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1课时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第94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整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1个单位)和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初步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1个单位)。
难点:能用条形图表示数,并能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例1主题图。
这是北京市2012年8月的天气情况,从图上你能知道哪些信息?(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同学们知道的信息真多呀!能不能把这些天气情况进行归类,把每种天气各有多少天清楚地表示出来呢?小组内互相议一议,交流自己的方法,小组代表汇报并展示自己的方法,教师将两种主要的方法展示在一起,并提问:同学们有的用统计表表示,有的画○表示每种天气各有多少天,这两种方法把数据都表示清楚了吗?(统计表把数据都表示清楚了;画○的有的要数数才知道是多少,但是能看出哪种天数多,哪种天数少)
教师:还有一种方法表示每种天气各有多少天,同学们想知道吗?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条形统计图。
(板书课题:条形统计图)
二、教学新课
课件出示例1的条形统计图。
1.向学生说明这就是条形统计图,用涂了颜色的竖条来表示每种天气各有多少天。
2.提问:仔细观察这个统计图,你能知道些什么信息?
小组内讨论交流。
3.指名回答,教师将学生所知道的信息进行整理归纳。
4.比较。
(1)刚才画○的方法和条形统计图相比,哪种表示得更清楚?
(2)条形图和统计表各有什么特点?
5.归纳小结。
条形统计图左边竖线上标出的数据表示的是天数(1格表示1天),下边横线上标出的是几种天气。每种天气所对的涂色的竖条占了几格就表示几天,也可以看相对的涂色竖条最上面对着左边的数字几就是几天,从条形统计图上不但能看出具体的数据,还能看出谁多谁少。
三、实践应用
1.教材第95页“做一做”。
教师出示本班学生出生月份的记录表,先统计各月份出生的人数,然后完成条形统计图,小组交流,合作完成,再独立填写在教材上。
2.教材“练习十九”第1、2题。
教师先引导学生调查,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统计,完成统计图,小组汇报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新的收获吗?
第二篇:《折线统计图(第1课时)》教学设计
《折线统计图(第1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统计表正确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
2.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分析,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的推测,并能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已有的统计经验迁移学习单式折线统计图。
2.通过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比较,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数据和合理推测能力。2.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单式折现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会看、会绘制折线统计图,并能够根据折线统计图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感悟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的推测。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谈话:同学们喜欢机器人吗?参加过机器人大赛吗?没有也没关系,以后会有机会的。在中国,自2001年起,每年都会举办一次全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记得在第一届大赛时,全国的参赛人数仅为200。不过后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青少年中敢于进行科技创新的人才越来越多,参加机器人大赛的人也越来越多。在2006年时,已有约1100名选手,参赛队伍是426支;到2011年,参赛队伍达到了499支。老师还查询了其他几个年份的参赛队伍数量,大家请看。(教师边说,边通过课件出示统计表)
(二)复习旧知──条形统计图
1.教师:请同学们思考,从统计表里你得到了什么信息?(学生回答)教师:刚才说的信息,大家能用我们学过的统计图表示出来吗?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根据数据的情况,第一个起始格应该表示多少?接下来一格代表多少合适呢?
2.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条形统计图。(课件演示)
3.教师:观察完成的条形统计图,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多?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少?这些问题都一目了然了。如此看来,条形统计图比统计表更加清楚、直观。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条形统计图的知识,为学习折线统计图做好准备。
(三)探索新知
1.认识折线统计图(1)课件出示折线统计图。
教师:有一种比条形统计图更加“强大”的统计图,同学们想不想认识一下?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统计图(2006-2011年)。
教师:统计图还可以这样画。这种统计图叫做折线统计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折线统计图的知识。(教师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2)初步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绘制过程。
教师:我们首先来观察一下折线统计图的横轴与纵轴,与条形统计图相比,它们相同吗?(学生回答相同)
教师:想知道其中的折线是怎样画出来的吗?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教师边介绍边描点,最后把这些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课件演示)
【设计意图】一方面使学生初步感知折线统计图的形成过程,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交流,逐步得到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步骤和方法,为后面独立绘制折线统计图做好准备。
2.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1)了解折线统计图中的点。
教师:折线统计图完成了,同学们思考一下,从图中你能看出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多、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少吗?你是怎么知道的?(要求学生上台指一指)
教师:那图中其他的点又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呢?(指名回答)
教师:根据同学们的回答,我们在折线统计图中也能看出每年参赛的队伍数量,这一点与条形统计图一样。
(2)了解折线统计图中的线段。教师:在图中除了点还有什么?(线段)这些线段看起来有什么不同呢?(长度不同,倾斜角度不同)请思考一下,为什么这些线段的长短、倾斜角度会不同呢?
教师追问:从2006年到2011年,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数量变化最大?(2008年)你怎么知道的?
学生回答、互相补充后教师小结:从2007年到2008年的线段长度最长且坡度最“陡”,所以2008年参赛队伍的数量变化最大。
教师:观察一下剩余的4条线段的长度和倾斜角度,哪一年参赛队伍的数量变化最小?(2011年)为什么?(学生思考回答)
(3)总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教师:现在我们比较一下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相互补充)
教师:折线统计图不仅可以像条形统计图一样直观表示出各种数量的多少,而且,我们只需看每条线段的长度与坡度,就能知道数量增减的变化情况。这就是折线统计图比条形统计图更妙的地方。因此,我们说“折线统计图既能表示数量的多少,也能清晰地反映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板书: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既能表示数量的多少,也能清晰地反映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设计意图】学生在指一指、说一说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结构,各部分所表示的意义,然后通过交流、观察、比较,自主学习、探索发现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3.分析、绘制折线统计图(1)预测数量变化情况。
教师:请继续观察折线,根据折线的变化情况,你能说说这几年参赛队伍的数量发生着怎么样的变化吗?
学生:2007年数量减少,2008年数量增多,2009年数量稍微减少,2009年至2011年逐年增加。
教师:你有什么感想? 教师追问:总体情况怎么样呢? 学生:这几年参赛队伍数量呈上升趋势。
教师:根据总体情况来看,你预测2012年参赛队伍数量会有多少支呢?你是怎么想的?(指名回答)
(2)绘制折线统计图。教师:刚才同学说得都有道理,老师得知2012年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的参赛队伍有519支,刚才预测比较接近的同学举手。
教师:你能把2012年的数量在折线统计图上表示出来吗?谁来说说?你能来指指吗?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结合课件展示结果。
教师:刚才我们补充了2012年的参赛队伍数量,你预测2013年的参赛队伍会是几支? 学生预测,并说明理由。
教师:2013年参赛队伍是528,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在作业纸上把2013年的数量表示在折线统计图上。
学生动手绘制,教师巡视指导。展示学生作品,全班交流。(3)提出并解决问题。
教师:根据现在的统计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提问,由其他学生解决,教师适时引导。
【设计意图】在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的基础上,让学生绘制折线统计图,既是对新知识的巩固,又是新知识的提升,并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预测参赛队伍数量的变化情况,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数据和合理推测能力。
(四)巩固新知
课件出示教材第105页“做一做”。
妈妈记录了陈东0~10岁的身高,根据下表中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
(1)陈东哪一年长得最快?长了多少厘米?(2)根据统计图,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解决问题:
(1)全班读题,请学生说说该题统计的是什么。(2)学生独立完成题目。
(3)全班交流,展示学生绘制的折线统计图。(4)回答第一个小问题,追问:你是怎样判断出来的?(5)解决第二个问题,指名回答。【设计意图】应用新知、巩固新知,让学生在回答第一个小问题时再次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该题取材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再一次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五)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
教师:同学们,平时生活中,你在哪里还看到过折线统计图?
举例:股市行情图、心电图、气温变化图、路程行驶图、某地每年人均收入等。(教师课件展示)
【设计意图】体会折线统计图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及其意义。
(六)全课总结
教师:同学们,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征?
第三篇:第1课时《数与形(例1)》名师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数与形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六上第八单元第107页例1和第108页“做一做”1,2。数与形相结合的例子在小学数学教材与教学中比比皆是。有时候,是图形中隐含着数的规律,可利用数的规律来解决图形的问题,比如:利用长方形模型来教学分数乘法的算理,利用线段图来帮助学生理解分数除法的算理,利用面积模型来解释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乘法分配律、完全平方公式等。对小学生来说,虽然难点大一些,但数形结合是重要的数学思想,用形解决数的问题,可使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使抽象的问题变得直观。
(二)核心能力
感悟数与形结合的妙趣,激发应用数形解决问题的热情,养成积极探索的科学精神及喜爱数学的感情。
(三)学习目标
1.通过自主研究发现图形中隐藏着的数的规律,并会应用所发现的规侓。2.借助图形问题来用数解析图形,体会和掌握数形结合、归纳推理、类比等基本的数学思想。
(四)学习重点
沟通“数”“形”之间的联系,发展推理联想能力。
(五)学习难点 体验感悟数学思想方法。
二、学习设计
(一)课前设计 1.预习任务
(1)计算下面各题。① 1+3= ② 1+3+5= ③ 1+3+5+7=(2)观察上面三各算式数据特点你有什么发现?
(二)课堂设计 1.导入。
师:看到课题你想说什么?
师:课题是一节课的灵魂和核心,每看到一个课题,我们都会浮想联翩,看到 “数与形”,你想说什么?
师:就让我们带着对数与形的思考和疑惑一起走进今天的课堂。(板书:数 形)
2.问题探究
(1)构建“以形助数” 1+3=()1+3+5=()1+3+5+7=()1+3+5+7+9=()
师:课前同学们已经计算了前面三个算式的结果,谁来说一下? 生汇报。
师:根据这三个算式的计算结果,猜测一下第四个算式的结果是多少? 生口答,并说明原因。
师:看来大家已经发现这个规律,大家一起说第五个算式和结果分别是什么?
1+3+5+7+9+11=()
师:这样的算式有多少个?(无数个)
师:这样的算式是无穷无尽,但规律是唯一的,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你发现的规律。
生自由发言,学生评价。
小结:连续奇数、和、个数的平方等。(评价)
师:根据你们的叙述我们更改结果,改进版的规律更优化了,整体看,有什么感觉?数学的美就是在这样的规律中体现出来的,但看上去不够完美,谁能看出来? 师添加: 1=()
1=12 1+3=22 1+3+5=32 1+3+5+7=42
师:就算这些算式能呈现出数学的美,但给我们的感觉还是(枯燥),但如果老师告诉你这些算式也有自己的“长相”,你们相信吗?你们想知道它们长什么样吗?请同学再次观察这些算式,发挥自己的想象,你能联想到什么?
引导学生思考,从师:看明白了吗?
引导学生推断:1+3=22„„
小结:数有了形看起来是那么直观,没想到数字长这个样。小练习:
1+3+5+7+9+11+13 =()=102(2)构建“以数解形”
师:直观看这个体现出哪种形?(三角形)
引导学生,看形接着画图,让学生自然的运用数来交流和描述“形”。1+2+3+4+5+6+7+8+9=(1+9)×9÷2 引导学生通过直观感受到借助数字解析,发现数对于形的作用,谈感想体会。(3)归纳小结
1=1²1+3=2²3²1 +3+5 =
数形看似毫无关系的两个对象,实际统一和谐,它们之间是相生相长,相辅相成的,应了一句话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板书结合)
(4)回顾学习历程
数论、分数乘法、数量关系、方位、统计„„,其实数形结合这种数学思想一直伴随着我们的学习,谈感受和收获。
3.全课小结
师:通过本课学习,我们知道了数形结合的奇妙,在网上我们可以了解更多的趣味数字,像花朵数、巧数、金蝉脱壳数,它们神秘有趣,这正如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所说: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休。
(三)课时作业 1.填一填。
(1)1+3+5+7+9=()2=()(2)42=1+3+()+()答案:(1)5,25(2)5,7 解析:第一题中共5个连续奇数,它们的和就是5的平方,即25。
第二题是4的平方,就等于从1开始4个连续奇数的和,所以填5和7。【考查目标1、2】
2.请你根据例1的结论算一算。(1)1+3+5+7+5+3+1=()
(2)1+3+5+7+9+11+13+11+9+7+5+3+1=()答案:(1)4²+3²=25 或 3²+4²=25(2)7²+6²=49+36=85 或 6²+7²=36+49=85
解析:本题是例1的变式,需要把每道题分成两个连续奇数的和,再运用例1的规律计算结果。【考查目标1、2】
如(1):
1+3+5+7+5+3+1=(1+3+5+7)+(5+3+1)=4²+3²=16+9=25 第二题的方法同上:1+3+5+7+9+11+13+11+9+7+5+3+1=(1+3+5+7+9+11+13)+(11+9+7+5+3+1)=7²+6²=49+36=85 3.第108页“做一做”2 答案:第6个图形有6个红色小正方形和18个蓝色小正方形。第10个图形有10个红色小正方形和26个蓝色小正方形
解析:从图形的特点可以看出,第几个图形就有几个红色正方形。蓝色正方形的个数第1个图形:上下红色部分各对应1个,左右各1个,加上第二行左右的两个,即(1+2)×2+2=8个;
第2个图形:(2+2)×2+2=10个; 第3个图形:(3+2)×2+2=12个; 第4个图形:(4+2)×2+2=14个; „„
依次类推„„第几个图形就是几加2的和乘2再加2 第6个图形:(6+2)×2+2=18个; 第10个图形:(10+2)×2+2=26个; 【考查目标1、2】
第四篇:四年级数学上册第1课时__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
条形统计图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95——99页信息窗1。教学目标:
1.通过调查和收集每个同学的校服尺码这一实例,进一步掌握条形统计图(一格代表1个单位)的特点和作用,知道制作条形统计图一般步骤和方法,认识条形统计图的纵轴、横轴,会制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2.经历调查和收集每个同学的校服尺码统计过程,进一步体验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方法,并能对统计结果作出分析,进一步发展统计意识。
3.能够根据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
4.在合作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培养观察、想象、动手操作能力,形成初步的实践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自主探索绘制1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的过程,认识条形统计图的纵轴、横轴,并能从统计图中发现、提出并解决问题,体会统计图的价值。
教学难点:理解条形统计图中1格表示1个单位。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与课堂活动相关的各种统计的资料、多媒体课件。学具准备:空白统计表和两张条形统计图纸、水彩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师谈话:本学期,我们要做新校服啦!同学们,为了让我们尽快穿上合身的校服,我们需要做哪些工作呢?(统计全班同学的校服尺码)
课件出示信息窗1情境图。
提出问题:全班同学的校服尺码情况怎样呢?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体会整理数据的必要性
师:要解决“全班同学的校服尺码情况怎样”这一问题,就需要调查和搜集每个同学的校服尺码。
师:同学们都知道自己的校服尺码,想不想知道其他同学的校服尺码?(课件展示记录的校服尺码)(课前搜集整理记录完成)
师:像我们调查并且记录的过程就是在收集数据(同时板书:收集数据)观察这些数据,你能一眼就看出穿哪个尺码的人数最多吗?(不能)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预设:
(1)用统计表统计。(2)用不同的符号标出。
师:同学们说的这些方法是整理数据(板书:整理数据)2.利用统计表整理数据
统计表是整理数据的常用方法,我们可以把整理的结果做成统计表(板书:统计表),下面以小组为单位,把这些数据整理到统计表中。(课件出示统计表)
学习提示:
(1)组内同学分工合作,分段统计,小组长负责记录.(2)统计时,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小组合作,分段统计,教师巡视、指导。小组统计后汇报统计结果。
预设:
(1)135及135以下3人,140--6人,145--10人,150--15人,155--4人,160及160以上2人。
(2)我们的数据和他们一样,3+6+10+15+4+2=40人,统计表中正好是40人,说明我们的统计是正确的。
师: 你们不仅进行了分段统计,还进行了验证。你们小组真严谨!其他小组的统计结果也是这样的吗?
3.探究统计图的制作方法
师介绍:统计结果除了用统计表表示外,还可以用统计图来统计描述数据(板书描述数据 统计图)课件展示空白统计图:
师:你能继续制作统计图吗?(能)
温馨提示:
(1)在制作统计图时要标明统计图统计的内容、标明制作时间。(2)统计图的横轴表示尺码,纵轴表示人数。(3)小组内制作统计图,遇到问题小组内讨论解决。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展示学生的作品,让其介绍是如何制作统计图,小组展示汇报,大家分享,相互评价,质疑对话。
2.质疑辨析,理解方法
(1)教师追问:135及135以下4人,你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 预设:
统计图的横轴表示尺码,纵轴表示人数。
在纵轴上,从开始往上直接标4格,这就表示1格代表1人了。
3.小结:看来大家都认为用一个格子表示1个人的方法更好,因为它表示起来既简单又方便。这样的统计图我们叫条形统计图。
4.回顾制作过程,建构完整的统计过程。
师:咱们班同学就是聪明!下面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统计图的制作过程:(课件演示)
5.分析统计图
师:统计图完成了,我们来分析分析:(板书:分析数据)观察统计图,你能从中得到什么数学信息? 生1:135及135以下有4人。生2:穿140尺码的人数最多。
师:你是怎么知道穿140尺码的人数最多? 生2:穿140尺码的条形柱最高,数最大。„„
师:大家得到的信息真不少!6.师: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小结:条形统计图能够很容易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先让学生概括,有不当的地方教师加以指导。
生1:我们今天经历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这样一个完整的统计过程。与同学合作得很愉快。
生2:我今天学会了用1格代表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知道了制作条形统计图的步骤和方法,并能对条形统计图进行分析。今天我和我们小组的同学一起合作整理统计,我觉得非常的愉快。
师总结:这节课我们不仅学习了一格可以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还学会了用统计来解决实际问题。要知道我们班同学的校服尺码的情况,是通过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很直观的知道了穿什么尺码的人最多,穿什么尺码的人最少,可见统计是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一种好方法。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其实,统计图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它以最简洁的形式传递着丰富的信息。请看:
1、(课件出示课本自主练习第1题。)
做题要求:
(1)让学生看图说一说从图中获得的数学信息,重点认识1格代表1年。(2)让学生独立完成。(3)提数学问题并解答
(4)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
2、课本自主练习第3题。(课件出示。)
做题要求:
(1)先让学生看统计表说一说四年级一班喜欢吃蔬菜的 情况。
(2)让学生独立完成统计图。(3)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4)对学生进行不偏食的教育。
3、课外拓展:调查本班20名同学吃早餐的情况,并制成条形统计图。
六、反思总结,畅谈收获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1格代表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老师希望同学们从学会了什么、获得了哪些方法、有什么感受等方面全面进行总结。
板书设计:
条形统计图
收集数据 整理数据
统计表
描述数据 统计图 一格代表1个单位
分析数据
很容易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
第五篇:Unit1_第1课时教学设计
Unit1 My day 第1课时教学设计
第1课时:A Let’s try.Let's talk.一、教材分析
这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Let’s try为与本课主题相关的听力练习。Let’s talk为交际对话,通过Zhang Peng询问Pedro在西班牙的作息时间来学习如何询问别人的作息时间并作答。
二、教学目标
1.能听懂对话,能够用正确的语音、语调并按意群朗读对话。
2.能够在情景中运用句型“When do you(usually)…?”询问他人的作息时间作答。3.能够在语境中理解新词“late”, “when”, “after”, “start”, “usually”, “Spain” , “eat dinner”的意思,并能正确发音。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在情景中运用句型“When do you(usually)...?”询问他人的作息时间作答。2.难点:单词“usually”表示的频率及其用法;“at +时间点”表示“在某个具体的时间点”。(此难点为预设难点,教师可根据班里实际情况调整)
四、教学评价
1.通过仿读课文及分角色朗读能用正确的语音、语调来表演课文中对话。(检测目标1的达成情况)
2.通过Role-play及“Pairwork”能运用重点句型。(检测目标2的达成情况)3.通过教师创设的语境及仿读课文来理解新词的意思并正确发音。(检测目标3的达成情况)
五、教学过程 Step 1: Warm-up 1.教师在上课前播放四年级下册Unit 1 B Let’s sing歌曲“Our school”,让学生进入到英语学习的氛围中。
2.教师欢迎学生返校,师生相互问候。
3.教师播放四年级下册Unit 2 B Let’s sing歌曲“It’s twelve o’clock”,学生跟唱,活跃气氛。
4.教师出示钟表,钟表时间分别为:6:30、7:30、12:00、4:00、9:00,师生用
/ 15
四下学过的What time is it? It’s ….It’s time to ….对话。Step 2:Presentation 1.Let’s try.(1)教师介绍听力任务。
(2)第一次播放教学录音,学生根据录音内容给正确的图片打钩。(3)教师第二次播放教学录音,师生一起核对答案。2.Let’s talk.(1)教师在课件上出示本部分的情境图并介绍情境图内容。
(2)教师播放A Let’s talk课文录音,学生边听录音,边画出生词,然后回答问题:Where is Pedro from?(如学生回答不出,教师出示西班牙国旗,给予提醒。学生可以用用汉语回答。)
(3)教师通过与学生对话,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新词when, after, start, usually, late.如:
教师:What time is it now? 学生:It’s…
教师: If we want to know the time, we can also ask: “When is it?”.Now please answer my question again.When is it? 学生:It’s… 教师:When do we begin our class? 学生:….教师:Yes, we start our class at....What class do you have after 9:00? 学生:We have … after 9:00.教师:When do we usually have English class on Mondays? 学生:….(教师重读“usually”,提醒学生“usually”表示的频率及用法)教师:Who is late for our English class today? 学生:….(4)教师在课件上出示新词,学生跟录音读。(5)教师再次播放课文动画,学生跟着读。
(6)教师再次播放课文动画,学生听完录音后回答问题: ① When does Pedro finish class in the morning? ② When does Pedro go back to school after lunch? ③ When does Pedro usually eat dinner in Spain? Answers:
/ 15
① At 1 o’clock.② At 2:30.③ Usually at 9:30 or 10 o’clock.(7)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学生逐句仿读。(提醒学生在跟读的过程中注意模仿录音中的语音、语调)Step 3:Practice 1.师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同桌分角色朗读对话;教师可挑学生上台表演对话。2.Role-play.(1)请两位学生站起来,一位学生扮演访问者,一位扮演出租车司机,示范读对话。
(2)学生同桌合作,根据图片提示,替换对话中的关键短语,编新对话,并尝试表演新对话。
(3)请两三对学生上台,戴上头饰,表演新对话。
(4)问答接龙:教师把班里学生分成若干组,A问B “When do you(usually)…?”,B回答后问C,C回答后问D。依次类推,循环进行问答练习。最先完成任务的小组获胜。
教师可提供参考词汇:get up, go to school, go to bed, have breakfast, have lunch, have dinner, have English class, have Chinese class…
3.Pairwork: 教师让学生列出一张自己的作息时间表(包括起床、吃饭、上各种课、回家、看电视、睡觉),同桌两人就彼此的时间表进行对话。参考句型:When do you(usually)…? I(usually)… at … o’clock.Step 4: Summary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课所学重点句型,鼓励学生提出问题。Step 5: Homework 1.按照正确的语音、语调朗读课文对话。
2.运用句型“When do you(usually)…? I(usually)… at … o’clock.”和你的朋友一起根据彼此的作息时间对话。3.预习A Let’s learn中的单词。
/ 15
Unit1 第2课时教学设计
A Let’s learn.Ask and write.一、教学目标
1.能听、说、读、写单词“exercise”和动词短语“eat breakfast”, “do morning exercises”, “have...class”, “play sports”, “eat dinner”; 能听、说、认读单词“a.m.”, “p.m.”。
2.能运用句型“When do you...? I … at … a.m./p.m../At … o’clock.” 询问别人的作息时间并回答。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能听、说、读、写四会单词和动词短语。
2.难点:exercise的发音;“a.m.”和“p.m.”的含义和运用。(此难点为预设难点,教师可根据班里实际情况调整)
三、教学评价
1.通过动作、游戏“唱反调”和“I say you do”来让学生听、说、读、写单词。(检测目标1的达成情况)
2.通过创设情境及“Ask and write.”来运用重点句型。(检测目标2的达成情况)
四、教学过程 Step 1: Warm-up 1.师生相互问候。
2.教师在课件上呈现大量已经学过的动词短语,让学生快速认读。如: get up, go to school, go to bed, watch TV, read books, play computer games, clean the bedroom, listen to music, do homework, sweep the floor,...教师说短语,学生做动作;教师做动作,学生说短语。
3.师生用上节课所学重点句型When do you(usually)…? I … at … o’clock.进行简单的对话;同桌之间用以上句型对话。Step 2:Presentation 1.呈现新短语。
(1)教师做“do morning exercises” 的动作,并问:
“What am I doing now?”学生可能会用汉语回答,教师接着说:“I am doing morning exercises.I usually do morning exercises at 7:00.When do you do morning
/ 15
exercises?”引导学生用句型 “I usually do morning exercises at.../At ….”回答; 教师可多问几名学生,让学生熟练答语; 同桌之间相互问答。
教师用同样的方法引出“eat breakfast”, “have...class”, “play sports”, “eat dinner”。(2)教师在黑板上板书do morning exercises, eat breakfast, have … class, play sports, eat dinner。师生用“唱反调”的方法巩固上面的动词短语。
规则:教师大声读短语,学生就小声读;反之,教师小声读短语,学生就大声读。(单词exercises的发音较难,教师要帮助学生多练习几遍)。2.Let’s learn.(1)教师播放A Let’s learn课文动画,学生跟着录音读动词短语和对话。(2)教师再次播放A Let’s learn课文动画,男女生分角色跟着录音读。
(3)学生同桌合作,根据情境图中的动词短语和时间,替换对话中的关键词,重新编写对话。请两三对学生上讲台表演对话(表扬表演到位的学生)。Step 3:Practice 1.游戏:I say you do.规则:教师说短语,学生做动作;教师做动作,学生猜短语。
2.教师在课件中出示情境图中出现的几个时间点:7:00 a.m.8:00 a.m.9:00 a.m.6:00 p.m.9:00 p.m.教师可先让学生猜a.m.和p.m.,然后再告知其用法。a.m.意为“上午”,p.m.意为“下午”,两者在用法上应注意以下几点。①两者都不能单独使用,要与表示时间的数字连用,且位于数字之后。②两者都不能与in the morning或in the afternoon连用,以免造成用词重复。③两者都不能与o’clock连用。如: 他早上六点起床。He gets up at 7:00 a.m.(√)He gets up at 7(o’clock)in the morning.(√)He gets up at 7 a.m.in the morning.(×)He gets up at 7 o’clock a.m.(×)3.Ask and write.(1)学生同桌互读书上的8个动词短语,说出这些动词短语的汉语意思。
/ 15
(2)学生同桌互相调查彼此的作息时间表,将时间填在横线上。(3)教师请一位学生和自己示范读对话。教师:When do you get up? 学生:….(4)学生同桌合作,根据调查结果进行对话。Step 4: Summary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课所学的词汇和句型,鼓励学生提出问题。Step 5: Homework 1.在四线三格中正确抄写“eat breakfast”, “do morning exercises”, “have...class”, “play sports”, “eat dinner”5遍。
2.运用句型“When do you(usually)…? I(usually)… at …a.m./p.m../At… o’clock.”和你的朋友一起根据彼此的作息时间对话。
第3课时教学设计
第3课时:A Let’s spell.一、教材分析
这是本单元的第三课时。Let’sspell为语音学习,通过学习大量含有cl和pl的单
二、教学目标
1.能够通过听例词发音,观察例词结构中共有的字母,知道字母组合cl和pl在单词中的发音。
2.能够在练习的基础上独立拼读出单词。
三、教学过程 Step 1: Warm-up 1.师生相互问候。
2.师生用上节课多学重点句型“When do you...?I … at … a.m../At … o’clock.”进行简单问答。Step 2:Presentation Read, listen and chant.(1)依次出示本部分的图片,引出单词。
(2)在课件中出示这8个单词,播放录音,学生跟读。
/ 15
(3)请学生观察两组单词,看学生能发现什么共同点。师生一起总结:第一组单词中包含字母组合cl,第二组单词中都包含字母组合pl。
(4)播放本部分的教学录音,全班学生跟着录音读,提醒学生在跟读时要注意模仿录音中的发音,尽量做到读准音,尤其要注意发好辅音字母组合cl和pl的音。(提醒学生:字母组合cl中,“cl”发/kl/音,而字母组合pl中的两个字母则各发各的音。)
(5)教师请学生以“开火车读”读的方式练习拼读单词,教师注意学生的发音。Step 3:Practice 1.Bingo!(1)学生跟录音读单词;学生分组自读单词。class eggplant please classroom cloudy playground clever uncle
clean play clock clothes plate people player clear(2)教师任意读课本上表格中的单词,如果哪位学生发现单词组成一个横行、竖行或斜行,那么该学生就举起自己的手,并说:“Bingo!”,则该学生所在小组可加一分。
(3)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在四人或六人小组内玩这个游戏。2.Choose, write and say.(1)请两位学生站起来读本部分的句子。
(2)学生用表格中的单词替换句子中的关键词,重新写句子,然后同桌相互读一读。
Step 4: Summary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cl和pl的发音,让学生说出今天所学的含有cl和pl的单词(可请一位学生先说,其他同学补充,老师及时评价)Step 5: Homework 1.正确拼读课本第6页的单词。2.预习B Let’s learn中的单词。
/ 15
Unit1 第4课时教学设计
第4课时:B Let’s try.Let's talk.一、教学目标
1.能听懂对话,能够用正确的语音、语调并按意群朗读对话。
2.能够在情景中运用句型“What do you do on the weekend? I usually/often/ sometimes ….”询问并表达自己的周末活动。
3.能够在语境中理解新词“why”, “shop”, “work”, “last”, “also”, “busy” , “need” , “sound” , “go shopping”的意思,并能正确发音。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在情景中运用句型“What do you do on the weekend? I usually/often/ sometimes ….”询问并表达自己的周末活动。
2.难点:正确使用频度副词表达自己的周末活动。(此难点为预设难点,教师可根据班里实际情况调整)
三、教学评价
1.通过仿读课文及分角色朗读能用正确的语音、语调来表演课文中对话。(检测目标1的达成情况)
2.通过“句子接龙”及“Make a survey”能运用重点句型。(检测目标2的达成情况)
3.通过教师创设的语境及仿读课文来理解新词的意思并正确发音。(检测目标3的达成情况)
四、教学过程 Step 1: Warm-up 1.师生相互问候。
2.教师播放本单元歌曲“My weekend”,学生先听一遍,然后跟唱,活跃气氛。3.教师出示之前所学的一些短语动词,师生或同桌之间用所学重点句型“When do you...? I … at … a.m./p.m../At … o’clock.”对话。参考短语动词:get up, eat breakfast, do morning exercises, eat breakfast, have… class, eat lunch, play sports, eat dinner, go to bed.Step 2:Presentation 1.Let’s try.8 / 15
(1)教师引导学生看图并说出图中三个建筑物的名称:shop, library, school。(2)教师介绍听力任务。教师播放教学录音,学生根据录音内容圈出正确的图片。(3)教师再次播放教学录音,师生一起核对答案。2.Let’s talk.(1)教师出示本部分的情境图,师生一起谈论情境图内容。教师: Look at the picture.Who’re in the picture? 学生:…
教师: What’s Sarah doing? 学生:…
(2)教师播放B Let’s talk课文动画教学录音,学生听录音,初步感知课文。再次播放教学录音,学生跟读。
(3)教师再次播放B Let’s talk课文动画,学生观看完后回答问题。① Why is Sarah shopping today? ② What does Sarah do on the weekend? ③ What does Sarah need? Answers:
① Her mum worked last night.So she’s shopping today.② She watches TV and plays ping-pong with her father.③ She needs a robot.(4)教师播放B Let’s talk课文录音,学生逐句仿读。(提醒学生在跟读的过程中注意模仿录音中的语音、语调)Step 3:Practice 1.师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同桌分角色朗读对话;教师可挑学生上台表演对话。2.教师在课件中呈现课文中重点句型,师生运用句型 “What do you do on the weekend? I usually/often/ sometimes ….”就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简单对话;同桌之间相互问答。
(教师简单介绍频度副词:频度副词是表示与次数、频率有关的副词。我们学过的频度副词有:always, usually, often, sometimes。这四个频率副词表示的频率大小不同。如果按照百分制来计算的话,通常说来,它们所表示的频率大小为:
/ 15
always(100%)> usually(80%)>often(60%)> sometimes(40%))2.Ask the question and then pass it on.(1)学生一起读方框中的动词短语,同桌之间相互说说这些动词短语的汉语意思。
(2)学生三人一组,进行“句子接龙”游戏。教师可先挑两名学生与自己一起做这个游戏,给其他学生示范。如: 教师:What do you do on the weekend? 学生1:I always watch TV.What do you do on the weekend? 学生2:I sometimes go for a walk.What do you do on the weekend? 教师:I often wash my clothes.3.我是小记者
六个同学为一组,一位同学扮演电视台记者,采访其他同学,了解他们的周末活动;学生轮流做小记者来采访。Step 4: Summary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课所学重点句型,鼓励学生提出问题。Step 5: Homework 1.登陆优教同步学习网,观看课文动画,按照正确的语音、语调朗读课文对话。2.运用句型“What do you do on the weekend? I usually/often/ sometimes ….”和朋友一起根据彼此的周末活动对话。3.预习B Let’s learn中的单词。【教学反思】
Unit1 第5课时教学设计
第5课时:A Let’s learn.Do a survey.一、教学目标
1.能听、说、读、写单词“take”, “dancing”和短语“clean my room”, “go for a walk”, “go shopping”, “take a dancing class”。2.能灵活运用频度副词介绍自己的周末活动。
二、教学重难点
/ 15
1.重点:能听、说、读、写四会单词和动词短语。
2.难点:灵活运用频度副词介绍自己的周末活动。(此难点为预设难点,教师可根据班里实际情况调整)
三、教学评价
1.通过动作、游戏 “I say you do”来让学生听、说、读、写单词。(检测目标1的达成情况)
2.通过创设情境及活动“我是小记者”和“Do a survey.”来运用重点句型。(检测目标2的达成情况)
四、教学过程 Step 1: Warm-up 1.师生相互问候。
2.教师播放本单元歌曲“My weekend”,学生先听一遍,然后跟唱,活跃气氛。3.师生运用上节课所学重点句型“What do you do on the weekend? I usually/often/ sometimes ….”询问并表达自己的周末活动;同桌之间用以上句型对话。Step 2:Presentation 1.呈现新短语。
(1)教师出示打扫房间、散步、购物、上舞蹈课的图片,并分别问学生:“Do you often clean your room/go for a walk/go shopping/take a dancing class on the weekend?”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回答。以此引出新短语。教师板书这些动词短语。
(2)教师播放单词录音,学生齐读、分男女生读、“开火车”读。(3)同桌之间用刚学的短语动词及上节课所学句型“What do you do on the weekend? I usually/often/ sometimes ….”来对话。2.Let’s learn.(1)教师播放A Let’s learn课文动画,学生跟着录音读动词短语和对话。(2)教师再次播放课文动画,学生边读边做动作。
(3)学生同桌合作,用图片上面的动词短语做替换练习,相互介绍自己的周末活动。请五六名学生起来讲述自己的周末活动。Step 3:Practice
/ 15
1.游戏:I say you do.规则:教师说短语,学生做动作;教师做动作,学生猜短语。2.Do a survey.(1)教师简单介绍频度副词:频度副词是表示与次数、频率有关的副词。我们学过的频度副词有:always, usually, often, sometimes。这四个频率副词表示的频率大小不同,通常说来,always表示100%,usually表示80% , often表 示 60 %,sometimes 表示 40 %。
(2)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从表格中选出自己做某种活动的频率以及时间。(3)同桌合作,根据选择情况进行对话。如: 学生1:What do you do on Sundays? 学生2:I always go shopping on Sundays.(4)学生在四人或六人小组内进行类似的对话。如: 学生1:What do you do on Saturdays? 学生2:I always go shopping on Saturdays.学生3:I often take a dancing class on Saturdays.学生4:I sometimes clean my room on Saturdays/on Sundays/on the weekend.…
3.我是小记者
六个同学为一组,一位同学扮演电视台记者,采访其他同学,了解他们的日常活动;学生轮流做小记者来采访。Step 4: Summary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课所学的词汇和句型,鼓励学生提出问题。Step 5: Homework 1.在四线三格中正确抄写“clean my room”, “go for a walk”, “go shopping”, “take a dancing class”5遍。
2.运用句型“What do you do on …? I always/usually/often/ sometimes … on ….”和你的朋友一起根据彼此的日常活动对话。Unit1 第6课时教学设计 【内容来源】人教版pep(2013年版)五下Unit1 【主
题】My day
/ 15
【课
时】第6课时:B Read and write.Let’s check.Let’s wrap it up.一、教材分析
这是本单元的第六课时。重在复习本单元重点内容:表示日常活动的短语动词;询问并回答他人日常活动与安排。“Read and write”和“Let’s check”为以上基础知识的练习。“Let’s wrap it up.”为以前学过知识的归纳与整理。
二、教学目标
1.能够在图片和语境的帮助下读懂信件,并且能够以信件为基础,运用本单元所学重点内容。(Read and write)
2.能听、说、认读单词“play”, “letter”, “live”,“island”, “always”, “cave”, “win”和词组“go swimming”。
3.检测部分要求学生能够熟练地听、说并运用本单元对话部分的主要句型,能够听、说、读、写四会单词及短语。(Let’s check.)
4.能归纳、整理学过的常见的以go, play, have, do开头的动词短语。(Let’s wrap it up.)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能熟练地运用本单元所学词汇、句型进行交流。
2.难点:读懂信件并回信。(此难点为预设难点,教师可根据班里实际情况调整)
四、教学评价
1.通过图片及语境的帮助认读重点句子,并进行口头表达。(检测目标1的达成情况)
2.通过语境及教师讲解听、说、认读单词。(检测目标2的达成情况)3.通过图片复习单词;通过师生对话及分角色表演复习重点句型。(检测目标3的达成情况)
4.通过学生自主总结以go, play, have, do开头的动词短语学会归纳、整理。(检测目标4的达成情况)
五、教学过程 Step 1: Warm-up 1.师生相互问候;
2.教师播放本单元歌曲“My weekend”,学生跟唱;男女生比赛唱歌曲。
/ 15
Step 2:Presentation 1.出示本课A Let’s learn/B Let’s learn情景图片,复习单词(重点复习黑体部分的单词)。
2.通过师生问答及介绍复习重点句型。参考重点句型: When do you...? I … at … a.m./p.m../At … o’clock.What do you do on …?
I often/usually/always/sometimes ….3.教师出示两篇“Let’s talk”课文图片。带领学生一起朗读Unit1的两篇“Let’s talk”.4.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扮演,可以挑学生上台表演。Step 3:Practice 1.Read and write.(1)简单了解小说《鲁滨孙漂流记》
教师在课件上出示电影《鲁滨孙漂流记》中主人公在荒岛上生活的片段,引出小说《鲁滨孙漂流记》和小说中的主人公鲁滨孙及他的仆人星期五。
(2)介绍短文背景:Do you remember Robin? He is a robot.Now Robin is in a play.He is Robinson Crusoe.Here is a letter from him.Let’s read the letter and know something about his play.(3)教师播放本部分录音,学生了解信件的大致内容;教师再次播放本部分录音,学生根据录音内容,判断书上句子正(√)误(×)。Answers: ①× ②× ③√
(4)给学生五分钟时间,学生自己读信件,画出不认识的单词和词组,教师在课件上出示新单词“play”, “letter”, “live”,“island”, “always”, “cave”, “win”和词组“go swimming”,播放录音,学生跟读并稍作讲解。(5)Write a letter to Robinson.① 学生根据课本上所给的提示,给鲁滨孙写一封信,介绍自己每天经常做的事情。
/ 15
② 学生先在小组内阅读自己写的信件,然后教师请一两位小组代表阅读信件,其他学生点评。2.Let’s check.(1)在听之前,先让学生看图片,猜测听力内容。
(2)教师播放本部分录音,学生根据录音内容选出正确的图片;教师第二次播放教学录音,师生一起核对答案。
(3)Give answers about yourself.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填写。3.Let’s wrap it up.(1)学生自己填写表格,给动词短语归类,师生一起核对答案。go: go swimming
go running
go shopping play: play sports
play ping-pong
play the pipa
play kung fu have: have class
have dinner do: do homework
do morning exercises(2)学生观察书上面自己填写的表格,在小组内讨论,看看能发现什么规律。然后师生一起总结:
go + v.-ing 表示“去做某件事”。
play+表示体育运动或乐器的单词,表示“做某项体育运动”或“玩某种乐器”。have构成的动词短语中,have可以表示多种意思,如“上„„课;吃”等。
do构成的动词短语中,do表示“做”。Step 4: Summary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单元所学的词汇和句型,鼓励学生提出问题。Step 5: Homework 1.登陆优教同步学习网,观看课文动画,能按照正确的语音、语调朗读表演课文对话。
2.运用Let’s talk中的重点句型与朋友对话。(基础较好学生)【教学反思】
/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