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不当行为对不良行为学生的影响及矫正1doc

时间:2019-05-15 10:08: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小学教师不当行为对不良行为学生的影响及矫正1doc》,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小学教师不当行为对不良行为学生的影响及矫正1doc》。

第一篇:中小学教师不当行为对不良行为学生的影响及矫正1doc

中小学教师不当行为对不良行为学生的影响及矫正

江津二中

樊卫

【摘要】:当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中小学生自身的心理调节能力普遍较弱,受到外界环境中的不良刺激往往会发展成心理问题。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果采用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不当,就会直接或间接地对学生造成心理伤害,导致学生不爱上学,害怕老师,有的老师甚至辱骂或体罚学生,这样会对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带来沉重的打击。恶化师生关系,使学生恨老师,狠社会。有的甚至轻生、厌世,对社会造成极大的危害。因此教师的言行不仅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状况及其效果,而且影响着学生人格等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心理健康的发展水平。所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不当教育行为导致学生心理问题的现象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为了我们的孩子,为了国民素质的塑造,为了国家的未来。所以写此文章,唤醒还未觉醒的老师们,让更多的老师来为我们的孩子服务,让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关键词】:教师

不当行为

学生

不良行为

矫正

前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1]所以教育问题历来都是一个沉甸甸的话题,它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发展大计,关系着一个民族的兴衰存亡,基础教育是教育的核心部分,是塑造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综合素质的关键,而作为一个教师个体,他承担着一个青少年成长期最基本的文化知识和道德观念及人生素质的培养,而作为整体,他则承担着一个国家新生力的科技水平和社会公德,及国民素质的塑造。在现实的教育过程中,通过观察,访谈中了解到很多老师不注重师德修养,不注重教育规律和学

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表现出很多不当的行为,直接或间接地对学生造成心理伤害,使他们恨老师,狠社会。有的甚至轻生、厌世,有的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对社会造成极大的危害。所以,为了我们的孩子,为了国民素质的塑造,为了国家的未来。写此文章,唤醒还未觉醒的老师们,转变他们的观念,让他们能更好的为我们的孩子服务,让孩子们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学生不良行为的主要表现

1. 心理学是指个人及其环境、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相互作用过程中,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等方面表现出来的与相关法律法规、公民道德基本规范、学生守则,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校规校纪相抵触的反社会反规则的不良心理状态和行为特征。

2. 在现实生活中不良行为主要表现

学习习惯方面: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课堂注意力分散,而且故意影响他人,扰乱课堂;反应不积极,不能积极主动思考和回答问题;对待作业敷衍了事,要么抄袭作业要么不完成作业;不良爱好多,如沉迷小说、网络等虚幻世界,厌学情绪严重。

生活习惯方面:道德观念淡薄,行为举止轻浮,脏话连篇;意志脆弱,不能正确对待生活中遇到的挫折;贪图享受,怕苦怕累;不尊重父母和他人,没有感恩之心;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差,生活秩序混乱,纪律观念淡薄;经常吃烟、酗酒,穿着打扮不合中小学生的身份。

人际关系方面:爱和社会上闲杂人员交往,“哥儿们”义气严重;日常交往中,缺乏基本的礼貌;没有是非观念,缺乏公德之心;早恋现象时有发生;暴力倾向严重,爱欺负弱小和打架斗殴;性情孤僻,不喜欢与人沟通,不善于与人交往。

二、教师的不当行为影响且恶化了学生的不良行为

学生不良行为形成的原因很多,有社会环境的影响,学校的影响,自身因素的影响,家庭的教育方式不当的影响,但本人认为,教师教育的不当行为也影响并且恶化了学生的不良行为。

2010年10月4号,山西朔州发生了一起惊天血案,一个90后学生在课堂连捅80后老师四刀致死。血案第一主犯是个90后的学生,入学不足一月,没有任何仇怨,揣着三把利刃,连捅老师四刀,弑师后,留下了一页 “死亡笔记”,自称 “我就是个坏学生,还坏到家了„„我恨老师,恨学校、国家、社会„„我要发泄,我要复仇,我要杀老师”。李明“死亡笔记”中还说:“不光是老师,父母也不尊重我,同学也是,他们歧视我„„我也不会去尊重他们,我的心灵渐渐扭曲。我采用了这种最极端的方法。我不会去后悔,从我这个想法一出,我就知道了我选择了一条不归路,一条通向死亡的道路,我希望我用这种方式可以唤醒人们对学生的态度,认识社会,认识国家,认识到老师的混蛋,让教育业可以改变。”他声称,“做鬼”也要杀两位初中时的老师。2210年10月21日浙江丽水市缙云县盘溪中学一名31岁的女教师,在做家访时被自己的学生掐死。这两件事不是偶然,近年来,层出不穷的校园凶杀案,包括学生殴打教师和杀害教师的案子,一再昭显,输入关键词“学生殴打教师”,百度一下,有相关信息801000条,再输入“学生杀害教师”,竟有724000条,足见问题的严重性。他们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会对老师有如此的深仇大恨。当然,在谴责学生的同时,我们教育部门,一线的老师也应反省一下,学生们这样,我们应当承担什么责任?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是否有不当行为,是否对不良行为学生有落井下石?本人认为教师的不当行为恶化了学生的不良行为,影响了学生人格等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心理健康的发展,有的甚至扭曲了他们的心灵。

三、教师的不当行为主要表现 1. 体罚和变形体罚

教师体罚和变相体罚的现象在教学中非常普遍,且体罚和变相体罚的方式多样,看百度 “老师体罚学生的方式”中同学们的叙诉:山东一个化学

老师的绝招是:吃粉笔,从粉笔槽抓一把碎的塞满学生口腔,用一把新粉笔封口以免碎粉笔掉出,坚持到下课;山东青岛胶南某小学午睡睁眼睛,老师让他们蹲在她的写字台下睡半个小时;辽宁朝阳建平初中的一位违纪的同学在寒冷的冬天里抱着电线杆子半小时;内蒙古某小学的学生下午上课睡着了,老师悄悄的来到身后往脖子里灌凉水。有的拿个扳子打大拇指关节;还有的拿着小棍敲击头部,;还有的老师扯住头发往墙上撞,在不然就直接把学生提起来从门口扔出去。贴吧中,同学们提到的“打”“ 踢”“ 揪” “拧”“掐”“拽”“戳”等动词出现的频率很高。一些教师的不当行为令人发指。例如,有的教师狠踹学生使其小腿骨折;扇耳光致学生耳膜穿孔;打掉学生的牙齿;把学生打成脑震荡等等。

体罚不仅对学生造成严重的生理伤害,还造成严重的心理伤害,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有这样一位学生叙述到,有的学生“被教师吓得尿了裤子”,还有的学生“一回答问题时就不由自主地哆嗦起来”。有的一看到老师就躲起来,而且吓得发抖。有这样一位同学还说,老师对我的“关爱”,我一辈子都不会忘。有些学生经常受到体罚后,自尊心、自信心丧失,自暴自弃,产生逆反心理。有些学生遭体罚后觉得无脸见人,干脆不再去上学。有的甚至为此逃学离家,以至在一些不良外因的引诱下走上犯罪道路,有的甚至过早地为自己年轻的生命划上了句号。

2. 讽刺、挖苦和谩骂

讽刺、挖苦、和谩骂在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频率相当的高,如 “你是猪吗?讲了好几遍你都不会;如果你都会做了,我用手煮饭给你吃;你是人吗?动物都教会了,教你教不会。”„语言伤害成为了学校的软暴力。心理学家认为:语言暴力会伤害孩子的自尊,打消孩子学习的激情,产生自卑、退缩、厌学、紧张、焦虑、恐惧、抑郁等心理问题的隐性事件。南山区某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小伟,一年级上学时聪敏乖巧,从来都不是个爱捣蛋、爱闹事的孩子,成绩也不错,尤其是语文成绩常常在95分以上。但从三年级下学期开始,小伟的情绪经常很低落,并且成绩开始滑坡,尤其是语文成绩。大人询问小伟,他闭口不说。直到升上了四年级,小伟才逐渐向家长透露他

情绪不好是因为经常在学校里被老师冷嘲热讽。小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总是被老师批评很丢人的,逐渐地他开始害怕上语文课。”一位姓韦的老师,在课堂上与学生发生了口角,学生对韦老师说“我不想活了”,韦老师一生气也说出了一句气话“想自杀,可以方法很多,如:“吃药、上吊跳楼都可以”,谁知这位学生放学后,回家吃了安眠药虽然被救了后来没出人命。

3. 歧视和轻视学生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在不经意间的教育细节中透视出对学生的不尊重,尤其对差生。如座次的编排;处理优差生问题的不公平;对优差生语言交流的方式;上课时对优差生的关注程度等。这些现象会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成绩越来越差,因此厌学、逃学、辍学。也会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封闭自卑的心理,有的甚至出现厌世轻生的念头。百度差生吧中有一个差生与2009年6月这样写道:真的好想去死啊!死了就不会让关心我的人失望了„我不知道我活着还有什么意义!我真的很不想看着他们的颜色过日子了,死亡„„其实是一种解脱!我现在是生不如死,每天过的绝望、忐忑„活着,好累„如果可以,着辈子我真不想要了„未来对我来说没有吸引力„。

4. 情感上冷漠学生

“所谓冷漠行为,是指教师无视建立良好师生关心的重要性,缺乏工作热情,对学生不冷不热,不闻不问,师生间仅仅维持冷漠的、肤浅的、公式化的工作关心,缺乏了解,缺乏情感上的沟通和深层次的交流,在心理上有一种冷漠感,疏远感。”教师的情感冷漠主要表现为:忽视学生,教师长时间把某学生放在视线之外,不在意,不关心,不了解;有意不理睬学生,尤其是对屡教不改,没有长进的学生;有意偏爱表现好的,自己看重的学生。这些行为会让学生越来越讨厌老师,甚至仇视老师。

四、如何矫正教师的不当行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 “强国必先强教。

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教育还不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教育观念相对落后,接受良好教育成为人民群众强烈期盼。国运兴衰,系于教育;要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做好学生成长记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多种评价方式,激励学生乐观向上、自主自立、努力成才。因此,我们要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要加强师德建设,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要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2]。

1. 提高法律意识(参考教师语言暴力的危害及其对策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我国,人民教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和建设者。”揭示出中小学教师在青少年人格养成阶段所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我国这么一个注重尊师重教的国度中,其影响尤为突出。而我国中小学教师的人数是巨大的,社会影响力是无法比拟地。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政治文明过程中,中小学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法制观念,才能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等方面,发挥人民教师应有的作用。因此教师首先要培养自觉学习、贯彻、理解、现代法治精神的意识,树立“依法治国”的观念,懂得“依法治国”的涵义;明确在制度上和对全社会的成员在行为规范上的总体要求;这样才可能在进一步贯彻落实教师职业道德;应当明确教师和学生也要遵守宪法和法律。在现代法治精神问题上,中小学教师切不可“以其浑浑,使人昭昭”。其次教师要树立平等对待学生及其家长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每位教师都应当明确,教师与学生及其家长之间的法律关系是民事法律关系;教师在工作中的教育行为,不是行政管理行为,而是一种特殊的民事义务。因此,教师不要以“管人者”自居,要学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行动上主要表现在对学生的“尊重”上。就是指

尊重学生的尊严,尊重学生的基本权利和责任,尊重学生的价值,尊重学生在自己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一句话,就是把法律所赋与的权利和义务还给学生。依法“尊重”学生,就是教师应当履行的义务;就是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相互促进的适宜学生发展的教育环境。

2. 转变教育观念

一切的行动源于观念的转变,教师必须明确教育是培养人的,养心是教育的本质所在。“俗话说,“养鱼养水,养树养根,养人养心”,如果我们的教育不养人、不养心,那么我们的教育就会远远偏离了教育的本质。所以教育是以心灵感应心灵的过程。心灵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它创造了快乐也创造了痛苦。作为教师,一定要强化养心和育心意识,要从对学生的知识关怀转向精神关怀,从知识本位的教育转向育人为本的教育“[3]。所以教师要树立新的教师观。传统的教师都以“传道、授业、解惑”为自己的天职,而现实背景要求教师必须树立现代的教师观。教师从课堂教学,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管理者;由知识的权威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教师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不光传授知识,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而且要充分重视学生在情感、品德、意志、身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时时刻刻记住教育家陶行知的良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3.注重师德修养 提高自身素质,重塑教师形象

现今中小学师资队伍不断扩大,但师资水平却并未与不断壮大的师资队伍同步提高。近年来,师资水平虽然有了很大提高,但整体素质上还偏低,既表现在知识的积累上,又表现在师德的修养上。陶行知认为:“作为一个人道德尤为重要。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你有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3]对于教师的职业道德,陶行知认为比起其他职业道德作用就更为重大。他说:“教育就是教人做人”, “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4]在这里陶行知深刻地揭示了教师职业道德不同于其他职业道德的根本点。所以,陶行知说,教师是学校的灵魂,教师的人格

对学生的成长有重大影响。因而,教师应“最注重以人教人”,注重以身作则。在他的著作当中,经常出现“自警警人”、“自立立人”、“自化化人”、“自勉勉人”、“自毁毁人”、“自杀杀人”的这样词句。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他们都把师德高尚的教师作为学习的榜样,模仿其态度、情趣、品行、乃至行为举止、音容笑貌、板书笔迹等。因此,可以说教师道德素质比教师文化素质更为重要。师德才是教师的灵魂,是教师人格特征的直接体现。教师要“为人师表”。首先就要特别强调教师的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自强,以身作则,言行一致。要学生做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禁止学生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在行动上为学生做出表率。具体地说——教师的作用在于“教育”学生,教会学生做人的根本,形成学生高尚的人格。

4.提高教师的责任意识

民族的振兴在教育,教育的根本在教师。而教师的责任心对教师的自我发展及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人认为教师的责任在于对教育事业负责,对教学工作负责,对学生负责。对于学生来说,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教育的成效,影响着他一生的成长和发展,其中学校教育起着至关重要作用。在某种意义上说,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影响有可能是终生的。意识到了自己的责任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敢于承担这份责任。这要求教师首先必须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同时还能及时发现和正视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能采取积极的态度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对于问题中应由自己承担的责任,要敢于承担,并找到解决的办法;即使没有自己的直接责任,也要想到今后如何避免这些问题的再次出现,自己可以在其中做哪些工作,并通过正常渠道提出改进的建议。还要多反思自己的水平、能力和责任心如何,且要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

5.提高教师的服务意识

新时代的教育呼吁教师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新观念,把“以生为本”作为工作的核心。要做到“以生为本”就要求教师必须真正具有服务意识,也只有教师具有了服务意识,我们的教育才能真正实现“以生为本”,把“以生为本”的价值观落到实处,还教育本来面目。教育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学生的学习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因素,每个因素都会对学习过程及学生学习的过程及积极性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此。对学生说的服务不能只针对某一个人,某一门课,某一个知识点,某一个时期,而应是全流程、全方位、多层次、多功能服务体系。只要学生有要求,或者只要能预计到学生的需求,我们都应努力去满足。在学校要让学生成为真正的服务对象,让教师成为真正的服务者,我们必须给学生选择教师的权利,相信在这种选择的压力下,教师会被迫放弃那不合时宜的师道尊严,主动去关注学生的需求,关注学生的点滴成长和进步,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反思自己的观念、教育方式等,做出积极的调整。当教师在这种改变中收获学生的热情的回报时,也就会由被动转为主动,也就真正进入了服务者的角色。

雨果曾说过:“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教师就像那默默奉献的绿叶,时刻衬托着鲜花的娇艳。作为一名教师就要有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甘为人梯、以德立身、以身立教,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率先垂范,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以整洁的仪表影响人,以和蔼的态度对待人,以丰富的学识引导人,以博大的胸怀爱护人。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教书育人的实效,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

参考文献:

[1][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3] 田保华 养心,是教育的本质所在;中国教师报;2010.11.17第3版

[4] [5] 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陶行知全集》[M],1991年版

[6]田汉族“心理惩罚教育:一种隐形的学校教育病理现象”,[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7年第1期。

[7] 李维新等“班主任要慎用批评:也谈惩罚对儿童的心理的影响”,[J].《小学德育》,1993年第6期。

[8] 李虹“对儿童的惩罚”,[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1年第3期。

[9]李文静.教师心理素质对学生的影响.教育探索[J].,2003年第二期,[10]杜威,王承绪译《民本主义与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版,[11] 王爱平.师德?师德![J].江苏教育 , 2008,(07);

[12]窦中伟.浅谈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溯源及矫正预防,[J].教育探索,2009年7期;

[13]肖华香.警惕教育中的心理歧视,[J].作文周刊,2009年47期;

第二篇: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的影响

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的影响

苏联教育家捷尔任斯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能教育孩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是否热爱自己的学生,实际上也就是决定了教师教育工作的成败。

一、教师对学生的热爱,是学生正确评价自己的依据。

学生上学后,与家庭的关系开始减弱,与学校的关系开始加强。在对人的关系上,教师和同学的关系也就越来越重要。教师的喜爱或轻视,成了学生最关心的问题。每个学生都不断做出评价:“我是班上最好的学生,老师喜欢我”、“我脑子太笨了,学习不好,老师不喜欢我”。学生的自我评价主要来自教师,他们通过教师的语言行为,认识自己行为的对错好坏,从而形成自我评价。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行为,是一种信息反馈和期待。因此,热爱学生协调师生关系是教育获得成功的需要。

二、教师对学生的热爱,是学生树立自信心的强大动力。

教师爱学生,能激起学生的上进心,自信心。教师真诚地爱学生,尊重学生,天长日久就会使他们内心感受到温暖,产生一种精神力量。这是促使学生前进的内部动力,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前提。通过老师的言行、态度等把喜爱和期待的感情微妙地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在老师的期待中看到自己的潜力和价值,更加自爱、自强、奋发向上,力求使自己不辜负老师的期望,最终取得进步。可见,学生的成长进步与教师的爱好有着密切关系。教师对学生的热爱与期待可以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感召力,推动力,促使学生追求进步,积极向上,并树立起强烈的自信心。

三、教师对学生的热爱,是达到教育效果的途径。

教师只有关心学生才能取得学生的依赖,使学生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学生对教师采取的态度,和他的学科兴趣、学习成绩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学生喜欢的教师,他的学科就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对该门课的努力程度高,学习成绩也就好。反之,学生不喜欢的教师,连同他教的学科也受到学生的轻视,学习成绩也就不好。学生所喜欢的教师,一般都是关心爱护学生的教师。所以对一些后进生,更应付出比其他学生更多的信任和关爱,一点点打开他们闭锁的心灵,让他们感到老师对他们是一片真心,是真正对他们好。所以,教师的爱对学生的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教育要求只有溶解在对学生的爱的情感里,才能转化为学生自身的需要,引起他们积极反应,从而达到教育目的,获得教育的成功。

四、热爱学生,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

教师对学生的爱,能够影响学生情感的发展;能够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能够提高学生对教育教学活动的兴趣。

教师不断对学生施加爱,使学生从教师的爱中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更树立了自尊心和自信心。于是,就能促使他们乐观向上,奋发进取,培养出自尊、自信、积极豁达的性格和不怕困难,战胜困难的勇气。

苏霍姆林斯基说:“对孩子的热爱与关怀,是一般强大的力量,能在人身上树起一种美好的东西,使他成为一个有理想的人,而如果孩子在冷漠无情的环境中长大,他就会变成对善与美无动于衷的人。”法国教育学家卢梭说:“热爱可以弥补才能之不足,而不能弥补热心。”

总之,一个优秀的教师,应当用自己满腔的爱去关心、尊重学生,耐心细致地指导学生,沟通和学生的思想感情,使自己成为学生爱戴的人。

第三篇:教师的态度与行为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教师的态度与行为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教师是学生心中的楷模,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校园生活的陪伴者,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师生实际并不平等,教师的言行在学生心目中又具有象征或符号意义。那么,学生们当然会“在乎”教师的态度,教师的态度也必然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或消极影响。

凡是事业有成的人经常会说:“态度决定一切”。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各种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对待学生的态度(如语言、口气、眼神、手势、面部表情等)是否有同情心、正直、诚实、有礼貌,还是生硬、虚伪、粗暴等,都对学生的心理活动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其作用直接反应在实际教学效果中。学生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体察到教师的态度。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古诺特博士曾深情地说:“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教师工作之后,我得到了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育的成功和失败,„我‟是决定性因素。身为老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以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我能让人丢脸也能叫人开心,能伤人也能救人。”当过教师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当我们一脸阳光地走进教室时,学生们的心情就会很舒畅、很轻松;当我们一脸怒气地走近他们时,学生们则噤若寒蝉,生怕自己撞到老师怨气的枪口上。我们在课堂上以热情的语气肯定学生,以赞赏的眼光激励学生,他们的心里会充满幸福与喜悦,表现得很兴奋;我们指责、挖苦、嘲讽学生,则无疑是给他们心灵的天空蒙上一片沉重的乌云。

教师的态度怎样影响学生?

一、教师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影响

进出校门下车推行,随手捡起地上的杂物,不随地吐痰,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与人交流温和坦诚而不是动辄发脾气,包括性格、气质、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和品格、修养等

二、教师积极的工作态度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影响

课堂教学严谨、细致,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它当然会影响教育计划的有效性,会影响教育者的正确决策。从而对整体的教育活动产生负面影响。更为严重的是,老师的态度会逐渐被当事人觉察。会在教育对象身上产生回应,而回应又会加重负面影响。

教师有两种态度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消极影响:一是忽视。教师长时间把某些学生放在视线之外,不在意,不关心,不了解。二是轻视。教师一般不会有意为难学生,整他们,但有些教师会对那些与自己闹对立或“屡教不改”、“没有长进”的学生.暗含不屑,认为“不可救药”、“没有希望”,因而把他们“打入另册”,有意地不予理睬。

一般来说,学生会有两种回应:一种是那些迷信教师权威、相信教师言行都有符号意义的学生,他们会在老师放弃自己的同时,自己也放弃了自己,形成所谓的“破罐破摔”,放弃相关学科或全部学科的学习。另一种是年龄较大、自主意识较强的学生,他们会产生对立情绪。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这些学生力求在非主流文化中寻找支持.除了少数人会通过自我奋斗去“证明”自己以外。其他学生常选择同教师“作对”,用所谓的“英雄”行为来证实自己与众不同,最终形成所谓的“双差生”,形成班级中的另类。在非正式场合,这类学生往往会表现出“恨”老师的情绪,他们会以“气老师”为荣.会把“就不好好学习”视为对教师的反抗或惩罚。他们的意识有相当的扭曲成分,他们对教师的指责也不尽符合事实,他们的问题会发展到或超出学习困难,但是,他们的问题却是由师生关系不良、由学习困难开始的。

三、教师积极的亲和力对师生间情感的影响

热情回应学生的问好,主动与学生交流,闲谈(关心学生的衣着、身体、家庭事件等),美国一位教育家在对9万多名学生进行调查后,归纳出好教师的12种素质:①友善的态度——“她的课堂犹如一个大家庭,我再也不怕上学了。”②尊重课堂上的每一个人——“她不

会在他人面前把你像猴子般戏弄。”③耐性——“她绝对不会放弃要求,直至你能做到为止。”④兴趣广泛——“她带我们到课堂外去,并帮助我们把学到的知识用于生活。”⑤良好的仪表——“她的语调和笑容使我很舒畅。”⑥公正——“她会给予你应得的,没有丝毫偏差。”⑦幽默感——“她每天会带来欢乐,使课堂不致单调。”⑧良好的品性——“我相信她与其他人一样会发脾气,不过我从未见过。”⑨对个人的关注——“她会帮助我去认识自己,我的进步赖于她使我得到松弛。”⑩伸缩性——“当她发现自己有错,她会说出来,并会尝试其他方法。”

(11)宽容——“她装作不知道我的愚蠢,将来也是这样。”(12)颇有方法——“忽然,我能顺利念完课本,竟然没有察觉到这是因为她的指导。”

显然,学生对好老师与坏老师的评价主要是以教师的态度为参照标准的。教师对学生的不良态度被认为是对学生的“心灵施暴”或“心理虐待”。施暴和虐待有的是有形的,有的则是无形的。有形的是指教师直接用语言、手势、强烈的脸部表情等,来嘲笑、侮辱学生,使之受到伤害。而无形的则更可怕、更隐蔽,国外有心理学家称之为“看不见的灾难”。

作为教师要清醒认识到学生只是暂时的社会角色,其人格.是平等的。他们是受教育者,是发展中的人,存在问题是正常的,有赖于教师的教育。

1.语言方式。言为心声,不同的语言表达不同的态度情感,教师应该善于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态度情感。

2.动作方式。“情动于中而形于外”。一个人的态度情感往往有意无意地通过外部的表情动作而流露出来。如赞许的点头、会心的微笑、亲切的抚摸、赞美的手势等,都可使学生产生被重视感和被关怀感。

3.眼神方式。“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教师讲课时,眼睛应该与学生保持交流,使坐在角落的学生都能感受到:“老师看见我了,老师在跟我点头呢!”

“态度决定一切。”教师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学生,决定着学生的成长;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工作,决定着工作的成学生情感激励的实施策略与思考

情感激励是指运用情感手段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在教育实践中,通过情感激励,在某种刺激的影响下,使学生始终维持在一个兴奋状态中,从而引起积极的行为。心理学研究证明:人类本质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班主任作为班级各项工作的“总枢纽”,是全班学生团结协调的“调节器”,必须学会与学生以心交心,注重用真心感化学生,用真情关爱学生,科学实施情感激励。要实现这一目标,最主要的是学会赏识、学会表扬、学会尊重、学会沟通、学会关心。

一、学会赏识

最近看到周弘老师的事例,很有感触。他所提倡的赏识教育使女儿周婷婷由一个自卑自怜、令人同情的聋哑孩子成长为一名自信自立、处处给别人带来快乐的大学生,原本备受命运嘲弄的父女,反而更多地享受到了生命成长的快乐,同时周弘先生也由一个普通的、曾经羡慕所有父亲 的父亲,成为改变了千千万万家庭孩子命运的教育专家。可见赏识教育会给人的生命历程带来巨大变化。

(一)赏识的本质就是爱。教育实践与日常生活中常看到家长主动或者被动地给孩子买许多漂亮衣服、零食等等,宁愿抠自己也不愿让孩子受委屈,目的只有一个:只要你好好学习,怎么都行。而在学习中却出现了不懂得赏识自己孩子的种种行为:因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待孩子的心态扭曲了,各种拔苗助长的措施出笼了,于是孩子尝到了辱骂,甚至殴打的滋味,尝到了压力和恐惧下学习的苦头。长此以往,学习便成了一种无尽的苦难,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能力的幼芽正被无情地掐掉。

日本大教育家铃木是这样对待一个让父母感到失望的学小提琴的孩子:当男孩吱吱呀呀拉了一遍,比青蛙叫好不到哪里去,母亲拉长了脸,而铃木却像发现新大陆似的,一把搂住孩子说:

“天哪,你拉得太好了,太动听了,你再拉一段给我听听好吗?”孩子激动得脸都红了,接着又拉了一段,比第一遍好一些。母亲在一旁看得目瞪口呆。拉完了,铃木又是鼓掌又是表扬,到走的时候,孩子已完全沉浸在了小提琴神童的感觉里。母亲悄悄问铃木先生:“我真搞不懂,你怎么能在孩子面前说假话呢?明明我儿子拉得难听,您还夸奖他?”铃木回答道:“你有没有发现,我第一次表扬他时,他的眼睛一亮,这说明孩子受到了震荡,心灵开始转变了,感觉找到了。”只要施教者充满爱,保持赏识的心态,让孩子的心灵舒展开来,这样就会使教育成为学生与父母、教师健康互动、幸福成长的教育。

(二)赏识是促进学生良好性格形成和发展的推进剂。在课堂教学中常发现这样的现象:教师往往对某些学生产生偏爱,并有较高期望,在课堂上对这些学生常有激励之词。结果这些学生期盼上该老师教的课,课堂上情绪饱满,回答问题时很有信心,对老师的指令心领神会。这种现象的出现,原因在于教师赏识这些学生,从而激发他们形成向上的力量和信心,进而发展为积极向上的乐观性格。

学生都喜欢和教师搞好关系,希望得到教师的喜欢,特别是自己尊敬的教师。他们往往认为教师对自己的情感态度反映着班集体乃至社会对他们的一种评价。经常遭受冷落、训斥的学生,往往因此体验到集体乃至社会对他们的否定和排斥,产生一种被遗弃感、压抑感和自卑感,以及嫉妒怨恨的心理,感到别人不理解他,易形成抑郁、冷漠或暴躁的性格,从而影响性格的健康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保持谨慎的态度是很有必要的,让每个学生时刻都感到教师在赏识他,并通过语言、表情、动作来体现,这样能使学生体验到愉快、满足的情绪,促使其良好性格的形成和发展。

(三)注重赏识过程,走出赏识教育的误区。一提到赏识,很多人本能地认为赏识就是表扬加鼓励,实际上这完全误解了赏识教育。

首先,赏识并不是不能进行批评,而是可以更大胆地批评,只是要注意策略,要与学生站在同一立场上,特别不要以讽刺、挖苦的方式批评学生,要与学生之间建立一种规则,一种学生乐于接受,并有能力承担其责任的规则,这样学生的行为会得到有效的控

制和改善,一旦犯规,学生会主动接受批评,因为这是他应承担的责任。

其次,赏识并不局限于优等生,否则就是对赏识教育的误解。赏识注重的是过程,它包括一直保持优势的优等生,也包括正在进步的中等生,还包括已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勇敢地准备改正的落后生。在赏识过程中,只评价学生的具体行为。比如在课堂上学生表演了自编的歌舞,教师给予评价,不要笼统地说:你真棒!你表扬的原因是因为学生表演得精彩呢?还是因为有勇气上台表演呢?最好给予一个具体的行为评价,比如说“你表演得真棒!”,或是“##同学能有勇气上台表演,让我们为他的勇敢鼓掌!”这样学生就能够清晰地感到自己被赏识的原创动力。与此同时教师再说些期望的话语,学生便可以此为基础,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学会赏识学生,少一些抱怨,多一些赏识,拥有一颗开放心,能承认并尊重个体差异,教育者就会走进学生的心灵。

二、学会表扬

一是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身上都有其长处和短处,作为班主任,不能以“医生心理”去对待人,而是要辩证地、客观地看待每一个学生,对他们的优点要善于发现,及时肯定。作为一个教师,你可以不知道学生的短处,却不能不知道学生的长处。

二是要把握分寸。就是表扬要适当,要坚持实事求是,恰如其分,有一说一,有二说二。相反,如果表扬不尊重事实,片面夸大,凭空“拔高”,甚至无中生有,张冠李戴,表扬就站不住脚,说的话就没有人听,在学生中就没有说服力。口头表扬时,起初可以放宽行为范围,然后逐步缩小表扬的范围,并把口头表扬过渡到一个间歇的强化上。这样不但可以使行为得到延长,而且可以避免表扬过多。过多的表扬会引起人家反感,觉得你在捉弄人、讽刺挖苦人。

三是要讲究艺术。在方法上,有的时候,举手投足之间,就完成了一次表扬。如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句话语。在时机上,一般来说,在一个好的行为发生后,要立即给予表扬,两者的时间间隔越短,表扬效果就越好。在对象上,注意兼顾层次,不能始终把赞扬集中在那些比较听话、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身上,要避免教育中的“马太效应”。

三、学会尊重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把尊重的需要作为人的一种高层次的需要。现在的学生,渴望尊重、追求平等的需要表现得比过去更为强烈,他们喜欢和老师平等交流和沟通,希望得到老师的尊重、信任和理解。尊重人、信任人,可以给人以极大的精神鼓舞,激发学生自尊心和责任感,可以创造一种愉悦的心理环境和学习环境,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学会尊重,首先是要平等待人。在班级内部,学生与学生之间,尽管在学习成绩、家庭贫富、综合能力上有种种差异,但在人格上却是一律平等。作为教师,绝对不能嫌贫爱富,对“后进生”讽刺挖苦,一定要用真心爱生,用真情待生,视学生如儿女,把学生放在与自己同一个层面上去思考问题、处理问题。

学会尊重,要胸襟开阔,也就是要有容人之量,包括容人之短、容人之过、容人冒犯。容人之短,就是允许学生存在这样那样的缺

点和不足,作为教师就要努力扬长补短;容人之过,就是对学生出现的失误要区别对待,该究则究,当容则容,人难免有失误和过错,不能抓住学生的“小辫子”不放;容人冒犯,就是容许学生与你的意见不一致,甚至顶撞你。

学会尊重,还要有包容的个性,对学生的个性,有个怎么看的问题:以欣赏的眼光看,就会发现他们身上有许多闪光点,越看越可爱;用挑剔的眼光看,就会感到他们浑身都是毛病,越看越不顺眼。可以这么说,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力,没有个性的班级就没有活力,当然,还要处理好个性与班级集体共性的关系,要把个性融入共性,为共性服务。

四、学会沟通

沟通是人们通过语言、文字、表情、行为、通讯工具等进行的思想和认识的交流。《有效的经理》一书的作者兰斯登认为,沟通就是“在一群人面前,说明一个想法,交换观点,并且赢得别人赞同的能力”。情感上的沟通,能够使人们互相交换彼此的观点和意见,表达喜怒哀乐的情绪,分担挫折,分享快意,增进相互之间的信任。现代学生思维活跃、思想激进,喜欢表达自己的意见,想到什么、看到什么就会说出来,不会去刻意隐瞒什么。作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这些特点,用沟通去架起相互信任的桥梁,进而形成良好的内部关系。

实施有效的沟通,一是用目标引导激情。美国心理学家佛隆姆认为,人们有了某种需要,这个需要就会引起人们用行动去实现目标。当这个目标还没有实现时,这种需要就变为一种期望。期望本身就是一种力量,因为它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鼓舞人们努力奋斗去实现预定的目标。教师在制定计划时,要设置一个共同的目标、共同的话题,大家都围绕这个目标,使全体班级成员的心理定势指向凝聚一致。设置目标时,一定要走群众路线,让大家都来参与,这样目标设置好了,大家的认识也统一了,主人翁意识也强化了,也就完成了第一次有效沟通。

实施有效的沟通,二是要用诚信感化学生。相互信任是进行有效沟通的前提。沟通中产生阻力,达不到预期效果是常有的事。教师要注重用感情感化对方,用真诚打动对方,只要心诚,学生的心扉迟早会被你所开启。言行一致是进行有效沟通的基础。与学生沟通情感,重要的一条就是老师首先树立言行一致的良好形象,让学生感到你是可敬之人、可信之人、可倾诉之人

第四篇:教师的态度与行为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教师的态度与行为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学校教学工作是以课程为中介的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其特点是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以及学生与教学环境、教学氛围之间的有效互动,让学生积极、愉快地获取知识,习得技能,发展能力,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不仅与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密切相关,而且与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兴趣、情感体验、学习风格、教学情境等紧密相联。这些因素正式我们教师发挥主体作用的领地。应该说,教师专业素养因集中地表现在教师在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时发生的态度和行为上。所以,作为教师修养外在表现的态度与行为对于学生的情感体验更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学校是社会的一个子系统,是社会的组成部分。教师在这个小社会中的态度和行为制导着它的气氛。比如在课堂上,教师的言语、表情、手势和体态等,既可以使课堂气氛积极活跃、协调融洽,也可以使课堂气氛拘谨刻板、冷漠紧张;教师有气无力,学生往往也就无精打采。

心理学研究还表明,学生的学校体验直接影响学生的认知学习,影响学生对学校、对人生及社会的情感体验,最终影响教育目标的达成。原国家教委的专家调查小组的调查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他们在调查中发现,学生上学的愉快体验有随年级升高而大幅度下降的趋势。

积极向上的课堂气氛主要靠教师来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一旦形成,就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创造了条件。积极的学习动机能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指向明确,参与意识增强且能维持较长的时间。随着自我定向和自律能力的发展,积极进取的学业成就动机也就逐步形成并得到发展。而学业成就动机对于促进学生的学习活动,提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活动本身的有效性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学生的感知、记忆、思维、想象和创造力等智力因素起着驱动和导向作用,对于正在进行的信息加工起着组织和协调作用,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相反,如果教师的态度和行为让学生体验到的只是压抑、害怕和苦恼,学生对学习就会缺乏热情,消极被动,穷于应付,学生心里想的恐怕只是如何尽快摆脱这种让他讨厌的环境。

对青少年来说,学校是他们获得经验感的重要场所,教师是学校教育重为他们提供经验感需求的核心人物,教学过程中的活动是他们获得经验感需求的主要活动。但是,在“应试教育”笼罩下的今日之学校,不少老师重智育、轻情感、重学科、轻学生。在“应试教育”的课堂上,学业欠佳的学生很难获得重要感、成就感和有力感。教养与教育难以协调统一,等学生进入社会后就难以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责任感。专家调查小组两点提示也说明了这一点。第一,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和行为是否尊重、是否公平对学生在校的愉快体验的影响比绝对学习负担量要大;第二,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和行为是实现教育目标中学会做人的活的教学内容,学生从教师如何对待自己中学习着如何对待他人和社会。由此可见,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和行为对学生的发展来说实在是举足轻重。

第五篇: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的转变影响

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的转变影响

教师是学生心中的楷模,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校园生活的陪伴者,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师生实际并不平等,教师的言行在学生心目中又具有象征或符号意义。那么,学生们当然会“在乎”教师的态度,教师的态度也必然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或消极影响。

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各种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对待学生的态度(如语言、口气、眼神、手势、面部表情等)是否有同情心、正直、诚实、有礼貌,还是生硬、虚伪、粗暴等,都对学生的心理活动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其作用直接反应在实际教学效果中。学生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体察到教师的态度。

当过教师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当我们一脸阳光地走进教室时,学生们的心情就会很舒畅、很轻松;当我们一脸怒气地走近他们时,学生们则噤若寒蝉,生怕自己撞到老师怨气的枪口上。我们在课堂上以热情的语气肯定学生,以赞赏的眼光激励学生,他们的心里会充满幸福与喜悦,表现得很兴奋;我们指责、挖苦、嘲讽学生,则无疑是给他们心灵的天空蒙上一片沉重的乌云。

学生对好老师与坏老师的评价主要是以教师的态度为参照标准的。教师对学生的不良态度被认为是对学生的“心灵施暴”或“心理虐待”。施暴和虐待有的是有形的,有的则是无形的。有形的是指教师直接用语言、手势、强烈的脸部表情等,来嘲笑、侮辱学生,使之受到伤害。而无形的则更可怕、更隐蔽,国外有心理学家称之为“看不见的灾难”。

作为教师要清醒认识到学生只是暂时的社会角色,其人格.是平等的。他们是受教育者,是发展中的人,存在问题是正常的,有赖于教师的教育。

“态度决定一切。”教师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学生,决定着学生的成长;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工作,决定着工作的成败。

下载中小学教师不当行为对不良行为学生的影响及矫正1doc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小学教师不当行为对不良行为学生的影响及矫正1doc.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师的素养人格行为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

    教师的素养人格行为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 杨 青 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中说:“每项成绩的背后都有一种种推动力,它是成绩的基础;反过来这种推动力也通过任务的完成而得到......

    教师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及塑造

    教师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及塑造- - 源,是实施教学的有效条件,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和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和最直接的示范、导向作用。本文......

    单亲家庭对学生行为的影响分析报告

    单亲家庭学生行为习惯的影响的调查报告分析 吕刚王秀香随着社会的变革,人们的婚姻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观念的变化,离婚率不断提高,这样就造成了社会上的单亲家庭不断增加......

    课堂教学行为对学生学习动力的影响

    课堂教学行为对学生学习动力的影响 如东县掘港镇童店初级中学 王海峰 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对学生学习动力的影响很大,教师在课堂上提问方式,或者不经意的表扬和批评,对学生作业......

    教师素养对学生的影响

    教师的人文素养对学生的学习心理的影响 [内容摘要]:人文素养是指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人文素养的最典型标志是人文精神,而教师的人文素养主要体现在教师自身学识底......

    教师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

    引言 谈论教师的人格魅力,应先从我国古代的孔子说起。孔子是一个思想深沉、举止端方的大哲学家,大教育家,几千年来他“聚徒讲学”平易近人的神情语态,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他的......

    教师心理健康对学生的影响

    教师心理健康的必要性作为社会对人类健康观念的重新认识的一种结果,心理健康问题为人们普通关注是与社会经济文明的发展程度密切相关的。社会越发展,文明程度越高,人类的心理健......

    学生不良品德行为形成的原因及矫正

    学生不良品德行为形成的原因及矫正德育工作是构筑学生幸福人生的基础工作,一直以来,德育都被臵于学校教育的首要地位,在学校教育中,德育涵盖了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