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失意在所难免,把心放宽美文
人生偶有失意,在所难免,一向得意容易让人忘形;为失败哀怨,对现实不满也是无用之举,一切当以心宽化解之。
俗话说:「不如意事常八九。」如此人生岂不让人伤心透了?否。有句话你是知道的,叫「好事多磨」。
我们应该有这个信念:失意是一种磨炼的过程,心即使在冰冻三尺之下也不会凉的。有瑞雪兆丰年之说,雪愈大,年愈丰。
「比海更宽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大的是人的心灵。」生活不论如何磨人,如何将你压缩在一个四方的小盒子里,但思维的空间是不受限制的,心灵的视野没有藩篱,无比宽广,任你驰骋。来去自如,生命的迷人之处就在这里!
站得高,你就看得远。
红橙黄绿青蓝紫,七彩人生,各色不同;酸甜苦辣咸,五种味道,各有所好;喜怒哀乐悲恐惊,七种情感,品之不尽。没有一帆风顺的人生。如果一生无挫折,未免太单调、太无趣、太乏味。没有失败的尴尬和忍辱哪来成功的喜悦?也许你就是忍受不了人情的冷暖和失败的打击,抱头哀叹,早已说过「不如意事常八九」,你自己还会遇到,那就当它是横亘于面前的一块石头吧。摆正它,蹬上去!也许视野会更开阔、心胸会更豁达呢!
人很善良,常常把宽容给了陌路,把温柔给了爱人,却忘了给自己留一点。
有一句话很有用,叫「没什么」。对别人总要说许多「没什么」,或出于礼貌,或出于善良,或出于故作潇洒,或出于无可奈何;或是真不在意,或是别有用心。不管出于什么,谁让生活有那么多不尽人意之处?如果你要劝解自己,也要学着这么说。缺少阳光的日子很忧郁,你要学会说「没什么」,失去朋友的生活很寂寞,你要学会说「没什么」。自己已经很累了,需要一种真诚的谅解,说句「没什么」,对你自己,对自己疲惫的心灵。这么说着,并不是让你放纵所有的过错,只是渴求自拔;也不是决意忘怀所有的遗憾,只是拒绝沉溺。自己劝慰自己才管用。
人有同情心,见别人伤心——除了敌人和仇家——自己也不会快乐,总要上前劝一劝。
劝告是出于善心,言语也很有哲理,然而听的人未必都能听得进去,听进去了也未必照此行事,因为剧痛使人麻木。
有位女作家说:「我不劝任何人任何事。解铃还需系铃人,自己心上的疙瘩只有自己亲自动手方可解开,朋友的话,善良人的话都只是催化剂。自己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读者文摘)
第二篇:失意忘形美文摘抄
你心理的行为随时做到无所住,一切都布施,都丢开了,这是我们普通的话,都丢掉了。禅宗经常用一句话,放下,就是丢掉了。做了好事马上须要丢掉,这是菩萨道;相反的,有痛苦的事情,也是要丢掉。有些人说,好事我可以丢掉,就是痛苦丢不掉啊!
实际上,好事跟痛苦是一体的两面而已,一个是手背,一个是手心。假使说,好事他能够真丢掉开的话,痛苦来一样可以丢开,所以痛苦也是一个很好的测验。如果一个人碰到烦恼,痛苦,逆境的时侯丢不开,说他碰到好事能丢得开,那是不可能的。
儒家经常告诫人,不要得意忘形,这是很难做到的。一个人发了财,有了地位,有了年龄,或者有了学问,自然气势就很高,得意就忘形了;所以人做到得意不忘形很难。但是以我的经验还发现另一面,有许多人是失意忘形;这种人可以在功名富贵的时侯,修养蛮好,一到了没得功名富贵玩的时侯,就都完了,都变了;自己觉得自己都矮了,都小了,变成失意忘形。
所以得意忘形与失意忘形,同样都是没有修养,都是不够的;换句话说,是心有所住,就被一个东西困住了,你就不能学佛了。真正学佛的,并不是叫你崇拜偶像,并不是叫你迷信,应无所住而行布施,是解脱,是大解脱,一切事情,物来则应,过去不留。
第三篇:把心放大一些美文摘抄
人的眼睛有大有小,胆子也有大有小,其实人的心也有大有小。但笔者这里所说的心大心小,不是指生理的大小,而是指心理的大小。
所谓心大,是指一般人想不开的事他想得开,一般人不容的事他容得下,一般人烦恼的事他不烦恼,一般人担心的事他不担心。所谓心小,就恰恰相反,芝麻大的事情他都想不开,人家不觉得是事的事儿,他也看成了不得的大事儿,人家对他小小的得罪,他也睚眦必报。
比如涨工资,没有涨成,评职称,没有评上,心小的人吃不好,睡不好,向同事诉说,找领导闹,好像过了此山无鸟叫;人家心大的人,“天涯何处无芳草”,相信以后还有机会,该吃吃,该睡睡,照样潇潇洒洒,快快乐乐。心小的人,人家说了他个不是,他耿耿于怀,伺机报复;心大的人,很快便会撂过手,即便不能以德报怨,也决不以怨报怨。
这种心大心小,有性格的因素,有胸怀的因素,也有智慧的因素。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由自身的修养、锻炼、克制,可以改变自己的心,使其变大。本文题目所说的“把心放大一些”,正是由此而言。
有句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或者是同人争执的时候,不要一味争强好胜,不妨退一步;或者追求某个目标很难达到的时候,不要一条道跑到黑,不妨退一步看有没有另一条路。这都可能让你看到一个新天地。
把心放大一些,更会海阔天空。有位智者就说,把自己的心放大了,自己的世界也就大了,路子也就宽了。而把自己的心缩小,自己的世界也就小了,路子也就窄了。
心小而使自己的世界变窄的事例好像很多。东汉末年的曹操、袁绍之间有过一场官渡之战。战前,袁绍的一个谋士一再劝谏袁绍改变策略,否则必败无疑。刚愎自用的袁绍不但不听,还把此人关进大牢,声言自己凯旋再与之算账。但此战曹操大获全胜,袁绍则一败涂地。袁绍因羞于见这个谋士(当然还有其他人的挑拨),竟将其杀害了。心小,竟小到这个程度,也难怪袁绍的世界很快便小到消失了。
我们普通人,心小一些,只是自己烦恼多一些,快乐少一些;有点权力者心小了,就会危及他人,危及事业。
把心放大一些。心大了,世界也就大了,连阳光也会更灿烂。
第四篇:别让仇恨把心填满美文摘抄
人若倒霉,喝口凉水都塞牙。这不,一个大男人遭遇了人生中最致命的打击。先是与他一起办公司的合伙人暗中做手脚,把他们苦心经营好几年的公司倒腾一空,携包私逃,留下一个空壳给他。然后是他的妻子,结婚几年,她一直以贤淑形象出现在家人、朋友面前。可是,他竟然意外发现,妻子跟他一位多年的好朋友纠缠在一起。他想都没想,就在离婚书上签了字。
失财,失爱,让他悲愤绝望,对朋友对人生充满了怀疑,他开始酗酒、……
屋漏偏遇连夜雨。一天,他骑着摩托车,一不小心,人车倒地,摔断了一条腿。在医院里治疗后,他终日躺在家里等骨头愈合,整天唉声叹气……
妻子走了以后,只剩下他一个大男人和儿子一个小男人生活在一起。他伤了腿,告诉儿子,你自己上学去吧,我不能送你了。小男人说,我长大了,一个人能行,你安心在家养病吧。
小男人一个人上学、放学,回家的路上,还顺路买些馒头、包子带回家给大男人吃。他拍拍儿子的肩膀,没言语。小男人问,爸,是不是太难吃了?等星期天我下厨做饭,给你改善生活。
他的鼻腔有些酸……这样的半大孩子,理应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少年。如果不是妻子出轨,儿子也会跟别的孩子一样生活在蜜罐里。儿子原本也是一个在妈妈身边撒娇嬉笑的宝贝,喜欢什么衣服、玩具,他也会死缠硬磨地跟父母要。可是这才几天,小男人却自豪地告诉他,自己长大了。
每天上学之前,小男人会把好吃的东西搬到大男人的床边,然后给他拿来书和水瓶,告诉他闷的时候可以看书,饿的时候吃东西,乖乖地在家里把伤养好。
他的腿伤好了之后,心中的块垒并没有消除,仍然和朋友一起酗酒、打麻将、开快车,无所事事地瞎混,大有破罐子破摔的意味。
妻子回来看小男人,他一怒之下把她赶跑了。他极尽挖苦嘲讽之能事,问她,现在想起来看儿子啦?当初离去的时候,你不是挺决绝的吗?看着她灰头土脸地离去,他心中充满了快感,却也有隐隐的痛。
一天,他从外面回来,看见小男人在厨房里忙得不亦乐乎,灶台上盘子、碗、菜刀、菜板乱七八糟。他勃然大怒,对儿子大发脾气:哪里不好玩,偏偏跑到厨房里玩,我什么都没有了,难道你还想一把火把房子点着了?
小男人吓得一哆嗦,低头站在大男人面前。大男人吼道,不想活了?
小男人吓坏了,退墙角里,含着泪半天才说,我不是故意的,我就是想像妈妈那样,把晚饭做好,然后等爸爸回来一起吃。他这才看清楚,菜板上放着西红柿和两个鸡蛋,西红柿被切得乱糟糟的。
他心里忽然觉得不是滋味,眼睛酸涩难受,他对儿子说,以后不要再做这些事情了。
小男人歪着头说,爸,我会做,不信你看!小男人转过身,拿起菜刀切西红柿,圆溜溜的番茄有些滑,大男人刚想夺下他手中的菜刀,小男人手中的刀一偏,把小手指切掉了一块皮,殷红的血流了出来。尽管没有大碍,但他那么小的一个孩子,还是让大男人心疼得不行。他匆忙带小男人去医院。
在医院门口,前妻和他的那个多年好友竟等在那里。她握着小男人的手,一个劲儿地掉眼泪。大男人嘲讽道,看热闹来了?她并不分辩。
小男人说,是我打电话让妈妈来的,我想起妈妈以前对我们很好,给我们洗衣服,给我们做好吃的;还有叔叔,给我买玩具,替我照顾妈妈。老师说,人要知道感恩,要记得别人的好。所以,我告诉了妈妈,你别怪我。
他呆住……原来,他的心早已被恨填满,他把朋友的错、妻子的错牢牢地记在心里。反思一下,难道整件事情当中,自己就没有错吗?为什么自己不能像儿子那样,剔除恨,留下爱,记得别人的好呢?
真的像自己想象的那么恨吗?也许没有,只是面子上下不来。恨了几年,竟然被小男人的三言两语化解掉了。
从医院回家的路上,大男人牵着小男人的手一起走。他看着身边的儿子,个子蹿得快赶上他了,他心中的欣慰像潮水一样涌来。小男人给他上了生动的一课:放下才能得到,放下恨,才能幸福。
第五篇:从湿心失意到诗心诗意
从“湿心失意”到“诗心诗意”
——读王国维《人间词话》有感
陆传叶
我是一名中等职业学校的老师,在面对我的学生时,我试着用充满诗意的心情走进课堂,学习充满诗意地展开教学。这得益于我读王国维的《人间词话》。
在我初进职业学校时,看到的学生和我理解的学生形象相差甚远,他们一个个充满了乖戾之气。在教室的走廊,操场,校园的小径上学生们会三三两两地聚集在一起。他们(她们)嬉笑怒骂,毫无顾忌。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村骂,国骂不绝于耳,骂人者和被骂者都喜笑颜开,没有伤心与羞辱之感。在职业学校教书的教师,尤其是女教师,都有点怕学生。原因是许多学生无视课堂纪律,在课堂上讲话、睡觉,对老师的教育教学置之不理,有的甚至公然在课堂上与老师顶撞。
看到这样的状况,我的心里是充满的落寞与失意,伤心与悲凉。做教师的梦想差点泯灭。这时候,我读到了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看到那些远古时候的精灵们,用他们的诗心与诗意阐释生命的真谛,用他们的热情与智慧谱写生命的篇章。有所成就者必经历“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这样的心路历程,我有什么好失落的呢?
著名女作家三毛曾写过《野火烧不尽》,下面署名是“三毛”。也就是“野火烧不尽三毛”,取其“春风吹又生”也。春风又是谁呢?老师
吧,春风化雨嘛。可是三毛说,“学生才是春风呢!教了我好多东西。”我为何不像三毛学学呢?学生是春风,我还是什么?是被学生吹醒的春草?还是绚烂的山花?都不是。现实中的我是 “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以这样的心态来教育学生,如何有“春风吹又生”的体验。
《人间词话》的理论核心是“境界”。“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自成高格,自由名句。”王国维认为作词最重要的便是“境界”。有境界,何患无“高格”“名句”?我们所谓的“兴趣”“神韵”无若是词的表象。“境界”才是根本。正如根深才能叶茂,如果意境全出,又何惧“兴趣”“神韵”之不足?
作诗词讲究“境界”与“高格”,做人、做教师的更应该讲究境界和高尚人格。三毛曾说:“我是个喜欢背十字架的人——其实也不能叫十字架,我喜欢背东西。背东西的时候使我觉得自己的肩膀还有用„„现在教书也这样。虽然我知道学生并不是那么依靠我,但在两百个学生当中,我能影响一个,使他上我的课能得到一点快乐——甚至我不敢讲知识——一点舒展,一点点光线,我就一无所求了。”这就是三毛的境界。一个值得我去膜拜的人。
如何才能使“境界”全出呢?王国维给了我们标准答案:一就是创作要有真情实感,讲求一个“真”字。其二,也是给我印象最深的便是作词要做到“不隔”,也就是用词平实易懂。其三,诗人词人要做到 “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这三点建议用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是非常合适的。首先,我用真心
对学生,以我的热情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哪怕是一丝光线,照亮一个学生,也值得去尝试,值得去做。其次,我对学生感情真挚,自然朴实,不虚情假意。学生就可以对我做到“不隔”。他会信任我,依赖我。这样我的教育效果就会事半功倍。再次,我既要具备主观能动性,又要对学生客观而公正。不可以自己的喜好评价学生,而要向孔子那样“有教无类”。与此同时,我还要要有独特的个性,同时又要有良好的乐群性。在展示自己个性的同时要注重教师群体形象的维护,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为了做到以上这些方面,在教师这个岗位上我用了30年的时间,从花样年华到如今两鬓斑白,真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如今,我用我的快乐感染学生,用我的信任激励学生,用我的知识去丰富学生;尊重他们的独立人格,培养他们良好的性格、健康的心理、乐观向上的精神,这些应该就是我能给予的。学生离别学校后所剩的东西可能是:我某一次劝导,一次鼓励,一个温柔的眼神,一次轻轻的苛责。细细品读《人间词话》,仿佛这不仅仅是一本品词著作,更是一本品读人生的著作,将如何做人蕴含到如何作词中去:作真实、朴素、自然的词;做真实、朴素、自然的人。这是做人的最佳境界,也是我一生的最高追求。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备受推崇的是三境界说,即“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对这段话的理解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没有做成大事,也无任何学问可言;但从我教书、做人,尤其是做职业学校教师的角度来看,真的是经历了这样三个心路历程。从“湿心失意”地教书,到“诗心诗意”地教书。
(《江苏教育》2012.7-8)