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记性会越来越差吗阅读答案
①人一上年纪,就会觉得“记性越来越差”,真是这样吗?
②人的脑神经细胞在出生时数量最多,约有1000亿个。随着人的发育,脑细胞逐渐减少,每天要减少数万人,也就是说每秒钟都要减少一个。人们认为,随着脑神经细胞越来越少,记忆力就会降低。但是,在1000亿个神经细胞中,与记忆有关的只占百分之几。而且在人控制记忆的中枢“海马”中,神经细胞在不断增殖。海马是大脑的一部分,位于大脑侧头叶的紧内侧,直径1厘米左右,长10厘米左右,呈弯曲的黄瓜状。
③研究人员最初是在老鼠实验中确认海马神经细胞会增殖的。他们在两个老鼠饲养箱中一个放入了几个可以像水车那样滴溜溜转的玩具,另一个则什么都没放。结果表明,在有玩具,即存在很多刺激的环境中生活的老鼠,海马神经细胞增殖了15%。
④这并不是在老鼠身上才会发生的特异现象,人脑亦然。英国认知神经学家麦奎尔证实了这一点。
⑤他瞄准了伦敦出租车司机的大脑。出租车司机的职业特长是只要乘客告诉他去哪里,他就可以在短时间内作出,并在纵横交错的道路中找到驶抵目的地的jiéjìng。在他们的大脑中 了伦敦市内2.4万条道路的基本情况,需要时可以从这些 丰富的记忆中准确地提取出来并在脑海中。麦奎尔对出租车司机的调查发现,他们的海马部分比一般人大,而且驾龄越长,海马越发达,干了30年的老司机的海马要比年轻时大出3%。也就是说,在脑的机能中,记忆力通过锻炼会提高,而且这与年龄无关。
⑥支配记忆力的是海马,但保管记忆的并不是海马,而是大脑的侧头叶。外界送来的信息通过大脑的侧头叶被送入海马,在这里停留一段时间,海马发挥根据重要性来筛选信息的“调皮”作用,确认必须要记忆的就会被再次送到侧头叶作为记忆保管起来,其余的则会自动shānchú。
⑦大脑中如果没有海马,那会是什么结果呢?在利用猴子进行的实验中,研究人员在猴子记住一些事情后,将其海马摘除,猴子就记不住这些西了。但是,侧头叶仍在正常地发挥作用,以前记住的东西还完好无缺地保存着。有趣的是,猴子并没有记住海马被切除前一个月的事情,因为这些信息在海马中正τ诘却筛选的状态。我们从中得出的结论是,重要的事情在记住后的一个月内,必须要复习一遍?br>
⑧年纪大,记忆力就会减退,这是一种错觉。记忆力减退并不是由于脑神经细胞减少造成的,而是由于对事物的热情减弱了,失去了对未知事物的求知欲。有求知欲的人即使上了年纪,记忆力也不会衰退,而会更加wàngshèng。
1.根据文中拼音写出相应的词:
jiéjìng()shānchú()wàngshèng()
2.第一段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划线部分在文中说明了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⑤段的四个 内应选用的词语是
A.选择 储量 储量 放映 B.判断 储量 存储 放映
C.选择 存储 存储 回放 D.判断 存储 储量 回放
【答】:()
5.下列说法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人的脑神经细胞有1000亿个,而与记忆有关的只占百分之几,但它会随着人的发育不断减少,从而导致记忆力减退。
B.“海马”是人控制记忆的中枢,位于接收传送信息、并保管经过筛选后的记忆信息的大脑侧头叶的紧内侧。
C.在一个月内侧头叶对外界送来的信息经过“调度”筛选之后,把重要的部分交回海马保管,而其余部分就被自动删除了。所以,重要的事情在记住后必须在一个月内复习一遍。
D.“人老记性差”是一种错觉,根据“老鼠实验”和麦奎尔的调查,人越老“海马”越发达,所以记忆力越强。
【答】:()
6.从全文看,海马具有哪些特征和功能?
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功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用“║”划分本文的结构层次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参考答案:
1、捷径、删除、旺盛。
2、设问。提出质疑,统率全篇。
3、海马的位置、直径(或“大小”)和长短。
4、D。
5、B。
6、特征:在环境刺激和主体关注下其神经细胞会不断增殖。功能:能支配记忆力,即把外界通过侧头叶送来的信息根据其重要性进行筛选“调度”再送回侧头叶保管起来,其余的则会自动删除。(如只答出“能支配记忆力”得1分)。
7、① ║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第二篇:文学会越来越边缘化吗
文学会越来越边缘化吗?
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122班
1221110239
田婷
【关键字】文学边缘化 消遣 网络文学 数码时代 大众文学
【摘要】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的进一步对外开放,商品经济和市场体制的逐步确立使得文学受意识形态宠幸的状况不复存在,文学已经失去了昔日的辉煌。文学界这种衰退的形势是在内外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照此发展下去,文学的中心地位绝不会在恢复,也势必影响到大众的审美观念,最终文学的衰落也会致使整个时代的堕落。
“文学边缘化”?我好像听说很久了。会继续下去吗?我觉得会,肯定会。
这种现象不用仔细研究,也不用分析各种数字,看看各大书店的畅销书榜,看看淘宝、天猫和亚马逊的销量,一目了然。畅销书榜上都是什么呢?玄幻、修真、宫斗小说?还是那些所谓明星和公众人物的自传?都有,偏偏就是没有那些本来应该开发和启迪民智的文学作品。
我觉得现在畅销书的作者们,大有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海派文学的风范——商业性、市场性明显高于文学性。
相反,在上个世纪的60年代,也就是文化大革命时期,虽然思想禁锢,文学上也出现了现在学界称作“百花凋零”的局面,文学的“轰动效应”确实是特殊时期的产物,但在某种方面,这种轰动应该也算是文学的登峰造极。启蒙性文学作品大受追捧,全国上下都在看几部书,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旗谱》、《红岩》;全国上下都在看《小二黑结婚》《白毛女》几部样板戏。那时的文学家是全社会的焦点,文艺、文学成为社会政治斗争的焦点,而作品的价值也把文学的地位大大提升。
但是看看九十年代以后的文学,就会发现,文学的地位已经不复从前,直接从人们的宠儿到运交华盖。我觉得至少有三个明显的标志。
一、文学经典遭到一波又一波的调侃和戏弄,严肃的文学创作越来越不景气。就比如说,2010年版浙江卫视版的电视剧《西游记》,《西游记》作为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自1982年拍成电视剧以来,不断被翻拍,而浙江卫视的这一版,在我看来,是对经典的完全颠覆,其编剧和导演真的可以说是对原著的本身意蕴一窍不通,剧中的雷人语句、露骨台词和对网络用语的滥用已经完全改变了经典的韵味。
二、全国的文学期刊订户、文学出版物的销量大大下降。别的不说,就我自己,在小学的时候,我订了《少年文摘》、《小小说》、《儿童文学》等文学杂志的年刊,每月必看,但从我上了中学之后,我就不再订阅了,尤其是这其中的《少年文摘》和《儿童文学》也在我初中二年级的时候因销量问题停刊,这也就侧面佐证了订户和出版物的种类、销量都在下降的现象。
三、专业性的文学研究和文学教育也日益陷入了困顿。我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修习文学也已经一年,在这一年里,我接触了一些现代文学、女性文学方面的知识,但是,当我为了老师的思考题去找教辅资料的时候,我却发现所有的研究资料和答案都似如出一辙,就好像《潘先生在难中》中潘先生的人生分析时,教辅资料全是定义为消极躲避、麻木自私的灰色人生态度。虽然一个文学形象有其文学意义和象征,但并不应该形成过分整齐划一的答案,这样会缩小文学研究的视角,更会禁锢我们的思想。
那为什么仅仅几十年的时间,文学就被人们遗弃了呢?这并不是没有原因的。
高中政治课本上说,政治经济决定文化,我觉得这就是文学边缘化最大的原因。自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国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真正的由封闭孤立走向开放,而且确立了市场经济的体制,这里只谈论这些对我国文学的影响。政治民主,经济开放,解放了高度集中的文学制约。一方面,解放了思想,有利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但同时也导致刚刚从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中解放出来的文学找不到未来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在物质商品化的同时,文学思想、精神也一样在商品化,当大量的商品被流水线的生产出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时,“生产的最终目的是消费,消费者的需要才是生产的需要”的观念就开始渗透到文学领域,商品化了的文学价值观就开始扭曲,被市场的标准牵制和左右。传统长篇小说的销量一直无法登顶,而那些快餐式、娱乐式和刺激感官的文学作品则动辄销量破百万,这种形势发展先去,不仅会不断冲击传统文学的市场,而且会导致传统文学不能与时代合拍,永远失去主流文学的地位。
除了这个根本原因,还有几个原因是有很重要影响力的。初中看好莱坞科幻片,里面有一句话“传统的纸质阅读在未来的某一个时刻将会彻底消失”。当时是不相信的,现在,却正在我们身边真实的发生。十几年前,网络文学兴起,被断言不能长久,但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急速普及,网络文学迅速崛起,网络文学已经扩大范围到了全民写作,所有人都可以在网络上发表一些自己的文字。现在的不少文学新贵都是从网络写手开始的。其中最成功的要算《小时代》系列的作者郭敬明和《后宫》系列的作者流潋紫两位了。郭敬明从网络写手开始,写了《梦里花落知多少》《小时代》等作品,其销量是一路凯歌,在不久之后的6月27号,根据其原著改编的电影《小时代》就会在影院上映。而流潋紫,写出了《后宫甄嬛传》《后宫如懿传》等,《后宫甄嬛传》更是热映爆棚。这些网络写手的成功,也必然会带动网络文学的新一轮热潮。而传统文学,受到写作方式、审查和出版时间的影响,必然会背离数码时代的潮流,越来越边缘化。
其次,一些直观的表现方式代替了纸上硬邦邦的文字,比如,图像、音频、视频等。就先拿图像和文学来做对比——文学的表现必须依附文字这个载体,所以也就造成了文学解读的间接性,即解读者需要耗神费力的运用想象力去领悟;而图像则更为直观,即观赏者只需要轻松的用眼睛去观看就可以了。尤其是近现代以来,图像的制作技术发展飞快,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数码技术的进步,三者相互促进、“联手合谋”,共同打造了一个图像膨胀的时代。上班族、还有我们这些大学生,在空闲时间,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看杂志、浏览网页、看视频,而这些大众媒体里的最活跃的主角就是各式各样的照片和图像。淘宝网上大部分都是通过图片来介绍商品的信息,吸引买家的注意;就连飞机座位的口袋里,也放置了介绍旅游景点的画册。像这样,铺天盖地的图像淹没下,谁还会费心费力的阅读文学作品呢?再说视频,许多经典的文学作品已经被翻拍成电视剧和电影,并且其中的几版也被奉为经典之作,比如费雯丽版《乱世佳人》、欧阳奋强版《红楼梦》、翁美玲版《射雕英雄传》,这些影视经典基本忠于原著,影响了一代代的文学爱好者,同时,它们也便利了大众接触到文学经典,也正因为如此,人们对经典的探寻也止步于影视作品而不是文学作品的深究;即使是我们汉语言文学的学生,在时间紧张,无法完全看完、看懂原著,而老师要求讲出故事梗概和人物关系,我们也会利用看电影的方式串联整个故事情节,原著则推迟再看,我们专业的学生既是如此,那在快节奏的现代,人们更会偏向于节省时间,视觉直观的视频,有了便利快捷的视频,还有谁会花费时间慢慢品读或是长篇或是晦涩的文学名著呢?
这些都是客观的原因,文学的边缘化趋势也和文学自身有关。
环境变化带来的冲击不仅让文学距离社会现实和社会舆论越来越远,作品的启蒙性和社会承担力也远不如从前,更重要的是作家们为靠近市场、也为了逃离现实,许多作家大改初衷,开始转型为自呓型,他们开始凭借自己的记忆写作,凭借自己的想象写作。这也就是出现了大量修真、魔幻、架空历史小说的原因吧,这几类小说与社会现实、舆论无关,和真正的历史也只是改编甚至只是虚构的关系,这样,既满足了市场的需要,也不会把自己和热点、语言犯罪扯上关系,换句话说,现在的作家群体已经抛弃了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文学成为了作家私人化的产物,远离了大众的生活。
而越来越边缘化的文学也不禁让当今的大多数作家丧失了揭露现实、树立理想、追求崇高的本性。在最近十多年的文学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文字并非像在巴金、老舍他们的作品中读到得那么纯洁,更多的是低俗和猥琐,在嘲弄和讪笑中我们再也看不到文学的美感。在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获奖作品的《生死疲劳》中,叙述了地主西门闹的冤死后的六道轮回,在内容上,切合历史发展的实情,与市场上的畅销书大不相同,但是,这本书也没有摆脱一个“俗”字,在六道轮回中,经历了驴、牛、猪、猴等,都并非人类,以人的思想,配上动物的躯体和行为方式,我认为这也是很明显的嘲讽,人们确实无法在其中体味到文学的美感。如果脱离了文学本该具有的崇高理想,只用这种嘲弄、轻率的姿态去建构文学只会加速文学的边缘化,纵使可以在一时哗众取宠,也挽救不了文学最终走向衰落的命运。
另外,文学教育的传承作用也是不可小觑的,而我们现在的大众文学教育缺乏现实性,现行的教育体制和应试教育大大的束缚了文学在大众中的传播,我们现在学文学,大都是为了回答试卷上那几个选择、填空和问答题,我们按课程要求背诵名家名篇,“补出下面名句名篇中的空缺成分”这样的必考题目想必我们并不陌生,大众文学教育的模式化,必将也会将文学推向衰败的深渊。
所以,在这些外因内因的共同作用下,传统型文学处境堪忧,娱乐性消遣性文学的盛行只会产生两种后果:一是将加深加剧传统文学边缘化,使其永远无法恢复自《诗经》以来就确立的中心地位;二是将传统文学毁灭殆尽,这种后果比前者更加严重,传统文学的毁灭不利于建立健康理性的文学环境,更会加速时代的堕落。
照这样发展下去,文学的边缘化只会愈演愈烈,不可挽回。
第三篇:地球为什么会变得越来越热
全球气候变暖指的是在一段时间中,地球的大气和海洋温度上升的现象。全球气候变暖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有关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却有不同的学术观点,目前世界范围内认为主要原因很可能是因为由于人类干扰导致温室气体(代表气体二氧化碳)排放过多造成,可也有人认为是自然阶段方面太阳活动的原因。究竟谁是造成全球变暖的有力说明呢?
地球气候变暖和人类大量排放温室气体导致温室效应有关。资料显示,1981~199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00年前上升了0.48℃。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燃烧煤、油、天然气和树木,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和甲烷进入大气层后使地球升温,使碳循环失衡,改变了地球生物圈的能量转换形式。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自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了 25%,远远超过科学家可能勘测出来的过去 16 万年的全部历史纪录,而且目前尚无减缓的迹象。近百年来全球的气候正在逐渐变暖,与此同时,大气中的温室气体的含量也在急剧增加。
不仅如此,美国科学家研究发现,古代农业活动曾使世界避免进入新冰川期。这说明,人类活动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可能持续了数千年。研究人员说,砍倒大树并开垦第一片田地的史前农民使大气中甲烷和CO 2等温室气体含量发生了很大变化,全球气温因此逐渐回升。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教授拉迪曼说:“要不是早期农业带来的温室气体,目前地球气温很可能还是冰川时期的气温。” 因此许多科学家都认为,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所造成温室效应的加剧是全球变暖的基本原因。
可真的如此吗?要是把地球本身作为一个整体,那上述也有可能;可地球本身就是太阳系的一部分,也是宇宙的一部分,它影响着其它,更是受其它的影响。
早在1991年,Richard Lindzen就曾和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戈尔在美国国宝质询会上爆发过一次激烈的争论。当时的戈尔还是个年轻气盛的参议员,列席了国会关于气候环境问题听证会,Lindzen则是接受听证的学术专家。会上,Lindzen猛烈批评戈尔关于全球环境的问题认识极为片面且缺乏某些必要的研究常识。首先,Lindzen认为地球气候长久以来一直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期间存在各种复杂的原因,而不是如“全球变暖”支持者所说的那样仅仅是由于二氧化碳排放的原因。他在2007年曾在News Week 杂志撰文指出20世纪全球温度上升最快的阶段是1910至1940年,此后则迎来长达30年的全球降温阶段,直到1978年全球变暖问题重新开始上升。如果工业二氧化碳的排放是导致全球暖化的主要原因,那么如果结束1940年至1978年间的降温阶段。众所周知,这三十年是全球绝大部分地区开始大规模工业化大跃进的时代即所谓战后景气时代。
在过去,科学家在建立数学模型以预测全球变暖的时候都主要以温室气体为变量参数,所以不管结果如何温室气体在最终的预测结果中都显得明显重要,要是模型本身就是错的,那结果也不言而喻是不科学的。所以过去的建模预测也不具代表性和科学性。
戈尔曾在其《环保》的宣传片中认为CO2的增加,使阳光的温度在地球上更长保存,而现代工业加速CO2的排放导致全球变暖,他的依据是古代南极的冰芯上得到的数据,CO2的含量增加,同时全球的温度增加,CO2的含量下降,温度也同时下降,这个数据是有科学保证的,这个现象看起来很有说服力。然而。戈尔没有解释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究竟是CO2上升导致全球变暖,还是全球变暖导致CO2上升,这个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直接影响到全球变暖和CO2的关系的可信性,这点几乎所有人都忽视了。事实上,温度上升,则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反之则二氧化碳浓度下降。如果非要在二氧化碳与全球的气温变化之间寻找一个因果关系的话,那只能是气温的变化导致了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
这与我们过去的认识”温度变化受二氧化碳浓度变化的影响, 二氧化碳的增加是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截然不同.先来看看,自工业革命以来,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比例,逐年升高。如果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会真的增强温室效应的话,那么在这200 多年的时间里,全球气温应该持续上升,并且随着二氧化碳排放的原来越多,升温幅度越来越大才对。但是实际上,全球平均气温上升在1940 年之前相当明显,可那时的二氧化碳排放却很低。格陵兰岛的冰川那时候逐渐消失,北极由于气温上升已不适合海豹栖息。1938年,一艘破冰船自由航行至新西伯利亚岛80°03’N,是世界上船舶自由航行的最北记录。巴伦支海甚至出现了许多喜热性鱼类。从1935 年到1975 年,二氧化碳排放量急剧增加,而全球气温却出现持续40 年的下降,1968 年冬,冰岛与格陵兰岛居然被冰盖连接起来,以至于当时全球变冷的观点成为主流观点。而事实上, 温度升高,导致海水的溶解度降低,从而使海洋释放出大量co2,温度降低,导致海水的溶解度升高,从而吸收了大量的CO2。要知道人类排放的CO2只占大气中CO2很少一部分,只有百分之几,火山每年产生的CO2比工厂、汽车、植物和人类加起来的都多,制造更多CO2的是动物和细菌,它们每年制造出1500亿吨的CO2,而人类只制造 65亿吨,而且CO2 的最大来源是海洋。
所以无庸置疑的是,全球变暖导致了CO2浓度的上升,CO2浓度的上升又加快了温室效应,并非CO2真正决定了全球变暖。那究竟是什么因素了?
纪录片《全球暖化大骗局》以全然迥异于当前主流观点的态度,讨论全球暖化的议题。这部影片不断提出“暖化现象并非人类活动所致“的说法,并访问多名气候学家,最后结论认为太阳活动才可能是暖化的主因,全球变暖只是一个常态,它是由于太阳黑子的暴风来决定的,也就是说,太阳表面的周期性活动让地球在一个时期变暖,一个时期变冷,所以现在我们只是处在一个很正常的变暖期,这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在过去甚至有比现在还高的温度,而且持续了几百年人类对气候的影响微不足道。不仅如此,书籍《全球变暖》也阐述了这种观点。
温室气体增加并非导致气候变暖的惟一原因,太阳活动变化在其中也起到了推动作用。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日本横滨国立大学环境信息研究院的伊藤公纪教授制作了一张图表。从图上看,过去200年间地球平均气温和太阳磁场强度的变化曲线基本吻合。伊藤公纪由此推断,太阳活动对气候变暖也有影响,仅用温室气体增加解释气候变暖可能不够全面。
太阳活动对地球气温的影响已被专家们关注了很长时间。一般来说,太阳黑子多的时候,太阳活动剧烈。比如史料曾记载,公元17世纪时太阳黑子很少出现,当时的地球气候也相对寒冷。但地面获得的探测信息也显示,太阳活动强弱变化引起的太阳辐射能量变化幅度仅为0.1%,如此微小的变化似乎不足以对气候造成太大影响。
然而,最近国际空间科学界出现了一种假说,认为太阳活动的变化会改变地球上空的云量,“放大”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从而左右气候变化。提出这种假说的丹麦科学家推测,射向地球的宇宙射线可较稳定地使部分大气离子化,使云容易生成,从而吸收太阳的大量辐射,降低地球温度。但是,太阳活动高峰时释放出的高速带电粒子流,能干扰宇宙射线射向地球,使云不易形成,进而导致地球温度升高。目前,丹麦科研人员正在研究与云形成有关的各种因素,以论证上述假说。
也有日本专家提出,虽然太阳辐射能量的变化幅度只有0.1%,但他们发现这种能量变化能使地球大气对于太阳紫外线的吸收量变化幅度达到百分之几,这种吸收量的增加会使大气臭氧层温度升高。臭氧层温度的变化会波及对流层,从而对寒流和季风造成影响。
太阳活动对地球变暖的影响比人类干扰的活动更深,但无可否认,我们人类的活动确实给全球变暖带来了影响,如人口剧增,大气环境污染,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土地遭侵蚀、沙化等破坏,森林资源锐减有毒废料污染等等,只是我们目前还不完全了解。但从上述可知,我们不能再片面的认为人类干扰产生温室气体导致全球变暖,太阳活动无时无刻在影响的地球,对它进一步的研究更能解释我们现在的问题。
相关资料请查看: http://roll.sohu.com/20130704/n380696000.shtml
第四篇:为什么你会越来越缺乏独立思考能力
为什么你会越来越缺乏独立思考能力?
作为一名程序员,我体验过国内各大社交网站,还分析过各网站的优点和用户特征。当中有一点是:人人、微博、空间偏个人生活社交,天涯、猫扑、贴吧偏社会娱乐,果壳、豆瓣、知乎偏人文科普问题讨论。我在知乎上看到不少大学生说,当同学们在打游戏、刷人人、刷微博、刷天涯、刷糗百、看贴吧的时候,自己在看果壳、豆瓣、知乎。这话倒没什么,但听到那优越感十足的语气,我真想泼他一盆冷水:你以为刷豆瓣、果壳、知乎就真能学到许多东西吗?不,光是刷知乎刷果壳刷豆瓣,你是学不到任何东西的,充其量不过是多知道点皮毛可以跟别人显摆罢了。
这类网站,你偶尔看一看,用来增长见识、开拓思维是好的,但如果你想凭借它们真正学到东西,不可能。碎片化的知识最多让你了解一些皮毛,想深入了解某个知识还得看系统化的书籍。知乎的回答、豆瓣的评论、果壳的文章篇幅再长,那也是别人经过阅读消化之后,将自己的知识做了一个浓缩与整理。
首先,你没那个底蕴未必能看懂;
其次,就算你看懂了,你跳过了太多循序渐进的细节,最后不过是一知半解;
再有,许多人写的回答都带有一些主观色彩,毕竟是自己的知识梳理,不一定能做到专业人士那么客观,有什么误差的地方便要误导你了。
所以我诚心建议大家,尤其是那些刚上知乎就特别有优越感,自觉发现了一个知识殿堂的那些大学生们:偶尔刷一下知乎,见识一下更大的世界是好的,如果沉迷于刷知乎,长久下去,跟沉迷于刷微博没什么两样,只会让你更浅薄。
没错,你的确知晓了一些新的东西,而那些东西因为略有趣味,比起微博更容易让你上瘾。你沉迷于不停地找寻新鲜的知识,略微了解觉得很新鲜,然后接着找寻下一处给你这种满足感的新鲜知识,根本没想要对任何一个知识点作深入研究,不过是过眼浮云,没在心里留下任何深刻痕迹。你来知乎一趟,不过是狗熊进了玉米地,看到这个好,掰下来,看到那个也不错,掰下来,渐渐地,手上捧不下了,就把之前的丢掉。你不信?好,你觉得知乎很好对吧,这也好,那也好,你学到了很多,改变了你很多,对吧。那如果我问你,你具体学到了什么,具体改变了你什么,你真能说出来吗?还是说,那些回答对你来说,不过是有趣的生活调剂?那知乎跟糗百有什么区别?不过是看起来高端一些罢了,对你的意义是一样的。
如果知乎对你来说,只是“有趣”而不是“有意义”,或者对你的“意义”仅仅是“有趣”,那你何来的优越感?你不过是换了个地方浅薄而已。想要不浅薄,刷知乎是没用的,还得多看书,看知识系统化的书。如果你因为知乎上某个人在讲某个知识时提到了某本书而真的去看,那你就真是在利用知乎学习,知乎对你来说才真是“有意义”的。认真说,读书有两种效用。一,纯为消遣。看点轻松愉快的言情、灵异、推理、奇幻小说,主要是满足人的猎奇心。这种阅读就像蜜蜂采蜜,这边看看,那边瞅瞅。刷知乎刷豆瓣刷果壳也能满足这种心理。对这些人来讲,上知乎和读书没什么区别,纯为消遣和猎奇。但另一种效用就没这么简单了。
一个人,如果抱有研究学问、学习知识的态度去读书,而不仅仅是消遣,他就必须要有严肃的计划和自我监督。对他来讲,读书不仅仅是兴趣爱好,更是一种自我提升。为此,有些有趣的书他不得不舍弃,有些很枯燥的书,他不得不咬紧牙关去硬啃,久而久之,也啃出味道来。
对这种人,我会说:不要把时间浪费在社交网络上,要多读书。
我自认为就是这种人,所以戒掉所有社交网络。
那我为什么还用豆瓣知乎?不,我从来不看豆瓣知乎上的文章。我读书只读经典的,最好出版十年以上的,没什么商业炒作意义,经住了时间的考验。我出于研究学习,而不是消遣娱乐的心态读书。那我上知乎干嘛?我写。
光读书是没用的,要思考,要总结,要学以致用。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他们想得太多,看书太少。是思而不学。我看书不少,但我不想自己学而不思。最好的思考方式是写作。比如看文学小说,我通过自己创作小说学习写作技巧,比如看社会杂文,我就在写知乎回答的时候,不时引用一些先人的我觉得很有道理的思考,并加入自己的感悟。
这篇文章,差不多算是我对朱光潜《谈修养》中《谈读书》一文的思考。
如果你只是消遣玩玩,那么,刷社交网络都没什么,没必要去刻意读书。但如果你想研究学习,请戒掉所有社交网站,认真读书,静心读书,只在创作的时候使用一些创作平台,但不要沉迷于此。惟其如此,你才能真正静下心学到东西。想必大家也能看得出来,知乎、豆瓣、果壳上相对厉害的牛人多半都是文章写得很多的。从这一点我们也能知道,光看是不行的,就算你每天看知乎八小时,三年五年,仍是没进步。
许多人上知乎都这样,不停地看别人的优秀答案,不停地赞同、感谢、收藏、分享,辗转反侧,渐渐地放弃了独立思考。遇到问题,首先想到的是到知乎问一下,看看大家怎么想的,看看知乎上的优秀回答者们怎么想的。一看某某某的回答,哇,太牛了,不亏是某某某,赞同、感谢、收藏、分享……下次再遇到问题,继续邀请某某某回答。
知识太容易获得,太容易沉溺,许多人便马不停蹄,辗转于各个好答案中。称赞别人,收藏表彰,却从不见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纸上得来终觉浅,你一味看,一味接受,不懂得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也不输出,不总结。读万卷书,也不过是个数字。
万万不要痴迷于求知,却从无创作。更不要因为看到别人的文章写得好,便望洋兴叹,感概自己太渺小,裹足不前。因为大量知识的阅读,看到的优秀回答太多,渐渐不敢表达自己,一想到那些“最佳回答者”的优秀回答,就觉得自己的回答太轻了,没人看,没人赞,也没质量。觉得只有上得了台面的回答者,才配回答,自己能力不够,还需要学习和锻炼。殊不知,只看不写,永远不会进步。有错,才有进步的余地。你去问问,那些“最佳回答者”哪个不是慢慢进步来的?哪个不是一个回答一个回答攒起来的?你以为他们是一步登天吗?他们也是慢慢积累的。而他们的积累,就在于笔耕不辍。不要妄自菲薄。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创作,从最基本最简单的开始。没有谁是一步登天的,只要循序渐进,每次都写得比上一次好就行了。
唯有那些看了许多书,又在看完之后通过自己的语言把书中的知识讲述出来、写下来的人,才真有长进。为什么要写?因为你只有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别人才能给你反馈,你才能通过反馈知道自己哪儿是对的、哪儿是错的,才能有所改善。从不表达自己的人,看再多书、刷再多知乎也是没什么长进的。那些每天刷知乎刷豆瓣刷果壳、从没认真写过一篇文章、沉迷于求知、却从无创作、看了很多书仍是觉得自己没什么长进的人:
知道问题出在哪儿了吗?
本文原标题《不要把时间浪费在社交网络上,要多读书》。作者:徐沪生,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软件工程系。微博:我叫徐沪生。简书签约作者。文章选自新书《少年啊,前路漫漫》,当当、京东、亚马逊均有售。
招人啦!年后换工作,考虑下品叔这里?因业务发展需要,品叔找寻合作小伙伴:
1.文案,有较好的文案功底,能独立完成撰稿,俗称写稿小能手!
2.策划小能人,负责线上线下营销活动。脑洞无边际,策划有创意接地气。
3.设计师,胆大心细像素眼+细节控,实时关注业界潮流,有眼界有功底。
第五篇:你会微笑吗
你会微笑吗
谢中明-Jacky
冰心老人说:“微笑是加足了各种维生素的胡萝卜。”鲁迅先
生说:“含蓄的微笑,即使是再钢猛的铁血战士也会变得柔情似
水。”一位西哲也曾说过:“微笑能使战争变成橄榄鸽。”我说:
“迷人的微笑会使黑夜不再黑暗。”因为,蒙娜丽莎的微笑已使
世人为之倾倒而成为历史的经典。
微笑是自信的起点,也是实现人生目标的第一步,还是积累财富的原点,更是积累财富的原点。
早晨上班微笑,见到同事微笑,碰上领导微笑,接待客户微
笑;坐车见到熟人微笑,被陌生人不小心踩到脚、对方紧张尴尬
时对她(他)微笑,回家后见到父母兄弟姐妹妻儿、亲朋好友等,对他们微笑;电梯里拥挤嘈杂烦躁不安时对所有人微笑;双方因
争吵而面红耳赤时对她(他)微笑……
总之,微笑只要是真诚的就可以产生神奇的力量,就可以化
干戈为玉帛,可以点石成金,可以雨过天晴。
其实微笑很简单,只要脸部紧张的肌肉稍微舒展,一副大海
般的胸怀,你就可以征服整个世界……。
因为微笑,所以迷人,您学会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