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文习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比较

时间:2019-05-15 10:05: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英文习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比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英文习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比较》。

第一篇:中英文习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比较

中英文习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比较

Abstract Idioms usually include idioms, proverbs and allusions.Large in quantity, long in history and rich in cultural information, both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 are deeply rooted in life.Idioms represent the social phenomenon and natural rules accurately with lively and plain words.As far as their underlying cultural information is concerned, some idioms are completely or partial equivalent both in Chinese and in English while some others have nothing in common at all.In order to convey their cultural information fully, faithfully and effectively, we can translate these idioms word for word, give notes or add extra words.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Idioms, discusses the influences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on the idioms and gives some specific approaches in translation of Chinese and English idioms.Key Words: Idioms, cultural difference, translation.摘要

习语通常包括成语、谚语以及典故等。英汉习语源于生活,纷繁浩瀚,源远流长,文化信息异常丰富。习语常用形象生动、浅显易懂的语言,准确地描述社会现象、自然法则,高度地阐述人文习俗、思想感情。由于受历史背景、地理环境、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等方面文化差异的影响,英汉习语中有些文化信息完全对应,有些部分对应,还有一些无任何对应的关系。为了形神兼备地传递其中的文化信息,在翻译习语时,应当充分了解英汉习语中所含的文化内涵,视具体情况,或英汉对译,或文外加注,或另添字词。本文从多方面比较英汉习语中所体现的文化差异,列举出在英汉习语翻译中常见的方法,如直译、意译等。直译多适用于文化信息完全或部分对应的英汉习语翻译,而意译多用于无对应关系的习语。

关键词:习语、文化差异、翻译

1.英汉习语的不同所反应的文化背景差异

1.1生活环境的差异

习语的产生无不与人们生存的环境密切相关。英国是一个岛国,地处西欧边缘,与西欧很多国家相邻,国内有很多富有特色、享有盛誉的城市和河流,这一特殊的地理环境都反映在习语上,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在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习语,比如“between the devil and the deep blue sea(进退维谷)”,“Carry coals to Newcastle”(把煤送到纽卡斯尔———英国的产煤中心),“Set the Thames on fire”(火烧泰晤士河,伟大的壮举)。中国自古以来便以锦绣山川而著称,有些习语直接反映了这一特色,如“不到长城非好汉”,“有眼不识泰山”,“长江后浪推前浪”,“千里黄河水滔滔”等;中国是个内陆国家,千百年来以农业为主,人与土地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也产生了许多与农耕有关的成语、谚语、习语,如:五谷丰登.英国是个岛国,为了生存,不得不与气候恶劣的海洋环境抗争。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源于航海或与海洋有关的成语、谚语、习语,如:weather(ride out)the storm安然度过了风暴;know(learn)the rope 熟悉内幕(一个有经验的水手熟悉船上所有用来挂帆的绳子)。

1.2风俗习惯的差异

英汉习俗差异是多方面的,比如,在饮食习俗上,汉语中常见,“小葱拌豆腐”,而英语常见诸如“bread,butter,milk,cheese”之类的词,如“bread and cheese”(便饭,粗茶淡饭),“bread—and—buttteletter”(感谢招待的信),这些习语反映了两个民族饮食习俗上的差异。另外,中英两国人民对各种动物的态度也有较大差异,如“龙”在汉语文化中被奉为中华民族吉祥的象征,中国人被称为“龙的传人”,与龙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褒义,如“龙腾虎跃,生龙活虎,龙飞凤舞”等,但“dragon”在生活中常指凶恶的人,如“the old dragon”,指恶魔;以上例子表明,不同民族对动物的喜好,及态度对习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它们都深深地打上了英汉习俗差异的烙印。

1.3宗教信仰的差异

宗教信仰是历史上形成的一种意识形态, 它作为一种精神风俗, 是极其复杂的, 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各个方面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与宗教信仰有关的习语也大量地出在在英汉语言中。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人们相信有“佛主”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与此有关的习语很多,如 “闲时不烧香” ,“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等。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美,人们信奉基督教,相关的习语如 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也有Go to hell(下地狱去)这样的诅咒。

1.4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的差异

英汉两种语言中还有大量由历史典故形成的习语,这些习语结构简单,意义深远,往往是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的。如“东施效颦”、“叶公好龙”等等。英语典故习语多来自《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如Achilles’heel(唯一致命弱点)、meet one’s waterloo(一败涂地)、Penelope’s web(永远完不成的工作)、a 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等。

1.5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的差异 英汉两种语言中,有习语表现出来的各种动物的文化意义不同的有很多。这一点从两个民族的人们对待动物的态度上可见一斑。两个民族都有养狗的习惯,但在中国,人们从心理上讨厌这种动物。因此,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多含有贬义,如:狗腿子、狗急跳墙、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著名文人鲁迅就曾经号召人们要“痛打落水狗”。由此可见中国人对狗讨厌之至,对狗没有任何赞美之意。猫头鹰中国俗称“夜猫子”,它意味着灾难、死亡,而西方人却把它看作智慧的象征。

2英汉习语的种类

2.1成语

仔细观察和研究单个汉语成语与英语习语,人们会发现有极少量的具有相同表现内涵的汉语成语与英语习语具有基本相同的表层结构。有时表达成语时,可以互译。英语中“pour oil on the flame” 和汉语成语“火上加油”都是使火更旺的这个形象比喻,使人“更加气愤”或“使事态更加严重”。“Walls have ears”和汉语的”隔墙有耳”,在构成和意义上也十分相近,都是”秘密商量的事情被人偷听去了” 例如: Shall I come to your hotel? Better if we meet in the park.由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和迁移过程中出现的习语互借现象越来越普遍,eyefor eye and tooth for tooth.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英语习语借用汉语成语的现象甚少,只有个别汉语被英语吸收.如毛泽东关于”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历史名言,在世界上具有非常强烈的影响.纸老虎paper tiger一词进入英语.2.2谚语

谚语是指“在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应出深刻的道理。”谚语绝大部分是人民群众对长期生活经验的科学总结,有的是来自文学的警句妙语。英语谚语中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圣经》,以格言或箴言的形式,总结生活的经验,阐述做人的道理,因此在群众中广为流传。在语言格式上,英汉习语具有非常相似的特征。

谚语经过长期的实践,其用语十分讲究,单句间接凝练、言简意赅,双句大多采用对仗,结构整齐、对称。如汉语谚语:滴水穿石 Constant dropping wears the stone.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As distance tests a horse’s strength.sometime reveals a person’s heart.英语谚语:Out of sight, out of mind.眼不见,心不烦。Like father,like son.有其父,必有其子。谚语经过人们长期的使用流传,具有很强的口语化特点,单句讲究韵律,双句讲究对仗,因此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悦耳动听。如汉语谚语:失之东隅,收之桑隅。What one loses on the swings one gets back on the roundabouts.英语谚语:Accidents will happen in the best-regu-lated families.家规再严,丑事难免。

2.3典故

历史典故是民族历史文化中的瑰宝, 它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个性及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最能体现不同历史文化的特点。英汉两种语言中有大量历史典故形成的习语, 这些习语结构简单、意义深远, 往往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例如“三个臭皮匠, 合成一个诸葛亮”。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 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 他在中国读者的心目中当然是智慧的象征。但英美读者未必知道他是何许人也,与“臭皮匠”又有什么关系, 若采用直译的方法, 很难传递它所蕴涵的历史文化信息。因此, 只有采取直译和增译相结合的方法, 才能使原语的文化信息得以充分再现, 故该句可译为: 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equal Zhu Geliang , the mastermind.3英汉习语中文化相似与不同的比较

中西方文化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指出:“中国文化精神最主要的乃在教人怎样做人,……西方文化更看中怎样创造物。因此中国文化更在践行人道,而西方文化则重在追求物理。”中国文化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人伦文化。西方文化是重物轻人,唯物文化。

3.1英汉习语的相似性

人类共有一个客观的大自然,共同的生活经历、共同的感受,有语言的“共性”特征。一个民族的习语往往又都能在其它民族的习语中找到它们的影子,例如,英汉语言中都用羊比喻温顺,用钢铁比喻坚硬,用象比喻高大,用狐狸比喻狡猾等。若把英汉习语的喻体作一对比,就会发现形象相同、意义相似的习语俯拾即是。例如:

①No man can serve two masters一仆不能侍二主。

②Bitter pills may have blessed effects良药苦口利于病。3.2英汉习语发展与渊源的不同 西方国家许多人都信仰基督教,《圣经》是他们的必读之书。《圣经》最初的宗教价值远远超过其文学价值。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圣经》中的宗教价值渐渐淡化。《圣经》中的典故、比喻和寓言却广泛的为世人所接受。由《圣经》而产生的谚语、习语、成语也成为妇孺皆知的日常用语。

中国哲学认为天地人合一,自然界和人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是个和谐的统一体。这种哲学思想渗透到人们的思想中,形成整体性思维方式。

4.英汉习语翻译的方式与介绍

要了解翻译规律,提高翻译质量,有必要先来探讨一下翻译的原则。我们认为,翻译的原则有三,即传意性、可接受性、相似性。这三个原则也可称之为翻译三要素。关于翻译标准,中外翻译理论家们提出了不同的主张。中心要结是译文要忠实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义。保持原作的风格,忠实反应是非曲直原作的面貌。从翻译理论的角度来看,由于两种语言表达方式不同等诸方面的原因,只能要求译文读者得到与原文读者大致相同的感受。在做翻译时,我们会经常遇到习语的翻译。不能把习语当成普通的语句来翻译,要避免死译硬译,歪曲原意。

一般说来,英汉习语翻译,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法,我们应根据不同的习语和上下文,采用不同的方法来翻译。

4.1直译

直译能够比较完整地保留原习语的比喻形象、民族色彩和语言风格。例如: 初战告捷 first success 多年夙敌 old enemy 浑水摸鱼 to fish in troubled waters 火上浇油to pour oll Ontheflame 断断续续off and on 挥金如土to spendmoney likewater

4.2意译

意译,即舍弃原文中的比喻形象。只译出其本质涵义,或作解释性的翻译。它的特征就在于避开文化障碍,传达原文内容并使译文顺畅。例如:沧海一粟a drop in the ocean开门见山to come to the point杞人忧天unnecessary anxiety 八仙过海,各显其能each ofus shows his trueworth

4.3直译加意译

其中的直译意在保留原文的比喻形象,而意译部分清晰地传达原文含义。例如:

风餐露宿braving the wind and dew 贼眉鼠眼to behave stealthily like a thief 狼吞虎咽to wolf something down 总之,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习语又是语言中的精华。英汉习语承载着各自民族的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表达出不同的语言色彩和寓意. 只注重语言知识本身的学习是不全面的,还应注意通过英汉习语的研究,不断深化对习语所蕴含 的文化成分的理解,更好地掌握所学的语言。

结束语: 翻译是不同民族沟通思想, 交流文化的行为, 翻译与文化背景有着血肉联系。英汉民族文化的差异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它以一种最深刻和最微妙的方式影响着人们观察事物的视角、概括事物的方式。翻译不但要跨越英汉语言的障碍而且要逾越英汉两种文化体系的鸿沟。因此, 归根结底, 语言的翻译就是文化的翻译。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文化差异的因素, 只有了解了语言中的社会文化, 具有强烈的文化意识, 选择恰当的翻译方法与技巧, 才能把英语中字里行间的深层涵义与文化的真正内涵传达出来。参考文献:

[1]王哲谚语翻论中的文化比较[A].上海:外语教育出版杜:29.[2]张培基习语汉译英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31.[3]张宁.英覆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J].中国翻译,1999(3):23.[4]王秉钛论东西方思维差异及其翻译[A].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14-250.

第二篇:汉英习语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处理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最新200份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8英国历险小说《所罗门王的宝藏》 比较分析《野草在歌唱》与《倾城之恋》中女性的爱情婚姻观 英汉习语中隐喻的民族性及其翻译策略 An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on Chinese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矛盾的女性意识:从《傲慢与偏见》看简•奥斯汀的婚恋观 艺术与现实之间的冲突--解读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 梭罗的《瓦尔登湖》和道家思想在自然观上的比较 Yellow Peril–the Image of Fu Manchu in the West 从语用角度和文化角度浅谈隐喻的翻译论应变能力在同声传译中的应用中西方文化中家庭观念差异研究——以电影《推手》为例法律语言及其翻译研究高中英语写作前口语活动设计与实施建议用陌生化理论阐述《红色手推车》的悲剧色彩浅析短篇小说《我不再爱你》的荒诞性论英语俚语的汉译—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从惩罚角度看中美育儿观经贸英语中的缩略语现象及其应用论委婉语与国际商务谈判从归化与异化角度浅析《毛泽东选集》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官方语言中的中国英语分析--从目标人群接受性角度谈起从电影《弱点》看美国的家庭教育A Study on the Game Teaching Strategy for English Young Learns《游泳者》中的艺术特色论散文翻译中的风格再现——以朱纯深、张培基英译《匆匆》为例从功能对等理论看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色彩的象征意义中英礼貌用语差异浅谈体态语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Analysis of Love Tragedy in The Apple Tree in Light of Realism

英语中法语外来词对英国文化的影响

解读《哈利•波特》中纳西莎•马尔福的形象

浅析焦虑对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口语的影响

On C-E Translation of Company Profil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

《海狼》主人公汉弗莱•韦登成长新论

茶文化和咖啡文化

从绝望到适应——鲁滨逊在孤岛上的心理变化

欧亨利与马克吐温的讽刺对比——以短篇小说为例

The Comparison of the Two Main Characters in Daniel Defoe’s Roxana and Emily Zola’s Nana

The Poet’s Identity in Keats’s Six Odes

解析斯嘉丽的性格及其对现代社会女性的借鉴意义

谭恩美《灶神之妻》文化解读

英美小说《傲慢与偏见》和《飘》中的女性主体意识比较分析

A Contrastive Study of Politeness Principle in English and Chinese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手法

流行歌曲歌词中的英汉语码转换研究

孤独而坚强的灵魂--《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中爱伦•韦瑟罗尔的性格分析 48 从依恋理论看《呼啸山庄》主人公希斯克利夫悲剧性格的形成49 礼貌原则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

对《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重新解读

“红”的中英对比及其翻译

Personality that Matters: A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Misunderstanding between Elizabeth and Darcy

现代英语情歌中的隐语研究

Memory Theorie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to English Vocabulary Learning

透过好莱坞校园电影解析美国青少年的特点

浅谈汉英时间隐喻的文化异同

《人性的污点》中主要人物的悲剧命运与社会原因的分析

英汉否定形式的语用对比研究

隐转喻名名复合词的语义分析

元认知策略对英语写作的影响

通过分析《德伯家的苔丝》中主要人物形象分析哈代的宿命论思想 英语中源于希腊罗马神话主要神祇姓名词汇的认知探索 浅析乔治•奥威尔《一九八四》中的极权统治手段 爱伦坡侦探小说的特征与影响

试析《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的成长主题

会话中性别差异的语用研究

浅析“苹果”广告中的文化因素

中国领导人讲话中中国特色词汇的汉英翻译

从现代主义角度分析《无名的裘德》中裘德的无根性

男权社会下康妮女性身份的诉求--D.H.劳伦斯《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的研究 71 《雾都孤儿》中的童话模式解读

Conversational Humor in American Sitcoms——A Case Study of The Big Bang Theory 73 中西酒文化比较

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在《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中的应用

中餐菜名的英译与饮食文化传播

顺应理论视角下《红楼梦》中社交指示语的英译研究

《简爱》和《吕贝卡》中女权意识的对比 A New View of Feminism in The Mill on the Floss River 论“看,易,写”方法在旅游翻译中的应用 爱伦坡侦探小说中恐怖气氛的营造方法

The Narrative Strategies of O.Henry’s Short Stories

对林语堂的《吾国与吾民》几种中译本比较研究

解读艾丽斯•沃克《紫色》中的家庭

浅析《瑞普•凡•温克尔》中的浪漫主义

跨文化交际中的移情及其能力的培养 英语谚语重复修辞格的翻译 叶芝诗歌中的象征主义手法 用批评性语言分析中美主要矛盾

钱钟书翻译研究

《通天铁路》中超验主义与清教思想救赎观冲突之探析

《荒原》中死亡与复活的意象分析

从电影功夫字幕翻译谈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欲望号街车》中布兰奇的悲剧成因分析

爱米丽与祥林嫂悲剧的比较研究

从目的论看儿童文学翻译--兼评《小王子》中英译本

论黑暗中的光明在《八月之光》中的体现

外语学习焦虑与口语成绩的相关性研究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从抗拒到妥协的精神之旅

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调查

论多丽丝•莱辛小说《金色笔记》中的现代女性意识的体现

论女同性恋成长小说--简析珍妮特.温特森《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

从《金色笔记》看多丽丝•莱辛的女性意识

狄金森、席慕蓉爱情诗中隐喻现象对比研究

从玛氏公司看英美文化对广告的影响

从生长环境看林黛玉与简爱的反抗性格之差异

A Study of Humor in Films and TV Series Subtitles and Its Translation

温和的反叛者——论《小妇人》中的女性群像

英汉“红色”与“黑色”词汇的对比研究

析《喧哗与骚动》的写作手法

功能对等理论透视下的影视片名翻译

从约翰•邓恩的“奇思妙喻”中透视他矛盾的情感观

从会话含义角度解读《老友记》的言语幽默效果

反思任务型教学在高中教学中的应用

美国梦的幻灭——论《推销员之死》

中式英语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洛丽塔》—时间的悲剧

旅游宣传资料翻译中的语用因素

《布罗迪小姐的青春》中的人物冲突分析

论不同语境下广告语中双关语的翻译原则

小学任务型英语教学中的课堂游戏研究

Passion & Religion —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Scarlet Letter and The Thorn Birds 122 种族沟通的桥梁——对《宠儿》中两个丹芙的人物分析

极权主义下人性的扭曲—— 用福柯的空间理论解读乔治·奥威尔的《》

Chinese Translations of English Film Titles:A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125 中西方在养老孝道方面的差异

On the Female Image in The Oval Portrait

论英语广告中隐喻的翻译

从莎翁作品透视伊丽莎白时期女性社会地位

A Study on the Role of Parents in Primary School English Learning

从《汤姆叔叔的小屋》看基督教对美国黑奴的精神救赎

文学课程中的文化导入

谈目的论视角下的商标翻译

论人文主义在《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体现

论礼貌策略在商务信函写作中的运用

The Effects of Family Education on Personalities in Little Women

商务英语中的颜色词浅析

体态语在中美交际中的差异及原因

中西礼貌用语的语用对比研究

浅析美国嘻哈文化影响下的美国俚语

从生态批评的角度解读《查特莱夫人的情人》

从《马拉喀什》和《射象》看乔治•奥威尔散文的艺术风格

《哈利•波特》中斯内普的人物分析

论“迷惘的一代”告别“美国梦”——浅谈《永别了,武器》和《了不起的盖茨比》 144 解读奥斯丁小说《诺桑觉寺》对哥特传统的模仿与颠覆

视角转换理论在英文电影字幕中汉译的应用

A Cross-Cultural Study on Linguistic Taboo

从数字的联想意义研究中西文化的差异

On the Feminist Consciousness Reflected in Pride and Prejudice

英语广告语中隐喻的研究

对比评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尼克和盖茨比的梦想

151 对英汉基本颜色词翻译的跨文化研究

152 英汉颜色词文化内涵的异同分析

153 《红字》中海斯特性格分析

154 小说《鸡蛋的胜利》中扭曲的“美国梦”

155 How to Arouse the Students’Interests in English Learning

156 浅析《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和达西关系的转变

157 《榆树下的欲望》之农场意象--基于生态女性主义的分析

158 幻灭的美国梦:《夜色温柔》的象征意义解读

159 爵士时代美国东西部的差距在盖茨比的人生悲剧中所扮演的角色

160 The Influence of Westward Movement on American National Character

161 Eco-Critical Reading of The Call of the Wild

162 福克纳短篇小说《献给爱米莉的玫瑰》叙事技巧分析

163 A Study of the Characters and Their Influence on the Hero of The Catcher in the Rye 164 Jude the Obscure and Hardy’s World View

165 英语法律文本翻译原则

166 从“爱的习惯”看多丽丝•莱辛笔下的两性关系

167 中西幽默异同探析

168 A Reflection upon American Heroism Based on Reviews ofHollywood Movies

169 Whose Portrait Is This—Exploring Oscar Wilde’s Complex Personality

170 Bertha Is Jane:A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Charlotte Bronte’s Jane Eyre

171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象征主义的研究

172 Double Vision in Characterization in The Great Gatsby

173 美国校园俚语发展的促动因素看美国的自由精神

174 浅析《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女性形象

175 《动物农场》中隐喻的应用及其政治讽刺作用

176 论旅游指南的翻译

177 中西文化差异在家庭教育中的体现

178 中英姓氏差异及其原因探究

179 The Environmental Influence on Emily Brontë and “Wuthering Heights”

180 案例教学法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181 析《瑞普•凡•温克尔》三个译本的翻译策略

182 爱米莉•狄金森诗歌中的植物隐喻

183 从《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解析海明威的冰山理论

184 An Analysis of Marguerite’s Tragedy in The Lady of the Camellias

185 埃德娜: 一个孤独的女战士——解读凯特•肖邦的《觉醒》

186 浅析《警察与赞美诗》中欧•亨利的写作风格

187 Research on the Re-creation i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Trademarks in Different Cultures 188 英汉习语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研究

189 中美不同家庭教育观念对孩子语表达的影响--从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角度分析 190 试析与地理环境有关的英语成语及其文化内涵

191 背诵在中学英语学习中的作用

192 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广告翻译

193 Interpretations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emporal Aspect by Comparing Lin Shu’s Translation of Uncle Tom’s Cabin with Later Translator’ Versions

194 An Analysis of Gothic Atmosphere in The Shining

195 解读《金色笔记》中的女性主义

196 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角度论中文菜单的英译

197 汉英习语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处理

198 浅析托妮·莫里森《宠儿》中人物的身份建构

199 论《太阳照常升起》中的象征主义

200 对《璃琅三部曲》中爱尔兰人的人性分析

第三篇:中英文差异

首先是“静态与动态”,英语倾向于多用名词,因此呈静态,汉语倾向于多用动词,因而呈动态。英语的静态特征具体说来有四点。

第一,名词化是英语常见的现象,换句话说,本来在汉语中可以用动词、形容词、副词的地方,英语常用名词。比如,我们想写“他很不开心,引起大家也不开心” He was unhappy, so others felt unhappy too.这样写当然也对,但是太平淡,我们考试时如能写出更精彩的句子,分数当然也会更高。我们完全可以把unhappy这个形容词变为名词用: His unhappiness made/infected others

unhappy.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在写作的时候,学会适当地使用名词。He arrived so early, and I was quite surprised.→ His early arrival surprised me.同时汉语常用人作主语而英语多用物作主语。比如一篇六级模拟题范文中有这样一句话: Video games could do us harm without our knowing it.If proper attention is not paid to their side effects.再比如“他最终失败了”这么简单的一句话,我们可以这样写为: At last he failed.At last all his efforts were in vain.显然第二句要比第一句更容易为你赢得高分。He was outstanding among his colleagues because he worked very hard.→ His hard work/ efforts made him outstanding among his colleagues.第二,用名词表示作动作的发出者(施事者),以代替动词。比如,我们要想表达“他七十多了,但能吃能睡。” He still could eat and sleep.显然这样写不行,不能吃可不就死了吗? He was still a good eater and a good sleeper.其实,也就是用一些在动词后加er或or形成的名词来代替动词。再比如你们现在觉得我上课上得不好,盼着下课,你想表达“这位老师上课上得不好,我们都盼着早点下课。” This teacher is not a good one, so we are eager to finish his class as earlier as possible.这句话这样写的话,不仅没有错,还很地道。可我们还有地道得多而且更简洁的写法: In this teacher’s class, we are all clock-watchers.这样19个单词的句子变为了8个单词的句子,而且更地道。也许有同学会问老师有clock-watcher这个词吗?当然……没有,可英美国家的人肯定懂,因为他们看时间的方式,也是钟表。当然英语造词是有一定规律的,很容易学会,以后有机会另作专项讲解。所以下次你要夸别人篮球打得好,记着可以怎么写: He is a good/professional basketball player.第三,名词的优势造成介词的优势。英语大量使用名词必然引起介词的广泛运用。比如“有人给他撑腰。” Someone supports him.He has someone behind him.第一句中的support与中文“撑腰”不是完全对等,因为support是中性词,而“撑腰”则是贬义。再比如“说完这些话,她就走开了。” After she finished her words, she went away.With these words she went away.学会用介词往往能使句子更加简洁,一句简单的话“他离开时,我送了他一件礼物” When he was leaving, I gave him a gift.On his leaving, I gave him a gift.第四,动词的弱化与虚化。简单的说来有些词既能当名词用又能当动词用,我们可用一些虚化动词(have, make, take, do)加上它的名词意义。比如 look→ have a look, take a look walk→have a walk, take a walk visit→ pay a visit to attempt→ make attempts damage→ do some damages to 比如:“Tom与老板吵架之后,就辞职了。” After Tom had a quarrel with his boss, Jack quit.After Tom quarreled with his boss, Jack quit.喜用名词,是现代英文固有现象。但千万切记,名词的使用要适当,并非所有地方名词优于动词,万不可滥用。况且,近年来英美不少学者认为名词的滥用造成英语缺乏生气。如果考生能够把握分寸,适当使用名词确也不失为写作之上策。思维方式制约着表达习惯。思维是写作活动的基础;写作不仅是语言活动,而且是思维活动(Kelly,1963)。汉式思维模式是形象的、直观的,在语言上,汉语用词倾向于具体,常常以实的形式表达虚的概念,以具体的形象表达抽象的内容,而英式思维则是概括的、抽象的(连淑能,1993)。汉语较少使用表示抽象概念的名词,而较多地使用具有实指意义的具体名词,如“望梅止渴”中的“梅”与“渴”;英语常常使用抽象名词来表达复杂的理性概念。有的学生误将“桃李满天下”表达为“peaches and plums all over the world”,而英语peach和plum并没有“弟子”、“学生”的意思,正确的表达应该是one’s pupils or disciples。再比如,在表达“下岗工人”这一说法时,有的学生写出了“off-duty workers”;而off-duty指的是“下班”或“暂时离开工作岗位”,正确说法应该用laid-off workers。同样,“锅碗瓢盆” 抽象概括为cooking utensils,而不应按字面逐一翻译。

2.动词、名词和介词使用频率的问题汉语的具体思维和英语的抽象思维导致语言中动词、名词和介词使用频率不同(申小龙,1988)。思维的抽象性导致了英语的名词化(nominalization)倾向,构成了以静态为主的语言特色,并进而产生了介词优势,使英语显得虚、静和抽象;汉语多用动词,所以显得实、动和具体。现代汉语句法特点之一是“动词连用”,即汉语的—个句子里可按序排列出现多个动词。在英语中,一个句子只允许有一个主要动词,其他动词只能以非谓语形式或从句呈现。例如:The mastery of language is not an easy thing and requires painstaking efforts.(语言不是随便就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这里英语用名词,汉语用动词。再比如,在表达“这本书太难了,我看不懂”时,学生通常会写出“This book is too difficult for me to understand it.” 而很少想到用介词词组表达的句式:“The book is totally beyond/above me.”

3.具体词汇与概括词汇的问题英语倾向于使用表达同类事物的整体词语来表达具体事物或现象,用词具体细腻;汉语多用表示整体概念的词,用词概括模糊。例如,汉语中的“伤”是各种概念词,可分为内伤、外伤,外伤再分为刀伤、烫伤等等。但英语很难用某个特定的词表示“伤”的种概念,只有“harm,injure,hurt,damage,spoil,wound” 等属概念词。学生受汉语的影响,通常用表示概括的词加上各种副词的方式,构成“动词+副词(ly)”结构,比如,“走得很快”表达为“walk quickly”;“跑得很快”是“run quickly”。英语中表示各种走姿的词汇很丰富,例如,stroll, trudge, plod, march, stalk, toddle, stagger等。此外,学生在写作时往往用一个笼统的词来描写一个具体的事物。例如:That was a very wonderful movie.这一句中的wonderful过于笼统,不如采用instructive或者moving等较为具体的词汇更符合英语表达习惯。

4.词语搭配问题英语词语搭配是我国学生学英语最感棘手的地方,如果不注意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很容易出错。例如,“我们在学校里学习各种知识”中的“学习知识”要是用英语表达成learn knowledge就不是很地道,应该用acquire, gain, obtain, gather等词汇与knowledge搭配;learn只能与something或某一学科搭配使用。再比如,在词语的组合上,吃苹果(to eat an apple),吃食堂(to have one’s meal in the dining hall),吃现成饭(to lead an idle life)等等,同一个“吃”字,英文中就用不同的形式来表达。因此,学生若孤立地记单词,忽略了词汇的习惯搭配,写作中就会出现词不达意,甚至错误百出的现象。例如:“Mary won Jane in the speech contest.”中的“won”应改为“beat”。“win“和“beat”都可表示“赢”,但“赢了一场比赛”应用 “win“,而“赢了某人”则应用“beat”。

(二)句法方面1.时空观念问题

英语动词的时体范畴极为丰富。英语句子的人称、数量、时态、语态、情态均受制于时空,在句子结构上有比较严格的规则、次序,而且要求形式一致;而汉语语言形式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来建构句式,要求并不严格(熊沐清,2001)。例如,“她行医至今已有三年了。”这句话中“行医”与“三年”不产生时空矛盾问题,所以学生很容易将之表达为“She began to practice medicine for three years to the day.“但按英语的时空观,“行医”是瞬时动词,而“三年”是一段时间,二者难以协调。正确的表达应是“It has been three years to the day since she began to practice medicine.”

2.连接词的问题

英语思维重视形式逻辑与汉语思维重视辨证思维的差异在语言上表现为:英语重形合,即注重运用各种有形的连接手段达到语言形式的完整,句法功能呈外现形;而汉语重意合,即语言表现形式由意念引导,句法功能呈隐含形式。换言之,英语是分析型的理性语言,句间讲究形合,其关联照应手段是显性的、多样的;而汉语是综合型的直感语言,多数情况下疏于语法,句间讲究意合,其关联照应手段是隐性的。在英语和大多数印欧语言中,句子的从属关系大多是用连接词if,because,although,while等明确表达出来。因为,连接词起过渡作用,承上启下,使表达合乎逻辑,同时结构严谨,文章紧凑。中国学生在用英文写作时受母语习惯的影响,往往不注意句间衔接,给人跳跃和不流畅感。例如,People learn English to use it.Some learn it to study or work abroad.Others learn it to read books and magazines in English or have something to do with

English-speaking foreigners.若采用适当连接词,则改进为:People learn English for practical purposes: some learn it to study or work abroad, while others learn it to read or communicate in English.文章读起来就通顺很多。

3.主语突出与主题突出问题

申小龙(1992)认为,西方民族注重形式逻辑,强调主客的分离,在语言上则注重形合;而汉民族“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主客体的融合统一,在语言上则重意合。Li & Thompson(1976)认为,形合的英语是主语突出

(subject-prominence)的语言,主题往往就是句子的主语,英语句子的主语通常指人或事物,由名词、代词或名词词组来担任;而汉语是主题突出

(topic-prominence)的语言,句子的主语则大不相同,它们可以各种形式出现。除人或事物外,地点、时间、行为方式都可以作主语。在词性方面,除名词、名词词组和代词外,动词短语、介词短语,甚至句子都可以作主语。如“天空万里无云”就是典型的主题句。按照汉语思维,“天空”是主题,后面是评论主题如何。受此影响,学生往往把汉语的主题当成是英语的主语,造出“The sky has no

clouds.”这样的句子来。其实,在英语中这句话的主语是“万里无云”,天空只能作地点状语或用形式主语it来代替。因此,我们可以说“It’s cloudless”,或者“There is no cloud in the sky”。再比如,(1)读书可以增长知识。(1a)Reading books can acquire knowledge.(1b)One can acquire knowledge through reading books.(2)自从1978年以来,由于中国人民的努力,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a)Since 1978, China have taken place great changes with the efforts of the Chinese people.(2b)Since 1978, 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China with the efforts of the Chinese people.相信通过对比,哪一句更符合英文表达习惯,读者自可判定。

4.句式主、客观倾向问题

英语民族的思维注重客观事物对人的作用和影响,因而他们对主体与客体有着严格的区分;而汉语民族的思维往往以“人”为中心,形成了以人为中心来思考事物的思维模式(张海涛,1999)。表现在语言上,英语物称倾向比较普遍,常使用不主动发出动作的词或无生命名词充当主语。汉语里,采用有生命的人或物作主语总是占绝对优势。受此影响,中国学生在英语写作时,沿用汉语的思维,极少采用非生命指称主语,学生英语作文中常常出现“I think”,“we must”,“someone says”,“you should”,“let’s” 等主观倾向明显的表达,少用“It can be argued that”,“It is estimated that” 等句型结构。例如,“American education owes a great debt to Thomas Jefferson.” 用汉语表达则为“托马斯·杰斐逊对美国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在英语写作中,善于用非人称主语句,可有效地减少汉语腔。再比如,“不同的人对考试有不同的态度”。(a)Different people have different attitudes towards examination.(b)Attitudes towards examination vary from person to person.显然b句更符合英文表达习惯,更趋客观、公正,让人容易接受。5.过多使用简单句的问题

句式有变化指的是一定的意义要用合适的句型来表达,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采用适当的句型来表达内容,包括简单句、并列句、复合句、主动被动句、长句、短句、疑问句、插入语、独立成分等;二是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要合理,包括并列关系、因果关系、递进关系、转折关系、解释关系、概括关系、顺序关系、让步关系、对比关系、转换关系等,这些逻辑关系均有适当的过渡词来连接,只有在句式上有了变化,才能谈得上成为一篇好文章。如表示因果关系的就有accordingly, consequently, hence, therefore, thus, so, in consequence, as a result等。试比较下面的例子:

原文:I will never drive a car again.I had an accident today.I was driving up Fourth Avenue.I saw a bright yellow car.It was driven by a little old lady.She obviously did not see the stop sign.I could not stop in time.She ran right into me.Then she called me a “young hoodlum”.本段落由九个简单句组成,读起来单调无味,毫无感染力,通过变换句式,改进为:

I will never drive a car again.(简单句)I had an accident today when I was driving up Fourth Avenue.(复合句)I saw a bright yellow car which was driven by a little old lady.(复合句)She obviously did not see the stop sign, and I

could not stop in time.(并列句)She ran right into me.Then she called me a “young hoodlum”.(简单句)这样,原文经改进,句式有了较大的变化,读起来觉得内容特别,令人回味,效果完全不一样。

(三)语篇方面

1.语篇的开头

Kaplan(1966)认为东、西方语言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操汉语的人的思维方式是螺旋型(spirality)的,而操英语的人的思维方式是直线型

(linearization)。思维方式不同,文章重点信息的布局各异,影响信息的传递。英民族重直线思维,习惯把重要的信息放在前面首先说出,而汉民族习惯于从侧面说,阐述外围的环境,最后点出话语的信息中心。根据Scollon(1991)的观点,亚洲人在谈话时一般延迟话题的介绍,采用一种“亚洲归纳”式思维模式,而西方人一般在谈话开始就引出话题,采用的是“演绎模式”。Kaplan(1972)也曾指出,英语段落的发展是趋向于直线性,推理性的;而在一些东方语言中,段落组织的发展却可称为是在不停地兜圈子,即从多侧面迂回表达而不直接写明。由此,在用英语写作时,有些中国学生使用汉语的段落发展方法,却不知道这种结构很难被英语为母语的读者所认可,这样的英语作文很可能被认为文理不通、缺乏连贯。在表达思想时,英语民族的思维更直截了当,他们习惯把要点放在前面说出,然后把次要的信息一一补进。例如:英汉两民族学生同样向美国某大学写一封申请奖学金的信,英民族学生喜欢单刀直入,在开首段便说:“I would like to apply for a university scholarship”,而中国学生大多喜欢将这句话放在中间或最后点出。再比如,在表达“看电视的坏处”时,许多学生的首段大都不写电视带来的坏处,而是先用一个段落陈述电视的好处,给人们带来的种种实惠,绕了个圈子后,再回到题目上来指出其缺点;而英文的写作规范是开门见山,直接点题

2.语篇的发展

西方思维强调个人意见的表达,英文写作要求观点鲜明,符合逻辑,首尾统一。一个段落、篇章,开头以主题句点明主题,其后内容按直线展开,层层深入,辅助句紧扣中心思想。段落的线性发展围绕主题展开,先陈述中心意思,后分点论证说明,使主题句的内容展开,并为后面的内容作好铺垫。英语的段落是文章的缩影,无论哪一种体裁的文章,每一段落都包含了一篇文章所包含的全部要件:(1)首句或尾句点明主题,这是英美读者所期待的交流方式;(2)将该主题细分成一系列小论点;(3)用具体例子和阐述支持各个小论点;(4)发展中心论点,并把该论点与其他论点联系起来;(5)运用该中心论点与其他论点的关系,对事物进行说明,得出结论或引出新论点。而汉语由于受到思维模式的限制,反映在语言上,习惯于绕圈子,常常先避开主题,从宽泛的时间和空间入手,从整体到局部,从大到小,由远及近;往往把主要内容或关键问题保留到最后或含而不露。这种从次要到主要、从相关信息到中心话题的话语组织模式是逐步达到高潮的渐进式模式;再就是不论词句还是篇章,形态标志都不明显,语句之间靠一种隐藏的、内在的句法或逻辑关系来相互衔接,注重意义上的连贯,以神统形。

3.语篇的结尾

汉语主体思维的主观性强烈,往往对读者的判断力持怀疑的态度,表现在写作上是作者结尾结论化倾向,即由作者出面给出结论,它是语篇结束的标志。仍以“看电视的坏处”为例,不少学生在结尾发出了“让我们充分利用电视的好处,克服看电视带来的坏处”的呼吁,符合汉语“合”的模式。英语民族强调“物我分立”,其思维强调客观、公正。写作追求最大限度的客观性,使读者确信作者并未搀杂个人观点为目标。他们往往摆出大量的事实数据,让作者得出自己的结论,其文章往往呈现无结论化倾向。比如,在一篇题目为Making our city greener的文章中,中国学生在结尾处喜欢喊口号,发出强烈的呼吁,如:Let’s join hands and take some efficient and urgent measures to make our city greener and greener.或者用You should make your effort to make our city greener.Just do it from now on.等等。实际上,这样的口号式结尾不但没有力量,反而削弱了文章的表现力。更好的英文表达是Urgent and efficient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stop environment pollution and make our city a more comfort place to live.

第四篇:英汉主语的差异比较及其翻译

一、英、汉主语的类型

英语里通常所说的主语是指语法主语 ,是句子中与谓语相对存在的成分 ,它在句子中一般位于主要动词之前 ,要求谓语动词与之保持一致关系 ,并需要谓语动词有所陈述 ,也就是说 ,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 ,用来说明谓语所陈述的是 “谁” 或 “什么”。从语法意义上讲 ,英语的主语不可或缺 ,且只能由名词、名词短语或主格代词担当 ,其它词类做主语必须转化成名词性质的短语 ,如不定式、动名词形式;从语义上讲 ,主语可以是施事 ,也可以是受事。潘文国在 《汉英语对比纲要》 中把英语的主语分为四种 ,即施事主语、受事主语、形式主语、主题主语。汉语的主语是位于一个句子的前半部的陈述对象 ,往往由名词、数量词或代词充当 ,也可以由动词、形容词或词组充当。此外 ,空间方位词和时间名词也可以充当主语。从语法意义上讲 ,主语和谓语之间不存在一致关系 ,主语在一定的语境里可以省略;从语义上讲 , “主语可以是施事、受事、工具、与事、结果、描述对象、判断对象、评议对象等”。因此 ,汉语至少有 10 种主语。即(1)施事主语(“警察抓住了三个小偷”),(2)受事主语(“三个小偷都抓住了”),(3)零位主语(“下雨了”、“刮风了”),(4)主题主语(“老虎是一种动物”),(5)时间主语(“昨晚抓住了三个小偷”),(6)地点主语(“公共汽车上抓住了三个小偷”),(7)工具主语(一把菜刀闹革命),(8)方式主语(“这么快就盖好了一座房子”),(9)存现主语(“处处有热心人”),(10)关系主语(“这件事请保密”)

二、英、汉主语的差异比较

(一)主语显著与话题显著赵元任、李纳和汤生认为 ,英语是主语显著性的语言 ,汉语是话题显著性的语言。要弄清楚两种语言之间的这种差别 ,首先必须明白主语和话题二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英语是偏重形合的语言 ,句子以主谓结构为纲 ,前后勾连 ,节外生枝 ,叠床架屋 ,句子复杂而不流散。在这种句子结构中 ,主语不可或缺 ,主语对全句具有 “全面密切的关系” ,且要求谓语在人称和数上与之保持一致关系。这种一致关系决定了主语不管起不起语义作用 ,总得有一个 ,哪怕是it , there等做 “假位” 主语。所以说英语的主语偏重于 “形” ,是主语突出的语言 ,主题往往就是句子的主语。汉语是偏重意合的语言 ,主语和谓语呈一种松散的结构关系 ,主语不决定谓语的本论文由无忧论文网www.xiexiebang.com整理提供形态 ,因此可以以话题的形式出现。所谓话题 ,指一句话里作为新情况的述说对象的事物或事件 ,其特点是占据一句话的开头部位 ,但并不等同语法系统中的主语。如昨天晚上他进过这间屋子 ,这里的 “昨天晚上” 是主题 ,但不是主语 ,而是状语。上面列举汉语十种主语的例句中 ,第(5)到第(10)种在英语中都只能作状语 ,而在汉语里却都是话题。当然 ,在汉语里 ,也有主语和话题重合的现象。这时 ,为了强调突出话题 ,书面上可以加个逗号。如:他 ,做事情从来不考虑后果!这里的 “他” 既是主语又是话题。综上所述 ,主语与话题的差别可以概括如下:形合的英语是主语显著的语言(subjectprominent),其主题往往并非就是句子的主语。(二)物称主语与人称主语英、汉语主语的另一差别是英语的物称倾向和汉语的人称倾向。“英语较常用物称表达法 ,即不用人称来叙述 ,而让事物以客观的口气呈现出来” ,而汉语则 “往往以自我出发来叙述客观事物 ,或倾向于描述人及其行为或状态 ,因而常用人称”。英、汉分别倾向使用物称和人称主语反映了英、汉两个民族的不同思维方式。一般而言 ,西方民族在使用英语语言方面采取的是客体思维方式 ,强调 “物我分立” ,注重物对人的思维及行为的影响 ,因此往往突出“物” 的重要 ,让物以客观事实的形式表达出来 ,故英语常用非人称(impers onal)做主语 ,强调物对人的作用 ,对人的思维和行为的影响及其产生的结果 ,其主语可以是具体事物的名词 ,表示自然客观现象的时间名词或表示抽象概念和观念的名词等。例如:11The thick carpet killed the s ound of my footsteps.21Night fall found him many miles short of his appointedpreaching place.31His failure to observe the safety regulations brought an ac2cident to the machine.以上三例均是用物称作主语。例 1 的主语是表示具体的客观事物the thick carpet , 突出它对我的行为the s oundof my footsteps造成的结果是 “kill”;例2利用表示自然客观现象的名词做主语 ,反映出西方民族崇尚自然的特点;例3运用了抽象名词做主语 ,反映出西方民族注重逻辑思维的倾向。英语的这种非人称表达法多用于书面语 ,如公文、新闻科技论文以及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这种物称主语往往能使表达更生动、形象和逼真 ,也使叙述显得客观、公正 ,结构趋于严密、紧凑 ,语气较为委婉间接 ,正如 G.Leech和J.Svartvik 在 《英语交际法》 一书中指出:“F ormalwritten language often g oes with an impers onal style;i.e.one inwhich the speaker does not refer directly to himsel f or his read2ers , but av oids the pronouns I , y ou , we.”与西方传统的思维方式不同 ,中国古代哲学讲究 “天人合一”、“物我交融” ,形成了以人为中心来思索一切事物的方法。这种思维模式往往从自我出发来叙述客观事实 ,着重强调人对事物或对人本身的作用或影响 ,认为任何行为都只可能是人这个行为主体来完成的 ,所以汉语的句子常常采用人称主语的表达法 ,因此上述三个例子译成汉语则是:11我走在厚厚的地毯上 ,一点脚步声也没有。21当夜幕降临时 ,他离预定的布道地点还有好几英里路。31他没有遵守安全规程 ,使机器发生意外。

三)形式主语与零位主语英语重形合 ,汉语重意合的另一表现形式是英语常用非人称代词 “it” 作形式主语 ,而汉语则经常省略主语 ,采本论文由无忧论文网www.xiexiebang.com整理提供用无主句。英语里的形式主语it 用法比较活跃 ,常用来代替天气、时间、距离等 ,本身无词义 ,只是用它来占一下主语位置 ,而汉语常用无主句 ,也就是零位主语。如汉语说:“几点了 ?” “2点了。” 问语和答语中都没有主语 ,但译成英语则需要借用 it 作形式主语 , “What time is it ?” “I t’ s twoo’ clock.”此外英语还常用it 作形式主语来代替句中真正的主语 ,而将实义主语置于句尾。这样处理一是用它来平衡句子结构 ,二是强调后移的主语 ,而汉语里没有这种用法。王力先生曾经对英语形式主语的使用作过精辟的论述: “就句子结构而论 ,西洋语言是法治的 ,中国语言是人治的 ,法治的不管主语用得着用不着 ,总要呆板地求句子形式的一律;人治的用得着就用 ,用不着的就不用 ,只要能使对话人听懂说话人的意思 ,就算了。”

三、英、汉主语的翻译策略

(一)主语显著与话题显著的转换英语主语显著和汉语的话语显著的划分对英汉互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根据翻译的原则 ,译文的语言必须符合译语的表达习惯 ,所以在英译汉时 ,要把英语的主语显著调整为汉语的话题显著。在实际操作中就是选择适当的部分作为话题。请看下面句子的翻译:11 Y ou don’ t grow the grain y ou eat and y ou don’ t makethe clothes y ou wear.你吃的粮食不是你自己种的 ,你穿的衣服也不是你自己做的。21 I almost expected a rebu ff for this hardly welltimed” 译成了动词性的短语 ,例3把原文的宾语“the matter of signing the contract”译成前置词短语 ,例 4 将原文的定语从句“who dared tosuggest „” 译成了话题分句。下面再看汉译英时汉语话题和英语主语的转换。由于英语是 “主语突出” 的语言 ,汉译英时 ,常需要选择适当的主语 ,而把原句的话题放在适当的位置 ,不可简单地将它当作英语句子的主语。51昨天晚上我们玩得很愉快。We enjoyed ourselves very much last night.(话题译成状语)61听写我完全不错。I didn’ t have any mistakes in dictation.(话题译成状语)71她却是什么都记得 ,我的言辞 ,竟至于熟读了一般 ,能够滔滔背诵;我的举动 ,就如一张我看不见的影片挂在眼下 ,叙述得栩栩如生 ,很细致 „(鲁迅)She , however , remembered everything.She could recite allthat I said nonmindedness during the experiments nearlycaused an explosion of the chemical.141他因感情冲动而误入歧途。His passion carried him astray.151当地的居民都没有想到 ,他善于运用脑筋 ,才是他财运亨通的根由。I t did not occur to the citizen that brains were at the bottomof his luck.(三)形式主语与零位主语的翻译在重意合的汉语里 ,句子的主语常常可以不出现 ,因而产生了大量的无主句 ,即零位主语句。如叙述自然现象的句子 ,强调是非肯定的句子 ,一些表示口号命令规定的句子以及某些谚语格言句 ,将这些句子译成英语时 ,必须补充出主语 ,大多数情况下 ,都是用it 做形式主语。例如:161下雨了。I t is raining.171就是在这儿丢了钱包。I t is here that the purse was lost.181 必须指出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对此采取任何措施。I t must be pointed out that nothing has been done about it s ofar.与汉译英时相反,当把带有形式主语it 的英语句子译成汉语时,常常可以采取无主句,有时也可采取泛指主语。如191I t is sixty miles to the next station.离下一站有60英里。201I t is hoped that Shenzhen will establish friendly relationswith more foreign cities in the future.希望今后深圳能够与更多的外国城市结为友好城市。总之 ,本文主要从主语显著和话题显著、物称和人称 ,形式主语和零位主语三个方面探讨了英、汉语的使用差别及其翻译策略。语言学家 Corder 曾说: “学习外语主要是学习它跟母语的差异”。了解这些差异 ,对英语学习和翻译能力的提高是不无裨益的。

第五篇:中英文比较

文化差异与英语词汇、句法

一、引言

英语词汇知识、句法知识是英语学习者听说读写译各项能力中的必要技能,也是英语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语言教学过程中文化导入的重要性在国内外外语教学界已获得普遍认可。本文所尝试探讨的是在词汇与句法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内容。本文共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词汇教学中文化教学内容的渗透;第二部分着重讨论句法教学中文化教学的体现。

二、文化差异与词汇教学

正因为词汇知识是英语能力中的必要技能,因此,目前英语教学中引导学生达到对词汇层次的适当理解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而词语是文化信息的载体,各种文化特征都将在该语言的词汇里留下它的印记。因此,在进行词汇教学时,教师应当在讲解词汇基本含义与用法的基础上向学生介绍其由于文化差异所赋予词汇的不同特征。具体讲授思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由于文化差异对词的理性意义产生的影响

1.词义概念范围大小不同

概括性是词义最重要的特点之一。词义的概括性是在使用语言的集团内部长期地、历史地形成的,是指人们在了解、掌握一个词的意义时,舍弃了客观事物的个性而把握了它的一般特征。英汉有些同义词事实上词义概念范围是不同的,有些汉语释义缩小英语词义的概念范围,有些汉语释义扩大了英语单词的概念范围。譬如:汉语的“工程师”是比较高级的技术职称,一般指受过大学教育并有若干年工作经验、经国家认定的技术人员,但英语的engineer 含义五花八门,按《新英汉词典》的释义,它既指工程师、技师,也指火车司机、轮机员、工兵,乃至倒垃圾的工人sanitary engineer,这就与中国的“工程师”的含义相差甚远了。

2.语意轻重不同

例如:The conflict spread everywhere,intovillages,as well as intocities.根据英汉综合大词典对as well as 的释义:(1)不亚于;与……相同;(2)又,也,此外。如果简单地把例句理解成“冲突到处蔓延,蔓延到了农村,也蔓延到了城市”,则把原文的语意轻重关系给弄颠倒了。在原文中as well as 的前项为语义重点,而在上面的中译文中却把as well as 的后项变为语义重点了。因此,上面的英文应当理解成:冲突到处蔓延,蔓延到了城市,也蔓延到了农村。

3.词义着重点不同

一个民族的文化以及思维模式的形成是在该民族长期的地理位置、哲学背景、文化传统影响之下逐步形成的。因此,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下的英汉两种语言对同一事物的理解与表达着重点会不同。例如,“大雪”heavy snow比big snow更符合英语习惯,“红茶”英语习惯的表达为black tea 而不是red tea,“浓汤”thick soup 而不是strong soup。

(二)由于文化差异对词的色彩意义产生的影响

1.感情色彩不同

词语的感情色彩,是指附加在某些词语上的褒扬、喜爱、肯定、尊敬或者贬斥、厌恶、否定、鄙视等感情。如英文中的“propaganda”与汉语的词汇“宣传”;“capitalism”与“资本主义”;“individualism”与“个人主义”。

2.形象色彩不同

词语的形象色彩是词语指称的对象在人们意识中生动具体的反映。比如,中英词汇中有关颜色、动植物、吉庆语与忌讳语方面的文化差异就能够凸显出中英语言中形象色彩的不同。

以白色为例,在中文中与丧事有关,治丧人家穿白衣、带白幄、挂白幡都是久远的民俗;而英语中white 表示纯洁无瑕、幸运吉利,white day(吉日),days marked with awhite stone(幸福的日子),white Christmas(洁白的圣诞)。

3.语体色彩不同

语体色彩是指说某个领域里使用的语言的特点。从词汇分类来分,一般分为书面语色彩和口语色彩两大类。例如在下边的对话中

Brad:What’s the damage?

Lucy: It’s 12 dollars and 80 cents altogether.Brad:(to the waiter)Check, please.在这段对话中“What’s the damage?”中“damage”具有相当强烈的口语色彩,是口语中询问“该付多少钱”时的幽默问法。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学习的题材让学生了解由于词汇的语体色彩的限制其使用在某些领域是恰当的,如法律英语、科技英语、文学作品等题材的内容所使用的词汇就具有不同的语体色彩。

(三)由于文化差异对词的用法产生影响的词汇

主要指搭配对象、词性、句法功能、构词能力和构形变化,搭配意义不同的词。以搭配对象为例,有些英语词汇和汉语词汇虽然所表示的意义相同,但搭配能力却不同。例如英语中的relax 和汉语中的对应词“放松”:它们都表示放松的含义,都既可以当及物动词也可以做非及物动词。但在,在汉语中可以说“周末我只想好好放松下自己”,而英语中说A hot bath should help to relax you.能够被接受,但I just want to relax myself却违背英语语言习惯。

(四)中英两种语言由于文化差异所造成的范畴、内涵非对应或零对应词

一个民族有关宗教、神话、文学、艺术传统、历史的词汇大都属内涵非对应或零对应词。如英语中的boycott;Achilles’heel;throw in the towel等词汇,若不从文化的角度加以讲解,学生对该词汇的全面认识与理解便无从谈起。

三、文化差异与句法教学

儒家文化和基督教文化, 在中西文化中各自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以基督教文化为基础的英语国家侧重抽象思维和逻辑分析,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则侧重形象思维,这种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等内隐文化的差异会导致英汉句子结构的不同。这种不同被学术界称之为“句型文化”,申小龙亦著有《中国句型文化》一书。因此,在进行句法教学时,教师应当在讲解句型所涉及的语法知识之外,还应该向学生介绍中英两种语言不同的句型文化。具体的讲授思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形合与意合试比较以下的两个句子:

①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②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在句①中,If 从句的使用让两句间的逻辑关系一目了然。在句②中,从句之间未使用连接手段,句子间的逻辑关系没有句①明显。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英语句型体系是一种相当严密的句型体系。西方人擅长逻辑思维,其句子的核心在于“形式”,或者说成分是否完整,句式具有较强的逻辑性,无论句子多长、多复杂也能进行分析。简言之,英语以形合为主。汉语句子的核心构架远不如英语那样清晰。中国传统文化侧重形象思维,其句子的核心在于“意”,或者说信息是否表达完整。汉语句式的特点是重视句子不太重视语法,要求达意即可,句子利于领悟而不利于层层分析。简言之,汉语以意合为主。

(二)客观与主观

英美文化注重事物对人的作用和影响, 自然界被置于与人对立的位置,成为被改造和征服的对象。而中国传统文化把自然与人看成是一个整体,思维往往以“人”为中心,认为只有

人才能做出有意识的动作。因此, 英语趋向于使用客观视角,重物称,而汉语趋向于使用主观视角,重人称。如It must be admitted that(必须承认),It is always stressed that(人们总是强调),It is imagined that(人们认为)。再如: As it is imagined bymany that the operations of the common mind can by no means be compared with these processes, and that they have to be acquired by a sort of special training.如果被理解成“许多人认为,普通人的思维活动根本无法与科学家的思维活动相比,并且这些思维活动必须经过某种专门训练才能掌握。”则更加符合汉语习惯。

(三)首重心与尾重心

由于西方文化直线型的思维方式,在表达逻辑思维时,英语往往是开门见山,判断或结论等在前,事实或描写等在后,以谓语动词为核心,借助反映形式关系的连词、介词、关系代词、关系副词、非谓语动词等构建句子结构,把各个分句有机地结合起来, 即呈现首重心的特点。

而中国是螺旋型的思维方式,汉语则是常常借助动词,按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因果顺序,由因到果、由假设到推论、由事实到结论,层层铺开,即呈现尾重心的特点。

如There is no agreement whether method ology refers to the concepts peculiar to historical work in general or to the research techniques appropriate to the various branches of historical inquiry.同样的意义表达,在中文中如果被理解成“方法论究竟是指一般历史研究中独有的概念,还是指历史研究中适合各个分支的研究方法,人们对此还没有一致意见。”则更加符合中国文化与汉语的语用习惯。

四、结语

本文的重点在于说明,语言与文化有着深刻的历史联系,无论是词汇还是句法都能反映不同社会文化现象;在英语实际教学中,言语环境中的文化因素应受到重视,在词汇教学以及句法教学中要恰当地引入跨文化教育,有所针对地介绍其中所包涵的文化因素,这样才能使语言“鲜活”起来,防止学生按母语形式来运用目的语,进而掌握以词汇、句法为载体的学习内容所体现的文化内涵,提高学习者的兴趣与英语能力。

I’ve worked in the factories surrounding my hometown every summer since I graduated from high school, but making the transition(转变)between school and full-time blue-collar work during the break never gets any easier.For a student like me who considers any class before noon to be uncivilized, getting to a factory by 6 o’clock each morning is torture.My friends never seem to understand why I’m so relieved to be back at school or that my

summer vacation has been anything but a vacation.There’re few people as self-confident as a college student who has never been out in the real world.People of my age always seem to overestimate the value of their time and knowledge.In fact, all the classes did not prepare me for my battles with the machine 1 ran in the plant, which would jam whenever I absent-mindedly put in a part backward or upside down.The most stressful thing about blue-collar life is knowing your job could disappear overnight.Issues like downsizing(裁员)and overseas relocation had always seemed distant to me until my co-workers told me that the unit I was working in would shut down within six months and move to Mexico, where people would work for 60 cents an hour.After working 12-hour shifts in a factory, the other options have become only too clear.When I’m back at the university, skipping classes and turning in lazy re-writes seems too irresponsible after seeing what I would be doing without school.All the advice and public-service announcements about the value of an education that used to sound stale now ring true.These lessons I'm learning, however valuable, are always tinged(带有)with a sense of guilt.Many people pass their lives in the places I briefly work, spending 30 years where I spend only two

months at a time.“This job pays well, but it's hell on the body,” said one co-worker.“Study hard and keep reading,” she adde.

下载中英文习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比较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英文习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比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习语翻译(教案)5篇

    Translating/Interpreting Idioms 习语翻译 1. Idiom for Idiom(以习语译习语)。请找出下列习语相应的英/汉习语: (1) 水滴石穿 (2) 破釜沉舟 (3) 隔墙有耳 (4) 积少成多 (5) 三思而后......

    国际并购中文化差异的作用

    国际并购中文化差异的作用 论文综述: 随着世界市场的日益开放和持续的服务全球化,中国企业的国际化也日趋复杂,中国企业走出去,这是历史必然,但是也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众所周知,绝大......

    中英文简历的差异与翻译原则5篇

    中英文简历的差异与翻译原则 李长江 (辽宁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辽宁 锦州 121001)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越来越多的求职者希望到国外企业和公司工作。英文求职简历是求职者与用人......

    关于英汉谚语中文化差异的探讨

    关于英汉谚语中文化差异的探讨 摘要谚语作为一种文化载体,传承并发扬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英汉谚语承载着不同的文化信息,本文旨在从历史因素、地理环境、对客观事物的......

    英汉习语文化翻译论文

    关键字:意义 表面 差异 表达 形象 文化 历史 研究 翻译 作用 弯曲 压电 隐含 字面 下的 金属电极 屈曲习语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本文所要讨......

    浅析文化差异和习语翻译

    摘 要:语言和文化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 作为语言精华的习语更是沉积了浓厚的历史和民族文化。由于地理、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习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

    英汉习语文化差异及其翻译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中英文翻译

    特种加工工艺 介绍 传统加工如车削、铣削和磨削等,是利用机械能将金属从工件上剪切掉,以加工成孔或去除余料。特种加工是指这样一组加工工艺,它们通过各种涉及机械能、热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