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食物(第一课时)(

时间:2019-05-15 10:19: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类的食物(第一课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类的食物(第一课时)(》。

第一篇:人类的食物(第一课时)(

第8章

人体的营养 第1节人类的食物(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知识:

学生能叙述出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成分,并能举例说明各种营养成分对人体的重要作用。2.能力:

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加工、应用信息的能力以及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小组合作交流能力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形成关注、关心自身和他人健康,用科学知识指导健康生活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食物中的主要成分及其对人体的作用。

教学难点:蛋白质和维生素对人体的重要作用。教学内容与地位、作用

《人类的食物》是北师大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八章中的第一节,本节是下册开篇中的第一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可以引导学生以兴趣和生活经验为基础,从人与生物圈的关系出发,去探讨人类的食物来源,食物中的主要营养成分及其对人体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热情。本节中安排的活动有交流、演示、讨论等,主要目的是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加工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并体验合作交流的快乐。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可使学生从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教学策略

本节课的教学策略是通过学生观察、体验、合作等方式使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利用启发性的语言和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探索人类食物的奥秘。通过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两组图片,一组是非洲难民的孩子骨瘦如柴,无力行走的图片;另一组是一些少年儿童过度肥胖的图片。

提问:两组图片中孩子体态上的明显差异是什么原因引导的?(学生答:营养)同学们想不想给他们提供一些科学营养的建议呢?(学生答:想。)

师:要想科学营养,就离不开营养物质,而我们获得营养物质的主要途径是摄取食物,那么食物究竟为我们提供了哪些营养物质呢?

(二)师生互动,解决疑难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尝试将熟悉的食物名称及其所含营养物质种类写在一张纸上,再与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组长负责安排、统计自己小组总共列举出多少种食物及其成分。

2.将各小组统计结果进行交流,再统计,全班总计列出多少种食物及营养成分。

3.教师展示收集的食物种类及营养成分。

汇总学生统计和教师统计的食物种类和营养成分种类(见下表)。

师:食物究竟给我们提供了哪些营养成分?

生阅读教科书内容后回答:包括水、无机盐、糖类、脂肪、蛋白质和维生素共六大类。

师:谁能告诉我哪些营养成分属于无机物?哪些属于有机物?

生:水、无机盐属无机物,糖类、脂肪、蛋白质和维生素属于有机物。

师:三大产热营养素是哪三种营养成分?

生: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师:我们认识到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包括有机物和无机物,它们对人体究竟有什么作用呢?

利用多媒体提供此内容,同时请同学注意思考:几种物质分别有什么作用?我们主要从哪些食物中可以获得这些物质?

(生看录像)

看后结合第5、6页教科书内容和自身生活经验,小组总结归纳,小组成员分工合作。

师:参与小组活动,指导学生列表归纳。

生:汇报合作成果。

师:适时对学习小组进行表扬和激励。

生:学生互评,并对学习小组的成果进行评价。

(三)师生共同小结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谁能告诉我你有哪些收获,你对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生:回忆并答出营养成分的种类,主要食物来源及主要功能,并互相补充。

(师适时质疑)

(四)课后作业

结合自身实际,尝试分析一日三餐中的营养成分。

人类的食物(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

说出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成分,举例说出各种营养成分对人体的重要作用。2.能力:

初步具有收集和利用课内外信息、资源的能力,在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分析、思考、表达的能力,突出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作用的学习,引导学生关注自身的生长与健康,养成科学饮食习惯,形成珍爱生命、爱护环境、关心他人的情感。〖教学设计〗

伴随着轻松的音乐,一位同学走上讲台,开始了我们生物课的惯例――课前2分钟知识大放送,拉开了本节课的序幕。他准备的内容是:“为何路边的树长不好?”(内容大致是:路边的树木没有远处树木长势旺,原因是路上人来车往,小鸟不敢来,害虫在树上大量繁衍破坏导致的结果。启示我们要保护鸟类及其生存的家园。)演讲完毕。三位同学相继站起来评价,优点有:选材好,语言清晰,通俗易懂。不足有:缺少自信,音调平淡,眼睛不敢正视同学。分别打90分、75分、81分,平均分为82分,我示意课代表记下。

我说:“同学们,今天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各种各样的食品图片,想不想一饱眼福?”“想!”,我在大屏幕上展示了一幅幅精美诱人的食品图片,有葡萄、香蕉、苹果等水果拼盘,有奶油蛋糕、汉堡、米饭、牛奶、香肠,有白菜、辣椒、胡萝卜、西红柿等蔬菜……

“我想吃掉它们,我都流口水了。”一位同学大声说:“为什么?”“因为它们好吃,还有大量营养。” “有哪些营养成分,请同学写到黑板上。”一位同学迅速把六大营养成分分两类写出,一类是有机物,包括蛋白质、糖类、脂肪和维生素,另一类是无机物,包括水和无机盐。我也把本节研究的标题“人类的食物

(二)”写到了黑板上。“同学们,请以小组为单位把你们收集的资料向同学展示。”

第一组的田博园一手拿着牛奶,一手拿着鸡蛋走上讲台:“我平时比较爱吃含蛋白质多的食物,蛋白质能让我的皮肤变得细嫩。不吃蛋白质会引起水肿,严重会使人死亡。不信请看录像(他播放的内容是我国南方某地,一些黑心商人联手生产劣质奶粉,严重缺少蛋白质成分的奶粉充斥到市场上,导致几名婴儿死亡,几十名儿童患上严重营养不良病症的事件。)

录像引起了同学的震惊和恼怒:“这些黑心商人太可恶了,应承受法律制裁。”“多可怜的小孩呀,他们家人为什么不买正规厂家的奶粉呢?”“蛋白质严重缺乏后果不堪设想,我得多吃含蛋白质多的食物,蛋白质多的食物有什么?”同学自发提出问题,相互质疑讨论后,认真看书。不一会他们接连说出:“蛋白质是构成细胞的基本物质,是生长发育、组织更新的重要料。”

“吃蛋白质应适量,保证每天吃一定量的蛋白质对身体有好处。”“贫血的人要多吃蛋白质。”“瘦肉、鱼、鸡蛋、牛奶里含蛋白质多。”一位同学最后补充:“蛋白质虽重要,也不能大量过量食用,不然肝脏受不了。”

“这位同学说得很对,说明他收集知识很全面,蛋白质与生命密切相关。还有一种营养,一听它的名字就知道它的重要性,是什么呢?”我及时引导下面的问题:

“维生素”“维持生命的元素”同学们异口同声。“维生素有维生素A、维生素B、维生素C、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他们一口气说出了很多种。

“我每天吃1粒维生素C。”“维生素B2能治口腔溃疡。”“鱼肝油中有维生素D。”

“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你们说出了这么多有用的知识,老师很佩服你们。下面第二组的同学有更精彩的内容向大家汇报”。

第二组信息员王明迫不及待地开始播放他截取的VCD动画(内容是猫和它的孩子在吃玉米和肝脏,猫告诉孩子这些食物里面有我们身体需要的维生素A,多吃这样的食物我们的眼睛就会机警又有神。等到晚上捕捉老鼠时,小猫的眼睛熠熠生辉,它们一气捕了三只老鼠。)

同学饶有兴趣地看完后,立刻七嘴八舌发表见解:“维生素A能使眼睛明亮有神”“明目羊肝片里面有维生素A”“缺少维生素A会患夜盲症,夜盲症的表现是晚上看不见东西”等等。

王明接着把三张照片呈现在大屏幕上:一是刘罗锅,二是身体青一块紫一块的患者,三是一人坐在轮椅上敲打着小腿。

王明卖着关子说:“哪位同学能当一回医生,为上面的病人找找病因,给出避免出现这类病的方法?”有的同学看书,有的同学沉思,过了一会整个课堂沸腾起来了,同学们纷纷说:“刘罗锅患的是佝偻病,幼年时期缺维生素D和钙引起的。应多吃鱼肝油、骨头汤等。”“第二张照片是坏血病,身体毛细血管脆性大易出血,有时牙龈也出血,缺少维生素C引起的,多吃黄瓜、橘子、西红柿或维生素C粒就能治疗。”“第三张照片是脚气病,缺少维生素B1造成的。”

王明同学说:“YES!我补充一点,脚气病不是脚癣,而是下肢沉重,严重时会迈不开步。多吃谷皮可治,多吃普通面粉和粗粮也可防治这种病。”

我高兴地说:“同学们说得太好了,维生素在人体内含量极少,但作用却很大,缺少哪一种维生素身体都会出现异常,希望同学注意饮食,注意各种维生素的摄取。”

第三组一位同学手里拿着食糖、馒头和葡萄糖注射液走上讲台,他汇报的内容:“这些都是糖类,糖类包括淀粉、麦芽糖、葡萄糖,是人最重要的供能物质,人体的一切活动包括走路、学习、说话、呼吸和消化都要消耗能量,而这些能量主要都是由食物中的糖类供给的,人体细胞中有糖,人血液中有糖,血液中糖含量过少会引起低血糖,垂危病人要注射葡萄糖来维持生命,因为它能提供能量。”同学们听得很认真,在结束时给以热烈的掌声。

我趁机说:“这位同学通过自己查找资料获得了收获,说得非常成功,主食中有含糖丰富的食物比如馒头、米饭、玉米等,当你进餐的时候,可别忘了这类食物可直接提供能量。下面看第四组同学的汇报。”

第四组信息员给同学们播放了一段录像(内容是一些人在健身房减肥),他给同学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健身瘦身减肥是现在社会的时尚?然后点名请班级体重冠军李银星说一下胖带来的感受,李银星很爽快地站起来说:“夏天我很容易出汗,冬天我比较能抵抗寒冷,别人穿羽绒服了,我还穿茄克衫。”

我说:“你说脂肪能调节体温的观点是对的,可是肥胖对身体有无其他影响呢?”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说:“影响形体美”“影响长大个”“能引起肥胖症,对其他器官带来负担。”这时一位同学说出与众不同的观点:“脂肪能给人提供能量,人在生病之后由胖变瘦,原因之一就是脂肪给身体提供了能量。”我及时给予了补充:“脂肪是人体备用的供能物质,贮存在体内,在需要时能释放出能量,你能从生活实际出发感受到脂肪的好处,说明你凡事乐于思考,这是你的优点,今后多发扬你的优点。” 这时生物课代表站起来说:“脂肪,没你不行,你多了,我们变形。”引起同学热烈的掌声。

第五组同学模仿电视里的黄金搭档的广告词的音调,逗得同学们捧腹大笑,我问:“他说的是什么?”同学们异口同声:“无机盐”。“无机盐对人体有哪些作用呢?”

同学开始讨论无机盐的作用:“腰酸、背痛、腿抽筋是缺钙。”“佝偻病缺钙”“缺铁引起贫血”“缺锌有异食癖”“铅能引起铅中毒”“我经常吃钙片,为什么还总是缺钙呢?”一位同学问,“谁来解释一下?”一位同学说“我觉得应该与鱼肝油一起吃,鱼肝油中有维生素D,能促进对钙、磷的吸收。”“这位同学真认真,能用刚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很聪明。”“老师,我觉得经常吃药不好。应该从饮食上注意多吃含钙和维生素D多的食物,比如牛奶、鸡蛋、骨头汤、鱼、动物肝脏。实在不行才吃钙片、鱼肝油。”我激动地说:“我与你有同感,药补不如食补。”其他同学也都点头。

“关于水――生命之源,大家有什么感想呢?”我话题一转:“最后一滴水是人的眼泪”“现在水污染比较严重,比如我校旁边的松花江就有一种难闻的气味。”“我们饮用的水不干净,有水锈。”“黄河水哺育了华夏民族”同学们有感而发。

我一边倾听学生的发言,一边在大屏幕上给同学们出示了如下材料:3月22日是世界水日,水是地球上万物命脉所在,水滋润万物,哺育生命,创造文明,一条河流象征着一个古国,一方水土养育着一方文明。人类进入21世纪后,拥有世界40%人口的80多个国家面临水源不足的威胁。全世界有12亿人严重缺乏饮用水,10亿人喝不到洁净水,每年有2??5亿人因水染病,人类疾病的80%与水有关。水资源如此短缺已成为全球问题。我市松花江水污染状况也相当严重,大家课余时间可以进行专题调查研究。

“同学们,我们知道当今世界如此缺水,而浪费水、污染水的现象却十分严重,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让每个人都知道世界缺水,树立节水意识”“拧紧水龙头,节约每一滴水”“不浪费水的同时,还要防止水污染”“不用含磷洗衣粉” “减少和杜绝人为水污染需要社会的参与” “贴上广告牌提醒人们,不要随意排放污水和倾倒生活垃圾。”同学们纷纷发表了观点。

“水对我们人类的生命和身体到底有什么重要意义呢?下面请第六组同学上台。”

第六组同学汇报如下:我们离不开水,人体细胞的主要组成成分是水,血液中有大量的水,细胞周围的环境是水,水占人体重的60%~70%,营养成分必须溶解到水中才能运输到身体的每一个细胞。

师生互动总结本节食物营养成分的作用后,同学们谈收获与体会:“有选择地看电视能知道社会上的一些信息”“不可以偏食,不爱吃蔬菜是不对的,维生素很重要也不能多吃”“节约用水”“生活污水、垃圾怎么处理?”“食品加工过程会不会破坏其中的营养成分?”等等,我抓住机会说:“有的问题一两句说不清楚,只要认真学习,这些问题以后会解决的,建议有兴趣的同学下课后查一下资料,然后给我们解答。”

最后,我给同学们布置了要求选做的作业:

1.课外阅读“维生素的发现”,写出对自己的启示。

2.设计有利于全家健康的一日三餐食谱。

第2节

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食物的消化(两课时连排)〖教学目标〗 1.知识:

(1)通过淀粉和葡萄糖透过透析袋的差异使学生理解食物为什么要经过消化。

(2)通过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说明口腔中的消化过程。

(3)概述食物的消化过程。2.能力:

(1)通过演示实验的观察和改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并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2)通过探究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科学素养,掌握科学探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食物消化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健康意识,通过探究活动帮助学生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我问:“食物中所含的营养物质都需要消化才能被人体吸收吗?”有的学生说:“不一定。”有的学生说:“水就不需要消化,而蛋白质脂肪都需要消化。”也有的说:“糖类不需要消化”。带着各种各样的猜想我提出:“让我们一起做个试验来研究一下吧。”接着大屏幕上显示出“葡萄糖和淀粉透过透析袋的差异”这个演示实验的实验用具和实验方法及讨论题。实验用具:

1.透析袋两个;2.小烧杯两个;3.清水;4.可溶性淀粉溶液;5.葡萄糖溶液;6.碘液;7.尿糖试纸等。实验过程:

(1)用线绳将透析袋一端扎紧;注入可溶性淀粉溶液至距顶端3~5cm,然后用线绳将透析袋顶端扎紧;用水彻底清洗透析袋外壁;将透析袋置于盛有水的烧杯内,再向烧杯内加入碘液,直至溶液呈淡黄色为止。

(2)用线绳将另一个透析袋一端扎紧;注入葡萄糖溶液至距顶端3~5cm,然后用线绳将透析袋顶端扎紧;用水彻底清洗透析袋外壁;将透析袋置于盛有水的烧杯内,将尿糖试纸A放入烧杯内清水中蘸一下,保留该试纸与实验结果进行比较。

(3)20分钟后,观察并记录步骤1中透析袋及烧杯中溶液的颜色变化。再取尿糖试纸B放入步骤2的烧杯溶液内蘸一下,比较并记录A、B试纸的颜色。讨论:

(1)淀粉和葡萄糖属于哪类营养物质,它们相当于消化管内什么物质呢?

(2)透析袋在这里相当于人体哪一部位的结构呢?

(3)透析袋周围的水相当于哪一部分结构呢?

(4)为什么在装有葡萄糖溶液的试管里我们要先将试纸A放入,20分钟后再放入试纸B呢?

(5)淀粉和葡萄糖这两种物质,哪种能透过透析袋?

(6)如果细胞膜具有与和透析膜相似的功能,你推测食物中的淀粉能不能直接被细胞吸收呢? 通过亲手做演示实验和观察实验现象,学生们对以上思考题逐一进行了讨论,得出淀粉分子较大,不能透过透析袋;而葡萄糖分子较小,能穿过透析袋进入烧杯内水中。通过这一结论能得出六大类营养物质哪些需要消化。有的学生说:“水、无机盐、维生素不需要消化,而蛋白质、糖类(大分子)、脂肪则需要消化成小分子。”我说:“很好,分析得对。食物营养成分在消化管内被水解成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就是消化。那么消化管内食物是如何被消化的呢?食物消化过程需要哪些条件呢?我们咀嚼馒头时嘴里有什么感觉?”学生说:“感觉有点甜。”我问:“这是为什么呢?我们来探究一下,馒头或米饭在口腔内经过咀嚼,其中的淀粉是否发生变化呢?请同学们大胆猜想一下。”有的学生说发生变化了,有的学生说没有发生变化。我说:“那好,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结合以下思考题来讨论,并设计实验和完成实验。”接着在大屏幕上显示讨论题:

1.我们如何检测馒头中的淀粉成分呢?

2.实验设计要有对照,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处理条件有什么差异。

3.如何收集唾液,收集前最好用清水漱口,想一想,为什么?

4.口腔温度与实验条件有什么必然联系吗?你们如何选择实验的温度条件呢?

5.对照组实验材料和条件与实验组有什么不同?

6.将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实验结果加以比较,同学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同学们开始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思考题进行讨论,设计实验过程,进行实验,教师参与指导等等。

过了一段时间,各小组完成实验。开始以小组为单位汇报结果。

第一小组说:他们假设馒头在口腔内经过咀嚼发生了变化,实验设计如下:

1.将淀粉溶液2mL分别滴入两个试管中,分别为1号和2号。

2.取唾液,用清水漱口,将试管放在下唇,舌尖抵住下唇,让唾液缓缓地流入试管。

3.取唾液2mL放入试管1中,再取清水2mL放入试管2中,充分振荡,使其混合。

4.将两只试管放入37℃水中,恒温水浴。约10分钟后冷却,滴入碘液观察现象。我们发现1号试管中的碘液没有变蓝,说明淀粉不存在,变成了另一种物质。2号试管加入碘液后变蓝了,说明淀粉存在,没有变成别的物质。

他们的结果很好,我直接问:1号试管中的淀粉为什么会变成另外一种物质,而2号试管中没有变呢?

学生回答说:“可能和唾液有关吧”。

我说:“唾液是由口腔内的唾液腺分泌的,1号试管中的淀粉变成了另外一种物质,说明食物从口腔开始就进行了消化,那么食物在口腔内是如何被消化的?唾液在消化管内是如何参与消化过程的呢?我们请研究口腔内食物消化的这个组来讲一下。”

“口腔”小组经过充分准备说:“我是口腔,在消化过程中我的作用非常重要。食物经过我这里要发生哪些变化呢?先请牙齿来说一下吧。”“牙齿”说:“我是牙齿,我有门齿、犬齿、臼齿,我利用门齿将食物切断,利用犬齿将食物撕裂,利用臼齿将食物磨碎。主人在婴儿时期,我还没出现,所以他只能吮吸妈妈的乳汁;成人时期他什么都能吃,但是牙痛时只能喝汤;步入老年,我也要掉没了,主人再也不能吃那些脆的硬的好吃东西了。大家一定要保护好我。”接着“舌”说:“我把食物与唾液搅拌混合,使其容易下咽。大家可以试试不用舌头,看能否吃下喝下东西?”“口腔”接着说:“在我这里食物团通过牙齿充分咀嚼,由大变小,并且食物中的淀粉经舌的搅拌,在唾液中淀粉酶的作用下被分解形成了麦芽糖,之后食团在我这里经过咽会进入食管,进而进入胃。”

“胃”小组迫不急待地上台,将从网上下载的食物在胃内消化的内容展示给同学们,学生们亲眼看到食团进入胃、胃内的胃腺分泌胃液、其中的胃蛋白酶与食物充分混合、食物中蛋白质初步发生变化的实际过程。

我趁机提问:“同学们认真观察,食物在这里和胃液充分混合后,其中蛋白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蛋白质有些改变,但没有完全改变。”

我说:“对,胃液中胃蛋白酶将蛋白质初步分解,但没有完全分解,不能被吸收。那么彻底消化蛋白质及其他营养成分的重要器官是什么呢?下面有请小肠小组。”

“小肠”小组的同学向大家介绍,他们也是在网上下载的课件,向同学们展示了各种营养物质在小肠内的消化情况。同学们看到小肠内各种消化液将食糜变成乳状,再经过消化液中各种酶的作用,使淀粉分解为葡萄糖,蛋白质最终分解为氨基酸,脂肪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食物残渣、部分水、无机盐等借助小肠的蠕动进入大肠。

我及时提醒大家,在观察中注意思考这样的问题:

1.淀粉、蛋白质、脂肪最终被分解成为什么物质?为什么能被吸收?

2.营养物质为什么能在小肠内被消化呢?酶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3.观察小肠与胆管相连,哪种消化液进入小肠内?胆汁在消化过程中对哪种物质起作用?”

同学们认真观察思考后兴致勃勃地讨论了这些问题,作出自己的回答。关于胆汁对脂肪的乳化作用,我建议大家回家后做个

实验,下节课再讨论交流。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师:上节课我们共同评价了我们自身的营养状况,调查了自己的饮食结构和习惯,同学们知道如何纠正自己的不良饮食习惯和饮食结构,什么样的饮食结构才更合理,更有利于青少年健康地生长发育呢?

(温故而知新,设置新的问题导入新课,学生的探究兴趣又被激发起来了)

生:略(让学生充分发表他们的看法和观点)。

师:(点拨)现代社会上流行减肥,有些人为了达到苗条的身材,每天不吃或很少吃饭,大家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生:有的赞成,有的不赞成(让学生说明其理由)。

师:(引导)“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我们在追求形体完美的同时,更应关注合理膳食与健康。(板书课题三合理膳食)

师:课前我已经让同学们分别以谷类、蔬菜类、水果类、动物类、饮品类为5个调查活动小组。下面让我们一起跟着摄像机的镜头回顾同学们的活动风采。

(课下活动情景再现学生们分组活动的过程,包括市场调查、网上查询、小组讨论、小品准备等,通过小组活动,然后在课堂上表达交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学们在进行探究调查过程一定有很多乐趣,也一定有许多问题和困难,能不能介绍给大家听听?

小组1:在调查奶类、饮品时,店主看我们不买东西,不愿意接待我们,后来我们说明调查意图,他给了我们很多帮助,使我们得以顺利完成任务。在这次活动中,我们还学到了与人交际的一点技巧。

小组2:我们小组是把责任分到个人,然后按计划行动,最后讨论汇总,这样很节省时间

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

通过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说明淀粉在口腔中已经开始被消化。2.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让学生针对实际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和验证,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决策能力,培养创新精神。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通过收集唾液等操作活动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设计思路〗

本节探究活动以“分组探究”模式开展,因为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关键有三步:一是制备淀粉糊并取定量;二是收集唾液;三是水温调节控制。所以我把学生分成三人一组,每人做一步,这样既可保证每个环节都得到探究又可节省时间。该模式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都能掌握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淀粉糊的制备、唾液的收集方法由教师提供并指导学生完成。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是淀粉糊的浓度不宜太大,以免消化不完全。还应给学生解释不同人的唾液中唾液淀粉酶的含量不等,为确保淀粉消化完全,收集的唾液应尽可能纯一些,这样就要求学生在收集唾液之前要漱口。〖教学设计(课堂实录)〗

营养物质的吸收(第四课时)〖教学目标〗 1.知识:

理解吸收的全过程,描述小肠适于吸收的结构特点。2.能力:

通过观察鸡小肠的结构及制作小肠壁结构模型,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和分析理解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观点,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团结协作的精神,敢于发表不同见解的作风。

〖教学设计〗

伴随着一曲《健康歌》,我微笑着走上讲台,这时大屏幕上出现一胖一瘦两位女士坐在一桌子的美味佳肴旁边,瘦者在大口吃东西,胖女士则向桌子摆手说:“不。”

“同学们,健康与美丽是很多人特别是女士梦寐以求的,而这两位女士在没有其他疾病的前提下,一位干吃不长肉,一位为了减肥而节食。请大家分析,造成这种情况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同学们热烈地讨论起来:“干吃不长肉,白吃了,她没吸收。”“吃进去东西没消化,又排出去了。”“节食减肥是为了形体美。”“少吃东西,身体就能瘦下来。”“节食减肥容易反弹。”“节食的目的是不让多吸收营养。”“两者都跟吸收有关,一个是吸收得不好,另一是吸收得太好了。”

“请看本节要研究的课题。”大屏幕上出现:“营养物质的吸收”。

“对营养物质你想到了哪些?”我提出了问题。

同学们纷纷说出:水、无机盐、脂肪、蛋白质、糖类、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等等。

“请把能够吸收的营养物质写到黑板上。”两位同学走上前来在黑板上写着。坐着的同学迫不急待地提醒他们:“蛋白质擦掉”“脂肪擦掉”“糖类擦掉”。两位同学恍然大悟,把已写到黑板上的三大有机物去掉了,有的同学不理解“为什么去掉?”“因为它们没有经过消化,没经消化变成小分子,是不能吸收的。”“蛋白质能分解成氨基酸”“糖类分解成葡萄糖,甘油和脂肪酸是脂肪分解的。”“只有经过消化分解,才能吸收。”同学们相互质疑解决了这个问题,我暗自高兴。

“消化与吸收是不同的,谁能给吸收下定义?”学生沉思数秒钟后,纷纷发言:“以上营养物质进入人体的过程。”“以上营养物质在消化管中进入人体细胞的过程。”“黑板上的这些营养成分进入消化管壁的过程”„„

我没有表态,而让学生看书找:“黑板上写的这些营养物质通过消化管上皮细胞进入血液的过程。”一位同学大声喊道。同学们迅速地标出了“消化管上皮细胞”与“血液”两个关键词,并细心体味这两个词。

“你想知道吸收的全过程吗?请看一段录像。”

多媒体播放录像(显示人体消化系统各器官的组成后,显示了胃吸收水和酒精的过程,小肠吸收各种营养成分的过程,大肠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的过程。)同学们看得很认真,细心地体会着(重复播放)。

“啊!胃能吸收酒精,小肠能吸收那么多营养成分!”“大肠竟也能吸收,真是太不可思议了。”同学们感叹着。

我启发学生:

1.一撇一捺组成人,顶天立地,但无论多么高大,都是由细胞构成的,而营养物质由消化管壁进入血液了,与组成身体的细胞有什么关系呢?

“血液把营养运给细胞”全班几乎是异口同声。

2.一个人的胃手术切除1/3还能活,一个人的小肠手术切除了,这个人还能不能活了? 同学们争论起来„„最后得出不能活的结论,原因是小肠是消化和吸收营养的主要器官。

我对同学们的发言给予肯定。

“那么小肠在结构上有哪些特点适于吸收呢?请同学们分组实验,观察鸡的小肠内表面。”

要求:各生物小组实验员检查实验用品,并用解剖剪剪开小肠,露出肠内表面,指导本组同学观察放在培养皿中的小肠。

各组同学秩序井然地操作着,我在一旁巡视。

“这是什么?”学生开始观察、讨论,有的同学开始看书。

“我看到环状的是皱襞。” “我用放大镜看到了皱襞上面的绒毛。”

“我也看到了小肠绒毛。”又有同学激动起来。

“我们通过大屏幕观察到小肠的外表,通过实验看到了鸡小肠内壁,下面请你们介绍你获得的有关小肠的知识。”

第二组的陈明远走上台前介绍:“人的小肠细长,盘曲在腹腔中,长约5~6m,是消化器官中最长的一段,小肠内表面增大约三倍,我看见了浅粉色的皱襞,环状的,皱襞表面的小肠绒毛我也看见了。”

第四组的杨成走上台来:“人的小肠盘曲在腹腔内,长约5~6m,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在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环形皱襞和长在皱襞上的肠绒毛,使内表面积增大约30倍,内表面越大,吸收营养成分就越多。”

第五组的同学显得胸有成竹,从容走上台来介绍:“小肠长约5~6m,相当于从东墙到西墙这么长,盘曲在人的腹腔中,是消化系统中最长的器官,它的环形皱襞上还有小肠绒毛,皱襞和绒毛大大增加吸收的表面积,小肠绒毛朝向肠腔一侧,还有一些微绒毛,由于微绒毛的存在,使内表面比原来增大近600倍。在实验中,我看到了皱襞,而绒毛和微绒毛,我是看书获得的,一个成年人的小肠内表面积约达200m2,相当于三个教室这么大,看似不起眼的小肠内表面竟如此大,与它的吸收作用有直接关系,营养物质穿过小肠绒毛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这就是小肠的吸收作用。”全班同学给予了他们雷鸣般的掌声。

“你真棒,把老师想讲的全都讲出来了,还能联系实际形象地说明,令老师佩服。我建议把这节课的最佳演讲员称号给他,同学们同意吗?”“同意!”

下面请同学看大屏幕:小肠绒毛的结构。

我解释如下:小肠绒毛壁是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的,小肠绒毛里盘绕着毛细血管网,毛细血管网的壁也是由一层细胞构成的,营养成分如水、无机盐、甘油等穿过小肠绒毛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随血液流经全身各处,为各个细胞提供营养,补充能量,用于全身的生命活动。

“一个成人的小肠内表面积竟达200m2,下面请同学们尝试制作小肠结构模型,探究皱襞能将表面积扩大多少?”

1.以生物实验组为单位(8个组),借鉴教室前面摆的人的小肠结构模型,参考书中图8??9。

2.用剪刀剪开纸质“小肠”结构内壁、外壁。

a.用厘米尺、计算器测量并计算“小肠”内壁的表面积。

b.用厘米尺、计算器测量并计算“小肠”外壁的表面积。

c.计算“小肠”内壁与外壁表面积的比值。3?碧畋恚? 各组同学分别到黑板前填上了本组计算值。

“同学们,我们计算的结果说明了什么?”“皱襞和绒毛大大地扩大了小肠的表面积,说明小肠的这种结构使得生物体在有限长度和体积的小肠中能同时完成大面积消化和吸收功能。”

“说得太好了,人体许多器官都与小肠一样有十分奇妙的结构与它们的功能相适应。请大家在今后学习时注意体会。现在,请同学们谈谈对小肠还有哪些认识和感想。”

同学们纷纷说出:“小肠皱襞和绒毛非常重要,不可缺少。”“小肠内表面积扩大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我们吃进去的绝大部分营养都是由小肠的绒毛吸收的。”“小肠如此重要,我得好好保护小肠。”“不能偏食、挑食。”“不能大量吃冷饮或暴饮暴食。”“不能吃有污染的食物,否则会伤到小肠。”“不能三根肠闲两根半。”“我觉得消化系统的每个器官都需要保护,比如胃能吸收水和酒精,饮酒过量就会伤到胃,当然小肠的地位更重要。”

同学们的思维敞开着谈了许多,我以“珍爱生命,珍惜健康”作为结束语。

研究性作业:

我们通过放大镜观察到了小肠的皱襞和小肠绒毛,没能看到微绒毛的结构,各生物小组设计能看清微绒毛的实验,整理好交给老师

第3节

合理膳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学习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体验调查研究的过程。

(2)尝试设计一份营养较为合理的食谱。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健康生活的素养。〖教学设计〗

师:上节课我们共同评价了我们自身的营养状况,调查了自己的饮食结构和习惯,同学们知道如何纠正自己的不良饮食习惯和饮食结构,什么样的饮食结构才更合理,更有利于青少年健康地生长发育呢?

(温故而知新,设置新的问题导入新课,学生的探究兴趣又被激发起来了)

生:略(让学生充分发表他们的看法和观点)。

师:(点拨)现代社会上流行减肥,有些人为了达到苗条的身材,每天不吃或很少吃饭,大家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生:有的赞成,有的不赞成(让学生说明其理由)。

师:(引导)“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我们在追求形体完美的同时,更应关注合理膳食与健康。(板书课题三合理膳食)

师:课前我已经让同学们分别以谷类、蔬菜类、水果类、动物类、饮品类为5个调查活动小组。下面让我们一起跟着摄像机的镜头回顾同学们的活动风采。

(课下活动情景再现学生们分组活动的过程,包括市场调查、网上查询、小组讨论、小品准备等,通过小组活动,然后在课堂上表达交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学们在进行探究调查过程一定有很多乐趣,也一定有许多问题和困难,能不能介绍给大家听听?

小组1:在调查奶类、饮品时,店主看我们不买东西,不愿意接待我们,后来我们说明调查意图,他给了我们很多帮助,使我们得以顺利完成任务。在这次活动中,我们还学到了与人交际的一点技巧。

小组2:我们小组是把责任分到个人,然后按计划行动,最后讨论汇总,这样很节省时间。

师:现在让各小组来汇报他们的战绩吧!(让学生归纳总结信息,培养学生积极思维与合作的精神,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谷类、蔬菜类、粮食、动物、饮品各组代表到讲台上介绍他们调查的结果。

师:听完了各小组汇报的市场食品消息,请同学们欣赏小品“谁的功劳大”。

(通过小品的编排和表演,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生:观看小品,细细品味并体会。

师:看来合理膳食对我们的身体健康非常重要,让我们大家手拉手共同关注人类的健康。

演示(课件)――中国营养学会平衡膳食宝塔。

我们应该按照营养学家们为我们提供的均衡膳食的基本要求来对一日三餐进行规划,做到合理用膳。

师:同学们是早晨8、9点钟的太阳,正处在生长发育旺盛的时期,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需要较多,可是我们有些同学在饮食上却不注意,因而影响了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请同学们欣赏他们自编自导的小品“谁之错”。

生:联系自己的饮食习惯,找出问题的原因所在。

师:所以说青少年对营养有特殊的需要(板书)。(引导)(演示课件――青少年一天需要的营养物质的数量表)

我们从一日三餐中获得的营养物质能否达到这个标准?能不能满足自身生长发育的需要呢?让我们一起通过活动来分析。

生:1.以小组为单位4人一组,分工合作,记录、计算、统计、设计表格进行总结。

2.各小组互相交流,阐明各自食谱的科学性所在。

3.讨论:交流结束以后,你认为自己的饮食结构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进一步修改你的食谱,使之更科学、合理。(学生把自己设计食谱中的能量计算出来,进行定量分析。)

师:同学们为自己设计了一份食谱,应该说大家已经基本掌握了评价饮食结构的方法和均衡膳食的标准,大家心里最想做的是什么呢?

生:(发表意见、交流)略。

师:从我们呱呱坠地那一刻起,父母为了我们的营养问题就费尽心思,父母爱孩子天经地义,子女能否也爱父母呢?请同学们课后对父母的营养情况做认真的调查,针对父母的营养状况及饮食爱好设计一份“爱心食谱”,并亲自动手为父母制作营养餐。教师会和你们一起分享真情和孝心。

(将教材的内容拓展,自身设计食谱后,为父母设计爱心食谱和制作爱心营养餐,培养学生亲自动手实践的能力,并体验情感的交流与表达,对学生进行“爱心献父母”的思想品德教育。)

师:希望通过这次活动,同学们能了解父母为我们操劳的辛苦,从而懂得如何去尊重父母,理解父母。山有尽头水有边,唯有亲人的爱永恒,让我们一起唱“爱的奉献”,来向父母表达我们最诚挚的爱意。

生:师生一起唱“爱是LOVE,爱是奉献……

第二篇:人类的老师第一课时

人类的“老师”教学过程设计(1)请大家读一读

第三篇:7、《人类的老师》第一课时教案

7、人类的“老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说说第二、三、四、五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并能从课外寻找有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指导书写生字词。教学重点:

指导书写生字词并感知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生字、词语卡片,多媒体课件、搜集查找有关仿生现象的事例。预习题纲

1、初读课文,通过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流线体、剧烈,教训、关键、轻而易举”等词语的意思。

2、自由读课文3遍,想想课文叙述了哪些事,并简要的概括出来。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动画展示:一艘潜艇在大海忽上忽下浮动。问:人类怎么会想到能让潜艇在水中上下浮动的?

2、揭题:人类从鱼儿身上得到启示,可以说鱼儿人类的“老师”。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人类的“老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放声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读通句子,读顺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

2、利用工具书,联系上下文,解决生字新词。

3、检查自学效果。

⑴出示生字卡片,读一读,从音、形、意等方面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老师重点点拨提醒:“省”翘舌音;“鲸、亡”后鼻音;“某”的韵母是“ou”不是“o”; “毁”的左边部分中间的横没有连在一起;“祸”的右边中是一个“人”字。字形方面,可引导学生以熟字带新字的方法记住字形,如“蝙、蝠、祸、键、鯨”可与“编、富、锅、健、凉”进行比较。)⑵指名读,齐读。

⑶出示几个长句子,能否读得通顺?

▲30年以后,由于飞机速度的不断提高,经常发生机翼因剧烈抖动而破碎的现象,造成机毁人亡的惨祸。(给“剧烈”换个词语,说说“机毁人亡”的意思)▲从前,在大海中航行的轮船,虽然头是尖尖的,但总是开不快。而有圆圆的大头的鲸,却常常轻而易举地超过海轮。(理解“轻而易举“)▲薄薄的鸡蛋壳之所以能承受这么大的压力,是因为它能够把受到的压力均匀地分散到蛋壳的各个部分。(倒装的因果句式,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⑷检查读书效果:谁来展示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倾听,他读得是否达到正确 流利的要求;

三、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课文读到这里,大家一定知道人类的老师是谁了吧?

2、课文是怎样层层阐述的呢?能不能给课文分分段。

3、学生自由分段后指名交流,教师小结。第一段(1自然段):很多生物是人类的老师。

第二段(2~5自然段)分别举了飞机设计

轮船设计

建筑设计

汽车设计

坦克设计例子说明生物是人类的好“老师”。第三段(6自然段):总述自然界中的生物是人类的好“老师”。

四、指导书写生字词

注意“亡”的横要长一些,“土”旁的书写。板书设计:

人类的“老师“

生物 老师

第四篇:《人类的“老师”》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人类的老师》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语文.三年级)

盐城市大丰区白驹小学 束平芳 224113 【教材简解】

本文是一篇知识性和趣味性很强的关于仿生学的课文,文章结构简明,便于学生自读自悟,课文开篇以科学家从鱼儿得到启示,发明了潜水艇,引出了“可以说,鱼儿是人类的‘老师’”;接着,重点介绍了人类在飞机设计轮船设计,建筑设计等方面向鸟类,蜻蜓苍蝇蚊子蜜蜂等学习的例子,具体地说明了:“自然界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何止鱼类一种”;最后,以“自然界的种种生物真是人类的 ‘好老师’啊”,呼应开头,点题作结.全文层次清楚,重点突出.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初步了解仿生学方面的知识,激起探索自然的愿望。追寻课堂的情趣,从而实施科普说明文的有效教学。【目标预设】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中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说说第二、三、四、五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并能从课外寻找有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人类以生物为师的有关事例,激发学生主动探索自然的愿望和对科学的热爱之情。【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说说二~五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激发主动探索的愿望和对科学的热爱之情;指导学生介绍课外搜集的资料。

教学难点:弄懂三个主要的例子中人类从生物身上受到什么启发,解决了什么问题,培养自己对科学研究的爱好。【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此,本节课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通过了解人类运用仿生学进行创造的实例——流线体、薄壳结构,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为学生创造发明提供有益的启示,并形成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设计思路】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1.激趣导入 2.初读感知 3.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4.作业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多媒体动画:一艘潜艇在大海忽上忽下浮动。提问:人类怎么会想到能让潜艇在水中上下浮动的? 学生交流讨论

2、揭题:人类从鱼儿身上得到启示,可以说鱼儿人类的“老师”。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人类的“老师”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放声自由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读准生字,读通句子,读顺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

2、利用工具书,联系上下文,解决生字新词。

3、检查自学效果。

⑴出示生字卡片,读一读,从音、形、意等方面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老师重点点拨提醒:“省”翘舌音;“鲸、亡”后鼻音;“某”的韵母是“ou”不是“o”; “毁”的左边部分中间的横没有连在一起;“祸”的右边中是一个“人”字。字形方面,可引导学生以熟字带新字的方法记住字形,如“蝙、蝠、祸、键、鯨”可与“编、富、锅、健、凉”进行比较。)⑵指名读,齐读。

⑶多媒体出示几个长句子,能否读得通顺?

▲30年以后,由于飞机速度的不断提高,经常发生机翼因剧烈抖动而破碎的现象,造成机毁人亡的惨祸。(给“剧烈”换个词语,说说“机毁人亡”的意思)▲从前,在大海中航行的轮船,虽然头是尖尖的,但总是开不快。而有圆圆的大头的鲸,却常常轻而易举地超过海轮。(理解“轻而易举“)

▲薄薄的鸡蛋壳之所以能承受这么大的压力,是因为它能够把受到的压力均匀地 2 分散到蛋壳的各个部分。(倒装的因果句式,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⑷检查读书效果:谁来展示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倾听,他读得是否达到正确流利的要求;

三、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课文读到这里,大家一定知道人类的老师是谁了吧?

2、课文是怎样层层阐述的呢?能不能给课文分分段。

3、学生自由分段后指名交流,教师小结。第一段(1自然段):很多生物是人类的老师。

第二段(2~5自然段)分别举了飞机设计

轮船设计

建筑设计计

坦克设计例子说明生物是人类的好“老师”。

第三段(6自然段):总述自然界中的生物是人类的好“老师”。

四、作业

1、抄写课文中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查一查资料,找一找大自然中还有哪些生物是人类的老师?

汽车设

第五篇:第一课时人类面临的严峻考验——环境问题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

人类面临的严峻考验——环境问题

教学目标:

1、深刻认识环境问题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危害

2、了解20世纪30年代以来,发生的所谓的“八大公害”事件

3、通过学习本节内容,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以及宣传和发动周围群众珍惜和保护环境

重、难点: 环境污染的根源及危害程度

教学方法:

1、学生阅读、收集、讨论

2、教师重点讲解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学生列举我国名胜古迹及身边优美的环境

2、列举周围的污染源级带来的危害

二、学生阅读、讨论,解决下列问题:

1、环境问题、原生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 2、20世纪30年代以来,发生的所谓的“八大公害”事件

3、到目前为止,已经威胁人类生存并已被人类认识到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哪些

4、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危害(根据自己收集的材料回答)

5、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有哪些

6、请列举出为保护环境你能做的10件事

三、重点讲解:

1、环境问题:是指因自然变化或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破坏和环境质量变化,以及由此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的危害。2、20世纪30年代以来,发生的所谓的“八大公害”事件 公害事件:因环境污染造成的在短期内人群大量发病和死亡事件。(1)、河谷事件:1930年12月1~5日比利时马斯河谷工业区 工业区处于狭窄的盆地中,12月1~5日发生气温逆转,工厂排出的有害气体在近地层积累,三天后有人发病,症状表现为胸痛、咳嗽、呼吸困难等。一周内有60多人死亡。心脏病、肺病患者死亡率最高。

(2)、多诺拉事件: 1948年10月26~31日美国宾夕法尼亚洲多诺拉镇 该镇处于河谷,10月最后一个星期大部分地区受反报旋和逆温控制,加上26~30日持续有雾,使大气污染物在近地层积累。二氧化硫及其氧化作用的产物与大气中尘粒结合是致害因素,发病者5911人,占全镇人口43%。症状是眼痛、喉痛、流鼻涕、干咳、头痛、肢体酸乏、呕吐、腹泻,死亡<17人。

(3)、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40年代初期美国洛杉矶市

全市250多万辆汽车每天消耗汽油约1600万升,向大气排放大量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一氧化碳。该市临海依山,处于50公里长的盆地中,汽车排出的废气在日光作用下,形成以臭氧为主的光化学烟雾。(4)、伦敦烟雾事件:1952年12月5~8日英国伦敦市

5~8日英国几乎全境为浓雾覆盖,四天中死亡人数较常年同期约多40000人,45岁以上的死亡最多,约为平时3倍; 1岁以下死亡的,约为平时2倍。事件发生的一周中因支气管炎死亡是事件前一周同类人数的93倍。

(5)、四日市哮喘事件:1961年日本四日市

1955年以来,该市石油冶炼和工业燃油产生的废气,严重污染城市空气。重金属微粒与二氧化硫形成硫酸烟雾。1961年哮喘病发作,1967年一些患者不堪忍受而自杀。1972年该市共确认哮喘病患者达817人,死亡10多人。

(6)、米糠油事件:1968年3月日本北九洲市、爱知县一带

生产米糠油用多氯联苯作脱臭工艺中的热载体,由于生产管理不善,混入米糠油,食用后中毒,患病者超过1400人,至七八月份患病者超过5000<人,其中16人死亡,实际受害者约13000人。(7)、水俣病事件:1953~1956年日本熊本县水俣市

含甲基汞的工业废水污染水体,使水俣湾和不知火海的鱼中毒,人食用毒鱼后受害。1972年日本环境厅公布:水俣湾和新县阿贺野川下游有汞中毒者283人,其中60人死亡。

(8)、痛痛病事件:1955~1972年日本富山县神通川流域

锌、铅冶炼厂等排放的含废水污染了神通川水体,两岸居民利用河水灌溉农田,使稻米和饮用水含镉而中毒,1963年至1979<年3月共有患者130<人,其中死亡81人。

3、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酸雨蔓延、森林锐减、土地荒漠化、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大气污染加剧、固体废弃物成灾等。

4、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1)原因:人类生产、生活中的污染物;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的废弃物

(2)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生存、经济发展

5、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

不仅需要国家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各级政府和人民认真贯彻执行,付诸实施,更重要的是要加强人们的环保意识。

四、小结:

定义——存在的问题——问题原因、危害——解决问题的途径

五、作业:

调查了解你所居住的城市、社区或乡村存在哪些环境问题?了解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并提出解决环境问题的建议。

下载人类的食物(第一课时)(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类的食物(第一课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述食物安全与人类健康之间的关系 -

    论述食物安全与人类健康之间的关系 姓名学号专业班级指导老师 【摘要】食品安全与认识健康之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关键字】食品安全、身体健康、卫生环境 引言:食品的卫......

    金蝉脱壳第一课时

    金蝉脱壳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金蝉脱壳的起因。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

    金蝉脱壳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课文大意,初步感受金蝉脱壳的“......

    詹天佑第一课时

    20 詹天佑 教材简析: 课文以人物的名字为题,重点记叙了詹天佑一生中突出的成就——主持修筑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为读者勾勒出了一位杰出的爱......

    水第一课时

    《水》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课文中三个场景的概括,理清课文脉络。 3、学习课文第一小节的学习,感受水的珍贵,缺水的苦......

    第一课时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课文内容,认识本课生字,懂得爱听奉承话,就容易上当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在大森林里,住着这样一对邻居,一只长得很丑,叫声又难听,但喜欢听奉承话......

    学期第一课时

    《学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张溪坦埠小学 叶芳丽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地朗读课文; 2认准本课10个生字,认识1个偏旁。规范书写:棋、围、能三个生字。理解“远近闻名”、“专心致志......

    牛顿第二定律第一课时

    司南版高中物理必修1教案设计 《牛顿第二定律》教学设计 第1学时 福建省石狮市石光华侨联合中学 刘一农 一.学习任务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牛顿第二定律是在实验基础上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