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试论新课标下中学信息技术的教学方式研究论文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新形式下如何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适应信息社会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信息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在新课标的指导下进行有效的信息技术教学,关键在于创新教学方式。
关键字:新课程 信息技术 教学方式
信息技术新课标的基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又富有个性的发展,着力发展学生以信息的交流与处理、技术的设计与应用为基础的技术实践能力,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精神和一定的人生规划能力。如何有效地进行教学,实现这一基本任务是十分重要的课题。常言“教无定法”,这是指在教学上没有一个一成不变的模式,更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统一方法。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常用的教学方式有:讲授法,任务驱动,小组探究,启发式,分层递进教学法。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从下面几个方面阐述自己的一点心得体会。
一、创新教学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是丰富的,但有些老师一味的钻研课本的内容,根据教学大纲完成教学任务,很显然这是不合适的。信息技术是与时俱进的,要想达到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目的。就必须创新教学内容,教师应该多应用新鲜、有趣的知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来进行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内部学习动机。例如:在教学《信息搜索》时,增加课程的内容的趣味性和时事性,找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以“上海世博”为主题,教师播放上海世博主题视频,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整个课堂以上海世博为主线,将教学目标穿插在一个个学生活动中,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在教授《计算机硬件的认识和安装》时,以《硬件纸牌》游戏的方式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任务教学,学生自主探究
目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普遍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实施教学。恰当的教学任务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与欲望,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让学生将通过各种渠道所获得的关于“动画发展史”的知识制作成演示文稿。这个任务中既包含了信息的采集,如通过各种方式获取关于“动画发展史”的知识,也包含了信息的处理,如将所获得的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内容插入新建立的演示文稿中。学生按照共同的兴趣和爱好,组成学习小组,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提高学生参与集体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发展,也更加有利于实现情感领域的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因材施教,分层递进教学
众所周知,因材施教是我们必须遵循的教育原则。每个学生的发展有着各自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发展特点。教育心理学表明,一个人只有在得到适合其个性发展的教育条件和教育方式时,他的潜能才能得到开发,他的个性才能得到发展。正因如此,尊重个性,做到因材施教,而分层次教学正是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的具体方式和策略之一,它能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条件。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在《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的编程教学中,由于差生理解能力差,因此我要求这部分学生只要掌握基本语句,写出一种设计方案即可;而中等生则在掌握基本方法基础上有所提高,进行一题多法的解题训练;对优生则要进一步拓宽知识的深度、提高知识的难度,达到灵活运用、举一反三的目的,并实现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统一,同时也很好的发挥了学生的潜能。
四、发现教学,启发思维
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目的,不是让学生“依葫芦画瓢”,按照老师教的步骤依次完成任务,而是启发学生通过探索掌握方法并能灵活地加以应用,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尤其要加强发现学习。那么,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我们应怎样让学生发现学习呢?例如,在Excel的教学过程中,数据的统计为教学难点之一,我们可以以一份成绩为例,提出问题:如何得到第一个人的同学的总分,学生会采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基础迅速得出结论,推出求总的第一种方法,即使用传统方式,将求和的项依次累加得到结论之后,再提出问题:若这份成绩表中数据项较多,如有100项,要将这100项进行累加,采用刚才的方法是否太繁琐?学生通过观察实践,找到工具栏中熟悉的内容“∑”求和,完成操作,此时得到求和的第二种方法。当学生掌握了第二种方法之后,及时指出,在Excel中提供了许多现成的函数供我们使用,这些函数就放在“f(x)”中,并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尝试得到第三种方法……整个教学过程并非让学生“接受学习”,而是启发学生不断地探究、发现,从各种特殊事物中归纳出方法与结论,并将这些方法应用到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
在发现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根据当时的情况作及时的点拨,让学生在发现学习的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善于学习且乐于学习。
总之,对于不同形式的教学方式的探究,要在充分理解“新课标”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实际、根据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环境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所以我们说在信息技术新课程教学中,不能只注重形式,因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本身不是目的,它是为教学目标的实现服务的。所谓教无定法,学生能够接受,理解的教学模式,就是最好的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徐晓东。《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与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2]叶金霞。《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与实践研究(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3]董玉琦。《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电子工业出版社。
[4]祝智庭,李文昊。《新编信息技术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5]彭国华。《分层递进教学,适应学生差异》。载《素质教育大参考》。
第二篇:信息技术下教学方式探讨
信息技术下教学方式探讨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以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化和智能化为特征的信息技术在日常教学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运用。在教学方式上,不管是作为传教者的教师,还是作为受教者的学生,以及作为载体的教学场所,都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传统的那种单纯传授知识技能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足以满足现代教育教学的需要,国家在信息教育上的大力投入以及新课改的要求,都不断要求我们创新新的教学方式。本文将在信息技术下对教学方式进行一定的探讨,以期更好的达到教育教学目标。
关键词 信息技术 教学方式 变革
一、教学方式的现状
1、教学方式的现状
随着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的不断结合,传统教学方式的不少弊端日渐凸显:教学方式单一,学生被动学习以及学生缺少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亲身体验经历机会。课堂教学过程很多时候成了“满堂灌”、“填鸭式”,学生学习潜能得不到挖掘,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转变这种教学方式势在必行。
虽然信息技术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的结合的越来越紧密,给课堂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但是,我们仔细的体会下,就会发现信息技术在日常教学中的应用在很多时候还仅仅停留在浅层次的、表面上的。比如,多媒体教学大多数是放图片、音乐或是影片给学生看,或是拿来做PPT教学,还没有充分挖掘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即便是现在开始兴起的网络教学,很多时候也并没有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只能说是教育方式的一种改变,仍旧是课堂教学模式。不过是改成了如名师主讲、同步(或异步)辅导、答疑解惑等传统教学程式,表达方式改为将课本、教案、习题等复制到网上,除自由度大一些外,似乎还看不到信息技术给教学所带来的优点。
二、信息技术背景下教学方式的特点
在信息技术背景下,教学方式打破了传统教学的一些短板,呈现出新的特点。
1、丰富生动的教学情境
传统的课堂教学,离不开课本、黑板、粉笔、语言表达等等,教学环境单一,缺少生动性,不容易吸引学生。信息技术背景下的课堂教学,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和理念,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将各种教学资源、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整理组合,相互融合,创设出丰富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信息技术中多媒体的运用,可以帮助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创设生动仿真的教学情境,使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更加生动,更吸引学生。教学多媒体化可以对课本教材提供有效补充,为学生创设和提供生动的、极为丰富的教材资源和工具书。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资源给传统课堂教学提供了强大的支持,使学生的学习情境更加生动。教师还可以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把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的素材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制作成适合课堂教学需要的教学课件等资源,方便课堂教学的展开。
2、教学过程自主互助
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为主,讲究的是传授,所谓“传道授业”。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导,是知识的拥有者,教师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师组织调控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主宰课堂,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不能“以学生发展为本”。传授,让一代代的学生学会了勤学苦练、认真听讲、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而缺乏相互交流和自主探究,缺少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知识更新的速度大大加快,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式变得更快捷和简单,学生学习自主化的可能性大大提高。网络教育资源如电子书刊、虚拟图书馆、教育网络、虚拟软件库等,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资源和导师资源,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所提供的特色学习环境,通过收集、鉴别、筛选而获得有用的信息。学生还可以利用网络完成学习的交互活动,如与同学进行讨论、与教师进行交流,还可以进行小组协作学习。在信息技术背景下,学生学习的自主化促使学生主动去获取知识、主动去互相交流,扮演的角色从消极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独立自主的创造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广泛意义上的网络学习,更模糊了师生界限,谁都可以在BBS上请教或提出问题,同样,谁都可以在此解答别人的问题,这就无所谓教师还是学生,所有参与者成为一个学习或讨论问题的共同体,学生学习变得更自主和主动。
3、教学沟通平等互动
我们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可以见到这样一个教学情景:一节课上完了,老师问学生:“大家还有不懂的地方吗?有的请举手。”这个时候往往是没有人举手的。但实际上学生们是否确实没有任何疑问了呢?很显然未必。也许有的学生胆小内向,不敢在全班同学面前提出问题,也许有的学生一时之间还没想好要提的问题,也许有的学生要看书复习下才能提出问题。即便大家当时确实没有任何疑问,但也不能保证在课后的作业练习中不会遇到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有效接收到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以及他们的理解程度。学生也不善于和及时地向教师表达自己在学习中的疑惑。由此可以看到,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教师居高临下,教师与学生之间并没有起到有效的信息反馈,师生之间的反馈沟通缺乏平等和互动。
在信息时代下,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相应的教学平台出现,为我们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互动的网络教学方式让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反馈和沟通变得更平等和有互动性。在信息技术的背景下,学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的平台进行平等地交流。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在教学中的应用,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交流单向、被动的局限,实现人对信息的主动选择和控制,使人能够对信息进行多通道的获取、存储、组织与合成,从而使师生之间的交往和沟通模式发生深刻的变化,使交往和沟通的方式由单向式向交互式转变。
三、信息技术背景下教学方式变革的途径
1、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变革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给我们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使我们可以采用全新的方式来呈现教材和教学内容。
传统教学中,基本的教学内容都是由教师通过课本、黑板、粉笔和语言表达等载体来进行呈现和传递的,学生接受教学内容的方式显得单一和呆板。很多时候,有些教学内容通过传统方式来呈现并不合适,学生接受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此外,教材以外的一些内容也很少能通过这些传统方式让学生接受到。在信息技术背景下,将改变教科书统一课堂的局面。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以及网络所提供的集成化的教学环境来展现这些教学内容。如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学习系统、资料库、演示环境、辅助学习工具、师生交互环境等工具和手段来展现所要教学的内容,以便学生能更直观的接受。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和网络等工具和手段来充分展示教学内容,表达教学意图;同样,学生也能借助信息技术工具和手段来主动查找、探究学习内容。如学生可以通过下载学习软件、网上查找资料、利用电子邮件或BBS等多种方式研究探索学习内容,补充相关内容,拓展所学知识。
信息技术的运用,还可以使教学内容在呈现方式上实现虚拟化。借助信息技术,我们可以创设虚拟化的学习环境。虚拟的学习环境包括虚拟教室、虚拟校园、虚拟学校、虚拟图书馆等。学习环境虚拟化,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在很大程度上脱离物理空间与时间的限制,可以实现虚拟学习与实在学习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上。校内学习的内容可以和和校外学习内容相互贯通,大大扩宽学生学习知识的范围,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
2、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学活动的成效。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首先要改变自己学教学方式。在信息技术背景下,教师可以选择更多合适的教学方式和恰当的教学行为,让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和效率。
(1)教学设计的变化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内容和手段要比传统教学设计更丰富,同时也对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合理选择信息技术手段,收集、处理、创造相关教学内容,预设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学习。比如备课。现在很多学校都要求教师采用电子备课,制作相关课件或积件等等,以便更好的服务课堂、服务学生。信息技术背景下教师备课的内容、手段比传统教学的备课要丰富很多,同时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是信息技术给我们带来的变革,它促进老师们不断学习研究,提高自己。
(2)导入方式的变化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导入环节,显然要比传统的导入方式更有优势,更丰富生动。教学中,可以利用音频视频、网络图片、电脑动画、模拟实验、互动课件、查阅网络资料等多种手段进行导入,创设情境,充分刺激学生感官,抓住学生心理,调动学生积极性,有效快速的把学生引入到课堂中来。如:在小学数学第五册《秒的认识》教学中,教师从网上下载我国发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动人场景,进行播放,然后让学生模仿指挥员下达发射口令,从10数到1,学生仿佛身临其境,精神振奋,既体会到时间的变化,又很自然进入到新课学习中。
(3)讲授方式的变化
传统教学中,讲授无疑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传统的讲授方式枯燥、呆板,有些抽象复杂的内容很难通过简单的讲授让学生形象直观的接受和理解。信息技术运用与教学,不是摒弃传统讲授,相反,信息技术的出现使会让授方式变得更生动形象、更丰富多彩。比如,在传统教授过程中,结合利用视频、音频等音像资料、多媒体课件、数字电视、互联网络等进行教学,可同时刺激学生多种感官,把复杂变简单,抽象变直观,使学生学得快、记得牢、理解得透。而且由于信息量的加大还可以使学生更多地了解知识的背景,了解知识生成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差异教学的变化
我们追求因材施教或者是个性化教学,力争面向全体学生。但在传统的班级授课教学方式下,教师不可能完全顾及几十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即便人们探索出分层教学,差异教学等教学方式,也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的改进,难以对学生做到比较全面的照顾。在信息技术背景下,我们可以对学生之间的差异实施较大面积的覆盖,从而实现对学生个性化的比较较全面的关照。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可以预设具有较大递进空间的课件,学生能从课件中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教学服务,计算机网络便捷的交互性,可以使学生得到适合的教师指导和同伴交流。这样,因材施教或个性化教学会得以更好地体。
3、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信息技术背景下,师生之间关系与新课程改革所要求的相符合。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一个互动过程。这交往意味着教学过程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信息技术背景下,传统教学意义下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讲改变过去“传话”和“独白式”的教学方式,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方案)的过程,而是走向对话和交流,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4、小结 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为教育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为新型教学方式的建立创造了有利条件。它使教学过程不再是简单的教师教学生学,而从本质上成为一种选择的开放过程,使学生不再仅仅依靠教科书、教室、实验室等设施,从以往封闭、孤立的课堂教学和对死板的书本知识的学习中走出来,在开放性的环境中,以开阔的思路、宽阔的视野学习知识,吸纳百家思想,学会批判地吸收。这种教学方式变革的意义不仅体现在学习的结果上,更体现在知识形成的过程上。我们应该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前提下,转变教学观念,真正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恰当运用信息技术视听结合、手眼并用的特点及其模拟、反馈、个别指导和游戏的内在感染力,使其与教学课程有机整合,使其最大限度的发挥优势,促进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师生教学方式的转变,让教学过程变得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黄文静 论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与教学方式的变革 2014年
2、郭淑霞,高敬惠,李玉海,刘国丽网络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学方式研究《教育信息化》 2002 第12期
3、新浪博文 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教学方式的有效变革研究
第三篇:新课标下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新课标下的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摘要】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从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定义及教学设计规划九要素中我们可以得知,教学设计中的“教学”并非仅仅指狭义的教学过程,其实包含了教育教学更宽泛的含义,具体可以指教育教学课程规划设计、教学实施活动过程设计及教学材料的设计等。那么,新课改下我们怎样进行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呢?这是我们广大信息技术教师要思考和研究的问题。那么我从以下几方面来谈谈对教学设计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课堂教学 教学内容 学习兴趣
如何才能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和学习特点,联系紧跟时代的有用的信息技术知识,发展学生思维和提高信息素养呢?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设计就成了非常关键的因素,好的教学设计就象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学习的平台,学生能够自主地在这个空间里尝试、创造、思考、合作,不断提高信息素养,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培养目标。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全面地关照学生成长与发展的乐园,所以要善于营造一种追求真理、崇尚学问的精神氛围,让学生在这样一种精神氛围之中接受文化的洗礼和熏染。课堂是培养学生灵性的课堂。有效的课堂教学重视教学过程的探索性,重视教学中的师生的交往与对话。有效的课堂不是机械的生产一些整齐划一的脑袋,他培养的学生是鲜活的,富有创造力的人才。相对小学生来说一星期一到两次的信息技术课是他们所期盼的,而作为教师,则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进行教学设计,能让学生在短短的40分钟内进行一次信息技术游,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 以前我们教学生为学而教,只注重告诉学生这个问题的答案,而忽略了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重演示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重统一、轻独创。对教师设置的相同或相仿的训练题目得心应手,而遇到新的问题或出现故障时,却手足无措。这种做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如果我们转换一下教育观念,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就可能会获得意想不
到的效果。
因此,我们应该彻底改变教育观念,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在让学生怎样自己解决问题上多下功夫,帮助学生找到最切实有效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熟练运用计算机来获取、分析和处理信息。就像骑自行车一样,只要掌握了骑自行车的方法,什么样的自行车都能骑。这样才能体现出计算机这一现代化学习工具的优越性,才能使学生学以致用形成技能,才能真正发挥
学生的创造能力!
一、把握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目标
一个老师首先要熟悉所教的教材,即教学内容,教学艺术来自于对教材的准确把握,因为没有一节充满艺术魅力的课不是首先来自执教者对所教内容的准确把握上的。把握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对教学内容良好的把握,便于在教学中突出重点,着力难点,阐释疑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实就是把教材规定的内容有条理地让学生掌握熟练了,学会应用了。尽管教材是具体的教学内容,但在实际教学中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不是随意进行的,要根据学科的特点、教学需要、学生实际等方面去考虑教学内容的详略,不能一概扩展内容,也不宜把教学内容完全局限于教材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教师应该知道哪些知识点是必须要让学生熟练掌握的,哪些知识点是应该让学生深刻理解的,还有哪些知识点是应该让学生基本了解的,只有底码清楚,才可以使教学有的放矢,从而实现用最短的时间,取得最大收获的目的。
二、设计教学内容,兼容整合其他学科
当前的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谁掌握信息越及时、越全、越广,谁就有可能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现在信息技术课越来越被重视,地位不次于数学、语文、英语这三门工具性学科。我们怎样才能最优的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出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能在社会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的现代人呢?对各学科进行科学的分析、筛选、综合等,找出其内在联系,从而实施信息技术最优化教学,也即今所说的课程整合。整合就是一个系统或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与其他系统或事物之间,根据之间的联系,整体协调、通过相互的兼容、渗透,使系统各要素都能发挥最大、最优的效益,从而达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信息技术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使用计算机的技能,并利用计算机查询信息、处理信息,其最终目的还是要回到“用”这个字上来。例如在学习艺术字的过程中,给学生几篇短文,让学生掌握方法后去给这些文字归纳标题,并把标题用艺术字的形式表示出来,修饰短文。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归纳、总结、审美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例如数学课上经常要求学生一题多解,多方法解决问题,同样,信息技术也可以要求学生多方法、多途径去完成某一任务。如插入艺术字,可以让学生利用绘图工具栏来实现艺术字的插入,也可以利用插入→图片→艺术字,来实现艺术字的插入。又如在教学多张幻灯片的插入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多途径来尝试,如在大纲视图中单击右键,实现新幻灯片的插入,或单击插入→新幻灯片,等等。信息技术课上的画图程序、金山画王等哪一个不是与美术学科息息相关的。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的画图有关内容,在我们教学完画图中的有关工具的使用之后,在讲到综合方面,我们可以将美术课上的一些教学内容利用过来。比如在四年级画图的教学设计中,我设计了一课《奇形怪状的小动物》,此时学生已学过最基础的画图工具的使用,那么本课主要是学会曲线工具的使用和各种画图工具的组合运用。我首先呈现出几个漫画式的动物:瓢虫、小猴子、小猪的形象,立即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吸引着他们的眼球,学生们跃跃欲试。于是我选择了较容易的瓢虫图形,设计了一个游戏:一步步出示瓢虫的形象,由大圆到小圆,到触角,让学生跟着一步步完成。
在教学三年级下册键盘指法时,可以结合英语学科的有关知识。小学生对英语这第二语言的学习热情非常高涨,因为三年级的他们是刚接触,而且小学的英语对他们要求并不高,相对而言学习兴趣非常浓烈。所以我们可以根据教材提供的一些素材,再添加一些他们熟悉的一些小动物的英文名称,让他们在快乐学习英语的同时自然把指法的规则了解清楚,并能熟悉
每个关键所在的位置。
三、采用不同的教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趣味、多角度、有创新地教学,使小学生愿学、乐学、爱学一直是我努力的方向。教师的“干”讲,根本起不到作用,相反学生还出现了厌学情绪。所以要针对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气氛始终维持一种活跃的状态,教学效果才会事半功倍。例如,教学生画小火车时,可以拿来一个玩具火车,让学生先观察,再画画;教学生画美丽的热带鱼时,给学生放一段有关热带鱼的影片,拉近学生与要完成“任务”之间的距离;讲课过程中遇到学生有好的经验及时推广,使别的学生看到他人的进步,并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等。方法很多,最主要是教师要有一颗爱孩子、爱事业的心,才会在工作中不断迸发出新的灵感,来不断完善自己的工作。这样孩子们会听得更认真、更仔细、更有目的性,做到了有的放矢,提高了课题效率,从而达到了资源共享和自己的预期目的。
另外,教学评价是调整教学内容的有效手段,信息技术教学评价设计有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两种。形成性评价是一种阶段性评价,包括教学基本内容的掌握情况,易犯的错误,学生是否有兴趣,是否条理清楚等。教学评价渗透在课堂中,课堂上常自评、小组内评价、学生互评、老师评价等形式反馈出来。而总结性评价是在多次形成性评价后进行的。在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中我们往往可以用一句话、几分钟时间来进行。在课堂中,我常常采用学生间互相评价的方式,将学生的作品利用广播系统将学生作品展示出来,让学生大胆地评价,指出作品的优缺点,并说说自己的建议。这样学生评价的参与面广,学生十分感兴趣,评价也更放得开了,从这样的评价中反馈的信息十分丰富,学生也在评价中得到了启发。当然,我会找到作品中的某个亮点给予肯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通过教学评价设计,加大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量,而且使优秀的学生获得了成功感,增强了学习信心,并且还激发了听讲学生的求知欲,树立了他们赶超好学生的信心,三方互
动,良性循环,高效省时。
因此,我们要明白: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有自己的头脑、自己的性格、自己的意愿、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规律;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读书,代替学生观察,代替学生感知、分析、思考,代替学生明白任何一个道理和掌握任何一条规律。所以我们一定要转变教育观念,实施科学的教育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不再单纯地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注重结合学生的经验,使新知识、新概念的形成建立在学生现实生活的基础上,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长此下去,我们一定能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
生存,学会做人。
总之,通过教学评价设计,往往使我收到意想不到的结果,从而提供和反馈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更好地为孩子们服务。教学设计是教师与孩子们交流的桥梁,是孩子们学习的平台,我们应该多研究并精心设计,成功的教学设计能更有效地提高信息技术的教学质量,多方面培养学生的素质,让每一朵花开得更灿烂。
第四篇:新课标下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新课标下的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摘要】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从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定义及教学设计规划九要素中我们可以得知,教学设计中的“教学”并非仅仅指狭义的教学过程,其实包含了教育教学更宽泛的含义,具体可以指教育教学课程规划设计、教学实施活动过程设计及教学材料的设计等。那么,新课改下我们怎样进行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呢?这是我们广大信息技术教师要思考和研
究的问题。那么我从以下几方面来谈谈对教学设计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课堂教学 教学内容 学习兴趣
如何才能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和学习特点,联系紧跟时代的有用的信息技术知识,发展学生思维和提高信息素养呢?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设计就成了非常关键的因素,好的教学设计就象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学习的平台,学生能够自主地在这个空间里尝试、创造、思考、合作,不断提高信息素养,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培养目标。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全面地关照学生成长与发展的乐园,所以要善于营造一种追求真理、崇尚学问的精神氛围,让学生在这样一种精神氛围之中接受文化的洗礼和熏染。课堂是培养学生灵性的课堂。有效的课堂教学重视教学过程的探索性,重视教学中的师生的交往与对话。有效的课堂不是机械的生产一些整齐划一的脑袋,他培养的学生是鲜活的,富有创造力的人才。相对小学生来说一星期一到两次的信息技术课是他们所期盼的,而作为教师,则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进行教学
设计,能让学生在短短的40分钟内进行一次信息技术游,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 以前我们教学生为学而教,只注重告诉学生这个问题的答案,而忽略了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重演示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重统一、轻独创。对教师设置的相同或相仿的训练题目得心应手,而遇到新的问题或出现故障时,却手足无措。这种做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如果我们转换一下教育观念,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就可能会获得意想不
到的效果。
因此,我们应该彻底改变教育观念,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在让学生怎样自己解决问题上多下功夫,帮助学生找到最切实有效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熟练运用计算机来获取、分析和处理信息。就像骑自行车一样,只要掌握了骑自行车的方法,什么样的自行车都能骑。这样才能体现出计算机这一现代化学习工具的优越性,才能使学生学以致用形成技能,才能真正发挥
学生的创造能力!
一、把握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目标
一个老师首先要熟悉所教的教材,即教学内容,教学艺术来自于对教材的准确把握,因为没有一节充满艺术魅力的课不是首先来自执教者对所教内容的准确把握上的。把握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对教学内容良好的把握,便于在教学中突出重点,着力难点,阐释疑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实就是把教材规定的内容有条理地让学生掌握熟练了,学会应用了。尽管教材是具体的教学内容,但在实际教学中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不是随意进行的,要根据学科的特点、教学需要、学生实际等方面去考虑教学内容的详略,不能一概扩展内容,也不宜把教学内容完全局限于教材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教师应该知道哪些知识点是必须要让学生熟练掌握的,哪些知识点是应该让学生深刻理解的,还有哪些知识点是应该让学生基本了解的,只有底码清楚,才可以使教学有的放矢,从
而实现用最短的时间,取得最大收获的目的。
二、设计教学内容,兼容整合其他学科
当前的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谁掌握信息越及时、越全、越广,谁就有可能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现在信息技术课越来越被重视,地位不次于数学、语文、英语这三门工具性学科。我们怎样才能最优的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出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能在社会竞争
中处于主动地位的现代人呢?对各学科进行科学的分析、筛选、综合等,找出其内在联系,从而实施信息技术最优化教学,也即今所说的课程整合。整合就是一个系统或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与其他系统或事物之间,根据之间的联系,整体协调、通过相互的兼容、渗透,使系统各要素都能发挥最大、最优的效益,从而达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信息技术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使用计算机的技能,并利用计算机查询信息、处理信息,其最终目的还是要回到“用”这个字上来。例如在学习艺术字的过程中,给学生几篇短文,让学生掌握方法后去给这些文字归纳标题,并把标题用艺术字的形式表示出来,修饰短文。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归纳、总结、审美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例如数学课上经常要求学生一题多解,多方法解决问题,同样,信息技术也可以要求学生多方法、多途径去完成某一任务。如插入艺术字,可以让学生利用绘图工具栏来实现艺术字的插入,也可以利用插入→图片→艺术字,来实现艺术字的插入。又如在教学多张幻灯片的插入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多途径来尝试,如在大纲视图中单击右键,实现新幻灯片的插入,或单击插入→新幻灯片,等等。信息技术课上的画图程序、金山画王等哪一个不是与美术学科息息相关的。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的画图有关内容,在我们教学完画图中的有关工具的使用之后,在讲到综合方面,我们可以将美术课上的一些教学内容利用过来。比如在四年级画图的教学设计中,我设计了一课《奇形怪状的小动物》,此时学生已学过最基础的画图工具的使用,那么本课主要是学会曲线工具的使用和各种画图工具的组合运用。我首先呈现出几个漫画式的动物:瓢虫、小猴子、小猪的形象,立即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吸引着他们的眼球,学生们跃跃欲试。于是我选择了较容易的瓢虫图形,设计了一个游戏:一步步出
示瓢虫的形象,由大圆到小圆,到触角,让学生跟着一步步完成。
在教学三年级下册键盘指法时,可以结合英语学科的有关知识。小学生对英语这第二语言的学习热情非常高涨,因为三年级的他们是刚接触,而且小学的英语对他们要求并不高,相对而言学习兴趣非常浓烈。所以我们可以根据教材提供的一些素材,再添加一些他们熟悉的一些小动物的英文名称,让他们在快乐学习英语的同时自然把指法的规则了解清楚,并能熟悉
每个关键所在的位置。
三、采用不同的教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趣味、多角度、有创新地教学,使小学生愿学、乐学、爱学一直是我努力的方向。教师的“干”讲,根本起不到作用,相反学生还出现了厌学情绪。所以要针对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气氛始终维持一种活跃的状态,教学效果才会事半功倍。例如,教学生画小火车时,可以拿来一个玩具火车,让学生先观察,再画画;教学生画美丽的热带鱼时,给学生放一段有关热带鱼的影片,拉近学生与要完成“任务”之间的距离;讲课过程中遇到学生有好的经验及时推广,使别的学生看到他人的进步,并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等。方法很多,最主要是教师要有一颗爱孩子、爱事业的心,才会在工作中不断迸发出新的灵感,来不断完善自己的工作。这样孩子们会听得更认真、更仔细、更有目的性,做到了有的放矢,提高了课
题效率,从而达到了资源共享和自己的预期目的。
另外,教学评价是调整教学内容的有效手段,信息技术教学评价设计有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两种。形成性评价是一种阶段性评价,包括教学基本内容的掌握情况,易犯的错误,学生是否有兴趣,是否条理清楚等。教学评价渗透在课堂中,课堂上常自评、小组内评价、学生互评、老师评价等形式反馈出来。而总结性评价是在多次形成性评价后进行的。在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中我们往往可以用一句话、几分钟时间来进行。在课堂中,我常常采用学生间互相评价的方式,将学生的作品利用广播系统将学生作品展示出来,让学生大胆地评价,指出作品的优缺点,并说说自己的建议。这样学生评价的参与面广,学生十分感兴趣,评价也更放得开了,从这样的评价中反馈的信息十分丰富,学生也在评价中得到了启发。当然,我会
找到作品中的某个亮点给予肯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通过教学评价设计,加大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量,而且使优秀的学生获得了成功感,增强了学习信心,并且还激发了听讲学生的求知欲,树立了他们赶超好学生的信心,三方互
动,良性循环,高效省时。
因此,我们要明白: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有自己的头脑、自己的性格、自己的意愿、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规律;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读书,代替学生观察,代替学生感知、分析、思考,代替学生明白任何一个道理和掌握任何一条规律。所以我们一定要转变教育观念,实施科学的教育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不再单纯地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注重结合学生的经验,使新知识、新概念的形成建立在学生现实生活的基础上,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长此下去,我们一定能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
生存,学会做人。
总之,通过教学评价设计,往往使我收到意想不到的结果,从而提供和反馈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更好地为孩子们服务。教学设计是教师与孩子们交流的桥梁,是孩子们学习的平台,我们应该多研究并精心设计,成功的教学设计能更有效地提高信息技术的教学质量,多方面培养学生的素质,让每一朵花开得更灿烂。
第五篇:新课改下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初探论文
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项基础文化教育和人才素质教育,是一项知识性和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性学科教育。信息技术这门学科和传统的学科有很大的区别,它既有很强的理论性,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要求学生不仅要很好地掌握其中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操作,并在操作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教好这门课,如何通过信息技术课堂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使他们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合作意识诸多方面得到一定的培养,已成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通过几年的信息技术教学实践,我体会到:开展信息技术教学,注重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通过信息技术对教学、对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促进教育内容、方法、手段和管理方式的改革,促进学习者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这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结合实际,我在教学中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的:
一、精心导入,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想学
老师在每一节课不需要急着向学生“灌输”新的知识,而应该先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精心导入,创设情境,这样不仅能引发学生思考,而且能开启学生的智慧。良好的情境,是学生产生兴趣、产生联想的物质基础。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情境教学,能起到举一反
三、融会贯通的目的。我在Word软件《插入图片》的教学中,设计了这样一个导入的过程:首先利用网络广播让学生欣赏一些以前学生制作的图文并茂的作品,有精美的贺卡、诗配画。学生看了之后讨论起来:“真漂亮!”“怎样做出这么好看的贺卡呢?”……他们的眼中流露出求知的欲望,我抓住时机告诉学生这些作品是在Word中制作的,学生个个都迫不及待地开始动手操作起来。这样导入,创设了一个宽松的学习情境,真正调动了学生的激情,为下一步自主探究奠定了扎实的情感基础。
二、小组协作学习模式,调动积极性
师生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学生之间也可相互探讨、相互切磋。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可运用小组协作的形式,针对情况,有效分组,遇到问题,通过讨论、交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取长补短。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教师一定不要低估学生的能力,每个班我都会挑选几个出色的学生,作为小组长和我一起进行辅导。这样一方面小组长可以帮助还没学会的同学及时巩固所学知识,不让任何一个学生掉队;另一方面,学生提出的问题也可以得到及时解决;而且在相互讨论中,每个人还可以获取新的知识,受到新的启发,共同得到进步。当然,遇到小组长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可协助解决。
每个学期末我都会评出助人标兵、优秀小组长、优秀合作小组等,使学生能够体验到多层面的成功。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效果很好。
三、解决问题,采用“任务驱动”法教学
表层意思即要解决实际的问题,更进一层,可以理解为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首先为学生营造一个寓学于实践的环境,逐步达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目标。而在设置任务时也应注意任务的难度和层次,不能盲目求大,颁布过多、过重的任务,以致大部分学生不能完成,严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设计的任务还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使学生有发挥创造能力的机会。
在采用“任务驱动”法的时候,要注意重视任务完成后的评价。针对学生是否完成了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熟练应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学之间相互协作的能力及创新的能力,要及时给予适当的评价,以鼓励学生的兴奋点和成就感,这样可以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为完成任务而努力实现目标的欲望。
四、发展学生个性,鼓励创新,培养信息素养
创新是永恒的主题,“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信息技术就是要鼓励学生创新,要做到与众不同,发展学生的爱好和兴趣,培养学生的个性。信息技术课程就给学生提供了这样的空间。
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教师除了要进行知识技能方面的教育,还要进行思想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尤其在因特网迅速发展的今天,要更加注意进行计算机使用的道德规范教育。要教育学生:计算机是学习对象,也是学习工具,不能仅仅把它当作一种高档的游戏机。要教育学生养成使用计算机的良好习惯,负责任地规范使用计算机,使用正版软件,从小树立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要教育学生防止计算机病毒的传播,不能仰慕电脑“”,不浏览不良信息,不迷恋网吧,不沉溺于虑拟空间。
五、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课程整合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概念,我们不能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课程整合简单理解为将计算机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信息技术也不应该仅仅是一种教学工具,它是我们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信息技术课在课程整合中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比拟的优势,信息技术可以不断地融入到各学科教学中,就像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这才是信息技术课开设的最终目的。
当然,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改革,无论从教学思想、方式,还是从设施装备上来说,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今后我将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努力提高中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推动教育信息化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