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商论文
所谓情商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情感方面的智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时代的快速进步,情商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认可,情商也越来越成为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语文教学内容蕴含丰富的人文情感,这是培养学生情商的重要资源。利用高中语文教学促进学生情商的发展既可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积极的影响,同时也能够为情商教育的发展积累经验,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一、何为情商
情商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著名教授彼得萨洛维和约翰迈耶一起提出来的。而后又有学者在他们的成果之上进一步研究,并且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总体来说情商就是情感的智商,这是一个人生存和发展必须要具备的素质,情商的高低和个人的生存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关系。认识和管理自我,激励自我,感知他人还有人际关系等方面是情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几个方面的发展对一个人一生的成长和发展都会造成巨大的影响。情商虽然说是情感的智商,但是其实情感也包含有一些非智力因素。这些因素类似于通常所说的天赋能力。而语文学习和情感的各方面内容之间有着比较高的契合度,语文学习对学生的情感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所以说用语文教学促进学生情商的发展是可行的。
二、如何通过语文教学促进学生情商的发展
(一)鼓励和引导学生多阅读
情商的培养和人的见识是分不开的,而提高人见识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读书。语文是语言和文字的科学,语文学习需要学生对输入的信息进行处理然后转化成自己的东西再进行输出,所以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阅读鉴赏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而阅读鉴赏可以帮助开拓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对阅读内容中的事件、思想、人物等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而且学生可以由人及己,即将自己放到阅读内容中人物的位置上去思考和解决问题,这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清醒和深刻地认识和了解自己。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情绪的控制能力、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还有对待挫折的能力等方面都会得到明显的提高。举例来讲,高中阅读鉴赏教学要求学生鉴赏《红楼梦》这本书中的一些内容。为了促进学生的情商发展,同时也为了达到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学提出的要求,教师可以就某一章节的内容让学生自行搜集相关的资料,因为在搜集的过程之中学生必然会了解到其他相关内容。而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就人物的性格、思想、文章的事件内容等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这样的鉴赏过程中学生必然会了解到作者曹雪芹悲苦坎坷的一生,而曹雪芹却留下了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这不得不说是一件伟大的事情。由此学生还可以将司马迁和曹雪芹进行对此,发现两人身上的共性,对比两人的个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想会受到积极的影响,两人身上的坚持、勇敢和面对挫折的精神等都会对学生情商的发展提供有利的帮助。学生会认识到,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不应该懦弱地被动应对,而应该奋起反抗,不要被困难打倒。
(二)给学生表达思想的机会
以语文教学促进学生情商的发展不仅需要教师给学生输入足够的知识,同时也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产出属于自己的东西。而写作和口语表达是学生表达自己思想的重要方式。通过这两种方式学生可以真实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的表达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从而接触到更加真实的学生。学生可以将自己的情绪、情感等在作文之中表达出来,形成文字或口语表达,不比拘泥于形式。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同时也给学生提供表达的机会。学生的思想表达不能毫无目的,教师可以先给学生的表达设定一个主题。主题可以跟学生的情感相关,但是教师要切记不能将此变成应试教育的作文训练,这样只会让学生对此产生消极的抵触心理。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有一个单元的主题就是面对挫折,教师就可以选择这一内容作为写作的主题,让学生在这一范围之内谈一谈自己的想法。在学生写完之后教师要进行认真地批改和赏析,积极重视学生作文之中存在的问题,采用科学的方法和学生沟通,帮助学生解决相关方面的问题。而且讲评完成之后教师还要让学生反思,帮助学生正确地对待挫折和困难,引导学生的思想向积极健康的方面发展。这样在学生以后面对相似情况时就能够选择正确的对待方式和处理方法;此外口语表达也是培养学生情商的重要方式之一。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与口语表达能力有着很大的联系,正确的口语表达方式能够让对方如沐春风,反之则可能使双方之间的关系受到无法弥补的伤害。情商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高中语文教学对学生情商的发展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广大教师要在实际教学工作之中有意识地进行相关方面的教学。相信通过不断地努力我们一定能够做好相关方面的工作,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正确地对待人生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挑战。
参考文献:
[1][美]丹尼尔戈尔曼情感智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第二篇:语文教学中的情商培养论文
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天职就是教好语文,育好人。而要想取得好的效果关键是什么呢?我认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情商。那么,何谓情商呢?情商是指一个人的情感商数,即除智商以外,影响人的认知过程的其他心理因素,如意志、兴趣、情绪、控制能力和承受挫折的乐观态度等。
心理学的最新研究表明:智商高不一定会带来成功,而人的情商却能影响人的一生。一个人能否成功,智商只占20%,情商则占80%。大量事实证明,成绩不突出的学生并非都是智商的原因,大多是情商的缺陷所致,我们只有帮助学生培养和发展情商,养成优良品质,克服不良习气,才能充分调动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潜在的素质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情商教育需要各学科共同努力,其中语文学科作用尤为明显,不可或缺,无可替代。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情商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设情景搞活动
教师进入教室要亲切热情,精神饱满,切忌故作严肃,或对学生不屑一顾,或专制苛刻。如果这样,学生的表现不是冷漠无情就是怀有敌意,师生之间没有心灵沟通,缺乏情感共鸣,是难以激发学习热情的。教师还可以通过外表、语言、动作创设一种生动形象的场面。可以大大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绘声绘色地讲故事,适当利用夸张的形体动作来改善课堂的沉闷气氛。另外,利用电声设备等现代教学媒体、表演、演讲、辩论等形式来激励学生,也是一种创造情感氛围的好方法。如讲《威尼斯商人》时,我先让学生听录音,把学生带人戏剧情景,接着在学生读课文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分角色演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同时也锻炼了听说读想的能力,教学效果比较好。教师的情感,教学的内容和语言动作相融合,使课堂气氛形成一个广阔的心理场,作用于学生的心理,从而使他们主动积极地投入学习活动。
二、通过语文教材的学习,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良好情商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一个个鲜活的例子就是培养学生良好情商的最好素材。
如艾青《我爱这土地》,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一首首饱含爱国深情的诗篇,一串串跳动爱国烈焰的音符,无不撩动学生爱国的心,燃烧学生爱国的情!又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杏林子的《生命,生命》,冰心的《谈生命》,则让学生明白:在生命这条长河里,个人的生命是不起眼的小水滴;生命又是短暂的,要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再如林海因的《爸爸的花儿落了》,《走一步,再走一步》,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以动人的故事,充满哲理的诗句,启发学生:遇到困难挫折时要敢于面对,贵在坚持,克服困难也是一种享受,还会成为你的亲切怀念。
三、在中外名著中遨游,不断吸取思想营养
读《水浒传》,可以学习梁山好汉的义薄云天,读《鲁滨逊漂流记》能够学到生存的信念及能力,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老人与海》知道什么叫做坚强,知道坚持就是胜利,知道一个人只能被打倒,不能被打败。读《名人传记》,明白名人、英雄是我们的榜样,知道用英雄人物的生活作为测量自己的尺度,懂得名人之所以成为名人,贵在于在逆境中奋发,越挫越勇,任何时候都决不向命运屈服。名著中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自觉不自觉地受到影响,一边读一边对照自己的言行思考、反思,磨炼意志,增强自信,提高抗挫能力,心理逐渐成熟,良好的情商悄然形成。
四、暗示法激励情商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暗示,对学生心理产生影响。例如,为了增强学生学习的毅力,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榜样。如对作家作介绍时,增加讲解名家的奋斗历程,暗示学生向他们学习。再如,通过教师对学生的勉励和表扬,暗示学生:“你有学习的潜力,还可以学得更好”,“你能学会”,“你的学习能力很强,再加把劲”。我在教学中常常以表扬鼓励为主,“很好”、“真精彩”之类的评语,使学生感到快乐和信心十足。由于教师对学生的肯定和赞赏暗示了学生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继续努力奋斗。有次上课时,一位学生上台进行演讲,内容是举几个生活中常见的错别字,分析其用错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在讲解时,由于基础不扎实,出现了几处错误,引起全班同学的哄堂大笑。这位学生讲完后,我作讲评时,故意忽略他的错误不提(因为他已明白,正在懊恼),而对他演讲的优点(如声音洪亮,沉着稳定,不受干扰等)大大表扬一番,使这位表情沮丧的学生深受鼓舞。我观察到他以后上语文课表现得特别出色。实践证明,以暗示激发学生的情商,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总之,教学无小事,事事皆育人。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情商的重要时期,一定要好好把握。培养良好情商,语文教师责无旁贷;培养良好情商,语文教师义不容辞;培养良好情商,语文教师得天独厚;培养良好情商,语文教师无比自豪。
第三篇:语文教学中的情商培养
语文教学中的情商培养
所谓情商,即Emotion Quotient;,又称作情绪智力,即指人在情感、情绪、意志力及耐受挫折等方面所具有的品质。其主要内容包括当机立断、目的明确、善于自制、知难而进、持之以恒等方面。情商并不是天生的,当然并不排除遗传因素的影响,但更重要的在后天中不断培养而形成的。智商使人聪明,情商让人成功。说到底情商是一个人的思维品质,是一个人综合能力的概述。教育是一项培养人的伟大工程,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的责任和义务是为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人才,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断输送新鲜的血液,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但是这些年刘海洋硫酸泼熊案、马加爵杀人案、黄洋投毒案等事例说明我们的对学生的情商教育做得还不够成功。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传道实谓教以学生做人之道,解惑为学生解处事之惑。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其中所蕴涵的智慧和哲学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却未能得到完美的传承,五千年沉淀的大美不但未能得到释放,反而在无数次的教学和实践环节中华丽丽地与我们的学生一次次的擦肩而过。
有这样一则笑话:一个杀人犯死后被打入十八层地狱,忽然听到脚底下有人哀声叹气,就问下面什么人,下面的人回答说:“我是教师!住在地狱的十九层。” 杀人犯说:“不是地狱只有十八层吗?” 下面说:“这你就不知道了!人有两条命,一是性命,一是慧命!杀害性命只是伤害肉体!杀害慧命毁掉的可是灵魂啊!就因为我生前误人子弟!杀了许多孩子的慧命!所以就被下到第十九层了。”一则笑话却道出了人民教师职业内涵。朝闻道,夕可死矣!所教学生不得其道,教其何用,先贤们对真理的追求是这样的纯粹,而我们的学生顾全性命却无慧命,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在培养孩子智慧情感的生命。因此注重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情商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在教学工作中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重视知识传授,轻视能力培养
目前,我国的中学语文课堂教育中,多数教师更多的是重视对学生进行文章知识的传授与讲解,而关于学生的倾听、领悟等方面的培养相对欠缺,因此很大程度上造成学生自身的语言修养相对较低,很多时候不能很好的理解他人的言语表达出的情感和思考,而出现不必要的误解,甚至在对误会的处理中,由于情商较低,往往采取不恰当的处理方式,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语言是情商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在书本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发现书面的表达很容易会陷入到抽象的概念中,因此通过印刷的文字去理解世界很容易遗漏具体的内容,而仅仅留下一些符号,造成了一道现实与真正所要表达的内容之间难于跨越的鸿沟。
(二)、强调教学,忽略育人
中学教育是学生身心发育和性格养成的一个关键阶段,而目前的中学的语文教育中教师更多的是教给学生更多的阅读或者写作的方法,而对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事等方面的教育内容相对较少,因此导致学生行为冲动、性格过于鲁莽、自制力较差等,比如媒体所曝光的一些学生殴打教师的行为这种情况在农村也显得更为普遍,这在极大程度上反应了学生人格方面的缺陷,但同时也表现出目前中学教育中的一些弊端,虽然语文教育对此没有必要承担全部的责任,但至少分担了其中很大的一部分责任。
(三)、看重应试能力,忽视素质培养
中学语文教育中有很多关于文化经典及文学名著的内容,而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并没有将传统经典中所包含的“废寝忘食,乐以忘忧”、“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以及“五日三省吾身”等精髓融入到教学中,因此学生的忘我意识、责任感及自我反省的精神并没有真正的体现出来中学语文教学仅仅停留在对一些文化经典的情节、任务、文理架构等的分析层面,并没有真正发挥文学对个体心灵的引导作用,忽视了对学生的情商教育,导致学生情商的错位。
本人从事农村教育多年,在工作中经过不断总结反思发现农村中学生不仅是其一生中生理发育的重要时期,更是其智力和情商发展的重要时机。抓住这个时机对学生进行正确有效的情商培养,利其一生。可是多年的教育经历发现当代中学生心里缺陷严重,人际交往圈狭窄导致其人际关系紧张甚至在成长的过程中出现道德滑坡。多年以来农村教育的中的情商培养从一个教育问题已经在逐步升级为一个社会问题,这是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也期望能得到主管教育领导的重视。立足本职工作本人认为针对以上问题应采取以下措施来对我们的学生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商的培养。
(一)、充分展示语文教学工作者的人格魅力 人格魅力是一种能吸引人的力量,语文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影响学生的根本所在,语文教师应以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语文教师博学多才的谈吐、宽厚慈爱的胸怀、睿智机敏的思维、诙谐幽默的语言,时刻在对学生流动着人性的魅力,释放着温馨的关怀,迸发着灵感的火花,闪耀着瑰丽的想象,它们就像阳光雨露般时时滋润着学生的心田,对学生形成一种强大的吸引力和教育力量,这种正能量将影响学生的一生。因此语文教师应充分施展这种魅力,并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完善自己的人格修养,这是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前提。
(二)、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蕴含的人格教育内容
语文教材中大量文质兼美、内涵丰富的文章,蕴涵着大量的人格教育素材,比其他教材有着得天独厚的人格教育优势,精心挖掘语文教材,用丰富的语文资源,优秀的文学人物,滋润学生的心田,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之效。利用文章作者的人格力量健全学生人格。如《离骚》作者屈原不肯“与世推移”,他“宁赴常流”,“路慢慢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他对祖国一片挚爱的深情;《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作者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幼学纪事》的作者于是之出身贫寒仍孜孜求学的艰难历程。通过这些,都可以启迪学生的思想和心灵,激励学生学生追求美好事物,激荡起学生升华人格的强烈欲望。紧扣文章中丰富的人格教育资源健全学生人格。如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们在权贵面前不甘受辱,追求心中理想的反抗精神;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他为国家利益忍个人之辱的高尚人格;圣贤们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崇尚气节,都是当今学生应具备的人格。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这些宝贵资源适时地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
(三)、精心创设语文人格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 语文课堂是实现人格教育目的的主要阵地,应充分发挥其优势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其主要模式有:创设尊重学生人格的课堂。在课堂上,老师应尊重学生,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而不操纵课堂、不作武断的评价、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学生。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应是相互鼓励、相互沟通、彼此启发,共同分享与协作。只有在这样充分尊重学生人格的环境中才能达到实现语文人格教育的目的。创设民主平等、互教互学的教学模式。课堂上,学生或提问、或对话、或讨论与交流,大家发现问题,一起讨论,相互交换意见,互教互学,最后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老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课堂的说话权应是学生。在教学中,应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团结协作,互帮互学,共同进步。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展示个人魅力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给他们提供展现个人魅力的机会,让他们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才能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和素质,增强他们自我发展的信心,培养健康人格。我们可以围绕课本内容或者校园(社会)生活的热点问题,创设如课前五分钟讲话、讲故事、演课本剧、朗诵大赛、背功大比拼、演讲比赛、小组辩论等教学形式,让学生在一次次的自我展示中激发学习热情,培养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自信心,培养学生独立、自信、坚强的人格。
(四)、巧妙利用学生喜欢的语文活动课进行人格教育
语文人格教育不能停留于语文课堂,应充分利用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课,创设一个个生动的学习情境,丰富学生的学习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性,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的内在素质,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本人主要尝试了以下一些形式:在读写活动中开展人格教育。可以利用现有的多媒体设备组织学生观看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电影、书籍,布置写作文评、影评。通过读写活动,一方面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和健康的艺术情趣,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分析艺术作品,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对作品的认识和见解,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在编创活动中开展人格教育。组织学生编创班刊、班报、墙报。在编辑时,学生们关心班级,参与活动,关注社会,积极读写,学会观察思考,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版面精心的设计,巧妙的构思,色彩的搭配,整体的和谐等都渗透着学生们对美的追求,通过这些编创活动,不仅激发学生生活乐趣和学习热情,而且丰富了课余生活,而且培养了各种能力。在竞赛活动中开展人格教育。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朗诵比赛、演讲比赛、征文比赛、改错练习比赛等活动。这些比赛的开展让他们学会充分展示自己,并从中获得自信和乐趣,并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和各种本领。在社会实践中开展人格教育。通过开展采访、科技文章阅读发布会、产品制作流程说明写作活动,撰写解说词等活动,直接和社会各阶层、各部门的人员打交道,使学生广泛地了解社会,在实践中不断动手、动脑、动嘴,增强学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及时更新知识结构,获取新的知识信息,并培养组织协调能力和创新意识,养成坚韧、顽强的健全人格。
尤其重要的是在城镇化大潮中,现在农村人口多以留守儿童和老人为主,对待来自农村的学生,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更需要呵护。对待学生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般用心,在学校生活学习为其营造一个温馨的氛围也是非常有必要的,走入学生的内心,本着博爱的精神去教育和引导学生,培养起健康的人格,从而起到健全并矫正其情商的功效。高水平健全的情商是学生走向成功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素质,现代社会飞速发展,新课程改革也为中学的情商培养提供良好的土壤,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应当抓住机遇,顺应发展时代潮流,细心领悟,积极探索,善待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爱上语文,使其健康成长,使每一位学生都具有很好的发展前途和正确面对复杂人生所必备的优良情商。这样,才无愧于教师这份职业,才无愧于自己的良心与责任。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教书育人,百年大计,传道授业,吾辈担当。
第四篇:浅谈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商
浅谈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商
高中新课程改革已经在我国各省市普遍地启动和实践一段时间了。“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本次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课程改革带来新的理念正在一线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扎根、深化。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在国家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努力学习、积极反思,尝试着用高中历史课程新理念来指导我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尽力做到“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明确了教师主导地位和学生的活动主体地位。作为课堂活动主导在历史教育教学中其参与程度决定了这场改革在历史教改方面的成败。而教师和学生的情感是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历史课程改革要求关注学生情感成长,关注学生的情商教育。这一理念被很多历史教师所忽视。情商是指个体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绪、情感,识别、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是一种情绪体验的能力,主要包括自知、自控、自励、通情达理、和谐相处等自我认知、自我管理和社会认知、人际管理方面的内容。在评价学生情商高低时常常分为自信心、爱心、独立能力、意志力、竞争意识、目标性、乐观、诚实、交际与合作等等。这些都是影响学生学习成败最关键的非智力因素中情感因素的组成。
透视目前历史课堂,不难发现随着多元文化对传统观念的冲出,人们的思想观念处于新与旧碰撞的转型期,混乱在所难免;不难发现这些思想的变化必然影响学校这个小社会。目前大多数历史课堂中有太多的功利主义和社会潮流的盲从,缺失了真正的科学的情商教育。
那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商?
一、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情商
准确把握学生的情绪体验,教师自己必须是一个有情感、鲜活的个体,必须是一个善于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的个体。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积极情感的种种表现,如关注、表扬、鼓励、期待、深情的微笑、爱抚等,会悄然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在学到历史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也汲取了积极的情感信息。他们在老师的平等、信任、期待、被尊重的情感感染下,对教师也有发自内心的好感、信赖和钦佩。这种积极情绪,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历史热情和积极性,便能主动全身心的投入到历史学习中去;这种积极情绪,也能激发学生自知、自控、自励、通情达理、和谐相处等自我认知、自我管理和社会认知、人际管理方面情感体验。而学习就是体验,就是成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体验着积极情感,也就体验着自己的快乐成长过程,从而厚积薄发。多年的教育实践和对新课程理念的深入学习,让我更加明确之前在历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师生情感现象。师生能够做到情感相通、心心相印,教师全身心地教,学生则会快乐主动地学;反之,师生情感不融洽则会使课堂活动的主体感到压抑、挫折,不能形成正常的历史课堂教学氛围,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利用历史素材培养学生的情商
众所周知,历史是人类过去的实践活动,是客观存在,而人类作为实践的主体,本身是由许多有情感的鲜活的个体组成的,可见历史中富含人的情感因素。学生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在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学习中能够有丰富多样的情感体验。这是历史学科的特征赋予历史课堂的成长财富,是新课程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养成和价值观实现的有效途径。
历史上,有“智商一般但情商很高”的人在事业上大获成功,最典型的例子要算历届美国总统了。最负盛名的华盛顿和罗斯福都是“二流智商、一流情商”的代表人物,肯尼迪和里根智商只属中流,但却因为善于交朋结友而被许多美国人誉为“最优秀、最可亲的领袖”。这些历史人物是历史课堂教学中进行情商教育的很好材料。如在学习《罗斯福新政》这节内容时,教师将罗斯福的相关资料提供给学生,学生则在学习罗斯福这一伟人的生平中自觉地感受到他优秀品质,如敢于直面人生、直面社会、自信、乐观豁达,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等;从身残志坚的罗斯福总统对美国发展做出的伟大贡献的经历中汲取自己人生的精神力量,从而努力做一个有益于社会、推动社会进步的人;从中体验历史伟人为了给人类谋福利等远大理想而永不放弃的优秀品质;进而培养学生历史使命感、历史责任感和历史意识。
要做好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历史素材以激发完善学生的情商,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现代的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已经多样化,也很便捷。这不是说教师就要把学生知道的都掌握了准备好,而是要求教师要尽可能地完善历史专业知识和素养,尽可能从多角度去准备课堂教学素材。如在选择历史素材时,要结合高中学生阶段特征,结合高中生自我意识强的特征,选取既不让学生产生厌恶、逆反情绪,又能准确反应目标要求的材料。这就要求教师自身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充分利用各种媒介搜集材料。
三、教师要用自身人格的力量培养学生的情商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与教师自身的人格力量有密切的关系。情商教育就是要研究和解决学生的心灵生活世界问题,帮助学生自我认识,认识到“我是人”的问题和“应该怎样做人”的问题,其实质就是人的尊严、人的价值问题,即人的人格问题。高中历史教师要具有独立完善的人格,首先要有爱。因为爱是任何一个鲜活的生命都需要的,是能够触及心灵深处的教育过程。学生需要教师父母般的关爱,需要超凡脱俗的师爱。爱学生就是要真正了解学生,关怀学生,尊重学生,包容学生,对学生负责任。记得有一次课堂测试中有几个学生试图作弊,我没有马上吓止学生,而是用眼睛告诉他们我已经知道了他们的举动。等到测试完成后我在黑板上写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一段话:“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学生看后都若有所思,那几个学生脸上闪过了一阵红霞,我知道这是用尊重、包容和爱感化学生的结果。这也是一种成长,在错误中成长。其次,宽容即是允许学生犯错。但是允许犯错不是纵容学生犯错,而是要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犯了怎么样的错,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从而杜绝后患。
总之,新课程改革中要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就必须关注学生的情商教育。历史教学实践中情商教育的途径多种多样。整体而言就是要丰富教师自身的情感,充分运用历史素材和实行爱的教育。
第五篇: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策略初探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策略初探
时代呼唤创新教育,创新教育呼唤创新人才。****同志指出:“教育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而语文学科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科,以及该学科本身的性质特点和功能,决定了它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呢?笔者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从中有了点滴体会,愿请教于同仁。
一、教师要具有前瞻性的理论素养,不断创新的教学理念,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条件
教师创新教育理论水平的高低,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形成至关重要。我认为教师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做起:
其一:具有前瞻性的理论素养。首先要有全面、系统的理论素养。如心理学、教育学、哲学等基本理论,文章学、阅读学等专业理论。这些不仅可以为我们的教学提供“肥沃的土壤”,而且还可以为我们打开“崭新的视野”。其次,要有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特别是现代高科技发展所带来的教育媒体的巨大变化,教育改革引入了新的工具,可以多方面调动学生的感知器官,如投影教学、广播录音教学、多媒体教学,教师就应该善于从理论中获取新知,补充能量,并且通过内部消化,运用到创新教育的实践中去。最后,还应不断摸索合乎校情、学情、教情的理论,这样才能做到因校择教、因材施教、因人用教。有了这些理论素养,我们可以明确创新教育的指导方针,可以运用创新教育的教学方式,可以高屋建瓴,居高临下,应用科学原理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知、意,实现学生思维的创新和能力的发展。在创新教育的形势下,我认为,教师应用钻研的精神去掌握理论,用务实的精神去应用理论,用科学的精神去发展、创造理论。
其二:具有不断创新的教学理念。****同志在纪念北京师范大学建校一百周年的讲话中也指出:“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特别是由教师单向的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以及过于划一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这一重要论述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指明了今后的任务和方向。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创新意识,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不断培养创新精神,努力寻求教学过程中一切有创新价值的因素,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手段上力求新的突破。古希腊哲人普鲁塔戈曾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而教师作为点燃学生头脑这一火把的人,应当适应创新教育的要求,摆正教师、学生在课堂中的位置,给学生以最大的思维空间,积极开发学生的创造个性,引导学生的思维创新,使学生“自奋其力”,达到“自致其知”,使其乐学。
二、课堂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突出学生主体性,使学生具有创新意识,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主观环境
教师在拥有不断创新的教学理念后,就应运用多种手段,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使学生自己主观上就想创新,也敢于创新,从而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第一:以教材为例,培养学生创新人格。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定要注重培养其创 1 新人格。尤其在中学阶段,培养创新人格比训练创造技能更为重要。因为我们知道,高中学生还未进人直接创造的黄金时期,他们的主要任务是继承前人的创造成果,在继承学习中培养创造力和创新人格。培养创新人格,实质上就是让学生学会做人,使他们具有进取心、独立性、坚韧性、责任心、求异性等创新品格。一句话,即培养学生日后成为创造型人才所必备的博大的人文精神。中学语文课本中能培养学生上述品格的篇目很多,我们要在教学中注意渗透这些品格的教育,如《石钟山记》中苏东坡黑夜驾舟寻访石钟山,大胆否定前人假说,探访自己认为的石钟山命名原因;《装在套子里的人》文章所反映出的守旧必死,创新求活的观点。让学生在学习中受到各种高尚人格力量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他们日后发挥创新能力、实现人生价值备下深厚的人格底蕴。总之,我们语文教师应该是以语文为载体的学生的人生导师。
第二:以人为本,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由于长期处在应试教育樊笼中,学生形成了学习和思维定势,潜在的创新意识被紧紧挤压着。教师讲读一篇课文,从作者、背景、结构、中心到写作特色,步步为营,滴水不漏;学生做练习,紧扣教材观点,不敢越雷池半步。这就养成了叶圣陶所说的那种“不是习惯的习惯”。要实施创新教育,首先必须打破这种“理性的奴性”(莱格语)的被动教学方式,以学生为根本,从学生心灵深处挖掘创新潜能,培养创新意识。
首先,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环境。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心境可以使人联想活跃、思维敏捷、激情勃发。浓郁的激情能充分有效地调动智力因素,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极大地激发创新敏感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创设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努力做到“教得轻松,学得愉快”,让课堂充满情感的碰撞、情绪的体验、生命的交流。课堂上始终保持“动中有节,乱中有序”的状态,既不太放任,也不过于严肃,形成积极、活泼、健康、向上的课堂氛围。这种氛围中,任想象驰骋,任思路纵横,多种想法涌动、交汇,自然会碰撞出创造的火花,引发创新的潜质。如,教学《项链》一课,要求学生自己课下阅读文章,画出“玛蒂尔德”的命运曲线,并说明为什么这么画,上课后,学生争先恐后到黑板上来画,相互修改,积极发言,动中有节,乱中有序,画出的曲线不仅符合教学要求,而且有许多的讲解让人惊喜。
其次,鼓励质疑,允许有错,培养学生不仅想创新,而且敢于创新。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表自己与教材与教师与权威的不同见解。俗话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疑则不进。“思生于疑”。疑问往往是一系列积极思维的开端,是创造发明的起点。为了鼓励创新,让学生敢于创新,允许学生出现学习上的错误。在教学《药》时,为了领悟小说主题,在理出明暗线的双线结构后,我提问为什么要以华老栓买“药”为明线,夏瑜就义为暗线?有一位学生回答:为了更突出革命者的悲哀。这一看法不无道理,但更准确的应该是明写老栓买药突出了群众的愚昧,而且让人看到因群众的愚昧而带来革命者的悲哀,从而达到作者“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的写作意图。当时我没有直接否定他的回答,而是和其他同学一起分析文章,让他在分析中认识错误。这样做,不仅使他从错误中学习,更重要的是保护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后仍敢于发表见解。
最后,探索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培养每个学生创新意识。教学中可设立创新之星,创新能手,创新小组等激励机制,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事实上,创新教育的开展并不是要求教师和学生每天都有独到的所想所做,而是通过教育使学生具备创新的基本素质,以培 2 养创新能力。
三、课堂教学中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只有教学方法上不断推陈出新,不断给学生新的刺激、新的感受,才能保护学生学习语文的鲜活性、求知的进取性、思维的活跃性。也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首先,教学方法要多变。要因教材、因学生、因时间、因地点而灵活多变。或讲授法、或讨论法、或练习法、或点拨法,或读书笔记法。
其次,有效充分的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如幻灯、录像、多媒体等。学习《智取生辰纲》运用多媒体教学,不仅一节课完成了教学重点,而且学生耳听刘欢演唱的《好汉歌》,眼看杨志等人物的画面介绍,头脑中想象双方的矛盾冲突,兴趣盎然、思维灵活,不断创新。
此外,构建探索性合作的学习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由激趣----质疑----讨论----合作----创新”五步构成。如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第一步:导语激趣引入情境。1898年夏季的一天,沙皇统治下的俄国,在一所中学男职工宿舍发现了一具中年男尸。据查,死者为该校希腊文教师别里科夫,死因一直未明。一个世纪以后,2003年春,沙城中学高二153班学生组成专案组,对这一事件进行调查。第二步:质疑。自杀?他杀?-----别里科夫之死专案组调查报告。第三、四步:讨论、合作。6人一组,选定调查选题(共四个:案发背景、现场勘查、本人档案资料、有关人士采访。任选一个)。小组讨论,一人执笔,15分钟准备。第五步:创新。每组选 一人宣读调查报告内容。这一步最让教师欣喜,学生调查的不仅周密详尽,精妙独到,而且有些措词用语颇具刑侦专业水准。课堂上气氛热烈,思想活跃,频频创新。学习至此,小说的主题一目了然,人物形象跃然眼前,达到教得轻松,学得愉快的效果。
四、作文教学中训练学生创新思维,运用灵活的作文方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重要任务。语文的创新重在作文。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可从两个方面进行。
第一方面:进行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两个方面的创新思维训练。吉尔福特说:“正是在发散思维中,我们看到了创造性思维的最明显的标志。”发散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而变通是关键。只有一条思路,只会从一个方面看问题,其结果只能是流而不畅,独而不特。培养发散思维要抓住变通性这个关键,着重启发思路,引导思维换向。在写作教学中,我们可经常进行“一题多做”的多角度思维训练,达到“一树梅花万首诗”的效果。逆向思维即“唱反调”,是从反面、对立面对一些常理进行审视,从而得出新的结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其合理的一面,但过分夸大了环境的作用,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则正是在看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变化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后提出的一种新的观点。又如“弄斧必到班门”“ “‘东施效颦’好”“祖传的未必就好”等均是进行逆向思维得出的结论,观点新颖,蹊径独辟,令人耳目一新。
第二方面:写作文的方式要多样、作文的形式要创新。
首先,作文要常写,要打破每学期8 篇的限制。每周写二至三篇 写在周记本上,每二周给发四页稿纸,按正规的格式抄写好;练习本上的简单改,稿纸上的细致些。稍好的就张贴在教室后的学习园地上,再好的就装入信封寄出去 ;差的多鼓劲,能完成写的量也很不错。
其次,写和课文内容有联系的练笔。如学《祝福》,可让写《祥林嫂小传》或《“我”的日记》或写《祥林嫂死因调查报告》。这样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进行了多体裁的练笔。
再者,试用“各自写----集体改----各自改”的作文课模式。写一篇新作文时先让学生课下写,课上找一生读自己写的作文,大家从各方面帮助他一起修改,教师趁机讲授写作文的方法和注意事项,然后每个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这样针对性强,积极性高,思维活跃,效果良好。
最后,积极鼓励学生在作文形式上大胆创新。在作文教学中,引进大散文写作观,随想随写,不拘形式,不拘体裁,写真正的“随笔”,这种方式很受学生欢迎,一些学生干脆写科幻小说,有的一直在写诗歌,也有的学生练习他们自称为“长篇小说连载”的“随笔小说”。作文形式的解放与内容的解放同步进行,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写作创新能力。
五、语文课外活动中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深化学生创新品质和创新能力的需要,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近年来,我在抓紧课堂教学的同时,开展了一系列的语文课外活动,如征文、影评、演讲、辩论、读书活动、诗歌朗诵、学术报告等,并且创办了文学社刊物,为学生发表习作提供了一方乐土。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充实了学生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活动中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认识了社会,提高了对事物的判断力和语文实际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富有创新意识的语文实践活动也使学生学到了书本上所缺乏而学生真正需要的知识与能力,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语文创新能力。
教学实践证明,语文教师只有努力探索创新性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有意识地把创新思维的培养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上进行落实,才能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本领,才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造就一代创新人才。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