘 要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物理教学要努力体现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的性质,充分发挥教材促......

    中外节日习俗对比论文(终稿)

    中外节日习俗对比 摘要:不同的文化背景孕育了不同民族的节日习俗,虽然中外节日的庆祝方式不同,但所传递的情感与思想大都是相同的,并且各有所长。了解中外节日的习俗,有助于提升......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论文

    摘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各国人们之间的交流已是一个必然趋势,我们对外交往中,跨文化的言语交际也显得愈发重要。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差异反映到语言层面上......

    英汉对比研究期末论文

    中 英 老 人 对 比 学号:1009224024 分组成员:李可可 姓名:李可可 班级:对外汉语二班 学院:文学院 联系方式:*** 英汉对比研究期末论文 摘要:中英老人如何对待年老方面,自......

    教学风格与教师人格魅力的关系研究

    教学风格与教师人格魅力的关系研究 常听到学生议论,说他们喜欢某位老师,听课兴致高;不喜欢某位教师,听课时老是昏昏欲睡。究其原因无非两个方面,良好的课堂氛围,学生尊重和爱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