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课教学内容设置构想论文
论文摘要:文章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技术课教学内容设置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内容设置应遵循的一般原则和相应的内容设置构想。
论文关键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技术课内容设置
一、问题的提出
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在高校体育院(系)中,武术被列为专项选修课。①1961年,国家体委组织部分专家编写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全国体育院校本科武术讲义,1977年在对它进行补充修订后,正式出版了全国体育院(系)通用武术教材。②此后,在1983年、1988年、1991年等不同时期,相关部门对武术教材作过修订。武术教学对武术进入学校,武术形式的统一化、标准化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21世纪人本主义教育和全面素质教育的到来,如何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贯彻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教学能力、自学能力、创新能力、身心健康水平已经成为高校武术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技术课教学内容。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对教育学著作、武术文献资料和中国期刊网上的相关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分析。
(2)专家访谈法。就相关问题访问教育界、武术界专家和体育院校学者。
(3)教学测量法。本课题为郑州大学体育学院院级立项课题,考评组为除立项组成员外的民族传统体育系的教师和教育学任课教师;实验测量对象为郑州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教育系2003级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共48人,女生18人,男生30人,均分为2个班)。以新课程内容为实验条件进行教学实验,由考评组对实践结果进行考评记录,并做出期末学生综合能力分析和成绩评估。
三、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技术课教学内容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内容多且形式单一,学习乏味。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技术课教学有其专业特殊性。在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上,相对于体育院(系)武术专项教学,其内容难度较小,学时分配也较少;相对于非体育高校武术普修或选修教学,其内容较为丰富,学时安排也较多。纵观多年的武术普修课教学,其用于技术上课时间大约为每学期60课时。内容以初级套路为主,学生主要学习一套初级长拳、一套长兵和一套短兵。
2.重套路,轻散打等实用技术。武术按其运动形式期,可分为套路运动、搏斗运动和功法运动。③在习练武术的过程中,功法为基础,套路为形式,搏斗为目的,要求三者均衡发展互相补充,任何在习练过程中出现偏重都是不科学的。在高校武术普修课教学重套路,轻散打等实用技术的问题由来已久,主要原因不外乎三点:
第一,教学内容多,课时少,教师很难向套路以外的传统武术形式拓展。
第二,教师不具备散打、擒拿搏斗知识和功法训练的基本知识。
第三,教师对套路技术动作的攻防含义理解不够,不能把技击攻防练习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
3.注重套路形式演练,忽视学生自学自练与教学能力等综合能力的提高。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课教学,不但要使学生掌握武术运动的基本方法、基本技术动作、了解武术运动的历史,还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自学自练能力和武术教学能力。其中,自学自练能力包括武术的识图、自学、练习、中学教材学习等,武术教学能力包括武术课堂组织、教学示范方法、语言的组织与讲解等,只有重视自学自练与教学能力的综合培养,学生才能胜任毕业后的教学工作。但现有高校体育专业传统的武术普修课教学却过分注重学生的套路形式演练,忽视综合能力的培养。
四、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技术课教学的设置原则
武术普修课教学是培养体育师资,培养学生武术专项基本技术和武术教学能力的过程。其教学内容设置应遵循以下原则:
1.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要求在设置课程内容时应充分考虑武术的整体性,在继承和发展前提下使学生全面地接触和学习武术。首先,应淡化套路形式,套路作为记录优秀传统搏击文化的载体,认真学习和掌握本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把全部的上课时间和精力都用在套路的学习和演练上,对武术的理解和学习则过于狭隘。其次,应还原和丰富武术的内容,增加散打和擒拿等格斗技术内容,使学生真正理解武术的内涵。
2.技击性原则。即充分考虑武术的根本属性——技击属性,通过武术普修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攻防格斗本领,提高学生的攻防格斗仪式。在教学内容上,突出实用技术教学,特别是散打实战技术。在讲解内容上,突出套路技术动作的攻防含义的讲解,使学生学习和熟练掌握动作的攻防方法应用时机。在练习内容上,注重队攻防格斗技术动作的练习。
3.健康性原则。武术普修技术课教学内容的设置应以人本主义为中心,立足于学生终身体育项目的培养和形成,适当增加一些有益于身心健康和终身体育项目形成的套路,如八式太极拳、24式简化太极拳、木兰扇等。
4.综合性原则。即考虑学生的专业特点和未来的就业方向,在培养武术专项基本技术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识图自学自练和课堂教学能力。体育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进入中小学体育教学岗位,从事多种体育项目的组织和教学,而中小学武术教材内容存在很大的地域差异,这就要求体育专业学生要具有较强的武术识图自学自练能力、课堂组织与教学能力。
五、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技术课教学内容的设置构想
郑州大学体育学院的武术普修课教学实验结果发现,试验对象学习积极性提高,运动参与热情高,教学效果反馈较以往有明显转变。考评组在对实验对象考评结果中发现学生的武术基础知识、运动能力和教学实践能力等方面都有明显提高。通过试验,我们初步提出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技术课教学内容的设置构想,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武术礼仪、武术套路技术、功防格斗技术、擒拿与解脱技术、教材与教法五方面,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用科学合理的授课方法、课时分配和考评方法。
1.武术礼仪。主要包括抱拳礼、抱刀礼、持棍礼、持剑礼等。采用随堂授课方法,共2个学时,最后采用组期末终结性评价。
2.武术套路技术。内容为初级三路长拳和长短兵各1/2,或者太极拳和长短兵各1/2。采用课堂授课,共38学时。考评组对学生进行期末终结性评价。
3.攻防格斗技术。内容为摸肩游戏、定步徒搏和散打基本技术。采用课堂授课,共12学时。对学生进行期末终结性评价。
4.擒拿与解脱技术。内容包括腕部(金丝缠腕、跪地求饶),肘部(压肘、搬肘、托肘),头部(推、搬及锁喉等),裆部等擒拿与解脱技术。采用课堂授课的方式,共8学时。教师随堂考评。
5.教材与教法教学。主要有中学武术教材识图自练及示范讲解(组织教学)。采用课堂授课方式,布置作业,共4学时。同学自评与教师考评相结合,随堂考评。
以上课程设置同以往的不同之处在于:一是武术礼仪首次作为技术内容考评指标,强调了学生的传统文化礼仪教育。二是武术套路主要内容分为1、2类教学内容,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所学内容。三是学时分配为理论数据,可根据具体教学加以调整。
总而言之,教学内容在教育实践中起到决定性作用,传统武术普修技术课教学内容主要存在内容多且形式单一;重套路,轻散打等实用技术;注重套路形式演练,忽视学生自学自练与教学能力等综合能力的提高等问题。对此,我们应注重整体性、技击性、健康性、综合发展等原则,合理科学地设置教学内容。
注释:
①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398.②蔡仲林,周之华.武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0.③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中国武术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16.
第二篇:论怎样提高高校健美操普修课教学的有效性论文
摘要健美操是一项充满激情,能够充分表达感情,表现艺术的一项运动项目。健美操是溶于体操、舞蹈、武术,加上音乐为灵魂以的项目,它主要一些动作元素组合后够成操的,学生要学好健美操,必需要喜欢它。本文根据对怎样提高高校健美操普修课教学的有效性进行讨论。
关键词健美操兴趣教学
要提高高校健美操普修课教学,让学生在健美操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下面就结合本人在健美操普修课教学中,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激发学生对健美操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引导人们探索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重要动力,有了兴趣从思想上会克服许多外在和内在的问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健美操教学中才会更容易教学,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正常引导,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健美操的兴趣。
首先在健美操教学中对动作编排的新颖程度上要提高。教师在编排时,要采用多种多样的元素,动作的内容丰富生动的,动作的变化多样,合理的队形编排,使学生了解健美操的多样性,学习健美操能产生快乐,这样便会充满激情地去接触,尝试里边的快乐,学习积极性就会提高,健美操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投入到丰富有趣的练习中去,这样课堂气氛就比较活跃,学习气氛高涨,间接的加快了教学进程,提高了教学效果。其次,音乐是健美操的灵魂,健美操是非常有感染力的,它除有较强节奏感,还会富有丰富的情感。在健美操教学中,我们要了解学生对音乐不同的认识,掌握不同学生的心理特征,尽量选用学生熟悉、喜爱、节奏明快、旋律优美的音乐,例如:《我们必胜》、《洗唰唰》等音乐,这样不仅能放松学生平时学习中紧绷的神经,还能使学生在强烈的节奏中不由自主地练习起来,健美操动作的力度、控制、表情在充满激情的音乐节奏中逐渐展现出来。再者是教师的正确优美的示范,和学生的良好交流也对激发、培养学生对健美操的兴趣有着重要的作用。健美操教学中离不开动作示范,教师示范是否优美,站位和示范面是否合理,直接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直观性。教师在教学中基本功的扎实,动作力度和控制,正确优美的动作示范,学生通过视觉的导入,会直接影响对所学习内容产生练习兴趣,能有效影响学生的练习效果。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示范动作的激趣作用,提高示范动作的质量,使其学生从视觉感上产生的特殊效果。健美操教学在师生和谐、融洽的交流中冶非常重要。健美操,不仅具有很强的表现力,而且是一种肢体的艺术语言,它会受个体感情影响,学生们只有在良好的情感影响下,健美操的肢体的艺术语言才能充分表达出来。所以,我们必须要和学生经常沟通,了解学生的心理,建立一种和谐的,彼此尊重的师生关系,既教学生、爱学生,又要指出学生不足的地方,让他们从心底里默认老师的对他们提出的错误,做到“严而有情,心服口服”,这样健美操教学才能有效率,到达事半功倍的良好的效果。
二、动作与美的结合爱美是人的天性,爱美之心人人皆有,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都有对视觉美的最求,而女生对美更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感受。
健美操更是力与美结合为一体的体育项目,它不仅有着美的本质属性,而且在运动过程中,人体更是一种美的展现。因此,教师在健美操教学中,不能只单一地教授学生基本动作技术,而必须将动作的教学与塑造的美相结合,教师应该有意识在每堂课中向学生灌输体育美学的思想,要求学生尽善尽美地掌握各种动作,例如:教吸腿动作时,要求学生不仅要有两眼平视前方的感觉,而且还要挺胸,将吸腿脚脚尖绷直靠于支撑腿膝盖侧前处。同时,把正确动作与错误动作进行动作分析,相互比较,让学生体会正确动作的优美,错误动作影响自己美得体现,从而在形体、姿态、气质不断地向着优美的方向发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在动作的教学与塑造的美的追求,大大提升了学生在健美操课上的学习热情。
三、合理运用健美操的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
健美操在教学中不可能是全单一的一个步伐进行重复练习,通常将单一的几个或者更多的单一步伐加上适宜的手臂动作,合理连接小组合,利用小组合创编,使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的参与学习,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空间,在小组合练习时学生可以进行分小组练习,小组内的交流,学生组与组之间的探讨,这样不仅让学生不断地产生新想法,而且通过相互的交流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和观点。在健美操教学中,小组合作有利于营造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合作意识与创新精神。首先要将分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完善。学生在学习新授健美操动作时,教师新授完一个组合动作后,让学生跟着教师一起练习几遍,将接受能力较强和较弱的学生进行结构的合理性的搭配分组,每组采用4至6人为宜,人数太多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人数太少也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助,同时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其次是队形编排小组合作练习法,教师向学生讲授一些有关健美操编排的基本常识,例如:动作与队形的关系,队形变化必须遵循哪些原则,开始造型或结尾造型的合理搭配等,告知学生常用的队形变化,如:菱形、正反三角形、梯形等,让学生在编排时,脑海中对健美操的有初步的了解,并能进行简单的创编。教师在教学时要及时掌握学生的编排情况,并对小组进行合理的指导,等待时机合适时,组与组之间要相互展示编排成果,相互评比,相互交流,是课堂气氛得到活跃,从而提高了创造能力。
四、科学评价,发挥激励评价的功能
评价,不仅是教师对学生学习的一个检测,还是教师教学方法改变的一个测评。学生是健美操教学为评价的主体,在评价中,必须充分尊重学生在健美操创编,同时也应该让他们知道不足的地方,正确、合理的意见和建议,使评价过程成为师生思想和情感交流的有效手段。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水平,学生只要有点滴的进步,都应该适当表扬与激励,这样学生才能体会成就感,体验的乐趣,增强了学习健美操的自信心,也为合作学习成功注入了新的催化剂。
总之,作为教师不仅要从教学思想、方法上进行改进,还要从课堂教学中不断创设良好、宽松学习氛围,让学生有些宽裕空间去思维,这样学生就会长期处于积极主动的独立思维状态,有着不断创造的动力,不断活动的欲望,慢慢的拥有深入探究的本领。只要我们多尝试、多实践,健美操课堂一定会有一片崭新的天空。
参考文献
【1】蔡胜林.形体与健美[M].武汉出版社.2008.【2】张岚.健身健美操教程[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3】肖光来.健美操[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
第三篇:体育教育专业武术选项因素调查表
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调查表 敬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
近些年来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社会需求量减小,但每年参加高考体育加试的考生却有增无减,导致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逐年增大。本次调查的目的在于了解大家对…。以了解大家的就业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提供一些解决对策,帮助大家提高就业率,也为进一步完善我院毕业生就业工作提供导向和决策依据。感谢您参与我们的调查。本次调查只用于数据的统计分析,对于您的回答我们将严格保密,不会给您个人带来任何不利影响。
答题方法:请在每道选择题的括号填上您的选择,凡有下划线的地方请具体填写(包括选择题中的“其他”项)。
谢谢您的支持与合作!
一、就业准备(1--5)
二、就业观念(6--10)
三、就业指导(11--16)
第四篇: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一专多能的培养论文
摘要:近年来,设置体育教育专业的高校数量逐年升高,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就业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作为国家体育专门人才培养体系中创办时间最长的体育教育专业,在巨大的挑战下,必须及时的调整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改变学生传统思想中对“一专多能”的认识,发挥体育教育专业在体育的普及和体育事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培养出能适应现代就业市场环境变化、受社会欢迎的“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高校体育;一专多能;培养能力
1、体育教育专业中“一专多能”的释义
1.1、传统思想上的“一专多能”
当代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一转多能”的理解上,存在着一个误区,学生普遍认为“一专”是指精通并熟练掌握某一项专业技能,既有“一技之长”;“多能”则是在掌握自己熟练的专业技能基础上,学习与体育相关的运动项目并掌握其基本技术技能及理论知识。
1.2、新时代下的“一专多能”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不仅能精通并熟练掌握某一项专业技能,而且能通宵本专业之外的运动技能,具有扎实、全面和牢固的体育专业理论知识,以及娴熟的教学基本技能,这是“一专”。“多能”是指在本身所学的体育专业之外,具有大学生应具备的综合文化知识、科研创新能力以及广博的现代科学技术等能力。这才是新时代下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一专多能”,它能让学生在现代社会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写得以生存。
2、“一专多能”教育理念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要求
2.1、具有突出的专业技术技能
根据上文中“一专多能”的释义中得知,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的“一专”主要是专在“体育”上。首先,要全面掌握体育专业的“三基本”,即“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基本技能”,和与其相关的体育专业知识,要“专的宽、专的深、赚的全面”;其次,掌握娴熟的教学基本技能,能正确的使用体育场地以及场地;最后,在平常的运动中,熟练掌握一些营养保健、紧急救护、运动康复等相关知识。
2.2、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
长期以来体育专业学生给人的感觉能用八个字来形容,那就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造成这种结果的根本原因在于体育专业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不高。只有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才能改变人们对体育专业学生的认识。“科学文化知识”是指那些不与体育挂钩的知识。当今就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也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公务员、事业单位教师岗位等必须要经过考试,开自己的俱乐部也需要掌握体育产业经营管理知识。总之,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必须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
2.3、具有优秀的综合能力素质
综合能力素质包括思想教育能力、科研创新能力、使用计算机的能力、社会交际能力等,高校在组织教学中必须要加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在社会中的竞争性,全面提高其综合能力素质。
3、“一专多能”教育理念的培养目标
3.1、专项能力和体育专业知识
高校体育学院都会设置专项课,根据学校的硬件设备的状况来设置专项的种类。本校体育科学学院开设的专项课有:田径、篮球、足球、排球、网球、健美操、体操和武术八大专项。大学四年,对自己所学专项勤加练习,提高技术技能,掌握其运动规律,换句话说在毕业以后可以拿得出手。除了自己的专项之外,也要通宵其他的体育专业知识,比如羽毛球、乒乓球、游泳、体育比赛的裁判工作等等。
3.2、思德教育能力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毕业之后,大部分是担任体育教师一职,有些学生会这样想:“我们是体育教师,只负责学生体育活动这一块,思想品德教育方面不由我们来管”,学校一定不要让学生形成这样的想法。所以在大学期间要注意培养学生教书育人的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让学生时刻记住:教书育人,是每个教师的天职;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3.3、大学生综合知识与能力
大学生综合知识和能力体现在“多能”上,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不要仅仅围绕体育进行学习,一定要多学习一些非体育的知识,利用多方面的知识武装自己。
3.4、科研创新能力
高校应该重视学生的科研能力,其培养途径可通过教师各学科的教学活动,体育运动实践锻炼,体育科研方法课、查阅文献资料、教育实习总结、参加社会实践和专题讲座等方法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另外创新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是脱离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的。
3.5、体育社会活动能力
在学校内不但要有组织各项运动比赛的能力,而且在社会上依然可以协调各种关系,组织群众参加体育赛事,并能做好裁判工作。另外还应具备社会指导员、身心健康咨询、给不同人群制定运动处方、体质状况分析评价等方面的能力。
3.6、其他能力
运动训练能力、自学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外语阅读能力、运用计算机的能力等。
4、“一专多能”教育理念的培养模式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当依据“一专多能”教育理念制定出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摒弃专才思想下的应试教育模式,设计出特定的教学内容、课程结构设置、训练体系、考核评价方法等,实施特定的人才培养的过程。我国先后提出5套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计划,其中在2003年第5套中明确指出了其教学计划培养规格:
(1)思想品德要求;
(2)掌握学校体育教学、健康教育教学以及课余锻炼、训练和竞赛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较强的自学能力、社会适应能力;
(3)具有从事体育科研的能力;
(4)达到大学英语四级等级和计算机二级等级的要求;
(5)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6)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感与能力。
4.1、尝试运用完全学分制的管理模式
完全学分制诞生于19世纪美国的教育改革,它是以学分为课程教学量的计量单位,以取得必要的最低学分作为学生毕业和获得学位的标准,允许学生有一定的选择课程和修业年限自由的教学管理制度。目前我国多数高校实行的是学年学分制,极少数高校已经实行了完全学分制。两种学分制的区别在于,完全学分制在选择课程方面的自由度更大,一般没有严格的修学年限的限制,只要修满规定的学分就可以毕业。为了实现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应尝试运用完全学分制的管理模式。
4.2、合理的课程结构设置
高校不仅要在课程结构设置上要合理,而且更需要教师有高质量的教学能力。首先,要抓好对体育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学,科学的设计好个教育教学环节之间的衔接,引导学生加强对体育各专业之间的学习,实现专业课程之间的交叉;拓宽学生非体育知识的知识面,为体育专业学生补上原本薄弱的知识:人文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懂得怎么去学习和运用知识。
4.3、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体育教育专业更离不开实践,采取课内外相结合、学校与社会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践,让学生寻找自己的不足之处、感受社会的竞争,积累更多经验去适应社会,最终达到身心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4.4、其他
通过“第二课堂”全面拓展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校内的各种群体性文化活动、学生社团暑期社会实践等丰富的课外生活可以培养学生的人际交流、团结意识、风险意识、计划组织、敬业精神等素质。
5、结论
高校应重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一专多能”的培养,把“一专多能”教育理念当做首要任务,结合其培养目标,运用科学的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让人们逐渐认识到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不在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而是“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玉宝.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的分类及实现途径[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5.[2]范斌.高校体育专选课程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3.[3]娄金梅,彭春生.浅谈体育专业大学生“一专多能”的培养[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2.
第五篇:地方高校体育教育武术专选教学现状论文
摘要:本文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山西省6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专选课开展研究发现:武术专选缺乏理论教学;教学内容缺乏实用性且学生参与实践较少;武术专选教学开展条件无法满足教学需求;学生自己水平参差不齐,其学习武术动机不同,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山西省高校现今的武术专选教学因各种主观、客观因素的影响,已与社会的实际需求相脱节。
关键词:山西省;体育教育专业;武术专选;教学现状
经过几千年的传承与发展,武术已经逐渐形成了自身独有的特点,具有健体防身、锻炼意志、竞技观赏等多方面功能。为了更好地发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应在精神方面加强宣传力度,对此较好的办法就是把武术广泛推广,从青少年时期开始培养对武术的爱好与乐趣。2001年启动了“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武术被列为高校体育课的必修内容,这对实现我国德智体美素质教育的目标具有积极的影响。既然有明文规定,在现代教育发展过程中,学校体育教育对高校生的健康状况也就更加重视,各学校在体育课中加入了武术基本功、基本套路等内容,而且实行了体育加分的措施,来提高学生对体育的浓厚兴趣,不仅能锻炼他们的身体,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还可提高他们的防身意识,丰富在学校的校园生活。武术作为中国的国宝,其发展前景备受关注,武术人才的社会需求也越来越大,并且对武术人才的培养也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然而现今山西省高校的武术专选教学因各种主观、客观因素的影响,已与社会的实际需求相脱节。
1研究对象和与法
1.1研究对象
以山西大学、大同大学、长治学院、忻州师院、晋中学院、山西师范大学6所山西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专选课的教学现状作为研究对象,并选取武术专选班学生150名和教师12名作为调查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电子全文检索系统,查找大量关于体育教育专业武术专选的期刊、杂志和文献。
1.2.2问卷调查法
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与内容制定武术专选班教师和学生两种问卷。对选定的体育教育武术专选班教师发放问卷12份(每校2份),有效率为100%;针对学生发放问卷150份(每校25份),回收148份,有效率98.7%,回收率99.3%。1.2.3数理统计法调查所得数据通过Excel表进行常规处理,为本文提供事实依据。
2调查结果与分析
2.1师资现状与分析
通过调查了解山西省高校体育教育武术专选班的授课教师平均年龄为36岁、习武年限平均为10~15年、学历大都为硕士,以此来看,山西省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武术专选教师大都为中青年教师,精力较为旺盛,都有一定的武术理论与实践基础,对教学质量也会有一定的保证,但也存在经验不足、专业不精的可能。武术专选教师的擅长拳种情况的调查中,58%的武术专选教师擅长传统武术类,25%的武术专选教师擅长竞技长拳类,17%的武术专选教师擅长散打拳击类。可见,大多数武术专选教师擅长传统武术类,故所教内容多为传统类武术项目,学生所学内容也就相对较局限。
2.2教学内容调查与分析
武术专选教学包括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个部分。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山西省各高校均能正常开设武术专项理论教学,但其一学期学时数最多也只有8个学时,同样都为武术专选教学内容,但两者的时数却相差甚远,容易造成学生重实践而轻理论的不均衡现象,由此可见,武术专选理论与实践教学时数分配比值不合理的。八成开设武术专选课的高校选用了刀术,五成高校选择器械类的枪术、拳术类的形意拳,开设器械类剑术的只有三成,开展格斗类教学内容的仅有16.7%,而对于功法这一教学内容却并没有开展。
2.3武术专选班教学开展情况
通过对山西省6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专选学生的调查了解到,学生对自己掌握武术专业相关理论情况非常满意的占比例23%,但仍有约13%的学生对自己理论掌握程度是不太理想的,这就说明武术专选理论教学开展的课时少,导致学生武术专项理论知识欠缺。不太满意的比例占10%、不满意的比例2%,这一结果较理论情况是好的,对自己技术掌握较满意的人数比理论方面的高出12%,而不满意的比例也较理论方面减少了1%,这就表明山西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专选教学较为注重的是武术专业技术部分的教学,对理论教学较为缺乏。这与学生对武术专项理论和实践掌握情况的满意度是有较大关联的。教学内容的安排直接影响学生对自己掌握武术专项理论和实践的满意度,若安排合理,学生的满意度将大大提升。
兴趣是学习的第一任老师,兴趣促进学习的积极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可见,绝大部分学生对所教内容是抱有积极态度的,是比较感兴趣的,这将极大地提高武术专选教学的质量;而另外一小部分不感兴趣的学生与其学习武术的动机可能也有很大关系。内容陈旧乏味、缺乏实用性,是无法满足社会需求的,所占比例分别为22%、34.5%,武术专业知识技能不足的比例最高,占37.2%,这几点说明山西省高校对于武术专选的理论教学内容不够重视,教学内容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实用性较差。在师生交流方面,有21.6%学生经常与教师在课上进行交流与研讨;超过一半的同学只是偶尔与教师进行教学互动,这部分学生占62.8%;15.6%的学生从未和老师进行提问和交流。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武术专选理论与实践学时数比例不合理,缺乏理论教学。这样将导致武术专选的学生对武术文化的内涵无论是在深度还是在广度上都无法得到理解。在武术专选教学内容中,实践部分基本采用套路教学,教学选用内容大都陈旧、死板,学生的可选择性不够,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武术专选教学开展条件无法满足教学需求;学生自己水平参差不齐,其学习武术动机不同,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3.2建议
武术专选教师不仅要上好课,还应加强课外训练辅导。针对武术专选学生武术基础水平参差不一,部分学生基础较差这一现状,高校在招生时应设立一定的“门槛”,在开班之前对学生进行摸底调查。另外,正因为武术专选学生大部分武术基础一般,更应注重功法的练习,所教授内容不宜过深,但要有专业性,合理分配武术专选理论与实践学时数。学习精简套路,适当加入攻防技击练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练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杨啸原.试析武术教学改革[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27(5):61-63.[2]骆红斌.普通高校武术教学改革初探[J].浙江体育科学,2000,22(1):35-37.[3]秦子来.普通高校武术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8):1115-1116.[4]刘旭东.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武术课程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D].河南大学,2006.[5]王耀文,王云杰.武术段位制内容纳入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的研究[J].武术研究,2011,8(4):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