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千万别自寻烦恼美文
有一个年轻的农夫,划着小船,给另一个村子的居民运送农产品。那天的天气酷热难耐,农夫汗流浃背,苦不堪言。他心急火燎地划着小船,希望赶紧完成运送任务,以便在天黑之前返回家中。突然,农夫发现有一只小船向自己迎面快速驶来。眼看两只船就要撞上了,但那只船并没有避让的意思。“让开,快点儿让开,再不让开你就要撞上我了!”农夫大声向对面的船吼叫道。但是,他的吼叫完全没用,尽管他手忙脚乱地企图让开水道,但为时已晚,那只船还是重重地撞上了他。农夫被激怒了,他厉声斥责道:“你会不会驾船,这么宽的河面,你竟然撞到了我的船!”当农夫怒目审视那只船时,他吃惊地发现,小船上空无一人。
在多数情况下,当你责难、怒吼的时候,你的听众或许只是一艘空船。很多时候,世事并不像有的人想象的那样糟糕,有些本来不值得放在心上的事,有的人却把它当成无法排遣的烦恼而郁闷在心,以至于整天愁眉不展。其实,人生的很多烦恼都是自找的。
人们在生活中,总免不了有一些苦恼烦闷的事。有些烦恼来自外界,必须正视;而大多数困扰则源于内心,这就是所谓“自寻烦恼”。
有一个和尚,每次坐禅都觉得有一只大蜘蛛跟他捣蛋,无论怎样也赶不走。他把这件事告诉了师父。师父让他下次坐禅时拿一支笔,等蜘蛛来了在它身上画个记号,看它来自什么地方。和尚照办了,在蜘蛛身上画了一个圆圈。蜘蛛走后,他安然入定了。当和尚做完功,睁开眼睛一看,那个圆圈原来就在自己的肚皮上。
许多我们推给他人或外物的过失,毛病竟在自己身上。当然,这种来自自身的困扰,我们往往不易察觉,更难以用笔“圈”定。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心理学家为了研究人们常常忧虑的“烦恼”问题,做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实验。心理学家要求实验者在一个周日的晚上,把自己未来七天内所有忧虑的“烦恼”都写下来,然后投入一个指定的“烦恼箱”里。三周后,心理学家打开这个“烦恼箱”,让所有实验者逐一核对自己写下的每项“烦恼”。结果发现,其中九成的“烦恼”并未真正发生。
然后,心理学家要求实验者将记录了自己真正“烦恼”的字条重新投入“烦恼箱”。又过了三周,心理学家打开这个“烦恼箱”,让所有实验者再一次逐一核对自己写下的每项“烦恼”。结果发现,绝大多数曾经的“烦恼”已经不再是“烦恼”了。烦恼这东西原来是预想的很多,出现的却很少。
心理学家从对“烦恼”的深入研究中得出了这样的统计数据和结论:“一般人所忧虑的‘烦恼’,有40%是属于过去的,有50%是属于未来的,只有10%是属于现在的。其中92%的‘烦恼’未发生过,剩下的8%则多是可以轻易应付的。因此,烦恼多是自己找来的。这就是所谓的烦恼不寻人,人自寻烦恼。”
1998年,米歇尔和队员代表中国参加了国际摩托车大赛,在45支参赛队伍中名列倒数第一。但车队在2000年上升至第15名,到2001年进入了世界前三强,在2002年和2003年则均获世界第一名。
在强手如云的世界摩托车队伍里,没有雄厚的资金,没有专业的车手,米歇尔和他的车队怎样创造了这个奇迹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米歇尔只谈了一点,他说他的秘诀就是绝不让自己不愉快的情绪延续的时间超过五分钟。米歇尔举例说,他每次与人争吵后,马上走开独自静一静,只要过了五分钟,不论谁有理谁无理,他都会主动去赔礼道歉,同与他争吵的人重归于好,消除烦恼,重新找回快乐的心境和友好的氛围。
烦恼就像一根打了结的绳子,一头牵着自己,一头牵着他人。我们越是和烦恼过不去,这个结就会越牵越紧,烦恼也就越来越多。如果为了这些烦恼消耗我们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我们怎么能热情地、全力以赴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呢?又怎么能较快地获得梦想中的成功呢?让烦恼只留五分钟,这是及时解“结”的好办法。
先哲说:世界上最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广的是天空,而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心灵。一个心胸辽阔澄明的人,是不会有那么多烦恼的。诚然,不是一切烦恼都是自寻的,但外因毕竟只是条件,内因才是根据。倘若心灵一片光明灿烂,那烦恼与苦痛便会远遁他乡。
生命是一段匆匆而过的旅程,只有把握好我们已有的一切,才能拥有一个实实在在的美好人生。
第二篇:不到最后一刻,千万别放弃美文范文
[导读]不到最后一刻,千万别放弃。最后得到好东西,不是幸运,有时候,必须有前面的苦心经营,才有后面的偶然相遇。
你约了朋友在超市里面等,你比约定时间早了一点,于是随便逛逛,谁知道就在这短短的时间里给你找到了你找了好几个月的一款鞋子。
你把几组自己心爱的号码填在彩票上。填好之后,手上还有一些零钱,于是你胡乱填一张,谁知道中奖的就是这一张。
朋友不停介绍朋友给你,但是每一次,不是你不喜欢人家,便是人家不喜欢你。今天晚上,朋友说有一个朋友要介绍给你,你本来想放弃,但反正有空,于是去看看。幸好你去了,他就是你要找的人。
有时候,拍照拍了一卷胶片,最后的一两张胶片,本来不打算拍了,为免浪费,随便拍了两张.谁知胶片冲出来之后,效果最好的就是最后拍的两张。
拍照的时候挑了大堆精心搭配的衣服,顺便又带了一套衣服。谁知道照片拍出来之后,效果最好的,不是精心挑选的那几套衣服,而是顺便带去的那套。
你画了很多张画,眼看还有些颜料,你随便再画一张,最满意的竟然是这一张。
最后得到好东西,不是幸运,有时候,必须有前面的苦心经营,才有后面的偶然相遇。不到最后一刻,千万别放弃。(青年文摘)
第三篇:千万别失去自我
为什么人到中年,总是感觉到特别地乏味?这不是因为年龄的原因在作祟,而是因为你放弃了学习而停滞不前,是因为失去了激情不再被身边的事物所感动而变得麻木不仁。说到底,这就是一个人的人生态度问题。
摆在我们每个人面前要走的路有两条:一条是必须要走的;一条是自己渴望去走的。如何去把握着走好这两条路,这就取决于你自身对待生活的态度。你一定要把必须走好的路走漂亮,走稳妥,然后再去眺望那条你渴望去走的路。这样的话,你才不会迷了路,导致迷失自我,失去自信。
行走在人生的路上,我们千万不要去想着改变昨天,因为昨天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也不要去着意忧虑于明天的行程,那样的话,我们将会毁了属于自己的当下今天。我们只有充分地把握和经营好今天,才能塑造出美丽的明天。如果我们在今天迷失了,失去了自我、自信,那么,明天的我们还能够得到些什么呢?还有什么自我、自信而言?
摆在每个人面前的事有两件要做。一件事是生存;一件事是证明。一个人只有先把生存这件事情做好了,才有可能去做那件用作证明的事。证明什么呢?就是证明自己存在于这个世界的意义,存在于这个世界的价值。如果这两件事都能做好的话,那么就可以说,你没有迷失自我,失去自信。
说老实话,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总该是有着无限情趣的,哪怕是无边的烦恼也应该是有趣的。因为,保不定烦恼还能给人们开启出智慧来。
近日,陷身于浮躁中的自己,竟然就差点迷失了自我,失去了自信。倒是某君的某篇短章,意外地将我自迷失旋涡中拯救了出来,在这里,我还真得要向他道声感谢呢。
因了《鄱阳湖文学》杂志的缘故,我倍感身负的责任重大,时不时地有种紧迫感向我袭来。
虽然,我内心里知道挫折和磨难,历来就是人生应该向最后成功应该缴纳的学费,所以,我们走在证明自已的这条路上时,就不要去惧怕得交多少的学费,学费交得越多,成功的几率就越大。我们更不应该过多地考虑自己所站立的位置重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清楚和明白自己努力的目标和前进的方向。脚踏实地迈出坚定的每一步!这样我们就不会迷失自我,失去自信。
有句老话说得好: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如果你每天总是赖在床上不起来,那么,你可能每天都会做一个好梦。但是,如果你每天都起来勤恳地工作,勤奋地做事,那么,你很有可能会去完成一个伟大的美丽梦想。从《鄱阳湖文学》所遭遇的状况来看,依我们当前身处的境地而言,只要我们每天都起来勤恳地工作,勤奋地做事,在努力奋进的道路上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信念,不迷失方向,不失去自我,保不定还真的很有可能会去完成一个伟大的美丽梦想。
我们一定要坚守住自己,护住自已的心脉,不要被外界屑小的言辞所惑。不是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么:交友须胜己有益,似我何须不若无?当一个连基本的文学常识都欠缺的人向你诘难的时候,你大可以充耳不闻,不用去管他的。就像这次有人问我,是先有文学呢还是先有文学流派?说什么文学是应该对应着文学流派的存在而存在这么荒谬的一个问题,并说鄱阳湖文学是根本就不存在的这么一个愚蠢的问题。我竟然还郑重其事地弄了个《关于鄱阳湖文学的一些思考》来回复他,以至让自己犯了一个天大的错误。原本对于他们的诘问,根本就不用去理会的,这就说明我自身还缺乏文学的素养,没有能够很好地去坚守住自己,差点迷失了自我。
我们都应该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跟聪明人同行能长见识,谋学问,与愚蠢者争论只会比愚蠢者更愚蠢。跟缺少文学常识的人讨论文学,只能说明自己也缺少文学常识。要不然就会真的让自己在无谓的争辩中完全迷失自我,失去自信,变成个文学的白痴。
故此,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千万别受外界的干扰,失去了自信,迷失了自我。
第四篇:千万别学英语
第一阶段的四个要领
第一,选择1盘(再次强调是1盘而非1套)适合自身英语水平的磁带。第二,每天集中精力把A面和B面连续听两遍。
第三,要坚持天天听,但每隔6天要休息1天。
第四,直到听清磁带中的所有内容。
第二阶段的七个要领
第一,把已经能完全听清的磁带中的第1盘磁带再找出来。
第二,听写这盘磁带的内容。
第三,做听写练习时,一句一句地听。即:听完一句后,先按暂停,把刚才听到的写下来,反复听,直到完全听清这句为止。不会的单词根据发音大致拼写出来即可。
第四,听写完整盘磁带的所有内容后,用英英词典确认不会的单词的拼写是否正确(知道其意当然好,不知道也不要紧)。
第五,按这种方法听写完整盘磁带的内容后,尽量模仿磁带的发音和语调,从头到尾大声朗读(不满意的部分要再听一遍磁带重新朗读)。
第六,感觉到所有的句子都已经能朗朗上口以后,便结束这一阶段。
第七,整个过程中,每个星期要有1天与英语完全隔绝。
第三阶段的七个要领
第一,用英英词典查以前做听写练习时不懂的单词。
第二,把单词的解释和例句记下来,若这其中还有不懂的单词的话,继续查词典。第三,查词典要坚持查到没有不懂的单词为止。
第四,大约查1个小时后,暂停查词典,并大声朗读通过查词典整理出的内容。第五,查在原文和单词解释中出现的所有不懂的单词,并一直朗读直到完全吃透解释和例句为止。
第四阶段的四个要领
第一,准备1盘录像带。
第二,带上耳机,每天看1遍。
第三,能够完全听清之后,便开始听写、朗读。
第四,将不清楚的单词,利用英英词典查找并朗读。
第五阶段的六个要领
第一,准备1张最近的英文原版报纸(在美国发行的报纸)。
第二,从社会版面挑选一篇短文章(1-2分钟就能念完的),然后大声朗读。必须坚持到完全消化为止,就好像自己成了新闻主持人一样。
第三,当确信自己不看原文也可以记住文章内容时,把它像讲一个故事一样绘声绘色地复述下来。
第四,能够流利地诵读时,再选第二篇文章,重复上面所讲的方法。
第五,看完一个版面后,就像第三阶段那样处理不认识的单词。
第六,把报纸上广告,名人访谈,漫画等所有的内容,都按上述方法加以学习。
第五篇:千万别丢下我 读后感
悲伤的童话,心灵的救赎
——《千万别丢下我》读后感 在写这篇读后感前,我想有必要向大家先介绍一下这本书的作者。石黑一雄(Kazuo Ishiguro),1954年11月8日生于日本长崎,著名日裔英国小说家。1989年,石黑一雄获得了在英语文学里享有盛誉的“布克奖”。石黑一雄的文体一向以细腻优美著称,对石黑一雄而言,小说乃是一个国际化的文学载体,而在一个日益全球化的现代世界中,要如何才能突破地域的疆界,写出一本对于生活在任何一个文化背景之下的人们,都能够产生意义的小说,才是他一向努力的目标。这本《千万别丢下我》同样是这样的一部小说。
回忆,是石黑一雄最偏爱采用的叙事方式,《千万别丢下我》也不例外。在小说的一开头,便透过复制人凯茜的回忆,缓缓揭开了她住在黑尔舍姆学校的童年岁月,那是一个已然失落、不可再得见的世界,唯有留存在凯茜的回忆之中。由于回忆,《千万别丢下我》便能不滞留在写实的表面,而散发出一股如梦似幻、虚实难辨的迷离美感来。而透过这一趟追溯记忆的旅程,凯茜不但是在重新确认自我,认识他人,经历启蒙,同时也在缝合起生命中不经意散落的片刻。而当回忆之时,已然启蒙的叙事者,用一双清明之眼,再度回顾当年的懵懂、愚昧和无知,才终于领悟到青春已然失落,纯真已然玷污,而伤痛已然铭刻在身体的深处,无可消除,而自己却只能无能为力的站在一旁,目睹灵魂和身体的败坏,无可言喻的悲哀,遂从此油然而生。
虽然这样说,我们还是要看一下这本书的基本脉络。说实话,刚开始接触这本书的时候,刚看到名字,我还以为这会是一本温情的小说,却没想,石黑一雄给我们展开的,是一副克隆人生存的画面~~~
黑尔舍姆是一所寄宿学校,这所学校十分神秘,孩子们跟打地缝蹦出来似的,从来不提他们的父母,周末也没人惦记着回家,他们好像与世隔绝。老师被称为监护人,学生们的成长似乎肩负着特殊的使命,他们每周都要进行身体检查,学校非常害怕抽烟对于他们的危害,以至于要在图书馆里禁止看福尔摩斯这样的故事。孩子们好像总是生活在恐惧中。这些孩子是克隆人,是捐献者,被默认为仅仅为满足医疗科学的需要而存在。对于医疗而言,生命的意义往往在拆毁与拯救之间混淆不清。
黑尔舍姆是一片试验田,给捐献者营造一个相对优越和人性化的成长环境,貌似科学权威与人道的一次妥协。而事实上,这次妥协对于捐献者而言更多的是深层意义上的伤害。凯茜和同伴们在这里接受特殊教育和洗脑,并一早被告知自己的命运——不能生育,不能吸烟,不能从这里脱离;他们隐约知道自己与外面世界的人不同,甚至与这里的监护人也不同,可始终没有人告诉他们真正的答案,只能通过流言与猜测一点点拼凑着说服自己的理由。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直觉到这种知情权背后的可怕而宁可选择懵懂无知,可偏偏这里的课程在不同阶段会对他们的人生进行指导——为了让他们温驯地接受自己的宿命。而这种选择性的告知被证明是彻头彻尾的欺骗。他们终将在器官成熟后被强行遣散,分配到散布各地的康复中心,完成其生而为人的使命——器官捐献。这一使命带来两种结果:一是幸存,二是死去。从前一次捐献中幸存下来的会在康复期后进行下一次捐献,如此往复,直到耗尽最后一丝元气。
这样的生活,是不是充满了恐惧与悲戚?克隆人与真人又有什么分别?或许
在克隆人心中,我们这些所谓的真正的人才是奇怪与不解的。
本文的开始描绘的就是孩子们在学校的日常生活,流水帐,但温馨而自然。本来看得有些许的不耐烦,但看到后来,才发现,前文的这些看似无聊的描写是多么的精彩,我所说的精彩不是文字的激荡起伏,而是一种来自心底的温暖与欣慰,这些无忧无虑的描写给人的就是这样的一种感觉,让人心里感到的是一种清新雅致,而不是充满了阴暗与漆黑。
克隆人到底有没有追求幸福的权利?他们到底能不能像正常的人类一样拥有阳关与空气?克隆人的出现是为了给人类提供器官移植,那为什么还要接受教育?为什么还要提供给他们如此优越的环境?这些问题是让我迷茫的,同样也是他们心中的疑问。
而黑尔舍姆的老师们给出凯茜的答案是,如果我们无法给你们美好的未来,那么我们起码给你们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不让你们连最起码的回忆也没有。
小说中的老师为了克隆人的生存在努力,但却失败了,因为当那些正常人发现老师们提供的克隆人所做的画或诗歌比他们还要好时,他们惧怕了、退缩了,他们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他们想的只是将这些克隆人重新打回阴暗的角落里,让他们不见天日。只有这样,才不会威胁到他们。
凯茜小时候,曾在宿舍中沉浸在一首歌曲中慢慢的舞蹈着,舞蹈终了时,她惊讶的发现,平日里她最害怕的老师,神秘的“夫人”,正站在她身后泪流满面的看着她,这成为了她一生最大的疑惑。在小说的末尾,凯茜长大后遇见“夫人”问及了这个事情。她是这样回答凯茜的:
我掉泪是因为一个完全不同的原因。那天我看着你跳舞的时候,我看到了某样别的东西。我看到了一个新世界的迅速来临。更科学,更有效,是的。对于以往的疾病有了更多的治疗方式。那非常好,却又是一个非常无情和残忍的世界。我看到了一个小女孩,她紧闭双眼,胸前怀抱着那个仁慈的旧世界,一个她的内心知道无法挽留的世界,而她正抱着这个世界恳求着:千万别丢下她~~~那就是我所看到的。我知道,那并非真的是你,或是你正在做的事情。但是我看到你,这让我的心都碎了。
这段话,每次读到,都感觉到淡淡的悲伤思绪在心中蔓延,压抑得人呼吸不过来,让人不由自主的感伤,心痛。
你可以说,这本书是一个写命运的故事,你也可以说,这是一段对人类道德底线的探究,或者你也可以像书的扉页上那样说,这是一个关于人类新品种克隆人的令人悲伤的童话,一则引人深思的寓言。
既然人类不是上帝,也就没有上帝的权利,克隆人为人类捐献器官这样冷酷的方式让所有的伤痛曝于天日之下,而我们注定要承受挥之不去的痛楚以及沉甸甸的自我反省。脆弱的克隆人,被人类工具化的生命,面向生命的姿态,更像是对人类的救赎。
你明知道这段时空并非真实存在,却依旧逃脱不了沦陷其中的恐惧。在科学的先进性面前,人道与人性的地位不知不觉间隐匿到了难以察觉的境地,直至成为可以因事而论的幌子。在无法自圆其说的情况下,聪明的人类选择了隐藏真相。他们煞费苦心地形成一个个体系庞大网络严密的秘密运作系统来执行这一冠冕堂皇的“捐献计划”,硬生生地抹去克隆人们的前半生。而当他们为人所知,便是完成自己的捐献使命。几乎每一次科技的革新都伴随着对生存处境的毁灭性灾难。而克隆,这项生物学上堪称奇迹的创举,给人类带来的究竟是幸是劫?我无法探究,也不想探究。我只是想说,如果我所处的世界中也充满了克隆
人,我也会选择像那些教育者一样吧,为了那些可怜的人多做一点事情,尽管可能杯水车薪,尽管可能不被理解,尽管可能穷困潦倒,但只要良知还在,我就会守护着他们,守护着他们在我们看来微不足道理想和愿景,同样,也是为了心灵的自我救赎,能让心灵得到一丝安宁与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