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以培养宪法信仰成就依宪治国的思考[模版]
关于以培养宪法信仰成就依宪治国的思考
法学124,刘达枫,1200002014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2014年10月23日,习近平在《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
性法律文件无不例外的都是对人民权利的确认。
对于英国的法治,其最主要特征就是其法治传统的连续性和继续性。在英国的法律体系中,普通法是主要的法律渊源,而普通法的一个最主要原则就是“遵循先例”,遵循先例带来的必然是对法律传统的尊重。1689年,英国的“光荣革命”取得重大胜利,作为革命最重要成果之一的《人权法案》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宪法基础,确认了法律对权力的限制原则,规定了一系列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条文,因此被看成是英国经验主义法治传统形成的标志。从英国法治形成的过程来看,英国在法治发展问题上坚持经验演进的发展模式,它以1215年的《自由大宪章》为起点,通过不断的对权利进行确认和对权力进行限制,最终建立了极具特色的英国式法治。
而美国的法律体系、法律制度是在英国的基础上形成的,二者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渊源关系。作为英国殖民地和英国移民组成的国家,美国法治的发展不可能不受英国法治传统的影响,而美国法的形成是在对英国法律继承和改造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的。同英国法一样,美国的法律沿袭的也是“遵循先例”原则,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法律体系。耶鲁法学院罗伯特•卡沃教授曾在其经典论文《法与叙事》的开篇即宣告:“每一部宪法,都要有一部史诗。”卡沃所说的史诗,当然不是指平铺直叙的美国宪法编年史,也不是近年主导美国宪法叙事的以小人物抗争为主线的社会史,而是指在美国政治传统内那些代代相传的宪法故事。这类故事通常聚焦于标志着宪法诞生和转型的伟大时刻,以建国国父以及后世伟大政治家为主角,它们既是史,又是诗,正是这些史诗故事在美国政治传统内的传播和传承,为美国宪法披上了神圣的光辉。美国实为美利坚合众国的简称,而美国在1787 年的制宪建国过程,就是一个“合众为一”的政治合并过程。在1781 年《邦联条款》的政治框架内,各邦是保有主权的独立政治体,而在新宪法生效之
后,各邦就成为内在于联邦共同体的、作为地方存在的州。1787 年的制宪者并没有在费城解决全部的政治问题,为了追求最大范围的政治团结,实现制宪过程的安定性,制宪者不得不将包括奴隶制在内的政治妥协写入新宪法,宪法文本的模糊反映出的是1787 年
操作中接受民主理念和知识。民主只有贴近大众、贴近生活实际才会容易转化成被民众接受的民主理念,民主价值追求才会得到最广泛、最深刻的传播。
三、持续培育领导干部的法治精神。法治精神的培育宜分类、须持续。对于领导干部来说,法治精神的形成必须是建立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上的,率先加强法律学习,领会法治精神,自觉摒弃封建专制中“权力本位”特权法律观念,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先治官再治民”等现代法律观念,自觉克服“以言代法”、“以权代法”的人治思想和错误做法。
四、强化和规范权利意识。当前,强化公民权利意识的关键是尽快落实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宪法所确认的公民基本权利需要具体化后通过普通法律来实现,而普通法律可能有误解、曲解或者遗漏,致使实际上它不能完全落实和保障基本权利,“在现代法治社会的权利救济体系中,诉讼救济是最主要、也是最有效的救济方法,而宪法诉讼则是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最终性的救济途径”。因此,可以建立专门的宪法诉讼机构,与违宪审查机构共同来确保公民基本权利由“纸上权利”落实到“实际权利”;在宪法允许的范围内实现言论等自由,鼓励民众有秩序、有理性地发表言论,保持谏言、批评和建议渠道的畅通,建立相应的反馈机制等。
美国宪法信仰现象所带来的启示,不在于我们要复述这种现象,而在于学习美国人是如何培育宪法信仰,任何一部宪法如要成为治国安邦的根本法,都无法脱离人民对它的热爱、认同和信仰,恐怕唯有实现了这一步我们才能成就依宪治国的中国梦。
第二篇:坚持依宪治国教学设计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第二课保障宪法实施
《坚持依宪治国》教学设计
学校
唐山市第二十中学
姓名
张鑫磊
《坚持依宪治国》教学设计
学情及内容分析
初二学生法律知识少,生活经验不足,对于他们而言,本课内容难度大,不易理解,所以,本节课除了课本的利用,我加入了大量的法律文本。
初中学生的思维方式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在认知事物、分析问题时,需要借助于一定的感官经验,来对事物表面现象进行加工,从而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学习一门课程,需要建立该课程的认知结构,掌握其基本结构以及研究它的基本态度和方法。
本课通过阅读宪法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现行宪法的框架,系统的掌握宪法的特点和法律地位,从而建立起宪法基础知识的基本结构。通过宪法与他法律文本进行对比,引导学生体悟宪法是根本法。
学习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宪法在国家生活中的崇高地位,树立宪法至上的理念;体会宪法对我们生活的意义,增强国家认同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能力目标:自觉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
知识目标:理解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效力和法律权威,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
教学重难点
1.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2.宪法是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国家的根本法。
课前准备
资料:1.3月5日至3月15日之间的新闻报刊
2.法律文本:《宪法》每人一本;其它法律文本包括《刑法》《民法总则》《选举法》《立法法》《教育法》《刑事诉讼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若干。分组:学生每组6-8人,团坐。
教学过程
一、新闻直击,导入新课
阅读3月5日-3月15日之内的新闻报纸等时事资料,找出
1.这个时间段内发生的热点时事 预设答案:两会召开 2.两会全称是什么?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3.找出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关注度非常高的重大事件 预设答案:修改宪法
思考:为什么修改宪法会引起广泛的关注呢?
预设答案:因为宪法关系到每个人的生活,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通过新闻阅读,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树立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意识,初步了解我国的政治制度,并引出今年宪法修改这一重要事件。】
二、查阅目录,初步感受
打开宪法文本,查阅宪法目目录。
1.从目录中你了解到宪法中都规定了哪些内容? 2.目录中出现的频率最高的词汇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预设答案:人民,说明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3.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本19页,了解一下宪法的制定修改过程。4.结合两个问题,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预设答案:宪法是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
【通过对宪法目录阅读,初步感受宪法内容,认识到宪法是我国的根本法,是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完成部分知识目标。】
三、合作探究,加深理解
独立思考:1.你认为谁需要遵守宪法?(也可通过阅读课本或宪法文本寻找答案)
预设答案: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
小组合作探究2.如果他们不遵守宪法,会有什么后果?
预设答案:就其本身而言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就整个社会和国家而言,宪法的权威关系国家的命运、社会的安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如果都不遵守宪法,宪法的权威树立不起来,人民的权利和自由就无法得到保障 小组合作探究3.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是否需要遵守宪法?(教师呈现党章)
【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设置,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对树立宪法权威的更深层次的认识,并认识到一切组织和个人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包括学生自己。完成能力目标。】
四、文本对比,深入探究 探究与分享一: 教师用图片的方式呈现我国法律体系现状。
我国已经建立起比较完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法律体系中的每部法律都有其独特的作用。请看课本21页,根据几部法律之间的“对话”,通过阅读手中的法律文本,完成填空。
从中,你能看出哪部法律处于最高的法律地位?为什么?
预设答案:宪法,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的全局性、根本性问题,而其他法律只是某一方面。
【通过阅读宪法及其他法律文本,进行总结概括并填空,引导学生理解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律,完成知识目标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中的感受宪法在国家生活中的崇高地位,树立宪法至上的理念。】 探究与分享二:
1.阅读除宪法外其他法律第一条。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答案: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和立法依据,其他法律是根据宪法制定的。
2.如果有其他法律的条款与宪法精神和原则不相符,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3.比喻一下宪法与其他法律的关系。预设答案:是“母法”与“子法”的关系
【从宪法的内容角度比较宪法与其他法律的区别,从而进一步加深对“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的理解。】 探究与分享三:
阅读宪法第六十四条,比较宪法的制定与其他法律的制定和修改有何不同?为什么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其他法律更加严格?
【从宪法的制定与修改角度与其他法律相对比,进一步思考严格的原因,深入理解宪法是根本法,关系治国安邦。】 探究与分享四:
再一次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国地域如此辽阔,根据学过的知识判断,我国是如何做到法律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是统一的呢?
预设答案:任何法律都不得与宪法的精神和原则相违背。
五、课堂小结,形成体系
【先由学生总结分享本课收获,由教师对本课的知识框架进行直观呈现,使学生对课堂内容有总体印象,对整个知识进行总结提升。】
六、阅读感悟,展示提升
宪法文本诵读
读一段、一条或一句你感触最深的宪法文本与大家分享。【熟悉宪法文本,从情感上增强对宪法的认同感】
第三篇:论“依法治国”首先要“依宪治国”
论“依法治国”首先要“依宪治国”
内容摘要:中共十五大明确指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战略目标,一直到党的十八大的再次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再到十八届四中全会上提出的“依宪治国是依法治国的核心。”本文就依法治国的涵义、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提出、依宪治国为什么是依宪治国的核心、如何在实施依宪治国的过程中树立宪法的至上权威、以及现实社会中,实施宪法的过程中面临的困难与障碍,还有实现依宪治国的途径与措施。关键词: 依法治国、依宪治国、宪法、权威
正文
一. 我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依法治国就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治理国家,而不是依照个人意志、主张治理国家;要求国家的政治、经济运作、社会各方面的活动统统依照法律进行,而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预、阻碍或破坏。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在我国,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保证国家的一切工作都依法进行。它要求国家公职人员依法办事,公民要严格遵守法律,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二。依宪治国:法治中国崛起的必由之路
中国特色法律体系本身就是以宪法为中心构建起来的,宪法作为中国法治之根本,在宪法的周围,衍生出了一些大大小小的法律条文,正是由于宪法所具有的根本法属性,决定了宪法不仅为法律体系创立了统一的基础和价值目标,还规定了内部的冲突的基本机制,也为法律体系的发展与完善提供了后续依据。①
我国宪法对于我国法律体系党的建设与完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为形式上对于一般性法律的统帅作用,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其自身蕴含的保障人民利益的核心价值,同时也融入了整个法律体系达成了形式法治与实质法治的统一。所以,依宪治国就是将国家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纳入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制范畴,紧紧围绕先发的基本精神精髓构建国家体制,通过实施宪法为国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制度化、法律化保障。
从中共十五大明确指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战略目标,一直到中共十八大再次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近年来的法制建设与实践大幅度提升了我国的法制化水平,从“法制”到“法治”的升级,从“依法治国”到“依法治国”,中国社会的法制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构建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必须要紧紧地靠得住宪法,遵守国家的相关的法律法规。始终坚持依宪行政、依宪治国,构建法制政府。②
三.树立宪法的至上权威,保证宪法的实施
1.宪法权威与政治权威 政治权威是政治权力的合法化,即对政治权力正当性的认同。政治权威通常以政治权力为后盾,以政治权力为最具效能的体现。在法治国家,政治权威需要依据法治方式来体现和实现。宪法就是确认和维持这种政治秩序合法性的基本制度装置。宪法基本功能在于约束政治权力,但权力往往通过各种可能的漏洞突破法治的框架,凌驾于宪法和法律之上。对此,必须强调宪法权威性,在理念上确立权力绝对服从宪法和法律的价值选择,要求政治权力只能在法治范围内运作,以保障政治权威的持续正当性。
2.宪法权威与党的权威
党的权威首先以宪法权威来体现,政党行为是否具有合宪性,是判断该政党是否具有法治理念的基本标准,也是判断一个国家法治成熟程度的基本指标。党的权威服从并服务于宪法权威,只有尊崇宪法权威,才能保证党的权威。只有认真落实宪法,才能真正保证执政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效力。
在我国,处理好宪法权威与党的权威的关系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依法治国首先要依宪治国,依法执政首先要依宪执政。在实践中,有些党组织或者党员干部不重视宪法的学习,以非法治的思路与方法行使职权,导致社会的不稳定,既违反宪法和法律,又严重损害执政党的合法性。要树立宪法权威,必须坚持“党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原则”,严格按照宪法设定的权力范围、确立的原则行使权力,切实提高运用宪法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保证党的决策内容与决策程序的法治化。
3.宪法权威与个人权威
在国家生活中,个人权威突出地体现为行使公权力的公务人员的权威,特别是领导干部以及领袖的权威。推崇宪法权威还是推崇个人权威,决定了法治与人治的不同道路选择。历史经验表明,无论个人有多大的魅力,无论有多高的权威,任何人不能超越宪法权威。个人服膺宪法,这也是中共十八大报告所体现的重要思想:“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在国家统治过程中,基于统治效率的要求,领导人自然具有一定的权威,这在客观上是允许存在的。但在法治目标下实现个人权威,只能通过合宪的途径才能获得。而在法治目标下体现个人权威的基本方式是以宪法思维处理现实问题。宪法思维是执政者观察、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基本思维方式,它以合宪性作为思考问题的前提,合理地处理社会问题和矛盾纠纷,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树立宪法权威,有助于全面实施宪法。“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宪法实施对于宪法权威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宪法实施是维护社会共同体价值的基础与过程,宪法实施状况的好坏决定了转型时期能否在根本价值层面上维护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良好发展。只有认真贯彻实施宪法,坚持和完善宪法确立的各项制度和体制,才能保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向前发展,保证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得到实现。③
四.依宪治国实施过程中的困难障碍及途径与措施
四中全会公报提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全会公报的这一重要表述,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极强的现实意义
一.进一步明确了依法治国与依宪法治国的关系,强调了依宪治国在战略布局中的重要性。
二。其次,明确了党的领导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关系,强调了依宪治国在战略布局中的根本。
三。再次,强调了依宪治国在全局部署中的优先性。④
结论
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只有首先确立宪法权威,才能确立法治权威。全会公报对于“首先要”的强调,突出了依宪治国在全局部署中的优先性;公报还对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进行了具体部署,这让我们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伟大实践更加充满信。
① 刘茂林、王从峰《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的标准》,载《法商研究》2010年第6期,第9页
② 刘茂林、杨春磊《依宪治国:法治中国崛起的必由之路》载《法学杂志》2013年第7期
③ 韩大元《树立宪法权威、推进依宪治国》载《政策建言》中国人民大学亚太法学研究院
④ 周汉华《四中全会公报解读:依宪治国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石》载《搜狐评论时政评论》2014年10月24日
政治学与行政学1441 学号:1420907106
姓名:王煜栋
第四篇:2015湖南公考申论:依宪治国 树立宪法权威
湖南公、检、法、司培训第一品牌
www.xiexiebang.com
依宪治国 树立宪法权威
宪法是法之统帅,是一国法律的“母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效力和法律权威。总书记指出:“法治权威能不能树立起来,首先要看宪法有没有权威。”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在法治实践当中,如果宪法没有权威,宪法地位得不到保障、效力无法体现,那么整个法治大厦将失去根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
我国已经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宪法就是这棵大树的稳固根基。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生活基本原则和社会活动根本准则。我国宪法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宪法是对国家权力运行、公民权利保障的总设计。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必须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力或权利、履行职责或义务,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必须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切实保证宪法法律有效实施,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借口任何形式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必须以规范和约束公权力为重点,加大监督力度,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必追究,坚决纠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行为。
湖南公、检、法、司培训第一品牌
www.xiexiebang.com
依法执政,也就必然要求我们党在治国理政过程中树立宪法思维、维护宪法权威、遵守宪法规范、捍卫宪法尊严,真正做到依宪执政。四中全会强调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是党对现代法治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是对社会期待与愿望的积极回应,是肩负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的庄严承诺。总书记强调,只要我们切实尊重和有效实施宪法,人民当家作主就有保证,党和国家事业就能顺利发展。反之,如果宪法受到漠视、削弱甚至破坏,人民权利和自由就无法保证,党和国家事业就会遭受挫折。这些从长期实践中得出的宝贵启示,必须倍加珍惜。我们要更加自觉地恪守宪法原则、弘扬宪法精神、履行宪法使命。
长期以来,实践当中存在一种宪法可有可无的虚无主义倾向。宪法虚无主义倾向导致对宪法的不尊重。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依然存在;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执法司法问题还比较突出;一些公职人员滥用职权、失职渎职、执法犯法甚至徇私枉法严重损害国家法律权威;公务员,特别是一些高级干部的宪法理念脆弱,宪法意识淡薄,在关系国家核心价值观与利益问题上,缺乏宪法自信,导致社会价值观的混乱,宪法权威受损害,社会上不按照宪法办事的现象依然存在。
宪法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基石,是公民生活的基本规范。宪法必须要真正走进民众的生活实践,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为此,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一切违反宪法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和纠正。
湖南公、检、法、司培训第一品牌
www.xiexiebang.com
公民宪法意识的不断觉醒和培育,就是一个宪法权威不断树立的过程,是法治信仰不断深化的过程。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公民的宪法意识、法治意识很大程度上源于对宪法的忠诚和热爱。真正的宪法铭刻在公民的内心。唯有人民尊重和热爱宪法,宪法铭刻在公民的内心,全国上下唯宪法为最高行为准则,我们才有真正意义上的依宪治国。
为了在全社会培育尊重和敬畏宪法的观念,四中全会将每年12月4日定为国家宪法日,要求在全社会普遍开展宪法教育,弘扬宪法精神。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凡经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公开向宪法宣誓。这样做,有利于彰显宪法权威,增强公职人员宪法观念,激励公职人员忠于和维护宪法,也有利于在全社会增强宪法意识、树立宪法权威。
如果说法律是治国之重器,那么宪法就是治国之基石。维护宪法权威,必须将宪法从“纸面上的宪法”变成“行动中的宪法”,必须做到“法立,有犯而必施;令出,唯行而不返”。故此,四中全会强调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加强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把所有规范性文件纳入备案审查范围,依法撤销和纠正违宪违法的规范性文件,禁止地方制发带有立法性质的文件。
宪法至上,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标志。从宪法出发,我们就会走上建设法治国家的通衢大道;以宪法为基石,切实在宪法实施和监督上下工夫,我们就能获得党和国家兴旺发达的蓬勃伟力。
湖南公、检、法、司培训第一品牌
www.xiexiebang.com
第五篇:云南省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依宪治国 树立宪法权威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依宪治国 树立宪法权威
宪法是法之统帅,是一国法律的“母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效力和法律权威。总书记指出:“法治权威能不能树立起来,首先要看宪法有没有权威。”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在法治实践当中,如果宪法没有权威,宪法地位得不到保障、效力无法体现,那么整个法治大厦将失去根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
我国已经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宪法就是这棵大树的稳固根基。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生活基本原则和社会活动根本准则。我国宪法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宪法是对国家权力运行、公民权利保障的总设计。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必须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力或权利、履行职责或义务,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必须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切实保证宪法法律有效实施,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借口任何形式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必须以规范和约束公权力为重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点,加大监督力度,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必追究,坚决纠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行为。
依法执政,也就必然要求我们党在治国理政过程中树立宪法思维、维护宪法权威、遵守宪法规范、捍卫宪法尊严,真正做到依宪执政。四中全会强调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是党对现代法治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是对社会期待与愿望的积极回应,是肩负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的庄严承诺。总书记强调,只要我们切实尊重和有效实施宪法,人民当家作主就有保证,党和国家事业就能顺利发展。反之,如果宪法受到漠视、削弱甚至破坏,人民权利和自由就无法保证,党和国家事业就会遭受挫折。这些从长期实践中得出的宝贵启示,必须倍加珍惜。我们要更加自觉地恪守宪法原则、弘扬宪法精神、履行宪法使命。
长期以来,实践当中存在一种宪法可有可无的虚无主义倾向。宪法虚无主义倾向导致对宪法的不尊重。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依然存在;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执法司法问题还比较突出;一些公职人员滥用职权、失职渎职、执法犯法甚至徇私枉法严重损害国家法律权威;公务员,特别是一些高级干部的宪法理念脆弱,宪法意识淡薄,在关系国家核心价值观与利益问题上,缺乏宪法自信,导致社会价值观的混乱,宪法权威受损害,社会上不按照宪法办事的现象依然存在。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宪法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基石,是公民生活的基本规范。宪法必须要真正走进民众的生活实践,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为此,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一切违反宪法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和纠正。公民宪法意识的不断觉醒和培育,就是一个宪法权威不断树立的过程,是法治信仰不断深化的过程。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公民的宪法意识、法治意识很大程度上源于对宪法的忠诚和热爱。真正的宪法铭刻在公民的内心。唯有人民尊重和热爱宪法,宪法铭刻在公民的内心,全国上下唯宪法为最高行为准则,我们才有真正意义上的依宪治国。
为了在全社会培育尊重和敬畏宪法的观念,四中全会将每年12月4日定为国家宪法日,要求在全社会普遍开展宪法教育,弘扬宪法精神。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凡经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公开向宪法宣誓。这样做,有利于彰显宪法权威,增强公职人员宪法观念,激励公职人员忠于和维护宪法,也有利于在全社会增强宪法意识、树立宪法权威。
如果说法律是治国之重器,那么宪法就是治国之基石。维护宪法权威,必须将宪法从“纸面上的宪法”变成“行动中的宪法”,必须做到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法立,有犯而必施;令出,唯行而不返”。故此,四中全会强调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加强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把所有规范性文件纳入备案审查范围,依法撤销和纠正违宪违法的规范性文件,禁止地方制发带有立法性质的文件。
宪法至上,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标志。从宪法出发,我们就会走上建设法治国家的通衢大道;以宪法为基石,切实在宪法实施和监督上下工夫,我们就能获得党和国家兴旺发达的蓬勃伟力。更多信息关注:云南省公务员考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