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那热恋的故乡散文
在记忆,在无休止发展,在未来迷茫希望里,我认识一个地方,熟悉一个地方,热恋一个地方,梦想一个地方,热情品味!
家乡的星星不时眨动眼睛,会说话,会唱歌,会讲故事,和其它天空的星星根本不同,明静,纯朴,如同一个个希冀少年原始的心梦。梦,开始在爷爷、奶奶无限疼爱、慈祥,逼迫父、母亲辛勤劳作,坚强着少年迈出奔腾、飞越脚步,完成心酸美丽的脱变故事。月亮时隐时现,照耀一派生产场面,光辉枝头一串串红柿子,呼唤虫儿伴夜风舞蹈。路上播放一条条长长人影,那是哥哥,淘气地随好友偷看电影的滑稽模样。我知道自己连毛毛虫都不如,毛毛虫还在湿地上挣扎、穿梭,我却发呆在一个亲情慌乱,自我迷茫的无奈时刻。
忘不了洗澡,多么痛快淋漓的感受。上午泡到中午,中午泡到傍晚,泡得手脚发白,脸发紫,泡得家人们隔森林呼唤,泡得父、母亲强烈怒骂,气得根本吃不下饭。小鱼穿棱在不深不浅的水池,水蛇早被凶悍的扑腾声惊绕,躲进乌黑、乌黑的石缝。螃蟹耐不住寂莫,在水底沙面上鳖一样爬行。也许是饿了,也许好奇,随便逮一只,抠开乌黑甲盖,在水里晃晃荡荡洗洗,你左腿,我右腿,急剧分食。“小慢慢”这伙伴确实慢,留给他一个奇怪的蟹肚子。只见,张开口,在吵闹、怂恿的欢呼声中,决然吞下。一陈陈“咯吱、咯吱”地咀嚼,比磨牙还难听。皮鞭子,握在父亲手上,也在母亲手上,更在爷爷奶奶远处的表演里,游戏节目嗄然而止。听说“不懂话”发高烧,“不听话”挨大揍,“难侍候”倒是最好侍候,叽里呱啦一晚上梦话。
成长最有力的双手是时光,也许心生情爱,何不是尊长所求?河滩、小路、村庄、学校的范围分外浪漫。春花味道弥漫山田,伴蜜蜂“嗡嗡”声久久回荡。映山红,长了一双双翅膀,飞上课桌,飞进红红墨水瓶,染红一张张笑脸,羞涩心海难讲的恋想。老师雪白的粉笔龙飞凤舞画满黑板,却画不进心猿意马的胸膛。小小纸片倾诉我爱你,却流转到校长那高大、威武的办公桌上。羞愧难当,爱上青春不可以吗?无比忧伤!是你,是你,是你出卖了我,断绝我爱你的一切切幻想。
奔,奔,奔,小三轮般做起,奔得快,奔得急,方可远方。考试成绩滑落万丈,寓意前途没有商量。家乡劳作的苦痛场面久久激荡心房,好吃、好喝、好穿、好住的理想瞬间泡汤。你走了,你说父母太不易,他走了,他说路永远在前方。我装出违心听话样子,复习知识世界的高远、漫长。
转眼间,我头发花白。“一洗黑”解决丑陋形象。老板和高官的帽子,纷纷扬扬。也许百万、千万的追寻,地方、中央的升迁,还在心上,但我们是一起出发的游子,纯朴的情感,如同火太阳,规律约束下,走向远方,也如我们生存过的土地,梦想般,一样久长……
第二篇:我热恋的故乡教学设计
我热恋的故乡教学设计
张志利
教学重点:
理解本单元的主题,把握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在理解主题的基础上,注重实际和实践,围绕“土地”,潜心挖掘其内涵,运用一定的手法,抒写出对土地,对故乡,对祖国炽热而真诚的爱。
教学时数: 1课时
操作过程:
一、导入·激情
学生回顾课文,朗诵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并找出全诗的画龙点睛之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人们为什么如此热爱土地,尤其是故土,当然,也是祖国的土地?
让学生欣赏杭天琪演唱的歌曲《我热恋的故乡》。
在请学生观看曾经十分火红并真正触及到灵魂深处的军事题材的电视剧《亮剑》的相关章节:
剧中人物楚云飞随溃败的蒋介石的残部逃至台湾前夕,他戴着雪白的军用手套,满怀深情地从还在弥散着硝烟气味的战场上捧起一捧泥土,并揣入滚烫胸怀中。
这泥土,她有一个特别的称谓,人们管她叫“乡井土”。古时的人们安土重迁,往往是因为战乱或是家庭遭遇舛运,不得不选择背井离乡时,临行之前,那些长者,总要揣上一把故乡的热土,用纸或是棉布什么的小心翼翼地包上这么一捧泥土,然后,小心翼翼地揣进自己的怀里,才依依不舍地告别这一片曾经养育了他们的热土......这热土,这热土上曾经流淌着的河流,那总是看不厌的山,以及那自由飞翔的几乎能认得出来的飞鸟,生长着的禾苗。那些树,那些草,甚至那些野花,那些围绕着她们演绎出来的悲欢离合的故事,无时无刻不萦绕在他们的心怀,数年乃至数十年后都要念念不忘,不忘故乡的物,故乡的人,故乡的事......二、交流·勾连
让学生将课前布置的对家乡的母亲河——老江河,经过搜集考察调查所获得的信息进行交流,讨论。
1、形成溯源(文字资料)
学生交流后,补充并完善相关资料。
老江河位于监利县境东南部,地处尺
八、柘木、三洲三个乡镇之间,呈牛轭形,长约20公里,宽1公里,面积18平方公里。河底高程23米,常年平均水深6米左右,最高水位29.2米,最低水位24.5米。沿河进出水口20余个,承雨面积138平方公里,对周围农田渍水起调蓄作用。
镇南端的老江河原系长江主道,1909年长江裁变取直后,形成了现在“牛轭”状河道。老江河原为长江的一部分,后因河道变迁以及人工裁湾的影响,原弯曲的 河道的上、下口逐渐淤塞封闭而形成。据长江水利委员会的专家说,这段“长江故道”,是九曲十八弯的长江荆江段裁弯取直的重要工程之一,《长江志》中记载为“上车湾裁弯工程”,老河道弯度巨大,堤内地势低洼,水流湍急异常,极易冲垮堤坝。1936年编制的《扬子江中游之危机及其初步首要整治工程报告》中亦说明,“溃决后影响所及,其范围更广,且关系汉口者尤巨”。1968年,新河道开挖,1971年,长江正式改道,新河成为长江主航道。
2、风景如画(图片展示)
下面是春夏秋冬四季老江河上的景致。学生用生活形象的语言,描述图片中的内容,可适当地展开联想和想象。每幅图片,配上一段简约、生动、形象的文字。
(示例:春天,老江河春水涣涣,碧波荡漾。蔚蓝的天空倒映的澄澈碧绿的江面上,使人不由得想起“春来江水绿如蓝”的诗句来。江边水中,几只鸭子正在水中追逐嬉戏,“嘎嘎嘎”地欢快的叫声,在辽阔的江面上传播得很远很远。江堤边上,嫩黄的小草像一道厚厚的绒绒的黄绿色的毡子,牛儿们的肚子都已经吃得饱饱的了,躺在那张毡子上悠闲的歇息,反刍着,江边的树木青葱,林中的小鸟在婉转地唱着曲子,草地上黄色、白色、红色、紫色的野花,正在怒放......)
(示例:夏日,牧牛孩童,成群结队,下湖凫水,胆大者逐波踏浪,怯懦者拽草戏水,好不热闹。若是傍晚,泛舟湖上,沐浴落日余晖,享受徐徐吹来的清风,令人神清气爽。入夜,皓月当空,楫影摇荡,水天相映,而又顿生无限遐想。)
(示例:秋季,湖面漾着清波,在阴沉的天空下,()已有烟波浩渺的味道。月湖两岸,稻香果熟,万顷良田,金浪滚滚,又是一番景致。若秋风轻拂,落叶始枯,于是候鸟骊歌高亢,翩然南归。)
(示例:一到冬至,气温骤降,步入隆冬。俗话说“冬至过后,腌鱼腌肉”,在我们这里,家家户户,就开始腌制干鱼腊肉了。这时节,月湖渔场、小镇集市,便迎来了一年中最繁忙的收获分享季。人们拥挤着,挑选着,吵吵嚷嚷,喧哗声声,不绝于耳,身处其中的你,再嘈杂也不觉得烦心。)
3、物产丰美(调查报告)
老江河其湖产之丰,更便人倾慕。自然条件优越的老江河,每年春夏,农田有机盐类和有机质流入,各类水体PH值在8.56左右,溶氧每升水达8.81毫克,可溶性有机物、三氮、磷酸盐、硅酸盐营养含量都较高,有利饵料生物生长繁殖,仅鲜鱼一项,年产75万公斤,其主要鱼类20多种。上个世纪70年代,一场春雨过后,人们便可看到密密麻麻的鱼群沿河水口溯流而上,下水捕捉只要用手捞子站在岸边即可,足见其产鱼之丰。
1990年,中国农牧渔部、中国水产科学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华中农业大学等近20个科研单位的三十多位专家、学者到老江河实地考察,并举行“长江家鱼种质资源建设方案论证会”,一致确认老江河是兴建我国鲭、草、鲢、鳙“四大家鱼”种质资源生态库最为理想的选址。这年,国家投资350万元兴建“长江水系四大家鱼种质资源天然生态库”,1992年建立并投入运转,种质库每年可向社会提供四大家鱼本10万公斤,优质天然鱼种6.5万公斤。该天然生态库的建立,对于保存我国鱼原种的优良品质特征,避免鱼类资源衰退,拯救主要经济鱼类,具有十分重大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意义。
4、开发利用(调查分析)
老江河除了给农业生产带来极大的便利外,近年来,政府着手开始描绘工业、旅游业等相关产业发展的蓝图。政府初步设想兴办一个啤酒厂和纯净水厂,由于,老江河水源纯净,杂质少,天然含氧丰富,河水中还富有丰富的矿物质,是制造纯净水理想的水源。如果能打开市场,将会给家乡的人们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老江河拥有丰厚的渔业资源,主要鱼类就有20多种,翘白、黄姑、痴姑呆子等一类淡水鱼,味道鲜美纯正,驰名遐迩。现在老江河外面的滩涂上,已新建“老江河渔村”、“虾天下”等数家农家乐酒庄,吸引无数外来食客。
老江河自然风景优美,旖旎如画,丰厚的文化底蕴,加之古色古香且,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的寺庙等人文建筑点缀其间,也吸引了大量游客来此地观光,自然也给家乡的人们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5、动态关注(实地考查)
老江河污染现象日趋严重。
老江河周边的几家窑厂,纺织厂,向河中排放工业污水;
农田药水,也随着抗旱或是排涝,流入河水之中;
附近居民的生活垃圾,也有向河中倾倒的现象;
老江河近年承包给个人后,养殖户向老江河中投放了大量的食饵、饲料甚至是化肥,也加剧了河水的污染;
外来的个体水产养殖专业户,也纷纷来到这里打捞鱼虾、螺蛳、河蚌,‘甚至是水草,破坏了老江河原有 的良好的生态环境,也为老江河的污染在“提速”......三、“下水”·写作
下水文一:《我的月湖我的情》 作者 张志利(附后)
下水文二:《摆渡船》 作者 杨忠锦
摆渡船
作者 杨忠锦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家乡的摆渡口,算得上是“野渡”的,但摆渡船从日出到日落,忙碌不息,很少有“舟自横”的闲散。在这条昔日的长江故道上,碧水悠悠,渡船来往,春去秋来,搭载着两岸的草民。
那艘渡船,好像不是沈从文《边城》里的渡船。摆渡的也不是沈从文的那个“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的翠翠,又不似“活了七十年,从二十岁起便守在这小溪边,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若干人,年纪虽那么老了”的翠翠的爷爷。
翠翠和她的爷爷所摆渡的小溪,固然是美的——“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但家乡的长江故道,俗称老江河的,其宽度远远不止这二十丈的小溪。大概有个两里多宽吧。隔水相望,江北是神龙不见首尾的长江干堤,江南则是绿树掩映的条条村岭。
青少年时,渡船还不是机动船,是那用人工划桨摇橹的木船。木渡船用桐油将它油漆过多遍,呈现棕红的颜色。船头是宽宽正正的方头,船尾是尖尖翘起的尾巴。船舱内有几个横档,将其隔成几个小格子。渡船约摸可以乘载二三十位搭客过河,人数多时则反复来去。那时候,摆渡的是一个我们叫他“从师傅”的中年人。五大三粗的从师傅,全无这一汪碧水带来的灵秀。从师傅给我的印象,是他如渡船一样颜色的棕红色粗糙的脸皮,还有他那五指岔开的蒲扇般的大手掌。那大手掌捏着船尾的橹把,骨节便显目地凸现出来。
从师傅是在船尾摇橹的。而船头和船的中间,各有一支木桨,分置左右。待到船客们上船坐满了,从师傅会上岸拔出插入地上的缆绳木桩,往船头一扔,自己也一个箭步跳上船来,在摇晃的船上如履平地,走到船尾,捏紧橹把,大叫一声:“坐好耶嗟!要开船啦!——哪两个划桨哪?划桨的不要船钱!”当然会有年轻力壮的后生子起身去划桨,图的倒不是省了这五分钱的船钱,“同船过渡,五百年所修”嘛,总得要人吃点亏帮着划过去的。
桨声欸乃,橹声吱呀。渡船便在河中缓缓而行。微微风起,船体起伏,看着那木桨一下又一下划着,每一桨下去,哗啦一声,必定会挖起一个大海碗一样的漩涡,漩涡里泛起白色的泡沫。而那碧青的水,让你竟然看得清木桨上所附着的茸茸的青苔。若于细雨霏霏中,江中的摆渡船,更加安详如画:船夫戴着一顶足以罩住双肩的竹篾大斗篷,站在船尾,悠然自得地摆动着木橹。风柔柔,雨细细,时不时地,有几丝凉沁沁的雨线随风飘到他脸上。——他一定惬意极了。
搭乘渡船的百姓,老的少的,男人女人,有的坐在船帮上,有的坐在船舱里的横档上。如果是夏天,就有坐在船头的年青人,干脆将一双赤脚伸进水中,打出哗哗的水声,惹得从师傅一阵叫骂。有背着书包到镇上中学去上学的乡里伢,有提了一篮子鸡蛋去换几个油盐钱的老妑妑,有推了自行车上船,去乡下蹲点的小干部,有买了小猪娃子像抱着自己的小伢子抱回家的农妇,还有什么也没拿,就是叼着个铜烟杆去逛逛街景的闲老汉。这么一个小小的群体,聚集在这么一个小小的空间里,自然有算不尽的野白,说不完的话题。大到中央什么什么政策的出台,小到谁家母鸡生了一个四四方方的双黄鸡蛋,远到北冰洋的冰川难得融化,近到那个村子里的新媳妇结婚才两天跟谁谁谁跑了……
慢慢的,渡船将拢岸了。船夫从师傅,一面口中嚷着“慢点慢点”,自己霍的跃上了岸,拉着缆绳木桩,使劲地插在岸边的泥土中,还呲着牙,用那穿在脚上的解放鞋紧紧踩牢。于是,人呀,货呀,全上了岸,或翻过江堤,或沿着小路,步声杂沓,各往各要去的地方而去。往往在这时,从师傅还来不及将口袋里的叶子烟掏出来卷个喇叭筒,对岸就有人大声地叫喊,声音沿着江面隐隐的传来:“过河哟,过河哟,渡船老板把船划过来哟!”
家乡的摆渡船,就这样,将黄口小儿渡成了白首老人,将青嫩媳妇渡成了皱皮婆婆,将这一个春夏秋冬,循环往复地渡到下一个、下下一个春夏秋冬……
第三篇:我的故乡情感散文
我的故乡有一条河叫淦河,淦河流过一个小镇的时候,河边有一些天然的温泉的泉眼,当地的老百姓经常到河里洗澡,皮肤病渐渐见好,于是温泉水的神奇被当地人视若神明,因为温泉水是公共资源,大家很珍惜。日本人侵华的时候,在这里建立一个医疗机构,把温泉圈入他们的领地,用于日军高级将领疗养之地,平时当地人的公共之地,无端地变为日本人的乐园,老百姓对这些王八羔子恨之入骨,老百姓们想到一个办法来报复日本人,他们往河水里投放了大量的水蛭,本地人叫麻蝗,日本人到河里洗澡经常遭到麻蝗的攻击,于是他们放弃了对河岸的控制,把温泉水抽到室内,建立浴池.
老百姓很聪明,他们又往河里投入大量的水蛭的天敌--蟹,渐渐地消灭了水蛭.解放后,政府在原来日本人建立的医疗机构的基础上面,建立一九五解放军医院,老百姓依然可以到河里洗澡,医院也利用温泉研究出一些药品,治疗好许多皮肤病。
不知道是什么时候,有人发现了温泉的商机,于是从二00八年开始,这个地方热闹起来,以温泉浴为主的休闲娱乐产业,在这里纷纷落户。建立了以三江温泉度假村为龙头的休闲娱乐业,带动了咸宁旅游城市的发展。
温泉人以宽阔的心怀迎接四方宾客,接待八面商贾。温泉产业带给我们的是一条绿色环保的经济发展模式。
我的家乡—温泉。一个美丽而有活力的城市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城市的发展要依托资源的优势,这是现代经济发展当中容易被人忽视的问题。城市的发展与资源的结合,才能产生后续的发展,这是我们这里的领导们在市场经济的摸爬滚打当中得出的经验。
我的家乡—温泉。一个美丽而有活力的城市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城市的发展可以反脯农村经济,由于温泉产业的发展,对绿色食品的需要增加,城市周围的农村靠种养业也赚了不少钱,渐渐地形成了农村的特色种养业,为农民致富提供了保障。
我的家乡—温泉。一个美丽而有活力的城市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城市的发展可以刺激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同时也形成了地方的就业渠道。
我的家乡—温泉。我希望它变得越来越美丽!
第四篇:那四年,我来过情感散文
时间应该有月余,才记得要写点什么感想之类。因为,关于青春,写什么都觉得不合适,毕竟时光在墙上剥落,也未必见得能够看见小时候。越想回忆得别致,或许越不敢下笔,是一种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心态么?
青春,有太多的回忆,回忆得多了,就说明我们也老了。老了,也适合去回忆一下我们曾经疯狂而偏执的青春吧。
青春散场,但愿时光俱暖。
看着那些泛黄的相片,竟然有点莫名的小忧伤,是对岁月无情的洗礼一种默默的抗挣吧,也只好这样解释了。
十四年之前,或许你也不认识我,我也不可能会认识你,毕业后,缅怀着那些时光的音符流串的声响,大多时候还是很悦耳的,但也不排除间或的噪音。于是,有了相见的理由与冲动,或许这是对青春的一种念想。
十年的时光,大多数人应该是没有见过的,于是,给了我们十年相聚的理由。每个人想到同学聚会,还是有些激动,心里会隐约地奔腾着一条河流。同学聚会,越来越成为时下比较流行词汇,趁着我们还不至于太成熟,还有资格去回忆一下青春,我们也变得流行起来。
筹划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如果没有记错,应该是从四月份就开始,但期间三个月都因为这样的事情或者那样的理由,而没有筹划停当。期间很多人问,到底如何了,除了沉默,依然还是沉默。客观来说,大家都是天南地北的,一个班六十多号人,要聚在一起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而且,时隔那么多年,你还是当初那个时候的样子么?又或者,每个人心里都有其它的顾虑。
当聚会变得庸俗的时候,就失去了聚会的价值了。
当有人去讨论聚会到底有没有意义的时候,她本身就变得没有意义了。
当有人试图去揣摩聚会的种种攀比与功利时,她又变得庸俗了。
或许有人说,庸俗有什么不好,当我们在菜市场讨价还价的时候,我们就庸俗了,我们应该要感觉到我们已然进入了这种生活。我们要习惯在庸俗中保留着一点小清新,就当是生活的调叶剂好了。
其实,庸俗也未必有什么不好,只是我们也偶尔可以在庸俗中去寻找那么一点儿文雅,那怕是一点儿就好。
聚会的前困后果就不细说了,可以考虑另作专篇去讲下过程,这里只是讲一种感受,很简单的感受。
个人认为,聚会是一个见面的过程,见面的过程只是在相互的脸上去印证一些青春的过往,表示我们曾经相遇过,曾经相知过,曾经在某个地方呆了四年,曾经留下了一些我们一直绕不过去的回忆。
在那些年,幸好遇见你,这是关于同学之情的词汇,没有情爱的成份。自然,个别的也有情爱的成分,毕竟每个人都曾经有过青春的萌动期。如果要将遇见上升到缘份的程度,那么,在一起读过几年年,在一起工作过几年,或者因为某个兴趣爱好而讨论过,也是一种缘份。显然,我们是在一起读过四年书。我们在快要成熟或者说是渴望成熟的年纪,在一起读过几年书,在彼此的心里留下过或浅或深的印痕,而有一些深化成了友谊,这些情分很简单而又很真实,丝毫没有功利的因素,也显得弥足珍贵了。
说到缘分,显然就是一种善缘,算了,缘分这玩意儿不要去分个善恶好了,反正是缘分就好了。
大学四年,相对于小学五年(彼时我们小学是五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来说,在一起读书时间还算是长的。小学因为太童真,而对于友情的理解也相对片面,但一直也不否认,童真未必是一件坏事,也有可能会很长远。大学的时候刚刚好,理解力相对要好一些,既有童真的成分,亦有其它的味道的杂陈。当然也有人说,高中不只是三年好不好,想起来,也听过高中读了八年的,但是,未必大家都会陪着你读八年呀。而大学,大家都是相互陪着读了四年的,这里边哭过,笑过的情景剧戏份会更重,自然缅怀起来,也相对更有说服力。
如果没有记错,大学时男生和女生几乎各半,对于文科来说,男女比例相对还是比较均衡的。不像理工科生,女生几乎都是国宝级。也有外语系里边,男生是国宝级。读大一时,因在一个郊外的分院,上课是一个教室,连自习也是这个教室,大家的坐位相对比较固定,基本上这个教室就是属于自己班上的。而且男生与女生的宿舍是相对的,本身分院也只有两栋宿舍,几乎是遥遥相望。食堂只有简陋的一个,尽管是三五成群的打饭,当绝对是相互照面。班上的同学几乎都是每天都要见面,而且是多次见面,相对来说,在一起的感觉会好得多。
读大二时,搬回本部校区了,上大课的时候,好几个班在一起,大家也坐得七零八落,这时也每天见面,不过只是在教室里边上课的时候。大家也没有过多的交流,偶尔三五成群地坐在一起,属于小范围内的讨论。也只有在上班会课的时候,大家会坐在一个教室,感觉一下就回到了高中时代。而且在市区,不上课的时候,大家似乎都放飞似的,到处跑。对于城市的解读与向往,几乎都是在那个时候完成的。
读大三时搬到新校区,地处偏远,但上课的时候大家依然还是在一起,在食堂吃饭的时候也能偶尔碰见,甚至在网吧,或者是球场。但上课的时候,开始有很多人逃课的,特别是外国文学,偌大一个教室,不过二十多人上课,反正男生几乎都逃课,只有少数几个人作为代表就行了,感谢一下外国文学老师的宽容,我们的任性,他真的可以理解。男生依然会聚在一起打牌,一起打球,一起看球赛,特别是打牌,几乎是看客更多,在那个轻狂的年纪,就学会了。女生与男生在一起除了上课,几乎都很少碰面,但这些丝毫不会减少以前积累的友谊。
大四的时候,其实基本没有上课,大家都在忙毕业论文,实习,考研,找工作,听说也有抓紧时间谈恋爱的,说如果不能搭上恋爱的末班车,那么大学四年白活了。这一年,有很多同学都是很难相见的,除非是难得地开一次班会课,也是有什么重要的通知之类。男生要么打球,要么在打牌,要么在外面飞蛾扑火似的找工作,基本处于无政府状态,想干什么干什么,睡到自然醒,天天叫喊着无聊,然后在无聊中闲扯时光。只是那种无聊的生活,竟然也可以很快乐。
班上的男生因为一起打球,一起打牌,又或者因为好动的缘故,基本上这四年的时光,大多数都呆在一起,侃大山,看球赛,打游戏等等,相对来说,生活还是丰富多彩的,而且感情也比较深厚。至于女生,严格意义上来说,男生在玩的时候,她们都在好好上课,好好上自习,好好读书,远远要比男生认真得多。自然是男女有别,男生相对要调皮一些,也更搞笑一点。
十年聚会的时候,大家还是那么亲切,女生都展现着成熟的美,男生整体的变化也不大,脸上还是意气奋发。酒席上,大家也比较克制,竟然没有一个人喝醉,也没有一个人撒酒疯,一点都不好玩。大家很理性地吃着饭,聊着天,逛着学校,表达着见面的喜悦。许是大家的控制力,经过十年,都变得深刻起来。
大家坐在一起,缅怀了青春,说了一些当年的往事,调笑有之,深刻的也有之,林林总总,基本都是在一种喜悦的氛围里,桃李春风一杯酒,共话江湖夜雨四年灯。似乎少了当年毕业酒会时的疯狂,毕竟,十年可以让一个人更成熟与理性,这些从聚会的集体照就可以看出。
相见是为了更好地怀念,大家走到一起,一天多的时光,聊聊天,拉拉家常,一起走过那些校区,一杯酒,怀念着那些年,怀念着那些往事,然后,鼓起勇气又回到各自的生活原点,好好地生活。或许下一次再见,不知是何年。很多同学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到现场一展英姿,但,她们心里也一定怀念,怀念我们曾经经历的四年时光。
让我们记取,你的大学四年,我曾经过来。
第五篇:亲情散文:我那老爸
老爸这一生,颇富传奇。生活之艰辛、命运之坎坷,难以用语言描绘。
他六岁死老爸、十岁娘改嫁、十七岁埋寄公,悲哉!痛哉!可老爸没有被打倒,他一步步挺了过来。以担柴卖供自己上学,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奖学金,还终于上完中师,在被保送西安军事学院之际,碰上“刘副主席回湘办《建设学院》,湖南学子另行安排”的关口,他失去了去部队打滚的机会,便上了瑶山——小沙江,一呆就是二十一年,于是乎就有了“内风湿+痛风”的收获。
老爸不善交际,回家就关在房里,邻里们称他“姑娘”;又不喜言谈,“饭尽吃、书尽读”就是他对我们从小的教诲,但若我们在他面说上一点昏话,他就会马上训斥,做正气凛然状,我们嘴上不说,心里不服。
老爸的老实,近似迂腐:无端受到侮辱,他说算了;财产破侵占,他说算了;我姐两次交工被旁人顶替,他还说算了;他三次被提拔去县委任职,他说不去也罢;他多次为别人的冤情,顶着压力、背着大字报、冒着进牛棚的危险,走乡串户、远去他乡、调查取证,终于让一桩桩冤案得以招雪,他只说值得;要他改行当所长,他说这样不好,关系太多。我偶尔去县政府走一躺,就听官爷们议论我老爸:此人老实得可以。没想到他因老实还出了名,说他,他还会理论:“无官一身轻,老实自无忧。”
老爸工作起来可还真玩命,单位做不完拿回家,不做得第一好绝不罢休。领导看他文才好,要他任秘书;看他工作认真,要他兼统计,看他正直、廉洁,又要他兼纪检。真可谓“三位一体”,要他做事,大有一种“你办事、我放心”的感觉。他功立过不少,奖也拿过不少,一到年佟,红本本准没落空,只是钱却赚不了多少,家务也一概不顾,我妈没少生埋怨,但更心疼老爸的身体,有这典型的贤妻良母包了大小家务,我爸更“放纵”了。我们戏称他“净干部”。
老爸很能吃苦,每到放年假,由于冰冻封路,他便光着脚、穿上草鞋、从百公里外的瑶山走路回家,脚起疱了,流血了,痛个半死。伤还未好,假期已满,又拖着伤脚同样走回单位,往往要痛好久、好久……因此便落下了病根。如此二十余年后,体力不支,才选择了离家近一点。几经周折,几番调动,才在家乡站完最后一班岗。
说起老爸的节俭,也许外人不会相信,过年我妈让带去的一点丸子和花生,他总舍不得吃,等到青黄不接的月份,便将那丸子、花生连同省下的粮票,甚至呷酒弄到的一点点瓜子一并带回家。曾经,他带上一个皮蛋从家乡六都寨徒步去宝庆府,途经几天返家,那个皮蛋还留着半边。我终于理解那“饭尽吃、书尽读”是何等的幸福了。老爸节俭若此,并非小气,救济别人时,出手如同大款,那时才不管家里能否揭得开锅。
老爸的文学素养也不浅,写过诗,做过文章,还有记者证,只是不肯说假话,把它给废了。近来他的对联也没少见报端,澳门回归还拿过奖。
现在,他退休了,病也重了,几家编辑部、研究所约他任职,政府也多次邀他参加国庆、新年座谈会,或去国外考察参观,他都说人老了,走不动了,婉言谢绝。只能捧着载有自己名字的《潇湘英模》、《世界名人录》等做一点回忆,发表一点感慨。在我女儿面前还能哼上一曲老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