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城市地理读书笔记-民谣中的城市
《民谣中的城市》读后感
《民谣中的城市》讲述了建筑与文化的故事,也有作者的一些独特的见解。从北京谈到上海,从地方谈到国家,使我有了一些思考。
任何一种人类文明得以维系发展,都有赖于一些最基本的价值准则。发自人类良知的这些准则,诸如和平、善良、慈爱、诚实、正直、人道主义等等,区分了人性与兽性,划开了文明与野蛮的边界。因而,在当今世界,暴力复仇、滥杀无辜、恐怖行为等等,在任何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中都是不折不扣的犯罪行为。无论这种反社会、反文化、反人类的残忍和暴行是以多么堂皇的名义、多么正当的借口,都将遭受到人们严厉的诛讨、唾弃和惩罚。历史早已一再证明,在不公平和非正义普遍存在的社会现实中,企图以不公正来讨公正,以不正义来声张正义,以暴制暴,以血还血,只能使人类(或人生)陷入永劫不复的地狱,使文明退回到丛林蛮荒的黑暗之中。
文化建设既是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保障力量。但从我国当前城市化进程的整体情况看,普遍存在着文化建设滞后的问题,一些城市在现代化的名义下,被改造得面目全非,城市形象变得千篇一律,直接影响了城市化进程中的质量。要正确引导城市发展,科学提高城市品位,就必须重视和加强城市文化建设,以形成和强化自己城市的特色。
目前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高,呈现出文化生活化、生活文化化的趋势。人们已不再满足于看电影、电视,而是通过参与、体会、利用文化来陶冶情操,提高生活情趣,提高生活质量,从而促进了社区文化、企业文化、广场文化、家庭文化的兴起和发展,使城市充满生机和活力。有些大城市通过举办各种文化节吸引客商,如上海的国际电影节、北京的国际电视周、南宁的民歌节、潍坊的风筝节等,以文会友、共谋发展。
市文化建设要坚持“因地制宜,同步发展”的原则,进行统筹规划。要把城市功能、城市环境与城市文化形象有机地结合起来,大到城市建设的总体风格,小到文化设施建设,如城雕、广场、旅游景点、城区绿化以及广告、街名、店名等,都要搞好文化策划,体现人文内涵,使区域经济与区域文化协调发展。即使暂时无力建设的,也要预留出来,条件成熟后再行建设,避免因城市拆迁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文化事业是公益性的社会事业,其性质决定政府要不断增加财政投入,促其更快更好地发展。但就目前我国的国情看,单靠政府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建立多渠道投入的机制。一方面各级政府要适当加大文化事业的财政预算,尽可能满足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客观需要。另一方面要制定符合地方情况的政策,鼓励社会各界投资兴办文化经营项目,积极发展文化产业。
城市的魅力在于它的特色,城市的特色是民族文化特性的反映。人为地改变一个城市的传统风格和特点,牵强附会地注入一些格格不入的东西,是对城市特色的扭曲。在城市文化的保留、保护和创新上必须意识到:“改造并不是搬迁,模仿并不等于保护,楼高并不等于现代化”。在发展城市文化时,不能人云亦云,一定要搞好论证,结合实际,把握和弘扬本地及民族、人文、历史、地理、经济方面的个性和优势,把文化特色纳入城市化建设之中,使自己城市硬件建设中浸透特色文化的内容,营造特色文化的氛围,塑造特色文化的精神。
第二篇:城市地理
浏阳市的地理区位对其发展的影响
一、浏阳市的区位因素
1、自然地理区位 地理位置:
浏阳市属湖南省长沙市,位于湖南东部偏北,东邻江西省铜鼓、万载、宜春;南接江西省萍乡及湖南省醴陵、株洲;西倚省会长沙;北界湖南省平江。处于长沙、株洲、湘潭三市“金三角”地带,距省会长沙60公里,距黄花国际机场40公里,距京珠高速公路50公里。对外交通方便,区位优势明显。地形:
浏阳市地处湖南省东部罗霄山脉北段,东邻江西省铜鼓、万载、宜春;南接江西省萍乡和湖南省醴陵、株洲;西倚长沙;北靠平江。1993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隶属于省会长沙市管辖,市区距长沙61公里。106和319国道贯穿全境。北纬 27°51′—28°34′,东经113°10′—114°15’,全市东西宽105.8公里,南北长80.9公里,土地总面积5007.75平方公里。山地占土地面积52.6%,丘陵25.1%,岗地占7.9%,平原占13.1%,水面约占1%。气候:
浏阳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春夏潮湿多雨,秋冬寒冷干爽。夏季多为东南风,冬季转偏北风,热量充足,无霜期长,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7-18.2℃,≥10℃活动积温5030—5353℃,年日照时数1490-1850小时,年辐射量为100-112千卡/㎡,全年无霜期235—293天,年降水量1457— 2247㎜,平均风速20米/秒。
2、经济地理区位 交通: 1)、公路交通:
浏阳公路四通八达,以国、省道为主脉,县、乡道为支脉,通车里程达1106.48公里,厦门至成都319国道及北京至广州的106国道贯穿全市。
——国道 319国道;浏阳至长沙62公里高速公路319国道;浏阳至萍乡72公里浏阳境内为高等级公路106国道:浏阳至醴陵68公里浏阳境内为高等级公路 浏大公路;浏阳至大瑶31公里高速公路 ;
——省道 省道浏阳至株洲72公里;浏阳至江西铜鼓106公里;浏阳至平江96公里。2)、水运交通:
浏阳河全长230公里,在浏阳境内166公里,长沙境内64公里,其中双江口以下139公里可以通航。该市境内浏阳河段在古港马王滩、关口占家岭、枨冲宏源电站、镇头百步滩均有小型船闸。3)、资源:
浏阳市境内山丘绵亘,西南稍平衍,东北半山谷,浏阳河横贯其中,萦回百折,西流注入湘江。有浏阳河、捞刀河、南川河三条主要河流,支流139条,全市多年平均径流总量43.85亿立方米。大型水库1座,中型水库8座,小型水库179座,总蓄引水量约8.59亿立方米,亩平耕地882立方米。全市有效灌溉面
积95.85万亩,旱涝保收面积80.25万亩,分别占98%、83.1%。全市林地面积 345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4.15万亩,其中水田面积80.8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85.8%,旱土面积13.35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4.18%。水田为水稻土类,有淹育性、潴育性、渗育性、潜育性、沼泽性、矿物性水稻土等6个亚类,30个土属,105个土种。旱土分属红壤、紫色土、潮土、黄壤土、黑色石灰土、红色石灰土、山地黄棕壤、山地草甸土等8个土类,12个亚类,33个土属,76个土种。
浏阳市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人杰地灵,英雄辈出,拥有100多处自然和人文景观,其主要旅游区有大围山国家森林公园、周洛风景、道吾山、株树桥水库(浏阳湖)、•古风洞、石霜寺、天马山、浏阳文庙、•胡耀邦故居、谭嗣同纪念馆、文家市秋收起义纪念馆以及2007年纳入长沙市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的王首道故居等。出现了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叱咤风云的谭嗣同、胡耀邦、王震、宋任穷等优秀中华儿女。
菊花石——天然稀世珍品,又名“石菊花”,产于湖南浏阳大溪河底岩石层中。其“花”蕴育于二亿多年前,因地质运动而自然形成于岩石中。亦可称“取日月之精华,吸天地之灵气”。
红檵木,别名红桎木、红檵花。为金缕梅科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嫩枝被暗红色星状毛。叶互生,革质,卵形,全缘,嫩枝淡红色,越冬老叶暗红色。花4~8朵簇生于总状花梗上,呈顶生头状或短穗状花序,花瓣4枚,淡紫红色,带状线形。蒴果木质,倒卵圆形;种子长卵形,黑色,光亮。花期4~5月,果期9~10月。红花檵木枝繁叶茂,树态多姿,木质柔韧,耐修剪蟠扎,是制作树桩盆景的好材料。花、根、叶可药用。
名优特产--素食菜。浏阳素食菜选用无公害素菜,经地下矿泉清洗,加入碘精盐腌制,用紫外线来菌,吸取传统加工精华,采用科学配方精制而成。甜酸凉辣、口味纯正、风格独特、无防腐剂、无色素,是开胃健脾、廷年益寿的绿色食品,无任何副作用。中央首长王首道同志品尝后,曾欣然命笔赞美:“南北风味,回味无穷。”素食菜主要有以下种类:紫苏苦瓜紫苏黄瓜甘草刀豆马齿苋甘草豆角甘草辣椒甘草茄皮冰花醋姜三味芒果芝麻山楂糕酸枣王鱼腥草等。
浏阳花炮(又称:烟花,鞭炮,焰火,花火)是驰名中外的湖南传统特产和主要出口商品之一,浏阳制作烟花鞭炮,久负盛名,素有“鞭炮之乡”誉称。
二、浏阳市地理区位对其城市发展的影响 1)、地理位置对其影响:
境内以红壤为主,因地形不同而有非地带性土壤,如黄壤、黄棕壤及冲积土等。主要成土母质为板页岩、第四纪红色粘土,河流冲积物等,且各类土壤呈地域性分布。浏阳河、捞刀河、南川河谷地以冲积土为主。大围、连云、九岭山脉以松散的紫色土为主。丘陵地带以粘重的红壤、黄壤为主。全市以板页岩风化的土壤为主,占72.2%,土层深厚,保水、保肥能力较强,含磷钾丰富,呈微酸性至酸性,适种性广,宜于稻、油、果、蔬、茶等多种作物生长。交通对其影响:
城区主干道有五一路、芙蓉路、韶山路、中山路、黄兴路、湘江路、潇湘大道、人民路和“六桥三环”。六桥三环:橘子洲大桥(一桥)、银盆岭大桥(二桥)、猴子石大桥(三桥)、三汊矶大桥(四桥)、黑石铺大桥(五桥)、月亮岛大桥(六桥)、浏阳一环线、浏阳二环线、浏阳三环线。现在六桥三环已完全贯通。通过二环线、三环线、浏阳大道、雷锋大道、金星大道等,将望城和浏阳
县渐渐融入浏阳城区。长常高速和长永高速使宁乡县和浏阳市距离浏阳不到一小时的车程。浏阳也在城市的东南西北各设立了长途汽车站,在浏阳火车站设立了长株潭客运汽车站。浏阳的公路密度达到42.74千米/百平方千米。高速公路总里程193千米。另有3条国道、14条省道和106条县道密集分布,等级公路总里程为3361千米。高速公路:京珠高速公路、长常高速公路、长永高速公路、长吉高速公路、长潭西高速公路、绕城高速公路、机场高速公路、长株高速公路等。长常高速公路已经延伸到张家界而成为长常张高速公路。作为渝长高速公路一段的长吉高速公路在湖南境内也已全线贯通。长浏高速公路也正在修建,西端连接既有的长永高速公路,向东经过浏阳市区后,通过大围山区延伸到江西省。京珠高速公路复线的一段长株高速公路也已通车。长潭西线高速公路更是将浏阳河西与湘潭市区的通勤时间缩短至20分钟。2)、旅游资源对其影响:
浏阳是风景优美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浏阳河的婉约,大围山的苍翠,无不令人神往;古色古香的浏阳文庙、奎文阁、千年古寺石霜寺,无不显示着前辈人的智慧和文化内涵。全市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森林覆盖率高达68.3%。目前,浏阳正加快开发以浏阳河为核心,以大围山为龙头的“名河之旅”,着力将大围山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旅游示范区和国家5A景区。通过全国招标聘请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对大围山景区进行了总体规划,形象定位为“浏阳河源、养生天境”。投资1.5亿元建设的红莲寺即将开门迎接各方信士;投资4亿多元的龙泉溪、株树桥生态养生酒店,投资过亿元的露天滑雪场、高尔夫球场、高空索道、自驾游、露营休闲欢乐谷项目即将推出。建设全国生态旅游示范区、打造中国漂流之乡、培育蒸菜业、发掘红色旅游等项目也在积极筹备当中。
自2002年市委第九次党代会上确立“三足鼎立”的发展战略后,旅游和商贸成为我市发展速度最快的产业,2005年,全市接待旅游人数达2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8亿元,分别达到前四年总和的38.4%、49.1%;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亿元,比上年增长13.5%,居全省县级市第一。触摸三产业的发展脉搏,可以清晰地看到其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浏阳正以前所未有的大手笔进行城市建设和道路建设,对外开放度也正在不断扩大,经济以不可阻挡之势增长。其他资源的影响:
浏阳花炮与中国古老的民俗一度结下不解之缘,每逢民间传统节日,或各种庆典晚会,人们便争放鞭炮烟花以示喜庆,烟花的结构新颖,装潢美观,燃放时,绚丽多彩,有声有色,能给人以清新舒畅,欢快旷达的感受。特别是夜间燃放,金花四溅,五彩缤纷,或旋转窜跃于地面,或飞腾闪耀于天空,令人目不暇接,因此被赋予“浏阳花炮震天下”的美名。浏阳花炮的发展历史悠久,是浏阳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为浏阳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巨大贡献。
浏阳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置县已有1800多年历史。美丽的浏阳河传唱天下,绚丽的浏阳花炮誉满全球,独特的菊花石雕闻名遐迩,谭嗣同、胡耀邦等伟人闪耀青史。当前,随着交通区位优势新提升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浏阳独特的山水位置及文化旅游资源优势显著凸显,独特的资源和地理位置的优势为浏阳更美好的明天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有力的保证。
第三篇:城市地理作业
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摘要】目前,我国城市化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城市化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显著的特征之一。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攻坚期,随之而来的城市化问题日益凸显。而城市化也是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前提.我们需要研究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城市化 问题 建议
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现状
城市化是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化并在城市集中的复杂过程。改革开放近30 年来,中国城市化发展极为迅速,城镇人口比重已由1978年的18.6%提升到2005年的43.3%,预计到 2010年将达到50%左右, 接近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但是, 我国城市化不仅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也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和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据世界发展报告统计资料,2000 年,全世界城市化水平已达 47%,中等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一般都在 50%以上, 高收入国家为 79%。我国城市化水平与世界水平相差甚远。
二、我国城市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中国是世界上城市产生最早的国家之一,城市文明在历史上曾一度居世界领先地位。但是在现代世界城市化进程中却大大落后了。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人口压力、环境压力、资源压力等问题突出。在中国城市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种种社会问题,经济问题,人口问题,土地问题等。存在的问题综述以下:
(一)我国城镇设置的条件与标准过于单
一、缺乏分门别类的指导。引文1
城镇和乡村最明显的差别特征有三个,即人口聚集、经济聚集和基础设施聚集。长期以来在我国划分城市与乡村时仅使用了第一个特征,利用一定区域的总人口和非农人口的比例来设置城镇是我国城市化进程现状的重要作用因素,而对经济聚集和基础设施聚集特征考察得不够。经济聚集是产业发展带来的,对于城市来说,非农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工业化是城市的主要动力,工业化过程失去了城镇化过程具有客观规律性,依据一定地区工业总量水平的地位来设置市镇受到忽视。此外,利用区域的基础设施来确立设市镇在我国还未有过先例,在国外,例如秘鲁、澳大利亚、法国和瑞典就有这方面的规定。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千差万别,单一的城镇设置标准是难以准确地指导我国城市化进程顺利进行的。
(二)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化模式欠缺创造是和中国特色。城市化进程难以得到准确反映,在以前推行“切块设市”、“切块设镇”的城市化模式时,城市的行政地域和实体地域相差不大,城市化的相关数据基本可反映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但随着县改市、县并市、乡改镇、县级市升格为地级市的模式推行,城镇的行政地域和实体地域混乱,反映城镇化进程的城镇人口虚化扩大,大量的乡村人口未经职业和空间的转移,而只是因为所在地行政建制发生了变化,一夜之间变成了市镇人口。同时,有
些地、县为了达到设市或升级标准利用不正当方式盲目扩大非农人口,导致城镇基础设施相对不足、流动设施滞后与其原有区域的行使关系如何确立等应予以研究解决。一些国家将城镇空间范围的扩大看作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三)政府对城市的发展缺乏有效的调控。引文1
我国长期把城市化的焦点放在大城市上,而对一些中小城市的发展没有足够的关注。这些政策的出台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这样的发展是不合理不科学的。有些国外学者认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同规模的城市地区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在发展的初期,大城市发展要快;发展中期,中等规模的城市发展较快;而在发展的后期,小城市的速度发展最快。并认为,欠发达国家应把注意力集中到由于人口集中所产生的原因上来,而不是把其努力用于阻止集中本身。同时提议分配城市公共投资的正确立法应与城市发展的这种情况相适应,在经济发展的早期,中期和后期,政府应把相当大一部分投资分配给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发展规模上,要更多地体现社会经济发展对城市发展的要求,使其与社会经济发展进程相适应,要与地区发展不平相适应。土地市场不完善制约城市房地产业的正常发育,开发区设置过快、过多,城市持续发展后劲不足。房地产在西方发达国家都是城市的主要产业之一,我国由于城市建设所需的土地按行政手段划拔,无偿无限期使用,排斥了地租地价对城市土地需求的调节作用其结果一方面造成土地的闲置和浪费,另一方面未能发挥土地在筹集城市建设资金方面巨大作用。
(四)在我们的周围不仅能感觉到一些城市原来的老城区逐渐失去其原有的优势地位,而相反新城区在不断扩大。同样大城市却没有中小城市发展势头快。据调查研究许多特大城市地区,市区的经济发展速度不及郊区和郊县,国有企业大面积亏损,个别特大城市核心区出现人口开始下降,受“开发区热”、“房地产热”的影响,城市边缘用地增长迅速,出现明显的郊区化倾向。尤其在大城市的边缘地区,一方面成为城市快速带发展蔓延的主要地区;另一方面城乡界线开始模糊,开敞空间消失,生态环境迅速恶化,社会丑恶现象死灰复燃。中小城市增长过快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又一突出的问题,包括城市数目的增长、城市建成区范围的盲目扩大,城镇人口的急剧增加,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城市发展与区域发展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矛盾。
(五)城市化的发展聚集于城市规模,忽视了城市内部结构和基础设施的改善,导致城市化的质量极低。从现状看,我国城市化的水平是较低的,然而在这些低的城市化水平下却存在着类似于“超城市化”的现象,如待业率高、隐性失业严重、城市基础设施不足、交通住宅紧张等问题。引文1
(六)城市特色城市化才是有意义的,然而我们的城市化却出现城市间职能相似。
改革开放,增添的城市活力。近年来为了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实行“财政包干,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政策,扩大了地方的承包权、投资立项权,但政府管企业的职能尚未消失,市场发育不完善,价格体系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扭曲,各地竞相发展价高利大的加工业,重复建设,重复引进的现象相当严重一方面造成土地浪费。另一方面许多城市的同类企业争原料、争市场比较严重,使原来经济效益好的城市工厂效益下降。导致各城镇职能分工不明,职能体系混乱。城市用地标准低,用地结构不合理。与此同时,中国城市内部用地结构相当不合理,工业用地比重过高;生活用地、商业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偏低;道路、广场、绿化、体育等用地严重不足,需要调整改善用地结构十分困难;不少城市的人口密度、建筑密度已经达到了极限,城市要继续发展,必须向外扩张,侵占周围农田。
三、问题思考与建议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诸如全国不同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差距过大、资源问题严重和农民综合素质不高等问题。我们给予以下建议:
(一)走多元复合型城市化之路考虑到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和现行城市化特征的不同, 应在总的城市化发展战略方针的指导下,考虑城市发展进程的阶段性和区域发展的差异性,走多元复合型城市化之路。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 分别确定这些地区城市化的目标、重点及实施途径,实行多种模式,切忌一刀切。东部地区应以现代化和国际化为目标, 重点加强“中心城市”。同时以大城市为依托走扩展型城市化道路。加强中心城市的改造与扩展, 建立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如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唐城市群、环渤海湾城市群。中部地区应从完善城市体系的角度出发, 逐步形成一个以特大城市为依托, 大、中、小城市并举的, 功能完善、结构合理的城市体系。引文2
(二)针对城市化发展中引发的资源环境问题。我们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优化城市产业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不能只顾眼前,一定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一是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 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开展流域水质污染防治, 强化重点城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加强环境保护法规的建设和监督执法。二是合理使用、节约和保护资源, 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综合利用水平。建立重要的资源安全供应体系和战略资源储备制度,如水资源, 要充分考虑水资源对城市发展的承受能力, 高度重视水资源的保护和节约使用。我国许多城市缺水问题日趋严重,目前全国有 400 多个城市常年供水不足,其中 110 个城市严重缺水, 北方一些城市被迫限时限量供水。水资源短缺严重影响着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解决城市缺水问题, 已经成为当前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紧迫任务。因此,制定城市规划时一定要从水资源的状况出发,合理确定城市人口规模、产业结构。同时,必须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节流优先,治污为本,科学开源,综合利用。引文2
(三)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必要手段。因此,针对我国大量人口迁入城市,而这些人口的结构中农民是主要构成部分,制定合理的教育政策,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城市化快速发展,提高农民的适应能力。这种适应能力不仅包括生存能力还包括发展能力。这样才能实现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 所以要把对农民的教育放在城市化建设的重要地位。首先, 加强农村基础教育, 农村
基础教育之所以重要, 就在于受教育的农村居民在城市化过程中有变成城市居民的可能, 农村基础教育的水平决定了城市潜在居民的素质。其次, 要加强对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 创新培训途径,除国家和地区财政加大力度支持外, 要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对农民工进行培训, 同时还需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使其中学毕业后进入劳动力市场时有一定的劳动技能。再次, 调整教育公共政策,促使教育公平。应明确政府是维护教育公平的责任主体, 采取有效措施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城乡一体化, 使农民工及其子女享受平等的教育待遇。只有通过接受教育,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民工及其后代的命运, 这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四)我国的城市化过程中行政手段的干预是城市发展的重大因素。例如户籍制度限制了外来人口的进入,许多不合理的政策法规对外来人口的限制很大。因此我们应该综合利用行政和市场两种手段发展城市。坚持在行政的宏观管理下,增加城市化的灵活性和活力。发挥市场对城市化发展的作用。调整产业结构,科学制定政策法规。目前,全国乡村剩余劳动力估计在1.3-1.8亿之间,其中一部分已经以流动人口的形式进入城镇,成为事实上的城镇人口。因此,建立和完善适合供求双方需要的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发挥其在变农业人口为非农业人口、变农村人口为城市人口过程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已成为当务之急引文2。
(五)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逐渐多的人口向发达地区流入,对这些入城工作人员进行管理,是城市化不得不处理的一个方面,我们建议逐渐见底门槛淡化呈现人口身份差别。要发挥城乡一体化劳动化市场机制的作用,关键是要逐渐降低城乡间的门槛,淡化城乡人口的身份差别,即改变刚性的制度安排。在劳动力市场上去除这种刚性的制度安排,无论从资源有效配置的角度,还是从社会公平的角度都是利大于弊。虽然在目前阶段,这种改变的要求还仅是一个改革的方向,要真正做到这一点,还必须从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配套改革。
(六)我们在坚持发展大中城市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发展的道路问题。十八大将科学发展观纳入写入党章,为我们城市化知名了科学的发展道路和方法论。
(七)我们的城市结构即大小中城市的构成模式,应该依据经济规律和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尤其是各地的环境承载力,科学地发展不同级别的城市,完善城市结构。
综上所述,我国的城市化发展进程经历了复杂的过程,在城市化速速发展的今天,出现的种种生与社会问题,让我们不得不思考我们的城市化是否健康是否可持续。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我国的城乡政策及相关政策并没有给我国城市化的健康发展营造一个适宜的环境和土壤,相反,还给今天的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带来各种各样的困难。因此,随着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我国的城市化的政策因素也必然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这种变化会给我国城市化的顺利发展带来新的契机,最终我国将走上一条有自己特色的城市化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杜江,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研究与探索,2007.[2]马正江 马 俊.我国城市化发展历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研究[J].重庆工业高等学校专科学报,2004.[3]范义平刘炳芳.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06.
第四篇:《城市发展史》读书笔记
《城市发展史》读书笔记
花了好久的工夫才读完这本书,略有所思。下面说下我在书中印象深刻的几处:
城市的逐步成形城市从其开源时代便是一种特殊的构造,它专门用来贮存并流传人类文明的成果;这种构造致密而紧凑,足以用最小的空间容纳最多的设施;同时又能扩大自身的结构,以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和社会发展更加繁复的形式,从而保存不断积累起来的社会遗产。
以往的城建史都是着重于“城”和“市”两个方面,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工业的发展,促进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的剩余,从而产生相互之间的交易,慢慢的这样的聚居点也就称为“市”。进而也就引发了“城”的形成。而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城市文明,革命,政治,经济,宗教这类因素来分析,认为城市是这类因素的集合体。相似的是,作者也是认为城市是各种要素的聚合。
中世纪的瓦解,对现代的期待当19世纪人们开始建设新城镇市时,几乎没有一个人再想到中世纪的城镇了。老城镇里的生活慢慢干枯了,它们的城墙也成了个空壳,城内的一些机构也只是个空壳。今天,只有拿这个空壳轻轻贴近耳边,象拿一个贝壳那样,才能隐隐约约听到过去生活的呼啸声,当时城墙里的生活曾是充满坚定的信念和庄严的目的。
宫廷,阅兵场和首都巴洛克的城市建设,就其形式而言,是当时流行的宫廷中的戏剧性场面和仪式的缩影与化身,实际上,是宫廷显贵生活方式和姿态的集中布置。皇宫面向两条路:从城市方面,由租金、供物、税收、统率部队、操纵国家机器;从农村方面,提供了结实的、训练有素的、吃的胖胖的男人和女人、他们组成了朝廷的主要部分,并接受皇帝慷慨赐予他们的荣誉、薪俸和赏钱。
从上面两端节选的文字很清楚的看到作者对于中世纪和巴洛克时期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作者认为中世纪的小尺度空间和连续不断的空间的连续最符合人文关怀,相反,巴洛克象征着统治权威的大尺度,直线折线的改造自然则使作者感觉“整个城市其实就是宫廷的缩影与化身”。与此同时,作者将矛头指向近代,郎方的华盛顿规划是巴洛克规划思想的延续,被认为是最大的败笔。在书中,代表着作者主观主义的论述还有很多。
作者在书中的一些思想,在现在来看是难以接受的。在作者的笔下城市是人们对于欲望,权力的需求,是人类各种罪恶的体现,相比之下,作者歌颂乡村,认为是唯一一片还残留着人类良知的净土。而城市和乡村的分割线是厚厚的城墙,越过城墙即是乡村。城市有着黑暗的一面:战争、奴役、职业上分工过细,在许多地方,总是走向死亡。
作者在书中如此消极的思想其实是有原因的,在当时身处的社会背景下,工业快速发展,人类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工业革命,西方城市的快速城市化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而作者更是对战争后怕不已“如果不根除战争,我们的核力量就将破坏文明--可能会使人类灭绝。一度曾是生命水库的广大的农村人口最终会与那些城市人口同归于尽。”从某个角度来说,作者并不是悲观派,他只是用醒目的言语一次次地警示我们。
本书开篇叙述了一座城市,这座城市,象征地看,就是一个世界;本书结尾则描述了一个世界,这个世界,从很多实际内容看,已变为一座城市。整本书作者很少使用规划专业术语,取而代之的是用一种充满人文关怀的眼光来向我们描述他心中的另一座城市。在我看来,虽然这本书中有些资料已经过时,在今天看来毫无意义,有些看法也过于太激进而与现在的时代格格不入。但是作者从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宗教等多个层面对城市进行研究的方法和充满人文主义的关怀对我们有着很大的学习和借鉴意义。
第五篇:城市意象读书笔记
《城市意象》读书笔记
城市在人们的记忆中或者印象中始终是部分的、片断的,城市的发展也是由一系列连续的片断组成的(我胡诌了一句“空间的时间过程”和“时间的空间记忆(录)”来描述这种过程)。
作者引用了苏赞·格兰对建筑的简略定义:一切被创造的可见的环境。在作者讨论“环境意象”时,这个词语是指类似道路、标志物、边界、节点和区域这些东西,作者创造了“可意向性”这个概念来描述他们应该具备唤起观察者强烈意象的特点。作者认为环境意象具有可读性,城市是由一系列可认知的符号组成,是可以通过视觉领悟的相关联的形态,他这样描述“环境意象”:这种意象是个体头脑对外部环境归纳出的图像,是直接感觉与过去经验记忆的共同产物,可以用来掌握信息进而指导行为。环境意象被认为由三部分构成:个性、结构和意蕴:
“一个可加工的意象首先必备的是事物的个性,即其与周围事物的可区别性,和它作为独立个体的可识别性,这种个性具有独立存在的、唯一的意义。其次,这个意象必须包括物体与观察者以及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空间或形态上的关联。最后,这个物体必须为观察者提供实用的或是情感上的意蕴,这种意蕴也是一种关系,但完全不同于空间或形态的关系。”
作者在第一章用来详细讨论“环境意象”这个概念时,为此书增加了一个附录“关
于定位的参考文献”,这里面主要是讨论人们依照什么方式来确定自己的位置即与周围事物的关系,讨论方位感是通过什么参照物、参照系统来达成的,讨论景观的意义、意象的形成和形式的意义。这是非常有趣味的附录,它告诉我们五花八门的定位参照系统和不同人群的不同方位感,最关键的是,这些都和人类的思维或者是文化联系起来。
第二章涉及的专业知识较强,但是仍有一些可以摘记,例如描述一个城市设计很劣质时可以用这样一句:“混乱、节点的不确定性、边界模糊、孤立、连续中断、含糊不清、分叉、缺乏特征与个性等等”,另外一个很嘲讽的句子是:“频繁的改建抹去了历史进程中形成的识别特征,元素自身,尽管(有时是因为)它们一遍遍地修饰,试图表现华丽,但在表面上它们常常缺乏特征。”
第三章标题为《城市意象及其元素》,详细介绍了构成城市意象的五大元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物以及这些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它们是怎样构成城市意象的。在介绍元素时候十分细致,给我触动的是在“标志物”里谈到它很容易被识别而且被当作重要事物,这涉及到作者谈过的意象性包含的“象征”意味,因此纽约世贸大厦双子座高楼的摧毁,不仅仅是建筑的消失,而且是象征的消失,人们对城市的认同从此留下了一个巨大的空白,这一方面可以以“城市意象”的角度解释为什么纽约以及美国人在911后产生的更为深层次的失落,而且也可以为“重建世贸”增加理由——一个新的标志物的出现,不仅仅会相对摸平创伤,而且在填补空白的同时让建筑蕴涵很多的意味,坚韧?强大?或者其它。
作者在这章用了大量篇幅对各个元素进行分析,但是也始终没有忘记,做这种细节的分析是基于经验,同时为了给讨论带来助益,然后在城市设计中需要整体考虑,同样,“城市意象”也是落在人们心里的整体素描。“意象自身并不是将现实按照比例缩小、统一抽象、精确缩微后的一个模型,而是有目的的简单化,通过对现状进行删减、排除、甚至是附加元素,融会贯通,将各部分关联、组织在一起,才形成最终的意象。”
第四章很认真的讨论城市设计中如何应用前面的研究成果,因此专业性较强也具有实际指导意义,但是更为精彩的还是他在第一节里面给我们的城市形态的分析,因为充满了人的存在。一开始就有吸引我的内容:“城市形态首先必须具有它应该表达的最根
本功能,即交通、主要用地划分和关键的焦点,普通人的愿望、欢乐和社区的感觉在此都能够表现得有声有色。更重要的是,如果环境组织清晰,个性鲜明,那么市民能够向它传达自己理解的含义和联系,这里因此才能成为一处真正的场所。”
上述的句子引我共鸣的是“场所”,与此类似,单纯从建筑本身定义场所远没有引
入人以后定义场所有价值。真正的一处场所,应该具备其基本功能,而且能够凝聚普通人的愿望、欢乐,具备交流的可能,而且因为其具有清晰的环境组织和鲜明的个性,能够让人们向它传达自己理解的含义的联系,从而能够承载“生活”。
此外还可以记录这样的句子:
“无论是由于悠久的历史还是自身的体验,人们对这种清晰独特的形态渐渐产生了强烈的依恋,每一处景象都清晰可辨,引起人们潮水般的联想。”
“但似乎正是依赖城市的景观,或是在城市街道漫步的机会,让人很容易不由自主地感到高兴,这是一种满足、沉着、踏实的感觉。”
“大多数人都能够回忆起几种自己喜欢的特殊场景,在生活环境中我们就在努力创造这些鲜明的结构和形状。”
最后一章应该看作一个小结,讲述“城市意象”的概念提出及研究提供了一个城市设计的“新的尺度”。读书笔记的结尾来自这一章:
“事实上,我们对环境的需要并不仅仅是其结构良好,而且它还应该充满诗意和象征性。它应该涉及个体及其复杂的社会,涉及他们的理想和传统,涉及自然环境以及城市中复杂的功能和运动,清晰的结构和生动的个性将是发展强烈象征符号的第一步。通过一个突出的组织严密的场所,城市为聚集合组织这些意义提供了场地。这种场所感本身将增强在那里发生的每一项人类活动,并激发人们记忆痕迹的沉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